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共10篇)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1

微信公众平台如何使用要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流程,下面给大家分享下微信公众平台的每个步骤。

注册

登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点击注册,注册需要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以及个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

1.手持身份证照片

图片要求:

   (1).图示例方式双手持身份证,完整露出手臂,手指不可遮挡身份证信息;(2).照片需免冠,建议未化妆,五官清晰可见;(3).照片内容真实有效,不得做任何修改;

(4).支持.jpg.jpeg.bmp.gif格式照片,大小不超过2M。

资料

需要提供以下资料,这些资料用于微信平台验证

     公众号名称/产品名称/店铺名称

用于公众号的查找搜索 Logo/头像/店铺标志

图片形式 功能介绍/店铺说明

文字形式 邮箱 用于登陆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号 用于验证微信公众平台

加粉 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微博认证时需要粉丝达到500及以上,才有资格认证。如果是通过微信认证则不需要这个条件。

认证

认证分为企业认证与个人认证,企业认证时需要交纳300块钱服务费。

功能

微信订阅号后台主要有三大常用功能。群发、统计、交流。群发,订阅号每天可以群发一条图文信息,服务号一个月已经升级到四条。有些订阅号例外,每天可以发三条图文信息。

统计

主要是统计后台的图文阅读率、原文阅读率、转发率。

交流,用户发送信息后,在48小时内,用户都可以与粉丝互动。

营销

公众号营销主要是运用订阅号群发功能,群发中可以发送多条图文信息,可以加入,新老客户的活动,节日的活动等一些促销手段。

盈利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2

关键词:传播学,童书,微信,订阅号

移动互联网的勃兴, 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方式, 即时化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大大提高了社会沟通的效率, 尤其是微信, 在短时间内即收获了庞大的用户群, 成为各媒体机构无法小觑的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根据性质和功能, 推出了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有别于服务号和企业号, 订阅号是为媒体和个人提供的新信息传播方式, 以构建更好的沟通和管理模式为目标。不少出版机构纷纷乘借东风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选择推出了自己的订阅号。作为一种时下热门的即时传播工具,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童书的微信订阅号进行了分析。

一、解读订阅号的传播机制

微信以即时的社交媒体姿态出现, 它点对点传播, 保持了较高的私密性, 在人际传播上呈现出了强劲的优势, 受到用户们的追捧。其后来搭建的公众平台, 有力地拓展了自身的传播功能, 让个人、组织都能自由利用这一方平台传播信息。其中, 操作便捷、近乎无成本的订阅号更是大行其道, 它兼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机制。订阅号最基础的功能是信息推送和分享, 它能向用户群快速地发布信息, 传递组织活动、目标等, 这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不同的组织和用户群之间, 信息通过转发产生交叉、重叠, 表现出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性。同时, 订阅号也能实现点对点的传播, 例如向用户个体的信息精确推送和直接进行交流回复等。

但是, 订阅号的大众传播能力是偏弱的。第一, 订阅号每日的群发次数仅有一次, 限制了其传播的能力;第二, 信息传播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订阅该号的用户之间, 用户数量深刻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面积大小;第三, 信息中的语音信息不能转发, 仅限于传受双方, 另外, 除了一般的文本信息之外, 音频、视频信息都不能被复制粘贴, 这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扩散率;第四, 信息的二次传播, 例如朋友圈转发, 这也仅限于好友之间, 而且发生率并不可观。

二、强需求的传播者

在微信中以关键词“童书”“绘本”展开搜索, 会发现大量的订阅号。这其中有出版机构的官方订阅号, 例如“爱心树童书馆”“接力出版社”等, 也有一些阅读推广人、绘本馆、童书爱好者等也推出的订阅号, 专为服务自己的粉丝和客户群。这些传播者或为个人, 或为机构, 他们是内容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 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

首先, 传播者有强烈的信息传递需求, 他们解构童书的内涵与价值, 介绍童书的创作过程和发布阅读反馈等。其次, 传播者需要建构自己的专业形象, 而信息内容, 甚至是订阅号本身就是一种建构的通道, 这能树立和巩固传播者的品牌形象, 提升受众对传播者的认知度。再次, 传播者需要增加受众黏性, 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这也需要通过组织内的信息传递和互动来实现。

三、弱关系的受众

童书微信订阅号作为媒介, 是为从事童书相关工作、家长、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成年人提供服务的, 而它的主要信息内容对象是童书, 童书的读者对象却是儿童。这就决定了童书订阅号的特质——以受众了解和消费童书为前提, 提供以童书为本体的延伸服务, 所以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童书产品的营销和品牌积累。

订阅号的受众绝大多数都是关系陌生的个体, 他们因为对童书的共同兴趣和需求, 通过添加订阅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 组建起相应的社群。这样的社群稳定性不高, 流动性较大, 成员比较复杂, 具有分散性。受众有与专业的传播者交换和分享相关信息的需要, 希望在社群中获得参与感和认同感, 在需求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与组织维系较长时间的联系, 并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和忠诚度。

四、传播内容立体化

在订阅号中, 传播者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和空间优势, 除了可以推送文本和图片信息, 还能调动语音、视频、音频等, 充实了信息的表达形式, 多维度地拓展了传播内容。像接力出版社就在自己的订阅号中推出“微信故事会”, 在推介某一本图画书的文、图之外还配上该故事的朗读音频, 丰富受众的体验, 加深了受众的印象。

同时, 订阅号也可以便捷地引入传受双方的互动。图书作为一种传统媒介, 时效性和互动性处于劣势是其自身固有的特性。作为媒介延伸的订阅号, 它为图书提供了有益的功能补充。像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官方订阅号, 专门开设有“微社区”板块, 内含互动、用户体验和教育服务等多个子项目, 建构了多渠道的互动机制, 体现了传播者较好的为受众服务的意识。

而蒲蒲兰绘本馆、耕林童书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等均在自己的订阅号中链接了自己的微店或者微官网, 多方位地展示自身和产品形象, 架设线上线下的连接通路, 使得订阅号中的信息内容更加立体化。

五、订阅号的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者在订阅号中向受众推送信息, 目的在于让受众了解并认可信息的价值, 实现信息的分享与扩散, 并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 实现上行的组织传播。笔者对部分童书微信订阅号进行了观察, 发现受众对订阅号的信息内容大多处于沉默状态, 一种是阅读后无反馈, 一种是基本不阅读, 单条信息的阅读量远不及订阅人数, 点赞率则更低。

实际上, 基于兴趣构建的社群中, 用户都应是传播者的目标群体, 信息的传播效果要比无目标传播更加明显, 而且公众平台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和互动方式, 推送的信息直抵受众的移动电子设备, 阅读时间不受限制。

为什么信息的传播还是变成了缺乏反馈的单向传播, 传播效果不能令人乐观呢?笔者认为, 其一, 订阅号的阅读属于碎片化的信息阅读, 信息的不断推送和日渐积累, 使得受众对信息溯源的难度加大, 有限的阅读时间遇上了汹涌而至的信息潮, 受众疲于应付也就降低了对信息阅读的热情。其二,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抢占了受众的碎片时间, 受众只可能阅读其最感兴趣、最能满足需要的信息, 选择性的接触对信息的传播过程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其三, 传播者不讲究传播技巧, 无法在有限的注意时间内唤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 实现阅读, 甚至引发共鸣。直白乏味的标题、说教的口吻、灌输式的宣传姿态, 这都会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结语

微信满足了人们的交际和信息需要, 代表了未来社交方式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童书微信订阅号也有深度发展的必要。订阅号一旦上线, 就需要持续的维护, 要经营好这一方平台, 传播者要为订阅号进行合理的定位, 当好服务中介, 以专业的态度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 做可靠的信息源头, 当好把关人,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要换位思考,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细分服务, 切实满足受众的需要, 这才能增加受众的黏性, 培养受众形成较高的忠诚度, 巩固自身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微信·公众平台[EB/OL].https://mp.weixin.qq.com/cgi-bin/loginpage?t=wxm2-log-in&lang=zh_CN.

[2]范并思.论微信的传播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 2013 (5)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3

【关键词】注册制 在先申请 在后使用 公共利益

一、先申请与先使用

2015年3月11日,在创博亚太公司诉商标评审委员会拒绝授予微信商标一案中,法院作出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由驳回创博公司诉请,维持了原裁定不予授予商标权的决定。然对此结果,创博公司不服并当庭表示将提起上诉。这场历时四年,轰动电子、法律和通讯行业的微信商标注册案虽还未彻底结束,但商评委与法院的态度已经表明,创博公司已没有多大回旋余地。对于法院以公共利益为由否定创博公司的在先申请权,是否符合商标法背后的法理值得我们深入考虑。

从商标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商标取得无非两种途径:注册制与使用制。成文法系国家大多采取注册制,我国也是如此,未注册商标要避让注册商标,鼓励商标注册不仅有利于保护商标权人,而且对交易秩序的维护有重要价值。[1]两个以上申请人在同一中或一类商品上申请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的,由在先申请人获得商标权;同一天提出申请,能够提出在先使用证据的申请人获得商标权。使用制是指以商标在交易中的实际使用来获得法律保护,没有在交易中使用的商标没有值得法律保护的价值,美国等国采取此种申请原则。然而,《兰哈姆法》中也适当引入了在先申请的内容对使用制作出一定限制,如,“使用”的含义不仅包括实际使用,也包括意图使用,即在商业贸易中有真实使用商标的人也可以申请。因此,不管是采取使用与申请并重的立法模模式,还是在先申请为主,使用

二、“公共利益”判决依据的缺陷

在“微信”商标案件中,创博亚太公司的申请日期是2010年11月12日,腾讯公司的使用日期是在2011年1月21日,创博申请在先,腾讯使用在后,明显抵触了商标法中申请在先原则。法院认为创博“微信”商标申请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已经形成的市场秩序,并以《商标法》第10条中“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规定为支撑。然此一观点却存在重大误区。

首先,根据《商标法》第59条第3款,“首次使用日”早于“申请日”的享有先用权抗辩,在原范围内可继续使用该商标。对于“首次使用日”晚于“申请日”的,只有在第15条第1款规定的代理代表抢注和第32条恶意抢注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存在“在后使用”对抗“在先申请”,在本案中,创博公司与腾讯之间既没有没有代理代表关系,创博公司行为也没有任何恶意抢注的痕迹,“在后使用”对抗“在先申请”并没有法律依据。[2]

其次,本案纠纷中确实存在公共利益吗?办案法官周丽婷作出这样陈述“微信用户已超8亿,大量的政府机关、银行、学校开通了公共微信平台,如果核准被异议商标注册,会使广大消费者对微信所指代的信息传送等服务的性质、内容和来源产生错误认知,也会对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市场秩序造成消极影响”,按照周法官的理解,“消费者对于微信服务的认知”与“已形成的市场秩序”是本案所考虑的“公共利益”。

“消费者对于微信服务的认知”是用户接受腾讯公司提供的通讯服务过程中对于微信商标产生的认识,这种认识能为商标使用人带来利润,法院以维护这种客户认知为由,其实质上维护的是腾讯公司这一特定主体的利益,剥夺了创博公司因商标申请而可期待的利益。[3]同时,在商标申请之时,腾讯公司并没有如此之大的客户群,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审商标是否符合申请条件时应以申请时的实际情况为准,而非以审核之时的情况为准。若非如此极易产生实力较强的公司抢在申请者之前使用商标,在商标取得一定知名度之后否定了在先申请人取得商标的可能性,不仅使商标法理论基础受到极大挑战,也助长了弱肉强食的不公平竞争风气。

结语

创博公司的在先商标申请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任何瑕疵,司法者不应也不该把商标的后续使用情况这种非商标申请审核条件作为创博取得商标权的障碍,法律规定应是司法审判人员始终而且必须坚持的准则。

【参考文献】

[1]孔祥俊.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518.

[2]姚泓冰.“微信”商标纷争背后的反思[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87.

微信订阅号 篇4

服务号只能是企业或组织等属于官方机构的主体才能申请,订阅号是企业或组织、个人等都可以申请,个人只能申请订阅号。2.两者功能不同。

首页二者在微信端展现方式不一样,服务号推送的消息后,可以直接在接收消息列表中展现出来,并有提醒,而订阅号发送消息后,所有订阅号都被收集到了一个文件夹中,不再单独展示,也无即时提醒。

腾讯为了限制企业的微信营销,保护用户体验,服务号每月只能发送一条信息,一年才能发送12条。订阅号每天可以发送一条。

服务号都有自定义菜单,并可以申请微信认证,只要是公司名字或商标基本都可以,订阅号只能是媒体类,政府类、艺人等非公司性质的才能申请,也只有经过微信认证后才有自定义菜单。3.接口开放的权限不同。

主要不同点也就是以上几点,总体看来各有优劣。笔者认为,大众服务类,有很大用户基础的企业适合做服务号,比如电信运营商,航空公司,电力公司,银行等,这些企业提供的是一些基础服务,不用发送更多的信息去做推广,也会有大量用户在使用企业的服务,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是把服务方式多元化了,如果用户体验很好,就会持续使用。服务号的功能接口较多,也便于提供更多服务,所以,基础服务类的企业是适合做服务号的。

大众消费品行业是适合做订阅号的,如餐饮、服装、汽车、娱乐等。任何一个面向大众的生产型企业,都需要不断的营销自己,产品和品牌,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或开拓更大的市场。这样的企业做的大量的工作就是广告营销,不断的把产品或品牌信息传递出去,以影响更多的消费者。理论上,企业用公众号不断的推送产品信息,采用订阅号是比较合适的(有个适度的问题,过多的广告会变成垃圾信息)。用户浏览好的信息后,会转发到朋友圈,从而促进品牌传播。

目前第三方微信开发已经很成熟,订阅号也可以做各种功能,如微网站,抽奖,报名,商城等各种功能,也给企业留下了更多的选择。

也有一些企业采用的是双号策略,服务号做服务,订阅号做品牌传播。

微信的订阅号和服务号如何区分? 篇5

”新版公众账号将分为两类: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每天一条,收拢至订阅号文件夹,不强制推送;服务号每月一条,消息仍展示在聊天列表,但下发消息将即时提醒用户。“

----------------------------------------------------------------------------------------------------------------

问:如何区分账号是订阅号还是服务号?

猜测:

1、现有的公众号将进行类别选择,只可以保留一种类型;选择订阅号,只能向现在一样每天群发一条信息(认证用户数量是否还是有增加?),不可以开启高级功能;选择服务号,可以开启开发模式,但每月只能群发一条信息

2、订阅号被归类,用户可以去订阅号的列表中找到已关注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但是不会主动在列表中提醒有新消息,需要用户自己去看

3、服务号就像当于现在的招商银行,可以与其进行互动。但是在开发模式下,开发者是否可以向所有用户发送“群发“的”单聊信息“?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6

1、服务号1个月(按自然月)内仅可以发送4条群发消息。

2、服务号发给订阅用户(粉丝)的消息,会直接显示在对方的聊天列表中,且公众号名称为蓝色字体。

3、服务号可申请自定义菜单。

公众平台订阅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如:骑行西藏、央视新闻。

1、订阅号每天(24小时内)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

2、订阅号发给订阅用户(粉丝)的消息,将会折叠显示在对方的“订阅号”文件夹中,对点击“订阅号”即可查看消息。

3、订阅号不支持申请自定义菜单。

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企业、个体户、媒体、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可以直接通过公众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 优度网 开通及认证微信公众号了,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微信名、身份证等即可,一般2工作日内便可完成。

二者区别:

1.服务号:给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全新的公众号服务平台。

2.订阅号: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5.0把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每一天都可以发一条消息,适合做新顾客的开拓、培养新顾客、促销产品把新顾客转化成顾客,为企业创造大量的利润;而服务号每一个月只能发4次消息,适合用来服务好老顾客,因为老顾客已经体验过产品的好处,只要服务好老顾客,顾客就会重复跟企业购买产品,不需要推送大量的促销信息给顾客,一个月推送4次产品信息足够了。

自定义菜单:

目前自定义菜单最多包括3个一级菜单,每个一级菜单最多包含5个二级菜单。一级菜单最多4个汉字,二级菜单最多7个汉字,多出来的部分将会以“...”代替。请注意,创建自定义菜单后,由于微信客户端缓存,需要24小时微信客户端才会展现出来。建议测试时可以尝试取消关注公众账号后再次关注,则可以看到创建后的效果。

两者之间的选择:

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或者订阅号的选择,要根据不同行业来进行搭配使用。如果想经常主动与客户粉丝进行互动,那么是订阅号好些(如订餐),如果不需要经常给客户发送推送消息,只是单纯的想让客户通过微信能够主动了解企业的,那么服务号会好一些(如KTV)。

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认证相关问题

注:在开通和认证过程中如遇到问题,或自己无法通过,可先看上述“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1、高级接口仅限微信认证的服务号使用。一旦微信认证被取消,高级接口中的所有接口将被停用。

2、政府以及部分其他组织类型的公众帐号,免收认证费用。

3、微信认证的认证类型中,不包括个人类型认证。

4、微博认证,目前只支持信息登记个人类型的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7

2012年8月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 微信公众账号的注册总数也已经超过800万个。[2]自从2013年8月, 微信公众平台做了调整和分类之后, 微信公众账号被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大类, 其中为用户提供资讯、评论和报道等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被划归为订阅号类别。同时, 在用户的微信界面中, 媒体微信订阅号统一被收入订阅号文件夹中, 用户必须打开订阅号文件夹才能看到各个微信订阅号内容。此外, 微信公众平台规定每个订阅号每天只可群发一条消息给订阅用户。

一、微信公众平台与外宣传统媒体

(一)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性

微信的出现引发了社交网络的改变和传播方式的革新, 使得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够进行即时性的传播。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微信使得人们的社交网络, 从原有的“弱关系链接网”发展到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的“强关系链接网”。微信的传播特性也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

基于微信而诞生的微信公众平台, 其产品设立将微信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单纯的社交通信工具扩展为大众传播的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上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将信息以群发的形式推送到每一个该公众号订阅者的手机上, 订阅者收到群发信息之后以不阅读、阅读、阅读之后转发到好友、微信群、朋友圈的形式进行微信公众号内容的传播, 当内容传播到第二批微信用户时, 第二批用户以相同的方式处理该公众号内容, 以内环闭式私密交流的方式类推, 最终形成了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全部传播过程。因此, 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效地结合于一体, 实现了双重传播效果, 还使得“社交网络从原来的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 向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转变, 实现深度信息的精准达到”。[1]

(二) 外宣传统媒体需要融合和转型

全球化的发展, 突破了地域限制,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成为现实。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岌岌可危, 尤其以纸张、印刷、发行为核心的外宣传统媒体首当其冲。

新媒体通过裂变式的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线性的传播模式。例如, 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推送内容, 可以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的网格状传播布局, 受众数量将会像滚雪球一般成几何式成倍的翻番。

外宣媒体承载着塑造、传播为世界所接受的、正面的中国形象, 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功能, 外宣媒体将“国家”这个最大的“客户”的新闻和故事传播出去, 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 以此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故事、阐述中国观点。然而, 当前外宣战线上的媒体的主战场仍以传统纸质媒体为主, 新媒体处于正在建设之中, 外宣传统媒体建立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大众传播便是新媒体建设过程中有力的探索。

二、外宣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一) 紧跟社会热点, 打造有态度和深度的个性化外宣平台

微信公众账号实现每天推送信息的频率使得内容制作者必然要紧跟社会热点来策划和编辑平台上的内容。一方面, 社会热点是用户更加关注的方面, 可以引发用户的更多共鸣, 带来更多的阅读和转发量;另一方面, 社会热点也是媒体需要关注和报道的方向, 更是借以发表观点, 影响舆论导向,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契机。例如,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的微信公众平台“侠客岛”于2015年6月10号——“肃宁枪击案”的第二天——在其公众平台上发表原创文章《肃宁枪击案:打死警察的枪从何而来?》;于6月11号——周永康一审宣判的当天——推送《他, 无期》的编辑文章。截至6月14日16时, 前者的阅读数达到52686次, 点赞373, 评论数条, 后者的阅读数达到10万以上, 点赞422, 评论数条。

仅靠制作紧跟社会热点的内容并不能使“侠客岛”火爆, 打造有态度和深度的内容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大众传播永远离不开“内容为王”。侠客岛是定位于解析时政的微信公众号, 以“解局”、“乱弹”、“危言”、“观点”、“壹周侃”等栏目为核心, 紧跟时局热点, 反应快速, 见解独到地向用户推送评论观点信息, 语言风格犀利又时尚, 上线一年多来, 订阅户已突破了40万。打造有态度和深度的个性化外宣平台上, “侠客岛”无疑为众多外宣媒体做了榜样。

(二) 关注人文关怀, 体现外宣三贴近

就外宣媒体来说, 在做对外宣传报道中要秉承“外宣三贴近”原则, 即:切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 要体现人文关怀,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因为“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人的情感”相连相通。将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冷静客观的阐述, 避免说教和宣传, 用事实说话, 不强加于人, 在微信平台的内容建设方面体现出来。

(三) 标题是门脸, 多形式打造内容

在用户接收订阅号的界面中, 用户第一眼看到的推送信息便是标题。用户是否感兴趣, 是否愿意继续打开阅读, 很大程度上由标题决定。因此, 标题是否有创意, 透露出来的内容是否吸引人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标题的导向性词、句式是影响微信阅读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否定词、程度副词、导向及劝导性词, 疑问、感叹等句式吸引读者点击浏览, 对运营者来说, 是提高为微信阅读量的重要因素。

另外, 微信公众平台团队给公众订阅号的运营者预置了编辑、格式、插图等多种美化方法, 可以让运营者美化订阅号的阅读界面, 以图片、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 多种颜色呈现内容。

三、外宣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策略

(一) 认清不足, 转变思维习惯

不可否认, 面对新事物, 不知前途和方法, 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进行身份转换来“摸着石头过河”, 外宣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面有一定难度。首先,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订阅号内容都被统一折叠在“订阅号”文件夹中, 用户需要打开此文件夹再进行阅读, 传播渠道上增加的门槛使得用户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减少。其次, 微信公众平台无法自动添加好友, 需要用户主动添加订阅该账号才能进行信息推送, 相比平台的推送者而言, 用户处于强势和主动的地位。再次, 公众账号的内容经过推送之后, 需要通过人际传播进行再次传播, 所以制作抓住用户关注度和吸引力的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 优质内容才能吸引“优质用户”即可以在群体中影响他人的“意见领袖”。当“意见领袖”对推送内容进行转发时, 就更有可能增加订阅号的阅读量, 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数量, 影响更多的人群。最后, 传媒媒体从业人员需要转变思想, 接受互联网思维, 换位思考, 将以前的“被动接受的读者”变为现在“主动传播的用户”。

(二) 打造微信公众平台矩阵, 细分话题, 形成合力

通过打造微信矩阵的方式, 发挥媒体下属不同部门的资源优势, 细分方向, 同时运营媒体官方微信和各部门子账号, 实现多方位资源整合和平台管理。

以环球时报社为例, 除了报道多元世界, 解决复杂中国的“环球时报”官方微信之外, 还有“环球网”、“环球时报。环球旅游”、“环球时报Global Times”、“走着”、“环球时报-犀客”、“环球惊叹号”、“环球时报、环球地产”、“环球汽车周刊”、“环球时报 (英文版) -My SH”、“科技头版”、“环球健康”、“环球汇”、“环球时报时尚生活”、“环球人物杂志”、“环球旅行”等多个微信公众账号。整个微信矩阵的形成, 每天累计推送各方面消息上百条, 从时政经济到时尚旅游, 从资讯消息到深度分析评论, 多方面的话题, 进行全方位覆盖, 吸附数十万的用户。

(三) 加强公众平台互动, 增加用户黏度

与传统媒体和读者的互动不同, 微信公众账号可以通过IM即时通讯功能, 即时地、直接地和用户进行交流对话, 用户的问题、见解、评论都可以即时与账号运营者进行沟通, “点对点”的双向沟通机制建立起媒体与受众之间一对一的沟通桥梁, 能在用户间建立起类似朋友一样的关系, 拉近了媒体与用户的距离。

笔者尝试给侠客岛、环球时报、北京周报、人民画报、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等多家外宣传统媒体公众平台账号留言:“我想在贵报 (刊) 上做广告, 请问该怎么做?”。仅三分钟, 人民画报便迅速做出回复。随后, 北京周报、侠客岛等都做出了人工回复。

四、结语

具有“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微信公众账号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媒体营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是传统媒体尤其外宣传统媒体进行媒体融合的天然试验场, 为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开辟了有效的通道。外宣传统媒体的公众账号要想得到可持续的成长, 就要突破现有思想束缚, 不断创新选题策划和语言表达, 并积累经验, 探索出有效的新媒体运营道路。

摘要:微信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交方式的改变和传播方式的革新, 建设微信公众账号便成为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期的试验田。本文通过对外宣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观察和分析, 探索微信公众订阅号的建设和运营策略。

关键词:外宣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运营策略

参考文献

[1]方兴东, 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 2013 (6) .

微信公众号怎么申请 篇8

百度搜索“微信公众号申请”——进入官网

进入首页,不要选择登陆,选择注册新账号

注册信息填写,使用邮箱注册,设置密码点击“注册”

注册成功,验证邮箱,登陆邮箱点击验证链接激活即可

激活后,跳转到公众账号信息填写,选择个人,如果是单位组织则选组织

个人的公众账号需要提交身份证照片,手机验证等信息

不过个人的公众账号类型只能是订阅号类型

继续,创建公众账号,填写公众账号信息,效果如右侧模板

填写好信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创建,最后等待审核,审核时间最慢为7天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9

出现提示原因:

1、你填写的公众号名称里面有关键词跟某些已经被保护的品牌一样或者已经被微信系统列为非法关键词等,比如海尔、联想、百度、腾讯;

2、你填写的公众号名称跟微信公众平台系统其它公众号名称重复;

3、注册邮箱不是QQ邮箱或者使用了已经使用过的邮箱。

要改名字吗?辛苦想到的好名字,不想轻易这么放弃,毕竟一个好名字是品牌运营的关键,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只需要将腾讯微博认证了就可以。腾讯微博认证是指官方的加V认证,蓝V或者黄V,不是实名认证哦~

其他相关信息:

被动添加

微信公众平台无法主动去添加好友,只能被他人添加为好友,通过认证的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被搜索。在微信中点击朋友们→添加朋友→扫描二维码→把需要关注用户的二维码图案置于取景框内→添加关注的人。添加关注成为粉丝后,您所关注的用户即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消息与您互动。

个人也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的方法,来添加关注公众平台。但是公众账号平台不能搜索和添加任何人。

实名认证

微信4.5新版本2013年2月6日登录Appstore,与多种新功能同时来到的,还有微信公众平台全面开启微信实名认证,粉丝超过500的公众账号,企业个人均按负责人身份认证。因为微信实名认证过程较为复杂,很多公共账号今日无法正常登陆并及时更新。

认证时,需要填写公众账号持有人的身份证号码,手持身份证照片,手机号,单位名称,职务和住址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以加大账号可信任度。

此外,微信公众平台还进行了如下调整:

1、增加高级功能选项,用户可以在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中选择一个使用。

2、设置选项里只保留账号信息、公众号手机助手2项,被添加消息自动回复、自定义规则回复2个重要功能选项被删除。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微信营销,包括微信平台基础内容搭建、微官网开发、营销功能扩展;另外还有微信会员卡以及针对不同行业,还有微餐饮、微外卖、微房产、微汽车、微电商、微婚庆、微酒店、微服务等个性化功能开发。

微信订阅号申请注册 篇10

2015-05-05 王太平

特此感谢《知识产权》杂志授权西南知识产权刊发“微信案”6篇专业文章!

一、引言

2015年3月11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做出了第8840949号“微信”商标异议复审案的判决,[1]驳回原告创博亚太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博亚太”)的诉讼请求,维持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商评字〔2014〕第67139号关于第8840949号“微信”商标异议复审裁定,第8840949号“微信”商标不予核准注册。

这本是一件普通的商标行政纠纷,但不仅因案件涉及拥有11亿注册用户的影响巨大的腾讯“微信”软件和信息传送服务,而且因商标评审委员会和法院运用“不良影响”的理由驳回创博亚太第38类信息传送、电话业务、电话通讯、移动电话通讯等服务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该案引发广泛争议。

在这场争论中,固然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的《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的“其他不良影响”的含义和适用是争论的核心焦点,但容易让人忽视的却是对商标注册申请的性质的认识问题。事实上,正是“微信”商标纠纷案法官对商标注册申请的过分轻视[2]导致了错误地“在被异议商标申请人的利益与不特定多数公众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进而导致案件认识的偏差和处理的错误。本文以解释论的方法确定商标注册申请的法律性质,剖析我国商标注册申请拒绝制度,以期正确评价“微信”商标纠纷案。

二、商标注册申请的法律性质

随着商标法研究的深入,我国商标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商标、商标权的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形式意义的商标、商标权与实质意义上的商标、商标权的区分[3]逐渐深入人心。这种区分当然有其积极意义,[4]但在采用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的我国,过分强调这种区分却也有其弊病,即过分轻视商标注册申请。“微信”商标纠纷案中法院的判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分轻视商标注册申请的体现。事实上,在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下,商标注册申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申请人的重要的财产,没有法定理由就不能被拒绝。

(一)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性质

尽管商标注册申请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能等同于注册商标,但商标注册申请一般最终会“进化”为注册商标,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

世界上有些国家或地区商标法明确承认商标注册申请为财产。比如《欧共体商标条例》第24条规定了“共同体商标申请作为财产的标的”,根据该条规定,共同体商标申请可以许可、转让、质押、强制执行,和共同体注册商标的效力几乎相同。[5]日本《商标法》第13条第2项规定,“专利法第33条及第34条自第4项至第7项(享受专利权)的规定,准用于依据商标注册申请所取得的权利,”而日本《专利法》第33条和第34条是关于专利权的转让、抵押、共有、继承的规定,这意味着在日本商标注册申请所取得权利和专利权类似。在我国,尽管《商标法》没有对商标注册申请的法律性质做出明确规定,但商标实践事实上承认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性质。2014年《商标法实施条例》第17条第2款规定,“申请人转让其商标注册申请的,应当向商标局办理转让手续。”2014年《商标评审规则》第8条规定,“在商标评审期间,当事人有权依法处分自己的商标权和与商标评审有关的权利。”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发布的商标注册申请指南指出,“已经申请但尚未获准注册的商标,也可以申请转让或转移。”[6]在李永祥、贵阳彩艺商标事务所与黄长青、陈英、李利商标注册申请人资格确权以及商标侵权纠纷一案[7]中,一审法院认为,“申请中的商标亦应受到保护,国家商标局在受理了当事人的申请后,除非当事人撤回申请或其他人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其他人不能就同一商标在同一使用范围内申请商标注册,商标申请人实际上已享有在同一范围内排除他人就同一商标申请注册的权利,故法律对这种权利应予保护。”二审法院则进一步认为,“从商标申请权的本质看,其具备民事权利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我国商标实践事实上承认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性质。

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属性主要取决于或者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商标注册申请可以排除与申请注册的商标相冲突的商标的注册申请。我国商标法在商标权取得上不仅采用注册取得商标权原则,而且采用先申请原则确定相互冲突的商标注册申请的效力。这就意味着商标注册申请可以阻止与其相冲突的在后的商标注册申请。即便在采用使用取得商标权体制的美国,一旦进行主簿注册就构成拟制使用(constructive use),可以优先于在后的注册和实际使用。[8]商标注册申请显然也可以做同一理解,也就是说除非有法定的阻止注册的理由,商标注册申请也会“自动进化”成注册商标。当然,和我国不同的是,在美国,注册人必须在法定期间提交实际使用的证据。第二,除非违反法律规定的拒绝注册的法定理由,商标注册申请最终有非常大的机会“进化”成注册商标。尽管商标注册申请具有期待权[9]的性质,但商标注册申请的期待有非常大的机会成为现实。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2014年商标局全年共审查商标注册申请242.64万件,初步审定公告商标1546962件,驳回商标注册申请480550件,部分驳回商标注册申请398871件。[10]粗略地将部分驳回商标注册申请的398871件减半计算,我国商标注册申请最终成为注册商标的几率高达71.97%。[11]也就是说,七成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最终会“进化”为注册商标。第三,商标注册申请事实上可以阻止他人使用与其相冲突的商标。尽管在商标申请审查过程中商标注册申请人并不能阻止他人使用其申请的商标,也不能像专利那样在申请审查期间可以要求使用申请的商标的合理费用,但除非有法定理由的阻止,商标注册申请有很大的机会最终“进化”为注册商标,从而商标注册申请人就能够禁止他人使用。由于根据2013年《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与核准要在9个月内完成,在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与核准期间使用他人申请注册的商标不仅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相反可能还有非常大的风险,商标注册申请事实上可以阻止他人使用与其相冲突的商标。

(二)注册商标“授权”的行政确认性质与商标注册申请的非依法不可拒绝性

关于注册商标“授权”的性质,我国学界存在着行政许可说、[12]行政确认说、[13]“备案”说[14]等多种观点。本文认为,商标注册“授权”在性质上是一种的行政确认,只不过是商标主管机关对注册商标法律关系的确认,注册商标的权利实质上来自于商标注册人的选定和最终的使用行为,而不是商标主管机关“授予”的结果,因为商标主管机关根本无权可授。注册商标“授权”不是一种行政许可,因为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是“法律的一般禁止”,[15]而无论是注册商标的申请还是使用显然均不存在法律的一般禁止,即使不申请注册商标所有人也可以使用自己选定的商标,通过使用商标产生的合法权益也能受到法律一定的保护。同时,商标注册“授权”也不仅仅是在商标局的“备案”,因为并非全部商标注册申请最终均会成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申请最终要成为注册商标尚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某商标注册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仍然需要商标主管机关的审查确认。

注册商标“授权”的行政确认性质意味着它是一种需要根据商标法规定的条件进行确认的羁束性行政行为,因为商标注册“授权”仅仅是对注册商标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宣告,商标主管机关没有或者很少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16]在注册商标“授权”中,商标主管机关只能根据商标法的规定进行确认,符合商标法规定条件的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主管机关必须“授权”,而不符合商标法规定条件的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主管机关则不能“授权”,商标主管机关几乎没有多少自由裁量的余地。

注册商标“授权”的这种行政确认性质不仅进一步印证了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性质,而且意味着商标注册申请具有非依法不可拒绝性,商标注册申请最终是否能够“进化”为注册商标完全取决于商标法的规定,而非取决于商标主管机关的主观意志,只要符合商标法规定的条件,商标主管机关就必须“授权”,要拒绝商标注册申请则必须依据商标法明确规定的条件,商标注册申请是非依法不可拒绝的。

三、商标注册申请的拒绝

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性质和注册商标“授权”的行政确认性质不仅决定了商标注册申请的拒绝应该严格地依法进行,而且也决定了注册商标拒绝制度的解释原则和适用规则。

(一)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理由:绝对理由与相对理由的区分

商标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最终促使商标形成的注册商标的申请和使用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符号创造活动,是一种厂商为其自己的产品进行命名并最终获得消费者认可的符号创造过程。符号的创造不仅会影响符号创造人的利益,也可能会影响商标符号创造之前已经存在的符号的所有人的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商标法正是通过商标注册申请拒绝制度来规范和协调符号创造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其主要手段就是规定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法定理由并根据这种法定理由来拒绝某些商标注册申请的最终注册。

从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来看,按照拒绝理由欲解决的问题,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理由可以分为三大类:解决商标识别性问题的理由,主要包括《商标法》第8条规定的商标法定构成要素、第9条前半段和第11条规定的商标显著性、第14条规定的商标的非功能性等内容;解决公益问题的理由,主要包括《商标法》第10条规定的禁用标志;解决与他人在先权利冲突的私益问题的理由,主要包括《商标法》第9条后半段的在先权利、第13条规定的他人的驰名商标、第15条规定的被代理人、被代表人的商标、第16条规定的他人的地理标志、第30条规定的他人在先的注册商标、第31条规定的他人的在先商标注册申请、第32条规定的他人的在先权利和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根据这些拒绝理由的性质和所适用的相关程序,我国商标法又将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法定理由分为绝对理由与相对理由两类。由于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涉及的是公共利益,[17]而公共利益和任何人都是相关的,因此无论是在商标异议程序中还是在无效宣告程序中,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异议或者无效宣告,商标主管机关也可以主动审查或者做出无效宣告的决定,[18]因为商标主管机关正是商标相关的公共利益的当然守护者。而由于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相对理由涉及的是相关当事人的私人权益,只和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私人利益有关,因此无论是在商标异议程序中还是在无效宣告程序中,均只能由相关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或者无效宣告,[19]商标主管机关不得主动审查或者宣告注册商标无效。

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的区分是我国商标法体系化和合理化发展的结果,1982年《商标法》和1993年《商标法》规定的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理由非常简单,基本上没有关于相对事由的规定,直到1993年,《商标法实施细则》第25条才第一次通过对当时《商标法》第27条第1款的“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行为”的解释而规定了某些相对事由。直到2001年,《商标法》第二次修订之后才将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进行了区分,且相对理由的内容大大丰富,相对理由和绝对理由运用的程序也具有了明显区别,商标注册申请拒绝制度才逐渐变得体系化和合理化。

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的区分严格限定了商标主管机关的职权行为的范围,商标主管机关只能主动审查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原则上不能主动审查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相对理由,除非有相关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唯一例外的是《商标法》第30条规定的他人的在先注册商标和第31条规定的他人的在先的商标注册申请。在这两种情况下,尽管涉及的是私人之间就注册商标或者商标注册申请而发生的私益问题,但由于维护商标的识别性是商标法最大的公共利益,商标主管机关可以主动依职权进行审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抢注行为的遏制问题,大规模抢注当然是不正当的,是需要商标法采取措施加以规制的,但问题是究竟应该如何规制大规模抢注行为。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商标法并无直接规制大规模抢注行为的规定,而仅仅将制止抢注行为的权利给予了私权利的享有着,只有通过私人个别地维护自己权利而制止抢注行为。从解释论上来看,商标主管机关将仅仅侵害私人权益的商标抢注行为解释进“其他不良影响”之中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事由的不当扩大,是不适当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根本上修改商标法,通过商标法的修改创设规制大规模抢注行为的制度。

(二)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理由的适用

与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理由区分为绝对理由与相对理由相适应,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的适用也有非常大的差别,二者在解释原则、判断时间和适用程序均是不同的。从以上我国商标法的拒绝注册理由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绝对理由与相对理由区分是我国商标法体系化和合理化的结果与体现,二者的混合适用是不可取的,无异于在走回头路。

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的解释原则,商标主管机关不得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解释绝对理由,既不得将仅仅涉及私人权益的相对事由解释为绝对事由,也不得将涉及公益的绝对事由降格解释为相对事由。过分缩小解释绝对事由会直接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可取的。而过分扩大解释绝对事由则可能造成对市场竞争的不当干涉,事实上会造成以公共利益之名行保护某些私人利益之实,造成对其他私人利益的不公平。比如,将名人的姓名权解释为绝对事由固然有助于名人权利的保护,但事实上却也造成了对姓名权的不公平保护,使得名人的姓名权优越于普通人的姓名权。由于涉及利益的性质的不同,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的判断时间是不同的。由于相对理由仅仅涉及相关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私权益之间的冲突,而私权益之间互相是平等的,只能够适用时间优先原则来处理二者关系。因此,判断商标注册申请是否应该被拒绝的时间点应该是申请当时,早于商标注册申请的私权益能够构成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理由,而晚于商标注册申请的私权益则不能构成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理由。由于绝对理由涉及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不符合绝对理由的商标注册申请会危及社会公共生活,而商标注册申请不过是一种期待权性质的财产,必须符合绝对理由的规定才能被注册,而至于是否应该被核准则应该以商标审查时为准,不符合绝对理由的商标注册申请将不予注册,因为如果此时允许被注册则无异于允许违反绝对事由的商标注册。[20] 由于涉及利益的性质的不同,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适用的程序也是不同的。在商标异议程序中,对于违反绝对事由的商标注册申请,任何人都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而对于违反相对事由的商标注册申请,则只有在先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有权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在无效宣告程序中,对于违反绝对事由而被核准的注册商标,商标局可以依职权宣告该商标无效,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且不受时间限制,而对于违反相对事由而被核准的注册商标,在先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且受5年时间的限制。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事由和相对事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可能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发生变化,即本属绝对事由但因情况变化而不再属于绝对事由,或者从相对事由转化为绝对事由。[21]对于前者,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酒鬼酒”,在“酒鬼”商标争议行政纠纷案中,商标评审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均认为:“酒鬼”一词虽有“酗酒且经常喝醉的人”等含义,但已使用多年并获得一系列荣誉,无证据证明其在消费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22]从而不予撤销。尽管该案属于注册商标撤销的案件,但显然同样适用于商标注册申请的拒绝,也就是说,即便在申请时具有不良影响,但经过使用在审查时如果已经消除了不良影响,仍然是可以注册的。对于后者,最典型的应该是“优盘”商标,优盘于1999年由深圳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并同时申请商标注册,于2002年10月23日就因成为通用名称而被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撤销申请,并于2004年10月13日被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因成为通用名称而撤销。尽管该案同样属于注册商标撤销案件,但显然同样适用于商标注册申请的拒绝,即尽管申请当时“优盘”尚不是通用名称,但如果审查时已经成为通用名称的,可以依据绝对事由而拒绝注册。

四、“微信”商标纠纷案之评析

“微信”商标纠纷案的争议焦点无疑是法院确定的“被异议商标申请注册是否违反《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的规定”,本文认为,该焦点以及本案涉及的问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两个:一是原告的商标注册申请是否构成一件合法申请;二是《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是否构成原告的商标注册申请被拒绝的理由。具体分析如下:

(一)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是合法申请

本案中,原告提出,其最早申请且已经在相关服务上使用“微信”商标,腾讯公司比其申请晚2个多月才发布名为“微信”的聊天软件,根据我国商标法的先申请原则,应当核准其在先申请的商标的注册。被告辩称,先申请原则涉及的是商标可注册性的在先性问题,而本案涉及的是被异议商标是否会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属于商标可注册性的合法性问题,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本案主办法官认为,不予核准被异议商标注册与先申请原则并没有本质矛盾。本文认为,的确如商标评审委员会所认为的,本案不涉及《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先申请原则,因为在该案中只有原告一个商标注册申请,并不存在在后申请。同时,也的确如主办法官所言,本案根据《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而不予核准被异议商标注册与先申请原则也并不矛盾。

尽管本案与《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先申请原则无关,但却不能说与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无关。事实上,可以说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是分析本案的出发点,只有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在形式条件上属于一件合法的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主管机关接下来才有必要审查所申请注册的“微信”商标是否符合商标注册的实质条件。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只要商标注册申请人按照规定向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书》、商标图样、身份证明文件等所要求的文件,办理相关手续,商标局予以受理的,商标注册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就成为一件合法的申请,我国商标法并不要求商标注册申请时提交使用的证据。在“微信”商标纠纷案中,尽管原告强调其申请注册的“微信”商标已经实际使用,法院并未认可原告“微信”商标已经实际使用的事实,但由于已经实际使用并非我国商标法所规定的构成一件合法申请的必要条件,是否实际使用并不影响原告的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效力。从本案实际情况来看,原告的“微信”注册商标申请显然属于一件合法的申请,否则也就不可能出现异议人异议之前的初步审定公告。

(二)不存在拒绝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法定理由

既然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构成一件合法的申请,于是除了申请人主动放弃之外,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就只会因不能满足本文第二部分所述的注册商标拒绝的绝对理由或者相对理由而最终被拒绝。从“微信”商标纠纷案来看,既不存在早于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他人的在先权利(益),也不存在商标评审委员会和法院所认定的“其他不良影响”理由之外的其他拒绝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绝对理由。因此,“微信”商标纠纷案的关键就是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是否应该因商标评审委员会和法院所认定的“其他不良影响”理由而被拒绝。

“其他不良影响”是《商标法》第第10条第1款第8项中规定的,该项规定,“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从条文框架来看,“其他不良影响”条款是《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的兜底”。而从条文内容来看,“其他不良影响”“仅指与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相类似的情形。”[23]由于《商标法》第10条第1款规定的是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其他不良影响”当然也属于商标注册申请拒绝的绝对理由。

根据《商标审查标准》(2009)的规定,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指我国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习惯;其他不良影响,是指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他构成要素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具有政治上不良影响、有害于种族尊严或者感情、有害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或者民间信仰、与我国各党派、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或者组织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与我国党政机关的职务或者军队的行政职务和职衔的名称相同、与各国法定货币的图案、名称或者标记相同或者近似、容易误导公众、商标由企业名称构成或者包含企业名称,该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容易使公众发生商品或者服务来源误认以及具有其他不良影响均属于《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的内容。

这里特别需要详细说明一下的是其中的“容易误导公众”与“商标由企业名称构成或者包含企业名称,该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容易使公众发生商品或者服务来源误认”两项。其中“容易误导公众”大概相当于《巴黎公约》第6条之5第B款第3项规定的“具有欺骗公众的性质”的标志,根据博登浩森的解释,该项是1934年伦敦修订会议增订的,其目的是使各成员国对于暗示有关商品具有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品质或者不正当地提到得奖或有专利保护等等的商标以及包含有关商品产地的使人误解的标志的商标。[24]也就是说,该项并不属于我们通常商标侵权判断中所讲的混淆可能性意义上的误导。[25]而至于“商标由企业名称构成或者包含企业名称,该名称与申请人名义存在实质性差异,容易使公众发生商品或者服务来源误认”则事实上就是标志本身的构造就容易误导公众,似乎和通常商标侵权判断中的混淆可能性也有差异,尽管其用词包括了“商品或者服务来源误认”。《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规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商标法》中一般被称为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26]在民法上,私法自治无疑是民法最基本的原则,按照私法自治原则,市场经济活动及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具有平等地位的当事人自由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非基于正当的重大事由,国家不应加以干涉。公序良俗是对私法自治的重要限制,其根本原因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属于国家一般利益及社会一般道德准则,是国家干涉的正当的重大事由。[27]根据这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及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只有国家的一般利益及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才能作为拒绝商标注册的理由,部分公众尽管可能是多数公众的利益并不一定能够构成公序良俗的内容。

在“微信”商标纠纷案中,腾讯公司的“微信”软件和信息传送服务的确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秩序,但因两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市场秩序不能构成《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中的公共秩序或者公共利益:其一,单个商标及其商品或服务并不构成市场秩序。因为一方面,商标并不等同于市场秩序。商品或服务的更名对市场秩序虽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市场秩序的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不管某商标商品或服务的规模有多大、市场份额有多大,该商标商品或服务虽然属于市场秩序的一部分,但却并不等同于整个市场秩序。如果按照“微信”商标纠纷案法院的逻辑,任何商标及其产品或服务均为市场秩序的一部分,构成公共秩序,涉及公共利益。于是,所有商标侵权案都应该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解决处理,否则便是渎职失职。其二,腾讯公司的“微信”的使用具有重大缺陷。即便商标局对商标申请的网上公布不及时使得腾讯公司最初使用时因不知情而构成善意。但即便从原告商标申请之后滞后6个月,腾讯公司也应该在2011年5月了解到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存在,至少自2011年8月27日原告的“微信”商标初步审定公告,腾讯公司必定了解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存在,但腾讯公司却仍然继续使用“微信”,继而至“微信”商标纠纷案一审判决作出进一步使用了3年10个月之久。2011年5月和8月之时,腾讯公司的“微信”虽然已有影响,但和今天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以这3年10个月中“微信”影响的增长来确定公共利益和不良影响,那无异于允许以强凌弱。[28] 同时,作为绝对事由,“其他不良影响”原则上适用于任何主体,也即就某商标来说,任何主体使用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任何主体都不应注册或使用该商标。即便实践中有少数的例外情况,但这些例外情况不仅是极少见的,而且事实上也只是特定主体能够注册或使用,特定主体之外的其他任何主体仍然是不得注册或使用的。[29]在“微信”商标纠纷按案中,既然“微信”商标的注册具有“其他不良影响”,那么就应该禁止包括腾讯公司[30]在内的任何市场主体使用“微信”商标。但“微信”商标纠纷案法院的逻辑显然不是这样的,似乎并不认为腾讯公司不能使用“微信”商标。这也反推“微信”商标纠纷案法院适用《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的“其他不良影响”理由而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是错误的。

以上两点分析表明,在“微信”商标纠纷案中,不存在拒绝原告“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的法定理由。[31]

五、结语

由于世界商标法的发展趋势和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的独特优势,我国商标法选择了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甚至在抢注盛行、商标垃圾遍地的情况下我国历次《商标法》修改均未从根本上触动这种体制的根本。在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下,商标的申请和注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商标注册申请不仅几乎是商标权取得的唯一途径,而且是申请人的重要的财产,商标注册基本上就是商标权取得的基本根据。商标注册申请的财产性质意味着商标注册申请非依法不得被拒绝。正是由于过分轻视商标注册申请,“微信”商标纠纷案法院错误地在被异议商标申请人的利益与不特定多数公众的利益之间进行二选一的选择。如果“微信”商标纠纷案一审判决结果最终被接受而成为生效判决,我国的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将名存实亡。

商标是一种符号,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商标法是规范商标符号的创造与运用的法律,商标法主要通过规范商标符号的创造与运用活动而实现其保护商标权、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立法宗旨的。然而,商标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符号,也具有相当的文化功能。现在社会的很多词汇都是从商标发展而来的,比如“Aspirin”(阿司匹林)、“Thermos”(热水瓶)、“Escalator”(自动扶梯)、“Nylon”(尼龙)、优盘等都是从商标演化来的,尤其是在进入消费社会以后,商标已经不再仅仅用来识别商品,[32]而是渐渐地变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33]成为社会交流和社会建构的重要手段。商标的文化属性意味这商标符号可能会丰富社会文化,但却也有可能危及社会公共生活而走向反面。《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规定的公序良俗条款正是商标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重要工具,是防止商标符号的创造与运用活动危及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屏障。然而,公序良俗条款的功能也构成了对其自身的重要限制,商标主管机关和法院不能逾越法律的规定而过分宽泛地解释该条款,甚至于以公共利益之名行不公平保护之实。“微信”商标纠纷案错误地扩大对《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8项的“其他不良影响”的解释,错误地拒绝了原告的注册商标申请,其后果必然是将我国商标实践变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注释:

[1]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行政判决书(2014)京知行初字第67号,以下简称“微信”商标纠纷案,判决书(有删节)及相关情况参见周丽婷:《“微信”案承办法官自述审理心路》,http:///sbsq/sqzn//,2015年4月10日访问。[7]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2006)黔高民二终字第39号民事判决书。

[8]J.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Fourth Edition, 2015, § 16:17.[9]参见周波:《商标申请权作为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保护》,《人民司法》2012年第16期,第100页。

[10]参见李春:《我国年商标注册申请量首次突破二百万件大关 累计商标注册量超千万》,《中国工商报》2015年3月31日,第5版。

[11]部分驳回意味着部分通过审查,这里粗略地减半计算。另需说明的是,尽管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和被驳 回的商标均有可能进入复审,从而商标注册申请的初步审定和驳回均有可能最终在商标评审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改变最终结果,但如果假定其改变的比例相同,这些改变对最终结果并无实质影响。比较而言,同样进行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的授权率要低的多。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居民专利申请累积授权率只有25.879%,非居民专利申请累积授权率较高,也不过只有48.949%。参见陈琼娣,余翔:《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待审期与授权率——基于PDL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4期,第111页。

[12]唐艳,王烈琦:《对知识产权行政授权行为性质的再探讨》,《知识产权》2015年第1期,第56页。

[13]参见杜颖,王国立:《知识产权行政授权及确权行为的性质解析》,《法学》2011年第8期,第92页;沈俊杰,曹蕙:《行政法视角下商标局核准注册商标行为定性之争:是商标授权,还是商标确权》,《电子知识产权》2012年第7期,第71页。

[14]阳平:《商标行政授权行为是一种“ 备案”》,《中华商标》,2004年第7期,第33页。

[15]张正钊,胡锦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16]参见张正钊,胡锦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17]商标识别性问题不仅属于公益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商标法最大的公益问题,正因为注册商标冲突不仅涉及注册商标所有人的私人利益,而且涉及到商标制度存续的公共利益。[18]参见《商标法》第33条和第44条。[19]参见《商标法》第33条和第45条。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下称“商标授权确权意见”)第8条指出:“人民法院审查判断诉争商标是否属于通用名称,一般以提出商标注册申请时的事实状态为准。如果申请时不属于通用名称,但在核准注册时诉争商标已经成为通用名称的,仍应认定其属于本商品的通用名称;虽在申请时属于本商品的通用名称,但在核准注册时已经不是通用名称的,则不妨碍其取得注册。”尽管前一句指出应以“注册申请时的事实状态为准,”但后一句事实上已经改变为以核准注册时为准。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本条规定涉及的是通用名称的绝对事由。

[21]《巴黎公约》第6条之5第C(1)款规定:“决定一个商标是否适合于受保护时,必须考虑到一切实际情况,特别是商标已使用时间的长短。”根据该条规定,商标使用期间的长短是特别需要考虑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可以表明,相似商标实际并不混淆、本来不具备显著性的商标经长期使用具备了“第二含义”,看来含有欺骗性暗示的商标事实上并未引起任何欺骗,这些都是可注册的。参见[奥]博登浩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指南》,汤宗舜,段瑞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这就是时间经过对商标注册申请的可注册性的影响。

[22](2009)一种行初字第1287号;(2009)高行终字第1384号,转引自周云川:《商标授权确权诉讼:规则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23]参见周云川:《商标授权确权诉讼:规则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60页。[24]参见[奥]博登浩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指南》,汤宗舜,段瑞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5]“微信”商标纠纷案主办法官所言的“李兴发”案(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2012)知行字第11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0)高行终字第1503号、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10)一中知行初字第2154号。)的判决适用“其他不良影响”的主要理由应该就是在《商标审查标准》的这种意义上来适用的。[26]参见《欧共体商标条例》第7条第1款第(f)项;日本《商标法》第4条第1款第7项;台湾地区《商标法》第30条第1款第7项,等等。

[27]参见梁慧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6期,第26页。

[28]参见丁宪杰:《微信案,众人为何而争》,http://zhihedongfang.com/article-9202/,2015年4月15日,2015年4月16日访问。

[29]参见《商标审查标准》(2009)第一部分第10条第4款第2项。

[30]腾讯公司显然不属于《商标审查标准》(2009)第一部分第10条第4款第2项规定的特殊主体。

[31]本文认为,唯一可能会阻止原告的“微信”商标注册的事由是“微信”商标在信息传送等服务上已经通用化,不过“微信”商标纠纷案中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异议人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证据。

上一篇:正式场合介绍的礼仪常识下一篇:《再见了我们幼儿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