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篇1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顺序 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2)周期的分类

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短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期,所排元素种类:18、18、32、32,长周期。

此外:

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 第六周期,IB族;

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 第七周期,IB族;

超铀元素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族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成纵行,叫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族的分类

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 族类

A B Ⅷ

0 族数 7 1 1 族序号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

O 列序号 1、2、13、14、15、16、17 3、4、5、6、7、11、12 8、9、10 18(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4)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5)族的别称

ⅠA称为 碱金属 元素

ⅡA称为 碱土金属 元素

ⅣA称为 碳族元素

ⅤA称为 氮族 元素

ⅥA称为 氧族 元素

ⅦA称为 卤族 元素

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3.编排原则

①.按 原子序数 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把最外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精选 篇2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3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纵行族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

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

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

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

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多,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共价键与离子键放热反应燃烧 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大多数化

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原电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

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

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

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

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

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

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_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

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_h2o △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 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2nano2 + h2o

65、si + 2f2 = sif4

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

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 si + 2co(石英沙)(焦碳) (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高温 si(纯)+ 4hcl

非金属单质(f2 ,cl2 , o2 , s, n2 , p , c , si)

1, 氧化性:

f2 + h2 === 2hf

f2 +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nf2 +2m===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 +2h2o===4hf+o2

2f2 +2naoh===2naf+of2 +h2o

f2 +2nacl===2naf+cl2

f2 +2nabr===2naf+br2

f2+2nai ===2naf+i2

f2 +cl2 (等体积)===2clf

3f2 (过量)+cl2===2clf3

7f2(过量)+i2 ===2if7

cl2 +h2 ===2hcl

3cl2 +2p===2pcl3

cl2 +pcl3 ===pcl5

cl2 +2na===2nacl

3cl2 +2fe===2fecl3

cl2 +2fecl2 ===2fecl3

cl2+cu===cucl2

2cl2+2nabr===2nacl+br2

cl2 +2nai ===2nacl+i2

5cl2+i2+6h2o===2hio3+10hcl

cl2 +na2s===2nacl+s

cl2 +h2s===2hcl+s

cl2+so2 +2h2o===h2so4 +2hcl

cl2 +h2o2 ===2hcl+o2

2o2 +3fe===fe3o4

o2+k===ko2

s+h2===h2s

2s+c===cs2

s+fe===fes

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

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2+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

s+o2===so2

s+o2===so2

s+6hno3(浓)===h2so4+6no2+2h2o

3s+4 hno3(稀)===3so2+4no+2h2o

n2+o2===2no

4p+5o2===p4o10(常写成p2o5)

2p+3x2===2px3 (x表示f2,cl2,br2)

px3+x2===px5

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

c+2cl2===ccl4

2c+o2(少量)===2co

c+o2(足量)===co2

c+co2===2co

c+h2o===co+h2(生成水煤气)

2c+sio2===si+2co(制得粗硅)

si(粗)+2cl===sicl4

(sicl4+2h2===si(纯)+4hcl)

si(粉)+o2===sio2

si+c===sic(金刚砂)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碱中)歧化

cl2+h2o===hcl+hclo

(加酸抑制歧化,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cl2+6koh(热,浓)===5kcl+kclo3+3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4p+3koh(浓)+3h2o===ph3+3kh2po2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3c+cao===cac2+co

3c+sio2===sic+2co

二,金属单质(na,mg,al,fe)的还原性

2na+h2===2nah

4na+o2===2na2o

2na2o+o2===2na2o2

2na+o2===na2o2

2na+s===na2s(爆炸)

2na+2h2o===2naoh+h2

2na+2nh3===2nanh2+h2

4na+ticl4(熔融)===4nacl+ti

mg+cl2===mgcl2

mg+br2===mgbr2

2mg+o2===2mgo

mg+s===mgs

mg+2h2o===mg(oh)2+h2

2mg+ticl4(熔融)===ti+2mgcl2

mg+2rbcl===mgcl2+2rb

2mg+co2===2mgo+c

2mg+sio2===2mgo+si

mg+h2s===mgs+h2

mg+h2so4===mgso4+h2

2al+3cl2===2alcl3

4al+3o2===2al2o3(钝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5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6

2.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3.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和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两个过程。

4.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排序。

5.密码子是指m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篇7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成就如下:

(1)冶金业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商周〖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铁→西周晚期已有。众多发明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中国〖China〗是瓷器的故乡。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 “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高一历史必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8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起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海南全省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5月,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篇9

(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可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列强的侵略)

(2)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②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三、错误探索表现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2)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3.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农业 余粮收集制

(2)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3)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4)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内容:

(1)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品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使苏俄出现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必要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大清洗运动。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三点:

Ⅰ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Ⅱ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Ⅲ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主要内容:

(一)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

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7.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8.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④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①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②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高中历史的学好的方法详细

一、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之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之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三、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之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之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五、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之自学历史课本

1、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2、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3、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4、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5、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6、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高一的历史学习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史实。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

第三步:史论。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通过学习历史,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高一的历史学习的介绍

在这里首先想明确一点。请不要先把自己局限在文科或者理科内,应当全面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高中的学习相对初中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能够在开头走好第一步的话,后面的道路会通畅很多。而如果早早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学科类别中,势必会分散对其他科目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拖垮你其他科目的成绩,使得你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牵扯更多的精力,重复做功,得不偿失。

其次我想谈一谈文科的科目特点。文科生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人数较少,并且文科在传统印象里属于是不太被重视的学科,高分学生学文科的比例相对会低一些。这样一来,文科高考面临的竞争相对而言就会低许多。如果高一的同学现在已经开始对未来的文科学习进行规划,那么我会恭喜你,你已经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文科生在高一并不需要学的太苦,只需跟住学校的进度,做好知识的积累工作,慢慢打下自己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成就了。同时,数学的成绩千万不能落下,因为未来文科高考中,数学的区分度非常高,所以在起点上一定不能落后。

具体到历史这个科目的学习,高一主要会涉及必修一、必修二这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内容分别是政治史和经济史,无论是在未来的会考中还是高考中比重都非常高。请每一位新高一的同学务必把这两本教材上的核心概念进行掌握,理解每一个术语,了解主要事件的时序,最后请根据“民主”、“法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化”、“经济全球化”等线索把所学内容整理成体系,这些简单的积累工作会为你未来的学习带来巨大的便利。

上一篇:成品检验员的个人总结-工作总结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