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优秀教学反思(共11篇)
1、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作业、练习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2、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从教学的有效性,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反思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的课堂即时效果与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进行的阶段教学效果等。
4、反思通常是实践者或行为主体的独立思考。但为了促进反思、提高反思的成效,应注意开展一些合作式的反思活动:如同伴间的批判性对话、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专家对话和咨询活动、反思交流或研讨活动等。
5、要坚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采用片断旁注、结论感悟、案例点评、经验总结、失误反思、阶段回顾等方式进行反思。
6、教学反思要坚持一课一反思一记录,属于常规性的反思,可以直接写在教案里;对自己教育实践的认识与感受,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的心路、结果和心得,用文本的形式予以记录和表达,形成高质量的深度反思,每学期至少两篇(期中期末各一篇)。
一、“课堂自我诊断”的内涵
“课堂自我诊断”,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情况, 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技术动作示范是否规范、教学组织是否高效、激励学生是否有效、场地器材安排是否得当、教材处理是否科学等方面与教学预设进行比较与分析,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及时进行思考与调整。
二、“课堂自我诊断”的内容与方法
(一) 自我诊断的基本内容 (见右表)
(二) 自我诊断的一般过程
如右图所示, “课堂自我诊断”的一般流程为“教学初诊——尝试用药——事后确诊”, 但由于大部分教师教授的班级为多个平行班, 所以, 在主要环节中还可以增加可在其他平行班中进行的“再次诊断”、“再成对策”、“再次用药”三个补充环节。
1.教学诊断
教师可在课间休息时间, 快速地对照表中学生的表现指标和自我诊断要点, 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简单比较, 对有深刻印象的环节用记号在自己的教案上进行标注, 并简要描述情节与感受, 防止过后忘记。
2.尝试用药
在平行班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在前一个班级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及时调整。如, 可以在课间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进行快速地思考、分析, 选择一个对策, 在平行班的教学中再次进行尝试, 检验对策是否有效, 注意是否有新的问题产生, 然后获得新的教学感受, 并在课间再次进行简要记录。
3.事后确诊
在教学结束后, 教师参考课间在教案上的标注和简单记录, 再次回忆自己在教学中的情况, 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回顾, 诊断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思想、情感是否存在问题, 存在什么问题。然后, 在教学理论、经验的指导下, 对自己课堂教学做出确切的诊断与分析。
三、“课堂自我诊断”四要点
(一) 强调现实
“课堂自我诊断”必须围绕教学实践进行, 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只有以现实情境为自我诊断和对比分析的起点, 所得到的诊断结果才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 也才能够让教师得以围绕自我诊断深入展开教学反思, 切忌虚构、猜测与想象。
(二) 注重及时
通常, 在课堂刚刚结束时, 教师的体验和感受最强烈, 如果当时没有及时进行记录, 等到过后再写作的时候, 就会觉得没有继续写下去的冲动与念头, 而且会有印象模糊的感觉, 甚至完全遗忘细节。
(三) 把握细节
“课堂自我诊断”的切入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有关注和留意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如, 关注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得当、某一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否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某一教学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是否科学, 只有这样, “课堂自我诊断”才能够真正收到实效。
(四) 发散思维
在进行“课堂自我诊断”时, 教师的思维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特别要重视一些求异和批判性的发散思维。如, 当高效地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教学时, 教师就应当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成功, 换一种思路是不是会更好;如果是失败的经历, 教师就更应该多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在哪里, 要怎样修正才能够取得成功。只有以发散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闪光点, 教师才能真正思有所获。
四、“课堂自我诊断”书的写作规范
(一) 主题与标题
“课堂自我诊断”书的写作需要有主题, 也需要有标题。主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提炼:或侧重于对主辅教材处理的探讨与分析, 或侧重于对活动流程环节的思索与研究, 但落脚点都应该是去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而标题则应更加简洁、明了、新颖, 一般可用与主题相符的短语作为诊断书的标题, 如, “助跑:跨越式跳高的第一要点”等。
(二) 结构与行文
“课堂自我诊断”书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教学案情”和“诊断分析”。“教学案情”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格式, 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失败或者成功教学片断的实录, 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简要描述。只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真实、客观和细节化即可, 描述时要紧扣主题, 切忌游离在主题之外。“诊断分析”的写作要紧扣“教学案情”,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讨, 在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力求科学、准确、深刻, 并要将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深化。在诊断书的最后, 可以就问题与不足, 形成一种或多种对症下药的“方子”。
我们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结合本校的实际,对课堂教学反思的几个环节进行了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1.个体备课与粜体研讨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备课的重点,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存首位,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思考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鉴于生物教师普遍课务繁重,为提高备课的质量,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在安排好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后,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把每一课时的备课任务落实到组内的各个教师,把个体备课与集体研讨相结合,以“集体分工一个人备课一集体研讨一资源共享个人调整”的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备好。
(1)个体备课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提前一周备好相关的课。教师可以参考网上现有的、以往使用过的课件,但不能照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除了我们使用的浙科版教材,还要参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参、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理清本课的重点、难点:知道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不作要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这一中心改编现有课件或重新设计一个课件。同时准备好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资料和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地方,也要及时记录下来。
(2)集体研讨
学校安排每周四下午的第三、第四节课为备课组活动时间。因此我们就利用每周四的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研讨。首先由备课教师展示课件,说明教学设计的意图以及需要集体讨论解决的问题等,然后由其他成员提出意见,集体讨论并统一意见后由备课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再把课件传给组内的教师。教师收到课件后可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对课件进行改动,转化为适合自己使用的课件,同时也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深化过程。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反思教学设计,课后及时完善课件。在区、市、省的教研活动上有专题讲座和观摩课,也是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好机会。
2.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是教育的核心。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也是能让学生喜欢的教学。课堂教学技能有导入、提问、强化、反馈、板书、结束和应变等。我们可以通过课中的及时反思和课后的全面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1)课中反思
根据教学设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有没有学生在睡觉,有没有学生在开小差,学生是不是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等。同时也要时刻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是不是以讲台为中心,努力使学生全方位的主动参与,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因此,我们还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在课中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2)课后反思
①利用录像课进行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即时反应,反思不可能深入和全面。而课后凭自己“印象”或“感觉”进行回顾,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录像课能为教师回顾自己的实践、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全面而完整的素材,还能做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比如有效提问的次数、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口头禅的频率等。我们要求生物组的每个老师每个学期到有自动录像设备的微格教室上一次课,在教室上的汇报课、研究课也要录像。教师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或光盘对一个学期积累下来的录像课进行全面反思,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相互借鉴。
②通过相互听课进行反思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可以发现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不仅对上课教师是个提高,也可以使听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感受什么样的教学是吸引人的,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从教师的角度去思索,自己应怎样讲课,讲出自己的特色来。
3.收集与改编相结合,提高作业设计的能力
大量的习题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使教师疲于批改,没有时间思考学生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根据我们对萧山区40位生物教师和一个班50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首选是变式训练题,得到变式题的途径有二:一是收集,二是改编。改编的方式有变条件、变问法、变解法、变情景、变题型等。
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无止境的,我们在反思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集体研讨的时间安排不够,导致集体的智慧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忘记“以学生为主”这一中心:好的题目在平时缺少及时的积累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新加坡l法雷尔著,反恩课堂交流——亚洲案例,余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童永歙,李强,行动——在素质教育中,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文作一些简单叙述。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中教师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最优化。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1.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2.丰富历史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我认为,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周一良等人传世的学术著作,精选若干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历史教师主要应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研究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通过听课后的相互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特别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的交流、分析,有助于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在反思他人教学经验、教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如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2.课后小结。课后小结,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像这样的课后小结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可见,在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思考。笔者认为,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努力成为思想型的老师。因为,思想决定我们的行动,行动又改变着一切。
很多成功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的有效反思是教学的助推剂。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那么做为基层的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我们的专业反思呢?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时代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进步。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我们广大教师更应该重视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的学习,不断地提醒自己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旧教学理念,就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终成为新教育的落伍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教育界如今已经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大批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朱永新、李镇西、孙云晓、程红兵等。我们广大基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多学习、吸收这些教育名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反思自己并尽可能缩短与名师的差距,努力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改造自己。
其次,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仅凭自己单纯的教育教学思想还远远不够。实践证明,先进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实践中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教无定法,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努力改进自己教学方法的不足,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再次,我们还应当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机智和习惯。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处理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急手段,而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够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如文明办公、勤于钻研业务、教育学生能以身作则等。
《印一印、玩一玩》这节课可以说是版画的入门课,所以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从发现痕迹开始,到动手实践,尽量让他们自己来尝试学习方法;并进行分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在合作活动和游戏中探究学习,体会拓印的乐趣,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教师在课堂中至始至终起着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这节课上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兴奋,觉得从课前引入到课后拓展,每一个环节都比较清晰、顺利,课堂气氛也活跃,学生对学习内容很感兴趣。看到学生的表现,我感到的是欣慰。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有一些新意,也比较完整。冷静下来,我脑海里又一幕幕的回忆着这节课,联系新美术课程标准,我重新审阅了我的教学教案,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了思考和梳理,觉得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和环节。
一、课前引入: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首先我以一个破案的故事作为引入,通过破案引出“痕迹”,使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对痕迹的作用有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对这个环节,我想:在情景创设上,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来源于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如:童话故事和儿童故事)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看看、画画、做做,主动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生拓印方法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方法,而是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将实物的痕迹拓印下来,教师再提供另一种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传授拓印方法时,是否能够先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拓印、体会、自由的尝试,然后将问题提出来,教师再做讲解、示范,这样会更突出教学的主体性。
三、合作探究:发扬协作精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二个环节,第一个拓印练习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所使用的彩色纸,却又是第二个拼图环节的材料,第二个环节的加入,能够摆脱学习拓印技巧的枯燥和单一,让学生一直在尝试拓印和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有了第一个环节的拓印,才使得拼图的色彩效果更加斑斓,自然而然使二个环节有了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构建师生互动机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各教师从教的终生目标.但这里只谈数学教师的高效率教学, 所谓高效率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高效率地学而进行了高效率的教, 能使学生花较少的时间, 但享受到良好的近期以及长远发展的数学教育.近期笔者承担了课题——初高中的数学知识与教学衔接的研究.有机会听了宿松县一所市级示范初中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教研课.内容是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1课时) , 为免因自己的水平而有损授课教师, 这里三位教师就分别称为教师A、教师B、教师C.对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进行反思:谈谈如何进行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
1 反思问题的引入
教师A:问题1:某班同学在植树节植樟树和白杨树共45棵, 已知樟树每棵2元, 白杨树每棵1元, 购买这些树苗共用了60元, 问樟树苗、白杨树苗各买了多少棵?
我们得到方程组:
x, y的哪些取值可以使上述两个方程都成立呢?请你试一试:
x=10, y=35; x=20, y=25;
x=-15, y=25; x=15, y=30.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每个方程都成立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我们用“{”把它写成如右的形式
教师B:把教师A的引例 (也就是课本上的引例) 进行了改编, 用图片的形式放映在屏幕上:
问:你知道一个茶杯和一箱饮料各多少钱吗?
学生1:设一个茶杯x元, 则一箱饮料为 (45-x) 元, 根据题意有:
2x+ (45-x) =60.
学生2:设一个茶杯x元, 一箱饮料y元, 根据题意有:
教师C:与教师B的引入方式相同, 只是依然采用课本的叙述方式.两学生分别用列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2x+ (45-x) =60;
从问题给出的形式看, 三位教师基本相同.教师A和教师C, 基本与教材给出的方式一致, 教师B却改变问题的给出方式, 采用直观实物图形的形式放映在屏幕上, 这样更直观.趣味性上比教师A和教师C的引入更强些.
高效的数学教学一定要求教师在问题的引入上要下功夫.一个有趣味性的问题首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眼球.从这点上说教师B比教师A和C的引入好, 不是因他把树改为茶杯和饮料就好, 而是他给出的形式好.用画面给出, 直观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且更易使学生求解, 在教师B的课堂上就有学生用算术方法给出答案:第二组图画比第一组图画多一个茶杯, 所以一个茶杯的钱就是多出的15元钱, 从而一箱饮料就是30元.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若不借助实物图, 是不易想到此算术方法的 (实质是整体思想形成的初始) .
2 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A:在给出方程组的解概念后, 直接问1:问题1能否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呢?又问2:比较所列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2x+ (45-x) =60, 想想, 能不能将前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后面的一元二次方程呢?
教师B:问1:通过对比与2x+ (45-x) =60, 你发现了什么?问2:二元转化一元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代入消元)
教师C:采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得出方程组与2x+ (45-x) =60的关系.教师趋势引导:这样做达到了什么目的?
如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又如何突破难点教学.三位教师显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教师A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指向明确, 没给学生留一点自主的思考空间, 学生只需按教师所指的方向走下去即可.问题缺乏启发性.学生学得很轻松, 但也会轻易忘记此教学过程.自己再独立地解别的方程组可能还是不知朝向何处去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如果数学教学不能足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教学, 甚至是无效教学.教师B的两个问题就比教师A的提问科学:既有指向又没定死, 特别是问题1有铺垫性.教师再怎样精彩的讲解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体验有关的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由教师一人包揽.就是像教师C那样完全由学生自己发现 (哪怕学生只发现了一点滴) 也强于教师A的和盘托出.学生没咀嚼的机会, 只是囫囵吞枣.
3 反思教学效果
教师A:在最后学生练习, 教师A是叫班里最好的学生上黑板.解答无过错, 表面效果很好.
教师B:是采用学生口述, 随机点名提问学生:变哪一个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后变成什么方程?有几种变形方式?而且有意识地叫一些容易暴露问题的学生作答.从中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掌握情况.
教师C:是学生举手上黑板板书演算.效果也还可以.相信该班大部分学生已会, 因为教师C的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的步骤是师生合作交流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又好于教师A将步骤直接写在黑板上.
从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 教师A的效果只是短暂的效果, 时效性不会太久.之所以不同的教师教授同一内容可达到不同的效果, 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一是老观点, 把学生看成了盛知识的容器, 教师只顾往里装, 学生消化了没有?消化了多少?教师不知, 也不想知, 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另一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易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只要教师B和教师C长久坚持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学数学的思维将定会有所提高, 后效一定乐观!
“同课异构”课教学是学校进行校本研究的常见方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帮助的.特别是能把教师新老结合, 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组合一起上同一内容, 对比性更强.但上完课后必须全体听课数学教师在一起讨论后, 发表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这样才能对提高课室教学效益有帮助.不能走过场, 否则劳而无功!尽管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与教师自己的各自的数学基础, 各自所拥有的方法论、教育观有关.但这些又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环境因素很重要, 若是整个学校, 整个县都形成了重视教学效率的研究, 教师经常以效率为导向设计教学, 综合考虑影响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 课堂教学的效率何愁不高.“同课异构”促进课堂优势互补, 教师间的智慧共享, 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反思学校的教学现状, 探索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又是校本研究的出发点.该校每年在我县质量评估中均位于前列.学校里丰富的教研活动肯定为学校的教学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作为一各高中教师 (笔者在初中从教12年, 高中从教9年) , 我觉得如今的初中教师不重视这些概念教学.像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些概念老师只是一带而过, 而且现象很严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会影响学生对教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现今高中的学生对数学三种语言的互译很不熟练, 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 从而解题无从着手!从初高中的教学衔接看:初中教师淡化概念教学与高中的教学做法脱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教师 美术教学 能力提升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面临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因差异性而理解不到位、课堂调控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在勇于探索的同时,更要及时做好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正视并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实现美术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思一:营造多元化的教学导入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美术课多是安排在主课之后,一般为上午的第三节,或者是下午时间段中,这些时间段学生已到了一定的倦怠期,或者说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如何有效的将课题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求知、探索释放出来,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铺展。笔者在上低年级段的《春天来了》一课时曾经发现,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很多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用音乐《春天在哪里》的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一边哼着这个耳熟能详的曲调,一边看着画面中不断变化的春天景象,从而可以唤醒孩子们记忆中的春天,当提问到关于春天的相关问题的时,学生能够很快融入教学气氛中,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争相告知自己印象中美好的春天。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但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言,让整个本来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广泛素材,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关系。
反思二: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像世界万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们由于他们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针对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性、性格多样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性,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一种闪光点来进行开发,从而实施一定程度有差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质,促进个性发展,这在美术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新教师课前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而所谓的备课不只是要备教材、备教法、做课件、准备范画,更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做好相应准备,学会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所以对授课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也是我们新美术教师的备课内容之一。因为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方法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了解到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各个省市、五湖四海的孩子,基于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笔者以“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美景”这一话题进行导入,教师没有直接关于家乡固有场景的灌输,而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发挥,在交流的过程中开拓学生们的创作思路,让家乡场景不局限于高楼大厦,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场景,例如:林荫小道、小桥流水人家、山乡村野、四合院等家乡场景,为之后的创作给学生留下个性发挥的空间,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丰富情感体验。
反思三:尽情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以临摹为主,让学生模仿着画画,看谁画得最像,画得最仔细就是好的、合格的作品。这是对学生模式化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情感表达。学生在机械的作画练习中,会丧失属于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创作能力逐渐下降,也将越来越依赖于老师的灌输,懒于自己去想象和创造。因而作为新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笔者曾经上过《夸张的脸》,并在高年级段中选二个班,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尝试。一个班级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将脸部的各个细节都详细地讲述一遍,比如五官应该如何制作,陶泥搓揉捏手法等等;而另一个班级则采用相反的模式,以学生讲述为主,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讲述制作的方式,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师生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得出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制作原理和过程。两个班级在不同教学模式前提下,第二个班级的作品比第一个班级的作品脸部表情更加丰富,并且笔者还意外发现一些造型新颖而形态奇特的脸部表情,而第一个班级的学生作品基本以笔者讲述的样式为主,变化和创新鲜有。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到高年级段越容易被束缚,越将老师的直接灌输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理所当然,对今后老师的突然放手,要求进行独立和创新性的思考时,会不知所措,想象的区域会变得狭窄,内容死板空洞,仅局限于老师曾经所讲授的范围,犹如围城,不再愿意动脑筋去突破思维的固有模式和枷锁。
所以新教师应该紧贴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想法无尽地挖掘出来,让他们能够走近生活去感受作品,将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展现在作品中。话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创作的起点,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让美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的情境。在现代社会中,美术不仅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了解美术其实是渗透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不是美术课结束了就停止了,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的。这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丹说的这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四:提倡多形式作业评价手段
作业评价不仅仅体现于课堂最后十分钟的点评,而是贯穿于整节课中。小学生还是孩子,因此有技巧的评价,有技巧的表扬,能够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如何绘画鱼这一课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绘画内容布置后的五分钟左右,他就完成了,将手扬得高高的,一脸急切地看着老师,嘴里嚷着“老师,我画完了,我画完了”。走近一看,大大的白纸上就画了一条孤零零的、没有着色的小鱼,并且是最简单的画法,而此时笔者奖励给他一个大拇指卡片,对他说:“你太棒了,能这么快就画出一条小鱼,但是你想想你平时玩的时候是不是有好多小伙伴啊,而你的小鱼它却孤零零地在这么大的一张纸上遨游,它也会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你应该怎么帮助它呢?”以一种启发式的评价,将他绘画中的闪光点放大,并且引导他继续创作。随后不多时,他又一次扬起了手臂,发现原本空空的画纸上画满了小鱼,随后笔者又奖励他一个大拇指卡片,继续引导,让小男孩给小鱼儿们穿上美丽的花衣服——添上色彩,小男孩连续得到两个大拇指更加开心,更加专注地绘画,平时的小动作,讲空话也就都不见了。而他这一系列的表现,以及得到的奖励,也在无形中鼓舞了周边的一些小朋友,这个也可以说是班级中的一种“羊群效应”。
而作业评价中最好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这三个点评方式递进进行。学生的自评,是让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以及创作的灵感来源,设计的意图,而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也有利于听的同学关于这一绘画主题创作思路的发散。学生互评,是让其他同学对于自己的作品提出想法和意见,这个过程是全班参与的过程,都积极思考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最后教师的总结点评,是一个主题升华的过程,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作品中表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作品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可以变化的意见,而这个意见最好不局限于一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形成单一的模式化概念,才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亚娜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考试周刊 2010.4
[2]相毅敏 《美术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3]周冬梅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阅读》 2012.7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上课流程是 1,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2、听音,识图。3、听音,重复课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自己上课该做什么)上完课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中,可是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案做了重新调整,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热身复习之后,我交待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多学一些礼貌用语。我们要开展评比“礼貌星”的活动。看谁能获胜。任务的明确,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当我组织学生参加“找朋友并问候你的朋友”的活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拍着手,兴致勃勃的去交朋友,用英语问候朋友。这种活动的设计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数学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适时、适度、适法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教学。
如在《数学(必修5)》数列概念的学习时,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特征和表示数之间的关系,适时地体会数列的各项的顺序与其序号的对应,归纳得出数列的定义后,为了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与“1,3,2,4,5”呢?请尝试用文字叙述这一特点。
当学生理解了“在两个数列中,相同序号上的项相同时为相同的数列,否则为不同的数列”,再设计如下问题:
“数列中的数和它的序号是什么关系?哪个是变动的量,哪个是随之变动的量?你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相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从反思性教学、教师课堂话语及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三方面入手,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获奖教师及普通教师的课堂话语。研究表明教师通过反思课堂话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反思;大学英语;课堂话语;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5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1
1 . 引言
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动以来,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就是通过课堂从事传道解惑、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教师课堂话语是指教师用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堂交际、讲解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是师生间非常重要的交际媒介,它不仅是目的语的来源,也是教师管理课堂的主要手段。成功的教师课堂话语能直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有效促进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能力的目的。
2 . 文献综述
2 . 1 反思性教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反思。随后,Goodman(1984),Korthagen(1993),Villar(1994)等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Schon(1983)提出两种反思性实践: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计划阶段和课后评价教学效果阶段进行的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是指教师实时监控自己的上课表现,课堂上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国内学者熊川武(1999)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 . 2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Nunan(1992)认为,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能较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提升教师的课堂决策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效果。Freeman(2002)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如:夏纪梅(2002),刘润清(2004),周燕(2005),文秋芳(2010)从不同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综合学界观点,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牢固掌握本学科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是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注重专业实践活动的改善,提高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能力。
2 . 3 教师课堂话语
课堂话语就是课堂上产生的话语,包括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国内外专家学者Chaudron(1977),Long(1988),Anton(1999),周星(2002),杨雪燕(2003),胡青球(2004),程晓堂(2011)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了大量研究。程晓堂(2011)认为,分析教师课堂话语主要是探讨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可以从语言学视角、语言教学视角及话语分析视角进行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包括教师课堂上的语音、语速、词汇、句法等;语言教学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提问、反馈、解释、重复及指令等问题;话语分析视角的研究主要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师课堂话语使用的恰当性和实际效果。
3 . 研究设计
3 .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本校大学英语教学部两位在2013年“外教社杯”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江西赛区)中获奖的教师和其他两位教师,通过纵向对比研究获奖教师的课堂话语及其平时的课堂话语,及横向分析获奖教师与其他两位教师平时的课堂话语,就如何反思课堂话语,提高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议。
3 .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及访谈法。就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两位获奖教师的教学视频进行分析,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在比赛前后对课堂话语的反思过程,将其与其他教师平时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教师如何反思课堂话语,促进其专业发展。
3 .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首先,调查本校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现状,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艺术及方式,即: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不同问题的单句含词量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方面的情况;然后,从以上几个角度对比分析获奖教师与另外两位教师的课堂话语,找出平时课堂话语中存在的问题。
4 . 结果与讨论
4 . 1 问卷调查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3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针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现状。如:你在课堂上扮演什么角色、教师课堂话语是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课堂话语在你的教学设计中占多大比例、课堂上你一般会提哪种问题(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否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你一般会对学生提供的答案做什么样的反应、你是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吗、你是否会反思你的课堂话语(如何反思)、你是否喜欢这个职业等9个问题。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75%的教师都改变了过去“教师匠”的观念,认为自己是课堂组织者、评价者等,82%的青年教师有反思的意识,会因为课型的不同而调整课堂话语在教学设计中的比例,但他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及课堂话语在现实教学中都无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效果;在课堂提问方面,45%的教师选择主要提展示性问题,偶尔提参考性问题。
4 . 2 个案研究
本文以两位获奖教师(T1、T2)的教学视频(20分钟)及另外两位大学英语教师(T3、T4)平时的教学视频(45分钟)为素材,就他们的课堂话语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可见,两位获奖教师在2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参考性问题与展示性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1:1和4:5,比例差别不大。获奖教师本应多提参考性问题,但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比赛的特殊性,时间有限,获奖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了同时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而另外两位教师在他们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两种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2:5,T1、T2在20分钟内提的参考性问题比T3、T4在45分钟内提的更多,而展示性问题的比例刚好相反。对于单句含词量,两位获奖教师对这两种问题的处理没有明显差别,都采用了简短的句式进行提问。访谈了解到,两位教师认为:无论是参考性问题还是展示性问题,他们都会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含词量少、句子短、结构简单的句式,以达到教学的最好效果。而另外两位教师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的单句含词量都比获奖教师更多。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一栏,由于比赛现场的时间有限,只有20分钟,所以两位获奖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都不长。而相比另外两位教师的45分钟课堂,这两位获奖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一些。
4 . 3 访谈
根据对两位获奖教师的访谈,我们纵向对比研究了他们的课堂话语及其平时的课堂话语,两位教师都谈到赛前在平时课堂中不会有意识地区分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由于对这两种问题的了解有限,他们提问时主要考虑的是课堂效果,T1告诉我们:“我处理课文的时候很少做段落大意的划分,基本集中在paraphrase上,对学生提问时一般都会采用比较简单的句式,这样他们才能听懂。而且还要等他们思考一段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以上问题和我们在分析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时发现的问题基本相同,而通过参加这次教学大赛,他从理论上了解了这两种提问方式,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反思教学的具体过程与特点,总结和重构了个人教学经验。T2表示,从准备参赛到比赛现场的全过程,她做了很多的教学反思:参赛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及等待的时间都经过了不断的思考和锤炼,她认为,这次比赛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其他教师不断的评价和帮助分不开的。通过这次比赛,她不但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并且平时的教学活动也得到了改善,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 . 讨论
通过总结以上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及访谈,我们的研究结果如下:
(1)本校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有角色转变及反思意识,但总体反思水平一般停留在道德维度及课堂规范,在课堂话语方面的理论及实践反思水平有待提高。
(2)就课堂话语本身而言,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从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部分领域进行分析:①提问方式:参考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无论在课堂内外都可以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性,而展示性问题有固定的答案,学生比较容易找到,但对提高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帮助不大。所以,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采用参考性问题(周星、周韵,2002)。②单句含词量:根据Krashen(1981)的“输入假设”,课堂上教师采用日常谈话文体进行交际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含词量少、简单易懂的句式进行提问,对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而言,不管是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只要能听懂,就能促进进一步的交流。③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Nunan(1991)指出,教师的等待时间在语言教学课堂中很明显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的语进行的提问进行理解。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教师应适当增加时间。
(3)在教学大赛中获奖的两位教师由于这次有目的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多次模拟试讲及教学反思,并与同事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6 . 结语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启示:
(1)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大学英语教师意义重大。广大教师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提高实践反思的水平。
(2)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反思水平: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和同行专家一起了解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课堂话语的使用情况,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②相互听课,观摩彼此课堂,并交换观察课堂所获取的信息,通过一起对这些信息的分析,逐步走上科研之道,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与同事之间的理解与认同;③撰写反思日志,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把当天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内省与自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建立引导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课堂话语反思的行动研究的探索机制及环境,组织他们走出去,积极参加各项学术讲座,观摩教学大赛现场,就相关话题组织讨论。
参考文献
Anton, M. The discourse of a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learner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language classroom[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3).
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Dewey J.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 Boston: D.C. Heath & Co., 1933.
Freeman, D. & Richards, J.C.(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
guage Teaching[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2 .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un Press, 1981.
Michael J. W.,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M]. Cambri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Nunan 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7-19.
Schon 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3.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何广惠.外语课堂教师话语对英语学习者意义协商的影响[J].大学英语教学,2010(6).
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
李颖.新形势下外语教师的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11(2).
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王丽娟.课堂环境下的教师发展——影响中国外语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2008(1).
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10(4).
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8).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杨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J].大学英语教学,2010(4).
袁维新.教学学术:一个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8(2).
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教师课堂优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教师教学课堂评价语10-03
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分析10-04
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评语10-18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01-08
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方案01-12
[教师]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究06-12
教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细则06-03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讨07-21
技校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研究05-28
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计划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