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电子政务框架(精选8篇)

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篇1

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通知

(2003年11月18日 国人部发[2003]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进一步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促进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现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印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培训、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工作中,要以标准框架为参考依据,体现通用能力的要求,并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在试行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部公务员管理司联系。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

一、政治鉴别能力

——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依法行政能力

——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

——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

——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三、公共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

——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

——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四、调查研究能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

——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五、学习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六、沟通协调能力

——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

——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七、创新能力

——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

——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对新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

——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

——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九、心理调适能力

——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

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篇2

一、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修订的背景

长期以来,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设置多元而杂乱, 导致各学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直到《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颁布, 才标志着统一国家课程的建立。从此, 英国政府就不断组织修订国家课程, 以达到适应国内外教育形势变化, 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英国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2007年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框架, 以应对国家、社会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近年来, 英国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的国际排名出现滑坡, 直接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课程修订。[1]英国教育部在2012年6月11日就出台了小学国家课程学习纲要草案, 呈交给非正式的民间咨询机构做更广泛的讨论,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基于证据的意见和建议。《英国国家课程意见征求的总体报告》详细披露了有关数据和调查结果。[2]历经1年多时间, 2013年9月11日, 英国教育部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国家课程框架的最终版本。

二、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总体特征

(一) 重视英语教育的价值, 强调各科教师通力合作

英国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母语交际功能, 把英语技能看作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必要条件, 甚至指出, “个人如果未能学会流利而自信地进行演讲、阅读、写作, 就意味着公民权被严重剥夺”。[3]从历史上看, 英国一直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早在20世纪80年代, 面对不少学生母语学习成绩下滑的状况, 英国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语言意识运动 (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 , “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以提高语言学习质量”。[4]英国国家课程咨询委员会在2011年呈给教育部的一份报告中, 强烈呼吁“在所有学科中丰富儿童的语言能力, 持续到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 “充满鼓励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对话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不应当只是英语教育的议题”。[5]这次颁布的国家课程框架“语言和文化”的总论部分指出, “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词汇能力融进整个教学过程。英语不仅自身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 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对学生来说, 正确理解语言有助于理解整个课程。流利的英语表达是学生通往所有学科成功的必备基础”。[6]

(二) 凸显英语交际功能, 指向学生的真实言语生活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明确了高质量的英语教育的首要目标, 即“教会学生流利地使用口语和写作, 与他人沟通、传递情感;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和聆听, 与他人交流互动”, [7]充分体现了对英语交际功能的重视。在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上, 过分重视语法教学的传统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矫正。从内容上来说, 1964年以后, 便基本上取消了语法方面的知识。[8]近年来, 英国的英语课程越来越重视发挥母语教育的不同功能, 也更加贴近学生的言语交际生活。例如,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总目标部分, 将“阅读”的功能区分为“获得愉悦”和“寻找信息”两类。从1年级开始就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习信息类文本, 并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尽量还原学生的真实阅读生活。在“写作”方面,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总目标提出的要求是, “学生能够清晰、准确、连贯地进行写作, 根据语境、写作目的和读者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风格”。[9]从1年级开始就强调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写作、在交流中修改;2年级起就提出“为不同的目的写作”的要求;从5年级开始就强调在写作的计划阶段, 要“明确区分读者和写作的目的并选择合适的形式”。与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相对应, 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强调呈现的写作类型众多, 包含叙述类、说明类、想象类 (小说、剧本、诗歌) 、便条、辩论稿、个人的和正式的信件等, 几乎涵盖了学生语言运用的所有领域。

(三) 强调理性思维培养, 分布于听、说、读、写各领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同时又能塑造人的思维。在英语教育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是西方不少国家母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英国自然也不例外。这在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中的“阅读”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从1年级开始, 课程框架就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自检、讨论、推断、预测等策略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力, 使之达到精确、流利;2年级则又加入了“自我提问”的阅读策略;3、4年级要求学生“区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5、6年级则要求学生评估文本语言对读者的影响、区分事实和观点、解释自己的理解、给出合理判断等;从7年级开始就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无论是多种阅读策略的教学, 还是对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都在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进而塑造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此外, 在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总框架的“语言和文化”领域的“口语”部分和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分项要求中, 都强调教会学生在使用口语的过程中, 通过推测、假设、设想和探究等方式培养理解能力。写作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本身对理性思维的要求较高。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要求学生从1年级开始写简单语段, 逐步上升到5年级“提出原创性观点、连贯上下文、评估写作的有效性”等高级智慧技能, 同样充分体现了对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

(四) 重视本国的经典文化传承, 兼顾研习他国的重要文学作品

英国一贯重视在语言和读写课程中传承本国的经典文化。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总论部分指出, “通过阅读, 使学生有机会在文化、情感、智力、交际和精神各方面得到发展, 文学在其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10]因此, “让学生欣赏到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文学) 遗产”便成为课程目标中的重要一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中明确要求第三学段 (7~9年级) 学生阅读的材料涵盖1914年之前和现当代英国作家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要求学生研读两部莎士比亚的戏剧, 每年还要至少对两位国内作家的作品进行专题研究。莎士比亚一直被誉为“英国文明的象征”、“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人物”, 自从《1988年教育改革法》用法律形式对莎士比亚教学予以规定并付诸实施后, 莎士比亚作品的教学逐渐进入学校, 并成为国家课程。2008年, 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以国家战略的名义发布了《所有年级所有阶段学习莎士比亚》的文件, 规定了各阶段和各年级的莎士比亚学习框架及目标, [11]把莎士比亚作品的学习推向高潮。尽管莎士比亚作品的教学一直饱受争议, 但是始终没有撼动莎士比亚在英国英语国家课程中的地位, 这次也不例外, 充分反映出英国政府和民众对于本国经典文化传承的重视。不过, 学生阅读的内容也包括部分精选的世界文学作品。这种安排, 既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和重视, 又体现了开放的文化心态。

(五) 强化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尤其关注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在英国学生参加PISA测试连续表现不佳的背景下,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除了继续坚定地执行2001年颁布的《特殊教育需要实务守则》 (SEN Code of Practice) , 要求学校配备特殊教育需要协调员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Co-ordinators, 简称SENCOs) 提供支持以外, 最大的变化就是将1、2年级“阅读”和“写作”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分列, 并提出了详细的实施参考建议和意见。显然, 这项变动吸纳了国家课程委员会咨询报告的建议, 目的在于凸显1、2年级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领域能力发展的迅速, 强调教师做出更为精细的指导。为了尽快帮助1、2年级的学生掌握更多词汇,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用了很大篇幅强调词汇教学对于阅读、写作的重要性, 还将其作为阅读和写作两个领域优先考察的部分, 并在整个国家课程框架的多个地方强调教师有责任帮助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考虑到儿童阅读图书的速度并不一致,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指出, 教师应该鼓励那些阅读表现好的同学接触更多的作品。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尤其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 列举出了学生在达到各项阅读子技能时应当掌握的具体策略, 采用“过程写作法”展现了较高年级学生在计划、起草、写作、修改作文时必备的子技能。由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写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指导起来较为困难,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多次提到教师的“出声思考”对于学生的示范指导作用, 此外, 还提到了教师应尽力帮助那些来自英语非母语地区的学生, 体现了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的思想。

三、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各领域的具体特点

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延续了以往的传统, 把语文学习领域分为听说、阅读和写作三大部分。分别看, 英国这次修订的英语课程框架有以下特点:

(一) 高度重视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置于“语言和文化”领域的首要位置。在整个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表述之中, 学生的口语能力始终排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词汇能力的前面, 可见对其重视程度。“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这样的排列一方面是对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顺应, 又反映了英国教育界对口语能力在个人未来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实际上, 国家课程咨询委员会成员、剑桥大学的玛利亚·詹姆斯教授等人在2011年呈送给英国教育部的《课程框架评议报告》中, 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儿童口语能力、认知能力和教育表现之间的关系, 强烈呼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直到学校教育结束为止”。[12]英国这次颁布的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目标”部分强调, “无论是从认知的、社会的、语言的角度出发, 口语能力对于整个英语课程来说都十分重要”, “口语能力可以为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13]强调教师“应当持续发展儿童在口头语言和聆听技巧方面的自信和能力, 教会他们表达阅读过程中的理解, 为写作搜集想法。教师应当保持轻松、安全的讨论环境, 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和修改他们的错误概念, 使表达清晰、明了。学生应当理解并学会讨论和争辩”。[14]

(二) 重视词汇教学, 全面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明显提高了对儿童词汇教学的重视。在“阅读”和“写作”的分项部分, 首先强调的是词汇的熟练和准确掌握。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运用较大篇幅对1年级的语音教学和词汇教学做了说明, 旨在鼓励教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单词拼读规则, 熟练掌握和使用尽可能多的词汇;在强调儿童词汇的同时, 十分注重全面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激发兴趣, 鼓励儿童广泛、独立地阅读各类文本, 从1年级就开始培养儿童的阅读监控能力, 旨在培养“成熟的阅读者”。如, 有关“阅读理解”的以下内容安排: (1) 对阅读中已经知道的内容、背景信息和教师提供的词汇进行总结; (2) 在阅读中检查文本, 通晓意义, 纠正理解中的错误; (3) 讨论标题和事件的重要性; (4) 根据已知信息, 做出推断; (5) 根据阅读内容预测未知信息。很明显, 这里暗含了自我总结、推断、预测、解释等阅读理解监控策略, 旨在让学生尽快地在老师指导下, 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阅读者, 实现从“学会阅读”到“在阅读中学习”的过渡和转变。

(三) 层级推进, 凸显写作教学的序列性

1、2年级写作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主要是片段练习、自由创作等。因为“学生在1年级的写作能力滞后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15]所以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设定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 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句子的练习, 同时注重和学生的口头表达结合, 尽量使其连贯和有意义。2年级的写作内容重在兴趣激发, 形式多样, 包括记录与个人有关的事件、创造诗歌、为不同的目的写作等, 同时注重吸收“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思想, 适时渗透作文技巧。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写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指导起来较为困难,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多次提到教师的“出声思考”对于学生的示范指导作用。从3年级开始,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就从计划、写作、评估与修改、发表四个步骤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注重教给学生更为细致、多元化的写作策略, 体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如在“写作计划”阶段, 3、4年级的要求为:通过讨论写作范例理解和学习其结构、词汇和语法, 讨论和记录各种观点;5、6年级的要求为:明确读者和写作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形式, 使用自己喜欢的范例做参照;从阅读材料和研究报告中提取观点, 留心并提出创新性见解;在阅读、聆听和表演的过程中, 留意作家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设置环境, 提升叙述类文本的写作水平。

四、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 从草案的出台, 到正式颁布, 历时3年多时间, 广开言路, 先后多次向社会各团体、个人、学者、一线教师、家长征集意见和建议。纵览其修订过程, 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 积极应对社会的语文素养需求

与2007年相比, 这次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这些变化, 都是在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 吸纳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应对社会对未来公民语文素养要求做出的积极调整。较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语文教育界陷入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 在应对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必备的语文素养方面则显得考虑不足。李宇明指出, “语文生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 是语文教育改革方向、改革效果的基本评价标准”, “应当尽快克服语文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与当下语文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培养未来的公民具有过好语文生活的各种能力”。[16]

(二) 强调基于实证的课程标准制定

积极采纳基于实证的研究建议, 是英国这次英语国家课程框架修订的最大特色。英国国家课程咨询委员会在2011年辞呈的《英国国家课程意见征求的总体报告》的“引论”部分中,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建议尽可能地建立在“坚实的国内和国际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并具有教育实践价值”。[17]这份咨询报告多次出现引用各类实证研究、各种国际、地区间的数据对比, 强调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明晰和可检测性。这些基于实证的建议在英国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比较而言,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同样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制定和修订的, 经过了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的认真讨论和研究, 但正如国内学者指出的那样, “这些在课程标准中没有体现出来, 也没有具体说明该课程标准基于哪些相关的研究结论和证据, 因而其实证性和严谨性还有待加强”。[18]我国未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 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三) 细化对于儿童的学习进程指导

这次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 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的儿童 (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 并进行了相当精细的指导。如:针对1、2年级学生在写作中有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 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多采用“出声思维”的方法, 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运思过程;为了给3、4年级的学生提供写作上的脚手架, 新修订的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鼓励写作有困难的儿童选择类似的范例作为参考。此外, 为了实现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的理念, 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需要协调员 (SENCOs) 的支持。[19]相比之下,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重在呈现学生应当达到的目的和学习内容, 而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较少, 也很少考虑到特殊需要儿童的语文学习需求。

摘要:经过1年多广泛讨论和意见征集, 英国教育部于2013年9月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 2014年秋季学期在英国境内所有公立小学1年级开始实施。本文分析了英国新修订的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的背景、总体特征和各领域的具体特点, 以期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有所启示。

关键词:英国,英语国家课程框架,特征

参考文献

[1]徐星.英国国家课程“大修”[J].上海教育, 2012, (29) :12.

[2]Review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Summary Report of the Call for Evidence[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review-of-the-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summary-report-of-the-call-for-evidence.pdf.p6-59.2014-09-18.

[3]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Framework Document[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ramework-for-key-stages-1-to-4.pdf.p14.2014-09-19.

[4]杨敏.再论语言意识[J].外语界, 2008, (6) :71~72.

[5][12][17]The Framework fo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A Report by the Expert Panel for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Review[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framework-for-the-national-curriculum-a-report-by-theexpert-panel-for-the-national-curriculum-review.pdf.53, 52, 5.2014-09-20.

[6][7][9][10][13][14][15]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Framework Document[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ramework-for-key-stages-1-to-4.pdf.11, 14, 15, 20.2014-09-19.

[8]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

[11]Shakespeare for All Ages and All Stages[EB/OL].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080804135814/http://dcsf.gov.uk/publications/shakespearebooklet/.pdf.p1-45.2014-09-20.

[16]李宇明.语文生活与语文教育[J].语文建设, 2014, (2) :7.

[18]曾素林, 郭元祥.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1) :42~43.

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分析 篇3

一、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的基本架构

为进一步构建以人为本的爱尔兰教育和培训体系以促进终身学习,1999年,爱尔兰《资格(教育与培训)法》(以下简称《资格法》)正式通过,核心是建立教育和培训的标准,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扩大学习者接受终身学习的机会。为此,《资格法》提出以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即学习者所知、所做和所理解的程度)为基础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并专门设立爱尔兰国家资格局负责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和推进。①

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于2003年开始实施,由低到高分为从1级资格至10级资格,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标准为各级的参照指标,允许学习者通过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学校、职场、社区、培训中心、学院及大学)进行学习而获得国家资格。国家资格共有16种资格证书类型,分别由四类机构颁发,涵盖从大学、中学到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等的资格证书。虽然各机构以自愿原则纳入国家资格框架,但随着国家资格框架的发展,绝大部分资格证书都有望纳入其中。该资格框架不仅致力于整合本国的各类资格,而且与欧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以及欧洲资格框架兼容,便于学生的跨国学习和流动。(见图1)。

二、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的特点及意义

1. 特点

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通过立法(即1999年《资格法》)的形式确立了四类资格证书颁发委员会(大学本身就是独立的资格颁发主体)专门负责国家资格的颁发,其中“继续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根据1999年《资格法》所新设,并逐步将以往的资格证书颁发主体纳入上述委员会中。资格证书颁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各资格证书颁发机构颁布指南(规定),规定相关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及资格证书的结构、标准、认证等;对各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认证以保障资格证书的质量。根据证书性质的不同,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涉及的资格证书颁发委员会如图1所示。

第一类是国家考试委员会(State Examinations Commission,SEC),主管学校系统颁发的两类证书:初级证书(Junior Certificate,相当于第3级国家资格)以及毕业证书(Leaving Certificate,相当于第4级和第5级国家资格);

第二类是继续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wards Council,FETAC),负责继续教育方面的1~6级国家资格证书(Level1-Level6 Certificate)的质量保障与管理,凡颁发此国家资格框架证书的各类相关机构(各公立、私立培训中心、网络学习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在岗培训的企业等)无权自行颁发国家资格框架,而是要注册并与继续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签订质量保障协议,并接受委员会的管理。

第三類是高等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wards Council,HETAC),负责颁发高等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理工学院(都柏林理工学院除外)的资格证书。都柏林理工学院因规模大、办学质量有保障等原因,已得到高等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的授权,成为一个可自行颁发国家资格的机构,此外,还有部分理工学院也得到这种授权,可自行颁发国家资格证书。高等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与都柏林理工学院颁发的资格证书包括:高级证书(类似于我国的大专层次)、高级文凭(类似于专业学士)、硕士文凭(类似于专业硕士)和博士文凭(类似于专业博士)。高等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对各理工学院进行统一评价和监控,以保证各机构的培养质量等价,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可比性,以便学生选择适合的学校流动或深造,理工学院的学生也可在拿到国家文凭后再转到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此外,理工学院的大量课程还采用欧洲学分互认系统,学生甚至可以据此在其它的欧盟国家继续求学而避免重复学习。

第四类是大学,爱尔兰有7所公立大学,每所大学都是独立的证书颁发机构,有权颁发国家资格框架中7~10级的资格证书(第7级普通学士学位、第8级荣誉学士学位、第9级硕士学位和第10级博士学位),既可颁发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各级资格,也可像理工学院一样颁发高级文凭、硕士文凭和博士文凭。

2. 意义

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将上述四类资格证书整合在一个体系之内,使其既相互区别,又能横向比较、纵向衔接,是一种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创新尝试,为实现国家的终身学习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整个资格框架而言,凡是希望纳入资格框架的任何教育和培训机构,都必须按规定流程注册,各机构必须证明它本身及其提供的课程达到国家资格框架规定的质量才能得到注册权,成为该委员会的注册机构,注册机构必须与证书颁发委员会签订关于质量保证程序的协议。此外,各证书颁发委员会还会对已经注册的机构和课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核。这样,通过四大证书颁发委员会对相关机构和课程的质量监控保障了国家资格的质量和可信度。

对于学习者而言,通过设计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对接”的一体化制度,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获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及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之间(甚至是国内与国际之间)流动和进阶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国家资格框架将囊括所有的教育和培训类型,真正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无论是学校还是职场,无论是社区还是培训中心),只要符合国家资格框架的相关政策,均可得到承认。这样就为各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学习者等相关部门提供了国外资格与爱尔兰国家资格的比较和认可的信息,确保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与博洛尼亚框架(Bologna Framework)、欧洲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以及欧洲其它类似的国家资格框架的可比性、兼容性和简化性。①

对于各教育和培训机构而言,因为质量保障是国家资格框架的基础,因此纳入国家资格框架可确保他们提供的课程能够获得国家资格框架内的资格,且所有经国家资格框架认可的资格均可确保质量,这样可实现各机构所提供的课程与国内外的相应课程进行比较,借助国家资格框架可为学习者提供适切而有质量的选择,并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入口和进阶选择,提高教育和培训机构吸引学习者的能力。此外,因为国家资格框架的10级资格在入口、流动和进阶方面均以学习成果(知识、技术和能力标准)为基础,有助于各机构在开发和实施课程方面充分关注个人和企业的需要,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效果。

对于雇主而言,由于国家资格框架内所有的资格均有质量保障,资格框架还支持所有教育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公司提供的岗位学习和公司培训,即使是公司的培训,只要达到资格框架的要求,培训的成果同样可以得到国内或国际的认可并拿到国家资格,这样就调动了雇主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的主要成效

——以继续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为例①

迄今为止,继续教育与培训部门在国家资格框架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格证书

爱尔兰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涉及机构五花八门,针对注册与培训机构种类繁多、证书颁发机构各自为政的现状,由1999年《资格法》动议,2001年成立继续教育与培训证书颁发委员会(以下简称FETAC)。主要目的是以终身学习理念将上述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各类证书体系整合为一个单一的体系,纳入国家资格框架之内。2003年国家资格框架正式启动以后,对FETAC产生了深远影响,成功地把以往的五大证书颁发主体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下;2005年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开始运作;2008年1月“统一证书体系”投入实施;2008年7月新的评估制度生效,2008年秋季FETAC的监控体系也正式开始。2001年~2007年,FETAC通过与以往证书颁发机构的衔接,已经颁发了约65万张证书,且证书获得者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图2为2001年~2007年FETAC颁发的各类证书的数量。

2. 产生共同的资格证书体系

以稳步推进为原则,FETAC最终产生了一个共同的资格证书体系。

(1)以往证书的分类与安置

FETAC与以往资格证书颁发主体密切合作,启动了“以往证书安置”工作,2005年,FETAC的证书分类与安置得到了国家资格局的认可。

(2)对证书进行统一分类

FETAC把所有的证书划分为四大类型:主证书(Major Awards),小证书(Minor Awards),特定证书(Special Purpose Awards)和辅助证书(Supplement Awards)。2006年4月,FETAC以《证书名录》(Directory of FETAC Awards)的形式颁布了新的证书分类体系,自2006年7月开始,所有的新证书根据新的证书分类予以颁发。2007年3月,证书名录包含新证书2 222个,其中包括200多个主证书、1 800多个小证书。迄今为止,所有的FETAC证书均已纳入国家资格框架之内,证书结构统一且彼此关联。名录根据新证书颁发的情况定期更新。2006年各级证书颁发情况如表1所示。

(3)统一证书体系

2005年11月,经过广泛的协商和研究,FETAC颁布了新的统一证书体系,将证书开发和颁发都纳入其中,确立了新证书的结构和内容。所有现有的证书则逐步与统一证书体系融合。统一证书体系是在确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类证书的内容、特点和标准均以《证书细则》(Awards Specification)的形式出版,证书细则详细规定了每一类证书的学分值、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和类型等。每一个主证书均包含若干个小证书,这样可允许学习者以自己的学习速度和水平从小证书的获得开始,然后逐步累积,最终得到一个主证书。在《证书细则》中,包含证书框架指南、相关证书(主证书、小证书以及特定证书等)、评估与学分判定、证书补充信息、①先前经历认证信息等。以烹饪技术四级证书为例,《证书细则》规定了烹饪技术四级证书的名称、证书编码、学分值、层级、目的、进阶等信息,如对名称、编码、学分值的规定。一个主证书由若干小证书等组成。与烹饪技术四级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反映在以下小证书、特定证书中,如表2所示。

3. 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出台宏观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

為了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FETAC除规定颁发国家资格证书的机构必须与FETAC签署质量保障协议外,2006年专门出台了质量保障评估的政策,确立了质量保障评估的框架。框架包括颁布《证书细则》、《质量保障评估政策》、《针对教育和培训提供机构的指南》、《内审和外审人员指南》。在政策框架确立以来,FETAC促进了公平、一致的质量保障评估在各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实施。自2005年1月教育和培训机构注册程序启动以来,大约有700多个教育和培训机构(代表了1 400个教育和培训中心),其中包括170个新机构,签订了质量保障程序协议,成为新的教育和培训注册机构。

(2)确立了质量保障的合理程序

FETAC为了保障国家资格的质量,确立了合理的质量保障过程。

首先是注册和批准。所有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授予课程之前必须在FETAC进行注册,才能颁发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下的各类证书。自2005年证书分类以来,FETAC启动了所有证书课程的注册政策,这是国家对教育和培训部门进行批准的第一步。2006年,来自教育和培训部门的700多个中心在FETAC注册了约5 000门课程。

其次是评估。2001年6月,FETAC采纳了以往资格证书颁发机构在评估方面的程序和过程,此过程和体系是FETAC评估实施的基础,此后逐步确立了以标准为基础,以内外部审核为程序的基本评估过程。2008年7月,新的评估制度开始实施,2008年8月第一轮评估正式开始。

再次是监控。以原有的证书颁发机构的监控过程和体系为基础,在经历广泛的协商过程后,FETAC逐步建立了自身的监控体系。FETAC于2006年颁布了有关监控的政策,2007年新的监控政策开始实施。自此,FETAC以系统化和计划的方式监控注册机构及其课程。

4. 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就学、流动和进阶的机会

为了确保教育与培训机构具备合理、科学的程序以促进学习者的就学、流动与进阶的机会,2003年,FETAC颁发了专门政策,旨在促进就业、终身学习以及FETAC所颁发证书的流动性;2004年颁布了有关认可国家资格体系之外的证书认可、促进就业和终身学习的政策,2005年则颁发了促进流动的政策。

FETAC通过签订协议、启动项目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国家资格框架证书的沟通和衔接,例如FETAC通过与英国等国以及欧盟资格框架的相关机构签订协议,或发布《证书可比性声明》(Award Comparability Statement),对其他的证书予以认可。每年,通过上述方式得到FETAC认可的其他证书持有者达2 000多人。2006年,证书认可对象扩展到以前证书颁发机构颁发的证书以及爱尔兰高等教育机构的证书和国际证书。FETAC 还通过各种计划和试点项目推进流动、进阶政策的实施,如“高等教育链接计划(Higher Education Links Scheme)”专门为持有FETAC第5级和第6级证书的学习者提供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学习的机会。

先前学习认证也是为学习者提供就学、流动和进阶的重要机制。2005年,在经过广泛的协商之后,FETAC通过关于先前学习认证的政策,要求在FETAC注册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应为满足条件的学习者提供先前学习认证的服务,使部分学习者能够通过先前学习认证获得入门学习、课程学分或免修课程或者拿到一份完整的资格证书的机会。2006年,FETAC正式启动关于先前学习认证政策的试点项目。

四、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的主要启示

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在致力于打破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界限,构建一个创新的终身学习体系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整合的国家资格框架有助于促进终身学习

在以往资格颁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历经数年实践,爱尔兰最终搭建了将各类职业资格和学历资格衔接与沟通的国家资格框架,大大提高了各类资格的灵活性、全纳性和简洁性,更加适应终身学习的特点,因为该框架更有助于学习者以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为基础,通过更多样化的渠道进行更加灵活的学习。这样就建立起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证书的等值和互换机制,允许学习者可以选择最适当的时间分段进行,逐步积累完成学习,这对于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2. 通过规范的过程管理保障学习的质量

如今的学习日益呈现终身学习的特点,即具有提供主体多元化、课程门类丰富灵活等特点,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各类参与机构及其开设课程进行规范就成为实现各类教育灵活和开放的重要保障。为此,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的建设以大力规范过程管理为基础,保障了社会成员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主要通过完善对机构的注册性认证、对机构和课程的评估、监控、确立标准来实现。注册和批准的过程严格、有序,评估和监控的过程科学、合理,确保了资格框架内所有资格的质量。

3. 通过稳步推进的方式优化制度设计

所谓制度,就是社会促进合作的行为规范和游戏规则,它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量①。爱尔兰国家资格框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设计,它通过公共权威建立一套促进社会在资格领域合作的规则,从国家层面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进程,这样的制度既可以是一个整体性的包容各类资格的政策框架(如法律、政策指南等),也可以是一套共享的语言、共同的原则和工具(如共同的证书系统),这样的制度一旦设计出来,则惠及社会大众,但制度设计是一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需要以以往的经验和成果为基础逐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优化,实现制度所应带来的利益。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终身教育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张 鹤

注:

① 《资格(教育与培训)法》英文全称为Qualifications (Education and Training)Act,参见:A Brief Guide to the National Framework of Qualifications,www.nfq.ie。

① 为了与欧盟的资格兼容,爱尔兰国家资格局主办了爱尔兰“国家欧洲护照中心(National Europass Center)”,采用“歐洲护照”的方式,为各机构录取学生提供更为简化、易懂、通行的信息参考。“欧洲护照”是2005年欧盟委员会所发起的一项创新活动,旨在将个人的学习履历、资格以一种欧洲通行的格式和方式表述,以便个人的学习成果在全欧范围内得到理解、认可和流通。

① 本部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Implementation and Impact of the National Framework of Qualifications in the Fu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2008.9),www.nfq.ie。

① 证书补充(Certificate Supplement)由欧盟启动,提供关于证书级别、授予机构、进阶等方面的信息,欧盟规定,到2010年欧盟的所有证书颁发机构必须提供证书补充信息,以增加证书的透明度,扫除证书的地理和行业障碍。FETAC的专门网站提供了证书补充信息。

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篇4

甲方:XX市天台林场

地址:XX市中区天台山

电话:0839—3419100

乙方:中华国际金融投资集团股分有限公司

住址:香港干诺道西118号2906室

电话:(852)***8

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多次友好协商,决定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对XX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整体进行开发,特订立本协议。

第一条开发范围

乙方对XX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整体进行开发。

第二条 开发方式

甲方同意乙方采取独资方式对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整体开发,独立经营。

第三条基本框架

1、甲方作为森林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向乙方每年提取门票总收入20%—30%费用,作为公园资源保护、护林防火等专项工作经费。

2、甲方负责向政府争取天台山旅游项目开发可争取到的优惠政策。

3、甲方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作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公园外的旅游专线公路的建设。

4、乙方开发的重点应为景区内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旅游娱乐项目建设,景区景点建设、游览道建设、景观林的培育与改造等。

5、乙方负责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总体规划、景区的总体策划、景区建设的详细规划。

6、乙方为了充分利用XX森林资源,市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乙方在XX建设年产1万吨的松脂化工产品加工项目,并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

7、本框架协议签订后,双方在三日内成立工作联络小组,以正式文件电传对方,并立即进行实质性谈判工作,甲乙双方就XX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及松脂化工产品加工项目正式协议形成一致意见。5月25日双方在成都签定正式的开发协议,随后进行具体问题的谈判,形成相关的分项协议。

8、正式协议签订后,乙方应立即邀请甲方对乙方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乙方尽快在甲方所在地登记注册新公司,代表乙方作为XX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和林化加工项目的投资经营主体。

9、乙方应对XX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职工按乙方的条件优先录用,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及富余人员双方协商,妥善解决。

第四条本协议作为双方签定正式协议的主要依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签订相应补充协议。

第五条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本协议于年月日在签订。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合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忆及2002年11月4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

认识到任何缔约方都可以对《框架协议》所涵盖产品加速实施降低关税和取消关税,包括加速实施涵盖在《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中的任何承诺;

认识到根据《框架协议》的规定,一些东盟成员国需要完成与中国的关于早期收获计划的谈判;

希望将适用于《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中所涵盖产品的原产地规则纳入《框架协议》;希望修改《框架协议》现有的附件1和附件2的内容,以纳入中国与一些东盟成员国之间达成的早期收获协议,并增补相关的HS税号和产品描述;

期望对《框架协议》中早期收获计划的各项条款的实施予以澄清说明;

期望通过双边或诸边协议或安排来对加速实施《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中所涵盖产品降低和/或取消关税的方式和条件做出规定,并规定将此类协议或安排有效地附于《框架协议》:

注意到《框架协议》第14条规定,任何以后的修订都需要各缔约方以书面形式相互同意。

现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对《框架协议》第6条第3款(a)(iV)的修订

删除《框架协议》第6条第3款(a)(iv),由如下新的第6条第3款(a)(iv)取代:

对于未能完成附件1和附件2中的适当的产品清单的缔约方,产品清单仍可在相互同意的基础上并根据本协议附件3规定的实施时间框架制订完成。

第二条 对《框架协议》第6条第3款(b)(i)的修订

删除《框架协议》第6条第3款(b)(i),由如下新的第6条第3款(b)(i)取代:

“(i)早期收获计划中涵盖的所有产品都应按照规定划分为三类进行关税削减和关税取消,并按照本协议附件3中所列的时间框架执行。本款不应阻止任何缔约方遵照如下方式和条件自愿加速其关税削减或取消:

(1)一缔约方可以根据本条单方面对其他缔约方加速降低关税和/或取消关税:

(2)一个或多个东盟成员国也可以根据本条与中国开展加速降低关税和/或取消关税的谈判并达成加速降税的协议;

(3)在按照本协议第6条第3款(b)(i)的子款2进行的任何安排的谈判开始以前,决定进行此种谈判的所有缔约方应在进行谈判前至少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其他东盟成员国联合通报,以便任何一个或多个东盟其他成员国可以在自愿的条件下参加此种谈判。任何愿意参加此种谈判的东盟成员国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最初愿意进行此种谈判的缔约方,并应通过东盟秘书处向其他东盟成员国提供通知的副本;

(4)任何一个东盟成员国应被允许加入根据第6条第3款(b)(i)的子款2达成的任何安排,只要这个成员承诺全面接受此种安排关于产品范围、关税减让表和实施时间框架规定的全部一揽子承诺对其的约束。对于东盟新成员国,应在实施时间框架方面给予特殊

及差别待遇和灵活性;

(5)在根据第6条第3款(b)(i)的子款2达成的任何安排实施降低关税和/或取消关税时,应适用本协议附件5所列的原产地规则;

(6)按照本协议第6条第3款(b)(i)的子款2达成的任何安排均应由缔约方通过东盟秘书处向其他东盟成员国进行联合通报,东盟秘书处将此安排有效地附于本协议,而无须签署任何修订本协议的议定书。东盟秘书处应将标有适当附件编号的此种安排的副本提供给中国和每一东盟成员国;

(7)任何愿意加入根据第6条第3款(b)(i)的子款2达成的任何安排的东盟成员国应以书面形式向此种安排的初始缔约方通知其加入的愿望,并通过东盟秘书处将此通知的副本提供给其他东盟成员国;以及

(8)任何按照本协议第6条第3款(b)(i)的子款2达成的加速降税安排,包括在本协议生效前已完成的任何加速降税安排,应成为本协议的一部分”

第三条 对《框架协议》第6条第3款(c)的修订

1.对《框架协议》第6(3)(c)条作如下修改,在《框架协议》现有的6(3)(c)条后加入一个新条款,并将分别重新编号为6(3)(c)(i),6(3)(c)(ii)和6(3)(c)(iii),内容如下:

“(c)原产地规则

(i)原产地规则列在本协议的附件5中;

(ii)原产地规则适用于早期收获计划所涵盖的产品;

(iii)特定产品的原产地规则将作为原产地规则的附件2,其谈判将于2004年1月开始;”

2.原产地规则列在本议定书的附件1中,并将纳入到《框---架协议》中,作为附件5。

第四条 在《框架协议》中加入新的第12A条

在现有《框架协议》第12条后加入新的第12A条,内容如下:

“第12A条 本协议以外的协议

本协议不妨碍或禁止任何一个东盟成员国,同中国和/或其他东盟成员国缔结超出本协议范围的关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或其它经济合作的双边或诸边协议。本协议的条款不适用于任何此类双边或诸边协议。”

第五条 《框架协议》附件1的删除与替换

现有《框架协议》的附件1应被删除,并将由本议定书附件2中所列的新的附件1完全替代。

第六条 《框架协议》附件2的删除与替换

现有《框架协议》的附件2应被删除,并将由本议定书附件3中所列的新的附件2完全替代。

第七条 早期收获减让表的纳入

所有缔约方应将包含在本议定书的附件2和附件3中的在《框架协议》早期收获计划项下的承诺,纳入到各自的早期收获减让表中,该减让表将作为《框架协议》的一部分,并应及时交存于东盟秘书处。

第八条 实施

1.本议定书将构成《框架协议》的一部分,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2.对于东盟成员国,本议定书应交存于东盟秘书处,东盟秘书处应及时向每个东盟成员国提供一份经核证的副本。

鉴此,经各缔约方有效授权的签字人签署本议定书,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本议定书于2003年10月7日在印尼巴厘签署,一式两份,每份均以英文写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务部副部长

于广洲(签字)

文莱达鲁萨兰国

工业与初级资源部部长

Pehin Dato Abdul Rahman Taib(签字)

柬埔寨王国

商业大臣

Cham Prasidh(签字)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工贸部部长

Rini M.S.Soewandi(签字)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商业部部长

Soulivong Daravong(签字)

马来西亚

贸工部部长

Dato' Seri Rafidah Aziz(签字)

缅甸联邦

外交部副部长

U Khaw Thu(签字)

菲律宾共和国

贸工部部长

MAR Roxas(签字)

新加坡共和国

贸工部部长

B.G.(NS)George Yeo(签字)

泰王国

商业大臣

Adisai Bodharamik(签字)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贸易部部长

典型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比较 篇6

电子政务是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在探索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带来的变革过程中特出的新概念。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五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目前在这一领域发达国家与部分新型工业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将分别对欧洲的英国,亚洲的韩国,美洲的美国及非洲的安哥拉四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介绍以及优劣分析。

一、英国

(一)发展历程

说到英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其实就是英国的复兴之路,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英国曾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工业化进程中,它当了大约200年左右的“火车头”。但由于种种原因,从20世纪后半叶起,她开始渐渐走向衰落。然而,新的契机出现了——信息浪潮涌现。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政府把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振兴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方,在积极响应“电子欧洲”计划的同时,约翰于1994年发布一道名为《政府信息服务计划》的政令,适时地提出了“电子英国”的计划。政府以电子政务发展为先导,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英国政府信息中心”,主要为公众提供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企业的网络地址,正式拉开了英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序幕。虽然英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晚于美国,却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据《英国在线2001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1年9月,英国已经具有覆盖60%家庭的宽带接入能力;有38%的英国家庭和51%的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有190万个中小企业接入了互联网,超过了英国信息化建设的预定目标。据德勤公司的调查显示,2002年英国有60%的政府机构的互联网服务网站已经开通或正在建设。2000年开通的英国在线网站将1000多个政府机构的信息送上了互联网,用户可以从这个网站获取就业、理财、旅行、生活等政府信息与服务。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英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和《21世纪政府电子服务》等一系列规划。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促进全民上网是英国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本任务。在2000年上半年,英国政府修正了电子政务的目标,争取到2005年,政府所有服务项目都要实现在线提供,做到所有公共服务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提供,实现全民使用互联网。

2002年英国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几个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英国政府认为:电子服务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满足用户需求。所以,他们计划在今后三年为电子服务项目注入30亿英镑资金,其中10亿英镑将用于提高刑事审判系统的效率、5亿英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服务、2亿英镑用来开发海关与货物税务署的电子服务项目。

鉴于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对国家总体行动计划有着重要的影响,英国目前正在制定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以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帮助他们确定优先提供的服务项目、制定能够有效利用资金的计划等。目标是帮助地方政府到2005年实现在线提供相应服务。该计划涉及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电子政务的构建模块以及国家、地区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动计划。

(二)现状 1.组织架构

(1)组织结构。英国政府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领导和协调电子政务发展的组织架构上有其独特之处,这一组织架构在英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现代化政府》白皮书的要求,英国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来自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36位高级官员组成,其职责是帮助电子政务专员制定和实施政策,指导、支持各部门的电子政策的制定,帮助各部门实施政府信息化等。英国议会也成立了一个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监督政府信息化政策、标准、指南的实施;对各部门的电子化提供支持;协调各部门的技术;促进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等。

(2)组织职能。为了更好地推动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在原有电子特使办公室的基础上,专门在内阁办公室建立了一个电子政务部(e-Government Unit),这一专职机构致力于在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组织和协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领导和组织各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政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效、经济、集成的政府公共服务。2.宽带发展

宽带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国家都将宽带的发展作为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英国政府也不例外。英国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把促进宽带的发展与应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为了推动宽带战略的实施,英国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实现措施,包括:加强宽带市场的竞争;促进社会对宽带的应用需求;刺激宽带服务的供应等措施。宽带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为英国电子政务有序和深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政府站点建设

政府站点是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决定电子政务活动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英国政府对政府站点建设十分重视,出台了专门的“英国政府站点指南(The Guidelines for UK GovernmentWebsites)”,以对全国各级政府机构建设政府站点作出指导和规范。4.政府门户

英国政府门户是英国政府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站,该网站称为“直接政府()等都有着突出的表现。2.缺点

但即使是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韩国,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仍不占多数,能对政府部门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案例也寥寥无几。

三、美国

(一)发展历程

美国的电子政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克林顿政府成立了“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Committee,NPR),NPR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递交了《创建经济高效的政府》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两份报告,提出应当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克服美国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所存在的弊端,这使得构建“电子政府”成为美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揭开了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序幕。

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报告,要求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多获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途径。1996年,美国政府发动“重塑政府计划”,提出要让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使美国民众能够充分获得联邦政府掌握的各种信息。

1998年,美国通过《文书工作缩减法》,要求各部门呈交的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规定到2003年10月全部使用电子文件,同时考虑风险、成本与收益,酌情使用电子签名,让公民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电子化。

2000年9月,美国政府开通“第一政府”网站(WWW.Firstgov.gov),这个超大型电子网站,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中间工作环节,让美国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在同一个政府网站站点内完成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的业务。从内容分类来看,该网站一方面按地区划分,囊括了全美50个州以及地方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农业与食品、文化与艺术、经济与商业等行业来划分,各行各业的有关介绍及网站也是随点随通。此时,美国政府的网上交易也已经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上购买政府债券、网上缴纳税款以及邮票、硬币买卖等。

为保障政府信息化发展,美国还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规范的作用。

(二)现状

据最新统计,美国2.8 亿人中大约有一半的人不同程度地使用互联网。庞大的上网用户,良好的上网设施,为美国建立“电子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和州一级的政府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立了自己的站点。美国政府正在将一个个独立的网连接起来,做到网网相联。

美国的电子政务按照用户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政府——公民:简称GtoC,其主要目的是建成一站式在线服务,并引入现代管理工具,以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使公民能得到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2、政府——商界:简称GtoB,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大量削减数据收集的冗余度,减轻商界的负担,对商界提供顺畅的一站式支持服务,使用XML(电子商务语言)与商界建立数字化通信系统;

3、政府机构之间:简称GtoG,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和共享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数据,以改善对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关键的政府行为(如救灾行动等)提供更好的综合服务;

4、政府内部:简称IEE(内部效率和效能),其主要目的是借鉴产业界的先进经验(如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减少政府支出,改善联邦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使各机构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绩效,消除工作拖沓现象,改善雇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优缺点 1.优点

(1)美国将电子政务用于政务公开。美国各级政府都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务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政府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及演讲,政府工作的最新动态,民众到政府办理注册、登记等事项的有关信息,与政府工作相关的研究、支持机构的有关信息等等。可以说,大部分与民众相关的政府事务,都能及时通过政府网站获得详尽的信息。

(2)实行内部办公电子化。美国政府部门没有层层下发的带有强制力的政府文件,机关内部的办公事务主要依靠电子邮件来传递信息,同时,传统的纸质文件、书面签名方式仍然在处理一些重要事务时使用。

(3)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向大众提供政府所拥有的公用资料库信息资源。

(4)提供互联网服务。美国的政府网站,大都在首页头版位置设有网上服务栏目,用于为民众提供各种查询、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具有“单一窗口”、“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等特点。

(5)提供安全保障。美国政府部门内部办公都建有专门的内网,内网与外网(互联网)之间有严密的隔离措施。2.缺点

(1)各级政府之间、各州之间的办公网还没有做到网网相联,网络平台、安全技术方面没有统一标准

(2)领导人的应用水平仍是制约电子办公的瓶颈。

(3)机构间的重复性工作,这一问题已成为建立以民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的主要障碍。

(4)美国各部门和各州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制约电子政务的统一发展。

四、卢旺达

(一)发展历程

2007年10月29日至30日在位于非洲腹地的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际信息技术界把此次峰会选在卢旺达召开,无疑是对卢政府近年来努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一种肯定。

10年前的卢旺达还是笼罩在大屠杀阴影下的非洲小国,通信条件落后,人们甚至还不知道电脑、因特网为何物。如今,卢旺达借助电子政务等措施,正致力于打造非洲的信息“硅谷”

卢旺达选择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本国的发展重点,是基于自身条件的现实考虑。该国矿产资源稀缺,却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卢政府早在1999年就明确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制定了依靠信息产业在2020年前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的远景战略。作为发展计划的主导者,卢旺达总统卡加梅要求从政府办公无纸化开始,推动电子政务在国内的应用。卢旺达信息技术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主管电子政务的部门,制定了详尽的相关技术标准。

据卢能源和交通国务秘书阿尔贝·布塔雷介绍,目前卢各部部长每人都备有一台笔记本电脑,随时可以连接因特网;政府官员之间的联系全部通过网络操作;内阁会议议程也通过网络公布,当某位部长在会议中需要做进一步阐述时,会使用幻灯片辅助讲解。

此外,议会中各议员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政府希望他们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地区保持联系。卢政府还计划在农村地区安装电视会议系统,便于部长同地方官员之间随时保持密切联系。

目前,对普通民众而言,最先感受到的电子政务是政府即将颁发的高科技居民证。这种新证件内置电子芯片,可存储大量通过机器识别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指纹、驾照、医疗保险、社会基金代码等内容。据悉,卢旺达公民可凭此证在当地网吧获得更好的服务,在明年的议会选举中居民证还将作为选民的资格证明。

卢旺达信息技术管理局执行总监巴库拉穆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电子政务是卢旺达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卢政府已划定相当大的一块区域,计划在距首都基加利30公里到40公里的地方建设一座科技城,以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信息技术产业在卢旺达的国家预算中占1.6%,已达到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远高于非洲国家的平均水平。素有“千山之国”之称的卢旺达在信息世界里,正在跨越重重艰难阻碍,向非洲信息发展的新高峰挺进。

(二)发展建议

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篇7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将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未来工作重点之一。然而, 作为一项庞大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电子政务在建设和运营维护等阶段均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近年来美国所有的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技术项目中, 就预算、功能及按时完成三个指标衡量, 大约只有 28%算是成功的。高额的投入往往得不到预期的回报,甚至反而变成“资金黑洞”或者“IT黑洞”[1]。可见, 是否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将直接决定电子政务的成败。将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电子政务将会大大降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风险。本文主要在阐述电子政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一个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审计的框架结构。

1 电子政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基础

电子政务的直接含义就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 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 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 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2]。也有人把电子政务和电子公务分开,电子政务狭义定义为政府部门广泛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行政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向企业和社会公众(个人)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或服务)[3]。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办公自动化、“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4 个阶段。最近几年, 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随着电子政务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以及以“十二金工程”为核心的电子政务项目从规划逐步发展到应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如火如荼[4]。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入,他的风险也慢慢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1)信息系统设计目标与政务活动不能吻合的风险。政务活动流程重组失败,导致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实施。(2)软硬件获取计划不合理,导致大量无谓支出的风险。不少未经过投资风险评估便匆匆上马,导致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对信息系统投资的信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3)错误评价各竞标单位资质的风险。(4)开发进度与成本失控的风险。(5)技术风险。在开展电子政务活动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自身的结构、功能复杂度越来越高,使得信息系统本身由于复杂度增大导致的系统脆弱性隐患变得越发严重。(6)管理结构与政府公务人员素质无法适应新系统的风险。(7)电子政务的推动者和实际建设者相分离。(8)相对快速的发展和相对滞后的管理控制体制[5]。

如何回避上述风险将很大程度决定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成败。因此, 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机制来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安全性、投资效果、实施进程和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指导和改进。只有管理者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被观察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判断其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标。也就是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需要引入审计机制。

信息系统审计(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ISA)又称IT审计,是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指导规范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认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具体而言,信息系统审计以企业或政府等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审计对象,通过现代审计理论和IT管理理论,从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有效性等方面出发,对其是否能够有效可靠地达到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并为改善和健全组织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提出详细建议。

2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框架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对支持电子政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是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及维护等有关各项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并提交报告。

目前信息系统审计在一些信息化发达国家己经形成信息系统质量控制中一项非常成熟的手段。我国绝大多数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只是通过组织专家鉴定等形式对系统的某些方而进行评价和建议。而没有采用信息系统审计进行监控。还没有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系统审计框架。通过调研和查资料,本文给出一个在电子政务中信息系统审计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1)系统预算财务审计:

在准备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初期,政府准备投入整个建设的费用。主要为了防止“资金黑洞”。

(2)功能框架审计:

看看建设初期是否有相对完整的设计规划,从而避免盲目建设。避免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与政务活动不能吻合的风险。也使得电子政务实际建设者成为推动者之一。

(3)招标审计:

在决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后,招标全过程的审计。在防止“资金黑洞”的同时,使得管理结构与政府公务人员对新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

(4)开发审计:

审计参与建设的政府人员对系统建设企业在分析时的配合程度、在设计时的监督程度、在实施时对设备成本的控制程度和后期的使用培训。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政府使用人员对系统内部实现过程的“IT黑洞”,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避免开发进度与成本失控的风险。

(5)数据运营审计:

对使用系统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恢复方案进行审计。保证系统在出现灾难性后果时可以持续运行的能力。

(6)软、硬件管理审计:

主要体现在评估软件、硬件购买、安装和实施, 保证能够有效地支持系统的处理过程, 满足业务的需要。

(7)技术支持服务审计: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熟练应用新系统有效地完成政府业务。这直接避免了政府公务人员素质较代无法适应新系统的风险。

(8)安全审计:

系统运行中对计算机病毒、黑客和计算机木马等的防治水平。可有效提高系统的持续工作能力。确保组织能够有效地保护信息资产, 避免遭受未经授权的使用、篡改、蓄意或意外损毁的风险。

(9)用户满意度审计:

在运行中,对用户使用系统效果进行审计。新系统对旧的体制有革新。进行了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在造。对用户满意度的审计必然督促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

(10)实际支出财务审计:

当系统的实际支出和预算支出有出入时,判断误差的合理性。进而全程防止“资金黑洞”。

(11)应用水平审计:

这是一个综合行的审计,对上述审计结果给出总体效果评价。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3 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失去控制的建设模式必将浪费很多资源。如何使得电子政务建设更加正规、降低建设风险,从而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尽快步入成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信息系统的审计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运用风险,但是不能杜绝。在各级政府准备电子政务系统时,还应该在推动者与使用者的协调、管理体制更新和用人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摘要:为了加快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监控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在归纳总结电子政务建设风险基础上,把信息系统审计引入电子政务建设系统。提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框架,主要分开发前审计、开发运行中审计和运用效果审计。开发前审计包括为系统预算财务审计、功能框架审计、招标审计;开发运行中审计包括开发审计、数据运营审计、软硬件管理审计、技术支持服务审计、安全审计;运用效果审计包括用户满意度审计、实际支出财务审计、应用水平审计。并对每个部分进行了解释。意在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信息系统审计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鹏,王延章.信息系统审计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7(4).

[2]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政策,2003(11).

[3]佚名.什么是电子政务[EB/OL].[2007-05].http://www.soft6.com/tech/6/69625.html.

[4]张志刚.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和发展目标[EB/OL].[2006-12].http://www.ddmishu.com/readnews.asp-id=772.

[5]史达,朱荣,杨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特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4).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框架分析 篇8

关键词:电子产品;回收;现状;框架

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也开始进入电子产品发展的高峰期。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仅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空调等几种电器,其年报废量就达到1.5亿。着电子科技技术的发展,废旧电子垃圾的数量每年以5到1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1]。同时民间一些分散性的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处理方式,比如焚烧等,又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中国的废旧电子产品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尤其是在目前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电子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与集散地,广州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港口,自然成为西方电子垃圾进口的重要集中地。本文在对该地区电子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现状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处理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的途径与框架。本次研究主要以电脑回收为例,有针对性的进行文献回顾与分析,并以中国统计年鉴数字为基础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得出如下结论:

(一)关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渠道的选择问题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发现目前消费者所使用的电脑类型主要为组装台式电脑与笔记本两种。这两种电脑的使用周期集中在两到六年的时间。在电脑使用达到其寿命之后,消费者对电脑的处置主要是以二手出售、填埋、正规渠道回收或者赠送到慈善部门等为主,其中二手出售或者直接卖给私人中介机构的占到了79.8%,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给厂家或者公司的仅占27.3%,科学的电子产品回收方式所占的比重较小[2]。

(二)关于影响废旧电子产品有效回收的因素

通常消费者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处置方式主要取决于价格因素及便捷性因素等,也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考虑到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方式是否对环境产生危害。据相关资料显示,消费者在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虽然更倾向于价格的引导性作用,但价格作为决策主要影响因素其实际的获利状况则不容乐观,价格上没有收益的占到了19.1%,收益在1-100元范围、100-200元范围、200-500元范围的分别占19.1%、23.5%、23.5%,而收益达到500元及以上的仅占到总数的14.7%,价格因素主导下的电子产品回收实际收益率明显较低[3]。

(三)关于环境保护认知状况的分析

大部分消费者在废旧电子产品处理过程中,都有环保意识,比如很多人都了解废旧电脑如果处置不合理会給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者还会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同时也有很多消费者提出影响废旧电子产品正规回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回收的网点较少且回收的价格低,但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性支持,宣传力度较小等。大部分人认为国家需要制定有关的法律规范,并在城市建立废旧电子产品处理中心,加大网点布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文献显示,消费者在购买电脑的同时就会考虑到品牌对废旧产品的处理能力,但价格与产品自身的性能仍然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有1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将废旧电子产品处理经费折合到电脑价格中,但同时也有13.7%的消费者认为不能接受此种方案。因此在对如何合理回收电子垃圾以及谁来承担废旧电子垃圾回收的费用上,还存在很多争议,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应该由企业及销售部门或者政府来承担。

二、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框架建构

中国目前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渠道更多的集中在二手收购方面,正规的回收渠道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完善中国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框架,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不断完善针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法律规范框架

中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部条例是目前中国最具权威性与实用性的针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法律条款,条例中关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理明确提出要按照资格许可证制度进行。另外中国新颁布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还提到国家提供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与处理的相关资金,电器产品的生产者、进口电子产品的代理人及收货人等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一定的废旧电子产品处理基金[4],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力度,保证废旧电子产品的有效、正规回收。

(二)以生产生责任制为基础保证电子产品的有效回收

中国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倾向于生产商回收,主要是因为生产商比较清楚产品的构造、功能,因此可以对产品进行专业化的肢解,对于一些有利用价值的产品或者零件等可以加以改造并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品的收益,进而保护环境。通常生产生责任制度主要包括企业联盟、生产商责任组织、委任销售商三部分主体。在企业联盟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基础上,类似商品生产商可以不断沟通,联合处理废旧电子产品,以形成规模化的电子产品回收框架,进而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生产商责任组织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处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保证了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与处置的资金,同时也促进了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规模化框架的出现与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生产商委托销售商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有效回收,之后给生产商对其进行深入处理,形成废旧电子产品回收链条,从根本上保证废旧电子产品的有效回收。

(三)鼓励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

目前,中国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途径主要集中在流动的二手商贩回收上,但这些人缺乏专业、科学的回收处理知识,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提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废旧电子产品的主要回收点,开展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置,同时不断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可以委托有相关法律知识的商贩或者个人参与直接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回收产品需上交居委会(村委会)回收点,回收点统一将其上交给有资质许可证的企业,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深入的回收与再利用。

三、结论

有效处理废旧电子产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环境的维持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利用状况进行文献分析,同时结合中国实际状况,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国相关的法律规范,突出社区对电子垃圾回收的基本单位,实行生产商责任制度,有效构建中国废旧电子垃圾回收框架与体系。另外通过不断与西方国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废旧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废旧电子产品科学回收与再利用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周才,李敏桦,黎嘉琳等.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现状及体系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25):22-23

[2]黎嘉琳,王嘉文,李敏桦等.广东省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渠道的选择研究[C].//第四届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暨2011长江区域经济带仓储物流业合作会论文集,2011:139-141

[3]徐剑,张云里,金玉然等.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网络研究[J].物流科技,2005,28(3):56-59

[4]刘莉莉,石国强,赵常鹏等.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模式的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09,28(2):21-23

[作者简介]

上一篇:什么的滋味七年级作文下一篇:董事会会议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