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精选4篇)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1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

1.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2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

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

⑤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⑤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1)历程

①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②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评价

①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措施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

(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

(2)人治高于法治。

(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3

一、静电场:

静电场:概念、规律特别多,注意理解及各规律的适用条件;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2.库仑定律:

条件:真空中、点电荷;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

三个自由点电荷的平衡问题:“三点共线,两同夹异,两大夹小”

中间电荷量较小且靠近两边中电量较小的;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熟记,特别是孤立正、负电荷,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分布,电场线的特点及作用.3.力的特性(E):只要有电荷存在周围就存在电场,电场中某位置场强:

(定义式)(真空点电荷)

(匀强电场E、d共线)

4.两点间的电势差:U、UAB:(有无下标的区别)

静电力做功U是(电能其它形式的能)

电动势E是(其它形式的能电能)

=-UBA=-(UB-UA)与零势点选取无关)

电场力功W=qu=qEd=F电SE

(与路径无关)

5.某点电势描述电场能的特性:(相对零势点而言)

理解电场线概念、特点;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特别是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特点和规律

6.等势面(线)的特点,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其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距导体远近不同的等势面的特点?),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表面曲率大的地方等势面越密,E越大,称为尖端放电。应用:静电感应,静电屏蔽

7.电场概念题思路:电场力的方向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这些问题是电学基础)

8.电容器的两种情况分析

始终与电源相连U不变;当d增C减Q=CU减E=U/d减

仅变s时,E不变。

充电后断电源q不变:当d增c减u=q/c增E=u/d=不变,仅变d时,E不变;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qU=mv2;侧移y=,偏角tgф=

加速

②偏转(类平抛)平行E方向:L=vot

竖直:

tg=(θ为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

速度:Vx=V0

Vy

=at

(为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

位移:Sx=

V0

t

Sy

=

(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③圆周运动

④在周期性变化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结论:

①不论带电粒子的m、q如何,在同一电场中由静止加速后,再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它们飞出时的侧移和偏转角是相同的(即它们的运动轨迹相同)

②出场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跟入射速度相交于O点,粒子好象从中心点射出一样

(即)

证:

(的含义?)

二、恒定电流:

I=(定义)

I=nesv(微观)

I=

R=(定义)

电阻定律:R=(决定)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路端电压:

U

=

e

-I

r=

IR

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

电功:

W=QU=UIt=I2Rt=U2t/R

电功率P==W/t

=UI=U2/R=I2R

电热:Q=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E=I(R+r)=u外+u内=u外+Ir

P电源=uIt=

+E其它

P电源=IE=I

U

+I2Rt

单位:J

ev=1.9×10-19J

度=kwh=3.6×106J

1u=931.5Mev

电路中串并联的特点和规律应相当熟悉

1、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见下表):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两个基本特点

电压

U=U1+U2+U3+……

U=U1=U2=U3=……

电流

I=I1=I2=I3=……

I=I1+I2+I3+……

三个重要性质

电阻

R=R1+R2+R3+……

1/R=1/R1+1/R2+1/R3+……

R=

电压

U/R=U1/R1=U2/R2=U3/R3=……=I

IR=I1R1=I2R2=I3R3=……=U

功率

P/R=P1/R1=P2/R2=P3/R3=……=I2

PR=P1R1=P2R2=P3R3=……=U22、记住结论: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②当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时,电路的总电阻增大,反之则减小。

3、电路简化原则和方法

①原则:a、无电流的支路除去;b、电势相等的各点合并;c、理想导线可任意长短;d、理想电流表电阻为零,理想电压表电阻为无穷大;e、电压稳定时电容器可认为断路

②方法:a、电流分支法:先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判定各支路元件的电流方向(若无电流可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后判定),按电流流向,自左向右将各元件,结点,分支逐一画出,加工整理即可;b、等势点排列法:标出节点字母,判断出各结点电势的高低(电路无电压时可先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将各节点按电势高低自左向右排列,再将各节点间的支路画出,然后加工整理即可。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

4、滑动变阻器的几种连接方式

a、限流连接:如图,变阻器与负载元件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为U,此时负载Rx的电压调节范围红为,其中Rp起分压作用,一般称为限流电阻,滑线变阻器的连接称为限流连接。

b、分压连接:如图,变阻器一部分与负载并联,当滑片滑动时,两部分电阻丝的长度发生变化,对应电阻也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阻的分压原理,其中UAP=,当滑片P自A端向B端滑动时,负载上的电压范围为0~U,显然比限流时调节范围大,R起分压作用,滑动变阻器称为分压器,此连接方式为分压连接。

一般说来,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比用电器的电阻小得多时,做分压器使用好;反之做限流器使用好。

5、含电容器的电路: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稳定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6、电路故障分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就是发生了故障,要求掌握断路、短路造成的故障分析。

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图线中注意坐标原点是否都从零开始

电路动态变化分析(高考的热点)各灯、表的变化情况

1程序法:局部变化R总I总先讨论电路中不变部分(如:r)最后讨论变化部分

局部变化再讨论其它

2直观法:

①任一个R增必引起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减小,其两端电压UR增加.(本身电流、电压)

②任一个R增必引起与之并联支路电流I并增加;

与之串联支路电压U串减小(称串反并同法)

当R=r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Pmax=E2/4r而效率只有50%,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外电路的电势降落,也就是外电路两端的电压,通常叫做路端电压。

(2)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U

U

r=0

I

O

E

U内=I1r

U=I1R

定性分析:R↑→I(=)↓→Ir↓→U(=E-Ir)↑

R↓→I(=)↑→Ir↑→U(=E-Ir)↓

特例:

0

0

外电路断路:R↑→I↓→Ir↓→U=E。

0

外电路短路:R↓→I(=)↑→Ir(=E)↑→U=0。

图象描述: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U—I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qE=qU外+qU内

在某段时间内,电能提供的电能等于内、外电路消耗的电能的总和。

电源的电动势又可理解为在电源内部移送1C电量时,电源提供的电能。

(2)闭合电路中的功率:EI=U外I+U内I

EI=I2R+I2r

说明电源提供的电能只有一部分消耗在外电路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另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转化为内能。

(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总功率。P=EI=

R↑→P↓,R→∞时,P=0。

R↓→P↑,R→0时,Pm=。

(4)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输出功率。P=U外I

定性分析:I=

U外=E-Ir=

从这两个式子可知,R很大或R很小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均不是最大。

P

R

O

U

I

O

R1

r

R2

R=r

E

E/r

E/2r

E/2

定量分析:P外=U外I==(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最大,P外max=)

图象表述:

从P-R图象中可知,当电源的输出功率小于最大输出功率时,对应有两个外电阻R1、R2时电源的输出功率相等。可以证明,R1、R2和r必须满足:r=。

(5)内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指电源内电阻发热的功率。

P内=U内I=

R↑→P内↓,R↓→P内↑。

(6)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输出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η==

当外电阻R越大时,电源的效率越高。当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η=50%。

电学实验

---测电动势和内阻

(1)直接法: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2)通用方法: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3)特殊方法

(一)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二)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

甲法中所测得ε和r都比真实值小,ε/r测=ε测/r真;

乙法中,ε测=ε真,且r测=

r+rA。

(三)电源电动势ε也可用两阻值不同的电压表A、B测定,单独使用A表时,读数是UA,单独使用B表时,读数是UB,用A、B两表测量时,读数是U,则ε=UAUB/(UA-U)。

电阻的测量

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多组(u,I)值,列表由u--I图线求。怎样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欧姆表测: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G

R2

S2

R1

S1

R1

S

V

R2

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大到小)、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时注意挡位(即倍率)、拨off挡。

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电桥法测:

半偏法测表电阻:

断s2,调R1使表满偏;

闭s2,调R2使表半偏.则R表=R2;

一、测量电路(内、外接法)

记忆决调

“内”字里面有一个“大”字

类型

电路图

R测与R真比较

条件

计算比较法

己知Rv、RA及Rx大致值时

A

V

R大

R测==RX+RA

RX

适于测大电阻

Rx

A

V

R小

R测=

适于测小电阻

RX

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动端与a接时(I1;u1),I有较大变化(即)说明v有较大电流通过,采用内接法

动端与c接时(I2;u2),u有较大变化(即)说明A有较强的分压作用,采用内接法

测量电路(内、外接法)选择方法有(三)

①Rx与

Rv、RA粗略比较

计算比较法

Rx

比较

③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二、供电电路(限流式、调压式)

电路图

电压变化范围

电流变化范围

优势

选择方法

限流

~E

电路简单

附加功耗小

Rx比较小、R滑

比较大,R滑全>n倍的Rx

通电前调到最大

调压

0~E

0~

电压变化范围大

要求电压

从0开始变化

Rx比较大、R滑

比较小

R滑全>Rx/2

通电前调到最小

以“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采用以小控大的原则

电路由测量电路和供电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组合以减小误差,调整处理数据两方便

R滑唯一:比较R滑与Rx

控制电路

Rx

Rx

限流方式

分压接法

R滑≈Rx两种均可,从节能角度选限流

R滑不唯一:实难要求确定控制电路R滑

实难要求:①负载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

②负载两端电压要求从0开始变化。

③电表量程较小而电源电动势较大。

有以上3种要求都采用调压供电。

无特殊要求都采用限流供电

三、选实验试材(仪表)和电路,按题设实验要求组装电路,画出电路图,能把实物接成实验电路,精心按排操作步骤,过程中需要测?物理量,结果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1)选量程的原则:测u

I,指针超过1/2,测电阻刻度应在中心附近.(2)方法:

先画电路图,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再并的连线顺序)

明确表的量程,画线连接各元件,铅笔先画,查实无误后,用钢笔填,先画主电路,正极开始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主电路元件依次串联,后把并联无件并上.(3)注意事项:表的量程选对,正负极不能接错;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且不能分叉;不能用铅笔画

用伏安法测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路用外接法,供电电路用调压供电。

(4)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即:先接好主电路(供电电路).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实物连线的总思路

分压(滑动变阻器的下两个接线柱一定连在电源和电键的两端)

画出电路图→连滑动变阻器→

限流(一般连上一接线柱和下一接线柱)

(两种情况合上电键前都要注意滑片的正确位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连接总回路:

总开关一定接在干路中

导线不能交叉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满偏电流、满偏电压。

采用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1)改为V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2)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四、磁场

基本特性,来源,方向(小磁针静止时极的指向,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外部(NS)内部(SN)组成闭合曲线

要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关健)

脑中要有各种磁源产生的磁感线的立体空间分布观念;会从不同的角度看、画、识

各种磁感线分布图

能够将磁感线分布的立体、空间图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符视、侧视、剖视图)

安培右手定则:电产生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产生的实质(磁现象电本质)奥斯特和罗兰实验

安培左手定则(与力有关)

磁通量概念一定要指明“是哪一个面积的、方向如何”且是双向标量

F安=B

I

L

f洛=q

B

v

建立电流的微观图景(物理模型)

从安培力F=ILBsinθ和I=neSv推出f=qvBsinθ。

典型的比值定义

(E=

E=k)

(B=

B=k)

(u=)

(R=

R=)

(C=

C=)

磁感强度B:由这些公式写出B单位,单位公式

B=

;

B=

;

E=BLv

B=;

B=k(直导体)

;B=NI(螺线管)

qBv

=

m

R

=

B

=

;

电学中的三个力:F电=q

E

=q

F安=B

I

L

f洛=

q

B

v

注意:①、B⊥L时,f洛最大,f洛=

q

B

v

(f、B、v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f方向时刻与速度v垂直)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B

||

v时,f洛=0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B与v成夹角时,(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可把v分解为(垂直B分量v⊥,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B分量v||,此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画图应规范)。

规律:

(不能直接用)

1、找圆心:①(圆心的确定)因f洛一定指向圆心,f洛⊥v任意两个f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

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

③两速度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一定过圆心。

2、求半径(两个方面):①物理规律

②由轨迹图得出几何关系方程

(解题时应突出这两条方程)

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

相对的弦切角相等,相邻弦切角互补

由轨迹画及几何关系式列出:关于半径的几何关系式去求。

3、求粒子的运动时间:偏向角(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即=2

×T4、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资料整理归纳分类 篇4

1、综合管理文件

1开工令

2往来文函

3会议纪要

4监理工程师联系单,现场联系单 5各类计划文件

6月报

7季度,报表

8其他统计报表

9各类工程事故报告,各项专题报告 10施工日志

11大事记

12建设前原始地形地貌,状况图,照片13企业资质及相关主业人员岗位证书

2、技术管理文件

⒈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 ⒉工艺文件

⒊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⒋安全保证体系文件

⒌技术核定单

⒍技术交底、技术要求

⒎图纸会审纪要

⒏技术总结

3、施工记录

1.原始地形地质文件、地质缺陷处理文件

2.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文件

3.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4.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5.地基验槽记录

6.沉降观测记录

7.抄测记录

8.建筑防水抗渗试验记录

4、质保文件

1.各种物资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

2.钢筋力学(原材)性能检验报告

3.钢筋力学(焊接)性能检验报告

4.水泥检验报告

5.砂检测报告

6.卵(砂)石检测报告

7.防水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汇总表

8.水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汇总表

9其他原材料质保文件

5、质量检测实验文件

1.土工试验文件

2.砂浆实验文件

3.混凝土试验文件

4.砂浆、混凝土配合比文件

5.焊接试验、探伤记录

6.设备及管线强度、密闭性试验文件

7.电气、仪表操作联动试验文件

8.设备、管线、电气、仪表安装调式、整定文件

9.系统安装调试、整定文件

10.质量检测试验综合成果文件

11.其他检测试验文件

6、质量检查评定文件

1.单位工程验收评定申请表

2.工程验收评定告知单

3.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评定纪录

4.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5.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检查记录

6.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

7.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文件

8.单元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文件

9.设备、管线、电气、仪表检查验收签证文件

10.质量评定综合成果文件

7、设备文件

8、合同经济文件

1.施工合同

2.招、投标文件

3.合同变更(技术核定单、设计变更、材料更改等)文件

4.合同结算、工程量、概预算、价差、奖惩、索赔、决算、审计等文件

5.现场签证单

6.其他经济文件

9、竣工图

10、合同工程完工验收文件

1.验收大纲、申报文件

2.验收汇报材料、基础材料、中间各类验收文件、项目验收报告

3.施工总结、设计总结、监理总结、业主项目管理总结

4.工程运用和度汛方案、工程安全鉴定报告、工程运行准备报告

5.项目质量评审文件

6.工程现象声像文件

7.环保、劳动安全、消防、人防、规划、档案等验收审批文件

上一篇:微商创新商业模式分析下一篇:中药学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