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条例(共8篇)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规范和加强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年第53号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加强和推进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需要。为鼓励和支持我省大中型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在行业或区域内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我省企业技术中心,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第三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负责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和指导。
第二章 认定
第四条 申请认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在全省同行业或同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开发能力居国内同行前列,产品技术附加值高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成绩显著,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具有较为完善的企业创新战略、实施计划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能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和稳定的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技术中心经费纳入企业财务年度预算,财务单独立账;
(四)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并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团队;
(五)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和投入、运行、激励机制健全,规划目标明确,产学研合作稳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六)已被所在市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年以上;
(七)企业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或欠发达地区不低于1亿元;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数不低于50人,其中欠发达地区不低于30人(详见附件4)。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两年内不得申请认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
(一)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有走私违法行为的;
(二)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因偷税、抗税、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的;
(三)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因技术原因发生重大安全、质量或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
(四)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
(五)被撤销其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
第六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受理认定申请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
第七条 认定程序:
(一)申请认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当向企业注册地的市或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要求提交如下申请材料:
1.《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附件1);
2.《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附件3);
3.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参见国家统计局Ⅶ502、Ⅶ503表式及说明),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4.企业年度审计报告(含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5.市、县(市、区)国税部门出具的企业涉税证明和地税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
6.其它有关证明材料。
(二)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企业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后,确定推荐企业名单,并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和初审推荐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三)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按照《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附件4)进行综合评审。
(四)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综合评审结果予以审核,择优确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并予以公布。
第八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结果从上报申请认定材料截止日起,70个工作日内颁布。
第三章 评价
第九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价。受理评价截止日期为评价年的5月15日。
第十条 评价程序:
(一)经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应当在规定的评价期内向企业注册地的市或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要求提交如下评价材料:
1.《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附件2);
2.《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附件3);
3. 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参见国家统计局Ⅶ502、Ⅶ503表式及说明),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4.企业年度审计报告(含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5.市、县(市、区)国税部门出具的企业涉税证明和地税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
6.其它有关证明材料。
(二)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后,将评价材料和审查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三)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依据《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附件4)通过实地核查和材料核查的方式对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数据核查和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报告。
(四)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评价报告予以审核确认,并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实行评分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85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0分(含60分)至85分之间为合格,但对评价得分介于60分至65分(含65分)的予以警告。
(三)评价得分低于60分;未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评价材料;或报送材料有弄虚作假并经查实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第十二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从上报评价材料截止日起,70个工作日内颁布。
第四章 调整与撤销
第十三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因更名需变更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名称的,凭工商管理部门的《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和变更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经当地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确认后报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办理更名手续。
第十四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因重组、搬迁等原因需变更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单位的,应由新的依托单位按认定要求重新办理认定手续,对符合要求的,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时间可连续计算,原依托单位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不再保留。
第十五条 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因重组、搬迁等重大调整或因受不可抗拒外部因素影响的,应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当地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经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确认后报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批准,可暂缓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评价不合格的;
(二)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其技术中心资格的;
(三)所在企业有偷税、抗税、骗税等违法行为的;
(四)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等违法行为的;
(五)所在企业有挪用财政扶持资金行为的;
(六)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第十七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对调整或撤销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予以审核确认并与年度评价结果一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 管理与政策
第十八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一)确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领域;
(二)组织并受理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
(三)指导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四)会同相关部门公布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结果。
第十九条 省财政主管部门对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给予财政政策扶持,并对其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核查。
第二十条 税务部门对申请认定和已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省税务主管部门另行通知。
第二十一条 海关部门对申请认定和已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走私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海关部门另行通知。
第二十二条 已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应按规定及时上报相关报表。有关报表格式及要求由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另行通知。
第二十三条 企业报送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评价材料以及相关报表,内容数据应真实可靠。
第二十四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择优推荐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第二十五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研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对评价为优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表彰。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各市及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部门)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政策,开展市(部门)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并纳入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体系。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年4月1日起施行。**年发布的《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浙经贸技术〔**〕646号)同时废止。
目前国内企业, 特别是一些中小或微型企业, 缺乏技术管理体制建设, 忽视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发展的潜在影响。表现在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或者企业发展难持久的问题, 种种情况……
2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2.1中小企业, 特别是一些微型企业, 常常沿用传统思想管理理念, 多顾及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战略, 限制其发展潜能提升。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 特别是一些微型企业, 他们常常采用传统的思维模式, 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 造成很难适应现代企业技术管理的要求, 为此, 不少企业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2.2采用新的技术管理理念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已成为解决难题之良策
2.2.1技术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2.2.1.1新技术管理理念, 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客观实际, 制定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行为准则。用管理制度来约束规范每个人的工作, 从而实现有条不紊的完成目标任务,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2.1.2新技术管理理念, 还需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有效监督落实机制。因为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惰性思想, 甚至有些人采取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对, 因此, 一个企业如果只有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落实措施, 显然也很难实现目标任务的。
2.2.2企业文化建设, 是凝聚员工智慧, 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主动积极自觉的完成任务。
2.2.2.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具有独特性。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也属于企业文化, 必须进行摒弃;同时, 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沉淀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2.2.2.2企业文化需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具体就是相信、尊重个人, 尊重员工;就是追求最高的成就, 追求最好;就是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 不可以欺骗用户, 也不可以欺骗员工, 不能做不道德的事;就是树立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 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的思想……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一切有利于激活企业内在潜能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监督措施等等;它与企业文化建设, 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企业就能日新月异, 蒸蒸日上。
3探索实践及效益分析
国内XX知名企业, 通过大胆改革探索实践, 逐步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监督管理程序以及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精神面貌双双显著提升。
3.1不懈探索实践的企业
国内XX知名企业, 积极学习借鉴世界著名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对于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严格按照有关手册, 过程流程等规定办事;对于劳动纪律, 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等等, 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对于企业文化建设, 也成立了组织机构, 专门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
3.2结合XX知名企业的具体探索实践过程来进行阐述
以XX知名企业的实践为例, 对企业技术管理与企业文化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企业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说具体一些就是项目开发, 项目管理。XX知名企业采用全员参与学习贯彻ISO/TS16949:2009, 并用其精神实质武装员工的思想, 落实在员工各项行动中。在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的每项环节中, 严格按照ISO/TS16949:2009派生出的五大手册 (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MSA测量系统分析;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SPC统计过程控制) 中规定的程序、流程办事, 不允许任何人损害公司的和客户的利益。否则, 一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 国内XX知名企业还成立专门监督审计机构, 确保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3) 国内XX知名企业,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新进员工首先进行厂规厂纪、理想信念、争当优秀标兵等方面培训;其次, 每个月各个部门, 都要根据部门自身实际, 部门内部进行技能培训, 交流沟通讨论;同时, 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围绕公司某些突出议题进行宣导培训, 以达到统一思想, 凝聚共实, 共同前进目的;特别是组建并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以凝聚员工思想, 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宿感, 例如成立了台球兴趣小组、棋牌兴趣小组、游泳兴趣小组、登山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兴趣小组活动。
总之, 企业秉承以人为本, 诚信经营理念, 坚持企业技术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时抓, 二不误, 互促进。实践证明, 这样做是成功的。
4结论
(1) 探索后的企业,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员工的素质明鲜提升。
(2) 探索后的企业, 客户慕名纷纷赶来合作, 朋友遍天下。
(3) 探索后的企业, 产品更加优化, 周围环境更加优美。
总之, 该企业重视技术管理的同时,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是有益的, 是值得人人思索的。
参考文献
[1]白波, 吴永林, 高洪深;企业创新过程的探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 2.
[2]陶学禹, 孙艳.西方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J].社会科学动态, 1998, 5.
[3]曾永超.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冶金企业文化, 2007 (4) .
[4]喻凡, 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7.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管理
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受过较高的专业教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实际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他们是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的主体,是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统计、行政管理、政工、法律、翻译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利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主要是以专业技术职称为基础的分配、晋升、激励、福利等一系列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比较单一、僵化,缺乏分类管理,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基本上仍采用管理机关干部的办法进行,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尚未形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理念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理念。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还没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同职称等级上待遇基本平均、无法区分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别、业绩考核标准的大一统,无法体现不同岗位的区别、收入分配与创造价值看不出直接联系等现象,致使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存在重身份管理而不重岗位管理的现象
由于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现实中,重身份管理而不重岗位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缺乏一个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怀才不遇”之感,要么在工作中消极应付,要么跳槽外流。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受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局限,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和创造力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往往看到一线工人和营销人员创造的效益,没有看到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创造的收益,没有发现专业技术人才付出的艰辛劳动,在分配上,并没有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导致了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激情。
(四)人才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不健全
企业人才的测试、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仅高等教育背景就占据了人才评价的大部分内容。用人上存在论资排辈、迁就照顾、部门意识现象。
三、对策与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搞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要先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才地位、作用的认识,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树立现代人才管理的新思路、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旧观念,树立好中选优、优中选青、青中破格的思想,对那些品质好,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敢于打破常规,大胆选拔,委以重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破除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业绩、看发展的新思想,要多看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和潜力,对于他们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加以理解和信任。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职称改革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改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在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上下功夫。挖掘和使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用。
1、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平、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用人机制,重点解决职务能上能下,论资排辈的突出问题。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尽可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使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继续推进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制管理,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大力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岗位的不同要求,对新进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竞聘上岗,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到人才开发、培养、使用中来,使各类人才的潜能在竞争中得到充分开发。建立独立于行政的专业技术职位晋升体系,避免专业技术人才到一定职业高度后不得不放弃专业生涯,转入行政职级领域才能获得更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窘境。
3、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革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要建立多元化工资分配机制,加大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建立适合本单位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使收入分配进一步向有贡献的人才倾斜,尽量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1)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业可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2)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允许采取各种分配形式,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绩效津贴的结构工资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重效益、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产权并加大其参与分配的比重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3)允许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影响本企业利益的情况下跨地区、跨部门兼职,从事第二职业,获取合法收入。
4、健全奖励机制,完善奖励办法,加大对科技人员奖励力度,对有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有功人才实行重奖。
5、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打破身份、所有制、学历、岗位、系列等限制,确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逐步实行专业技术人才任职资格注册审验制度,打破任职资格“终身制”。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的双轨制,企业按岗位需求自主聘用的评聘办法,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高聘高酬、低职低酬。
6、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企业需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一是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对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培训,使培训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优化培训内容,对专业技术人员,应以知识更新为重点。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学习、脱产培训,专题讲座、技术研讨,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三是创造学习型企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加学习,激发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在需要。四是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参加函授、自学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选拔富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领导可以激发整个部门的创造力,轻而易举地获得下属专业技术人才的忠诚,有效利用开发组织的知识资源。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专家型领导能够及时做出专业技术领域的科学决策,避免团队士气被冗长的会议和反复的请示汇报消磨掉。
抓好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既是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真正摆在战略的高度,切实做好育人、留人、用人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三联书店,200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规范和加强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第53号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加强和推进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需要。为鼓励和支持我省大中型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在行业或区域内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我省企业技术中心,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第三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负责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和管理工作,并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和指导。
第二章认定
第四条申请认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在全省同行业或同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开发能力居国内同行前列,产品技术附加值高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成绩显著,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具有较为完善的企业创新战略、实施计划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能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企业技术中心应具备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和稳定的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技术中心经费纳入企业财务预算,财务单独立账;
(四)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并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团队;
(五)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和投入、运行、激励机制健全,规划目标明确,产学研合作稳定,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六)已被所在市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年以上;
(七)企业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或欠发达地区不低于1亿元;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数不低于50人,其中欠发达地区不低于30人(详见附件4)。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两年内不得申请认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
(一)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有走私违法行为的;
(二)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因偷税、抗税、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的;
(三)在认定前两年内,企业因技术原因发生重大安全、质量或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
(四)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
(五)被撤销其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
第六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受理认定申请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
第七条认定程序:
(一)申请认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当向企业注册地的市或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要求提交如下申请材料:
1.《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附件1);
2.《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附件3);
3.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参见国家统计局Ⅶ502、Ⅶ503表式及说明),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4.企业审计报告(含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5.市、县(市、区)国税部门出具的企业涉税证明和地税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
6.其它有关证明材料。
(二)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企业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后,确定推荐企业名单,并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和初审推荐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三)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按照《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附件4)进行综合评审。
(四)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综合评审结果予以审核,择优确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并予以公布。
第八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结果从上报申请认定材料截止日起,70个工作日内颁布。
第三章评价
第九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价。受理评价截止日期为评价年的5月15日。
第十条评价程序:
(一)经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应当在规定的评价期内向企业注册地的市或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要求提交如下评价材料:
1.《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附件2);
2.《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附件3);
3. 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参见国家统计局Ⅶ502、Ⅶ503表式及说明),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4.企业审计报告(含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报表合并填报;
5.市、县(市、区)国税部门出具的企业涉税证明和地税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
6.其它有关证明材料。
(二)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后,将评价材料和审查意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三)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依据《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附件4)通过实地核查和材料核查的方式对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数据核查和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形成评价报告。
(四)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评价报告予以审核确认,并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实行评分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85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0分(含60分)至85分之间为合格,但对评价得分介于60分至65分(含65分)的予以警告。
(三)评价得分低于60分;未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评价材料;或报送材料有弄虚作假并经查实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第十二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从上报评价材料截止日起,70个工作日内颁布。
第四章调整与撤销
第十三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因更名需变更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名称的,凭工商管理部门的《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和变更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经当地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确认后报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办理更名手续。
第十四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因重组、搬迁等原因需变更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单位的,应由新的依托单位按认定要求重新办理认定手续,对符合要求的,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时间可连续计算,原依托单位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不再保留。
第十五条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因重组、搬迁等重大调整或因受不可抗拒外部因素影响的,应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当地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经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确认后报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批准,可暂缓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评价不合格的;
(二)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其技术中心资格的;
(三)所在企业有偷税、抗税、骗税等违法行为的;
(四)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等违法行为的;
(五)所在企业有挪用财政扶持资金行为的;
(六)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第十七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和海关等部门对调整或撤销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予以审核确认并与评价结果一并予以公布。
第五章 管理与政策
第十八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一)确定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领域;
(二)组织并受理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
(三)指导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四)会同相关部门公布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结果。
第十九条省财政主管部门对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给予财政政策扶持,并对其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核查。
第二十条税务部门对申请认定和已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省税务主管部门另行通知。
第二十一条海关部门对申请认定和已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走私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海关部门另行通知。
第二十二条已认定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应按规定及时上报相关报表。有关报表格式及要求由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另行通知。
第二十三条企业报送的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评价材料以及相关报表,内容数据应真实可靠。
第二十四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择优推荐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第二十五条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研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对评价为优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表彰。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各市及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部门)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政策,开展市(部门)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并纳入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体系。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2005年发布的《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浙经贸技术〔2005〕646号)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规范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并为推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做好储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参照《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技术中心,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负责制定企业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
第三条 湖北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
第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负责指导协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相关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及快报工作。
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所在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管理和快报报送等事项。
第二章 认 定
第五条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根据省发展改革委通知要求报送申请材料。
第六条 申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湖北省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在本行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已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且正常运作一年以上,组织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效率和效益显著;
(四)有持续稳定的研究开发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500万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50人;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800万元;
(五)信用状况良好,申请受理截止日期前三年内,未发生下列情况:
1.因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走私行为,受到刑事、行政处罚,或因严重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2.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3.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第七条 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本办法及当年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通知,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并将推荐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及其申请材料(纸质材料一式二份及电子文档)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一)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
(二)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
第八条 母公司技术中心已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其子公司原则上不得重复申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对子公司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的,可申请为其母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的申请程序和要求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相同。
子公司已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在推荐其母公司申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时,应在推荐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其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调整为分中心或撤销的意见。
第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推荐的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进行初评,并根据初评结果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国家、省相关政策规定,对企业财务指标、创新成果、管理体系以及通关、涉税、诚信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认认定结果,并通过省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予以公示。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在受理申报材料之日起90个工作日之内联合发文公布。
第三章 评价和快报
第十二条 原则上每两年对已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一次评价。
第十三条 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评价工作通知,组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填报评价材料,并对评价材料真实性出具意见。
评价材料主要包括:
(一)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
(二)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
第十五条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和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在65分至90分(不含90分)为良好;
(三)评价得分60分到65分(不含65分)为基本合格;
(四)评价得分低于60分为不合格。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确认。省发展改革委在受理评价材料之日起70个工作日内发文公布。
第十七条 原则上每半年组织报送一次企业技术中心快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应当按照省发改委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半、企业技术中心快报。
第四章 鼓励政策
第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结合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工作,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予以支持。
第十九条 对符合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重点领域,上一评价评价结果优良,创新成效显著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先推荐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第二十条 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研发任务。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经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由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每年对企业变更情况进行确认。
第二十二条 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报送的企业材料和数据应当真实可靠。企业提供虚假材料和数据的行为,经核实,将纳入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运行评价不合格;
(二)逾期未报送评价材料;
(三)提供虚假材料和数据;
(四)主要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因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走私行为,受到刑事、行政处罚,或因严重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六)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七)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八)企业被依法终止;
(九)连续三次逾期未报送企业技术中心快报。
第二十四条 因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二)、(九)项所列原因被撤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两年内不得再次申报认定。
因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
(七)项所列原因被撤销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认定。
评价结果基本合格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督促其改进工作。
第二十五条 各地税务机关和省内各直属海关依据职责范围分别对申请认定和参与评价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第六条第(五)项第1条、第2条,第二十三条第(五)项、第(六)项所列情况进行核查。
第二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发文公布调整、撤销和更名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各地可参考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涉及的申请材料、评价材料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或各行业技术创新变化,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武汉海关、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作适时调整。
第二十九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评价、快报等,逐步实现网上申报。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湖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鄂发改技装〔2008〕76号)同时废止。
人力管理中心是分管离岗职工的部门,占全厂离岗职工总数的90%以上,近几年,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稳定工作异常严峻,职工诉求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作为维稳工作的一线员工,深知责任重大,如何积极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下面就几方面向公司领导及厂领导做以汇报。
一、人员管理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维稳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将维护企业稳定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我们认真组织学习厂领导对维稳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并制定出我们的工作方案,切实的让离岗职工感受到厂领导的关注与关怀,我们采取诸多措施,其一:为每一名离岗职工建立信息档案,并做到信息实时更新。不疏漏任何一个不稳定因素。其二:与离岗职工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方式,例如:互留电话,加微信好友等,让离岗职工在有问题或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及时联系到我们,不让矛盾进一步升级,为妥善解决矛盾争取足够的时间。其三:有针对性的做好稳定工作,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将离岗职工分组管理,逐级筛选,有助于高效的做好维稳工作。其四:抓住每次与离岗职工接触的机会,获取信息反馈。从离岗职工那里了解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看法,从言语中获取我们应该改进的地方,认真总结提炼,切实做好工作。
二、维稳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要筛选出重点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国庆七十周年即将来临的时刻,针对这些人我们做到经常沟通,通过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沟通中引导纠正重点人的偏激思想,如离岗职工罗忠波通过谈话,发现思想情绪异常波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耐心细致做好工作的同时及时向厂领导汇报,用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做好维稳工作首先要有耐心,特别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要理解上访职工的心态,一些下岗职工因生活压力,心情比较烦躁,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将会给稳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每当遇到这样情况,我们的工作方法是“不顶”。请他们坐下来,耐心地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困难和苦中,等他们气消了,话说完了,情绪平稳了,我们再逐条帮助他们解答所提出的诉求,尽全力帮助解决所遇到的困境,这样既拉近了感情,理顺了关系,又解决了问题。
如下岗职工已退休十多年,来查询住房公积金事宜,我们负责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查找近二十年的工资单,用事实证明,解除他们的疑虑。
多年来,人力管理中心始终坚持对职工提出的诉求,想办法尽力帮助解决,对诉求人员提出的问题不拖,尽快解决,既使有一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我们也相应的做好工作,讲清形势,理顺关系,消除误解,不把今天发生的问题拖到明天去处理。求得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化解矛盾,保持了稳定
三、帮扶工作
(一)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决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 因而其经营和管理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最高指导原则。企业的管理活动需要保障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行, 需要在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计划做出明确的定位和规划。从这一点上说, 财务管理是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活动, 而且通过财务管理提供的企业收支情况, 企业领导者能够清楚、准确获悉企业某段实践的经营状况, 适时适当地开展问题预防、问题控制和事后的总结分析, 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效果, 还是企业的盈亏状况, 又或者企业的偿债力, 都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的有效分析加以呈现。此外,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只是关注新增利益的获取, 也在于既有利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即企业财务的安全。因此, 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企业追求更大利益的良好基础和前提。
(二) 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决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类型, 离开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运行, 表现在企业中就是企业经营效果不佳和长期发展受限。一旦企业忽视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资源配置就会出现扭曲。毕竟无论是产品产量, 还是企业规模都无法承担起中心角色, 无法有效调动市场机制, 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正如前文所说, 所有企业的终极目标都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如果企业以规模论成败, 就是对利益最大化的片面解读。即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却漏洞百出, 经济负担加大, 这也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违背的。
(三) 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决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会经由财务部门的工作加以反映, 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说明相应部门的工作优劣。以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为例, 如果其生产效率保持高位, 而单位能耗又降到最低, 那么自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收益;如果相反, 生产部门的效率出现下滑, 或者单位能耗上升, 则生产成本增加, 整体效益下降, 而这一切完全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的报表加以呈现。可见, 财务结果是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果的一个衡量指标。因此, 如果在企业管理中不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那么所有的工作都会失去衡量准则, 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效率最高和收益最大。
二、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中心的重要性
(一) 财务管理的计划效用
财务管理具有管理当下财务情况和分析既有财政状况并预测未来财务指标的功能, 而这一预测能够为企业的未来经济计划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准备。财务管理部门通过仔细研究既有财务情况, 研究历史资料和分析经济形势, 进而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经济情势做出评估和预测, 进而指导本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建设和投资计划。具体而言, 财务的预测主要有销售情况预测、资金使用预测、企业成本和利润预测几大方面。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认真、严谨的分析和预测, 企业管理者就能够从中获悉企业所处的整体形势, 进而摸索出最能增加企业收益、加快企业发展的渠道和方式。
(二) 财务管理的控制效用
财务原始记录的保护, 财务定额的管理和财务计量的验收, 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保障财务管理正常进行的前提。这些工作都是财务管理部门日常性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完成基础性工作之后, 财务管理还要对整体的财务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划, 明确各项实施计划。从各项财务指标的确定, 到监督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最终的评价, 能够有效控制财务指标相关部门的工作效能, 使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一旦有的部门财务指标出现问题, 财务部门就能迅速发现问题, 并为决策者的进一步行为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可见, 财务管理具有良好的控制效用, 能够保障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 并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获取最优化的经济效益。
(三) 财务管理的监督效用
财务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日常的安排和分析, 对企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状况具有良好的监督效用。一旦企业资金出现任何问题, 都能够在财务管理上得到反映。以企业的资金周转为例, 如果企业的物资使用出现任何不正常表象, 那么企业的资金周转指标都会呈现出来, 无形中就是对这些资金使用进行了强有力的监督。如果出现问题, 管理者也能够及时发现, 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或调整。在财务管理的推动下, 整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处于财务指标的衡量和监督之下, 能够有效地促使各部门合理地使用资源和资金, 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
三、优化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中心效用的思考
(一) 强化财务管理的观念意识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其效能能否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关键在于企业能否真正从观念上明确财务管理的这一中心地位, 进而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去。只有从思想认识上着手努力, 将财务管理工作摆到正确的位置, 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切实尊重财务管理行为, 并充分支持财务管理部门的活动, 有效根据其管理行为组织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 才能够将财务管理的效能真正全面加以释放。与此同时, 入世以来, 我国的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和多样,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财务管理部门而言, 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只有企业领导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才能够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 优化财务管理的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 也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 因此资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只有在财务管理中明确资金管理的中心意义, 才能在搞好资金管理的基础上, 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进行, 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 就必须构建有效的资金使用机制, 包括预测和决策两个方面, 让资金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产生最大的效益。其次, 企业的资金使用可以进行统一化的集中式管理, 尽量避免资金的冗余和浪费, 提高其使用的效率。此外, 企业资金使用的部门较多, 必须明确财务管理者的各自职权, 否则资金的使用就可能出现无效占用的情况, 影响整体资金的使用效能。明确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增强资金管理意识, 对于优化资金管理进而提升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改进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涉及到财务的预测、财务的决策和行为、财务的计划以及财务的控制和分析多个环节, 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如何将决定上述几大流程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 关系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能否实现。在上述几个过程中, 财务的决策是整个流程的中心环节,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财务的决策行为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此同时, 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调节机制能否建立, 也关系到财务控制和实际操作方法能否产生实际的效用。至于财务的分析环节, 则是对既有财务工作的总结, 又是未来进行财务预测和决策的重要基础。通过将实际运行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对比和分析, 考核相关部门的经营成效, 实行奖优罚劣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孙佩.浅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10, (10) .
[2]王易民.浅析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涵[J].浙江金融, 2011, (6) .
【关键词】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创造性思维;创新
一、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管理必须做到:
1.符合人的“本性”。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人的积极有效的活动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认识人的本性是管理的开端,使管理活动符合人的本性是管理创新的目的。关于人的本性,尽管古今中外相关论述很多,但通常而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观点:(1)强调人本性是善良的,天生都有侧隐之心;(2)认为人天生就有“原罪”,本性是贪婪、是恶的;(3)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人在出生之时本质就像一张白板,只是后来的外在环境导致了人性向善或者向惡。这三种关于人性论的基本看法,并没在对错和高下之分。人性本身是很复杂的,不同的个体在性格方面可能千差万别,关键是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独特个性,根据每个员工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地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满足人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管理就是对人的欲望的管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欲望予以关注、激发、调控、满足的过程。人的欲望丰富多彩,所导致的结果也千差万别,但潜意识里,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获得承认的欲望,此外,一般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人的这些欲望如果利用好了,就能刺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反之,就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满足人的正常需要,在保证员工的有效工作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的同时,营造一个相互竞争、展现员工的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感到在自己的企业中,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可以获得成功、得到认可。
3.激活人的“智慧”。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利用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调动人的创造才能,从而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古人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谷歌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曾经说过:“我们公司的创造力就是我们的员工。我们以后如果遇到瓶颈,那一定是我们没能以足够快的速度雇到最聪明、最能干的员工。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员工负责,让他们长期留在公司,为公司服务。”就企业而言,尽管需要支付员工一定的工资和酬劳,但总体而言,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对企业的贡献往往远远超过企业为其所付出的成本。因此,员工特别是那些具有创造力和真正有能力的员工,自始至终都是任何一个公司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而且也是一个组织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的不竭源泉,因而必须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专长,做到人尽其才。
当然,以上3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本性”“欲望”“智慧”,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国外特别是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有很多大公司实施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时非常注重以人为本。例如,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谷歌的管理实践中较好的得到体现。谷歌的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人、强调个性,发掘员工的创造潜能。在后勤保障方面,谷歌总部办公楼随处散落着健身设施、按摩椅、台球桌、帐篷等有趣的东西,整个办公空间采用了不同的色调搭配,明亮鲜活。这些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为了让员工舒心、把爱好变成创造力,从创立之初,谷歌就规定管理层不能限制员工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员工可以自由到一个新的部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此外,谷歌公司人人平等,管理职位更多是强调服务,工程师们受到更多尊敬,人人不仅可公平享受办公空间,更具备零距离接触高层反馈意见的机会。最为与众不同的是,谷歌允许每位工程师拥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做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可见,谷歌的企业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其结果自然是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创造出最顶尖的技术,从而获得最高价值收益,持续成为互联网世界最有价值品牌。
二、人性化的管理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时代,良好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经济学认为,以往被认为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能从引起这些现象的制度因素中去寻找。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之所在。” 诺思认为,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经济绩效的诸因素中,市场机制的功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市场机制运行并非是尽善尽美的,“外在性”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产生“外在性”的根源则在于制度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在考察市场行为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时,必须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范围,他强调,制度是内生变量,它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也曾提出,政府是一种自然垄断性组织,垄断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可能导致低效率,因此,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引入激励和竞争精神,才能提高效率。
现代企业要推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性潜能。企业要营造相对宽松、鼓励创新和敢于创新的环境。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已成为推动各方面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环境,营造尊重个性特点、发挥专业特长、激励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能够吸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有助于员工不断开拓思路、培育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要求员工敢于大胆怀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从创新的过程来看,创新首先是针对旧的。那么在面對旧的东西时,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而这种态度有助于创新呢?毫无疑问,对旧的事物必须大胆怀疑。大胆怀疑是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的体现。事物是复杂的,也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它展示出来的表象不一定就是其本质,大胆质疑,通过理性思维对此进行分析,是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关键;任何理论观点,即使是被公认的所谓权威,同样应该接受理性精神的怀疑,只有通过不断的怀疑,才能进行创新,发展才成为可能。当然,大胆怀疑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一种合理怀疑。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
创造性思维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主宰未来社会的将不是资本、信息,更不是石油、钢铁,而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横向思维的开创者德·博诺指出,好的创意和优质的服务在商业运作中比事实和信息更加重要。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曾开办过“创造性工程课程”训练班逾十五年,使参加受训员工的创造力平均提高3倍。其他如美国铝业公司、波音飞机制造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制钢公司等均普遍推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成效显著。今天,创新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越来直重要,特别是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红利下,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仅如此,由于国家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各种政策、资源和财力等都自然向创新方面倾斜,只要有好的点子、好的想法、好的设计等,很快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
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
具有创造性思维是能否开展创新的前提条件。首先,思维方式转变了,视野就开阔了,观念也会不断进行更新,认识才有可能从一个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思维一旦僵化刻板了,认识就只会在原来的层面上打转,更不要提进行创新了。培育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就可以使观念不断适应于新条件下的新实践。同时,更新了的观念又产生更深层次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进新的实践。观念,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无疑应当反映客观变化着的事物,体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然而,观念天生有一种惰性,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步伐自然而然地变革,因此,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会不断适时的更新观念。“观念更新,万两黄金”,跳出思维定势,转变一下思考角度,往往在推进企业创新方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创造性思维有助于突破教条主义和所谓权威的束缚。创造性思绪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创造精神。教条主义最基本的信条就是方法、思路一旦形成就是一陈不变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任何以前行这有效的管理方法、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以及新开发出来的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风格的转向,而逐渐失去其以前的光芒,因此,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不断提出和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的新的方式、模式和技术,避免陷入迷信理论框框的教条主义的困境。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摆脱所谓权威的束缚。从一定意义上讲,权威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无论权威的地位势力影响多大,都必须采取冷静观察、理性剖析和选择继承的态度。冷观权威,就是要求不唯书,不唯上,不能迷信权威;要唤起理性的力量,树立“冷眼观察”的态度,即使是权威,也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可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才能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
最后,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企业看清行业的未来趋势,从而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跨越性发展。机遇是企业创新和飞速发展的契机,尽管机遇不是创新的决定性条件,但如果被利用好了,对整个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诺基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看清行业大势、抓住机遇是何其重要。诺基亚最初的主要业务是造纸,后来又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发展,诺基亚发展的前几十年,基本和手机没有半点关系,直到1902年,其管理者米其林才突发奇想,说服诺基亚创始人弗雷德里克增加了一个电信部门,这个部门后来发展成了鼎鼎大名的诺基亚手机公司。在1960年时,时任诺基亚总裁的威斯特伦德认为未来的电信行业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于是他进一步建立了诺基亚电子部,到1980年时,诺基亚已经是欧洲数一数二的电信巨头了,当时的诺基亚就像是今天的苹果,已经有实力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那时的诺基亚,是手机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从1996年开始到2010年,连续14年销量世界第一,它的全球销量甚至比三星和苹果的销量加起来还多,可见当时诺基亚有多牛。但是,由于过分自信和盲目自大,诺基亚没有看到当时手机已经从硬件设备过渡到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在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兴起时,诺基亚拒绝使用谷歌开发的安卓系统,从而错过了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诺基亚衰败之快,简直匪夷所思,2013年,诺基亚将手机业务打包以54.4亿欧元的价格卖给微软,象征着诺基亚彻底退出手机市场。这个手机行业曾被认为无敌的王者,几乎是一夜之间猝死在全世界消费者的面前。
四、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只有这样,真正的技术创新才能形成。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诸多形势发生变化,我国企业普通面临发展乏力、营利能力下降的困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企业大多数产业还是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有一些技术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但绝大部分特别是很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从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技术上的引进和模仿阶段,主要是通过购买、代理等金钱方式来获得某项专利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或者干脆为国外一些高科技公司贴牌,为其代工,通过加工赚取低廉的利润。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自己的高端技术,才可以让中国企业复兴实现真正意义的转型升级,从而在中高端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以前从没有过的全新要素,从而形成生产系统新的组合。在企业的诸多创新中,技术创新对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福特汽车的兴衰印证了这一点。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老福特,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根据美国当时的特点,生产出了简单操作,结实耐用,价格低廉的“T”型车,迎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很快,福特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的68%。在这个过程,老福特不断创新,先后推出“八小时工作制”,“五美圆工资”,“生产流水线”,还创造性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管理理论。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的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小福特建议老福特推出豪华型轿车,但不为老福特所采纳。到1926年,老福特的支柱“T”型车开始全面滞销,而到1927年则被迫全部停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福特公司开始根据小福特的意见推出豪华性轿车,但是先机已经失去,直到今天,福特汽车也没有回到它昔日龙头老大的宝座。
【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条例】推荐阅读:
提升企业管理技术11-19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制度06-05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11-20
浅谈企业技术部门领导的管理行为09-12
论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应用10-05
石油企业技术管理理论探索与思考10-22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助学金管理办法09-24
如何做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