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精选10篇)
朋友们,相信你一定知道火山,在电视或电影里看过火山爆发的场景,一定会被它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所震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口的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去对火山这个汹涌的自然之力有更深的认识与解读。
火山口公园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的石山镇,距海口市约 15 公里,是国家 4A 级景区。园内及附近有距今2.7 万年至100 万年间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死火山口群,是国内保护最完好的火山口遗址,被专家称为“火山地质博物馆”。在 年火山口公园被列入了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年又与广东湛江雷明半岛火山口群联合申报的雷琼地质公园,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在火山口公园,我们主要参观的是马鞍岭火山口,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之一,在火山口公园的众多火山中尤为突出,山高 222.8 米,是琼北最高峰。马鞍岭有两座火山口,呈双锥型,形似马鞍,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马鞍岭。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马鞍岭火山口了,我们顺着这登山台阶往上爬。大家请看前面这座小石庙,据考证是清道光四年修建的。庙前有一石牌坊,上面写着“山岳配天”四个大字。案上供奉着三位神仙,是“土地神”、“山神”和“风雨神”。传说这三位神仙曾经把一位仙女从凶恶的火神那里解救出来,并屡次赐福于人类,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此当地的居民每逢重阳节和军坡节都带着祭品到这里祭拜这三位神仙,以表达对三位神仙的纪念。
现在我们已登上了火山口的最高点,您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火山口是双锥型的,南北两峰相对隆起,中间成漏斗形下陷,口径130 米、深有90 米,
从山顶沿石阶到火山口底部,火山爆发遗留下来的满是气泡的黑色熔岩历历可见,站在火山洞里面,看着周围陡立的熔岩和茂密的植被,再加上脚下冷气阵阵,让人对火山口不由有那种胆颤的感觉。
除了马鞍岭这个火山口,附近还有一片地下火山口群,被地质专家誉为是颇具规模的火山岩洞博物馆。这些火山口群中以仙人洞和卧龙洞最为出名。尤其是仙人洞,该洞洞中有洞,且在洞中发现了类似古人类使用的石器,所以专家们认为仙人洞有可能是人类祖先穴居的遗迹。两洞目前还未开发,但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以后开发了我们可以再去参观它们的神奇。
沿着马鞍岭火山口的边沿,可以登高绕行一周,在山顶还有个观海亭,在那里,极目远眺,您可以看到远处烟波浩渺的琼州海峡、高楼林立的海口市和万亩的`荔枝林。每年的4— 6 月份,在这里您就可以品尝到清甜可口的荔枝,所以火山口所在的石山镇一带被称为“荔枝之乡,水果之乡”。
来到火山口,除了有清甜的荔枝以外,还有闻名海内外的石山雍羊。石山雍羊专吃火山上生长的“羊草”长大,个子不大,细皮嫩肉。石山雍羊主要的吃法是涮羊肉,它与内地的吃法不一样,是皮、肉、骨头一起吃,用火锅煮出的羊肉爽滑可口,不腻不膻,其汤清香沁心。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在吃了石山羊之后就赞不绝口,欣然写下了 “混沌初开奇景在,天明曾注古岩浆,更有佳肴堪品味,东山羊与石山羊”的诗句。
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口西南石山镇、永兴镇。公园拥有40多座第四纪火山,其类型之多样、熔岩隧道之奇特,实为罕见。在1万年前,海口火山爆发,堆积的熔岩经过自然的风化,呈现出多样的奇特景观,形成世界罕见得我第四纪火山群。海口火山群遗迹形态各异,犹如镶嵌在琼州大地的一串串珍珠。漫步其中,山林秀丽,熔岩奇峻,洞穴幽深,风韵独特。万年前的火山、千年火山石文化和热带生态植被相融合,构成了以热带火山生态与文化为内涵的地质公园。
一块红色玄武岩石堪称公园的“镇园之宝”,它的上半部分呈规则的熔岩刺,是高温状态而富含气体的玄武岩在重力作用下拉伸形成的;下半部为熔岩钟乳,说明它生长在熔岩隧洞中。这种熔岩钟乳与我们平时在风景区看到的“水”钟乳不同,它属“火”,是在熔岩隧洞顶部,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的冷凝过程中由重力作用形成的。除此之外,这块玄武岩石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原本灰黑色的岩体暴露在地表经数千年的风化后变色而得。
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火山科普馆,收藏有采自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板状熔岩;采自日本云仙火山的安山岩;以及采自本地的凝灰岩、火山弹、绳状熔岩、球状熔岩等。
形态各异的熔岩,生成条件也各不相同。讲解员告诉记者,当地下水被上升的岩浆加热产生大量水蒸气,迅速膨胀爆炸形成的碎屑物与水会混合喷出地表,形成涌浪堆积,之后历经长期凝结、压缩形成“凝灰岩”。如果熔岩碎屑物在喷射到空中时,稍有凝结但尚未完全冷却硬化,在回落地面以前,在空中旋转且有一定圆度,即会形成外形似面包、梨、纺锤等状的“火山弹”。“球状熔岩”是岩浆从已经冷却的空隙、水洞中挤压而成,其纹理清晰可见,列为观赏石;“绳状熔岩”则是熔岩流动时表层先冷凝而成,具有塑性的薄壳,并受制壳下流动的熔岩推挤、拖拽形成发皱的熔岩形状,似长绳盘绕而得名。
更为难得的是,海口火山群地区的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充分利用火山石,形成了独特的石器文化,你可以在科普馆中一睹为快。石缸、石盆是主要的蓄水工具。古时的火山地区吃水靠天,石缸一般被放在屋檐下储存雨水,没有排水孔;而石盆有排水孔,一般用来当洗盆或浴盆。当地人还将玄武岩块凿平,其边留下1~2厘米的盆沿。海水上涨,流入含火山泥的蓄水池,制成卤水。清晨,将卤水舀入石盆里,过滤日晒至下午,结晶成干净雪白味鲜的盐。
登上公园的观景台,整个风炉岭的全景尽收眼底。风炉岭火口属于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喷发而形成的,深69米,口径约130米。相较于其他火山口,它有两大特点:其一不积水,不管多大的降雨都不积水成湖,原因在于这里的多孔状玄武岩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雨水很快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或矿泉水;其二是长满植被,野生植物多达1200种,这在世界其他地方非常罕见,大多数的火山都是光秃秃的。
步入火山口底,你会感觉分外凉爽,即便是盛夏也有“开空调”的效果。这是由于口底被阳光直射的时间少,再加上植被茂盛,下雨时岩石吸了水,在气温升高时,水分慢慢挥发出来。“火山给予地球的,不仅仅是喷发的灾难,还有奇异的地质现象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公园负责人说,园区最大的魅力,是你可以走到离火山很近很近的地方,触摸感受它的全部。
名 称: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雷 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
开放时间:常年开放
联系电话:0898—65469666
门 票 :包含在公园总票价中。
公园全票60元/张;儿童、
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1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一起游览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我是导游员小吴,今天的行程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大家能够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大家知道吗?我们的地球是经过46亿年的地壳运动,才形成了今天这美丽富饶的广阔大地,这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珍贵遗产。漳州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林进屿古火山岛、牛头山古火山口、南碇岛、鱼鳞石山等,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古火山岛林进屿的特殊地质风貌。
林进屿的面积有0.16平方公里,是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从平坦的江口沙滩远望,它就像是一块圆锥形的黑宝石,镶嵌在万顷碧波之上。
这座神奇的古火山岛屿,迄今已有2000多万年的历史了,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系统的地质特征,构成一部欧亚板块与环太平洋地区交界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
也许有人会问,“林进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明朝宣德年间,长泰县有一个叫林震的人,他身患麻风被他的族人弃于在这个孤岛上。他只能喝岛上的水,吃岛上的动植物,专心致志的读圣贤书。
后来,他的病竟不治而愈,学业也大有长进,而且后来还中了举人,后又中进士,最后在殿试中考了第一名,中了状元,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的编修,职从六品,位至清高。他在京城任职了8年,因淡薄名利,不愿阿谀奉承而称病将官辞了,回到这座岛上。因此这座无名岛屿就此被称为“林震屿”。为了避讳,才把这座岛屿称为“林进屿”。
好了,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林进屿,大家要注意安全。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一是机理完整的玄武岩石群,二是熔岩湖现象,三是巨型柱状节理。这座岛的四周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玄武岩石群,以机理完整、层次清楚、小巧玲珑而闻名于世,象一座大盆景安放于海洋中。有的玄武岩石在海浪千百年不停的雕镌下,形成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在岛的东北侧海滩上,可以看到16个火山口紧连在一起,火山口中间凹进去,成为圆环形状。小的圆环只有几厘米,大的30多米。
圆环呈放射形状,就像VCT软盘,里面隐藏着千万年来的信息,如果转动这个软盘,就一定能读出林进屿当年那雷霆万钧、地动山遥的震撼和千万年来的沧桑巨变。这种“软盘”的圆形构造是怎么来的呢?据地质专家介绍,这种圆形构造是由于熔岩下的含水岩层被岩浆加热引起蒸汽爆发而形成的无垠喷气口;有的专家也称这种状态为“熔岩湖”。
大家请看:这几个火山口蓄满水,水里有小鱼儿悠悠自在地游来游去。这里的火山口小而多,喷发时的气孔、气柱依然清晰可见,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据当地渔民说:每当天气变坏时,火山口便会升腾起缕缕轻烟,渔民们便赶紧收帆起网,回港避风浪。
除此之外,岛上还有古火山喷口景观、古火山岩海石景观、古火山颈景观、玄开岩球状海蚀书廊景观、海蚀熔岩洞景观等,显得十分神奇与珍贵。
这个岛上,到处是火山喷发而成的石头,这里的石头没有牛头山古火山口那样排列有序的“石柱”,而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像牛像马像狮子,还有的像蘑菇像竹笋......鬼斧神工,惟妙惟肖。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的林进屿,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宝岛,在这里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它可以作为研究太平洋西岸、欧亚大陆东缘的地质、地理、气候、生态、地震等学科的科研基地,也可以作为民间文学、美学、诗歌、散文、电影电视、摄影等艺术的创作基地,又是旅游观光、休闲、保健的好去处。
朋友们,林进屿古火山岛的游览到此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不周之处请大家谅解。谢谢大家!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2漳州滨海火山风景名胜区沿海的崎沙湾、后蔡湾、江口湾、将军湾、大澳湾等多条沙滩,大多呈新月形,沙滩坡度小、砂粒匀细雪白、不含泥质,而且周围环境没有污染,近海没有鲨鱼骚扰等。这里的沙滩规模大、品质超群和风景秀丽,是我国东、南海岸线上最好的黄金海岸。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漳州滨海火山风景名胜区的又一特点:
二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赵家堡、诒安城和六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一个集中而又连续的文化旅游线路:赵家堡是赵宋王族后裔,于明万历年间聚族而居400年的城堡,其建筑规模恢宏、布局立意独特、文化内涵丰富;诒安城有保存完整、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城墙和古建筑群,而且倡建主人又与台湾历史关系密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廷珍府、明代“四大卫”之一的镇海卫、390年前建造的用于讲授《易经》的黄道周讲学处——石构“天地盘”、黄道周墓、三圈四层圆土楼——锦江楼和建于六百年前且保存较好的六鳌古城,都是旅游者值得一去的地方。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3在我国的火山遗址中,我第一次参观火山遗址是在黑龙江黑河五大连池。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那孤山独耸,双峰对峙,有的如卧虎,有的如蟒蛇、绳索,奇异无比。当我坐在朋友的车上,往火山喷发口行驶的时候,两旁绵延几十公里甚至是几百公里,都是70万年前火山喷涌的岩浆涌动的痕迹,我心里有一点收紧,知道是遗迹也不敢多看,真的有一点恐怖的感觉。
五大连池是众多火山遗址中,喷发的熔岩遗迹最为壮观的火山遗址。喷出的岩浆又形成天然堤坝,将白河断为五截,形成五个地下相通的火山堰塞湖,五大连池由此得名,并形成今天的五大连池壮美景观。
广东湛江玛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玛珥湖,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玛珥湖之一,另一个玛珥湖在德国。之所以称为玛珥湖,是因为玛珥湖的形成,区别于其它火山口湖的特点:它是平地爆发,蒸汽、泥石同时喷发后形成火山口,是一种封闭式特殊类型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
湛江湖光岩的爆发口在地平面以下300多米,岩浆回落形成的“湖底”仍然低于海平面,于是,丰富的地下水就成为湖水的主要来源。湛江玛珥湖还有很多迷,比如那里的湖水旱不沽涝不溢;湖的周围绿色植被丰富,落叶也经常落到湖面,但湖面落叶不知什么原因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湖中鱼龟成群,特别是乌龟有很多,还有特大的,但是却无蛙无蛇无蚂蟥。还有那多个自然之谜都没有被破,所以构成了湛江湖光岩景区“稀、古、奇”三大特色。
火山遗址远古的遗迹,地球结构不断运动的产物,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我有幸能参观那么多火山喷发后遗迹的地方,感到很是欣慰。但还总觉得有些遗憾,比如云南腾冲和顺热海火山遗址至今还没有参观,即使已经参观的地方也有不全面、不仔细和遗漏的东西,也好,有遗憾才有再去的欲望和希望,才有进一步了解火山知识的动力。
下面是我去过的其它部分火山遗址照片,晒出来是为了更好的与漳州滨海火山遗址比较。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4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郑。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林进屿。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包括古火山岛林进屿、牛头山古火山口、南碇岛、鱼鳞石山等。今天我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古火山岛林进屿的特殊地质风貌。
林进屿位于漳浦县前亭镇将口村海域,距岸约2公里,面积0.16平方公里,是无人居住的小岛。从远处看,它像一块黑宝石,镶嵌于碧波之上。这座小岛距今已经20xx多万年了,它的地质特征,也成为了地质演化历史。
“林进屿”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这里有个传说:很早以前,长泰县有一个叫林震的人,身患麻风,被族人弃于这个岛上。他吃岛上的动植物,喝岛上的水,专心读书。后来,他的病不治而愈。不久,中了状元,职从六品。他在京城任职8年,淡泊名利,不愿阿谀奉承而称疾告归。而这座无名岛后人就称为了“林震屿”,为了避讳,又把它称为“林进屿”。
现在我们已经登陆林进屿,大家小心。岛上局部可见碱性橄榄玄武岩石,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就形成了今天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了:一是机理完整的玄武岩石群,二是熔岩湖现象,三是巨型柱状节理。
岛的中央是郁郁葱葱的山峰,海拔72.7米。岛上的甘泉清澈见底,林间有山羊奔走。岛的四周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玄武岩石群。在岛的北海滩上,可以见到16个火山口紧密连在一起,形成圆环状,像VCT软盘,就觉得一定读得出它那千百年来的巨变。这里的火山口小而多,还有这种玄武岩巨型柱状节理,更有这整齐的“巨柱石林”,它是如何摆布的呢?大家可以思考思考了。
岛上到处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石头,这里的石头没有牛头山那的排列有序的“石柱”,却千奇百怪、形状各异。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的林进屿,是一座既古老有充满活力的宝岛,这里既是科研基地、创作基地,更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各位讲解先到这里,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参观,请注意安全。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5顺着弯曲的沿海栈道,来到《巨龙界海》的景点,当退潮时一条玄武岩石脉墙向东伸去,它根基长200米,宽30到50米,当地人称它为龙脉,退潮后自然露出,涨潮时就被大海淹没,据说这条玄武岩墙也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当潮水涨到一定程度时,小龙头忽隐忽现,形如“蛟龙下海”,因此被誉为“小龙头”,可以和秦皇岛的“老龙头”相媲美了。这条黑岩墙是从地幔深处喷发的岩浆凝固而成,虽然墙不是很厚,但是它的高度却深入地下几十公里,这是当地人称为龙脉的地方。在建造地质公园修栈道时,为了不破坏龙脉,栈道在经过巨龙的上方,特地造了一座小桥,巨龙从山体里伸出,直插入海,向着对面台湾的方向延伸,消失在茫茫的大海里。
当我站在正是龙脉上方这座小桥上的时候,犹如骑上巨龙,脚踏东南二海,我的心潮随着大海的浪涛在涌动在奔腾,追着那2644万年至410万年前,火山喷发的通红的熔岩流浆在呼啸奔腾,我的视线也随着大海浪涛在飞舞在旋转在翱翔,飞向那东海南海分界线无边无际的远方——
站在观景长廊的栈桥上,望眼看去那各种形状黑色的玄武岩,地质公园的景观,细腻的沙滩,蓝天白云,珍奇花草,零距离感受碧浪卷起千堆雪,瞬间感悟爆发心潮逐浪高的心声,此时此地此景此情小草含香~叶子,还真的颇有感慨!
在离火山遗迹不远的漳浦赤湖镇海滨,1999年一场罕见的强台风过后,人们在被巨浪冲开的土层下,惊奇地发现一片古森林遗迹,遗址中有水杉、水松、紫楠等8个树种,属亚热带被子植物种群,经专家鉴定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毫无疑问近万年前的历史长河里,脚下这里曾经生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森林。多么神奇的地球,神奇的大陆,神奇的海洋。现在建好的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在自然火山熔岩群组的沿海岸,建起了火山形成博物馆,并建有房车营地可以接待游客,绿廊里各种珍稀花卉竞相开放,吸引着游人参观游览。
由于天气原因风浪太大,火山遗址的两个重要岛屿,林进屿和南碇岛没有上去有点遗憾。不过我家先生以前去过,拍了一些照片,补充这里的遗憾。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6是中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旅游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镇滨海一带,海陆域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两座神奇的火山岛——林进屿和南碇岛。林进屿是由火山岩〔玄武岩〕组成的似椭球形岛屿,岛的东南边有一个形成于2000多万年前的古火山口,东北海滩上则有多达16处的火山喷气口群及几千平方米的铆钉状气孔柱群,构成了国内罕见的古火山岛景观。南碇岛呈椭球形,整个岛由源于地下70~130公里处的140多万根巨型柱状节理玄武岩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柱状玄武岩的滨海火山岛,玄武岩石柱高于海平面20~50米,柱体状若梳理整齐的排排黛丝,自崖顶直插入海,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景区内十几公里的海岸线上,有崎沙湾、江口湾和后蔡湾三个优质沙滩,清澈的海水、平缓的沙滩、细腻均匀的沙质、保护良好的原生态植被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滨海风光。
火山广场
园内有火山广场,前面是仿古建筑---水榭长廊,称它为玄武阁。它是为了纪念漫长地质年代的火山喷发的地球历史而建立的。它的背景是高耸的香山,坐落在海拔30米的熔岩平台上,是一座火山堆。大家往东看,这一座古亭是香姑亭,下面有两个水池,一个叫天池,一个叫地池。不知大家看了这么久是否有注意到为什么在火山堆的旁边还有植物生长呢?许多人都认为火山经过的地方是寸草不生的,可是火山灰地形却给你恰恰相反的答案。火山灰是火山喷发中细屑的物质,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二氧化碳,所以只要有水和阳光,植物还是可以生长的。
绿色长廊
还有独特的园林景观——绿色长廊。在这里总共种植了600多种奇花,还有各种各样的翠竹,整个园林主要是以木麻黄树,孝顺竹,相思树,彭箕菊为代表,大家可以慢慢欣赏,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负氧离子的含量特别的高,有益身心健康,是游客们享受森林浴的好地方。
从绿色长廊往远处眺望,那边的火山地貌景观被称作是“皇后乳”,这位皇后仰卧大地,身形健美,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女性。皇后乳双峰是烟墩山,烟楼山,高30米,是典型的盾状火山地貌。恰巧的是当地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位皇妃。再过去呢,就是江口湾海滩了。西边的是后蔡湾海滩,码头旁边还有个石滩。西北角的那栋仿古建筑就是我们这里的旅游餐厅了,它的特色风味是来自海峡的“野生”海鲜,是海上捕鱼船收购的。
香山胜景
香山胜景百树园、相思湖、问月亭。大家一路登山一定也都很累了吧,大家就在这里稍微休息一下,我顺便向大家介绍一位名树朋友,就是这棵长得又高又粗的树,“海藻王”,他的年龄约100岁了,为了移植这棵树王,可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它的身价有10万元。
香山古堡。远远看去,前面的一座建筑像不像古代的城堡呢,那就是香山古堡,它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的,已经成为香山景区的标志了。景区里有闽南民俗表演馆,进去看看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和漳浦的剪纸精彩表演吧。
博物馆
博物馆还有另大家大开眼界的。那就是我们的科学圣殿---地学博物馆。我们生存在地球上,但是对地球还是有很多的谜团,我想我们的地学博物馆一定可以为大家解疑的。比如火山是怎样形成,大海是怎样崛起,高山是怎样堆成等等问题都可以在那里得到答案。
爱情见证地
“八卦莲花盘”和“海誓山盟台”。八卦莲花盘可谓是大自然的杰作啊,它是由地壳运动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主要是由几个火山喷气口构成,形状很像八卦和莲花,因此称之为“八卦莲花盘”。大家看这海誓山盟台,它随着潮水的涨落而隐现。据说这里是印证爱情的最好地方,所以年轻情侣,幸福老人,还是对爱情充满向往的朋友们,都可以来这里许下愿望,它可以印证你们的爱情。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导游词7漳州滨海火山风景名胜区地跨龙海、漳浦、东山,东临台湾海峡,北邻厦门以及漳州港区,南接广东汕头经济特区,海岸线曲折长近300公里,由三个半岛(古雷、六鳌、整尾)、多个海湾、多个岛屿组成,交通便捷,是很好的旅游胜地。这里主要有海蚀火山筒景观、火山喷气口群——海蚀埋藏型熔岩湖景观、海蚀玄武岩特大型柱状节理景观、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天“抽象画廊”景观、海蚀特型风动石群景观五大奇观和以赵家堡为主体的闽南古文化遗产,构成滨海地质公园、滨海奇石公园、滨海风动石公园和古民居大观园。
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也是我国唯一海洋地貌的火山公园;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牛头山、林进屿、南碇岛、香山、烟墩山、前湖湾等及其海域。经专家考察,确认距今2644万年至410万年,在漳州滨海地区曾经有三期十五次的火山喷发,最终形成了世界极为罕见的、保持较为完美的、珍贵的火山地貌景观。其中有:
牛头山古火山口海蚀火山筒景观——“火山盆景”;
林进屿火山喷气口群——海蚀埋藏型熔岩湖景观;
南碇岛海蚀玄武岩特大型柱状节理景观——“熔岩石林”“熔岩珊瑚”;
距今8000多年的前湖湾古森林遗迹;
香山熔岩锥景点(是观赏大海、日出、海湾沙滩的最佳地方);
还有一大批独特的地貌景观,如火山喷发间断面、火山集块岩、“西瓜皮”构造、地幔深源包体玄武岩、海蚀“天桥”“一线天”、海上“兵马俑”等景点,形成了形态多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奇石群。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临海东部,濒临东海,公园总面积166平方公里,地质公园由白岩山火山遗迹、大勘头火山遗迹、上盘岙里翼龙与长尾鸟化石埋藏遗迹以及武坑、龙湾地区层状流纹岩地质遗迹等组成,是我国白垩纪火山活动的`代表,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
资料
在景区门口我们上了旅游车,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来到中转站,再上了开往观鱼台的旅游车。
车子开到目的地,我们便下了车,只见这里烟雾缭绕,仿佛来到了仙境。观鱼台共有1068个台阶,我们开始随着人群拾阶而上。一路上,风景不断,越往上,风景越美。
突然几只可爱的雪白的小羊羔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一位本地的小男孩抱着一只小羊羔问妈妈:“阿姨,要不要抱着羊羔拍照,只用五元钱!”于是我便抱起那只可爱的小羊羔,羊羔暖暖的,身上发出一股清香,它很听话,在我的怀里一动也不动。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小羊羔,而且我也属羊。
爬到半山腰时,在台阶的一侧是水平如镜的喀纳斯湖,它弯弯曲曲地通向那神秘的远方,那碧绿的湖水犹如一块美丽的翡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湖边的山坡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儿,把喀纳斯湖点缀得更加迷人。
台阶的另一侧,远处的山峰上白雪皑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美丽;往下是那浩瀚的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再下面是平坦的草原,犹如一大块绿色的毛毯铺在那儿。
来到最高处——观鱼亭,在这可以眺望整个喀纳斯湖的全景。
之后我们从另一条栈道返回,途中经过百花园,花香扑鼻,色彩斑斓。勤劳的小蜜蜂在花朵上辛勤地工作着,连七星瓢虫也来凑热闹。
开了观鱼台,我们又乘坐旅游车来到了中哈边境。
关键词:旅游扶贫,体系,凤山
1 研究区概况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凤山县境内, 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河池市的西北部, 介于106°40′21″—107°17′33″E、24°15′00″—24°49′30″N, 地势西北高 (最高海拔1318m) , 向东北和南部渐低 (最低海拔262m) 。主体海拔500—1000m, 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一般为300—500m。2005年8月凤山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10月与乐业县联合申报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获中国2009年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推荐的世界地质公园的第一名, 顺利通过国内评审, 可见其资源先天禀赋的优越性。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资源优势和经济落后的矛盾突出, 研究该区域旅游扶贫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2 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2.1 资源禀赋价值突出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丰富, 根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和本区的具体情况, 增加了岩溶塌陷天坑、边缘坡立谷和溶蚀洼地3个基本类型, 将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划为两个主类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 、4个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1] (表1)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品味高, 峰丛、地下河、天窗、洞穴、泉、边缘坡立谷等景观组合优美, 具有很强的资源组合优势, 天然状态保存完好。三门海天窗群旅游资源突出表现在串珠式集中分布、规模宏大, 是具有世界级品质的地质景观, 可与景区内马王洞、社更穿洞及雷劈岩、坡心河等组合。鸳鸯洞在同类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中具有规模优势, 是我国罕见的滴石类石笋景观密集分布的洞穴, 最高石笋高度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地理位置靠近县城, 可进入性良好。
2.2 政府扶持
凤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在《广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凤山旅游业, 将强力整合全县旅游资源, 积极融入广西、西南、东盟旅游网络, 突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差别化建设,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打好“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生态品牌, 把凤山培育成广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基于政策层面的利好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凤山扶贫之旅势在必行。
3 旅游扶贫体系
结合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优势以及保护的特殊性、凤山贫困现状和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 构建运营、保护和支撑三大系统形成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扶贫体系 (图1) 。三大系统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于旅游开发与扶贫。运营系统的核心是旅游地质公园旅游开发, 只有科学有效的开发, 才能提供地质遗迹保护与扶贫的资金保障;保护系统的核心是地质遗迹和人文资源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原生态地质遗迹资源, 才能为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原动力, 支撑系统的核心是保障旅游扶贫功能的最终落实[2]。
3.1 运营系统
运营系统主要有:①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是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核心, 主要有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设计、市场推广与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是政府主导的另一项重要职能, 开发生态旅游、山水休闲、地质观光、科考探险、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 丰富地质公园的旅游体验, 最终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3];负责完善市场法规制度和构建市场诚信体系,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负责地质公园的旅游规划开发和市场营销, 培育旅游扶贫项目的竞争力[4]。②多方经营。目前, 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扶贫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战略, 并获得初步成效。实际上, 能充当扶贫主体的并非仅是政府部门, 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援助组织、个体都可能发挥扶贫作用在旅游开发扶贫中, 地质公园相关利益主体, 如开发商、旅馆饭店、旅行社、旅游者等, 在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下都可能充当扶贫主体, 发挥扶贫作用[5] (表2) 。③社区参与。着力培育社区参与的高级层次, 一是参与旅游服务。鼓励并扶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建设, 包括个体、企业、事业性质的各种旅游接待, 如住宿 (家庭旅馆) 接待、旅游交通接待、导游接待、娱乐接待和购物接待等。二是参与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三是鼓励农户参与凤山旅游决策。四是参与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④产业共建。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通过生产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形成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链接, 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链[6]。凤山旅游扶贫的产业共建必须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 避免传统的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产业链[7];以旅游地、景区为核心, 强调穷人能参与的供应链, 这其中包括食品、旅游纪念品和服务供应链。因此, 凤山依托地质公园资源优势, 小尺度的旅游扶贫在微观层面的旅游产业共建上要充分考虑旅游业乘数效应所涉及的低门槛行业, 如农户旅馆、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业反哺农副产业等[8]。
注:根据Caroline Ashley, 2001年整理。
3.2 保护系统
保护系统主要有:①地质遗迹保护。根据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的珍稀性、重要性和地域分布, 对整个园区通过进行功能区划分而真正做到有效的分级保护, 保护好地质遗迹, 其经济价值就能持续实现, 也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旅游扶贫之本。②生态环境保护。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切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等都属保护对象, 总体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才能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③乡土文化保护。凤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乡土文化主要有长寿文化、蓝耳定瑶民族风情 (“三月三”歌节等) 、红色文化三部分, 保护三种文化的原滋原味, 设立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和文化保护示范区, 减少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负面影响, 同样也是保障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3.3 支撑系统
支撑系统主要有:①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旅游扶贫成败的关键, 也是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扶贫的薄弱环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开发的扶贫功能发挥。因此, 进一步深化旅游扶贫制度设计, 使政府旅游扶贫财政拨款及分配、农户村寨参与旅游经营、贫困人群的就业优先权、旅游开发收益的合理分配等扶贫关键环节形成相应的法律制度, 充分保障旅游扶贫功能落实到位。如设计“农户参与、政府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 既可保证旅游服务质量, 又在一定程度保证了贫困农户的旅游经营收益。②资金扶持。外部资金投入是旅游扶贫的经济保障, 离开了旅游扶贫基金的外部援助, 旅游扶贫也无法真正实施。重点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融资招商工作, 争取多渠道融资, 主要有国内外扶贫基金、农村信贷、地质公园专项扶贫资金、民营资本。二是监督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严格监管融资渠道以及扶贫资金划拨、流动、收入、分配, 设立专门的旅游扶贫办或者农村基层群众监管委员会, 严格审核扶贫专项资金的预决算, 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 确保每笔扶贫资金的有效、公正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启动资金的“扶贫”功能。③优化分配。旅游扶贫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制度设计和收益再分配。前者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是否能落实到贫困人口, 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扶贫方向;后者则是旅游扶贫的基石, 旅游收益是否通过收入再分配真正给贫困人口带来经济利益。分配优化方案建议如下:一是通过每个贫困户500—1000元参股的形式参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二是保证旅游业的大部分就业机会应为当地的贫困人口获得, 保障最贫困的群体有优先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三是建立旅游收入转移分配制度[9]。一方面,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资源属国家所有, 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权无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地质公园旅游业开发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直接的就业机会更少, 大部分贫困人口不能从就业再分配中获得收益。因此, 建立旅游扶贫公积金, 从中抽取一定的比例分配给贫困人口。旅游业收入再分配要划分各个收入阶层, 确定贫困等级, 按照从最低收入阶层到高收入阶层收益递减的原则进行, 保证绝对贫困人口从中获得最大收益。④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旅游扶贫重要板块, 即“教育扶贫”。凤山旅游扶贫必须进行旅游扶贫培训工程, 设计“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基本常识”、“旅游服务意识与技能”、“旅游经营管理”等模块的课程, 对基层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阶段性培训, 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意识。通过选拔、考核, 由政府安排农户就地参与旅游开发, 增加其经济收入。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旅游服务理念[10], 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经营理念, 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制, 贫困人群受聘后按不同的岗位进行技术和业务素质教育, 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4 结论
构建运营、保护和支撑三大系统, 有利于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脱贫致富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针对我国类似于凤山国家地质公园这样典型的资源优势突出与经济落后相矛盾的区域, 其旅游扶贫工程必须立足当地实情, 切忌照搬外国模式, 严格区分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差别, 落实和消除贫困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论文探索了构建旅游扶贫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外, 旅游开发、扶贫与地质公园遗迹保护的平衡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参考文献
[1]张远海, 黄保健, 陈伟海, 等.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2005.
[2]徐胜兰.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价值评价与旅游扶贫研究[D].2009.
[3]Aliza Fleiseher A T.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J].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 ∶493-501.
[4]Bill Bramwell.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 Making[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99, 26 (2) ∶392-451.
[5]张伟.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05.
[6]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J].经济师, 2005, (3) ∶123-124.
[7]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 2006, (3) ∶30-33.
[8]丁焕峰.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J].农村经济, 2006, (9) ∶49-53.
[9]钟国平.英西—连南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旅游开发;青海
1.地质遗迹概
1.1坎布拉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境内,面积15400公顷,以“丹霞”地质遗迹为主。在南家沟方向两边,是巍峨的山峦和风蚀地貌。坎布拉丹霞遗迹由红色砾岩构成,岩体表面丹红如火;石壁、岩洞、群峰为主要地貌特征;坎布拉地质公园记载着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沉积构造与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1】。
1.2互助北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地处河湟谷地交错地带;平均海拔2千米左右。公园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动植物资源多种多样,是以森林自然植被为主体的公园。也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唯独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地质公园,具有重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意义。
1.3年宝玉则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久治县境内,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该地质公园2010年还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园区。公园面积2238平方千米,其中高原冰川面积约7-8平方公里,360个湖泊各具特色。年宝玉则地质公园是集环境学研究,科学考察及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享有“天神花园”的美誉。以上地质遗迹及高原生态系统构成了年保玉则雄奇壮观的地质景象。
1.4昆仑山地质公园。地处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格尔木昆仑山地质公园,海拔3540-6178.6米。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50平方公里。由神泉、瑶池、大断裂带、玉珠峰、泥火山型冰丘等景区组成。公园内地质遗迹内型丰富,昆仑山活断层缝合带,是划分青藏高原南北两大部分的重要构造地带;2001年11月,在东昆仑山西口发生了8.1级地震。这一震,震惊了世界:426千米的地震断裂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断裂带【2】。东昆仑山即刻成为全球地学界最关注的焦点地区。
1.5青海贵德地质公园。位于贵德县境内,处于黄河谷地高原藏区,生态环境优越,“三河”地区森林覆盖率达21%。黄河横贯全境,流程78公里。面积554平方千米,地质遗迹面积11360公顷。“山水之胜,冠于诸邑”的丹霞地貌,历史悠久,火焰般燃烧的山体“一山一世界”:阿什贡山体呈现七种颜色。阿什贡峡自山谷的羊圈湾开始,西至达卡沟口,至峡口,两侧山峦成为约50米高的绝壁,上面呈现出当年沉积岩的水平线条【3】。以上历史遗迹见证了贵德地质环境的演化史和黄河的成长史。
1.6青海湖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刚察县、共和县和海晏县的交界处。由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在第四纪大冰期前是一个淡水湖,注入黄河;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因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尔后迅速隆升,阻断了青海湖的外流通道,迫使青海湖成为内流湖。青海湖地质公园面积8977.51平方千米。其中青海湖水体面积约4300平方千米。公园包括二郎剑园区,鸟岛园区、仙女湾园区和沙岛园区。园区内有湖泊,沙地,湿地,等多种景观类型。青海湖盆地堆积了三叠纪以来的地层,记录了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造就了秀丽壮美的青海湖【4】。
1.7阿尼玛卿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玛沁县境内,面积1030平方公里,公园地处古特提斯洋缝合带,以第四纪冰川、高原喀斯特景观为主,辅以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将地貌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在表现地质景观特色的同时,赋予景观独特神秘的人文魅力。公园以哈龙、当雄等第四纪后期冰川为主,佐以地质构造地貌、冰川流水地貌、岩溶与河流侵蚀地貌;这些地质遗迹对于进行冰川冻土的研究意义非凡。
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2.1地质遗产开发。青海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稀有性,美学性,历史性的地质遗迹为主体;以開展旅游、普及地理环境知识、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5】。所以青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既提高了人们对地质遗产古迹的认同意识,又响应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具有极高的产业价值内涵。
2.2民族旅游品牌开发。青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民主旅游品牌价值,要立足于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展现高原地质遗迹的完美风貌。这些美是高原上绝无仅有的地域美,是无法复制的。特殊的高原地域风情,无与伦比的地质遗迹,催生了当地特色民族旅游品牌的建立。进而抬升了青藏高原地质公园的旅游影响力,发挥地域旅游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结论:青海七大地质公园,地貌风情各异,景观类型多样;但由于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部分景区交通条件滞后,地质遗迹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小,程度低,在全国并未形成影响力。很多重要的遗迹类型,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不明确;这一点严重制约了青海地区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鉴于此,在国家启动西部地质遗迹调查的大背景下,青海地质调查院规划了可行性报告,明确全省地质遗迹资源,查明省内地质遗迹类型,着手其旅游开发价值定位。并尽快建立《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为“大美青海”以后宣传和发展地质科普旅游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6-97
【2】马兴华,张陆军,何长英.青海昆仑山地质遗迹特点及其保护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06):44
【3】肖景义,候光良,唐仲霞,张玉珍.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J]地球学报,2013(1):111-120
【4】张婷婷,李小为.青海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J]地质勘查,2015(22):317-318
【5】王晓艳.基于灰色多层次理论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06-30
你们好!
欢迎游览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际地质公园是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的,7月破土动工,9月29日对外开放。开放三年多来,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经成为朝阳改革开放和对外宣传的一张烫金名片。
优越的地理位置。朝阳市地处中国版图咽喉部,辽、翼、蒙三省区交汇处。东接沈阳、鞍山等辽宁中部城市群,西接京、津、唐等环渤海城市,北依内蒙古腹地,南临渤海,为辽西沿海城市。
便利的交通条件。朝阳机场可以起降中型客机,并开辟有直达北京等城市的航线;境内有六条铁路通过;朝阳、锦赤、京四、凌源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
独特的旅游资源。朝阳是方神奇的土地,地球上第一朵花绽放和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是朝阳在全球注册的商标;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就是依托朝阳出土的具有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层位最丰、科研价值最高、未知领域最广六个“世界之最”,系统完整的“热河生物群”珍奇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在距市中心仅7.5公里的上河首化石产地建设的集科研、科普
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地质遗址性主题公园。公园占地面积70公顷,苍松叠翠,绿草如茵,景色宜人。不仅有陈列世界上独一无二化石标本的古生物博物馆、原生态的化石发掘现场、气势磅礴的木化石林,还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深林迷宫、三叠戏水、鱼类乐园、珍奇石艺展交中心和乡土气息浓郁的三燕民俗村等。已成为人们充分感受被层层淹没的岁月和亿万年前纷繁的世界,触摸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体验自然、增长知识、追思遐想、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按照公园总体规划、正在建设地质长廊、欢乐谷,并依托公园,建设朝阳文化产业园区。
情 况 汇 报
涟源市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
(2016年3月9日)
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55.44平方公里。1993年7月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13年元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命名为“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同年9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14年10月被批准为湖南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基本情况
湄江地质公园属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类型。共分为大江口、仙人府—香炉山、塞海—龙泉峡、观音崖—藏君洞和仙女寨等五大景区。
湄江属雪峰山余脉构成的低山丘陵区,海拔最高864m,最低18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为湘江二级支流——湄水。景区以岩溶地貌的溶洞群、峰丛、峡谷、崖壁、湖泊、涌泉瀑布等景观为主体,伴有化石等地质资源,具有奇景、险境、神旅之特色,同时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寻幽探险、休闲度假、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区。
(一)科学研究价值
区内地质遗迹景观极为丰富,按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等综合进行等级划分,具有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3处,省级地质遗迹景观20处,地方级地质遗迹景观数十处。如“十里画壁”、“仙人桥”、“莲花涌泉”、“三道岩门”、“观音崖”、“西天取经图”、“一石八景”、“天弹待发”等等。其类型、内容和规模等具有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对比意义,是一个认识自然、探求岩溶地质奥秘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二)美学观赏价值
湄江地质公园景点集中,景观齐全,景色秀美。其特色表现为五个字:奇、险、壮、秀、绝。区内幽深曲折的峡谷、陡峭如削的崖壁、千姿百态的山石、藏奥纳奇的溶洞、高悬崖壁的飞瀑、潺潺流淌的溪流、凌空而起的天生桥,郁郁葱葱的森林,构成一幅幅雄壮、险峻、神奇、秀美的天然图画,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三)历史文化价值
湄江古属安化,为北宋神宗以前“不归王属”的梅山十八峒之一。公园的地方文化突出表现为梅山文化,是梅山峒民们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民族文化。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文化的方式。公园内流传的宗教主要有梅山教、巫教、佛教和道教,其中梅
山教和巫教历史最为悠久。它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至今仍遗存有完整的风俗和系列活动。其具体形式就是中国传统巫术中的祭祀形式,即“通过歌舞表演的方式来完成与神的沟通”。而且种类繁多,如过花坊、驱傩、五雷火、扫巫、报娘娘、收吓、喊魂、打关、祭天地、唱愿戏等等。同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作并流传下来众多独具特色的梅山山歌。梅山文化的悠久神秘和原始宗教的独特风俗,为公园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成为景区重要的文化内涵。同时,公园内的人文景观资源还涉及古建筑、摩崖石刻、碑刻等方面。博雅精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尤具神韵,给山青水秀洞幽的湄江地质公园增添了神秘而绚烂的风采。
(四)旅游开发价值
从景区的资源结构和质量来看,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互补,相得益彰。与周边景区相比,湄江旅游区在规模、资源特色,景观奇异度、游览的参与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交通的便捷性,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湖南有着无与比拟的吸引力,资源优势明显。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尤其是湄江获批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后,涟源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将湄江旅游业发展作为了我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点,自2012年至2014年期间,相继投入了9400万元对公园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使得景区整体品质有了极
大的提升。
(五)交通区位优势
湄江风景区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距涟源市区35km,距娄底城区40km,距长沙市170km,是湖南旅游网络的中心地带,在全国旅游热线上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景区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而便捷。我国南北方向的第二条公路主干道——207国道从景区穿境而过。周边有长潭、潭邵、娄新、长韶娄等数条高速公路与“长株潭城市群”相连接。“二广高速”途经湄江,并留有出口(已经通车),距核心景区仅有10公里。龙琅高速规划有连接线进入湄江风景区核心景区,今年6月将开工建设,2017年底通车。随着湄江外部交通环境的大改善,其区位优势在二到三年内将得到极大的凸显,进入环长株潭2小时经济圈。
二、近期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我单位于2015年10月开始启动湄江旅游基础设施(二期)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同年11月通过国家发改部门批准。项目主要情况如下:
(一)建设内容、规模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598亩,建筑总面积18540平方米,停车场总面积50200平方米,游步道共23000米。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1)大江口景区:新建祝云峰游客信息服务中心560平
方米和三星级旅游厕所150平方米;新建大江口大坝——祝云峰、大江口大坝——千丘田游步道6500米。
(2)仙人府、香炉山景区:在一石八景处新建四星级旅游厕所180平方米和景区次入口停车场5000平方米。
(3)塞海、龙泉峡景区:新建塞海湖景区停车场10000平方米、游客信息服务中心1680平方米和旅游厕所2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新建设天子山游步道5000米;新建龙泉峡景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9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新建景区停车场2200平方米和景区游步道7000米。
(4)观音崖景区:新建景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8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新建景区停车场3000平方米和四星级旅游厕所150平方米。改造现有游步道3000米,新建崖壁栈道(游步道)1500米。
(5)藏君洞景区:在苏家村建设景区总游客信息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28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30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