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爱留守儿童机制(通用9篇)

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篇1

对留守儿童及贫困生的关爱机制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要求,着力实施“爱心”工程,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贫困生为对象,以“三育”即德育、智育、情育为中心,以“六心”为重点,即献爱心、多关心、换真心、给决心、树信心、真情无限暖人心,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营造和谐浓郁的教育新环境。

二、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领导小组: 组长: 闫祎(校长)

副组长:袁清选(副校长)、陈闯(副校长)、田成武(教务主任)成员:

张雄(工会主席)、黄文通(团支部书记)、杨旭(办公室主任),王晶晶及各班班主任,杨旭负责关爱日常工作,王晶晶具体负责材料归类,档案归类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理清具体工作思路,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教育具体措施,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领导机构健全,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工会、团委、办公室、政教处等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工作。

2、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表册和联系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摸清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底数,我校根据现有学生真实可靠的摸底资料,在已经掌握的贫困生摸底表上,确认了290名建档立卡户的学生人数。再通过学生、家长的反复核实,确认了144名留守儿童人数。对此都进行了造册登记,并及时能联系到户,具体到人。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要优先辅导。实行领导包级,教师包学生,教师要定期给这些学生多加辅导,解答疑难。

(2)生活上要优先照顾。学校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要优先安排。学校或班级举办一些文体娱乐活动时,要让这些学生多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制度

在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中,确立 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随时掌握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互相交流、沟通,掌握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思想、生活情况;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课余娱乐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贫困生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内告知监护人或在外务工家长,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为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 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贫困生,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引导留守儿童、贫困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学校将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 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在欢乐和睦、积 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考核定为不合格。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 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办好家长座谈会

学校 通过举行家长座谈会,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强同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村组联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村组、学校、家庭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 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特别加大寄宿学生中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管理与检查力度,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四)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服务机制

1.开展关爱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社会帮扶活动。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关爱留守儿童、贫困生的各种帮扶活动。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

2.搭建留守儿童活动和交流的新平台。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等,为留守儿童、贫困生提供课外活动场所。

秦州区大门中学

2018年9月

秦州区大门中学

对留守儿童及贫困生的关爱机制

秦州区大门中学

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篇2

一、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如此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得不到正常的关爱、管理和教育, 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2008年, 绥化学院通过对黑龙江省绥化市辖区内72所农村中小学校的调研, 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而祖辈或亲友等监护人受到知识文化水平不高或不便深管的心态制约, 留守儿童往往在学习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督与引导, 对学习没有热情,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学习成绩不甚理想, 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 生活质量普遍较差

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居住环境不佳, 膳食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孩子发育所需的营养。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差, 同时监护人也缺乏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意识, 这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来讲是很不利的。由于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 甚至根本没有相关的设施, 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学习之余除了看电视几乎没有别的文化活动,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 安全问题堪忧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孩子本身的自制力也较弱, 留守儿童容易误入歧途, 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 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引诱,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之监护人的精力有限, 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留守儿童触电、溺水或打架等意外伤亡事件也时有发生, 同时, 留守儿童还面临着被拐卖和性侵害等严重威胁。

(四)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 孩子与监护人在心理上存在代沟, 遇到心理障碍、不良情绪往往得不到及时疏导, 常常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卑、敏感多疑、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 对社会、他人缺乏信任感与安全感, 害怕与人交往[1]。这些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 极易造成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价值观偏离、行为偏差等问题。

二、地方高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优势

与家庭、政府、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以及一线或二线城市的高校等社会各界相比, 地方高校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具有一些有利因素和特殊优势。

(一) 人才智力优势

“高水平师资是学校的核心要素”[2]。由于政府的长期投资以及学校自身的不断积累, 高校除有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外, 还有一支理论素质强、实践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包括主管学生工作的院系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辅导员、学生工作部 (处) 和团委的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可以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同时各高校均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也配备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志愿者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培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指导监护人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二) 大学生志愿者众多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3]。SARS疫苗接种试验、汶川大地震后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义务献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场内外的志愿服务等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道德良知和行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他们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强, 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关心国家发展形势, 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 渴望公平竞争;他们渴求知识, 热爱生活;他们有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对社会和人民充满热爱。在近几年的公益活动中, 涌现了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 他们在关爱留守儿童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在关爱过程中也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三) 地缘优势

相对于部属高校,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系中处于比较基层的位置, 但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 距离关爱对象很近, 具有近距离的优势。从时间因素考虑,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更接近农村, 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服务关爱对象;从成本因素考虑, 因为地方高校距离农村近, 实施关爱主体 (工作人员) 的交通费、食宿费等开支可以相对减少;从人员的精力因素考虑, 虽说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但是除了部分农业院校, 一线、二线城市中的多数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科研或者服务所在城市上,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发挥高等教育职能、适应高等教育地方化、实现大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使命, 是高等教育属性和规律决定的,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历来要求”[4]。因此, 地方高校会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服务地方。

(四) 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的教职员工、从当地招收的大学生与当地社会有着天然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活动、支持经济建设等方面与当地社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党政机关的干部、中小学校的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很多来自地方高校。这些人缘优势对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大有裨益。以绥化市为例, 绥化市下属各个市县区教育局的干部或职工、中小学校的管理人员或教师, 有很大一部分毕业于绥化学院 (或者其前身绥化师范专科学校) 。从绥化学院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来看, 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其中一个原因也得益于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师、校长和当地教育局干部的大力支持。

三、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主导, 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协调才能得以解决。因此, 笔者通过绥化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功实例, 探讨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 力图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主导, 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协调合作的长效关爱机制。

(一) 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把牵手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1.深入实践, 让优秀志愿者自觉参与到活动中。

由地方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 即学生工作部或团委牵头, 组织动员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时间深入到农村, 或者依托当地教育局或农村中小学校, 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汇总, 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积极主动、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大学生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 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知识以及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另外, 校方还应及时组织志愿者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对接关系, 并与农村学校的领导、班主任建立联系, 做好启动、对接等工作。

2.信函传情, 爱心开启孩子心灵。

大学生志愿者根据每个孩子的家庭、学习情况, 向渴望亲情、友情的孩子寄出饱含关爱的信函, 通过对孩子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关心, 开启他们的心扉。在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 (飞信) 、网络 (QQ、博客、微博) 等多种方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在学习、思想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通过信函、手机短信等方式的交流与沟通, 他们互相产生了见面的渴望, 这时, 院系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所在学校与留守儿童联欢或到孩子家进行家访, 通过一起表演节目、游戏, 孩子和志愿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会把自己的心扉向知心哥哥、知心姐姐敞开, 这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做好留守儿童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工作。

3.请进校园, 激励孩子成长成才。

浓郁的书香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大学校园的庄严和神圣, 令每一位走进它的人肃然起敬, 这种氛围能激发留守儿童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可组织部分中小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或进步很大的留守儿童和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到地方高校参观学习、联欢, 让他们感受到大学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拓宽他们的视野, 同时也是对其他渴望参加而没能参加的孩子的激励。

4.探亲回访, 让爱延续孩子的希望。

经过信函沟通、见面相识、参观校园后, 大学生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平时除了继续用信函、短信、网络等进行交流, 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每年或每学期还应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集体回访。志愿者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还可以利用周六、日或者假期到孩子家进行家访、探望。如果出现大学生志愿者毕业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这项工作, 应及时选拔其他优秀志愿者继续关爱这个孩子, 让爱延续孩子的希望[1]。

(二) 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站

地方高校首先应做好在农村中小学建立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站的方案, 制定好辅导站工作职责, 然后按照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站建设预算向社会或企业募集一定活动经费, 地方高校可承担部分活动经费, 并负责辅导站的具体建设、管理和各项关爱活动的开展, 并对经费使用和辅导站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察、指导, 组织、培训志愿者教师, 按照留守儿童的需要开展各类行之有效的关爱活动。农村中小学校负责配合高校进行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站的建立、建设工作, 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 并对留守儿童的需求及时向高校反馈, 保证关爱、帮扶工作的有效落实。

关爱留守儿童辅导站主要工作可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课程辅导, 即志愿者每周六、日及节假日定期深入到辅导站, 分年级、分课程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 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二是思想引导, 高校可组织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讲座, 使其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思想教育工作;三是生活指导, 志愿者要帮助留守儿童不断地培养自理自立能力, 掌握日常的生活常识, 树立感恩、励志的思想;四是家访活动, 志愿者要不定期深入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走访, 了解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 并与其临时监护人和家长建立良好沟通, 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进步;五是文体活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以期达到培养留守儿童乐观、向上、团结的心理状态,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三) 开办监护人培训课堂

留守儿童除了上学在学校, 大部分时间都与监护人在一起, 同时, 监护人还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照料, 因此提高监护人的整体素质, 优化留守儿童生存成长环境, 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农村中小学校提供必要的培训场所, 地方高校的专业教师与中小学校的老师共同研究制订好教学计划。在教学形式上, 可采用报告、讲座式, 针对青少年心理特征, 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问题的孩子, 通过案例分析与思考, 围绕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何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等内容,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讲, 启发、引导监护人掌握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也可采用讨论式, 围绕监护人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采用问答式, 监护人提出自己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培训教师或其他监护人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答疑。通过举办监护人培训课堂, 协调两个教育主体——学校和家庭, 共同筑起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壁垒。

(四)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开通心理健康热线

“他们的父母离开家乡, 远在外地, 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 也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缺乏家庭亲情的环境里, 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6]。因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疏导心理障碍和矫正行为偏差很有必要。农村中小学校应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协调教学时间, 派出心理学教师按照既定的课程时间赶赴学校授课, 或者由心理学教授或资深教师对中小学校负责生活管理的老师或少先队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 再由这些老师讲授。地方高校教师只需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农村中小学校集中解决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并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及咨询时间向留守儿童公布, 以便孩子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同时, 农村中小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档案, 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动态, 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有计划地教育管理, 将一些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尤其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辅导和教育, 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

留守儿童问题, 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问题, 仅仅依靠某一方面很难解决, 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关爱网络平台, 构筑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推进和谐社会的的建设。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群体人数的增加和问题的突显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目前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高校没有形成关爱的合力, 或者说联系不紧密。文章以绥化学院为例, 探讨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 形成以高校为主导, 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协调合作的有效关爱机制, 构建属于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地方高校,留守儿童,机制

参考文献

[1][5]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94-96.

[2]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N].中国教育报, 2009-09-13 (3) .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

[4]郭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理念与践行初探——宜宾学院“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办学宗旨解读[EB/OL].http://dep.yibinu.cn/gaojiaoyjs/?thread-72-1.html.

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篇3

一、关爱留守儿童。填补其亲情缺失的空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课余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课间多与留守儿童聊天,通过闲侃了解他们当前的状态,发现他们存在的困难。以便稳定其思想情绪。对需要引导的留守儿童要进行友情提醒,如衣着、个人卫生等生活小话题,善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恰当的帮助。进入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他们饮食状况,做到嘘寒问暖。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脾气、习惯,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妙计良策。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向家长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老师和孩子,使得学生热爱学校,亲近老师,喜欢学习。积极探索学习有困难、经常调皮违纪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自信的火花。发现留守儿童有可喜的变化,多方法、多渠道让家长知晓,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成留守儿童依恋的“家”

在班集体中明确每一个学生所负责的事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征求全体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班级公约并严格执行。班级活动让每一个成员都参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采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得到真正的快乐。

三、长其善而救其失——发掘留守儿童的闪光点

由于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较差,往往得不到同学、老师的尊重。当他们得不到尊重时,他们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千万不能讽刺、挖苦、伤害他们,要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品性,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注意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给他们制定短期努力的目标,每天督促其实现。另一方面,要做好其父母和监护人的工作,以书信和每天的检查来了解他们的进步,并督促完成学习目标,同时积极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农村小学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教师的重视是极其关键的,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教师有责任以百倍的热情把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给予这些最需要关爱和呵护的孩子。

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篇4

曹庙镇中心小学

许登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

大家好!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有幸在这么多关注教育发展,关爱孩子成长的领导面前谈“留守儿童教育”这个话题。我是曹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我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心与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呼吁与关爱下,留守儿童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

我校8个班共有300多名学生,20多位教师,有专职美术,音乐,英语教师,虽然年龄结构差距很大,但我们是一支尽职尽责,齐心协力的教师队伍,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校教学条件虽不能和城里的学校相比,但在县教育局和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配备了电脑室,教室中安装了投影设备,一、二、三年级教室还配备了统一的课桌椅。其中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这里有电话,电视,电脑,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视频提供了方便,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家。今年我校在李校长的带领下还申请了第二批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准入,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曹庙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正走向一个崭新的里程。

下面就我校的留守儿童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我校300多名在校学生,在调查中有2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务工,一方在家;其中有7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另有5%被托付给亲友。留守儿童因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以我们三年级为例.32名学生就有18名留守儿童,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独立能力较强,但是40%以上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而且性格内向。

我们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经常召开家长会,邀请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学校一起交流、讨论怎样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二、每班的班主任都建立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三是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进行逃生演练、评选校园小明星等。我们班有位残疾留守儿童,他手脚不灵活,走路写字都有一定的困难,就连说话都不够清楚,他的父母均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同样过得幸福、开心。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很爱护他、帮助他,每次集会,同学们有的给他搬板凳,有的扶着他走路。在前不久的一次逃生演练中,警报响起后,我组织同学们按顺序进行逃生,最后我抱起他跟在同学后面跑,到了楼下我已是气喘吁吁,虽然他不会说什么,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他感受到老师没有遗弃他。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心理上缺乏“疏导”。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2)、学习上缺乏“督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

(3)、安全上缺乏“监护”。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4)、亲情上缺乏“呵护”。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

(5)、生活上缺乏“照顾”。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针对以上的种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我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家庭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次数多,时间长更好,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3、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学校教育方面:

1、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这方面我校做的比较好,我们有专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领导分管这方面的工作,而且还有专职心理疏导老师。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座谈会

3、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

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孩子以更多的“关爱”。

4、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5、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

对留守儿童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经常与孩子们谈心,说“悄悄话”,让他们主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产生信任。经常性地开展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美好、知识的丰富等。在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对生活有信心,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努力上进,学会自立。通过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交心,老师和他们谈心,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之间不再冷漠自私,信任老师同学。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合力支持下,在我们全体老师的辛勤工作下,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新一代盛开的花朵。

谢谢大家!

关爱留守儿童总结 篇5

我校按照留守儿童的工作要求,从校区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留守儿童关爱计划 篇6

工 作 方 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务工人数与日俱增,留守学生日益庞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结合我校留守学生成长状况及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关爱留守学生,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二.工作措施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水平不一,因此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利用午间或其它课余时间,定期为他们辅导功课和作业。另外还在班上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并为困难学生送上学习用具。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2)生活上优先照顾。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特别是留守儿童患病时,要悉心照料,监督他们及时服药。病情严重时做到及时通知家长并送医院诊治。平时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他们参加学校和班上的集体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3、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周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并要积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同时要做到定期家访,作好家访记录,并填写追踪调查表。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每周要为孩子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至少要和他们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5、节日为孩子送上一份温馨礼物,使他们感受到“爱心妈妈”的关爱。写一封亲情书。教育学生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或致以祝福,或汇报学业,或述说家事,或报告喜讯,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让留守儿童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关爱山区留守儿童之浅见 篇7

一、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一) 厌学逃学, 学习状况亟待改善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 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观念淡薄, 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健康成长。上学期末我特别统计了小学六年级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的成绩, 结果如下表: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见, 正常家庭组两门科目的所有数据都高于留守儿童组。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和鼓励, 致使他们成绩落后, 逐渐对学习丧失信心, 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 以致经常存在逃学现象。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亟待得到改善。

(二) 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因远离父母, 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教育关爱较少, 而学校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一些不合实际的问题, 导致他们的思想出现教育真空, 成为所谓的“问题儿童”。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 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很不完善, 而由于他们的思想状况等得不到关注, 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 致使一些孩子往往变得十分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表现出小偷小摸, 欺骗撒谎, 甚至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拉帮结派、打架等。

(三) 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相较于其他同学, 留守儿童鲜有父母关心疼爱, 往往会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 并且, 由于他们难以向外倾诉自己的内心, 就会感到没人能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心理压力与情绪低落, 致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进而有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 丧失学习信心。

(四) 逆反心理严重

由于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存在着极强的逆反心理, 对抗情绪十分严重,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一切充满了怀疑, 习惯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各种人际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于老师、亲人的教育和批评, 他们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导致人们往往采取高压政策限制, 然而并不能获得实质性效果。

(五) 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 往往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 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 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坏习惯, 并直接催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调查显示, 很多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 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 致使成绩持续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校怎样帮助留守儿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建立教师“一帮一”和学生“二帮一”机制

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不仅捐助资金, 也可以捐助衣物、学习用具等东西, 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 学生“二帮一”的形式, 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 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为留守儿童构筑温暖的“大家庭”。在心理上,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我与父母说说心里话”来激发孩子主动与父母交流, 让父母在忙于挣钱时收到远方儿女信件, 融洽亲子关系。

(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身为教师, 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放在眼里, 特别是留守儿童, 更要注重他们的生理心理活动, 并加强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积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据调查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 而心理健康问题通常都表现为隐性, 不容易察觉, 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情绪;易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据统计,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异常问题, 年龄越小的孩子往往表现越突出, 女孩比男孩突出, 所以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谨慎, 既要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本质任务, 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方向的引导, 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 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 了解他们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使留守儿童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三) 正确地教育孩子

针对留守学生自身狭隘、偏执的性格缺陷,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对症下药, 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特别要注意严禁采取强硬的教育措施, 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对学生取得的进步, 要及时给予表扬, 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以保持和稳固他们的信心。

周末与关爱留守儿童 篇8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儿童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77-01

改革开放30年来,越来越多的国民涌入到城市,特别是作为建设城市的生力军——广大的农民朋友们。他们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人们面前,对于那些为了生计而在外四处奔波的务工人员,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及其他亲朋一起,孩子得不到父母关爱,想见见父母这个小小的心愿也不容易,父母在外牵肠挂肚,与孩子亲近也近乎也是一种奢侈,他们在外可以不管自己的饥寒,也不计较自己的苦和累,最牵挂的莫过于家里的孩子与老人。而孩子可能是他们最放心不下的。

留守儿童本身的定义可以这样归纳: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属于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相伴,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爱,更得不到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在价值观和思想认识方面的一些帮助和指导,也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帮助,非常容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扭曲,更甚者会因此走上歧途而耽误终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到城镇务工的农民共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党和政府是分重视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从上到下早就成立以关工委等机构负责此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热点。很多城市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来本地上学给予了极大的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大部分乡镇也建立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留守儿童之家,学校也想尽了办法,采取了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旨在引导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兴趣爱好,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诸如此类的措施很多,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决策者的初衷那样尽如人意。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呢?从实际工作出发,还是要让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关爱的有机整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效果可能会更好些。有的人就会有疑问了,周一至周五好办,那周末呢?难道在减压的前提下还是要让学生重新走上周末补课的老路吗?当然不行。那就回去自娱自乐,没有玩伴,没有玩具(有可能也玩腻了),年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没有兴趣陪他们玩。久而久之,孤独、寂寞、无聊占据他们的心灵,随之而来可能形成孤僻、偏执不健全的人格。

的确,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为生计北背井离乡四处奔波,学生的压力也很大,面临着来自于家庭,学校,同伴,甚至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升学压力。如果在把学生的周末也剥夺了,确实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做好关爱学生的工作是无可厚非的,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做好最起码的工作。但是,周末呢?

其实,从家长的思路出发,已经给学校利用周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现今,很多家长都在积极的为孩子争取更多的提高机会,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自愿交钱上孩子们上各种补习班、培训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补课培训系统良莠不齐,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从另一个侧面加大了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剥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与其让家长,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种类繁杂的各种培训机构,还不如将这个权利放到学校手中,让学校来统一安排学生的周末。但首先要表明一点,利用周末不是要将周末也拿来行课。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展第二课堂。这对于很多,特别是乡镇上的学校来说,更无疑是一个好机会。将留守儿童的周末变成一个充满乐趣,扩展知识,提升能力的放松型的假期。不仅在外的家长会放心的将孩子交到学校,老师手中,留守儿童也会在一个大集体中建立其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只要经过认真的调研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制定主较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好周末的利用。其好处不仅仅在于真正关爱留守儿童,家长放心。事实证明,兴趣爱好健康广泛的孩子,在学习上也能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也能更好的释放压力。以下是我对与如何利用周末的一些想法。

明确前提,做好本职。利用好周末来关爱留守儿童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在不增加留守儿童来学习的压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他们释放压力,给他们更多的与伙伴,同学以及外界交流的机会,得到更多提升能力,培养健康兴趣,扩展能力的机会,以尽可能的弥补留守儿童在父母那里难得体会的情感。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各自在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乃至不同对象灵活采取措施。

放松优先,快乐第一。学校在利用周末安排活动的时候,要将快乐放在第一位,尽可能的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留守儿童在快乐中感受到同父爱母爱不一样的温暖。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时候要尤其注意真正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将第二课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严格区分开。这里要真正的将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做到最好。学校要把心理辅导老师,真正的落实。

运筹帷幄,兼顾利益。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是很大的,从幼儿园到初中,因此在具体安排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更多的对象。幼儿园,小学,中学要灵活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安排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活动。在关注儿童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掉学校和老师的利益,要尽可能的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因为周末的利用,不可避免的要让他们牺牲自己的很多时间。要最大限度的消除各方面的利益冲突。

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能只顾形式花样,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还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活动既要有趣,又要健康有意义,寓教于乐。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既感到快乐,又获得了知识,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特殊人群,照顾好留守儿童,真正做到关爱留守儿童,能让在外务工的家长更好的投入的工作之中,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爱留守儿童简报 篇9

——记实验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对在校留守儿童的关爱,促进在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快乐度过成长的每一天,我校按照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于3月9日下午在四楼电教室开展了以“春风送暖,爱满校园”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会议由许丹阳老师主持,校长张建生、徐静及政教处相关领导和部分教师志愿者及近百名留守儿童代表共同参加了活动。

此次活动共有三项议程,先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汪贝贝为活动做了激情洋溢的开幕式致辞。她首先向关心和牵挂留守儿童成长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志愿者表达谢意,同时也指出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责任,呼吁人人献出一点爱,大手拉小手,爱心传递,共创温暖校园。随后,她又热情的鼓励留守儿童要一路朝阳,健康快乐成长!紧接着会议进行第二项,邀请校长张建生、徐静,年级主任陈凤、吴沛颖为留守儿童赠送新年礼物。新年新气象,学校在活动举行前调查了孩子们的新年心愿,精心为他们准备了新年礼物并表达新年的祝福和期望。孩子们收到心爱的礼物,各个都露出了欢乐的笑脸,承诺会好好学习,争做积极健康的好学生。

最后,张校长为这次活动做了总结讲话。他强调:“关爱留守儿童”是关爱青少年重点工作的具体行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拿出实实在在的细化工作实施方案,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分工明确,有序组织,确保全校留守儿童都能体会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组织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让爱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的展开,相信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也能够感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爱,也能懂得感恩,学会敬老,学会表达对亲人的爱;也能在党和政府、在学校、在老师共同的关心与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强、自立,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学校!

供稿者:刘锐

上一篇:官方的发言稿下一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