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1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再别康桥说课稿1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您们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环节把我的执教思路与设计向大家展示一下。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体现了新格律诗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该诗入选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再别康桥》为该单元第一首现代诗歌,可以说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属导学课文,需精讲精学,因此对于这首诗歌我安排了两课时的内容,任务是加强意境感受与诵读,目的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与技巧上鉴赏诗歌,从而能广泛欣赏其他现当代诗歌。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关键就是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虽以前不少进行诗歌学习,但他们对于意境美及情感的体验较为肤浅,缺乏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常觉得诗歌很美,却不知为何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想法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意境,并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走进徐志摩,了解其生平、代表作品; 2.掌握诵读技巧,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

4.感知《再别康桥》体现的诗学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赏析诗歌“三美”。教学难点: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五、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有:

1、诵读法:通过视频朗诵、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基调。

2、情境陶冶法,激发兴趣。

其他的还有参与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多媒体课件

在学法上,我采用诵读法、情境法、讨论法、探究法整合发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侧重在介绍诗人,营造意境,通过意境整体感知诗文,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一)歌曲导入,营造氛围(3分钟)

播放蔡琴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听一小段),同时图片展示康桥美景。

提问;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淡淡忧愁的情境。

再告诉学生: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是以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为蓝本创作的,欣赏到的优美风景正是康桥(剑桥大学)的风光。剑桥大学是诗人徐志摩的母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感受作者离别母校时的情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5-10分钟)

通过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可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亦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体悟情感(3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逐步感知,通过多媒体放映《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视频,增加学生对康桥景象的直观认识,不断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获得情感体验。

在朗读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标注生字词读音,划分诗歌节奏,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本过程解决以下问题: 1.生字词正音; 2.划分节奏;

3.体悟诗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这个环节会通过设置问题,提问、点拨的方式,师生总结出诗歌抒发的情感(对母校依依惜别之情)。第二课时:侧重在精析诗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点拨总结。通过朗读感受诗歌韵律和谐的音乐美;通过全面把握,讨论归纳出诗歌匀称整齐的建筑美;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结合“”等意象展开联想,再现诗歌色彩绚丽的绘画美。

(一)诗歌解析,划分结构(10分钟)第一部分(1),作别母校,生离愁; 第二部分(2-6),泛舟康桥,来寻梦 第三部分(7),悄悄离去,心忧伤。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母校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分析探究,赏析三美(20分钟)

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富有节奏感;每一小节2、4句押韵,节节换韵,诗歌韵律和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诗歌的建筑美:共有七节,每节四行,分节匀称,句式整齐,具有美感。

引导学生寻找诗中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及动作性很强的词语,讲解诗歌的绘画美:结合诗歌意象,营造出画面美。

(三)品味意境(5分钟)

再次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四)总结(5分钟)

通过感受徐志摩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校,引起共鸣,升华情感,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5分钟)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再别康桥》,并课后搜索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抄写赏析并背诵,进行延展学习。

七、说教学反思

此课做了两课时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图片、反复诵读,充分感受意境,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这个过程会占用大量的时间。

再别康桥说课稿1 篇2

译词:1+1=1 (形似)

译意:1+1=2 (意似)

译味:1+1=3 (神似)

也就是说, 译诗不仅译词, 译意, 还有译味。这味就是整首诗的味道。若只是对诗歌简单的字词对译, 这是要对译本扣分的, 只能算完成了一半;若能够把诗歌大意译出, 这固然比译词要好上一个层次, 但若是即译出了诗歌的意思, 又表达诗歌的神韵, 这便是许渊冲先生认为的文学翻译中的1+1=3, 译本不但传达了原文内容所有、字面所无的意味。许先生认为, 对于文学翻译, 译出了诗歌的韵味才是最重要的。

现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 选取它三个译本对其题目以及前三个小节的翻译进行对比。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于1928年11月6日, 第一次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号。康桥, 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于1920年至1922年间在此游学。这段经历对于徐志摩的诗歌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正是这段游学经历, 使他真正对于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激发了心中对于诗歌创作的欲望与灵感。徐志摩曾满怀深情的这样评价康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思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1928年, 徐志摩重游故地, 康桥依然令他内心激荡, 在归国的路上, 他完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歌有多种不同的译本, 在这里选取三个较有代表性的译本为例: (1) 梁实秋之美国朋友Mr.Ediard Connynkam; (2) 丁祖馨拉菲尔, 1988:160。这是辽宁大学外语系的丁祖馨教授和美国丹佛大学的拉菲尔教授合作的结晶; (3)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53。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共同合作编辑出版的汉英对照中国文学书系之《中国文学:现代诗歌卷》。

首先从题目入手, 这三个译本的题目各不相同:

(1) On leaving Cambridge Again

(2)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3)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这三个题目都翻译出了“再别”的意思。译文 (3) 即是许渊冲先生所提及的只译词:1+1=1 (形似) , 虽完整译出题目, 但细读却无法体会原文作者的感情。译文 (2) 是第二种, 译意:1+1=2 (意似) 。只有译文借助on leaving这样一个短语, 是这三个题目中唯一能够表达“离开”这一动作。《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重游康桥的归国途中完成, 书写时, 他的感情可能仍然停留在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中。因此, 再别康桥译作On leaving Cambridge Again更能传达作者的感情。

全诗7节, 每节4行, 每行6至8个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首先第一行诗, 原文中用了三个“轻轻”, 描绘了这样一种意境:节奏舒缓, 动作轻盈, 情意缠绵, 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译文 (1) 是这样翻译:“Quietly I leave, Just As I Quietly Came;I Quietly Wav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right Clouds of the Western Sky.” (Mr.Ediard Connynkam) , 译文 (2) :“I Leave Softly, Gently, Exactly As I came.I Wave To the Western Sky, Telling It Goodbye Softly, gently.” (丁祖馨拉菲尔, 1988) , 译文 (3)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 。译文 (1) 和 (3) 都连续使用三个“quietly”。英语本是一个忌讳重复的语言, 但在这里却更加显得动作轻盈, 仿佛作者并不愿打扰这样一个和谐宁静的美景。译文 (2) 稍稍变动了原文的语序, 是为了在第一句和第四句重复使用“softly, gently”, 读起来押韵而不突兀。对于“正如”, 译文 (2) 用了“exactly”, 相对于译文 (1) 和 (3) 使用的“as...as...”语气太过强硬, 虽然同样能够表达“正如”的意思, 但是“as...as...”更符合原文的基调。最后, “云彩”这一词的译法也各不相同, 分别为“bright clouds”, 不译, “rosy clouds”。“西边的云彩”带来一种印象, 似是画布上最后炫丽的一笔, 又似完成一副作品后淡淡的感伤。作者便是带着这样一种情绪踏上归途。康桥美丽依旧, 只是这一别, 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再次相见, 只有“rosy clouds”将作者的感情用颜色表达出来, 这就是译出了味, 从而达到1+1=3即神似的目的。

第二行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 同时, 柳树在古诗里“柳”——“留”, 留别有惜别的含义, 然而英语中的柳“willow”并没有这样一种意象, 因此这三个译本都选择译词而非译意。译文 (1) 是这样翻译:“The River Banks Golden Willows, Like Brides In a Setting Sun;Beautiful Shadows in Bright Waves, Waving in My Heart.” (Mr.Ediard Connynkam) , 译文 (2) :“The Golden Willow at the River Edge, Is the Setting Sun's Bride.Her Quivering Reflection, Stays Fixed in My Mind.” (丁祖馨拉菲尔, 1988) , 译文 (3)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g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 。这“波光里的艳影”, 即是河畔柳树在水面上的倒影。“艳”这一字, 只有译文 (1) 用“beautiful”将其意似的译出, “beautiful”与前面的“brides”相对应, 在译文中传达了一种纯洁的美丽。其他两个译本则选择不译, 只译“微波”“倒影”。“荡漾”一词的译法三个文本也各不相同, 分别是“Waving”, “Stays fixed”, “linger in”。译文 (1) 的“wave”一词用法甚妙, 与前一句“Beautiful shadows in bright waves”相互辉映。第一个“waves”作名词用, 在这里有一种摇曳身姿的意象, 第二个做动词用, 有拨动心弦的意思, 两者都脱离了原本的意思而得到升华。译文 (1) 这种译法类似于许先生在《文学翻译:1+1=3》提到的, 译了意和味而没有译词, 可能是三减二仍等于三。这个词的两种用法都不能对应原文的“波光”与“荡漾”, 但偏偏能够把柳树摇曳生姿犹如手指拨动心间的琴弦这种画面描绘出来。译文 (2) 的“Stays fixed”, 虽能表达徘徊不去的情感, 但不如译文 (3) 的“linger in”来的更生动一些。

第三行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 这种自由与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译文 (1) 是这样翻译:“The Soft Mud's Green Grasses, Bright Green, Waving on the River Bottom;World I Were A Blade of Water Grass, in the River Cam's Gentle Waves.” (Mr.Ediard Connynkam) , 译文 (2) :“Green Grass on the Bank, Dances on A Watery Floor.In Bright Reflection, I Wish Myself A Bit of Waterweed, Vibrating To The Ripple, of the River Cam.” (丁祖馨拉菲尔, 1988) , 译文 (3)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 。译文 (1) 再次使用“wave”, 对“招摇”和“柔波”都使用这个词, 与前一小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水草的招摇像是表现一种爱心, 像是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因此用“wave”能够译出诗歌的韵味, 这是译味。译文 (2) 对“招摇”用了译意的手法, “dance”同样把水草拟人化, 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感觉。译文 (3) “sway”是译词, 只是译出了“水草在水中摆动”的意思, 却完全不能体会诗人原文像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句“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移主为客, 做到两相交融, 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译文 (1) 和译文 (3) 都用了虚拟语气, 但译文 (1) 的“Would I were a blade of water grass”比译文 (3)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在情感的表达上更胜一筹, 更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热爱, 情愿成为这河底渺小的存在, 只为了能够与康桥同在。

文学翻译中, 尤其是诗歌翻译, 译词不能很好的传达诗人写作背后隐藏的情感, 但又不能过分追求意似和神似而完全脱离原文, 而是要在完全体会作者的感情之后, 斟酌用词, 每词每句都与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针对译者的理解和读者的需求不同, 我们很难对任何一个译文的好坏盖棺论定。但好的译文总是能够把诗人的感情深刻的表达,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许先生认为的文学翻译1+1=3。

参考文献

[1]杨自俭, 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许渊冲.文学翻译:1+1=3[J].外语教学, 1990 (3) .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选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及布置作业、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构想。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出自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结合新诗的特点,我创设教学目标如下:

1.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学生学会鉴赏诗歌重在分析意向的方法。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由于《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包含很多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人情感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诗歌的宏观背景,通过反复朗读《再别康桥》,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诗歌意向,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就是第二个学习目标。

3.第三个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如何在意象渗透思想感情的,体悟作者对剑桥大学的依依惜别的感情,丰富审美情感。这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体现。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新诗的特点,我把鉴赏诗歌从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的诗歌鉴赏方法作为重点。把通过感知意象体会诗人情感从而产生强烈共鸣作为难点。

二、说学情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鉴赏、感悟诗歌的能力,但他们在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领会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 1

学理念。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要求。我将以启发式教学及诵读诗歌为主。配以问答法讨论法辅助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多诵读将有助于学生

很好的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感情,与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优美的、精练的,诵读也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运用问答法、讨论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 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通过本课学习我主要交给学生以下两点: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通过意象就可以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具上,我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流程,这个流程设计合理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率

就要大打折扣。本课我拟定了一个课时。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1.导入课文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与所学课文的联系,因此,一上课首先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

展示诗人徐志摩的照片,简单介绍徐志摩。由于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所以我在这里只需补充式介绍即可。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2.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全诗。学生倾听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2)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在吟诵中体

2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且解决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诗人的离愁别绪是如何表达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就引向了本课的重头戏——诗歌意象

3.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的简单了解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学生在宏观上

已基本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我将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一诗节的意象,并明确其作用。从微观上把握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简单介绍‘‘三美”。建筑美要求句和节的匀称,音乐美要求韵律,绘画美将求辞藻。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即分析诗歌意向。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美读诗歌,升华情感。学生再次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悟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诵诗歌。回归文本。

5、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根据本科学习的内容,我将布置这样的作业。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通过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

其次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600字左右。学会从形式内容两方面入手。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本首诗歌,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寻梦、入梦、出梦。因此我的将板书分为两

大部分。第一部分,理出诗歌结构,第二部分,强调审美意象。以其更好地

帮助学生学习和鉴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诗歌结构:

寻梦:

入梦:

出梦:

诗歌意象:金柳、青荇、清潭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4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习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习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说课稿_898 篇5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20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免费下载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长篙 „„

星辉 „„

„„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20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免费下载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20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免费下载

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长篙 „„ 星辉 „„

„„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20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语文备课吧——http://yuwen.beikeba.com——免费下载

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篇6

《再别康桥》中诗人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下面的《再别康桥》说课设计希望你能喜欢。

【教学理念】

1、审美与志趣,唤起乐学。

2、开放与自主,培养会学。

3、协作与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教材作用: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读诗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文学悟性,启神益智的一把钥匙。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里就首先选入了大量中国现当代及外国诗歌,《再别康桥》便是其中之一。

2、分析学生:

因为当代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大都崇尚简便快捷,追求新潮、时尚,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诗意、情趣体会肤浅,而徐志摩的代表之作《再别康桥》,含有极高美学价值,其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3、教材地位:

本册第二课特意选编《再别康桥》以便让学生在欣赏了毛泽东诗词的雄浑豪放之后,可转入对另一种空灵柔美诗风的品味,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4、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在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知识目标:

捕捉此诗的意象,领悟其间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工具性)

⑶ 志趣目标:

通过网络令学生受到艺术的熏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人文性)

5、教学重难点;

因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多首新诗,对诗歌有了一定粗浅感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因习惯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而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比较陌生,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流媒体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与艺术美。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方法过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任取任求。此时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仅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时一枚罗盘,一支路标。为其导航引路,此刻,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中讲台上的主讲者,而变成了资源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与评价者。

1、搭脚手架、进入情景: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创设一种虚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其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临文嗟悼的强烈感觉。

2、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然后让学生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在广阔自主的网络媒体下进行诵读感悟,自主研讨,协作探索。

3、效果评价、展示交流:

最后通过Top、BBS、留言薄、聊天室、邮件、QQ等方式实行与人对话,互评师导、切磋交流进行能力的培养。受到文艺的感染,师生互动真是其乐融融,不易悦乎!

【学习任务】

具体来说我在主题学习网页中设计了以下六个任务模块并把资源的利用贯穿其中:

1、音乐熏陶,进入情景:

首先音乐设景唤醒体验,自古音乐与诗几乎如影随形,音乐的歌词可以是诗,诗的韵律又好似音乐,贝多芬也声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火花,听者的感情最容易被触发。”因此我设计音乐设景采导入新课。唤醒体验。

在我所设计的主题网页上将有关离别的一些歌曲分为古典类、现代类、流行类,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任意点击(如现代音乐类的《送别》),一曲曲哀婉凄丽的送别歌声能激活他们的情感经历,唤起审美期待,引出离别这一话题。再给一分钟让全班迅速在网上搜寻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形成竞争。以多为胜。这样的导入既为后面联想比较环节贮备了资料,又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在课前用网页制作的志摩简介,并上传到网上资源共享。

在优扬的背景音乐中由学生用略带伤感的语言作出对志摩诗一般的评价使大家对他心驰神往,急于了解诗情斐然富有传奇色彩的志摩在他笔下离别是怎样一种情怀,接下来便自然过渡到整体感知任务模块。

2、视听欣赏,整体感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是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网络中的MTV动画形式能成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其欣赏能力,思维能力。所以我在制作主题网页上链接了《再别康桥 》朗诵MTV的`几个不同版本:有动画版、有影视版、有诵读版等等,学生可依凭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尽情欣赏。唯美清新的画面迎合着志摩深情的吟诵令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双重激荡从而产生不吐不为快的欲望,使这个环节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当学生通过欣赏诵读MTV对全诗有了一个层次的认识之后,趁势转入鉴赏品评任务模块。

拓展阅读: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1、动静相衬中见深情美: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内心同样是沉重而压抑的,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有节制的,用词遣句尽力轻巧,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虚实结合间见离情美: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康河如此美丽,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3、比拟夸张里见浓情美: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竟具有了新娘的魅力;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就连“夏虫也为我沉默”,诗人用比喻拟人写活了对康桥的浓情蜜意。“云彩”本就不能带走,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手法的运用,更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再别康桥说课稿1 篇7

知识与技能:1.美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以“融情于景,言为心声——走进徐志摩”为探究话题,探讨本文所写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探访诗人精神依恋的故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学习重、难点】 以“融情于景,言为心声——走进徐志摩”为探究话题,探讨本文所写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探访诗人精神依恋的故乡。

【教材助读 成长心灵】温馨提示: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

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2、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有70几位剑桥学子获诺贝尔奖,6位英国首相,牛顿、培根、拜伦、罗素、维根斯坦以及查尔斯王子都曾是这里的学子。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挚友胡适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 这种“单纯信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诗人在康桥学习生活期间所受的熏陶与生活经验。1920~ 1922年, 诗人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 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气氛的熏陶, 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 对产生于英国等西方国家“自由”与“民主”的思想非常信崇。诗人虽然生活在现代都市里, 却对现代喧闹的都市文明抱持一种拒绝的态度, 始终膜拜和沉迷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崇尚大自然的精神境界。他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 在康桥的美中, 发现了人的灵性, 发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因此, 康桥不仅指诗人生活过、求学 过的地方, 也成为诗人永远的精神故乡, 康桥在诗人心中, 就是大自然、美与和谐。所以诗人在其散文《 吸烟与文化》 中说: “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爱” 的信仰在“ 单纯信仰” 中位于核心地位。“ 爱” 的信仰也初步形成于诗人求学康桥期间。1920年, 林徽音之父林长民携女游历欧洲, 徐志摩得以结识林氏父女, 兰心慧质的16岁少女林徽音令诗人陷入情网, 不可自拔。“ 我将

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 我命, 如此而已。”。徐志摩的确将恋爱视为“ 生命的中心与精华” , 他不惜以金钱、地位、学位、荣誉、友谊、亲情与生命等为代价, 终生孜孜以求“ 唯一灵魂之伴侣”。1928年, 诗人来到康桥故地重游、写作《 再别康桥》 时期,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感慨万千。此情此景,就像当年陆游重游与表妹唐婉发生爱情悲剧的故地沈园, 陆游触景生情, 分别创作了《 沈园》 和《 衩头凤》 , 其中的感伤情绪全部来自那段诗人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再看“ 自由” 和“ 美” 的信仰。徐志摩由英国回国以后, 曾经渴望中国也能实现英国式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 民主” “ 自由”“平等” 等思想。20年代“ 胡适派” 文人发动了一场与军阀当局争人权、要法治、实现宪政民主制度的政治斗争, 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最后在军阀政府的高压下归于失败, 从而给徐志摩“ 自由” 的“ 单纯信仰” 以很大的打击。徐志摩十分欣赏泰戈尔鼓吹的所谓“ 农村建设计划” ,具体目标是在农村建立学校、合作公社、医疗队、救火队、蓄水池、加强畜牧业与手工业, 提倡全民性的文艺运动等, 但由于军阀混战, 计 划胎死腹中, 后来他多次想重新实现这个计划, 都屡因社会动荡而夭折。随着诗人在国内呆的时间越长, 诗人耳闻目睹越多的社会黑暗与丑恶, 令他越加失望与灰心。他因而写过反映下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诗歌, 如《 先生!先生!》 《 叫化活该》 与《 盖上几张油纸》 等;写过反映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诗歌, 如《 大帅》 《 人变兽》 与《 太平景象》 等。试想,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实现英国式“ 民主” 的政治制度?怎能实现“ 农村建设计划” ? 怎么能有“ 自由” ? “ 美” 的载体“ 自由” 没有了, “ 美” 的载体“ 爱” 也没有了, 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祖国也找不到一块像康桥一样世外桃源的“ 美” , 那么怎么可能有“ 美” 的存在呢?因此, 徐志摩1928年重游故地康桥、写作《 再别康桥》 时, 几年前在康桥留学期间形成的以“ 爱” “ 自由” 与“ 美” 为中心的“ 单纯信仰” 已经无情幻灭, 《 再别康桥》 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 它是诗人“ 单纯信仰” 无情幻灭后的一份诗意祭奠, 是诗人为夭亡的美好理想与信仰而作的一次深情忧伤的悼念!

4、《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由于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作者于1922年首次告别康桥时曾写下题为“别了康桥”一诗,其后又写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些诗文均抒发了作者对曾经抚育过他的康桥无限眷恋之情。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往日物事涌上心头,自然难舍难分,惆怅莫名。

5、作品: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6、意象:即景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7、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美读感知,寻找画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体悟感情,把握节奏,大声诵读。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诵读这首诗的语气语调应该是、。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直白的抒发出来的呢?

3.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你抓住景物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

二、美点研讨、品读诗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问题探究:“融情于景,言为心声——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探访诗人精神依恋的故乡”

1、共同探究

第一幅画面写了哪几个意象,意象有怎样的内涵,通过怎样的词语或修辞来描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朗读时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意象 B、炼字 C、情感

D、语气语调

2、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根据我们刚刚分析第一幅画面的思路来赏析:写了哪几个意象,意象有怎样的内涵,通过怎样的词语或修辞来描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朗读时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意象 B、炼字

C、情感

D、语气语调

三、知人论世、探究文本——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这种“愁”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阅读下列资料,思考:诗人究竟向什么道别?

资料一: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我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我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徐志摩《猛虎集·序文》

资料二: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资料三: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胡适《追悼徐志摩》

资料四:现实是,志摩遭遇了婚姻的破败与爱情的危机,他不得不在皓首穷经中写作、写作,以应付太太(陆小曼)的高消费。志摩回到中国的大学讲台,用全英文讲学,却遭到了师生的非议,他陷入恐慌之中„„ ——胡适《追悼徐志摩》

资料五: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爱情的梦、艺术的梦,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不忍心打扰她。同时诗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康桥带走了自己的一切,带走了自己的灵魂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梦想;这美好的一切,永远地留在康桥。——张五芳《再别康桥读后感》

四、呈现美景、抒写性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同学们,少年是诗的年纪,青春是歌的松柳,请同学们舞动自己青春的激情,为自己初中母校仿写一首诗。

(要求:六人一组,第一、二小组负责写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从第三组开始每组的第一个同学选择一个意象,第二个同学根据意象从课文里选一个合适的句子。第三个同学根据课文的句子进行仿写,第四、五个同学把这个诗句改写成一个富有诗意的句子,第六个同学把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课后巩固——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一、基础题——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单!1.填空。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我 衣袖,不带走。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二、能力提升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5、《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作业布置——开阔视野、提高自我 【基础训练】(必做)

1、背诵默写全文;

2、整理学习笔记;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拓展阅读】(选做)

1、《我所知道的康桥》

上一篇:什么方法能美白祛斑下一篇: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新大纲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