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共8篇)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篇1

一、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要有效保护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

(一)确定适当信用标准,谨慎选择客户

1.企业应以信用评估机构、银行、财税部门、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等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经过加工整理而获得客户的信用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客户信用资料的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作为信用风险指标,根据数年中最坏年度的情况,分别找出信用好和信用坏两类顾客的上述比率的平均值,依此作为比较其他客户的信用标准,再利用客户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测算拒付风险系数的能力,然后,结合企业承担违约风险及市场竞争需要,具体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

2.评价客户资信程度

企业在设定某一客户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评价其赖帐的可能性,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有“5C”系统,它代表了信用风险的判断因素。

品质(character):是评价客户信用的首要因素,是客户履行偿还债务的态度。这主要通过了解客户以往的`付款履约记录进行评价。能力(Capacity):是客户偿还债务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客户的资产,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数量、质量及其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资本(Capital):是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是客户偿付债务的最终保证。担保(Collateral):是客户提供作为授信安全保证的资产。当企业对客户的底细未了解清楚时,客户提供的担保越充足,信用安全保障就越大。条件(Condition):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各种经济环境,它反映了客户偿债的应变能力。

3.建立客户档案

在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企业通常应事先决定档案的有关内容,以便信用控制人员的资料搜集是完整的而不是随机的。客户档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客户与企业有关的往来情况以及客户的付款记录;客户的基本情况,如客户所有的银行往来帐户、客户的所有不动产资料以及不动产抵押状况,客户所有的动产资料、客户的其他投资、转投资等资料;客户的资信情况,如反映客户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营运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反映客户即期及延期付款情况,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信息等。

(二)制定和完善信用政策

企业在充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恰当进行信用评价以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1.      现金折扣政策。

现金折扣是企业为鼓励客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偿付款项上的优惠。它应该与信用期限结合起来考虑,现金折扣政策一方面可以促进客户提前付款、减少应收帐款上的资金占用,扩大销售;但另一方面由于给予了客户折扣优惠,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因此,企业在准备现金折扣政策时,应在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择优选择。

2.      确定信用期限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间隔。信用期过短,不能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虽然可以扩大销售额,但同时会引起应收帐款占用了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增加收帐费用和坏帐损失。因此,企业必须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限。另外,企业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信用政策,尽量协调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1)把销售提高到最大;(2)把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3)把坏帐损失降到最小。如果改变后的信用政策所增加的利润,足以补偿其所包含的风险时,企业就应改变信用政策。

3.实行信用额度制度

它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的赊销风险额,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有关资料,为每一客户设定一信用额度。在日常业务中,企业可以连续地接受某一客户的订单,只要对该客户的赊销额不超过其信用额度,就可以对其办理赊销业务;一旦超过信用额度,除非经企业有关部门批准,否则不能再对该客户提供赊销。它虽然不一定能够提高客户付款的概率,但它可以限制不付款引起的坏帐损失。同时,应随着市场销售情况和客户信用情况等变化,企业可能和愿意承担的赊销风险的变化,定期对客户的信用额度重新加以核定,使信用额度经常保持在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信用范围之内。

二、加强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企业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帐款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帐款占用,避免坏帐损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企业货款的行为,减少应收帐款风险,企业的应收帐款涉及到销售、仓储、财务等部门,企业必须将与应收帐款相关的有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

2.强化对赊销业务的授权和控制

赊销虽然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额,但也同时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赊销业务,财务部门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深入调查外,还必须经过领导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批准,将赊销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3.建立应收帐款坏帐准备制度,及时进行赊销业务的帐务处理。

在此基础上,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帐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同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帐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建立弥补坏帐准备金制度,即提取坏帐准备。

4.落实责任制

对销售部门考核要根据资金时间价值,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谁得益,将回收、责任、期限落实到人,辅以考核挂钩,奖惩兑现的手段,以充分调动营销人员收款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明确发货审批权限,责任到人,防止盲目发货或发人情货。

5.加强收帐管理

(1).实行全面监督。它是通过帐龄分析、平均收帐期分析、收现率分析

等判断客户是否存在帐款拖欠问题,从而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正确地估量应收帐款价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

(2).确定合理的收帐程序。就是要促使客户愿意偿还货款和施加适当压力。即以合乎性、理、法的方法收回帐款。对逾期较短的客户,不便过多地打扰,以电话或信函通知即可,以免失去这一客户;对尚未到期的客户,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收;对逾期较长的客户,应频繁地进行催收;对故意不还或上述方法无效的客户则应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诉诸法律。

三、建立信用报告制度

企业应定期如开不同层次的信用报告会议,相互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

信用报告会议可分为信用控制部门内部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信用控制部门的运作情况,过去的工作绩效和未来的工作规划,时间一般为二周一次;信用控制单位和业务部门的联席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对主要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目前危险客户进行分析和评价,逾期帐款和超过信用额度销售帐户分析,未来市场展望以及新客户的财务资料等,时间一般为两月一次;最高财务主管或管理当局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报告目前信用控制的运作情况,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信用风险预测,企业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改进措施等,时间一般为一月一次。

四、开展信用保险

在国外,企业为了避免在提供赊销时遭受意外的坏帐损失,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信用险。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尚未开展这项业务。但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这项业务一定也会开展起来。在投保时,应在坏帐损失和保险费之间进行权衡,以使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五、实行资金融通,加速应收帐款的变现

企业为尽早回笼资金,将未到期的应收帐款向银行或其他融资公司低借或出售。

1.应收帐款的抵借。即应收帐款的所有者以应收帐款作为低押,在规定的期限取得一定额度借款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分为:

(1)一般性低借:即不指定具体条件的抵押贷款,当旧帐结清后,新帐继续充当抵借。

(2)特定抵借:即指定某一项或数项应收帐款作为抵押,随着这些帐款的收回,抵押关系自行消除。

应收帐款低借的方式,金融机构拥有应收帐款的债权和追索权,因此,此方式受到金融机构的普遍认可。

2.应收帐款让售。即企业将应收帐款出让给专门收购应收帐款为业的金融公司,从而取得资金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操作为:企业在发货前,向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金融公司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按应收帐款净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从预给让售方的款项中抵扣。客户到期的应收帐款,直接支付给融通公司,同时承担坏帐风险。应收帐款让售方式,由于融通公司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无形中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咨询。且融通公司信息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坏帐的收回。另外,企业不要承担“或有负债”的责任。因此,此方式对企业而言是较好的一种融通方式。

六.开展债务重组,盘活资金

有时,客户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致使发生财务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企业对客户采取立即求偿的措施,那么有可能对客户造成较大的困难,使客户永久无法摆脱债务,企业遭受坏帐损失,特别是对于双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企业的损失将更大。因此,当客户发生暂时财务困难时,双方应寻求重组方式来清偿债务。

总之,只要企业采用有效的措施,应收帐款的信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也只有进行了科学的防范,才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既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又使应收帐款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主编: 《成功做个CFO(财务总监)》,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市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9月第一版,第114页-121页。

2.范正美主编: 《企业财务管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市中央路16号),11月第一版,第76页-81页。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 《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6号),4月第一版,第309页-316页。

4.陆萍: 《加强应收帐款管理的几点措施》,载《江苏财会》,(南京市珠江路346号),刊号:CN32-1023/F,第26页-27页。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篇2

1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有些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为了扩销, 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的情况下, 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 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 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甚至不能收回的风险。

1.2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失当

企业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 日常控制不规范, 追讨欠款工作不得力等因素导致自身蒙受风险和损失。

1.2.1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不能正确制订客户

的信用政策, 信用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不能及时对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评价, 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客户经营变化情况, 对客户信用政策一旦制定从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1.2.2 对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缺乏过程监控, 日常控制不规范。

企业对发生的赊销、收账、逾期风险预警等全过程缺乏监控。

1.2.3 企业没有专门的清理小组, 对应收账款进行催讨。

有些企业只重视产品销售, 对应收账款不够重视, 或只要求销售部门进行催讨, 但没有考核指标。

2 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措施

企业为了减少信用风险, 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由它对应收账款从客户信用评价到账款收回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2.1 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2.1.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企业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机制, 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占用, 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 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企业货款的行为, 减少应收账款风险, 企业的应收账款涉及到销售、仓储、财务等部门, 企业必须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有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

2.1.2 强化对赊销业务的授权和控制

对于赊销业务, 财务部门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 深入调查外, 还必须经过领导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批准, 将赊销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2.1.3 落实责任制、做好应收账款的催收安排

对销售部门考核要根据资金时间价值, 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谁得益, 将回收、责任、期限落实到人, 辅以考核挂钩, 奖惩兑现的手段, 以充分调动营销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2.1.4 加强收账管理

a.实行全面监督。通过账龄分析、平均收账期分析、收现率分析等判断客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 从而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 正确地估量应收账款价格,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提前采取对策。

b.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对逾期较短的客户, 不便过多地打扰, 以电话或信函通知即可, 以免失去这一客户;对尚未到期的客户, 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收;对逾期较长的客户, 应频繁地进行催收;对故意不还或上述方法无效的客户则应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诉诸法律。

2.2 考核信用管理的责任

企业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就必须对管理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人员进行控制与激励。首先为信用管理人员设定信用管理的目标, 由信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执行自身职能;其次, 对信用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分析信用管理工作最终结果与原定目标的差距, 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以利在今后工作中改进, 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2.2.1 对收回应收账款平均天数的考核

a.制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天数目标。缩短应收账款平均收回天数, 可以大大减少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成本, 收回的资金可以用于采购原材料或投资等方面。因此, 企业管理层应当为信用管理部门规定一个应收账款平均收回天数的目标, 对其进行考核。

b.计算实际的应收账款收回平均天数, 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 属于信用管理部门责任范围的要给予责任人员相应的奖惩。

2.2.2 对逾期应收账款的考核

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考核的步骤是:

a.规定应收账款发生逾期金额占授信额的比重。

b.分析客户不能及时支付的原因。

c.对责任人进行奖惩。对由于信用管理人员没有尽职尽责所形成的应收账款逾期金额超过规定比例的, 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信用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原因形成的逾期账款, 则不予追究。

2.2.3 对坏账的考核

对坏账的考核要严格, 应该对发生的每一笔坏账都进行考核。对于形成的每一笔坏账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否属于信用管理人员的责任, 并对责任人进行奖惩, 以督促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

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考核是对信用管理工作的有力监督, 在这种外在的压力下, 信用管理部门才有动力去认真履行本身的职责。

2.3 实行资金融通, 加速应收账款的变现

企业为防范债务人无限期地拖欠货款, 可采用以下措施:

a.应收账款的抵押与让售。企业为尽早回笼资金, 可以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或其他融资公司抵押或出售, 以提前取得资金, 加速企业流动资金周转。

b.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由于应收票据具有更强的追索权, 且到期前可以背书转让或贴现,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

c.进行信用保险。在国外, 企业为了避免在提供赊销时遭受意外的坏账损失, 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信用险。但是在投保时, 应在坏账损失和保险费之间进行权衡, 以使企业风险最小, 收益最大。

d.加大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保理业务是一种集融资、结算、账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业务, 对于销售企业来说, 它能使供应企业免除应收账款管理上的麻烦,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4 开展债务重组, 盘活资金

当客户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 致使发生财务困难, 在此情况下, 如果企业对客户采取立即求偿的强硬措施, 有可能对客户造成较大的困难, 使客户永久无法摆脱债务, 企业遭受坏账损失, 特别是对于双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 企业的损失将更大。因此, 当客户发生暂时财务困难时, 双方应寻求重组方式来清偿债务。

总之, 只要企业采用有效的措施, 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 也只有进行了科学的防范, 才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既扩大销售, 增加盈利, 又使应收账款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应收账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的产物, 赊销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扩大销售, 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存货占用水平, 但另一方面延迟了企业的现金收回时间, 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账款的催收费用, 甚至遭受坏账损失的风险、影响企业资金循环。从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内控制度不严及对应收账款管理失当等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三个原因进行分析, 建议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对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进行全过程管理。从企业对客户资料的收集、信用政策的制定、应收账款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等方面入手, 就企业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及强化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控制,防范

参考文献

[1]王静.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技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4:1.

[2]聂兴凯.如何进行收账管理与呆账催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1.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11:1.

[4]浅谈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现状及管理等2004.10[EB/OL].中国投资理财网.

[5]中国清债网:http://www.zw007.cn[EB/OL].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贸易商的资金需求与资金流动规律,并结合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满足贸易商资金需求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是银行为外贸企业办理国际贸易业务而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是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也是促进进出口贸易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

由于贸易融资及相关的国际结算业务涉及到不同国家和不同客户,在信息传递、贸易习惯、结算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及其融资涉及到关税和外汇管制等政策,使得融资业务中信用风险凸现。贸易融资综合授信面对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因而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风险较大且较为复杂。但是,我国银行在将授信管理引入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原有信贷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难以摆脱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仍然过多的注重定性分析而缺乏必要的定量评估。因此,如何准确评价贸易融资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将对这一业务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授信额度概念

贸易融资综合授信是银行授予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与其进出口业务有关的一种或多种的综合性的短期融资。商业银行常见的出口授信包括:出口押汇、出口托收押汇、票据买入、票据贴现、打包放款;进口授信包括:进口开证、进口押汇、进口托收押汇等。以上授信品种构成综合授信的直接因素。

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客户信用上,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银行通常为客户核定一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信用额度。在该限额内,银行可为客户提供一种或多种国际贸易融资。该额度可以循环使用,但客户的未偿债务和已偿债务之和不能突破原来确定的限额。授信额度就是银行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且授信人与被授信人之间要签订合约;授信人要保证在授信额度之内,对被授信人提交的符合融资条件的业务给予融资;被授信人保证在授信额度的有效期内,遵守银行关于融资或授信的相关规定。

授信额度按融资主要业务种类可分为进口授信和出口授信两大类:进口授信包括:进口开证额度、进口押汇额度、进口托收押汇额度;出口授信包括:出口押汇额度、出口托收押汇额度、票据贴现额度、打包贷款额度、福费廷额度。

三、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建立

1.分配矩阵

进出口商可通过商业信用、第三方担保、抵押、质押四种担保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授信额度。商业信用是建立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在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风险较大;第三方担保是企业取得第三方企业的连带担保,具有一定的风险;抵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法律规定的可做抵押的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抵押物卖得价优先受偿;质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抵押和质押对银行来说,风险较小。商业银行根据每种业务风险程度的差异及客户提供的担保方式制定出授信业务的准则。即:仅凭信用担保可授予的信用额度;凭第三方担保可授予的信用额度;必须凭抵押或质押方可授予的信用额度等。详见下表。

表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准则

上表中,行表示授信额度种类,列表示担保的方式。表中数字为0或1。1表示该列所代表的担保方式可授予该行所表示的授信额度。0表示该列所代表的担保方式不能授予该行所表示的授信额度。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根据融资业务的重要程度在上述8种授信额度中分配额度比例。根据表1和以上原则,建立分配矩阵(1)

(1)中代表第j种担保方式用于第i种授信额度的百分比,满足。比如在信用担保方式下,有六种授信额度凭信用担保不能授予。则,其他可凭信用担保授予的信用额度可根据需要进行分配,比如进口开证额度占60%,则,那么出口押汇额度就占40%,。其余担保方式下情况以此类推。

2.评估矩阵

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之前必须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论证。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核查,以确定在各种担保情况下的评估授信额度。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市场情况、贸易国别、贸易量、创造和盈利能力、在银行的结算记录;企业的基本素质:领导层素质、职工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发展潜力等;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财务三率指标;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上年利润及增长情况、资产报酬率等。

建立评估矩阵(2)

(2)中表示对i类担保方式的评估值,当时,。假设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评估值为:信用评估值,担保评估值,抵押评估值,质押评估值,则评估矩阵可表述为

(3)

3.风险系数矩阵

虽然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了详细调查后确立了评估值,但仍然会存在诸如抵押、质押物变现损失、产生的手续费用等系列风险,故会按一定的比例将评估值转化为险后价值,建立风险系数矩阵

(4)

(4)中表示对i类担保方式的转换系数,当时,。如信用价值按,担保价值按,抵押价值按质押价值按转化为险后价值,则风险系数矩阵可表述为

(5)

4.授信额度矩阵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1) (3) (5)可建立授信额度矩阵T

四、信用风险防范模型求解(授信额度的确定)

将授信额度分为进口额度与出口额度两大类,将矩阵中的第1,2,3行相加合并成为一行,第4,5,6,7,8行相加合并为一行,则矩阵简化为

(7)

据此可得:进口额度为

(8)

出口额度为

(9)

如果对融资业务不加区分,进行均衡授信的话,则令,,则进口额度为

(10)

出口额度为

(11)

進行均衡授信可以兼顾各种业务品种,风险也较为分散;另外还可以对重点业务进行重点授信,即改变的数值,优先支持重点业务,使重点业务获得较高比例的授信额度。

影响授信额度大小的其他因素还包括:①评估矩阵V中的值,的值在银行对客户的担保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后就能确定了;当然银行在一段时间以后或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会对客户的资信状况重新进行评估,这时原来确定的数值就必须由最新的评估结果所替代。②风险系数矩阵A中,的数值是根据当时的客户经营状况、资信状况、抵押(或质押)标的变现程度、市场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所有这些影响因素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银行将定期或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风险系数进行调整。

五、商业银行应用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应把握的原则

基于信用风险的贸易融资综合授信模型的运用为商业银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在运用过程中,银行对客户进行授信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合法性原则,即所有的授信业务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重点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及企业,禁止对任何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授信;第二是盈利性原则,即在授信额度下办理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保证能按时收回本息,授信时的信用评定及抵押担保措施要完善,并且还要能带来其他相关收益;第三是合理性原则,即授信额度的结构要合理.各类贸易融资业务额度占总授信额度的比例要合理,而总的授信额度与被授信人的产值及净资产的比例要合理,且对单一客户的授信额度不宜在银行的全部授信业务中占比过大。

参考文献:

[1]张耀麟:银行进出口贸易融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程祖伟韩玉军: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4]姜青舫:风险度量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张永娟张志鸿霍学喜:信用风险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2)

[6]王晓春: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分析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6,(08)

[7]宋云萍:国际贸易融资中授信开证的风险分析及防范[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8]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 小额信贷 风险防范

经过6 年的实践,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论从数量、影响 程度还是机构的合法性来看,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制度的总体特征。从制度绩效来看,该信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的空白,丰富了农村信贷制度的 内容,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其风险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构建其防范对策,对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和 社会 稳定,解决扶贫与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中国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自1999年开始,国有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 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 经济 以下撤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近50%,超过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主要的农业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

2、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比例不断下降

针对如何解决农村信贷的 问题,农村信用社借鉴国际通行的农户小额信贷的做法,于1999年、2000年相续制定了《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暂行办法》,全面落实农户小额信贷。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仍比较小,发放贷款的覆盖面较小,农业贷款的增长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增长还不成比例,农户小额信贷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下降,例如2004年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1678亿,而2005年却减少到1578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在农业贷款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与国际上其他

成功国家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随着小额信贷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其风险也日渐暴露出来,绝大部分信用社贷款的回收率较低。因此,有些农信社因畏惧风险而不愿向农户提供此类贷款,即便提供,也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大大降低了农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还有的农信社干脆对小额信贷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改善,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再次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不但具有一般农业贷款的风险(如 自然 风险、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其特殊性,具有一般农业贷款不具备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惜贷”的行为。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 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

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或者把钱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或者只需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 理论 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 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目前,许多农信社实行“三包”(包放、包收、包赔)制度,贷款损失由信贷员赔偿,这虽然不失为强化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由于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小额信贷业务严重萎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较高的收贷率。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 金融 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 农村 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 目前 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 发展 下去。

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存在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其次,国内外各种调查几乎一致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 经济 状况,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 电子 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第五,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四、结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农户小额贷款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多种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事业正在从起步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注意风险的防范,小额贷款必将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 社会 科学 基金项目资助,基金项目编号05CJL025。)

【 参考 文献 】

[1] 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5).[2] 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杨喜孙、薛瑞鑫、叶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 问题 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5).[4] 庞新军、刘文朝、周振:我国小额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其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5] 熊学萍、易法海: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6] 李强、杨蕊: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07(1).[7] 汤敏: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J].中国审计,2003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风险分析与防范 篇5

【摘要】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上。农行、建行、招行等银行都相继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出了大学生信用卡。短短几年中,大学生信用卡持卡人数和比例飞速增长。因此,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研究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本文从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风险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信用卡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引言

(一)背景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信用卡作为一种灵活便利的信用贷款,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已成为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十分重要的金融工具。我国于1986年由中国银行发布长它城卡正式开启我国的信用卡发行序幕。2004年金诚国际信用管理公司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合发行了中国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以来,短短八年间,大学生信用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拥有大学生信用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金融危机震惊了全世界,我国发行信用卡虽然时间不长但发生的各种状况也不少。

(二)大学生信用卡概述

信用卡,是指由银行、金融机构或专营公司依法向资信良好的单位、个人签发的、可以在指定的商店或场所进行直接消费,并可在发卡银行及联营机构的营业网点存取款、办理转账结算在信用额度内享受的消费信贷的一种信用凭证和支付工具。

大学生信用卡,就是银行在原有信用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的、针对大学生群体发行的、以大学生为持卡人,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贷记卡,并且规定不同层次大学生有不同的最高授信额度。

二、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利弊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积极影响

1.“先消费,后还款”

受西方消费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超前消费”的观念已经被大学生所接受、认可。信用卡消费能够使大学生实现“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能够满足他们处于缺乏经济独立性的学习期间的各种物质享受和需要。

2.有助于理财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是对理财的初步尝试,合理地使用信用卡是理财的方式和途径之一。使用信用卡,就可以使自己所掌控的资金有更多的灵活性。比如在学校或者外面搞一些小生意,购买自己需要有暂时无法完全支付的商品等等应急资金,发挥其时间价值与机会成本。

3.安全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有利于保障人身安全。现在的社会状况虽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盗窃、抢劫等事件还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身上的现金携带,有利于保障人身安全。

4.提高信用度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个人信用意识。通过信用卡的使用,真正地做到信用意识的培养从理论走向实际。

5.有助于推进我国信用卡业务高素质化的良性发展

尽管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人来源、职业和资产,不符合银行发放信用卡的申请标准。但大学生知识结构高且人数又庞大,毕业之后可以迅速补充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大学生就是未来信用卡潜在的巨大使用客户群。而且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的能力强,有助于推进我国信用卡业务使用人群高素质化。

(二)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消极影响

1、信用卡本来是属于一个比较先进消费观念,是现代发展的进步表现。但是没有经济来源的人用的时候,因为不用付现金所以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经济压力,久而久之,洞越来越大。很多人因为这个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变成卡奴。

2、大多数学生毕竟还没有自主经济能力,偿还数额较大的信用卡欠款时,他们往往陷于被动,甚至无法按时还款,这样不仅给家庭、父母带来了另样的经济压力,还对自己的信誉度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3、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具备良好的金钱使用控制能力,使用信用卡会促使个人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如果没有节制地透支,会诱导一些大学生去买奢侈品,过早地让他们养成高消费倾向。容易导致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

三、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分析

大学生信用卡虽然可以给银行和大学生带来许多方面的好处, 但是它是在无担保人的情况下发行的, 所以风险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些银行如广发银行就已经暂时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 其原因就主要在此。因为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 它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 追求的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特殊群体, 缺乏还贷能力, 导致安全性不高。同时, 银行提供免费服务, 导致赢利性不强。我国的大学生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消费能力, 所以流动性也不强。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大学生持卡人透支后违反约定、不按时足额还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尚没有固定工作, 没有稳定可靠的薪酬收入, 主要经济来源依赖父母, 所以没有稳定的还款来源。此外,大学生的消费观也不成熟,很有可能冲动消费而到期无法偿还,每天万分之五的利息,将会增加学生的还款负担。从而造成“贷款—利息—贷款”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收入与消费的严重不对等性, 使大学生信用卡的违约风险较大。

2.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指大学生恶意透支、骗取、冒用、使用伪造或作废的信用卡以及特约单位诈骗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大学生欺诈风险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恶性透支引发的欺诈风险,许多大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论背景和专业知识,他们进行高科技伪造信用卡透支给银行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威胁;二是善意透支引发的欺诈,这类违约者认为自己能够负担起自己的消费,但当还款期限到来时却无法足额还款,造成所欠金额越来越大,以致最后不能还款只能违约。

3.成本风险

很多大学生办卡并非出于消费需要,对信用卡使用率低,给银行带来了成本风险。

4.收单风险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收款员没有按照操作规定,核对止付名单、身份证和预留签字,接受了本应止付的信用卡,造成经济损失;

2)收款员压印签购单是,没有将信用卡号压印在单据上,造成“无卡号单据”,使发卡行无法与其结算;

3)持卡人超限额消费,收款员不征询授权或采取分单压印避开授权,导致信用失控。5.法律风险

发卡行向透支额度大、毕业前不能偿还债务学生的监护人追偿欠债,存在巨大法律风险。目前银行在办理大学生信用卡时,没有征得监护人许可,监护人在银行发卡时并没有进行担保,法律上没有偿还义务。

四、控制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发卡前结合实际,调查研究

银行在发行大学生信用卡之前应仔细研究在校学生的还款能力和冲动性消费行为。对大学生信用卡持有者,应重在培育,讲明利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力求做到清楚明白。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爱好,创新出适合这个群体的业务,以此来吸引大学生。

(二)在发卡环节, 加强审批, 严格把关, 做好风险的预防 在发卡环节, 商业银行应加强审批, 提高大学生信用卡的申请门槛, 提高办卡质量。除了要对大学生的经济能力、信用情况严格审查之外, 要求申卡学生提交家长担保人证明和电话,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大学生信用卡的额度而言并没有必要太高, 对于一般的本科生, 一个月2500元或者最多3000元的额度就足够了。

(三)加强账户监控及追讨拖欠款

对大学生账户进行日常监控, 便于商业银行及时处理并制止大学生的恶意透支行为。对恶意拖欠的账户, 商业银行应根据超期天数分别进行处理。

(四)对大学生进行信用评级, 建立权威的个人信用体系;成立信用卡同业协会,加强风险交流

商业银行应该对大学生的信用卡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 并随着大学生消费和还贷情况的变化, 相应降低或者提高大学生的信用等级和额度, 从而为大学生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社会共享的信用档案。发卡银行应联合起来成立信用卡同业协会,共同防范风险。发卡机构建立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内控制度。

(五)学校对大学生加强用卡知识与理财知识的普及

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大学生是负有法律刑事责任却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群体,在办信用卡时应该更为谨慎。

五、结语

大学生信用卡虽然蓬勃发展但处于阶段初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在以后的推行中,银行和大学生应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从而促进大学生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信用卡的调查研究不只是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虽然目前信用卡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也受到很多的主观级客观因素影响,但是,银行、学校、家庭及大学生本身都开始意识到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学生使用信用卡任然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难关,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应该让其有效地发展,克服一切障碍因素,以满足多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朱会振,大学生信用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分析 [J] 中国信用卡 2007-12 [2] 徐志宏: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韩长锐,我国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J] 经济论坛 2008.18 [4] 周宏亮、穆文金: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5]黄文土,黄婉丽 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J] 投资理财 2010.5 [6]王明伟,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分析 [M] 现代经济信息(发布时间:2011-10-23)[7]迟春娟

浅析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篇6

浅析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近年来,个别公司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大笔应收账款逐年沉淀,无疑加速了其资产质量的恶化,并严重影响着公司的再生产能力,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只研究公司由于赊销而产生的债权——应收账款风险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及风险,主要介绍了应收账款定义、产生原因、应收账款风险对公司的危害。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及风险分析

(一)应收账款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在商业信用条件下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包括应向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增值税额及代替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

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除了价廉、物美和质优的产品因素外,企业所采取的销售手段也相当重要。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客户一般力争赊购产品,这实际上是客户在赊销期内从销售企业获取的一笔无息或贴息贷款。销货方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扩大销售,从而最终获取更大利润,也纷纷运用各种赊销方法来招揽客户。

(二)应收账款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应收账款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拖欠风险和坏账风险。拖欠风险指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企业蒙受的损失。坏账风险指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按照发生数额收回,形成坏账而造成的损失。拖欠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坏账风险。如果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生产停滞。一旦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死账,就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由于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的不确定性,个别企业的期末应收账款总量居高不下,巨额的应收账款对企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为:

(1)应收账款占有流动资金数额大,加剧了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的困难。企业在赊销产品时,确认收入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而企业对逾期不还款的客户不能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货币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正常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2)应收账款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存在着潜亏或损失。目前,我国企业确认收入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或“其它业务收入”科目。将赊销收入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收入。根据谨慎原则,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便于纳税,有关税法、行政法规中明确规定,计提比例一般为3‰——5‰。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存在,存在坏账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远远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这样,等于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充分估计。

(3)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4)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资金机会成本损失。首先,被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客观上要求在经营中加速周转,得到回报,但由于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特别是逾期应收账款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导致被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丧失了其时间价值。同时,因大量资金被沉淀,借款时间被延长,增加了利息费用。

巨额应收账款对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国,企业出现巨额应收帐款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企业外部环境原因及企业自身原因。

(1)外部环境原因

在我国,信用管理刚刚起步,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环境建设几乎是空白;我国目前进行信用管理的单位还主要限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企业很少进行信用管理;社会信用意识薄弱,不少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随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则缺乏回收的保障。

(2)企业自身原因

我国企业大都没有树立正确的应收账款管理目标,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未对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应收账款风险及其对企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收账款不断增加,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一方面使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不得不举债经营。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在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下,以大量举债为生。此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使企业脱离良性循环的轨迹,逐渐迈向资不抵债的边缘。

2.现款回收率低,贴现成本高

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大量吸纳承兑汇票成为可能。有的企业现款回收率不足30%,承兑汇票占50%以上,为及时变现应急,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贴现息。

3.易货交易相互抵账,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易货交易相互抵账、抹账来清理应收账款实属企业间的无奈之举,多数以物抵债的价格都高出市场价格的30%以上。抵回的实物,企业一方面再以高价抵出;另一方面则根据需要用于生产或以当前市价赔款销售,其结果是企业获取了维持基本生产所需物资或资金,但都承担了巨额损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二、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笔者认为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市场需求,制订合理的销售政策,降低赊销的比例

企业应当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理细分市场并确定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目标确定的具体需求,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灵活运用销售多种模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司拥有某种先进技术,开发研制出的新产品刚上市时,即供不应求时,市场很紧俏,企业应实行现销政策;随着某项技术的普遍应用,市场上有很多公司能够生产同样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可采用适当的赊销政策;在某项技术即将被淘汰时,对积压的存货,可以适当降低信用标准,提供优质服务等进行赊销降低企业的收账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立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应当建立和不断更新维护客户信用动态档案,由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付款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提出划分、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的方案。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企业信用政策,拟定客户赊销限额和时限,经销售、财务等部门相关权限的人员审批。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集成企业分、子公司或业务分部的销售发货信息与授信情况,防止向未经信用授权客户发出商品,并防止客户以较低的信用条件同时与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公司进行交易而损害企业利益。

针对个别公司在对货款的催收上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相互推诱这一现象,笔者建议公司应成立专门管理应收账款的部门。该部门可由经验丰富的财务和销售人员组成。这一部门要建立应收账款的审批制度,每笔应收账款的发生都应经该部门的严格审批。经过审批的应收账款应由财务人员进行催收;而未经审批的应收账款由销售人员负责催收。这样可以减少销售人员因一味追求销售额盲目赊销而产生的应收账款。审批制度的建立,减少不必要应收账款发生的同时也促成应收账款早日收回,减少企业坏账,加速资金周转。应收账款专门管理部门还可以使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三)制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政策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放账销售,即赊销,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政策一般包括建立客户档案、进行客户评价、制定信用限额等步骤。首先,建立和管理客户应收账款风险档案。客户的档案记载客户的基本资料,是制定信用限额的基础。对于新客户,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首先必须获取客户的基本资料,如:客户名称、经营范围、公司背景、经营状况等,以作为确定客户资信等级的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客户档案的管理和更新。其次,进行客户评价。在为新客户或现有客户制定信用额度前,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客户提供书面的申请,客户财务报表的分析结果、客户资信报告等资料。同时,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也应该考虑市场竞争、申请授信的客户对公司利润的重要程度、公司管理层和销售部门对销售业务的看法等因素。然后,制定信用限额。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制定一个企业的总信用控制额度。其次在总控制额度的限制之下,通过客户资信评价结果,将授信额度在要求授信的企业客户之间进行分配。最后,设计出提高信用额度但不提高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方法。企业的信用额度一旦制定,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就必须遵守,不能超越信用额度开展业务。但是企业的业务在不断的增加,赊销比例在竞争中可能也在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企业在赊销加大的同时,控制住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提高销售价格等方式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四)建立合理的收账程序

一般的收账程序为:信函通知,电话传真催收,派专人进行面谈,最后进行诉讼。当催收逾期的账款遭到拒绝时,企业首先应分析现行的信用政策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对违约的客户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看是否是恶意拖欠,如果是恶意拖欠且该客户以往的信用品质较差,只能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对信誉良好的客户,对刚过信用期限的客户可措辞委婉的写信催收;对逾期较长的客户应在频繁的去电发函的基础上,再派专人进行沟通,尽量在友好的氛围中妥善解决应收账款的拖欠问题;()对逾期很长的账款在去电发函,派专人催收无果的情况下,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起诉讼;对即将破产的客户,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客户破产清算时得到补偿,减少企业损失。

(五)重视销售合同的签订,避免出现合同纠纷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此作为开展销售活动的基本依据。签订销售合同前,企业应指定专门人员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和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明确销售定价、结算方式、权利与义务条款等相关内容。重大的销售业务谈判还应吸收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并形成完整的书面记录;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管理制度,明确必须签订合同的范围,规范合同订立程序,确定具体的审核、审批程序和所涉及的部门人员及相应权责。审核、审批应当重点关注销售合同草案中提出的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重要的销售合同,应当征询法律专业人员的意见;销售合同草案经审批同意后,企业应授权有关人员与客户签订正式销售合同。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篇7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现状

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在管理环节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转制后, 产品的供应和销售完全取决于市场,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市场更是瞬息万变, 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为了占领市场, 扩大销售额, 许多经营者采取了赊销产品等策略, 由于经营者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 不考虑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 盲目扩大商业信用, 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企业的销售部门只注意到了应收账款对于产品的促销作用, 没有条件和能力要求对方及时付款, 不能制定系统和科学的信用政策, 事前的信用政策成为空白。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差。由于缺乏事先的信用政策管理, 一般没有对于对方提前付款的折扣优惠, 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低, 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中, 赊销的期限约定大多数都在2个月以上, 实际的收款期限要比这长得多, 不能不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 只要求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 不进行与此相关的成本的比较分析, 特别是对于应收账款的各种机会成本一般不考虑。在进行赊销时, 一般不进行各种赊销方案的对比研究, 在催收账款时, 也不进行各种收款方案的对比分析, 只要能够收回货款就行。因此, 应该说, 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基本上是粗放式的管理, 还没有真正贯彻成本效益原则。除此之外大量的应收账款可能因涉及诉讼存在潜在的损失, 使一些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目前一些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过度膨胀, 造成资金紧缺, 债务负担沉重。

从实践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薄弱, 缺乏风险意识和信用风险防范手段, 应收账款管理严重失控, 信用风险巨大。国内企业面临信用经济扩张的阶段性风险、存在信用管理制度缺失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并面临着信用贬值风险。目前国内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为主观意愿型风险。

二、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形成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是赊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出现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但主要是自身问题。

1. 企业外部原因

有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企业转制, 国家调整产业政策, 经济发展中的某些问题与失误, 企业对新的经济环境不适应等原因, 造成许多历史积淀的问题, 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三角债”和“链条债”。一些企业有长期挂账的大额应收账款, 主管部门又不轻易批准核销, 成为企业的一项负担。而即使得到核销, 对企业也就成为直接的损失。

同时也受到当今经济环境的影响, 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银根紧缩政策, 控制信贷规模, 使企业流动资金产生普遍性的紧张, 加上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造成企业大量货款被拖欠, 形成错综复杂的三角债, 这已经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国家曾几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三角债问题, 但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复发性, 所以应收账款的大量沉积仍是我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还受到经济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体现为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上的竞争, 而是竞相采取赊销方式, 比如给客户的条件更优惠, 以此作为产品促销的法宝, 使企业从信用的角度对客户进行选择变得非常困难, 极不利于对应收账款有效防范与控制。这种竞争的结果也使众多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另外, 还有法律不完善造成的影响, 法律不完善和某些部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造成债务官司久打难赢, 决而无果。许多企业为了避免陷入这旷日持久耗时耗力的诉讼中, 往往把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把应收账款挂在账上。

2. 企业内部原因

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指企业所有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 工作经验及其有机结合的程度。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部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很低, 主要体现在:信用政策、标准的制订及执行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经济性;不注重对应收账款的防范和控制;对出现的问题又缺少有效的治理方法等。企业的这种管理水平严重抑制了企业正常的竞争能力, 这与市场经济是不相符的。

从主导思想上来讲, 企业还没有真正地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意识在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来, 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还不够适应。风险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为了扩大产品销售, 盲目地采取赊销政策去挤占市场, 只注重完成了多少销售额及销售量, 实现账面上的“高利润”, 而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并且, 我国的增殖税是按销售额的百分比计缴的 (抵扣进项税后) , 使企业动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 等于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借款交了税。另一种现象是企业害怕三角债而不敢采取信用政策去吸引客户, 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 产品大量积压, 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乃至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应收账款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债权人给予债务人的一项短期无息贷款, 企业采取信用销售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经济利益做出了一定的牺牲。如果企业应收账款被长期拖欠, 则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损失是可观的, 若转化为坏账, 就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另外, 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他们关心的是款项如何收回, 而早晚无所谓.由于客户本身的情况及其今后的变化难以预测, 如果对应收账款防范不严, 往往会导致应收账款延期收回或严重拖欠, 甚至无法收回。

对于购货方不按期支付应收账款本身就是一种违约和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中, 债务人比债权人更有主动性, 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存在, 使得有债不愁, 欠债有理的观念甚为流行。经营者或者由于不愿意恶化与客户的关系, 或者不愿耗费人力、时间上门催讨, 也就更难以想象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结果造成企业资金更加紧张, 所以企业也情愿或不情愿地拖欠其他单位的货款, 使企业间三角债愈演愈烈。

三、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

1. 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的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针对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1) 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或设置信用监理) , 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 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 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 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 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 在传统的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 必须通过各部门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 一些企业已成立的清欠机构应划归信用部门统一领导, 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2. 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实践中我们发现, 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措施, 源自缺少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 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 但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 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 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 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

在充分掌握客户信息, 了解客户支付能力、经营状况、行为方式三方面状况后, 就能确定是否进行交易, 以及有的放矢地在交易谈判中, 确定适当的赊销额度、期限、结算方式、担保等交易条件, 在事前最大程度地防止发生赊销拖欠风险。

(2) 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 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 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 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 实施直接管理, 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 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 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事中监管阶段主要是对每个客户进行客户资信风险评级, 并对其授信额度上限进行管理, 包括对客户资信信息打分、按照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划分客户群并授以不同的资信政策, 然后根据客户资信风险评级、客户权益总额、交易量等因素, 制定每个客户授信额度上限。同时, 对信用变化情况、应收账款和信用额度进行监控和审核。

(3) 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账款管理, 许多企业已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可以将以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 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账龄监控与货款回收管理制度, 债权管理制度。

3. 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目前, 我国企业与国外管理先进的企业在信用管理的业务手段上相比还相当落后, 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人才也相当欠缺。从这几年的管理咨询实践来看, 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对于改进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具有显著的作用。

(1) 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一些企业在对客户的管理中尽管实行了各种等级划分的方法, 但缺少对客户信用等级的划分方法;有些企业的划分方法不尽科学, 因此, 在管理上较为混乱。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评定是客户资信管理的基础, 因此在等级划分的目的、定义、评级标准和评定流程上都应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例如评级标准的制定, 信用标准是指客户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应具备的条件, 如果客户达不到信用标准, 则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2) 信用政策制定方法。信用政策又称应收账款政策, 是指企业为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 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导企业赊销业务的主要工具。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 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优良状况, 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一套较为明确、稳定的信用政策。企业对内的信用政策起到对内部各业务职能部门的一个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对外的信用政策对于与客户信用关系的改善, 信用付款行为的约束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合理的信用政策应考虑以下两点:信用政策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信用政策应与企业实际能力相结合。

(3) 信用限额的制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 对客户制定信用限额是一个主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 就可以将过去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效率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数字的关键性作用, 才使得它势必成为企业各部门关注的焦点。信用限额的制定方法包括经验评估方法、模型分析方法、营运资产评估方法和集体评议方法。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将这些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4) 强化债权管理, 及时采取追讨措施。从严格意义上讲, 公司只要形成应收账款, 就应纳入债权管理的范畴。除了对应收账款实施一系列监控管理措施之外, 对拖欠账款的质量或收回可能性的分析判断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 则会在追讨方式、追讨成本投入等方面出现管理失误, 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它是企业清欠和催收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可以对每一笔逾期应收账款从债权特征、拖欠特征、债务人特征和追讨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从而确定其收回的可能性, 及应采取法律途径的追讨措施。

应收帐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篇8

【关键词】 应收账款 企业 风险 制度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及时占领市场,经常会冒险采用赊销政策,造成应收账款的不断上升,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畅,严重的使企业经营因此陷入困境,甚至造成资不抵债。因此,如何减少企业应收账款过大而带来的损失已成为每个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

1.应收账款的含义

应收账款是指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供应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向客户收取的全部价款及价外费用,如代垫的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增值税等。它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销售;二是减少存货。所以它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另一方面也因为赊销的货款收不回来,形成了呆账、坏账,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2.我国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中面临的风险

2.1应收账款的大幅度上升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近年来,除了外部融资难度逐渐加大外,企业应收账款逐年增加,占用企业运营资金,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紧张,尤其一些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并没有投入到资本项目中,而是抽取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营运资金的周转,这样必然会使企业丧失其他投资的收益,从而加大了企业潜在的损失即机会成本;另外,应收账款逐年递增,导致其相应的管理费用和坏账损失也随之增加,扩大了企业的成本,最终影响企业利润。

2.2对企业营业周期产生影响

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存在,延长了企业的营业周期,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3发生坏账的风险

持有应收账款就有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据统计,近几年我国企业呆账、坏账金额占应收款总数的比重,远远超过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3‰~5‰坏账准备提取标准。当发生坏账时,不仅账面利润虚盈,而且会发生更大的亏损,使公司潜伏着破产、倒闭的巨大风险。

2.4减少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

由于会计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将本期尚未收到的现金收入也确认为本期收入,因此,应收账款能使企业增加利润。但由于权责发生制使收入的发生与现金的实际流入并不一致,賒销最终会导致账面利润与企业实际支付能力不符,甚至会出现盈利能力高,而支付能力低的情况,从而给经营者的决策带来失误。目前在股票市场上,某些上市公司年终因缺乏足够的现金支付股利,往往采取低现金股利、高股票的分红政策,就是明显的例证。

3.防范应收帐款风险的措施

3.1加强日常应收帐款管理

3.1.1严控应收账款管理过程

日常管理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完成。财务部主管应收账款的会计每周对照信用档案核对债权性应收账款的回款和结算情况,严格监督每笔账款的回收和结算。根据每一笔应收账款发生时间的先后滚动收款,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赊购商品的销售动态,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资金状况,及时处理有关业务事宜,还可以减少对账的工作量。

3.1.2制定合理的信用制度

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管理,是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率,降低风险损失的根本保障,也是销售控制的主要措施。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充分权衡应收账款风险、收益、成本的对称关系,通过民主、科学、集体决策机制,前瞻性地考虑信用政策对赊销业务的影响,制定本单位的信用政策,明确企业赊销业务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以及客户违约时的收账方针,并在充分了解和考虑客户的资信程度基础上,谨慎选择客户,以有效地促进应收账款信用控制的良性循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宜对策,加速账款回收,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损失。

3.2强化应收账款会计控制

3.2.1建立账龄分析与清理核对制度

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应密切关注赊销货款的回收情况,建立经常性的账龄分析制度,把逾期未收回的赊销欠款当作工作侧重点,提示信用管理部门对逾期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查分析,检讨现有的信用标准和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以防发生新的拖欠;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组织定期清理,分户函证核对 督促销售部门及时组织催收,必要时通过法律程序行使追索权,防范因时间过长潜移默化为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地抑减应收账款逾期拖欠造成的坏账损失风险,进而取得良好的应收账款收现率,优化应收账款的资产机构。

3.2.2谨慎计提坏账准备

财会人员应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对坏账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应结合已实施的账龄分析和函证核对情况,分析债务人的实际偿债能力,认真进行独立审查,分户进行合理预期,足额提取坏账准备金,以缓解坏账损失对企业日后的财务状况产生突发性的影响,杜绝坏账准备成为企业财务成果及领导手中利润的“调节器”。

3.3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由于信用销售产生了应收账款,而应收账款的形成又增加了企业潜在的风险,特别是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缺少适当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缺少系统的应收账款风险预警体系。因此,在外部环境尚未建立系统的应收账款体系的情况下,企业应在内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收账款风险预警体系,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把应收账款的风险降至最低。合理完善的应收账款风险预警体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预警防范和预警处理。

作为系统的方法,对预警机制尚需进行以下的完善工作:(1)根据公司业务和销售特点,规定每半年或一年对各客户的应收帐款预警指标进行修订,通常以适量减少赊销额和缩短赊销期为主。(2)增设应收帐款总量预警指标和比例预警指标。总量预警指标即对集团公司应收帐款总额设定一个最高限额,不得突破。这一最高限额应低于各下属企业最高限额之和。比例预警指标即规定应收帐款总额不得突破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可以是应收帐款总额对预付货款总额的百分比。(3)确立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包括常规报告和紧急报告。常规报告可按季度进行,而当某一客户一旦突破或面临突破预警指标时,则应紧急报告以采取措施;当总量预警指标和比例预警指标突破或面临突破时,也要紧急报告。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应明确规定报告责任人和报告程序等要素。

参考文献:

[1] 耿丽.关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10).

[2] 赵爱良浅析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4).

[3] 朱勤丰.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邮政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谈成长的演讲稿范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