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下知识点总结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下知识点总结(推荐8篇)

生物下知识点总结 篇1

一、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 细胞的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分化--组织 组织的定义,器官定义,系统定义

二、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的名称和功能:上皮组织(保护和分泌)、结缔组织(骨组织和血液都属于结缔组织;支持 连接 保护 营养)、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到兴奋)。

三、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2.3.2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营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与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区别

三、植物的四大组织 功能 特点注意结合图形

1.分生组织:分裂能力,。

特点: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

主要分布区:根尖,茎尖和芽。

2.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功能。

营养组织:分布在各器官,特点是细胞壁薄,液泡较大。

功能:储存营养物质。

输导组织:主要分布区是茎,叶脉,根尖成熟区,具有运输的功能。

2.3.3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二、草履虫:观察草履虫时应从培养液表层吸取(表层氧气充足),另外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难以观察。

结构:纤毛(运动)、表膜(气体的进出)、收集管(收集多余水分和废物)、收缩泡(同收集管)、胞肛(排除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口沟(食物的入口)、食物泡(消化食物的场所,随细胞质流动)、细胞质、细胞核(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可做鱼类的天然饵料,草履虫还可净化污水

2、有害方面:有些单细胞生物可以引起疾病,海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会引起赤潮。

2.3.4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

组成: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体内,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三,注意课本三种病毒的图片

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全身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没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养料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

2.用途: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3.常见的淡水藻类,海洋藻类

二、苔藓植物:1.特征:多生于阴湿的环境中,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根是假根。

叶片只有一层细胞。

2.用途:苔藓植物可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原因要清楚,根据苔藓的生长位置辨别方向,有苔藓的一侧是北,

三、蕨类植物:

1.特征:多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依靠孢子繁殖。

2.用途: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卷柏,管仲);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满江红);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3.1.2 种子植物

一、种子的结构 结合课本插图熟记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二、种皮(保护)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根(发育成根)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三,掌握玉米种子与菜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的不同点,

:要求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五、果实包括种子和果皮,

3.2.1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已度过休眠期。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叶

3.2.2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芽的结构 幼叶包括哪三部分, 拔节

三、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施肥的意义

生物下知识点总结 篇2

传统知识 (Traditional Knowledge) , 是指在特定的民族或地区所固有的与该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实践中总结并不断发展, 代代相传, 可以体现该地区的生活方式、习惯的知识体系、创造、革新等产业领域技术性知识。包括农业知识、技术性知识、医药卫生知识、生态学和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等等。由于这些内容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和商业开发价值, 频繁成为各国“生物剽窃”抢夺的对象。传统知识主要包含以下特征:

(一) 传统性

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现代知识建立在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经济制度之上, 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具有普遍认同性, 是当今世界占据主流地位的知识类型。[1]现代知识具有普遍认同性和正规化、系统性的特点, 而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一个明显区别在于传统知识是通过长时间的时间积累, 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实践等, 传统知识是个渐进的演变过程, 无法准确考究这些“知识”产生于何时、起源于哪个年代, 可能相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它处于相对封闭特定的区域, 由该区域的群体在生活、劳动、活动、仪式中产生并延续下来, 带有鲜明的传统特征, 通常没有固定形式的知识集合或知识片断。虽然, 传统知识是世代承传下来的, 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知识”僵硬落后、一成不变, 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挑战而不断发展变化。

(二) 群体性

现代知识大多建立在某个个体创造性劳动之上, 往往属于某个人创造性劳动成果。而传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在最初个体即使发挥了作用, 但也是在综合前人和群体中其他人的知识基础上得出的部分片段, 而此后的发展和完善又依赖于下一代的群体中的居民的共同努力, 因此, 传统知识是由某个民族、某个社区或者相关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共同协作完成, 是世世代代不断摸索、不懈努力、共同创造的结果, 它不单单依靠社区成员的个人努力而完成。因此, 我们无法得知传统社区中哪些人得出了哪些结论, 作出了哪些具体贡献, 更无从确定权利的真正归属。

(三) 地域性

美国迪格尔印第安人 (Digger Indian) 有一句箴言:“创世之初, 上帝就赐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 人们从这个杯子里汲取生命的滋养。”大自然把不同构造、不同面貌的环境赐予了不同的民族, 多样的环境滋生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了多样的文化。[2]也就是说,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而传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周围这些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密切相关, 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是该社区的居民为了适应当地或者周边特定生态环境,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生态文化发展起来的多样化的知识体系, 它会随着特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 假如离开了其所依赖的环境可能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价值。

(四) 整体性

传统知识是一门应用型的知识体系, 通常没有像现代知识那样比较系统的分化, 它是关于生物资源的特性、特定的保育和利用方法的知识, 在实践中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形成。由于它形成于社区生产、生活之中, 代表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与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密切相关, 因此, 往往由“土著”信仰和知识结合在一起, 每一个知识片段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即传统知识。传统知识绝非单个组成元素简单的组合, 如若简单粗暴的按照现代知识的分类标准对传统知识内部进行划分, 强行割裂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知识内部构成要素分别进行保护, 这种保护方式的有效性难免引起人们的质疑。

“生物剽窃” (bio-piracy) 是围绕“生物勘探”方面的一种欺骗行为。“生物剽窃”对农业传统知识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外国公司和机构未经传统社区的同意, 利用技术优势, 擅自开采、收集、利用这些传统社区丰富的农业传统知识, 从而利用本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寻求对这种知识的垄断性控制, 获得利益, 但却没有对传统社区给予任何补偿或者进行合理的利益分享, 反而造成了传统社区农业传统知识资源的流失、物种的灭绝以及国际市场占有额的降低, 是一种赤裸裸的资源掠夺。由于“生物剽窃”行为涉及的传统知识包含范围广泛, 本文主要以农业传统知识为研究的对象。

二、农业传统知识屡受侵犯的原因

(一) 法律制度上的缺陷

传统知识是传统社区的社员在适应大自然、长期与大自然抗争过程的经验总结, 它往往通过口头传授, 世代相传, 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并没有书面文字记载。按照《美国专利法》专利授予条件之一混合新颖性标准, 即采用的是国内公开使用、公开发表和国外公开发表的标准, 传统知识在国外的公开使用并不能构成在先技术, 同样可以在美国申请专利。也就是说, 本来被这些传统社区长期运用的知识和经验, 却可以堂而皇之的在美国申请专利, 由此获得对这些知识的垄断性控制, 牟取暴利, 然而却没有对传统社区提供任何补偿或者进行合理的利益分享, 最终危及一国经济安全。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公平合理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等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条约》这些国际公约、条约都规定了相关制度和法律措施, 但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现必须要有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合, 并需要有合理有效的机制和机构的贯彻实施, 否则维护传统知识免受“生物剽窃”行为的侵害将变得力不从心, 无所适从。我国虽然在2008年修订的《专利法》中对专利授予条件由混合新颖性标准改为绝对新颖性标准, 提高了专利授权门槛, 并且对于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设定了来源披露制度,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区别立法导致不同类别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许可过程的混乱。[3]

(二) 维权主体的不确定性

现代知识强调个人为中心, 必须有可以确定的智力成果创造者, 谁付出, 谁为权利人, 谁受益, 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 权利人可以迅速的利用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 将损害降低到最低。与现代知识不同, 如前所述, 农业传统知识具有群体性的特点, 是由某个社区或者相关群体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共同协作完成, 源远流长, 并且随着传统社区的变迁及分化, 主体很难确定, 我们无法得知传统社区中哪些人得出了哪些结论, 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 更无从确定其原始创造者, 因此, 无法判断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由于传统知识的群体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农业传统知识获得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变得异常的困难, 留给“生物剽窃”者可乘之机。

(三) 经济文化的落后制约传统社区的维权

传统知识之所以能世代流传下来, 而没有被现代知识所取代, 原因之一可能在于传统社区偏远的地理环境, 闭塞的信息, 法律资源保护的有限。同时, 这些原因又造成了传统社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 根本无暇顾及传统知识的保护, “生物剽窃”也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同时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贫困与落后。

此外, 即使农业传统知识想寻求知识产权的保护, 也必须有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和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传统社区为了防止“生物剽窃”行为, 需要时常关注国外专利的申请和授予情况, 这对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社区而言显得不切实际。况且, 即使这些全部具备, 获取知识产权保护所需的巨额费用也是传统社区望而却步的, 先不谈申请专利的费用, 即使通过申请撤销专利的途径, 抵制“生物剽窃”, 保护传统知识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例如在被誉为反击“生物剽窃”专利的第一案———姜某案中, 印度科学和产业研究理事会就花费了500000卢比来推翻这项专利。[4]对于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传统社区防止“生物剽窃”行为成本太高, 根本无力承担。

三、对农业传统知识“生物剽窃”行为的法律防治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有着丰富的农业传统知识, 极易成为发达国家“生物剽窃”行为觊觎的焦点, 对我国农业传统知识的保护构成巨大威胁, 防治措施迫在眉睫。

(一) 传统知识文献化

印度是国际上较早保护传统知识的国家, 也是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成功的国家, 如前所述的“姜某案”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为了保护其丰富的传统知识, 2001年印度开始开发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 (TKDL) 。TKDL的目的是将包含印度各基层社区的传统知识汇集起来, 目前主要针对传统药业。TKDL使散落的传统印度医药知识以可国际化检索的方式与现今的经济发展间建立了直观的联系, 使印度在对抗传统知识非法使用行为, 尤其是跨国医药公司的霸权和垄断性掠夺有了一件有效的抗衡工具。[5]

印度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也成为各国借鉴的经验。在我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已建立了中国传统中药专利数据库, 但只是一个中药专利的数据库, 对于有效遏制“生物剽窃”行为所需任重而道远, 我国应充分发掘传统知识文献化的价值以及现状,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逐步推进农业传统知识的文献化改革。而由于我国农业传统知识丰富, 应区分不同传统知识的存在方式, 区别进行文献化工作的推进。

1.对于在传统社区内部仍处于保密状态的传统知识, 因其信息只有内部成员掌握, 因而对这类传统知识以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较为恰当, 而不适于文献化的公开。这一做法即保护了这一类传统知识不受“打扰”, 尊重当地社区成员的固有保护形态, 又可有效节约保护成本, 充分利用了现有法律资源。

2.对于仅在社区内部公开使用, 尚未对外公开的传统知识, 虽然它们尚未进入公知领域, 但实质上应属于已有技术的范畴, 为保护这类传统知识, 防治“生物剽窃”的掠夺, 适宜对这类传统知识展开文献化。但在文献化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仍应注意对社区成员意愿的尊重以及对于非电子形式的传统知识, 通过限制文献获取者的身份来实现传统社区对传统知识的控制权。

3.对于对外完全公开的传统知识, 因其已进入公知领域, 所以这类传统知识可以作为专利信息进行文献化, 发挥它们在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 引导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二) 制定专门法

如前所述, 由于传统知识的整体性特征, 通过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知识内部构成分别进行保护, 恐有削足适履的后果。因此, 我国应尽快制定与传统知识保护相关的专门法律, 以此对保护传统知识的问题集中进行规定, 保护生态资源或生物多样性。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传统知识资源, 却还没有与其相关的专门的基本法律或法规, 在与传统知识相关的权利取得、研究与利用的法律保护和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 还处于法律空白。我国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成员国, 可以该公约为框架, 借鉴国外的经验, 制定与传统知识保护相关的专门法律。

(三) 完善《专利法》

除专门立法之外, 还需对我国既有的关于传统知识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或法规进行修改, 以使他们相互一致, 互相协调, 此处以《专利法》的完善尤为重要。

首先, 明确传统知识的称谓和概念

保护传统知识的首要前提是要明确传统知识的内容及范围, 因此, 有必要在《专利法》中明确提出传统知识的概念及受保护的范围。传统知识是指在特定的民族或地区所固有的与该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实践中总结并不断发展, 代代相传, 可以体现该地区的生活方式、习惯的知识体系、创造、革新等产业领域技术性知识。包括农业知识、技术性知识、医药卫生知识、生态学和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知识等。

其次, 确立国家主权原则, 建立事先知情同意和惠宜分享机制

确立传统知识的国家主权原则, 能有效的证明“勘探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对农业传统知识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资源“掠夺”。

《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基于传统知识获得的专利, 要注明它的来源, 给传统社区以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可是这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了专利, 也就获得了知识垄断权, 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 而仅仅承认它的来源是传统知识远远不够。

1.事先知情同意规则

首先, 应建立起相应的行政管理和审批部门, 一方面完善国内农业传统知识数据库, 管理利用传统知识获取专利的申请、审批等相关事务, 另一方面监督与农业传统知识有关的专利的具体实施。这点可以借鉴泰国有关中药传统知识的做法, 对国民卫生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的处方划归国家所有, 任何开发利用国家处方的组织和个人需征得代表政府的相关机构的同意, 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6]但由于我国传统知识大多形成于少数民族地区, 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建议可以在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设立管理机关负责审批, 基于传统知识的群体性特征, 应有相应的传统社区人员参与, 对传统知识进行管理和监督, 并对国家和公共利益至关重要的传统知识上报给国家。

2.惠宜分享机制

在国家主权原则与事先知情同意规则确立的基础上, 农业传统知识保护实践当中, 合同是最常见的用以规制传统知识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方法, 通过双方平等自愿的契约方式规定惠益分享的内容往往可以达到互利的效果, 但对于违反规定的开采和利用更应有配套的处罚性措施。

参考文献

[1]邝燕平.对传统知识“生物剽窃”行为的法律防治[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2]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化与生物多样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扉页.

[3]张小勇.我国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立法研究[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07 (1) .

[4]J.Michael Finger等编, 全先银等译.穷人的知识: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ll6.

[5]温芽清.中国传统知识传承与保护的媒介——基于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8 (8) :93.

生物下知识点总结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现代生物科技 高中教学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育的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被动的接受一些知识,满足升学的需求,而是要求他们能够学会全面自主的学习方法,能够真正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备学习的动力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有特色、有个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新型的,全面的科技人才。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大突破,也是对现代生物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從新教材的修订中渗透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必须对现在已有的或陈旧教材进行一些修订,撤除一些说教性强的,过时的知识,因为这些东西都比较死板,枯燥无味。同学们对这些东西想要了解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都比较低。要适当的引入一些新的、与现代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侧重引进一些报刊文章,增加一些小阅读,例如:将以往课本中对一些生物学家的生平简介,换成他们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小故事,增加阅读性。将对他们科学成就的歌功颂德换成他们最初研究时的兴趣或者动机,以及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所产成的灵感等等。激励着孩子们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只借助课本去传播知识,可以引导孩子去阅读杂志、报刊、文献。让他们主动去寻求知识,找到他们的兴趣点。

二、从提高教师素养上渗透

所谓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也是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的执行者。因而生物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积极主动的去关注生物科技知识的成果更新,发展方向和知识动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自己的职能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提升自身的魅力,善于除旧立新,形成学生接受的教学风格(如幽默风趣,轻松随和等)避免以前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要善于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开阔学生思维。最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自主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是为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言传身教,更好地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

三、从教育模式里渗透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那么以老师在课堂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样,在生物教学中也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善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积极引导,要他们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Problem Learn教学方式(简称PBL教学),就是在每节课前一两天发一张问卷,提出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查资料解决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分析讨论。例如:(1).克隆羊与试管婴儿的技术上的区别与联系时什么? (2)转基因食品能否解决全球的粮食需求?通过这些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前主动学习的兴趣,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在课堂上,各同学积极发言,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解答问题,使同学们对生殖这一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从教学评价上渗透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个尺度,故若教学评比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要求,势必可以促进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要避免以前一切向成绩看齐的老方式、老观念。要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新的生物科技知识[4]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要进行自主命题和自主招生,对于考试的题目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多选择开放性的现代生物科技题目,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

五、结语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更新变化着,尤其是现代生物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生物科技知识快速传播[5],我们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面临太多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有用的新型的科技人才就必须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去。让我们的下一代善于发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向,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专业的知识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徐阳.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和对新课改的意义[J].中学生导报(教

学研究),2012(14).

[2] 张文华.生物科技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013(1).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 生殖.人民出版

社,2010(12).

[4] 刘学礼.近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兴起——以生物学教育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单糖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主要是糖原。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等。

7、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R基决定氨基酸的种类)。

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6、核糖核酸(RNA):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但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空间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一节、细胞的结构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细胞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一种: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等)。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植物、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双层膜结构,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产生大量ATP,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2)、叶绿体:双层膜结构,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光合色素(叶绿体和类胡萝卜素,脂溶性色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

(3)、内质网:由单层膜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4)、核糖体:无膜细胞器,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合成主要场所)。

(5)、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是唯一种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一样。

(6)、中心体:无膜细胞器,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单层膜结构、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水溶性)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例如:小分子物质:H2O、O2、CO2、脂溶性物质:甘油、乙醇、苯等。b、协助扩散:有载体蛋白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能量,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Na)。第三章总结:

12、与胰岛素(蛋白质)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蛋白质)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蛋白质)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作用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蛋白质合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1、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反应式:

(具体因为:(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光合作用)和化学能(细胞呼吸)。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 :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细胞呼吸)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细胞呼吸)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在细胞中: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储能物质。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

1、酶的发现: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 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三节、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提取和分离色素:

提取原理: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分离原理: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不同。

提取色素:(1)称取新鲜(色素分子多)菠菜叶,剪碎(能充分研磨)、加二氧化硅(有助于充分研磨)、加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和无水乙醇(溶解色素);(2)过滤研磨液到试管中,塞上棉塞(防止无水乙醇挥发);(3)准备滤纸条,用铅笔画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细线画细而直的滤液细线,吹干后重画2-3次;(4)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用培养皿盖住烧杯(防止层析液挥发),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条件:光、色素、酶;过程: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能量转化:光能→活跃化学能储存在ATP中。②暗反应阶段: a、场所:叶绿体基质;条件:多种酶、【H】、ATP;过程: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能量转化: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5、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细胞在氧气参与下,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场所

是否需氧

物质变化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不需氧

葡萄糖

→ 2丙酮+【H】+能量 第二阶段

细胞质基质

不需氧

2丙酮+H2O →

C2O+[H]+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上

需氧

【H】+O2 →

H2O+能量

无氧呼吸:细胞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把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等物质,同时释放较少的过程。场所:细胞质基质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 4a,后期 4a,末期 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 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注意点: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特点: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8组成人体的氨基酸不都在人体内合成,有的需要在食物中获取

9蛋白质变性是指空间结构的改变

10阮病毒只有蛋白质,拟病毒只有核酸

11原核生物除了细菌和蓝藻外还有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12藻类中只有蓝藻是原核生物

14单糖都是还原糖,麦芽糖,五碳糖也是还原糖,二糖中只有蔗糖不是还原糖,多糖都是非还原糖

15不是所有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

16寄生和腐生是异养,分解者营腐生而病毒营寄生

17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氨基酸,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蕴含信息的核苷酸序列

18不同功能的细胞间mRNA一般不同 但也可能相同,如都含有翻译成呼吸酶的mRNA 21学过的多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26RNA病毒: HIV,SARS,流感,烟草花叶,车前草

DNA病毒:噬菌体

27肽聚糖是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多糖

28胆固醇的作用:保证细胞膜有柔韧性,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一般在动物细胞膜上存在30癌细胞三大特点 无线增殖,细胞结构改变,细胞膜结构改变(糖减少,粘性减弱)31糖蛋白还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表面的糖蛋白

32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核糖体

35滑面型内质网与糖类脂质的合成有关,粗面型内质网鱼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39液泡是成熟植物细胞的标志

40根尖分生区无大液泡

41细胞是生物体代谢遗传的基本单位而不是细胞核,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42线粒体是细胞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唯一场所

4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4有叶绿体有液泡就为高等植物细胞,再有中心体就为低等植物细胞

45质壁分离是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46原生质层不包括细胞核

48植物的失水和吸水的过程是自由扩散,细胞膜蛋白不参与此过程

50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也包括蛋白质脂质的分布的不对称性

51尿素的形成在肝脏,排出在肾脏

52脂溶性物质进入膜依靠自由扩散

54植物根系吸收矿物质离子的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57糖蛋白的作用:决定血型,信息传递,免疫反应,细胞识别

59ATP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不是能量

61厌氧性生物不含有线粒体

62一般动物的无氧呼吸是乳酸型,植物的无氧呼吸是酒精型但白菜根,马铃薯块茎等特定器官是乳酸型

63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叫做发酵

64异化作用:生物体分解自身的一部分有机物,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同化作用:利用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并储存能量

70纺锤丝=星射线 都为蛋白质细丝

71与细胞板形成有关的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73生殖细胞无细胞周期,因为一个细胞只进行一次减数分裂

75若抑制放纺锤丝的形成,则DNA照常复制,而细胞无法分裂成两个细胞

77分化一般不可逆 反例:红骨髓黄骨髓之间的转化

生殖细胞的形成就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81精细胞变成精子,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

82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中,加热后的s型细菌荚膜变性失活,从而没有毒性,而加热后的s型细菌的DNA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非常稳定,即使解链后,冷却也能重新成链,但细胞膜已经全透,于是s型细菌的DNA出来进入R型菌的细胞内,与其遗传物质进行基因重组。83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呈线性排列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原核生物的基因是裸露的。

84DNA解旋需要解旋酶,而DNA合成时氢键是自然形成的是,不需要酶的作用,DNA聚合酶是用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87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88 转录时,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而且每次都是这条为模板

在DNA上的叫遗传信息,在RNA上的叫遗传密码

两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数目不同,因为起始密码终止密码引起的差异;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吞噬细胞有识别作用(非特异性),浆细胞无识别作用,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各种/某些氨基酸

120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即使S型曲线的K/2处的增长率也不会达到最大增长率

水生植物的分层取决于光质(不同的光对水的穿透力不同),水生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氧气

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仅有消费者不是食物链。

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三种去向:继续分裂;暂不分裂;永不分裂。其中只有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细胞板是真实存在的,他是高尔基体在赤道板位置密集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他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该结构,他是植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标志。赤道板只表示一个位置,不真实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生物趣味小知识 篇7

一对蜗牛举办婚礼, 蝴蝶去祝贺, 看见新郎新娘长得一个模样, 分不清哪位是新郎, 哪位是新娘。怕出洋相, 蝴蝶只好含糊的说了声祝它俩幸福, 就飞走了。过了一段时间, 蝴蝶又参加蚯蚓的婚礼, 发现蚯蚓的新郎新娘也长得一模一样, 蝴蝶心里很纳闷, 怎么新郎新娘也是一个模样?这时蝴蝶正好碰见黄鳝, 蝴蝶就喊道:“喂!黄鳝先生!”, 黄鳝纠正道:“不, 现在应该叫我小姐。”蝴蝶摇摇头道:“对不起, 现在应该称你小姐, 以后就要改称你‘女士’了。”黄鳝摇了摇头说“哈哈, 将来应该叫我‘先生’。”蝴蝶这次又闹笑话了, 你知道蝴蝶错在哪儿吗?

原来蜗牛和蚯蚓都是雌雄同体的, 所以结婚时蜗牛和蚯蚓是不分新郎新娘的。黄鳝的性别更特别, 刚出生的小黄鳝都是雌性, 等小黄鳝发育成熟, 产完了卵, 就变成雄黄鳝了, 也就是故事中的“小姐”变成“先生”了。这种雌性、雄性转变过程, 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

蜘蛛织网, 除了可以捕捉猎物之外, 还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蜘蛛织网还能够预测天气。如果看见蜘蛛张网, 那么阴雨天气将会转晴;而看见蜘蛛收网的话, 天气将转为阴雨。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 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 由于空气中湿度大, 水汽多, 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 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 便停止放丝而收网。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 例如青蛙、蛇等到了冬天都会进行冬眠, 但是你听说过有动物夏眠吗?自然界很奇妙, 在海洋中就存在这样的动物, 它名叫———海参, 是一种夏眠动物。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海参是以一些小浮游生物为食, 夏天的时候, 由于太阳光比较强烈, 导致上层的海水温度高, 于是海底的小动物都浮上海面进行大量的捕食和繁殖, 导致海参断了食物的来源, 故海参只能进行夏眠。

人会笑, 有些动物会笑, 但是你听说过植物会笑吗?在非洲东部的一个植物园里, 有一种会发出“哈哈”笑声的树。初到植物园的人往往被这笑声所戏弄, 对此迷惑不解, 只听到“哈哈”笑声却看不到发出笑声的人。原来笑声是树发出来的, 因此当地人称这种树叫笑树。笑树是一种小乔木, 能长到七八米高, 树干深褐色, 叶子椭圆形。每个树枝杈间长有一个皮果, 形状像铃铛。皮果内生有许多小滚珠似的皮蕊, 能在果皮里滚动。皮果的壳上长了许多斑点般的小孔, 每当微风吹来, 皮蕊在里面滚动, 就会发出“哈哈”的声响, 很像人的笑声。笑树这种会笑的功能, 被当地的人们巧妙地利用起来, 把它种植在田边, 每当鸟儿飞来的时候, 听到阵阵笑声, 以为是人来了, 不敢降落, 从而保护了农作物不受损害。

高中生物知识点睛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提高成绩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18-01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要自己将课本认真学习几遍就能解决问题,其实并非如此,特别是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许多知识点的介绍不详细,各种版本说法不一,知识脱节等,所以研究知识点,就显得极为重要。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列出如知识点细节与大家共享:

一、质粒载体的改造

1. 去掉不必要的DNA区段。

2. 减少限制酶的识别位点,一种酶只保留一个(单一的限制性酶切位点)。

3. 加入易于捡出的选择性标记基因。

4. 对质粒进行安全性改造,要求质粒不能随便转移。

5. 改造或增加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

二、基因组文库——基因组文库

高中课本选修教材的内容。基因文库是指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某种生物细胞的总DNA或染色体DNA的所有片断,以与载体DNA重组的形式转移到受体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增殖形成的各个片断的克隆的总体。

三、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什么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

如果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是在父亲身上,而母亲不患病的话那么他们的后代中,女性100%患病,而儿子无人患病。如果基因是在母亲身上,而且是XBXb,那么,后代中女性患病的概率就是1/2,男性也是1/2。如果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父亲的是XbY,那么后代全部患病。所以总体上看,女性患病的几率比男性大。

四、生物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实验中要设法使一个实验变量对应于一个反应变量,然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就可得出结论。由于在实验中,可能有多种因素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就称为无关变量或控制变量,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称为额外变量或干扰变量。

五、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1. 甲状腺受腺垂体的调节,腺垂体又受下丘脑的调节

(1)腺垂体分泌的TSH具有以下作用: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②刺激甲状腺腺细胞增生。

(2)下丘脑调节肽:其作用为:①TRH可刺激腺垂体分泌TSH。寒冷刺激一方面传入体温调节中枢,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的TRH释放增多,进而调节腺垂体分泌TSH;②GHRIH可减少或停止TRH的合成与释放。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血中游离的T4与T3浓度的升降,对腺垂体分泌TSH经常性地起负反馈调节的作用。这种反馈抑制作用是通过刺激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产生的一种抑制性蛋白而起作用的。它与下丘脑的TRH相互拮抗,相互影响,对调节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着决定性作用。

3. 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血碘浓度增高时,最初T4与T3的合成有所增加,但碘量超过一定限度时,T4与T3的合成在维持一段高水平后,随即明显下降。然而,如果在持续加大碘量情况下,T4与T3合成的抑制现象将会消失,而激素的合成再次增加,出现对高碘量的适应;相反,当碘量不足时,甲状腺将出现碘转运机制增强,并加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说明甲状腺本身具有适应碘供应变化的能力。

4. 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

交感神经直接支配甲状腺腺泡。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相反,支配甲状腺的胆碱能纤维可抑制其分泌。

六、什么神经递质使神经元兴奋,使神经元抑制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对心肌是抑制性递质),谷氨酸,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TP;

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

七、神经电位的归类解读

神经细胞的电位变化日益成为各套高考试题集中考查的热点。现将近年高考试题中的相关问题做一梳理和比较,希望能够对此类问题清晰思路,深入理解。

八、有关电位变化机理的背景知识

1.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

2.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接着,在短时间内,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极化状态。

3. 测定电位的方法。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枪乌贼大神经,具有的粗大的神经纤维。又发现了一种玻璃管微电极,很细到尖端直径<1μm(只有0.5μm),管内充以KCl溶液,插入神经纤维膜内,另一个电极放在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发现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此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

上一篇:房地产调查报告案例下一篇:关于报社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