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精选11篇)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篇1

第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三、教学过程: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石头挤占了水的空间,迫使水位上身。)

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们知道这些物体那个占的空间大吗?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教室、操场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

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用字母

写成:cm2

dm2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5)、练一练:

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课本44页第1---2题。

②李芳的书信,小明的数学日记。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篇2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 是学生继续学习立体图形的延伸。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块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 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 理解体积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验证、类推等学习活动, 丰富学生对形体体积的感知, 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师: (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情境)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升上来了, 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石子占据了瓶子的位置。

师:石子所占据的这个位置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 相互交流一下。

生:石子所占据的这个位置叫空间。 (板书:空间)

师: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现象吗?说明什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1:把学习用品放到文具盒里, 文具盒就装满了, 说明文具占了一定空间。

生2:把书包放到抽屉里, 抽屉就装不下其他东西了, 说明书包占了一定空间。

生3:我把脚放到鞋子里, 我的鞋子就满满的了, 说明脚占了一定空间。

……

评析:教师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短片, 对学生产生了视觉冲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短片所表现的主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所看到的现象, 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唤起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操作, 探究新知

1、探究体积的意义。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 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所发现的现象。

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生1:我发现水面上升了。

生2:说明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大小一样、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杯子中, 你又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说明什么?

生1:我发现放入大石块的水面上升得高, 放入小石块的水面上升得低。

生2:说明了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 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师:那就说明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师:请看课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 (学生自主读课本)

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板书)

师: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描述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例子吗?

生1:电视机所占空间比影碟机大。 (师补充:我们就说电视机的体积比影碟机大。)

生2:书包所占空间比文具盒大, 书包的体积比文具盒大。

生3:黄豆所占空间比鸡蛋小, 黄豆的体积比鸡蛋小。

……

评析:通过两个实验, 让学生尝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物体占有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从而引出体积概念。通过举出生活中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例子来强化体积概念。

2.探究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能通过观察比较出大小。 (课件出示课本图形) 这两个长方体, 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学生观察, 发现有困难。)

师:能想个办法解决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组1:用大小一样的物体来测量。

组2:把它们切成大小一样的小块, 看哪一个的块数更多。

组3:长度和面积都有统一的单位, 体积是不是也应该有统一的单位?

师:我们先采用组2的建议用多媒体将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试一试。

生:可以比较了。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需要取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来比较。

师:组3的猜测有道理吗?请看课本上是怎样描述的。

生读:比较体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师:看来组3的猜测是对的, 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继续自主学习课本)

生:体积单位用正方体的体积来表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用字母表示是cm3、dm3、m3。 (板书)

师:根据课本描述, 请同学们用手比画比画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1) 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1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

2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cm3。

(2) 建立1立方分米的表象。

1如果让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摆, 估计这个影碟机的体积, 你觉得合适吗?看来我们需要大一些的体积单位来估计。

2根据课本描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用手比画一下, 同桌互相验证。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呢?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3) 建立1立方米的表象。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 描述1立方米的大小。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师:想象一下,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

1出示三根米尺围墙角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 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大家估计一下, 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 (前排的13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1立方米大约容纳13个同学。

2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呢? (29寸大彩电的盒子)

师:同学们, 只要仔细留心,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评析: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样一些规定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去探究, 本课通过观察、比画、猜测、阅读教材、同伴交流等学习活动, 去解读知识, 体验概念。让学生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同时, 找准生活中的参照物, 让学生对体积单位所描述的物体大小有相应的参照。

三、当堂检测, 验证结果

1.完成课本40页做一做。

说一说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分别是用来计算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1) 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 () 。

(2) 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80 () 。

(3)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 。

(4) 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2 () 。

3.拓展:一个长方体, 它的长是8厘米, 宽是5厘米, 高是3厘米, 它有多少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单位?

评析:当堂检测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做一做”安排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练习;第二层次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考查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理解情况;第三层次拓展性练习, 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 为下节课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做好铺垫。

四、回顾整理, 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生1:我明白了体积的意义。

生2:我记住了常用的体积单位。

生3:我觉得碰到不懂的知识多阅读课本, 仔细琢磨, 就能弄清楚。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 学会知识, 又知道琢磨方法。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 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

《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94-02

1 教材简析

《圆锥的体积》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圆柱和圆锥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圆锥的体积》是继已经学习《圆柱的体积》内容为基础而展开的学习内容。

2 学情分析

本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停留在对实物的直观表象认识上,从圆锥实体抽象出圆锥概念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瓶颈,注意引导学生从“已知”去认识“不知”事物的观念上突破。以及从“已有方法”推出“未知方法” 诱导;同时为了解决学生对繁琐的计算也容易产生困乏的情绪,教学时有必要采用计算器以及必要图形予以辅助。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5 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观察法、实验法、反例比较法、课件演示法、探究发现法。

6 教学准备

(1)课件。

(2)实物圆柱體、圆锥体和沙等。

7 教学设计

7.1 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1)复习旧知: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7.2 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了解用排水法求圆锥的体积。(学生有基础这个内容可以简略见教材)

(2)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和两个圆柱体容器(其中有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是等底等高的,另外一个圆锥和圆柱体容器底和高跟它们各不相同)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注:实验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一个人最相信的是自己,是自己做的事情,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象的空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法需要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注:正反例比较法,将正例和反例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圆锥的体积跟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的体积是什么而不是什么,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等于其它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突破了难点。)

3)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高÷3

字母公式 v1/3v【sub】圆柱【/sub】h

V1/3sh

(探究发现法,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综合、比较、归纳、逻辑推理发现规律和数学模式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4)思考:①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②如果已知圆锥的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③如果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怎样求高?

5)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7.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试做教材相关例题.

(2)运用公式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a、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b、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c、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3)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a、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b、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c、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4)计算并填表。(见课后习题)

(5)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a、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b、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1.( )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6)公式的逆运用 。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1.4平方分米,高是3分米,求底面积.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68.2平方米,底面积是31.4平方米,求高。

7.4 思维训练。本课题内容的思维训练我认为主要是圆柱和圆锥的几种特殊的关系:(1)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2)圆柱和圆锥等体积等底面积时,则圆锥的高必须扩大到圆柱高的三倍。(3)圆柱和圆锥等体积等高时,则圆锥的底面积要扩大到圆柱底面积的三倍。第一种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已经解决,第二和第三种关系则是本节课内容的拓展,主要以启发式来引导,比如:怎样使原本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变得与圆柱体积一样大呢?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是底面积不变高扩大(或增加)到原来的三倍,第二种方法是高不变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三倍,第三其他方法。

7.5 全课总结概括新知: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7.6 布置作业。

8 教学反思

主要收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篇4

四川兴文 Mr.S 583409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

1、例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³、dm³;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³、dm³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具准备:

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学具准备:1m³的纸盒,1cm³的学具块。教学重点: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教学难点:体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厘米○1分米;

2、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25平方分米○35平方分米;

3、怎么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4、怎么比较两个不规则物体的大小?

5、揭示课题:体积。

二、教学例1

1、实验操作

(1)猜一猜: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学生思考: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描述水位的变化情况;(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

(4)说一说: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5)小结: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思考:水面的变化与放入的土豆大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6)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的现象: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7)总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

三、教学例2

1、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2、动手做一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3)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3、小结: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4、认识1立方厘米的不同记法:1立方厘米、1厘米³、1cm³。写一写,读一读;

5、举出身边体积大约是1cm³的一些物体: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³、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³;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³的大小。

练习:例举身边的事物,与1立方厘米相比较,估计它的体积是多少,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6、小组活动:用几个体积为1cm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7、认识1立方分米: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³、1分米³。写一写,读一读。

8、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³?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³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³小?

四、全课小结

《体积与体积单位》课堂实录 篇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80—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按实验要求作好准备:一个土豆、一块小石头(比土豆小)、一个火柴盒、一个文具盒、一个鞋盒、三根1米长的木条。学生每人准备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都听到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二、小实验 1.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师出示装有同样多水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师: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把两个杯子比一下,让学生真切看到水面一样高。)

师将石头放入第一个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

生:放石头的杯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水面上升了?

生: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2.师出示土豆。

师:现在老师想把土豆放入第二个水杯中,猜一猜,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水面会上升。

师:水面上升的高度和放石头的杯子水面上升高度同样多吗? 生: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

师:观察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师演示,让学生观察。

师:为什么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放石块的杯子水面升得低? 引导学生说明:土豆占的空间大,石块占的空间小。

三、认识体积

1.师:生活中的物体都占有空间,大家仔细观察物体,谁能说一说,哪个占的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师出示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让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师:物体的大小不同,它所占的空间也不同,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那么,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这三种物品相比较,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鞋盒的体积最大,火柴盒的体积最小。

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两件物品,并说一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吗?指名举例。

2.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两个学生不易直观比较的长方体)生答案不统一,引导学生想办法。

师:我把它们都分成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出示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师:为什么?

生: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5个小正方体,右边的有12个。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四、认识体积单位

1.师:对,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以前学过,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到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认识并体验1立方厘米。

(1)教师说明1立方厘米的概念,介绍1立方厘米的字母表示。(2)师:同学们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1节食指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魔方1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3)师:1立方厘米的体积非常小,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厘米作单位?学生举例,并请学生估一估。(估一估火柴盒的体积)

3.认识并体验1立方分米。

(1)师:测量比较小的物品的体积可以用立方厘米,那么稍微大一些的物品的体积我们就可以用更大一些的体积单位。

(2)师: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学生动手比一比。(3)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学生举例。

(4)估一估鞋盒的体积。4.认识并体验1立方米。

(1)师:根据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概念,你你能猜一猜什么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吗?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怎样用字母表示?

生说明,师板书。

(2)师:想象一下,1立方米有多大?我这里有3根用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验证:请几名同学实际钻一钻。

五、简单应用。

1.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立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2.学生随意搭长方体,并指出体积是多少。

六、课堂练习。

1.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搭建立体,大家都很认真,现在请打开教科书83页,看“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数并填空。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写体积单位并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七、问题讨论。

学生读题后,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1)1厘米是长度单位,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1立方厘米是体积单位。

(2)不同:1厘米是计量线段或物体长短的计量单位。1平方厘米是计量面积大小的计量单位。1立方厘米是计量物体体积大小的计量单位。

(3)联系: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篇6

学  习

目  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认一认

1、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 cm2和1dm2的模型。

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

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

厘米3、分米3、米3。

二、做一做

1、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

2、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

三、说一说

四、试一试

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 )作单位。

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升的液体。

1升=1分米3、1L=1dm3

五、量一量

1、用滴管测量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

2、1小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后,认出1cm是长度单位。

1cm2是面积单位。

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小的是校长为1cm的是1cm3 的正方体,大的校长是1dm的是1dm3的正方体。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学生动手切出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拼一拼、说一说。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打开书。观察容器是分别装有多少容积的液体。

说一说:“哪种物体的体积,容积大约是1升?”

学生可以动手实验。

板书设计

1cm

(长度单位) 1cm2(面积单位) 1 cm3(体积单位)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体积 教时                   (26)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

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领导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  a ×b×h

四、算一算

1、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学 生 活 动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1、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 = abh

底面积 × 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s  h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预防 篇7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收缩裂缝。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 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选用水泥品种的不同, 干缩、收缩的量也不同。

混凝土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引起的收缩, 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 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里, 即使水灰比并不低, 自身收缩量值也不大, 但是它与温度收缩叠加到一起, 就要使应力增大, 所以在水工大坝施工时早就将自身收缩作为一项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和考虑。

2. 温差裂缝。

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求一次性整体浇筑。浇筑后, 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热, 由于混凝土体积大, 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 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 而其表面则散热较快, 形成了较大的温度差, 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 表面产生拉应力。此时, 混凝土龄期短, 抗拉强度很低。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 则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3. 安定性裂缝。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 主要是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的。

二、裂缝的防治措施

1. 设计措施

(1) 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采用“三低 (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胶比) 二掺 (掺高效减水剂和高性能引气剂) 一高 (高粉煤灰掺量) ”的设计准则, 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中弹、低热和高极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2) 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

(3) 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 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

(4) 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 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 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5) 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 合理设置后浇缝, 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 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2. 施工措施

(1)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技术标准, 选用低水化热水泥, 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 (1%-1.5%以下) 。

优选混凝土各种原材料。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应优先选用收缩性小的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水泥。骨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所占比例一般为混凝土绝对体积的80%-83%, 应选择线膨胀系数小、岩石弹模较低、表面清洁无弱包裹层、级配良好的骨料。砂除满足骨料规范要求外, 应适当放宽石粉或细粉含量, 砂子中石粉比例一般在15%-18%之间为宜。粉煤灰只要细度与水泥颗粒相当, 烧失量小, 含硫量和含碱量低, 需水量比小, 均可掺用在混凝土中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复合使用对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 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度, 提高硬化混凝土的力学、热学、变形、耐久性等性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也是混凝土向高性能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2) 细致分析混凝土集料的配比,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减小混凝土的坍落度, 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

(3) 采用综合措施, 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

(4) 根据工程特点, 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可以减少用水量, 减少水化热和收缩。

(5) 加强混凝土的浇筑时振捣, 提高密实度。

(6) 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 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5。

(7) 采用两次振捣技术, 改善混凝土强度, 提高抗裂性。

(8) 根据具体工程特点, 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9) 对于高强混凝土, 应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 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 使用高效减水剂。通过试验掺入粉煤灰, 掺量15%-50%。

摘要:针对大体积砼结构特点与施工环境, 施工大体积砼结构时, 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认真组织施工、做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预防

参考文献

[1]《大体积砼施工技术规范》, GB50496-2009

[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2003

[3]《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000

[4]本工程的设计图纸

体积与容积(教案2) 篇8

上海市徐汇区园南小学

朱兰兰

教学内容:课本第4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体积。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探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石块、苹果等),量杯、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不规则物体(石块、土豆、苹果等),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发现了什么?

(一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属于规则物体,另一类属于不规则物体)师:哪些物体的体积我们会求了,这些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会求,先测出它们长、宽、高,再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

师:那么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不能)我们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出思考测量不规则的物体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开思维。]

二、中心阶段

师: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样不规则的物体,再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测测它们的体积。生操作交流:

1、先在量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测量水深,记录下来。

2、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水的量杯中。

3、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记录下来。

4、计算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为什么能通过这么方法测量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量杯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水面就升高,水面升高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些物体的体积。)

师:通过量具来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知道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让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开动脑筋,进行实验,认真观察,总结出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水的体积。] 师:书上用这个“排水法”测量了一个苹果的体积,我们一起看一下。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要畏惧,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例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等这些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师:两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相同吗?(相同,两个量杯中放入物体后,水面上升一样高,说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是相同的。)

三、小结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9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学习长度和面积单位的经验,一方面对学习体积和体积有帮助,另一方面也有了负面迁移,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时候,学生总是会想到面积单位上去,实际上对体积和面积的含义还没有真正区分。因此,本节课把“正确区分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含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突破。

本节课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示体积的概念。

在课的开始,联系学生学习的经验,巧妙地利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从而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渗透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有争议性的两个物体体积大小的判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激发动手测量物体体积大小的动机。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实际操作,构建体积单位的模型。

让学生在探索体积单位的过程,充分感受和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抓住知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明白体积单位的大小,除了出示标准的体积单位以外,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参照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参照物分别是一个手指头、一个粉笔盒、一个讲台的大小,通过闭眼思考,让学生把每个单位的大小刻在头脑中。

四、让学生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把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三个教学环节设计为相同的步骤,鼓励学生用学习立方厘米的方法去学习1立方分米、1立方米,让不同程度的学习反复说各个体积单位的定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课堂学习。

五、继续开发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课堂练习中,尽可能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探究。立方米的教学条件是开放的,尊重学生,充分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比较。在数重叠物体的体积时,特意安排了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表面积的练习,从练习效果看,大部分学生不能有序的思考问题,不能从表面积的定义出发计算一个物体的表面积。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预防 篇10

大体积混凝土砌体裂缝根据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将裂缝大体区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裂缝。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混凝土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引起的收缩,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如果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里,即使水灰比并不低,自身收缩量值也不大,但是它与温度收缩叠加到一起,就要使应力增大,所以在水工大坝施工时早就将自身收缩作为一项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和考虑。因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在没有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仅发生微裂,对结构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是允许的。但在其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微裂可转化为不允许出现的宏观裂缝。

2)温差裂缝。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求一次性整体浇筑。浇筑后,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其表面则散热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此时,混凝土龄期短,抗拉强度很低。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则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3)安定性裂缝。安定性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是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的。

4)人为因素引起的裂缝:a.由于水灰比、砂率过大、石子级配不好、振捣过度、养护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粗骨料过度沉落,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过程中受到钢筋、模板等约束而产生沉降收缩裂缝。b.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模板变形或过早拆除模板等因素,引起不均匀沉陷裂缝。c.混凝土没达到规定强度放张(先张法)或张拉(后张法),引起反拱值偏大,或放张方法不当,都会引起张拉、放张裂缝。对先张法混凝土空心板、梁、芯模上浮,后张法箱梁模板移位、内模上浮,使顶板混凝土产生裂缝。d.混凝土内掺有氯化物外加剂或以海砂作骨料、海水拌制混凝土,使钢筋生锈,铁锈膨胀把混凝土胀裂;混凝土保护层过薄,碳化深度超过保护层,在水的作用下,使钢筋生锈膨胀导致裂缝;水泥中含铝酸三钙过多,和含有硫酸盐或镁盐的水反应生成难溶的、体积增大的反应物,使混凝土体积膨胀而裂缝;混凝土骨料碱骨料反应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崩裂;水泥中含游离氧化钙过多,在混凝土硬化后继续水化,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崩裂。以上这些裂缝统称为化学反应裂缝。e.冬季施工没有采取防冻措施,使混凝土受冻而产生裂缝,可称为冻胀裂缝。f.由于施工安排不当,混凝土墙身和基础施工间隙时间过长,先浇筑的混凝土基础收缩已基本完成,而后浇筑的混凝土收缩刚开始,墙身收缩受到基础的约束,再加上伸缩缝间距偏大,墙身配筋偏少等原因,导致墙身产生裂缝;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老混凝土垫层上时,没有采取隔离层措施,由于约束作用产生裂缝。g.其他因素引起的裂缝。木模没浇水湿透、拆模方法不当或受到剧烈振动;构件运输、堆放时支撑垫木位置不当或运输过程中受到较大的振动;吊点位置不当、安装时下放速度过快,产生撞击;安装错误使构件放反等都会产生裂缝。

水泥混凝土从裂缝的大小上来分,可分为允许的裂缝(称为微裂)和不允许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微缝一般裂缝宽度在0.03 mm以内,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这种细小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不连贯的,这种裂缝是由于水泥混凝土本身的收缩引起的,这种收缩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裂缝宽度较小,对混凝土结构无多大影响,大量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宏观裂缝一般裂缝宽度大于0.03 mm,用肉眼可以看到,产生这种裂缝,一般是在微裂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外荷载作用,较大的温差变化,施工管理和施工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使裂缝逐渐增大,把不连贯的裂缝互相连在一起,形成宽长的裂缝,此种裂缝对结构影响很大,应尽量避免出现。根据裂缝所在位置和表现形状的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贯穿性裂缝(外约束裂缝)和可能发展的表面裂缝(内约束裂缝)。

1)贯穿性裂缝。

这种裂缝特征是由交界面向上延伸,靠近基底最大而在上部较小,严重的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防水性和稳定性等,影响正常使用,危害严重。其产生的原因是温度应力作用的结果。在混凝土降温阶段,热量逐渐散发,因温度逐渐下降使混凝土体积产生收缩,同时,在硬化过程中因多余水分蒸发及碳化等原因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外约束),不能自由变形,从而产生温度应力(拉应力),当两种应力叠加超过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时,则在混凝土的底面交界处附近以至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

2)表面裂缝。

这种裂缝的产生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有密切的关系。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如果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这种裂缝一般产生很早,多呈不规则状态,深度较浅,属表面性质。表面裂缝易产生应力集中,能促使裂缝进一步开展。

2 预防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根本原则是同龄期的温度应力(包括相应龄期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产生的应力)应小于同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即要求进行温度应力控制。综合种种因素,笔者认为,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2.1 降低混凝土发热量

1)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温度。大体积混凝土选择用水化热小的水泥,干缩率较小的水泥。常用水泥中矿渣水泥干缩率较大,普通水泥次之,粉煤灰水泥干缩率较小。干缩率小其抗裂性不一定好,这里要考虑水泥的徐变。如普通水泥虽然干缩率较大,但徐变更大,致使干缩应力大为减少。粉煤灰水泥有利于混凝土的抗裂性,但粉煤灰必须经过磨细,掺入水泥中才能降低水泥的干缩率。可用低热膨胀水泥拌制混凝土,使其在硬化过程中产生微膨胀,在约束条件下产生压应力,可以抵消由于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达到防止开裂的目的。采用含铝酸三钙少的水泥,可减轻水中硫酸盐或镁盐对水泥的作用;采用低碱水泥,降低碱骨料反应;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安定性合格的水泥。2)掺加粉煤灰取代一部分水泥以削减水化热产生的高温峰值,同时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3)掺加缓凝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以提高强度,减少用水量和减少水泥用量,延长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同时可减少干缩。尽量不采用含有氯化物的外加剂,防止钢筋锈蚀,产生膨胀裂缝。4)减少砂率、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选择骨料时,应选用干缩率小的碎石、粗砂。不用海砂,避免因钢筋锈蚀而引起膨胀裂缝的发生。选定骨料最佳级配方案,减少空隙率,使混凝土获得最密实的体积。依靠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达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小收缩裂缝的目的。5)在施工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用低坍落度混凝土,严格控制水灰比,尽量减少单位体积混凝土的用水量。混凝土配合比对干缩率影响很大,单位用水量、水泥用量和含砂率越大,混凝土干缩率也越大。其中单位用水量影响最大。6)当设计有要求时,可在混凝土中填放符合要求的片石,以减少混凝土数量,降低混凝土温度。7)加强原材料管理,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

2.2 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

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方法如下:

1)在低温季节或环境气温较低的晚上、早晨浇筑混凝土。2)降低材料温度。材料堆放在凉棚内,避免阳光直射,或喷水冷却集料,水泥储罐应油漆成白色或喷水冷却。3)加冰拌和。但要注意在拌和终了前所使用的冰必须全部融化。4)避免吸收外部环境热量。运输工具、泵送管路、搅拌机等应尽量遮阴、包覆、淋水降温,不但能防止混凝土升温,还能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2.3 分块分层浇筑

混凝土结构平面尺寸愈大约束也愈大,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划分为若干块浇筑,可降低约束,但要注意避免断面的突然变化。采用分层浇筑可利用层面的散热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分块分层浇筑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和内外温度差,同时减少约束,但浇筑过程较长,不利于工期控制。

根据混凝土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在第1层混凝土浇筑完毕还未初凝前浇筑第2层混凝土,在振动棒的振捣作用下(插入下层5 cm~10 cm)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

2.4 埋设冷却水管

在混凝土中预埋网状水管,利用管中循环冷水的流动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冷却水可利用地下水、江水、河水、自来水等各种水源,冷却时间一般为浇筑开始初期的5 d~10 d,水管一般采用ϕ25 mm的薄钢管,管距1 m~1.5 m。

2.5 表面保温与保湿

防止混凝土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可能使新浇筑混凝土少失水分以及内外温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25 ℃)。要尽量长时间地保温和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让其表面慢慢冷却、干燥,使混凝土能够增长强度以抵抗开裂拉应力。笔者认为,采用塑料薄膜进行封闭式的养护方法较为理想,不仅充分利用了施工余水进行养护,而且对减少收缩裂缝起着重要作用,应尽量采用这种养护方法。

在混凝土浇筑后用扫把将混凝土扫成毛面(初凝之前),对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也是有利的。

3 结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它的出现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和承载能力,因此对混凝土的各类裂缝要区别对待、认真研究,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扩大,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使用。

摘要:分别阐述了收缩裂缝、温差裂缝、贯穿性裂缝、表面裂缝等不同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温度应力控制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各种预防混凝土裂缝的降温及养护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保证混凝土结构安全。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措施

参考文献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 篇11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上一篇:军歌比赛方案下一篇:纪念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