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试卷2(精选7篇)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2.腐殖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3.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4.土壤呼吸: 土壤能够与大气之间进行换气且允许空气在土体内进行流通的性能。
5.同晶代换: 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
6.硝化作用: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二、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
1、土壤的固相组成有
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我们通常把矿物质称之为土壤的骨架。
2、腐殖质的两种主要组分是 胡敏酸和富里酸。
3、土壤水分按照其在土壤中的所受作用力的大小和种类不同通常被划分为 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毛管水按其是否与地下水相连被划分为
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传统灌溉制度中确定灌水定额的上限为 田间持水量。
4、土壤孔隙按其当量孔径不同划分为 通气孔、毛管孔、非活性孔。
5.灌水或降水后的土面蒸发根据其蒸发速率的变化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导水率控制阶段、扩散控制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蒸发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中耕切断毛管 和覆盖沙土等保墒措施。
6.氮肥按其氮素存在形态不同可划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 长效氮肥 四种,尿素属于酰胺态氮肥。
7.磷肥按其磷的有效性不同可划分为 难溶性磷肥、弱酸溶磷肥、水溶性磷肥三种。
三、判断题。(各1分,共5分)
1、通气不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对 】
2、对于粘质土而言,松散状态比分散状态好。【 对 】
3、下图代表含水量相同(假设均为10%)的A、B两块土壤,A代表沙土,B代表黏土,那么水分移动方向为从A到B。【对 】
4、.碱性土不一定是碱化土,而碱化土肯定是碱性土。【对】
5、在华北的褐土及栗钙土中2:1型胀缩性层状铝硅酸盐蒙脱石的含量较多。【 对】
四、多项选择题(各2分,共12分)
1、下列几种矿物属于次生矿物的是
【 A、C、D 】 A.蒙脱石
B.正长石
C.水云母
D.高岭石
E.白云母
2、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风化的是
【 A、B、C、D】
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D.氧化作用
E.差异性胀缩引起的破碎
3、关于土壤胶体的带电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E】 A、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内离子层所带电荷。B.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外离子层所带电荷。C.土壤胶体可因同晶代换和晶格断键而带上永久负电荷。D.土壤胶体带上可变电荷的原因与普通胶体类似。E.胶体带电是其可呈现分散性的条件之一。
4、土壤的基本耕作项目有
【 A、B、D 】 A.旋耕
B.深松
C.镇压
D.深翻耕
E.耙地
5、关于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土壤热容量是说明土壤温度稳定性的一个物理量。B.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容积热容量(Cv)的大小排列顺序为Cv液>Cv固>Cv气。C.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导热率(λ)的大小排列顺序为λ固 >λ液>λ气。D.同一土壤含水量越高其温度越稳定。
E.同一土壤含水量不变的条件下,耕耙后其热容量不变。
6、关于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D、E】
A.盐基饱和度能够说明土壤的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的相对多少。B.盐基饱和度越大越好。
C.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缓冲性有关。
D.盐基饱和度越大土壤的缓冲酸的能力越强。E.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关。
五、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1.说明黏土的生产特性?
答:因黏土中砂粒含量少、黏粒含量多,因而呈现以下特性
(1)黏土的保蓄性好、通透性差。
——1分
(2)黏土中施肥后肥效稳定,不易脱肥。——1分(3)黏土的温度状况稳定,属于冷性土。——1分(4)黏土中发老苗,不发小苗。——1分(5)黏土中易积累还原性物质。——1分 2.团粒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答:团粒结构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多级孔隙,——1分 其作用有
(1)增强土壤的保蓄性。——1分(2)调节土壤的保肥与供肥矛盾。——1分(3)调节土壤的保水与供水矛盾。——1分
(4)改善土壤的多种物理形状如:热性质、结构性、耕性——1分 3.阳离子交换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答:阳离子交换量指:单位数量土壤(通常指每千克烘干土壤)所能吸收保持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通常用厘摩尔数表示)。——2分
其影响因素为:(1)胶体的数量:土壤质地越粘重,有机质含量越多,阳离子交换量越大。——1分(2)胶体的种类:有机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大于无机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1分(3)土壤pH值:pH值越高,阳离子交换量越大。——1分 4.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相对大气而言)? 答:土壤空气与大气相比,——1分 其
(1)CO2浓度比大气高,O2浓度比大气低。——1分(2)土壤空气几乎总是呈水气饱和状态。——1分(3)土壤空气中有时会积累一些还原性气体。——1分(4)土壤空气因四季或昼夜发生周期性变化。——1分 5.铵态氮肥的性质及其施用注意事项?
答:(1)铵态氮肥均为水溶性速效肥料。——1分
铵态氮肥中的氨分子或铵离子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易被氧化成硝态氮,氧化后易被水淋失。为减弱硝化作用,可以配合硝化抑制剂施用。——2分
铵态氮肥中的铵离子能被土壤胶体吸附,吸附后肥效稳定。——1分 铵态氮肥在碱性环境下易挥发,应尽可能避免与碱性肥料混用。——1分
六、简述题(各8分,共24 分)
1.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性质、调节土壤肥力上有哪些作用? 答:
(1)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性。——1分
①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可以植物提供多种营养成分。——1分 ②土壤有机质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的迟效养分释放。
③土壤中的一些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与有机质络合后不但移动性增强,而且可以减少土壤固定。(2)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因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分
①土壤有机质中的胶体物质具有良好的保肥性能,其阳离子交换量可达200~500 lmol/kg干土。②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可以吸附大量的分子态养分。——1分(3)土壤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的多种物理性状。——1分
①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结构性。——1分 ②团粒结构增加后,土壤的孔隙状况、耕性均可得以改善。③增强土壤的蓄水性,调节土壤的渗水性,减少水分蒸发损失。(4)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低浓度胡敏酸可以刺激和促进植物生长:
①改善植物体内的糖代谢,提高细胞渗透压,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1分 ②提高氧化酶活性,加速种子发芽和对养分吸收。
③增强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和吸收功能。(5)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自净能力。——1分 2.如何调节土壤温度(升温措施和降温措施及相应的原理)? 答:
升温措施主要有:(1)排水——1分
排水后土壤的水气比减小,从而其热容量和导热率都随之减小,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加快;土面蒸发减弱,于是因水分蒸发吸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减少。——1分(2)中耕松土——1分
中耕松土后土壤孔隙度增大,水气比减小,热容量和导热率降低,升温速度加快。(3)向阳作垄——1分
阳坡垂直照射时间长,土温较高。(4)施有机肥——1分
有机质增多,土壤颜色加深,吸热性增强;有机质增加后,土壤孔隙度增加,热容量和导热率降低,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加快;有机质分解可以释放生物热。——1分 降温措施主要有:(1)灌水——1分
灌水后土壤的水气比增大,从而其热容量和导热率都随之增大,在有太阳辐射的条件下,升温速度减慢;土面蒸发增强,于是因水分蒸发吸热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增多。(2)中耕切断毛管——1分
中耕切断毛管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使深层土壤保持较大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升温速度减慢。3.如何根据植物营养特性进行合理施肥?
答:(1)在植物的整个营养期中,都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持续不断地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为了满足植物的这个营养特性,应合理施用基肥。——1分
基肥指在播种或定植以前在整理土壤的同时施入土壤的肥料。
由于施用基肥是为了给作物整个营养期供应养分,因而要求此时施肥量应较大,并且应采用长效肥料,最好有一些有机肥。——1分
(2)植物在整个营养期都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但非总是以同一速度吸收着某种养分,而是有一定的阶段性,这个阶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特殊阶段,——1分 即
①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营养期中总是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对养分的需求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很迫切,一旦缺乏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过了这段时间再补充也基本无效。——1分 为防止临界期缺肥,应注意施用种肥。——1分 种肥指在播种或定植时施入土壤中的肥料。——1分
因此时植物较为脆弱,个体小,对养分需求数量不多,所以应少量施用一些渗透压小、毒副作用小的速效肥料。——1分
②植物的强度营养期: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数量最多,吸收速度最快的时期。
为满足这一时期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提高作物产量,应使用大量的速效肥料,且应以氮肥为主。——1分
七、计算题(各5分,共10分)
1.某土壤其容重为1.3 g/cm3,密度为2.6 g/cm3,现测定其含水量为20%,求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土壤孔隙度为:1-容重/密度*%=1-1.3/2.6*%=50%——1分 则土壤的固相部分占:1-50%=50%——1分
土壤水分的体积比为:20%*容重=20%*1.3=26%——1分 则土壤气相部分所占比例为:50%-26%=24%——1分 答: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为50:26:24。——1分
2.某一公顷的麦田耕层深30cm,其容重为1.2g/cm3,田间持水量为30%,灌水前测得含水量为20%,测后灌水600m3/hm2,10天后测得同一根层含水量19%,期间降水5mm,问小麦的日耗水为多少mm(需要判断灌水后有无渗漏损失)? 解:首先判断灌水和降水后有无深层渗漏
田间持水量为3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30%*30*10*1.2=108(mm)——0..5分 灌水前含水量为2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20%*30*10*1.2=72(mm)——0..5分 灌水600m3/hm2相当于水层厚度为:600/10=60(mm)——0..5分 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为72+60+5=137(mm)——0..5分
即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137—108=29(mm)——0..5分 所以有深层渗漏29 mm 水收入=60+5=65(mm)——0..5分 设小麦的日耗水为X,则 水支出=10X 水期初=72mm
水期末=19%*30*10*1.2=68.4(mm)——0..5分
依水分平衡原理水期初—水期末=水支出—水收入可得 72—68.4=10X—65——0..5分 X=6.9(mm)——0..5分
1 反例引入法
所谓反例引入法就是在上课时运用语言艺术, 把经典的有借鉴吸取失败教训的反面事例讲给学生听, 把学生带到某种教学环境中, 通过反面教材案例的讲述, 让学生明白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随心所欲, 将会给生产、经营、生活等造成巨大的物质或经济损失, 从而从反面教材事例中引起学生的重视。此时, 老师要趁热打铁, 说出如果按照今天老师讲述的方法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种可悲的情况了。
笔者在讲授土壤质地一节时, 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去年春季开封县的一个苗商与郑州航空港区的一个绿化公司签订了供应苗木协议, 绿化公司要求苗商送一批雪松苗木, 规格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要求。但雪松苗木送到现场后, 绿化公司拒绝签收这批苗木, 原因是雪松苗木根部土球直径不达标, 成活率低。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呢?假如当初苗商听了今天这节课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此时, 学生迫切想了解土壤质地与苗木生产有什么关系, 于是,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开始讲述与土壤质地相关的知识。这反面教材说教法就会使学生对所讲新课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对于新课的引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讲授土壤中耕技术一内容时, 可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案例:某年7月下旬一天的下午, 本人去宜阳县一个苗圃去做技术指导, 见到苗圃的职工正用除草剂给2a生的石楠苗喷洒, 所用除草剂是触杀型的百草枯。本人发现他们把除草剂种类选错了, 不应该用百草枯, 而是应该选择内吸性的除草剂, 因为7月底离立秋还有一段时间, 此时用百草枯固然能把杂草杀死, 但假如近期下雨了, 杂草还会长出来的, 除草效果肯定不好。假如那些职工具备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了, 可以预见, 学生会认真地听讲中耕除草这节内容。
2 知识归纳法
知识归纳法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一问题或内容用几个小标题或图表等把知识点概括出来的方法。《土壤肥料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杂乱无章、零碎, 有时是用很大篇幅的论述, 条理不清。学生遇到这些情况时会感到无能无力、内容繁杂、吸引力小, 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如果照本宣读, 学生必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将具体的内容条理化, 通过归纳、提纯、总结, 把相关内容用若干小标题概括出来, 让学生充分感到好学、好记, 一清二楚。
例如, 笔者在讲授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意义时, 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法。把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意义归纳为, “解决了四个矛盾”和“两个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土壤解决了土壤保水与透水之间的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解决了土壤透水与透气之间的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解决了土壤保肥与供肥之间的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解决了土壤升温与调温之间的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质地疏松, 水、气、热协调, 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团粒结构的土壤保蓄能力强, 勉遭水土流失, 有利于肥沃土壤的形成。
在讲授岩石风化物——母质内容时采用了图画归纳法这种教学方法, 书上讲了10多种母质类型, 学习记忆困难, 但如果给其分类, 按运动和不运动以及形成的地质年代设计归纳一个图表记忆, 问题就显得简单多了 (见表1) 。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就会感到不落窠臼、有新意感, 会积极配合老师, 做笔记, 并按照老师的授课思路, 专心致志的去听讲。
3“引矢中的”法
“矢”是箭, “的”是把子, 引矢中的就是引导箭射中把子。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观看别人表演固然轻松, 但没完没了的观看, 趣味就会渐失, 课堂上课也是一样的, 就好比进入KTV包房, 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听别人唱, 自己要亲自拿起话筒喉歌。这样, 学生就会情绪高涨, 积极参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会巧妙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射的”, 并且还能够“中的”。
笔者在讲授地学知识时, 感觉岩石、矿物的特征是学生学习时最头痛的内容, 专业术语比较冷僻, 概念、定义抽象, 死记硬背的内容多, 学生学习时如果只记岩石矿物的特征, 效果就比较差。于是本人让学生设计一个图表, 采用对比法记忆, 看谁设计的好,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各组的设计方案出来后, 再引导大家点评, 找出最佳方案 (见表2) 。
通过这种做法, 学生不仅参与了教学, 更重要的是在讨论制作图表的教学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达到了“引矢中的”的目的。
4 直观激趣法
直观激趣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选择运用直观教具, 如标本、图片、事件插图和图像等实物, 让学生边观察教师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 有些内容采取在实训室、标本馆、野外等场所, 通过实验、观察、操作等方式教学, 可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笔者在讲授土壤学中地学知识中的矿物岩石内容时, 就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带学生到实验室上课, 让学生拿着矿物、岩石的标本听讲。如果仅在实验室拿着标本讲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实验室的标本与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的实物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所以, 在教学中我就带学生到洛阳民俗博物馆、洛浦公园和一些园林景点去实地观察认识这些矿物和岩石, 常常能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讲述苗圃整地内容时, 就带学生到实习林场现场操作耕作、施肥、消毒、打畦等作业。在讲述土壤剖面内容时, 带学生到野外边挖剖面边讲解, 在挖好的剖面上讲如何划分土层, 各土层如何丈量, 各层特点如何记载等, 趣味性增强, 学生都能注意听讲。
直观激趣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纸上谈兵, 把一些笼统的知识具体化;可以加深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通过形象、情景再现加深记忆;教学不深奥, 易领悟, 避免听不懂, 学不会的现象发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直观教学比抽象讲解更容易理解。
5 旁征博引法
旁征博引法就是用一些公认的道理、现象、原则作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 他们知道的知识老师应该知道, 他们不知道的知识老师也应该知道, 要老师上知天文地理, 下知鸡毛蒜皮, 对老师的期望值高, 学生的这些特点给老师上课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老师必须有博学的学识、丰富的内涵。所以, 笔者在授课时都尽量地结合要讲授的内容把与之相关联的自然地理景象、名胜大川、生活中的趣事儿等联系起来, 旁征博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花岗岩特点与风化特征时, 常与华山之险、泰山之伟结合, 并将其造山运动和自然风光一一介绍给大家;讲石灰岩的特征时就把它与岩溶地貌、喀斯特地形结合起来讲, 并介绍龙门石窟的传说、成因;讲授黄棕壤时, 与典型黄棕壤区的“黄山四绝”联系起来讲;讲地貌时, 将每种地貌的地质年代和成因讲出来。
每当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 学生常常听的是津津有味, 不仅拓宽了学生课外知识的视野, 还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产生了快速联想记忆的效果, 使学生便于掌握所学的知识,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6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将教学任务交给学生, 从收集信息、方案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 都由学生来完成。老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 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教学方案, 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该方法把固定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运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土壤肥料学》很多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方式, 例如, 在土壤质地一节中, 给定50余种常见苗木, 如香樟、广玉兰、白玉兰、桂花、银杏、国槐、紫荆、楸树、栾树、女贞、枇杷、雪松、悬钤木、紫薇、樱花、紫叶李、梧桐、枫杨.丝棉木、水杉、苦楝、合欢、乌桕、龙爪槐、海棠、榆树、龙柏、千头椿、香花槐、白蜡、刺槐、毛白杨、速生杨、五角枫、皂荚、无患子、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龟甲冬青、勾股、石楠、红叶石楠、花叶槭、金银木、丁香、黄栌、连翘、南天竹、十大功劳、夹竹桃、法青, 其中即包括乔木, 又包括灌木, 既有常绿、阔叶, 又有落叶, 让学生将这50余种苗木设计种植在不同土壤质地类型 (砂土、壤土、粘土) 上。学生如要完成这项任务, 必须知道哪种是常绿苗木, 哪些是落叶苗木, 因为两者种植要求不同。学生要熟悉土壤质地的特点, 还要知道哪种苗木栽植在相应的土壤质地上。大家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公布出来, 由大家来点评, 得出最佳方案。
在讲授中耕除草内容时, 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 让学生设计早熟禾草坪种植整地与化学除草设计方案,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任务的。土壤整地技术:包括粗整地、细整地, 细整地又包括内容:土地平整、厚度要求、土壤改良、土壤消毒、土壤施肥、土壤耕作、土壤耙实、作垄打畦。播种前除草技术:主要包括除草剂选用、喷施对象、喷药时期、施药用量、保护措施等。早熟禾草坪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方法、种植时间、播种量确定、覆土和镇压。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修剪、追肥、浇水、除草、防病虫等。
通过给定的设计项目, 学生就会查找资料, 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 把设计方案做出来并不难, 让大家点评哪个组设计的是最佳方案, 别给出成绩。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也把所学知识联结起来了, 更重要是的, 做到了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了,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应该指出的是,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万能的, 因为教材内容千差万别, 每节课的内容、性质、知识点也截然不同, 要想用一种教学方法搞定是不可能的。所以, 要想上好每节课, 必须多种教学方法并举。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包含着他种方法, 各方法间也必然有内在联系, 不可能分割开来,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 按照教学规律, 选取好适当的激发点, 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摘要:《土壤肥料学》内容枯燥,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反例引入、引矢中的、知识归纳、直观激趣、旁征博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反例引入,知识归纳,引矢中的,直观激趣,旁征博引,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土壤肥料学”教学浅谈[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2) :59-60.
【摘 要】《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种植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肥料学课程进行3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初步达到了提高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水平,培养了学生创新和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研讨式教学对于深入推进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农业
一、前言
土壤肥料学作为农业种植类各专业本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整个农业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土壤肥料学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业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革,在众多教学改革创新“教法”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较为广泛。本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在难度、可研究性、可接受性、可讨论性方面均符合研讨式教学的要求。通过分析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并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农业种类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与参考。
二、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土壤肥料学”作为种植类专业基础交叉型课程,涉及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内容,显现出知识范围的广泛化和专业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方向,以学生学会为目标。课程设计一般为选定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编排拟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按教学大纲的设计做出课程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单纯的课堂讲授型理论,填鸭式满堂灌无法保证学生对“土壤肥料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如学生接受知识灌输被动,缺乏主观能动的思考,容易造成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淡薄,对所学的知识大多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教条层面。
为有效解决“土壤肥料学”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土壤与植物营养教研室教师深入理论探索、研究了研讨式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教法改革尝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运用“研讨式”模式对课程体系部分内容进行构建,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三、研讨式教学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知识面,激发能动性和创造力,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进行研讨时要确认研讨内容核心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研讨题目中充分体现出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知识点。针对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前人经验总结,“土壤肥料学”研讨式教学改革首先通过理论探索,理清相关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贯彻研讨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
将传统教学理念过渡到研讨式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变为学生为主;由以课堂为主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由以学会为目的变为以会学为目的。本课程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接触信息渠道来源丰富,初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土壤肥料学”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注意以下关键环节:首先是面向教学主体学生,按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获得结论的原则重新建构课程内容;按照“基础—专项—专题”三个层次来划分内容和时序安排,使其在内容上全面系统、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相互衔接且便于学生学习。
(二)研讨教学实施过程
1、基础知识导入 研讨式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研讨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基础之上。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精讲先行。通过课堂讲授,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让学生理解掌握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特性、植物营养、肥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发现研究、分析和讨论问题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并能理解教材相关案例,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之间的运用联系。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对研讨选题做出具体要求。
2、研讨主题确定 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相关基础知识上,选择适合研讨模式的选题,如土壤污染的治理、农业土壤的利用与改良、不同作物配方施肥设计以及新型肥料的利用等。确定主题后,学生分组根据每个选题的不同方向进行任务划分,自主选择相应分任务模块,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查找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3、分组交流 课堂讨论 课下小组集中讨论交流,对选题有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比较统一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初步完成研讨方案设计,并推选课堂讨论发言代表。在课堂进行研讨时,每个小组代表针对选题方向汇报陈述,小组成员可以对本组的代表发言进行补充,对其它组的代表发言可以质疑。教师就选题引导、启发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题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对选题认识更加深刻,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经过讨论、思考、分析、求证等一系列实践和思维活动,开拓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化思维的深度,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归纳总结 考察评价 完成讨论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讨论做阶段总结,并对选题做出客观的评述:对正确的部分给予积极肯定、错误的部分给予适度指正、不足的部分给予适量补充、对偏颇的地方给予及时引导。在研讨环节可以通过回顾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各组在得到指点和反馈后,修改总结并提交选题报告。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进行自我检阅、自我提高。在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考察评价,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发言与讨论中的表现、提交报告的深度、广度、合理性。老师对每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认真评判,给出结论与建议,以激励、监督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研讨设计。评价最终结果直接作为学生期末成绩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讨式教学总结与思考
“土壤肥料学”课程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从实施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课下学习自主性提高:如在进行土壤热点等内容主题研讨式时,学生在课外借助发达的媒体工具,完成专题研讨的设计,提高了自身探求知识的兴趣与能力,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
2、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导下,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一改过去听课不敢提问和质疑的状况,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在辩论答疑中促进了对教学内容主题的深入理解。
在进行实施“土壤肥料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后,对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58名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90%学生能接受研讨教学模式,认为研讨式教学能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研讨热情,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土壤肥料学”由于受到课程培养方案、教学软硬条件以及实践对象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研讨式教学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科研能力不足 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研究领域接触较少,对研讨题目的理解不透彻,在进行研讨资料总结、探索与深入时未能与学科关系连接起来。出现了为完成讨论任务而查资料,整理资料,堆砌资料的情况。探究问题意识淡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主讲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有限也会降低说服力。造成研讨效果与设计的效果有一定差异。
2、学生参与片面性 经过调研,学生在接受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意见,如各个小组确认选题后,会重点只关注自己选题而忽略其它小组选题,在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质疑时,表现出对知识全面性的掌握有所忽略。
3、受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讨式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如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设置在大二第一学期,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设置在第二学期,在进行结合农时部分内容研讨时会受到一定影响。
研讨式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坚定了我们对常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信念。为达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和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在研讨式教学中结合选题导入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根据理论结合选题,在查阅、归纳、总结、讨论和探索中形成对学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能力。今后将在研讨选题设置、组织方式、提高效率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完善,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瑞珍,匡希龙,何赟泽.“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26-127.
[2]. 郑惠玲,魏泽辉.《动物试验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 家畜生态学报,2014,2(35):91-93.
[3]. 印敏,孙学金,梁妙元,刘凤. “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34-135,137.
[4]. 刘振宁.“比较文学”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与省思[J].教育文化论坛,2016,(3):58-62.
[5]. 陈一良,陈子鹏,蒲忠勇.本科生研讨式课堂教学法现状和实施要点探析[J]. 高教论坛,2016,(2):47-50,101.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6ZD11)
作者简介:
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与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每个干重的有机物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的克数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土壤孔隙在内)的干重
土壤比重:指单位体积(不包括粒间空隙)干燥土粒的重量与4度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扩散:由于根系从根际吸收养分,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形成浓度差,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离子拮抗: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粒子的吸收
水势:土壤水与标准状态水的自由能之差 盐基饱和度(ES):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养分归还学说:随着植物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如果不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产量,应该向土壤中施加灰分元素
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需要各种养分,但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在一定范围内,植物产量随最小养分的变化而增减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粒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移动而迁移到根表
CEC: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PH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陪补离子效应:由于陪补离子与胶体的结合能不同,而导致某种离子有效度发生变化的效应 养分共质体运输:养分通过共质体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数的组合
闭蓄态磷:有溶解性很小的氧化铁胶膜包蔽着的磷酸盐
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单位面积产量的比例
土壤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生物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矿物:是指自然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单质和化合物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盐类的过程
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指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成较简单的中间产物,微生物又把他们合成为复杂的、高分子的、特殊的胶体状有机物质的过程凋萎含水量是土壤有效水的下限,田间持水量是作物有效水的上限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教育教学论坛》027期 作者/张阿凤,王旭东 本文总字数:4095
张阿凤,王旭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土壤肥料学》是针对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农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土壤肥料学》的课程性质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实践等方面提出《土壤肥料学》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阿凤(1985-),女,博士,讲师,从事土壤学及土壤肥料学的教学。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目前,我国除部分地区外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过度浪费与环境污染等原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教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突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高等农业教育不仅是对农业科技理论与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也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
一、《土壤肥料学》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
《土壤肥料学》课程是针对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各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2]。该课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原有《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门课程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土壤肥料学》主要研究“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性质和相关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识土、用土、改土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施肥的.原理与技术,进而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土壤肥料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开设历史最长、涉及专业最多的课程之一,主要为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等本科专业开设,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有200多人。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在日后从事相关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土壤肥料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很难形成技能,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事实上,不仅是《土壤肥料学》教学涉及这个问题,很多课程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往往总是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而用人单位也抱怨学生不好用。21世纪是信息世纪,知识更新快,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而这种过硬的实践技能往往是在扎实的理论知识上的升华。纯粹的理论教学一般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往往应付了考试之后就逐渐淡忘。即使能记住,那也大多是纸上谈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手段。加强《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负责任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实践教学过程已经逐渐被教育界学者所重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也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措施
相对于《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表面。《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也是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以至于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相对过少。并且,部分教师在上实践课过程中较为随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生也很少在课前做好预习,也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更有甚者迟到、早退或是旷课等,关于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评定也较为宽松,使《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更新传统“以教(理论)为主”的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整个《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好、落实好,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2.加强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特殊地位,离开教师的组织和领导,教学过程就很难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特别是要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土壤肥料学》课题组现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实现教师角色转变;通过“传、帮、带”发挥骨干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面向基层加强实践环节锻炼,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为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把前沿性的研究传播给大家,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有关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这些部分可以做成专题,让学生详细的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与本专业的相关关系。
3.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和框架,它包含教学顺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教学结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要素。《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和完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由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应《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明确《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改革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并最终将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4.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如果没有适宜的生产实践基地,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首先要立足于校内,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在原有试验农场的基础上,加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建设,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基本保障。其次,要紧密结合通辽市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地与通辽市农科院、土肥站等相关单位进行洽谈,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我校农学类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牧区的实际,实践基地的基本条件也要相对较为先进,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有别于农村种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实践。《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验和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验课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实验课总共是16学时,野外的实验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土壤样品的采集。室内实验部分则利用野外部分采集的土壤进行处理,同时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养分的速测、肥料的定性鉴定。然后根据结果和野外调查内容让学生写出对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在这套方案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科目的适当指导,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土壤样品的风干、去杂、过筛等处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技能,也训练了他们对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此外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去学校的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进行综合实习。火地塘林区是秦岭山区生物种类的富集地之一,种子植物1026种,木本植物83科、206属、500多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进行土壤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等的综合实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要加强实践技能可以在课程实验、实习之外参加相关大学生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参与寒暑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感兴趣的内容做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也可以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这样更能系统地掌握相关土壤样品采集、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统计等实践环节,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独立开展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思尧。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8 ):9-12.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搞好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是否准确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靠。
二、采集土壤样品的要求
1、样品具有代表性 避免特殊的采样部位,采样点分布要均匀、多点和随机,可采用蛇形采样法、对角线采样法和棋盘式采样法(P111 图实-1)。
2、采样深度 根据化验目的决定采样深度,一般采集耕层0~20CM的土样。
3、采样时间 根据化验目的决定采样时间。如果调查随时出现的问题,可随时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测土,必须在收获后、施基肥前进行采样。
4、采土工具 可用土钻或小铲进行采土,土钻垂直入土20CM处;用小铲采土,要先挖成一铲宽、20CM深的小土坑,然后从垂直面铲取一铲宽、1CM厚的土壤即可(P112图实—2)。
5、样品数量 可反复用四分法去掉过多的土样,最后减少至0.5~1KG(P112图—3)。
三、仪器用具
取土铲、塑料布、土壤袋、土壤筛、圆木滚、广口瓶、盛土盘、标签、铅笔。
四、实验步骤
采样——物理分析——化学分析
五、注意事项
1、有些土壤成分需用新鲜土样,不能风干。
2、在过筛时,可借助研钵进行磨细。
3、如果要测定微量元素,在采样和处理过程中不能接触金属器具。
实验二 土壤质地的判别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质地可以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提高土壤肥力和因土种植作物提供参考。生产上,土壤质地可以通过手测法进行测定。本实验目的要求掌握手测法测定土壤质地。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的土粒有砂粒、粉粒和黏粒,土粒的大小、硬度、光泽、黏性等各不相同,根据手的感觉,可以大体上区分各级土粒的多少,进而判别出土壤质地类型。
三、仪器用具
木板、圆木棍等。
四、实验步骤
1、干测法
2、湿测法
五、注意事项
1、手测法主要用于田间快速判别土壤质地类型。
2、对于大批样品的测定,至少应选取10%的土样量于室内采用比重计法(黏度分布仪法)测定,以校正手测法较大的误差。
实验三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的重要肥力因素。测定土壤含水量可作为播种、排灌、耕作、施肥的依据,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大的意义。本实验目的是要求掌握水分测定方法。
二、仪器用具与试剂
天平(感量0.01g、0.001g)、烘箱、干燥箱、称样皿、铝盒、小刀、量筒、滴管、无水酒精等。
三、实验方法
(一)烘干法
1、方法原理
2、操作步骤
⑴取有盖铝盒,洗净、烘干,在天平上称重(W1)。注意底、盖编号配套。⑵按要求用土钻取不同深度的土样,放入铝盒,取样量以约占铝盒体积的1/3为宜。立即将铝盒盖上,带回实验室称重(W2)。
⑶将铝盒盖打开后,放入烘箱中,在——温度下烘6h左右。
⑷关闭烘箱,盖上铝盒,放进干燥器中(干燥器内的干燥剂要经常更换或处理),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⑸打开铝盒盖,放入烘箱中再烘2h,冷却,称重至恒重(W3)。
3、结果计算
(二)酒精燃烧测定法
1、方法原理
2、操作步骤
⑴用1/100天平称铝盒(带盖)质量(A)。
⑵用铝盒称土样5g左右,注意取样均匀,称重(B)。
⑶用量筒加酒精5ML于铝盒中,稍加振荡至均匀湿润,使土面平整。⑷点燃酒精(注意勿使火柴掉入土样中),使其自行燃烧,火焰烧尽前不宜翻拨,以免将土壤毛细管堵塞,反而降低蒸发速度。
⑸火焰熄灭后,再加入酒精2~3Ml继续燃烧,通常燃烧2~3次即可,烧至恒重为止。合盖冷却称重(C)。土样呈单粒松散即已干燥。
3、结果计算
四、注意事项
1、烘干法测含水量使用感量0.001g的分析天平称量。烘干温度不得超过——,温度过高易造成土壤有机质的碳化损失。
2、酒精燃烧法不能测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样品,操作室要防止土样损失。
实验四 土壤容重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容重能表明土壤松紧及孔隙状况,又可用来计算土壤孔隙度及单位面积一定深度的土壤质量,为计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等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测定土壤容重和计算孔隙度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容重是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土质量。因此,用已知体积的取土器“环刀”取土,烘干称重,即可计算出土壤容重。
三、仪器用具
土铲、小刀、天平(感量0.01g)、铝盒、酒精或烘箱、环刀。
四、实验步骤
1.取环在天平上称重。
2.选定待测地块,将环刀垂直压入待测土层中。环刀进入土层时不要左右摇动,以保持自然状态。3.用土铲挖开环刀周围土壤,并取出装满土的环刀,用小刀小心削平环刀上下端突出的土,使与环刀口相齐,并擦净环刀外面的土,带回室内。
4.把装满土的环刀在室内称总质量。减掉环刀本身质量即为湿土质量。5.用铝盒取土5~10g,放入烘箱烘干,或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含水量。
五、结果计算
六、注意事项
1.土壤容重测定也可将装满土壤的环刀直接于105℃±2℃的烘箱烘干。2.用小刀削平土面时,应防止切割过分或不足。
实验五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设置、挖掘和观察记载技术,并能对土壤生产特性进行初步评价。
二、实验原理
“地”是地表各种自然因素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田间认地就是了解当地土壤、地形、地貌、地下水、地表水、植被和利用状况等。“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田间识土就是通过对土壤各种性状、利用状况、周边的环境条件、灌溉设施及有关的农业措施等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制订土壤利用、改良和培肥的规划及措施。
三、实验用具与试剂
铁锹、土铲、土盒、钢卷尺、剖面刀、放大镜、布口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土壤剖面记载表、土壤硬度计、土壤标准比色卡、标本盒、10%稀盐酸溶液、水。
四、实验步骤
(一)田间认地
从山顶往下直到河边,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地”,如山坡地、岗坡地、交接洼地、四平地等。由于成因不同和发育时间不一,不同地理位置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水土流失、植被等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二)田间识土
1、土壤质地的手测法测定
2、记录土壤利用情况
3、灌溉设施和条件。
4、周边环境条件。
5、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记录和样品的采集等及对土壤性状的综合评价。(三)土壤剖面的观察记载
1、剖面点的选择和挖掘
土壤剖面点的设置一定要有代表性。剖面要设置在地形、母质、植被等因素一致的地段,一般选在地块的中央,要避免田边、地角、路旁、沟渠附近及粪堆上,应能够代表整个地块的情况。剖面坑的大小,一般为宽0.8~1.0m,长1.5~2m,宽1.0~1.5m。土层厚度不足1m则挖至母质层;地下水位高时,挖至地下水面或到达地下水位。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①剖面观察面要垂直向阳;②挖出的表土与底土要分别堆在土坑两侧,避免回填时打乱土层;③观察面的上方不得堆土和站人,保持观察面的自然状态;④坑的后方呈阶梯形,便于上下工作,并节省挖土量。
2、剖面的观察记载
(1)剖面层次的划分。耕作土壤大体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水稻土划分为淹育层、渗育层、潴育层和潜育层。记载每个层次的厚度。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的命名采用复名法,有主次之分。描述时主色在后,副色在前,如灰棕色,即棕色为主,灰色为副。还可加上浅灰棕色。
(3)土壤质地。在野外鉴定土壤质地可用手测法。
(4)土壤结构。在各层分别掘出较大土块,于1m处落下,然后观察其结构体的外形、大小、硬度、颜色,并确定其结构名称。可分为粒状、团粒状、核状、块状、柱状、片状等。
(5)土壤紧实度。野外鉴定时可根据土钻(或竹筷)入土的难易进行大致划分。不如或稍加压力土钻即可入土,为疏;加压力时土钻能顺利入土,为松;土钻要用力才能入土,取出稍困难,为紧;需用大力土钻才能入土,取出很困难,为极紧。
(6)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度是指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自然含水状况。土壤呈干土块或干土面,手试无凉意,用嘴吹时有尘土扬起,为干;手试有凉意,用嘴吹时无尘土扬起,为润;手试有明显潮湿感觉,可握成土团,但落地即散开,放在纸上能使纸变湿,为湿润;土样放在手中可使手湿润,能握成土团,但无水流出,为潮湿;土壤水分过饱和,用手握土块时有水分流出,为湿。
(7)新生体和侵入体。新生体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它不但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而且对土壤的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土壤新生体常见的有砂姜、假菌丝体、锈纹锈斑、铁锰结核等。侵入体是指外界混入土壤中的物体,如石块、贝壳、砖瓦片、铁木屑、炉渣等,它反映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适度。
(8)石灰性反应。用10%稀盐酸直接滴在土壤上,观察泡沫反应的有无、强弱。(9)酸碱度。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测定。
(10)植物根系。土层中根系交织,4条/c㎡以上,为多量;根系适中,2~4条/c㎡,为中量;根系稀疏,只有1~2条/c㎡,为少量;没有根系,则为无。
五、注意事项
1、在野外工作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2、挖掘面时尽可能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
3、对于生产中的问题,要注重向当地的种植户请教
实验六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组分,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对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质起重要作用。因此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培肥土壤的重要指标。
二、实验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多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按标准溶液滴定,以样品和空白消耗重铬酸钾的差值计算出有机碳量。
三、实验用具
油浴锅(高20~26cm,内装工业用固体石蜡)、硬质试管(18~25cm×200mm)、铁丝笼(与油浴锅配套,内有若干小格,每格可插入一支试管)、滴定管(10.00mL、25.00 mL)、温度计(300℃)、电炉1000W)。
四、试剂配置
1、重铬酸钾—硫酸溶液
2、重铬酸钾标准溶液3、0.2mol/L硫酸亚铁按标准溶液
4、邻菲啰啉
五、实验步骤
称取通过0.25mm孔径筛的风干土样0.05~0.5g(精确到0.00 01g,称样量根据有机质含量范围而定),放入硬质试管中,然后从滴定管准确加入10.00mL0.4mOl/L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摇匀并在每个试管口插入一玻璃漏斗。将试管插入铁丝笼中,再将铁丝笼深入已在电炉上加热至185~190℃的油浴锅内,使管中的液面低于油面,要求放入后油浴温度下降至170~180℃,待试管中的溶液沸腾时开始计时,5min±0.5 min后将铁丝笼从油浴锅中提出(如果有试管夹预先住试管,铁丝笼没必要提出),冷却片刻,擦去试管外的油液。把试管内的消煮液及土壤残渣无损地转入250mL三角瓶中,用蒸馏水冲洗试管及小漏斗,洗液并入三角瓶中,使三角瓶内溶液的总体积控制在50~60mL。加3滴邻菲啰啉指示剂,用硫酸亚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溶液的变色过程是橙色—蓝色—棕红。
同时做空白实验,取大约0.2g灼烧过后浮石粉或土壤代替土样,其他步骤与土样测定相同。
六、结果计算
七、注意事项
1、测定土壤有机质必须采用风干样品。
2、如样品中含Cl较多,可加一定量(0.1g)的硫酸银消除部分干扰。
3、消煮时间对分析结果有较大影响,应尽量准确。
4、油浴锅应根据材质不同定期强制更换,以防止石蜡渗漏引发火灾。
5、消煮好的溶液颜色,一般影视橙黄色或黄中稍带绿色。
6、土壤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用静电吸附等方法跳出植物根、叶等有机残体。
7、在计算结果时,采用的是风干土样的质量。
实验七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酸碱度(pH)是土壤的基本性质,对植物生长及土壤理化、生物性质有很大影响。了解土壤酸碱反应,可以因土种植和进行土壤改良与培肥。
二、实验原理
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是将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插入土壤悬液或浸出液中构成一原电池,测定其电动势值,再换算成pH。在酸度计上测定,经过标准溶液定值后可直接读取pH。水土比例对pH影响较大,尤其对于石灰性土壤稀释效应土壤除测定水浸土壤pH外,还应测定盐浸pH,即以1mOl/LKC1溶液浸取土壤H+后用电位法测定。本庆方法适用于各类土壤pH的测定。
三、实验用具
酸度计(精确到0.01pH单位,有温度补偿功能)、pH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搅拌器。
四、试剂配制
1、去除CO2的蒸馏水 煮沸10min后加盖冷却,立即使用。
2、氧化钾溶液 称取74.6gKC1溶于800mL蒸馏水中,用稀氢氧化钾和稀盐酸调节溶液pH为5.5~6.0,稀释至1L。
3、pH4.01(25℃)标准缓冲溶液 称取径110~120℃烘干2~3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10.21g溶于蒸馏水,移入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贮于聚乙烯瓶。
4、pH6.87(25℃)标准缓冲溶液 称取经110~130℃烘干2~3h的磷酸氢二钠3.533g和磷酸二氢钾3.388g溶于蒸馏水,移入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贮于聚乙烯瓶。
5、pH6.87(25℃)标准缓冲溶液 称取经平衡处理的硼砂3.800g溶于无CO2的蒸馏水中,移入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贮于聚乙烯瓶。、硼砂的平衡处理是将硼砂放在盛有蔗糖和食盐饱和水溶液的干燥器内平衡两昼夜。
五、实验步骤
1、仪器校准
各种pH计和电位计的作用方法不尽一致,电极的处理和仪器的使用按仪器说明书进行。将待测液与标准冲溶液调到同一温度,并将温度补偿器调到该温度值。用标准缓冲溶液校正仪器时,先将电极插入与所测试样pH相差不超过2个pH单位的标准缓冲溶液,启动读数开关,调节定位器使读数刚好为标准液的pH,反复几次至读数稳定。取出电极洗净,用滤纸条吸干水分,再插入第二个标准缓冲溶液中,两标准液之间允许偏差0.1个pH单位,如超过则应检查仪器电极或标准液是否有问题。仪器校准无误后,方可用于样品测定。
2、土壤水浸液pH的测定 称取通过2mm孔径筛的风干土壤样品10.0g于50mL高型烧杯中,加25mL去CO2蒸馏水,以搅拌器搅拌1min,使土粒充分分散,放置30min后进行测定。将电极插入待测液中(注意玻璃电极球泡下部位于土液界面处,甘汞电极插入上部清液),轻轻摇动烧杯以除去电极上的水膜,促使其快速平衡,静置片刻,按下读数开关,待读数稳定(在5s内pH变化不超过0.02)时记下pH。放开读数开关,取出电极,以水洗涤,用滤纸条吸干水分后即可进行第二个样品的测定。每测5~6个样品后需用标准液检查定位。
3、土壤氯化钾盐浸提液pH的测定 当土壤水浸Ph〈7时,应测定土壤盐浸提液pH。测定方法除用1mOl/LKC1溶液代替去CO2蒸馏水以外,其他测定步骤与水浸pH测定相同。
六、注意事项
1、长时间存放不用的玻璃电极需要在蒸馏水中浸泡24h,使之活化后才能进行正常使用。暂时不用的可浸泡在蒸馏水中,长期不用时应干燥保存。甘汞电极腔内要充满饱和氯化钾溶液。玻璃电极的内电极与球泡之间、甘汞电极内电极和陶瓷芯之间不得有气泡。
2、标准缓冲溶液在室温下一般可保存1~2个月,在4℃冰箱中可延长保存期限。用过的标准缓冲溶液不要倒回原液中混存,发现浑浊、沉淀就不能再使用。
3、温度影响电极电位和水的电离平衡,温度补偿器、标准缓冲溶液、待测液温度要一致。标准缓冲溶液pH随温度稍有变化。
4、依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至少使用两种pH标准缓冲溶液进行pH计的校正。
5、测定批量样品时,最好按土壤类型将pH相差大的样品分开测定,可避免因电极响应迟钝而造成的测定误差。
6、如果复合电极质量不稳定,会导致读数稳定时间延长,因此,测试期间应经常检查复合电极是否正常。
7、测量时土壤悬浮液的温度与标准缓冲溶液的温度之差不应超过1℃。
实验八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碱解氮也成为土壤有效氮,它包括无机铵态氮、硝态氮和土壤含氮有机物中交易分解的部分。土壤碱解氮含量可以反应近期内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了解土壤肥力高低,作为指导合理施用氮肥的依据。
二、实验原理
旱地土壤由于硝态氮含量叫高,需加还原剂还原,再用1.8mol/L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土样,在扩散皿中,土样于碱性条件下水解,使易水解氮经碱解转化为氨态氮,由硼酸溶液吸收,以标准酸滴定,计算有效氮含量。对于水稻土和经常淹水的土壤,由于硝态氮含量甚微,不需加还原剂,因此氢氧化钠溶液浓度采用1.2mol/L。本方法适用于各类土壤。
三、实验用具
恒温培养箱、扩散皿、半微量滴定管。
四、试剂配置
1、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72.0g氢氧化钠溶解于水,稀释至1L。
2、氢氧化钠溶液 称取48.0g氢氧化钠溶解于水,稀释至1L。
3、锌—硫酸亚铁还原剂 称取50.0g磨细并通过0.25mm孔径筛的硫酸亚铁及10.0锌粉混匀,保存于棕色瓶中。
4、碱性胶液。
5、盐酸标准溶液。
6、定氮混合指示剂。
7、硼酸溶液。
五、实验步骤
称取通过2mm孔径筛的风干土样2g和1g锌—硫酸亚铁还原剂,均匀平铺于扩散皿外室内。在扩散皿内室加入2mL 20g/L 硼酸溶液。在皿的外室边缘图上碱性胶液,盖上毛玻璃,旋转数次,使毛玻璃与皿边完全黏合,在慢慢转开毛玻璃的一边,使扩散皿外室露出一条狭缝,迅速加入10mL 1.8mol/L氢氧化钠溶液于扩散皿外室,立即将毛玻璃盖严。
水平地轻轻转动扩散皿,使氢氧化钠溶液与土样充分混合,然后小心地用橡皮筋两根交叉成十字形圈紧,使毛玻璃固定。放在恒温培养箱中于40℃保温24h±0.5h。将扩散皿取出,用0.01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内室硼酸中吸收的氨量,颜色由蓝色刚变紫红色即达终点。滴定时应用细玻璃棒搅动内室溶液,不宜摇动扩散皿,以免溢出。
六、七、结果计算 注意事项
1、由于碱性胶液的碱性很强,在涂胶液和恒温扩散时,必须特别细心,谨慎污染内室。
2、据最新研究表明,土壤有效氮素含量指标与植物实际需要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
实验九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判断近期内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作为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的依据之一。
二、实验原理
碳酸氢钠溶液除可提取水溶性磷外,也可以抑制钙离子Ca2+的活性,使一定量活性较大的Ca-P盐类中的磷被浸出,也可使一定量的活性Fe-P和Al-P盐类中的磷通过水解作用而浸出。由于浸出液中Ca、Fe、Al浓度较低,不会产生磷的再沉淀。浸提取液中的磷,在一定酸度下用钼锑抗还原显色成磷钼蓝,蓝色的深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磷的浓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色法测定。土壤浸出的磷量与土液比、液温、振荡时间及方式有关。本方法严格规定土液比为1:20,浸提液温度为25℃±1℃,振荡提取时间为30min。
本方法适用于石灰性土壤;中性土壤及睡到土也可参照使用。
三、实验用具 恒温往复式振荡机或普通振荡机及恒温室、分光光度计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塑料瓶、无磷滤纸。
四、试剂配置
1、无磷活性碳粉
2、氢氧化钠溶液
3、碳酸氢钠浸提剂
4、酒石酸锑钾溶液
5、钼锑贮备液
6、钼锑抗显色剂
7、磷标准贮备液
8、磷标准溶液
五、实验步骤
称取通过2mm孔径筛的风干土样2.5g,置于200mL塑料瓶中,加入约1g无磷活性碳粉,加入25℃±1℃的碳酸氢钠浸提剂50.0.mL,摇匀,在25℃±1℃温度下,于振荡器上用180r/min±20r/min的频率振荡30min±1min,立即用无磷滤纸过滤于干燥的150ml三角瓶中。
吸取滤液10.0ml于25ml比色管中,加入显色剂5.0mL,慢慢摇动,排出CO2后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充分摇匀。在室温高于20℃处放置30min,用空白溶液为参比,用1cm光径比色皿在波长700mm处比色,测量吸光度。
标准曲线绘制。
六、七、结果计算 注意事项
1、测定时也可采用波长880mm比色,浸提时可不加活性炭退色。
2、如果土壤速效磷含量高时,应减少浸提液的吸样量,并加浸提剂补足至10.0mL后显色,以保持显色时溶液的酸度,计算时按所取浸提液的分取倍数计算。
3、用NaHCO3溶液浸提速效磷时,温度影响较大,应严格控制浸提温度。
4、土样风干和贮存后,测定的速效磷含量可能有所改变,单一般无大影响。
5、对于酸性土壤,一般采用Bray法。
实验十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速效钾包括土壤溶液中的钾和土壤胶体吸附的钾,是判断近期内土壤钾素供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指导合理施用钾肥的依据之一。
二、实验原理
以中性1mol/L已算铵溶液为浸提剂时,NH4+与土壤胶体表面的K+进行交换,连同水溶性钾一起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钾直接用火焰光度计或院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本方法适用于各类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用具
往复式或旋转式振荡机、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塑料瓶。
四、试剂配置
1、乙酸铵溶液
2、钾标准溶液
五、实验步骤
称取通过2mm孔径筛的风干土样5.00g,,置于200mL塑料瓶中,加入50.0mL乙酸铵溶液(土液比为1:10),盖紧瓶塞,摇匀,在15~25摄氏度下,150~180r/min振荡30min,干过滤。滤液直接在光焰光度计上测定或经适当稀释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同时做空白实验。
六、注意事项
1、含乙酸铵的钾标准溶液不能久放,以免长霉影响测定结果。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教师以交互的方式,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技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强调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集多种辅助手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输功能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的信息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方便快捷地补充大量相关材料,为学生提供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语言输入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同时因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人机对话”,学生能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实训教学越来越被各高校强调经验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所重视,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点在于“真实”。多媒体辅助实验实践等教学过程,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强化实习实训的数量和质量,但真正的实验实践活动是不可替代的。实践证明,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 节奏快,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把大量的资料放入多媒体课件中,授课速度快,缺乏透彻的讲解分析,学生也忙于做笔记,没有时间思考和记忆。
2. 课件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授课所用课件大多以网上下载的课件为基础,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加以编辑。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制作的课件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无法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多媒体课件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而忽视其内涵,重点、难点不突出,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过分依赖多媒体,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消化课本知识,力求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地脱稿讲授。而多媒体授课因有投影之利,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授课时便过分依赖多媒体,备课就是课前把多媒体课件准备好,而不是吃透教学内容;上课时则面对屏幕照本宣科,把讲课变成念课,成为被动的课件讲解员。而在多媒体出现故障时又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展现“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基本功。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优缺点,如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各自优势,关键在于怎样把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现代教学模式中,做到两者相统一。如果两者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则有利于完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 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是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土壤肥料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肥料学》教学应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将多媒体演示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教师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制作精炼、简洁、生动、形象的PPT画面,适当配以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易太多,以防淡化主题。课件内容要及时更新,适当添加新的前沿科学信息,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3. 完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组合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媒体,组成一个双向传播的教学媒体群,达到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目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不仅包括现代化教学媒体,如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等,而且包括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讲述等个人媒体。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在教学中显现和传递教学信息时各有优点和缺点。合理的选择和应用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如《土壤肥料学》中的名词解释等文字性的内容可用板书;植物营养失调症状选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照片,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肥料加工工艺采用视频等。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时间不宜过长,讲述课件内容时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消化。另外,教师还可配合提问或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运用视觉和听觉方面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则运用多种媒体信息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强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然而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多媒体,课程内容全部都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教师退居到在课前编辑多媒体课件的位置,课上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做法是十分不妥的。而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妥善消除在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更好地把现代教育和创新教学的新理念应用于《土壤肥料学》课堂教学,开拓进取,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闫振文, 朱凤英, 彭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神经病学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1002-1004.
[2]黄玲花, 屈思敏.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 2008, 23, (3) :218-219.
【土壤肥料学试卷2】推荐阅读:
土壤肥料习题汇总09-10
肥料购销合同09-19
肥料管理条例06-09
肥料的使用阅读及答案10-16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10-18
土壤调查报告06-08
防止土壤污染措施05-29
土壤学试题题库07-01
土壤防治工作总结10-22
东北林业大学土壤重点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