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培训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篆刻培训(精选9篇)

篆刻培训 篇1

上徐中学于洪

学习篆刻四天时间了,现在将学习篆刻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在四天的时间里,听蘭老师的培训课之后,我对篆刻艺术才算有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首先,蘭老师讲一些有关篆刻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古文字、篆刻的历史等;其次,是实践阶段,蘭老师说学习篆刻要先会写篆书从最经典的篆书入手,我们开始了临摹篆书,第三天,我们学习了摩印稿、过稿上石、操刀冲切、简单边款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虽然我们做得非常粗糙也非常稚嫩,但在篆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静”的快乐,在我不敢下刀时,老师总是鼓励我大胆落刀,不要担心石削崩落,在我刻出的效果不好时,老师教会我刻时不拖泥带水,一气刻完,不能刻一个字休息一会再刻另外几个字,这样印章的气脉就断了。

书法与篆刻体会 篇2

数计院08计科20080325XXXXX

这学期,我选修了林老师的书法与篆刻艺术课程,受益匪浅。林老师耐心而又幽默,逐渐培养了我对中国书法与篆刻文化的兴趣,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

通过书法篆刻艺术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

刚开始学习的过程是要把基础打好。我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折笔画开始学起,“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最初,我从楷书开始练起,每节课都对着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神策军碑》临摹。临字帖时要勤于思考,精益求精。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提高书法水平最快的一种捷径。老师还根据授课内容,针对性地给我们看有关视频,巩固了我们对写字方法的认识。这样,我基本上掌握了楷书结构的分类、特点、书写要求和结字方式。

后来,我有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行书。行书和楷书的学习过程都是艰辛的,想要学好行书,要用到扎实的楷书基础,我自认为自己的楷书基础较好。行书的过程中,虽然写的不是得心应手,但自觉的比以前写的好些。过了一段时间,我可以自己看字帖写了,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在自己临贴的过程中,需要体会每个字的神韵,这也是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做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在临贴的过程中,我发现王羲之的每一笔写的都很细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在临这本字帖的过程中,我就更要做到精益求精。

第十四周,老师终于教授我们期待已久的篆刻。老师说,狭义的“篆刻”是以篆书作为基本字体、以刻刀和刻石作为基本工具进行印章雕刻创作的中国传统艺术。广义的“篆刻”,包括商周以来的所有的以篆书为基本字体进行印章雕刻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通过文人的提炼提升,最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书法、绘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印章的面积虽然很小,但要刻好它却并不容易。首先,印章里所刻的大都是篆字,这就需要我们能识得篆书,并要懂得一点文字学知识;其次,所刻的这几个篆书,应该有或豪放、或飘逸的篆书书法笔势(像“切刀”“冲刀”等)和以刀刻石的刀味;第三,字与字之间的安排,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还要求有疏密适度、优美悦目的章法或揭图,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正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些优秀的篆刻,使我提高了对篆刻的欣赏,也增加了篆刻兴趣。

童趣篆刻 教案 篇3

闵行区平阳小学

金陈雪 教材分析,知识点:

本课教材是在以前单色拓印的学习基础上的延伸,引入了套色拓印的学习。橡皮篆刻具有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可以拓印多幅原作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小学生运用这一形式来学习套色拓印的创作。而套色篆刻以丰富的色彩、鲜明的视觉效果取胜,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需求。套色篆刻画使两者很好的结合,因此是一个比较好的小学拓展课教材内容。本课教学需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橡皮套色制章和色彩拓印等制作步骤及表现方法。而套色拓印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带有一定的机械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同时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降低技术难度,激励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情况分析:

在尝试了多种篆刻技法之后,学生更愿意有新的创作形式体验,制作套色章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阳刻、印刻和木刻技法,因此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套色的引入,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新的创作激情。套色拓印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并带有一定的机械性,但能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创作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的篆刻技能水平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一、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欣赏橡皮篆刻作品,在复习阳刻、印刻和木刻技法的基础上,学会有机结合了解制作套色章的技法,体验套色拓印的乐趣感受它在表现上的简洁、明快、富有韵律的现代感。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民间套色拓印的工艺,尝试用橡皮和刻刀运用阳刻、印刻或板刻的方法制作与套色拓印版画效果相似的套色拓印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套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不同的套印方法,以阳刻,印刻或板刻等技法进行篆刻练习,完成设计一只有风格的炫彩杯,感受类似的拓印版画的效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套色拓印的方法。难点:制作套色章。

一、走进杯子展厅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像我们每天都用到的杯子,它们奇特的造型、多样的功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阴刻的手法设计了一只只别具一格的杯子,让我们一起进“杯子展厅’,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吧!

1、随机点评

2、复习阴刻与阳刻技法。

3、小结过渡:这些各不相同的杯子足以让我看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了点——色彩。

【设计意图】 篆刻教学是一门非常注重想法的学科,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为了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走进杯子展厅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

二、打开密室之门

如何让色彩单调的杯子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呢?(一)了解套色篆刻的特点

a.先后出示多张杯子的拓印作品,同版一张单色、数张套色 b.引导学生创新,想出各种套色拓印技巧。

1、轮廓章+底色章

2、轮廓章+花样章

3、轮廓章+底色章+花样章(二),思考与发现(学习怎样制作出效果更理想的套色章)教师示范,提示注意点(1)制章 合:大小合一 简:构图简单 明:凹凸分明。细:刻工细致。畅:线条流畅。

(2)印制

匀:印章着色均匀,图案完整上色。按:手掌下按有力,纸面着色均匀。细:图形间细上色,色块间不影响。鲜:色彩搭配合理,对比同类皆可

【设计意图】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捉鱼的方法。在情境中,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欣赏,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佳作中,不自觉地就获得了自己的创作方案。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生的心情一直处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状态。作方法时采用教师示范,三、玩转设计舞台

布置作业要求:制作一件与众不同的炫彩杯。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套色的技巧,还一起欣赏了一些同学们的作品,大家都学的非常的认真,接下来就该我们小设计师们上场了,看、许多同学都已经跃跃欲试了,老师相信大家,只要你大胆的尝试,就能设计出一个图案独特、色彩绚丽,个性十足的杯子。在设计之前,请大家注意设计的要求

1、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2、各小组出示“锦囊袋”,内装各类型的小图案

教师提示:选择适合的小图案,总体设计,小心篆刻,上色印制时要耐心细致等

3、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喜欢的的样式制作,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篆刻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篆刻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老师在指导学生制

四、展我风采——“新品发布会”

1、每组学生先在组内挑选几件较好作品。

2、教师宣布“新品发布会”开幕,并播放音乐。

3、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作品走台,让大家观看,评比。

4、教师简评:从构图、线条和色彩的处理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借“新品发布”这一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引导更多的学生在自主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到了美术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五、拓展活动建议:

高中美术教案篆刻 篇4

课题: 篆刻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和篆刻教案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

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难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和传授做方法在做示范及辅助学生完成篆刻

教具准备: 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 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学具准备: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 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引入新课:(3分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发布了,是一个中国印。那谁能说说他的具体名字,描绘一下它的样子?

很好,名字叫“舞动的北京”,是 一个“京”字,像一个正在运 动着的人。(展示会徽图片)大家想不想要一个自己的中国印 啊?好,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就 是你们选定的项目——篆刻。

三:讲授新课:(25分钟)在进行一个项目之前我们 是不是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项目 的背景资料啊?那么这项工作大家各做一半,接下来我先把我查到的篆刻背景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收集相关信息

1、篆刻的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雕琢技法。狭义: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

2、篆刻的别称 “治印”、“铁笔”、“刻印”、“印图章”

3、印章的发展 商周时,无论官方民间都叫印章“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天子用的印就叫“玺”,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汉朝,天子之印仍称为“玺”,太守将军等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称印为“章”,平民所使用的称为“印”、“印信”、“信印”,“印章”的名称由此而来。唐朝,武则天认为“玺”与“死”的音很相近,就改“玺”为“宝”,此时民间产生变化,有红泥来盖印,故称印为“朱记”,简称“记”。宋代,印章使用广泛,常盖在图书或图画上,所以印章称为“图章”。元朝,蒙古人入主建立王朝,印章又出现了另一个面目,常在汉字旁边加上蒙古文;民间则流行画押——签字,即把“押”铸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己的一个花押,称为“元押”。明代官方颁布的官印称为“关防”或“条记”。清朝,篆刻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戳子”、“戳记”、“手戳”。民国以后,民国六十四年公布的《印信条例》,印信分为:“国玺”、“印”、“关防”、“职章”、“图记”等五种。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发展由原先的“昭信”、“表明身份”、“佩带装饰”等实用型态或书法的附属,一跃而与书画鼎足三立,成为独占一方的“篆刻艺术”。

(二)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举例说明)

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三)设计印稿

(1)章法篆刻: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

(2)排列方法

a、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 带“印”字。假设“何柳伊”排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b、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c、双姓,单名者。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d、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e、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对于初学者平来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四)课堂练习

①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

②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

③ 运用刀法: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刻字的方法: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④修改: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六)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 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课堂总结:(5分钟)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2.还没有完成的同学,课后抽时间继续完成手里的半成品。

题(板书设计)

篆刻

1、篆刻的概念

广义~~~~~~~~ 狭义~~~~~~~

2、篆刻的发展史

3、设计印搞

3、篆刻制作 写印搞

3、印搞上石 刀法运用

篆刻进校园工作总结 篇5

山海关兴隆小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秦皇岛市关于做好“读好圣贤书、写好中国字、篆刻中国情、做好中国人”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我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提出的“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讲话精神和省市区主要领导指示下,结合学校实际,逐层深化经典诵读与篆刻艺术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提高我校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自信心,工作初见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健全,齐抓共管。

为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由尹丽明校长为组长,教育处、教导处及美术组成员为组员的“篆刻艺术活动”领导小组,从统筹协调到具体操作指导都为篆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小组人员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元化活动的开展,扎实有效的做好强篆刻特色项目。我们聘请山海关书法家协会会员 为我校书法指导老师;郑丽娜老师为校级篆刻兴趣辅导班的辅导教师,辛平老师为硬笔书法辅导老师;赵志博老师为软笔书法辅导老师,为篆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上的保证。

学校在人力、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几千元先后组织美术教师赴秦市图书馆采买篆刻类相关书籍、字典,教师篆刻所需工具(印床、刻刀、石料、砂纸镜子、笔墨、堰刷、印规、拷贝纸、印泥、印筋),学生篆刻所需印床20套,同时我们配备了书法篆刻专用教室,电化教育设备,为书法篆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打造环境育人氛围 走进兴隆小学,便有一股蓬勃之气、书香之气、国学之气迎面扑来。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各类宣传栏,壁挂画框等集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校园整洁有序,干净清爽园更绿、更美、更有希望、更有生命力,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16间,应有尽有,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抓好书法课堂教学,以书法教育促篆刻工作。

书法是篆刻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篆刻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写好字,能篆出情,逐步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我们通过抓书法促篆刻,达到写好中国字,篆好中国情的教育目的。

1、抓好书法(写字)课。书法(写字)作为一门课程,排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我们结合学校校本教研的进展,每学期初都要求教师制订详尽的、完整的书法(写字)教学计划;认真备好写字课教案;注重对写字课教学的分析与研究。书法(写字)教学中,我们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开始,注重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握笔姿势;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抓好书法兴趣小组。在做好书写普及工作的基础上,学校专门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请专业的书法教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在兴趣小组,学生们如鱼得水。他们一方面跟老师们继续学习书法技能,另一方面教师系统地向他们传授书法的基本理论、演变历史,增加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素养。

3、发挥好教师队伍的辐射作用。书法教育是我校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平台,是推进篆刻艺术的一块助板,我们通过要求每个教师板书工整、美观,规范,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学生作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也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常识技能科,只要有书写均要做到“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从而达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目的。

四、通过社团活动提高篆刻艺术水平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动手篆刻能力,应广大师生要求,学校成立了“玩石吧“篆刻社团,充分挖掘本校美术教师资源,保证师资;有专用的篆刻场地,保证物资;有完善的社团活动制度,保证管理。每周活动一次,在郑丽娜和 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孩子们对印章的审美、功能、用途、篆刻形式等进一步深入了解,社员们的篆刻技法在活动中迅速提升。

五、以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激发与保持学生浓厚的刻(写)字情趣,教育处、大队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书法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利用集体晨会等形式进行公开表彰奖励;平时各班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均设有“书法园地”,张贴各时期学生书写的优秀作业;每到期中、期末,教导处还组织教师检查学生作业。每次检查,都要评出优秀学生“书写奖”;学期即将结束,各班评选“三好学生”“星级少年”时,“书法巧手星”的产生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当学生听到师生的夸奖,手捧鲜艳的奖状时,他们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课后多练字、作业写好字成了他们今后自觉的行动。在书法篆刻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平心静气,学生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的练习中将做人正直的思想内化,;将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意识内化,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理素质内化,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书法文化内化。在练内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为人做事不浮躁、不懈耽不气馁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向着既定目标执著追求的意志信念。

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学校篆刻教育的艺术氛围浓厚,喜爱热爱书法、篆刻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各科作业书写工整,而且行为习惯良好规范。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我校学生的书法作品也多次获奖,多幅书法作品展出。这些成绩的取得,均得益于平时学校对学生篆刻书法的教育。

篆刻艺术学习心得01 篇6

篆刻,是我国一种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物。它,是一种从秦汉一直延用至今的权威的信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拿它当做信物,至今未断。它,曾一度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而今又重新崛起,傲然挺立于艺术之巅。

开学初期,二次选课开始时,我无意间看到了选课系统里竟然有篆刻艺术这门课,当时就很兴奋,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从小我就对印章这一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小时候经常拿着小刀在橡皮之类的东西上乱刻乱画,梦想着有一天我能够拿着自己刻的章,盖在各类公文上,以此来代表自己。现在,我终于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在期待中,第十周,篆刻艺术终于开课了。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简单讲述了他的篆刻生涯,以及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发展等等,老师还现场刻了一方章,当时真可谓惊诧我也,对篆刻的兴趣也更大了。之后,讲述了学习篆刻所需要准备的物品,我回来就买了篆刻刀、印床、青田石、印泥、砂纸、宣纸这些材料,满心期待着我的第一次篆刻。

第二节课,带齐装备,我终于迈入了篆刻这个艺术大殿堂,虽说我的第一次篆刻不完美,但我已掌握了方法,学会了如何使刀。我相信,勤加练习,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对篆刻的了解亦不断地加深。篆刻有朱文印和白文印,白文印比较简单,朱文印就比较复杂了,往往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古玺分为官玺、私玺、吉语玺、图形玺、烙马玺,材质有金、玉、铜、骨、陶、石等等。“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其实学好篆刻关键在于勤加练习,老师在每周五一下午的课上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来讲怎么刻,而是把时间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多加练习,不懂得地方就向老师请教,这让我进步非常快。我前几节课学习刻战国玉玺、汉代官印等,区分开了白文印和朱文印的区别。

篆刻其实是一门非常容易入门的艺术,一下午的课程你就基本掌握了最基础的方法,适合每一个人,在这一点上近似于大众艺术,然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你就越难以做好,并不是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有些人写了几十年的汉子了,也不能成为书法家,这需要的是毅力加上领悟力。以印稿的布局为例,最让我感慨的也许是那些字的变形,加长,缩短,字与字的组合来迎合印稿布局的疏密,美感,也许这里融入了篆刻家们更多的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篆刻从古至今,一路走来不断地发展完善,也需要我们继承下去,不断地弘扬光大。我会勤加练习篆刻,把这当成一门业余的爱好持续下去,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拿着我的篆刻,来向世界展示篆刻的魅力。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篇7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社员,理事。幼丧父,依靠母亲刺绣度日,16岁进学,19岁中举人。后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学习英文三年,又以官费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经济。1909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政治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应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之聘,任浙大教授,继任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接任浙大校长。1935年离开浙大,赋闲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战期间,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解放后,邵裴子先后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民革后,任民革浙江省副主委、中央委员。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对于古代美术品之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多所贡献。善书法,最擅行楷,清劲挺秀,饶唐人韵味。精鉴赏,尤深于识别陶瓷。编有《宋诗三百首》,撰有《唐诗绝句选》、《林和靖附林和靖事》等。

陈锡均(1879—1963)字伯衡,江苏淮阴人,住杭州,室名“石墨楼”。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浙江寿昌县知事、绍兴酒捐局局长等职。喜藏碑帖与金石书籍,罗致碑帖声名籍甚,为研究碑版专家,识者及同好咸奉若祭酒,由是博得“黑老虎”魁首之雅谑。此喻虽欠雅训,亦实至名归之定评。其所藏碑帖每种均亲自考证或题识,不下数千种。诸如《司马温公家人卦》、吴越钱鏐《凤凰山排衙石刻诗》、吴越王钱弘俶《金涂塔铭文》、《杭州石物洞造像拓本》五十八种、《桐庐县令独孤勉等题名》、《葛洪处州南明山题字》等珍品均有收藏。伯衡先生解放前任浙江通志馆编纂。195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任常务委员,从事碑碣及拓本之鉴别整理。1953年转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著有《碑版金石录》、《历代篆书石刻目录》(不分卷)以志心得,迄未付梓,甚为可惜。又著有《金石述阐》、《枫树山房帖目主编》等。

伯衡先生去世后,所藏碑帖二十六大箱,于1963年经王松泉介绍全部捐给浙江图书馆,获奖金3千元。剩余之金石善本书及古代现代名人书画册页、砚台、图章、玉器瓷器尚很多,惜在“文革”时被抄达六次之多,所有文物均被抄殆尽。至1985年落实政策,所抄之物可以认领收回。唯伯衡先生大世兄,系外科医生,不识家中所有文物,且人又老实,去认领二次,均认领不到一物归来。其时本人又

奉命出国为外国人治病,需时二年。其母言:只要家中大小平安,被抄之物都是身外之物,能领到收回一点当然好,如认领不到也只好作罢,不必耿耿于怀。就此放弃认领。叹几代收藏,从此家中一无旧物宜!

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字颐,号阿寿、寿者,别署三门湾人、大颐寿者、颐者、懒道人,室名无谓斋、止无室、止止堂、听天阁。浙江海宁人。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家、印学家、学者。27岁时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中国画室教授,曾著《中国绘画史》,以后曾担任上海美专等高级美术学院的教授、主任和校长。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一扫清后一百年间陈陈相印的媚俗画风。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阔。其指墨画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前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画领域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编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论随笔》、《中国书法讲义》、《治印纵谈》、《顾恺之研究》等。

齐 璜(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篆刻齐派创始人。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早年曾为木工,二十七岁起习书画篆刻,刻苦自励,中年后五次出游南北交友访艺,1919年起定居北京。篆刻初学浙派,后取法汉凿印,采用“天发神谶碑”等方折字发入印,布局齐肆朴茂,单刀侧锋直下,痛快劲辣,自创一家,称誉印坛。有《齐白石印存》、《齐白石诗文篆刻集》等著述多种。

张鲁庵(1901—1962)1901年生,字炎夫,号幼蕉。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社员。精篆刻又以善制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鲁庵先生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四百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四千余方,其中有少见之何雪渔先辈印章二十方,鲁庵先生特拓为专集;所藏“放情诗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鲁庵先生治印在民国20年(1931年),始学赵次闲及西泠诸家,后乃以邓完白氏为依归,尝以重金购得邓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宠之备至。鲁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两卷(民国21年影印)、《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鲁庵先生与余杭褚德彝(字礼堂)哲嗣保衡曾辑礼堂遗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遗印》两册,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宝。鲁庵先生乐于助人,人若相识告贷,凡丧葬者有求必应;而如若婚事呼将,辄拒不置理,此为其处世之哲理。鲁庵先生作古后,家属悉将所藏印章印谱,捐献给西泠印社。秦康祥(1914——1968),字彦冲,原名仲祥。浙江宁波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擅诗文书画,亦精鼓琴,工金石篆刻,以收藏名竹刻、印章等驰名海内。嗜印之深,功力之勤,堪张鲁庵相匹,广事收藏古玺印、名家印三千余方,并编拓成谱,有《睿识阁古铜印谱》十卷,《唐石斋花押印》四卷,自用印辑成《濮尊朱佛斋印印》,另有《竹刻集拓》、《竹人三録》、《藏竹小记》,与王福庵、孙智敏合编《西泠印社志稿》,后编《西泠印社小志》并出资发行。

孙智敏(1881——1961)字廑才,浙江杭州人,清光绪癸卯科翰林,任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年)任浙江图书馆会办。辛亥(1911年)后任建德、龙游两县知县,又任杭州高等学校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教授、青岛市政府秘书。喜藏书。三十年代后,从事教育工作或以卖字、卖文为生。长骈文,善作诗。著有《知足居文存》《知足居诗存》《知足居联语录存》

等。擅书法,所书均清代通行之馆阁体,方整清秀,字如其人。如亲友向其求墨宝者,无不应命。孙智敏故世后,藏书由家人陆续售完。其早时曾和钱塘丁辅之、仁和叶为铭、王寿祺三人同辑《西泠印社志》,并由孙作序,惜散失。其著述尚多,惜均未付印而遭散失。

韩登安(1905——1976),名竞,一字铮,号耿斋、印农。浙江萧山人,居杭州。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五十年代前后任西泠印社总干事,东皋雅集总干事,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精篆隶,尤以玉筋篆著名。善刻 印,所刻细朱文,人称绝艺。酷嗜浙派,间仿皖派,与王福厂交善,画亦清秀淡逸。编著有《登安印存》118册,《登安集拓金石图》、《明清印篆选录》、《西泠印社胜迹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留痕》、《增补作篆通假》、《毛泽东诗词刻石》、《岁华集印谱》等。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

三、希斋,别号南屿山人,浙江孝丰县人。闻韵弟吴缶入室弟子。善书画,工篆刻,尤长花卉,精于篆书,对石鼓钻研尤深。作风均似其师。初为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及国立艺专教授,后任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

余任天(1903—1984),号天庐,浙江诸暨县人,居杭州。善画山水,先从西画入手,后致力传统笔墨,天分高,魄力大,吸收性强,故能于写生山水中以古法行之,构成现实性的巨幅创作。精篆刻,潘天寿部分用印皆出其手。山水花卉人物皆精到,在现代风格上颇有成就。

唐源邺(1886—1969)字李候、蒲佣,号醉农、醉龙,又号韭园,别号醉石、醉石山农,晚年称醉翁。湖南长沙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七岁丧父,十三岁随外祖父李黼耀宦游杭州。喜金石碑拓印谱,研习鉴赏,博古多识。善汉隶,气息高古沉雄,名重一时。治印尤宗秦汉,继浙派印艺真谛,尽去浮习,凝重宽博,苍秀浑厚,为振兴浙派印坛主将之一。韩登安称之为清代以后第一人。曾应马衡之邀赴京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审定文物。后任中央印铸局技正。解放后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湖北东湖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著有《唐醉石印存》、《醉石山农印稿》、《唐醉石专集》、《醉翁印最》、《急就篇印谱》、《唐醉石自用印印存 》等。

唐醉石篆刻作品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广平、一琴,号漱筒,又号瘦桐,字秋宾;丧母后改名哀,字哀公,又字惜霜;留学日本改名岸,号叔同、息霜,又字微阳,号黄昏老人;出家后法名演音,又署演银和尚,简署音,号弘一。浙江平湖人。著名画家、诗人、音乐家、美术家和教育家。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为我国近代高僧。钱君匋(1907—1998),原名玉堂,曾用名玉棠、豫堂、敬堂、涵、冰壶生。浙江桐乡人,居上海。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其书法涉猎广泛,兼取博收,擅多种书体,尤长汉简帛书自具风貌,篆刻功底深厚,治印以万计,风格多样,力能扛鼎,善刻巨印长跋,鹤立印坛,名烁中外。亦擅国画,以花卉见长。此外,散文、评论、新旧体诗、作曲、教育、收藏鉴赏、翻译、出版、书籍装帧,广泛涉猎并见成果,同辈中比肩者无多。曾任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美术教育研究会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君匋艺术院院长。编著有《摘花》、《中国民歌选》、《小学校音乐集》、《水晶座》、《君匋诗集》、《蝴蝶鞋》、《战地行脚》、《钱君匋篆刻选》、《钱君匋印存》二册、《君匋印选》、《长征印谱》、《鲁迅笔名印谱》、《茅盾印谱》、《钱君匋长跋巨印选》等。

陈从周(1918—1998),浙江杭州人,原名郁文,室名随月楼。著名古建筑家、园艺家,又工于书画,为张大千早年入室弟子,梅兰竹菊等皆专,1952年任同济、之江大学教授,曾为博士生导师。有多种刊物出版。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方去疾(1922—2001),又名超,原名文俊,字正孚、季君,别署四角亭长。浙江温州人,居上海。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印学家、篆刻家、鉴赏家,印宗秦汉,每多独到。于篆刻、印学,笃学深思,继古创新,以秦篆为体,欹侧求险,别开生面,得前人之未传(韩天衡语)。搜集整理,鉴别数十种印谱孤本以出版。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常委等职。著有《去疾印存》等。

阮性山(生卒不详),号木石,杭州人。诗、书、画皆精,擅花卉,尤长梅竹,格调高古,墨彩雅致。均有清韵逸致。中年因病致聋,只专心绘事,忘世绝俗,与人作笔谈,颇趣,盖心慧者也。惜耳病不易世人交往,反埋声名矣。

吴幼潜(1904—1971),原名熊生,又名熊、德光,字蟠蜚,号持华。浙江绍兴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吴隐次子,能刻印擅镌碑,出版过数十种印谱。

吴振平(1907—1979),原名锦生,又名珑,字儋山,号龢庵。浙江绍兴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吴隐三子,工画山水,能篆刻,善鼓琴,精制印泥,编有《小鉥印存》等。1982年其家属将160余册印谱珍品捐献西泠印社收藏。

丁立中(1866—1920)字和甫,杭州人,清“八千卷楼”主丁丙(松生)先生哲嗣。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举人。能世其家学,富藏书。编有《丁氏八千卷书目》二十卷十册(铅字排印,民国21年出版);并有《禾庐诗》(全集排印六册)及《松生府君年谱》等著述;又辑《宜堂类录要》计二十二册,《禾庐新百咏》三卷。光绪丁未(1907)因经商失败,亏欠公帑,尽鬻家产抵偿,所藏八千卷善本书,以七万元代价全部出售给江南图书馆。乡邦文献,遗惠石头城,洵非始料未及。然归国家收藏,胜于吴兴皕宋楼陆氏之贩诸东瀛实多矣!

汪曼峰(生卒不详),一作虿锋,名嵚,杭州人。民国成立后第一任杭县知事。对于杭州市政最初的基本建设,多所规划。兴办学校,启迪后进。博学嗜古,善诗文书法,擅写行书,笔致劲挺,姿势开张,著名于时。提倡职业性的工艺美术,造就许多精刻精拓碑版的技术人才,以资继承传统的技巧于不坠,颇有功绩。西泠印社其时景观建筑多尽力赞助。民国10余年卒,年约五十许。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鼎堂,常用的笔名有麦克昂等。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是中国的文化巨人,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革命,一生激昂跌宕,充满传奇色彩。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著作等身。他在生前,足迹遍及全世界、全中国。临终前,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大寨。

孙慕唐(生卒不详),字天水,浙江吴兴人。昔从事外交界及交通界,现为浙江文史研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究馆馆员。善书画,尤工山水,亦能古琴。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1915年至1921年就读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今杭高),1927年秋,应邀在浙江图书馆整理《四库全书》。曹聚仁是20世纪在众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既是一位名教授、名记者、名编辑、名作家,也是 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他一生著作等身,创下了诸多中国新闻采访、编辑出版方面的第一,留下了四千余万文字,代表作《国学概念》、《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听涛室人物谈》、《上海春秋》、《万里行记》、《我与我的世界》等。作为记者,他出入抗日前线,发表过不少激励人心的消息和通讯。作为教育工作者,他20多岁就当上教授,讲授国学、史学和新闻学。培养了好几代文学和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为祖国的统一做了大量的秘密工作,被周总理尊为“爱国人士”,受到毛泽东、陈毅等中央领导的 接见和赞许,被罗青长称赞为“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人。

阮毅成(1905—1989)学名冠华,字思宁,晚年自号适庐老人。江苏兴化人。诗人,律师。其伯父阮性存为我国早期法学名家,民国初期任杭县律师会长,北伐时任浙江省司法厅长。阮毅成幼年随伯父在杭州读书,中学毕业后,任杭县地方法院帮办推事,经陈叔通资助游学法国,回国后任教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兼主任,金华行政督察专员,抗战时期任浙江省民政厅长。1949年迁居台北。故后,其子遵嘱,奉请牌位,入寄杭州灵隐寺。一生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奖掖后学,公余笔耕不辍,著有《三句不离本“杭”》、《毅成诗稿》等。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号谢邻,晚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杭州大学教授,词学家、诗词作家、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一代词宗”。一生著述宏富,发表有《白石歌曲谱辨》、《天风阁学词日记》共计26部。

郭仲选(1919—),山东临沂人,居杭州,1992年起任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著名书法家。行书流畅,雅俗共赏,柔美见胜,矫健苍秀。极富韵致,人称“郭体”,江南各地胜景,多有题迹。早年从政,曾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受浙江省表彰的德艺双馨老文艺家。主编《今古谈》杂志,著有《夕阳轩书画集》。

叶一苇(1918—)字航元,号纵如,浙江武义人,居杭州。西泠印社理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印学家、诗人。从事教育工作,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受浙江省表彰的德艺双馨老文艺家,著有《一苇印踪》、《一苇诗词选》、《中国篆刻史》、《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一苇印话》、《诗经三首篆刻》、《一苇印论集》等。

高式熊(1921—),名廷肃,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印学家。真草隶篆四体皆擅,篆书尤精,其篆刻出入秦汉宋元,朴厚静穆,清俊婉丽,功力深厚。现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编有《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一册四卷,《 篆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刻存景》、《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式熊印稿》等。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田各庄中学篆刻社团工作总结 篇8

工作总结

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设精神校园和墨香校园,坚持学校“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育人理念,我校在2013年12月成立了“金石书韵”篆刻社团。社团活动坚持以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提倡个性,发展个性为中心,利用课余时间打造丰富的校园书法文化环境, 为广大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

根据学期初的计划安排,我校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开展活动情况良好。

一、按要求完成了篆刻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篆刻学习中,渐渐养成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

2、在篆书的基础上学习篆刻,真正培养学生特长。

3、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其专心致志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4、学生在接触篆刻艺术的过程中,接触到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了祖国传统文化。

二、学习情况:

1、在篆刻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用刀姿势及用刀轻重的调控,雕刻等技能。

2、一些篆刻素质好、篆刻水平高的学生在期末的篆刻艺术展活动中,一展才华。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丰富了校园文化。

三、篆刻社团的开展取得可喜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1.开发了学生的潜质,有效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在完成篆刻作品时务必做到专心、细心、耐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篆刻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养成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并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如张磊同学学习困难,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篆刻班上,她充分展示了自己篆刻才能,让老师和同学惊叹不已。2.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学生在篆刻欣赏与创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生接触各种形式、风格的篆刻作品,使他们在观察、分析、比较过程中学会篆刻创作的语言,领会篆刻创作中虚实、疏密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篆刻的稚拙、朴实,从而感受到篆刻的魅力所在。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篆刻是一门实用艺术,线是构成篆刻形式美的主要因素。教学使学生一步一步通过手、脑、眼协调,掌握了篆刻的基本功。篆刻更是一种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创造。由于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他们突破传统习惯从多方位、多角度的创作,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个性。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社团的指导老师进行篆刻艺术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不断反思课程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校内,教师通过“自学”、“专题讲座”、“网上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通过理论培训、观摩学习、实践等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社团活动的不足

1、我校篆刻社团成员都是七年级的学生,八、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没有加入到社团活动中,篆刻艺术活动有局限性。

2、:篆刻社团成员通过一两年的学习就要毕业还不能够完全掌握篆刻的技术,只能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流程,能独立完成设计、上石、执刀的几乎很少。最大的困难在于印稿的设计和上石,因为篆刻是集设计、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要求学生对篆书的认识和书写以及临摹都要有一定的功底。因此在今后的社团活动中还需加强学生对篆书的认识和书写训练,提高篆刻社团的整体水平

篆刻培训 篇9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_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l、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参考答案:

1.C(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不合文意,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 A(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说法错误,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上一篇:预备党员一年自我鉴定书下一篇:三年级作文下飞行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