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精选11篇)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1

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看,尽管这两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但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的,其中有些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2

我们应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但是, 由于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所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这是我们做好心育工作永恒不变的理念。因此, 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面积地科学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必须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此, 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定期参加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2) 建立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掌握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3) 开展自我评价活动, 教师定期不定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自测, 并不断反思;

(4) 组织全员教师参加市、县举办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使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 篇3

心理健康是个体各种心理要素整合的综合表现,主体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积极向上,自我感觉良好,不仅能适应当前的环境而且能主动发展自我,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综合各种标准及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大多能够符合以下条件: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情绪稳定,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有意志力;反应适度;自我认知良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人们面临难以招架的知识更新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既是每个人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创造力,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公共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最低层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成员有道德舆论监督和精神感召作用。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基本规范,是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一致性

1.目的上的一致。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可见两者均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成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更加侧重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后者侧重于社会精神文明的道德风尚的建设。

2.内容中有重合交叉。社会公德教育中的不少格言、警句,如“人在社会,敬业乐群,同舟共济,自重敬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就与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具有同情心”是一致的。

3.工作原则的一致。两者的对象都是有知识、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学生,因此都必须遵循做人的工作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如满腔热情、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疏导性原则等。

4.效果是彼此协调的。由于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三个层面的完美整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格。因而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行为规范是密不可分的。马斯洛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正义感等。事实上,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常常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其心理一般是健康的;同样,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差异性

1.具体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重视个体的自然属性,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力图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信自强、自控自律,情绪稳定,适应社会,即“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社会公德教育则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其目标侧重在形成个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品质和习惯,其本质仍是一个内化过程。它使教育者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成为一个有社会感和责任感的社会的人。

2.制约因素的不同。两者都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但前者更多地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后者阶级色彩较浓厚。西方文化强调和鼓励自我奋斗,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与成就。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集体,认为个人的幸福应建立在集体幸福的基础上,比较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与社会保持一致。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受文化观念的影响。

3.方式和手段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由下而上,主要是帮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通过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来增进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主要方法是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讨论、心理训练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推动个体积极思考,自我反省,促进成长。社会公德教育一般有统一的规划,采用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

4.核心问题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幫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克服在成长中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困难,增强承受挫折能力,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成长。社会公德教育则力求使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摒弃浮夸虚假、狭隘自私的观念,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行为规范。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4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耐挫能力的培养、优良性格的培育、心理适应与调适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指导.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全员参与、全方位结合、全过程参与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作 者:黄巧香  作者单位:郴州师专,初等教育系,湖南,郴州,423000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4) 分类号:B8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吉林省桦甸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艳菊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精神医学等学科为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美德是孩子的财富,家长的个性、自身形象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学生形成不健康心理的诸因素中,来自家庭的因素,远远超过来自学校的因素。且不论父母感情不合的因素,父母离异的因素,父母去世的因素,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的因素,只论家庭比较健全的`情况。

首先,中学生与家庭的矛盾高于师生矛盾。据调查统计,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有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哕嗦;认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认为与教师有矛盾的1.7%.

因此,家庭教育,特别要注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父母在某些方面令自己反感,也不要出言不逊,激化矛盾,双方可用心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加强沟通。

其次,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据调查统计表明,有76%的中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不良影响: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特别不注意孩子情绪、情感变化。二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三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四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害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认为自己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五是把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沟通变为父母的单项训斥。

综上所述,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而且学校有责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更好地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一)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明确学校与家庭沟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及目的任务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担负着养育的任务,又担负着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而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就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指导好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这一工作的完成,又有赖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沟通,使家长协调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好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教师与家庭的沟通属于双向的平等沟通,一方面教师通过这种沟通而深入家庭,另一方面,学生家长通过沟通介入学校教育。

(二)建立学校家庭沟通的心理健康制度

首先,建立每周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卡。一周内,学校、家庭对学生实施了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效果怎样,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分别填卡。周末传递互换,学校、家庭看后签署意见后再互换。这样便于学校、家庭及时协调、配合,达到教育的一致性。

其次,建立每月一次家长联系制度。家长和学校每月至少面对面交换一次,直接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行为举止、施教方法、施教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阶段性目的的任务和阶段总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制定施教任务。总结的目的在于找出优缺点,制定出下一周期的施教任务。

(三)学校与家庭沟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的一致性。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情况,争取家长协调配合,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健康发展。

2.关系的平等性。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要靠自己的职业责任感和对学生的满腔热情以及靠自己突出的教学成绩来赢得家长的信任与合作;而作为家长则是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前途而求助于学校,所以教师与家长的协调配合,双方关系是平等的,方向一致的。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篇6

1.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2.卫生宣传:是指卫生知识的单向传播,其受传对象比较广泛,不注重反馈信息和效果,往往带有“过分渲染”的色彩,常以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看问题。

3.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4.健康促进: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5.行为:行为是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由内外部刺激作用于动物和人所引起。

6.健康行为: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

7.预警行为:为一些事件做提前的准备,预先警告的行为、动作。

8.危害健康行为:对己、对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明显或潜在的危害作用的行为。

9.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行为表现为做事动作快,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进攻性、雄心勃勃、竞争性强、一心想到工作、缺乏耐心、时间紧迫感强等,其核心行为表现为不耐烦和敌意。一般A型行为的冠心病发生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比非A型行为者高2~4倍。

10.团体健康相关行为:指以社会团体为行为主体的健康相关行为。

11.自觉易感性:指个人内心感觉到自己健康状况面临受到损害、面临某种疾病的威胁。

12.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

13.创新扩散:指一项新事务(新思想、新工具、新发明或新产品)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在整个社区或某个人群内扩散,逐渐为社区成员或该人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

14.健康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即健康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所制作、传递和分享的内容。

15.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 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16.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

17.大众传播: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

18.组织传播: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19.自我传播:又称人的内向传播、人内传播。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内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

20.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以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为主获得信息,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等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21.健康教育诊断:指在面对人群的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健康教育资源可得情况的过程,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22.倾向因素:是目标行为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基础,包括个人的知识、态度、信念、自我效能认识以及行为动机和意向。

23.促成因素:指使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或形成某行为所必需的技能、资源和社会条件。

24.健康教育培训:是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负有健康教育责任的人员进行专门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过程。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活动。

25.社会营销:将新的思想和理念介绍、传播给对象人群,并提高对象人群中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率。不仅关注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使人们完全参与并且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过程,是能够提出新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

26.健康教育市场:是医疗卫生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市场分支,是有关人的健康相关行为的健康需求和供给市场。

27.学校健康教育:指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奋斗,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健康经验和知识结构。

28.学校健康促进:是指在学校社区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促进学生健康。

29.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0.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

二、简答题

1、请简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决策者观念的转变,促使其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条件。(4)积极推动医疗卫生部门实现观念与职能的转变。(5)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2、请简述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加强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请简述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最广泛地动员了全社会对促进健康的共同参与;(2)强调了环境和支持体系对于促使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促进健康的意义;(3)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4)在三级预防中,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4、请说出团体健康行为的标志。

目标明确;全体成员都积极支持、参与团体的目标行为,并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团体的决策者积极参与和组织对健康相关行为的选择、策划、实施、评价和激励活动。

5、人生准备阶段有何特点?

机体发育、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很迅速,生理和心理都较稚嫩而脆弱。是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6、保护动机理论对健康信念模式有什么发展?

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因素,它们与行为“收益”有关,与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相悖,由此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显然,健康教育实践中必须充分估计这两个基本因素。内部回报(intrinsic rewards):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吸烟所致快感。外部回报(extrinsic rewards):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7、简述健康教育中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保证效果原则:根据预期达到的健康传播目标和信息内容选择传播媒介;(2)针对性原则:针对目标人群状况,选择传播媒介;(3)速度快原则:力求将健康信息以最快、最畅通的渠道传递给目标人群;(4)可及性原则:根据媒介在当地的覆盖情况,受众对媒介的拥有情况和使用习惯来选择媒介;(5)经济性原则:从经济角度考虑媒介的选择。

8、请说出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

1、健康传播者方面;

2、健康信息方面;

3、媒介渠道方面;

4、受传者(受众)方面;

5、环境方面。

9、请简述健康教育市场的特点。(1)服务效益的社会性(2)营销产品的不可存储性(3)较强的专业技术性(4)专业权威性

10、请简述PRECEDE-PROCEED模式。PRECEDE-PROCEED模式由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提出,是当代健康教育领域最有代表性、也被最广泛应用的健康教育项目过程模式。其中,PRECEDE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指的是影响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因素可以分为上述3个方面,探询这些因素的过程就是健康教育诊断,即需求评估。PROCEED是实施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指的是要通过教育、环境改善和政策支持来改变影响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为我们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和措施指明了方向。PRECEDE-PROCEED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入手的分析与思考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思考;其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以及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多重因素,进而采取干预措施,直接针对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因素,促使上述相关因素发生改变,再引发行为改变,最终实现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PRECEDE-PROCEED模式是以逻辑关系开展健康教育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模型中比较经典的代表。

11、简述健康教育计划设计的基本步骤。P156(1)选择优先项目

(2)制定计划目标和具体指标

(3)确定教育干预策略框架、项目活动内容、方法和日程(4)确定组织网络和人员队伍(5)制定监测与评价方案(6)制定项目预算

12、请说出健康教育干预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内容:(1)工作进度监测

(2)干预活动质量监测

(3)项目工作人员能力监测

(4)阶段性效果评估(5)经费使用监测 方法:(1)记录与报告

(2)定期召集例会(3)现场督导(4)审计(5)专项调查

13、简述健康教育评价的意义。

(1)是健康教育计划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2)可以科学地说明健康教育计划的价值(3)是一种改善计划

(4)评价结果可以科学地向公众、社区阐述项目效果,扩大项目影响,争取更广泛的支持(5)可以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14、健康教育的培训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与练习法、自学指导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参观法

15、健康教育培训应遵循哪些原则?(1)目的明确

(2)按需施教,学用结合(3)强调参与(4)灵活应变

16、简述学校健康促进的特征。

1)所用的健康模式是完整的、系统的;(2)通过鼓励家长参与使家庭参与进来;(3)涉及物质环境;(4)承认学校的社会文化精神的重要性;(5)把区域和地方的卫生服务与学校联系起来;(6)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正规健康课程;(7)增加女孩和妇女在社区内享有教育和保护健康方面的公平性;(8)促进学校与家庭和社区合作。

17、戒烟的行为技巧有哪些?

可以用DEAD四个英文字母表示:推迟(delay)尽力推迟吸烟直到一阵烟瘾过去。推迟是一种策略,是用以降低由戒烟引起的焦虑和恐慌的最有效方法。回避(escape)当吸烟的朋友聚会或其他特定环境可诱发烟瘾时,可暂时离开引起你的烟瘾的场所。避免(avoid)戒烟的最初两周往往是最易复发的危险期,应避免接触主要的刺激物或场所,如会见吸烟朋友、参加宴会、俱乐部,避免生气等。分心(distract)烟瘾通常仅持续数分钟,这时可以通过与朋友打电话、饮水、散步、淋浴等活动分散对烟瘾的注意力。

18、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原则是什么?

1)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2)完善艾滋病控制的法律、法规;3)增加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采取“本”、“标”兼治的干预措施;4)转变观念、消除社会歧视;5)制定中长期预防、控制艾滋病规划。

19、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哪些?

具体目标:⑴具有系统的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知识;⑵能以开放的心态,消除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的恐惧和担心;⑶对性征上出现的各种表现(包括自己和他人)能持有客观和理解的态度;⑷在男女两性间的关系上的正确态度以及了解自己应对他人所具有的责任感;⑸认识健全的人际关系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性;⑹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感;⑺具有足够的知识,驱除对性生活恐惧心理,防止性放纵和性异常,能保护自己并且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⑻通过学习和教育,使自己在将要担当的配偶、父(母)亲、社会成员、公民等各种不同的角色中,能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特征。

主要内容:⑴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知识;⑵性生理的发展规律;⑶防治性传播疾病的知识;⑷普及避孕和优生知识教育;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简述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策略方法。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7

德育教育就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某一目标的引领下帮助学生塑造优良品德的一项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所能用到的理论有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等,教育者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辅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解决自身心理矛盾,缓解各方面压力,让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对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融合的途径进行介绍。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两者在运行的机制和实施具体的任务方面却有所不同,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基础上所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德育教育却是教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心理健康教育被包括在德育教育中,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被视为德育教育的延伸教育。两者的主要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起来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 一) 两者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如今,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开始重视“能人”“好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大,人们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的对抗挫折能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团结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将两者相互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

( 二) 两者的融合符合德育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显著。此外,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思维能力会增强,情感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将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一定要在德育教育中采用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填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 一)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因此,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其言谈举止还是道德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扮演好其角色,才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既要负责学生的学科教育,又要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班主任又是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教师, 所以,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学科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其主要形式,因此学科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学科教师要将单纯的学科教学工作转变为知识教学、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融合性的工作。学科教师要做学生思想品德的楷模,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教育氛围等都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黑板报、讲座、广播、建雕塑、图书馆等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三) 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处于青春后期且在高考阶段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压力、未来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必定困扰着他们,需要心理学教师发挥“知心人”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心理学教师及班主任可以采用咨询、谈心、热线电话、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及德育教育,从而解决他们的困扰,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 四) 完善学生会、团委工作

学生会与团委是高中学生展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 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 举办成人礼等形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 五)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学生习惯及个性养成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成员间的亲情感化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将其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 六) 集聚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有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高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理所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教育部门需要社会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工作,充分打击社会上侵害高中学生的行为,如一些娱乐场所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积极组织高中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从而达到使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完美人格的目的。

结语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8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9

摘要: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新世纪挑战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①正常的认识能力。

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增加交往力度,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本质,而且在各种锻炼中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 篇10

化学与环境学院 蔡洁莹(2011240116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挑战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虑的健康心理。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归纳,表达,交流等能力。知识目标:掌握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主题:直面困难,战胜挫折

三、教学时间:2013年12月

四、教学地点:广东省xx中学

五、教学对象:广东省xx中学初二学生

六、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七、教学内容

(一)、故事引入

观看视频《十字架的故事》,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主人公失败的原因——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就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

(二)、正确认识挫折

让学生通过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遇到的困难或挫折写在小纸条上回收,教师抽取小纸条读出内容,让全班学生出谋划策。

总结学生提到的些困难: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以及

社会因素引发的困难。

(三)、如何应对困难挫折

请同学分享交流交流应对困难挫折的经验和体会。教育学生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和长辈沟通寻求帮助,教育学生要抱着正确的态度,把每次挫折变成一次锻炼自己、完善自我的机会,介绍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

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正确适应机制:

(1)、建立积极的挫折心理防卫机制

(2)、合理运用挫折心理调节机制:保持正确态度、提高承受能力、改变受挫环境、培养乐观精神、进行适度宣泄、借鉴他人成功做法、调整目标。

(四)、教师总结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耽于享受;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强者之所以为强者,不在于他们遇到挫折时根本没有消沉和软弱过,而恰恰在于他们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沉与软弱。鲁迅彷徨过,哥白尼忧郁过,伽利略屈服过,歌德、贝多芬还曾想自杀过。但他们通过斗争,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遭受挫折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是十分重要的。总结经验教训时,要注意下面4点,(1)目标是否恰当。要检查主观的智力、能力、体力是否适应目

标的达成。若目标过高,就要适当降低或改换目标。更不要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

(2)方法是否稳妥。若目标确属可能达到的,就要检查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是否稳妥。如发现“此路不通”,就要改弦易辙,不要停留在十字路口观望、徘徊,坐失良机。

(3)阻力来自何方。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要想方设法排除阻力,化阻力和助力。

(4)争取社会支援。遭受挫折后,采取新的试图行为时,要注意争取社会支援,也就是运用助力、抵消阻力,以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五)、观看励志电影

观看电影《一公升的眼泪》,引导学生学习同龄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

八、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篇11

问:詹教授,您好。您是德育专家,在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能否谈一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答: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我把德育内容概括为“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可以纳入德育范畴是有争议的。有的学者不同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之中,理由是智育、体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虽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构成了德育统一体。其中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

问: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么如何理解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答:心理健康是整个教育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教育心理划分为德育心理、智育心理、体育心理、美育心理等,各育中都有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之所以主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升学、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惑和新的问题,诸如孤独、恐惧、猜疑、报复、嫉妒、忧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造成心理脆弱、精神分裂,甚至出现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实践证明,这些心理问题不是智育、体育、美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完全奏效的,因此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增加和充实心理教育,这是新时期德育内容的新拓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的思想,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非智力因素、个性优化、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等方面系统阐述心理健康对创新人格的意义,这不仅拓宽了德育内容,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而且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的内容和基础,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内容和基础。

问:德育历来是您研究的主攻方向,您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得如此重要,那么,您是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之中的呢?

答:我认为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经、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构成的。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等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主张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以要素系统为纬,以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有机组合。从动态性的原则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民主、法制、纪律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等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各阶段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等,都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总之,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要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使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等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我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的要素系统和层次系统之中,即在学校德育体系中,融入和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问:我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体系之中,是一种指导思想,那么,在德育过程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答: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共同点,实践的观点是德育的基本观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点。它们不同于智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不是只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开展活动应当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社会实践、心理训练等。我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这一点对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极为重要,是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定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问: 我知道,您主张用《成长册》代替原来的《成绩册》,这是否意味着《成长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呢?

答:是的。《成长册》既是德育的一个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载体。《成长册》的实验研究及编制在指导思想上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导向性和激励性的原则。横坐标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征、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八个方面;纵坐标体现“发展和创新”,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出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梯。《成长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是既相互关联又体现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一系列指标的总和;《成长册》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学生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体素质评价中的主体性,自赏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辅之以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审评。把整体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联络感情、交流思想、传送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形成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合力。《成长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进行编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于时代气息,新颖、实用,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们都喜欢使用。实践证明,这个载体对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很有帮助。

问:我注意到,您总是交替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两个概念,您认为这两个概念是相同的吗?

答:常见的提法有心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育、心理辅导、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究竟以什么提法为好,理论界众说纷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人的健康标准角度提出的,只是心理教育两大主体部分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心理发展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则是心理教育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我比较赞同使用心理教育这个概念。

心理教育是指遵循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培育、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不良心理,矫正心理障碍,有效促进人的社会化,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心理教育二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定义虽然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它不失为一家之言。它突破了习以为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所造成的偏狭之处,使心理教育的内涵更加全面、完整和丰富。这样的界定才是作为德育五要素之一的心理教育的本质内涵。因为德育不仅是规范性的、预防性的、矫正性的,而且更是开放性的、发展性的、导向性的。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人的社会化,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心理教育以行为习惯养成,生存适应训练,情绪、情感调控,人际交往指导,健全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采取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系统的、有序的、渐进的教育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课是心理教育的有效形式,而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教育的辅助形式。心理教育更容易使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更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容易使人看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更重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以,我认为使用心理教育这个概念更好一些。当然,可以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同义语。

问: 我们知道, 您顺利完成了“八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又拿到了“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在心理教育方面您有什么新的想法?

答:我主持了“八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议。李岚清副总理看到这个建议后,做了明确的批示,把建议内容纳入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此后,我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今年4月下旬在湖南省株洲市召开了“九五”结题暨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对优秀实验研究成果及先进实验区、先进实验学校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上一篇:吃西瓜比赛周记下一篇:习近平的7年知青岁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