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译文及答案(精选9篇)
10、《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 家、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分)
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 当权、当道(2)孰若: 哪里比得上(3)才略: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眼光看人)
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童 心 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过:批评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
古:推崇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圣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此 童心 而
使 之勿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17.D(D.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 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 因:介词,根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18.B(“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19. 古 之 圣 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然 纵不读 书/童 心 固 自 在 也/纵 多 读 书/亦 以 护 此 童心//而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识义 理 而 反 障之 也。(共6--7处,“//”处可断可不断。)
20.(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评分标准:“至”、被动句、“见”各1分,语义1分。)(4分)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反问句、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流畅1分)(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感性知识,长大之后,通过耳闻目睹又获得理性知识,而这些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从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作为本心的缘故。
已经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话虽说的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少修父术,州辟从事。哀帝
时,有言越巂(xi)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杀之,文公独得免。
后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日:“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
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
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突坏庐舍,
所害数千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疾归家。
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
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遂奔子公山,十余
年不被兵革。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日:“任文公,智无双。”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B.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C.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D. 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官风角,是古代占卜之法。天官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曰、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来预测吉凶;风角是用观察风向来判断吉凶。
B.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后文中的“治中从事”是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
C.晡时,即申时,就是夜半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D.武担,山名,在今成都北。周朝时期,古蜀国君王因为思念己故的爱妃,派五名大力士去爱妃故乡武都担土至成都,为其营建坟茔,后世把这座坟冢称作“武担山”。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文公的`父亲精通天官风角,任文公也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这个才华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B.任文公担任治中从事的时候,预测到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导致水灾发生后,毁坏了大量的屋舍,几千人被淹死。
C.王莽篡位,任文公料到天下不再太平。让家人负重进行锻炼,后来,就因为靠这“体能训练”,家人在战乱逃难中存活下来。
D.公孙述时,任文公从“武担山石折”的异象里揣测到自己大限已到。三月之后,他果然去世。益州人认为他的智慧天下无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5分)
(2)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5分)
答案:
4.A(“独储大船”的是任文公,可知前两句的断句 B、D 有错;“急命促载”是动宾结构,应 该并在一起,可知 B、C 中的断句有错。)
5.C(晡时,即申时。但对应今天的时间是午后三点至五点;选项中的时间段,对应的是“子 时”。)
6.B(“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错。原文中说到“刺史不听”,但从“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可知,老百姓中有不少人相信他而提前做了防备。)
7.(1)(5 分)(他们)一同住在客舍,当时暴风突然到来,文公就连忙叫(告诉)其他从事抓紧离开。
(2)(5 分)于是督促家人背上百斤重的东西,绕着房屋跑步,每天跑几十趟,当时的人 不明白他这样做的缘故。
参考译文:任文公,巴郡阆中人。父亲任文孙,懂得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年轻时学习父亲那一套,州里召他做从事。哀帝时,有人说越巂太守想造反,刺史非常害怕,派文公等五位从事检查郡的边界,偷看虚实情况。(他们)一同住在客舍,当时暴风突然到来,文公就连忙叫(告诉)其他从事抓紧离开,说是将有逆变来害人;(自己)于是也驾车飞速逃跑。不少从事(不相信)没有赶快逃跑,越巂太守果真派兵杀了他们,只有文公一人得以幸免。
后来文公做了治中从事。当时大旱,(他)向刺史报告:“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灾变已定,不能改变,应叫官吏百姓早作准备。”刺史不听,文公独自准备一条大船。百姓有的听到了,很有一些人提前作了防备。到了五月一日这一天,天干旱酷热,文公紧急命令催促装船,并派人报告刺史,刺史却一笑置之。接近中午,北边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不久便大雨滂沱,至傍晚时,湔水陡涨十余丈,冲坏房屋,受害的达数千人。文公于是因为占卜术而出了名。被征召为司空掾。平帝即位后,他称病回家。
王莽篡位后,文公预测天象,知道大乱将至,于是督促家人背上百斤重的东西,绕着房屋跑步,每天跑几十趟,当时的人不明白他这样做的缘故。后来兵寇并起,那些逃亡的人很少能脱身的,只有文公一家大小背着粮食快步逃跑,全部得以保全幸免。(后来)就逃到子 公山,十余年未曾遭受战争之苦。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①,装潢炫曜,骊牝②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③可也。其一,博学多识,氓氓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④,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选自《无杂俎》)
注释:①牙签锦轴:用象牙做的书签,用丝绸装裱的轴。②骊牝:指外表、形式。③书肆:书店。④寸觚莫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比喻没有创造,没有发挥。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的三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始至末读之、思之、整理之、发明之,不得已而后辨难之,万不得已而后排击之,惟求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有功于古人,有裨于后人。(1)这段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市场上出售一种装潢书橱,上面画好了一排排整齐的书,摆在家里,能显示浓重的文化氛围。据此,请你自拟标题,写一篇简短的议论文,15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但(2)无(3)记(4)毕2.(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3.(1)有道理,因为读书要研究方法,勤于思考,并且分辨是非优劣,读书的目的是有益于自身,服务于社会。(2)自始至终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对书中的问题和道理分析整理,贯穿联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发明创新;遇到疑难问题探讨分辨,发现错误的观点驳斥批判。总之,读书只求对自身有益,对社会有用,对古人有功,对后人有利。4.略。
译文: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即辍讲拱俟 辍:停止
B.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蠲:免除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 莅:到
D.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 谢:谢罪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 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 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很气愤提出辞职。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译文: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4.(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
5.(5分)(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寅、明臣亦颇负崖岸,以侃直见礼。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他十多岁时就能模仿扬雄《解嘲》,写了《释毁》一文,长期师从同乡季本先生。做学生时,就有盛大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征召到幕府里,与歙县的余寅、鄞县的沈明臣一同担任书记。宗宪猎得白鹿,将要把它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奏章,与其他门客所起草的奏章一道,寄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士评判,让他挑选其中特别好的一篇,送上朝廷。学士把徐渭所写的奏章进献皇上,世宗非常高兴,越发地宠信、倚重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胡宗宪曾在烂柯山上宴请部下将领和官吏,大家喝到酣畅时,音乐响起,沈明臣即席写《铙歌》,有十个章节,其中有“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句。胡宗宪兴奋站起身起,捋着自己的胡须说:“沈生,你是何等人物,写诗竟如此雄浑畅快!”当即下命把沈明臣写的《铙歌》刻在石头上,此后,胡宗宪对沈明臣宠信和礼遇与对徐渭的等同。胡宗宪主管幕府,气势严肃庄重,将领、官吏们没有谁敢仰视。而徐渭头戴角巾,身着布衣,只行长揖之礼,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胡宗宪在幕府中若有紧急之事需要找徐渭,会让人夜深打开大营门口来等待徐渭。徐渭有时喝醉了,来不了,胡宗宪也只是好好对待他。余寅、沈明臣两人也很孤高自负,凭着刚毅梗直的品行受到胡宗宪礼遇。
徐渭懂军事,喜欢出奇妙计策,胡宗宪擒住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其中的谋划。徐渭依凭胡宗宪的权势,很骄横。等到胡宗宪被投入监狱,徐渭害怕灾祸及身,于是装癫狂,竟拿巨大的锥子刺自己的耳朵,深入几寸,还用椎子砸烂自己的.阴囊,但都没有死掉。后来,又杀死了后妻,被判死罪,关进监狱,他的同乡张元忭竭力挽救,才得免除死罪。于是游历金陵,到达宣、辽等地,纵观各个边关险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结交为友。进入京师后,做了张元忭手下。张元忭用礼法来教导他,但徐渭不能听从张元忭教导,时间长了,(憋不住),就生气离开。后来元忭去世,徐渭身穿白衣前往吊唁,拍着棺木大哭,哭后,也不告诉主人家自己姓甚名谁,就离开了。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餍”,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已经。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为
39.谗:小人的坏话。
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5.当: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断。
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48.礼:礼待。名作动。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0.势:优势。
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4.势弱于秦。于:比。
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56.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57.下:指在六国之后
58.从:跟随。
原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冬于冬,,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天会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留守。魏王完颜道济出兵守卫中京,任高桢做同判,不久改任行台平章政事,任西京留守,封为任国公。这时,奚、霫地军队百姓都向南迁移,谋克别术趁机聚集众人为盗。皇帝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限定他平定盗贼的期限。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对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高桢升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为莒王。高桢被策授为司空,进封代王,仍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
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回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掌权的人很憎恨他,就推荐张忠辅、马讽做中丞。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叫他俩找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以例封为冀国公。高桢借故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令他接受。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海陵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初中文言文译文及答案】推荐阅读: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01-23
课外文言文及译文02-13
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02-10
文言文大学原文及译文05-29
《春望》文言文原文及译文12-02
文言文三峡原文及译文01-13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06-24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04-15
初中文言文初级07-03
初中文言文人物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