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考试选择题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写作考试选择题(精选8篇)

新闻写作考试选择题 篇1

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要求写出为什么)

3赏析

4简答

5写作(注意字数要求)

一、名词解释

消息头

电头

倒金字塔结构

悬念式结构

新闻价值

三、问答题

1微博的特点,如何写微博

2网络新闻写作与传统新闻写作的区别

3专访、人物通讯、特写的区别,答案见书

4新闻语言的特点,怎样才可以做到用事实说话,如何准确的用事实说话。

5新闻背景,如何放置、类型、作用。

6通讯的一般知识与技巧,语言、写作方式、表达方法等四大点要在写作中体现 7华尔街体结构模式(资料)

8如何赏析新闻语言(资料)

四、赏析

类期中试题

五、写作题

1华尔街体

2通讯改消息(500字以内)

标题(用二行、三行题)、主题的提炼(主题集中)、新闻背景的体现、新闻角度、语言、导语结构

3标题

4映像

主要在一二上

新闻写作考试选择题 篇2

一、充分利用家庭生活, 写出真切内心感受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的第一空间, 其中发生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这是挖掘作文素材的一个广泛天地。家庭中有丰富的情感交织, 孩子们从一出生开始, 就接触了家庭这一情感染缸, 家庭中的每个人, 每件事都会在他们的成长印象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每每有情感的触动点, 就会有滔滔不绝的往事呈现。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关怀与牵挂, 子女对父母的不尽依赖的和谐之情;家中盆盆罐罐, 磕磕碰碰的琐事, 因意见不合的吵闹, 子女的不肖引起的不和谐;锄禾当午, 带月荷锄归的劳动愉悦之情;花好月圆, 婚庆喜事, 对酒当歌, 悲欢离合, 生离死别之情;长辈寄以厚望, 游子伤心落魄的失意之叹;孩子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仰慕、敬佩、尊重, 以至厌恶憎恨的情感等等, 皆是学生习作选择的丰富素材。古今中外有许多文学名著都是家庭题材类作品的典范。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展现了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巴金的《家》通过系统深入的描写一个生活在高公馆内的贵族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演变和衰亡崩溃作, 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老舍的《四世同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高尔基的《童年》等都通过对其家族及成员的生活进行全景展示, 对其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及代表的落后制度等予以猛烈的批判和反抗。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也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怀念母亲》、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等经典篇目可以提供学习与借鉴。教师可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以此类文章予以引导, 学生也可写出一些具有家庭温馨和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 让真切的家庭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发源地, 情感的发动机。

二、真正融入校园生活, 畅叙浓厚师生情谊

新闻写作考试选择题 篇3

选择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申论考试成绩的优劣,对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老说,申论试题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概括题;二是对策题;三是分析题;四是申论文章的写作,多为议论文。四类题型中,申论文章的写作占总分的40%,也就是40分。因此,写好申论文章对与考生最后的成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申论文章呢?首先,申论文章文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申论文章的文体要求大都是议论文,对议论文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三种重要的文体:一是策论文,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政论文,侧重于对某项政策的意义和目的分析;三是评论文,侧重于阐述各种不同的观点。三种文体各有千秋,选择哪种文体进行写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申论考试大纲。

以2018年江苏公务员申论职业培训教育网纲为例,它主要考察考1 生四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所以,文体选择策论文更符合大纲的要求。

二、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考生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选择文体时,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考生理论水平比较高,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比较熟悉,那么选择政论文能很好的表现出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从而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依据材料。

申论试题中的材料是申论考试的根基,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以材料为本,选择文体也不例外。考生答题时可采用三遍四步法去分析材料,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合。如果对策性材料较多,那么文体选择策论文,在写作时就会有更多的材料和信息供参考。其他两种文体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题目的要求。

当前的申论考试中,对文体的要求一般只是笼统的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但也不能排除出现在个别的试题中明确要求写策论文、政论文或者评论文。这时,考生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按照题目的要求选择文章的文体。

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命题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比如,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的文体日益趋向于政论文,对于这些变化,考生要与时俱进,2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敬爱的党组织;

会议讨论中,我先对自己近期的各个方面情况进行了汇报。尽管我现在还是一名预备党员,但我一直以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积极主动的帮助周围的同学,特别是09级刚刚入学的师弟师妹们。由于期末考试的临近,为配合学校的工作,我尽力引导他们保持正确的心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考试,并且帮助他们做好考前复习,以防出现作弊现象。同时我自己也主动的参加了勤工助学。学习中,我也不甘示弱,认真踏实是我的特点,并且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些活动中,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我会随时随地的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以更快的改正,更好的提高自己为身边朋友和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加有效的服务与学院。

同时,我们结合近期的南方洪涝灾害讨论了党员同志需要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据报道近期的南方洪涝灾害致使近3000万人受灾,211人遇难。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广西梧州市,实地察看汛情、灾情,慰问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主持召开会议,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温总理指出,我国经济正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当前,我国大部3 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防汛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兼顾,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救援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地发挥了创先争优的精神。特别是在湖南桃源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四包”抗洪救灾责任机制。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服从服务于抗洪救灾的大局,处理重大险情达到“三个及时”,即领导到位及时、方案制定及时、妥善处理及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县电视台开辟了“洪水中的共产党员”专栏,桃源党建网开设了“抗洪救灾先进典型”专版,每天宣传报道党员抗洪救灾的先进事迹;各乡镇党委充分相信和依靠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共产党员,有效激发了全县共产产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纷纷参加到抗洪救灾工作中来,全县形成了抗洪救灾的强大合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和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和大无畏精神的表现,更为我们这些即将加入这个光荣而有伟大的组织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我们每个青年党员都应该向那些老党员学习,及时的总结他们的经验,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困难,不怕牺牲,坚持创新,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快的加入这个组织中。

我们现在虽是党员,但仍是学生,与我有直接联系的就是学校和身边的同学,谈到为民服务还很空泛,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4 务于学校,服务于身边的同学,让自己生活的更有价值。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认识:对自身的过去进行深刻的总结分析,并参考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全面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我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学风、院风、校风的建设者,积极带动广大同学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反思自身,回顾并进行总结:针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反思剖析自我即“晾丑”,只有敢于挖掘和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才有可能去改变自己,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为促进校园和谐,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多关心同学,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同时我们党员同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了解身边同学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以及时解决,如家庭困难生和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此外,我们也要做好自身的工作:确定保研、考研的同学要静下心来学习,写论文,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假期留校要注意物品的保管。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我们将面临接待新生的问题,这是对我们党员的一次考验,我希望能够在这次的新生接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将积极地帮助新生答疑解惑,条件不好时我会给新生一些精神支持和安慰,留下电话,多帮助新生。以使他们更快的适应我们的大学生活。希望党组织能够着实考虑并予以批准。

汇报人:xx

怀着对党的崇敬和信仰,我有幸参加了这学期我们院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虽然才上了两节课,但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深了对党的了解,让我更加坚信了对党的信仰。在开班典礼上,班主任说党课课堂是桂子山上最优秀的课堂,所以能进入这个课堂学习,我感到无比荣幸。我也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党的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

第一堂课是有院分党委书记李瑞阳给我们讲述党的性质。他从政党的定义入手,讲到党的几次有重大意义的代表大会,从而引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体阐述成:“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同时还具体阐述了为什么如此,如何保持等相关问题。最后讲的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大坚持”,这也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第二堂课是由梅萍老师给我们讲的党员的人生价值观,他让我们认识到党爱的最高境界,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有的人生价值观,让我们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都是从小听着党的优秀故事长大的,所以从小对党就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当这一路走来,党经受的曲折与当做出的努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毛主席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还要面对某些国家的虎视眈眈。但在**第一代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我们打破僵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敢于打破传统,实施分田到户、主动对外开放、开放经济特区......,为中国现代化6 建设铺开了道路。以共产党为总书记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临98年特大洪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稳重与智慧一直使人们所称赞的。现任的以共产党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是让我们深深感动与佩服的领导者。他们在位期间,国内是一个“多事之秋”,一系列重大的打击,让我们全国人民措手不及。可他们却能一直那么沉稳的应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让人民安心和打心底里佩服。中国共产党一路走过是那么不容易,世界上也许不会再有一个政党在面对如此多的打击时还能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并理性的解决所有问题,在那么多的困难下依然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党,一个爱人民甚于爱其他的政党,一个让中国十几亿人衷心拥护的政党。在这样的政党的领导下,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新闻写作考试选择题 篇4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新闻敏感本质上属于一种()A.采访能力 C.鉴别能力

B.推理能力 D.顿悟性思维活动

2.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是()A.报道思想 C.新闻敏感

3.采访计划是指()A.采访的平时准备 C.背景材料的收集 4.记者招待会又称()A.新闻发布会 C.调查会

B.座谈会 D.讨论会

B.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 D.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B.采访计划 D.新闻线索

5.深入采访中要学会抓问题,所抓的倾向性问题是指()A.被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掩盖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B.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C.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D.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6.根据采访深入和情况变化,采访中增加采访内容、扩展调查范围、挖掘新的有意义的材料属于新闻采访特点的()A.专业性 C.灵活性

B.突击性 D.广泛性

7.在新闻人物的报道中,有时候会出现“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这要求在采访中()A.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C.有历史发展观

B.讲究唯物辩证法 D.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浙00654# 新闻采访写作试卷 8.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属于记者的()A.业务素质 C.政治素质

9.访问的心理过程的一般顺序是()A.融洽、沟通、接近、激发 C.激发、接近、沟通、融洽

B.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D.沟通、激发、接近、融洽 B.心理素质 D.身体素质

10.记者通过询问采访对象的家乡,谈起了双方共同的经历,从而打开话匣。这种情况属于

()A.B.新闻选材过程 D.新闻布局过程 A.新闻结构 C.新闻排列

B.新闻层次 D.新闻组合

17.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消息是()A.经验消息 C.述评性消息

B.综合消息 D.动态消息

18.报告文学与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区别是()A.真实性 C.形象性

B.艺术性 D.文学性

19.新闻写作中“行文避沉闷,宜取跳跃式”是指()A.语言要生动活泼,结构要求活求变 C.语言要平实简明

B.语言要准确规范

D.语言要生动活泼,结构要严谨完整

20.新闻的开头“描写环境,引出人物”属于()A.开门见山法 C.人物描写法

B.开篇点题法 D.形象导入法

21.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下面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中哪一项相符

()A.幽默 C.朴实

B.通俗 D.生动

22.西方新闻界把对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称为()A.软新闻 C.事件新闻

B.纯新闻 D.硬新闻

23.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或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的通讯称为()A.速写 C.侧记

B.记事 D.散记

24.报纸上的“电讯”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我国中文报纸上 B.新闻主题的提炼要倡导时代新风

C.新闻主题的表现要针对“下头”的民情民意

D.新闻主题的表现要将“上头”的政策、意图与“下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新闻线索的作用主要有()A.触发新闻敏感 C.决定报道质量 E.据以挖掘新闻素材

27.选择采访对象的标准主要有()A.最熟悉情况的人 C.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E.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参与者

28.出现在采访现场的瞬间印象主要包含()A.事件细节 C.环境气氛与情景

E.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29.下列关于新闻语言的表述正确的有()A.新闻语言主要由事务语言孕育而成 B.新闻语言以具体可感见长

C.新闻语言要力求戒除语言的含混性,排斥语言的模糊性 D.新闻语言要朴素,也可适当描绘 E.新闻语言的修辞强调实感

30.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注意的方面有()A.挖掘事件的意义,表现人物的精神 C.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E.要着力揭露问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宣传价值

浙00654# 新闻采访写作试卷

B.深入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4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做题。材料:

记者从××市房产局了解到,××市自2003年推行廉租住房制度以来,分别通过对承租公有住房的住户租金核减,对孤、老、病、残及急需救助特困家庭配房租赁,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一般困难家庭租金补贴,按l0平方米减去现有人均住房面积的差额确定补贴面积,每人每月1平方米补贴6元。已共计解决了1.64万户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今年,市政府提出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年内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其中,享受租金补贴的7959户低保户家庭已一次性领取下半年住房租金补贴608.89万元。这次领取住房租金补贴的7959户中,A区1324户,B区2558户,C区2489户,D区577户,E区664户,F区174户,G区159户,H区14户。至此,该市发放补贴金的范围已全面覆盖低保住房困难家庭。

据统计,该市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约2万户,“十一五”期间,该市还将投入3亿元,继续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

将以上的材料改写成一篇消息。

要求: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不少于300字,注意拟好标题、电头、导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晰。

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 篇5

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 3.追求细节的真实 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新闻媒体 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异同点:

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

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 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

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明确重点和信息传达给公众。“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断在现”的“现”,指的是新闻现场。电视记者需要在丰富、庞杂的信息之间做出决断。

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网络传播的优缺点:

优点: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图文并茂,渗透力极强,选择性好,保留性好。1.在信息流程方面,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2.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达、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缺点:1.网络媒体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网络终端设备的价格比收音机、电视机昂贵

3.网上信息真假混杂,有时不易鉴别

一、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多媒体写作 2.超文本链接 3.全方位互动 4.大功能检索

二、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和电视新闻的标题相近,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具体的新闻事实和实在的意思。新闻标题也只能是一行字。

注意:1.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2.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要求:1.在采写要求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注重标题的制作,不能成为标题党

消息写作

消息的含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分类:

(一)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二)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三)报道的内容:经济消息、时政消息、文娱消息、体育消息的具体分类:1.动态消息 2.述评消息 3.综合消息

消息结构的外部特征: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基本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 2.非倒金字塔结构:(1)时序结构(2)并列结构(3)悬念式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根据事实新闻价值的高低来排列叙述新闻事实顺序的文本结构。消息结构的特点:1.重要信息放在最前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消息标题

标题概念: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高度概括和浓缩出来的,揭示新闻内容简明而醒目的文字。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1.单一结构标题 2.复合结构标题:正题、引题(正前)副题(正后)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标题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简洁明快。受媒体特点的制约。在复合结构标题中,引题和副题应该围绕正题而设,为正题服务。

消息标题的技巧:1.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消息导语

导语的含义: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在文首引导读者阅读的文字。导语的特点:1.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3.用明晰地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导语写作的要求:1.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2.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3.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4.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消息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主体写作中的关键环节:1.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与连接

消息背景的类型:1.烘托性背景 2.说明性背景 3.揭示性背景 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通俗性原则 5.真实性原则

消息结尾的作用:1.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3.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隐含意义进行点化 4.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5.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1.背景性结尾 2.描写性结尾

通讯写作

通讯的含义: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1.较之消息有所延展 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3.产生多层次的效果

通讯与消息的比较:

共同点:时效性,真实性,凸显新闻价值

不同点:消息时效要求强于通讯,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标题,重心),消息文本容量小于通讯,表达方式上通讯更加自由。

通讯主题的特点:深刻性 新颖性独特性 集中性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交叉式结构 4.浓缩时空式结构 5.蒙太奇式结构 6.特殊结构方式

新闻小故事的含义: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新闻小故事的特点:1.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 2.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 3.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新闻特写的含义: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的要求:1.对片段加以突出和放大 2.写富有特色的片段 3.着力写富于情趣的片段 4.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小故事与特写的区别:小故事故事性强,情节完整;特写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的概念: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内容的通讯类型

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1.根据事实写人物 2.写活生生的人物 3.写出人物的特点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同:两者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异:1.采访中关注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作者采访时关注问题、症结、原因、本质。2.写作侧重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侧重于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思考,在分析思考中直逼题旨。叙事记述型通讯侧重于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写,通过具体叙写显现作品之旨。3.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效果是启人思,更多地影响人们的理想层面。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效果是感人心。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深度报道的分类:

新闻伦理视阈下新闻选择标准 篇6

关键词:新闻选择,新闻伦理,职业道德

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选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是不是重视新闻选择,能不能做好新闻选择直接关系着媒体的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在实际的新闻选择过程中,以新闻伦理指导新闻选择的实践。尽量去遵循新闻伦理,谨慎新闻选择,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程。

1新闻选择和新闻伦理界定

这个世界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实在太多,但由于报纸版面有限,电台电视台时长也有限,所以把新近发生的事件都报道难以实现。任何新闻报道都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需要经过选择。新闻选择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而且在采写编这三大新闻基本业务流程中,新闻工作者都是根据一系列标准和自身经验对新闻价值的大小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一般来说,新闻选择的标准不止一个,选择事实的过程需要四道关口层层筛选,但还有一道经常被人们忽略掉的关口——新闻伦理。新闻伦理即新闻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出于自律的需求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规范。由此可以看出,新闻选择和新闻伦理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新闻选择应该在新闻伦理的框架内进行。然而,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不少媒体从业人员常常会陷入新闻伦理困惑的境地。

2新闻选择过程中的伦理困惑

新闻伦理是近年以来在不少新闻事件中频频出现的话题,一直困惑着新闻工作者们。但这种困惑最早要追溯到南非自由摄影师凯文·卡特的一张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该作品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作品内容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苏丹女孩,无力动弹,即将被饿死,但在她身后是一只虎视耽眈等待猎食的兀鹰。因该作品直面人性的罪恶和巨大的人性争议而引发了激烈的舆论,而凯文·卡特最终因为无法承担社会舆论的指责而选择自杀。

另一个典型案例:2005年,厦门的一场暴风雨袭击,让市区道路出现了很多处水坑,导致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某摄影记者在暴雨中等了近一个小时后,拍摄了一组一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水坑摔倒的照片。记录了这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尽管这个新闻事件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高达200多条,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再比如2012年,某网站记者为了拍摄路人避让窨井的照片,挪去了提醒市民危险的杂物警示牌,站在远处拍摄了一组市民路过此处的紧急避让窨井的照片。虽然这组照片有震撼性,体现了记者忠实记录者和社会监督者的职业责任,对市民来说也非常有警示意义,但从人文角度来看,媒体显然缺乏人文关怀或职业道德。

所以在实际的新闻选择过程中,一些记者常常会举棋不定,陷入伦理困惑的境地:是先去做一个好人,还是先去做一个好记者?而对于类似的事件,通常会出现两种具有代表性且截然相反的观点:

正方:记者做得对,因为其目的是好的,新闻报道的效果也很好。

反方:记者不该这么做,因为其手段卑劣,完全不尊重当事人,没有给予当事人救助。

确实对两者做出选择很难,因为受众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不感兴趣,只拍一个坑或窨井危险提示很难让公众觉得这个地方危险,只有冲击力、震撼力强的照片才能引起公众兴趣,但获得这些极有新闻价值的视觉震撼效果还是不容易的。因为首先记者不能摆拍,但等待新闻事件发生再去拍又损坏了记者的形象,所以把握这个平衡点很难。

与上述案例不同,2006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女记者曹爱文在120急救车抵达现场之前,在现场无人懂得急救知识的情况下放弃报道,对一个不慎落入黄河中的小女孩实施急救,但终因没能挽回女孩生命,而为此流下眼泪。现场被网友拍下发布到网上,被众多热情的网友赞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典型两难问题案例,该如何化解职责与公德的冲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们关注的问题。

3处理新闻选择和新闻伦理关系的策略

3.1在选择新闻的过程中,恪守新闻伦理

在进行新闻选择时要恪守新闻伦理,加强道德修养,守住最起码的底线和良知,才能巩固媒体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培养公众对于这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时,中国的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任,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要做到这些只有恪守新闻伦理,才能真正实现新闻媒体自身的社会价值。

3.2在两难中寻求新闻与伦理的共存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在伦理规范和道德考验中寻求到平衡点,从而兼顾到职业责任和公德心的两个方面,在两难中寻求新闻与伦理的共存呢?

具体到上述案例来说,在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新闻传播者若有能力相救,应该遵循“救人第一,新闻报道第二”的原则。当个人的人性力量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用真实的新闻报道充当武器是可取的。运用这种武器改变现状正是公德心的深层体现,这时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公德心可以说取得了平衡。曹爱文在营救落水少女事件后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条新闻和一个生命没有可比性。正是这样的伦理选择让她成为“中国最美女记者”。

新闻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共事业的社会公器,必须为公众服务,新闻从业人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所以每个媒体从业者在陷入两难抉择的时候,应该首先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报道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以及新闻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记者报道的新闻与新闻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应该采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报道,这些标准也可以衡量一个记者的同情心、尊重人格的精神。

4结语

记者的职业职责是忠实的记录者和社会的监督者,促成问题的解决。所以,坚守底线是伦理选择的基础。对每个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如何选择与取舍新闻,还在于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在于媒体人的良知,当然更重要的在于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肖邓华.新闻选择应遵循新闻伦理[J].论坛,2013(6).

[2]李雪松.从受众心理看媒体的新闻选择[J].记者摇篮,2006(7).

应用文写作 新闻稿写作 篇7

稿

姓名:***********

学号:12345678班级:地质工程1104班

携手西科学子齐聚研究生院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本报讯昨日,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揭牌,这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矿业类院校的研究生院。至此,在陕高校已有11所设立了研究生院。

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等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西安科技大学师生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9月23日上午,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雁塔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张立杰主持仪式。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校党委书记刘德安宣读了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文件。朱静芝副省长、郭新立司长、徐春华副秘书长、杨希文厅长和我校党委书记刘德安、校长苏三庆为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揭牌。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代表兄弟高校致辞,热烈祝贺我校研究生院成立,祝愿我校研究生院前程似锦、越办越好,祝愿我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我校校长苏三庆讲了话,代表全校师生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兄弟院校、合作单位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苏校长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表示西安科技大学将从调整结构、强化特色、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四个方面努力把研究生院办成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地矿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郭新立司长在讲话中向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研究生院的成立,标志着西安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希望西安科技大学借研究生院成立之机,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路上着手,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新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杨希文厅长在讲话中向我校研究

生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西安

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挂牌成立给陕西

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标志着西安科技大学

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阶段,希望西安科技大学以成立研究生

院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

验,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

步明确发展思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特色

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全面

建设西部强省作出积极的贡献。

下午,学校举行了研究生院挂牌仪式。

校党委书记刘德安、校长苏三庆揭牌。

校党委副书记张立杰主持。党委副书记

甘安生,纪委书记李智军,副校长杨更社、马宏伟、张金锁、李树刚,总会计师黄英维,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了挂牌仪式。

西安科技大学成立于1958年,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该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现各类在校研究生32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400余人,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110余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授权学科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5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大力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相信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明天将会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绽放出累累硕果!

毛概考试选择题 篇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

1、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D)的关系。

A.公有制与私有制

B.股份制与混合经济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D.计划与市场

2、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在经济建设实践中,(C)之间的矛盾愈益显示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A.公有制与私有制

B.股份制与混合经济

C.市场和计划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党的(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6、(D)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7、党的(D),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8、理论和实践都证明,(A)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A.市场 B.计划

C.政府 D.资本

9、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A)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A.市场 B.计划

C.政府 D.资本

10、党的(D)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马克思主义认为,(C)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所有制 D.所有制实现形式

12、(A)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A.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 C.私有制 D.股份制

13、坚持(A)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私有制 D.股份制

1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上

A.影响力 B.控制力

C.领导力 D.创造力

15、(C)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国有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1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1、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

A.投资规模较小

B.经营方式单一

A)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D.不是法人企业

22、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B)决定的

A.生产力水平

B.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生产关系的性质

23、(A)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私有制 D.股份制

24、(A)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A.生产力水平

B.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生产关系的性质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作出了以(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新型工业化道路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

D)为主题这一

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作出了以(C)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

27、(C)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调整经济结构 D.科学发展

28、(C)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调整经济结构 D.科学发展

29、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B),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C.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D.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 30、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B)基础上的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农业现代化发展

C.工业现代化发展

D.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ABCD)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D.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BCD)A.资源配置 B.分配制度 C.宏观调控 D.所有制结构

3、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ABCD)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

B.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C.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D.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4、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AC)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分配制度

C.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D.资源配置

5、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下列属于正确的观点是:(ACD)A.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B.只有走私有化的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D.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6、公有制经济具体包括(BD)A.个体经济

B.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D.公有资产在各地都要有有量的优势

8、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国有经济论述正确的是(BCD)

A.国有经济在各领域数量上都要占有绝对优势 B.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C.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C.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9、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制约了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有:(ABCD)

A.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 B.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 C.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D.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

10、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B.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C.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D.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1、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体现在经营环境和条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ACD)

A.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 B.核心竞争力不强 C.实际税费负担较重

D.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

12、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体现在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ACD)

A.经营模式粗放

B.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 C.核心竞争力不强

D.企业治理方式弊端突出、履行社会责任不够

13、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具体内容包括(ABCD)

A.归属清晰 B.权责明确 C.保护严格 D.流转顺畅

14、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BD)决定的。

A.政府决策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上层建筑 D.生产力发展水平

1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AD)

A.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是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C.按劳分配是股份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D.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16、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BC)

A.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 B.个体劳动者

C.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D.发明专利所得收入

17、以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包括(ABCD)

A.科技发明 B.创造 C.信息、D.专利

18、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这种不平衡的矛盾包括:(ABC)

A.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B.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C.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政治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19、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这“四化”除工业化之外还包括:(BCD)A.社会化、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0、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产值增加快

第八章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B)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A 深化改革 B 依法治国 C 以法治国 D 法治现代化建设

2、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C)。A 民主政治建设 B 法治社会建设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公民社会的培育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A 无产阶级专政 B 人民当家作主

C 政治协商 D 工农联盟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要求是(D)。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法治社会建设 C 依法治国 D 人民当家作主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C)。A 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 B 切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C 依法治国 D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C)。A 建设法治社会

B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C 人民当家作主 D 构建和谐社会

7、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归宿是(D)。A 建设法治社会

B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C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D 人民当家作主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发扬人民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B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C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相抵触

D 在我国,由于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要求必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政治核心

9、民主是(B)的统一。A 制度与体制 B 国体与政体 C 制度与机制 D 法治与文明

10、我国的国体是(A)。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A 人民群众集体专政 B 无产阶级专政 C 工农联合专政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12、党的(C)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A 十三大

B 十三届四中全会

C 十五大

D 十六大

13、我国的政体是(B)。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C)。A 共产党的一党制

B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1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首要前提是(C)。A 各政党地位平等 B 各政党政治权利平等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多党合作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保证是(B)。A 各政党地位平等 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各政党政治权利平等 D 多党合作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D)。A 各政党地位平等 B 各政党政治权利平等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多党合作

1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C)。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20、(A)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人民政协组织 C 中华全国总工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合作组织

21、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D)A 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B 平等、团

结、友

爱、互

助的关 C 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系

D 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22、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B)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A 工会

B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C 工会代表大会 D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委员会

23、(C)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A 民族区域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B)。A 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

D 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多党合作

D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2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A 依权治国 B 依法治国 C 依计划治国 D 依方针政策治国

27、新中国成立后,(A)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步宪法的起草工作。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董必武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B)为统帅。A 宪法和法律 B 宪法

C 法律和行政法规 D 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

29、(B)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A 党的十八大

B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C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D 全国法院工作会议

30、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D)。A 1954年 B 1978年 C 1982年 D 1999年

二、多项选择题:

1、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ABD),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民主的要求。A 制度化 B 规范化 C 多元化 D 程序化

2、邓小平同志指出,(ABCD)都要靠党的领导。A 人民团结 B 社会安定 C 民主发展 D 国家统一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B 发扬人民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C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两者有机统一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B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D 民族区域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D A 它们的性质相同 B 它们的作用相同 C 它们的职能相同 D 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ABC)。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ABD)。A 政治协商 B 民主监督 C 共同执政 D 参政议政

8、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ABCD)。A 自我管理 B 自我教育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服务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的基本方针包括(AB)。A 长期共存 B 相互监督 C 共谋发展 D 促进繁荣

1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ABCD)。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ABCD)的原则。A平等 B 团结 C 合作 D 共同繁荣

13、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ABC)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A 农村村民委员会 B 城市居民委员会 C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 商业协作委员会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实现(ABC)的统一。A 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 B 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 C 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D 分权制衡和法治昌盛

1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ACD)。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B、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要求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CD)。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究

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ABC)共同推进”。A 依法治国 B 依法执政 C 依法行政 D 依法管理

1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BCD)一体建设”。A 法治环境 B 法治国家 C 法治政府 D 法治社会

1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ABCD)。

A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C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 调动人民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2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A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B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第八章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C)为出发点和落脚点。A科学发展

B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C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D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B)为根本任务。

A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D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C)为动力。A科学发展

B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C改革创新

D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是(B)。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B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改革创新

D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5、(D)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A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C)。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D)。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B)。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0、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1、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诚实守信

B为人民服务

C改革创新

D爱国主义

12、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24个字的(B)。

A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D价值取向

1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远大理想

D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1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D)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A确立集体主义原则

B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推进义务教育工作

D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5、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C)。

A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C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实现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目标

16、(A)是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A思想政治工作

B政治路线

C思想路线

D群众路线

17、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B)。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C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18、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D)。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D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B)。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D引导全社会共同进步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的品德是(D)。

A仁爱

B忠义

C宽容

D诚信

2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D)。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22、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些是(A)的需要。

A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注重人文关怀

C弘扬爱国主义

D弘扬时代精神

23、教育的根本任务是(D)。

A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B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C建设学习型社会

D立德树人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B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C文化强国就是文化资源大国

D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5、(B)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A民族国家意识

B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国际影响力 D文化资源大国

26、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D)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A“双百”方针

B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道德 D全面协调可持续

27、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B)放在首位。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人民的所有需求 D人民的物质利益

28、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A)为中心环节。A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B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D深化文化管理体制

29、发展文化产业,要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D)。

A社会效益

B文化体制

C优秀成果

D经济效益

30、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B)作用。

A决定

B主体

C先导

D基础

二、多项选择

1、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ABC)。

A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B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C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D民族文化有高下优劣之分

2、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有(ABD)。

A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对民族文化要无条件发扬光大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表现在(ABC)。

A 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 它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ABCD)。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B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C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D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ABC)。

A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B推动学雷锋活动

C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D全面开展密切联系群众活动

6、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作用有(ABD)。

A提升民族素质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C决定经济社会发展

D提升国家软实力

7、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ABCD)。

A立足国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B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C研究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问题

D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

8、文化强国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ABC)。

A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D这个国家的文化渗透到全世界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不断开创(ABCD)的新局面。

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C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D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要(BCD)。

A坚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C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D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11、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ABD)。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ACD)层面,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A国家

B集体

C 公民

D社会

13、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ABCD)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A公益性

B基本性

C均等性

D便利性

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ABD)。

A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C培养绝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5、发展文化产业,要(ACD)。

A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B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C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D使文化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6、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CD)。

A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 C实质上是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D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17、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BCD)。

A突出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B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C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D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1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D)。

A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B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C重点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D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9、新世纪以来,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BCD)。

A表明了我们党认识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B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D体现了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

A先进文化必须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

B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C文化是多元的,所以要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D世界经济愈益呈现一体化,世界文化却不能搞一体化 第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的是(A)。

A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六届五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三中全会 2.(A)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四大 D十六届三中全会 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B)的社会。A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C)放在首位。

A.个人利益B.国家利益C.群众利益D.社会利益 5.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A)为重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C.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D.保护生态环境

6.(D)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党的十六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A)主导作用,鼓励和支

与。

A.政府 B.党 C.国家 D.人民

8.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C)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A.文化建设 B.道德建设 C.社会建设 D.环境建设

9.(A),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广

动。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安定有序 D.充满活力

10.(D),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A.民主法治 B.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1.(C),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

结。

A.充满活力 B.民主法治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2.(A)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A党的十八大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就是(A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社会秩序良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B.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对于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社会和谐(ABCD)。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D.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6.民主法治,就是(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C.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D.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7.公平正义,就是(ABC)。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8.安定有序,就是(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的目标是(ABCD)。A.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B.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C.就业更加充分

D.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10.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BC)良性互动。A.国家治理 B.社会自我调节 C、居民自治 D国家管理

第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的是(A)。

A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六届五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三中全会 2.(A)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四大 D十六届三中全会 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B)的社会。

A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C)放在首位。

A.个人利益B.国家利益C.群众利益D.社会利益 5.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A)为重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C.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D.保护生态环境

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A)主导作用,鼓励和支

与。

A.政府 B.党 C.国家 D.人民

8.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C)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A.文化建设 B.道德建设 C.社会建设 D.环境建设

9.(A),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广

动。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安定有序 D.充满活力

10.(D),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A.民主法治 B.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1.(C),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

结。

A.充满活力 B.民主法治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2.(A)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A党的十八大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就是(A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社会秩序良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B.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对于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社会和谐(ABCD)。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D.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6.民主法治,就是(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C.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D.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7.公平正义,就是(ABC)。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8.安定有序,就是(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的目标是(ABCD)。A.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B.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C.就业更加充分

D.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10.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BC)良性互动。A.国家治理 B.社会自我调节 C、居民自治 D国家管理

第八章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单

1.(D)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A. 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A)的关系 A.人与自然

B.人与社会 C.人与人 D.人与身心 3.(A)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A.十八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七届六中全会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建设(D)经济。A.物质 B.节约 C.消费 D.循环

5.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B)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A.2015 B.2020 C.2025 D.2050 6.(C)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7.(B)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8.(A)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9.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这是属于(D)范畴。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10.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属于(C)范畴。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11.建设(D),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A. 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12.下列不属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是(C)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拉动内需,形成消费型社会

D.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13.下列不属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的是(C)。A.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B.坚持保护优先 C.坚持人工恢复为主 D.坚持节约优先

14.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要把(A)放在首位。

A.节约资源 B.预防为主 C.源头治理 D.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 15.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D)放在首位。

A.节约资源 B.预防为主 C.源头治理 D.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

16.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B)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A.发展经济 B.生态环境保护 C.改善民生 D.国家治理

二、多项项选择题

1.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ABCD)。A.主动保护自然 B.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C.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D.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ABC)生态文明理念。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改造自然

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ABCD)各方面和全过程。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4.关于尊重自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A.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B.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 C.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

D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 5.关于保护自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A.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B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C.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 D.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

6.关于顺应自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D)。A.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

B.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C.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

D.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7.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具体包括(ABCD)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D.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8.(BCD)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A.坚持人工恢复为主 B.坚持保护优先 C.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D.坚持节约优先

9.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ABC)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A.资源消耗 B.环境损害 C.生态效益 D.经济效益

10.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体包括(ABCD)。

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B.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C.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D.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2.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

B. 国际政治问题 C. 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3.“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

A.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一个中国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4.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5.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D)

A.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B.以武力争取台湾统一

C.对付台湾人民

D.防止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

6.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有(C)

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

C.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行政管理权、司法权

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

8.首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9.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B),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与台湾关系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国家安全法

D 祖国统一法

10.“一国两制”的基础是(B)A.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D.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11.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B)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台海问题

12.(A)中首次以“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标志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叶九条

D.邓六条

13.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B)

A.中国政府承诺不使用武力上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14.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后,可以享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在(D)A.拥有行政管理权

B.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5、2005年四五月间,受党中央和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B)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发表公报.A、宋楚瑜

B、连战

C、马英九

D、吴伯雄 16、1955年5月,(C)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朱德

17、台湾问题的核心是(B)。

A、和平发展

B、祖国统一

C、收回主权

D、经济往来

18、邓小平首次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A).A、1982年1月

B、1983年6月

C、1984年6月

D1985年6月 19、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A)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计划生育

D、保护环境

20、(C),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袓国的怀抱。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7月1日

2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C)。A、坚持“九二共识”

B、坚决反对“台独”活动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B)A、和平统一

B、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C、一国两制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23、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要害在于(A)

A、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

B、破坏两岸三通

C、破坏两岸关系出现的缓和气氛

D、勾结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

24、《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C)A、我国是主权国家

B、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C、台湾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

D、国家主权对外具有独立性

25、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A)

A、和平发展

B、稳定发展

C、共同发展

D、各自发展

26、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授予者是(A)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主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国务院

27、“一国两制”构想被全国人大通过是在(B)

A、1979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7年

28、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B)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29、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B)A大多数台湾人不希望统一

B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

C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 D历史的原因

30、(B)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1985年

B、1987年

C、1989年

D、1992年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C. 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回归祖国享有高度自治权。

D. 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

2.我国政府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主要有(ACD)

A.坚持“一个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后,香港、澳门和台湾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完全自治

C.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D.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我国党与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ACD)

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B.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4.连战、宋楚瑜于2005年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其意义有(ABC)A 有助于两岸人民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 B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生存基础

C 向国际社会表明双方势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D 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5.台湾统一后保持原有制度不变,具体是指(ABC)A.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台湾的生活方式不变

C.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 D.台湾的民主制度不变 6.“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形成与发展的客观依据是(ABCD)

A.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实际出发提出的

B.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实际出发提出的 C.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可能这个实际出发提出的D.从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的

7.胡锦涛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分则两害。可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AC)A 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与发展

B 可以使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C 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个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D 可以使特别行政区行使外交权

8.“一国两制 ”中“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先与后、源与流的关系,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这就是说(AB)

A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必须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

C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9.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ABC)等政策主张,表明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A、“和为贵”

B、“爱国一家”

C、“爱国不分先后”

D、“另起炉灶”

10、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ABD)等不平等条约强占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1.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ACD).A、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B、保持香港澳门经济高速增长

C、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D、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2、在“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BCD)A、不分主次、共同发展

B、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C、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D、相互支援

13、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享有的自治权包括(BCD)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4、中国政府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ABCD)A、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促进两岸人员的往来和经济交流

D、争取两岸直接“三通”

15、《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ABD)A、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B、体现了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D、表明了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共同意志

16、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C)A、“一国”是前提,“一国”与“两制”是主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一国”必然要求实行“两制”

C、只有允许“两制”,才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D、“两制”是长期并存、对等的政治实体

17、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BCD)A、是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要视情况而定。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台湾分裂势力的“台独”阴谋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有利于促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18、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在向新华社发表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下列关于“叶九条”的论述正确的有(ABD)A、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 B、叶九条已经包括了往后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C、“三通”是指两岸局部或间接“三通”

D、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 19、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CD)A、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 B、有利于维护台海关系,但无关亚太安全和世界和平。C、这是一部防御性的的法律

D、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

20、下列关于“九二共识”的论述正确的有(BCD)A、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经由口头协商而达成的不成文默契 B、在此基础上国共两党开启台海关系的政治谈判

C、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B),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A、国际环境 B、时代主题 C、和平发展 D、国际关系

2.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战略中,不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是(B)。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越南

3.走(D)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A、霸权主义 B、单边主义 C、强权政治 D、和平发展

4.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D)。A、广泛结盟 B、自给自足 C、争取全球领导权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C)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A、改革与开放 B、合作与共存 C、和平与发展 D、安全和稳定

6.下列表述中,对和平与发展理解错误的是(C)。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B、和平与发展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C、和平与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 D、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是东西南北问题。

7.在多极化进程中,(B)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A、如何提升国际地位 B、如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C、如何促进和平与发展 D、如何打击恐怖主义

8.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放在首位。A、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D、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9.世界格局多极化是(D)发展的必然结果。A、世界经济 B、国际政治 C、国际合作 D、国际关系

10.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A、第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B、第二产业基础不稳 C、第三产业发展过快 D、产业结构不合理

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中,不包括(B)。A、“另起炉灶” B、“一条线”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12.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A、一条线战略

B)。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战略 D、一边倒战略

13.(D)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A、强权政治 B、单边主义 C、霸权主义 D、世界格局多极化

1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C)的外交战略。A、一边倒 B、永不称霸 C、一条线 D、和平共处

15.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B)。A、宗教纷争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民族矛盾 D、领土争端

16.根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我国调整了毛泽东三大外交方针中的(A)政策。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霸权主义

17.邓小平一九八五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A),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A、和平问题 B、战争问题 C、政治问题 D、意识形态问题

18.邓小平指出,在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中,(B)是核心问题。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和平问题 D、政治问题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C)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西欧联盟 C、雅尔塔体系 D、华沙条约组织

2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B)、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A、制裁与反制裁 B、封锁与反封锁 C、独立 D、复苏

21.毛泽东提出的“一条线”外交战略中,不包括(D)。A、日本 B、美国 C、欧洲国家 D、苏联

22.随着冷战的结束后,(D)的建立,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A、欧盟 B、独联体 C、新兴国家 D、世贸组织

23.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D)的开放战略。

A、平等互信 B、公平正义 C、合作共赢 D、互利共赢

24.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又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B)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A、实现经济增长翻番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实现军事强国 D、实现文化强国

2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A)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A、相对均衡 B、南强北弱 C、南弱北强 D、和谐稳定

2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和平、发展、(A)、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A、合作 B、互利 C、协同 D、互信

27.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B)的态势。A、苏守美攻 B、苏攻美守 C、势均力敌 D、苏退美进

28.胡锦涛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C)、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A、改革的发展 B、社会的发展 C、和平的发展 D、制度的完善

29.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C)、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A、独立自主 B、互惠互利 C、平等互信 D、自由民主

30.(B)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A、包容互鉴 B、平等互信 C、互惠互利 D、合作共赢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AC)的战略。A、两个中间地带 B、和平与发展 C、三个世界划分 D、真正的不结盟

2.毛泽东所说的两个中间地带中,第一个中间地带包括(ABD)。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3.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战略中,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是(ACD)。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越南

4.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ABCD)等著名论断。A、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B、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C、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D、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5.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BC)。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发展问题 D、和平问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BD)的历史。

A、两大阵营的对立 B、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 C、世界格局多极化 D、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

7.当今,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是(ABCD)。

A、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B、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 C、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 D、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

8.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BCD)三大外交方针。A、一条线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一边倒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A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A、苏联解体 B、中国强势崛起 C、美国经济衰落 D、东欧剧变

1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BCD)。A、两极对立、和平演变 B、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C、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D、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11.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应坚持(ABCD)的外交工作布局。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12.下列中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有:(ACD)。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独立自主 C、互不干涉内政 D、互不侵犯

13.公正合理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ABCD)。A、共赢 B、共存 C、平等 D、互惠

14.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其主要表现有:(ABC)。

A、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B、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 C、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D、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已明显好转

上一篇: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下一篇:小学运动会开幕式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