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共10篇)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9月起,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较,在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的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同时,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和暑期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发现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生怕舍弃一点学生就不会。于是,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新课改后,教学课时减少,就更觉得任务重。例如,在讲离子反应时,盲目的追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反应的条件,全面的讲述,一节课自己从头讲到尾,时间紧张。由于内容过多,显得杂乱,学生抓不住重点,而且,教师一讲到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更没有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课后发现学生对本节的教学内容并未掌握。经过反思,我对本节课教学进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小组实验 CuSO4 溶液与NaCl溶液、BaCl2溶液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出什么是离子反应,并引出什么是离子方程式;通过四组酸碱反应以及离子方程式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把教材第33页实验2-3三个实验该为探究实验:改变试剂的用量,让学生在实验中探讨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从而得出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没有什么离子,减少了什么离子,新生成了什么物质,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条件并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由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讨论而得出结论。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所以理解深刻;而且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进入活动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在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学习而且也照顾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机械的记忆,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由于缺乏自身的实践、思考和感悟,学生对所学知识,慢慢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发展学生的发现和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新课程中,“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2

一、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不做固定的要求

长期的应试作文训练, 形成单一的作文形式, 不论学生的兴趣、个性、智能如何, 教师把学生统一地控制在单一的应试作文模式下, 诸如固定材料, 固定题目, 固定要求, 甚至于固定字数, 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做的后果是, 学生没有创造激情, 生拼硬凑, 至于文章的主体如何, 构思的怎样, 就不在学生的考虑之内了, 他们想的是如何交差。作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针对某些事触发人们的灵感, 才能思维敏捷, 笔触传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采用了不做固定的要求, 只给学生一个方面,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触, 广泛联想, 只要能证明一个问题, 说清一个道理, 就给予肯定。事实上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历, 社会、家庭、学校中的许多事情, 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波澜, 产生思考。因此, 对他们不做固定的要求, 有助于发挥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 变被动为主动, 不再为某个要求而苦恼, 大大激活了他们的创作冲动, 排除了视作文为畏途的心理, 变成了一种愉快的劳动。这样, 作文水平也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鼓励学生写身边人, 叙身边事, 抒发真情实感

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把创作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积累素材期、构思期、写作期。这说明积累素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如果让学生超出自己的生活范围, 写生疏的东西, 势必造成无真情实感, 不能打动人。吉林的李元昌老师做过一个实验, 初中三年级200篇记叙文, 取材家族生活的86篇, 占41.5%;学生生活的106篇, 占53%;社会生活的8篇, 占5.5%。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写作文还是倾向于自己熟悉的生活, 这样写起来有真情, 有着落。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 我主张写身边的人, 议身边的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很多事视而不见, 但通过我的细心引导,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平凡的小事中蕴藏着闪光的金子, 能给人以启迪, 使人警醒。这样, 叙事, 真实可信;抒情, 真挚感人;议论, 深刻到位。因此, 学生在大量的持续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实践中, 提高了写作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综合语文素质。

三、打破常规, 改进批改方法, 轻批改, 重讲评

长期以来, 作文批改如同一负沉重的担子压得语文教师喘不过气来, 使他们陷于繁琐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中不能自拔。殊不知教师付出的巨大劳动传到学生手中已不怎么值钱, 他们更关注的是分数的多少。对此, 我的做法是“重讲评, 轻批改”。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写多练, 教师则多指导, 正如鲁迅说的那样, “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学生写的多, 教师当然指导的也多。批改时把学生的作文分门别类, 每一类都选出一篇代表性的文章, 就其体现出来的优缺点进行讲评, 让学生知道怎样选材, 怎样布局, 怎样运用语言, 怎样表达中心。让他们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由于写得多, 评得多, 与传统的批改作文方法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势。”

四、讲究艺术, 扩大表扬面, 给学生心理上取胜的机会

表扬, 是鼓励学生提高写作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 说到底是一种通过鼓励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的艺术。教师不是法官, 不能拘泥于一个标准, 眼睛只盯住少数几个人。对学生作文的优点要敢于充分肯定, 哪怕是只有一点优点都不放过表扬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我也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以此激活他们的潜在的思维荒漠, 使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 不再视作文为畏途。因此, 哪怕表扬的人数达到半数, 也不要吝惜鼓励之词, 要用一种热情把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这种做法特别是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讲, 立刻就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感, 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变枯燥无味为乐事, 变繁重的负担为愉快的劳动, 在心理上产生取胜的愿望, 即只要有优点, 也能“金榜题名”。

五、大胆尝试, 额定数量, 抄袭别人的作文

抄袭别人的作文, 历来被语文老师视为“不法行为”, 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抄的方法, 让他们在抄别人的习作中受到启发, 调动自己的创作潜能, 学习别人的语言, 构思、创作方法, 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如每周规定抄一篇, 同时对此文的主题、观点、主要事件、创作技巧、精彩语段等方面做出评价。这样, 每学期能抄二十几篇, 评二十几篇。其实这也是一种习作, 只不过把“写”变成了“评”, 如能评出门道, 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一种提高。巴金说过:“写吧, 只有写, 你才会写。”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抄吧, 只有会抄, 你才会写。”抄的多了, 大脑中积贮的信息自然也多, 心得随之而生, 自己写文章时, 各种信息就会汩汩涌出, 经过筛选、加工、确认、组织成文, 水到渠成。几年的实践证明, 作文水平低的同学, 通过半年的抄评, 也能写出较好的作文。因此说, 会抄别人的作文不失为一种提高自己作文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工作点滴体会 篇3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教学

时下,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我想就这两个多月来的教学上的点滴心得甚至于是酸甜苦辣写出,与同行们共享。

一、基本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熟悉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熟悉,是当务之急。假如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反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实施半个学期以来,收到的成效并不是很明显,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的来说,就师生方面、软硬件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线教学工作者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主要有:

1、学生的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学习板块加学习主题),但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我省现行的中考制度除语数英三科外,其余学科实施等级考试,导致了明显的偏科,更糟糕的是,历史实行开卷考,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把握,学生甚至出现不辨商君始皇现象!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课程编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2、新奇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预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假如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3、会考、高考问题

高中历史会考真的要开卷考吗?这真的是叫我们历史老师寒心啊,我们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会有多少学生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其它所谓的主科老师的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家长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历史老师自己去重视呢?到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上历史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必要上历史课吗?开卷考下的历史课?怎么上呢?有意义吗?历史采取开卷会考弊大于利。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学生必须要把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该记的史实还是要准确记住,不然历史真的会成为“戏说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二是,从政治学科开卷考试来看,并非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师生们往往无从下手,经常采取题海战术,考试时十分紧张,其成绩也不理想,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很重。三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龙的传人,可不能把老祖宗给忘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假如历史开卷考的话,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n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因此,高中会考还是应采取闭卷考试,促使他们把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经常闹历史笑话,会忘了祖宗。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柳屯镇陈七中心小学

李运霞

在这近几年时间里,新课改如一朵美丽的鲜花,努力地向人们展示着她最美的一面,深深的吸引着各位教育工作者。去年我有幸走进课改,在教学中我有惊喜,也有困惑,不过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要张扬二十几个孩子的个性,也就以一份平和的心去思、去教,没想到近一年下来却有意外收获,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一、有不少的人将小学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年级为第二阶段;四到六年级是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识字,下面我就识字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直观演示法。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实物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变无意识记为有意识记,变枯燥无味的识记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趣味识字教材中编排的象形字“日、月、山、水、田、土”等等,我利用简笔画把这些自然界的事物画在黑板上,这样马上吸引了学生,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事物的名称是怎样写的。这时再引导学生找出图画与文字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直观识记。图文结合,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同时又使学生初步知道了象形字是怎么来的,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实践证明,直观演示法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良好。

(二)、游戏法。识字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多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

了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

1.开火车。老师把生字卡发到一组同学的手中,每一个学生拿着生字卡领读上边的生字,大家跟读。小组在开火车领读中没有间断和错误的,可以获得优胜奖。

2.摘水果。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渴、喝”,“天、大”,“地、池”等。教师读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然后用这个字组词,表现出色的可以获得全班同学的鼓励。

3.给词语找家。老师在黑板上画上几座小房子,分别写上动物的家、植物的家、交通工具的家,再贴一些词语如:小猫、竹叶、自行车、萝卜、青蛙、飞机、山羊、松树、轮船等等,先让学生读出词语,然后帮助词语找到它们各自的家,贴在相对应的房子里。给找对的孩子奖励小红旗,以示鼓励。

(三)、比赛法。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在识字时,穿插一些比赛,能提高教学效果。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还有比如这周星期三我在上《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这一题时,我课前写了一些有相同偏旁的字,发给每个小组,然后让小组长组织学习,找出本组拿到的字的特点,然后读一读这些字,再想想还有哪些字含有这些偏旁。任务刚布置下去,各组成员都积极参与,想法设法找、想,有的组把相同的部首圈起来或在下面点个点或把相同的部首用彩笔涂了,有的在下面的空白处注明字的特点,让人一看一目了然。在汇报时,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尤其我班的封蓉峰,她自动上来汇报,表达不但很清楚而且给每个字还组了词,我们的同学自发的鼓励她,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喜悦和激动。在这一刹那间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激动因为这些比赛,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识字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从中看到学生的那种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四)、情景法。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看”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少写一横,我启发学生联想孙悟空站在云端,向远处看的样子,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模仿孙悟空。这时我就告诉学生,把手放在眼睛(“目”)上方就是“看”。这样,学生写“看”字时,就会想到眼睛,就不会少写这一横了。又如教“找”、“抱”、“拍”、“打”“摸”、“摔”等字时,我让学生先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偏旁都与手有关,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五)、采取编顺口溜、猜字谜等教学形式,把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情趣盎然的字谜内容,为学生记忆文字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识字,提高识字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喜”时,学生一时记不住,我灵机一动,随口编了一个顺口溜:“十个豆豆到嘴边,小朋友们都喜欢”,学生一下兴趣来了,喜字也就很快记熟了。还有比如:“射箭的弓拉长了——张;两个小男子汉大丈夫跑到太阳上面去了——替;小丰丰,耳朵长,站在一条毛巾上——帮。”学生们受到启发,想象十分丰富:月亮一半就很“胖”了,要是圆圆的月亮就更“胖”;

一只大羊没尾巴——美;青草长了一颗心——情等等这些联想不必十分考究,有些牵强也没关系,关键是运用它们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想象中、在成功的喜悦中认记生字。

(六)、自学法。在识字教学中,我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加部首法、熟字添笔画法、熟字换部首法、去部首法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一些简单的生字就能自学。形式上可先让六人小组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分析含义;然后小组汇报,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字的意思是什么等;汇报后再由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等。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兴趣较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另外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制作生字卡,在朗读课文中认读等。二、一年级重点是识字,不过阅读和写句子也不能忽略,因为我们认识更多的字也是为阅读和写作打基础的。

在阅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先让学生回去后自己看拼音自读课文,然后不懂的地方问爸爸、妈妈,或第二天早上问我。上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反映是问爸爸妈妈他们不指导。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上尽量让学生提问题,引导他们学会提问题。如我在上《月亮的心愿时》,我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心愿”是什么意思?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他的心愿最后实现了吗?最使我想不到的是庞伊荷同学居然站

起来问,我想知道老师的心愿是什么?我听了后大为震惊,儿童的想象力如此丰富,表白如此大胆,这是高年级同学自叹不如的。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儿歌,让学生用儿歌的形式向爸爸妈妈请教。如我在上《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我布置了课外拓展练习,让学生回去收集有关下雨之前还有哪些征兆,害怕学生忘了,也害怕家长不配合,于是我就编了一首儿歌:“爸爸、妈妈请听我说,燕子低飞要下雨,小鱼出水面要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告诉我,还有什么现象要下雨。”我的儿歌刚一说完,从同学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满足和喜悦。第二天学生的作业情况完成的很不错。

在说句子方面,我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说出自己亲眼眼所看到、所听到、所想到的,为今后写作时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基础。在说话时,我以前经常让学生用某某词说一句话,要求是只要语句通顺就行,没想到前几天我让学生用“着急”造句,我班的刘平同学说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家今天着火了,可我一点儿也不着急”,还有让用“孙”组词并造句,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有一个孙子了”等。句子一说出,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很震惊,我问是真的吗?他说不是,是他编的,他妈妈说造句就是编句子,我这才意识到真实的重要性,觉得造句一词是成人的口头表达,对于儿童用这样的表达是不适宜的。因而在今后的练习中,引导学生说自己亲眼所看、所想、所听到的生活中的事,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再也不会说一些虚假的东西了。

三、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教者的范读和领读不能忽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尽管课文很优美,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略微显长,因此领读就显得特别重要。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力求读得声情并茂,让声音入学生之耳,让感情入学生之心。领读的次数可以多一点,但要有重点,对那些较长的句子、感情充沛的句子,要多次领读。如,《看电视》中:“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胖乎乎的小手》:“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棉鞋里阳光》:“奶奶的棉被一点也没湿,干吗要晒呢?”“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于是,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有阳光的地方。”“奶奶,棉鞋里有好多阳光呢!”《月亮的心愿》:“明天孩子们去郊游,得去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等这些句子,或者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的重点,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了。只有领读,而且要多领读,才能使学生感知语句间的逻辑停顿,感悟语句的意思;在领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

达出来。另外,教者范读课文也很重要,比如贾校长上的语文公开教学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听课的老师恐怕现在还记忆犹新,在课中贾校长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和听课老师一下子都吸引到课文中去了,这为后面的学习就打下了基础,高年级学生范读都很重要,低年级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还有我让学生自制头饰,在课堂上戴着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再读这些动物说的话,收效很不错,学生能入情入境,很有感情的朗读。在课堂上我还采用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领读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指导写字。

(一)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指导写字,尽量不要拘泥于对每个字逐一细致的指导,应该多从整体规律上着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字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发现,上下结构的字应该把每部分写得宽、扁一些;有些字是上小下大(全、家、笑等),有些字是上大下小(去、爸等)。对某些能牵制整个字的笔画,要作细致地指导,正所谓书法理论上的“主笔制胜”。如,“早”字要把横写长,“气”字的横折斜钩要写得有点弹性,“太”字的撇是竖撇,要“先竖后撇”,“看”字的第四笔是斜撇,一定要写斜,给下面的“目”字留出空来等等。

(二)精讲解,多示范。

在写字中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不可多讲,应当抓住要点少而精的讲解,要把重点放在示范书写上。前面已经说过,一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所以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让他们在观察老师书写的过程中感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示范时有两点务必注意:一是要求学生认真看,每个学生都必须全神贯注;二是老师书写时应注意速度和力度,不能太慢,更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很难挽回的负面影响。速度,无法准确衡量,一般以比我们写毛笔字的速度稍快一点为宜;力度,也无从规定,一般以书写时粉笔不断、书写后握笔的拇、食、中三指没有过深的凹痕为宜。且不可半天才书写一个笔画,起笔时粉笔反复揉搓,粉笔碎块不停地下落(偶尔会断一截),收笔时也是揉搓不已,这样貌似“认真”的运笔,极易误导学生写字时使劲往下按,造成下面的三四张纸都有轧痕。

(三)多描仿,少临写,勤迁移。

教材中已经提供了让学生描红的范例,学生在描仿时,要求学生一边描一边记,记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哪一笔长,哪一笔短,哪一笔斜,哪一笔正。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描仿的最佳效果。

临写时,要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一定要看准,而且要看整个字,看得准,才能写得像;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像,哪儿写得不像,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避免。

迁移是学习的重要规律,写字训练更要注意迁移。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把在某一个字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字的书写上。如,学了“看”字,就可以仿照写“着”字,学了“会”字就可

以仿照写“合”字,借用“大”的写法写“太”字,借用“爷”字的写法写“爸”字,等等。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每个字都作细致的指导,关键是要在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写法后,运用所学的写字知识写好其他的字。

(四)牢记并运用两句“口号”。1.姿势不正确不写字。2.提笔就是练字时。

关于这两句口号的作用,我就不做详细说明,老师们一听便能明其要旨。我知道这是两样长期的、烦心的、琐碎的而又非做不可的很小的大事情。每当学生写字时,我就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注意姿势,一但发现姿势不正确了,就要立刻督促、提醒改正,丝毫不能放松。在这方面我已经是一个 “婆婆嘴”。

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法有优劣之分,但要视情而定。因此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采取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先求实效,再求新颖,二者都好了,灵活自然有了。不过,实、新、活一定要建立在放下架子、相信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保持0距离,真正做到师生“水乳交融”。

总之,我在接触新教材后,我除了运用以前的方法外,我还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在探索,力争摸索出一套适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现在列举几例.。

一、在教学中没有做到课程与多媒体的整合,使很多问题很难引

导。如: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将识字、解词、读句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课堂实践反映出:识字、解词学习效果很好。但在指导“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句的朗读时,总觉得学生读得不到位。通过课后反思,我想,如果将句子放在课件—小动物在田野里谈话的情景中,图、动画、句子结合起来引导把自己也当成小动物,和同桌像平时谈话一样互相问一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再读一读句子,效果就会比单独出示一句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为了我让学生体会小壁虎说话时对人很有礼貌、很尊敬时,我反复让学生读课文,都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如果有课件帮忙,把学生引到对话情境中,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二、复习方法很单一。“温故而知新”,重复是记忆的金钥匙。学过的生字,如果不让学生多次接触,很快就会忘记,特别是刚刚学完以后,忘记的速度最快,遗忘率也最高。解决遗忘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习。在以前复习时我只是机械的重复,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很不理想。课后我经常想怎样才能巩固复习呢?一直以来没找到答案,直到第四周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种复习方法就是要想方设法创造语言环境复现。我想扩展阅读无疑是最好的复现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最好能做些选择,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学生已经学过的生字出现率高的文章。于是在学完《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时我找了一篇小文章《乌鸦爱妈妈》,把本课13个生字中的11个嵌入进去,然后把短文抄在小黑板上,没想到学生几乎全都记下了。

三、受以前的影响,我现在的教学还有点趋向高年级。比如有时讲解课文太细,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多注意改正。

四、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还引导的不够,今后还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在座的各位老师和领导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说出来让我借鉴借鉴。

在近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困惑,现在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讨论: 一、一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这册要认识550个生字,会写250个生字,按要求要认识的字只要会注音,能说出它的部首就算达标了,可是考试和练习册上却经常出现要填写要认识的字,针对这种情况,到底怎么样去处理要求认识的字呢?

二、现在提倡运用多媒体上课,且课件都是用flash制作的动画,学生很爱上,但昨天我上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刚把多媒体课件演示一打开,学生就议论开了,我把课题出示出来,问学生看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时,我班的庞伊荷同学举手了,我问她想知道什么时,只听见她说:“老师我刚看见了一只小狮子,它特别的乖,那为什么它后来又跑了呢?”(小狮子是瑞星杀毒软件里的小助手卡卡)在上课期间向这类问题学生提的很多,他们只顾欣赏动画,课文朗读完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只听见学生齐声说小壁虎长得乖的,我们还想

看一遍„„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想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的多媒体课呢?如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能完成吗?

三、按要求一年级不应该留书面家庭作业,这各位老师都知道,可就现在一年级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天在学校平均有四天每天要写5样作业,只有一天写4样作业,这样除了其他课以及下午活动外,根本没时间复习巩固,为了巩固复习每天就少布置一点作业,可现在学生都是家里的宝,有好多家长认为一年级不应该布置作业,试问一年级到底应该怎样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呢?

四、怎样做才能养成学生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虽然我前面的做法有点收效,但收效不大,我想听听各位老师的宝贵意见。

总之,在近一年的教学中,有喜有忧有困惑,我把这些都提出来,望各位老师和领导提出宝贵建议;另外,我前面说的还有哪些不妥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和领导批评指正,我本人会感激不尽的。

2006-04-20

谈新课改下的点滴体会

——一年级语文

高一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5

转眼间高一学年的工作就快要告一段落了。由于这一届高一采用的是新课改后的教材,我感觉到每次要上一节物理新课的时候,都要思考许久来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都感觉到自己不会讲课了,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对于新课程的思想和要求把握不好。而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新教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所采取的都是渗透的思想,来试图让学

生递进式的掌握(如速度——时间的关系,教材共利用了三次来完成)。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上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基础知识和自我约束力)等。我认为在新课程观念下,好的课堂应该是老师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鼓动激励学生互相讨论、动手实践、积极思考,不但出现“将教兵”,还要出现“兵教兵”的场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物理概念及公式的推导;还有对于物理的探究式实验也应该在老师的预知下,由每位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自主实施。即:①注重体验;②适度探究;③把握节奏,面对高考;④寻求好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我感到对于物理的新教材的跨度比较大,因为以前的教材是从力开始的,而新教材是从运动开始的,这样学生对运动学的学习所得的收获和我预想的差距较大

本学期的高一物理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由于第一次教新课程一点经验都没有,可我相信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勤学,只要有学习的机会都不会放过,这学期我外出听课8节同时作了很多新课程高考和会考题。这使我对新课程高考和会考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肩负高一四个班教学任务的我,更觉得责任重大。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发挥去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静心回顾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个人认为有些措施还是有收效的。

第一,热爱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合作。

在过去教学中都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热爱,投入教学热情才会高涨。就能在教学过程渗入情感教育加强教学师生的交流,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有利学生学习积极性。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有意识先接受老师,才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所以,师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拉近师生的距离,达到和谐、融洽师生情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生活和学习中的知音,能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学习态度,能在学习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性和知识性融于趣味性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有美商的学习习惯,以往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书写不规范,在改考试卷或作业因看不清楚缺乏美感被扣分,教学过程为了不必错误,强调形成美商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新方法。

1、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情境.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时,叫学生用不同的力敲桌子手有什么感觉,为学生猜想提供感性铺垫,在设计题目,我注意把设疑性转

化生活有趣的情境,从而使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教学将难化易。

2、指导学生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网络化

小结的环节就好像种庄稼收获的过程.如何对一堂课进行小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课堂小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可结合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小结、整理。

在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坚持“立体分层”原则,依次让一名成绩优秀的、中等的、后进的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小结表述。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他们大致分别能小结表述出90%以上、70%以上、60%以上课堂所学。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特别是优生的创新火花,中等及以下学生什么地方尚未理解和掌握,为后续教学中及时查漏补缺,探求新知设下伏笔。

考试复习中注意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体系间的联系,将知识编织成条理化、系统化和网络式,好象一部电影,学生随时抽出某个片断,对上题目击破,学生自由地驾驭知识。

三、换位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我特别注重换位教学。

老师对课本的知识非常熟悉,随时能够驾驭课本的知识,但学生就不一定能够做到。老师在教学上进行换位,假如我现在是学生应该怎样学好老师教给我的知识。从换位教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为以后教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换位教学,老师多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改变学生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对我的教学还是非常满意,我发觉,虽然没有新课程教学经验的我,对新课程变化还有点估计比较好。期中六校联考考试卷是我校高一备课组出的,得到兄弟校老师高度好评,内容比较好,考完后学生高兴,我也感到欣慰。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6

2005年秋季,江苏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一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们强化措施,大力推进,广大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展较为顺利,态势良好,成绩也较显著。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与体会简述如下,希能为将进入新课改的实验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1 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1.1 积极营造新课改气氛,加强新课程培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 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实施新课程之前,我们积极营造新课程实施的气氛,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宣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要求教师“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先上岗”。让教师感到新课改已势在必行。在这种课改舆论大潮下,积极落实新课程培训措施:

1.1.1通式培训: 分批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纲要》、化学课程标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及课程管理等主题展开。培训时间安排在年上半年,培训地点为省内几所高等师范院校,参加人员为化学教研员和选派的部分化学学科骨干教师。

1.1.2 学科培训:集中进行,全员参加,实行先市级培训,后县级培训。市级培训方式采用模块专题讲座(由教材编写者进行,主要包括模块特点、教材编写思路、内容分析等)、新课观摩(由课改实验区教师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是专家点评)。县级培训方式采用研修新课标和新教材、集体备课、分组讨论(由县教研室组织实施,以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为核心)等多种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县级培训结束进行业务考核(笔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效果较好。

1.1.3校本培训: 在省、市、县三级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化学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进行校本培训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条途径:

①自我研修。主要研究新课改纲要、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的热点、难点和操作问题。②专题辅导。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成专题定期进行辅导。如“如何理解活动与探究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新课程化学实验有什么新特点”?“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面对新课改的热点和困惑问题”?“如何对化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③专业引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骨干教师到广州、青岛、扬州、盐城、镇江、南通、南京等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新课改的经验,并写出考察报告进行交流。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就化学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题报告、排忧解难。

④活动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如举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竞赛(笔试、答辩相结合)”、“高一化学新课程会课活动(每校人)”、“中学化学教师新教材创新实验竞赛”、“实施化学新课程的感想与体会论文竞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系列竞赛活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非常好。

1.2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1.2.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1.2.2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一年来经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新模式在扭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3 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探索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验,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校内的新课程教研活动,主要以课例研究为切入口,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为中心,将课例的研究与新课标的学习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种组织形式开展校本教研: 1.3.1将科研课题转变为实践化的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要体现“三个结合”,即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与提高教师素质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各校把承担的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全部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各备课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承担研究子课题。没有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教师要申报县级或校级科研课题,达到人人有课题,组组有项目,在实践中进行有目的的研究。用科研课题的理论指导实践,将课题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中。1.3.2问题化的研究。在校本教研中,积极开展新课改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教师通过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如“苏教版和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内容差异的研究”,“教学中体验情境、生活化、经验化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等。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探索新课改的路子。1.3.3常规性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备课组遇到新教材中的问题可随时进行研究,不能仅仅依靠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来解决教材教法问题,教学研究要常态化。④听课研讨。同一备课组教师要互相听课、评课。新上岗教师必须先听课后上课。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要上新教材汇报课,工作在五年左右的青年教师要上新教材研讨课、骨干教师要上新教材示范课。对典型的课例还要进行“设计实施 反思 再设计 再实施 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使教师集中精力研讨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4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提出的要求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此,我们编制试行的《愉快的高中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形成的,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致同学的话、学生家庭情况、学习基本情况、第一学期学业成绩概况、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主任寄语等。对学分认定的评价方式,实行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模块的学分认定包括终结性和过程性两部分评价。其中,终结性的评价由纸笔测试和非纸笔测试的成绩构成;过程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测验与考查”、“课外作业与任务”和“考勤”三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主要用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质性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重要的配套措施。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学校、社会在评价的认识、观念和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可还有一个过程。我们正在积极完善、探索真正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方法。1.5 增加教学设施投入,整合教育资源,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

为满足新课程开放式的教学,有的学校购买了实物投影仪、新建了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并购进了有关新课程的图书,更新了化学实验设备,新添了部分化学仪器,开放了化学实验室和图书室,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根据教学模块整合资源,把实验室、图书室、电教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1.6 加强教学管理改革,转变管理职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使之成为保证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为此,除教育局成立了相关的课改领导小组外,各校还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和各处室一把手为副组长、年级部主任及相关教师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制订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选课指导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生学分管理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修改各种规章制度,扫除制约课程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有关教学评价的内容,制定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建立了科学、民主、开放、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2.1 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初期 ,由于新旧教材的冲突、新旧观念的撞击,我们感到新课改“有点乱、有点吵、有点不知深浅、有点恐高”。新教材有点“乱”表现于:教材版本有点乱: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出现“一纲多本”现象。

编排体系有点乱:新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许多教师已习惯于老教材、老教法,对新教材缺乏信心,感到知识的编排体系有点乱。

内容与习题设置有点乱:新教材编写不够成熟,个别习题与内容不配套,跨度大。

教材内容取舍有点乱:同一实验区各校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补充其他版本的内容?教师们普遍产生了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各方认识不一有点“吵”、包括家长、教师、学生和教研员: 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

①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

②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④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不知深浅。

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2.2 实施化学新课程带来得可喜变化 2.2.1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年来,新课程的启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师的角色在转变,课堂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课堂上教师不再因给问题难住而感到难为情,师生在一起共同讨论、研究问题蔚然成风。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们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2.2.2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上课学生思考问题多、抢答板演多、交流讨论多、活动探究多、小组合作多、师生互动多,教师启发点拨多、问题引导多、表扬鼓励多。

上课由“要我讲”变成了“我要讲”,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体现出师生间融洽、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在教改的过程中, 分组教学方法使用很普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对学生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教学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就将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探索改进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如何分组

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让优帮困, 兵教兵, 组内成员可以互相检查, 互相讨论。所以每组成员均有好、中、困三个层次, 由学习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预习、辅导、讨论、检查及向老师的反馈。我把全班54人分成6组, 每组9人。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组长的任务过重:一是仅凭一己之力, 无法完成对小组内所有学困生的辅导, 也无法对中等生进行全面的检测;二是教师收不到及时的反馈;三是组长的学习成绩有小幅下降。针对这种情况, 我进行了重新分组, 把全班分成9组, 每组6人, 各设正副两个小组长, 部分中等生担任副组长, 每人负责一到两个同学。这样, 既调动了中等生的积极性, 又减轻了组长的负担, 加快了辅导和检查的速度 (基本实现了一对一的检查和辅导) , 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各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分组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 所以在小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例如, 学习较好的同学担任活动组织者、知识讲解员、监督检查员的角色。这一角色通常由小组长担任, 小组长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 一方面把老师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 (课堂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掌握情况反馈给老师。学习中等的学生是分组教学的主体成员,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分组教学的效果。所以中等学生的角色是小组活动的主要代言人, 对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并代表本小组发言或进行成果展示。对于每组的学困生, 可安排其担当本组的记分员, 使其认真听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发言及老师的评价, 这样才能正确合理地给每一个成员打分。

三、如何激发和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学困生以前往往是教学的死角, 这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基础较差, 上课不积极动脑, 不积极回答问题, 很少开口讲英语, 导致学英语越来越困难。在分组教学中, 应充分注意学困生的水平和要求, 调动其积极性。例如:要求用所学词组造句时, 可要求学困生先用汉语造句, 然后由同组同学帮助其译成英语, 再由其重复, 借此帮助他们养成动脑和动口的习惯。在课堂检测中, 对学困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例如:要求流利背诵的文章可要求他们熟读或只背诵重点句子。另外, 在小组活动中让其承担某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也可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例如:他们可以借助辅导资料, 担任小组小小翻译官。总之,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要看到他们点滴的进步,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只要他们在课堂上学会了动脑、动口, 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交流, 就已经达到了我们最初的教学目标。

四、如何保证教学过程不是优秀生的“一言堂”

我观摩过好多老师的示范课, 有的一节课下来总是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在回答问题, 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得不到展示, 从而影响了分组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改进: (1) 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尤其是水平稍低的学生, 反应速度会慢一些, 要给他们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 (2) 各组之间采取记分的方法展开竞争, 组长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加一分, 组员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加二分, 由此来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3) 教师灵活掌握课堂, 如果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站起来回答问题, 可鼓励同学们把机会留给水平较低的学生, 学习较好的可更正其发言中的错误。

五、如何把握分组教学的效果

我们实施的这种兵教兵的分组教学方法, 如何取得最大的成效, 关键环节在于适时有效的检测。每一堂课我们都安排了检测环节, 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检测题紧扣学习内容, 题量适当, 5~10分钟完成。组内小组成员互查, 正副组长互相检查, 然后分别检查一到两名组员, 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改正易错题,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组长做好记录, 包括每个成员的掌握情况及本组出现的易错题, 并及时反馈给老师, 以便老师进行重点讲解。也可各组间交换组长互查, 并展开评比。

六、激励措施

分组教学采取记分, 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积极的体现。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分组教学的效果也会有所减弱。因此, 我们需要可行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每周进行一次评比, 评出优胜组、最具学习潜力小组、最具凝聚力小组。由老师给予名言奖励或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 可交换小组长或调换组员加以督促。

以上是我在分组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教无定法, 教材内容、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是我们教学的立足点。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摸索出适合本校、本班的教学路子。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采取分组教学的模式,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而教师作为新课改的推动者,应当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引导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出引导和帮助。并且全面提升学生的高中化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总结出了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日常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还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器具,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因此,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充分利用新课改这一有效机遇,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觉得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调整、更新,促使自己专业成长:

1.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重新认识高中化学教材和整个知识体系,研读和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教材编排意图,找准切入点,进行备课,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每节课能使学习学有所得。

2.教师应当重新审视现代教学环境,不断学习并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器具和实验仪器及教学软件等。随着社会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安排了新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与社会更贴近的相关知识也作为拓展类知识安排在其中,要求教师务必会做PPT、能插入音频或视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内容、知识、实验以多种方式呈现,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应用。

3.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体会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离我们生活很近,学化学很有用。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能联系社会中一些不法商人利用SO2的漂白性漂白银耳,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两种银耳,一种未被漂白,颜色偏黄;另一种被SO2漂白,外观雪白很好看。设置情景,若你到街上采购银耳,你会选择哪种?这样的教学设计很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4.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常用的有: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以及演绎法等,当然,在这多种方法中都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中,侧重于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以老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学习以老师一言堂灌输式为主;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只适合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思考性和创造性,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转化角色,课堂中走进学生,多以开放式、探究式问题引导、激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与老师、同学的沟通能力等。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的个体到积极参与的主体,课堂中老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让老师、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与学,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效果,让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加强学科间渗透

传统教学中,仅仅注重单一的学科学习,将学科作为单一的存在个体,并没有做到联系发展,所以学生在学习多种学科时感觉困难、内容繁重。而新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科间的渗透联系,不仅仅将学科作为单一存在个体。例如,在学习化学中可以将数学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科间充满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联系发展的思维模式。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一《必修1》碳酸钠时,可以将化学与人文历史相联系,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这样不仅学习了纯碱的工业制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侯德榜先生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因此,这种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学习模式既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观。

四、帮助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教师不应当仅仅将眼光局限于课本上,而是从多角度、多渠道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图书馆、科技馆、研究所、参观知名企业等方式,展开相关调查等活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宽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电视、电影等途径来获取化学知识充实自己;如针对现在的热点“雾霾”问题,可以思考其成分是什么,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务必更新观念,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成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教师,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化学,爱学化学,用好化学。

参考文献:

[1]谭世欢.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張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赵姝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储呈俊.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2.

新课改高一地理教学论文 篇9

1芮城县新课改高一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初中地理“副科”观念的影响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此外,教师应该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因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内容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教学价值不大且学生操作起来较难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动,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小,学生难以操作,应该舍弃.否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还有一些设问不严谨,答案不明确的题目,教师可以选用其他“活动”进行替换.如“冷锋过境时天气状况的判断”的活动,选用了《水浒传》中“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的文章,学生理解文章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学生对文章理解不同,答案也会有所不同,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替换为芮城县冷锋过境下雪的天气状况的材料,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会大有提高,而且学生对该天气状况比较了解,所以活动会节省大量的时间.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高一年级是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初入高中,高一新生普遍对高中英语学习表现出不适应性。他们的英语成绩出现大幅滑落,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信心,感到力不从心。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高中则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考察侧重于阅读能力,本文力求探讨高一新生英语阅读产生困难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一、高中英语阅读产生困难的原因分析

1.词汇的不足。

根据义务段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要求学生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了解日常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而高中英语七级教学目标要求掌握3000个左右单词和习惯用语,重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养培养。阅读材料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词汇量的不足是高一新生不能顺利阅读的直接原因.2.不重视语感。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强调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词和句的使用进行感知和体验。因而,学生缺少结合语境感知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自觉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由于初中阶段阅读材料内容涉及面不广,多以对话,小故事,短文为主,作者观点往往直接明了,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语感的缺失并未对学生阅读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高中阶段的阅读材料句子结构更为复杂,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篇章长度,并且话题涉及面广,读者需要仔细辨别才能了解文章的观点。因此,在高中阶段,只有培养良好的语感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3.缺乏阅读技巧。

在初中阶段,学生习惯逐字阅读,笼统的感知文章意义。这样的毫无技巧的阅读方法,运用在高中阶段长而且复杂的文章阅读时,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率,学生往往在反复阅读几遍文章之后,仍然没有清楚文章大意。要教会学生快速且有效率的阅读,就必需对他们传授有效的阅读技巧。

4.缺少阅读练习。

由于日常教学中用于正常教学的课时紧张,教师很少有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学生也没有自觉阅读的学习习惯,特别缺乏必要的阅读练习。很少阅读也就不会阅读,更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

二、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几个造成阅读障碍的关键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策略。

1.突破识词难关。

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快速的记忆单词,轻松的扩大词汇量,突破识词难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英标,了解单词发音及拼写的特点和联系,以便他们准确判断词的发音和拼写,迅速识记生词;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派生、合成、转化的基本构词知识,以便他们通过辨别词根,结合构词方式,来推测词义、词性,迅速扩充词汇量。

2.紧密结合课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课文教学是外语习得的重要载体,培养英语语感必须紧密结合课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来对生词和语言点的运用加以理解和记忆,特别要反对学生抛开课文,对词和语言点反复的机械记忆。这里说的熟读课文,是指在读课文时,结合上下文,体会语境对词义的影响,体会词性对词在句中的位置,词的搭配和使用的影响。在熟读的基础上,对于重点词汇和句型结构进行背诵和造句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得出课文大纲,再根据这一大纲对课文进行复述和简写。以上方法,不离课堂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

3.介绍相关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在阅读时,要速度和质量并重,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一些常用的阅读的技巧十分必要。比如:要了解文章大意,采用跳读的方式,不需要过于关注单词和各句的详尽含义,只要大体知道文章的所述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可以了;要了解文中某一处的详细信息,采用查读的方式迅速准确地找出具体数字、论点和描述即可;要捕捉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就需要寻找主题句和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对于生词,需要养成依靠上下文语境推理猜测的习惯;对于长句和难句,要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来准确领会其意义,等等。

4.每日阅读,教会学生填写阅读笔记。

归根到底,阅读的提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来实现。只有在阅读的实践中,阅读者才能够拾遗补缺,积累词汇,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阅读技巧,才能够培养出敏锐而准确的语感,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而阅读的长期有效地训练,在课堂上是没有时间可以进行的。所以,在高中阶段,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自留半小时,阅读一篇和自己水平相适应且自己感兴趣的短文或完形,并填写阅读日记。其具体程序为:读第一遍时,了解大意,勾出生词;读第二遍时,了解详细信息,猜测词义并分析难句,对于不能猜到的词可以参考词典并结合上下文了解其意义;最后填写好阅读日记并记忆生词。阅读日记如下:

Title

Topic sentences

New words

上一篇:党员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几点要求下一篇:民主法制村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