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一、语言知识
识记文言文作品的常见实词,主要识别古今意义有所区别的词语,应特别注意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和成语。
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重点掌握“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等文言虚词。对文言句式,主要认知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用、宾语前置、判断句和被动句。
理解古今作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借代、反语等。
二、文学知识
识记作家作品,包括作者姓名、笔名、所处时代、思想倾向、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所属文学流派及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品集名称。
认知领会古代诗文常见问题分离。散文如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诗如楚辞、乐府、歌行、律诗、绝句、词、曲、赋等。认知理解四种问题知识的具体内容:
1、论说文
论说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式: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法和类比法)
驳论方法:反驳观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2、记叙文
记叙文的概念及范畴
叙述概念、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分叙)
叙述概念、叙述方法(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以及描写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等方式抒情)以及抒情的三条基本原则。
3、诗词曲赋
诗歌的共同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的具体分类、主要特征,词在形式上不同于古代律格诗的主要特点。散曲不同于词的主要特点。
掌握铺叙、白描、比兴、用典、动静结合、叠词等表现手法。
4、小说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形式。
构成小说世界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文体的三大基本特点。
三、课文阅读分析
识记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以及名言和名句。
识记每篇课文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型及其主要文体特征。
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旨,识记其思想意义。如论说文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要思想等。
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理解并评价课文的主要创作特点,对各种文体常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联系课文做简要分析。
识别和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设问、借代、反复、层递等,并联系课文语境说明其修辞作用。
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分析其含义和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作文
考核篇目
论说文:
《赵威后问齐使》、孟轲《寡人之于国也》、庄周《秋水》、李斯《谏逐客书》、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鲁迅《灯下漫笔》、蔡元培《北京大学周刊发刊词》、朱光潜《咬文嚼字》、余秋雨《废墟》、培根《论学问》
记叙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郑伯客段于鄢》、钱钟书《说笑》、韩愈《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侯方域《马伶传》、郁达夫《故都的秋》、巴金《爱尔克的灯光》、史铁生《我与地坛》、张洁《拣麦穗》
诗词曲赋
《氓》、屈原《国殇》、《饮马长城窟行》、曹操《短歌行》、陶渊明《饮酒》、高适《燕歌行》、王维《山居秋瞑》、李白《行路难》、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杜甫《兵车行》、杜甫《登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杜陵叟》、李商隐《锦瑟》、陆游《关山月》郭沫若《炉中煤》、闻一多《一句话》、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普希金《致大海》、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王实普《长亭送别》、苏轼《前赤壁赋》
小说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
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提供了创新精神动力。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一文中说:“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公义、义务、和谐、礼让和恕道,可以为人类社群提供宽广的人文视野。如个人的身体、认知、灵觉和神明的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家国天下)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东方文化可以为创造教育提供精神资源并丰富西方启蒙心态所体现的人文视域。”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否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将直接影响未来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否,进而影响中国未来创新人才质量的高低。只有教师培养了学生公义、责任、和谐等东方思想,形成了个人与社会自然健康互动的意识、天道酬勤的观念,有张扬的个性、强悍的意志力、丰盈的精神及健全的意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统一,才能使未来的创新人才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不竭的创新动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的必备素质。人文精神应从两方面加强。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例如,有丰富的人性、人权、人道意识;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学会生存;真诚乐观,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爱好、有追求,有正义感且宽容大度;有气质、有气魄,会展示自我,有张扬的个性优势,等等。第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重视培养大胆质疑、见解独到的民主学习精神,等等。这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就不会再“一讲到底”、“死记硬背”,他们将激活语文课堂,实施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从现实意义来看,教师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教师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1]。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
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师不必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去发现、思考、创新。
四、优化创新心理素质,造就创新品格
1. 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的教育意识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2)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因此,它是促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动力之一,会促使其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坚持教改,不断创新。
2. 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其突出表现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两种思维能力。收敛式思维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确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规范约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发散式思维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思如泉涌。它不拘泥于一种思路,而是从较少的信息得出多种结论,有迅速流畅、灵活变通和独特三种特征。
五、做“学习型”的语文教师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加强两方面的学习,以适应创新教育。第一是知识的理论学习,形成创新理念。第二是有关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学习。在知识方面,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和社会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代同步。在课上引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当代语言现象加以探讨和引导,无疑能丰富学习内容,易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语言的兴趣,当然学生需要先学习相关的网络语言知识和相应的评价能力。学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科技时代对创新型教师提出的要求。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自主性、协调性、交互性、个性化等优势特点,对自学、教学和创新都有很大帮助。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为时空分散的人们提供了“面对面”的学习机会。
摘要:实施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 对创新人才的影响最早、最久、最深、最远。因此,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前瞻性, 重视该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建构, 为创新教育培养预备队, 为造就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基。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实用性,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特殊的一种语言,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词语丰富多彩,表达言简意赅。用很少的词汇就能表达非常丰富的含义,并且字体优美,使人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美的享受。尤其唐诗宋词以及《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充分显示了汉语言的文学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初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人文学科,以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为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发展与中国的特定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摒弃,但客观现实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精神导向,健全学生道德品格。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评价发生了质的转变,由经济效益的计量转变为对社会效益的计量。从辩证的角度说,汉语言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去强化它,规范它。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只有尊重语文教育,才能达到协助与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协助,帮助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条件,在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加深情感,达到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二)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明確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世界上,只有人类会使用语言,并把它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人类社会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要在人类社会生存,必须学会必要的语言文字,并能不断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把丰富和积累语言文字当做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第一、善于积累,语言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对语言的积累。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精彩词语的积累、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古今名人轶事的积累等。②语言形式的积累,包括一些特式结构的句型句式,描写、议论抒情的精彩语段。③语言范例的积累,包括一些古诗文名篇、名家名著。④语言形象的积累,包括典型的正反面人物形象以及名人典故。总之,流畅的表达借助于丰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积累,并善于积累,是现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学会互动,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体现。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互动能力,所以教师应随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加强语言的学习。第三、感受熏陶,汉语言文学散发着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散发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优美隽秀,有很强的感染力;汉语言文学语言含蓄委婉,情境在语言中,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达到意会的境界。
(三)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涉猎面广泛,包括古代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现实的与虚拟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而语文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小小的空间,如果把教科书的学习比喻成港湾学习,那么环游整个世界,在生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寻找人类共同的宝藏,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教学现有的语文教材基础的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历史、现在和未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去,掌握现在,掌控未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①信息的无限性和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信息来源是广泛的,全方位的,现实与虚拟并存,但是就每篇文章甚至每节课来说,信息的选择是有限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在于教师对信息的选择是否做到了最好的优化。②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打破,一些偶然的问题必定会在教学中出现,教师应该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加以重视,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引导,避免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手足无措。另外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教会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让语文课堂教学既遵循教学目标,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教学目标,既符合教学主题,又深化教学主题,最终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独树一帜,形成个性化教学。
(四)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还需要一定的牵引护航和调控。第一要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教学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形态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价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促进人类发展的过程,是探寻人类生命意义的过程。第二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话的生成与调控,现代语文教学强调情境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对话的生成与调控在课堂实施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寻找合适的话题,为学生提供表现他们自己的机会。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一)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二)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也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要以学生们的个性化特点以及终身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现状 教学策略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老化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不是去主动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恶性循环,使得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削弱,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除此之外,课程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及时系统地进行更新调整,出现了知识陈旧老化,不能与时代发展更好结合等问题。
主客观条件下,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缺乏创新性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这也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个性的发展需要来进行合适的教学。
但是,就教育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办法,这不仅降低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严重打击了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学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只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没有做到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到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来很有趣味的一门课程让学生觉得只剩下了语法、词汇和写作这些东西,无形之中给学生戴上了枷锁。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所造成的。
二、教学策略探究
(一)逐步完善课程的结构体系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不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
首先要做好社会调查。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在高专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加大比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延伸到其他学科,并将其与汉语言知识相融合。
选修课内容可以包括哲学、艺术学以及新闻学等等。
这样的课程结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既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启发式和引导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
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综合采用:其一,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一种朋友之间合作的交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之中要有意识地去提问题,师生共同探索,解决疑惑;其三,自主式教学方法,当今信息科技很发达,学校要给学生充分提供图书馆全息信息通道、学分选修等平台,让他们去探索感兴趣的问题,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我们也应该积极利用这个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此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的特点,让课本上的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相结合,并展示在多媒体上。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来进行感悟。
另外当我们确定讲课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课下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整理,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充实我们的理论,还要加强实践,真正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上也要掌握一些相关技能,比如新闻学和文秘等;第二,学习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上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性;第三,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我国目前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掌握新的知识理论,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成果。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是文明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它在促进国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提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它的社会功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针对目前的这些问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更好促进学生发展,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
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首先。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
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113+115.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每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朗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应积极采取各种策略,指导学生朗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的意义;存在问题;解决方法;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话,早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道理:读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而我今天所要论述的就是读的一种,朗读。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我觉得,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 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
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一群小鸟在枝头欢唱,清脆的声音,声声悦耳,让人陶醉。晨风从人们耳边轻轻拂过,让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我班上的王昆同学在他的习作《最美是春天》中这样表达他的感受,从他的这段描绘中让我们读懂了快乐,读懂了欣赏。正是因为该同学平时常诵读优美文章,常领略自然风光,才能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五、朗读可以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方向。
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进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虽然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教育更高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仍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纸上空谈
我们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因而教师在指 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 仿对象,时同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不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就无从把握课堂组织教学的节秦,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蜻蜓点水
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要范读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而,蜻蜓点水似的教学也是 不可取的。
三、力不从心
小学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他们会认真模仿教师一言一行,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但有些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地区的教师甚至干脆使用方言上课;也
有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现遥情感把握不准,这种被模仿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他们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综上所述,既然朗读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道德情操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如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朗读,从小就培养好孩子们正确的朗读习惯与能力呢?结合自己数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以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在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读,可以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读读
小学生对于朗读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文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 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就是不要拿腔拿调,即不要唱读。这个问题一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注意,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坏的影响。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坚决防止孩子这种坏习惯的养成。
二、想想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的人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际的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反握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的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诏发学生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使学生增强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泛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通常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这都说明教师泛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三、练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朗读形式常见的有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分段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等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矫健敏捷,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
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读,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体会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惬意,从而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比比
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四、评评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去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让我们用朗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爱美的情操吧!
参考文献: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1 制约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很多汉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老套, 根本就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热情。在课堂上, 教师一直采用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汉语学习。久而久之, 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 没有一点生机。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就没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汉语的乐趣, 所以教学质量没有提升。有的教师缺少语言魅力, 就是按照教材上内容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解,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制约, 大脑想象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 只有三分钟热度, 喜欢就学, 不喜欢就不学, 有的只是为了拿到证书。有的学生打心眼里不爱这门学科, 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认识的不够深刻, 缺少承载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使命感, 缺少人文素养。
2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创新的教学方法
2.1 互动式教学方式
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模式上, 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 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根据学生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小组成员, 然后在小组中选出一个代表, 把学生互动交流中的结果在所有学生面前公布出来。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学生不仅产生了学习兴趣, 还改善了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汉语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并能让很多学生克服汉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学生在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 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2.2 情景角色扮演法
这种教学方法很简单, 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游戏,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剧情扮演。汉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 把整个过程编成一段剧情, 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扮演。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演的氛围, 让学生扮演教材中某个人物, 然后进入角色。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教材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样, 而是班级里的某个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了角色中去, 会演绎得淋漓尽致, 也会很自然。在这样的表演教学方式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来。在整个扮演角色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才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2.3 多媒体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多媒体教学形式丰富、趣味性强、形象直观生动, 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 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 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涵和传统美德的任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 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汉语教育, 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本文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做了几点研究分析, 希望在今后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此话题的分析研究中,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把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推向国际化。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担任着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 在体现人文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创新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为了能够让汉语言文学教育在今后的科学教育发展中有新的突破, 阐述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鲁和英.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探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07) :48-49.
[2]鲍枫.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8) :145-146.
[3]罗辉, 唐玲萍.西部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以玉溪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7) :112-113.
[4]王慧.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J].读书文摘, 2015, (16) :25.
[5]徐景春.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09) :57.
[6]马少娜.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意见[J].读书文摘, 2014, (04) :119.
关键词:初中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38-01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立场,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语文教育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和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和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价值。辨证的说,我们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在中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二、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建构的问题。文化的遮蔽,远离了文学的真实性,淡薄了文学的情趣性,削弱了文学的味道,斑驳了文学的色彩。“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处理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不容忽略的,这是汉语言文学需要想尽各种办法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对于语文教学极度遮蔽的“结”。
2、将汉语言文学应运用到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解决初中语文汉语言的问题的对策
1、注重尊重、积累与互动。以人为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在尊重学生性格、思维方式的同时,达到协助与促进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协助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给予对应的学习方法与知识。促进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上面,通过有想象、有情感的引导,让教学更具有深度。语言作为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进入对应的活动。从人类交际来看,语文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并且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语言文字,让自身语言得到不断发展。因此,积累、丰富语言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作为保障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渠道,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从积累开始,注重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主要包括:谚语、俗语、词汇等。在对语言形式进行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背诵一些典型的段落、短语,更要熟记顶针、排比、转折、总分以及递进结构。在语言范例积累中,需要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文以及名著戏曲等。在语言形象积累中,主要针对典故、意象以及典型人物。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拥有良好的思想凭借,更加正确地阐述材料。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与互动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在语言文字熏陶中,汉语言更加注重意象、神韵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指导中,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语言,不能用纯理性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在情感熏陶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摸索,并且不断渗透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语文教学心领神会的教学目标。
2、注重选择、拓展与整合。自新课改以来,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不管是虚拟的、现实的世界,还是心理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不断营造出更加宽广的港湾,让学生在生活这片海洋中自由流淌,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教学应该主动打破时空局限,在空间与时间上,将未来、现在、历史融入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未来融入现在,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动态,为发展打开更加宽阔的窗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信息无限和选择有限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加全方位的知识。但是对于具体某次来说,没有是特定限制,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放到教学工作中去,所有还是必须处理好教学典型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快速明白主题,又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3、注重护航、牵引和调控。在现代初中汉语言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寻、创造,让语文价值放在对人的关怀以及创造中。通过推动师生对话过程,对相关话题进行正确的调控和生成。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教案,从而让教学进入机械化、僵化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调控,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出发,让教学工作更具有特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将其贯彻到各个教学细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行学习,培养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学习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 怡.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2024中级导游员《汉语言文学知识》考试大纲(试行)05-24
汉语言文学范文05-27
汉语言文学 就业前景06-02
汉语言文学(秘书)个人简历09-09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10-09
《汉语言文学·专业》模拟试题10-24
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个人总结06-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09-07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