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精选5篇)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群众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快发展社区商业,已成为满足居民消费、改变城市面貌、扩大劳动就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要求。我区通过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有力促进了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但与省、市级商业示范社区验收标准以及与兄弟城区相比,我区社区商业的总体发展还在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商业设施均衡配套、业态结构调整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积极加以引导,推动社区商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社区商业发展情况

2006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这一主题,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并以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为抓手,有效促进了社区商业各项设施建设,在全区形成了一批形态协调、业态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商业示范区。目前,全区有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个,市级示范社区2个,社区商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不仅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也提升了城市商业的服务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强化了规划引导。自2006年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培育工作以来,区有关部门根据商务部和省市商业示范社区建设规 1

范标准,加强对社区商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和业态结构调整的引导,先后制定了《区创建社区商业示范区实施方案》、《区创建商业示范社区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指导意见,明确必备性和选择性业态发展的规划要求、工作目标及重点。在规划布局上,提出建成现代商贸旅游服务区,主要以景区为主,以住宿、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为主要产业,以方便群众生活的大众化商业网点为配套,将重点建设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经济型酒店、连锁餐饮店放在了老城南核心景区的周边,以突出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要求。目前,我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业态数量平均都在16种以上,平均网点数量431个,人均商业面积1.19平方米。社区商业必备性业态和选择性业态的有机结合,服务范围、业态业种和门店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二是保障了消费安全。随着我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争创活动的深入推进,社区商业的消费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些适应居民需求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经营实体,正在逐步由松散型向有组织、成规模、连锁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各级商业管理机构,在改造提升社区商业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社区商户“经营诚信度”的宣传和培育。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业态,加大引进连锁企业,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安全消费、放心购物。比如,我区在对17个社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积极扩大品牌销售专柜,使社区居民的消费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是方便了群众生活。通过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开展争创“示范社区”活动,使社区商贸企业的服务意识、服务环境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流通方式被逐渐引入社区商业建设,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成为社区商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一批标准超市、便利连锁店纷纷步入社区商业,带动了社区商业发展。在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过程中,商贸服务企业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门类,以企业为载体搭载了多项便民服务项目,开展了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资上门的“四上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二、社区商业存在问题

社区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社区商业是体现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在推动社区商业发展上,政府和企业都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商业消费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商业设施配套不均衡。随着老城区居民外迁和新建居住区不断增多,新建社区缺少合理的和必要的商业网点的配套,城郊结合部商业设施相对不足,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的变化,迫切需要配备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商业来加以满足。目前我区共有47个社区,但整体配套分配不均,一些配套好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就近消费,享受便利服务,如夫子庙、秦虹和双塘地区;而另一部分社区配套不足,甚至满足不了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如红花、中华门等城郊结合部的一些社区。

(二)业态结构不够合理。一是表现在规划的无序性,开发商各自为政,商铺出售后,社区并没有具体的商业分布规划,商家无法预估面临的竞争态势;二是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并没有严格设计社区商铺的功能,商铺硬件配套普遍较差,进驻的商家还需另外解决配套问题,使商家的成本额外增加;三是超市业态数量不足,便利店、小型超市比较缺乏,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也不足,小店小铺出售的商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并且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进货渠道,其商品质量不能保证,难以得到居民的认同。

(三)经营中的安全隐患。目前,一些社区商业尚处于传统开发期,社区的商业业态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一些餐饮、修理等项目与居住区混杂开设,油烟噪音等严重影响着社区生活,有的严重破坏了社区环境,造成安全隐患。虽然一些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了商业设施,但存在着重房产开发、轻商业建设的现象,没有把商业提到一定的高度去考虑。

(四)商业设施流失严重。随着我区近些年来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和道路的扩建,一些商业网点被拆除,造成商业网点不断流失,给社区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或者不建配套商业设施,或者建后改做它用,导致可利用的商业网点有所减少。

三、社区商业发展对策以及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社区商业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社区商业发展规划。社区商业是服务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要本着“规划优先”的原则,着力强化社区商

业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要把发展社区商业的任务,列入城市和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由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成为严肃性和权威性都很强的规范性文件。

(二)建议采用房地产开发商和社区商业经营商相对分离的机制,推动社区商业的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大型社区商业的开发,一般都实行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商业设施的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降低开发和经营成本,实现滚动式发展。鼓励和选择那些有实力和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经营商进军社区商业,推动我区社区商业的发展。

针对政府网点管理逐步弱化的实际情况,应交未交的商业网点及今后建成的配套商业设施,建议将接收单位统一改成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接收后,再通过招标方式,吸引管理规范、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企业进入社区开办连锁店和便利店。同时,鼓励国有商业企业与外资、民营等企业合作经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外资、民营企业的管理优势,多渠道发展社区商业。

(三)在新开发居住区配建商业设施,重点发展社区购物中心,提升商业业态。社区内的配套商业设施是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的载体。社区购物中心(或称商业中心)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成为居民“家的延伸”,是继超级市场以后的第五次零售业革命。由于社区商业中心可以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成本低,商业带动效应强,容易凝聚人气,因而是现代商业的一种好形式。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篇2

一、非公有制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至2012年底, 全区非公经济主体 (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达到113.99万户, 注册资本 (金) 为9066.71亿元, 其中私营企业14.75万户, 注册资本 (金) 7360.79亿元, 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 (金) 分别占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的12.59%和51.14%;个体工商户96.72万户, 资金数额417.28亿元, 共有361.34万人在个体私营领域就业。

呼和浩特的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底, 呼和浩特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0439家, 居全区第一, 注册资 (本) 金800亿元, 居全区第三;个体工商户达到12.2万户, 居全区第二;注册资金超过33亿元, 居全区第七。全市共有96万人在各类型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占就业总数的80%, 新增就业人口90%在非公有制企业, 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 财政收入的76.8%来自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已成为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 我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的位次都不高, 前者占全国总数的1.36%、注册资本 (金) 占2.37%, 分别居24位和16位, 后者占全国总数2.38%、资金总额占2.11%, 分别居19位和18位。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非公有制经济都还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创新意识偏弱等方面的不足, 相关部门“抓大放小”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实现自治区“8337”战略, 根据王君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指示, 要在全区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掀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高潮。

(一) 从自治区层面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指导

1.应尽快出台加快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

目前全区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民营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为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应结合我区实际, 尽快出台新的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2.召开高规格的全区民营经济工作会

我区地域辽阔, 各盟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 为切实部署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大发展的举措, 统筹研究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新思路, 近期应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会, 集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全区大型民营企业, 统一思想, 协调全局。

3.建立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制度

为加强党委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 创新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结构, 统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 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建议建立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会议以电视电话会的形式举行, 初期暂定为每三个月召开一次, 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每半年召开一次。

(二) 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 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新渠道

1.成立内蒙古“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借贷中心”

融资难是多年来困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目前, 一方面, 许多企业缺少资金, 而另一方面, 庞大的社会游资找不到新的切入点。虽然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原来限制民营资本的领域,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玻璃门”现象, 变相催生了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的畸形繁荣。我区民间资本充足, 呼包鄂地区是全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初步统计, 呼和浩特地区的民间游资多达500亿元, 集聚了100多家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民间借贷虽然为融通资本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缺少规范运作和风险控制, 使民间借贷集聚了高额风险, 最终导致鄂尔多斯金融风波的出现。必须建立让投资者信得过的民间资本投资交易中心, 让民间资本找到安全、合法、有序的投资渠道。呼和浩特工商联已经和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联合成立了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借贷中心, 希望成立全区性质的“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和借贷中心”, 进一步完善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平台,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2.发挥股权基金的作用

2011年4月26日, 注册资本1.3亿元的呼和浩特总商会内蒙古永安信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目前已经成功投资2个项目, 运作良好。内蒙古永安信股权投资基金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股权投资基金是积极落实国家金融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我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有利工具, 建议在全区及各盟市推广。

3.建立全区民营经济扶持基金

民营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融资难等资金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 “支持设立民营企业产业发展基金, 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 建议由工商联牵头组建全新体制的全区民营扶持基金。

4.尽快组建内蒙古中小企业银行

成立由担任自治区工商联执委的民营企业家出资的内蒙古中小企业银行, 每年确定100-200户有影响的企业为重点联系户, 实行重点帮扶和政策支持。

(三) 年内举办一次全区招商会

2012年3月, 呼和浩特市工商联组织了220位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家、异地商会、行业商会、行业协会负责人走进土左旗参加“土默特左旗2012年政企合作项目恳谈会”。2012年8月成功举办“2012全球200家温州商会千名温商草原行暨中国呼和浩特市优秀项目对接会”, 邀请全球和国内200多家温州商会1600多名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共聚呼和浩特, 签订合作项目34项, 意向协议引进资金978.16亿元。2013年2月, 内蒙古工商联、海南省工商联, 呼和浩特市工商联、海南省鄂尔多斯商会、海南蒙商联合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内蒙古海南两地招商引资洽谈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 这次会议利用春节期间大企业家云集三亚的时机, 探索出了招商引资新形式, 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 在非常大的范围内宣传了内蒙古投资发展环境, 推荐了400个项目。本次洽谈会, 加上海南方面的项目, 共达成合作意向资金270亿元人民币。

这些活动对我区招商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摆脱平时招商引资的旧模式, 用一种企业欢迎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 宣传内蒙古、宣传项目、宣传投资环境, 提高了成功率, 取得最大的成果。为加大我区招商引资力度, 建议2013年举办全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内外大型招商会。此类活动不但能促进招商工作, 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加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宣传, 树立开放高效的政府形象。招商会范围为全国各地蒙商及对内蒙古有投资意向人士, 拟邀请人员为:全联执常委、侨联代表、全国各大异地商会、全国各地内蒙古商会、全联各大行业行会。

(四) 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 (简称16号文件)

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2010年中央出台的十六号文件, 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建议今后各级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商联工作汇报;在工商联执委会召开期间行政长官或者主管领导要到会通报本地区经济工作;每年由地方领导带领民营企业家到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考察2-3次;以后凡是世界五百强、国内一百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各省区以及省会首府城市的工商联主席来本地考察访问都要按照地厅级标准接待;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高本地的对外形象。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的纽带和桥梁, 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促进工商联工作的开展, 应赋予各级工商联更多职能, 如呼和浩特市工商联2012年增挂职能牌子10块 (呼和浩特市民营经济服务局;呼和浩特市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办公室;呼和浩特市民间投资服务中心;呼和浩特市商会管理办公室等) , 有效提高了工商联的影响力。

工商联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群团组织, 过去一直归市委口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这样的管理模式出现了一些非人为的弊端, 建议要加强政府对商会的指导力度, 在每年政府财政预算的时候, 考虑到每年的各种接待和公关等支出, 适当增加工商联招商引资专项经费, 督促发改委、财政局、社保局、人事局、招商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加强与工商联的配合力度, 每年政府新的项目出台后, 要及时与工商联进行沟通对接, 增大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城市, 是全国少数几个没有商会大厦的政治中心城市, 建议自治区政协、统战部和工商联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和宁波考察, 借鉴当地的经验, 由自治区政协、统战部和工商联呼吁自治区党委政府基于提升首府非公有制经济的形象, 在土地、资金方面支持建立呼和浩特商会大厦。

工商联既没有行政权力, 也没有刚性任务, 实际工作中常常会被安排成辅助力量、成员单位等, 因而得不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配合。在企业利益受到侵害时, 没有直接的手段来维护, 没有一套能够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机制, 在企业最需要帮助时, 许多问题只能通过个人关系或私下协调来解决。因此, 建议赋予工商联一定的职能, 比如推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职能, 在推荐本界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时候, 要征求工商联的意见;在调解和仲裁非公企业之间经济纠纷的时候, 邀请工商联代表旁听, 也要征求工商联的意见;评选非公有制企业产品质量、信誉等级等方面工商联要有发言权和一定的决策权, 组织非公经济职业培训的时候, 工商联要参与。

在工商联选人用人上力求创新, 打破过去传统, 切实解决目前工商联人员编制上存在的问题, 给予灵活的人事政策和固定的经费, 由工商联自身采用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让那些熟悉现代经济和国际商务的人才进入到工商联, 使工商联为当地经济整体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篇3

关键词:新常态;都市农业;都市现代渔业

1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新背景

1.1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发展都市现代渔业提出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然而,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背后资源高消耗、产业低水平也留有一定的隐患,并且今后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发展已经不太现实,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赶超式发展迈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一方面,仅仅依靠投资和低廉劳动力就可以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常态下将更为重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将更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也将会变得更为紧迫。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作为拉动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快速经济发展的积累,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大都市已经迈入到小康社会,逐渐富裕的人民对消费的需求层次也更为多元和高端,这使得发展都市观赏渔业,垂钓渔业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要求。总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都市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2新常态下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发展给都市现代渔业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人素来喜爱美食,美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色和重要内容。伴随着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国民对于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常态下,人们考虑的已经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吃不吃得好的问题,吃不吃得安全的问题。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都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当前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各种争论就是明证。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首要消费方向是走向都市居民的餐桌,而城市周边水域往往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如何保障养殖对象不被污染,如何保障进入城市居民的水产品的安全可靠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态下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无疑为都市现代渔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背景和要求。

2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政府方面要合理规划引导,加大对都市现代渔业的扶持力度

“都市渔业”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是都市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当前,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的农业整体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观察,其弱势更为明显。渔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近年来,从上海[2]、天津[3]等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看,各地政府也普遍对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做了不遗余力的探索和尝试,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看,大部分地区,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政府对都市现代渔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一方面要求政府做好合理规划、有序引导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现代都市现代渔业的支持力度。

2.2实施都市现代渔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壮大传统渔业规模和效益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创意渔业等不同现代都市农业形态。新的常态下都市居民对于渔业消费将会是更加多元化,对于休闲渔业、观光渔业的消费需求更大。休闲渔业作为近年来新兴渔业产业新业态,其突出体现以“鱼文化”为特色,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等一体,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4],因此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此外,观光渔业、观赏渔业、创意渔业等新的渔业形态也有着良好的消费人群和市场需求。

2.3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创新,推进都市现代渔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首要动力。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成熟技术为支持,水产养殖要实现质的飞越,必须进行科技储备开发[5],因此加大对于都市现代渔业的科研项目投入,支持都市现代渔业方法项目的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是发展都市现代渔业的必然要求。推进都市现代渔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也是发展都市现代渔业的重要方式。标准化建设可以为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标注和发展目标方向,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方便都市现代渔业企业和养殖户了解市场需求,更加合理地选择发展规模和都市现代渔业形态,提升企业和养殖农户的效益。

2.4营造良好政商环境,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推动现代都市现代渔业的作用

资本投入也是发展好都市现代渔业的所必需要的。休闲渔业、观赏渔业等现代都市渔业的新形态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投入,同时也需要打造一批现代化水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程度。都市渔业的发展要利用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政商环境,做好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动现代都市渔业的发展主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凯,覃春兰.都市渔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0):81-85

[2] 杨正勇,潘迎捷.上海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构建[J].中国农业生态学学报,2008(5):761-765

[3] 郭立,李乃祥,魏东.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思考[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 (4):3-5

[4] 宋建辉,等.天津都市渔业发展探讨[J].水产科技情报,2012,24(2):22-25

[5] 杨正勇,潘迎捷.上海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构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760-765

(收稿日期:2015-11-09)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篇4

造“看病就在家门口”惠民服务

自2008年起,我区不断加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为目标,通过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社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截至2010年10月底,已建成20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平均每2.9万人拥有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绝大部分居民步行15分钟即到最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方便、快捷、有效。

一、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

2007至2010年,区政府共投入经费1.6亿元,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配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等投入。一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8-2010年间,投入资金1.28亿元,建设23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8300万元,新建、改建58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加大政府购买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按社区人口核拔,补助标准从2008年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2010年每人每年35元。三是开展对社区基本医疗的补偿,对广州市民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时的医疗费由政府补助10%。

二、坚持公益性质,普惠广大群众

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始终坚持公益性质,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推行公共卫生服务,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费用,解决基本医疗问题。

一是网格化管理拓展社区服务功能。2008年底,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组成服务团队,各司其职,融公共卫生与医疗护理为一体,提供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社区康复、精神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对辖区内居民特别是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目前,我区共组建75个网格化责任医师服务团队,划分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责任区块,采取方块与线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带”,实现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二是团队上门服务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工作中,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开展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截至2010年9月底,共管理28676人;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累计共建立18198份专档,定期随访提供上门服务;掌握辖区精神病患者、残疾人基本

情况,协助专责人员建立专档管理,提供康复服务;掌握辖区孕产妇和儿童基本情况,协助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专责人员建立专档、开展母婴等专项随访,协助开展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等相关服务,仅计免门诊方面,截至2010年9月底,共服务235852人次,有效提升了儿童健康水平。同时,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开展群体健康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预约出诊、居家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以及预约门诊、联系会诊、转诊和医疗咨询等服务。通过入户,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老年人建档率、慢性病管理率、健康教育受益率等指标都有大幅上升,慢性病人身体各项指标也有明显好转。

三是家庭病床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目前,该区20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家庭病床建床率迅速提高,2007年新建家庭病床180张;截至2010年10月底,在建家庭病床446张,提供上门巡诊服务32057人次。该区每个医保家床病人月平均费用大约在1000-1200元左右,患者月自付100~200元左右,与医院住院日均费用721元相比,显著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推广适宜中医药技术,降低费用使居民受益。我区还非常注重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适宜中医药技术,广泛开展针灸、推拿、艾灸、刮痧、拔火罐、(穴位)敷贴、经络拍打、经络穴位放血等系列传统的中医治疗项目,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简、便、效、廉”的优势,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如市桥街三堂社区卫生站,2010年考核中医处方数总数37651张,全年针灸1278人次;推拿3335人次;拔火罐1114人次;中药敷贴1100。我区这种大力推进中医进社区工作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省卫生厅的肯定。

五是普遍实施惠民政策让群众得真正实惠。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的办医方向,每年为贫困人群送医送药、免费体检等,仅2010年1-9月,共义诊39246人次,减免费用79636元;西片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农村补充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除自费项目外报销达100%,门诊可报销总医疗费用的50%。2009年4月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开展免费门诊试点,东环街1.1万名村民门诊费用100%全报销;东环街、西丽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就诊居民减免挂号费和诊疗费,减免总费用达862万元。从2008年1月起,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免居民门诊10%费用,至今共减免79.89万元。

此外,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国内首建“广义健康档案”,即从出生到终老的区域广义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在医院、社区、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之间在一定权限下的共享和利用。目前,已为区内近10万名居民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更好地

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提供了保障。由于社区信息化工作出色,曾出席国家卫生部召开的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为吸引群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我区十分注重社区人才队伍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是开展规范化全科医师培训。从2008年起到目前共招收了122名大专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到广州医学院接受为期三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对该区全科医生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肯定。

二是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护士,至今全区经培训获得全科医学岗位合格证的全科医师有321人,社区护士582人。

推进我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篇5

黄 波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杂费的免除、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解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我们就城乡义务教育状况做了调查。

一、我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新余市东部,辖5乡8镇4个街道办事外,200个行政村,25个街道社区,总人口68万,其中农村人口37万。经过撤并,合理布局,全区现有中学17所,完小52所,村级教学点93个,城乡幼儿园93个,现有在校中小学教师3780名,其中中学教师1461名,占38.7%,小学教师2319名,占61.3%;大部分教师处于30-45岁之间,占80%多,教师学历水平也较高;现有中小学生48110人,其中高中生2877人,初中生8042人,占16.7%,小学生37191人,占77.3%。农村学生往城里挤,造成城区学校平均每班人数达60-70人,大班额化严重,而农村学校有的班级人数没有达到人数标准,这对加快素质教育进程造成很大影响。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全区教育走“均衡发展”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难度。近年来,我区把“均衡发展”作为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来认识和把握,围绕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五个一样”的目标,打破城乡差别,优化资源配置,变教育难点为教育亮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开创了我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我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就学校设施、教师待遇、人才结构、学校内部管理状况进行。下面根调查情况进行表述与分析,仍然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校硬件建设薄弱。城区学校都有综合性教学大楼,塑胶跑道以及较齐全的体育器械,乒乓球和篮球场地,图书室、电子备课室、微机室

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已大有改观,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依然存在硬件建设的不足的问题。

(二)农村教师生活待遇亟需提高。农村教师普遍感到生活水平还不高,加之在偏僻之乡,文体活动场所异常缺乏,乡村教师的教学乐趣难以激发出来,教学态度不可避免要受到冲击与影响。

(三)农村教师专业性人才有待改善。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语文和数学等主要课程,其它音、体、美、英等技能性专业教师普遍缺失。在当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学校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成为一句空话,学校要出特色也就勉为其难,农村学生流向城区学校也就不可避免。

(四)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没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或是校际交流,因此教师的素质难以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健康有益活动开展得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气息不够浓厚。

(五)农村学校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班子成员所占比例较大。在荣誉及成绩上,制定的考核办法,普通教师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极大地挫伤了普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推进我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考与举措

上述调查为我们正确把握当前农村学校状况,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素材,也为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依据。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加强区级统筹,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投入,做大硬件建设。没有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做大做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无本之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既要大力拓冠宽教育融资渠道,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认真做好教育规划。教育工作要列入区、乡镇和村委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把教育工作列为各级领导任期考核目标。在当前交通状况改善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撤并学校,减少教学点;把教育

投入列入区、乡、村三级财政预算,开辟社会捐渠道,设立教育资金专户;在全区所有完小、中学建设好精品建筑,做到每所学校都有综合性教学大楼,有斩新的课桌椅,现代化的微机等电教仪器备,图书室,实验室,远程教室、多媒体教室,标准的操场、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场地并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

2、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切实改教师待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能不能激发,社会地位能不能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待遇。在实际工作中,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坚决打击挪用教师工资的不良现象;向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地方倾泄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全区农村教师实行岗位津贴补助额,使教师工资福利和区、乡镇两级公务员相当;同时加大对“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党委政府表彰奖励和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和中的比例;努力构建起教师活动场所,各学校要积极在教师当中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社会地位的提高,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乐于教学。

3、构建合理的教师专业结构,引进紧缺专业性人才。要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建构起男女比例恰当,专业能力强,学科全面的教学结构。农村学校应根据需要积极面向社会招聘英语、音体美、计算机等专业教师;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选择年轻又有某项特长的教师,外派培训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校际交流,让城区有专业特长,有专业技能的教师以支教的方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带出队伍,带出特色。全面构建起合理的专业结构,解决专业偏缺的矛盾。

4、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部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一个软实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衡量校长任职目标,纳入年度考核评价,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没有建立起较完善、较健全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学校,要坚决解聘校长职务。一是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参与其中,使教师教育水平、教育技能大幅提升;二是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抓

活动项目,促活动质量,体现创新教育效果;三是美化优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做到硬化、亮化、美化、人性化,让学生处在花园式学校中学习与生活;四是形成学校特色,并加强学校宣传力度,张扬学校形象、教师魅力、学生自信与个性;五是实行教学语言与生活交流都用普通话,让教师与学生一进校园就讲普通话,真正形成“普通话学校”,和城区学校一致,真正体现城乡学校一个样,实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上一篇:遗憾努力作文下一篇:关于给尉犁县第五小学校门口设置减速带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