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的阅读理解(精选10篇)
1.乡 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2.湖
四面陆地,水潴其中。小者曰池,大者曰湖。湖水深阔,巨舟可以往来。水中产鱼虾,多菱藕,而灌田尤便。故湖滨之田,收获恒丰。
3.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4.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5.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有顷,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6.勿 贪 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7.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8.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9.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春日寻芳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园,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九级必诵小古文
1.一年之计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白获者,人也。
2.称 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3.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6.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7.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矛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8.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0.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十级必诵小古文
1.吾腰千钱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活 见 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6.性 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7.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8.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0.愚人食盐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与小古文《司马光》 整合阅读教学片段为例,在拓展古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这篇课文用三个自然段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一共134个字。古时候有一本叫《宋史》的书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却只用了42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区区42个字来讲这个134个字的故事的。
2.( 出示小古文《司马光》) 听录音朗读,自由练读,分句读。
( 1)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
1指名读。
2你能找到课文中和这句话意思一样的句子吗?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玩。
( 2) 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
1指名读。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找到吗?
2交流———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去找大人。
( 3) 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1你能自己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你真聪明,课文里就是这么说的。
2指名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3.小朋友可真厉害 ,把这古人说的话都弄明白了 ,要是哪天穿越了,也就不用担心语言沟通问题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学习对应的现代文课文,再读小古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 1) 降低阅读难度,又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现代文翻译,就可以在读小古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小古文的难点。
( 2) 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小古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 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小古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小古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小古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苏教版课文中,可结合小古文教学的课文不止《司马光》这一课,还有很多,例如《学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 等,在学生刚接触小古文之时,均可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小古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上课伊始,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小古文原文,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小古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小古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小古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引领研读,感悟小古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小古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显小古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小古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小古文教学必须发挥小古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小古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小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小古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关键词:小古文阅读;小学高段;兴趣;语文修养
在小学阶段教授学生小古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对古人思想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谈吐魅力和写作能力,更有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培养学生在阅读小古文方面的兴趣与爱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小古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能做到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基本的课文知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小古文的基本要求,并且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对小古文所描述内容的认识,往往会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每一次阅读小古文,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新认识与新想法,而且读的遍数越多,对其中所蕴含道理的认识也就越深,也就会更加轻而易举地领会古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引导学生阅读古文时,首先应把生僻的词汇及其含义教授给学生,以消除阅读过程中的羁绊,同时还需疏通全文的意思,并给学生示范读古文的技巧,把握好示范过程中读的力度与韵道,让学生感受到读的趣味。此外,除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外,也可采用师生配合的方式,增加学生读的乐趣。例如,在教授《望梅止渴》一文时,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望梅止渴”的意思,同时让学生明白,懂得遇到危险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的道理。此外,还可借助关键词语重点读好的方法,着重读出描写将士们遇到困难的句子以及描写曹操动作语言的句子。
二、描绘古景,加深理解
想象是激发学生对古文深刻理解的必要工具,通过描绘小古文独具特色的情境,不仅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更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浓度。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小古文绘画比赛,让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体味作者当时的创造灵感。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在寻找素材以及构图布局的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增加与古文意境相符合的元素等,深入感受文中的情景,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升华小古文的教学成效。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时,鼓励学生使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主人公当时想法的不切实际,并从中认识到做任何事情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而应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灵活处理。通过在画中描绘主人公刻舟留记号时自信满满的表情,以及小舟行进时距离的变化,再到后来主人公找不着剑的盲目表情,充分表现出主人公的愚钝以及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判断的道理。
三、“吟”出兴趣
“吟”并不是诗的专属,在古文的学习中也有对“吟”的要求。吟诗是对诵诗的深化,即“诵”出诗的性情。而在小古文中,“吟”是读者赏析古文的一种方式,充分品出小古文情感的一个阶段。通过对小古文的吟诵,可有效地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逐步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在指导学生对古文进行吟诵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融入古文意境氛围的重要性,确保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和“吟”古文的乐趣。
例如,在“吟”《愚人食盐》一文时,学生可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出文中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并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吟诵时须注意愚人对食盐的欣赏以及空口吃盐时的情景,从中体会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必然美妙无比,然而一旦过度就会反向而行,即便是好事也会变得十分糟糕。所以,凡事均有度,不可过度走偏,这便是作者希望读者领悟的道理。
四、“写”出经典
通过学习小古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作文中引用古文内容及其寓意可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生动活泼,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小古文的引用还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不仅能够启人心智,还可以升华主题。老师在教授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古文时,必须要求学生引用前应当明白古文真正蕴含的道理,确保引用正确,表达清楚。
例如,在写父母溺爱或做事应考虑周全等类型的文章时,可以引用《翠鸟移巢》的典故来比喻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娇惯,最终反而会害了子女的道理。该典故主要表达了翠鸟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再三地将自己的窝往下挪,最终铸成了“丧子之祸”。因此,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全面权衡事情的利与弊而审慎行事。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教师则需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自主性和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度,在“读”“画”“吟”“写”这四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古文意图的深刻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项声菊.浅谈小学高段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4):17-18.
[2]朱琳.浅谈小学生古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语文天地,2014(33):42.
[3]刘秀红.浅谈小学生古诗文的兴趣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1):115.
[4]谢存匡.浅谈小学生文言文的兴趣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
本学期的校级公开课上,我尝试地上了一节自己从未上过的小古文教学。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去年在乐清听了朱文君老师的《一人性缓》,老师的幽默、学生的灵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古文原来是这样的富有情趣。带着一种对古文教学的憧憬和挑战,10月15日我也在我们学校上了一节小古文课《猫捕鱼》。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受到朱文君老师的启发觉得学习小古文不能计较个别字词或逐句逐句的介绍它的意思,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整体的感知。因此我在这堂课上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换词法和组词法。在理解意思方面,我逐句出示文本,让学生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说说你猜到的。大部分学生猜的都是八九不离十了。这堂课我的重点思考的一点是,这边小古文简短精炼,但是对于刚开始起步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古文太简练了,于是我就借助《猫捕鱼》这篇古文的平台又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将古文扩写成一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如教学第一句话“缸中有金鱼”时,我让孩子们想象,缸中会有几条金鱼他们各是什么颜色的,在缸里干什么。如教学“欲捕食之”时说说这只猫美食当前它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想法等等。教育学生在习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把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加入到文中去,会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饱满。
从成语读古文
画龙点睛原文
张僧繇(yáo)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②曰:“点之即③飞去。”人以为诞④,因点其一,须臾⑤,雷电破⑥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助读
①画龙点睛:比喻说话作文,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②每:经常,常常。
③即:就要。
④诞:荒唐,说大话。
⑤须臾:立刻。
⑥破:打破。
导读快车道
“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而处在现在这个知识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译意大观园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上眼睛。他经常说:“把眼睛点上去,龙就要飞去了。”人们认为他荒唐,说大话,于是他就在一条龙上点了眼睛,立刻,雷电打破了墙壁,一条龙乘着云飞上了天空,没有点睛的龙仍然在原来的地方。开心演绎场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替龙画眼睛的人似乎没有,但类似‘画龙点睛“的妙事却不少,你能举出一两个这样例子吗?
从名言读古文
吾日三省吾身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②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④不习乎⑤? ——孔子(春秋)《论语•学而》
助读
①省:检讨,反思。
②谋:谋划事情。
③忠:尽必竭力。
④传:传授的知识。
⑤习:反复练习,学习。
导读快车道
古人十分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如孔子在很多方面都垂范后世,令后人“高山仰止“,无限敬佩。本文记录的是曾子自我反省的范例,同样为后人传诵,广为流传。译意大观园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替别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做到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经常复习?”
开心演绎场
人贵有自知之明,经常反省自己,就能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把每日的反省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
从寓言读古文
杞人忧天①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②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③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④,只使⑤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⑥”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⑦,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⑧,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战国)《列子•天瑞》
助读
①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心天要崩塌下来,现在用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②晓:以言语启发人。
③奈何:为什么要。
④日月星宿(xiù),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日月群星也是大气中三种有光耀的东西。星宿,列星。
⑤只使:即使。
⑥奈地坏何:那么地坏了,怎么办呢?奈„„何,怎么办。
⑦四虚:四面空虚的地方。
⑧其人舍然大喜:“舍然”,消释疑虑。这句是说那个人消释了疑虑,感到非常高兴。导读快车道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但文中那个“晓之者”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译意大观园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要崩塌,地要陷落下去,无处存身,因而寝食不安。又有一个人关心那个担心天地崩坠的人,就去启发他说:“天是积累的大气啊,没有地方没有大气,你活动身体呼吸,整天都在天空中行动休息,为什么要担心天地崩坠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积累的大气啊,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启发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积累的大气中三种有光辉的东西,即使掉落下来,也不能使人受到损伤。”
那个人说:“如果地坏了怎么办?”
启发他的人说:“地不过是积累起来的土块罢了,它充满了四面空虚的地方,没有地方没有土块。你缓步徘徊或踏步顿足,整天在地上行动休息,为什么要担心它会损坏呢?”
那个人消释了疑虑,感到非常高兴,那个启发他的人也因为他消释了疑虑,感到非常高兴。开心演绎场
1、你能用“杞人忧天”说一句话吗?
2、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
从课文读古文
夸父逐日原文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助读
①夸父:神话中的英雄,一个善跑的巨人。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太阳落山。
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
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⑥邓林:桃林。
导读快车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神话故事中,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甚至是一个英雄。人们赞颂他,是在赞颂一种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英勇气魄。因为他善于奔跑,敢与太阳决一高低。他可以奔驰于天地间,可以饮干大河大江,还可以化手杖为桃林,为人类造福。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或“逐日”来比喻有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译意大观园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跑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开心演绎场
1、夸父逐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有人读了这则神话,认为故事是讽刺那些自不量力而异想天开的行为,但有的人却觉得故事反映了古代英雄人物那种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坚强毅力。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从学习方法读古文
学而时习之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
——孔子(春秋)《论语•学而》
助读
①时习:按时诵习。
②说(yuè):通“悦”,快乐,高兴的意思。
③乐(lè):快乐,愉快。
④愠(yùn):怒。
⑤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导读快车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文章评价极
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篇这三句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译意大观园
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不因为感到委屈而引起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
从越州文化读古文
鲧禹治水原文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士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助读
①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
②帝:指天帝。
③息壤:一种神土,能够不停地生长。息,生长。
④堙(yīn):堵塞。
⑤祝融:火神之名。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
⑦复:通“腹”。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
⑧卒:最后,终于。
⑨布:通“敷”,铺填。
导读快车道
在上古时期,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可能就是洪水了。所以在原始文明中有很多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家一致推举鲧去治理洪水,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堵塞百川。然而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当他得知盗取天庭至宝“息壤”可治洪水,便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天帝知道鲧盗息壤的事情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鲧死不瞑目,尸体三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作精怪,再次派祝融拿刀剖开鲧的肚子看个究竟。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鲧的儿子禹。禹承父业,又历经九年,终将洪水彻底制服。鲧的死不瞑目,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治水还未成功,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触犯天庭的大无畏精神,堪与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译意大观园
大水漫上天际,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盗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的近郊杀死了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终于安定了九州。
开心演绎场
你认为大禹治水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小古文”就是短短的、浅浅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微合作”即三人小组合作,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更广的思维和评价。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利用微合作、趣读小古文的策略。
一、微合作百变诵读, 让学生“乐起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先在微小组里读三轮:第一轮要读准字音, 不要绘声绘色。第二轮要注意断句, 不要破词破句。第三轮要强调语气语调, 适当有动作神情。经过几次研读, 学生都能读懂。然后, 教师再要求学生变换花样读, 将意思读在声音里, 写在表情上, 刻在脑海里。
如学生看图读《猫捕鱼》, 一只落汤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学《五官争功》一文, 微小组中开展表演读。学生夸张的眼神变化、京剧中的手势变化, 无不让听课教师赞叹不已。
二、微合作多向猜意, 让学生“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小古文时, 笔者关注个体差异, 引导他们将学到的本领外化为适合自己的各种行为呈现出来。如学完《孔子拜师》后, 笔者向学生推荐《论语》, 利用微组合作学习后进行展示。
师:学小古文, 我们经常用哪些方法?
生:猜测法、组词法、查字典、联系法、询问法……
(教师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微小组学习交流, 三人轮流开展猜词活动。小组汇报)
生1 :我们组利用了组词法进行意思猜测, 有什么不妥当之处, 恳请指正。
生1 :温:温习。
生2 :故:旧知。
生3 :新:新知。
生1 :矣:语气助词。
(三人齐说句子意思)
师:吾练琴, 长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你们用上这句话说说。
生4:吾练笛, 长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生5:吾书法, 长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一节课, 有的微小组学习了15句, 效率的确很高。稍弱的微小组也能学习6句, 这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三、微合作形象仿写, 让学生“活起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适当的小古文创意的仿写训练能培养学生对小古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现代文的表达能力。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无论伯牙鼓琴什么, 子期都能听懂。请在微小组当中进行交流, 三人轮流引读。
生1: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子期必得之, 赞曰:
另外2生: “善哉, 依依兮若杨柳。”
生2: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子期必得之, 赞曰:
另外2生: “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
生3: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子期必得之, 赞曰:
另外2生: “善哉, 袅袅兮若炊烟。”
……
又如, 学习《雨雪霜露》后, 刚好雾霾天气严重, 学生有感而发, 微小组合作仿写天气状况, 说说自我的感受。
雨
今日雨潺潺, 车行中, 人走旁。雨之大, 去雾霾, 路之清, 人之健。乐哉! (朱子砚)
雨雾
窗外有雨, 滴答, 落入窗, 如珍珠。窗外有雾, 朦朦, 沾在窗, 如纱巾。一片仙境, 似柔, 若奇, 如画。
(方一朵)
“纸上得来终觉浅, 亲身激活古文光彩。”学生仿写小古文句子, 运用细节想象, 激活了小古文的无限光彩。
四、微合作生动评价, 让学生“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所谓把课上得有趣, 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笔者经常在微合作评价中, 用小古文进行交流。在不断运用中, 学生熟练起来, 喜欢起小古文来。如课中微合作, 笔者引用名句接读, 表示结束指令。“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满招损, 谦受益。”“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开学第一天, 学生在微小组中进行自我推荐, 聊聊寒假趣事。
吾自幼长于城市, 六岁入学堂, 敏而好学。年十有余, 嗜文。天生文采, 挥笔泼墨, 畅叙幽情, 众人为喜。现乃善宋词, 需念否? (何心瞳)
公元2005, 我生之, 吾度十春秋也。吾为书虫。三龄刚识字, 翻书。七龄渐入佳境, 好书。九龄胆大包天, 敢课堂偷窥, 深夜窃读。想知吾否? (郑睿旸)
又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 古人是怎么来写菊的?从写法上,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 :在下有礼了!此乃比喻矣, “其瓣如丝, 如爪”。
生2 :在下无才, 请多多指教。排比也, “其色或黄, 或白, 或赭, 或红”。
生3 :小生可言否? (两手作揖, 鞠躬) 对比乎, 突菊旺哉。
学生不断用小古文进行语言评价, 表现出谦谦君子风范。课堂上, 小组合作倾听、表达等技能, 有效地得到了操练与运用。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和运用都是“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文言文 趣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11
有句顺口溜在师生间流传已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文言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从当下学生的学习来看,可以说文言文学习压根儿就没走进过学生的内心,文言文学习更多的是教师带着学生一字一句地“啃”,收集一大堆文言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许多教师都想当然地认为,当积累了足够的文言知识时,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学会文言文。殊不知在这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只见文言之义,不悟文言之情,其中百种意、千种趣,都消失在“之”“乎”“者”“也”的熟记辨别中。文言文学习渐进“了无生趣”之境。
文言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属于“晚现课型”,学生平日接触颇少,对古文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因此,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选择好读、有趣的小古文,以好玩、轻松的方式引领儿童学习,凸显一个“趣”字,让儿童趣读、乐读小古文,从小获得古文的启蒙,让儿童言语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
一、文本选择,凸显“趣”
儿童由于年龄、心理等原因,阅读力相对较低,因此在小古文的选择上,不一定要追求四平八稳、篇章完整、结构过于严谨的经典篇目,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小篇小事、小家小作上,不求深刻,但求好玩,让儿童在接触文言的最初感受到的是纯正与有趣。
(一)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寓言入手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较多的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浅显易懂,给人予启迪。这些寓言故事都是由古文改编而来的。如果在学生学习了寓言故事后,将这些小古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那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涨,古今对照,理解起来也降低了难度。
(二)从年代稍近的古文言文入手
相对来说,明清时代离我们不是很久远,其语言读起来也稍微容易一些。阅读中,笔者发现部分“明清笑话”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读来耐人寻味。如,《小狼》:
一狼年幼,喜素食。其母甚忧之。遂授之以猎,未果。一日见子忽奔逐兔,大喜!但见幼狼子牙瞠目,向讨莱菔。
再如,关于“性急”之人的笑话:
一人性急,入面馆,落座即大嚷:“速取面来!”店主见状,紧催厨房。然此人急不可耐,拍案而起。店主亦急亦火,端面扣于桌上,曰:“汝速食,吾欲洗碗。”言毕,捧碗而去。
讲述“性缓”之人的笑话: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这些文本相对浅显,适合儿童(尤其是低中年级)阅读,轻松愉悦,充盈着意趣,让儿童在妙意横生的文言文中接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濡染熏陶。
二、教学过程,引发“趣”
“趣”是直接、具体、感性的。对儿童来说,有趣才有吸引力,才更“有意思”。小古文距学生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不明白,不应该纯粹根据注释反复地讲,而应该寻找正确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凸显小古文本身的趣意,并创设情境让儿童享受到小古文情趣。这样儿童才能对小古文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主动地去寻幽探胜。
(一)未成曲调先有“趣”
一般来说,儿童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总有种想要一睹为快的心理。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全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不是无目的的阅读,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设定,如了解大意、整理线索、发掘主旨等。通过初步通读,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印象,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为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
就《小狼》这篇简短的小古文而言,整篇5句话是一个整体。教学时,我们要引领儿童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中的每句话也都是一个整体。“一狼年幼,喜素食”写出了小狼的爱好;“其母甚忧之”写的是母狼的担心;“遂授之以猎,未果”道出母狼针对小狼的教育策略以及小狼的学习情况;“一日见子忽奔逐兔,大喜”故事出现转折;“但见幼狼子牙瞠目,向讨莱菔”交代结果,极具戏剧效果。如若按照现代文来理解,这5句话就是5个段落。因此,对每句话的理解也要从整体到局部,一定要有整体的观察和把握。
执教该篇小古文,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出示课题后教师以讲故事的语调范读(为保持故事的神秘性,只读课文前四句)课文,让孩子们边听边想,猜猜古文大意。
如此教学就是引领着孩子整体把握文本的大体内容,对文本产生初步的印象。教学虽未成曲调,但“趣”已生。
(二)顺学猜测“趣”意生
朱文君老师说: “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老师最大的创意空间。小古文里有一个大世界。”的确,小古文就是那一把将儿童引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门的金钥匙。
小古文学习,贵在“趣”。如果少了这份“趣”,那古文便少了一半的美。如何引发儿童古文学习的“趣”意呢?笔者以为,“猜测”尤为重要。“猜测”意为推测、猜想、判断。儿童要集中注意力听,仔细认真看,还要专心致志思考,这个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循着古文内在逻辑猜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小狼》的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板块设计不同的猜测:整体感知猜大意;创设情境猜情节……“猜测”让儿童有了主动参与的欲望,并贯穿古文学习的始终。在创设情境中,对“其母甚忧之”一句,在儿童体会到母狼极为担忧的心情后,让他们猜猜母狼会怎么做;对“一日见子忽奔逐兔,大喜”一句,当母狼看到小狼追逐兔子,心情大好时,让孩子们猜猜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此时,故事的结局“但见幼狼子牙瞠目,向讨莱菔”乍现,让孩子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时,孩子们对小古文学习的“趣”已然被激发出来。
小古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猜测”,引导儿童联系上下文语境探求隐含的信息,推知疑难语句的意思,推断故事情节发展,让儿童带着自己的思考与探究,不断求证、学习,且读且思,且思且发展,培养其自读推断的能力和水平。
(三)读写一体享用“趣”
学习小古文方法很多,若走寻常路,都是先借助注释粗读课文,再质疑解难细读课文,这样才深入领会,精读课文。基于低年级儿童身心特点,笔者带着孩子循序渐进地品读,创设情境乐读,读写融合,让孩子们享受小古文学习之“趣”。
大凡优秀的教师几乎都能在古文教学中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应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文言文中,往往一个字即一个词,且常常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单独拎出来很难体会其意思。因此,要得结合语境,依据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时空顺序、事理联系、细节照应等要素让儿童感受其中的人和事,把它当成有趣的故事融入其中,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朗读和表达。仍以《小狼》的教学为例。引导儿童读懂文中“幼”“甚忧”“大喜”“子牙瞠目”等字词的意思都须在具体的句子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实现,并适时联系生活,设计一些适宜儿童实践的语用点,实现读写结合。如,在理解了“一狼年幼,喜素食”后,让孩子根据生活来说说“一儿年幼,喜 ”;在理解了“大喜”这一表达心情的词语之后,呈现多种卡通脸谱,让孩子看脸谱,体会人物心情,用“甚 ”说一说……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这是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教学中,笔者依托文本,根植生活,培养儿童的文言语感,让孩子们享用小古文之“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本选择凸显趣,教学过程引发趣,“趣”“意”交融,盎然辉映,就能实现小古文教学的和谐之境。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及小古文《礼》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种美德。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文字入手,初步感知小古文
1、先看老师写一个字,谁认识?左边是一个示字,现在就是示字旁,左边是一个豊字古代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2、给礼组个词。(礼貌,敬礼)
3、其实。我们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到今也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诗文和有关礼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小古文,它的题目就叫礼。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把这篇小古文读上两遍,把字音都读准了。出示:小古文
同学们你们刚才读着小古文有什么感觉?(短小、不容易懂)
古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两种文体都是都可以作为记录,写在纸上,不同的是“古文,只是写在纸上平常说话却不是这样。而现在我们的文章,写在纸上的意思就是你想说的,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言差不多。
2、看看如果去掉拼音读行不行? 指导速度慢一点、有节奏、有韵味。
3、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老师配上音乐范读,要读好古文还必须要有节奏、有韵味。听老师读,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做个记号。
4、同学们根据你刚才画的节奏先自己练习两遍。两句分开读
5、第一句谁来试试。知道读出韵味、节奏。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6、潘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谁来把小古文整个地读一遍.6、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小古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吗?(孔融让梨)
三、精读,明文意
1、现在我们同学已经读得很不错了,但是除了会读,还要理解古文的意思。古文为了便于我们读者理解,常常标有注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般古文难理解的字都会在右上角有个数字标记,然后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在下面去找相应的解释。
我们现在看诸是1,我们来看下面的注释找到1:解释是其他的兄的。其他的字你也可以看看注释再理解,然后整篇小古文连起来看看。说给同桌听一听。
2、通过看了注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3、第一句话谁来先说一说。第二句,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了古文的意思肯定能读得更好。点名读,男女生读。
5、老师这有几张图片,但是缺少文字,老师想请你们用今天学过的小古文给图片配上文字。(边配边读)
6、去掉图片谁能用古文来讲这个故事。
7、刚才我们用孔融让梨这四个字来概括了古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能否用上这其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孔融的品质。我们连着题目一起读一遍。
是啊,正是孔融有礼让的好品质,所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这一句不光讲了孔融的故事,也讲了孔融的品质。请大家利用看注释的方法来自己读读这句三字经并试着自己理解意思。
8、请一个同学说说意思。
9、古代的童子读的时候都会摇头晃那,我们来试试看,连读两遍。
孔融因为礼让而流芳百世,我们的语言文字中还有很多与礼有关的成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延伸
一、 第一学段的学生适合读浅显的古文,朗朗上口,以好读易懂为主
1. 第一学段的学生读古文,首选的是古代歌谣,接受古典文学熏陶。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短短的歌谣,读起来特别有意思,祖先那种自食其力的豪情壮志,朴实得如同泥土的气息,通过背诵,影响着每一个儿童。
2. 其次,第一学段的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弟子规》《三字经》里深含做人道理的句子。比如说,《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这句话很短,三个字三个字的,很好读,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就会读了。
二、 第二学段学生读古文,适合读文质兼美的短篇诗词,以吟诵理解为主
1. 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大量阅读唐诗。建议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唐诗,比如王维写的《少年行》,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们来看这组唐诗:(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组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讲了少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整个过程,从相逢到出征、战斗,到受奖赏,一位翩翩少年的英俊潇洒翩然而至,出现在同学们眼前。这组诗在激励学生们抓住少年时光,建功立业,对激扬青春起到了一定的励志作用。
2. 第二学段的儿童也可以读宋词。比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非常有趣。引领学生读时,教师务必要讲故事给同学们听:李清照还是少女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喝醉了酒,睡着了。这天晚上,风很大,雨被刮得稀稀疏疏的。第二天一早起来,发觉酒还未醒,头还疼着呢,就迷迷糊糊地问侍女:“春梅,院子里的海棠今儿开得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院子里的海棠,回答道:“小姐,和昨天一个样儿!”李清照走到门边往外一看,笑着叹了一口气:“春梅,你怎么看的?明明这一夜的风雨,把海棠给吹得红花更少,而绿叶却长得更加肥壮了。”侍女没读过书,观察能力自然比身为才女的李清照差多了,她愣是没看出来海棠在一场风雨之后的变化。
第二学段的学生还是很孩子气的,本来他读这首宋词,觉得只是写得美而已,但是听了教师讲的故事以后,他发现,哦,原来还有一个古代小姐和丫环之间的故事呢!很有意思。还有什么道理呢?要细致观察呀!这么一来,他们就会读得更加起劲了。
3. 第二学段的学生还可以读小散文,读《小学》《朱子家训》等古文。篇幅不长、但蕴含的做人道理,说得丝丝入扣,具体可感,读了这些文章,使人终身受益。
三、 第三学段的学生适合读思想较为深刻的古文,探究发现,以思考研究为主
1. 第三学段学生读经典散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清代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古文气势磅礴,排比句式甚多,适合朗诵。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们大声朗读。学生们一读就懂,一懂就会喜欢上这样的文字,从而对少年立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第三学段学生读“四书”,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孟子》里的“离娄”篇中“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段话中,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令人关注的是,孟子认为,光有仁爱之心是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只有实行法度。法度本身也不会自动运行,那怎么办?孟子认为,规矩可以帮助善良搞好政治,规矩可以帮助法度得以运行。三年级的学生读了这些句子,会对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新的认识,促进他们的成长。
当然,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读一些比较简单的唐诗宋词,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读一些小散文,读一些《四书》中的简单篇目。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学段,最适合读的内容还是应该在最适合的时间段给学生们读。
【小古文的阅读理解】推荐阅读:
小学小古文阅读12-16
古文阅读教案09-26
清代古文《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12-09
高考古文阅读训练06-13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10-24
《塞翁失马》古文阅读答案12-29
趣味小古文09-20
部编小古文10-31
小古文教学方法07-01
初中古文理解性默写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