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推荐8篇)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1

知识点扫描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2)过程:①一五计划 ②实施:1953-1957年 ③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④成就:超额完成:工矿业、农业、交通运输(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2)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2)中共八大:①时间:1956年;②主要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④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⑤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⑥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3)(一)失误:①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大跃进:目标: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平均主义和“共产风”。结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结果: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原因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外,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二)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实行全面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2、xx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而且还出现了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第7课 全国大**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共产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决定发动一场群众性的“文化大革命”。②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2)、过程:①导火线:1965年《文汇报》发《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得到毛泽东的支持。②全面发动:标志: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的实际指挥部是中央文革小组。2、全国大**和二月抗争:①全面夺权阶段:上海夺权:“一月革命”夺取上海市的党政领导权;②全面夺权;③“二月抗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文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形同虚设。自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整整xx年没有召开一次全国人大会议。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形式的恶化和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①自1967年起,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②林彪集团的覆灭:九一三事件 。③周恩来的努力: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 ④邓小平的努力: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但随“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国民经济又遭破坏。2、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文化大革命”的结束①损失:“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②取得成就的原因: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努力,及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一定速度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时出现“四五运动”,为后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本单元重点、难点知识问题释疑1、怎样认识文革的性质和后果?提示:性质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xx集团利用,对我国造成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是“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后果是①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践踏。②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①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人民的权力。②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充分体现了民主性。③宪法确立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宪法还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等。3、想一想,你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示:这个问题可从三方面说明。第一,宪法的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第三,宪法的意义和作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4、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理解。提示:①时间:1953-1956年 ②目的:将私有制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③方式: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 ④对象和形式:一是对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5)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1957-196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了哪些失误?成就:①实现了石油自给,钢材基本自给。②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兴起‘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③新修铁路数千公里,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④农村用电量、粮食、棉花产量大增。⑤文教、卫生和科技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⑦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6、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应当吸取哪些教训?提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要凭主观愿望办事。7、举出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进行斗争的主要事迹。提示:①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抵制“文革“中的错误做法,与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②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其间,提出批判“极左”思潮,调整思经济,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实行全面整顿,对文革错误理论和“左倾”政策加以纠正。④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叶剑英等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8、阅读四五运动时悼念周恩来的一首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回答:①诗中的“鬼、豺狼”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要“叫”和“笑”?提示:是指“四人邦”等反动势力。因为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他们搞乱中国、乱中夺权的障碍,周恩来的逝世使他们高兴,所以他们笑。同时对周恩来、邓小平和广大抵制“左倾”错误的人民群众进行攻击,所以他们叫。②“扬眉剑出鞘”人含意是什么?提示:其含意是广大干部、群众准备反击“四人帮”等阴谋家、野心家,跟他们斗争到底。9、林彪、“四人帮”两个xx集团的覆灭,说明了什么?提示: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任何违背党心民意、貌似强大的反动势力必遭历史的惩罚而身败名裂。10、想一想,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提示: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②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崇拜。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⑤保持稳定,反对**等。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2

1自信之基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于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 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而道路自信正是在道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1) 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的时代性。

任何发展道路都离不开历史发展的潮流,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 道路也在不断地前进,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道路才能走的更远。同时, 道路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因为它是对于时代交往实践、时代的社会生活、生产状况的客观反映, 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 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 触及时代面临的问题。“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 凡是比较正确地认识国情并深刻理解所处时代的特点, 就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合客观需要的战略方针, 并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反之, 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一样, 正因为具备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性特征, 才能坚定道路自信不断前进。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 不同民族和国家面临共同的时代问题,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共同的时代主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反映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反映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消融掉民族的差异和特色。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民族在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与时代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选择的,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以及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不同, 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和国家也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所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性。

(3) 立足国情着眼未来的科学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表现形态, 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找到符合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正确道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无论是旧中国的革命斗争, 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 都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我们没有现成答案,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 立足国情着眼未来, 在科学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自信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创新实践和历史主体

(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依据——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道路无科学理论的指引则显盲目。马克思1843年9月在写给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讲到工人运动内部的思想混乱时说:“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 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 由于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在道路选择的问题上陷入思想和行动的混乱。因此, 探寻和解决道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 就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使社会实践能够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选择能够到达目的地的正确道路。

从党的奋斗历程看, 道路的选择和前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而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 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再到科学发展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党的理论发展不断开拓创新, 开启新的道路征程。显而易见,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引导和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会随着新的实践要求而得到深化和提高, 这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科学而成熟的理论准备, 因此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理论依据。

(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这一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不是从书斋中产生的, 而是在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互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是仅在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时代特征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 而实践又证明了选择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 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 还是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 还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 这是走什么道路、道路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最终, 在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探索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坚持改革开放, 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 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路, 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这成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

(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主体依据——党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关键;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实践的主体, 因此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则是道路自信的最广泛而深厚根基。

中国的历史表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找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 并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可以看到,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因此我们可以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保证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不动摇, 有能力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繁荣富强、幸福安康的光明之路, 人民群众愿意为其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因此坚定道路自信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3自信之使命——沉着应对挑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坚定道路自信, 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同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因此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 从而畅通实现途径。

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内外形势,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 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 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另一方面是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 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挑战中所包含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的信心。坚定道路自信, 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在应对挑战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2) 坚定道路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它从一开始就拒绝自我封闭, 而是积极借鉴吸纳当代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因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进步因素之大成, 因而有着占据历史制高点的自信。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担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使命。

坚定道路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不走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十八大报告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原因就在于“封闭僵化的老路”故步自封, 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旗易帜的邪路”盲目西化, 不符合中国国情民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指向, 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目标, 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 因而具有政治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导向力。因此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历史浪潮中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进行过艰辛的探索, 最终唯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一致的。但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审视现在,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 道路决定命运, 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因此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前进, 就要始终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不为任何困难和风险所惧, 不为任何杂音和噪音所扰, 扎扎实实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0) .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1) .

[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03-02

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能否取得革命的胜利给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断,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

一、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地考察后,原本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但是,苏维埃俄国是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而且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如何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结合起来,找到一条适合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列宁开始了自己的探索。187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测:即“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1]开始列宁曾经设想尽可能不经过特别破坏的办法逐步地过渡到新的社会经济关系,除了把那些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私人企业,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外,其余的私人企业,则通过国家的统计和监督的办法,逐步地进行改造,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计划还来不及全面实施,欧洲战场上的炮火尚未停息,协约国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新生的苏维埃政府的武装干涉。外国的武装叛乱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使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处于极其危急的状态中,在列宁深刻地分析了当前苏维埃面临的严峻形势后指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问题就是这样摆着。我们正处在战争状态,革命的命运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2]在这种战争局面的影响下,苏维埃政权逐步形成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按需要硬性规定粮食征收的数字摊派给基层。在贸易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后,国家禁止私人贸易,取消私人商业网点,有国营与合作社的分配网点,有计划地组织居民的供应工作,一切工农业产品的采购和分配工作全部交由粮食人民委员会办理,并对私人商业实行国有化,对私人的零售贸易实行国有化。在分配方面,全体居民都要参加消费公社,国家凭证给居民分配消费品。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普遍实行义务劳动制,想要得到配给的食品只有完成义务劳动才可以。在工业方面,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最大限度地筹集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特别是性命攸关的粮食,以供军需民用,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工业也不至于完全崩溃,最终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虽然使得国内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国内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完全崩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交通运输陷入停顿状态,轻工业品严重不足,许多工厂停工,工人无着落而流向农村,由于物质生活困苦对苏维埃政府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参加了工厂中自发反苏维埃性质的罢工。国内危机的出现固然同战争有关,但是同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也有密切的联系。残酷的现实告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热情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于当时的情况,列宁并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是勇敢地接受实践的裁决,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说:“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它不可能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3]。

列宁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改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取消国家作为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食物税,食物税额应低于到目前为止实行余粮收集制征收的税额,完成纳税义务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第二,以市场为取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从最初实施粮食税时承认商品交换,到进一步承认开展自由贸易时必须在工农国家监督调节之下才可以进行。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是祸是福列宁认为应当辩证地看,与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者以及和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就是幸福。因此,列宁针对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生产占优势的局面,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4]。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相当长,在这期间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大力发展,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承认和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但是这个发展的程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三、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这项政策实施的后期,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获得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和结论,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和升华。

第一,对小农经济的全新认识。俄国是一个小生产如汪洋大海的国家,小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因此,如何处理与小农的关系,如何对待小农经济,是一个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问题。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前,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基础上的,把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建立在排斥和限制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认为小生产自发势力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着资本主义,并将小生产的自发势力看作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后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列宁曾经指出:“农民经济仍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重新复活起来,同共产主义进行着极其残酷的斗争。”[5]为此采用了限制、压制小生产发展的办法,并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帮助小农走向公有化,过渡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集体农业。国家对小生产采取的这种措施,没有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列宁在意识到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之后,大声呼吁:“让我们来修正我们对农民的政策吧。目前的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4]52必须把小农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大工业的恢复、发展的基础,必须从农业入手来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合作社可以“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去”[6],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合作化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是连接农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在这个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工农联盟。

“新经济政策”坚持从农民到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实际出发,不再试图采取排斥、限制甚至消灭小农经济的办法,而是通过支持和适应小农经济,在小农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来恢复和发展大工业,从而带动农民的积极性,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第二,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全面认识。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商品货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自觉的计划经济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是企图尽快创造条件消灭商品货币。列宁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7],“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商品经济。”[8]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在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战争环境加速了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过程。当时实行的经济制度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由计划直接支配的产品经济。当列宁对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变化时是在内战结束后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以及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所取得的成果的时期,列宁认识到,试图通过禁止和取缔自由贸易的方法在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行不通的,而必须用商业把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起来。因此,已明确得出了由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必须发展商品经济的结论,从而实现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全新认识。

第三,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关系的全新认识。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此时,列宁对以往一概排斥资本主义的思想,如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采取的限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政策等这些对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进攻资本”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国家,不进行商品生产就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就不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就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从而使他在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争斗一面的同时,也将注意力放在了两者的统一性的一面上。这使他的思想上、策略上摒弃了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割裂开来和完全对立的旧观念,提出了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走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和“中间站”,以及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

[2]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2、504、570.

[4]列宁选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7.

[5]列宁选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9、270.

[6]列宁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50.

[7]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1.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4

1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

2、能力与方法: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文字材料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知识简单,一目了然,学生完全能自己解决,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鸣。3重点难点

重点: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卓越贡献

难点:20世纪50-60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1956年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过严重的失误,那就是什么?(“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忘我工作,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他们是民主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铁人”王进喜 组织学生阅读本子目

思考:

1、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我国当时的石油主要从苏联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石油形势严峻,我们急需增大石油产量。也就是出现了严重的油荒,而且当时开采石油环境特别差,气候严寒,物质条件也十分缺乏。)

2、了解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在气候严寒、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大庆油的第一口井)

3、王进喜为什么被誉为“铁人”?请同学从文字材料和图片中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一是王进喜率领工人用人力安装钻机;二是为了钻井需要,用水桶、脸盆运出100吨水。三是看P29页图,王进喜是抗洪抢险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在打大庆第二口油井时,由于没有重晶石,只能用水泥来代替,由于没有搅拌机,王进喜负着腿伤二话不说带头跳进水泥池,用身体搅拌水泥,其他工人也纷纷跳下去,保护了油井和钻机,止住了井喷。这一事件进一步体现了王进喜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的“铁人”精神。四是一些名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革命忘我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都不怕!”(虽然王进喜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从他的话语中体现了豪迈情怀,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精神,也正是这些精神,使我国在短短几年,就摆脱了依赖“洋油”的局面。)

4、“铁人”的内涵是什么?(坚强、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

可以说,作为普通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我们的王进喜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脊梁。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过渡:同学们知道原子弹,氢弹吗?了解多少

(师补充:他们是核武器,杀伤力很大,原子弹爆炸形成蘑菇云,我们还知道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国两弹研制成工业基础作出重大贡献。他是谁?)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简介:1950获美国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年26岁,人称“娃娃博士”,回国后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中。

同时期还有一位人物: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学习航空工程理论,获博士后留校任教。后想回国,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他,并将他逮捕。美国海军次长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1956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下,他才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他领导了我国火箭,导弹的研究工作,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

师提问:听了钱学森的故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从国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两弹研制的背景 问: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的?(指导学生从正文和小字部分找出归纳)学生回答略

师补充:一是苏联背信弃义,国外严密进行技术封锁(国际环境恶化);二是我国核理论落后;

三、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四是研制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差。

2、问: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贡献:成功研制并试验爆炸成功原子弹(1964)、氢弹(1967),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而中国仅用了二年零八个月。

3、问:邓稼先只是广大科研工作中杰出代表,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海外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过渡: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的形象。有一位县委书记就是他们代表?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1、请同学阅读了解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出现背景(略)

2、请同学阅读2、3段及小字部分,学习焦裕禄感人事迹(学生回答略)

师: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深入群众,摸清灾情,战胜三害(水涝、风沙、盐碱)身患肝癌晚期,仍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3、兰考人民为什么像悼念自己的亲人一样悼念焦裕禄?

(学生补充: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当时他的遗体运回兰考下葬那天,街上人山上海,街边树枝挂满了布条,上万群众披麻戴孝等候棺木到来,当棺木出现时,群众不顾一切地冲上去齐刷刷跪倒在地。在棺木前的人们退一步,磕一个头;有群众围起人墙,甚至跳进地穴,不愿他下葬。最后,没动一锄一铲,是兰考人民用水捧着土将焦裕禄与兰考大地融为一体的。师小结:心系人民、甘当公仆、勤政为民、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出的先进人物还有很多,比如:“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请同学们看史海拾贝,了解雷锋事迹,雷锋的事家喻户晓,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因此今年的“3月5日”第41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篇5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判断题

1.明治维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

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穆罕默德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

体,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二、单选题

3.信仰伊斯兰教者被称为A.安拉B.伊斯兰 C.穆斯林D.僧人

4.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时,中国处于A.隋朝B.明朝C.清朝D.唐朝

5.穆罕默德开始传教是在A.公元610年B.公元710年 C.公元810年 D.公元910年

6.早期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A.大王B.天皇C.国王D.皇帝

7.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是A.基督教B.犹太教 C.伊斯兰教D.佛教

8.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的是A.波斯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9.穆罕默德在开始传教后,针对当时阿拉伯半岛居民生活条件艰苦的现状,提出了

①禁止高利贷 ②买卖公平③施济贫民、善待孤儿 ④穆斯林都是兄弟

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伊斯兰教中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去麦加城朝觐一次,选择在麦加的主要原因是

A.麦加是伊斯兰教教徒最集中的地区B.麦加是伊斯兰教最发达的地区

C.麦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D.麦加是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出生地

11.伊斯兰教信仰的神是A.“真主”安拉B.如来佛祖 C.耶稣D.太阳神

12.在反对麦加贵族过程中阿拉伯人的旗帜是A.伊斯兰教B.基督教 C.佛教 D.印度教

13.下列有关伊斯兰教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各部落有自己信仰的神

B.6--7世纪,半岛上的氏族制度日趋解体,伊斯兰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C.初期,伊斯兰教得到麦加贵族的支持D.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城

14.5世纪,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统一了日本本土。那时候,“大和”国家是一个

A.政教合一的政权 B.奴隶制国家 C.部落联盟D.封建军事强国

15.日本各岛开始出现奴隶国家的时间是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l世纪C.公元3世纪 D.公元5世纪

16.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的基础是A.天皇B.武士C.将军D.农民

17.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扩张与征服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地跨。

A.欧、亚两洲B.欧、亚、非三洲 C.亚、非两洲 D.亚、非、拉三洲

18.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大食的国家是

A.希腊B.罗马C.日本D.阿拉伯帝国

19.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是

A.大和统一日本B.大化改新C.幕府统治开始D.明治维新

20.伊斯兰教的圣地是A.麦加B.麦地那 C.君士坦丁堡D.巴格达

21.伊斯兰国家被称为新月之国,其主要原因是

A.伊斯兰教的标志是一轮新月B.伊斯兰国家的地形如一轮新月

C.伊斯兰国家的国家形状如一轮新月D.象征着新的开始

22.信仰真主“安拉”的宗教是A.基督教B.佛教C.犹太教D.伊斯兰教

23.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的是A.安拉B.穆罕默德 C.屋大维 D.汉尼拔

24.6--7世纪时,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是

A.各部落以游牧为主,氏族制度日趋解体 B.以航海与经商著称,形成政教合一国家

C.出现了奴隶制城邦,农业生产发展起来 D.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5.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是A.公元676年B.公元646年C.公元687年 D.公元698年

26.决定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改革的天皇是A.裕仁天皇 B.孝德天皇C.德仁天皇D.明治天皇

27.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

28.伊斯兰教建立的理论来源有

①犹太教 ②基督教 ③阿拉伯的民族信仰 ④佛教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9.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_____归来的留学生进行改革

A.中国B.印度C.巴比伦D.希腊

30.伊斯兰教最早的政教合一政权建立在A.麦加 B.麦地那C.巴格达D.耶路撒冷

31.穆罕默德得以率众打败麦加贵族的主要条件是

A.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B.伊斯兰教信奉者日益增多C.得到欧洲法兰克王国的援助D.穆罕默德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32.日本的“大化改新”主要模仿当时的A.罗马B.印度C.阿拉伯帝国D.中国

33.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 B.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C.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允许土地买卖

3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A.耶稣B.穆罕默德C.释迦牟尼 D.乔达摩*悉达多

35.大化改新的内容有

①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公田班给公民 ②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③废除世袭贵族统治

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 ④在地方设立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A.①②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④

36.伊斯兰教的经典是A.《圣经》B.《佛经》C.《古兰经》D.《金刚经》

37.下列关于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法不正确的是

A.7世纪初,穆罕默德开始传教B.他自称是安拉的使者

C.他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国家 D.他的说教后来被集成经典《古兰经》

38.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的基本状况是

A.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B.阿拉伯半岛已基本上统一了

C.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D.阿拉伯半岛又陷入了分裂

39.穆罕默德病逝后,阿拉伯的基本情况是

A.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B.阿拉伯半岛走向分裂

C.被外族占领D.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

二、选择题3-5CDA 6-10ACDDD 11-15AACBB 16-20BBDBA 21-25ADBAB

16-30BABAB 31-40BDDBD 41-44CCBD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一、判断题

1.在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纷纷在城市建立,反映市民心态的城市

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2.东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后,西方的古典文明毁灭了。西罗马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

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

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伯爵是贵族中的第一等级。伯爵最初是授予那些部落首领的,他

们往往是最大的封建诸侯。

4.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集结十余万大军向拜占廷发动进攻。经过53天的激战,首都君

士坦丁堡陷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千年帝国灭亡。

5.公元3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

6.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

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二、单选题

7.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8.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是A.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B.封土制 C.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D.土地国有制

9.领导奥斯曼土耳其取得独立的是A.奥斯曼B.查士丁尼C.狄奥多西D.君士坦丁

10.封君封臣制的特点是

A.君与臣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B.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封君与封臣之间相互承担义务和负有责任D.高度集中于中央、君主

11.营建罗马帝国新都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是A.狄奥多西 B.查士丁尼C.君士坦丁D.屋大维

1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领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称为A.天皇B.皇帝 C.哈里发D.素丹

1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A.公爵B.侯爵C.伯爵D.男爵

14.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的主要原因是

A.外族入侵导致分裂B.原罗马帝国灭亡重建两个帝国

C.狄奥多西临终前将帝国一分为二D.掌握军权的将士夺权

15.公元元年定在A.耶稣出生的那一年B.基督教产生的那一年

C.耶稣被处死的那一年D.基督教被许多国家定为国教的一年

16.下列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有

①希腊 ②罗马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拜占廷帝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西罗马帝国灭亡于A.公元476年B.公元395年 C.公元478年 D.公元530年

18.“中世纪的花朵”是指A.教皇国B.基督教C.中古西欧城市D.君士坦丁堡

19.在欧洲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是A.法兰克王国 B.查理曼帝国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0.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处于贵族等级最下层的是A.国王B.大贵族 C.农奴D.骑士

21.法兰克王国是在原来哪一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A.罗马帝国 B.希腊C.阿拉伯帝国 D.埃及

22.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有①阿拉伯帝国 ②罗马帝国 ③古代印度 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3.谁诞生的那一天成为圣诞节A.耶稣 B.乔达摩*悉达多C.释迦牟尼D.穆罕默德

24.拜占廷帝国是指A.东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C.罗马帝国D.罗马共和国

25.在西欧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A.基督教B.封建等级制度 C.古典文化D.封建伦理道德

26.拜占廷帝国灭亡于A.1108年B.1112年C.1453年D.1840年

27.1112年发动起义,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的城市是

A.琅城B.威尼斯C.热那亚D.汉堡

28.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被定为国教的主要原因是

A.基督教的救世主是耶稣B.基督教领导人民反对封建统治

C.基督教教义是让人们忍受苦难D.救世主的存在可以给人以精神寄托

29.奠定了教皇国基础的是A.丕平献土B.基督教产生C.耶稣传教D.耶稣诞生

30.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伊斯兰教文明 B.佛教文明 C.基督教文明D.道教文明

31.我们从拜占廷帝国灭亡中要吸取的教训的是

①不能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要不断地发展 ②要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③

要不断地创新文明 ④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

32.土耳其国家首领称为A.哈里发B.沙皇C.素丹D.国王

33.查理帝国灭亡后形成三个国家,奠定后来欧洲三国的雏形,不包括

A.英国B.德意志C.法兰西D.意大利

34.“丕平献土”奠定了A.希腊的基础 B.教皇国的基础C.法兰克王国的基础 D.拜占廷帝国的基础

35.下列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发源于亚洲的是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东罗马帝国 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6.基督教的经典是A.《圣经》B.《古兰经》C.《金刚经》D.《道德经》

37.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继续保存希腊罗马文化的是

A.拜占廷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D.波斯帝国

38.将伊斯兰教传人到欧洲的是

A.奥斯曼土耳其人 B.日耳曼人C.罗马人D.希伯莱人

39.封君封臣制是西欧

A.基督教的核心B.封建制度的核心 C.人们生活的核心 D.文化的核心

40.拜占廷帝国首都在A.君士坦丁堡B.罗马C.耶路撒冷D.柏林

41.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是A.日耳曼人B.奥斯曼土耳其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

42.基督教的创始人是A.乔达摩*悉达多B.穆罕默德C.安拉D.耶稣

43.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集权制B.封君封臣制C.三省六部制D.种姓制度

44.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A.罗马 B.迦太基C.巴勒斯坦D.西西里

45.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A.奥斯曼土耳其B.日耳曼人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

46.领导土耳其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是A.穆罕默德一世 B.穆罕默德二世C.奥斯曼D.狄奥多西

47.在中古西欧,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是成为A.公爵B.侯爵C.男爵D.骑士

48.拜占廷帝国由盛到衰的主要原因是

A.外族的入侵 B.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C.皇帝统治的残酷引起人民的反抗D.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国家四分五裂

49.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封建国家的是A.苏美人 B.古希腊人C.古罗马人D.日耳曼人 50.1112年法国东北部的琅城人民起义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这位法国国王是

A.路易五世B.路易六世C.路易十四D.路易十六

51.“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树......”,与其相关的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52.拜占廷帝国的末代皇帝是A.君士坦丁一世B.奥斯曼C.狄奥多西 D.君士坦丁十一世

53.下列与基督教无关的是A.圣诞节B.复活节C.公元纪年法D.元旦

54.基督教发源于A.欧洲亚平宁半岛B.亚洲的日本 C.巴勒斯坦地区D.小亚细亚半岛

55.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得以渡过外族入侵的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经济繁荣B.东罗马帝国皇帝拥有杰出的才能

C.东罗马帝国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D.东罗马帝国吞并了西罗马帝国,实力增强

56.罗马帝国分裂是在A.公元299年B.公元310年 C.公元395年 D.公元400年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1-6 TFFTFT

二、单选题7-10CBAC 11-15CDACA 16-20BACAD 21-25ACAAA 26-30CACAC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精选) 篇6

2.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许多毛泽东主席像章,其中一枚像章背后刻着“1969年6月”制作。由此可以断定像章是

A.建国初期的 B.“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C.抗美援朝时期的 D.三大改造时期的

【答案】B 3.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高指标、瞎指挥泛滥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答案】A

4.“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A.没有制定法律

B.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答案】B 5.图文信息最能够体现相关时期的历史,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现象。当时还出现“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打油诗。这些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自然灾害严重 B.苏联撤走专家 C.“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D.“左”的错误泛滥 【答案】D 7.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始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答案】B 8.下列措施中,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B 9.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法根本。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已有多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10.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材料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村民选举“海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11.新华网2014年3月17日报道,习近平主席重访兰考,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下列称号与焦裕禄相符的是 A.“铁人” B.两弹元勋 C.“党的好干部” D.战斗英雄 【答案】C 1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始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答案】B 1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多英模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对下列哪位人物的评价 A.邓稼先 B.钱学森 C.王进喜 D.焦裕禄

【答案】D 1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要是对 进行的改造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1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任务是()A.和平解放西藏 B.完成土地改革 C.完成三大改造 D.发展重工业 【答案】D 16.我国现在正处于“十二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应该是 A.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国家工业化,完成三大改造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C 17.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18.大跃进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失误。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答案】C 19.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搭配有误的是()A.1951年——张援朝 B.1953年——杨跃进 C.1967年——王文革 D.1980年——刘开放

【答案】B 20.下图所示为原汇昌花边线漂染厂的收据。这一历史遗存印证的是()

A.“一五”工业化建设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B 1.经过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梦想与道路】

材料一:梦想链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正确的道路。

——人民网 【梦想与挫折】 材料二:

【梦想与现实】

材料三: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结合近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论证“道路决定命运”。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中国人民在“追梦”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什么?通过图二所示史实谈谈你对当时民主法制认识?

(3)材料三说明我国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什么困境?依据材料分析我国政府解决这个困境的措施有哪些?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为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几条建议?

【答案】

(1)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失败;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学习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不符合国情,结果都失败;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④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胜利(②③与④重复算一点,两点2分,有史实也要有扼要的说明论证)。(2)①大跃进;②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每问1分)

(3)①环境问题;(1分)②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实施土壤修复工程等(两点2分)。(4)要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前进;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际出发;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反对个人崇拜;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两点2分,根据材料,论从史出,意思重复算一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A)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B)运动。(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D)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材料二: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95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主要做了三件大事: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中所述的提示分析补全空格。(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B)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C)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D)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中的三件大事分别是在什么时期发生的? 建立新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邓小平理论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3)三大改造的完成;因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4)革命和建设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人教版八年级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材料四:“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

了„„”

材料五:“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7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它们为了能够有更多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于是把魔爪伸入中国。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从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何去挽救中国,是先进之士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运动和革命,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同时也给中国指明了方向。在历史使命的呼唤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下,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的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所以只能模仿苏联去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

毛泽东从接触社会主义到接受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有最初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因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刚开始很模糊。其次,由于受到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毛泽东曾想建立一个“新村”。在这样的社会中任何东西都是共有的,人人平等,平均分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当然这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浅显。最后,由于受到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是正确的选择。毛泽东在去北京和上海期间,深受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革命同志的影响,读了很多关于俄国革命的书刊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其中有三本书坚定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让毛泽东更加清楚地认识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毛泽东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终于与改良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彻底诀别,接受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找到了救治中国的正确道路,决心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三、分两个阶段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党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思想作为指导,并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基础上分阶段去建立社会主义。

第一步,应该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走民主革命道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要想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搞清楚由谁来领导,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非常软弱,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正如毛泽东说的:“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小资产阶级曾经多次领导过革命,都失败了,就是明证。”而无产阶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彻底的革命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立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在1953年提出了一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样我国就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探索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却是长期任务。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能在中国去发展社会主义。毛泽东带领全党同志自始至终都在围绕这一历史性任务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1.从经济方面来说,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甚至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毛泽东还说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要很好地调整农、轻、重的比例,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因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应以农轻重为序很好地安排国民经济。

2.从政治方面来说,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创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应该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提出我国政治建设的目标是要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3.从文化方面来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坚持两分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社会主义文化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共产主义思想,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文化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毛泽东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和主观认识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没有很好地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混淆了两类矛盾的性质,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从而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再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就要解决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脱离了我国的实际国情,这一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党应该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就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或者说即使犯了错误,也容易得到及时纠正。我们党要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带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斯诺.西行漫记[M].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3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97.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3.

[4]张玉瑜.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52-03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本文通过考察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来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进行探索。笔者通过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假设、理论和方法等进行探讨和解析,来浅议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一、确保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开展

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两条道路的发展过程。第一条是向社会工作专业化迈进,就是向人们证明工作中所使用的技巧都是在科学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得来的。这些工作技巧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有基本的理论观念,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发挥作用。另外一条就是徘徊于个人福利与改进社会,显然今天的社会工作已经开始向专业化迈进。科学专业的社会工作往往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以客观的形式存在,不是人类所能随意改变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形式是客观且不容易改变的,就需要专业人士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新思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或者主观臆断去发现问题症结的所在,并研讨出科学的正确的解决办法,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正确的经验。有效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主要特点,并且这种有效性是不能随意取代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促使社会工作渐渐的成为专利化,专业化生产者利用法律的保障形式建立相应的认证制度来确保其专业资格。除此之外,部分专业大多数著名的有效性的理论和模板都是通过社会工作的有效性来发明和创造的。这些理论依据就是专业化的学识,是有秩序的理性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遍有效性。这种体系可是在社会工作中普遍适用,并且可以通过教育体系加以传播和推广。专业化也具有可控制性,系统的隐喻就是控制,早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弹系统中就采用了控制论的隐喻,当用控制论的隐喻作为思考的指向标时,会为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控制事物达到目标。通过对上述专业体系的解构,笔者会产生以下的质疑:(1)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还是社会构建的?(2)工作者能够做到价值中立,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偏见么?(3)客观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真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么?

二、专业化发展道路所面对的困境和迎接的挑战

社会工作专业化中的专业与专业主义的区别是很大的,广义上的专业值得就是专门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学业,这种分类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具备的。而专业主义指得就是将专业意识形态化,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专业危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矛盾以及其困境,是不能够随意改变的,同时也是对专业主义的确认。另外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要运用专业化的思维,并且在这一反思过程在要另辟蹊径,重新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道路。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而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价值中立的问题。社会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不可能完全的摒除个人观念和感情,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更不可能不受到认为价值观的影响。在我们与案主相遇时,必须要投入真情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否则就会感情的过度投入而出现价值中立被动摇的现象。在新视角下,这些无解的问题和矛盾都有了解决的出路。其特色就是对所谓的真理和理性产生怀疑,对世界的普遍性进行反叛。其次,知识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社会工作之所以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就是因为西方的哲学不能够充分的提供合法性根据的任务。面对着现代社会知识文化多元化和差异性,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的发展方向,如何确立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就取决社会状况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三、观察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比较短,主要包括传播、中断、回复和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笔者认为,就现阶段的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化进城来看,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从科研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入手,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完整严谨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是求助于政府,从政府制度招收,设置相应的岗位,规范职业岗位和要求;两外一方面就是依靠社会群众,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志愿者团体,吸纳社会资源,吸取国内外经验和教训,开展公益计划和活动。面对着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必须发展自身社会机构的特色,在社会服务中赢得良好的信誉和任免群众的依赖。中国的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的发展不是内生性的,而是嵌入式的。虽然社会工作是舶来品,但是他无疑已经成为了社会分工中的一份子,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那么,重新进到社会体系里来的社会工作,必然要有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一个共生平衡的状态, 实现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协调与和谐工作,也必然要有一个过程,去找回自己独特的功能领域——并且在实质意义上,竞争状态是社会和谐的经常状态和有利条件,只有在这一状态下,社会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进步。

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历程对政府的启发

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是最早得到实施和完善的,因此我们要广泛的吸取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中的精华,在结合本国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措施来开展社会工作。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的出现时为了解决人们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问题种类也不断地增加,这给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社会工作者由主动的地位转变为被动的地位。所以社会工作者就在想如何能够防患于未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的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开始从增能的角度来看待服务对象。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够发展其自身能力,帮助他避免再入困境。社会工作专业话发展的思路就是不同于单纯的借助外界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充分的发掘服务对象本身的潜力,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积极的开展社会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里我们以南方地区出现暴雪天气的救援为例。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出发,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暴雪的救助,不仅仅体现在对当时灾害天气的紧急救援,同时也体现在对当地灾害的安置和持续救援,更重要的是充分的挖掘灾区人民的潜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灾后救援的工作中,增加团结能力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充分的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问题:有些政府在灾后重建中不去充分带动灾民的参与度而是把他们闲置起来,导致当地的受灾群众无法参与到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缺乏经济收入也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灾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能够恢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体力。让灾民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加能够考虑到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总而言之,如果缺乏专业化的工作认识和科学指导,政府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endprint

五、社会工作专业化体系对政府的启发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值得推广的成就,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从个人的责任到社会的责任,最后成立专业机构的发展历程。由原先单纯的因为同情帮助他人演化为拥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专业化帮助他人的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核心价值:服务社会、正义感、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等等。我国借鉴西方过家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并且让这种科学的价值体系成为社会工作的科学指南,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的进程。社会工作的价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它的反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工作的范价值主要包括暗中操作和大家长包办之风,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政府部门中的管理的弊端,暗中操作与社会工作的价值是背道而驰的,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对环境资源的操作和管理,不是对人进行操控。往往有很多政府官员把社会工作的管理狭义的认为是操控,简言之就是对群众进行控制,通过对群众诉求的压制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政府在管理的手段上,倾向于采用大家长作风的高压手段,只顾干预群众的生活,而忽视与群众的沟通,所以往往导致事件的极端化发展。

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的学习,可以帮助政府部门积极的和群众进行沟通,在管理手段上尽量的避免过度管控和大家长作风,从而推动社会向服务型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要完成向服务型社会的转型,对于服务人员应该提出几下几点要求:

1.敬业要求,即要求服务人员在工作态度上职业化,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爱岗敬业,这不仅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是政府对职工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持续提升业务素质,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知识,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传统服务观点。当个人利益与职业要求发生冲突时,就要充分的发挥敬业精神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2.要广泛带动群众的参与度,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民众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对群众诉求的采纳,并且充分尊重他们的要求,积极解决,并且要对群众的选择和决策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实际工作中将接纳的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构架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的桥梁。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够表达出来,避免由于利益长期达不到表达和满足而产生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

3.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充分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人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置,杜绝工作中的怠惰效应。对人民群众的要求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社会工作要紧紧围绕“专业”和“服务”为重点来进行服务。从这个方面出发,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价值结构的重要性,从而为更好的设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来服务人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从中可以认识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历程,探索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未来道路,形成服务专业化,行动科学化,真正的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成绩。社会工作发展专业化就需要形成一支专业的队伍,始终坚持在工作上职业化,拓展民众参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理念,才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鹤.论政府法治化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路径[D].吉林大学,2008.

〔2〕吴刚.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六个关节点——韩国创建服务政府的经验借鉴[J].新视野,2004(1).

〔3〕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4〕丁冬汉.从“元理论”视角构建服务型政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上一篇: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下一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