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1

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从个人角度看,人们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富裕的生活。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第一,我们希望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我们希望老百姓能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去享受生活;第三,我们要避免出现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第一,经济在任何时候都能以潜在增长率增长。第二,避免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危机。第三,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的不断升级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在提高。也就是说,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价值越多,我们享受闲暇的时间也就越多。同时,产业不断升级还可以让我们的消费升级。第四,人们的生活环境要好。第五,社会和谐。

一、市场机制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础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为什么好?现在世界上经济运行比较好的国家,基本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经济有两大基本机制:一是价格机制;二是竞争机制。

经济为什么能自动运行?市场经济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构成。当供求平衡时,我们认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如果某一时刻,经济没有出现均衡,比如,在某一时期,经济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这时怎么办?供大于求,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企业想卖出更多东西,但是需求没那么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间就会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谁要价低谁就能把东西卖出去。最后,随着价格的步步降低,厂商愿意供给的量也会减小,同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量在增加,于是供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小,最后实现了供求平衡。

在上面的情况里,一方面是厂商间的竞争,导致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是价格本身也能灵活调整。也就是说,厂商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导致价格下跌。如果价格下跌与竞争机制能一起发挥作用,供求平衡也可以实现。

再看供小于求的情况。比如,在某一时刻,厂商愿意卖的商品量小于消费者愿意买的量。这样就会在消费者间出现竞争。也就是说,消费者谁出价高谁就可以买到商品。随着价格上涨,厂商愿意卖的数量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买的数量越来越少,供求之间的缺口也越来越小,最终也实现了均衡状态。

在经济市场里,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能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状态和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是能完美自动运行的机制。现在,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除了能够实现供求自动平衡外,它还能让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达成一致。西方经济学认为,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只要符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他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就可以推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比如,一个企业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开始生产电脑,如果他想把电脑卖出去,就必须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别的企业竞争。他生产出来合适的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购买到优质的产品,这本身对消费者来说是有消费者剩余的。消费者剩余是什么?当消费者购买东西时,消费者从这个商品上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他付出的价格,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对企业来说,按某个价格把东西卖出去,企业赚了利润,也得到了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其实也满足了社会需要。同时,他想与别的企业竞争,就要想方设法降低投入品的消耗,也就是降低成本。当然,企业在生产中完全没有浪费很难做到。

在这个情况下,由于买卖双方达到平衡,也就是厂商愿意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买卖双方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社会实现了和谐。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被认为是十分完美的经济机制。总结来说,就是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每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充分满足;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完美一致;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也最大限度促进了公共利益。

但实际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都没有十分完美的,因为经济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失灵和摩擦。但不管怎么说,市场经济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机制,在市场经济不能完美运行的地方,还需要政府做弥补。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要素或者条件。

什么是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充分就业状况下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经济生产能力的增长率,经济的生产能力又被称为潜在产出。

经济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哪些因素?取决于技术水平、可用资源、制度安排,尤其是微观层次上的管理能力。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各种资源供给是有限的。但对外开放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国缺少要素情况。另外,对外开放还能帮助引入物美价廉的外部优质资源,最重要的是能打破本国资源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同时,对外开放可以强化竞争机制,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二、产品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保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基本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各国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扩大需求。扩大需求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二是通过科技进步中的产品创新来扩大需求。如果我们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就必须有高质量的需求。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经济的均衡产出取决于需求层面。需求包括四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政府需求。在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一般都会关注消费、投资、出口。

什么是政府需求的特点?政府需求有一部分是刚性的,比如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支出,这部分变化不大。变化大的部分恰恰是用来调节宏观经济的。调节宏观经济一般都是逆周期而动。什么是逆周期而动?就是非政府需求的运行周期。非政府需求如果过旺,可能会导致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这个时候政府就该压缩自己的需求。相反,如果非政府需求低迷,这时可能会导致经济产出下降、经济衰退,这时政府应当扩大自己的需求,使得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政府的这一部分需求,恰是随着非政府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只不过变化是反方向变化。所以,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尤其是分析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时,一般都关注非政府需求。在非政府需求里,出口的效果是最好的。投资的质量决定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意味着这个投资项目的质量越高。投资项目的质量越高,意味着这笔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越小,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小。进而,宏观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当然就越小。

决定消费需求质量的因素是效用。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上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个人从一个消费品上得到的满足程度越大,那么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就越高。他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生产企业的收益率就越高,经济就越健康。所以消费的质量取决于消费的效用。我们发现,经济的高质量需求,最终取决于高质量的消费。因为消费质量高,意味着对消费者的效用高。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商品,就能让企业更愿意投资生产。这时,因为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商品,所以企业的收益率也就比较高,这就提高了优质消费需求和优质投资需求。

刚才说过,扩大需求的方式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当今各国经常用到的方式。但是,以上方式并不能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实际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出来的需求是劣质需求。

以货币政策为例,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息率来扩大投资的,随着利息率的降低,投资的确能被刺激出来,但是刺激出来的需求的质量会越来越差。比如,现在利息率是10%,这意味着预期收益率在10%以上的项目才会被采取,如果利息率降到8%,收益率在8%到10%之间的项目也都可以被采取了。这时,投资是被刺激出来了,但刺激出来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投资质量却越来越低。

再看财政政策。且不说财政政策本身刺激出来的需求质量有多高,光财政政策本身所引发的政府债务问题就必须十分警惕。

扩大需求的另外一个办法是产品创新。有新的消费品时,这种商品给老百姓带来的效用是比较高的。这时,老百姓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它,于是就出现了优质的消费需求和优质的投资需求。比如,计算机、无线通信都曾经是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很显然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它们都曾经是消费热点。当一种商品本身是消费热点时,生产它们的收益率就会很高,相关厂家利润率就会很高。所以,产品创新是产能过剩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例。我的观点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发展质量下降。往回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他在开发新武器时,计算机也被开发出来了。二战之后又是冷战,美苏两个阵营展开了军备竞赛,而这个军备竞赛的主战场就是太空。在太空竞赛的过程中,一批批的科技成果出现,并越来越成熟,当它们被用于民间时,就形成了新产品,进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就是当初非常杰出的新产品代表。在这些新产品的拉动下,发达经济体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1991年苏联解体,在这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没有了竞争对手后,美国在尖端武器的研发方面,从精神上开始懈怠,并且投入也开始减少,因此产品创新的速度就降了下来。到了2000年,美国在冷战期间积累的科技潜力被挖掘殆尽,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于是,美国就开始通过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

当时,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低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二点几,高的时候在百分之四以上。这个增速对当时的美国来说已经相当高了。也就是说,美国出现了高利率、高增长的组合。按照正常的宏观经济学观点,高增长应该与低利率是一个组合,利率低的时候投资就旺盛,就能推进经济高增长。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与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惯例不一致。为什么?因为当时美国实现的是高质量的增长。

为什么高质量增长会出现这样的组合?首先要搞清楚投资和利率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谁是因,谁是果。在正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里,利率是因,投资是果,随着利率的下调,投资需求会增加。但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投资是因,利率是果?其实是有这个情况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恰恰就是这样。那时,美国经济中有大量的新消费品,于是就有大量的新消费热点。当时的企业都很想赚钱,所以到处找资金投资,这就导致资金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同时,投资增加还导致了经济的高增长,所以,出现了高利率、高增长的政策组合。

2000年,美国经济开始衰退,没有新产品了,这时美联储就使劲印钱,这就导致美国的利率调在2003年前后仅为1%左右。大家想一想,利率降低之后,确实能扩大投资需求,但扩大出来的投资需求的质量怎么样?假如,利率在5.25%时,收益率5%的项目都是差项目,没人投;利率是1%的时候,收益率2%的项目就是好项目了。所以,我们可以想到,低利率刺激出来的投资质量有多差。

由于,美联储使劲印钱,最后沉淀在了银行体系中,银行拿着钱贷不出去。为什么贷不出去?因为企业不需要。企业为什么不需要?因为企业不知道生产什么产品,也就是经济发展中缺乏新的消费热点,所以钱就砸在了银行的手里。

于是,美国政府希望每个美国家庭能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这样银行家就高兴了。为什么?因为买房需要贷款。这时,银行开始想方设法发放住房贷款。但经银行调查发现,当时还没有住房的美国家庭要么收入太低,付不起月供;要么没钱,付不起首付;要么信用记录太差,按正常的贷款条件不能贷款。于是,美国的银行家想了一招,就是降低贷款条件。贷款条件降低后,许多美国家庭就满足了条件。这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就是著名的次级贷款。

当时,银行想方设法降低贷款条件,把首付通过种种手段降到了几乎为零的地步,好多美国家庭买了房之后,发现月供占到自己家庭总收入的60%左右,这意味着这些家庭的财务状况非常窘迫,禁不住一点打击。但在这种次级贷款的刺激下,美国的住房投资大幅度增加,于是美国经济迅速从危机中走了出来。2004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恢复到了3.5%左右,但跟这个经济增长率结伴而来的是美国的高通胀。

通货膨胀率高了,美国人认为经济过热了。经济过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过热是因为需求过旺,既然如此,那把需求压回去就。怎么压回去?当初怎么扩需求的,反过来做就行。扩需求时采取的政策是降息,现在加息就行。于是,2004年6月,美国加息,一直加到了2006年6月。在这两年时间里,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1%被加到了5.25%。结果,在利息率为1%的时候,美国贷款的家庭基本上都能还得起月供,但利率达到5.25%的时候,好多美国家庭就付不起月供了,于是就断供,一断供,美国次贷危机就爆发了。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

200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小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国的经济是高增长、高利率,这种增长是由新产品拉动的,所以这是高质量的增长。2000年之后,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的,尤其是货币政策,结果,货币政策刺激出来的是劣质需求,最终把美国经济引入了一场次贷危机,而这个次贷危机严重到把整个世界经济都拖入了金融危机。所以,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我们只能依靠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只要有新产品,经济就有高质量的消费需求。高质量的消费需求能吸引来高质量的投资需求,从而使得经济可以高质量增长,进而避免系统性、全局性金融危机的出现。

三、降低成本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手段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状态下,我国经济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前面提到,产品创新是产能过剩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保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产品创新的速度降了下来,因此,要让全球经济从这次危机中走出来,就需要一次能带来新的消费热点的科技革命。但问题是,现在我们还看不到这样的科技革命出现。所以,在新产品不足的情况下,整个世界经济的总市场规模基本不会变,全球经济很难实现高速增长。

所以,全球经济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各国都要想办法降成本。为什么要降成本?因为总的市场规模已经确定了,在没有新产品的情况下,大家卖的都是老产品,老产品的价格上不去,企业要想赚钱只能降成本。谁的成本越低,谁的竞争力就越高,谁就能够抢到更大的一块“蛋糕”。于是,各国都在供给侧做文章。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产业升级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要不断实现产业升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我们的要素结构也在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有丰富的劳动力。所以,那时中国的产业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代表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储蓄总额也越来越大,当这些储蓄变为投资后,中国经济的资本密集度就越来越大,这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要素结构还在发生变化。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如何判断经济中存在不存在劳动力短缺?最简单的办法是数数。也就是说,当岗位数和劳动力人数差不多的话,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是平衡的。如果劳动力人数多余岗位数,就会出现失业。如果岗位数大于劳动力总数,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中国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这是低端劳动力短缺的标志。当然,我们在这段时间还出现了大学生过剩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劳动力素质的变化。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消失。

对中国来说,我们的资金越来越丰裕,外汇越来越丰裕,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引进国外技术、资金、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要素结构。结构改变后,产业升级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升级,说明以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开始生产资金密集型产品;以前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生产产品,开始越来越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方式生产。于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产业的不断升级。

产业升级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大。附加值大了,意味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了。那么,劳动者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实现了有钱和有闲。另一方面,随着产业不断升级,本国经济能够生产出来的优质消费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老百姓享受到的商品,从数量、种类上变得越来越多,产品质量变得越来越高。这是产业升级的好处。随着产业升级,单位劳动力的附加值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就越有可能享受更多的闲暇。闲暇本身是个正常品,甚至是奢侈品。因为,有闲一直是每一个劳动者的梦想。

休闲慢慢成为正常品,甚至奢侈品,还意味着中国老百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发生了变化。以前,随着收入增加,老百姓愿意多工作,这时劳动者的劳动供给量跟工资水平正相关。此外,劳动力供给还有个期待效应,就是随着工资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愿意多享受一些闲暇,少参与工作。当期待效应大到一定程度,可以抵消收入效应的时候,老百姓的劳动力供给就减少了。这时,如果工资再增加,期待效应将会大于收入效应,这样就会导致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力供给反而减少,这就是劳动力供给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变化的。高品质的经济表现,第一要有钱;第二是有闲;第三是健康。

五、生活环境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

人们不仅需要收入增长,同时还希望有更多闲暇,去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然,人们更希望能够健康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不管人们要享受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在一个给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生产、生活的。所以,环境质量就成为我们生活质量的保证之一。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人们还希望能实现消费安全。比如,人们希望能吃到绿色食品。

现在,全球变暖问题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重视。于是,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中国最近也把这两个目标写入了发展规划。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我们的经济高质量增长和老百姓的高品质生活构成了影响。我们要构造一个良好的机制,比如,我们要让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作用。因为,市场经济本身能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还能通过竞争机制协调不同当事人之间的行为。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消除要素流动的障碍。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要打开。这个流动包括劳动力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在行业之间的流动,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我们要让劳动者自由去选择,自由去流动。我们还要允许农村人口自由迁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一个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可能一年只有五千块钱收入,如果这个劳动力到了城里,他可能一个月就挣五千块钱,一年就是六万块钱。这对宏观经济来说,GDP也能增加。

谢谢大家。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2

经济发展质量固然应以经济增长数量为基础, 但还应包含除数量增长以外的其他一些要素, 这些要素要能够与数量增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循环体。经济发展质量内涵应包括:第一, 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稳定性主要包括产出平稳、物价平稳、就业平稳等方面内容;第二, 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质量要求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具体包括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第三, 经济效益。高质量的经济应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包括科技创新水平、规模效益、资本、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等;第四, 经济发展结果的评价。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本国 (地区) 居民生活福利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 使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 参考2014年9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基于需求的反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评价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六个一级指标, 即经济稳定性、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反映经济稳定性的指标有4个: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反映经济结构的有4个: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民消费率;反映经济效益的二级指标有:投资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创新驱动指标有: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发明专利技术申请授权量与R&D经费之比;反映资源环境方面的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民生改善方面的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城乡人均收入比值。共有19个二级指标。

三、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一) 数据收集及处理。

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9~2015年《河北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另有部分数据取自2009~2014年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获取后, 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 主要是统一各指标属性, 去量纲化。由于19个二级指标的各观测数据特性不一致,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民消费率、投资率、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发明专利技术申请授权量与R&D经费之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这11个指标均为正指标, 即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而城镇登记失业率、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城乡人均收入比值这8个指标均为逆指标, 即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所以需要对各二级指标数据做正向化处理, 具体方法如下:

当指标为正指标时, 处理方法为:qij=xij/maxxij

当指标为逆指标时, 处理方法为:qij=minxij/xij

式中, xij代表原始数据, maxxij为第i年第j指标的最大值, minxij为第i年第j指标的最小值, i=1, 2, …6分别代表2009, 2010, …2014六个观测数据年份, j=1, 2, …19分别代表19个指标。qij为处理后的数据。

(二) 指标权重的计算。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计算如下:

式中, k=1/ln6;i=1, 2, …6;j=1, 2, …19。

第二步, 计算差异系数gj:gj=1-ej

第三步, 对差异系数归一化, 即为权重

根据上述三步, 计算出各二级指标值的权重。

(三) 评价结果。

根据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和二级指标值, 可以计算出:考察期内各一级指标的对综合评价得分的平均贡献率, 结果如下:经济稳定性对综合质量的贡献权重是6.44%, 经济结构是16.54%, 经济效益是24.44%, 创新驱动是30.03%, 资源环境是24.12%, 民生改善是11.87%。可以看出, 从2009到2014年, 创新驱动、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就是经济结构、民生改善这两方面的影响, 而经济稳定性这项指标权重仅为6.44%, 对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河北省近些年不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数量, 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资源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最后, 计算出考察期内河北省历年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 如下:2009年为0.1434, 2010年为0.4123, 2011年为0.4234, 2012年为0.4316, 2013年为0.4273, 2014年为0.4446。说明从2009年至2014年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基本呈提升趋势, 从2009年到2010年提升幅度很大, 反映了经历美国金融危机后, 到2010年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河北省经济质量显著提升;而2013年经济质量又出现小幅度下降趋势, 这反映的是转型升级对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巩固原有增长点。创新驱动、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是河北省经济质量提升的重要关键点, 仍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巩固成果。首先, 支持企业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 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总和利用率。以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样本, 进行企业层面和产业链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

二是努力挖掘新的增长点。提升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 从民生改善、经济稳定两方面制定相应政策是重中之重。改善民生, 就要保障全省人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和分配状况均有所改善,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键, 政府财政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另外, 为避免经济发展中的波动, 必须保持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摘要:经济发展质量研究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将发展经济学理念引入经济发展理论中。本文在充分把握经济发展质量内涵基础上, 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采用熵值法模型, 对河北省20092014年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与评价。

关键词:河北,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继海, 李发毅.经济增长质量辨析与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4.11.

[2]马树强, 金浩.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4[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4.

[3]宋明顺, 张霞等.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 2015.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金融发展;门槛效应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迅猛发展。金融发展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上,也表现为除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迅速扩张。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基金业、证券公司等的资产规模都快速扩大。我国金融发展的强劲势头,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需求遵从”造成的,即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对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扩张的强烈需求,从而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也就是说,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结果(Robinson,1952;Stem,1989);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也可能是政府引导的结果,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府相信金融发展有“供给主导”作用,即金融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那么,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究竟关系如何?金融发展是否真的能促进经济增长?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回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2006年~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主要介绍相关的研究;第三部分是指标构建和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 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文献回顾就从这方面展开。

1. 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经济,以Goldsmith(1969)、Tun Wain(1972)、 Sinai和Stoker(1972)等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会直接增加储蓄(以金融资产的形式)从而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而Mckinnon(1973)、Shaw(1973)等金融抑制论者认为,政府对金融的过度管制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并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主张废除金融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无论金融发展是通过哪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只要我国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方式确实存在,那政府就有必要依靠制度性安排去引导和促进金融的发展;反之,则没有必要去构建复杂的金融中介体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 指标的选取。已有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马轶群、史安娜,2012)。但所选指标差异比较大,而指标选择是研究的基础,不同的指标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甚至得出相反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已有文献中用到的指标进行梳理。

关于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常见的做法有两种:第一,选择一个或几个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如GDP增长率、人均GDP、人均资本形成等(陈刚等,2006;赵勇、雷达,2010;王志强、孙刚,2003);第二,关注经济增长质量,构建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肖红叶、李腊生,1998;刘树成,2007;马轶群、史安娜,2012)。

使用的金融发展指标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选择一个或几个不同类型的金融发展指标,如经济货币化指标、金融相关比、贷款总量/存款总量、非国有经济贷款/总贷款、银行贷款总额/GDP、存贷款总额/GDP、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指标分别进行研究(姜春,2008;方文全,2011;崔艳娟、孙刚,2011;M.Kabir Hassana et al.,2011;陆静,2012;Jin Zhang et al.,2012;Khalil Mhadhbi,2014);第二,构建一个表示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Beck、Demirguc & Levine,2001;李连发、辛晓岱,2009;樊纲等,2003;邓向荣、杨彩丽,2011;张成思、李雪君,2012)。

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关注,研究金融发展对“纯粹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然有些不够全面;其次,指标的选择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特别是,使用单一指标的做法(即使选择几个单一指标分别研究)只不能对金融发展整体进行度量;第三,现有的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研究,较多采用国家层面数据,或是对某一地区进行研究,用省际面板数据来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基础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经济发展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的数值更加合理;二是建立VAR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以及它的三个子指标(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的影响;三是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体现了样本之间异质性。

三、 指标构建和数据计算

1. 指标构建。

(1)经济增长质量指标。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关注,经济增长早已不是单纯的扩大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把经济增长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经济量的增长,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对产业、消费、人口等各领域进行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根据经济增长的这一定义,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该指标既包括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指标构建情况如表1所示。

(2)金融发展指标。有关金融发展指标的数据,我们参照邓向荣、杨彩丽(2011)的做法,把金融发展综合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率指标这三个方面,再选择适合的基础指标对这三个子指标进行细分,具体见表2。

2. 指标计算。在多元统计分析中,考虑到各变量之间计量单位和数量级的不同,因此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我们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在计算时,要区分“正指标”和“逆指标”,标准化的过程见公式(1)和(2)。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各基础指标赋权重来计算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金融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的数值。在计算指标重时,我们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避免主观随机因素的干扰。在计算出各基础指标的权重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综合指标数。所有的过程都在stata12.1中完成。

四、 实证分析

1. VAR模型。为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建立VAR模型。经过检验,VAR模型是稳定的,且最优滞后期为2。图1是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图。面对金融发展的冲击,经济增长在前两个时期的反应很小,但从第2个时期开始快速上升,并在第7期达到最大,之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这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短期时滞。图2给出了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结果。在前2个时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但从第3个时期开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在20期以后基本趋于稳定。这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不能立刻显现,但一小段时期之后,会越来越明显。

2. 回归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按照经济增长水平的不同,本文将各地区划分成经济发展水平高、中等、低三组。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各地区的分组情况见表3。分组情况基本符合我们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观印象。不同分组的经济发展统计性描述结果见表4。各组样本的平均值都落在了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可以判定,本文的分组基本合理。

接下来,在不同的分组内,我们以金融发展为自变量,对经济增长以及它的三个子变量(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首先,对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结果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增长程度低的地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是负的;在经济增长程度中等的地区,回归结果为正且显著;而在经济增长程度高的地区,该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大于经济增长程度中等地区的回归系数,其显著性也更强。

然后,对经济发展的三个子变量(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量的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变得更大也更显著,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负数变成显著的正数。具体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金融发展除了能对经济量的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都有负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提高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尽管不显著,但都是正数;而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三个子指标对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不仅是正的,而且也都显著,并且数值也都变大。

这就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某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五、 结论

本文构建了能反应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通过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和金融发展综合指标的应用,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并使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我们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较短时间的滞后,但越来越重要。接下来,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对各地区分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检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否有所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某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时,金融发展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特定的金融体系,这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在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应充分考虑自身现实情况,制定出与当地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金融发展计划。忽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一味地促进金融发展,并期望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

[2] 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

[3] 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J].世界经济,2010,(2).

[4]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5] 姜春.时滞、回归及预调: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2).

[6] 方文全.财政赤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金融评论,2011,(3).

[7] 崔艳娟,孙刚.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1).

[8] M.Kabir Hassana, Benito Sanchez & Jung-Suk Yu.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 th:New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1,(51):88-104.

[9] 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1).

[10] 李连发,辛晓岱.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非上市企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2).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经济各项工作中,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高质量党建是动力,高质量发展是目的。XX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十四五”时期面临更加繁重的攻坚任务,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基于此,区委班子围绕“如何推动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于5月16日—30日,深入区属部门、街道、社区、园区企业等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XX、XX、XX、XX等13家企业,召开座谈会7场次,并通过电话了解、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研究,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共有XX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央企XX家,地方企业XX家,从业人数XX人。2021年,1—5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XX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比2019年1—5月份下降XX%,两年平均下降XX%。其中央企累计完成产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XX家地方企业累计完成产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

辖区XX家非公企业,属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目标的XX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XX家,中大型企业XX家,小微企业XX家。三有企业共有XX家,全部实现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共有两新组织党组织XX个,其中党委XX个,党总支XX个,党支部XX个,共选派专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XX名,共有党员XX人。

二、主要做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园区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快布局“党建+园区发展”,通过抓党建、强组织、聚人才、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园区发展的动能优势、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加快推动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以政治建设为抓手,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打牢基层基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将党的领导和党建延伸到园区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各项产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内容的学习培训,推行各级党员干部上讲台、讲党课。区委党校积极对接市委党校、市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师资力量开发党建引领园区发展专题课程,并制定专题教学计划,联合产业相关负责部门,组织开展党建引领园区发展专题研讨班等,提高培训针对性。三是突出政治功能,严肃政治生活。推动各行业领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促进园区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改善营商环境等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支部定期召开支委会,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组织党员对照合格党员标准、对照入党誓词,联系个人实际进行党性分析,不断提高党员素养。

(二)以“两个覆盖”为引擎,注入“红色动能”。

一是夯实组织基础。对辖区内产业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台账。结合园区布局和发展需要,打破地域、领域、隶属等各种限制,做到党组织应建尽建。在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党员干部进基层活动,把党课上到产业一线;邀请专家开展产业发展大讲堂,分析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给企业注入信心;制定非公企业“一企一策(册)”,建立健全XX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基地,打造XX个精品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形成有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新模式。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对标班子结构需要和干部特点,选优配强园区管理服务部门领导班子。今年累计提拔、交流、晋升XX人。结合四级干部梯队模式,分层分类组织XX名园区管理服务部门优秀年轻干部、驻区央企干部、区属国企干部及园区重点企业参与非公党建综合培训班、综合能力提升班等活动,积极选派XX名优秀年轻干部到XX省厅局、驻外投贸中心等挂职历练。三是提升工作实效。结合“千人入千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送政策上门,为企业纾困解难,提振发展信心。区四套班子深入辖区XX家企业、XX家个体工商户,收集群众意见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引导XX名“红细胞”党员参与网格治理。下派党建指导员XX余名,建立“党建引领助力园区发展”联席会,收集困难诉求XX项,解决问题XX项。

(三)以优化产业生态为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一主多元”,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党建与产业双孵化,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一线上,成立党支部XX个、网格联合党支部XX个,新发展党员XX余名。在各相关单位抽调XX名党员组成投贸中心专班,以高质量投资赋能园区发展。立足“一主多元”,紧盯XX等项目,持续打造“XX”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一线挑重担,完成“XX技术”中试验证,打破国外垄断局面,不断攻关XX等核心技术,拓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多元”产业齐头并进。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推进“链上”党建新模式,加强党建共建,加大与XX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促成XX项目落地,开展XX个科技项目深入合作;组织党员干部建立科创星火服务队,解决科技创新困难XX项,帮助金牛能源等XX家企业成功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启动XX“双创”升级“1+2”行动,为“党建+园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深化“政银企”合作,确定“园区e货”业务合作模式;制定《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助力各类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修订人才政策措施XX项,出台政策XX项;以“党建+园区发展”为重点,开展高层次退休专家人才、两新组织党建人才建库工作,完成XX名退休专家入库认证。四是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政务便捷服务平台。以“三亮、两岗、一选树、一吸纳”为载体,构建“容缺承诺+专项承诺+零审批承诺”的三级承诺机制和“代办服务”的“3+1”集成式服务体系,缩减审批周期,为投资企业平均缩短开工时间40天以上。持续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及“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可办事项增至XX项,实现“一网、一窗、一次”受理,联办事项XX余件,推动“党建+园区发展+政务服务”水平提升。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划性还需提升。

对于“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领会还不够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推动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还不够有力,措施方法还不够多。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从严治党作用发挥不明显,定期研究分析工作机制有待强化。有的单位推动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依然存在,各成员单位之间未形成有效推动党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度还需提高。

从调研的情况看,非公企业党建与业务的“两张皮”问题还未完全破解,部分企业党组织缺乏创新意识和融合思维,党员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以组织活动、参观学习为主,“三会一课”等没有充分做到理论联系经营实际,组织生活吸引力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党组织存在就党建抓党建,就经济抓经济的现象,未能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功能定位、战略方向、创新发展相融合统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融入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街道党工委服务企业的手段主要还是依托

“大工委”下的协调共建机制,方式比较单一,直接“握”在手里的资源还比较少,服务能力有限,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力度还需提升。

三是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还需增强。

XX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区,企业众多,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还不高,党员占比较小,党建引领,激发动力不够。XX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缺乏多样性、竞争力。园区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市场、科技体制还不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创新基地、创新实验室、创新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对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吸引力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均衡,自主培养或者引进的“三支队伍”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本地发展的要求。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建引领制度机制。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健全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完善党委、党组、各党(工)委实施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经济发展各领域的统一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健全长效机制,提升制度执行力。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完善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责任体系,发挥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放管服”及“最多跑一次

”改革,扎实开展“千人入千企”“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优化企业、群众办事流程,优化政商营商环境。树立真抓实干抓党建理念,建立党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考核同奖惩机制,将党建工作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细落地落实,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检验党建成效,检验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联系中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园区发展主阵地作用,按照《关于加强“党建+园区发展”实施方案》,扎实落实XX条XX项任务,明晰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责任,区委常委“揭榜挂帅”、分工负责,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加快推动XX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升级步伐。

(二)着力破解“两张皮”问题,推动党建生产融合发展。

引导企业党组织从企业特点和规律出发,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学习、党组织负责人参加或列席企业管理层重要会议、党员议事会等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互动机制。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制订党组织工作计划,完善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定期考评制度,推行党员示范岗等做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岗位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带领党员群众创新攻关、岗位争先,充分激发企业职工的创业创新激情和动力。同时,注重在企业中发展党员,把骨干力量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发展成管理层干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突出党建特色优势,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引导企业党组织把党的理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文化优势,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人才优势,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管理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以创先争优为价值取向的“团队文化”、“创新文化”,把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转化为企业的“使命”和“愿景”。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推动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使用、竞争激励、考核奖惩等机制,引导和推动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和集聚。注重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基层基础管理中的作用,健全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协商和民主恳谈制度,扩大党员和职工群众有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四)提升“两个覆盖”质量,为企业注入发展动能。

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带头人选配进园区发展党组织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做好产业规划、基础投入、项目推进、政策落实等工作,齐心协力推进园区发展。不断建强党建指导员和党建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断带动提升企业党务工作者水平,推动企业党建工作进步。在“三会一课”、党员学习教育培训、主题党日活动等方面探索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吸引力,引发共鸣感。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重点科技型企业党组织建设,帮助企业对接科研院所和高校,攻关和突破重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持续抓好行业党建工作,确保工作方向不偏、压力不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破解党建与业务

“两张皮”问题。

(五)加强资源统筹整合,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党建+服务”优势,强化为油服务意识,积极对接央企,加大对本地油服企业的支持,加强企业联络员与企业的深入联系,收集解决企业困难诉求,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聚焦XX领域,加强产业研究,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使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不断丰富项目库。盘活闲置资产,促成困难企业兼并重组,推进龙头企业上市进程,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推动企业项目按计划投资建设,落实好惠企减税减费政策,完善企业欠款清偿保障机制,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XX、XX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第三方测试检验认证、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公共技术支撑需求的全覆盖、便捷化、低成本共享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形成技术外溢效应。

(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人才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建强“三支队伍”。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产业布局,大力推进XX高端化、XX服务精细化、XX智能化,大力加速产业孵化、技术转化,注重培育选树“领头雁”、党建人才、特聘专家等区级重点人才。扩大人才引进综合效益,利用访问学者选派计划,积极链接XX后方资源,争取培训挂职。紧扣XX产业链等民生领域,通过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5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6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

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

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

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

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

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

低碳经济下山西质量内涵发展研究 篇7

1低碳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质量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组织细胞,企业的发展模式折射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山西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受历史条件和装备水平的限制,企业的生产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质量恶劣。当资源和生态的承载极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时,企业已无法再复制以前靠量的堆砌营造的辉煌。面对前途未卜的漫漫转型路以及高昂的退出成本,企业只有追求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借助质量管理手段为企业在低碳时代赢得生存空间。通过了解顾客与市场的需求,避免企业陷入市场滞销的尴尬局面;通过加强开发设计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产品开发设计“先天不足”而导致产品生产与销售“后患无穷”的状态;通过考虑产品质量的经济性,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减少或消除产品开发设计可能出现的多余功能,防止质量过剩;通过质量改进持续地削减由质量问题造成的诸如返工、返修、误工、停工等慢性浪费和不良质量成本,致力于增强顾客满意度;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使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质量寿命周期内实现低消耗,低污染。

2质量促进山西品牌强省战略的实施

驰名商标是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是打造国际品牌的核心和基础,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利器。驰名商标拥有量的多少,代表着一个地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截止目前,山西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9件,在全国排名第19位,与山西省的GDP在全国的位置相差无几。山西名牌的缺失既有营销观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宏观环境制约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产品缺乏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战略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的苦修质量内功,然后再辅以有效的营销套路,最后才会技压群芳,夺得名牌桂冠。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把品牌战略意识融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使全体员工都把生产名牌服务社会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通过名牌战略体现一种共同的财富观、效益观、经营观、信誉观以及共同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使所有的员工自觉地、持之以恒地用一流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创造名牌和保护名牌。其次,要摒弃名牌产品的X效应,弘扬Y效应。X效应即在创名牌时重视产品质量,一旦出名,产品比较畅销时便开始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甚至有意识地偷工减料,损害用户的利益以牟取暴利。丰田的召回、三鹿的破产、双汇的困境无不源于此。Y效应就是既珍惜企业创牌时的艰难,又重视成名后的不断改进,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许多国际顶级品牌能够沐风雨而百年长青,质量至上是成就其的养料。

3质量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

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对转变市场机制的中国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产业结构单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资源型老工业省份山西来说更是一个难解的方程。国有企业从其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浓郁的政治色彩和多重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只是一个执行生产任务的生产车间,而非具有独立身份的经济实体。虽然经济体制转变了,但由于惯性作用,国有企业仍难以走出原来的思维定势,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缺位”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国有企业几次改革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从计划经济下的卖方市场走向市场经济下的买方市场,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产品的销售方式也随之从推销走向营销,从而使“顾客之声”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通过市场调研和顾客服务来倾听“顾客之声”,然后将“顾客之声”在质量实现和改进中体现。以生产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长期的附属地位使其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对顾客的关注度。由于产品与市场严重的脱节造成了产品积压,效益低下,最后积重难返,陷入困境。而从战略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使国有企业从原有的那种以生产为中心,不考虑原材料和市场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去倾听顾客之声,去充分的关注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使产品真正的从顾客中来到顾客中去。如果不是以顾客的需求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注定是没有市场的。只有产品适销对路,生产节能高效,国有企业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

4质量加速企业提升产业链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是“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质量,三流企业做产量”。一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都是围绕着地下的资源做文章,靠着这种天然禀赋,企业的生产始终停留在产量与价格之间。企图靠“量”的堆砌来增加码洋,“广种薄收”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企业质量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这种急功近利式“竞争”的浅薄。市场规律是无情的,这种依靠数量上的扩张最终不仅使得企业自食恶果,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没有质量内涵的数量只能使企业沦为“做苦力”的行列,这也就是为什么山西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的一个原因。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不但可以节约企业的各种资源,减少浪费,而且能够加速提升企业的产业链。质量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身份和地位的一种工具,而标准作为衡量企业及其产品质量的一种尺度,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其产品进行着无形的划分。标准是质量的依据,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产品标准决定产品质量,产品标准的水平决定产品质量的水平。用先进的标准指导人们的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可以促进产品质量、生产过程质量和其他社会活动及其结果达到新的先进水平。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不断的追求标准、超越标准,直至制定标准。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我们的企业别无选择,只有痛定思痛,按市场的运作规则,认真研究市场,以质量为核心,以标准为平台,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从跟着别人走到领着别人跑。

5质量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形象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创导者的政府却仍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官僚组织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政府管理注重命令与控制,是一种“以统治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将如何方便政府放在首位。而这也是政府机关产生官僚主义,滋生腐败现象,乃至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办事效率越来越低而成本越来越高的根源。这种状况不但无法适应变化迅速、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而且逐渐成为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社会”,“小统治、大服务”的理念成为社会各界对政府改革目标的期待。而这种理念实现的关键是政府管理的中心要从控制为主转变到服务为主,而且把质量管理的观念注入政府管理之中。质量的成本观要求缩小政府规模,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公职人员,减少行政经费,实现“高效政府”的目标。质量的顾客观使公众的满意度成为评价政府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使得政府官员摆脱一味追求政绩、急功近利的官本位思想,真正的去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有助于消除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职责不清,职能重叠,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以及相互扯皮的严重现象,并且通过调整公共服务工作程序,推行“一站服务”。质量的“零缺陷”思想有助于提高政府官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促使其在决策过程中具有开放意识、成本意识、择优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和执行意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6质量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人类历史上也许没有任何一种理想能够超越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无论贫与富,无论古与今。同样,一个企业无论大小,从其诞生之日起它的创建者就希望它能成为“百年老店”、“长寿企业”。然而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企业“英年早逝”,甚至是“幼年夭折”。个中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企业的短视造成了企业的短命。企业如何摆脱这种厄运?也许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能够让企业强身健体,增强企业的抵抗力。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企业绩效的评价要求,也为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卓越绩效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为达到更高的顾客价值,就需要系统、协调的经营过程;更加强调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无论是追求企业卓越绩效、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宗旨,还是系统思考和整合,都涉及企业经营的价值观;更加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制定战略时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作为关键因素加以考虑,必须在长短期目标和方向中加以实施,通过长短期目标绩效的评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的结果加以确认,并为此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7结语

质量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做到节约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不仅把质量看成是国际市场中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且看成是对威胁人类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防御力量,把质量改进看成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减少废次品损失、增加社会效益的良策。因此加强质量管理、进行精细化生产,解决好质量与资源的关系,既能在消耗同样资源的情况下有更多的产出,增加更多的财富,也能为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走进WTO后的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57.

[2]齐建珍.知识经济与老工业基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82.

[3]王仕卿,韩福荣.品牌生态位界定及其演化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69-172.

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篇8

代表声音:

创新转型

汤亮(上海奥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倡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是经济增长、转型创新上重要一点。对于一些“专精特新”企业,政府不仅要在融资上扶持,在科技创新上也要给予一定支持,给企业启发,倡导或引导他们科技创新。同时,这对先进制造业转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有两个建议:一、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要耐得住“寂寞”,要在非公企业内倡导这种耐心,有了耐心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抢占“质”高点。二、企业家要有“大海洋”的意识。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在“走出去”的关键期,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

刘幸偕(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我认为创新是要把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分开。企业是要出效益的,做创新很难。很多企业的创新产品都是别人的革新产品,真正创新很少。我们要把创新的主体定义为研究院所。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公共性技术给企业,利用技术革新做新的产品,加快产品革新周期,否则每个企业都从头做,很多钱都是浪费了。企业单打独斗搞科技创新是很难,原创创新是研究院所做的。我们要重新定位,把企业作为核心创新、把研究院所作为科技创新、把大学作为技术理论创新,那么我们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会走得更远。

行业发展

辛春华(上海英硕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 董事长):我们要进一步管理、培育和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最近很多行业面临危机,比如乳品行业、能源行业、LED行业。在很多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要起到行业引领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行业协会自身发展、运行和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对主管单位的依赖性太强。我认为社会团体可以承接一部分职能,将行业协会的运行管理缺失补平,让行业协会在行业中发挥作用。我有几点建议:一、成立一个行业协会的领导小组,对整个行业协会的发展做个规划。二、对整个行业协会的人才进行培训。三、建立市场、社会、政府整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四、登记门槛和退出门槛不要设立太高。

小微企业

顾强(上海云湖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现在郊区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产业较为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缺乏技术和高水平管理。二、原材料成本上涨,税费负担加大,产品的利润空间明显缩小,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三、《新劳动法》出台后,劳资关系反而紧张,而在劳资纠纷中资方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现在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继续经营实业。除此之外,这些小微企业还面临融资难、申请土地难、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很难留住员工尤其是熟练技术工和年轻人,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我建议: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定要专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指导 ,政府要从产业规划、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入手,拿出实质性的政策。另外市工商联是否可以牵头组建企业内上下游产业集聚,俗话说“肥水不流外省市的田”。要在行业内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现状和长远问题。二、根据中央14号文件要求,适当减轻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特别建议将员工工资和社保基金纳入成本,而不是纳入增值税范围。三、针对企业用工难,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和政府要有针对性的担任培训任务。四、流动工不纳入社保范畴,减轻企业负担。

人力资源

顾国平(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总裁):创新是小微企业的动力。从我个人感受来看,我在海外拓展的时候,感觉科技型企业创新压力非常大,我们创新的费用一个月在1亿左右。我认为创新是来自于未来的收益,一方面解决市场问题,一方面解决投入问题。但是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少了好品牌的“走出去”。好的品牌就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是耐心问题。除了资本问题以外,人力资源其实在创新中是最具优势的。我们现在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引进外籍人员,他们的创造力是很强的,但是我们无法让他们加入,对我们来说发工资都是问题,要用人民币换成外汇然后再发给他们。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具体的,但是归根究底就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优秀人才引进来。除了引进外籍人员外,如何留住外流人才也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创新的基础。我建议要建设国际化平台。

上一篇:坐火车的随想写事作文300字下一篇:职校教师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