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共7篇)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正确行使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管理法》和《河北省国土资源行政处罚裁量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本县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享有的行政处罚权限范围内,对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和给予何种幅度行政处罚进行裁量的权限。
第三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的原则;
(二)公开公正的原则;
(三)过罚相当的原则;
(四)集体审理的原则;
(五)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先行的原则。
第四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对于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行政违法行为,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
第八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年龄不满14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违法行为超过法定追究时效的;
(五)其他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九条 本规则所指的从轻、从重,是指在法定量罚幅度范围内,根据具体量罚情节,处以法定量罚幅度、范围中线以下或者以上的行政处罚;减轻,是指在法定量罚幅度、范围以下处罚。最终处罚决定应当按照规定和《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标准》(后附件,以下简称《细化标准》)进行量罚。
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从重情节的,并且不具有从轻或减轻情节的,应当按最高处罚幅度予以处罚;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从轻情节的,并且不具有从重情节或法定严重情节的,应当按最低处罚幅度予以处罚;同时具有一个或多个从重、从轻、减轻等情节的,应当综合考虑,根据其主要情节作出具体处罚决定。
第十条 行政处罚裁量幅度按以下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罚款处罚数额有一定幅度的,在幅度范围内一般分为轻微、从轻、一般、严重四个等级处罚。
本规则所称的情节轻微,是指违法行为能及时得到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应当不予处罚或免于处罚;
本规则所称的从轻处罚,是指按照规定罚款数额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低于中间倍数;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低于最高罚款数额与最低罚款数额的平均值;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三分之一以下确定;只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低罚款数额确定。
本规则所称的一般处罚,是指按照规定罚款数额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按照中间倍数;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为平均值;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确定;只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低罚款数额的一倍确定。
本规则所称的严重处罚,是指按照规定罚款数额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不得低于中间倍数;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不得低于平均值;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高罚款数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确定;只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一般按照最低罚款数额的三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第十一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程序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案件承办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其程序应当
任制内容进行考核、考评。对因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不当从而影响案件办理质量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的过错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处罚裁量权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执法过错,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因行使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二)因行使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三)行政处罚案件在行政执法检查中被确认为裁量权行使不当的;
(四)因行使裁量权不当,引起当事人投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二十条 行政过错行为构成违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细化标准》中有关裁量权的规定,所称“以下”、“以上”包括本数;所称“至”包括上限数和下限数。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则由县局监察股负责解释,对本规则的实施情况由县局监察股会同监察室共同监督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及《行政处罚裁量权细化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工业用地或经营性的,可处非法所得20%以上40%以下的罚款;为未利用地的,执行最低标准。
(5)对于涉及基本农田,或存在暴力抗法情节的,可处非法所得的40%以上50%以下的罚款。
二、破坏耕地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复原种植条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耕地开垦费标准为每平方米10至15元。
第六十三条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
(二)执行标准:
1、破坏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经教育态度诚恳,限期内已改正或治理,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破坏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破坏种植条件的,可处耕地开垦费1倍以下的罚款。
3、破坏占用基本农田,破坏种植条件的,可处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三、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可以处以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依
3144、《河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者超过批准数量占用基本农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基本农田原状,并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恢复土地原状,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非法占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一般,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5元以下罚款,为未利用地的,执行每档最低标准:
(1)用于公益性用地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居住、仓储等自用的,不予罚款。
(2)用于工业用地的,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罚款。(3)用于经营性用地的,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5元罚
款。
3、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其他耕地的,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1)用于公益性用地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居住(除农宅外)、仓储等自用的,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0元罚款;
(2)用于工业用地,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0元以上25元以下罚款;
(3)用于经营性用地,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25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4、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的罚款。
五、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或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
(一)处罚依据
718
予以处罚。
2、对于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30 亩以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60 亩以内;可处以非法所得 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2)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10亩以内,或者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3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30亩以上60亩以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30亩以内,或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60亩以内,或者其他土地60亩以上 100 亩以内;可处以非法所得10%以上15%以下的罚款。
(3)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或者非法出让、转让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60亩以上;非法出租基本农田30亩以上,或者非法出租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6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 100 亩以上;可处以非法所得15%以上20%以下的罚款。
七、临时用地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耕地复垦费2倍以下的罚款。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限期内能够恢复种植条件,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一般,处耕地复垦费1-1.5倍罚款:
(1)临时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3亩以下的,处耕地复垦费1倍罚款;
(2)临时占用非基本农田耕地3亩以上的,处耕地复垦费1-1.5倍罚款;
(3)临时占地为基本农田,逾期未恢复种植条件的,视为情节严重,处耕地复垦费1.5-2倍罚款。
八、擅自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使用权
(一)处罚依据
122
第二部分 矿产部分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一)处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依照《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处以罚款的,分别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的,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3、《河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凡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采矿许可证期满后不换证继续采矿和擅自进入他人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采矿的,责令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相当于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的罚款;拒不停止开采的,可强行封填井口,查封或没收生产设备或设施;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执行标准:
违法行为轻微,经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没有采出矿产品和违法所得的,不予处罚。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
2、违法所得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30%以上 40%以下的罚款;
3、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40%以上50%以下的罚款。
违法行为人未及时复垦复耕土地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的规定予以从严从重追究法律责任。
二、越界采矿
(一)处罚依据
5263、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矿产资源,违法所得在100万元以上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50%-100%的罚款。
四、无证勘查或越界勘查
(一)处罚依据
1、《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进行勘查工作的,超越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进行勘查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河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探矿权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分别给予警告、一万元至三万元的罚款和吊销勘查许可证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办理勘查登记手续,擅自进行勘查活动的;(2)转让勘查许可证的;(3)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擅自变更勘查区域、勘查项目的;(4)未按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的;(5)勘查施工结束后未及时封填探矿井、探矿孔,也未采取其他安全措施的。
(二)执行标准
违法行为轻微,经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进行勘查施工,勘查工作区范围在2km以下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2、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擅自进行勘查施工,勘查工作区范围在2km以上的,可处以1.5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首次超越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进行勘查,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4、多次超越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进行勘查,可以并处1.5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擅自进行滚动勘探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
(一)处罚依据
《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滚动勘探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执行标准:
违法行为轻微,经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决定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1、没有进行实质性采矿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2、滚动开发、边探边采或者试采的数额在30万元以下的,22
930
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4、完成最低勘查投入不足20%的,视为情节严重,处4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八、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
(一)处罚依据
《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原发证机关可以吊销勘查许可证:
(三)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在限期内改正错误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能够说明理由的,视为情节一般,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不能说明理由的,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视
为情节严重,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九、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
(一)处罚依据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恢复;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改正错误,恢复原状,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破坏或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有明显痕迹,需要修缮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3、破坏或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难以修缮,需要更换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十、未按期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处罚依据
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四条:采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补偿费2‰的滞纳金。采矿权人未按照前款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的,由征收机
334
费,并处以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部门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滞纳金,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较轻,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倍的罚款。
2、少缴费用不足应缴费用50%的,视为情节较轻,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3、少缴费用超过应缴费用50%的,视为情节一般,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3倍以上4倍以下罚款。
4、不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视为情节严重,处应当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4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并向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建议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二、未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使用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
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二)执行标准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改正错误,消除影响,且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轻微,免予处罚。
2、逾期不改正,未造成后果的,视为情节一般,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罚款。
3、拒不改正错误,导致财产损失的,视为情节严重,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30万元罚款。
4、拒不改正错误,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视为情节特别严重,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50万元罚款。
十三、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
738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较轻,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1)经教育态度诚恳,能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且未造成后果的,对单位处5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的罚款;
(2)对可能引发小型地质灾害,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对单位处7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2万元的罚款。
2、对可能引发中型地质灾害的,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视为情节一般,对单位处10万元罚款,对个人处3万元罚款。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严重,对单位处15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4万元的罚款:
(1)可能引发大型地质灾害,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2)可能引发中、小型地质灾害,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特别严重,对单位处20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处5万元的罚款:
(1)可能引发特大型地质灾害,能够停止违法行为,但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2)可能引发大型地质灾害,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
十五、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二)执行标准:
1、无违法所得,且未造成损失的,视为情节较轻,对地灾评估、勘查、设计、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
142
程价款3%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严重,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2倍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4%的罚款,吊销其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十七、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
(一)处罚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以
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
(二)执行标准
1、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能在限期内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较轻,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的罚款,对地灾治理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2、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及监理业务,能在限期内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一般,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5倍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3%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视为情节严重,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
一、存在之问题及现状
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是一项先进的制度, 它源于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在借鉴使用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匮乏, 势必会导致概念上的误解与适用的偏差。具体而言, 在根源上, 对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研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进展, 而是一些规范性文件, 这也是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在实践上, 由于对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理解的深浅不同, 在适用与执行过程中, 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要么扩大要么缩小, 但无论是扩大还是缩小都不利于此项制度的贯彻执行, 同时也不利于国家公权力的行使与公民权利的保障。这是从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概念上分析所发现的问题。
我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思想意识不强。部分地区和部门对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有偏差。有时会出现地方或者部门保护主义。第二, 裁量权规范标准模糊。没有制定行政裁量权适用规则做指导就制定裁量基准, 制定行政裁量基准缺乏法律依据和标准, 或适用规则被裁量基准替代, 导致同一地区或者部门制定的裁量基准之间存在矛盾等。第三, 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地区和部门没有建立和完善与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和缺乏监督检查等保障机制。第四,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权力的滥用。有些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的个人职业素质还不高, 执法时带有特权思想, 高高在上, 办事效率低, 更有甚者在执法中滥用职权甚至徇私枉法, 完全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 可是一直都没有有效的办法去根除, 这同时也成了当下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所要破除的荆棘。
二、问题之解决
问题要想得到妥善地解决就必须找到问题之根源, 所谓对症下药。以上分析我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找到了问题所在, 解决就水到渠成了。由于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是从外国借鉴而来的, 所以, 只有充分研究国外的相关制度与结合我国自身的制度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在实践中, 针对具体的问题要有所差异, 达到“药到病除”的状态。在当前大力开展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 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针对特定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举措。特别是在行政法方向, 新《行政诉讼法》的出台, 也完善了行政裁量的相关制度, 它指出在裁判中要具体说明判决的理由, 这其实是在对行政裁量权的控制, 把行政裁量控制在一个相对明确的节点上, 让其阳光化。总而言之,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在思想意识上, 要树立正确的理解观念, 使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贯彻实行有恰当而准确的指导规范,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其次, 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要做到执法有监督, 用权须谨慎。从而把问题在行使过程中就地消灭, 节省司法资源,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要提高执法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肃清思想不正, 惩治歪风邪气。
三、完善之路径选择
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其加以完善也是必然之选择。通过整合学者不同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的理解, 我国对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完善有以下方案可供选择。
(一) 立法、执法与司法三方统筹
1.立法途径
立法是完善制度的关键环节, 只有立法跟进, 才能最有效地填补法律的漏洞或不足。首先, 细化行政裁量权基准, 限制制定细则的行政主体。由于行政裁量基准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要正确理解已是不易, 更何况要执行与适用, 这就要求制定具体明确的细则去贯彻落实。要想制定有效可行与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 就必须把行政裁量基准弄明白。其次, 建立规范备案制度。不管制定的是位阶高的法律, 还是一般的规范性文件, 都要履行相关的手续才能生效适用, 否则就是“无法可依”。要建立备案制度, 有清晰可行的流程, 如怎么备案, 向谁备案以及备案的效力, 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些制度都是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再实践才能建立与完善, 不是一蹴而就的。
2.执法途径
行政执法者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对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否所担当的职责是不可替代的。执法者是国家公权力行使的代言人, 是代表着国家, 要想成为执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执法资格, 这就意味着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承担光荣使命的执法者。在行政主体方面, 也可以设想建立备案制度或是明确的报告制度, 一般情况下, 只有在报备名单里的人员才有执法的资格, 但实行起来是相当有阻力的, 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度里。此外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考核与培训才能成为执法者, 要把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而不是流于形式。要坚决杜绝那种“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不良作风现象。
3.司法途径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是行政立法的重要内容, 据于此制度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何种性质, 学术界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抽象的行政行为, 不具有可诉性。然而, 新《行政诉讼法》的出台, 把具体行政行为中“具体”二字删去, 表明不再是“只有具体的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 部分抽象行为也可诉。那么, 根据行政裁量权基准所作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部分可诉的抽象行政行为?笔者认为应该属于, 因为这样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私权利, 更有利于公权力的行使, 增强公民对司法权力的信任。
(二) 建立统一的内部权力机制与监督机制
行政裁量权基准是执法者具体行使权力的细则与标准, 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明确性。而这种稳定性与明确性又主要表现在行政内部关系上, 建立统一的内部权力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要有自己一套相对独立的内部机制, 使其不受行政执法者的恣意妄为。行政执法队伍有行政裁量权基准行使权力, 同时也是根据自身的内心活动和心理确信以及实践经验去判断案件并得出结论, 此时必须保持其中立性。建立统一内部权力机制, 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制定、变更或废止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去实行, 同时也要求在行政程序中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控制或规制。要想建立统一的内部权力关系, 还必须完善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可以设置专员去监督执法者, 这样就保证执法者积极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也避免考虑不相关因素而使权利行使不当, 引发群众对执法的信任危机。也可以从已有的行政机构中挑选适合从事此项专门的监督工作, 节省行政开支, 提高行政效率。但笔者比较赞同前者, 虽然实行起来困难重重, 但一旦开启就势必行之有效。
(三) 建立完善的法律约束制度
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内容,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必须妥善处理好对其规制的问题。正如英国学者韦德所言:“法治所要求的并不是消除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而是法律应当能够控制它的行使。”所谓控制, 不是一味地扼杀与消除, 而是要把其限制在一个合理与可接受的范围里。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裁量权时除遵循行政法的一般基本原则外, 还要符合行政自我约束原则。行政自我约束原则可以避免行政主体任意执法, 也可以为行政执法提供法律依据与理论基础。总的说来, 行政主体行使法律明示或者暗示规定的裁量权, 都应权衡各种处理方式的必要性, 即符合比例原则, 特别是要首先考虑法律目的, 做出最合乎行政目的的判断与决定。在具体案件中, 行政裁量行为通常还要受行政规则、公开的声明和稳定的习惯做法的约束。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 通常情况下不能偏离这些约束, 违背个案公正的除外。约束产生于案件的处理过程中, 同时也随着案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行政裁量是行政法的精髓, 是现代行政法治的核心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必须要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行政裁量基准既是立法的问题, 也是执法过程中的问题。而裁量基准作为一种规则化的行政自治制度, 实际上就是拥有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在运用立法性裁量权, 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制定法律。所以, 我国必须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将其作为行政立法的一个工作重心, 让行政裁量权健康有序地行使。
摘要: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是行政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更是迫在眉睫, 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文章主要从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 发现其中不足与缺陷, 探索克服之法, 从而找到一条建立与完善之道路。
摘 要 我国裁量基准制度开始蓬勃发展,同时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层面上原因是,行政法学对裁量基准的一些重要问题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对裁量基准的概念、如何正确看待裁量基准的作用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裁量基准 个案正义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 2004 ]10号)。在这一《实施纲要》的指引下,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各种裁量基准,我国裁量基准制度开始蓬勃发展。一方面,裁量基准制度体现了政府打造“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决心,受到诸多的关注和肯定,但另一方面,裁量基准制度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个事项存在多个裁量基准,而且这些裁量基准之间存在冲突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制度层面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现行法律法规对裁量基准的设定主体、程序、时限等没有明确的界定;理论层面上,行政法学对裁量基准的一些重要问题存在争议,这种理论上的混乱也必然会呈现为实践中的混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擬对裁量基准的以下两个基本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裁量基准的概念
在界定裁量基准这一概念之前,需要说明的是,“裁量基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用语,有的地方行政机关也使用“裁量标准”这一用法,如《无锡市消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等。
在理论研究中,概念的界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研究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可以说,正是因为对裁量基准概念的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混乱。然而,纵观对裁量基准问题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裁量基准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相对明确的界定如“裁量基准的制度构架在于,行政机关本着裁量权制定出若干具有一般性意义的标准或条件,如果相对人符合这些条件或标准,行政机关将会采取某些决定①”为此,王天华先生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行政执法者在行政法律规范没有提供要件-效果规定,或者虽然提供了要件- 效果规定但据此不足以获得处理具体行政案件所需之完整的判断标准时,按照立法者意图、在行政法律规范所预定的范围内、以要件-效果规定的形式设定的判断标准②。”
通过对比这两个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第一个概念界定是非常模糊的,而在第二个概念界定中,设定裁量标准的主体(即行政机关)、设定裁量标准的条件(即行政法律规范对如何处理具体行政案件没有规定具体的判断标准,并且授予行政机关以裁量权)、设定裁量标准的依据是(即立法意图)、设定裁量标准的范围(即行政法律规范范围内)、设定裁量标准的方式(即“要件-效果”方式)尽在其中,非常完整详尽。本文对裁量基准的理解就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
二、如何正确看待裁量基准的作用
在我国裁量基准制度的发展进程中,肯定和赞扬是主要的声音,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裁量基准制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一个标志。当然,在这其中也不乏反思的声音。
台湾学者李震山对裁量基准的利弊进行了细致的考查。他认为裁量基准之利在于:“(1) 可以作为法律不可预测以及不易限制裁量权之间的缓冲器。(2)减少程序错误,明确行政责任,保障政策执行的一致性。(3)法律授权行政机关有裁量权行使的可能性,并非即授权‘行政人员’,何时由机关,何时由成员行使并非一成不变。(4)是行政拘束的表现。”而裁量基准之弊在于:“(1)如若已经可以制定裁量标准,就表示可以作为经常性行使的依据,那么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2)裁量基准的制定,排除或限制了裁判空间,违背立法目的,甚至有取代立法的嫌疑。(3)剥夺立法赋予的裁量权,等于裁量不行使,属于裁量滥用的一种。尤其是以行政规定、方针等形式来确立裁量标准,就不能针对个案履行充分行使裁量义务,是属于明显的裁量瑕疵③”可谓一针见血!
李震山先生对裁量基准弊端的思考主要在于对它取代立法的担忧,而另一项弊端则是,若把握不好度,它的僵化会导致对个案正义的违背。
以杭州市颁布的一项规则为例。2007年12月,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西湖景区大队制定并实施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行政罚款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以下简称为《规则》)。该规则将裁量基准以裁量公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根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风景区禁止饲养家禽家畜,违反者处以20~1000元罚款。而依据《规则》中新制定的裁量公式,罚款数额= 最低额+ 自由裁量度×(家禽数量/ 10只),即执法人员口中所说的“养一只鸡罚118元,多养一只鸡多罚98元,养10只鸡罚999元。”
罚款公式的出台极大的限制了自由裁量的空间,因此对于防止自由裁量的滥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可以看到这项规则也存在诸多弊端:数量成为了裁量的几乎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样是养20只鸡,无论是初犯还是屡教不改,罚款的数额都是一样的,这显然让行政相对人难以接受。在行政处罚中应该要考虑到多个因素,也就是说在公式中加入多个变量(即裁量因素),才能更好的维护个案正义。这种为了保证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将考量因素限定的如此单一的裁量基准,产生的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和正义,实质上反而是不正义的。
可见,如何裁量基准的制定和适用中,在规范裁量权和个案正义之间求得微妙的平衡,如何兼顾两者,是裁量基准的制定者应该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高知鸣.药品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研究.中国处方药.2008(4).
②王天华.裁量标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浙江学刊.2006(6).
第一章 综合类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五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五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反国家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没有违法所得。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
(二)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反国家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有违法所得。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没收违法所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十条的行政处罚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没有违法所得。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并责令收回。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有违法所得。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并予以没收,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有违法所得;阻碍调查或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者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并予以没收,没收违法所得,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二章 民办教育类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分立、合并民办学校的;
(二)擅自改变民办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
(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
(四)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五)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的;
(七)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八)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之一的,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严重后果,且积极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二)较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造成较大损害的;不配合执法人员检查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执法人员执法检查的;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吊销办学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本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的民办学校条件的,可以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仍达不到办学条件的,责令停止办学,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损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责成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要的举办者提出办学许可申请。
(二)较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且主动消除或减轻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停止招生,在规定的筹设期内达到设置标准的,责成举办者提出办学筹设许可申请。
(三)严重的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经整改后仍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或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办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责令停止招生;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民办学校的章程未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出资人擅自取得回报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不得取得回报而取得回报的;
(三)出资人不从办学结余而从民办学校的其他经费中提取回报的;
(四)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计算办学结余或者确定取得回报的比例的;
(五)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的比例过高,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四十九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轻微,且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产生的危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四十九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或损害的;或不配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检查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并责令停止招生。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四十九条违法行为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恶劣的社会影响;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抗拒执法人员检查的;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并吊销办学许可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
民办学校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的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报审批机关备案,或者向审批机关备案的材料不真实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产生后果,没有违法所得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造成较大损害的,且能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停止招生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或恶劣的社会影响的;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抗拒执法人员检查的。
处罚基准:由审批机关吊销办学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
民办学校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未依法履行职责的;
(二)教学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四)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五)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违反国家规定聘任、解聘教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分立、合并民办学校的;
(二)擅自改变民办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
(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
(四)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五)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的;
(七)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八)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违法行为情形及处罚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五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违法行为轻微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二)较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五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违法行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造成较大损害的;积极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或不良影响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有第五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执法人员执法检查的;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吊销办学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
六、《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处罚依据: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管理权限,及时查处违法办学行为;对办学水平低下、管理混乱的民办学校应当及时督促改正,并可以责令暂停招生直至取缔。
违法行为情形及裁量基准:
(一)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社会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
(二)较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造成较重后果或不良社会影响,且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的。
处罚基准: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并给予暂停招生的处罚。
(三)严重违法行为的表现情形:违法行为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和不良影响;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或阻碍、抗拒执法人员执法的;经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
沪规土资执规〔2015〕341号
各区县规土局、各派出机构:
现将《上海市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5年5月7日
上海市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城乡规划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裁量权,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结合建设部《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和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建设行为,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行为。
第三条 按《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对违法建设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区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四条 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三)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手续规范且完备,并符合相关技术规定,拆除后会对市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可通过限期补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改正的。
除此以外的违法建设行为,均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五条 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市、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查封施工现场。
(二)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对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同时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对按期改正违法建设的,处建设工程造价5%的罚款。
(四)对逾期不改正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责令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处罚款。其中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建设工程造价8%以上10%以下的罚款;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处建设工程造价6%以上8%以下的罚款。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自行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应经案件会审讨论,并将案件处理意见呈局机关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结案。
第六条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对违法建设行为按照第五条实施罚款时,应当监督违法建设行为的改正,不得以罚款取代改正。
第七条 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查封施工现场。
(二)对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依法核发限期拆除决定书。
(三)对按期拆除的,不予罚款;对逾期不拆除的,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申请由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责令有关部门强制拆除,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四)对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八条 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并处罚款:
(一)违法建筑导致城市道路(桥梁)、市政管线、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受损、移位的。
(二)违法建筑对周边建筑间距、日照等有影响的。
(三)存在影响规划实施的其他情况。
上述情形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从重处罚。
第九条 对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造成违法建设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行政处罚应与对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行政处罚相适应。
第十条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按照第七条实施罚款时,应当依法强制拆除或者没收实物或者没收违法收入,不得以罚款取代强制拆除或者没收。
第十一条 第七条所称不能拆除的情形,是指拆除违法建设可能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或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
第十二条 第七条所称没收实物,是指没收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
第十三条 第七条所称违法收入,按照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出售所得价款计算;出售所得价款明显低于同类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第十四条 对违法建设行为处以罚款,应当以新建、扩建、改建的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造价作为罚款基数。
已经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设,应当以竣工结算价作为罚款基数;尚未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设,可以根据工程已完工部分的施工合同价确定罚款基数;未依法签订施工合同或者当事人提供的施工合同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处罚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评估确定。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制度
一、关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公开制度
为规范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相关规定,按照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三公开”的要求,结合实际,应当将《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和《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执行标准(试行)》在厦门市安监局网站上予以公布。自由裁量结果应当允许公众查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除外。
二、关于行政处罚说明理由制度
1、安监局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按照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口头或者书面告知行政相对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理由;
2、安监局案件调查机构及调查人员依据《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执行标准(试行)》对案件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并报送案审委员会审核时应当详细说明案件的事实情况以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理由;
3、安监局案审委员会审核案件并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时,应当向安监局负责人或局领导班子详细说明案件的法律适用情况以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理由;
4、安监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安监局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
5、安监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有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违法后果、整改措施等因素;
6、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是否采纳以及有关从重、从轻、减轻处罚的理由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予以说明。
三、关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审核制度
1、安监局审核案件,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安监局案件调查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全面、客观地收集相关的证据材料,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违法后果、整改措施等因素,依据《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执行标准(试行)》对案件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并报送本局案审委员会审核;
3、安监局案审委员会应当对案件的违法事实、执法程序、处罚依据、理由以及处理建议进行审核;
4、调查机构建议不予行政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一般处罚、从重处罚的,应说明理由并附相应的证据材料。若相应的证据不足的,案审委员会应将卷宗退回调查机构重新调查或者要求调查机构补充调查或者补充说明;
5、安监局案审委员会根据相关证据认为调查机构的处罚建议不符合《厦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执行标准(试行)》,应予改正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6、案件经安监局案审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报分管领导审批,重大复杂案件应当经过集体讨论评议后决定;
7、安监局案审委员会负责安监局行政处罚案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对各类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的实体内容、执法程序、自由裁量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相关证据的证明力进行事后审查,并定期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复查和监督。
四、关于重大、复杂行政自由裁量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1、集体讨论一般情况下按照民主集中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各参会人员权利义务平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
2、集体讨论的成员人数实行单数制;
3、安监局领导班子,各业务处室负责人为固定的集体讨论成员,其余成员由局长决定;
4、集体讨论的讨论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于重大、复杂或拟给予较大数额罚款的案件,应当报经集体讨论会讨论后提出处理意见;
(2)变更或撤销处罚决定,应由集体讨论会讨论后提出处理意见;
5、适用简易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件,集体讨论会原则上不作讨论;
6、除按前两项规定应当提交集体讨论会讨论的以外,相关业务处室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其他疑难、复杂、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会可以提出处理建议;
7、集体讨论会应制作记录,由参加会议的人员签名,会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如实记入记录,并将记录归入案卷。
五、关于重大行政处理决定备案制度
1、本制度所称重大行政处理决定包括:
(1)罚款金额个人在1万元以上,单位或其他组织在10万元以上的;
(2)责令停产停业的;(3)吊销有关许可证的;
(4)拟报省安监局吊销有关许可证的;(5)拟报请市人民政府关闭的;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或者行政执法部门认为应当报备的其他重大行政处理决定。
2、安监局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理决定时,应当在决定送达之日起15日内报厦门市法制局备案。
六、关于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1)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处罚行为的;(2)执法人员未按照局行政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和自由裁量标准擅自作出裁量的;(3)违反标准越权作出裁量决定的;
(4)行使自由裁量权造成显失公平甚至错案的;(5)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6)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7)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8)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
(9)需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的行政处罚事项未经集体研究决定,或未经集体重新研究决定,改变已经集体研究决定的行政处罚事项的;
(10)依法应当举行听证会后再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未举行听证会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
(11)其他行使自由裁量权责任应当追究的。
关键词: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
一、引言
近年来, 为控制行政权逐渐扩张与防止行政裁量滥用的危险, 我国各级各类行政机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而制定行政裁量基准便是有益探索之一。2004年2月, 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推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执法成效。[1]与基层行政执法机关的成功实践相呼应, 制定和推行行政裁量基准的必要性得到了中央层面的明确肯定。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 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当下, 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制定各种行政裁量基准 (尤以各种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主) 的活动可谓如火如荼, 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机关亦不例外。所谓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是指为了规范公安机关依法、合理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 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公安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幅度内, 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 根据过罚相当等原则, 将法定的裁量空间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 并明确每一个阶次对应的考虑因素及量罚标准, 作为实施行政处罚的参照。通过制定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明确了处罚标准, 有利于压缩行政裁量的空间;细化了处罚规定, 有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减少了执法中的人情干扰, 有利于实现执法公正。[2]然而, 由于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其制定实践中必然存在不少问题, 这也阻碍着其充分发挥规制行政裁量权的应有效用。本文拟对制定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中首先亟需解决的制定主体及文本命名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并就其解决之道略抒己见。
二、关于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定主体
(一) 存在的问题:裁量基准制定主体权限不明
近年来, 各级各地公安机关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了制定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工作。考察已经出台的各种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从其制定主体来看, 包括四类:一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安厅 (局) 制定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例如2009年《河南省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标准》、2012年《湖南省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2012年《浙江省公安机关常见出入境管理行政处罚案件裁量标准》、2013年《山东省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14年《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2013年《宁夏自治区公安机关行政裁量执行基准》、2012年《重庆市公安机关道路交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13年《上海市公安局沿海边防行政案件处罚裁量标准》等;二是设区的市公安局制定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例如2008年《南昌市公安机关办理常见治安案件处罚裁量标准》、2009年《宜昌市公安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2010年《金华市公安机关关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裁量基准》、2013年《长沙市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三是县级公安局制定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例如湖南省的多个县的公安局根据《湖南省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和《湖南省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结合本县公安工作实际所制定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诸如《长沙县公安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永兴县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石门县公安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四是根据我国《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授权而具备独立行政主体资格的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制定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例如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制定的《浙江省消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试行) 》、湖南省湘潭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制定的《湘潭市公安交通警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依据》、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制定的《澧县交警大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等。
由上可见, 制定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主体明显比较混乱, 既有省、市、县三个不同层级的公安机关, 也有不同层级的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等内设机构。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对制定行政裁量基准的主体及其权限配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从理论上看, 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本质上属于公安机关制定的内部规定 (而非行政立法) , 因而只要是依法独立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公安机关 (包括法律授权的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 都有权制定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然而, 由于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定主体过多, 加之上下级之间在制定裁量基准过程中缺乏沟通, 这往往会导致如下两个问题:第一, 如果上下级公安机关 (包括法律授权的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 针对相同管理事项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发生冲突, 那么基层执法民警在适用有关裁量基准时, 是根据《立法法》规定的下位规范服从上位规范的原则适用上级机关制定的裁量基准, 还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第18条所规定的“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由而适用下级机关制定的裁量基准?这样的问题往往使得基层执法民警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第二, 如果上下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针对相同管理事项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不发生冲突, 那么, 在上级机关已经制定了裁量基准的情况下, 下级机关是否仍有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行制定与上级雷同的裁量基准呢?实际上, 在实践中这种上下级之间就相同管理事项重复裁量基准雷同的裁量基准的问题是较为普遍的。[3]
(二) 解决问题之道:合理配置裁量基准制定权限
要从源头上解决当前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的实践困境, 首先应当科学、合理地配置不同层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之间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权限。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 城乡、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定权首先应配置于市、县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 其是制定一般性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恰当主体;而作为上级的省级公安机关则一般只需就有关裁量基准的原则性问题作出指导性规定。理由有三:一是市、县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是最主要的公安行政执法主体, 其对裁量基准的消费需求也最为迫切;二是市、县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直接面临现实复杂的社会情势, 他们所拥有的执法经验最为丰富, 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过往执法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故由他们负责制定裁量基准较之欠缺执法经验的省级公安机关显然更为恰当;三是市、县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掌握, 较之省级公安机关也更为清楚, 故而在制定裁量基准时更能结合当地客观实际从而确保基准内容的合理性。
目前, 对于尚未普遍制定出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省份, 可考虑重点制定在省级公安机关指导下的市、县级别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于市、县两级中的市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已经制定出裁量基准的, 为避免重复制定而浪费资源, 县或区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原则上不再制定适用范围相同的或针对同一管理事项的裁量基准, 但对于同一市所辖的各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别确实很大的, 可以允许各区、县分别另行制定裁量基准或对上一级的裁量基准在本辖区内作出变通性规定。除了由市、县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负责制定一般性的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之外, 对于一些不易受到地域因素影响的管理事项, 诸如有关出入境管理、网络监管等事项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为保障行政管理的统一性, 由省级公安机关来负责制定则更为合适。此外, 省级公安机关对市、县级公安机关 (消防部门、交通警察部门) 制定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应当积极利用规范性文件审查机制, 加强对裁量基准的备案审查力度, 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的裁量基准, 以维护法制的统一, 并最大限度地保证裁量基准的质量。
三、关于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文本命名
(一) 存在的问题:裁量基准文本的命名较为混乱
考察已经出台的各种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文本, 其命名混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命名的称谓混乱。实践中的称谓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裁量标准”、“裁量基准”、“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自由裁量权基准依据”、“自由裁量阶次制度”, 此外还有“指导意见”、“裁量方案”、“实施标准细则”等称谓, 不一而足。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名称上的不统一, 反映了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技术水平不高, 这不仅造成了公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体系纷繁和混乱, 而且给基层执法民警带来了理解和运用上的困惑和障碍。第二, 命名方式的混乱。实践中对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命名方式主要包括:以公安机关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作为整体来命名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长沙市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 , 以公安机关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中的某一类处罚案件来命名 (例如《南昌市公安机关办理常见治安案件处罚裁量标准》、《湘潭市公安交通警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依据》、《重庆市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浙江省公安机关常见出入境管理行政处罚案件裁量标准》、《浙江省消防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试行) 》、《上海市公安局沿海边防行政案件处罚裁量标准》等) , 以公安机关管辖的治安处罚案件中的某一种案件来命名 (《浙江省公安机关办理旅馆业行政处罚案件裁量标准》、《吉林省公安厅关于办理赌博违法案件裁量标准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公安机关毒品违法案件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 。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固然能够满足不同执法情形的实际需要, 但也反映出各地公安机关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在规范性和统一性上的付之阙如。第三, 文本的名称与其内容不相符。例如《澧县交警大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 虽然名称中有“制度”二字, 但审查其具体内容, 却只有关于该县道路交通违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工作的总则性规定和针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具体裁量基准, 而实际并无有关裁量基准的配套制度, 比如公开制度、审核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 这样的内容安排与其所谓“制度”的名称明显名不副实。
(二) 解决问题之道:统一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命名
各省公安机关要制定出高质量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还需着力提高裁量基准制定技术水平。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具体技术包括:裁量基准的命名技术、对量罚幅度的细化与划分格次技术、列举裁量因素的情境化技术、运用数学公式计算技术等。[4]但因篇幅所限, 本文在此仅就提高裁量基准命名技术进而统一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命名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在此, 笔者建议统一使用“裁量基准”一词。首先, 关于“裁量”和“自由裁量”二词, 建议统一选择用“裁量”。有些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裁量”与“自由裁量”, 而且“自由裁量”在实践中已约定俗成。然而, 对于研究行政法的学者而言, 无论是否有“自由”二字, 都不会影响对其内涵的把握, 都能理解所谓的“自由”裁量只能是在合法基础上的自由, 而不可能是绝对的自由。然而, 对于受我国传统的权力本位主义影响颇深的广大基层执法人员而言, “自由”一词在行政裁量执法中容易造成心理暗示, 很容易引起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对“自由”一词可以是“绝对自由”的误解, 进而造成滥用行政裁量权的问题。[5]故而宜用“裁量”而不用“自由裁量”。其次, 关于“基准”与“标准”、“制度”、“指导意见”等其他相关词语的选择, 建议统一用“基准”。其中“标准”与“基准”二词的含义相近, 而且从有关文本的具体内容上来看, 二者也基本相同。目前, 在中央有关文件中采用的是“标准”一词。但是, 笔者认为用“基准”似乎更为妥当一些。因为, 所谓“标准”强调的是执法根据的唯一性, 而“基准”则更强调执法依据的幅度性, 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故宜用“基准”而尽量不用“标准”来命名。此外, 对于“基准”与“制度”、“指导意见”等词的区别, 从语言习惯来看, “基准”、“制度”、“指导意见”、这三个词所承载的内容精确度应该是逐渐下降的。其中, “基准”最为微观、操作性最强, 而“指导意见”最为宏观、操作性最低, 至于所谓“制度”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因此, 在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命名上应当考虑上述词汇内在的逻辑性。总之, 统一使用“裁量基准”一词, 不仅有利于公安行政规范性文件体系的规范化, 也便于执法民警在实施行政处罚中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佑勇, 钱卿.裁量基准在中国的本土实践——浙江金华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44.
[2]金强, 李琦.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 :57.
[3]章志远, 张雪薇.行政裁量基准立法面向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实证文本的研究[J].浙江学刊, 2012 (2) :155.
[4]郑雅方.行政裁量基准创制模式研究[J].当代法学, 2014 (2) :22.
【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推荐阅读: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10-17
行政处罚裁量权10-31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10-20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研究09-25
自由裁量权标准11-17
论警察刑事自由裁量权06-10
5.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应对制度07-21
行政法制度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