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总复习二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会考总复习二

历史会考总复习二 篇1

考试时间:6月20日考试题量:30道选择,3道简答题

非大题部分只需要记得住,大题部分需要理解,能灵活答题。

1、知道虎门销烟后,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3、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大屠杀。

4、新中国成立

5、改革开放

6、文艺复兴最早开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7、新航路开辟,着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

8、拿破仑颁布了《法典》。

9、林肯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了内战,史称南北战争。但就在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

10、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哪年,今年是爆发100周年。

12、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彼得格勒爆发十月革命。

13、知道列宁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4、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

15、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认识p.12《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图。

16、(可能大题)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三个特点:来势猛烈、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②阅读p.19罗斯

福新政,要会分析新政内容,根据卷子上所给的内容得出…东西。政府是怎样帮助的?

17、(可能大题)①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闪电战,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②

认识p.34《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图,能认出图片所在位置是苏联的莫斯科。并结合右边的小子部分,能说出图片所反映的史实:1941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红军在红场上举行阅兵,受阅部队直接从红场奔赴战场,第二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④1944年诺曼底登陆,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8、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首先在美国出现。

19、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认识p.53《欧洲盟旗》、《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图。

20、认识p.59《象征日本经济崛起的太阳塔》图,能得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在发展。

21、1947年印度独立,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中东地区动荡不安。

22、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3、二战后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政策的产物,认识p.95《德国统一之夜》图,1990年德国统一。

24、1991年,苏联解体。

25、(可能大题)①认识p.98《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图,直到总部在哪里。②1995年,世

界贸易组织WTO成立,首要目标是帮助其成员开展平稳、自由、公平的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有序发展。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③认识p.99《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图。④认识p.100《世界主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示意图》,直到中国加入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26、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认识p.107《联合国总部大厦》图。

27、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能分清火车、汽车、飞机、互联网分别是哪次

历史会考总复习二 篇2

一、更新观念、把握方向是搞好开卷会考复习教学的前提

当接到历史课开卷考试的通知后, 我首先在课上利用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你如何看待历史课的开卷考试”。学生们讨论热烈, 有的说:“历史课开卷太好了, 以后我就再也不用背年代、问答题了!”有的说:“我还是喜欢闭卷考试, 不用动脑筋, 按照课本背就行了。”学生七嘴八舌, 观点不—。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后, 我微笑着做了如下总结:“开卷形式的出现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误解, 以为开卷考试就是翻书抄答案, 平时用不着花时间看书和做题, 到考试时只要抄书就行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的, 因为考试如果单纯演变为抄现成的书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了。伴随着开卷, 必然会使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大为提高, 如果学生对课本陌生, 知识点零散, 想要系统完整的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 历史开卷考试不是降低了难度, 反是要求学生比以往更熟悉课本, 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听了我的一席话后, 学生们才恍然大悟, 对历史会考开卷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次课前讨论, 学生大多能正确理解历史考试新形式所带来的转变, 营造出—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

二、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是搞好开卷会考复习的关键

高中历史会考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内容, 范围广, 知识点多,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和正文说明, 所以需要安排合理的教学进度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为了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 一般在第一学期完成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后, 提前学习下册的一或两章教学内容, 所以在第二学期前半段就可以把新课完成, 然后进入会考复习阶段。在开卷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复习教学计划可分为两大阶段进行, 第—阶段仍然以《会考标准》为纲,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例如, 对下册“三大战役的意义”的把握上, 除了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标识出其具体位置外, 我还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胜利的原因书上没有直接的答案, 需要学生自己结合课本知识做答, 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阶段里, 则需要进行综合试题的训练, 这种类型的试题可以从网上、杂志上选取, 也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自己设计, 以提高学生适应开卷的应试能力。这—阶段的复习教学尤为重要, 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是搞好开卷会考复习的重要手段

高中学生大都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高中历史的部分知识点, 但大多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作为教师则需要起到领航者的作用, 具体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例如, 教师在重点讲授完本章节的历史概念后, 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本章节的线索。教师可事先给出学生“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导火索”等标识, 让学生自己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 并结合课本自己设计问答题, 然后教师挑选出其中有创见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如在整理课堂笔记时, 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抗日战争后, 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对立难道是不可调和的吗?一定要以战争的形式爆发吗?”这个问题就颇有创意。在课堂讨论时, 师生通过对共产党、国民党的立场、阶级属性、所走的道路的分析得出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另外, 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有条件的学校的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电教设施等手段设计好题型框架, 适当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展示, 对重要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评价, 以增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仅可以着眼于眼前的会考复习, 更为今后的历史高考复习做好了铺垫和衔接工作。

四、夯实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框架是搞好开卷会考复习的核心

由于会考毕竟属于毕业水平考查的范围, 难度不会太大, 复习中要以夯实基础与加强训练为基本出发点, 教师要尽量避免“过犹不及”, 使会考偏离了方向, 反而忽视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把握。如何夯实墓础呢?历史课本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篆的,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先给学生大致的线索,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之分, 新旧民主义革命之分;在中国近代史里, 又可分为中华民族抗争史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下又可以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四大线索展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史则围绕着几次大的侵略战争展开。如此层层构筑, 让学生明白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影响, 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使学生开卷考试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每节的课后习题也不容忽视,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课后习题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有所遗漏。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 —定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做到先给出答案要点, 再叙述成文, 字迹工整, 语言流畅, 并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这样加强对材料题、问答题的训练, 可以提高开卷会考的复习效率。

五、关爱每一位学生, 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是搞好开卷会考复习的保证

历史会考总复习二 篇3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革命中的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器的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分工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工业革命的原因特别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入手,紧扣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材料的中心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需求。

答案:C 2.一位美国史学家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为基础。”该材料中省略的内容最可能是()A.内燃机

C.发电机

B.蒸汽机 D.电动机

解析: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凭借的是工业革命后的强大实力,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

答案:B 3.图片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下图给我们的准确信息是()

①蒸汽机已运用于交通运输 ②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③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A.①②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②③④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说法错误,①②④说法正确。答案:B 4.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解析:注意时间是18世纪末,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马路”与交通有关,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5.下图是1750年至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增长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C.英国成为世界上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

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资本总额的增长情况,体现不出工业化、城市化、资本输出等内容。答案为D。

答案:D 6.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③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工业革命扩大了生产和销售的需要,促使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而这一切,都促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故选B。

答案:B 7.对右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解析:图片显示英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体现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A、B两项不符合史实,该图无法体现D项。

答案:C 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下列他们立论的题目中,错误的是()A.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B.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C.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D.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解析:工业革命是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A项论文题目不符合史实,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6分)(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6分)解析:本题以工业革命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信息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要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来分析;第(3)问,要依据“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劳动力资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策略 篇4

开卷考形式的出现,可能会引起部分教师和高一学生的误解,以为开卷考学生可以翻书抄答案,考试的要求降下来了,平时用不着花时间看历史课本和做题目,只要考试时会抄书就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开卷考应该说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减少了,但由于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大为提高,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历史课本内容不熟,连所答内容在课本什么地方都显得陌生,要比较完整地答好材料题与问答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以为开卷考要求学生熟悉历史课本的程度反而高了而不是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由此决定学校及任科教师、学生对新的考试形式下的历史会考比以前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因此,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会考复习阶段要正确引导,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但现实往往是,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无形之中对学生和任课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会考总体成绩难以上去。如上所述,出现开卷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学校与高一学生不重视历史会考的复习教学,结果是更多的学生过不了历史会考关。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是取得会考复习成功的保证

高一历史会考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进程时应作合理的安排,一般在完成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后,把下册的教学内容提前一或二章到本学期来上,一般在第二学期的前阶段就可以把新课教学任务完成,然后进入会考复习阶段。历史新课教学内容可以在四月中旬完成,然后开始会考总复习。这样,一方面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配合去复习记忆历史知识。在新的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会考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这阶段穿插一些材料题与问答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第二阶段进行模拟题训练,以提高学生适应开卷的应试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极为重要。

三、抓40分钟课堂效率,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对于高一学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应付地理会考及其他科目的学期统考。学生平时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很少,即使布置历史作业,学生往往也是抄一遍书,效果不好,因此必须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在新考试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

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上课力求生动易懂,讲得生动一些,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在课堂上记住,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适当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内涵、外延进行补充展开,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评价,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要求列为开卷出题的条目内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问答题形式的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写上“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及“认识”,并把相关的内容做上标记,并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比较”之类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提问听写内容可以是教材后的思考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材料题,还可以是《会考标准》所列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但每次提问、听写都要评批记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引起重视,加强记忆的效果。同时,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主观题的训练。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利用会考标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是提高会考复习有效性的补充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教会学生在历史学习和会考复习中如何使用会考标准。对于有志学习文科、能力较强学生要激励发展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避免学生对照会考标准的知识条目进行记忆性学习,而引导学生利用会考标准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避免对照会考标准进行知识条目的抽象讲解,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史实。然后,要鼓励学生按照会考标准提出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并自己尝试解答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2.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3.要学会复习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集 篇5

(一)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时间:1848年

②特点:公开表达鲜明的政治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发展生产力

③中心内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④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因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三)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三、俄国十月革命:

1.19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十月革命,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另一条工业化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经济: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遏制苏联,所以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3.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结果: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诞生,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的主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

①20世纪以来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导向;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性质的变化

2.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并存。

(2)影响:

①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总结两极格局瓦解的因素:西欧、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必修二 经济模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了解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形成,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的进步

①原始社会:大规模集体耕作(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唐代: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②“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二)列举汉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用来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1.商业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②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③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④明清:商业市镇,货币经济(白银),商帮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市”与“坊”界限分明(坊市制);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晓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

(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评价:

①合理性: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②实质:雇佣关系

③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④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二)了解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了解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2)原因

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五)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州等

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6.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纸:

(1)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开启民智,宣传政治纲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电影:

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一些优势(如: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等原因,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专题五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了解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开辟的新航线

扶持国家

方向

1492年

哥伦布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西班牙

向西

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

(二)了解荷兰兴起、英国建立殖民帝国的主要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③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

①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②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

③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三)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进程

①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出现一系列发明;

②工厂制的出现;

③动力: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④交通运输业:汽船、火车。

(2)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列强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不断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成就

①能源: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②交通: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

③石油化工:内燃机的问世,直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④电信: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电话,电报)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作用。

1.内容:

措施

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2.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3.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提供了借

鉴,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及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措施

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

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新”: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启示: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 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

(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弊端:

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

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

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3.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

4.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①形成: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②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二) 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欧盟(EU)

(1)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欧盟单一货币,1月1日正式启用。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2)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APEC):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

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WTO。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2.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

①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②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拉大。

▲对策:

①坚持对外开放;

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必修三 思想文化模块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荀子

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唯物主义);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知道朱熹的理学以及地位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主要内容: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4.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异端”李贽:

①挑战正统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如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发展,反对贞节观)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

发明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

(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秦通行)(秦末)(汉) (汉末)(晋)

(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及擅长

东晋

王羲之

尤擅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

擅长草书

北宋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都以行书名世

2.绘画:

(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注重诗意;

③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

3.唐诗:

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4.宋词:

①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5.明清小说: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2.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 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阵地:《新青年》

5.基地和中心:北京大学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7.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8.思想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

(2)评价:

①积极性: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②局限性:a、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b、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

萌芽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井冈山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

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3.深远影响:

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

①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中共十五大。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核心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历史意义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1.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0.15

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

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改革开放后文艺事业的繁荣

(1)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影响:

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

②体育事业也取得喜人成就。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开展以识字为主的扫盲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

②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

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 “美德即知识” 。

②“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③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3.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

(二)知道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和《十日谈》、《哈姆雷特》,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文艺复兴初期“三杰”

①但丁:《神曲》

②薄伽丘:《十日谈》——“人曲” :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批判贵族的等级观念;歌颂人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文艺复兴高潮时期: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

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因信称义),无须教士和教会介入,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反对禁欲主义,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价值作用。

(三)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背景:

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理性成为思想武器。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人物

国家

代表作

思想观点

意义

伏尔泰

法国

 

自然权利学说,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

法国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学说(美国1787年宪法最早实践)

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卢梭

法国

《社会契约论》

①“主权在民”;

②“人生而自由”;

③“社会契约论”。

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3.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不同点:

 

时间

地点

背景

思想武器

矛头

内容

影响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中心:意

资本主义萌芽

人文主义

神学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中心:法国

资本主义发展

理性

封建专制主义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概述牛顿的主要成就,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内容:

①牛顿运动三定律;

②万有引力定律。

(2)历史地位:

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简述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达尔文与进化论:

(1)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 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3)意义: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三)列举瓦特和爱迪生的主要发明,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瓦特改良蒸汽机:

应用:

①“万能蒸汽机”首先运用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还推动交通运输:汽船、火车;

意义: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时代”的到来。

2.爱迪生与“电气时代”

①理论基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②爱迪生(发明大王):发明电灯。在纽约创建第一个发电站,把输电线变成网络

③意义:城市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①基础: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②内容: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而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③意义: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标志人类迈进现代科技时代。

2.普朗克与量子论:

①内容: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他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②意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唐璜》,诗中描述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2.巴尔扎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其中包含90多部小说,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二)知道凡高和毕加索,简要说明其主要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凡高:后印象派代表,作品为《向日葵》;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

2.毕加索: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格尔尼卡》以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背景,采用了立体主义和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憾。

(三)知道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1.贝多芬:德国音乐家,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其代表作为九部交响曲。

上一篇:福建漳州古城导游词下一篇:临时用电措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