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走向生活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课堂走向生活(精选8篇)

让课堂走向生活 篇1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列活动之二《伸出爱的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爷爷奶奶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因此,激发起他们了解爷爷奶奶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爷爷奶奶形象。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活动在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新的动向,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秋天、观察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不仅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秋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感受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拥有品德。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做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如学习礼貌待人的系列内容时,我们除制定知识目标:讲礼貌是尊重别人和友好的表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外,还制定了能力目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态度诚恳、和善、谦恭,语言温和、友好、有分寸,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品德。

四、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活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开展活动,恰恰给学生创设了发现、研究、探索的场所和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主题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就开展 “交通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交通资料,制作交通标志。在比赛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竞争、交流。课外,又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展版,进行展览,强化安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让课堂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课程来源于社会社会生活,回归于生活。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关于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课堂走向生活 篇2

一、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数学教育是要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因此必须开展好数学课堂教学,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但我们的教材中, 题目老化, 数据过时,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经常出现, 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 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如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时, 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 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 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 如应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 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实际生活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让数学课堂开放化

教师要把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相互交往的基础上, 把教育活动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上, 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思想发展相关联。首先,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 关心学生校内外的生活, 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生活经验、个性品质、人生信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的个人信息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础, 是师生对话的基础。为此, 教师可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其次, 教师要学会倾听, 这是师生交往与对话中赋予教师的道德品质, 也是教师教育智慧所在。倾听包括很多方面, 主要是倾听学生的愿望与需求, 倾听学生的情感与思想, 倾听学生的差异和区别, 倾听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倾听学生的疾病等等。第三, 教师要学会宽容和期待, 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和成长性, 站在学生的角度认同与帮助学生。有时学生合理的冒险、突破常规也是许可的, 甚至在学生犯错误时, 要能用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潜在价值, 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与改进上, 教师始终要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态, 引导、激励学生成长。

三、在生活中培养数学能力

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促成自己的发展, 才能不断满足现有发展水平和自身期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需求, 不断形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追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 不断增强数学意识, 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 可让学生了解商场的打折情况, 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四、让数学从书本走向生活

1.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生活问题情境。

首先,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使之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其次, 结合数学课堂学习内容, 师生共同寻找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使符号化的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内容产生某种联系。如在学习“平均数”概念时, 请一些同学组成若干人数不等的排球参赛队, 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队同学的垫球水平高, 数学课堂教学在激烈的垫球比赛中开始, 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再次, 生活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讲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平时学生排球垫球比赛往往统计垫球的总个数, 但由于每个队参赛的人数不同, 当统计出每队垫球总数时, 不能比出结果, 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 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愿望, 经过讨论分析, 导出了“平均数”概念。

2.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再创造”。

首先, 要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由听数学、看数学到做数学。从数学现实出发, 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 获得体验, 并作出类比、分析、归纳, 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这是一个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 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智能, 比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得透彻与巩固, 这种创造和发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 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同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活动。其次, 要给学生“做”数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 让每一个学生加入到做数学的创造活动中来, 体验知识, 享受过程, 享受再创造的乐趣。其间, 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探索活动,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演说家,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而不是被动地听, 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主探究、充分展现、合作交流、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第三, 让学生由封闭的“小课堂”走向开放的“大课堂”, 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把课堂搬到商店、银行、家庭等, 让学生在商店学会合理的消费购物, 在银行学会储蓄, 在家庭学会帮父母理财……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经历, 在活动中形成“数学的头脑”, 感受数学学习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影响。

3. 布置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

为了给学生更多做数学的机会,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 布置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 这种家庭作业要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 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 并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 让他们知道这种家庭作业能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 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 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重要作用时, 他们就感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非常有意义。

五、在生活中深化数学教学

生活中到处是数学, 要丰富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仅课堂40分钟的感知是有限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家里客厅的瓷砖、日光灯等, 比一比身高、体重, 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的美, 如形体的美, 建筑结构的美等。要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才能为数学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 如实践型的———当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以后, 老师安排学生放学后与家长一起购物, 由孩子付钱, 并计算找零;联系型的———当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 让学生找出周围世界中具有分数含义的现象;拓展型的———当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后,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数的知识, 如数字是怎样产生的、演变的, 不同的计数方法等;分析型的———当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安排学生分小组, 确定调查的主题, 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解决问题型的———当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后, 引导学生帮助家庭设计房屋装修方案, 等等。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篇3

关键词:语文 资源 生活化

语文应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语文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平凡的生活。表演色彩过浓的语文“秀”,向生活化的反向越走越远,有的人还以“秀”为美,以“秀”为荣。语文应该是真实的语文,生活的语文,千教万教求真务实乃是根本。课堂教学生活化也许是解决“课堂秀”的有效手段。将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是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发展学生的个体潜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

一、挖掘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挖掘教材本身,就可以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课堂氛围,一节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呈现在眼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以调动学生的感观,激起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再现生活。我曾指导学生写过一篇“走超市,买东西”为主题的生活实践作文,在课上我们先播放了一段师生在超市自拍的简短的“买”与“卖”的模拟录像。老师当售货员,三位学生当顾客。重点拍摄了如下三个场景:①买主询问售货员,哪些礼物送给老人比较合适;②顾客比较礼物的优劣;③顾客与售货员的讨价还价等。走超市是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课前播放一段“走超市”的录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情景的再现,能引起学生对相关生活的联想和回忆,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去填充场景中的细节,最后完成对场面的描摹。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时,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他们当一回小导演和小演员,自由结合把文中精彩的片段演一演,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演绎故事,并评选最佳演员来发掘学生的潜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评“最佳小演员”和争当“创作家”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

活,又能获得些许成就感,使得学生兴趣更浓,主体性体现更突出。

二、贴近学生,设计生活化问题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首先要做到“语文小课堂,生活大社会”,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的材料引入课堂。其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最后,尊重学生,以人为本。更多地设问:“你认为你会怎么做?谈谈你的看法?你将如何解决?”等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挥余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关注周围生活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未曾游览过桂林山水,既要让学生学得新鲜有趣,兴致盎然,又要在课堂中很好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把描写美景的句子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的一开始,我播放了用多媒体精心制作的一段有关桂林山水奇丽风光的画片,配上音樂,并说道:“同学们,桂林市旅游局需要一批宣传员对这迷人的山水风光进行宣传,你们做个小小宣传员吗?” 我巧妙地把学生的角色转化成了景点宣传员,不露痕迹地逼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地学习。在教学《笋芽儿》这篇文章第6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如果你是笋芽儿,笋芽儿还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小朋友的回答真好。第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见了一棵大树,有黄牛伯伯在树下吃草,并且它还向我问好。”我说:“你也向牛伯伯问声好吧!”第二个小朋友说:“我看见一位仙女在弹琴,一个小姑娘在跳舞。”我说:“那个小姑娘肯定就是你。”第三个小朋友说:“我看到了许多鲜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我说:“老师也闻到了花香。”……这些问答,正因为老师关注了孩童纯真的生活,关注了孩童纯真的心灵,语文教学才充满了温情的人性之美,才滋润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播撤了爱和希望的种子,而没有因为预先设定的答案,机械僵化、生硬、失去活力。

三、整合资源,组织生活化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标教材中,在每篇课文后和积累运用中几乎都有向课外延伸或开展活动的练习,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确立角色身份,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现在很多孩子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以至于影响视力,耽误学业。为了能够化“害”为“利”,我另辟奚径,在班里开展收集广告词和收看新闻联播活动。提倡学生每晚坚持收看7:00的《新闻联播》,摘记新闻提要,捕捉摘录电视广告词,并定期评选收集能手。孩子们欣喜地接受了,兴趣盎然。这样的作业持续一段时间后,“新闻”、“广告”逐渐成为孩子们课余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什么用“清逸,更美丽”、“天天用绿箭,美丽看得见”、“金鹿到家中,蚊虫去无踪”……他们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连串知名产品的广告,让我这做老师的自叹不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大环境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收集相关的资料,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转移,从学校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做一回小记者,采访各阶层;体验生活;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如课本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会等等。

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才能步入佳境。

让课堂走向生活 篇4

精心整合“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作者/徐新英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开放教学时空,去实现精彩纷呈的课堂。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其充满生命活力。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学生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论文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了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铮铮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总之,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两年多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了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在不久的将来,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让课堂走向生活 篇5

[教学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习作方式,试着解决家乡土特产--胡柚,在近几年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理念]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努力将习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习作的价值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有用的,我很想写。从而在不经意间完成习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胡柚的观察和回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一样物品的能力。

2、知道自己的习作是有用的,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想说的话写清楚。并由此产生对家乡胡柚的喜爱。

3、能够通过宣传,使柚农看了习作后有一定的触动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许多地方都有土特产,如西湖“龙井”;黄岩“蜜桔”;吐鲁番“葡萄干”……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有什么土特产吗?

是的,我们常山有闻名全国的特产--胡柚。

二、观察、回忆,对胡柚再认识

1、教师和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胡柚。

看到胡柚,老师就想起了一个故事,前几年,在某市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问同学们稻谷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有许多的同学都说不知道,有的同学竟然说稻谷是长在树上的。显然,他们对稻谷了解得太少了。那么,你们对家乡的特产--胡柚了解了多少呢?愿意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交流吗?

2、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胡柚的生长、形状、颜色、滋味、药用价值等方面对同学们的发言作梳理。

3、经过同学们的介绍,你能找到一些词来形容家乡的胡柚吗?(指导用简洁的话概括胡柚的特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原因

前几天,我听到了许多农户的议论:这几年,他们家里的胡柚喜获丰收,可是打去年起,胡柚的销路很不好,可不,天气又转暖了,胡柚就要烂在家里了。这多么可惜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我想请同学们来找找原因。(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估计有以下情况)

可能过高的估计了胡柚的价格,使客商望而却步。

平时的管理不够,胡柚的质量不高。

缺乏对胡柚的宣传,可能有许多的人对我们常山胡柚不了解。

……

四、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组织各组同学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估计有以下情况)

(1)以《给农民伯伯的一封信》的形式,告诉农民伯伯在平时要注意管理好胡柚,在出卖的时候,要考虑到本年胡柚的数量和质量,提出适当的价格,不要半天开价。

(2)向外地人介绍我们家乡的胡柚:

A、给胡柚做广告;

B、写作文来介绍家乡的胡柚,使别人对胡柚有更多的了解。

如《常山胡柚甲天下》、《我爱家乡的胡柚》、《胡柚赞》、《夸夸家乡的胡柚》《胡柚的自述》……

C、给胡柚写一份说明书,贴在胡柚的包装箱上。

五、有重点地指导。

1、给农民伯伯写信,语言要恳切,事情要说清楚,总之一点,要使农民伯伯知道你想跟他说什么,看了你的信会考虑你提出的办法。

2、给胡柚做广告有较高的难度,其实我们用作文来赞美家乡的胡柚就是最细致、最感动人的广告。当人们看了你的作文或者垂涎三尺很想购买;或者充满了对胡柚的喜爱。那你的作文,就是最成功的作文了。

六、尊重个性,完成习作。

刚才我们大家讨论了许多的方法来帮助农民伯伯,老师觉得同学们的主意真不错。现在,我们就把自己的主意从想法变成现实吧。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帮助农民伯伯,使农民伯伯的胡柚都能卖出去,过上美好的生活。

七、交流习作,指导点评。

学生习作一气呵成,教师选取部分作文进行点评。(作文附后)

八、体现价值,达成心愿。

1、将同学写的信寄给一些胡柚种植大户。

2、将赞美家乡胡柚的作文贴在学校的宣传窗里,部分佳作进行投稿。

3、将广告词用毛笔字写好贴在醒目的位置。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洪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习作的选材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在胡柚之乡--常山的小学生,谁对胡柚都有所了解,因此,谁都有话可说。而胡柚难卖又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把它摆到课堂上来讨论,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关注现实,进行有效的习作。

纵观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师时时都在激发学生说、写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完成习作。首先用一个故事激起学生说的欲望,接着自然地提出了问题,使学生心里明白他的作文是有用的,并不单是为了得个分,而是能够帮助胡柚种植户解决实际困难的。于是就达到了“我”有话要写的地步。再次,教师又给了学生选择的余地,“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进而使学生自主地选择“我”要这样写。正因为有了如此的激发,才使学生的习作能一气呵成。习作完成后,教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寄信”、“张贴”、“投稿”等方式,发挥本次作文的作用,让习作回归生活。

常山胡柚甲天下

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黄岩有甲天下的蜜桔,我们常山有甲天下的胡柚。

胡柚的形状呈球形,和地球的形状有点相似。胡柚的颜色很好看,它未成熟时,皮是青绿色的,到了立冬前后,家乡的胡柚成熟了,它脱掉了绿衣裳换上一件黄澄澄的外衣,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挂满了枝头。那一盏盏黄色的小灯笼点缀在绿叶中,与郁郁葱葱的绿叶相衬托。远远望去,这番景象就像图画一般美妙。

常山胡柚的果肉甜美多汁,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拿一个成熟的胡柚来,你就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当你剥开胡柚时,你就可以看到一把把洁白的小梳子,再剥开外面的皮,立即露出了黄黄的密密的梳齿。嘴唇轻轻的碰几下梳齿,虽然你还没有尝到胡柚的琼浆玉液,但你肯定会感到他是那样的饱满,而又那样的柔软。咬开梳齿,一股又甜又酸又略带苦味的汁水从你的舌尖迅速地往喉咙里渗,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常山胡柚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果你口腔上火,喉咙冒烟,声音沙哑,咳嗽不止那么你就吃胡柚吧。吃了胡柚你的嗓子就感觉清凉多了。

胡柚是亚热带植物,性喜温暖。常山胡柚之所以那样有名,与这里的水土、气候都有关系。凡是来到常山的人,都争相购买胡柚。人们交口称赞“常山胡柚甲天下”。

该文获“小作家”全国作文大奖赛二等奖

给胡柚种植户的一封信

亲爱的伯伯:

您好!

今年胡柚的收成好吗?胡柚果实漂亮吗,味道好吗?我们也知道今年我们这里的胡柚又跟去年一样得了大丰收,但我们又想到,虽然得了大丰收,最后却是许多胡柚都没有卖出去,留在家里,烂在家里。使家里的经济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今天上课,老师组织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想跟你提一些小小的建议,从而使我们今年的胡柚不会烂在家里。

去年有些农民伯伯认为,胡柚只有常山有,所以价钱扳得很高。结果使那些老板望而生畏,不敢来收购了。其实,我们也应该知道,虽然胡柚只有我们常山有,但是,各地的土特产却是很多的,一旦你的价格太贵了,他们就会买其他的土特产。因此,我们想劝您在谈价钱的时候,只要合理,就可以卖给他们了。经过我们的调查一般都在每公斤一元左右。

我们大家要营造良好的买卖氛围,对外地来收购胡柚的老板要,以理相待,相互尊重。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如:货车陷在路上的时候,向我们借箩筐等用具的时候……我们不能处处都要以钱来衡量,更不能与人争吵刁难别人。我们要给他们以帮助,让他们感到方便,体会到人情的温暖,这样他们就乐意到我们这儿来收购胡柚了。

胡柚卖上好价钱!

五(1)班第二小组

月15日

该文获“小作家”全国作文大奖赛三等奖

我爱家乡的胡柚

“青布包白布,白布包头梳,头梳不梳头,香甜又可口。”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胡柚,我爱家乡的胡柚。

家乡的胡柚林很多,不论你走到小溪边还是田埂上;不论你走到公路边还是山路旁,映入你眼帘的总是那郁郁葱葱的胡柚林。如果你是农历三四月间来我们家乡,你就会看到一簇簇雪白的胡柚花,闻到一股股淡淡的清香,听到蜜蜂嗡嗡地采蜜飞行声。

立秋过后,家乡的胡柚一个个挂满了枝头,青青的,像乒乓球一般大小。随着秋风的爱抚,秋雨的滋润,农民伯伯的细心照管,胡柚渐渐长大了,像一个个大皮球,足足有大人的拳头那么大。他渐渐地脱掉了青衣裳,换上了黄衣裳,想一盏盏黄色的小灯笼在树丛中欢笑着。

到了立冬,家乡的胡柚成熟了。人们忙着采摘胡柚,几天过后,家家户户房里都堆满了胡柚,要是你这时来我们家乡作客,那你一定要尝尝我们家乡的胡柚。你拿来一个黄澄澄的胡柚,剥掉胡柚的这件黄衣裳。你就会看到十来个“兄弟”紧紧地围在一起,好像在说着悄悄话。把这些“兄弟”分开,他们就成了弯弯的月儿。剥开包在月牙儿外面的那层薄薄的半透明的嫩皮,你就会看到一把头梳,排满了黄黄的,嫩嫩的梳齿。这时,请你做好心里准备,因为胡柚的滋味会使你一不小心将舌头一起吞下。

把这把头梳慢慢地送到嘴边,嘴唇轻轻的碰几下梳齿,虽然你还没有尝到胡柚的琼浆玉液,但你肯定会感到他是那样的饱满,而又那样的柔软。咬开梳齿,一股又甜又酸汁水从你的舌尖迅速地往喉咙里渗,说他的味道像娃哈哈果奶吧,却是多了一份清凉和细腻;说他的味道像山柿子吧,他没有麻人舌头的涩味。你体会了胡柚这份天然纯真的味道后,抿一抿嘴,还可以体会到一丝淡淡苦味,但你不必皱自己的眉头,因为这种苦味让你感觉到的是隐隐约约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淡淡的苦味让你感到回味无穷。迫不及待地吃下第二瓣,第三瓣……越吃越想吃,越吃越上瘾。你别怕,即使你吃上两个胡柚,牙齿也不会被他酸倒。

家乡的胡柚既漂亮,又味美,我爱家乡的胡柚。

该文获“小作家”全国作文大奖赛三等奖

让生活融入课堂 篇6

[点评]:以往,多数教师是紧扣课文主题导入的,显得老套,且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该老师打破常规以请同学当“知心姐姐(哥哥)的方式导入,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能学好的自信心。

师:在破水罐、完好无损的水罐和挑水工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说理由。(小小组讨论)

生1:我喜欢完好无损的水罐,因为它可以装好多的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生2:我喜欢破水罐,因为从破水罐中洒下的水可以浇灌路边的花朵,让人欣赏到美丽的花。生3:我喜欢挑水工,因为挑水工没有埋怨破水罐,还使用破水罐的缺点,变成了它的优点,想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我敬佩他的聪明才智。生4:„„ 生5:„„

师:谁能用《一路花香》这个故事来劝慰那个男孩? 师生合作:(略)

生评:她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而且讲话吞吞吐吐,不流利。生生合作:(略)

师提示:记住用《一路花香》这个故事来劝慰小男孩。

生评:这位“知心哥哥”讲话流利、通顺,且用了有力的证据。如果我是那个男孩,我一定会心服了,今后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点评]:这一与生活实际相符的表演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对话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总评]:

1、这节课,一改以往只偏重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封闭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悟性,激发学生的灵性为目的,增加阅读教学的发展性、开放性、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呆板的机械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

2、当“知心姐姐(哥哥)”整堂课的亮点,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活动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活动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 篇7

一、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所谓生活, 包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 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生活是一切语文现象发生的场所, 是一切素材的来源, 是语文运用的广大空间,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

何为语文?《中国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指出, “语文”是一个整体, 包括“语” (语言) 和“文” (文字、文学、文化) 两个方面, 而语言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生活就是一个大的语言文字环境。文字、文学更少不了生活的渗透与熏染。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文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 语言就成了一面空虚的镜子, 所照空无一物。而且语言一经和生活相联系, 就无比活跃, 它能够准确生动地摹写纷繁复杂的物象和事件, 它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精深的思想感情。正如刘国正所说:“语言是躯体, 生活是血肉, 思想情感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 难解难分。”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1.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兴趣。

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创设民主、自由的生活化教学环境,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是一堂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以亲切自然的教学状态面对所有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运用亲切的口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会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每次开课之前, 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可以上课了吗?”听似简单的一句话, 可以看出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朋友, 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对话, 学生们听来特别亲切。特级教师徐鹄上说话课时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自我介绍, 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然后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让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 自由组合, 互相作自我介绍。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

2. 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的情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生已在五彩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让语文学习隐化上课的痕迹, 建立“生活即学习, 学习即生活”的概念, 并为学生创设入耳、入脑、入心的生活情境,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产生教学合力, 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在一节作文课《老师, 我想对您说》中, 我是这样用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的:

(1) 听音乐, 激发情感。在写作前, 先播放歌曲《我爱米兰》, 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让学生有要说、要诉的冲动。

(2) 诉往事, 触发情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老师相处中最感人的事例, 在班内交流, 并引发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 睹画面, 体会情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4) 赏范文, 陶冶情感。文章评析完毕后, 可选择几篇较为成功的学生习作, 在课堂上交流。

从以上教例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导下产生的, 情感活动越强烈, 认识活动也越容易被激活。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 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 图书馆、布告栏, 学生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场所。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 联系学校生活, 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丰富的校园生活,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如:学习了通知, 可以让学生拟写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师生在比赛中获奖, 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写喜报、写光荣榜;元旦春节, 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

例如:我校开展了写童谣、唱童谣的游戏活动。在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中, 学生们欢快地唱着童谣, 校园里生机勃勃。丰富的游戏也是童谣的源泉。一场大雨过后, 低年级小朋友在水潭中开展了赛纸船的游戏, 一位六年级的同学见了, 顿时灵感涌动, 编起了童谣:“雨中的校园真可爱, 花儿草儿乐开怀, 操场上, 小水潭, 一个一个连起来。同学们, 犯了难, 这样的雨天怎么玩?嘿, 有了, 穿着雨鞋打着伞, 小水潭里赛纸船。红的船, 绿的船, 游来游去一大串。你的快, 我的慢, 急坏了一旁的小男孩, 逗乐了一边的小女孩。欢声笑语连不断, 雨中的校园成乐园。”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 完全把学生们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乐园, 带进了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的乐园。

2. 联系社会生活, 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你牙口无炎”等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来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 还养成了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只要能留心, 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3. 联系家庭生活, 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 儿童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抓住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有的家庭文艺生活比较活泼, 则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主持家庭文艺晚会;有的家庭读书氛围较浓, 可让学生经常组织读书读报谈体会活动;有的家庭忙于做生意, 无暇顾及这些, 教师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为他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 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 增加生活积累与感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活动,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昂, 家长也是倍加赞许。

让数学课堂因为走向生活化而精彩 篇8

【关键词】教学 生活化 数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1-0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在别的学科中的学习表现得聪明、机灵,对数学学习却不感兴趣,总是说数学是那么地枯燥无味,看不到数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去爱数学,用心学好数学。具体做法有: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要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时间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正由原来的系统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向实际生活相联系靠拢,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二、注重探索过程生活化。

现代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又能调动学生五官去观察、分析、验证,降低教学难度,学生体验深刻。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各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铁环(学生们经常玩的铁环),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铁环的周长。学生兴趣昂然、又给他们一个充分探索的空间。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在合作探究后,学生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方法一:用线绕铁环一周,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铁环的周长。方法二:把铁环沿着展开的卷尺滚动一周,直接测出它的周长。方法三:沿直线滚动铁环,测出它走过的长度,除以它滚动的圈数,计算出它的周长。通过这几种测量结果一对比,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周长数据。然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各组的铁环,观察其大小和它所对应的周长数据,猜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进行实验验证,巩固提高,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性,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过生日时的情景,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分得一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经验形象化。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数学表象,因此,在数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为实例。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研讨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在“不同方向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之初步的空间概念,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画下来,这样,学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又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用教学符号“〉”、“〈”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如“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描述性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原来呆板的数字和符号在这样的设计下鲜活起来,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五、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俗化。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平时下课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啊?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学谁重,谁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問题,而要准确的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利息,日常购物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上一篇:苏州开发区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防雾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