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共8篇)
同学们:
欢迎大家学习掌握“社区社会组织”方面的知识。本课程内容,围绕什么是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发展哪些社区社会组织,怎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基本问题进行讲解,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有:(1)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及重要意义;(2)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思路;(3)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及其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业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操作思路;(4)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和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的操作思路;(5)完善法规政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要点;(6)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操作要点等等。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因此,要理解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就应该对社会组织的含义有一个概括性了解。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从狭义上理解社会组织仅仅是指民间力量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也可通俗地称之为“民间组织”。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界定的社会组织,其范围明显小于西方国家所谓“第三部门”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NGO)范畴,一般不包括居(村)委会,不包括参加政协的各人民团体和工青妇组织,更不包括事业单位,基本上等于党建领域常说的“新社会组织”。
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社会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其中,社会团体主要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基金会是指对自愿捐赠的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如果按照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社会组织大致划分为: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等。这种划分具有相对性。
如果按照活动地域范围(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社会组织、省市级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如区县或街道社区层次的社会组织)等等。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并无严格界定。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由社区成员举办,主要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基本宗旨的社会组织,也可以通俗称之为社区民间组织。它属于基层社会组织范畴,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所说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区业主组织等等。社区业主组织主要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组成的组织,包括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和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会的执行机构。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标准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如果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划分为: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基金会、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区业主组织等等。
如果按照登记和备案标准划分,可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履行了登记手续)、备案型社会组织(履行了备案手续但未履行登记手续)、未登记未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
如果按照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大致区分为:社区服务类、权益维护类等等类型,当然,这种划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因为绝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都同时具有一定的社区服务和权益维护功能。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尽管还处在成长初期,但这些社区社会组织程度不同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或者义务巡逻协助维护社区秩序,或者参与调解民间纠纷,或者开展扶贫帮困,或者自娱自乐同时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已经显露的端倪表明,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工作或者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一是有助于推进社区群众性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将社区群众性自治空间从社区内单一的地缘群体例如居委会、居民小组、邻里、楼院等拓展到社区内的趣缘群体、志缘群体、利益群体等多类群体;可以将社区群众性自治内容拓展到社会公共生活的诸多领域;可以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有序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可能推动社区群众性自治逐步进入以居民委员会为载体的居民自治,以业主组织为载体的业主自治,以社区民间组织为主要载体的社团自治同时并存、互联互动、功能互补的历史新阶段。
二是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化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成员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要解决社区各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和居民委员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三是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有限政府”,需要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会组织来承接过去由政府包揽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需要社会组织提供多种社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组织服务于社区的作用越大,越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总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协同力量。理解这一点,还需要清楚:在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替代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不能替代基层政府组织的主导功能,不能替代居委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要协同这些组织发挥作用。
二、重点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种类繁多,功能千差万别。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一)大力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天津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发源地。1989年,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20多年来,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包括天津市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还不算多,所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还不算高。二是年龄构成偏高,主要以中老年居民尤其是以退休老人为主,这虽然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但与中青年居民占一半以上的人口结构很不一致。三是文化构成相对偏低,有专业技能或一技之长的志愿者较少。
有鉴于此,应该至少通过以下途径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优化社区志愿者结构。一是动员社区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积极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这不仅可以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而且对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我们发展和优化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机遇。
二是动员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参加社区志愿者队伍。这对于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用其所长,尽量使他们能够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要注意负担适量,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活动太多,负担太重。
三是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服务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引导社区青年居民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同时吸引青年志愿者组织进一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将社区作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社区服务基地或教学实习基地。
(二)积极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此处所谓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慈善救助为主要职能的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培育发展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大力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社区慈善组织网络。城区和街道社区都有必要建立健全慈善协会(或者分会),并依托社区实施慈善救助项目。要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方式给予基层慈善组织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同时推动基层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信力。要强化社区成员的慈善意识,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活动。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参与社区慈善活动,回报社会的自觉性。要推动社区慈善捐赠活动多样化、经常化。例如,开发和实施农民工救助、孤儿救助、扶残救助、安老救助、医疗救助等项目,建立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为普通人广泛参与社区慈善活动提供平台。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探索推动慈善超市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也是培育发展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许多地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社会捐助模式,建立了面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低价销售或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的救助点——“慈善超市”。低保户或其他贫困人口可以采用凭券、凭卡领物等方式自由挑选所需要的物品,类似于顾客在普通超市购物。这种救助方式与传统救助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目前,许多社区慈善超市的性质还不够明确,运作还不够规范,大都由社区工作人员经管。我们认为,应该促使其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为此,应该履行必要的登记手续;应该借鉴商业超市的经营经验,实行成本核算,专业化管理;应该鼓励公益性社会团体兴办社区慈善超市,也可以依托普通超市建立社区慈善超市,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
(三)着力培育为重点人群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
在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中,包含着一大批为重点人群服务的组织,例如,主要为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优抚对象、外来人口服务的组织。积极扶持和优先发展这一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促进社区治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培育社区老龄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社会团体,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为老服务机构等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积极培育社区残疾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帮助基层政府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要重视发展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团体,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
由于社区业主组织(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业主委员会)尚未纳入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组织范围,因此,关于社区业主组织是否属于社区社会组织,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的业主组织应该属于社区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业主自治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群众性自治的新增长点之一。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使其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积极力量,已经成为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服务的一项突出任务。
在培育发展社区业主组织方面,一是要推动应建而未建业主组织的社区,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实现“应建尽建”。
二是根据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基本精神,借鉴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某些规定,制定社区业主组织章程。其中,明确业主大会是业主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业主代表会讨论决定业主大会授权的事项;业主委员会成员由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会选举产生,并对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负责;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会可以行使罢免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职权。并且规定对于未经合法授权以业主委员会名义实施的给业主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社区业主可以主张对负责人和具体行为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要求,以避免业主委员会成员滥用全体业主赋予的权利,损害业主利益。
三是发挥社区业主组织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法定职能。其中包括: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实施管理规约,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配合公安机关,并与居民委员会协作,共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等等。
四是逐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业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社区居委会指导、支持、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大会及其业主委员会选聘、解聘、监督、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因此,社区居委会要指导和帮助社区业主建立健全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及其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予以支持。要提倡社区居委会成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和业主代表交叉任职。要建立健全“四方”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推动形成社区治理服务的整体合力。
四、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和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
(一)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
此处所谓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主要是指以繁荣社区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职能的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许多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草根型”社区居民文化团队,他们一方面自我服务,自娱自乐;另一方面服务群众,快乐他人,在社区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培育发展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发展壮大基层群众性文化指导员、体育指导员队伍。要鼓励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群众性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有体育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群众性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对广大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使其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并且负责健康测定、体质测评等等。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性文体指导员的作用,要按照文化体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者授予社会文化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有条件的街镇还可以成立群众性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作为群众性文化体育指导员的活动基地。
(二)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者简称“民办社工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扶持发展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并且增强其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功能,有助于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帮助举办者解决成立登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可以适当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成立初期且承担社区服务工作的民办社工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和居民委员会都应该尽可能在服务场所、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降低其日常运行成本。
其二,制定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以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地方政府支持民办社工机构的运行机制,切实将现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能、不便或做不好而居民群众又迫切需要、必须完成的社会服务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委托给民办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承担。
其三,按照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推进民办社工机构专业化。要求民办社工机构发起人中,至少有一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至少有两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专职工作人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在民政部门登记。
五、完善法规政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总的来说,我国和我市的社区社会组织还处在成长初期,自身发育程度较低,自主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能力较弱,既存在培育发展不足问题,又存在监督管理不够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措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改进登记和备案制度,继续实施“两条腿”走路 1.适当降低登记门槛,促使社区社会组织获取法人资格
履行登记手续是社区社会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的首要环节,也是他们接受政府资助、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提条件。但是,我国多数地区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设置的登记门槛过高,制约着各类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兴办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制约着社区社会组织获取法人资格,阻碍着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发展和功能发挥。
有鉴于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优化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首先,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凡成立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不再需要确定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其次,借鉴某些地区的成功经验,适当降低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条件。例如,简化登记程序、登记材料、登记公示;免收登记费、公告费、独立场所使用权证明、本社区户籍的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身份证明;降低资金门槛、会员数量门槛、办公场所门槛;应该允许多个社区社会团体利用同一场所合署办公,允许若干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申请登记在同一活动场所,或与同一社区的社会团体使用同一活动场所。
2.完善备案制度,促进社区社会团体更加规范
所谓“备案”主要是指对于那些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团体,经居民委员会初审(或审查同意),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或者再报民政部门备案,即可依照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应该说,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社区社会团体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亦即对于具备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对于不具备登记条件但具有积极作用的予以备案,符合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社区社会组织的客观实际,具有积极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促进社区社会团体更加规范。
其一,规范备案程序。不妨要求社区社会团体履行备案手续先经居民委员会初审,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或审查同意,再报民政部门备案。凡民政部门同意备案的,由民政部门颁发备案证书,不收取费用,可在街道(镇)社区范围内公告。并且要对备案有效期作出规定,一般不超过三年。有效期满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履行登记手续获取法人资格,或者继续予以备案。其二,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条件。例如,要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应该有规范的名称、会员数量、业务范围、活动场所、组织章程等必要条件。可以无注册资金、无专职人员、无专用办公住所,但应该有办公活动地点。其办公活动地点可以是社区活动场所,也可以是会员家庭房屋。还应该有组织章程和会员名单等基本资料。
(二)改革限制性政策,释放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能量
我国以往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相关规定,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设置了若干限制性条款。例如,不允许社会团体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不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不允许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这些规定实际上遵循的是“非竞争管理”原则,从而意味着已获合法身份的社会组织事实上处于某种垄断地位,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一方面,现有社会组织往往会失去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新组织难以产生。这些规定主要考虑的是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方便,主要考虑的是管控而非培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因此,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应该探索改革“非竞争管理”以及“限制分支机构”等政策规定,允许基层社会团体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允许在城区、街道社区地域内成立业务范围相同、相近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允许“民非办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允许外来人口和非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举办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法规精神,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利用非国有资产才符合政策规定。居民委员会利用自有资产,或其他非国有资产,乃至借贷资金举办直接服务于社区成员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例如在老旧居民区举办社区物业服务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既符合政策规定,又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
(一)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大都规模过小,实力单薄,骨干成员交叉重叠,很难单独承接政府资助或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也很难单独在社区治理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鉴于此,不妨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分会),整合基层社会组织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我们认为,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可以由街道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自愿组成,既可以包括团体会员,又可以包括个人会员;既可以吸纳社区社会组织,又应该吸纳坐落在本辖区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社会组织;既可以包括本辖区的社会团体,又可以包括本辖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应当履行成立登记手续,获取社团法人资格,以利于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和接受政府资助。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应当设立专职工作岗位,可以招聘具有任职资格的社会工作者负责日常事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既可以作为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分会,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履行登记手续,获取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这样的社团法人依然可以作为团体会员加入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
(二)加大扶持力度
其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制度,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是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措施,而且由于社区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质,政府购买这些组织的公益性服务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各地城市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实施面向社区社会组织的项目资助和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吸引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更多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是公开招标。招标方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投标,并择优选择中标人的一种招标方式。二是邀请招标。也称为有限竞争招标,招标人向三个以上的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未被邀请者无权参加投标),并从中选定中标者的招标方式。三是竞争性谈判。是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四是单一来源采购:是指采购方向特定的一个供应商采购的一种政府采购方式。这四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具有各自的条件和要求。
其二,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提供活动条件。各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在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中,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并配备相应的活动设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可以将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的一部分服务场所、服务项目委托给相应的社区社会组织运营,促使他们在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这样做也有利于减轻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负担。
(三)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促进良性互动
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政府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注重在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社区党组织领导;提倡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与该团体(组织)的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交叉任职,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社区教育,创新服务
0 引言
南京市雨花台区丁墙社区自2012 年9 月至今已引进8 家专业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了医疗健康、心理咨询、矛盾调解、国学文化、手工编织、重病患者关爱、独居老人陪护、青少年成长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居民服务。这些20 多岁的年轻人,在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堪称社区的一支生力军,经过2年多的磨砺,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2 年来雨花台区雨花街道丁墙社区的优质社会组织为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促进街道和谐幸福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1 建立党支部,形成领导核心
联合党支部的建立,主要目的是确保社会组织沿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目前社会组织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方针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然而当前社会组织领域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实践探索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处在鱼龙混杂的状态。此外,各机构负责人和社工以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居多,思想认识水平高低不一、政治素质有高有低,如果放任自流,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影响。成立联合党支部,就是要给丁墙社区各家机构确立一个领导核心,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牢牢把握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和道路,确保他们不被误导、不入歧途,促使他们致力于实现丁墙社区从树人小区到熟树人社区再到典范社区的转变。
为实现上述目标,联合党支部利用联合会平台,着重发挥3 方面作用:一是狠抓思想建设:利用每月两次例会、个案辅导、机构督导等机会,固定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增强机构负责人和社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感,同时关心社工的工作生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二是注重引导机构扎根社区,要求每个社会组织都必须扎扎实实在本社区开展居民服务,同时为他们提供宣传推广、骨干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便利;三是组织集中广场服务,即打造公益大篷车品牌,以服务促成长、以实践练业务。
2 打造新阵地,提供发展平台
2013 年5 月,丁墙社区拿出35 平方米办公用房,经过精心打造,成为社会组织联合会办公室,提供给壹家亲、本善、乐荷等机构集中办公,各家机构的服务场所则是社区各个功能活动室。随着汇丰计划的实施,5 家新增机构进驻,联合会办公室已不能满足社会组织发展需要,为解决这一难题,党支部想方设法加大投入。2014 年10 月,丁墙社区投入30 多万元,打造室内130 平方米、室外150 平方米的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免费提供给各家机构使用,本善、爱家睦邻、十方缘等全部入驻,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随即开展起来。
服务中心设有党员服务站,下一步将由中天皮肤病医院党员每天到这里为社区老年居民(男60 岁以上,女55 岁以上)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检测,并接受医疗咨询。此外还设有党员书架,可供居民阅读书籍杂志。
放映室65 英寸大屏电视将由轮值机构社工负责管理,目前本善女性关爱中心已计划为少年儿童播放动画片和纪录片。放映室墙壁上展示了丁墙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历程。
心灵手巧工作坊由华夏文化传承社负责打造。这里是汉文化的展示体验区,可以制作汉服和传统手工制品。目前华夏文化传承社已在社区发展为由一名全职母亲作为技术骨干的“一人汉服制作社”,每月利用缝纫技能制作汉服,足不出户,可创收1500 元左右。
小会议室也发挥了它的功能,它作为矛盾调解、心理咨询、小型会议的场所。
室外建设为绿地,设有鹅卵石路,既能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创造良好条件,也是社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除新建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外,社区服务中心原有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大会议室等功能室仍然免费提供给各机构开展居民服务。
3 创新搞活动,提升服务水平
发展社会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居民,也只有在服务居民的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党建工作的成果。联合党支部成立以来,带领各机构投身于服务群众的事业中,创造了不少显著的业绩。
本善医务社工服务中心是从事重病独居老人关爱、临终关怀、医务服务等项目的社会组织,目前在社区长期照料22 名患有癌症、中风、脑溢血等严重疾病的独居或卧病在床老人。2014 年上半年,机构社工走访玉兰小区肺癌患者周焕臣老人的时候被他的事迹感动了。老周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平时义务打扫小区内环境卫生,这项善举一直坚持到临终前一个月。了解到老人有捐献遗体的愿望但子女因感情难以割舍而不同意时,他们一方面定期上门陪护老周,一方面抓住机会做老周独生女儿和女婿的思想工作。老周患病期间,机构社工们在陪护过程中记录下了老周创作的一首诗:“人死身灭万事了,鲜花水果把钱烧。莫在先人墓前哭,当在长辈生前孝。”2014 年7 月初,周焕臣同志不幸逝世,起初女儿女婿仍不同意捐献遗体,已经为他安排好了后事。后来,经过与社区干部和社会组织社工的沟通,他们又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遵照老人生前愿望,委托雨花台区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第二天,两人再次来到社区,代老周上交1 万元特殊党费。金陵晚报、凤凰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为形成集聚效应,联合会提出建设“公益大篷车”品牌,由每家社会组织设立一个服务窗口,用以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项目,组成一辆“公益服务大篷车”,定期开进各小区为居民服务。2013 年11 月16日,大篷车第一站开进了君悦湖滨小区,200 余位小区居民先后体验了真人飞行棋、身体脂肪测量、国学经典推介、汉文化体验、中西医咨询等丰富多彩的专业服务,此后公益服务大篷车先后多次开进花神美境、玉兰小区、郁金香花苑等居民小区,服务项目也增加了理发、美甲、小家电维修、报纸换鸡蛋、阳台盆栽、就业招聘、科普宣传等内容。截至目前,公益大篷车累计举办活动8 场,服务居民超过1000 人次,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一、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较高
长期以来,法规政策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创建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双重许可主义”,即社会组织的成立,需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实质审查和批准后,才能够成立。二是“活动资金”和“会员总数”的要求过高。很多社区组织尤其是兴趣活动小组都是临时性组建,未进行注册。
(二)活动经费缺乏
一般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投入等,但是我国政府资助有限,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身募集资金能力有限,因此经费缺乏是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创收能力弱,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也有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运行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
(三)社区社会组织中服务机构数量少,发育也不健全
居民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联系更多的还停留在事务性的联系上。比如到居委会开证明、到社工站领低保等。社区中相当比例的居民从未与所在社区有过联系,甚至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社区。依靠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服务机构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基础条件也薄弱。尤其针对技术、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会组织更是稀少,使得居民缺少参与的平台。
(四)缺乏系统的、统一的管理
在外部监督方面,缺乏相应管理主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外部监督经常处于真空状态,使其在管理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病。比如一些组织以社会组织的名义,通过社团或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登记,但实际上从事着营利的活动。有的社区社会组织将经营所得到的收入用于私益分配,具体运作情况并不透明。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欠规范,随意性很大,使得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不足,难以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以支持组织的发展。政府监管机关审批严,日常监管松,成立时的许可和成立后的放任并行。
二、对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降低准入门槛
政府应逐步转变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传统认知,主动培育各类社区组织,对社区组织的发展加以引导和监督。从2011年开始,民政部门对有关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已经按照民政部门业务主管和登记一体化来进行直接登记。对涉及多个部门业务管理,但希望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也采用了征求多部门意见基础上的登记和业务主管一体化。今后,还应探索建立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政策,简化备案程序。
(二)形成相应的筹资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争取社会募集。对于某些项目可以象征性收费。以社区组织自我成长为主,政府协助为辅,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作用。尤其是以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一部分社会服务的工作转交给社区组织,以这些社区组织为纽带吸引社区各类居民踊跃参与社区活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从而实现社会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实现社会再组织。
(三)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不应主要靠市场,也不应仅靠政府,而是要靠自身服务公众的能力和互惠性的社会机制。一是加强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二是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以提高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和公信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组织形式。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里的精英和志愿者的作用。
(四)构筑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近年来,在城乡社区建设的深入实践中,苏州市民政局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探索实践,为社区建设推进搭建了参与平台、凝聚了社会力量,积累了实践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实行备案登记,形成发展模式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单位和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而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探索适合城乡社区建设实际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及其形式,在全国来说,苏州市起步较早。2005年,就在张家港市进行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试点工作。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向全市。并总结、提炼和归纳出了‚一级登记、两级备案、三级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一级登记‛就是对于基本符合两个《条例》规定条件的,由区(市)民政局‚放低门槛‛(适当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统一登记;‚两级备案‛ 就是对于尚不符合放低门槛登记条件的,实行由社区居委会初审、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的制度;‚三级管理‛就是形成了以区(市)民政局为主导、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为主管、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三级管理模式。
随着城乡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社区社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了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建设、完善居民自治、服务人民群众的一支新生力量。但由于‚草根组织‛源于民间,人员散杂、组织松弛、管理粗仿,难以很好地形成组织和团体的力量。2006年,为了规范管理、促进发展,苏州市民政局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村)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就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分类和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目标任务、组织领导以及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的基本要件、运作程序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几年来,全市各地放低门槛登记、积极扶持备案、逐步规范管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为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全市社会组织的‚半壁江山‛,至去年底,仅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已达4295家,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7377家的58%;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也达128家。今年,为适应社区建设大发展的新形势,针对个别地方思想认识模糊,备案操作欠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服务、扶持等情况,苏州市民政局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现有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认真的梳理,对条件相对成熟、基本符合登记条件的,要继续放低门槛及时进行登记;尚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应认真规范备案。力争使全市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发展更加有序、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全市规范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总数已超过5000家。
启示一: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草根性、松散性、自发性特点。因此,民政部门要结合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特点及表现形式,推进备案与登记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规范管理。我们应该看到,社区社会组织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共同属性外,‚草根性‛、松散型和纯粹民间、自发产生,是其最大特色。我们要根据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放低门槛登记,创新机制备案,既要放开手脚积极培育发展,又要严格规范管理、扶持服务。
狠抓培育发展,打造品牌特色
进入本世纪以来,苏州市各地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提出了‚一居一街一品‛的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各自的社区建设品牌。依托社区建设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不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有亮点有特色。
2003年,沧浪区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邻里情’社区服务服务中心‛。2006年葑门街道的‚邻里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平江区创办了全省首家慈善互助超市---‚‘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实行社会化募集、自选式发放、人性化操作、市场化运作,形成了现代城市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一种创新模式。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在全国首创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新理念、新模式,2009年被评为‚民政部科技成果创新奖‛,目前加盟的家庭近3000户,配备专业的家政服务人员120多名,可提供50多项具体服务。太仓市于2008年举办 ‚业余文艺团队百团大展演‛,全市有127支民间业余文艺团队、25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演出,演出区域覆盖全市90个行政村和68个社区,吸引了15万人次观看,有效地整合了社区的资源,培育和锻炼了社区社会组织。
各地通过登记和备案相结合的形式,培育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草根型‛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除了具有共性的像社区爱心超市、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文体团队、社区调解站等慈善类、帮扶类、文体类和参与类组织外,还有一大批扎根于当地社区的具有独创性的组织,如金阊区‚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张家港市李巷益民基金会、平江区观前街道‚金乡邻‛互助联盟、工业园区外籍人社区士志愿队、金阊区‚苏妈妈‛拥军服务队、帮助社区戒毒人员的志愿队---社区自强服务社、平江区残疾人创业基地——‚寒香会社‛、平江区美丽心灵心理咨询工作室、沧浪区龙西街道社区QQ群(社区信息港)、金阊区‚老娘舅‛社区调解组、沧浪区钟楼社区京剧研究会、太仓市璜泾镇桥牌协会和璜泾民乐团、吴中区木渎镇枫江集体宿舍文化站,等等。
启示二:社区社会组织源于社区,其发展壮大也离不开社区。因此,民政部门应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注重规范和作用发挥,始终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社会组织的产生、壮大和发展,根植于当地社区的土壤,也服务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特点,必须适合于当地社区建设的发展程度及其模式。打造社区社会组织的品牌,实质就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帮助其树立社会形象的过程,也是促使社区社会组织不断自我完善、增强能力、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着力培育满足社区居民各类需求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空间的社区社会组织。
实施规范管理,注重引导服务
随着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然而,这些散落在社区中的‚草根组织‛,大多没有规范的组织机构,缺乏组织协调和自我发展的动力,需要有一个活动和发展的平台,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管理、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规范和引导两大任务摆在了民政部门面前。‚规范‛主要是帮助健全组织、理顺关系、搭好平台;‚引导‛主要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多元化的特色服务,制度化地参与社区建设。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全面推开了社区社会组织备案规范工作。一是规范备案的组织名称。一般不再分‚团体‛还是‚民非‛,通称‚群众团队‛。具体的名称由举办者根据活动内容可定为‚××街道(镇)××社区(村)××队(组、站、班等)‛。二是规范备案的操作程序。群众团队举办者或负责人要提出书面申请,认真签署《备案章程》,如实填写《备案表》;社区(村)居(村)委会要根据备案的范围和条件,进行初审并在《备案表》上签署意见;街道(镇)办事处(政府)负责审定并签署备案意见;市(区)民政局根据街道(镇)的同意意见颁发《备案证书》。三是规范备案的业务机制。《备案证书》由苏州市民政局统一印制、市(区)民政局统一颁发;市(区)民政局按季向苏州市民政局上报统计表及其《社区社会组织花名册》。四是规范备案的管理体系。要认真探索街道(镇)设立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和服务平台(可登记为社团或‚民非‛,可称为‚社区社会组织促进会‛或‚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承担社区社会组织的主导、统筹、协调和服务、扶持等功能。
张家港市杨舍镇城西街道率先在街道层面设立社区公共事务协会,将‚服务、协调、管理‛功能融为一体,积极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协会下设文体活动、爱心互助、老年人事务、残疾人事务、社区事务议事、社区志愿者等13个分会,文体活动分会又设立了威风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书画队、剪纸队等15支文体团队,人数已超过1000人,该街道有5800多名居民经常性参加社区文体活动。沧浪区在全国首创的‚‘邻里情’幸福联盟‛,是在社区层面上由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队伍组成的联合性的正式登记的社会团体,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协调,挖掘和培育社区‚草根领袖‛,招募志愿者,组织各种服务和各类活动,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培育、引导和协调社区社会组织及其活动。
启示三:积极培育、规范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宗旨。民政部门应该适应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注重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及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如何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把‚草根组织‛有效地管理好,规范日常管理和完善引导服务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积极规范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服务群众、推进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注重寓监督管理与引导服务之中,积极探索管理服务的合理体系及其有效形式,逐步将社区社会组织引入规范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展扶持协调,创新机制体制
随着社区建设方兴未艾,为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长盛不衰,必须实行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断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和沟通等方面全面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各地结合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讨论培育扶持政策,研究规范管理、改善服务的办法。苏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设立‚苏州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奖‛,‚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等一批社区社会组织获奖。市财政按照人均每年3.5万购买苏州自强服务总社禁毒服务项目。各地也都在积极推动政府出台扶持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探索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等形式、路径和办法。工业园区设立每年30万的社区社会组织奖励基金。太仓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的意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社区组织发展。
最近,苏州市将结合正在推进的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探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扶持激励机制‛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培育、规范、扶持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性政策,明确政府转移职能与购买服务、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宏观协调与资金扶持等形式、路径和措施,要求各地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协调体系、规范扶持制度,为全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多做贡献。
社区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功能探微
——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角、以银川市正茂社区为个案
曲
正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750002)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银川市正茂社区的15个社会组织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角、以银川市正茂社区为个案深入分析、研究正茂社区的15个社会组织,探讨正茂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居民自治领域的社会功能,对进一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社区社会组织;正茂社区;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曲正,女,宁夏社会学学会会员,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行政管理。[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就业结构、就业形式的变化,在大量 “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社区能有效承接政府、社会的各种职能和消化、处理各种矛盾,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地反映社会诉求,尤其是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诉求,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因此,社区建设势在必行,而在社区建设中,社会组织则有其独特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建设、增进社区团结、疏导舆情、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在我国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大力扶持和培育各类基层社会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社会组织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也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2007年底,民政部用“社会组织”的概念取代了“民间组织”的概念,这就从地位上确定了社会组织已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样的服务形式,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不可小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区发展或者社区发展模式,即表示一种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内容的发展;也表示为一种发展理念,强调要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表示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一种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区工作方法。美国学者罗斯曼(J.Rothman)在总结美国社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了社区组织的三大实用操作模式,地区发展模式是其中运用非常广泛的模式。
根据罗斯曼的定义,地区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其目标在于建立社区自助的能力和社区的整合。着重于推动社区内不同团体及居民广泛地参与,界定本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解决社区问题,进而改变社区。这一模式的过程目标强调各种社会网络的重新建立、居民互动及交往的增加、邻里关系的改善、居民及团体间重建紧密的联系、居民觉悟到参与的重要并愿意承担责任、居民对社区更加认同及投入。
这一模式尤其强调过程目标的重要地位,将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自助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该模式比较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这类社区居民背景比较单一,社区不同群体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居民对政府比较信任[1]。
银川市正茂巷社区位于西夏区贺兰山路,该小区建设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银川市较老的小区。辖区面积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原自治区党委、宁夏财经技术学院、贺兰山宾馆等16家单位,40幢居民楼,辖区现有常住居民2466户,人口6994人,低保户84户,人口212人。60岁以上老年人667人,占总人口的10%,其中60岁~69岁的老年人376人,70岁~79岁的老年人242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9人,空巢老人146人,独居老人79人,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小区居民中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总体来看,小区居民大多收入不高,生活不富裕。
近年来,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以社区支部为核心,抓党建,取信于民;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抓组织,共建家园;以文化凝聚人心,以平安促进和谐,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正茂社区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残疾人协会、群众演员协会、驾驶员协会、志愿者协会、群众艺术团、法律援助服务站、巾帼建功服务站、爱心互助站、党员服务站、青少年活动站、便民服务站、劳动保障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等15个社区组织,会员人数达800多人。在正茂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这15个社区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对正茂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地区发展模式理论为视角,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社会服务创新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培育民主价值观念,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民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民主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特征。民主化的文化基础是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价值观,而社会组织的发展、成长则是培育公民民主意识和价值观的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正茂社区社会组织是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社、自我管理,为共同的目标组织在一起,在组织活动中,人们学习了如何平等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并用民主的方式处理分歧及其他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成员学习了如何以民主的生活方式生活,这样就有可能逐步培养出民主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对正茂社区群众演员协会、驾驶员协会、群众艺术团进行了考察,在这些社区组织中,成员从开始的彼此防备、怀疑,到逐步的增加互动与交往、关系的改善、自觉的参与、主动的表达并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直到达成一致。在驾驶员协会里,大家不论收入、职业、民族、身份,一律平等议事,民主决策,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普遍提高了,社区居民遇到困难,驾驶员协会的成员都是志愿者,主动出车,伸出援手。有了民主的价值观,才能建立强有力的公民社会,才能有善治。“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2]
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社会福利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它强大的、多元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高度认可。从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渊源来看,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渊源主要表现为历史上致力于自由结社和慈善事业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公民社会组织则明显表现为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力量,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日益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地位。正茂社区15个社区组织几乎都表现出其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社区服务领域中,15个社区组织相互配合、协调运行,在居民委员会的倡导下,合力整合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如前所述,正茂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为了切实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在居民委员会主任孙仙梅的大力倡导、积极努力下,老年人协会、群众演员协会、驾驶员协会、志愿者协会、群众艺术团、法律援助服务站、巾帼建功服务站、爱心互助站、党员服务站等社区组织热情响应,2009年5月,正茂社区“老饭桌”开张,不但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需要,而且是老年人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社区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饭菜,对60岁以上低收入老人实行半价收费,60岁以上有收入的老人有偿就餐,只收取饭菜的成本费,一日三餐只要8元钱,就能吃饱吃好。个别老年人有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的,社区还会准备专门的饭菜或送餐上门。
三、运用团体成员的合作精神,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 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通过调动团体成员的协作、互助精神,组织各种团体活动,解决了社区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完成了一定的社会任务。如协助青少年活动站推行服务青少年的计划,开设社区小网站,引导青少年浏览健康网站信息,协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协助社区独居老人、空巢家庭老人获得必要的社区照顾,开设“老饭桌”,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协助社区贫困家庭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正茂社区群众演员协会已经帮助社区困难居民获得上百次的演出机会和参与几十个广告的拍摄,协会的群众演员都有了一定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生活之需;协助残疾人获得必要的社会福利;协助社区建设和推广社区文化,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正茂社区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四、疏导舆情、增进社区认同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意、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及时准确掌握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舆情疏导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这对于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社区中发挥作用。作为满足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组织,它们功能多样,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的舆情疏导功能逐渐显现,成为政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沟通的中介。社区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它们植根于社区,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从而促进了社区居民公民观念的形成,使居民增强责任感和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帮助和扶持,使社区居民增强对它们的信任感,这也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这些因素使社区社会组织具备了引导舆情的基础条件[3]。正茂社区建立较早,在银川市的老小区中具有典型性:基础设施陈旧、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居民多、老年人多、社会问题多,及时了解社区舆情、疏导社区舆情是社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调研中我们经常可以体会到在15个社区组织中化解矛盾、疏导舆情的情形。社区居民对社区、对邻里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五、建设社区和谐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的开展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社区文化的生力军是社区群众,社区文化的依靠也是社区群众,社会文化服务对象更是社区群众,而且社区文化又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所以群众对社区文化都非常热心,他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社区文化的鲜明特点就是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所以也为乐于参与的群众创造了条件,通过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正好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了机会。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任务是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社区组织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社区公民道德规范,拓宽人们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渠道,丰富社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当中,群众艺术团成立于2005年5月,成员有300多人,下面又设有腰鼓队、秧歌队、秦腔队、歌咏队、健身队。成员自由选择参加,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大家普遍感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体娱乐团体开展的文娱活动,在满足居民的自娱自乐、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个性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实现了人格的社区化、社会化,这些活动都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集体意识,强化了居民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正茂社区回族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在15个社会组织里,回族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成员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六、促进社区社会环境改善、提高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正茂社区是老居民区构成的,过去几乎没有环境规划,居民楼大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成的,设备落后陈旧,居民没有活动的空间,过去的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每逢下雨路泥泞。”治安条件差,居民怨声载道。近几年,在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委员会团结一致,带领全体居民为建设良好的社区社会生态环境而奋斗。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寻求政府的大力主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协作下,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软环境方面,正茂社区社会组织为居民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互助的人际环境以及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正茂社区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先后被自治区授予人民调解工作优秀调委会、全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居委会、全区就业再就业先进集体、文明楼栋、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还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文明楼栋、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等全国性荣誉。近几年,随着社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的抱怨少了,对政府的信任增加了。
总之,从地区发展模式理论出发,我们总结了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六个方面的社会功能,虽然我们的结论还显单薄、虽然这些功能还只是初露锋芒、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但这些功能的潜力是巨大的。伴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最基层民主的表达主体,其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的功能能量会不断释放出来,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将从这里产生出来。
[参考文献]
此次论证会由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和平区委、区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在论证会上,小白楼街道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国首个接受专家论证会论证的和谐街道(社区)发展模式。小白楼街道办事处主任梁广章介绍说,小白楼街在天津市和平区率先开展了社区社会组织活动,根据广大居民“我需要,我喜欢,我选择,我奉献”的意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小白楼街还向楼门、家庭、辖区单位延伸,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全覆盖。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自治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马学理评价小白楼街的社区社会组织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平台,是公民实现有序参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载体。
其实,小白楼街是天津市众多“明星社区”之一。据悉,天津市是全国社区社会组织示范建设的重要试点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先后涌现出小白楼街、新兴街、南营门街等“明星街道”、“明星社区”,初步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天津模式”。其中,“做保姆”、“做保镖”、“做广告”等模式,已经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
一、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和困境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力量,兼顾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最后形成各方利益共识。社区及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其自身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
( 一) 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
首先,社区及民间组织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根据社会治理的定义、特点和宗旨可知,它一方面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注重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便成为应有之意,他们之间的桥梁就是社区及民间组织。根据善治的概念和本质可知,政府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是善治的根本,但它们之间的合作需要民间组织搭建桥梁。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作为传递者,把成员对国家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汇集起来传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转达给成员。非政府组织就在这一过程中,协调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努力,推动了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有效改善了社会治理的局面。
其次,社区及民间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中国目前公民自治的三个大领域是农村农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和行业自治。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自治、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社区和民间组织能够承接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一直以来,政府都是社会治理的主导,新形势下随着中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新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开始将大量可以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的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去做,这将为社区及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体现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机遇。
再次,社区及民间组织可以有效的提高政治的透明度。第一,一些民间组织如研讨会本身就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具备传播政治信息的功能。第二,一些非政府组织自己创造条件,传播各种政治信息。比如他们创办报刊、网站等来传播信息。第三,很多民间组织都具有公益性质,并且在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政府形象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和认同感。
( 二) 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困境
目前,由于社区及民间组织生存环境、发展条件的各种不完善,以及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在社会治理中无论是参与效果还是作用发挥都受到一定限制。
1. 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 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2]因此治理不是规则,也不是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还属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控型治理模式,其特点是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重视政府的行政管理、一刀切管理、压制型管理,忽视群众参与。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旧有的社会治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的改变,但新的机制还在摸索中,并未完全建立,导致社区及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亦步亦趋,参与度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2. 社区及民间组织的自身独立性不强。我国现有的社区民间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而来,往往是通过行政手段组建,政府培育扶持等等,其形成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有行政色彩,在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组成等方面均受到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比如,社区居委会,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其在具体的运行中,却难以看到“自治”。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设置偏行政化,导致社区居民自然而然把它看作政府机构,是政府机构向基层拓展,而不是社区自治的载体; 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承担了政府的诸多职能,行政化倾向严重,运行机制不规范,人手缺乏,经费不足,往往难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治理职能。其他民间组织虽然相对更加自主一些,但从其成立到运行管理无不存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影子。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导致政府在社区及民间组织的方方面面仍然发挥着大管家的角色,事无巨细地管理着相关事务,由此造就了我们社会的社区及各类社会组织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行政化的影响。
3. 群众对社区及民间组织缺乏了解和支持。社区是组成社会最基础的元素,为人们生活的最基本平台,是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基础层次。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居民之间多由于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兴趣上的志同道合,自发形成的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社区及民间组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如果没有群众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支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当前,因为受到政府对社区及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运作资金来源单一、民间组织公信力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群众对社区及民间组织的认知还非常不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及各类民间组织活动的意识普遍比较淡漠,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影响到社区及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张良教授在上海普陀区对3000 名居民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近90% 的受访者对社区及民间组织有一定的了解,但表示参与过社区及民间组织活动的只有1592 人,占受访者总数的63% 。[3]
二、高校工会为社区及民间组织搭建社会治理平台的必要性、可行性
工会是一种具备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组织,由特定群体基于共同的利益自愿结合起来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群众组织。“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是全国总工会十五大提出的工会推荐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在当前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工会作为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必然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工会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社团组织,立足于高校开展工作,能够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提供人才、智力、科研等方面的支持。
( 一) 良好的社会治理需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4]“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5]因此,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社区及民间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激发活力,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目前,我国的各类社会团体非常多,但发展不平衡,工会是少数发展比较成熟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在社会参与、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工会作为高素质知识分子聚集的社团组织,能够依靠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在政策制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二) 高校工会具有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即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丰富化来协调各类群体的利益,化解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工会,是高校广大教职工自愿加入的自治性群众组织,是教职工合法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它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共同性等特点,本身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机制。它能广泛的联系群众,熟悉最基层的情况,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形成良好的资源、信息等的交流和互动。高校工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满足教职工的各项需求,在教职工群众心中已经建立了比较高的信誉度和公信力,相对于其他社会团体更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工会能够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学校党委的决策及时传达到教职工中去,广大教职工的诉求、建议也能通过工会反馈给党委。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也是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
( 三) 高校工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高校工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由高校教职工组成的群众组织,本身就是立足高校开展相关工作,而高校是社会精英人才的聚集地,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也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条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高校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去。高校专业丰富齐全,专家学者云集,资源优势明显,高校工会能够依靠这些独特的优势,把高校的超前理念、创新思维、先进文化等等带入社区及民间组织,为其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好平台。
三、高校工会为社区及民间组织搭建社会治理平台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组织是群众组成的团体,反映了人们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这对新时期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不可能再采取以往一刀切,一元化的管理方式,而是必须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创新方法,搭建合理的平台,发挥不同社会组织的优势和特点,而这与高校工会本身具有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参加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职能不谋而合。
( 一) 明确高校工会的职能定位
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社会治理多元化格局的新要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由单独管理转变为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建设目标。而工会组织作为参与社会管理重要的主体部门,要积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与职工有关的职能,在提供服务、实现和维护职工权益方面注重具体的参与,突出维护职能的有效发挥,对维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高校工会的政治性、广泛性、群众性,使其在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职能优势、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工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并利用好这些优势,做好职工群众的具体工作,通过健全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等,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要围绕“参与,维护,建设,教育”的基本职能,把握好参与的度,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无所作为。因此,高校工会要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责,与政府等社会管理主体积极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参与,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 二) 完善高校工会参与社区及民间组织社会治理的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高校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体系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社会治理工作系统而复杂,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单靠社区及民间组织自身力量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治理的重任。因此需要高校工会加强与地方党政有关职能部门,与各级人大政协、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沟通,争取广泛支持,相互协调配合,构建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二是完善考评制度。要把工会参与社区及民间组织社会治理的效果、工作覆盖面、组织凝聚力、职工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基本考评指标,作为年度考核、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工会更加注重自身职责定位,优化职责体系,更多地参与服务工作和社会工作。
( 三) 整合资源,构建需求对接的区域化工会管理体系。
传统意义的高校是一个资源相对垄断,管理相对封闭的组织。如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变迁,高校也由封闭的教学到开放式,服务式的面向社会服务,承担起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对社区治理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关系空间中,高校工会需要通过搭建区域化建设平台,实现从单纯的高校工会走向立体的工作空间,通过与社区及社会组织的互动和共享,建立起学校、社区、民间组织等多元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化分布的合作关系,把更多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整合起来。一是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在资金和项目开展等方面争取更多对社区及民间组织更多的服务资源和政策支持,增加相互沟通和联络的渠道,让社区及民间组织的需求、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的受理和反馈。二是整合社会资源。高校工会拓展视野,不断延伸扩展外围体系,加强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整合自身资源。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储备库,汇聚了大量的、先进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等,高校工会通过整合这些资源转化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比如通过为社区及民间组织提供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制定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班,组织服务内容不同的专家服务队进社区及民间组织等帮助提升周边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摘要: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社区及民间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在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机制不健全、主体比较单一、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高校工会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本身具有的职责与功能特点和依托高校的优势决定了其能够为社区及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搭建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工会,社区,民间组织,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3]陈锡璐.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党的十七大报告[R].2012(10).
关键词:社区情感;社区社会组织;情感唤醒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64-03
一、问题的提出
韦伯曾在其现代化理论中提出理性——“铁的牢笼”的论断,意指人类不可避免地将走进理性化的困境。人类的理性化是否意味着人类情感的封闭?1978年的历史轉折点,中国开始加速现代化进程。体制的变革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现代城市行政化社区到空心农村都存在情感弱化的问题,社区仅是一个地域共同体,而非情感共同体。有没有一种发展路径可以克服理性化困境?2014年5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民政厅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意见》,意见提出要按照“3+X”模式推进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生活的情感建设似乎有了希望。因此,笔者尝试用一个典型老人社区情感建构案例来研究社区社会社会组织在公民社区情感唤醒中的作用,以期寻找社区情感的发展路径。
二、社区情感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
情感也属于社会学家的研究范畴,与心理学中微观层面的情感研究不同,社会学的情感研究着重从情感的社会根源、情感的社会化和社会后果三个纬度展开[2]。社区情感是人类众多情感类型的一种。社区情感即是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社区的重要基点。20世纪初,社区心理学产生,人们更加注重通过社区环境和实践来矫正居民的心理问题。麦克米兰和查维斯给出的社区情感定义是: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间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3]。从社会学互动与社群的意义上看,社区情感就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和群体根据一定的需求自愿结合而成的亲密关系,这种情感关系构成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居民社区生活的根基所在。因此无论是心理学的视角还是社会学的视角,都强调社区情感是一种归属感与爱,只不过社会学意义上的情感更注重情感共同体的建立对于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的意义。社区情感包括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也包括居民对社区各要素的情感。因此,可以从居民的社区公共生活参与度、社区居民的利他和互助行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评价这三个维度来衡量社区情感。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感多是单面性的,而在现代行政化社区中,随着血缘和宗族关系的断裂,居民的社区情感是隐匿。社会是特定情感的引发器,隐匿的社区情感是否可以依靠社区社会组织唤起?
社区社会组织属于社会组织范畴,它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4]。2014年福建省民政厅发布的《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区组织的指导意见》中,社区社会组织被定义为由社区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组成,以社区辖区为活动范围,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非营利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与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服务区域有目标性地限制在了社区范围内,通过提供社区性的公益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社区矛盾,完善社会服务,达到稳定社区环境和改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2]。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重要的社会资源,组织成员在一定的理念、利益的引导下,自发组织活动,推动社区参与。它具有自发、自主、符合居民自身等特点。老年人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群体,老年人有较充裕的社区参与时间,激发他们的社区情感对于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社区老年人的社区组织主要以基层老年协会的形式存在。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老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就福建省而言,许多基层社区的老年协会是在政府的倡导下成立的,因此老年协会与纯粹的由社区民众自发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略有不同。但从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老年协会是一些地方老年人自发、自理、自助的民间群众组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漳州市基层老年协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龙海、南靖的一些村庄中,退休干部、退休村两委为了推动本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自发组织老年人群体,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1989年福建省成立了老龄委,随后全省各地相继成立老龄工作机构。老龄委的成立,推动了各个地方基层老年协会的发展,随后便开始实施老年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因此,虽然带有政府推动的色彩,但从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组织的运作形式上看,老年协会仍归类为社区社会组织。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在居民社区情感唤醒中的作用
(一)漳州市诗浦社区老年协会的发展历程
诗浦社区地处漳州市城区东南角,占地0.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住户1222户,常住人口数3887人。其中老年人数251人,占总人口的7%,70-80岁老人有47人,80-90岁老人13人,90岁以上2人。该社区老年协会成立于2002年,协会会长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随后,老年人自掏腰包,共凑集3000余元,购买了一些简易设备,筹建“聊吧室”。经过精心挑选和自我推荐,该社区成立“老年义务陪聊队”,并设陪聊队设队长1名,队员9名。“老年义务陪聊队”成立以来,调解家庭矛盾多起,在专心为老年人服务、营造敬老文化、构建和谐社区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个案透析:老人社区情感唤醒的社区社会组织因素
社区情感唤醒是指激发居民隐匿的社区情感,包括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和居民对社区的情感。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推动居民的社区参与、拓宽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建构和和谐社区文化来实现提高居民社区参与度、发展居民的利他行为和居民对所居住社区正向评价,以此激发居民潜在的社区情感。本文从诗浦社区的老年协会的个案分析,阐述社区社会组织在老人社区情感唤醒中所发挥的作用。
1.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推动老人主动有序的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居民社区情感唤醒的重要路径。居民的社区参与有无序和有序之分,又存在被动和主动之别,它们的不同组合便形成被动有序、被动无序、主动有序、主动无序四种类型[5]。无序的社区参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是我国居民社区参与中的一种显性类型。有序被动的社区参与方式是当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参与存在的主要方式,如社区的听证会、评议会等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的社区参与,还包括一些“半官半民”的社团,如社区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和残疾人协会等,这些协会多是根据“上面”的要求成立,开展的活动多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社区社会组织的居民参与首先是主动的,其活动形式通常包括:自娱自乐的文体联谊、社区居民调解、楼道单元自治和业主自治等[5]。以诗浦社区为例,该社区的老年协会不同与其他的老年协会,该协会是在一个“公办”社会组织平台上推动该组织成为真正受益于老年人的自组织。该组织领导者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组织成员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以及对社区的情感。社区老年协会的两任会长老黄与老蔡,都具备很强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该社区老年协会的成长与壮大与两任会长的不懈努力很大关系。在访谈中,老蔡提到从2001年到2004年,他曾与原老年协会会长老黄一同走访居住于诗浦社区建元南花园的老人,发现居住老人多,他们多感觉孤单无助。于是决定召集本小区处级以上干部、大学老师、主任医生、老党员等共20多人开座谈会,会后大家分工,小区中有7幢楼,每幢设组长一名,负责上门入户了解老人基本情况,动员老人加入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成立后,多次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如集体出游、社区老人美食嘉年华、老人聊吧队、广场舞等。如今,广场舞和老人聊吧队已经成了老年协会的日常活动,老人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与互帮互助机会。
2.社区社会组织拓展了老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强化了社区居民的利他行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于亲属朋友之间。社区资源中的社区居委会和各项福利政策,如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就业帮扶等,可作为居民的正式社会支持。此外,良好的邻里互动和群体互动也可以成为居民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在拓宽居民社会支持网络方面,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日常的社区参与与互动,社区居民有了更多的连结,这种连结有助于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以诗浦社区为例,该社区老年协会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志愿者,上门陪失能老人聊天,安抚他们孤独的心。这支志愿者队伍被称为“聊吧队”,几年来一直活跃在社区的老人服务领域。在访谈中,笔者还发现老人中若谁家遇到困难,比如经济困难等,协会老人也会依据情感的亲疏远近给予一些支持和帮助。社区社会组织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了老年人利他行为的发展,拓宽了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老年协会在拓宽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3.社区社会组织建构社区互助友爱的社区文化,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特殊形态,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群体心理和意识等一系列精神现象的总和[5]。传统农村社区将既有亲情联结又有较为相近的宗教信仰,是同质性较强的社区,社区文化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构起来。新型社区成员的构成较为多元,彼此之间的联结较为松散,良好社区文化的形成缺乏互动的基础。但诗浦社区与其他社区不同之处在于该社区的老年协会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构与积累。老人是文化传承和倡导的重要力量,诗浦社区老年协会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比如社区老人美食大赛、社区老人秋游活动、社区老人聊吧、社区老人廣场舞等,这些活动成为社区老人常规华的活动。在活动中老人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结,老人们之间会依据情感的远近向有困难的老人提供帮助。老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感染和影响了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笔者在对该社区的观察中发现,社区多数成员见面会打招呼,尤其孩子在遇到老人都会很有礼貌的向老人问好。在与居民的访谈中,A居民曾说:“我喜欢住在这个社区,感觉这个社区氛围很好,都是好邻居。”因此,老人高度的社区参与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为诗浦社区互助友爱社区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区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助人的价值观和较高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总结与讨论
漳州市诗浦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推动居民主动有序的社区参与、拓宽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建构互助友爱的社区文化提高了居民社区参与度、强化了居民的利他行为,居民对所居住社区正向评价不断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居民潜在的社区情感。社区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城市社区形成情感共同体而非单一的地域结合,有利于填补社会现代化给家庭带来的情感功能的缺失,有利于建构和谐社会。当然,社区社会组织唤醒社区情感仍需一定的条件。调研发现,社区社会组织领导者的理念、方法与策略、团队建设等等均是影响社区社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但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4〕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民政厅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意见[Z].2014-5-9.
〔2〕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丁凤秦.关于社区情感的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0,(07):23-27.
【如何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荐阅读:
如何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07-10
如何发展建设县域经济06-06
民营经济如何发展07-19
铁路如何发展现代物流09-14
如何发展传统养生体育09-28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11-04
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10-30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09-19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10-17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