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践之五(精选8篇)
金融090
140979059蒋艺萌
一、专业化金融营销概述
1、销售。
金融营销要以销售为基础,销售就是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销售任何产品给
任何人,即要在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达到卖出商品的目的。销售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销售人员、销售品、销售对象。一般销售模式有3P+3C销售模式和ABC销售模式。3P即为prospecting, probing, presenting,3C即为clearing, closing, continuing。销售要推销的是无形产品,是服务的承诺。需要我们要对人性的了解与运用,推销产品就是推销自己,客户接纳自己就已成功的将自己推销给了客户。
即首先要明确核心产品的问题、功效、优点、利益和价值,还要明确产品受
众的范围、心理,逐步建立买卖双方的信任、了解客户的需求,有了这些铺垫,才能促成交易。
金融营销的涵义为金融企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
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过程。金融营销出售的是以服务为主的金融产品,除了像传统产品营销一样制定合适价格、渠道、促销外,还要选配合适的服务人员、恰当的有形展示、严格的管理过程。由于金融产品的无形性、易仿效性、品质差异性,消费者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的挑选很困难。实施顾客满意战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建立、保持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培养忠诚顾客很重要。
2、销售流程。
金融营销步骤:1.做好售前准备。2.建立和谐气氛步骤。3.如何创造需求。
4.为顾客提供理财规划。5.顾客的主要购买动机。6.处理反对意见的原则。7.取得承诺的步骤。8.成交后的持续服务。
通过这一概念可以看出,金融企业必须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实施市场营
销。但是这种营销又具有其特殊性,这是由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金融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服务的不可分割性。当一个金融企业向客户提供其产品时也就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产品的提供在时间和地点上与服务具有同步性。第二,金融产品的非差异性。当一家金融企业提供了一种产品后,其它企业很容易模仿,而且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功能上很难有大的差别。第三,金融产品具有增值性。当人们购买一种金融产品,如保险、存款等,购买这些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二、客户沟通技巧。
客户拓展是永续经营的基础。
1、将客户进行分类,确定准客户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个人——有钱、易接
近、有投资或转户需求;机构准客户——有钱、有投资或转户需求。
2、选择开拓客户的方法:缘故法,介绍法,咨询法,直冲法,随机法,资
料收集法,信函开拓法,社团开拓法,目标市场开拓。
缘故法即为运用自己熟悉的人及身边的人际关系进行客户拓展,特点是准客
户资料容易收集,被拒绝的机会少,成功的机会较大;可将对象锁定在亲属、同学、同好、同事、邻居、同乡等。介绍法正如名牌产品会对客户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一样,成功人士的推荐将在很大程度上会消除准客户的疑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与一个或多个社会资源较多的人士建立良好的关系,即建立一
个影响力中心,从而利用他人的影响力,去延续新的客户,建立口碑。要领为直接让客户介绍象他一样有能力投资的人。
3、了解客户开拓步骤:
1、取得名单,建立准客户卡。
2、收集相关准客户
资料。
3、整理分析资料,确定应对策略。
4、取得联系,培养关系。
5、决定最佳的接触时机与方法。
6、过滤不合适的对象。
进行接触前的准备。
4、金融营销人员定位:
优秀金融营销人员=一流销售人员 + 研究咨询专家。其中一流营销人员的基
本素质(KASH)包括:
K(Knowledge)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的专业知识一定要丰富,熟悉各
种股票,每天多看大势分析,平时多收集一些股市信息等,谈起各种金融产品能有一套。另外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等都要了解。非专业知识也要涉猎,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爱好,投其所好才能建立融洽的关系。
A(Attitude)对公司了解,对公司忠诚,与公司荣辱与共,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三心:吃苦心、平常心、奋斗心。
S(Skill)交际技巧、推销技巧、个人业务管理技巧。
H(Habit)时间管理、信守承诺、填写工作日志的习惯、每天订立访问计划
等的好习惯。
5、拜访前的电话约访目的是取得与准客户见面的机会,要进行心理准备,工作准备,以确定准备名单、确认时间、安排见面地点等。
拜访前的安排包括准备名单,确认最佳拜访时间,准客户的研究与对策,安
排最佳拜访路线,话术的准备与演练,心理准备。
6、接触探询。
目的是通过寒喧、赞美,与准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准客户的需求,获
得展示自己和公司的机会。探询的内容包括个人资料---年龄、学历、性格、工作性质、家庭情况、收入、业余爱好等,公司资料---公司经营、人员、公司结构、投资、赢利等情况。通过资料收集,我们可以得出初步判断:是否有能力投资?有何种理财需求?投资额将会有多大?何时会投入?
掌握提问的技巧:开门见山,礼貌地告诉客户你想了解的资料。逐一提问,不要一口气提出多个问题。简单明确,避免使用过多专业词语。寻找适当答案,若客户答非所问或回答过于笼统,应把问题范围缩小。
了解接触的要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消除准客户的戒心;制造准客户感
兴趣的话题;聆听;避免争议。
通过注意准时、仪表、肢体语言等,以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过各种提问,制造准客户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准客户的表现欲:确认提问
→证实已有信息的准确性,发现已有信息的不准确性。新资讯提问→更新信息,填补空白,获取客户概念中的一些图景。态度提问→探寻客户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某些价值观。承诺提问→帮助搞清在销售中的位置的提问。
不仅要适时发问,还要善于聆听,通过眼神与表情,不打断对方的谈话,来
让准客户畅所欲言,使他感受到尊重。
7、能力展示。
目的通过对银行/公司的特色介绍,对自己在银行、证券业能力和业绩的展示,激发准客户的兴趣,从而听从你的投资建议,开户或转托管。
激发兴趣:
1、股市、基金等的发展状况(成功者的故事)。
2、各种投资比
较。
3、自己银行、公司的优势。
4、自己成功荐股/基金/外汇/保险的案例。
5、推荐投资品种(或投资建议书)。
展示时注意的要点:专业形象,资料展示,位置与肢体语言,眼神。
取信准客户方法:资料展示。
1、自己介绍与特色展示—个人简历、资格证
书、工作证书、荣誉证书等;
2、公司介绍以及网点特色;3、公司服务产品资料;
4、简报资料—相关资讯剪贴;
5、客户举例(某某客户的情况,忌提真名)。
展示资料技巧:
1、每份资料配合一段话术;
2、资料在重点处用色笔划线,并用笔指引;
3、资料位置摆在客户正前方;
4、要练习一边说话一边翻资料的熟练动作。
8、缔结协议。
A 取得口头承诺。
推定承诺法:经过展示说明后,假设客户已经同意,我们应该马上邀请准客
户来公司、银行参观,请带上身份证、股东代码卡、代理人身份证(机构:营业执照复印件、委托授权书、委托代办人身份证)等,并适时要求办理开户手续。
利诱法:通过手续费返还、优惠贷款、网上交易打折、大户室硬件设施、服
务的承诺、送电脑等吸引客户。
二择一法。
B 签定协议(开户)。
参观时是最佳缔结协议(开户)的时机。
9、跟踪服务。
跟踪服务关系到交易量的大小、自己的收入与发展、客户的留存、口碑、新
客户来源等方面。跟踪服务包括交易服务(软、硬件)和附加值服务(感情投资),要正确处理客户的抱怨,才有助于准客户的再拓展。
三、处理拒绝技巧
拒绝的本质:a、拒绝是一种习惯。b、拒绝可以真正了解准客户所想。c、拒绝是提升推销能力的最好机会。
1、金融营销人员要从本质上认识到拒绝,认识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并
做好心理准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拒绝,妥善安置客户情绪也会有助于增加专业形象。
学会正确处理异议。异议是指在营销过程中客户提出不同意见或关心事项,“异议代表商机”,提出异议表示客户在听你的说话,他可能希望了解更多的资讯;妥善处理客户异议可增强专业形象,并促成交易。员工要勇于面对客户提出的异议,假如没有客户的异议,也就不需要员工进行展业活动;一般新营销人员面对客户的反对意见,容易产生恐惧感;而成熟的营销人员则欢迎客户提出各种反对意见,因为反对意见代表客户有兴趣,员工有机会展现自己所长。在这种情况下,营销人员一方面要准备可信的答案;另一方面,要有一套处理异议的方法和技巧,使客户在保持尊严的前提下,接受营销人员的劝说。
2、处理异议方法:
(1)耐心聆听,不要打断。对于客户的异议我们应耐心倾听。如中途打断
客户的谈话,给客户的感觉是:A、客户的异议是明显的错误; B、客户的异议是微不足道的;C、营销人员认为没有必要听客户说话。
事实上,一次好的营销面谈并不是营销人员说的太多,而是让客户多说一些,整个面谈过程中,如能让客户讲的时间占到60%---70%,而你自己说的时间占
30%--40%,那么这样的营销成功的机会就大。
(2)重复客户的异议与提问的技巧运用。听完客户的异议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对客户异议的主要观点进行重复,使自己确实了解客户关注的问题所在,便于接下来处理客户异议;通过带有提问的异议复述,要求客户给与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对比较模糊或笼统的异议,营销人员要提问使异议具体化,便于解决问题。
(3)运用 “是…..但是…...”技巧。其含义是如果客户的异议有一些道理(哪
怕是1%)也应该同意客户说的是合理的,对客户的观点予以肯定,然后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耐心解释说服。这种方法不仅表示营销人员对客户的尊重,同时可以减少异议,创造和谐的气氛。
(4)直接否定当客户的异议毫无道理时,营销人员当然不能先肯定后来否
定了。使用此方法时要多加小心,否则会带来客户敌意的危险。例如客户王小姐:“听说,你们营业部电脑经常出故障”(实际营业部电脑很少出故障)
(5)异议的防止。业务人员在接近准客户之前就估计到客户可能提出的异
议,有些双方明显都能感觉到的问题,与其让客户提出来,倒不如由业务人员自己提出来。所谓异议的防止就是由业务人员主动将异议提出来,避免有客户提出来,但业务员的事先准备好答复异议的方法和内容。
优点:A、异议由自己提出并由自己控制;B、异议由自己提出,有利于主
动,不会出现由客户提出异议后自己处于必须辩护的立场。缺点:自己可能提出本来客户不会提出的异议。
3、常见拒绝问题处理——证券投资营销举例
(1)、你能保证我赚钱吗
我不能保证,因为股市的风险性使人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如果有人向您
作出这样的承诺,您会相信吗?但是我可以承诺给您最好的服务,使您舒舒服服赚钱。
(2)、你们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和好处
全方位的服务:舒适的环境、最快的信息、个人信息的提醒、准确的操作建
议、经常的良性沟通…
(3)、你们能提供什么服务
自古以来利润越大风险性也越大,现在银行利息低,投资渠道又这样少,股
市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理财的方法。
(4)、股市风险太大,我不玩
自古以来利润越大风险性也越大,现在银行利息低,投资渠道又这样少,股
市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理财的方法。
(5)、我被套好几年了
很抱歉在您忙的时候打搅您,请给我五分钟时间,向您介绍一份投资计划。
那这样吧,陈总,我看出您确是很忙,那我们另外订个时间吧,您看是明天上午还是下午比较方便?
(6)、我很忙
股票投资有风险,是需要仔细考虑,您看这样吧,明天我带你到我们公司参
观参观,到股市上看看,再作决定,好吗?
(7)、让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现在虽然是熊市,也可能转机就要出现,到时候还要
办理开户等手续,很难抢得先机。何况熊市操作好的话照样能赚钱。
(8)、现在行情不好,等行情好的时候再说吧
请问你那位朋友在哪家公司,做什么的?其实,操作股票,找一位好的投资
顾问非常重要,投资顾问将提供各种服务,如信息提供等。
(9)、我有朋友在证券公司,炒股找他就行了
据我所知,期货的风险性比股票要大的多,陈总您是非常精明的人,您肯定
知道分散投资的重要性,多方投资分散风险,就好比把10个鸡蛋分放10个蓝里而不放在一个蓝里一样,您说是吧。
(10)、我有专门人负责投资
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这是一种习惯,但是,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从长远
来看选择一个好的投资顾问非常重要,各种后勤服务一定要跟上。
四、总结及感悟。
作为大众化的一种服务,证券营销历来就有,从原来的以营业部一手靠辐射
周边地区,另一手靠营业部管理层拉拢部分大客户的传统做法,开始转向主动出击,用人海战术抢占市场的营销手段。而在营销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是对产品的把握;第二,是对市场的了解和开拓;第三,与客户面对面的营销;最后,就是搞好客户关系和客户的维护。
营销的技巧,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如何与人打交道,也是
新人必须要学习的地方。做营销,来者都是客,进门三分亲。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沟通带来成功。营销人员在与客户沟通时,热诚表现出来的兴奋与自信能引起客户的共鸣,从而相信他说的话,乐于接受。
营销代表面对客户要不卑不亢,坚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优点,能
给客户带来收益和价值,客户用钱买产品是等价交换。有些营销代表在潜意识觉得比客户低一等,客户购买他的产品是看得起他。这样的态度反而引起客户的怀疑。营销人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面对客户合理的特殊需求敢于打破常、先斩后奏、不要一味墨守成规,不仅要听话听音,还要通过观察客户的肢体语言,洞察客户细微的心理变化,体会客户套话后面的本质需要,分辩虚假异后面的真实企图,抓住签单成交的最佳时机。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会遇到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如拘泥于一般的原则不会变通,往往导致销售失败。
一、学生角色的效应
在教学中, 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课堂所创设的、师生想象的情境中, 去充当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这对于缩小他们与教材的差距, 提高其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以强化教学效果是颇为有益的。
1. 引趣效应。教材中描写景物的课文不少, 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 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物多感陌生, 如果就课文读课文,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难以形成生活中的景物画面, 学生阅读不仅不感兴趣, 而且难以深切感受语言。而通过角色转换, 让学生充当游人, 或者巧用挂图, 引其入境, 变观图为游览;或者妙用文路, 巧设游路, 变文章为画面。那么平面的图画就变成立体的场景, 静止的山水画图就会变成可见山清水秀、可闻山间流水、可听松涛鸟鸣的美丽画面, 而静止的文字也会通过学生的想象、联想还原成原来的生活画面。这样,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而如果再进一步, 让学生充当导游, 读中探明游路, 明确景点, 体会感情;读后引人入境, 循路探幽, 巧作讲述。其角色所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阅读的兴趣、生活的情趣, 还有无形的动力。对寓言、童话或情节生动且以人物语言叙述为主的叙事写人的课文, 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 或者分角色表演, 或者要学生根据提示编剧并表演。这样, 学生定然乐此不疲。而对于一般的叙事写人的文章, 或引导学生或进入文中情境, 或充当文中人物, 其阅读就不仅是语言的理解, 而是生活的再现, 学生也一定很感兴趣。
2. 构境效应。小语教材以叙事写人文章为多, 课文所写事情均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虽然这些环境学生大都未曾见过, 但就中高年级学生而言, 随着阅读量和生活经验的增加, 他们对诸多环境都有“虽未经历、似曾见过”的感觉。为此, 可发挥角色效应,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构筑情境, 以奠定阅读基础。如: 《草原》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 , 揭题时可这样引导:同学们, 你到过草原吗? 如果你现在到了草原, 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引导学生借助从影视、书报中获取的关于草原的景色, 想象构筑“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图”, 从而为课文的阅读理解奠定了基础。
3. 理解效应。教学中, 学生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 这除了与其认识理解能力有关外, 学生与课文存在的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让学生充当角色, 可有效地缩小这种差距, 以浅化难点。
(1) 化人为“我”, 体会心理。由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心理, 是读写人文章的难点, 让学生充当角色, 感受情境, 可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如: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 , 可这样引导:如果你是彭总, 饥寒交迫时会对朝夕相处的战士、对形影不离的大黑骡子说些什么? 这样引导设身处地, 能使学生顺利地感受彭德怀的内心:一边是他珍视的战士们, 一边是他的心肝宝贝大黑骡子, 面对断粮的困难, 他应该而且必须忍痛割爱, 把天平向战士们倾斜。这样, 就能深切地感受彭总对战士、对大黑骡子的爱。
(2) 化人为“我”, 体会意蕴。对有些内涵丰富的句子, 可让学生设身处地, 具体形象地理解。如:《争论的故事》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 开头这样叙述, “从前, 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 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 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对句子丰富的内涵, 教者这样引导理解:
师:细细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上述句子) , 想一想:知道这样的兄弟俩后来竟然没有射落大雁, 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你们以打猎为生, 经验肯定丰富, 也许有百发百中的本领, 为什么连大雁也打不着呢? 真是不可思议。
生:你们以打猎为生, 箭法一定很好, 应该箭起雁落, 怎么没有打到头顶的大雁呢?
生:你们啊, 还兄弟俩呢? 一群大雁从自己头顶飞过, 大雁肯定很多, 而且离你们很近, 兄弟俩不是两道城墙吗? 可竟然没有打到, 太不应该了!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是啊, 他们以打猎为生, 又是兄弟俩, 而且是一群大雁, 又是从头顶飞过, 实在没有理由射不下来。那为什么又恰恰没有成功呢, 下面我们继续阅读。
上述案例, 通过情境创设, 让学生以评价的口气, 呈现句子丰富的内涵, 结合后文的理解, 学生对兄弟俩争论的“无谓”定会有真切的感悟, 对语言蕴涵的道理定有深刻的理解。
(3) 化人为“我”, 体会感情。感情体会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借助角色, 可沟通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联系, 唤起他们感情共鸣, 以促进情感的体会。如:阅读《一夜的工作》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 可这样引导:如果你是作者, 看到总理办公室设备那么简单, 会说些什么? 看到总理一夜要批阅那么多文件, 你会对他说什么? 如果你看到总理工作了一夜仅仅喝一杯绿茶, 吃几颗花生米, 你会对他说什么? 这样, 就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总理生活的俭朴、工作的劳苦、待人的可亲, 真切感受作者对总理的敬仰之情。
通过角色转换, 让学生充当游人, 或者巧用挂图, 引其入境, 变观图为游览;或者妙用文路, 巧设游路, 变文章为画面。
4. 创造效应。教学中引导充当角色, 还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请看《日月潭》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 写的是大尖哥和水社姐为拯救日月, 解救人民而英勇献身的传说, 教者这样启发创造想象:
师:日月重新回到了蓝天, 人们重新见到了光明, 可是拯救日月的英雄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们, 化作了青山! 同学们, 如果当时你在场, 将用什么方法来悼念人民的英雄。
生:我喜欢画画, 我要把日月潭、太阳和月亮、大尖哥和水社姐全部画在一幅画上, 表示我对他俩的怀念。
生:我喜欢唱歌, 我要来到日月潭边, 唱一首《爱的奉献》表达对他俩的怀念, 感谢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乡亲们。
生:我想以“永远的怀念”为题, 写篇作文悼念他俩。
师:是啊, 为了人民的英雄, 人民将永远怀念。听了这个故事, 老师不禁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一句名言——【出示】指名朗读: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最伟大的事情, 莫过于报善和惩恶。读了这句名言, 联系课文叙述的故事, 你想对大尖哥和水社姐说些什么?
生:大尖哥和水社姐呀, 虽然你们牺牲了, 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你们将世世代代活在人们心中。
生:无论到什么时候, 我们总不会忘记你们, 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其实悼念英雄的形式很多, 而通过挽联表示对英雄的怀念就是很好的形式, 挽联就是悼念死者的对联, 下面请大家把下面的挽联读一读。 (出示, 学生朗读)
横批:永远怀念
人民英雄为着人民人民英雄人民怀念
师:下面还有一副挽联, 请你们补充完整。 (出示学生补充)
横批:
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___。
(生补充后引导朗读)
生:我写的挽联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英勇献身”, 横批是“永垂不朽”。
生:我写的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献出生命”, 横批是“日月同辉”。
生:我写的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千辛万苦无所畏惧”, 横批是“有口皆碑”。
生:我写的是“拯救日月挺身而出, 世世代代永远怀念”, 横批是“与山河共存”。
师:这些挽联是大家心中的呼唤, 是大家真情的表白。可以想见, 日月潭这动人的传说一定会和日月共存, 与日月潭同在!
情境的创设, 既是故事的自然延伸, 更是感悟的有效升华; 既是诚挚的情感表白, 又是真实的言语实践, 达到了精神提升与语言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主体角色的强化
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以提升精神、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 这是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角色。而相当多的学生在自我角色的扮演中, 一直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 一切依赖于老师。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发挥角色效应, 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自身角色,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获取的主人,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者。
1. 参与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课堂活动的指向, 而确定教学目标历来是教师的事, 每篇课文要完成什么任务教师有数, 学生茫然。这样, 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老师转,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因此, 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须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把引导确立教学目标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点拨诱导, 让其参与目标确定。
(1) 尝试写作, 确定目标。对切近学生生活的课文, 可在揭题时引导参与写作, 通过揣摩内容、思路, 而明确学习目标。如:《沙漠中的绿洲》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可这样揭题时:如果你写《沙漠中的绿洲》, 准备写什么? 你认为阅读这篇课文该弄清哪些问题? 学生明白:需搞清这里的沙漠原先是怎样的? 变成绿洲后又怎样? 是谁用什么方法将沙漠变成绿洲的?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2) 弄清体裁, 确定目标。可在平时渗透的基础上, 引导认识课文体裁, 以确定目标。如是写事的, 则要弄清事情, 理清顺序, 把握重点, 理解中心, 了解写法;写人的则要了解人物, 把握事情, 理解特点, 弄清写法……
(3) 复习迁移, 明确目标。同组课文, 由于读写训练重点相同, 因而阅读目标相似。为此, 在重点课文渗透读书方法后, 学习其他课文可引导迁移, 以明确目标。如:《九寨沟》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阅读前, 教者这样引导:通过《泉城》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的学习, 你弄清了哪些问题? 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学习《九寨沟》必须搞清哪些问题? 学生知道:必须感知和了解草原的九寨沟景色怎样,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对九寨沟进行具体描述的? 哪些地方写了静态, 哪些地方些了动态, 其静态和动态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的目标确定, 可加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控制,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透明度,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严格的监督下进行, 以避免信马由缰。
2. 参与学法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理解教材、运用教材, 使其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 为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 须引导其参与学习方法的确定, 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1) 体裁定法。在平时加强学法指导的前提下, 可让学生以教者的身份依据课文体裁而明确方法。如:学习古诗, 运用“一读, 划出生字, 读准文音;二读, 借助字典, 理解词义;三读, 由字及句, 理解句义;四读, 想象情境, 创造画面;五读, 朗读背诵, 体会感情”的“五步阅读法”。读写人的课文则运用“一读, 知人物, 明事情;二读, 理顺序, 抓重点;三读, 析要素 (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刻画人物的要素) , 悟特点;四读, 明写法, 学写人”的“四步阅读法”。
(2) 导语定法。对重点课文, 可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文前的导语, 明确目标, 把握方法;对其他课文, 可通过复习迁移, 让学生以编者的角度依据“导语”确定学法, 进而运用方法, 自主阅读。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 在重点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后, 可引导结合课文阅读, 结合单元导语, 让学生归纳读书方法:认真阅读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阅读其他课文。学生一旦把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者要引导比较选择, 以寻求适合教材、符合学生实际的最佳教法和学法, 以求得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3. 参与课堂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的现象, 以有效的方法沟通学生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参与答问评价, 以促使课堂信息多向传递, 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具体感受, 深刻理解, 灵活感悟, 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1) 点拨, 导其评价。在学生答问中随即点拨, 以引导学生介入评价, 把课文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入。如:“你们认为他 (她) 答得如何”“他 (她) 答得全面吗, 为什么?”以逐步让学生把握“辨正误、评优劣”的评价方法。
(2) 定法, 促其评价。学生基本掌握评价方法后, 可要其采用“评价式”的方法进行答问, 即把评价与答问结为一体, 在评价他人答问的同时对答题进行“补充、纠错、引深”等。如:“我认为某某答得不错, 抓住了问题的要点, 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认为这样理解是片面的, 因为……”“这样答看似正确, 但好像浮于表面, 我觉得可以这样思考……”。这种答问形式, 能有效建立起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关系, 促使学生介入评价。
(3) 激励, 促其评价。学生介入评价后, 还要运用激励手段, 对答问和评价情况多从正面进行肯定, 对主动参与评价, 评价有深度、有高度的学生给予表扬, 以促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
三、多重角色的获得
由于年龄与阅历的限制, 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还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 要他们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 而用老师交给的角色来确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并非易事。因此, 要创造条件, 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1. 丰富生活, 理解角色模式。小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最大困难是感知的缺乏。如果学生对某角色不仅没有看到过, 甚至连听也没有听说过, 他们头脑中根本就确定不了某个角色的形象, 也就谈不上调节自己的角色模式。因此, 要使学生对有关角色得以“扮演”, 须丰富其生活, 让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人物近距离接触, 如经常组织参观工厂, 观看各类人员劳动的场面, 就能让学生不断地加强对“工人”这一角色的体验, 了解“工人”这一角色的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户, 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专业情况、收入情况, 就能让学生逐步加强对“专业户”这一角色的体验, 了解其在家庭、在社会所处的位置。另外, 带学生参观敬老院、幼儿园、医院, 就能加强他们对有关角色的感性储备, 一旦需要, 他们头脑中就能尽快呈现出某个角色的形象, 从而通过心理调整, 以较迅速地完成角色的转换。
2. 扩展阅读, 增加角色储备。由于时空的限制, 要学生对每个角色都去了解和体验不仅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 而对社会相当多的角色, 课文中, 特别是课外书中都有描述。因此, 在丰富生活、进行直接体验的同时, 可加强课外阅读, 广泛涉猎。通过订阅书刊, 推荐书目, 以保证阅读的针对性;通过互相推荐, 共同阅读, 以保证阅读的广泛。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 知识储备不断丰厚, 学生对各种角色的了解也日渐增多。教学中, 他们便会通过思维指向的瞬息调整, 运用自己的信息储备, 构筑起头脑中的角色形象, 进而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目标, 尽快进入角色。
3. 课前铺垫, 奠定角色基础。平时生活的丰富, 阅读量的增加, 对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是必要的。但严格地讲, 平时的生活、阅读对角色的了解往往是无意的, 它不可能解决课堂教学中所有角色转换的基础问题。因此, 课文阅读前, 要根据其内容和学生实际对与课文相关的环境背景、时代背景、人物背景, 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图片、阅读课外书、进行专题介绍等方法以补上学生头脑中的某些空白。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 阅读前, 可借助图文、视频向学生介绍有关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的故事, 让学生对人物有较多的感知。这样铺垫, 课上转换就较为顺利了。
(1.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2.中国人民银行 办公厅,北京 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两大重要特征:一是保障与改善民生,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培育和扶持碳金融市场,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究竟什么叫碳金融市场,其得以发展的理论基础何在?目前,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怎样,如何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本文将重点回答这些问题。
碳市场、碳金融与碳金融市场是一组密切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碳市场,又称碳交易市场,包括配额市场(Allowance-based Markets) 和项目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两大类,前者以限额-交易为理论基础,后者以基准线—交易为原理。碳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框架,多种碳金融衍生品随之产生,比如碳排放权以及与之相关的债券、基金等,理论和实践通常把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称之为碳金融。
碳金融市场是碳市场与碳金融的结合。在概念上,碳市场包括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属于碳市场的一种,是进一步细化的碳市场,必须要有金融机构的参与,比如银行、基金或信托机构等,之所以称为碳金融市场,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产品本身具有金融属性,无论是碳排放指标,还是相关的衍生期货、期权产品;二是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成为市场交易主体,此外,还有很多金融机构参与建立交易平台,比如碳排放交易所。根据经济学理论可知,任何完整的市场至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买方、卖方和产品。碳金融市场亦不例外,碳金融市场上的产品主要是指碳排放指标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期货、期权合约。碳金融市场的卖方主要是那些拥有多余碳排放指标的企业或个人,这些企业或个人既包括实体生产性企业,也包括很多诸如碳基金或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一方面,石油公司、风电厂等单位由于积极研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使得他们实际碳排放量远小于政府规定的最高限额,进而,他们就会将通过自身努力节省下来的碳排放指标拿到市场上销售,成为碳金融市场上的卖方。另一方面,很多国际性碳基金或者银行会直接从上述实体类生产企业那里低价购买碳指标,然后适度囤积,以待碳价格高企时再卖出,从中实现套利,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机构实际上充当了投机者或中间做市商的角色。碳金融市场的买方包括三类:一类是自身减排困难的实体类生产企业,比如火电厂或大型化工厂,可能由于其自身技术水平有限、资本高度密集,减排成本很高,使得这些企业的实际碳排放指标超过政府分配的限额,超出部分就必须从市场上购买;第二类是希望囤积碳指标、以贱卖贵卖方式实现套利的金融机构;最后一类主要是指那些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单位和个人,他们对于碳排放指标只买不卖,当然,这一类人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纯粹做环保类慈善事业,主观上没有任何谋利的动机。还有的是则希望以此为噱头,为企业和品牌营销,赚取无形资产。
追溯碳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首先要回答为何碳排放指标能够成为一种产品,其次还要论证为何这种产品能够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碳排放指标能够成为产品,是因为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国家层面,为了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都必须要削减碳排放量,进而就必然涉及在既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分配碳排放指标问题,碳排放指标因此便具有了稀缺性和成为产品的可能。至于是否可交易,则取决于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实际上,碳排放指标成为产品与气候问题息息相关: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了气候变化政府间会议(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问题开始成为世界关注焦点,IPCC每隔5年左右发布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自1990年至今,已经发布了4次,第5次评估报告预计与2012年发布,其目的是动态跟踪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可能发生的影响,引起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问题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国,缔约国要严格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促进相关技术转让。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全球第一次以公约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国在承担气候减排方面的义务。此后,荷兰、英国、丹麦等国家率先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削减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欧洲排放交易计划(EU-ETS)也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指标交易平台,激活了《京都议定书》下、关于削减碳排放的灵活机制——排放权交易(ET)、联合执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碳的金融化趋势日渐明显。
从理论上讲,有三种削减碳排放的途径:政府直接管制、污染者付费(又叫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但无论是通过政府直接管制,还是征收碳税让污染者自行付费,都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处理大量微观市场信息,增加了政府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而且还可能会扭曲市场信号,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因此,碳排放权交易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为世界多国采用。在经济学理论中,纯粹的市场力量进行资源配置通常是有效的,但在更多情况下,经济主体的活动往往会产生外部性,后者导致市场失灵,传统经济学家对这类外部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便奠定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论支撑,英国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污染的外部性问题①,他提出并区分了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并将二者的差额称之为外部成本或说外部性。为了最优配置经济资源,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他建议国家征收环境税或实施财政补贴;20世纪中后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与庇古迥异的政策理念:只要产权界定明晰化,政府不需要再对市场进行干预,单纯依靠市场交易就可有效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他认为,只要明确界定涉及外部效应的商品的产权(在污染的问题中,这种商品就是环境)——无论谁拥有了产权——行为人都能从其初始禀赋出发,通过交易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戴尔斯(Dales)于1968年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科斯的产权理论,他认为,环境资源是一种商品,政府是其所有者,可咨询或委托专家将环境污染物分割成一些标准单位即排污权,污染者必须出钱购买这种权力,纯粹市场机制下的供求均衡点便实现了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几乎都有大量金融机构的参与,从这个意义而言,国际碳市场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并无本质区别。碳金融市场的国际经验,主要包括国际碳市场的交易内容或产品、参与主体、场所、机制、成交量及价格等。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指标以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是一些期货、期权合约,比如碳金融工具(CFI)。参与主体分为供给方、需求方和中间商三类,图1给出了三类参与主体的具体构成情况。
如图1所示,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供给方包括转型和发展中国家,因节能技术先进而拥有多余碳排放配额的发达国家,以及旨在从中套利的金融机构。需求方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性减排市场的买方,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里那些签署了自愿减排协议的会员企业、参与澳洲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量计划的电力零售商及大型电力用户、参加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联合减排倡议的东北部十州;第二类是在《京都议定书》下承担减排责任的政府;第三类是中介机构,他们一般从发展中国家买入经国际第三方核准的温室气体减排单位(CERS),然后在交易所售出,从而实现套利。
迄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了有关碳排放指标的交易所,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交易体系、中国的京津沪及国内很多城市都成立的排放权交易所,等等。此外,澳洲与加拿大联邦体系,加拿大亚伯达省气候变化与排放管理法案,韩国、纽西兰及瑞士排放交易制度,均开始规划或实施。其中较为知名的两家交易所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2003年,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法规,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对其15个成员国国内各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设定限额,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性的排放交易体。欧盟成员国政府允许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内的成员从2005年起可使用CDM项目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核证减排量(CERs)来抵消其排放量。在该体系下,各成员国政府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初始指标通过实施国家分配计划(National Allocation Plan,NAP),分配给体系管制下的企业②,近乎95%的GHG减排量配额是由各国政府免费发放。为了促进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与《京都议定书》的对接,欧盟于2004年通过了“连接指令(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具体包括2005年1月1日起与CDM对接,2008年1月1日起与JI对接。迄今,欧盟的排放贸易体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贸易机制。成立于2003年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CCX开展的业务范围覆盖所有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的排放注册、减排和贸易,自2003年12月12日开始进行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和抵消项目的电子交易。2006年,CCX制定了《芝加哥协定》③,详细规定了CCX的目标、包含气体、时间安排、覆盖范围、投资回收期限和相关银行等内容,此外还包括温室气体减排注册、监测程序、交易方案等内容。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涉及市场结构问题,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一是依据碳减排的强制性程度,分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减排交易机制:前者是以行政命令设置碳排放指标上限,各排放主体通过市场交易的手段调剂指标为主的交易行为,实行这种交易机制的国际碳金融市场通常被称作京都市场,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后者则是以法律法规约束下各主体自愿承诺削减碳排放并进行相关指标交易的行为,实行这种交易机制的国际碳金融市场通常被称作非京都市场,即非《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按照交易产品的不同又可分为配额交易机制和项目交易机制。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通常有两种碳排放权指标,一种是排放配额,一种是经核准的削减排放量,专门交易由政府或其他管理者确立、分配或拍卖的排放配额的市场称之为配额市场,如京都市场中《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的数量单位”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下的“欧盟排放配额”、非京都市场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市场的“环境信用”等。交易基于项目的减量单位的国际碳金融市场被称作项目市场,是指交易从经核实减排的项目中产生的排放信用的市场,如京都市场中《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通过减排项目分别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URs)等;此外,按照交易区域空间范围还可以把国际碳金融市场分为多国区域合作市场、国家级市场和国内区域市场。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呈前高后低态势,图2给出了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碳金融工具(Carbon Financial Instruments,CFI)的单位价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于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官方网站发布的“CFI closing prices historical”,原始数据是自2003年12月12日至2011年1月31日,本文对其进行月度平均处理,以每个月所有工作日的算术平均价格作为该月碳金融产品价格。
如图2所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上的碳金融工具合约基准单位价格走势是前高后低,2003年12月,碳金融工具单位价格为0.98美元/每吨二氧化碳。2004年10月份首次突破1美元,每吨二氧化碳指标的价格达到1.3美元。2005年7月,碳价格继续走高,超过2美元,为2.24美元/每吨二氧化碳,2008年5月,碳金融工具的价格达到历史最高位,即6.81美元/每吨二氧化碳,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并引起了世界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经济不景气引致能源消费量骤降,碳排放量随之下降,碳价格进而一路走低,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间,碳金融工具的价格稳定保持在0.05美元/每吨二氧化碳的历史最低水平上。
即便如此,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仍然持续增加,表1、表2分别给出了2004—2009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情况。
从表1和表2可以发现,2004—2009年的6年时间里,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都持续增加。2004—2009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分别为1.23亿吨、7.1亿吨、17.45亿吨、29.83亿吨、48.36亿吨、86.99亿吨的CO2当量;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分别为7.48亿美元、108.64亿美元、312.35亿美元、640.34亿美元、1 350.66亿美元、1 437.36亿美元。从以上两组数字中可以发现:近年来,正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碳价格迅速下降,使得国际碳金融市场上交易额的增幅远远小于交易量的增幅。比如2009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为86.99亿吨CO2当量,较之2008年的48.36亿吨,同比增长79.88%,2009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为1 437.36亿美元,仅同比增长6.42%。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中国不能也不会置身事外,碳金融市场的中国实践,就是主要介绍中国在培育和建设碳金融市场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中国碳金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削减碳排放、低碳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积极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于2007年6月正式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政府再次承诺,2020年中国要实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水平降低40%~45%的目标,并把它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予以充分考虑。“十二五”规划纲要多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级政府已经并将继续贯彻落实节能、减排、降耗的各项政策,社会各界也在尽其所能宣传和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
表1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量(2004—2009年) 单位:百万吨CO2
表2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2004—2009年) 单位:百万美元
2.很多城市已经成立了环境交易所,搭建了市场主体开展碳交易的平台,积极开发包括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种产品和服务。2008年京、津、沪三地先后成立了环境交易所,这是国内地方自发探索通过开展排放权交易支持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北京环境交易所已经成为开展包括CO2在内的、不同环境产品交易的平台,其当前业务包括:发展熊猫标准、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开发国内温室气体补偿产品,协助开展CDM项目交易、依托中国碳中和联盟以及由其会员单位投资规模为5亿元~10亿元人民币的VER碳基金培育和发展自愿性减排(VER)市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中国首家开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综合性环境交易所,其核心业务与北京环境交易所相似。此外,还通过积极开展主要是供热企业间的能耗强度指标交易,致力于提高能效,2010年2月完成了首个此项交易。试点过后,该项业务有望延伸到所有的公共、商业和生活建筑及其热力供应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致力于开展环境和能源领域的资产、信用、知识产权等交易,它正探索一个与CDM需求相关的、新的市场机制,希望以此降低相关交易成本以及增强在CER上的定价权。
3.国内很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并且制定、实施了多项与削减碳排放密切相关的绿色金融政策。国内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包括投资或贷款给低碳环保项目、作为合伙人投资设立碳交易所、作为碳交易所的流动性会员从事做市和套利交易,等等。国内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主要集中在与低碳相关的资本市场上,有绿色信贷、绿色风险投资、生态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工具、环境保险、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与信息披露等,其中主要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2008年4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环保总局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企业的环保行为分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五级。环保好的企业在融资上将更加方便,而环保差的企业将受到限制。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工商银行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贷款为1 149亿元,对新能源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1 029亿元。农业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2 090亿元,比年初增加534亿元,其中,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为1 345亿元,水利、环境管理贷款为406亿元。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及低碳金融业务贷款金额为1 661亿元,较年初增加483亿元,其中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为1 156亿元。建设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2 270亿元,比年初增加360亿元,其中支持清洁能源的贷款为1 130亿元。此外,兴业银行北京分行成立国内首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专注于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于2008年2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继绿色信贷之后的第二项绿色金融政策——绿色保险,该意见规定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可在保险机构投保,两年多的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从而引导资金流入绿色产业,达到对公司进行绿色低碳改造的目的。200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证券的绿色化④。
4.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碳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中CDM项目交易的最大供应方。中国一直是全球CDM机制下碳信用的主要供给者,截至2010年3月31日,已有2 121个CDM项目获准登记,已签发CERS总量3.97亿吨,中国的项目获准签发的CERS占了整个CDM市场的近50%。
即便如此,中国并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现阶段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至少还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买方客户以及成熟、合适的产品种类,“有场无市”。通常来讲,对于某种产品和服务,买方与卖方都存在交易的需求,这种市场自然而言就会发展与繁荣起来,但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并非如此,由于2007年前后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概念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很多国内机构或是出于炒作概念、或是出于担忧别人占先,大多采取了先成立交易所然后再去探索开发产品的战略,但是交易所成立以后,才发现很难推出合适的碳产品,只能先期开展类似环保设备、技术、知识产权、二氧化硫、水污染物(COD等)产品以及关于节能环保和提高能效产品的咨询服务。迄今,北京、上海、天津交易所推出的碳交易产品主要局限于CDM项目以及自愿减排(VER),成交量很小而且市场极不活跃,凸显为供给方很多,但是需求方很少。二是中介场所太多,地区分割严重,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2008年京、沪、津三地先后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此后多个地方政府着手组建相关交易所,比如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等地均已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还有很多省份正在筹建碳交易平台。表面上看,交易所数量增多利于彼此间展开竞争,提高效率,但在国家相关政策法律仍不完善的条件下,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筹建交易所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国际碳金融市场往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碳金融市场。
针对目前中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三条政策建议:一是国务院尽快组织相关部门,比如由发改委牵头将政府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40%~45%目标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指标分解到各个省级政府,严格监督,增加奖惩的力度和强度,并允许省际之间进行碳排放指标交易。省级政府再研究辖区范围内的初始指标分配问题,比如究竟是按重点行业分配还是按市县分配。对初始基准碳排放指标是免费分配还是收费。这样做,就会使得配额性碳排放指标具有了稀缺性和流动性,这种碳金融产品渐趋成熟,更重要的是,那些减排成本高、完成目标有实际困难的政府、企业自然就成为碳金融市场上的买方,很多金融机构也会更乐于从中做市,进一步活跃碳金融市场。二是各级环保部门积极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完善对碳排放指标的检测、审核、认证体系,确保碳金融市场上交易产品和服务的科学性。实际上,国内碳金融市场缺少买方,其原因除了我国当前没有强制性碳减排的顶层政策设计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碳减排指标的测量、审核、认证体系不成熟,信用评估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以来,就给国内碳交易尤其是自愿性减排(VER)交易留下了很多造假的空间。三是政府适当介入、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目前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的环境交易所过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既不利于全国形成统一的交易标准,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对接,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省市级交易所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交易量,难以提高交易效率。中国只有上海与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同样中国碳金融市场也可以按照此种思路,尽量减少国内碳交易场所的数量,避免过度竞争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国内统一的碳市场,组建成两家、最好是一家全国性碳交易平台,至于具体的组建方式,比如是否可考虑由现有交易所合资或合作、政府监管。
注释:
①庇古著,金摘译:《福利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②这些企业的排放量占欧盟总排放量的46%。
③引自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官方网站,[DB/OL].Http://www.chicagoclimateexchange.com/about/pdf/Chicago Accord_050623.pdf,最后访问时间:2011 年 3 月 24 日。
④林永生,罗拓:《经济发展新探索——以绿色经济促生态文明》,刊载于李晓西、胡必亮等著《中国经济新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
[1]丁玉梅,刘应元.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J].武汉金融,2010,(12).
[2]罗卫东.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Till Requate.Dynamic incentives by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a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2005,(8):175-195.
——怎么看房价过高
《蜗居》,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议。为什么虚构的故事和情节能产生这么大的现实反响?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近年来,房价过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安其居,才能乐其业。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
● 目前中国的房价到底有多高?
“商品房”、“房价”这些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只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虽然名义上是免费住房,但由于“僧多粥少”,人们总体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筒子楼、大杂院、三代同居一室的情景,很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后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此后10多年,城镇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1998—2008年,新建住房65亿平方米;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为1978年的4.2倍;商品住房发展迅速,城镇住房主要由市场供应的格局基本形成;住房保障初显成效,到2008年年末已解决800多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9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5%。
在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近年来房价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房价曾一度有所回落,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房价迅速回升并大幅上涨。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大城市更为明显,今年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价达21880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8.4%。前不久,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那么,目前房价到底有多高呢?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地理环境等状况的差异,衡量房价高低还没有一致认可和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房价问题时,大都参考两个指标,一是房价—收入比,二是房价—租金比。房价—收入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反映的是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和负担程度,一般认为比值应在3—6之间,而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10。房价—租金比指每平方米月租金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值,通常认为低于1∶300就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租金比在1∶500左右乃至更低。另外,也有人把中国的房价与国外一些城市的房价对比。2009年12月纽约房价最高的曼哈顿区的中间价格约合每平方米人民币2.75万元,德国首都柏林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均价约合人民币1.7万元;同期我国一些大城
市的房价已接近甚至超过这两个数字,而我们的收入水平却相差数倍。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确实明显偏高。
当然也要看到,当前人们所热议的高房价,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而言的,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房价水平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客观判断。
● 房价过高症结何在?
面对过高的房价,很多人坦言越来越看不懂楼市了,买房似乎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了目前的高房价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推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目前投资渠道偏少,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使很多人以为房价只涨不跌、买房只赚不赔,纷纷加入“炒房大军”,住房消费存在严重的“投资化”倾向。投资过度就是投机,投机性购房之风愈刮愈猛,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资金推动。因为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也就是说市场流通中的钱过多。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资金充裕必然刺激投资需求,而一些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尚未完全走出低谷,大量资金就涌向房地产市场,必然使房价过快上涨。
地价推动。近年来,“土地财政”导致的地价上涨成为高房价的一大推力。所谓“土地财政”,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比如,2009年沿海地区某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1200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的2.3倍。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分依赖、对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过于倚重,再加上现行土地“招拍挂”(即土地用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制度不完善,价高者得,造成“地王”频出,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交替上涨。
制度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10多年,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比如,由于住房兼具民生和商品双重属性,大多数国家住房既有市场供应的商品住房,又有政府支持投资的公共住房,我国在过去10多年较为重视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需求,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欠账过多,造成住房供应的结构性失衡非常严重。再比如,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健全,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不征收不动产税的国家,使拥有或囤积大量住房的成本过低,也助长了投机。同时,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不少权利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特别应看到,房价过高还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近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住房供应问题比较突出。按照1998—2008年的城镇发展速度推算,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今后5年内,预计城镇每年增加1500万人,每年新增家庭500万户,其中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缺口,带来了住房价格上涨的压力。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比如,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集中,造成这些地区住房压力过大;比如,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成为引发“以地生财”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比较突出,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影响。高房价不单单是房地产领域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房价过高问题?
“蜗居”、“蚁族”、“房奴”、“裸婚”……这些热词的流行,表明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而历史和现实的很多教训都深刻地警示我们:房价问题事关全局,如果长期居高不下,必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
高房价直接造成普通群众买房难。面对目前过高的房价,很多人只能望房兴叹。“我不关心房价了,反正也买不起”,道出了目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无奈。而对于因各种原因迫不得已必须买房的人来说,则会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高房价容易助长经济泡沫化。房地产业牵涉行业众多,房价过高必然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背离经济发展基础的“虚假繁荣”,使经济泡沫化程度加剧。一旦泡沫破灭,房价大幅下滑,众多行业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应声倒下。比如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比例将急剧增长,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并进而对实体经济带来重创,甚至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就使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和低迷,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去。前车之鉴,教训极为深刻。
高房价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少专家认为,房地产并不是一个对技术进步有明显推动的行业,它的过快发展,会增加更多的高耗能产品需求,使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更大。高房价使实体产业大量资金纷纷向楼市转移,必然挤压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的资源分配、金融支持和发展空间,不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在一些地方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业带动,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地获得,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主要靠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经济命脉。这种过度倚重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长期下去将严重危害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高房价使内需增长面临长期抑制。内需不振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高房价会对扩大内需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使消费产生严重的结构性不足,过度消耗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
高房价将阻碍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城里人都望而生畏的房价面前,农民要想在城市居有其所,更是难上加难。高房价无疑成为农村人口进城的“高门槛”,甚至成为比户籍制度更大的“围墙”,阻碍着农民进城的脚步。
高房价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房价的飙升使开发商获得巨额财富,也使那些收入高、买房早、买得多的群体财富增长加速,而其他一些群体则被挤出住房市场,从而使本来已经存在 的贫富差距和各阶层间差距拉大,引发了社会情绪的焦虑,成为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甚至加剧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
因此,房价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怎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今年年初,重庆市推出大规模的公屋建设计划——年内开工建设500万平方米公租房,同时还将设立住房保障局,出台《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这一系列措施引起强烈反响,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众看到了圆“住房梦”的希望,也为其他地区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住”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许多学者提出,住房既具有商品属性,也是重要的准公共产品。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事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强调要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建设投入,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0.56亿元,是2008年的3倍。各地通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限价房等多种形式,使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
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应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手抓”,特别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住房政策体系。概括来讲,就是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低端有保障”,就是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进入市场,只能依靠政府保障解决住房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改善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中央已经提出到2012年年底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国有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制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并优先保证供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定。
“中端有支持”,就是采取措施支持中等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中等收入特别是中等偏下群体既享受不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又难以承担价格高昂的商品房,被通俗地称为“夹心层”。对这部分群体,应通过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适当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加快建设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提出将公共租赁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确保比去年有较大增加。
“高端有市场”,就是支持有支付能力的群体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在满
足高收入群体多样化的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实现“住有所居”,也要求普通群众转变住房观念。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攀比,放大自己的住房预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以考虑先租房,或者买小户型住房,随着经济实力增加,逐步改善住房条件。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理论与(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编码:Z114023 总学时/总学分:48/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 开课单位: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目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以开放经济为前提,研究国际间货币资金周转与运动的规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这一课程要求学习者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理解开放经济的运行特点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途径。要求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的国际收支、汇率、国际资金流动等基本理论,正确分析国际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并能系统了解和运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进而实现金融专业为国家培养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外汇与汇率(6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外汇
主要包括外汇的概念、外汇的种类、外汇的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汇率
主要包括汇率的概念与标价方法、汇率的分类等内容 第三节 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主要包括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纸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内容 第四节 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
主要包括货币升值与贬值、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等内容 第五节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主要包括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等理论的介绍 2.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的基本内容后要能掌握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和种类,重点掌握纸币流通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影响;了解基本的西方汇率理论。
本章重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本章难点: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辨别,远期汇率的计算、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章 汇率制度与外汇管理(4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汇率制度及其类型
主要包括汇率制度概述、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第二节 外汇管理理论
主要包括外汇管理概述、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手段、外汇管理的经济学(利弊)分析等内容 第三节 我国的外汇管理及人民币汇率问题
主要包括我国外汇管理实践、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人民币汇率的选择等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能全面地比较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了解外汇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汇率制度的选择依据,熟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过程,掌握我国的外汇管理的相关内容。
本章重点:汇率制度的比较 本章难点:人民币汇率的选择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观看视频资料、课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章 外汇交易与外汇风险(8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外汇市场概述
主要包括外汇市场的概念、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外汇市场的类型、现代外汇市场的特征、外汇市场的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外汇交易
主要包括即期外汇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互换交易等内容
第三节 外汇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类型、外汇风险管理等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外汇市场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外汇交易方法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具体运用。掌握外汇风险的基本类型,了解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本章重点: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 本章难点: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章 国际收支(8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的概念、内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及账户构成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收支分析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的盈余、赤字、均衡的含义及国际收支分析等内容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等内容
第四节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
主要包括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新剑桥学派的理论 / 综合分析理论的介绍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构成,能基本掌握国际收支的分析方法,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措施,了解西方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本章重点: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的调节 本章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章 国际储备管理(4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储备概述
主要包括国际储备的概念、构成、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
主要包括国际储备的需求、国际储备的供应及规模管理、结构管理等内容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储备
主要介绍中国国际储备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国际储备管理的基本情况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储备资产的概念、作用及构成,了解储备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分析中国的国际储备管理。
本章重点: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 本章难点:无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六章 国际金融市场(4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作用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货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
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本业务介绍 第三节 欧洲货币市场
主要包括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欧洲货币市场的业务及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等内容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分类、特点及主要业务的介绍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能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概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熟悉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及其主要业务,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的原因,理解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监管的意义。
本章重点:欧洲货币市场 本章难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管理(6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原因、影响、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和特点及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债务危机与国际货币危机 主要包括国际债务危机与国际货币危机等内容 第三节 国际债务管理
主要包括外债概况、外债的衡量指标及外债管理等内容 第四节 中国利用外资与外债管理
主要介绍中国利用外资状况及我国的外债管理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在剖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债务危机及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基础上,理解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意义及应采取的对策。掌握中国利用外资及外债管理的基本情况。
本章重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本章难点:理解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产生原因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章 国际货币体系(6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一般框架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主要内容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作用、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崩溃的等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主要包括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及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等内容 第五节 欧洲货币联盟 主要包括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及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等内容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及特征,把握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历程,探索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新秩序需要的条件。
本章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缺陷,牙买加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以及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义。
本章难点:理解特里芬难题及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观看视频资料、课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第九章 国际金融机构(2学时)
1.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 国际金融机构概述
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的概念及特点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组织机构、资金来源、业务活动等内容 第三节 世界银行集团
主要包括世界银行集团的构成、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简单介绍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的基本情况 2.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各类国际金融机构的宗旨、主要业务及原则,了解中国与各类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现状,探索怎样进一步开拓中国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章重点:掌握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性质和业务活动特点 本章难点:国际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其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后查阅资料、小组主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
三、参考教材
(一)教材
1.叶蜀君.国际金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二)参考教材
1.杜佳.国际金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阙澄宇.国际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黄梅波.国际金融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四、学习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中会布置大量思考题,讨论题,需要学生提前准备,积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由平时成绩和期未考试成绩组成。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考勤及课堂表现占50%,作业占50%),期未考试占60%。
大纲制定者:李晶
大纲审定者:何剑
实务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铸币是指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信用货币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是一种纸质货币。存款货币通过银行存款账户中的存款划转,货币得以结算,商品交易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能过签发支票的活动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劵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计价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就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交易媒介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功能。财富储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制度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收则不受法律保护。主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货币。辅币指一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区域货币一体化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道德范畴信用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经济范畴信用指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直接融资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如果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被称为间接融资。信用风险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商业风险是工商企业间以赊销货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息。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商业信用活动中的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于规定日期支付货款。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信用。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消费信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国债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终值: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因此,任何一笔货币资金无论其将来会被怎样运用,都可以按一定的利率水平计算其在未来一定时点上的金额,这个金额通常被称作终值,也即本利和。现值与终值相对应,这笔货币资金的本金额被称为现值,即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值。到期收益率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无风险利率是指这种利率仅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即仅反映市场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不包含对任何风险因素的补偿。名义利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市场利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有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官定利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行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包括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外币有价证劵(包括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外汇资产。自由外汇是指无需货币发行国货币管理当局批准,就可以随时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者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即期外汇又称现汇,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指在外汇买卖成交后2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是指按远期外汇合同约定的日期在未来办理交割的外汇。汇率又称汇价、外汇行市或外汇牌价,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相对有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有效汇率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它是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买入汇率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地汇率。卖出汇率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中间汇率。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债券市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公司债券又被称为企业债券,是由公司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政府债券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发行主体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转换债券是指公司债券附加可转换条款,赋予债券持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预先确定的比例将债券转化为该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可赎回债券是指该债券的发行公司被允许在债券到期之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和方式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它要求发行公司按发债总额每年从盈利中提取一定比例存入信托基金,定期偿还本金,即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购回一定量的债券。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指公司债券可把认股权证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优先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具有收益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的股票。普通股是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的市场。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对已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无形市场是指对交易所外进行的金融交易的统称,他的交易一般通过现代化的电子工具在各金融结构、证券商及投资者进行。有形市场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一般指交易所市场。现货市场又称为即期交易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在1~3日内立即进行交易。期货市场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并不立即进行交割,而是在一定时间后如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进行交割。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它的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回购协议是指证券持有人在卖场一定数量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出售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出售的证券如数赎回。它的实质是一笔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逆回协议是指证券的买入方在获得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卖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买入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其购入的证券如数返回。国库券是国家政府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债券。美国式招标财政部接收出价最高的订单,出价最高的购买者首先被满足,然后按照出价的高低顺序,购买者依次每个购买者支付的价格都不同。荷兰式招标。一级交易商是指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交易团体,一般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货币市场基金是集合众多小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商业票据是一种由企业开具,无担保、可流通、期限短的债务性融资本票。货款承诺也叫信用额度,是指银行承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以确定的条款和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提供一定额度贷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要向商业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承兑是指商业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承诺在汇票到期之日支付汇票金额持有人并在汇票上签名盖章的票据行为。贴现是指汇票持有人在持有银行承兑汇票期间有融资的需要,它可以将还没有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汇票持有。转贴现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贴现银行也出现了融资的需要,则贴现银行可以将这张银行承兑汇票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转让给其他银行;转让给中央银行叫再贴现。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流通转让的大额存单凭证。缩写为CD.。资本市场是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又叫中长期资金融通市场。平价发行债券的发行价格按票面值发行。折价发行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溢价发行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发行。公募发行又称公开发行,是由承销商组织承销团将债券销售给不特定的投资市者的发行方式。私募发行又称定向发行或私下发行,即面向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债券。名义收益率就是债券的票面的收益率,是债券的票面年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现实收益率:是债券的票面年收益与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持有期收益率是指从买入债券到债券卖出债券之间所获得的收益率,在此期间的收益不仅包括利息收益,还包括债券的买卖差价。到期收益率是采用复利法计算的以当期市场价格买入债券持有到期能够获得的收益率,是衡量债券收益率最重要的指标。非系统性风险是指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只对个别或少数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的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资收益可能变动,这种因素以同样的方式对所有证券的收益产生风险。做市商交易制度是指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证券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是向做市商买进或卖出证券。竞价交易制度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将委托通过各自的经纪商送到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进行撮合成交。信用交易指股票的买方或卖方通过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得到证券经纪人的信用而进行的股票买卖。保证金买长交易指对某一股票市场行情看涨的投资者交付一定比列的初始保证金,其余款项由经纪人垫付,为他买进指定股票的交易。保证金卖短交易指对某一股票行情看跌的投资者在本身没有股票的情况下,向经纪人交纳一定比率的初始保证金,从经纪人处借入股票在市场上卖出,并在未来股价下跌后买回该股票归还经纪人的交易。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合起来,形成独立资产,有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契约型基金指依据一定的信托契约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投资者通过购买收益凭证的方式成为基金的收益人。公司型基金指依据公司法组建、通过发行股票或受益凭证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并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获取收益的股份公司,投资者通过购买该公司的股份而成为基金公司的股东并以股份比列承担风险、享受收益。开放式基金指基金可以无限的向投资者追加发行基金份额,并且随时准备赎回发行在外的基金份额,因此基金份额总数是不固定的。封闭式基金基金份额总数固定,且规定封闭期限,在封闭期限内投资者不得向基金管理公司提出赎回,而只能寻求二级上挂牌转让。成长型基金是以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为目标的投资基金。收入型基金以追求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为目的的基金。对冲基金又称套期保值基金,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利用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对冲的基金,这种基金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风险。套利基金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利用其价格差异低买高卖进行套利的基金。国家基金是指在境外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然后投资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的投资基金。指数型基金以目标指数中的成分股为投资对象,目的是取得与指数同步收益的基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交易所上市交易,交易手续与股票完全相同。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中的一个类型,基金发行结束后,投资者既可以在制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是金融机构推出的一种理财产品组合,它投资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基金,并根据市场波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基金组合,力争使基金组合能达到一个有效的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在一定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物的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决定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100或1000)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基准汇率各国往往会选定一种或几种外国货币作为关键货币,制定各关键货币与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这个汇率即被称为基准汇率。套算汇率又称为交叉汇率,是根据本国的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国货币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他货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即期汇率一般的外汇交易实在买卖双方成交后的当日或两个营业日之内进行外汇交割,这种即期外汇交易所使用地汇率就是即期汇率,也叫现汇汇率。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外汇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它是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固定汇率制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在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被视为观察市场利率趋势变化的风向标。基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也被称为中长期资金市场。委托驱动制度也称竞价交易制度,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将委托通过各自的经纪商送到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进行撮合成交。信用交易有称2垫头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股票的买方或卖方通过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得到证券经纪人的信用而进行的股票买卖。市盈率是指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点上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是将报告期的股票价格与选定的基金价格相比,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报告期的股价指数。金融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利用各自筹资机会的相对优势,以商定的条件将不同币种或不同利息的资产或负债在约定的期限内互相交互,以避免将来汇率变动的风险,获取常规筹资方法难以得到的币种或较低的利息,实现筹资成本降低的一种交易活动。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互换交换金额相同、期限一样但付息方法不同的资金进行互相交换利率的一种预约业务。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互相交互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方法相同,但货币币种不同的两笔资金及其利息的业务。看涨期权也称买权,是指赋予期权的买方在给定时间或在此时间以前的任一时间以执行价格从期权卖方手中买入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期权合约。看跌期权也称卖权,是赋予期权的买方在给定时间或在此时间以前的任一时刻以执行价格卖给期权卖方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产权的期权合约。利率期货其标的物是一定数量的与利率相关的某种金融工具,即各种固定利率的有价证券。股价指数期货即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金融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个确定的时间,按照某一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承诺在某一特定的期内按双方协议利率借贷一笔确定金额的名义本金的协议。中央银行是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或出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银行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在特定时期,政府为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由政府出资专门收购和集中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机构。信托投资公司是以受托人身份专门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经营、处置资产。融资租赁业务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收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教育活动。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以金融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管理性金融企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的业务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贯彻落实政府的经济政策。账面资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它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观察到,账面资本有时又称为权益资本或会计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最低的资本量,是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因此,监管资本也可称为法律资本。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承担的风险计算出来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也称风险资本。资本充足是指资本数量适合,即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既能够满足其正常经营的的需要,又能满足股东合理投资回报要求。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会形成银行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收益的业务。次级金融证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结构性存款是指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金融市场参数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全能性商业银行也称综合性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专业性商业银行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投资银行是指经营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证券承销是指投资银行帮助证券发行人就发现证券进行策划,并将公开发行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以筹集到发行人所需资金的业务活动。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实体形成新经济单位的交易活动。收购是指两家公司进行产权交易,由一家公司获得另一家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达到控制该公司的交易活动。现金管理业务是投资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其目的在于解决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因不得不持有大量现金资产而产生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即让企业在保持其金融资产足够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将企业持有现金带来的机会成本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的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是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投保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保险人与投保标的之间的利害关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者生命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再保险保险人以承担的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保险人的,为再保险。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依法应负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或者经过特别合同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损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通过购买保险,将其自身原来承担的特定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来承担,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给予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恰好填补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给亮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以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进入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劵,吞吐基础货币,用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直接信用控制是指只有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多进行的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是指只有银行采用各种间接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施以影响。其主要措施: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通
过货币政策操作和指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工具。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全部交易的货币价值记录,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经常项目反映一个居民与非居民直接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直接投资是指直接投资者对在外国投资的企业拥有10%或10%以上的普通股或投票权,从而对该企业的管理拥有有效发言权。证券投资也称间接投资;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投资于股票、债卷、大额存单。商业票据以及基他衍生金融工具,是跨国的股本证劵和债务证券的投资。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经济变量的名义价格,而使其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持实际值不变。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流动性陷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民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衍生而来的存款。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标准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不同口径的层次划分。货币资产的流动性也称为资产的变现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手段的能力。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这种变量的最主要受政策的影响,而不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税率就是一个典型的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量,通常不为政策性所控制。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金漏损率漏出银行体系的现金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通货-存款比率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准备-存款比率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和。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平衡以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这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货币均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2010年4月, 山东省招生教育考试院为规范助学机构办学行为, 促进自学考试健康发展, 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制定颁布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试点方案》, 其中实践课程的考核, 由主考院校按自学考试大纲要求编制实践课程考核大纲, 含学习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核。
金融理论与实务是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考核课程, 如何把深奥的金融理论清晰化, 在教学方法上如何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开发新的实践考核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成为实践考核课程改进的主要问题, 也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此, 笔者通过研究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课程教学培养模式, 通过教学、实验、考核三步骤, 从而推广到相关实践课程, 对山东省自学考试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2 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课程考核要求
山东省自学考试主考院校对该课程考核的要求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 认识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金融工作对经济管理的影响;弄清金融的基本范畴, 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 熟悉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自体会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在金融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科学手段, 紧密联系实际, 学会案例分析, 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金融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 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 近两年我们根据实践课程考纲要求, 在教学培养方案上, 设计了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突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来强化理论知识, 一方面使学生顺利通过该课程考试,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3 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课程培养模式设计
3.1 依据考纲要求分解实践教学单元, 制订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方案
依据《金融理论与实务》 (2010版) 自学考试教材内容并结合实践课程考核要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首先, 针对教材各个章节将知识划分成4个基本模块:理论篇 (含货币、信用、利率、汇率) 、市场篇 (含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 、金融机构篇 (含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 、宏观经济分析篇 (含货币供求、货币失衡、货币政策) ;其次, 根据4个基本模块并结合教学大纲重难点问题将理论知识划分成若干专题或者实训模块, 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最后, 根据专题或者实训模块制订该课程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方案 (如图1所示) 。
3.2 根据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方案, 设计综合考核试卷结构
依据金融理论与实务考试命题的规定, 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同时考纲要求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 试题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4个等级。每份试卷中的不同难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以下笔者将结合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方案, 设计综合考核试卷结构。
首先, 单项选择题是考核的主要题型之一, 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这类题型在设计上比较简单, 根据课程的4个基本模块, 每一部分都要涉及, 一般考查最基本的理论, 建议题目由原来的20道缩减到10道, 分值由原来的20分调整至10分。
其次, 多项选择题是检验考生对理论掌握的扎实程度以及部分概念的区分能力。这类题型在设计上主要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下列关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说法正确的是 () ”, 又如:“关于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说法正确的是 () ”等。建议设置题目5道, 分值为10分。
第三, 名词解释是检验考生对各专题及其实训中涉及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建议每个专题或者实训中各选取一个概念来考核。例如:专题1中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专题2中的“汇率”, 实训1中的“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等。建议题目由原来的5道增加到10道, 分值由原来的15分调整至20分。
第四, 计算题与简答题是检验考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实践型考核课程是验证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上建议将两类题型合成一类, 改为实务操作题。命题的重点放在市场篇和宏观经济分析篇两个模块。例如:实训1中的股票市场分析可以给出若干条篇幅短小的新闻以及某公司的财务报表, 要求考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基本面分析报告, 或者给出某只股票的走势图 (含K线、MACD、MA等) , 要求考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技术分析报告。又如实训2中的期货和期权案例分析可以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或者给出某企业或某个外汇市场投资情况, 让考生分析如何运用期权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建议题目调整至4道, 分值为40分。
第五, 论述题是检验考生对知识的领会能力。这类题型在命题上应该重点放在当前金融的热点问题上, 例如2011年的银行加息可以分析利率与经济问题, IPO再融资分析我国当前A股市场投资问题, CPI的上升可以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问题等。建议设置题目1道,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分值为20分。
4 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客观上要求在教学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该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 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可以推广到经济管理类的其他实践考核课程, 例如财务管理学、资产评估、组织行为学、审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在教学中首先根据教材与考纲的要求分解实践教学单元, 制订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方案;其次根据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方案, 设计综合考核试卷结构 (如图2所示) 。
通过上述实践课程模式设计, 在考核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比例, 通过课程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并结合实务与实训考查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过程重于结果。为了避免期末突击应试带来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缺乏的弊端, 可以结合山东省在校生实践型考核成绩评定办法 (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 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如下:
平时成绩占50%, 其中出勤率+理论考核占20%;实务+实训部分占20%;案例分析占10%, 期末综合考核 (由主考院校命题) 占50%。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 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使考核评价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懈努力。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改革, 可以使自学考试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加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程度, 进而提升自身的能力, 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1 (3) .
[2]孔德军.基于工学结合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24) .
作者简介:陈晖,男,副研究员,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在对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既得利益集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对近期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阐述对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思考,即要继续推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通过全面的竞争来制约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利益集团;贸易开放;资本流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21-04
一、引言
在研究金融发展决定因素的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考察政治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其一,研究政治环境,如一个国家选举制度、大政方针等政治制度安排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局稳定性如社会的革命性变革或者政变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Bordo and Rousseau,2006)。其二,讨论政府的经济干预对金融发展的影响,Pagano and Volpin(2001)认为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金融市场的作用,因此政府干预力度与金融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其三,考察金融业和其他产业中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影响(Rajan and Zingales,2003a,2003b)。
相对于政治环境、政府干预而言,对既得利益集团在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力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些。Rajan and Zingales(2003a,2003b)的研究认为,既得利益集团之所以阻碍金融发展是因为金融发展有利于竞争,从而危及他们的垄断利润。但是,随着跨国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强,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阻碍力将逐渐被削弱。
本文在对近期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论述该理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及相关的政策含义。
二、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
1.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阻碍。
在研究影响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中,Rajan and Zingales(2003a)将利益集团区分为产业(非金融业)既得利益集团和金融业既得利益集团。其中,非金融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一般对于发达金融系统的依赖程度较小。他们可以从现存的产业收入中获得所需的资金投资到新项目,无需高度依赖外部的金融市场体系。即便他们现有的产业不能为投资提供足够的现金流,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雄厚的资产和商誉作为抵押而取得贷款。所以,即便金融体系不发达,只要有足够的抵押和声誉,银行中介体系也会成为他们有效的融资渠道,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也不会陷入资金匮乏的陷阱。
与此相反,金融发展降低了产业的进入门槛,有利于新的竞争者加入到某些产业,加剧产业的竞争。如美国某些州对银行业的管制放松导致其金融环境改善,从而使得新企业的创建速度显著加快(Sandra and Strahan,2002)。相似地,在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新企业的创立也更容易,而且这些新企业的创建更多地是发生在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产业部门(Rajan and Zingales,1998)。其次,在衰落的行业里,金融发展在扶持新兴企业的同时加速了对老企业的变革与淘汰,由此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现有产业内部的动态调整。再次,金融发展帮助个人扩展了成功的机会,如提高人们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力;也因为金融发展带来的竞争增加了员工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改变企业内部的力量对比。此外,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对于企业财务透明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直接瓦解了既得利益集团通过关系来维持产业营运的传统方式。总之,金融发展带来的竞争以及由竞争所衍生的一系列结果,将销蚀非金融产业既得利益集团所享有的高额利润。
对于金融业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言,金融发展虽然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但同时也会削弱他们的比较优势。在信息披露和法律执行不力的环境中,融资活动一般建立在抵押或者关系贷款的基础上。拥有既得利益的金融家主要通过非正规的、独享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他们收回贷款的途径有时也不是利用正当的法律体系,而是利用其长期积累形成的各种不正当的影响力。因此,在金融不发达的环境中,金融业既得利益集团的比较优势来自他们与企业经理、其他贷款人、供应商和政客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金融资源的垄断。这种垄断确保他们一旦终止贷款将对借款人(企业)构成巨大威胁,因为其他金融业利益集团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也一般不会向借款人(企业)发放贷款,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由于缺乏该借款人(企业)的信用记录从而认定其风险过高才被原金融机构所拒绝。相反,如果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金融业本身的进入门槛降低、竞争程度加强,对信息披露和法律执行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既得利益集团所掌握的信息和客户资源的重要性相对减小,其原有的比较优势也被削弱。因此,在金融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金融业既得利益集团也同样将承受因业务模式转换所带来的垄断利润的损失,从而具有阻碍金融发展的积极性。
另外,从维护其垄断利润的方法与手段的便利性来看,相对于其他方法如竞争者行业进入的直接控制,阻碍金融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对于有很多替代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而言,行业进入的直接控制将涉及较高的成本,而且对行业进入的审查将产生寻租机会,与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争夺利益。相比较而言,促使金融发展水平维持在较低的层次却能够低成本阻止新竞争者的进入。其次,在成熟的市场化体系中,对行业进入的直接控制将面临一个公开、透明的政治程序,利益集团维持自己垄断利润的意图无疑会昭然若揭,而通过更为技术化的处理,变相设置更高的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进入门槛则相对要隐晦一些,也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如对于公司上市要求之前必须有一定年份的盈利记录,貌似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实际上也阻止了众多新兴企业通过金融市场体系进行融资的渠道。
总之,无论是非金融产业既得利益集团还是金融业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从金融发展中的获益是不确定的,而垄断利润的损失却是确定的,所以从自身的总体利益角度以及行动的便利性方面考虑,既得利益集团更倾向于对金融发展持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2.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阻碍作用的制约因素。
尽管利益集团对于金融发展的阻碍作用不可小觑,可是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发展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说明利益集团的阻碍力并不是决定性的,它也受制于其他一些因素,如政治变革、新的投资机会、新技术变革以及市场开放等。
首先,政治变革通过构建新的权力结构,形成对抗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既得利益集团与原有的金融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均衡态势,但是重大的政治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结构的变化,将催生出新的金融与产业发展策略,从而使得原有的金融机构改变,破坏这种均衡,动摇既得利益集团所依赖的经济和金融基础。
其次,新的商业机会将改变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态度。新市场开拓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生产规模扩张的需求,由此导致融资需求增加。在投资机会涉及的投资规模远超过既得利益集团的既有的融资能力时,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态度也会改变。当金融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和非金融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均不阻碍金融发展时,金融发展的速度将会加快。
第三,技术进步使得竞争超越了原有的政治边界,削弱了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阻碍力。如自动柜员机(ATM)系统可以使得银行无需通过分支机构就可以为远方的客户提供现金;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用评级可以实现远程服务,为异地客户提供贷款,由此削弱了既得利益集团或明或暗推崇的地域性金融垄断权。
第四,全方位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成为制约既得利益集团行动的主要因素。在仅仅是贸易开放的情况下,国外市场在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外竞争者,由此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利润水平。而利润水平的降低意味着企业内部现金流的减少,使得企业更依赖于外部融资。另一方面,外部商机的增加也促使企业有更大规模的投资需求。但是,这种外部融资的需求并不一定就能够促成提高金融业透明度和便利性的改革。事实上,在非金融产业面临更大的融资需求时,其既得利益集团反而有可能要求实施更大程度的金融抑制,从而使得有限的资金能够专注地为其服务。对于金融业的既得利益集团而言,尽管改革可能带来更多的客户,但是他们可能不愿意承担因金融业透明度和便利性提高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因此,他们更愿意与非金融产业的利益集团维持现有关系,不断为其提供所需的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面临国外竞争者,非金融产业可能会对政府施压要求其提供贷款补贴,而不是要求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质量,但是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将进一步降低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融资便利性。因此,仅仅是贸易开放尚不足以保证既得利益集团支持金融发展。
如果只是金融开放或者跨国资本流动,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金融部门收益减少。但是,由于在产品市场上不存在国内或者国外的竞争者,这些企业外部融资的需求相对较小。对于国内小企业而言,由于国内外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它们不可能直接通过国外投资者融通资金。但是一旦国内金融部门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信息透明度,扩大其客户对象,却又会遭遇到来自国内非金融产业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只是跨国资本流动也不可能确保两种既得利益集团共同推进金融发展。
只有全方位的开放使得国际贸易流动和资本流动都畅通无阻时,非金融产业和金融业的既得利益集团才具有共同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非金融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利润减少和新投资需求的刺激下,需要资金来实现产业重组应对国外竞争者。而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将限制政府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信贷扩张。在产品市场竞争度增加的情况下,借贷风险和信息要求都会提高;而政府集权式的信贷指导政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大,并且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宏观经济稳定,其提供大量补贴性贷款的能力受到限制,对金融部门的直接干预作用也将消失。总之,贸易和资本流动全方位开放时,政府干预受到限制,非金融产业和金融业可以相互促进,两种既得利益集团才有可能共同促进金融发展。
三、我国的利益集团与金融发展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确立以及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行,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产生,各个群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各群体认识到自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利益集团有越来越显性化的趋势。
关注一下近十年来改革开放历程中出现的事例,就可以发现各种利益集团在利益博弈中渐成气候了。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过程中,国内各种利益群体通过各自的利益诉求力图影响政府的某些决策,如汽车、电子等产业和电信、金融等部门希望延缓步伐,而纺织、服装、轻工业等行业则希望尽快加入,以消除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为此,各路“精英”组成一个个团体,向政府游说,他们通过提交行业发展报告书、介绍国外相关行业的情况、邀请政府官员参加本行业会议等方式,陈述加入WTO的利弊得失,影响政府的决策,甚至直接参加“入世”谈判。在近年来针对以房地产等行业进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看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反弹力。在2005年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利益博弈中,房地产商、投资人、地方官员、金融机构等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呼吁、游说甚至要挟、挟持等手段,力求在控制与反控制的利益博弈中获得优势(郭道久,2006)。
具体到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方面,在我国金融制度变革过程中,原来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当时的现实情况已经满足了利益集团形成的所有条件,一是机构数量少,但却垄断了几乎全部的融资渠道;二是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陆磊,2000)。此外,还有政治银行家的积极推动,因为政治银行家既追求货币收益(与银行和企业效益挂钩的个人收入)也追求非货币性收益(官位权力、政治支持、社会声誉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银行家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对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国家对银行自身效益指标要求相对弱化。因此按照上级指令分配金融资源,成为政治银行家的核心任务,任务完成情况决定了其非货币收益的多少;而在金融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个人非正规货币收益,也决定了政治银行家的货币收益总量。另外,从制度依赖性的角度来看,由旧体制长期培养出来的政治银行家,已经习惯于旧金融制度下国有银行的角色定位和个人利益分配结构,其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也与这种定位和利益分配结构相适应。政治银行家成为旧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他们共同行动以阻碍金融制度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变迁,从而维持金融系统(至少是金融中介体系)由少数金融机构所垄断,造成我国金融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于总体经济发展而言步伐滞后。
在以证券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力也时常出现。由于诸多配套制度的相对落后,股票市场一度成为少数利益群体利用其政治权势、信息权力,大肆“圈钱”的场所,而众多小投资者(小股民)却难以形成相应的利益集团与之抗衡、竞争。靠着权钱交易、黑金操作,已经积累了“强大的经济资本”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降低政府在资本市场政策的影响力,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四、源自金融发展利益集团理论的政策思考
迄今为止,针对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所开展的实证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如Rajan and Zingales(2003b)对20世纪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资本流动性变化的客观事实与当时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并不能充分地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贸易开放和资本流动会影响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作用,但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开放政策更多的时候也受到政府干预,既得利益集团在政府干预、开放与金融发展三者之间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何,依然是一个复杂而有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对于现阶段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思考有一定的启发。
利益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协同作用的产物,是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分离的产物,它本质上是社会性团体而非政治性团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改革的推进,各种利益集团的出现是必然的。利益集团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利益诉求的弹性机制,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制衡力量,某些利益集团极有可能向政府渗透、“俘获”政府,影响公共决策以及立法的公正和公平。
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更倾向于阻碍金融发展。但是,利益集团的阻碍力也不是决定性的,它也受制于政治变革、新的投资机会、新技术变革,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结合我国利益集团日益显性化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关金融发展的政策思考:
其一,继续推行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战略。降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府、贿赂等手段维持既得利益的动机才会减少,金融发展才会摆脱利益集团的羁绊。
其二,更深、更广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去,创造更多的商业投资机会,为金融发展奠定深厚的市场基础。
其三,从利益集团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加快政治权力与商业利益的分离,使得各种合法的利益集团能够自发与自为地形成,并且能够公平竞争,合理、有效地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 63-74
[2]郭道久.利益集团显性化引发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6;(6): 77-80
[3]陆磊.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J].经济研究,2000;(12): 3-10, 75
[4]罗金生.金融制度渐进变迁中的‘政治银行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93-97, 17
[5]Benmelech, Efraim, and Tobias J. Moskowitz, 200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U.S. state usury laws in the 19th centur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2851
[6]Bordo, Michael D. and Peter L. Rousseau, 2006, “Legal-political factors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finance-growth lin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2035
[7]Buchanan, J. M., 1986,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 Wheatsheaf Books(中文版:“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8]Olson, Mancur, 1965[1974],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Schocken Books, c1971, c1965.(中文版:“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Pagano, Marco and Paolo Volpin. 2001.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e”.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7(4), 502-519.
【金融理论与实践之五】推荐阅读: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10-22
金融理论与实务作业四07-16
教育理论与实践10-20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11-16
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09-12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中特理论与实践要点10-08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11-26
《高效课堂的理论实践与实践》06-17
践行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专题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