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我经历(通用9篇)
我是十分喜欢历史的,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大学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都是在图书馆渡过的。历史书籍是我最大的爱好。古代史方面,我读过前四史的大部分和明史、清史稿的一部分列传。看过吕思勉先生的通史著作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秦汉史》、《中国史学名著》等。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二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是她们让我坚定了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信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大量地阅读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书籍和相关论文。从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到杨奎松先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从剑桥晚清史到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从大陆学者的书籍到台湾学者的研究,再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有许多我都多少读过。的确受益匪浅。社会经济史方面,我注意到了吴景平、朱荫贵和冯筱才先生的研究。
除了阅读之外,在本科三年级参与了我院院长于永教授主持的课题:《大公报》中有关内蒙古历史的资料整理,制作成资料索引和资料汇编两本。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阶段,我也是基本在图书馆度过的。继续关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问题,曾在《学术论丛》杂志2009年第4期上发表拙文《1917——1918年鼠疫与北洋政府的应对——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并且利用闲暇时间,在团结出版社实习,写了一本10万字的传记类的史学书《将军决战在疆场——国民党十大骁将》,预计在2009年底出版。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伪蒙疆政权与日本关系的文章,目前已经完成初稿并得到导师的肯定。题目为《从日伪新闻宣传看日本与伪蒙疆政权的关系——以(庸报)为例》,鉴于前人都没有用过日伪时期的机关报纸《庸报》来研究此一问题,而且研究中确实有比较大的发现,故而自己认为文章总体还是有一些价值的。
在研究生阶段,我发现自己的兴趣逐渐集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社会史和对内蒙古地方史的关注上。
我决心走研究中国现代史和地方史二者相结合的路。一面研究绥远地区的中国近现代史,一面去研究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政治社会史,重点在研究
抗战时期的历史,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国共关系。
我喜欢看档案,不喜欢看报纸。硕士论文我是在内蒙古大学翻看了近一个月的《蒙藏委员会档案》,感触颇深。今后在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中,我也会坚定地去看档案。从档案中发现真实的历史。
考生: 赵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10月17日对某高等农林院校1 800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其中有效问卷为1 579份,有效率为87.7%。其中有留守经历的新生788名,无留守经历新生791名;男生878名,女生701名。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为(18.46±0.88)岁。
1.2 方法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用于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由Schwarzer等编制。本研究采用Zhang等[8](1995)完成的中译本,共有10个问题,均为Lik-ert 4点量表。总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越强。该量表信度为0.84,效度为0.73。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由肖水源[9]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因子。因调查对象为大学新生,为了便于理解,故量表中的“同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恋人”。该量表信度为0.80,效度为0.64。
1.2.3 症状自评量表问卷(SCL-90)[10]
共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还有7个项目(主要涉及饮食、睡眠等方面)未归入任何因子,为了分析方便,列为第10个因子。采用1~5级评分标准,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该量表信度为0.97,效度为0.77。
1.2.4 自编大学新生留守基本情况问卷
包括是否留守、留守年龄、留守期间与谁住在一起、家庭地域、兄弟姐妹排行、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对家庭喜欢程度等12项。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和Amos路径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经历新生群体中SCL-90总分大于160的检出率为19%,无留守经历群体为16%。以有无留守经历为标准,对新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留守经历新生的分值均高于无留守经历新生(P值均<0.05);在GSES总分上,留守经历新生的分值低于无留守经历新生(P<0.05)。见表1。
2.2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群体内心理健康差异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群体中,将不同心理心理健康水平的留守新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群体中,检出阳性症状的新生其SSRS,GSES和对家庭的喜欢度分值上均低于未检出阳性症状的留守经历新生(P值均<0.01)。见表2。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SCL-90,SSRS,GSES总分的差异。结果发现,留守新生中,在性别因素上,男女生在客观支持分、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的喜欢程度方面,非常喜欢家庭的留守新生,除了GSES分值外,其余因子分均与家庭喜欢程度一般的留守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SSRS总积分和主观支持分上,与对家庭不喜欢的留守新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留守经历新生与来自县城的留守新生在SSRS总积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岁期间开始留守的新生主观支持积分低于12岁以后开始留守的新生,0~3岁开始留守的新生其社会支持积分低于7岁之后新生,0~3岁开始留守的新生自我效能感低于3~6岁和12~18岁。见表3。
注:**P<0.01。
2.3 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留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
见图1。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留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式。该结构方程模型的一些常用指标:χ2/v=6.22,RMSEA=1.214,其他拟合指数NFI=0.972,IFI=0.978,TLI=0.970,CFI=0.978,均>0.90,表明该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接受,拟合程度好[11]。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SCL-90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家庭喜欢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留守时与谁住、留守年龄、月生活费。存在4条影响留守新生心理健康的路径:(1)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β=0.11);(2)社会支持→心理健康(β=-0.24);(3)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β=-0.16);(4)对家庭喜欢程度→心理健康(β=-0.1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的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仍然低于无留守经历的新生,尤其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新生躯体化因子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新生,可能是因为其童年时期缺乏父(母)亲的陪伴关爱,缺少诉说情绪烦恼的对象,潜意识中容易为了得到继发性获益而采取躯体化的方式去应对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困难处境。当再遇到挫折和压力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与张小乔[12]研究的结果一致。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方面与温义媛等[13]的研究结论相似,可能是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正常的人际交流,导致与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失,人际敏感度增强。强迫症状因子分高可能是因为留守新生的父母往往会希望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表现良好,并给予其额外的支持或鼓励,因此留守儿童在潜意识里,认为表现越好获得的支持会越多。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为了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不断强迫自己做得越来越好。恐怖因子分值较高则可能由于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得到的社会支持少,需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心理难免会产生恐惧感,与李晓敏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自我效能感上,留守经历大学新生成长时期身边缺乏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往往不够自信,自我效能感较低,谭淑新等[15]的研究结论相同。
本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家庭喜欢程度4个因子对留守新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留守新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及其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说明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缺乏主要的社会支持,但如果能从其他人处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其自我价值感能够得到一定的弥补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本研究发现,对家庭的喜欢度是影响留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子,家庭喜欢度高的新生对支持的利用度高,感受到的主观支持也更高,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但是在自我效能方面,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新生对家庭喜欢程度的原因是家庭氛围,家庭氛围良好、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家庭成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其心理健康[16]。
分性别分析,留守经历新生中,女生得到的客观支持低于男生;在SCL-90各因子方面男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因子低于女生,女生的恐怖因子高于男生,但女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仍略高于男生,与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有关。一方面与受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留守女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较男生少有关;另一方面社会角色的影响,女生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更善于寻找倾诉对象和帮助,而男生常会默默忍受,不利于心理压力的排解[17]。
本研究显示,农村留守经历新生的社会支持和躯体化程度好于来自乡镇和县城的留守新生,所感受到的主观支持也高于县城生源,留守新生心理健康优于县城和中小城市生源。与谭深[18]的研究结论相吻合。这也是县城生源新生的强迫症状好于乡镇的原因,与县城相比,乡镇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亲属网络,但县城生源强迫症状高于与中小城市生源,自我效能感也比较低,可能是因为中小城市比县城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客观支持上可以给留守新生更多的资源,并且中小城市的留守新生所见世面较广,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发现,留守经历新生中父母外出的时间越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越不好。其中,父母外出务工时,年龄越小的留守新生,其SSRS总积分及主观支持分、GSES总积分越低;且在主观支持方面,0~6岁期间外出导致的负面影响高于12岁以后外出带来的影响;社会支持方面,0~3岁外出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于7岁之后外出带来的影响;GSES方面,0~3岁外出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于3~6岁和12~18岁。0~6岁留守的儿童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缺少父母亲情呵护和亲子交流,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19,20,21]。
父亲的行为使得易卜拉欣和他母亲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媒体的骚扰、仇人的威胁、FBI的监视,使易卜拉欣和母亲不得不隐姓埋名,频繁搬家。可即便如此,母子二人始终在精神上遭受他父亲的罪行带来的困扰,并因此受到他人的排挤与敌视。
尽管思想极端的父亲试图将自己疯狂的想法和对犹太人的仇视灌输到易卜拉欣的脑中,并希望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易卜拉欣却从未与仇恨产生共鸣。他用功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结交了许多犹太人朋友。他发现,那些被父亲“妖魔化”的人是如此亲切友善。真实的经历战胜了父亲带有偏见的观念。
如今,易卜拉欣致力于和平思想传播,他将自己抛弃极端主义、选择爱与和平的故事写成了书,并在全球进行巡回演讲。他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就算你从小到大被教导要去仇恨别人,你仍然可以选择宽容待人,选择将心比心。”
相关主题:选择/环境/成长/生活
无法选择成长的环境,可以选择成长的方式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父母,亦无法选择成长的环境。但面对诸多的无法选择,我们仍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我们决定生活中哪些事情至关重要、哪些微不足道,生活就因这些选择和决定形成。就像易卜拉欣,如若不是他勇敢地选择用自己的心去体验,选择了爱与和平,或许他早已步其父亲的后尘了。
相关主题:真相/体验/独立思考
真相不是道听途说,是自我经历
XXXX大学
XX,男,汉族,XX年XX月出生,中国共青团员,XXXX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XXXX级学生。现任XXXXXX,寝室长职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牢记“XXXXXXXX”的校训,为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专业精深,品德优良的优秀大学生而努力奋斗着。
坚定信念 奋发向上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原因,要想自己学得好,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并且我一直认为,虽然我是个平凡的人,但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一定不平凡。这么多年,我一直这个信念奋斗着。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很荣幸的被XXXX大学录取,可是,这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的阶段,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之前,我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有喜也有忧,喜是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独当一面,同时我也当心我会把握不住自己,从此颓废。可是我相信我自己,我要会活出自己的人生,我要让我的人生充满光彩。
刚进入大学,一切感觉都很迷茫,学校生活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样子,学习也开始陷入困境,但是我唯一没变的是我奋勇拼搏得心,时间可以解决这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找到了一种属于我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我的学习生活步入了正轨,开始了我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作为一名学生,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其它一切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始时,我也很迷惑,为什么自己还是那么努力学却总也收不到效果?后来我渐渐明白,真正的学习应该靠自己看书,理解,砖研。老师的讲解是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更进一步的理解,强化。因此,预习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之后,学习就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随着专业课的开始,课程难度的逐渐加大,虽然课余活动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但我明白我的第一任务是学习,所以我总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准确的查找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料,遇到不懂的地方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基于对学习的一种强烈的热情,我的学习效率比较高,能及时跟上老师的步伐。由于专业的需要,我必须自学一些软件,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不断的练习。通过自己的刻苦奋斗,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专业里名列前茅,这也将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各方面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因此,我经常去图书馆涉猎一些课外书籍,或上网了解一些时事热
点话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知识成为我在人生道路上闯荡的强有力武器。
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百炼成钢
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圣地,更是一座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全面成才的象牙塔。在大一上学期,我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南路小学支教活动,认真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惑与困难。在这几次的学习与实践中,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眼神,想起老师们的无私与奉献,让我原本的投机心理消失殆尽,我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学会了脚踏实地,学会了付出,学会了享受付出,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大一下学期,我通过选拔成为了年级工作小组的一员,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做一些学生工作。在认真做好辅导员布置的任务的同时,我也经常在生活中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锻炼了自己的为人处事能力,也因此认识了更多的同学,并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后来,我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寝室文化节活动,作为宿舍长,带领室友们开始了赛前紧张的准备工作,画展板,制作ppt,准备文艺展示的节目。所包含的内容渗透到生活而各个方面,发挥出我们的奇思妙想,竭尽我们的聪明才智,经过几天的奋战和精心准备,终于在评比中胜出,荣获“十佳宿舍”称号,在后来的颁奖晚会中,我带着我们的ppt,第一次勇敢的走向讲台,向大家介绍着我学习生活的地方,我努力克服内心的紧张,圆满完成了演讲。最后的才艺展示,我放声高歌,我不再紧张,我知道我成功了,我又消灭了我的一大障碍,并且也深刻体会到了演讲需要注意的方面。
人的不断提高在于不停地挑战自己,勇敢的尝试每个第一次,不断弥补自身的缺点,学习并且掌握各种技能,大学是一个塑造自我的绝好地方,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前行。
为思想点盏明灯
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分界点,从高中的稚嫩走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面临着各种挑战。
就在这关键的时期,我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为共产党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我很幸运地在同学们的推荐下成为了我们班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在上党课期间我开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过程是枯燥的,有时也比较费解,但一种思想走了这么久,一种思想指导了多少代伟人,不能不让人折服,同时我也对党的奋斗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禁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带着这种敬畏,我不懈的学习,用一句古文就是用党员的标准“日参省乎已”,最后顺利通过了党课结业考试。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付出总有回报,我的努力付出换来了组织和同学们的认可,我再一次很荣幸的被推选为预备党员。我也将努力学习,尽快缩小与党员的差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展望未来
时光如同丝绸般悄无声息地从手中溜走,丰富多彩的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我们即将面临高考,而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高一是新鲜的一年,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不一样的老师、同学,不一样的环境还有不一样的课本。在同学、老师的配合下,我迅速融入了班集体。酸甜苦辣,都汇在其中,高中生活因此也变得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高一无疑是高中三年中最为轻松的一年,对于我们这些新入校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高考的压力,平时听到老师父母们说高考怎样怎样也从不放在心上,所以高一这一年就在这充满了笑声的日子里度过了。
高二的时候虽然比高一紧张了不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老师同学们都熟悉了,每个人也找到了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兄弟,在心中也对每一个老师有了一个评价,对高考也有了一个认识了解。而且高一时对校园的好奇心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校园每个角落的熟悉。
到了高三,所有的学生都紧张起来了,以前不怎么学习的也开始拼命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高考对我们的重要性,球场上也没了我们活跃的身影,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同学们之间也少了许多的欢声笑语。
高中这三年,我学会了更多的知识,交到了更多的朋友,懂得了应该孝敬爱我们的父母,懂得了应该有集体荣誉感,懂得了怎样与人合作交流,懂得了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高中这三年,我得到了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心,同样也会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伸出双手,在同学生病的时候送上一句问候。高中这三年,我会永远铭记,铭记我从稚嫩到成熟的华丽蜕变,铭记我从这里学会的那些做人的道理。我会带着我从这里学到的一切,走向那片属于我的更广阔的蓝天。班主任综合评价
该同学为人热情,性格开朗,亦能说会道。对待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下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不用去想能攀多高,即使路途遥远,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目标始终如一,你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本学期你的思想日臻成熟,心理趋于稳定。学习逐步走向正轨,成绩的提高是对你勤奋的汇报。既然已经起步,便只顾风雨兼程,勇敢地去面对高考这人生第一搏学习逐步走向正轨,逐渐掌握了高中课程的学习方法。你现在一定要树立信心,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大海,只要胸怀坚定,坚强果敢,乘风破浪会有时。
你的肩上承载着班级的荣誉、家长的希望、老师的期望;你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和荣誉敢。你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追求,长
期坚持不懈的精神境界,知难而进的工作作风,善解人意的豁达胸襟现在让同学、老师骄傲自豪,将来会让社会骄傲和自豪!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的住,终归大海做波涛。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该同学继承优点,改进不足,再接再厉,创造出辉煌的人生。
高三第二学期评语
那一年,我出生在一间破旧的土屋里。当时条件艰苦,在我快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那间破屋子里,没有白色的床单,没有白色的天使,没有白色的灯光,有的,只是一张自己编织的稻草席和一张长了很多洞洞的被子,忙碌的爷爷奶奶和接生婆,焦急的父亲,和母亲撕心裂肺的的呻吟,父亲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广西农民。
时光荏苒,二十四年,二十四个春与秋,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每每回首追忆我那跌宕起伏的成长与求学历程,心海的深处总是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七岁才上学,家里当时很困难,为了省钱,一上小学,就越级到小学二年级,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知识跟不上,字不会写,和同学不在一个级别上,常被嘲笑,欺负,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开始自卑,但是这种自卑却让我在学习中争强好胜,虽不能取得什么好成绩,却也跟上了别人的步伐,坚持了下来。当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好好学习,给父母争光,被人瞧得起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成绩。小学五年中从没迟到过,也从没请过一次假,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我是很内向很文静听话的学生。我也认为这就是好学生。尽管我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还是以我的坚持。走进了中学。
到了初中,情况并不如我意想中那么一马平川,第一次考试,就考了个倒数第一,也就因此我也被老师调到教室最遥远的角落,考试颁奖那一刻,获奖同学春风得意般的笑颜深深的刺激了我,当时我内心里不止一次的拷问我自己,为什么站在台上的人就不能是我呢!之后的学习中我总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鼓舞着我,我也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学习方法,成绩突飞猛进,取得了班里第一名,也成了同学们羡慕的焦点,不久便被学校调进了校尖子生班(一个全年级同学都梦寐以求的班级),我也因此一下子找回了小学丢失了五年的自信,此后走路不再低头,说话不再细声细气,朋友也多了,性格也由此由内向外转变!
初中毕业,我顺利的考上了高中。并参加了高考。高中的生活很平静,一个子“苦”足以形容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有的精力,时间,都聚焦到下一个目标——大学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说整个人简直达到了癫狂的程度,早上五点就起来背英语,中午小睡半小时,晚上做数理化直到深夜1点,还常常不洗澡,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自习„„一直坚持到了高考结束。
如今即将大学毕业,再翻翻当年的日记,平淡的岁月里,有一些往事依然刺痛我心灵,0,匆匆忙忙中,紧张高考终于结束了,别人看来,终于“解放了”,但是我心里焦躁与忧虑却一点都不见减少,我落榜了,没考上。穷乡僻壤出来的娃,出路没了,心里面充满恐惧,忧愤。为此,我不敢回家,于是消失了半个月后,回到家,父亲披头就骂。一时忍受不住,又消失了,再次回到家时老爸已经躺进医院了,原来我离家后老爸为了连夜开车去找我,摔了,骨折了。母亲因此絮叨了几天,同一句话:“有什么事情跟家里说,为什么离家出走!看,你把你老爸害成这样!”此后,我决定做出了决定,再来!于是我选择了高四。一年后,再次参加高考,成绩比前一次提高了一百多分,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我总算成功了,进了南宁的一所大学。但是,人生于我,真的不一帆风顺,刚刚出来工作不到半年,得了一场大病,需要进行手术,痛苦难受,无以言喻,我不止一次地思考着一个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这般辛苦?每当痛苦得满地打滚时,不止一次萌生放弃的念头。手术前,院方告诉我,必须有直系亲属陪同。无奈,只好叫远在家乡的父亲过来,但是,我终于还是后悔了,看着老爸蹒跚的走进医院,我心酸,难受,一股难以抑制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都因为几年前摔的那一跤,都是我的错!父亲的陪伴,给了我勇气,使我坚持到了最后,手术成功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S校2011~2014级新生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在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普查时设计相关问卷, 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家庭经济状况等;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 测试, 筛查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模式, 在统一指导语下, 要求学生在45 min内独立完成。问卷回收后, 剔除无效问卷并将各种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整理。
1.3 评价标准 SCL-90 量表采用5 分级评分制 (1 分= 无;2 分= 轻度;3 分= 中度;4 分= 偏重;5 分= 严重) , 以SCL-90 测试总分≥ 160 分, 阳性项目数≥ 43 项, 任一因子分或总均分≥ 2 分筛选为阳性, 其余为阴性。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 9.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采用对数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4644 份, 收回问卷4644 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4640 份, 问卷有效率为99.91%。回收的4640 份有效问卷中, 男1239 人, 女3401 人;生源地来自城市1039 人, 小城镇733 人, 农村2868 人;有留守经历367 人, 其中男88 人, 女279 人, 无留守经历4273 人, 其中男1151 人, 女3122 人, 有留守经历学生占全体新生的7.9%, 有留守经历学生来自农村311 人, 占有留守经历学生的84.74%。
2.2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 测试结果比较 有留守经历组SCL-90 测试阳性30 例 (8.17%) , 其中男6 例, 女24 例;无留守经历组SCL-90 测试阳性170 例 (3.98%) , 其中男52 例, 女118 例。有留守经历组SCL-90 测试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不同性别SCL-90测试结果比较 全体学生中, 男生SCL-90测试阳性58例, 女生SCL-90测试阳性142例, 不同性别SCL-90测试阳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留守经历组不同性别SCL-90测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留守经历组男生SCL-90测试阳性率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5225, P>0.05) , 有留守经历组女生SCL-90测试阳性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4 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 测试结果比较 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占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人数的67.57%, 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占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人数的44.02%,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SCL-90 测试检出阳性人数多于家庭经济良好的大学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经对数线性模型及二阶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SCL-90 (scl) 与留守经历 (lb) 、SCL-90 与家庭经济情况 (Ff) 、留守经历与家庭经济情况的交互项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三者之间两两呈正相关, 见表3。
2.5 两组SCL-90 测试相关因子得分比较 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 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4。
3 讨论
3.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 析研究发现, 大部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和严重程度也比较高。儿童期、青少年期是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尤其重要, 大学生在留守期间长期与父母分离, 无法享受到与同龄儿童一般的父母的直接关爱, 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及时引导和帮助, 容易对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2,3,4,5,6]。大学新生需要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转变, 多种适应性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导致隐性问题显性化。
从全体大学新生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来看, 无明显差异, 但有留守经历的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女生, 这与李晓敏等[7]及范杰慧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即有留守经历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情绪、感情问题。可能与女孩依赖性强, 多处于被保护地位, 如父母长时间分开容易缺乏安全感等因素有关[9,10,11]。
研究表明, 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 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留守期间父母关爱的缺乏和情感交流的缺失导致学生心态变化、缺乏安全感, 终致出现焦虑、恐惧心理。遇到困难或者烦心事无法及时与父母交流, 往往闷在心里, 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内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特点的人格特质[12,13,14]。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家庭, 并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的拮据, 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育资源、兴趣爱好的培养等方面受到阻碍。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进入大学后, 计算机操作、英语听力、口语等应用能力普遍落后。全民素质教育时代, “90 后”大学生们大都有一项或多项文体特长, 家庭经济困难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相形见绌, 在学校各级学生组织竞聘、各类活动中处于劣势。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对比往往导致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自我评价降低, 甚至引发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15,16]。
3.2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3.2.1 建档立制, 做好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 学校应坚持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有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测评结果划分心理健康教育等级, 制定指导方案, 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约谈, 定期访谈,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 体现关爱, 做好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约谈中发现有神经症或者精神障碍的学生, 要及时转介。
3.2.2 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专兼职结合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特点, 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兼职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大都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 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 缺乏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 很难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提供平台, 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培训、鼓励辅导员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不断提升辅导员服务学生的理念和水平,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3.2.3 重心下移, 加强朋辈辅导, 构建和谐集体氛围 坚持重心下移, 重视发挥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和谐、向上的正能量班集体氛围, 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班集体中能够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坚持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 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和优势, 陪伴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完善人格、不断成长。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华盛顿广场》;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58-02
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华盛顿广场》是一部充分运用心理元素刻画主人公的作品。对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来说,小说就是对她心理成长的真实记述。与詹姆斯的《仕女图》和《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经历了感情的付出与极不公正的回报后,这几位天真的美国少女们都为成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看清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走向心理上的真正成熟。
《华盛顿广场》的时间背景是19世纪中叶,叙述的依然是詹姆斯熟悉的上等人群的家庭生活,故事的焦点也依然是集中于利欲熏心的青年男子试图通过与富贵之家的小姐缔结婚姻的手段一步登天的桥段。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经历了从天真懵懂到逐渐认清自己倾心之人的真面目的痛苦蜕变,在与心机很重的男友莫里斯和老于世故的父亲斯洛泼医生的艰难对抗中,逐渐变得坚强、成熟,完成了心理上的可贵成长。
正如侯维瑞老师在《华盛顿广场》代译序中提到的那样,作品中詹姆斯对于凯瑟琳的设定是“诚实憨厚、温和善良”,“虽不失端庄,但有欠妩媚”[2],少了风姿绰约,这对于尚不省世事的凯瑟琳并没什么,而老于世故的父亲斯洛泼医生却另有盘算,因为根据当时的继承法律,凯瑟琳可以继承到她过世母亲每年一万元的赡养费,而一旦斯洛泼医生过世,这位相貌平平的姑娘还可以另外得到每年两万元的遗产。如此一来,凯瑟琳的终身大事便成了斯洛泼医生心头的头等大事。果不其然,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莫里斯·汤森德先生很快便进入了父女二人的视线。凭工于算计的头脑和锐利的眼光,眼前这位潇洒聪慧的小伙子立刻成为斯洛泼医生眼中的敌人。他调查了年轻人的全部身份,甚至找到年轻人因穷困潦倒而不得不投奔的姐姐蒙哥马利太太家里一探究竟。之后,斯洛泼医生就竭尽所能反对这桩婚事,威胁要取消女儿对自己的财产继承权,甚至不惜以死相逼。而已经取得了凯瑟琳信任的莫里斯却和天真的凯瑟琳私定终身。经过痛苦的抉择,凯瑟琳决定放弃父亲将来的遗产,此举却使莫里斯露出原形:当眼睁睁看着一个金罐突然之间变成了铁罐,年轻人开始爱惜自己的容貌与所谓的才情,抱着“可能还能找到更好的”的侥幸,从凯瑟琳面前骤然消失了。残酷的现实使凯瑟琳找回了理智,遂决定终身不嫁。詹姆斯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个故事,在小说最后一部场景分切换到了20年后,一生浪荡的莫里斯又回到华盛顿广场,带着最后一丝侥幸找到凯瑟琳,然而经历和岁月的磨练使凯瑟琳更加成熟,虽然眼前的莫里斯风采犹在,凯瑟琳依然果断地拒绝了莫里斯。如此结局,正如侯维瑞老师在代译序中所说:“金钱与婚姻是小说的一个传统题材,但在詹姆斯笔下又放出了新的异彩。”[2]
温力亚在《电影〈华盛顿广场〉女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一文中认为,凯瑟琳的整个心理成长历程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个体意识缺失-个体意识觉醒-心理成熟[3]。而纵观全篇不难发现,这三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在事实面前被迫成熟与时光淬炼之下的真正成熟两个时期。这几个成长阶段和凯瑟琳有相似成长模式的女性几乎都会经历,除非够幸运,不会遇到处心积虑在婚姻上做文章的男子,或者生活在亲人的呵护下。
在第一阶段,由于成长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严密呵护之下,她们通常严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由于认知范围有限,很容易将社会想象得过于简单与美好,同时,对于对其密切注视的父母她们都会无条件地服从。类似情节的描述也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比如威廉姆·福克纳笔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和她刚愎自用父亲之间的从属关系。此时的少女们并没有独立的个体意识,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附属于父母而存在的,从而形成父母-子女之间的俯视-仰视关系。
在《华盛顿广场》中,体现父女之间的俯视-仰视关系的记述俯首皆是。从一开始,故事似乎就展露出沮丧的苗头,斯洛泼医生,拥有傲人的一技之长,且按照他的人生计划,娶得富家女,人生至此一直顺风顺水。可惜爱子很早就夭折了,盼来的第二个孩子却是个女孩,对于望子成龙的医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打击,“这个小女孩使他失望”[2]。而后爱妻的病逝使斯洛泼再受打击,“幸运的是,他的小女儿终究活下来了,虽然不称他的心愿,他还是打算要将她好好抚养成人”[2]。对于小女孩儿的其他描述,詹姆斯选择了类似“结实又健壮”这一类的词语,而且揶揄道:“长得像她这般模样,他(斯洛泼医生)至少不必担心再失去她(凯瑟琳)。”[2]在父亲如此冷漠眼光的笼罩之下,凯瑟琳终究成长成为了一名在“大多数社交场合,她总是退居后台”的一位平和温良的姑娘。而且,“她无比热爱她的父亲,又极其惧怕他……那种因畏惧而产生的战栗非但没有冲淡她热诚的孝顺,反而给她的温情增添了几分异趣”。这位可怜的姑娘,将取悦父亲当作此时的人生理想,“能够使父亲高兴便是她对于幸福的概念”,可是这一人生理想却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2]。这样的少女时代,对于像凯瑟琳这样的女孩子来说,在她的头脑中,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编织好了一副人生框架。在父亲的少有温情的俯视中,最大程度的精神依附已经形成。以取悦父亲为早期的人生目标,毫无自我个体意识可言,也不利于她的成长。
随着凯瑟琳年龄的增长,斯洛泼医生担心的事情也渐渐迫近。个体意识的觉醒通常不是个人的自觉表现,需要有人打破暂这种现状。斯洛泼医生果然聪明过人,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一位英俊的年轻人的出现,轻易地打破了父女关系目前的平静。莫里斯·汤森德先生,出现在华盛顿广场舞会上,按照凯瑟琳的评价,这位年轻人“长得英俊过人,他的容貌使当时的气氛变得十分自然融洽”[2]。这种评价的出现是危险的讯号,斯洛泼医生真正的对手自此出现。冲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当斯洛泼医生意识到自己曾成功打造起来的父王像因这位年轻人的出现和进一步介入他们的生活而逐渐在凯瑟琳心中破碎、坍塌时,他丝毫未妥协。他已经习惯了的对女儿的蔑视态度令他在最开始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莫里斯越来越急迫地要成为华盛顿广场斯洛泼家宅中名正言顺的一员——未来大笔遗产的分享者,他对凯瑟琳的追求也越发热烈,虽然每次相处都不免对这可怜的姑娘多有腹诽。而凯瑟琳的决心也随着莫里斯的追求变得越发坚定,父亲的各种威胁和冷嘲热讽都丝毫不能动摇她半分,相反,在竭力反抗中,她渐渐意识到自己做出抉择这件事本身有多可贵,炽热的情感使她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从她经过深思熟虑后痛苦地选择放弃父亲将来的遗产那一刻起,她变成了完全独立的个体。表面上看是她争取了经济的独立,事实上,这更是她回身用力斬断连着自己和父亲之间那条曾被认为永远不会消失的脐带,从而在精神上也摆脱对父亲的依附,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
凯瑟琳心理上的成熟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事实上,她面临的一切折磨,都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凯瑟琳温柔敦厚、恭顺忍耐,愿意为父亲作出任何牺牲,这一切可能会打动父亲的心”[2]。詹姆斯近似戏谑地将关键词放置于括号之中,貌似无意的补句,实则是凯瑟琳最重要的宣告。如此设计,读者也不难看出凯瑟琳心中对于爱情和亲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无奈,以及即使爱莫里斯至深,依然不愿伤害父亲的心理。对于这括号中的体恤,斯洛泼医生非但不领情,反而使出最后的杀手锏,即对两个年轻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时空拆散——带着凯瑟琳去欧洲各国游历。詹姆斯对《华盛顿广场》设计的过人之处即在于赋予读者一丝希望:即使离开了莫里斯,每日面对无感的欧洲风情,还有父亲偶然的盘问和妄图说服,凯瑟琳只是以平静对待。当然凯瑟琳的平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莫里斯有规律的来信,这无疑是精神上的巨大支撑。在这漫长的6个月延时旅行中,欧洲的风景,冷峻的山河,都尽在凯瑟琳眼底,却似乎从未被在意过,一切似乎都是凯瑟琳心中那段火热的感情的背景。然而旅行对于一位年轻女子的历练也是绝不可否认的。如果说,这一次旅行算作一次历练的话,莫里斯蓦然消失的漫长20年,更是对凯瑟琳磨练,她渐渐参透了人生,心理完全成熟。
正如许多学者分析的那样,詹姆斯在作品中非常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4],作品中情节的推进都是在人物心理成长中完成的,心理成长是《华盛顿广场》不可错过的一个研究点。
参考文献:
〔1〕董洪川,王庆.新时期我国的亨利·詹姆斯研究:回顾与反思[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02).
〔2〕(美)亨利·詹姆斯.华盛顿广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2.
〔3〕温力亚.电影《华盛顿广场》女主人公的心理成长[J].电影文学,2013,(15).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一)一、自我分析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性格算是中向型的,自觉自己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业余爱好比较广泛吧,喜欢听歌,下象棋,打羽毛球,看电影,看小说,上网,打游戏,好奇心也比较强,总喜欢接触一些新奇的东西或事物,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
1、自身优势
我能够经常反思自己,哪些对哪些做错,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开导自己,并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乐勿加于人。我的家庭收入状况还算可以,可以担负
得起我的求学费用,我能更加专心于学业。感情方面没有牵绊,可以将精力放在充实自己身上。
2、自身缺陷
兴趣虽广,但没有专长的一面;有点内向,有时有点粗心,自控能力有点弱,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大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比如晚会等。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喜欢随遇而安,缺乏进取心。
3、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应
该树立正确人生观,这样就能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二、自我人格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赖以立足人世、创造事业的根本.因此对於人格魅力的讨论便尤为显得成熟而且必要了.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现的,人格魅力的气质存在与骨子里,人格魅力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发散。人格魅力这名词就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出来而创造的词。你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诚和善良。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要培养自己对他人和对集体 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感知敏锐、丰富的想像能力,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和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总是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使自己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总是给人带来欢笑,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训练自己做事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三、环境分析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性格开朗乐观,不怕挫折;具有较好的领导才能,能与他人团结合作;具有很强的自信心与自强心;
生活学习能够独立,自理能力强;做事认真积极负责,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能吃苦耐劳。。
弱势因素:不够塌实严谨,比较急躁;惰性思想容易作怪,自我控制能力稍弱,有事粗心大意,对于专业知识了解过少。
2、外部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我国近几年土木工程发展得相当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建设的高潮。各种工业、民用建设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大中城市。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程建设的高潮中,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中。最近几年我国又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经济建设的发展要依靠基本工程的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人才。不仅西部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人才,东部城市也同样需土木工程专业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日益集
中,这就要求解决交通和住房问题。从市场的需求来说,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正在兴起,大跨结构、超高层的项目纷纷立项建设,在未来几十年内这种局面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参与其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建设管理水平非常落伍,当前急需一批能够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的人才。
四、能力提升
1、现阶段自我要求
最主要的就是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首先积极努力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作好课堂笔记,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平时多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增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实验是闭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在自己现阶段必须作好的,也是实现自己规划的第一步!注意自己的身体,多参加体育锻炼,每天早上去操场跑步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平时多去阅览室和图书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职业目标
学习各方面土木知识,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将来主要往工程技术方向发展,主要意向是房建与桥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尽量争取实习机会,再假期尽量前往工地进行见识学习,为自己积累经验。
具体实施:在大三多学习了解土木知识,尽最大限度完善自己,争取下工地实习努力累经验(具体如果要考证等具体更了解后再作打算)。
3、评估调整
自己现阶段随制定了自己的目标,但受到自己现阶段思想不太趋向成熟的限制,以后在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生涯路线,人生目标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改动,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变的更成熟使自己以
后的规划设计更接近实际打下基础。
结束语
自我分析,使我自己对自己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目标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学习动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使自己的学习有了目标和针对性,对自己以后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以后一定能取的成功,也使自己敢于面对自己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难,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和弱点,接受现实,并勇敢的去面对,这也开始让我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能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面对竞争。
时间是不等人的,提前作好准备,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将有很大的影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己对自己职业做提前的规划,为自己以后走向成功打下基础
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
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二)心理健康辅导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交流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情感释放过程,它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所以心理健康辅导员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也要有较高的人格心理品质。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个人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人格类型
我属于外向型性格,活泼开朗,善于抽象和逻辑思维。情绪稳定而成熟,能理智面对现实,勤奋,对工作有很强的责任感!有很强进取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挑战自我。我不认为我比其他人都强,但我有自信做到比其他人强。做事当机立断,不瞻前顾后。
同事评价:性格随和易相处,为人热情善良,工作认真负责,要求上进,事业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强。
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与我的心理成长史是密不可分的。
(二)个性心理发展史
我出生在农村,父亲是个农民。我的家庭基本上算是标准的中国农民家庭,以农业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小学水平。母亲是 “文革时期”的高中生。所以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了。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在家排行老三。我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格的。对我们的要求是不求能上多高的学,但是一定要学会做人,父亲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爸妈在空闲的时间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姐姐哥哥都让着我,使我的基本生存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由此形成了我对人的基本信任感。
我在小学和初中的读书时间里,对以后的人生是谈不上什么规划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听从父母的建议。当时他们 的心愿就是想叫我跳出农门,想让我上中专。那时的中专也只有师范类的才包分配,于是我与1996年9月去职教中心,读小学教育专业,开始了我的准教师生涯。
在职专上学期间,我感受到了以前在初中时代里没有的压力。因为当时读职专、中专、师范类的都是各个中学里成绩出众的学生。于是那种在原来中学里的那种成绩上的优越感变成了紧张感。好在职专的学习没有升学压力。在那三年里,我基本是按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喜欢阅读,写作,音乐和美术。三年的时间太短,所学太杂,几乎都是浮光掠影。不过在那个环境里也只能这样地囫囵吞枣了。最大的收获是在校住宿,开始了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学习。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只能在前进中摸索,磕磕碰碰里一直都很迷茫。但是这些经历对我以后参加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也正是因为这段难忘的经历,塑造
了我生活中更多地做好自己,关心他人、照顾家人,帮助朋友,从而快乐自己。更多的学会取与舍,得与失,真正做到心静如水,心态平和,宽待他人,善待自己!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不断打磨自己的过程中,看待他人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态度!与他人相处中,总是告诫自己人无完人、和睦相处。首先,要看别人优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就足以值得我学习和相处,如果个性不相投,但真诚善良,也可成为真正的朋友!
(三)我个人的奋斗目标
立足现在,把握今天,做好每一件事,发挥自身特长,完善自我,寻找机会,发展自我,学会各种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处理事情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多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不断向前追求,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展示自我的同时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完善他人,完善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我先后教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心理健康等学科。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我为何要成为一名心理健康辅导员。
2011年四月我外出学习。在学习中,认识了一位心理健康辅导员,自己开始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成为一名心理辅导员是我的一个梦想.很多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些心理辅导员能为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减轻痛苦,我非常钦佩。当我看到我的周围有很多人心理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就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想成为一名心理辅导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为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的条件:
1、要有爱心,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只有有爱心才会博得对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对方才能接受你的心理辅导,也就是说,对待每一个心理有特殊问题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不是发自外表,而是发自内心。
2、需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要知道心理辅导的程序,专业而扎实的知识是一个心理辅导员必备的条件。
3、还要有辅导的方法,好的方法不仅能对需要辅导的心理对象有莫大的帮助,而且是辅导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不能对症下药,那可能就会出现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局面,甚至还有加重对方心理问题的可能。
4、要有合作意识,解决对方的心理问题,要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利用能够帮助对方解决心理问题的一切人,一切手段。
我应该在以上几个方面努力。
(二)我的职业奋斗目标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在现在社会大背景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一系列新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我 的奋斗目标。我要学习一套完整的心理理论,掌握一套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科学的解决我需要辅导对象的心理问题。现在我的心理咨询技术还停留在初级水平我要朝着更高一级心理咨询师发展,做一个高水平的心理辅导员。
(三)希望接触哪一类型的求助者
我所钻研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 成长中失落、过度的学业压力、学生考试焦虑、学生厌学心理以及家庭的困境, 这些情况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都遇到过,已有的经验加上这一段时间所学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知识,相信这方面我还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四)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每当认真的去想我是谁的时候,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自己:
首先, 我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我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我善于运用宽容和理解,能原谅别人的错误。我也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困难对每个人都是一样,我能
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敢于挑战自我,这是我的一个优点。我也是一个虚心的人,我经常去发现他人的优点,长处,我向他们学习,完善自己,让我在我的事业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我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我能坚持不懈,不愿放弃。
从我决定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我就知道前面的路很长、很艰难,有时觉得心理压力很大,我就采用自我放松法、宣泄法进行调节,效果还不错,一个个困难都挺了过来。我将一如继往地沿这条道路前进,书写我灿烂的生命,同时帮助别人缔造生命的灿烂。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
(三)我新狮小学的***,我是一个偏向粘液质气质类型的人。我性格沉稳,情绪稳定,心胸宽广,遇事乐观,自制力强。
1、在自我认识方面:我善于反思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从小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我经常会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
行分析,这让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对自己不会有过于苛刻的要求。经常性的反思也让我思考问题比较深刻,看待问题较为全面,所以给人印象比较稳重。
2、在社交方面:我喜欢与人交往。我待人诚恳,为人善良。与人交往时能处处尊重、信任他人,重感情。能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人立场审视自我的行为,体验别人的心理感受。并且善于洞察别人的情绪与情感,乐于帮助别人。因此我的人缘也很好。
3、对待事情方面:我会“三思而后行”。遇事冷静分析,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轻易下结论。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工作上有上进心,做事认真、勤奋,思路清晰,有条理。
4、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如书法、绘画、唱歌、打球、旅游、跳舞、写作等等。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个方面素质,充实自
己,享受人生乐趣。
我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最初动机还得追述到我的读书时代。年轻时曾一度陷入过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与无助之中,体验过内心的困惑,极度渴望走出困惑。那时我就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大学时报名参加心理健康自学考试,希望通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来帮助那些陷在苦恼中的人,同时完善自身人格。这就是我最简单和原始的动机。
工作后,作为一名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成了我必不可缺的工作,这项工作能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一生。而且,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由于外来民工子女父母教育不当或教育欠缺,导致他们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迫切需要一些心理健康辅导。我校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做相关课题,开设相关公开课。这为我校教师心理健康教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申请做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也相信自
【心理健康自我经历】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12-08
心理健康 自我成长分析报告范文06-05
心理健康c证面试自我介绍06-10
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11-02
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11-26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多选题07-23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1-23
心理健康标准09-07
父母警惕孩子的不安心理心理健康10-12
心理健康课课评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