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征文《用爱撑起和谐的蓝天》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师德征文《用爱撑起和谐的蓝天》(精选6篇)

师德征文《用爱撑起和谐的蓝天》 篇1

一、爱,源之于大

教师在教育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爱,包括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这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田,这种爱如温暖的春风,催发理想之花;这种爱如通畅的桥梁,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爱不仅仅是人对人之间的情感关怀,它应是源于社会责任心、教育使命感和人文道德观,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1、社会责任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各种之相适应的基本素质:要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要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的态度,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全面的实践能力等等。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教育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成长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轻松愉悦,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学习生活,学会做人处事。

可以说,爱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就失去了根本方向。而没有社会责任心的爱,对学生来讲只是一种毁灭,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2、教育使命感。

中国的教育,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沧桑。直至今日,无数的教育先行者都用毕生的心力探寻着教育发展的真谛。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更要具备推进中国现代化教育健康发展的使命感,时刻思考教育的发展方向,探寻着教育发展与祖国发展相适应的道路。

随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教师更应明白,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于和谐、着眼于未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创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与学生在知识、情感、道德各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让学生逐渐懂得追求平等和自由,懂得宽容和关心,懂得交流和合作,最终成为一个推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一致的社会关系的人,为创造一个“文明、稳定、共处”的全新世界,做出贡献。

3、人文道德观。

追求人道主义“爱”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仁爱”的教育思想,虽然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爱大有不同,但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结晶。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在对传统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除了强调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权利、利益、人格等方面的尊重、关心和同情,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在的互相关心、互相同情、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之外,还强调了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把他人幸福的实现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对人道主义有了全新发展。

别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教育目的的人道化决

定了我们对学生的爱,起于人道,终于人道。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的价值体现,尊重学生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爱护、关心学生个人的发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施以我们的爱,创造和谐的教育发展空间。

只有源于社会责任心,源于教育使命感,源于人文道德观的爱,才是积极的爱,健康的爱,和谐的爱。

二、爱,施之于广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全面的,我们应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爱的广泛性。

1、爱所有的学生。

我们面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各自不同的独特个体。他们门庭有高低之分,家境有贫富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分,能力有强弱之分,成绩有优劣之分。我们的爱不能因为这些区别而有所不同,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爱的对象。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着成材,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关心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对那些后进生更应做到“爱你没商量”。

虽然在实际操作下,我们常有“爱优秀学生易,爱后进生难”的感慨。但创建和谐课堂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爱“天鹅”,更爱“丑小鸭”。首先要理解后进生,理解才是爱的前提和基础。后进生的各种表现,常常不合时宜,只要我们不视之为异端,重在认可,鼓励和引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之自爱,继而爱之;其次,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许后进生的各种表现,自己也曾有过,那么自己当时最渴望得到什么呢?由己及人,爱亦自生,最后,还要有为国育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立志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人材,持之以恒,爱生之情自然而生。

2、爱学生的所有。

爱学生的所有,就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心。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并不仅人表现为考试的成绩,而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某些方面的独特表现,而忽视其他了。以至于我们对学生的爱显得单

一、苍白。祖国的发展,需要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因此,所以要象关注学生考试成绩那样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做人基本素质的发展,用爱心激发学生各种内在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3、给学生所有的爱。

教师无份外,教师给学生的爱要“全”不要“偏”,只要是学生渴望得到的爱,我们都应该无私的奉献出来。每个学生都有许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渴望着不同的爱,不同的爱需要我们不同的付出。教师如父母,时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小到衣着、卫生,大到生病、福祸;教师如朋友,能与学生促膝谈心,游戏玩耍,平等交流,和谐融洽;教师如牧师,还要把社会对学生的关爱带进校园,传于学生。

三、爱,形之于微

爱本无形,化为有形,方显爱之艺术。形不在大,精细、巧妙才能实在。从人的外在表现出发,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形之于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在情感,尽可以通过双眼外显,我们对学生的爱亦不例外,用眼神向学生传达我们的爱,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学生答错问题,其他同学正在讥笑时,我们给他讲一个鼓励的目光,他便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和信心了,当学生做错事时,我们给他一道严厉的目光,可能胜过千言万语的批评和教育;当……

一道道内涵丰富的眼神,带着我们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渗 入学生的心田。激发他们自信,引导他们反思,留住他们的尊严,既教育了学生,又保护了学生。

2、形之于微笑。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用充满魅力的微笑 去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学生有所创造时,微笑是对他们的奖赏;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微笑是对他们的鼓励;

当……

每次微笑,便如一缕春风,轻拂学生的心田;

每次微笑,便如一片阳光,照亮了学生的小脸;

面对温暖的微笑,学生感受到的应该是关切,是爱护,是鼓励,是支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

3、形之于言语。

语言是实施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传递师爱的最有效的载体。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在语言上下足功夫。

从语音上看,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给听觉上美的享受,热情奔放的语调可以唤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委婉动听的语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语句的锤炼,逐渐形成固有的常用的充满爱心的语句。如“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你真是个好孩子!”……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充满爱心的语句最能打动他们的心,激发他们进步的欲望,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4、形之于双手。

在教育过程中,要将我们的双手变成传递爱与关怀的工具。当学生成功时,拍拍他的肩膀,给他们胜利的喜悦;当学生受委屈的时候,摸摸他的头,给他父爱般的温暖;当学生哭泣的时候,帮他擦掉眼泪;当学生伤心的时候,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们搂在怀里,安慰他们幼小的心灵。或是帮他们系上脱掉的衣扣,擦掉脏脏的鼻涕,握着他们稚嫩的小手,教他们学习写字……

我们双手的作用是无穷的,由此产生的爱也是无穷的。化爱为有形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思考、总结,一定能做得更好。

四、爱,求之于严

教师对学生爱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创造和谐的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对学生的爱,总是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和结合。”(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这说

明,“爱”和“严”是相辅相成的。仅有温暖和关注的爱,还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母爱的理解上。而教师给予学生的爱,并非是私人感情体现,而是出于教书育人的需要,必须强调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同时,给学生以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我们爱的目的,否则,单纯的爱,在各方面发展仍不熟,各种表现仍十分幼稚的孩子身上,要想达成教育的目的,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实现关爱、尊重基础上的严格要求呢?

其一,要有明确的标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十分清楚《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公民行为道德标准》等明文规定,再加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拟定的具体行为标准,来改进保障学生正常地接受爱的教育。

其次,要把握严格要求的适度。学生不同于成年人,更有异于军人,我们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应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要在严格要求中体现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关心,为他们提供及时的、积极的、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切忌出现那种“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做法。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事,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急于求成”不可取,“一曝十寒”更是没有用。要想让我们对学生的爱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持久性和系统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标,收爱于严格之中。

师德征文《用爱撑起和谐的蓝天》 篇2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学生首先是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所以,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用心去爱护他们,使其心灵不受伤害。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公平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权,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受到歧视或者冷嘲热讽,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与其他人的不同,教师不仅自己要保持一颗宽容之心,还要教导其他学生尊重别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与大家不一样就认为其是“不正常的”。其次,为学生保密。教师有很多机会和渠道获取学生的隐私,也有很多学生出于信任会主动告诉老师一些秘密。秘密其实就是一个人不愿意公开的某些事情,一旦被公之于众,可能会使得人的自尊心受挫,甚至产生心理阴影。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的秘密守口如瓶,不经学生同意,绝对不能告知第三个人。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获得学生信任、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防止其在生活和学习中背负沉重负担。最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与其他学生一模一样,同时,每个人也都有优点和缺点。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学习成绩也会因此存在差异。对此,教师应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但是,尊重并不等于迁就,对于学生身上不好的小毛病,教师必须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

二、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信任

学生的心灵十分脆弱,但同时又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在师生关系当中,教师适当表现出信任,可以起到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其奋发向上的作用。以爱育人并不是每天将爱挂在嘴边,而是要将爱渗透到行为当中,借助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为其带去“正能量”,使其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教师的信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潜力,甚至可以使其整个人的面貌都焕然一新。举例来讲,如果教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比这次考得更好!学生心中就会有一种“被理解”“被宽容”“被期待”的感觉,在下次考试之前,其学习的动力将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不想辜负老师的信任”。为了这个目标,其在学习中必然会更加用心,但其最终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得到夸奖,而是想要证明自己对得起老师的信任。这是一种温和的力量,但其带给学生的却是难以磨灭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师对一个平时成绩很差但偶然得了高分的学生说:“你这次怎么考的这么好?不会作弊了吧?”学生将会因为教师的“看不起”而产生一种“被羞辱”“愤怒”的感觉,在后期的学习中其很有可能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心理阴影。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十分常见,是对学生心灵伤害最大的行为之一,尽管教师可能是无心之言,但学生却普遍听者有意,所以,最终造成的影响往往极为深远。

三、学会赏识学生的亮点

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闪光点,在闪光点被人赏识和肯定的时候,人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班上成绩很差的学生可能歌声十分优美,教师课下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说:“你歌唱得那么好,将来说不定会成为大明星呢!”同理,对于口才好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说:“你将来不做律师有点可惜呀!”通过这样轻松的对话,教师既表现了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也拉近了与学生心理的距离,可以逐渐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赏识并不是盲目的鼓励,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教师在肯定学生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鼓励其好好学习。比如,对于口才好的学生,教师在表现对其的赏识的时候,也要使其明白司法考试不是人人都能过的,要想做律师,还得继续努力。师生关系一直被比作花朵与园丁的关系,花朵的盛放需要园丁辛勤劳作,为其浇水施肥,所以,要想帮助学生成才,教师就必须要有费心费力的觉悟,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问题,不仅不应厌烦,还要为自己参与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而感到高兴。批评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与此相比,以爱育人更加符合人性化教育的要求,也更能体现生本理念。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采用温和的方式,并注重对其进行鼓励,将学生引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上。这既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达到育人目的的基本途径。

四、以负责任的心态对待学生

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多关心学生,以负责任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责任是爱的体现,只有教师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给予学生爱与关怀。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看似其影响的只是当下,但其却决定着很多人的未来。所以,教师必须要正视自身的功能,科学认识自身言行的影响力,并善于将其合理利用起来。比如,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学不学是我的事,受影响的是我自己,不需要你来管我。对于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选择了放弃,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看待问题很不成熟,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引导使其健康成长,而非因为学生不配合就不管不问。考虑到师生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学生当中,减小彼此之间的代沟与隔阂,使得交流更加顺畅。为此,教师就要注重以下两点:首先,应保持童心,体验学生的感受,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如,教师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参与学生组织的某些活动,趁机了解学生。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与其和学生的关系好坏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师生比较亲近,那么,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为其带去的改变就会比较大。但若二者关系疏远,即使教师舌灿莲花,学生能听进去的建议也寥寥无几。所以,融入学生实际上是放大教师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为了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还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使学生心服口服,进而带动学生学习。

总而言之,爱在教书育人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点,也是教师必须要始终坚持的理念,尤其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为了达到以爱育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适当展示信任、学会赏识学生的亮点、以负责任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起到育人的作用,也唯有爱,才能撑起教育的蓝天。

摘要: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讲,具有爱心是基本条件。这里所谓的爱并不单单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包括教师对自身岗位、所从事的职业的爱。只有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倾注爱心,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结合教育的特点及要求,阐述了“以爱育人”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爱,教育,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玉红.爱是真正的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2016(34):74.

[2]周丹.爱在教育中[J].读写算(教师版),2016(26):85.

[3]张万玲.用爱包裹与爱同行[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7):51.

[4]江毓宏.唤醒生命意识强化育人责任[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8):187.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篇3

武汉市建港中学(以下简称建中)位于晴川阁下,鹦鹉洲头。学校始建于1957年, 2003年以前是一所完全中学,属武汉市三类学校。就是这所原来的三类学校,在以雷刚为校长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建中全体教育同仁的不懈努力,一跃成为“武汉市示范高中”。

学校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招生形势喜人,心驰神往的学生人数激增。

学校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得到了教育部、省和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百所“学习型学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市10所)。2008年,学校被中共汉阳区委、汉阳区人民政府授予“汉阳区名学校”光荣称号,雷刚校长本人同时被授予“汉阳区名校长”光荣称号。

学校的办学成果引起了省教育厅和省干训中心等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分别将山东、新疆等地的部分校长引荐到学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建中何以赢得如此迅猛发展的局面?记者走近校长雷刚,试图探询其中的奥秘。

显然,雷校长有意避开了记者关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思维定势,直奔主题:“这是因为我们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了‘平民学校’的定位……”

谦逊的雷校长没有长篇大论,却对学校实施“平民教育”模式进行了精准的解读。

解读中,这位深谙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的专家型、创新型校长不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不尽的启迪。

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共享公平的阳光

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罗霄同学在毕业感言中这样写道:“几年前,我只是一名中考失意者……”其实,在建中像罗霄这样的中考失意者并不在少数,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普高线下生。据统计,在学校生源构成中,60%的来自一般工薪家庭,30%的来自贫困、离异与单亲家庭,近10%的来自外来务工家庭。

建中地处汉阳区城郊结合部,生源复杂而参差不齐,呈现出两个方面特点:学业成绩是同类中学中较差的,家境大都是比较贫困的。

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学业差的学生不应该失掉信心;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应该没有未来。鉴于此,雷校长和他的团队从关爱学生的的未来和终身发展着眼,在学校定位为“平民学校”的基础上,提出了“愿求人人成才,更求个个成人”的平民教育思想。

“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实施“平民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指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做“整个的人”。

做“整个的人”?是的,建中毫不含糊地给出了明晰的答案:“着力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可持续学习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合格公民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把有能力的、有愿望的学生送进他们理想的大学,把落选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良好道德、有信心面对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是一份没有承诺的承诺。这就是建中对教育的理解,也是由建中教职员工的使命意识所决定的。

“平民教育也就是培养‘人中人’的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雷刚校长和全校教师一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刻意追求功利和名声,决不搞以牺牲学生终身发展为代价的所谓“教育”,而是走一条既重视高考却更注重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成人”教育之路,一条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之路。

“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平民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也是雷刚校长与他的工作团队默默追求的教育理想。建中人励精图治,不辱使命,通过短短几年不懈的努力,逐步确立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显著的育人特色,使建中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三类”学校“破茧成蝶”,在完成了“凤凰涅盘”般的壮举之后,一举成为武汉市示范高中。

建中阔步跨入了优质教育的行列。“竭诚为汉阳普通百姓子女提供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已经变为眼前的现实。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平民教育”的阳光里,平等地享受着优质教育的权利。

校本培训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是实施平民教育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建中努力探索一条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之路。几年来,学校立足校本,精心设计校本师资培训,形成了以“读书—反思”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带领教师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造就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而知不足,读而少是非。”学校自2003年起将图书室整修一新,每年新添置了1—2万元各类书籍,要求每个教师每周上阅览室读书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以此敦促教师养成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必然。同时,校长室还主编了一套名为《同成长,共进步》的校本师训教材,积极地引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读书活动拓宽了教师视野,增加了教师内涵,促进了教师成长。

“教学的成功建立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上”。 在建中,教师的月度反思已成习惯。每月一篇,校长每篇必导评,教师反思与校长导评搭建了校长与教师交流的又一平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教学活动。反思提高了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了被动性和盲目性,随之增加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意识”。

同时,建中还聘请省、市、区一批(共计10名)有名的特级教师、专家、名师为客聘教师,一聘三年,来校累计授课237次,为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客聘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资源,与武汉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武汉三中、省实验中学等学校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由客聘老师推荐,一大批名师被引了进来;由客聘老师引荐,《中国教育学刊》《教师继续教育》《校本行动》《教师管理与研究》等教师专业刊物向学校教师敞开了大门。

在客聘教师的指导下,学校自主生成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和“2+2+2评课法实验研究”两个区级课题,承担了武汉市教育局招标课题“发展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课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队伍。

实施校本培训,建中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干部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人,汉阳区名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7人,省市区优秀骨干教师68人,中高级教师101人,占教师总数的84%。

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省市区三级优质课比赛累计获一等奖22人次。其中,徐捷老师获省高中物理探究课一等奖。学校累计有102篇论文与案例获省市区各级奖项或发表在各级杂志和刊物上。

奠基学力让每位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建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为高等院校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建中,成人与成才相提并论,不偏不倚。

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根杠杆,我就会撬动整个地球。”这种夸张式的说理,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以及智慧和手段,那么,从局部看,在很多事上,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而从全局看,在人的发展上,是很难拥有理想的未来的。

建中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了“奠基学力,奠基人生”的理念。在雷校长和教师们看来,“学力”就是杠杆,拥有它就如同拥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智慧和手段。所谓“学力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语言符号和数字逻辑为支撑,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核心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和”。“奠基学力”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心理”等诸要素,发展“基础性学力”和“创新性学力”,完善“发展性学力”。

“我们的教育,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给予’和‘告诉’,教育应该是或更多的是‘获得’和‘感悟’。换言之,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力的发展。”雷刚校长接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为他们迈入社会铺好路,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好桥。”

“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亮人生。”在建中,有一项被全校师生乃至外界称为精品的活动——一年一度的“建中读书节”。其宗旨是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气质,“培养读书习惯,构建书香校园”,倡导人人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需要。“浸润书香,滋养心灵,精彩人生。”在读书节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高校教授举办《读书与人的发展》主题讲座,邀请书店进校开展图书集中展销,开设学生“图书跳蚤市场”,举办读书辩论会、美文欣赏会等等。读书节期间,大家都沉浸在读书的无限快乐之中。

同样,为奠基学生学力,建中在武汉市首开专门的“阅读课”。每班每周单独拿出2个课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自由阅读,自由摘录。同学们走进拥有近200种期刊杂志、10000册书籍的阅览室,犹如走进花香四溢的大花园,欣喜异常。每次阅读课,同学们总是早早地等候在阅览室门口,下课铃响,又总是久久不愿离去。

成才与成人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完善的人格。建中以“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其突破口,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学校还明确了月度教育主题,将“简朴”、“宽容”和“责任”等列为教育主题。在二月份组织的“宽容”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教师撰写文章。对“宽容”进行释义,讲述“宽容”的故事,论述“宽容”的积极意义,并给出一组衡量“宽容度”的自测题。这种特定的形式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能使更多学生意识到: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从而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生活的艺术。

月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成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人,有利于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合格素质、对未来充满信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发展的人。

因材施教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刘浩、乔玉婷两位同学父亲病故,家境贫寒,完全没有继续就学的经济基础。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并每月给予100元的生活补助。但是,他们毕业之后怎么办?走升学这条路,显然不太现实。加之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一技之长,将来何以立足社会?

何不变“捐资助学(学业)”为“捐资助能(技能)”?雷刚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若能从实际出发,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能为学生打下人生之基。学校在征得两位同学和其家人的同意后,将他俩送到武汉第三职教学校学习数控技术,所有费用均由建中承担。可喜的是,这两位同学毕业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建中,像这种因材施教的事例并非个案。学校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则是因材施教又一成功的案例。“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快乐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心理特征等因素,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在建中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让学生个体向一个个最近目标发展,积小步成大步,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因‘人’施教,评价学生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因此,每年四、五月间,学校都会举办一届“个性化的表彰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了很多奖项,除学业进步奖外,还设有乐于助人奖、孝心奖、环保奖、关心集体奖、爱心大使等。这种个性化的表彰和获奖人数平均每个班占到50%—70%。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习惯得以逐渐纠正。校园内洋溢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发展的良好气氛。

“在建中少数学生除学习成绩不理想外,其生活的信心、激情、行为习惯和意志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学校印了一份学生素质报告单,其中包括“老师对你说”“父母对你说”“我对自己说”几个板块,通过这种三方联动,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成长,激励信心。这样不仅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个性与差异,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他们身上的亮点,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每年10月学校都要举行展示学生特长的“艺体节”。艺体节里,绘画展、辩论赛、趣味运动会、三人篮球赛、卡拉OK比赛等活动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获得个性发展。部分有着其他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在大家的欣赏和赞叹声中重新树立了信心,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建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自信、激情与智慧,这是教育的结果,更是平民教育的魅力之所在。

封面人物介绍:雷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

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汉阳区名校长

湖北省骨干教师

汉阳区英语学科带头人

用爱撑起高尚的师德 篇4

—观《师德报告会》有感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在观看了《师德报告会》后,我深深敬佩吉林一中王力,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李晓玲,吉林五中的廉淑文和吉林工业经济学校的孙文澜四位教师高尚的师德。在他们高尚的师德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支点—爱。

一、在对事业的热爱中,坚守高尚的师德

一日为师,终生负责。作为教师一直坚守高尚的师德,正是因为我们对事业深深的热爱。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在高尚师德的指引下,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是充实而快乐的事业责任感。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活性、创造性的艺术过程。教师高尚的师德还应体现在不断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断提升自己创造性的教育能力。为了不简单地重复自己,为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四十分钟的课,常常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去寻觅。在紧张的教育教学之余,还要在科研领域中畅游。学习理论知识,认真思考研究专题。深夜,伴一盏孤灯,沏一杯苦茗,一字一字地推敲教材,研讨教学模式。时间在紧张忙碌中流逝着,精神在成长、丰盈与充实中感受着幸福。忙碌与幸福中饱含着高尚的师德。

二、在对学生的关爱中,升华高尚的师德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像一颗种子无声地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公正无私的爱去升华高尚的师德。

教师要积极营造出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母亲节的亲情礼物,运动会上的雄姿英发的身影,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爱孩子是为师之本,师爱更多的应该倾注于情感领域,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老师真切的爱,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天都能露出灿烂的笑颜。师爱,是阳光,要为学生的心灵成长负责,尤其要爱那些让人觉得不可爱的学生,更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当我们的爱深沉地爱着每一个学生时,高尚的师德就在不断升华。

母亲用爱撑起的信念感恩励志美文 篇5

看着儿子浩天的腿,可能没有机会再站起来的腿,她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度过难关,他拭去了眼角的泪水教会了儿子不可以轻易的流泪。一日,浩天见其他的同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便忍不住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去上学而我却不能呢?”问的张秀英揪心的疼,见儿子羡慕那些上学的孩子,张秀英决定用爱给儿子撑起一条求学的路。可是去了很多的学校都没有敢收的。因为他是一个玻璃孩,如若不小心这孩子的生命将会受到损落。为此张秀英也不知奔走了多少地方,终于有一所学校给这位母亲的行动感动了,决定收留浩天;还特意为他做了一套特殊的桌椅。

从那以后,张秀英抱着儿子上学。在学校的走廊里,几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见到张秀英的身影。她怕其他的孩子不肯接受他,便不时的向教室了张望,看儿子的表情。结果还是情感人间,其他的孩子不但没有排斥他,还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和他一起做游戏。看见儿子露出笑容张秀英也就长长的叹了口气,如释重负。(歌)每次下课铃声响过,其他孩子都出去玩的时候,张秀英才走进教室,把儿子从座位上抱起来,走至窗前看其他的孩子嬉戏。放学后,张秀英不得不抱着儿子走上几里多石的路。

虽然处处小心,但意外还是时有发生。一次班主任看浩天没有来,出乎意料的是作业却让同学给带来了,老师批改着作业见浩天工工整整的作业不觉心里一酸,流下泪来。

浩天渐渐的长大了,而张秀英的头发也花白了许多。抱不动就用夜里打工赚来的钱买了一台旧自行车,每天推着儿子上学。每天喘着粗气把儿子放在自行车上,还得摇摇晃晃的去锁门,几次都弄伤了手。由于家里日子只靠低保,张秀英只得和儿子啃馒头吃咸菜。匆匆饭后,还得赶时间送儿子上学,重复着不变的动作。晴天还好,若是雨天坡上坡下的,若走不稳就得滑倒,摔了儿子,因此她十分小心。而儿子也很争气,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令同学百般羡慕。

一次老师问他:“浩天你的理想是什么?”浩天没有迟疑的回答道:“帮助妈妈做家务,一辈子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听了浩天的回答,老师又是一阵的感动。也有问过张秀英:“为什么总不肯舍弃这个孩子?”张秀应答道:“他也是一个人也是一条生命,我没有理由舍弃他。”就是这样的一句回答,一直让张秀英坚信了十多年。终于有一天,天津一家骨科医院传来消息,说是浩天的脆骨病有可能治好。为此张秀英更加坚信,更加拼命,为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一天能站立起来。

用爱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篇6

张国强,男,曲阜市实验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曲阜市名师,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全国百佳班主任;出版教育专著《心会随爱一起走》和《聆听花开的声音》两部;2011年,《心会随爱一起走》荣获山东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做今天最好的自己》荣获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展评一等奖。

用爱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片叶子是一种精彩,融入了爱便成为浓浓绿荫。这些年,他一直在用心陪伴着学生成长,自己也不断提升和发展起来。

跨栏日记,走进学生心灵

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其中有一条是“师生共写随笔(日记)”。有这样一段深刻的文字映入眼帘:师生同写随笔,这里似乎蕴含着一条定律——随笔育德、启智定律,随笔的写作就是道德的长跑。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找寻学生认同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育,学生接受便会有好的回报。

九年级八班,一个毕业班,一个有着全校难以转化的“1号种子选手”的班级,一个没有进取心,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班级!常规比较差,到校迟到,到班不学习,课上纪律较差;没有上进心,普遍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比较松懈,没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面对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情,他真是夜不能寐,不时地思考着教育的良策……

他在班级管理上,一直很注重自己的管理特色,尤其是在班级名称上,比较有创意,拥有过激情九班、张国强班、励志号2010G09动车组等班级品牌。对于这个有全校闻名的难管的1号人物、集体荣誉感不强、没有向心力的班级,他该赋予它一个什么样的名称呢?他苦苦思索着,一个又一个的名称被否掉。他比较喜欢看体育新闻,在新浪体育网上浏览体育新闻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他的眼帘:刘翔。霎时间刘翔跨栏的好多精彩再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他上网搜索了跨栏的有关内容:跨栏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上进心,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有了,他的班级名称就和跨栏有关了;刘翔是一个人,他带的班级却有55位同学,叫跨栏什么呢?思索再三,他的班级何不叫跨栏军团呢?这名称听起来就很有气势,并且跨栏军团是一个奋斗的集体,很需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集体荣誉感要很强等。从此,跨栏军团就成了他们八班的班级名称。从现在到明年的中考有十个月,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跨这十道栏,每一道栏都要好好地跨。

他深深知道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想带好跨栏军团,必须要走进孩子心灵,可他通过什么才能做到呢?因为他们是跨栏军团,每天都要跨栏,为了让孩子们留下跨栏的足迹,及时反思自己的跨栏情况,他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写跨栏日记。跨栏日记每天都要上交,他每天也坚持批阅,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都及时回复。渐渐的,他感觉孩子们的心灵之门对他敞开了!他欣喜着!跨栏日记,让他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了!通过师生共写“跨栏日记”,鼓励学生说话,引导学生交流,和学生忧欢与共;“师生交流”具有了“朋友式交流”的底色,也成为他们平等的相互信赖的精神交往。

孩子们与他交流的话题主要不在学习上,而在于家庭生活、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当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与朋友之间有了隔阂的时候,当与父母与矛盾的时候,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当与老师发生矛盾的时候,当自己有了悄悄话的时候,当自己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看不惯的时候,当自己感到理想离现实很遥远的时候……孩子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一位他们感到可以信任的朋友!

王小聪,一位对老师还有礼貌,看似很阳光的男生,却是班里违纪最严重的同学之一;个性很强,不喜欢学习,自由散漫,喜欢他行他素,一说就知道错,可就是自控力差;被班里孩子们称为“长发哥”;对自己放纵,自暴自弃,有一次在办公室还对他说:“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他不想好了,你别管他!”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他充分利用了跨栏日记与他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不断解决他生活和学习中的苦恼,并用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激励他。一次,王小聪在跨栏日记中这样写到:

老师,我不愿意让你生气!你有高血压,我真不想气你,请你别管我!你要管我,真管不了我!你对我太好了,我真接受不了!你对我不理不问,我可能还得谢谢你!我以后还得旷课,不管你去不去我家!我家里这两天有点小矛盾。我以后可能还得打架旷课,因为我改不了这些习惯。我不是一个好孩子!读着孩子的跨栏日记,他的心情非常沉重:

聪聪,你好!你知道老师最高兴的是什么吗?那就是看到你高高兴兴地来到班里!老师希望你在家里能快乐地生活,在班里能开心地学习。无论你以前怎样,那都是历史了!只要你在八班一天,你就得和其他同学一样,该做什么得做什么!他对你的要求,一不会高,二不会过分。如果你真的想气老师,如果你忍心给老师雪上加霜,让他的血压呈上升趋势,如果你真的对自己不想负责,那你可以尽情发挥!

他是一位很认真的老师,对工作不认真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要做好准备,别老想着旷课和违纪,在他这里是不可能混过去的!他不想管你,真的!你只要和其他守纪的同学一样就可以了!

还有,在你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们能相遇相识,应该算是一种缘分吧,所以老师希望你能倍加珍惜!以后无论你想做什么,当你想起在初中的最后一年,还能遇到他这样一位朋友,你会感到幸运的!祝福你,孩子!

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老师在期待着你……

你的朋友 张国强

2011年10月8日 张老师: 您好!读者您给我回复的跨栏日记,我想了好久,我干到很羞愧,真的!您对我太好了!以前是我的不对,我应该尊重老师!以后我会调控我的脾气的;我知道自己的成绩这么烂,经常逃课和上课说话的缘故吧!以后我会慢慢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的,请您一定要相信我!

您的朋友 王小聪

2011年10月9日

正是在这种心与心的约会中,孩子逐渐地懂事起来,慢慢地成长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变了:在全国校园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观摩会上,他用一曲《他相信》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正如他唱得一样:他相信他就是他,他相信明天,他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毕业前夕,他在“跨栏日记”中这样写到:老师,他以后要考个师范类学校,做个像您一样的好老师!

他喜极而泣,果然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正是这种爱的付出才换回了一个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班无差生

因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所以老师可能会从心里把学生三六九等了,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差生。“差生”,从狭义来讲就是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效果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群体;

这的确是一种客观现实!而他在自己的教育探索中,却逐渐感悟到:班里其实可以没有差生的!关键是看他们老师的教育理念了!教师有了“博爱”,眼里才没有差生、坏生。正如叶圣陶所说:“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若得人心烦的小魔王。”

“我班无差生,我心无差生”,是他这些年一直在实践的教育探索: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过失,用期待的心灵去对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就。这样,知识的传播借爱的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爱的感染会水到渠成。

张勇,他们班,也是学校的头号难管的孩子。上课还不时地发出声音;作为易燃物,一点就着;不点,也会自燃;以自他为中心,得让别人围着他转,否则就会说出他的口头禅:你为什么要对他这样啊?第一,他没打你吧?第二,他没骂你吧?记得第一次排位后,都不愿挨着他,对于他这样一个还有自尊心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他立即跑去找校长了,据说也是这样说的,第一……第二……她为什么不愿挨着他呢?

对于这样一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孩子,心中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对他他一直在进行着激励 赏识教育:比如班里有事时先征求他的意见;给他排最好的座位;上课时及时表扬他;让他负责办理的公物管理;和他一起去游玩等等,效果是明显的:他不是非常的大言大语了,言行能有所控制了,看人的眼睛开始有了欣赏的目光,脸上也逐渐充满了微笑!

是啊,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需要对孩子的赏识和激励,需要对孩子的宽容,需要对孩子的用心呵护,需要需要等待花开!更需要“不抛弃 不放弃!”

“不抛弃,不放弃”应是他们教育工作者呵护孩子自尊心,坚守后进生教育底线必须坚持的原则!

不抛弃,是说他们从心里不想把孩子排斥出班级,推出校门,这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基础,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才会“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不放弃,是指不放弃他们心中的教育信念、理想与追求、应该坚持的原则,以及由信念、理想、追求与原则所换来的努力与拼搏,不放弃最后一刻成功的机会,不放弃任何成长与净心的机会!在不抛弃孩子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诊疗,想方设法,采取各种积极的教育措施,用爱等待花开,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用情一起和孩子们徜徉在花的海洋,用坚守等待花开!

不放弃,我们“怒放的生命”才可以彼此“牵手”,才会思考“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才会用心“读你”,“懂你”,才会“把悲伤留给自己”,我们才坚信“山不转水转”,“阳光总在风雨后”,才会收获“盛夏的果实”!才会有了美丽的“星语心愿”:让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也能“飞得更高”更远!建设动态班级文化,让班级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一个班集体必须形成独有的、可继承性发展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则可以通过创设一定氛围来体现、物化,让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也是利用班级文化氛围去浸润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可是,如果一个学期墙壁都说一种话,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吗?所以,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一种静态的班级文化。经过我的文化建设实践,我逐渐感觉到静态文化的弊端,于是我开始探索实践动态的班级文化:

1、坚持每天和孩子们一起集体宣誓,让孩子们每天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学习和成长!宣誓语:人生就像跨栏,每天都要勇往直前!每天进步一点点,跨好每天这道栏!做今天最好的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为跨栏积蓄力量,学习,学习,再学习!

2、创办论语讲坛,用经典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他每天利用早读时间,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论语讲坛,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汲取论语的智慧,从而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以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学生灵魂,每天小组“论语讲坛”已成特色。

3、每周一班会上,师生齐唱班歌《他们是跨栏军团》,不断激发着孩子们斗志昂扬的跨栏动力。

小芳在毕业时给老师的寄语是这样写的: 刚开学时,我们一脸的羞涩和懵懂,直到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名字---跨栏军团,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班歌,我们露出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每天早上的集体宣誓,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前行;每天的论语讲坛都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起初我们都不理解,老师举办这种活动的目的,但是老师的坚持让我们从中获益……

莱芜市丈八丘学校网名叫“夜空的繁星”的老师在听完他为他们做的报告后,在随笔中这样写道:张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学校里最敢“啃硬骨头”,最敢接管不好管教的班级并能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换句话说,他有自己的“绝招”。这个“绝招”就是建立班级动态文化:设计每周一次的“创新班会”会让所有学生恋恋不舍,吸引他们的关注;开办的“论语论坛”极大地增强了每个小团队的凝聚力,继而增强了班级大环境的改善;每天与学生沟通的“跨栏日记”更是成了每位学生必读必写的“心灵鸡汤”。动态的文化建设比固定的展览有效多了。

教育,需要用爱来经营,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需要用心来经营,因为“认真只能做对,用心才会做好”; 需要用情来经营,因为“情到深处泪自流”;需要用坚守来经营,因为没有坚守,就没有美丽的教育。

上一篇:安全教育的故事下一篇:优秀读书心得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