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文学概论习题答案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考文学概论习题答案(共4篇)

自考文学概论习题答案 篇1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这一著名论断的语言学家是(A)A.洪堡特 B.索绪尔 C.乔姆斯基

D.布龙菲尔德

2.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系统性最强的是(A)A.语音系统 B.语汇系统 C.语法系统

D.语义系统

3.下列辅音,在普通话中既能充当声母、又能充当韵尾的是(D)A.[p] B.[t] C.[m]

D.[n]

4.普通话“江”字读音所含音素的数量是(C)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下列各组中,加点成分属于同一语素的一组是(D)

A.虎.口、马虎. B.白.菜、白.费 C.花.费、菊花. D.土.改、黄土.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属于(B)A.谚语 B.成语 C.歇后语

D.惯用语

7.下列词语中,不能..看作离合词的是(A)A.登陆 B.散步 C.洗澡

D.睡觉

8.“词法”也称(A)A.形态学 B.构词法 C.造词法

D.造句法 9.汉语中不能..表示“定指”的语法手段是(D)A.谓语动词前的光杆名词 B.前面加上指示代词的名词 C.介词“把、被”后的名词

D.前面加上数量词的名词

lO.英语“Mary writed a letter”中动词的词形变化有错误,正确形式应该采用(B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A.附加形式 B.屈折形式 C.异根形式

D.零形式

11.“团结”和“勾结”在词义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B)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体色彩不同

1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叫做(B)A.本义 B.基本义 C.派生义

D.引申义

13.下列关于反义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A.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异可以构成反义词 B.附加色彩上的褒贬对立可以构成反义词 C.一个词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互为反义词 D.不同语言的词之间可以构成反义词

14.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小的类别是(C)A.语系 B.语支 C.语群

D.语族

15.下列关于亲属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亲属语言是社会完全分化的产物 B.亲属语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C.亲属语言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D.语音对应关系是亲属语言的重要标志16.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而产生的词是(B)A.音译词 B.仿译词 C.意译词

D.半音译半意译词

17.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A)A.记忆 B.情感 C.意志

D.美感

18.下列关于“大脑皮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是由成百亿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的 B.从各个器官接收信息并引发人的行为 C.用于控制人体的运动平衡和内脏功能 D.是行为动作决策机构和记忆存储仓库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语教学特点的是(D)A.基础性 B.交叉性 C.多元性

D.典型性

20.下列信息处理研究中,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是(D)A.汉字编码和输入

B.语料标注和检索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C.文本自动校对 D.机器自动翻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词语的音节结构类型属于闭音节的有(ACD)A.天[t‘ian] C.ball[b:l] E.fee[fi:] 22.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DE)A.老人 C.老酒 E.老鼠

23.词的理性意义包括(AB)A.通俗意义 C.语气意义 E.关系意义

24.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CDE)...A.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 B.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C.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 D.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E.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

25.属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语言阶段”的几个阶段是(BCDE)A.咿呀学语阶段 C.双词阶段 E.复杂句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26.重位

1.重位 答案: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形成音位对立,这种非音质音位 叫 做重位。例如英语中的rebel(叛逆者)和re'bel(反叛)。27.音符

2.音符 答案:音符即表音的字符,指文字系统中那些与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文字符号,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是一 个意符,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5

5B.鸡[ti] D.shape[eip]

B.老调 D.老婆

B.科学意义 D.语境意义

B.单词阶段 D.简单句阶段 后来用该字记录同音的虚词“其”,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成了表音的字符。【评分标准】答出定义2分,举例正确2分。3.儿童语言获得的“天赋说”

答案:(1)这是基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样一种假设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是偏重 于内部条件的一种理论。(2)根据这种解释,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如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 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评分标准】(1)(2)答出要点各2分。29 4.语言迁移

答案:(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所产生的影响叫做语言迁 移。其中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2)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语言之外的 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评分标准】(1)(2)各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汉语普通话“资”“知”“鸡”的韵母分别是[][][i],汉语拼音方案却只用一个符号i来标写,请运用音位理论说明其中的原因。

31.举例说明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的区别。

答案:(1)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就是单纯字符,因为 “人”这个字分解出的“一撇一捺”只是组成字形的笔画,它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2)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依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位”由单纯字符 “亻”和“立”组合而成,是复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合字符。(3)复合字符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例如,汉字的“莅”是由单纯字符 “艹”和复合字符“位”组合而成的字符。

32.举例说明社会距离和社会行为规范对语言社群分化的影响。

答案:(1)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又会在不同 的社群之间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不同的社群处于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社群内 部的交际密度明显大于社群之间的交际密度,最终会使各社群在语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例如,文化程度的差异会造成社会距离,使文化程度相差较大的人说话各有 特点。(2)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在社会上或特定的社群内形成与特定社群相关联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影 响人们的言语行为,以致产生语言分歧,形成社会方言。这里的社会行为规范指的是对某种人应 该怎样做的共同标准,其中包括对某种人应该怎样说话的共同标准。例如,几乎每一个社会里都 有一套“男人应该怎样说话”和“妇女应该怎样说话”的无形标准,违反这些标准就会受到他人 的嘲笑。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3.在下列词语后的括号内填写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数量,并根据构词方式将词语分别填入下列各项中。

破璃[ ] 鲜花儿[ ]

黑咕隆咚[ ]

黑板[ ] radar(雷达)[ ] books(书)[ ]

34.以下列举的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构成的语句,分析各个语句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并将它们填入下列各项中:

文章写长了 衣服晾干了 库房堆满了 啤酒喝光了 大家吃饱了 盘子打碎了

斧头砍钝了 房子盖歪了 毛笔写秃了 客人喝醉了 报纸送晚了 图纸画小了

(1)指向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向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向受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向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向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向处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报纸送晚了(2)大家吃饱了,客人喝醉了(3)衣服晾干了,啤酒喝光了,盘子打碎了(4)斧头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砍钝了,毛笔写秃了(5)文章写长了,房子盖歪了,图纸画小了(6)库房堆满了 【评分标准】每答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5.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以及二者关系的特性。

答案:(1)语言符号的“能指”是指能够表示某种意义的物质实体,即符号的语音形式;“所指 ”是指“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内容;语言符号是“能指 ”和“所指”的统一,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二者之间并没有必 然的理据关系。但任意性只是就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复合符号则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按照一 定规律组合而成,所以原则上又是有理据的。

(3)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具有强制性,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改变“能指”和 “所指”之间的特定关联,否则语言就会丧失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

(4)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具有可变性,这种关联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1949年解放前后,“太太”改称“爱人”。【评分标准】(1)(2)各4分,其中答出要点各3分,举例正确各1分;(3)(4)各

36.举例说明汉语句子类型可以按层级分成哪些小类。2.举例说明汉语句子类型可以按层级分成哪些小类

。答案:(1)根据主谓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就是句子的句型类。因此最主要的句型大类就是 分成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两大类。举例略。

(2)具有主谓词组形式的句子就是主谓句,下面又可以分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 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不具有主谓形式但又可以补出省略成分构成主谓句的是不完全主谓句,不具 有主谓形式又不能或不需要补出省略成分的是非主谓句。举例略。

(3)动词谓语句是最主要的主谓句类型,它还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句型类。例如,可以先分成无 宾语句、带宾语句;带宾语句又可以分成带谓词宾语句和带体词宾语句;带体词宾语句又可以分 成带单宾语句和带双宾语句。举例略。【评分标准】(1)(2)(3)各4分。其中答出句型分类的层级1分,答出各种句型的小类1分,举例正 确2分。句型小类不完整或举例不全,酌情扣分。

自考文学概论习题答案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

A.社会性 B.规范性 C.阶级性 D.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从本质上说,法律所体现的是()。

A.社会普遍的意志 B.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 C.统治阶级执政集团的共同意志 D.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

3.决定国家意志和法律内容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的数量 C.生产方式 D.级斗争的状况

4.习惯法不存在下列何种社会之中()。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起着()。A.指导作用 B.审议作用 C.监督作用 D.补充作用

6.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2005年7月真题)A.法律 B.习惯 C.宗教 D.规章

7.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意志是指()。(2004年7月真题)A.统治阶级中掌握领导权的集团的意志 B.统治阶级的整体的意志

C.统治阶级种主要领导人的意志 D.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8.准用性规范属于()。(2002年4月真题)A.确定性规范 B.不确定性规范

C.兼有确定性规范和不确定性规范的性质 D.可能是确定性规范,也可能是不确定性规范

9.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总称为()。(2003年4月真题)A.法律体系 B.法律制度 C.法系 D.法的历史类型

10.规定人们必须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称谓()。(2004年4月真题)A.禁止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11.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称为()。(2005年4月真题)A.禁止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命令性规范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是()。A.法律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E.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道德规范不同于法律规范之处在于()。A.道德规范没有固定的形式 B.道德规范没有约束力 C.道德规范的体系是多元的

D.道德规范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中 E.道德规范不具有阶级性

3.法律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A.存在的时间不同 B.调整的范围不同 C.体系的多元性不同 D.实施的方法不同 E.表现形式不同

4.区分法律历史类型的根据是()。(2002年4月真题)

A.法系 B.法律的阶级意志性 C.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 D.经济基础 E.法律制度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2003年4月真题)A.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B.法律是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而得以实施的规范 C.法律是只规定义务而不规定权利的规范 D.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E.法律是执政党制定的行为规范

6.具有一定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范有()。(2004年7月真题)A.法律 B.道德 C.宗教信条 D.政党的规章 E.社团的规章

7.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法律规范可以分为()。(2003年4月真题)A.确定性法律规范 B.禁止性法律规范 C.准用性法律规范 D.义务性法律规范 E.授权性法律规范

三、简答题

1.法律的历史类型。

2.法律。

3.法律价值。

4.法律要素。

5.法律渊源。

6.法律概念。

四、综合题

1.简述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的主要共同特征。(2002年4月真题)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3.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4.奴隶制法律的共同特点。

5.封建制法律的共同特点。

6.资本主义法律的共同特点。

7.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8.法律的基本特征。

9.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

10.法律与正义。

11.法律与自由。

12.法律与效益。

13.法律与秩序。

14.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1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16.实体法与程序法。

17.一般法与特别法。

18.构成法律的三个要素。

19.法律规范的结构。

20.法律原则的特征。

21.法律原则的分类。

22.法律概念的功能。

23.法律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

24.法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25.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法律的本质只是它的阶级性或社会性,而是它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D。教材25页。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B。教材22页。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建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本题应当选C。教材41页。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因而没有私有制和阶级,也没有国家和法律。所以,本题应当选A。教材10页。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党的政策是国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所以,本题应当选A。教材51页。6.【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所以,本题应当选B。教材10页。7.【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B。教材22页。8.【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因为准用性规范所引用的那么规范是事先已经存在的和确定的,所以也应当看做是确定性规范,只不过是没有把准用的具体内容在该项法律规范中直接表达出来而已。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A。教材34页。9.【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归属于同一个法系。所以,本题应当选C。教材39页。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的规范。所以,本题应当选C。教材34页。1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所以,本题应当选B。教材34页。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BCDE 【答案解析】 法律有如下的特征: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所以,本题应当选BCDE。教材26-28页。2.【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法和道德的区别主要在于:(1)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2)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宽泛得多;(3)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4)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除社会共同道德之外,每个阶级均有自己的道德体系。所以,本题应当选ACD。教材44页。

3.【正确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法和道德的区别主要在于:(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宽泛得多;(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除社会共同道德之外,每个阶级均有自己的道德体系。所以,本题应当选ABCDE。教材44页。4.【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所以,本题应当选BD。教材14页。5.【正确答案】 BCE 【答案解析】 法律有如下的特征: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所以,本题应当选BCE。教材26-28页。6.【正确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本题中的几个选项所列举的规范都需要一定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但是法律与其他几个不同的地方在于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其他的几种规范则不具有此种特征。所以,本题中的几个选项都是正确的。7.【正确答案】 BDE 【答案解析】 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所以,本题应当选BDE。

三、简答题 1.【正确答案】 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地存在过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资本主义的法律和社会主义的法律。前三者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只有社会主义法律是非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2.【正确答案】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3.【正确答案】 法律的价值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4.【正确答案】 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5.【正确答案】 法律渊源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就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6.【正确答案】 法律概念是指对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四、综合题 1.【正确答案】(1)都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占有)关系基础上的法律。

(2)都是公开维护等级特权的法律。

(3)都是残酷野蛮的法律。

(4)都是落后的法律(特别是成文法不发达)。2.【正确答案】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和阶级,也没有国家和法律。原始社会中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稍后时期形成的氏族。

调整氏族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自发形成并世代相袭的、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利益和意志的习惯。习惯对氏族内所有的人都有约束力,对这种规范的遵守完全依靠人们的观念和社会舆论,由每个人自觉地遵守。3.【正确答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法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正确答案】(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5.【正确答案】(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6.【正确答案】(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7.【正确答案】 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

法律除了它的阶级性外,还有它的社会性。明确地说,国家和法律都执行着政治职能,又都执行着社会职能。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律的政治职能就是“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即直接实现统治阶级专政、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法律的社会职能(公共职能),就是“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职能,即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出发而维护全体社会居民共同利益的职能。所以,法律的社会性即法律用以维护全体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一种功能或特性,这种功能或特性是法律所固有的,也是实现法律的阶级性所不可或缺的。

法律的本质不只是它的阶级性或社会性,而是它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只

具有阶级性而不具有社会性的法律,同样也不存在只具有社会性而不具有阶级性的法律。法律阶级性的实现有赖于法律社会性的实现,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阶级性的基础。8.【正确答案】(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律规范可以对任何人反复适用。法律所具有的规范性及其规范的一般性特征,使人们在实施某种行为之前就有可能测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以及这种行为将会给行为人带来何种后果。这就是法律的可预测性。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法律的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国家按照实际需要,通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创立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法律的认可指国家对于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规范加以确认,赋予它们以法律效力。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实施法律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实施,就要有一整套统一的、强大的暴力手段,它既能够迫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又能够对违反法律的人们进行有效的惩罚。这种暴力手段,正是国家机器本身。任何社会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但是,惟有法律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国家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化,概括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即行为模式,这就是法律。一般地说,凡是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凡是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者不得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法律上的义务。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国家确认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国家是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因而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律的效力也必然遍及全社会,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相反,一国之内,所有别的社会规范都不具有像法律这样普遍的约束力。9.【正确答案】 法律价值可分为法律的工具价值和法律的目的价值。这是依据法律价值的作用对法律价值所作的基本分类。

法律的工具价值是指人利用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因此,这种价值是中介性的、服务性的,如认识性的价值、衡量性的价值、保护性的价值、调整性的价值等。

法律的目的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借助各种工具(包括法律工具),把实现一定的法律现象作为目的的价值。10.【正确答案】 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正义的基本含义是以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普遍承认的“善”为标准,对社会利益(财富、荣誉等)进行分配。所以,正义通常含有公平、公正、平等的意思。这就决定了正义在法律及其价值之间的对应范畴中,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

法律的正义又可以分为:(1)法律的分配正义,即按照法律确定的标准,对不同等的人进行不同等的利益分配。如我国现行法律确定的按照劳动及资金、土地、设备等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2)法律的平均正义,即按照法律确定的标准,对同等的人进行同等的利益分配。如每个公民均享有人格尊严;市场里的等价交换等。(3)法律的矫正正义,即对破坏分配正义或平均正义的人要对他加以矫正,如处以刑罚、责令赔偿损害或恢复原状等,以便恢复正义。

11.【正确答案】 从哲学的角度说,自由是对客观世界(必然)的认识和改造。自由是人格和权利的标志。在政治社会里,自由总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而成为法律范围内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2.【正确答案】 效益指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收入。在实现法律效益价值的时候,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同法律公平(正义)价值之间的平衡。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效益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能动性(自由),而公平主要是分配即生产关系领域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效益和公平两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13.【正确答案】 法律秩序是通过法律维系和实现的社会安全的状态。有了法律秩序,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日常生活才会顺畅地运转,才能保证法律的正义、自由、效益诸价值的实现。因此,秩序对于社会而言是最具整体性的,表现为外部现实的一种法律价值。法律和社会的有序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还要补充说明的是,法律秩序同客观规律不同,它是作为人工产品的法律所创造的,因而必然含有一定的相对性。法律秩序不仅会因法律类型的不同而产生本质差别,也会随着社会、国家情势的变迁及相应的法律本身的变迁而产生非本质的差别。14.【正确答案】 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刑法中大部分都是这类规范。

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如婚姻法中关于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义务的规定,均属义务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15.【正确答案】 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又称为制定法。

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不成文法又称为习惯法。由于它不是经国家制定的,所以也称之为非制定法。有的法学著作把判例法也称为不成文法。16.【正确答案】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程序法是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17.【正确答案】 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

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如某个行政区域)或只对特定的主体(如公职人员、军人)或在特定的时期内(如战争时期)有效的法律,是特别法。18.【正确答案】 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19.【正确答案】 法律规范有其特定的结构。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均不成其为法律规范。

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即在什么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对什么人才能够适用该规范)的那一部分。

行为准则(或称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的那一部分。这是法律规范中的核心部分。

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法律后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性的,另一类是否定性的。前者表现为国家依法对行为人的行为予以认可、保护、赞许或奖励;后者表现为国家依法对行为人的行为予以制裁或对行为的有效性予以否定。20.【正确答案】(1)法律原则是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国家的统一法律体系、某个法律部门或某项法律制度如离婚制度、上诉制度等)的指导思想,并反映其基本价值目标。

(2)法律原则比法律规范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更为稳定,适用范围更广。

(3)同法律规范一样,法律原则也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借助明晰的文字加以表述,或者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断出来,或者是社会所公认的。21.【正确答案】 法律原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

(1)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法律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的划分是相对的。

(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公理性原则,是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得到公认的原则。政策性原则通常是公理性原则的体现;而政策性原则如果是合理的,也会逐渐地被社会认定为公理。

(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法律原则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社会原则,是由客观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则,并非或首先不是法律专有的原则。专门法律原则,是由法律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产生的原则。在社会原则与专门法律原则之间,通常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前者为目的,后者为手段。22.【正确答案】(1)认知功能。法律概念帮助人们认知各种同法律相关的情况,了解哪些是同类的和哪些是不同类的。

(2)构成功能。法律概念是进行法律判断以及构建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材料,正如我们平常用一般概念构建话语那样。

(3)规范功能。在法律有缺漏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运用法律概念,从法律原则中引申出法律规则,对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23.【正确答案】 法律同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它们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是通过阶级关系表现的。法律的本质和特征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相应地,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也跟着变化。

应当指出,法律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是惟一决定的因素。除经济外,政治制度、伦理、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对法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统治阶级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法律,目的在于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积极地维护、巩固和发展它,使它不受侵犯。法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法律对生产力的影响,要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来实现。如果法律所保护的生产关系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那么,这种法律就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因而具有进步性。反之,如果法律所保护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么,这种法律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的作用,因而具有保

守性或反动性。

法律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法律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24.【正确答案】 政治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它的含义十分广泛,可以从多个角度上理解;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它都和法律紧密相关。

应当首先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就是说,政治和法律一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过,与法律有所不同的是,政治涉及的范围要广泛得多,阶级、政党、国家乃至法律都属于政治现象。正是因为如此,政治能更全面、更集中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是单一的,而政治力量却是多种多样的。法律直接反映统治阶级政治的要求,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反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

从其内容来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法律必然以政治为指导,沿着政治的方向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就总体而言,法律与统治阶级政策相互关系的基本点有两个方面,即政策是法律的指导,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不过,法律又不等同于政策,二者是有区别的。25.【正确答案】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光荣与耻辱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由于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规范加以推行。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道德又积极地替法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其实,法律的每一项规定都渗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因此,在人们中间大力灌输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对于维护法制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考文学概论习题答案 篇3

你们好!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社会工作专业申请2012年下半年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已经开始,请参考以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网上报名+邮寄、汇款(不接受现场报名)的方式报名。具体事项如下:

一、报考条件

原则上所有课程的理论考试已全部及格者方可报名参加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如有少部分课程未考完,但确定能在论文成绩1年有效期内考完且能办理毕业登记的同学可酌情申请论文答辩,但对于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由考生本人自负,答辩费不退)

注:论文成绩(自答辩完成之日起)一年之内有效。

二、报考办法及要求

1、报名时间

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本次为2012年5月25日-31日),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的“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信息系统”进行论文答辩的网上报名。同时,还必须在2012年6月15日之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将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并与论文提纲(含论文题目)、考生回执(见附表二)等书面材料按我们指定的相关地址进行邮寄。

2、报名只需寄以下材料(资格审批表、免考材料不需寄)

(1)考生回执(填好打印)、论文题目与论文提纲(篇幅一般不少于1000字)。论文提纲包括论文纲目、基本论点、主要论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

(2)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答辩费不允许放在信封里或快递里,遗失自负)。

3、邮件及答辩费邮寄方式

通过中国邮政邮寄报考材料及论文答辩费(200元邮局汇款),邮局汇款和材料邮寄地址均为: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逸夫管理科学楼4楼收件人:任爱民邮编:210093电话:835939454、考生须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参加答辩。证件不符或不全者不得参加答辩。

5、考生与主考学校间的来往信件(含回执)及汇款等须按规定时间发出(以邮戳为准),并要清楚的写明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与Email等。如有逾期或书写差错,概不办理,后果自负。

6、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如在论文撰写中弄虚作假,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7、社会学院收到论文提纲后,根据学生选题确定指导教师,指导老师的安排在2012年7月5日左右发布在此网上,请同学在2012年7月30日前电子版的大纲

E-mail与指导老师联系(因单位搬迁到仙林,邮寄材料收不到)。考生必须将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反复修改好的论文终稿给指导老师审核,审核同意定稿方可打印。最后的定稿在2012年11月10 日答辩时交打印稿3份即可。毋须再寄来。

三、考生注意事项

1、答辩费汇款(通过邮局汇款,请勿夹在寄送材料里)时请在汇款单留言栏内注明专业及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以及联系电话,回执和论文提纲的封面上同时注明详细、有效的邮政编码和地址、电话以及电子信箱。(必须填写清晰、完整、有效,建议打印,否则后果自负),以免延误论文指导。

2、友情提醒:本科报考资格审查表、免考申请表(毕业登记时需要),需提前办理(各地自考办),以免影响毕业,毋须寄给我们。请尚未办理或还有少部分课程未考完的考生充分考虑论文的有效期视个人情况,酌情、慎重申报此次毕业论文答辩,风险自担。

4、有多个准考证的请在回执上填写专业且准备办理毕业登记之地的准考证号码。

5、社会学院将在2012年7月5日左右将分配的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以及论文答辩要求通过http://sociology.nju.edu.cn“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招生就

业”——“自考天地”公布,因此务必请考生务必在回执上填写清楚E-mail(请不要随意更换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

6、答辩时间安排

(1)2012年11月10日(8:30-12:00)

(2)答辩分组名单和答辩流程于2012年11月9日在http://sociology.nju.edu.cn“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招生就业”——“自考天地”公布。

具体答辩事宜均以社会学院的安排为准。

附论文选题(仅供参考,也可自拟题目)

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l、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2、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3、社区情感培育与社区建设

4、城市外来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问题

5、关于城市老年群体情感生活的调查

6、单亲家庭子女成长辅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7、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8、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

9、城市农民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探析

10、居住小区环境评价初探

11、持股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职工分化的影响——关于企业改制的实证研究

12、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障碍

14、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15、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公共冷漠问题

16、城市社区服务模式初探

17、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调查与分析

18、解析高学历失业现象

19、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20、外来人口管理的新思路

21、婚姻状况与心理疾病

22、呼唤生命教育

23、市民健康: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4、现代购物中心的文化解读

25、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一学习型社区

26、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调查研究

27、城市慈善事业现状调查

28、“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

29、透视家庭暴力

30、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31、城市社区参与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32、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

33、苏州市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现状的调查

34、城市里的希望工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5、下岗职工隐性就业行为探析

36、关于城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37、聚焦城市贫困家庭的一日三餐

38、社区居委会的权力问题

39、转换机制,完善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40、城市反贫困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4l、关于苏州市民对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态度和社会参与的调查

42、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市民参与和市民素质——一项关于XX区市民的抽样调查

43、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行业管理体制的创新

44、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45、公共场合陋习的博弈论及社会心理学分析

46、越轨人员的社区矫正与人文关怀

47、从社会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48、民主自治:社区建设的核心

49、关于“爱心翅市”的调查与思考

50、福利企业中的残疾人问题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说明:上述选题仅供参考,考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企业失败的原因分析

2.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塑造

3.品牌战略与定位

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

5.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危机

6.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7.中国企业危机研究——以***企业为例

8.从SARS危机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

9.从房地产涨价看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10.中国社会贫困问题研究

11.女性消费心理探讨

12.明星崇拜的社会心理机制

1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

14.“面子”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可以从一个小的方面去写,如消费行为,送礼行为等)

15.中国社会的分层问题

16.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17.公关礼仪与企业形象

18.办公室礼仪与企业日常管理的关系

19.企业凝聚力的建构

20.晶牌营销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21.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

22.网络对社会化的影响

23.网络时代的社会关系重构

24.中国现阶段失范问题研究

25.民企与外企的培训模式比较

26.现代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研究

27.影响个人职业生硬的因素分析

28.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经理的素质分析

29.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运作初探

30.解析一次成功的谈判案例(可加副标题)

31.试论谈判技巧在现代商务中的作用

32.中外商务谈判技巧的比较研究

33.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

34.社会转型与公共关系的主体性建构

35.当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

36.试论组织结构体制的重塑与公共关系的协调

37.从企业行为看企业文化的塑造

38.试论企业文化与人格塑造

39.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

40.“人世”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势研究

41.中国式离婚:原因与对策

42.中国农村与城市妇女自杀比较研究

43.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44.人世与中国企业危机应对研究

45.大众传媒与人的社会化

46.大众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7.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48.晶牌创建与广告策划

49.广告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50.广告与“性”

51.我国广告业发展的状况分析

52.广告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影响

自考文学概论习题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1.D

2.C

3.B

4.B

5.B

6。D

7.A

8.C

9.C

10.A

11.D

12。A

13.D

14.C

15.B

16.D

17.A

18。B

19.C

20.B

21.A

22.C

23.C

24。B

25.C

26.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7.A D E

28.A B C E

29.A D E

30.A C E

31。A B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出hn sh)

(电视)可以切分为d—i—a—n—sh—i五个单位,它们已不能从音质角度继续进行切分,所以它们都是音素。,33.(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作“基础方言”。

(2)所谓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指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主要来自基础方言。

(3)例如,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多斯岗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

34.(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作“语言迁移”。

(2)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3)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 1 面的影响。

35.(1)儿童会说话虽然不是完全不需要学习,但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儿童不可能先把词语和句子都模仿下来储存在脑子里以后再说出来,也不可能在说出新的句子时先去学习规则,而完全可能说出许多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

(2)儿童说话能力的这种发展和创造过程叫作“语言获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6.(1)词的通俗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学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现代汉词词典》给出的是“鸟”的科学意义,而一般人对“鸟”的理解是“鸟”的通俗意义。

(2)尽管通俗意义不太科学、准确,但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互相区别的作用,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专业活动除外),只要掌握了词语的通俗意义,就足以使人们正确地使用词语来指称不同的事物。

(3)词语的科学意义一般只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按通俗意义来理解和使用词语的。

37.文字改革有三种类型:

(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如我国在1956年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英文、法文在19世纪进行的正字法改革;俄文在十月革命以后取消了某些字母和对正字法的改革。

(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废弃了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改革前后两种文字类型没有变,都是表音文字,但字符类型变了。

(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从一种意音文字改成一种表音文字。越南的文字改革就是将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字喃改成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

38.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起源的学说,以及现代科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人们认为,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 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即“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9.(1)[e]只出现在韵尾前。

(2)[ə]不出现在韵尾门前,而可以出现在韵尾和[n]前。

(3)[e]和[ə]呈互补分布,发音又相近,因而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中。

40.(1)“大车”:两个成分中间虽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的”,但插入成分数量有限,插入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就会改变。举例(略)。

(2)“铜壶”:两个成分中间虽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的”,但插入成分数量有限,插入后整个组合的意义没有明显改变。举例(略)。

(3)“唱歌”:两个成分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例如“一首”等,插入成分数量较多,扩展比较自由。举例(略)。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小题8分,第42小题10分,共18分)

41.(1)“语言”和“言语”是从言语活动这种社会现象中区分出来的,语言等于 “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2)“语言”是社会的,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抽象的均质的系统。“言语”则是个人的,是言语活动中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不是全社会共同使用的,因此是异质的。

(3)“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从属的和偶然的。语言学应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言语”问题可以另行研究。

(4)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就纯化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一个内部均质的系统范围内,这就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科学。区分“语言” 和“言语”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要求研究者从相对均质的语料中去寻找具体语言的内部一致规律。

42.(1)“数”范畴:是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与词汇上表示事物具体数量的数量词不同,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大多用词缀表示。如英语“house/houses(房子)”,前者是单数名词,后者是复数名词。

(2)“格”范畴:是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 “我”主格形式“I”,宾格形式“me”,属格形式“my”等。

(3)“有定和无定”范畴:是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在印欧语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如英语 “the book”是有定的,“a book”是无定的。汉语中要用“这本书”或 “一本书”等形式表示名词的有定或无定。

(4)“时”范畴: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如英语现在时“He works(他工作)”,过去时“He worked(他工作过)”。

(5)“体”范畴:是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状况的一组特征。如英语 “I am reading the book(我正在读这本书)”是进行体,“I have written the book(我写完了这本书)”是完成体。汉语在动词后面加“了、着、过”等助词表示相应的意义。

(6)“态”范畴: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主动态和被动态。如英语“The cup was broken by Mary(杯子被玛丽打碎了)”是被动态。

(7)“人称”范畴: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加“-s”,将来时主语是第一人称用助动词“shall”,其他人称用“will”。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C.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2.最小的言语交际单位是(A)A.语篇 C.词组

B.句子 D.词

B.语言是主要的,言语是从属的 D.语言是书面的,言语是口头的

3.下列各组元音中,都是前元音的一组是(C)A.[i, u] C.[e,æ]

B.[a, ] D.[ε, o] 4.下列各组辅音中,发音方法相同的一组是(A)A.[f, s] C.[n, l]

B.[p, m] D.[t,ç] 5.下列关于语调和声调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A.有些语言只有语调而没有声调 C.有些语言既没语调也没有声调

B.有些语言只有声调而没有语调 D.所有语言都既有声调也有语调

6.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C)A.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的总汇 C.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7.下列关于一般语汇总体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A.构词能力强 C.产生历史长

B.使用范围窄 D.大多很稳定

8.区分“单纯词”和“合成词”所依据的是(B)A.词的音节数量 C.词的音形关系

B.词的语素数量 D.词的地位用途

9.下列各组复合词中,构词方式相同的一组是()A.热情

热烈 C.口吃

胆怯

10.语法规则的“系统性”是指(C)A.对语言的结构和成分进行类的概括 B.相同规则可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C.语法规则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和解释 D.语法规则的发展变化过程十分缓慢

B.证明

光明 D.悦耳

柔和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印欧语冠词可能的语法作用的是()A.区别名词的有定形式和无定形式 B.区别词语的名词形式和动词形式 C.区别名词的性的形式和数的形式 D.区别动词的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

12.英语“Mike take a taxi”这句话是病句,其错误在于()A.性 B.数 C.格

D.态

13.下列词组不属于...“向心词组”的是(D)A.参加比赛 B.田径比赛 C.认真比赛

D.比赛结束 14.下列关于语义民族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词义上的民族特点并不明显 B.词的多义化不受民族特点的制约

C.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并无差异 D.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非理性意义上会有所不同 15.下列各组词中,不属于...同义词的一组是(b)A.土豆

马铃薯 B.衣服

衬衣 C.情感

感情

D.结果

成果

16.“这家商店关门了”有歧义的原因是(A)A.一词多义 B.词语同形

C.不同的层次构造

D.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具有蕴含关系的一组是(B)A.(甲)今天中秋节——(乙)今天吃月饼 B.(甲)他买了一本小说——(乙)他买了一本书 C.(甲)他打破了花瓶——(乙)花瓶被他打破了 D.(甲)他们家的电视机坏了——(乙)他们家有电视机

18.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经历的阶段分别为(A.象形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 B.表意文字、音位文字、音节文字 C.象形文字、辅音文字、音节文字 D.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

19.下列关于语言起源的学说中,注意到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是(B)A.神授说

B.社会契约说

D)C.摹声说 D.感叹说

20.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发展演变 B.社会之间的接触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发展 C.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D.语言中的具体演变都有直接的社会根源 21.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从上到下是(B)A.语系

语族

语群

语支 C.语族

语系

语支

语群

B.语系

语族

语支

语群 D.语族

语群

语系 语支

22.认为“思维和语言同时发生,或者先有语言”的学者不包括(A)...A.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C.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

B.法国哲学家迪卡尔 D.德国哲学家赫德尔

23.下列关于“维尔尼克失语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发音仍然比较准确 C.构不成完整的句子

B.仍能听懂别人的话 D.词语之间没有联系

24.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儿童产生最早语法能力的阶段是(A)A.单词阶段 C.简单句阶段

B.双词阶段 D.复杂句阶段

25.结构主义语言学说产生以前,最有影响的外语教学法是(C)A.听说法 C.翻译法

B.对比法 D.交际法

26.从外语教学角度看,不同的人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C)A.外在刺激 C.语言迁移

B.内在大纲 D.语言模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7.下列关于语音性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语音使语言成分物质化 C.语音和语义联系在一起 E.语音与人的心理活动无关 28.“葡萄”一词属于()A.离合词

B.派生词

B.生理基础是语音的本质 D.语音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C.单纯词 E.外来词

D.复合词

29.下列各句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有(BCE)A.他拍的电影我没看过 C.这是他昨天才画完的一幅画 E.她正在看刚买回来的影碟

30.社会间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结果有(ACD)A.双语现象 C.语言转用 E.词语借用

3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是指(ACD)A.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不对称而且分工有所不同 B.大脑左半球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语言功能 C.大脑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 D.大脑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直观动作的思维 E.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可以靠右半球来代替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32.轻音 33.语言规划 34.语言遗传机制 35.应用语言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6.举例说明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37.说明文字类型的分类标准,指出汉字所属的类型。38.举例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9.把下列汉语合成词中所有的语素提取出来,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飞机

美滋滋

甜头

A.自由语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黏着语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实义语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虚义语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分析下列各组近义词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

B.亲属语言 D.语言混合

B.我听说他考上了外地的大学 D.我喜欢古典音乐

A.水泥

洋灰 B.看法

见解 C.鼓动

煽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小题8分,第42小题10分,共18分)41.怎样理解语言和种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2.按照不同的角度,语法现象可以分为“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举例说明上述不同划分的两个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把词分为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所依据的是(D)A.音节的长短 C.字的多少

B.语素的数量 D.词的地位

2.机器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其中最高的一级是(A)A.语境平面的翻译 C.句法平面的翻译

3.掌管人语言活动的部位是(B)A.小脑 C.大脑右半球

4.舌尖前送气清塞音是(B)A.[d„] C.[ts„]

B.[t„] D.[k„] B.大脑左半球 D.大脑皮质 B.语义平面的翻译 D.单词平面的翻译

5.汉语北京话中,有的人把“一般儿大”(同样大)说成“一边儿大”,这种现象在语音学上叫

(A)

A.同化 C.弱化

B.异化 D.增音

6.在“名”与“实”的关系上,我国哲学家荀子认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 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种观点属于()A.名由人定论 C.名实相应论

B.实由名定论 D.名不副实论

7.“一板一眼”、“马后炮”、“泼冷水”、“老油条”都属于(D)A.简缩词语 C.谚语

B.成语 D.惯用语

8.在语音和意义上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D)A.音符 B.意符 C.记号

D.字母

9.某一言语社团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这种现象叫(D)A.语言接触 B.语言迁移 C.语言混同

D.社会双语

10.声音的高低决定于(D)A.频率的大小 B.说话的速度 C.声音持续的时间

D.振幅的大小 11.中国人看见红色往往会觉得喜庆,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A.直观思维 B.逻辑思维 C.发散思维

D.表象思维

12.语音中元音都是()A.乐音

B.噪音 C.乐音和噪音的混合体

D.纯音 13.一般认为人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最迟是(D)A.2至3岁 B.6至8岁 C.9至10岁

D.12至13岁

14.语言间亲属关系按由亲到疏顺序的排列是(C)A.语系、语支、语族、语群 B.语支、语族、语系、语群 C.语群、语支、语族、语系

D.语群、语族、语支、语系

15.说英语的儿童能够说出“he play book”,说明他正处于获得语言的(B A.综合句阶段 B.简单句阶段 C.复杂句阶段

D.成人句阶段

16.脑桥的主要功能是(A)A.连接大脑左右两半球 B.负责内脏功能 C.控制人体运动的平衡

D.负责掌管记忆功能)17.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是(B)A.义素 C.词

18.文字起源于(B)A.结绳 C.结珠

19.儿童最早的语义能力产生于(D)A.非自控阶段 C.双词阶段

B.单词阶段 D.咿呀学语阶段 B.图画 D.穿贝 B.语素 D.音素

20.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D)A.交叉语 C.混合语

B.辅助语 D.中介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面的各种学说中,用以解释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的有(CDE)A.神授说 C.天赋说 E.认知说

22.关于聚合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A.形容词应该是一个聚合类

B.在言语链的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有相同作用的语言单位成为一个聚合类 C.聚合类不仅仅限于词类

D.聚合类是句法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功能类 E.语素不可能形成聚合类

23.下面各词中带词尾的有(ACD)A.reader C.walked E.likes 24.下面各项中属于知识词典的有(AC)A.《宗教词典》 C.《中国大百科全书》

B.劳动说 D.模仿说

B.dogs D.kindness

B.《现代汉语词典》 D.《辞源》 E.《形容词用法词典》

25.下列关于音位的表述正确的是()A.几个不同的音素如果发音相似,就成为一个音位 B.超音段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

C.音位是一种语言中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D.音位和音素都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的语音单位 E.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克里奥耳语 27.借词 28.音节 29.词的语体色彩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0.指出下列各项中带有形象色彩的词:

美丽

灯笼裤

天蓝

坚强

布谷鸟

峰峦

玉带桥

课桌

电视

柿子椒

乒乓球

老虎

树梢

31.找出下面各项中的后缀式派生词:2 4 6 8 9 13 瓜子

画儿

床头

友人

读者

傻乎乎

老鼠

木头

realize books working father worker 32.按照句法功能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归入相应的聚合: 她不再哭了,转身走进里屋。袋鼠慢慢朝东边跑去。海洋中生活着很多动物。他把图书放在了桌子上。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3.词义的模糊性和歧义有什么区别? 3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35.一般语汇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36.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有哪些主要特点。37.词类划分的标准有哪些?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这一著名论断的语言学家是()A.洪堡特 B.索绪尔 C.乔姆斯基 D.布龙菲尔德 2.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系统性最强的是()A.语音系统 B.语汇系统 C.语法系统 D.语义系统

3.下列辅音,在普通话中既能充当声母、又能充当韵尾的是()A.[p] B.[t] C.[m] D.[n] 4.普通话“江”字读音所含音素的数量是()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下列各组中,加点成分属于同一语素的一组是()A.虎.口、马虎. B.白.菜、白.费 C.花.费、菊花. D.土.改、黄土.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属于()A.谚语 B.成语 C.歇后语 D.惯用语 7.下列词语中,不能..看作离合词的是()A.登陆 B.散步 C.洗澡 D.睡觉 8.“词法”也称()A.形态学 B.构词法 C.造词法 D.造句法 9.汉语中不能..表示“定指”的语法手段是()A.谓语动词前的光杆名词 B.前面加上指示代词的名词 C.介词“把、被”后的名词 D.前面加上数量词的名词 lO.英语“Mary writed a letter”中动词的词形变化有错误,正确形式应该采用(A.附加形式 B.屈折形式 C.异根形式 D.零形式

11.“团结”和“勾结”在词义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体色彩不同 1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叫做()A.本义 B.基本义)C.派生义 D.引申义 13.下列关于反义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异可以构成反义词 B.附加色彩上的褒贬对立可以构成反义词 C.一个词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互为反义词 D.不同语言的词之间可以构成反义词

14.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小的类别是()A.语系 B.语支 C.语群 D.语族 15.下列关于亲属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属语言是社会完全分化的产物 B.亲属语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C.亲属语言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D.语音对应关系是亲属语言的重要标志 16.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而产生的词是()A.音译词 B.仿译词 C.意译词 D.半音译半意译词 17.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A.记忆 B.情感 C.意志 D.美感 18.下列关于“大脑皮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由成百亿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的 B.从各个器官接收信息并引发人的行为 C.用于控制人体的运动平衡和内脏功能 D.是行为动作决策机构和记忆存储仓库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语教学特点的是()...A.基础性 B.交叉性 C.多元性 D.典型性

20.下列信息处理研究中,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是()A.汉字编码和输入 B.语料标注和检索 C.文本自动校对 D.机器自动翻译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词语的音节结构类型属于闭音节的有()

5555A.天[t„ian] B.鸡[ti] C.ball[b:l] D.shape[eip] E.fee[fi:] 22.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A.老人 B.老调 C.老酒 D.老婆 E.老鼠

23.词的理性意义包括()A.通俗意义 B.科学意义 C.语气意义 D.语境意义

E.关系意义

24.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A.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 B.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C.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 D.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E.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

25.属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语言阶段”的几个阶段是()A.咿呀学语阶段 B.单词阶段 C.双词阶段 D.简单句阶段 E.复杂句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26.重位 27.音符

28.儿童语言获得的“天赋说” 29.语言迁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0.汉语普通话“资”“知”“鸡”的韵母分别是[][][i],汉语拼音方案却只用一个符号i来标写,请运用音位理论说明其中的原因。31.举例说明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的区别。

32.举例说明社会距离和社会行为规范对语言社群分化的影响。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33.在下列词语后的括号内填写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数量,并根据构词方式将词语分别填入下列各项中。

破璃[ ] 鲜花儿[ ]

黑咕隆咚[ ]

黑板[ ] radar(雷达)[ ] books(书)[ ](1)直接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转化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汇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法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以下列举的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构成的语句,分析各个语句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并将它们填入下列各项中:

文章写长了 衣服晾干了 库房堆满了 啤酒喝光了 大家吃饱了 盘子打碎了

斧头砍钝了 房子盖歪了 毛笔写秃了 客人喝醉了 报纸送晚了 图纸画小了

(1)指向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向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向受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向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向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向处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青岛师范大学很烂下一篇:注塑组长工作职责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