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篇1

技术审查要点的函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文件)(水保监方案函[2002]118号)

各位咨询评估专家:

为进一步提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的质量,切实防止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我中心根据近几年方案编制和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起草了方案报告书和大纲的技术审查要点,并于2002年6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主审官研讨会,对方案审查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焦居仁司长等领导、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的14位专家,共26人参加了会议。该要点经讨论、修改,并经水土保持司审核,现印发你们,供各位专家在审查方案时参照。

附件1:

水土保持方案大纲技术审查要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编制规定》(水利部[1999]288号文)、《关于简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审批程序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2002]58号文)进行审查。

大纲的重点工作是要解决下阶段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审查时应对大纲提出的方案编制内容、采取的方法、主要措施和参数等进行评审,具体审查时应抓住以下重点内容:

1、前言

本章节属增加章节,本节应简述工程简况及立项过程(含项目建议书批复时间和名称,但技改工程可除外)、项目建设意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本部分易遗漏)、大纲编制过程等。

2、编制依据

见方寨报告书的编制依据,要注意分层次,不要把无直接关系的都列

出来。

3、项目及项目区简况

本章的主要内容见水利部[1999]288号文件的要求,但应注意:(1)增列工程特性表,要列出与水土流失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建设规模(含工程等级)、总投资、土石方量、渣料场的数量及规模、工程占地面积等。

(2)对工程总体布局、分区或分标段的土石方平衡、施工组织(含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和方法应作重点介绍和分析,从中找出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的施工活动和工序。

(3)增加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表。

(4)简要介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当地水土保持

区划的关系等,要简明扼要。对点式工程专指防治责任范围内,线型工程多数以乡、县为单位。

4、编制总则

(1)编制原则:要突出本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照搬照抄,过于空泛,与其他的方案大纲应有区别。

(2)方案目标:提出6项量化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指编制单位根据项目及项目区自然状况提出的目标,供方案编制时指导措施布局,并在方案结论中予以阐述。

(3)责任范围:确定责任范围界定的原则,对征占地情况叙述清楚,明确项目建设区;对下阶段需深入做调查的区域(主要是直接影响区)和内容应予明确。

(4)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应明确方案编制深度,原则上应为工程可研阶段深度。对已经开工的补报项目应为初步设计深度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指水土保持工程(按方案设计)全面到位,初具规模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一般为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

(5)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和评价:对其防护工程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主体设计中与水土保持要求的不足部分,说明方案编制的重点内容,并纳入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6)对主体工程比选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和论证。

5、调查勘测

用表格说说明下阶段需调查、勘测的范围、内容及相应的方法,特别是要明确需实测的内容。对于在建工程,应对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效果进行现场调查。

6、水土流失预测

预测的目的在于指导方案措施布局,应分区、分类型、分时段进行。(1)明确时段、区段划分(建设类项目指建设期;生产类项目还应包括运行期)。

(2)提出预测方法、有关参数取值、类比工程可比性。

⑶有条件的项目,在大纲审查时可提出实验、观测的要求,以积累资料。

7、防治工程布设原则

本章应列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表(或框图),以便在方案中落实。(1)提出防治分区方案(准备分哪几个区)。

(2)初拟各区防治措施,提出防治措施体系(鼓励比选)。(3)拟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度安排原则。

(4)重要防护工程要明确工程等级、防洪标准、稳定要求。

8、水土流失监测

(1)拟定重点监测地段或部位。

(2)初拟定点观测项目和调查监测项目。(3)拟定监测期。

(4)监测方法按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9、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本章的重点是明确估算编制依据、原则、价格水平年、有关费率标准,如勘测设计费按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的3%--6%计,建设管理费按规定计列,监理费按水土保持工程投资的2.5%计,监测费按水土保持工程(含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在内的全部水保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工程)总投资的1.5%计人工费(但土建和设备费用另计),主要单价亦应列出。

10、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建议取消或简化,在下阶段报告书中再明确。

11、拟提交成果

(1)成果内容按规范规定。

(2)报告书章节增加的相关内容,如前言、对主体工程的评价、结论与建议等章节。

12、方案编制工作进度和经费安排

应有方案编制经费、工作量明细表,审查会予以审核。

13、组织分工

(1)主持人、参加人的专业、职称、分工、上岗证书号。(2)增加方案编制质量保证措施及管理体系。

14、大纲编制结论和建议

(1)大纲编制的主要结论,明确方案措施布局的重点。

(2)对下阶段方案编制的建议,还需试验确定的参数等内容。(3)对主体工程设计建议(对主体工程比选方案的建议,补充设计的内容)。

15、附图

地理位臵图、工程总体布臵图、防治分区及措施布局图等。

附件2: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技术审查要点

以水利部颁发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为依据,针对近几年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审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如下技术审查要点。

1、前言

(1)属增加章节,简要说明工程概况,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前期工作进展、方案编制和报审过程。

(2)阐述本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如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等),所属省级人民政府划分的水土保持三区(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按即将颁发的标准分为I、Ⅱ、Ⅲ级)。

2、方案编制总则(1)编制依据应分层次

①法律法规一增加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无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可不列。

②部委规章一增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即将颁发)。

③规范性文件一增加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④规范标准一增加水土保持制图标准、监测规范、投资概算。

⑤技术文件一大纲及评审意见、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地方水土保持规划。

⑥技术资料一项目可研报告、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等资料。(2)水土保持相关规定均应执行

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按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02]25号文的规定执行,纳入了全国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但水利水电工程的淹没范围不能简单地用面积计费。(3)方案编制深度 ①总体深度要求

按可行性研究深度把关。因行业间有差异,工作深度不同,审查时应区别对待。

②补报方案深度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主体工程设计已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方案可达到初设深度,审查时可适当增加深度要求,但方案审查不能代替设计审查。

③同一项目的不同部分设计深度不同

如项目涉及移民安臵(迁建)区和专项设施(公路等)改(迁)建的,如可研阶段尚未具体落实,方案中提出水土保持要求,明确由地方政府在移民等相应规划中落实方案、检查、验收(建议另行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如果落实,深度应加深,一并纳入水土保持方案。

(4)设计水平年

①建设类项目:工程验收后第1年。

②生产类项目:土建区以验收交付使用年为设计水平年;生产区以一定的生产期为设计水平年。

3、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增加工程项目特性表

突出工程建设规模、建设地点、总投资、建设期工程占地。(2)增加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介绍

如施工场地布臵、施工时序、土石方及砂石料开挖场地、运输、堆存方式。

(3)土石方平衡

不能简单用“挖方一填方二弃方或借方”的方法计算平衡,要考虑挖填方的施工时段、材料质量、标段划分、运距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平衡方案。

(4)主体工程比选方案的水土保持评价用扰动面积、土石方量、损坏植被面积、水土流失量及危害、工程投资等指标评价各比选方案(线路方案、场址方案),提出水土保持推荐方案。(5)项目区自然概况应突出重点

①项目占地中各种地貌类型面积(如山区、丘陵区、平原区等),线路工程应分里程表述。不良地质区段应予说明。

②气象水文特点应突出年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反映降雨强度一定频率的6小时或12小时最大降雨;年均风速、大风日数:年均气温、极端气温、最高和最低月均气温、无霜期、≥10。C的积温;临河及低洼场地建设项目应说明场地高程、与洪水位关系。③植被突出植被类型、主要群落结构、植被覆盖率。④生态用水的来源和保证率。(6)水土流失现状 通过现场调查,参考区域最新公告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表格说明项目区各级侵蚀强度的面积、所占比例。

①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最好用当地实测成果和已有的科研成果,或用当地水文水保资料;在当地做过侵蚀因子研究的地区,可用流失方程式测算。

②说明本项目区所属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及水土流失容许值(200、500、1000t/km2.a)。(7)社会经济

调查项目区或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不能用过大范围的资料。

4、水土流失预测(1)预测基础

指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和危害。(2)预测时段、项目区划分

①必须分时段进行预测,建设类项目一般只预测建设期,运行期可进行÷定时段的分析;生产类项目分别对土建期、生产运行期进行预测。②必须分项目区进行预测,如主体施工区、土石料场区、堆弃渣场区、施工营地区、生活区等。

③各项目区不能都用总工期一个时段计算,应根据本项目区的具体施工时间确定各自的预测时段。(3)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

①推荐使用类比法。用表格说明类比工程的可比性,实测类比工程产

生的流失量(用;断面法二体积法测算),确定加速侵蚀系数A和流弃比a。

计算公式:

扰动地表流失量: 弃渣流失量: ②鼓励实验观测。如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设臵断面进行雨后观测,取得有关参数。

③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A:RXKXLXSXCXP),必须具备相应的试验资料。

注1: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套表格计算侵蚀量是不合理的。注2:简单用流失量相加减的方法,得出新增流失量的负值是不合理的。

④强调分析水土流失可能造成的危害(量和灾害),并据此确定相应的措施布局。

(4)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

①在预测水土流失总量的基础上,明确产生水土流失(量或危害)的重点区域或地段,亦即重点防治的区段。

②在水土流失强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防治工程类型(如工程措施类、还是植物措施类)。③根据水土流失量的变化过程,提出防治工程(特别是临时防护措施)的实施进度要求。

④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总量,明确监测的重点时段、重点区段。(5)关于水的流失,应引起重视和研究,并逐步完善。

5、防治方案

(1)防治目标要量化

①明确6项量化目标: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量、拦渣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

②要求:既要达到规定指标,又能够实现;既是方案编制目标,又是竣工验收的控制指标。(2)明确责任范围 ①基本要求:用文字、表格、图件说明责任区范围、面积,以公顷(hm2)为单位。

②项目建设区:要求用表格说明分行政区、各防治分区的占地面积、占地类型、永久还是临时占地;在图件上示意出界线。(不能只列一

个数字)。

注:施工期,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的淹没范围应属防治责任范围。③直接影响区,如:

a、未征用的施工临时道路、临时堆渣等占地区。b、移民安臵区,(另行编制方案的需加以说明)。

c、交通道路等专项设施迁建区(另行编制方案的需加以说明)。d、渣场、道路修建对下游和周边影响区:应分平原区、丘陵区、山区路段分别提出上边坡、下边坡的影响范围,通过实地调查确定。e、地下开采项目对地面的影响区:如煤矿、金属矿、隧道、下管线等。

f、项目建设可能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区域。注:经调查和论证,如无直接影响区应加以阐述。④征地与责任范围的关系

a、防治措施主要应在征地区内。

b、经论证,.征地区外确有较大影响的,是由业主与地方协商具体的治理方式。

一是建议增加征地,c、绿色通道在征地范围以外的,由业主出资实施,可纳入方案中。⑤原有水土流失对工程的影响不属水保法界定的责任范围,不列入方案。

(3)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①项目划分应纳入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工程: a、项目区绿化措施。b、开挖边坡防护工程。c、地表排水。

d、施工道路两侧防护。e、料场、渣场、灰场防护。

以主体工程为主、具有水保功能工程,只叙述,不纳入方案投资中的工程:

a、路基边坡工程防护。

b、施工区硬化、地面和路面硬化。②评价

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均应根据水土保持要求,对其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对主体工程布局的水土保持评价,应包括:

a、工程选线、选址、总体布局及施工工艺是否合理。

b、取土场、取料场、弃土(渣)场的选位、数量、占地类型及面积是否合理。

c、主体工程防护措施(范围、长度、高度等)是否全面到位(控制水土流失)。

d、施工时序是否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如先挡后弃原则等)。(4)防治措施体系框图

防治措施体系框图应包括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和水土保持方案新增工程(不能简单地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区分,应细化),并加以注明。分区的防治措施框图应体现各区的地貌和水土流失特点,不能雷同。(5)防治分区及措施

①线状工程应首先按地形地貌划分防治区,再以施工区划分二级分区。

②点式工程以不同的施工区进行划分。

⑧工程措施要明确工程等级、稳定要求、防洪标准,并经计算核实是否满足要求。

④植物措施应在对立地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推荐多树种、多草种,供设计时进一步优化。

⑤防治水蚀、风蚀的植物措施应有针对性,水坤风蚀复合区措施应兼顾两种侵蚀类型的防治。(6)防治工程典型设计

①各类防治工程均应有典型设计图(部分行业为设计图,重要的单项工程应有单项设计图)、工程量计算表,供计算投资用。②对下阶段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要求,以指导工程设计。(7)施工过程的临时防护措施

①开挖:表层剥离物的及时清运、集中堆放、周边排水,施工作业面上边坡的排水、施工场地排水及沉沙。②堆弃:临时堆渣覆盖、拦挡,倒渣过程的举脚拦挡、弃渣及时平整、碾压、排水、削坡。⑧施工期:尽可能避开大风日或雨天施工,线路工程应分段施工。

④施工便道:要提出水土保持要求,并进行设计。

(8)防治工程量及实施进度安排

①各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数量、施工位臵或里程桩号。②落实预防保护优先、先挡后弃的施工进度原则。

③水保工程实施进度用双线横道图表示(即主体工程进度与水保工程进度对照标示,落实“三同时”的要求)。

④避免因进度安排不当,导致方案批复后产生水土流失的“合法化”。(9)水土流失监测

①重点监测较大的开挖面、渣料场、环境敏感区。

②监测时段主要是建设期,生产类项目增加生产运行期。③明确布点(断面)及监测项目。

④监测技术、方法等按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注:本节应有总体要求,承担单位应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由其依据规程规范编制监测细则并实施监测,应将监测成果报送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并作为监督检查和验收达标的依据之一。

6、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编制依据

①与主体工程投资估算依据及价格水平年相一致。

②不足部分用水保、其他行业、地方标准和当地现行价。

③水土保持投资编制规定颁布后按新规定执行(初定:编制方法、费用构成、植物措施定额须用新规定,工程定额为参照标准)。(2)投资总表

①分四部分汇总水保投资(包括已列入主体中投资和方案新增投资,并不重不漏),即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工程和其它费用。②其他费用(独立费用)应包括方案编制费、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检测费、监理费、监测费等。③单列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④分行政区(原则上到县级)、分项目列出各项工程的投资、工程量、实施时间。

(3)投资计算附表及附件 ①主要工程单价计算表 ②主要材料单价计算表 ③机械台时使用费 ④分投资表

(4)防治效果分析

计算并分析采取治理措施后预期能达到的目标值及其防治效果。

7、实施保证措施(1)落实设计

①方案批复后由具有相应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并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②水保方案和工程设计的变更按规定报批。(2)明确施工责任

①发包标书中应有水土保持要求、列入招标合同。②明确承包商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③外购土石料应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3)水土保持工程监理

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或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水保监理工作。(4)监测

①监测单位应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

②按方案中的监测要求由监测单位编制监测计划并实施。③监测成果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④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时提交监测专项报告。(5)监督管理

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6)方案组织实施方式 为保证方案的实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组织实施方式,即两种方式:一是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自己组织实施,其条件是必须承诺和落实具体的实施保证措施,并经方案批准机关审查同意;二是对不具备自行治理条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治理费用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担。报告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式,以便在方案批复时予以确认。(7)竣工验收

① 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前必须首先验收水土保持设施。

②验收内容、程序等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

8、结论与建设(1)结论

①本工程的水保特点。

②方案编制的结论性意见(含工程量、对生态的影响、结论等)。③对主体工程的总体评价及修正性意见。(2)建议

下阶段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9、有关图件(1)基本要求

①均应为CAD图件(矢量图),图面必须清晰、图签齐备。

②规范规定的四类图必须齐全(地理位臵图、工程总体布臵图、水土保持责任范围及总体布局图、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图)。(2)其他要求

①线状工程应附平纵断面缩图。

②不能按实际比例尺标注时,可用示意图加文字说明。

10、数据要求

(1)报告书前后数据必须统一,文、表、图数据要一致(2)分项数据应有合计数。

(3)计量单位:面积用hm2(或km2),投资用万元(或亿元),工程量用万m3、万(m2、万株。小数保留二位。(如国家有新的计量单位规定,按新规定执行)。专题研究l 几个敏感问题讨论

1、河滩、河道弃渣及与行洪关系

(1)河道范围界定:根据《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分为两类:有堤防的,其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其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

(2)河道管理规定:建设跨河设施,其建设方案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禁止在河道内弃臵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3)水保要求:一要阐述弃渣与河道行洪及洪水位关系,要求堆放在防洪设计水位以上,二要取得河道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

2、隧道、桥涵施工土石方直接入河道问题(1)做好出,渣口处理以及弃渣的清运、堆放(2)注意桥涵围堰施工、拆除、清理工作。

3、水库库区内弃渣

(1)不得向已建成水库内弃渣。

(2)建设中的水库,施工弃渣不得弃于河道中。主体工程经充分论证确需在死库容弃渣时,应在距河道一定高程以上、死水位以下范围内堆臵,施工期要采取临时拦挡措施,不得流入河道(流向下游)。

4、高陡边坡施工

开挖高陡边坡在其下边坡应设临时拦挡工程,不得流入河道。

5、料场、渣场位臵

位臵布设要考虑景观要求,公路工程的土、石料场应选择在可视范围之外。

6、开挖裸露面覆土和恢复植被

应根据土源情况论证新开挖土地的水土流失影响。在土层薄、土源少的地方,应充分注意表土保存问题。

专题研究2 有关行业方案编报阶段和审查深度问题

1、铁道、公路等项目编报方案阶段问题

(1)此类项目在可研(工可)阶段,主要是在一定走廊带内选线,建设方案和主要工程尚未确定,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芦理条例》,这二类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经土管部门同意后,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是否也在此阶段进行尚需研究。

(2)如在初设阶段报,土体工程可研中无水土保持投资,初设阶段增加的投资难以落实,方案可能落空。

2、铁路项目方案审查

根据目前铁道行业方案编制内容和深度情况,专家们认为水利部应加强对铁道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的审查、把关,以提高方案编制质量,满足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3、冶金等行业的项目可研阶段的总体深度不够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及报告书审查程序和要求

附件3 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及报告书审查程序和要求

1、大纲评审(1)报送

由建设单位主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抄送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利工程大纲同时抄送水规总院)。(2)初审

中心送咨询专家进行初审。具备开会评审条件的原则上在2周内开会;不具备评审条件的向设计单位反馈修改完善意见。(3)评审会

①会议由中心主持,专家以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名义参加会议,直接出评审意见初稿,会后以中心函发设计单位,抄送有关单位。②对个别确需修改完善的大纲,可要求设计单位修改后报中心审核后发函。

③由水规总院主持的大纲评审会,专家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名义参加会议、发表意见。

2、报告书审查及预审(1)审查

①公路、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部分电力项目等项目的报告书,由中心组织审查,专家以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公司名义参加会议,发表意见。

②遇有重大问题专家应及时向水保中心和水保司反映。(3)方案审核及送达

①有关部委主持预审的报告书,水保司要求由中心主审官提出最终的主审官(原则上指参加会议人员)审核意见,报水保司后起草审批文件;

②水保中心审查的报告书,由中心向水保司提出方案(报批稿)的审核意见;

③报告书送达数量,要求设计单位在方案批复后30天内,向项目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送达报告书,按每县一册,省级水土保持部门收到后将回执向水土保持司传真加盖公章反馈。(4)方案归档

水利部的审批文件及方案报告书中心要归档一份。

3、审查会要求

(1)材料送达

开会前一周水保中心向拟参加会议的专家送达报告,专家需在会前提出书面意见。(2)汇报要求

①必须使用多媒体汇报系统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②必须有现场录像、照片。③审查会必须用大型挂图。

④尽可能邀请主体工程的设总参加会议(在会议通知中明确)。(3)记录

①中心参加会议人员对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过程和主要问题作详细记录。

②参加会议专家对有关专家及代表的意见举行详细记录。(4)工程现场

大纲和报告书审查必须有一次到现场,参加会议的专家尽可能不变。(5)意见反馈

①对未写入审查意见的其他意见,专家组长应对设计单位作口头交待。

②会议出现较大的矛盾性意见,专家应及时向中心和水保司反映。

4、报告书附件

按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保监[2001)15号函的规定。(1)单位资质 ①方案编制证

②工程设计证(本单位的丙级以上设计资质)(2)方案特性表

包括6项目标的详细特性表(详见附件4)。

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篇2

查意见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关于黄石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印发后,市检察院高度重视,及时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经过两级检察机关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市检察院向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黄石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处理情况的报告》。内务司法委员会经审议,同意该报告。

对于审议意见指出的我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方面存在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息诉和解工作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沟通协调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等五个问题,市检察院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切实整改。一是深入广泛宣传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注重宣传的广度,针对所在地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事行政检察宣传活动;注重宣传的深度,积极探索民事行政检察联络员制度,使民事行政检察宣传工作和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运用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开拓了案源,2008年12月至今,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39件,立案16件,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上升。二是全面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拓宽监督途径和范围,积极受理调解不公及人民法院在执行环节违法执行案件的申诉,加强对涉及民生案件的办理;注重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坚持全面审查申诉案件,加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和规范性,严格办案环节的实体及程序要求;强化法律监督调查,较好地维护了司法公正。三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息诉和解力度,促进了社会和谐。息诉调解时,吃透案情,准确适用法律,耐心释法说理,客观分析利弊得失、可能导致的诉讼风险和法律后果,促使申诉人自愿服从判决并息诉罢访;对于不符合抗诉条件或者抗诉效果不好的申诉案件,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引导、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四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配强民事行政部门骨干力量,注重组织学习培训和以案析理等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五是主动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沟通协调。认真执行省检察院与省法院《关于在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加强监督制约、协调配合的规定》,与审判机关就制约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进行磋商,加强沟通,逐步在运用再审检察建议等方面形成共识,推进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内务司法委员会还对报告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修改意见,市检察院都予以吸纳,并在报告中给予了回应。

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篇3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评审意见

一、综合说明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部分

①补充工程前期进展情况与拆迁安置情况及相关支持性文件和施工用水、用电等情况的介绍。

②复核土石方工程量,补充弃场海沧马銮湾六期填筑可行性介绍及相关文件。③补充说明设计单位、主体可研审查意见、环境影响评价、防洪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情况。

④补充工程计划开竣工日期介绍。

⑤补充雨季时段、设计频率降水特征值、年均风速等气象资料。⑥核实项目区地形情况是否有出入。

⑦完善设计深度、水平年及防治执行标准的说明介绍。

2、完善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明确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简要叙述工程方案比选、土石方平衡、工程占地等分析评价结论。

3、建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增加施工便道防治区。

4、补充设计水平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目标;按调整后防治分区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完善水土保持措施量介绍。

5、完善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的主要结论。

6、在复核工程占地、防治分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量和相应投资基础上,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

“方案编制深度及水平年”应改成“方案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三、项目概况

1.、补充完善项目区基本情况及规划概况介绍

2、完善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表(细化项目的土石方工程量、复核占地面积)。

3、补充项目区、周边现状地貌概况及项目区周边排水系统分布情况以及项目完成后区域排水系统布设情况。

4、核实表土剥离、回覆的可行性及工程量情况。

5、补充完善路基填筑施工工艺及相关数据,如压实度。

6、完善土石方平衡及流向框图,特别是弃碴外运、回填施工工艺,明确弃碴外运回填水土保持编报责任。

四、项目区概况

1、核实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是否有出入。

2、补充雨季时段、设计频率降水特征值等气象资料。

3、进一步完善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防治情况(队伍建设、加强监测、加强监督和管理等等)。

五、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1、完善土石方的平衡分析与评价。

2、补充工程建设对周边区域防洪排涝的影响分析评价及土石方外运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评价。

3、补充临时堆土场的的选址分析与评价以及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4、核实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加以补充完善。

4、从措施的有效性、布设位置的合理性、设计标准的安全性完善主体工程设计水土保持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六、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1、根据本项目工程的实际,建议水土流失防治区分为道路工程、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施工便道4个防治区。

2、在复核4个防治区占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项目建设区及各分区的占地面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复核直接影响区的范围(特别是道路工程的上下边坡、弃渣场等);完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

七、水土流失预测

1、预测单元应与防治分区一致,根据调整后的防治分区调整预测单元。

2、根据雨季长度、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工艺、施工时序等进一步复核预测时段。

八、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

1、按照调整后的防治分区完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框图。

2、补充填方、半挖半填路基的临时挡水埂、排水沟及其防护措施。

3、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及项目区防治措施布设。

4、根据建议的防治区完善主体工程及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表。

九、水土保持监测

1、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区域、点位、内容、方法及监测频次,增加施工便道区水土保持监测点位。

2、补充遇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进行监测并提交报告的要求。

3、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耗材和监测人员一览表。

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核实水保监测费、水保技术文件咨询费等相关独立费用取值

2、核实水土保持补偿费

3、效益分析中应进一步分析六项防治目标的可达性

十二、实施保障措施

1、“采取“三制”质量保证措施”应改为“采取工程建设“三项制度” ”。

2、完善施工管理内容。

十三、结论与建议 补充完善结论与建议。

十二、附图

1、完善水系图。如增加供水、排水等。

2、附图7:把地形图与平面布置图分开,补充项目区地形图,并对平面布置图进行完善,应包含道路工程的护坡工程等水土保持防护范围。

3、附图8:进一步完善,如:设计高程、地面高程。

4、附图9:根据建议的防治区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监测点位布置图。补充护坡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及相关尺寸应加以标注。

5、附图10:道路红线是指征地红线吗?如果是肯定不行,红线应包括护坡防护范围。

6、附图11:补充标高、土方填筑压实度、路基压实度要求及相关尺寸。

7、附图12:注采用清基表土进行坡面培土是否可行,要加以试验,补充道路相关桩号所对应的H值进行列表。

8、附图13:放大雨水管走向路径图,补充标注集水井位置。

9、补充道路工程、施工便道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措施设计图。

10、附图16:补充土袋排水孔设计。

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篇4

环办函〔2007〕582号

关于征求《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税务总局办公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各有关直属单位: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污染治理过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一体化模式、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的有关精神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局承担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工作。目前,《条例》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可视情况,征求有关企业的意见,于2007年8月30日前反馈我司。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 李安定

联系电话:(010)66556218

电子邮箱:chan.yechu@sepa.gov.cn

附件:1.《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2.《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条例》立法说明

二○○七年八月十日

主题词:环保 设施 运行 条例 函

附件一: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和监督管理,保证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行,防治污染,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环境保护设施,是指为防治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所建成的处理处置、净化控制、再生利用设施,以及配套的设施运行监控系统。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工业废水处理利用设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设施、生活垃圾处理利用设施、自动监测系统等设施。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是指从事环境保护设施操作、维护、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和利用的活动。

第四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所有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及管理活动。

第五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一)自行运行:是指污染物产生单位对自己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运行、维修和管理,对污染物处理处置和利用,并承担相应环境责任的活动;

(二)委托运行:分为代理运行和社会化运行。代理运行: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接受污染物产生单位的委托,对其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维修和管理,对污染物处理处置和利用,并承担相应环境责任的活动。社会化运行: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接受污染物产生单位的委托,利用社会投资或自己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为其提供污染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的社会化服务,并承担相应环境责任的活动。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设施的委托运行。污染物产生单位自行运行环境保护设施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必须实行委托运行。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设施投入运行的有关要求

第七条 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运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无工艺设计缺陷和工程质量问题,设施建设应优先采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推荐的技术;

(二)能满足所处理处置污染物的需要并能连续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

(三)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竣工验收;

(四)配备设施故障或污染事故发生时的预警和污染预防应急处置设施;

(五)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应按照上述条件(但不仅限于上述条件),组织对将投入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考核,符合上述条件的设施方可投入运行。不符合运行条件的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运行的,由设施运行单位承担由此导致的相关环境责任。

第八条 已建成的环境保护设施,严重不符合建设要求的,或不具备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应限期进行技术改造,达到要求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九条 国家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实行资质许可制度。所有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单位必须取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许可证书;未取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许可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活动。

第十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及分类分级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监督实施。

第十一条 国家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现场操作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现场操作和管理的人员必须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未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现场操作和管理岗位的工作。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运行管理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应对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效果负责。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运行后,运行单位应保证设施无故障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与环境保护设施配套的自动监控设施应符合《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的要求。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持证上岗、岗位责任、操作规程、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运行记录台帐、监测报告、运行信息公开等制度。

第十五条 设施出现故障时,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维修或更换。因不可抗拒原因,设施必须停止运行时,应当事先报告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说明停止运行的原因、时段、相关污染预防措施等情况,并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恢复设施运行的,环保部门责令污染物产生单位停止生产,待环保设施修复后,经环保部门批准,方可恢复生产。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因设施运行不正常发生污染事故时,必须在1小时内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消除环境污染,确保环境安全。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应定期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设施运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设施的运行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取样和监测情况、连续运行记录等。

运行单位有义务将设施的运行状况、日常监测数据和各项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必须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现场检查,如实报告情况,提供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环保部门现场检查,不得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设施委托运行服务合同必须按照合同法的要求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和服务要求与承诺。合同正式签署后,合同正式文本应于10天内向当地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设施委托运行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运行合同的内容进行,违反合同造成的后果由违反合同一方承担由此而引发的相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权利和义务:

(一)按照规定程序和途径取得或放弃设施运行权;

(二)不受地域限制获得设施运行业务,从设施运行委托单位获得运行服务费;

(三)无违法行为不得被剥夺设施运行管理权,正常运行业务活动不受干涉;

(四)严格遵守设施委托运行合同,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五)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承担违反本条例和设施运行不达标排放产生的环境责任。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委托单位(污染物产生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一)提供设施正常运行的保障条件;

(二)对设施运行单位进行监督,检举其违法违规行为;

(三)接受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现场监督检查可以采取现场查看、采集样品检测、录音录像、查阅或者复制相关资料等措施。现场监督检查时,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证件。

第二十四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情况的现场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是否依法获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是否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在有效期内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活动;岗位现场操作和管理人员是否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二)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是否与委托单位签订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合同,合同有关内容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得到落实;

(三)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是否建立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各项记录是否全面、完整、规范;

(四)环境保护设施是否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投入运行条件、是否正常连续运行或有无擅自停运、闲置的现象;

(五)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是否按照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设施运行情况和监测数据,有无弄虚作假行为。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现场监督检查的方式,包括定期年度检查和不定期的日常巡查。定期年度检查每年一次,日常巡查不定期进行,根据环境保护管理的需要和设施运行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检查的频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现场监督检查应当纳入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的内容一并进行。

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设施现场监督人员,应完整记录环境保护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并按时总结归档,向上级报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管理需要定期公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的情况,内容包括设施运行单位名称、法人代表、所运行的设施名称、主要污染物达标情况、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公布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行使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权时,具有下列义务:

(一)严格按照本条例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不得妨碍设施运行单位的正常运行业务;

(二)保守设施运行单位商业、技术秘密;

(三)不收取费用,不谋求单位和个人的利益。

第二十九条 国家鼓励个人和组织参与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活动的社会监督。

个人和组织发现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权向检查机关举报,检查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将不符合运行条件的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运行的,可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委托单位和运行单位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整改。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未取得相应类别和等级的资质证书,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除责令停止运行外,可同时对设施运行委托单位和运行单位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操作管理人员无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进行操作管理的,可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处以每人每次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未制定设施运行岗位责任、操作规程、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运行记录台帐、监测报告、运行信息公开等管理制度以及未按制度实施的,责令整改,每次每项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十六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运行设施因故停止运行或运行不正常引发污染事故未按规定及时报告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未按要求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设施运行情况和监测数据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处以2万元以上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签订委托运行服务合同,未按本条例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每次处以1000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无故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权的;或一年内再次检查发现有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按要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设施,不履行有关法规及本条例规定的相关义务和责任的,除按照规定进行处罚外,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有管辖权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可取消其运行资质证书;五年内该单位和以该单位法人代表注册的单位,不得申请和获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对以上各项处罚不服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举证说明、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方式,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改变处罚决定。逾期不提出异议,并举证说明、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处罚决定生效。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条 行使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可分别给予批评、行政警告、调整工作岗位、行政记过、追究法律责任等处分。

(一)对符合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申请条件的单位无故不发给证书;

(二)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申请条件的单位滥发给证书;

(三)不履行有关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各项设施运行监督检查职责,不及时查处设施运行违法违规行为,或在执法过程中失察、失误;

(四)对应当取消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的不及时提出建议取消其运行资质证书;

(五)不按本条例要求公开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的有关信息;

(六)无故干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的正常运行;

(七)泄露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技术秘密,执法中谋取个人或本单位利益;

(八)超出本条例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范围行使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监督权。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设施委托运行服务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运行服务方面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政策及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税务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二条 个人和组织如实举报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违法违规行为的,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有义务为举报者保密。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本条例实施之日起一年内,所有未取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单位必须取得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证书;本条例实施之日起两年内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现场操作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逾期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本条例规定处理。

本条例实施之日起,新申请资质证书的和换发资质证书的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附件二: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条例》立法说明

一、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立法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设施是防止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环境的闸门,是保护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管好了环境保护设施,才能真正有效的保护环境。因此,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一)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需要

在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针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管理已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环评、三同时、竣工验收等,但针对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长期以来,由于这种制度缺陷的状况,使投入巨资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不能在污染减排、环境污染防治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对部分省、市典型调查的情况,以及多年来环境监察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尽快制定一部统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法规,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十分必要。

(二)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需要

当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比较实出。由于缺乏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有效监管,加之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偏轻,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致使超标排放、擅自停运、违规运行、偷排漏排、应付检查的情况比较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持续稳定地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环境保护设施是国家防治环境污染体系的基本技术和物质保障,从设施建设质量保证、运行监督管理、运行资质管理、运行条件保障等几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建立达标排放长效机制已势在必行。

(三)环境保护设施运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需要

现代工业化国家的环境保护经验表明,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是一项保证设施运行效果、降低运行成本、保障环境投资效益的有效措施。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当今环保产业构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业,在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市场经济政策支持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专业化、社会化的优势,但总体上仍缺乏通盘、系统的法律保证和制度安排。主要是应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市场、严格市场准入、规范运行服务活动,以促进设施运行服务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许可行政审批的需要

国务院在2004年的行政审批清理工作中,保留了我局正开展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许可行政审批工作,使这项工作有了一定的行政依据。但是,这仅是行政授权,不是法律授权,在几年推进环境保护设施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都显得法律依据不足,从而出现监管范围和力度受限、运行企业权利保障不力等诸多情况。因此,亟需通过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立法,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许可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立法的依据、目标和原则

(一)立法依据

为防治环境污染,在国家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生产建设或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其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证正常使用……”;“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为保障以上法律规定的正确实施,制定本《条例》。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将《条例》的制定作为健全法律法规的一项重要措施,《条例》的制定也是建立健全污染物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相关配套标准和政策法规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现行的环保法规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环境保护设施也做了一些规定,其中包括: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建设项目竣工后,应申请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在其配套的环境保护设计管理规定中,对环境保护设施从设计监督管理程序上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中,环境保护设施作为项目建设管理的一个环节,对环保验收的范围、程序、材料、条件等几方面也作了相应规定。但是,综合起来看,对如何保证设施建成后的运行明显缺少监督手段。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是环境保护设施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应依据现行法律的规定,从设施监管的全局统盘考虑,结合环境保护设施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立法目标

这是一部有关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的基本法规,按此立法定位,环境保护设施立法目标为:

1、为建立环境保护设施监督管理体系提供法律依据;

2、解决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难点问题;

3、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市场。

(三)立法原则

依据环境保护设施立法定位和立法目标,立法体现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

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是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条例》作为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执法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

2、质量保证原则

《条例》是依法对环境保护设施实施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应根据环境保护设施的特点和监督管理的内在要求,确立一套包含设施运行管理多方主体、保障设施运行质量诸项内容的制度。

3、全方位覆盖原则

我局现行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管理办法,只适用于委托第三方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包括污染物产生企业自行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本《条例》作为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设施的基本法规,应涵盖所有的设施。

4、全过程监管原则

《条例》应全面支撑对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管,规范设施的运行,规范执法监督检查。

5、可实施和可操作性原则

总结设施运行与监督管理的经验和问题,围绕立法目标,对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的要求做出具体规定,加大了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提高了处罚力度,使《条例》更具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6、公平合理原则

《条例》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原则,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方和设施运行管理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出具体规定。

7、运行服务法制化规范化原则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业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业,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及其自身发展规律,及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加以规范。

三、拟确立的主要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设施投入运行应具备的条件

对设施设计施工和建设、验收、应急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作为设施投入运行应具备的条件,对因设计等原因造成 “先天不足”的设施,提高了限期整改要求,保障投入运行的设施正常稳定运行。

(二)设施运行资质许可制度

对设施运行单位提出技术等要求,作为运行活动准入条件,规范设施运行行为。

(三)设施运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设施运行人员提出技术硬性要求,提高运行职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设施运行信息披露制度

对设施运行信息公开,从而有利于公众的监督管理,提高运行企业的守法意识。

通过以上配套制度的建立,明确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机构和运行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规范其运行行为,确保设施运行好、管理好,为治污减排的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四、环境保护设施立法框架和主要内容说明

(一)立法框架

按照依法管设施、管运行、管机构、管人员,强化监督,加大处罚力度以及整合行政资源的思路,《条例》分为六章:总则、设施投入运行的有关要求、运行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共四十四条。

管设施,明确投入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具备的条件;

管运行,规范保障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行的建章建制和正确运行的要求;

管机构,对所有设施运行单位实行运行资质许可制度;

管人员,对所有环境保护设施操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强化监管,实行环境保护设施信息披露制度,扩大环保部门处罚权限;

加大处罚力度,简化行政处罚法律程序,强化处罚手段,提高罚款标准;

整合行政资源,本《条例》设定的行政许可规定应与现行的环保行政法规以及正在制定的《排污许可证条例》等法规相衔接。

(二)主要内容说明

1、总则

本章阐述了立法依据,明确了适用范围,并对环境保护设施及其运行作出了明确定义。

(1)适用范围

本《条例》是我国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基本法规,凡我国境内所有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及管理活动均适用本法。

(2)环境保护设施的定义及分类

本条例所称环境保护设施,是指为防治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所建成的处理处置、净化控制、再生利用设施,以及配套的设施运行监控系统。

本条例所称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是指从事环境保护设施操作、维护、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和利用的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包括自行运行和委托运行两种方式,其中委托运行又分为代理运行和社会化运行。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设施的委托运行,污染物产生单位自行运行环境保护设施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必须实行委托运行。

2、设施投入运行的有关要求

本章规定了设施投入运行应具备的条件、设施运行资质许可制度和设施运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1)设施投入运行应具备的条件

对设施设计施工和建设、验收、应急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运行单位应组织考核,符合投入运行条件的设施方可投入运行;已建成的设施,不符合投入运行条件的,应限期进行技术改造。

(2)设施运行资质许可制度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是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鼓励发展环保运行服务业,《条例》确立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设施运行资质许可制度。所有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单位(包括自行运行)必须取得运行资质许可证书。

(3)设施运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为提高运行职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对设施运行现场操作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

3、运行管理

为规范设施的运行管理,明确了运行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和委托单位(污染物产生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运行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人员持证上岗、岗位责任、操作规程、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运行记录台帐、监测报告、运行信息公开、定期报告等制度。

运行单位签订的委托运行服务合同应向环保部门备案。

4、监督管理

为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设施有监督检查权和违规处罚权的规定,强化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的监督,《条例》规定环保部门具有现场监督检查权和定期公布设施运行单位情况的权利。

规定了现场监督检查的具体内容,包括运行资质证书、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委托运行服务合同、运行单位应建立的各项制度等内容,凸现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环保部门可根据管理需要定期公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单位的情况,督促运行单位加强运行管理,提高守法意识。

5、法律责任

参照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作出了具体规定。

6、附则

规定了鼓励环境保护设施委托运行服务业的发展的措施、公众举报奖励政策和实施日期。

五、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立法进程 1、2007年5月,组织调研组开展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立法调研。2、2007年6月,完成《条例》(征求意见稿)起草,组织专家、部分单位内部征求意见并修改。3、2007年7月,《条例》(征求意见稿)局内征求意见并修改。4、2007年8月,《条例》(征求意见稿)各地方环保局、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并修改。4、2007年7月底前,向国务院报送立法申请报告。

上一篇:职称材料要求下一篇:携手共创和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