地理气候特征分布(通用9篇)
1. 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0—15℃之间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冬雨型 (300—1000mm)
2. 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30°一40°的大陆西岸
海陆位置:地中海沿岸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端,南北美大陆30°—40°的大陆西岸,非洲大陆的南端。识记的时候可以“一片带点”来记忆:一片指的是环地中海周围一片地区,点指的是其它各州的一些城市(下有归纳)。
3. 气候特点(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4. 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5.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阿尔卑斯山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褐土
6. 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以色列的港口城市特拉维夫;巴勒斯坦宗教城市耶路撒冷;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约旦首都安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班牙最大港口城市巴塞罗那;法国最大港口马赛、南部钢铁城市福斯、著名旅游城戛纳;意大利首都罗马、工业城市塔兰托、米兰、都灵,热那亚、水城威尼斯、博物馆城佛罗伦萨;希腊首都雅典;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埃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南非著名的港口开普敦、好望角;澳大利亚西部港口城市帕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美国的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及附近的硅谷。
1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甘肃省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几个省份之一。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南多, 西北少, 中部有个相对少雨带 (图1) 。全省大约有70%的面积年降水量少于500 mm。全省年降水量在40~800 mm。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799.2 mm, 西北部的敦煌, 平均年降水量仅38.7 mm, 两地相差760.5 mm。河西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大都在200 mm以下, 降水量的等值线分布大致与祁连山的走向平行, 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也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1]。自景泰经定西到陇西、天水、武都、文县为一个由北向南伸展相对少雨带, 年降水量一般为200~450 mm, 该少雨带是青藏高原外围少雨带的组成部分。河西走廊年降水量为40~200 mm, 是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但祁连山区为200~400 mm, 局部地方达600 mm;陇中和陇东分别为200~500 mm和350~700 mm;陇南东南部和甘南高原为450~800 mm, 是全省降水最多的地方。陇中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大都在200~600 mm, 陇南地区和甘南高原, 平均年降水量大都在500~800 mm, 是甘肃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陇东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500 mm。
2 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不多, 而雨季集中。甘肃省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 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极少, 出现降水最少月[2]。夏季受偏南及偏东气流的影响则降水较多, 降水量集中于下半年的现象比较突出。
3 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 蒸发量也在增加, 降水量也随之变化。图3是甘肃省1951—2000年逐年年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序列, 表1是甘肃省逐年降水量年平均值。图3中横轴为年份, 纵轴表示年平均降水量。从表1可以看出, 1951—1957年甘肃省平均降水量是呈逐渐降低趋势, 其降低到209.15 mm。从1958年开始平均降水量又有上升趋势, 最大年平均降水量出现在1968年, 达到335.18 mm, 期间在1966年平均降水量最少, 其最少值是179.37 mm。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间甘肃省的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很明显, 1994年之后平均降水量开始处于平缓, 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与甘肃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相关。
图4是甘肃省近50年 (1951—2000年) 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横轴表示年代, 纵轴表示平均降水量。采用的方法是每10年进行降水量的平均, 即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5个部分。许多分析我国降水量变化的研究[2]指出1951—1960年是多雨时期, 而1961—1970年是少雨时期。类似的年代际尺度的干湿波动出现过多次。通过对甘肃省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时间序列作趋势分析, 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平均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于波动走势, 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达到最大;而90年代降水量为最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间的降水量变化幅度不大, 由此可估算出甘肃省未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4 甘肃省降水量与西北地区的对比分析
甘肃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平均降水量35~800 mm, 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300 mm。近50年甘肃省年降水量平稳或有增多的趋势[3]。全省各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表明, 20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地区比平均值偏高, 在50年中平均降水量达到最大值;60—70年代比平均值略偏少, 而进入80年代降水量又稍有增多, 到了90年代平均降水量具有明显减少趋势。
甘肃省季节降水量在不同年代也有明显的变化。全省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降水量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 多年的平均降水量值为341.71 mm;而冬季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 多年的平均降水量值为14.678 mm。
由上述分析可得:推断出整个西北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 降水量又有所增加, 80年代初期至1987年, 又有减少的趋势, 而1987年至今则又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不同季节时空分布上, 夏季和冬季降水基本均呈上升趋势, 仅有小块区域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因此, 甘肃省和我国西北部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4,5,6]。
5 结语
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南多, 西北少, 中间有个相对的少雨带;时间分布为夏季多, 冬季少, 雨季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于波动走势, 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达到最大;而90年代降水量将为最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间的降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可以估计出未来的降水量将有下降趋势。
摘要:利用1951—2000年的降水资料对甘肃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全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南多, 西北少;时间分布为夏季多, 冬季少。
关键词:降水量,时空分布,气候特征,甘肃省,1951—2000年
参考文献
[1]李栋梁, 刘德祥.甘肃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93-96.
[2]王绍武.现代气候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49.
[3]白肇烨, 徐国昌, 孙学筠.中国西北天气[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23.
[4]李捷, 夏自强, 郭利丹, 等.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 2008, 30 (8) :33-35.
[5]康锡言, 马辉杰, 赵春雷.太行山农业气候区划中年降水量推算模型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4) :111-113.
气象灾害指的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损失,气象灾害时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破坏力最大、发生频率最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也是影响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气象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巨大,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所以,对气象灾害的地理特征充分了解,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
一、灾害与灾情的相互关系
災害与灾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气象灾害指的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极端天气情况,如暴雨洪涝、干旱等,因为这种不正常的天气状况,引发了环境系统中的一些因子或者复杂的多因子产生变化而超过了正常值,从而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灾情指的是因为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灾情是损失的量化度量,是对社会经济损失的度量。
二、气象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的分类可以依照不同的方法,参照湖北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湖北省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标准、特征、成因和损失等进行分类、
气象灾害依照灾害性气候分类。灾害性气候指的是能够对我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天气情况,灾害性气候是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是成灾的因素。从成灾的因果关系上来分析,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之分,灾害性气候可以直接对当地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可以引发次生灾害,所以,灾害性气候又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化灾害。直接灾害一般指的是成灾的天气状况,主要有暴雨、冰雹、干旱、强对流等。次生性灾害是由直接灾害间接导致的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等等。
气象灾害按照灾情分类。按照中国气象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对灾情的数据进行可靠分析,灾情主要可以分为人口性灾情、农业灾情、基础设施的灾情和社会经济损失灾情。人口性灾情主要是有受灾的人员、因灾情死亡的人员、失踪的人员和受伤的人员组成。农业灾情主要由受灾的面积和成灾的面积组成。基础设施损失主要由房屋倒塌、铁路破坏、公路破坏等组成。社会经济损失主要由直接性经济损失和间接性经济损失组成。
三、湖北省主要灾害气象地理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
气象灾害有自身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特点,相同的气象灾害在产生的损失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时代、人口数量和经济等因素是有关系的。湖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危害大等特点。
湖北省主要灾害气象频次特征及规律。湖北省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导致了不同的气象灾害的发生,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并且发生的频率和分布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根据调查和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湖北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暴雨、干旱和强对流的影响以及次生的灾害。
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湖北省的气象灾害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暴雨灾害发生的区域性强,在不同的区域引发的次生灾害也是不同的。强对流灾害的发生更具有区域性特点,干旱灾害多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灾情主要与当地的地理位置、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有关系,相同的灾害天气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季节,灾情的严重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湖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电网相对集中,其经济也相对发达,灾害气象直接对湖北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造成的损失较大,损失主要集中在恩施、宜昌、荆门、咸宁及武汉等地区。
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年度分布特点。根据湖北省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的气象灾害随着大气环流的变化而变化,灾情的年度分布特点主要受灾害性天气的变化规律的影响。
根据湖北省的灾害天气的年度变化线,可以看出,在60到70年代,灾害性天气对湖北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严重。
湖北电网强对流天气的分布特征。针对湖北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而言,强对流灾害包括龙卷风、雷电等,还伴随着特大型暴雨的出现。龙卷风主要出现在湖北省的西北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是十堰、襄樊、荆门和咸宁丘陵平原地区,给当地的电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宜昌,襄樊、荆门和咸宁地区,强对流灾害主要体现在电力线路的倒杆断线、导线舞动和雷击跳闸等事故。
气象灾害指的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损失,气象灾害时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破坏力最大、发生频率最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也是影响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北省的气象灾害依照灾害性气候分类可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灾情的强烈程度会受到成灾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成灾的环境和成灾物质的影响。湖北省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导致了不同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并且发生的频率和分布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中东部地区暴雨频发,洪涝灾害泛滥,易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主要发生龙卷风灾害。也会造成局部地区的巨大损失。
1、热带季风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
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0--15℃,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
中国华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3000--4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0℃、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超过25℃的已很少见,属于比较温暖凉爽的。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华北南部地区频频出现高温天气,但平均气温仍不超过25℃。
4、高原山地
中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5、温带大陆性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中国大部分北纬4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如我国新疆。
6、热带雨林
中国南沙群岛属于这种类型的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1)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2.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1、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候类型图。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气候对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着重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个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的季风气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学生:雨热同期)那么我国季风气候又分为哪两种气候类型?我国还有什么气候类型呢?
(板书)气候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投影)《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1(提问)从图2.26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学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教师及时表扬)(投影)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和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学生回答)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 mm,冬季平均气温在-10℃,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四季低温,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均降水量不足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冬季均温达-30℃,降水仅10 mm,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50 mm左右,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小结)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结果后,补充: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
(投影)图2.27,引导学生观察高山气候有什么特点?[学生:气候类型和地面植被呈现垂直变化:海拔低处为热带气候类型和植被(椰子树)、海拔较高处为温带气候类型和植被(落叶阔叶树)、海拔更高处为寒温带气候类型和植被(针叶树)、海拔最高处为寒带气候类型和植被(冰川广布)]
(播放VCD)引导学生边听《珠穆朗玛》歌曲,边欣赏藏族人民的服饰。(提问)青藏高原居民为什么要穿着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藏袍?(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43上的有关材料。(学生回答)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气候特色,也有不同的民族服饰。(课堂活动)1.结合下面材料,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果菜乘专列
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所种植的瓜菜每年都以200万吨的规模远销全国。为此,铁道部门还开通了从广东湛江至乌鲁木齐、哈尔滨和山东寿光等地的“果菜专列”,源源不断地将南方蔬菜瓜果销往北方地区,丰富了北方居民的“菜篮子”,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
(启发思考)为什么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且产品远销全国?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学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师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由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海陆位置优越,深受季风气候影响,有充足的水热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因此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称,一直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且产品远销全国。
(提问)怎样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呢?(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发展水果蔬菜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光照、水分、热量等),适合种植什么果菜就种植什么果菜,不能盲目生产。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分组交流: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课堂小结] 我们在第二节中学了哪些主要知识?各小组同学归纳后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明白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及成因,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着重学习了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星期天,组织学生到农村从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等方面调查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当地发展农业生产为什么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
2、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横断山脉3000米等高线以东直到台湾。最冷月平均温在0°C-15°C间,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也就是秦岭淮河线以北,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以东以南。最冷月的平均温低于0°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4、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高寒缺氧。
关键词:海外研发,地理分布,东道国,影响因素
我国加入WTO以后, 企业“走出去”, 特别是海外研发投资这一新现象, 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的不断增多,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规模扩大化、选址分散化, 海外研发企业在来源地和投资东道国的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文献综述
Dunning对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 (其中也包括R&D投资) 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认为FDI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才能发生。[1]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主张转移国内劣势产业并进行对外投资。[2]我国学者薛澜等从需求、供给、效率及环境因素4个方面, 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影响因素。[3]Zedtwitz按照跨国公司来源国归纳了4种类型的研发全球化, 指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追赶型”研发全球化, 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发达国家丰富的科技知识。[4]吴先明和糜军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正相关和因果关系。[5]祝影从东道国综合实力、研发环境、市场规模3个主因子进行分析, 对投资东道国进行了分类。[6]陈健指出,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区位选择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环境、要素禀赋差异、经济地理因素有重要的相关性。[7]
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地理分布特征
(一) 企业来源地分布不均衡, 省际间差异较大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如长三角 (浙江、江苏和上海) 、京津唐及环渤海湾地区 (北京、山东、辽宁、天津等) 和广东地区。截止2012年, 在美国、日本和欧洲15国的中国海外研发企业已经有1198家。其中以江苏和浙江的企业为最多, 各有207家和177家, 分别占全国海外研发企业总数的17%和15%。其次是上海 (113家) 、北京 (111家) 和广东 (99家) , 这五个地区集中了全国60%的海外研发企业。山东 (95家) 、辽宁 (79家) 和央企 (50家) 的海外研发企业都在50家以上, 其余省份的海外研发企业都在50家以下。从下图 (只标出高于10家海外研发企业的省份) 可以看出海外研发企业来源地的地理分布。
(二) 海外研发投资东道国地理分布不均衡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主要都是技术寻求型企业, 一般都在技术先进、研发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进行研发投资, 集中在美、日、欧盟“大三角”之间。本文分析的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15国的中国海外研发企业。在科技强国美国的中国研发企业有613家, 占17国总数的一半以上;科技大国日本占15% (175家) ;欧盟占34% (410) 家, 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等科技大国 (见表1) 。
(数据来源: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
我国企业海外研发的东道国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因素, 将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 对促使我国企业海外研发的东道国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一) 变量与数据说明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东道国因素主要有3类, 即东道国的经济环境;东道国的各类资源 (如科学家人数、科研基础, 由于本文选取的都是发达国家, 所以基础设施都不予考虑) ;东道国的政策 (如知识产权保护法、对外贸易政策等) 。根据这3个分类, 本文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 (GDP) 、R&D投入、工程师成本 (WAGE) 、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各国科研基础 (PATENT)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IPR) 、贸易开放程度 (OPEN) 等作为影响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解释变量。各变量的定义见表2。
(注:本文选取了美、日、欧17个国家, 数据来自各个统计年鉴)
(二) 研究假设
1.经济环境因素
东道国市场容量的大小、研发基础, 是影响海外研发企业投资决策的关键变量, 同时影响海外研发企业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利润获取。本文以东道国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 以R&D总投入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研发基础。
假设1:一个国家GDP规模越大,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多。
假设2:一个国家的R&D总投入越大,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多。
2.资源因素
(1) 人力资源。用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变量, 来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状况。科学家人数决定海外研发企业可以利用的人才资源, 劳动生产率对海外研发企业的成本有较大影响。工程师成本 (WAGE) 也作为一个变量, 此变量对海外研发企业数量具有负面影响, 如果东道国的科学家成本过高, 企业海外研发投资成本就会上升。
假设3:一个国家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越多,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多。
假设4:一个国家的工程师成本越高,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少。
(2) 科研基础。我国企业进行海外研发投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知识获取, 所以海外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科技发达的欧、美、日三大地区。本文用PCT专利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基础。
假设5:一个国家的PCT专利越多,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多。
3.政策因素
(1) 开放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额可以看出我国与这些国家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这也会影响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区位选择。
假设6:一个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多。
(2)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由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 所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模仿创新的比重比较大。因此, 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会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的活动产生影响。但同时, 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可以减少我国企业海外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使研发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本文用国际产权指数其中之一、与知识产权、版权盗版和专利有关的IPR指数来表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假设7: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高,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在该国的数量越少。
(三) 模型构建
以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为被解释变量, 上文所选取的8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Yi=β1+βjXij+ui。其中, Yi表示海外研发企业在第i个国家的数量, Xij表示第i个国家第j个影响因素。
本文用SPSS软件, 首先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考察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之后, 选取其中显著性较为明显的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
(四) 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由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知, 我国海外研发投资企业的数量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R&D投入、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各国科研基础 (PATENT) 、贸易额 (VOT) 、对外投资额 (ODI) 呈正相关关系;与工程师成本 (WAGE)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IPR) 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本节的7个假设预测结果相同。然而, 各个变量对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影响程度却不尽相同, 例如, GDP、R&D投入、工程师成本 (WAGE) 、研发基础 (PATENT) 、VOT、ODI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 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作用较为明显;而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IPR) 的显著性水平要求较高。因此, 对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作用较不明显。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IPR) 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影响不显著。
(1) 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不显著的原因。在代表人力资源的两个因素中, 工程师成本 (WAGE) 与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显著相关, 而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 (RPM) 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 美国、日本、欧盟15国都是发达国家, 每百万人中科学家人数很将近, 反映不出我国海外研发企业的空间分布, 但是美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 仍然是科学家人数最多的国家。
(2)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IPR) 不显著的原因。我国海外研发企业虽然模仿创新的比重较大, 但通过海外学习,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这就回避不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 一方面, 会影响海外研发企业的知识获取, 不利于企业进行模仿创新;另一方面, 海外研发企业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实现二次创新, 最终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实现自主创新即一次创新。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 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 使企业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对我国海外研发的国家化进程, 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既有负面影响, 又有正面作用, 并削弱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海外研发活动的负面影响。所以,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IPR) 不显著。
在接下来进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不考虑上述两个对海外研发企业数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有:国内生产总值 (GDP) 、R&D投入、工程师成本 (WAGE)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PATENT) 、贸易开放程度 (OPEN) 这5个自变量。
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性的5个自变量, 即国内生产总值 (GDP) 、R&D投入、工程师成本 (WAGE) 、各国科研基础 (PATENT) 、贸易额 (VOT) 、对外投资额 (ODI) 进行多次逐步回归, 回归结果见表4。
(注:***, **, *分别表示在1%, 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1) GDP和工程师成本 (WAGE) 不显著的原因。各国的GDP和工程师成本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影响不显著, 说明其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影响不大。其原因:一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日本及欧盟, 都属于发达国家, 经济环境都比较好, 差距不大;二是我国企业海外研发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获取知识, 而不是单纯为了拓展海外市场, 占领市场份额。所以和各个国家GDP影响不大;三是海外研发企业为了获取知识, 知识远远高于工程师成本的吸引力。
(2) R&D投入和PCT专利。R&D投入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影响比较明显, 而且也比较稳定, 基本上回归系数在0.1以上。这说明决定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个国家的科研基础;PCT专利与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系数的平均值在0.005左右。科技进步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 R&D投入是保证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基础。各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可以为研发活动提供研发基础设施, 提供研发资源, 为海外研发企业提供优越的运行环境。PCT专利是一个国家专利的申请数, 是国家拥有的知识产权, 反映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研发投入多和PCT产权多的国家, 可以为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提高优越的环境, 可以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 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技术学习。
(3) 贸易额 (VOT) 和对外投资额 (ODI) 。VOT和ODI反映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两国贸易额 (VOT) 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呈正相关, 系数的平均值在0.055左右。各个国家吸收中国的对外投资额 (ODI) 对我国海外研发企业数量影响比较明显, 系数的平均值在2.5以上, 显著性比两国贸易额 (VOT) 高。贸易开放程度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放映, 一个国家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 说明该地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两国贸易额 (VOT) 和各个国家吸收我国的对外投资额 (ODI) 这两个指标, 可以反映我国和一个国家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已经外国对我国的开放程度。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适应当地的大环境, 一个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 会影响我业海外研发的投资决策。
结论
通过对我国1198家企业海外研发活动地理分布的描述性分析可知, 企业在31个省市来源地和17个东道国分布不均衡, 投资东道国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 以美国、日本为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企业海外研发的东道国因素, 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一元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出了各个影响因素与企业海外研发数量的相关性。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的地理分布是多个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主要对东道国进行分析, 一共选取了8个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海外研发企业的数量与东道国的R&D投入、各个国家的PCT专利数、各个国家吸收中国的对外投资额 (ODI) 、我国与各个国家的贸易额 (VOT) 相关, 即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活动与东道国的研发经济投入、科研基础、开放程度相关, 而与东道国GDP、人力资源相关性不明显。
在全球研发网络中, 美国、日本和欧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我国的海外研发投资才刚刚起步, 还处于学习阶段。本文对东道国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可以宏观了解影响我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东道国选择的因素。而现有的研究多是从我国企业海外研发的动机、进入模式等角度进行, 而对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比较少。因此, 本文选取的东道国影响因素是一个创新, 如科学家成本、每百万科学家人数、两国贸易额等指标。由于本文选用的数据是基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企业数据, 也没有分析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活动, 所以, 有些指标出现了不相关, 这也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John H.Dunning.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M].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ed.B.Ohlin.New York:Holmes and Meier, 1997.
[2]小岛清, 周宝廉.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3]薛澜, 王书贵, 沈群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影响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 2001 (4) :132-143.
[4]Zedtwitz, MV., Gassmann, O., 2002.Market versus technology drive in R&D internationalization:four different patterns of man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 31 (4) :569-588.
[5]吴先明, 糜军.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管理, 2009 (4) :57-63
[6]祝影.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影响因子与国别类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5) :79-82.
关键词:玉米;种植区分布;气候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30-1
经研究发现,植被与气候间是相互作用的,每个气候类型区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气候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作物的种植同样也与种植区域和气候有直接关系,针对玉米气候适宜性,我国已有相关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全国性的分析,由于研究的时间、阈值选取等条件的不同,其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我国层次的玉米生产布局以及玉米作物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玉米的种植面积虽然要小于水稻和小麦,但其产量却位居首位。玉米除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外,由于其成本较低还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和工业生产之中,所以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气候,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随着气候的变化使玉米的种植界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清楚地掌握气候变化趋势对玉米种植区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或开发的玉米种植区域有哪些,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策略,进行气候适宜性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玉米种植区进行合理的划分。
1 主导气候因子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影响
由于我国缺乏全国性的潜在气候因子方面的研究,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对玉米种植区分布选择的准确性,所以需要对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潜在的气候因子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评价各潜在气候因子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影响的贡献值,可以将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筛选出来。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公布的各潜在气候因子包括湿润指数、年降水、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0℃积温等。根据各潜在气候因子的影响贡献值可以确定其主导气候因子有湿润指数、年降水、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温度等8个主导气候因子,这些气候因子的累积贡献值都可高达91.5%。
2 根据气候适宜性划分我国玉米潜在种植区
玉米是适应性较强的粮食作物,所以其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经研究得出,在我国最适合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仅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25%,次适宜的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40%,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1%。受气候条件的约束,我国玉米种植区目前主要表现为东北-西南的狭长带状分布,所以我国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河南等省区,而且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辽宁、河北、吉林、河南等地区地处寒温带和中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最佳区域,其热量条件非常适宜而且没有高温危害,这一区域的自然降水也符合玉米生长的需求;黑龙江、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基本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范围,这些区域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适宜区域,其平均温度适宜,而且大多地区都设有灌溉设施,能够有效地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广西、新疆、浙江、海南、甘肃、福建、台湾等地则属于次适宜玉米种植区域,其中新疆、甘肃部分地区虽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但其降水不够充足,气候较为干燥,必须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才能满足玉米的种植需求,在浙江、江西、广西等地虽然雨水、光照都能满足玉米的种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都存在严重的热害,而且其降水量过多,所以也只是次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四川西北部、新疆北部和南部、西藏大部分、青海等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高寒或灌溉条件不够,都不适宜种植玉米。经比较发现,随着气候变暖,目前我国气候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原来的河南、山东两省都属于气候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现在变成了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原来气候不适宜的玉米种植区域,如内蒙西部,现在已为适宜、次适宜区。这是由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玉米作物品种在不断的改良再加上气候变暖增强了玉米作物的抗旱能力,延长了玉米作物的生育期,这也是造成气候最适宜种植玉米区南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降水量会不断下降,温度也会随之上升,干旱将更加严重,这样的变化会使西北内陆一些气候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逐渐转变成适宜区和次适宜区。
3 主导气候因子阈值分析
每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都受到一定气候条件的制约,从而也影响了作物的布局。通过分析8个主导气候因子与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地理分布信息相结合,根据两者的关系给出各主导气候因子的阈值,据此来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等级划分。
另外,制约我国玉米种植分布除了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到地理特征、土壤类型、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玉米种植区域的分布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要注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教学内容: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2、了解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3、了解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模拟视频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认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自主学习目标。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让各小组自学教材知识后,提出讨论问题。
1、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请同学们联想七年级学习过有关季风的知识,根据课本35页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讨论分析交流。
3、归纳反馈:①一年内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叫季风。②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③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④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季风类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北方大部分地区)
夏季风、偏南、暖湿(东部、南部地区)
4、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投影〕中国地形图。
〔学生代表讲解〕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5、读图2-22回答: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
6、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7、问: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
生:主要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季风活动有关系。
8、雨带移动与雨季
〔学生讲解〕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9、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学生拓展思维活动:
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讨论归纳:我国的降水主要是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带来的。
空间上看:内陆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所以降水少,而沿海降水就多。
从时间上看:夏季前后夏季风比较强盛,对我国的影响大,带来的降水多;而冬季前后夏季风弱,带来的降水就少。
10、学生阅读36~37页的“阅读”部分,并完成37页中的填表及思考题。
11、阅读37页中间部分并思考: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我国的气候还有什么特征?
(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1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7页,“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回答下列问题:
①1月份,我国的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与法国的巴黎低多少摄氏度?(低22.7°c)
②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 高3°c )
③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最高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之差),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齐齐哈尔比巴黎高26.3°c。)
④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上面的内容,你能否总结一下我国季风气候有何特点?
讨论归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讨论后回答: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课堂巩固与练习:
学生完成38页活动题1、2题。(巡视指导)
【地理气候特征分布】推荐阅读:
地理气候特征及图01-11
初中地理气候提纲11-24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06-06
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01-05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02-03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地理教案12-25
气候复习教案06-01
气候教案10-06
气候与环境12-23
大暑时节气候特点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