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政策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扶贫政策(共8篇)

教育扶贫政策 篇1

—XX村小学“百人宣讲团”活动

9月13日,在XX村大操场准时举行上饶县教育系统“百人宣讲团”教育扶贫政策宣讲报告会,参加宣讲有XX小学XX校长以及XX全体教师、XX中学XXX以及中学的教师。

(插入图片)

活动开始,由宣讲员xxx宣读《上饶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为保证不落下一个孩子,国家建立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学生资助政策、贫困特征的认定办法、申请评审办法、档案建立”等四大方面。

(插入图片)

宣读结束之后,全体宣讲员认真为每一位老百姓解读宣传内容,同时也仔细回答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咨询,为每一位父老乡亲解除疑惑。做到扶贫政策落户,人人知晓。我校也充分利用宣传资源将教育扶贫政策撰写在宣传栏上。我校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扶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让政策宣传落实到户。

(插入图片)

教育扶贫政策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成因,扶贫政策

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一州三县, 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山市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四平市的伊通满族自治县。主要有朝鲜族、回族、满足、蒙古族, 大多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 少数分布在西部科尔沁草原和中部松辽平原, 其中东部有6个县市与朝鲜或俄罗斯接壤。尽管近年来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均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较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 特别是教育贫困的现象依旧存在。针对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贫困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完善教育扶贫的政策,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教育扶贫仍长路漫漫, 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一、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成因

1. 历史原因

从吉林省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来看, 由于历史的原因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以此制约了地区教育的发展。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边疆近海”地区特征, 地处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 同时临近隔海与日本相邻, 由于地区边疆近海的区位特点, 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也一直以来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相邻国家纷争不断, 日俄领土矛盾、朝韩民族矛盾等影响各国的贸易往来。与朝、俄接壤也未能给本地区带来更多的收益, 朝鲜经济发展落后, 地区发展相对封闭。另一方面, 从地理位置来看, 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地区是其相对较远的地区, 由于其发展中心并不在于此, 因此俄罗斯对于此地区的贸易往来并不感兴趣。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并没有为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多的福利, 反而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 经济发展不足影响了其对于教育支出的投入, 也是其教育贫困的主要成因。

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对民族经济发展的也有极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时期, 特别是在解放前, 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发部分处于原始公社、奴隶及封建社会时期, 落后的社会制度制约了民族区域的发展, 导致其总体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汉族地区,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情况有所改善。

2. 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的地域特征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共同作用使得不同的少数民族少生了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语言以及风格迥异的民族性格及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使得其产生了对于教育存在的不同观念。吉林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不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 同时由于各民族受到不同经济模式的影响, 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有些民族不愿意与外界交流, 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与外界过多的交流, 而有些民族则更侧重于经商, 对于教育的影响尚未理解。

3. 制度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速度缓慢, 一方面, 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另一方面, 也离不开我国对于民族区域教育的管理。尽管近些年, 国家不断出台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但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来看, 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与当地的需求不符, 相关单位部门并没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民族政策制度一慨而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 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来看, 相关的制度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 也并没有真正改善当地教育贫困的现状。特别是民族教育法规的制定存在滞后于教育发展需求的问题, 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政策制度的落实以及后续工作的展开, 也因此就出现了, 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的制定, 却难以看到效果。

二、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分析

1. 推进“两免一补”, 建立就学资助制度

我国政府当前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经验较为丰富, 主要是采取的“两免一补”, 主要针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项政策的从其落实情况来看, 卓有成效, 切实的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一政策在结合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的同时, 可以通过完善后落实于该地区, 以此为带动建立专门针对民族地区贫困生就学资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 要确保资助资金的到位, 政府在资金支持的同时, 积极鼓励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建立合理的可持续的资助渠道。另一方面, 要不断地完善资助制度,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其顺利的实施。

2. 坚持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

政策在制定之前一定要明确制定政策的目标, 特别是涉及公众利益、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必须在明确的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政策方案, 以确保政策的方向性。对于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 应该把握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 立足教育公平的大方向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教育公平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考验, 也是当前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 一方面, 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 引进优秀人才提供师资支撑。另一方面, 教育机会的公平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中的重点问题。机会均等, 合理的优惠政策以及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总之, 政府应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目标和价值取向。

3.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保障政策的实施

政策的落实, 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 从我国前期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教育扶贫的政策落实来看, 存在资助资金监督不力导致的教育资金流失等状况, 类似的经验教训告诫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建立配套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机制, 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类似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两免一补”实施的成功经验, 当然吉林省也可以结合自身教育发展情况, 将农村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体制机制相结合, 建立一套体制、两种政策的管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管理与监督必须并行与政策的落实过程中。

对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资助制度的措施, 为了确保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建议建立配套的审计部门负责资金的流转运作, 同时将审计结果公之于众,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有效的监督。同时,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 及时听取、吸纳他们对资助政策实施和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专家审议和评估机制, 适时地调整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1]范诚梅.教育消费的公平与效益分析[J].中国教育论丛, 2006, (5) .

[2]贺新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8) .

教育扶贫政策 篇3

关键词:扶贫开发 ;区域政策;扶贫模式

一、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演变

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是在1984年提出的,在随后近30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1978—198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实现全面经济增长和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减缓了农村贫困。第二阶段,大规模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展开(1986—1993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扶贫开发与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减缓农村贫困。第三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第四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虽然还叫“扶贫开发”,但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回顾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扶贫开发政策实施的区域差异

( 一 ) 东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东部地区的山海协同模式。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具备内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东部综合实力增强,沿海区域与靠山区域两之间差距拉大,从而提出山海协作。主要模式是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推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从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帮扶欠发达地区。。

2、政策特点:山海协作模式主要是市与市间帮扶,而不是局部地区的简短脱贫以发展为终极目标。扶持方式强调市场,一市场调控为主,政府的帮助为辅,尽量避免行政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 二 ) 中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中部地区贫困人口与区域相对集中从而提出整村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相比,整村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扶贫单元进行重新界定。过去以县为单位现在以村为单位,改变了过去扶贫资源浪费扶贫效率低下的弊端。

2、政策的特点: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为整村推进工作奠定物质基础。中部地区贫困布局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特点,整村推进瞄准特定区域针对性明显 。

( 三 )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政策特点

1、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模式。西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域,贫困人口密度较低,资源严重匮乏,前两种模式并不适用。在西部地区缺乏操作平台并且金额成本较高。因此通过争取外资,既有利于西部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也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政策的特点: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既无力开展内部帮扶,也难以实现资源大规模投入,寻求中央扶贫专款与外资介入成为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1、当前西部地区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政策被市场经济弱化或瓦解。主要表现有①政府计划性的扶贫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②扶贫程序的官僚化、计划性扶贫机制不健全等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很低③政府的各级扶贫部门对扶贫款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2)扶贫对象范围的划定缺乏动态管理,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未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①在西部贫困地区小额信贷没有与其他方式紧密结合起来;②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项目受益人的积极性;③信贷体系设计中调动各级扶贫办的积极性因素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2、西部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扶贫模式。在西部开发扶贫工作过程中, 政府应把主要工作放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而不是亲自参与进去。

(2)改变享受国家贫困扶持的标准。将以县为标准改为以村为单位的划分标准,这样有助于更加有效、准确的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放到急需资金的贫困人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在开发式扶贫基础上,推进参与式的扶贫,。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是我国过去扶贫工作的特点,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同时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 2000-10-16.

[2]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27.

[3] 胡小晖,延军平.发展中国家开发不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0(2).

[4] 国务

教育扶贫政策 篇4

2017.5.10

瓦房小学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活动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区教体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决定在全校开展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活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聚焦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和载体,广泛深入开展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宣传,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思想共识,让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教育精准扶贫良好氛围。

二、主要内容

1.组织一次大走访活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各学校组织教师周末安排半天时间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向贫困户宣传讲解《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并将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宣传册免费发放给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求有与贫困户合影的走访影像资料。2.开设一个宣传专栏。开设宣传专栏,学校要在醒目位置统一制作包含资助政策和全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情况的宣传公示栏,让家长心中有“明白帐”。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电子屏,精准发布教育扶贫政策信息。

3.举办一次业务培训。举办学校教育扶贫业务培训,进行《义务教育法》、保学控掇、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营养餐等内容的培训学习;学校也应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

4.举行一次知识测试。各学校要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队课,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就各类教育惠民政策,特别是国家新出台和新调整的教育扶贫政策进行集中讲解。同时,各学校要精心制作教育扶贫政策知识测试卷,组织学校教师进行闭卷考试。

健康扶贫政策 篇5

一、享受健康扶贫政策贫困人口

享受健康扶贫政策的范围为2016在册贫困户(2016年当年已脱贫和年末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2020年新增贫困人口、返贫人口,稳定脱贫户不列入享受范围。享受对象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准。

二、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各级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2018-2020年上述范围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45元补贴,市财政按每人每年45元补贴,县区财政补贴标准由各县区自行确定,补贴后剩余部分由贫困人口自己数纳,农村特困人员和未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助,继续由民政部门按照陕政办发[2016]31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三、省市县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降到3000元。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合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障、医疗救助后,报销比例不低于80%,达不到80%的继续由民政给予兜底补差,不得全额报销。所有明确纳入基本医保(新农合)报销范围的诊疗、药品、耗材、检查、检验等项目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合规费用。全市定点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出现非合规费用,二级医院非合规费用不得超过5%,三级医院非合规费用不得超过8%,非合规费用超出上述比例部分均由医院承担。

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政策

免除镇村门诊看病一般诊疗费(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药事服务费),57种慢性病门诊免费发放基本药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报销免起付线。

五、市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免交住院押金。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篇6

2017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一、发展生产 1技能素质提升 1.雨露计划培训,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将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雨露计划”培训范围,到村、到户或在乡镇所在地举办的培训,按每人每天150元的标准核定经费预算;在县城举办的培训,按每人每天不超过200元的标准核定经费预算。

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2.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将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列入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培训补助标准不低于1000元。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3.免费学历教育。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优先选送为“省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象,免费参加福建农林大学等大中专院校学历教育。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4.免费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举办一次贫困户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实施单位: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二、发展生产扶持 1.中央财政扶贫资金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下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农家乐”、林下经济等农村二、三产业项目补助或贷款贴息,单户一般不超过5000元,贴息资金每户不超过2500元。

直接带动30户以上贫困户或带动整个贫困村80%以上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产性重点扶贫项目,每个项目按每带动一户补助3000-5000元计算,且每个项目的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30万元。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2.发展林业生产

造林补贴:中央造林补助人工造林100元/亩;森林抚育100元/亩;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珍贵树种造林每亩补贴500;省级乡村景观林每亩补贴8000元;生物防火林带每亩补贴1000元。

竹林补助:南平市竹林优化改造项目,竹林机耕道:3.5m宽机耕道7500元/公里;竹林配方施肥:300元/亩;蓄水池:1万元/立方米;市级竹林示范片:念山村、高林村、竹业公司竹森基地、城关林业站站有林基地;竹林示范片内,水泥硬化10万元/公里,套种无患子800元/亩。

林下经济补助:开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等或林下养殖蜜蜂及其它特色野生动物并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项目可列入林下经济扶持补助项目,项目业主可向当地乡镇林业站申报。实施单位:县林业局

三、生产技术支持

1.科技对接贫困户。对发展特色种养的贫困农户,组织县、乡技术干部,按贫困户生产发展的种类,把技术指导干部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实施单位: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

2.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贫困户开展技术指导,每人每季度不少于2次,每年关键农事农时节点现场技术培训指导2次以上或驻村指导。每个选派科技人员至少开展一个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方面的示范项目。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四、生产风险保障

实施“三农”保险。对投保“三农”综合保险的农户,采取差别化保费补贴模式,水稻保费补贴10%;养殖业能繁母猪、育肥猪保费补贴10%;农房叠加保费补贴16.66%;森林(生态公益林及商品林(散户))保费补贴15%;自然人公众责任险1.5元/人保费补贴100%。以上项目为县级财政按承担比例、其余部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规定比例承担。实施单位:县财政局、县人保财险公司 2就业创业 1 职业技能提升

1.春潮行动。贫困劳动力参加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培训结业证书的给予350元培训补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给予500-2000元的培训补贴。

2.免费创业培训。在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求职、失业、就业等实名制登记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可免费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SYB创业培训。实施单位:县人社局 2扶贫对象社保补贴

对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求职登记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给予100元的社保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距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不足5年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延长至60周岁。实施单位:县人社局施单位:社局 3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以下对象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可享受其实际缴费额40%的基本养老费、医疗保险费补贴,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保补贴年龄为准),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1)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2)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实施单位:县人社局 4创业扶持

创业资助。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贫困对象租用经营场地的(在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已享受政府租金优惠政策的除外),可享受最长2年、不超过租金50%、每年最高3000元的创业资助。实施单位:县人社局 5吸纳就业奖励

1.社保补贴奖励。吸纳安置就业困难贫困对象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贫困对象,签订了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贫困对象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含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应缴纳的其它社会保险费。补贴期限除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龄为准),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2.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自享受之日起计算)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实施单位:县人社局 6民营企业、商会带动

2016年起,对接省、市工商联开展民营企业和商会精准扶贫“百企帮百村”,10家企业对接帮扶10个贫困村。同时,组织本县10家企业对接帮扶10个以上贫困村,时间为3-5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实施单位: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

2017年起,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和商会帮扶10个以上贫困村,每个企业(商会)结对帮扶10户以上贫困户,时间为3-5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实施单位:政和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就学资助 1教育资助

1.学前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2.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和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进行营养餐补助;同时,对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补助生活费。3.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1)助学金。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按每生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予以资助。

(2)免学杂费。从2016年秋季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对公办学校,免学杂费标准按照县人民政府及其物价、财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不含住宿费)。4.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免除学费;并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予以资助。5.高等教育阶段

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需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即可申请本专科每生每年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12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政府贴息;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学生按每生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予以资助,同时优先享受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6.少数民族

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按每生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予以资助。实施单位:县教育局 2社会奖学

(1)希望工程。被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不含军校及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本科录取的贫困家庭应届高中毕业生(即大一新生),根据家庭贫困程度不同每人一次性奖励助学金1000至5000元不等。实施单位:团县委

(2)春蕾计划。资助一批贫困女大学生和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小学生为每人每年400元,初中生为每人每年600元,高中阶段为每人每年1200元,高等教育阶段为每人第一年2000元,后三年每年1000年。实施单位:县妇联

(3)光彩助学。每年为15名家庭贫困学生争取光彩助学金,每人5000元。实施单位:县委统战部 4医疗救助 1医疗救助

1.资助参合参保。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全额资助。2.特殊门诊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给予医疗救助,救助比例为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的60%,资料共享平台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http://)。年累计最高限额2000元。

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我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住院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含住院分娩),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在救助限额内,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7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累计最高限额2万元。实施单位:县民政局 2大病保险

1.参加新农合患者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个人负担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万元以上的,超过部分按84%的比例给予补偿;个人住院医疗总费用中,目录外费用(自费)部分超过5万元的,超出部分按20%的比例给予补偿,累计最高补偿封顶额为20万元。实施单位:县卫计局

2.当年内个人住院费中自付费用在10至14万元的给予一次性救助6000元、在15至19万元的给予一次性救助8000元、在2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救助10000元。实施单位:县慈善总会 3特殊群体医疗救助

1.特困急危重症孕产妇救助。参加新农合急危重症补贴金额每人3000元,特困户大额补贴个别申请,最高限额每例不超过1万元。实施单位:县卫计局

2.“母亲健康1+1”资助两癌贫困妇女。资助标准为:每人1000-5000元。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救助金额提升一个档次,但最高救助额不超过资助标准最高金额。实施单位:县妇联 5保障兜底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给予政策性兜底保障。2016年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2650元。按照低保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发给低保金。实施单位:县民政局 6搬迁建房 1 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一是居住在条件恶劣偏远自然村的农户;二是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三是居住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需搬迁的农户;四是因遭受自然灾害房屋倒塌和损毁,经民政部门认定需要重建的农户;五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就地新建;六是五保户安置(如到幸福院、养老院等)。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2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及要求

1.国定扶贫标准贫困户补助政策:属于国定扶贫标准的(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855元,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026元)搬迁人口每人补助25000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7000元;省级财政补助3000元;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在集中安置区建房的国定贫困户,县级可从人均10000元的地方政府债和人均5000元的专项建设基金中切出不高于10%的额度统一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人均3.5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贷款期限20年,中央财政给予90%的贴息。

2.省定扶贫标准贫困户补助政策:属于省定扶贫标准的(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497元,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707元)搬迁人口每人补助100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0000元;由农发行、国开行向搬迁户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

3.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补助政策:省级财政每人补助3000元(困难计生户每户追加3000元补助,少数民族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1000元补助,贫困残疾人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1000元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向搬迁户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

4.五保户、鳏寡孤独群众补助政策:一是五保户安置。没有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五保户,省级财政按每户15000元给予补助,鼓励五保户入住农村幸福院、养老院统一安置。二是鳏寡孤独等特困户。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家庭实际人口统一提供相应的安置房,免费居住,产权归政府所有。

5.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对住房面积要求: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经济实用和“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面积。(1)一户一宅安置。易地搬迁自建户,原则上宅基地每户控制在80—110平方米以内。对国定扶贫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要用好国家安排的各项补助和政策性贷款,不得自行举债扩大建房面积。为从长计议,可以采取预留空间的办法,在确保贫困户不举债的前提下“打三建一”,即按3层打地基,今后根据自身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加层扩建。(2)套房(公寓)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则上人均住房面积控制在25平方米以内。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3造福工程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补助政策

1.省级补助政策:对100户以上安置区,在补助150万元的基础上,每增加10户增加补助10万元,每增加100户增加补助150万元;对20—99户的安置区,以20户补助20万元为基础,每增加10户增加补助10万元。

对在集中安置区建房安置的国定扶贫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从地方政府债券(人均10000元)和专项建设基金(人均5000元)中切出不高于10%的额度,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2.市级补助政策:对百户以上集中安置区建设,每个安置区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万元;50户至99户集中安置区,每个安置区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万元。20户至49户集中安置区,每个安置区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万元。市财政按每个县(市、区)1000万元安排免息周转金借款,用于各乡镇(街道)统筹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借款于第二年开始分三年归还。

3.县级扶持政策: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免息周转金借款,用于各乡镇(街道)统筹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借款于第二年开始分三年归还。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地灾点搬迁农户在旧宅拆除并复垦后,可叠加享受国土资源渠道补助每户10000元。实施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4危房改造

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的,给予每户9800元中央补助资金。实施单位:县规划建设和旅游局 5搬迁建房用地

1.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用地按照灾后重建政策执行,允许实施搬迁农户当年申请、当年建房,第二年安排指标。

2.减免贫困户土地交易服务费。在册贫困户到县国土资源交易评审中心办理土地转让,减免土地交易服务费一次。

3.减免贫困户土地勘测相关费用。在册贫困户因危旧房改造需要,到县土地勘测规划办理证明资料,免收资料费、测绘费;办理不动产登记减半收取有关测绘费用。

4.减免贫困户土地档案查询费。在册贫困户到县土地档案馆查询本人有关的土地登记资料,免收查询费、证明费。

5.减免贫困户不动产登记费和工本费。在册贫困户到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不动产登记时免收不动产登记费、工本费。

6.支持贫困户危旧土坯房改造。对农村贫困户危旧土坯房改造所需用地,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对用地计划指标实行专项安排、应保尽保,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实施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

1.贫困村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优先列入计划,优先实施。2.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对贫困村优先安排补助资金。实施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2广电网络

1.建档立卡贫困户安装有线电视,免收安装费,赠送机顶盒与智能卡。实施单位: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政和县分公司

2.对应的扶贫挂点村给予免一部村部固话通讯费,全年最高减免3600元。3.对应的扶贫挂点村当年立项并建设4G基站,当年4G信号覆盖到位。4.对应的扶贫挂点村当年完成光纤宽带覆盖,并向上级公司审请减免挂点村里的用户宽带及电视套餐费10元/户(原来是套餐费30元/户,减免后是套餐费20元/户)。实施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政和分公司

5.对应的扶贫挂点村当年立项并建设4G基站,当年4G信号覆盖到位。6.对应的扶贫挂点村联通用户,联通公司将按现行套餐资费给予8折优惠。实施单位:对中国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政和县分公司

7.完成对应的扶贫挂点村建设4G基站,当年4G信号覆盖到位。8.对应的扶贫挂点村完成光纤宽带覆盖。

9.向使用电信宽带的村民免费提供高清电视机顶盒(每户1台),并免收1年高清ITV电视收视费。

实施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政和分公司 3水利设施

1.人饮工程。优先解决贫困地区水厂提升改造和管网改造延伸。贫困户从主管至出水龙头所需费用列入项目预算或由地方自筹部分解决,贫困户个人不承担安装费用。2.项目申报优先。对重点扶贫村的水利项目,优先支持纳入规划、优先申报中央资金补助、优先安排实施。实施单位:县水利局 4电力设施

1.配电网规划。到2020年实现贫困乡村10千伏供电线路长度不超过15千米,变压器台区0.4千伏低压供电半径不超过500米,户均容量不低于3千伏安。

2.电网建设。将低压三相四线供电延伸至贫困户的接户杆,确保贫困乡村生产生活用电、村民农副产品加工和分布式能源送出等用电需求。

3.缴费网点建设。与邮政、信用社、农商行合作,利用他们设置的营业网点,以支付手续费形式,完成电费缴费“村村设点”建设。实施单位:国网政和县供电公司 金融支持 扶贫小额信贷

1.小额信贷风险担保。依托县扶贫小额信贷助推协会,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保证金,与相关的银行合作,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贷款担保。为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农林牧渔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养加运商等生产服务业的提供的贷款,每带动1户贫困户可配套5万元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实施单位:县农业局、县邮储银行、县农信社、县农行

2.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贷款贴息。每户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按贫困户实际贷款额的5%给予贴息,贴息期限为1-2年,最长不超过3年。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每带动一户可申请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贴息期限最长为1年。实施单位:县农业局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变迁与启示 篇7

1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历史变迁

1.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78~1985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1978年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 当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占全国总人口的25.97%。农村大范围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由于农业经营体制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为缓解农村贫困的主要途径。首先是1978年开始的土地经营制度变革, 即取消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 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一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民生活状况大为改观。1978~1985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上升到397.6元, 年均增长率接近17%;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1.25亿左右, 年均减少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30.7%下降到14.8%,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区域型扶贫阶段 (1986~1993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少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历史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与其他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扩大, 贫困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1986年5月, 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 使农村扶贫工作进入机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1986年, 国务院选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 各省 (区) 选定了368个省级贫困县, 并制定了扶持标准, 安排了专项资金。另外, 国务院还选定了18个连片开发的集中贫困区域, 出台了专门的优惠政策,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培育特色产业, 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形成“造血”机制。至1993年底, 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6元增加到483.7元, 年增长率约13%。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近8000万人, 年均减少640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14.8%进一步降至8.7%。

1.3 攻坚型扶贫阶段 (1994~2000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贫困人口分布进一步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秦巴山区 (地况落差大、缺乏耕地、交通落后) 、西南大石山区 (缺土) 、西北黄土高原区 (严重缺水) 、青藏高寒区 (严重缺乏积温) 以及水库库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这些区域贫困居民的带动效应趋于弱化, 势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攻坚政策。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2000年) 》明确提出, 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进入最困难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 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 并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扶贫措施。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0年底, 贫困地区通电、通路、通邮和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8000万减少到3000万, 贫困发生率从8.7%下降到3%, 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4 综合型扶贫开发阶段 (2001年以来)

2000年以后, 我国农村的贫困人群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 虽然为数较少, 但解决难度很大;二是许多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群体, 往往因遭受自然灾害而重新返贫。在2001~2003年的3年间, 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别为2970万、2820万、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在3000万左右, 贫困发生率在3%左右。如何解决这些人口的温饱与脱贫问题, 成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01年5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全面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同年6月13日,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明确提出, 要切实巩固扶贫成果, 尽快解决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此为标志, 我国步入综合型扶贫开发阶段。这一时期,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征是: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的同时,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 我国的扶贫工作步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解决绝对贫困与解决相对贫困并重的良好状态。截至2010年底,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8%。

2 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有益启示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是在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背景下, 根据农村贫困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探索与发展的。通过回顾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变迁历程, 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现实启示:一是将反贫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 有关领导亲自参与扶贫工作, 把扶贫效益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 使全社会认识到扶贫工作重要性;二是将扶贫与开发相结合, 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三是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 统一管理与调配, 有重点地加以使用;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五是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和新的贫困户, 巩固扶贫开发成果, 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些经验的取得, 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变迁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区域型扶贫、攻坚型扶贫和综合型扶贫等四个阶段,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政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变迁,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104.

[2]刘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回顾、成效与创新[J].探索, 2009 (4) :87-90.

[3]王朝明.中国农村30年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6) :78-84.

[4]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 (1949~200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82.

教育扶贫政策 篇8

一、脱贫攻坚工程评价

(一)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增加。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118元,是2008年的1.24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二)贫困户、经济薄弱村脱贫状况良好。截至2010年,全省449.6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有362.38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80.6%; 2010年全省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8.5亿元,帮助35万贫困农户落实了帮扶措施,123.83万人实现脱贫,苏中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苏北地区2011年底基本实现脱贫目标,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经济薄弱村方面,通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资源承包、资产承包)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效果。10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中有604个村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三)各项脱贫措施富有成效。

1.产业化开发。通过产业化开发带动贫困户就业与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高效农业(包括大棚种植和畜禽养殖)项目的推进,各地将脱贫产业项目与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建立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二是通过标准厂房的建设,获取资金收益,并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三是通过发展“三来一加”等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以沭阳县的“安阳工艺”为例,该公司已经在胡集、塘沟、十字等8个乡镇、社区设立28个加工点。每个加工点月均产值近百万元,可以带动农户月增收10万元。

2.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定向投资回馈收益。例如滨海县在正红小额贷款公司注资450万元,通过委托理财,每年向滨海县4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回馈收益1万元。二是通过集体经营的方式获得盈利,主要包括农田、水域等资源的承包,固定资产租赁等。三是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的租金。

3.小额贷款与资金互助提供金融支持。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经营服务项目的资金困难。以沭阳县万匹乡扶贫发展互助资金会为例,该资金互助组织现有入股会员462户,互助资金13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15万元,会员入股119万元(其中306户贫困户入股资金27.8万元),农户借款132万元,借款农户316户,共有138户建档立卡户因此而脱贫。

4.提供社会帮扶服务。一是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二是妇联采取的针对妇女儿童的帮扶。除此以外,各地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他弱势群体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帮扶。

5.劳动力培训。一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二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培训;三是结合“三来一加”等项目的技能培训。以沭阳县为例,该县出台了《沭阳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施意见》,择优确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实行划片到乡、包干到校、责任到人,乡镇与培训学校“捆绑式”考核,建立乡镇贫困劳动力培训目标保证金制度;以短期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就地办班和进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为主,受培训农民的就业率达97%。

6.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覆盖率的提高和临时性求助的增加等,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得贫困户暂时脱离了贫困。以新沂市为例,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万8千多户,3万7千多人,补偿标准为210元/月;农村五保户4667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补助3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2300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脱贫攻坚工程在提高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脱贫与返贫并存、边缘经济薄弱村现象日益显现、贫困户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小额信贷政策标准与需求存在差异、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来源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保政策体系对贫困户的特殊政策不完善、扶贫主体单一“等、靠、要”现象突出等。

二、“十二五”扶贫新思路

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江苏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的标准逐步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变化,这就需要调整扶贫观念,采取新的扶贫策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扶贫。

(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江苏省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转变成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及相对收入扩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扶贫视角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群体脱离贫困陷阱,而是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扶贫对象也不仅仅要考虑绝对贫困户,而且还要考虑低收入者,即所谓的相对贫困群体。

(二)从开发式扶贫到发展式扶贫。江苏省脱贫攻坚项目采取开发式扶贫的策略,这对消除绝对贫困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期,扶贫的重点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以后,新一轮的扶贫方式应转向发展式扶贫,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对扶贫对象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贫困农户采取不同发展策略,从而保证扶贫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二是在宏观上,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模式,如苏北地区,可以采取以整村推进、产业带动等为主的开发式扶贫的模式,对于苏中以及苏南的点贫困问题,可以通过贫困农户单独能力建设与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扶贫,从而保障扶贫工作高效与持续发展。

nlc202309032048

(三)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各国反贫困经验表明,在扶贫的过程中,政府并非唯一的行动者,贫困人口、市场组织、民间组织等都是反贫困中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反贫困主体组合,通过不同方式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多管齐下,使贫困现象得到显著改善。

新的扶贫模式应该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向政府带动、其他组织辅助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

(四)从外部推动到能力建设。政府扶贫措施的核心就是要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使得贫困户能够脱离贫困陷阱。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应将重心从外部推动转变到能力建设中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培养贫困群体的劳动技能,使这部分群体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帮扶资金直接投入与金融支持相结合。财政帮扶资金直接投入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但过于依赖财政资金直接支持,使得脱贫主体的资金使用成本为零,容易造成资金使用的盲目性与低效率性。因此,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有必要合理规范使用财政资金,采取帮扶资金直接投入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办法。

(六)社会保障与发展式扶贫相结合。脱贫攻坚项目只是针对于那些能够通过产业带动、能力培训、金融支持而脱贫的农村贫困群体。而对于那些没法通过上述途径脱贫的贫困户来说,则需要社会保障来解决其贫困问题。因此,在下一轮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保障要与发展式扶贫相结合。

三、政策建议

江苏省实施的脱贫攻坚工程消除了绝对贫困。如何帮扶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众奔小康成为下一阶段扶贫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扶贫工作上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要更加注重造血功能的培育,更加注重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要强化县级责任,建立政府扶持以县为主、上级政府奖励相结合的扶贫新体制。

(一)实行贫困户分类管理。一是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残疾、无法自救的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教育、卫生保障体系,实行救济式扶贫。二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资金等资本、社会因素致贫的具有发展潜力贫困户,实行开发式扶贫,即加强贫困户的能力建设。不但扶持生产,更注重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坚持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做法。三是对贫困户进行合理划分基础上,确定选择开发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方式,工作重心采取贫困村公共服务和培育贫困家庭的发展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有效促进脱贫。

(二)划定相对贫困线。在相对贫困线的划定方面,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收入少于平均收入的1/2或者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群体。从最近开展的“百村万户”的调查显示,灌南县农村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户数占23.8%,人口占18.4%;新沂市农村人均收入在2500—3000元之间占15.4%,在3000—3500元之间占7.3%,约占23%的人群属于相对贫困群体;楚州区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为0.77%,2500—4000元占比为35.32%;海安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占比为4.15%,7000元以下占比为21.76%。建议相对贫困线的划定应该采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比重相结合”的方式,经济薄弱地区以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为相对贫困线,其他地区以农村总人口的15%—20%的最低收入群体定义为贫困群体。

(三)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加强金融支持的扶贫力度。一是提高扶贫贷款发放的额度。对于大户贷款的额度,从原来的5万元提至8—10万元,不断增强大户的带动性,但要严格控制比例,大户带动额度不应超过25%;对于贫困户,将原来最高的贷款额度从1万元提至2万元。二是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资金筹集上,上级财政适当增加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启动资金;在运营管理上,要保证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封闭性,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

(四)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主要通过实行教育救助、提高医疗救助标准、临时救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等方式;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采取适当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对低收入户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等个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的办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我省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由于多方原因,我省农村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帮扶工作进入新阶段,可考虑将“治本”措施放到相对优先的位置。通过帮扶政策资金与相关用于“三农”政策资金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资金合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那些经济薄弱村,政策力度可以更大些。从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其收入提高。

(六)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项目。一是开发式扶贫应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并扶持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经营融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化体系之中。二是开发式扶贫项目应采用体现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

(七)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与项目相结合。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注重参与式培训,强调“从干中学”;二是注重与产业相结合,突出“产业带动”;三是针对贫困妇女等特殊群体开展扶贫培训。

(八)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可以确保扶贫工作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合理分配启动资金与奖补资金;二是优化帮扶资金使用模式。优化各参与主体的责任配置,特别是县级政府承担更大责任,有利于激发其内在动力,避免出现道德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主体承担的出资份额要与其能力相适应,既要体现帮扶的导向,又要保持适度的压力。专项帮扶资金要与相关用于“三农”的投入进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好帮扶资金的使用与其他相关资金各自为战、“两张皮”的问题。

(九)建立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积极强化低收入户的主体作用,支持引导其他组织参与扶贫,形成多元化扶贫模式。要采取必要措施,激发低收入户的发展热情和意愿,激活内生动力;对非盈利性的扶贫组织,政府应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并加强沟通,共同扶贫;鼓励引导营利性组织在市场机制框架内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成效明显的可给予适当的表彰和鼓励;支持特殊组织的扶贫,如妇女扶贫等,可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等。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高速公路事故典型案例下一篇:对外担保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