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荐8篇)

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篇1

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XX县卫生局关于印发《XX 县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XX 卫发[2017]2号)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县级卫生资源配置,明确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真正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和县乡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总体目标。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被托管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不断提升被托管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县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形成“促县帮乡、县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和康复在基层”及90%以上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

二、成立XX县中医医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县中医医院院长 副组长:县中医医院副院长

成 员:各分院院长、医院各科室主任。

三、被托管单位、托管形式和周期

(一)被托管单位:XX中心卫生院、XX中心卫生院、XX卫生院、XX卫生院、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托管形式:被托管的乡镇卫生院作为我院的分院,加挂XX县中医医院分院牌子。

(三)托管周期: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管理周期4年。

四、管理方式

县中医医院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将托管的卫生院作为医院分院进行管理。实行行政、人员、绩效、业务、财务、药品、设备、信息等的一体化管理。XX县中医医院对被托管卫生院坚持“八不变”,即:乡镇卫生院独立法人资格不变;名称不变;公益性质不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资产、债权、债务归属不变;职工身份及隶属关系不变;收费标准不变;财政投入体制不变。

五、工作任务

县中医医院主要从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对被托管卫生院进行全方位帮扶,完善被托管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诊疗能力,力争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确保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形成比较完善、科学、合理、有序的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

(一)行政管理

1、被托管的卫生院作为县中医医院的分院有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 营管理权,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院长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履行管理职责。

2、被托管分院院长由县中医医院院长提名,报县卫计局考核,县中医医院任命。被托管分院副院长由被托管分院院长提名,县中医医院考核任命,报卫计局备案。被托管分院科室负责人由被托管分院院长提名,被托管分院讨论任命,报县中医医院备案。

3、医院设置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办公室,由XX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XX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其他所需人员从部门抽调,负责我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项目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检查考核及信息上报等工作。

4、医院派出急诊科、内科、针推科、肛肠科、骨科主任分别担任各分院副院长,与其他副院长共同协助院长工作,负责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承担医疗服务业务,做好单位之间的对接协调。

5、分院院长参加医院的院周会议,并向分院传达院周会精神。

6、被托管分院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按法人治理结构议事规则讨论、研究,报姚安县中医医院审批后,报卫生局备案后按相关流程依法办理执行。

(二)人事管理

1、托管期间各分院的人员由我院统一调配使用,我院医务人员可调整到各分院上班,分院医务人员也可调整到我院上班,分院医务人员可调整到村卫生室上班,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可调整到分院上班,但原有的隶属关系、身份、工资及基本福利待遇不变。

2、凡安排到分院上班并达到一定期限的我院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岗位聘用上给予优先。

(三)业务管理

1、加强对分院的医疗、护理、医技、院内感染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对各分院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制定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考核办法,帮助分院规范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技术水平。

2、由各对口科室确定4-6名高年资医护人员组建医疗队,轮换定期参与分院的管理、医疗、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医技带教和教学等工作,原则上每科应有1-2名医护人员在分院长期工作并按照医师多点执业相关政策完善手续。

3、以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预约诊疗、规范上转、引导下转等环节,建立XX县中医医院与分院分工协作机制,各分院对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在诊疗范围以外和诊断及治疗困难的患者,及时派车转诊到XX县中医医院,凭转诊介绍单,给予优先诊治和住院。XX县中医医院也要将术后康复、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安排车辆及医护人员转回各分院进行康复治疗,确保患者从就诊、诊断、住院、康复得到不间断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4、由我院转回各分院进行后期康复治疗的住院患者,免收起付线,享受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报销比例。

5、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分院的需要,免费为分院安排医务人员进 修培训,原则每年安排进修培训2人以上,每人不少于6个月。

(四)财务管理

1、各分院财务由县中医医院统一管理,专职会计统一在县中医医院集体办公,负责对各分院的会计核算工作,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分别独立建账核算所有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收益,各分院设出纳(报账员)1名负责办理现金收支业务,县中医医院财务负责人负责监督审核。分院职工的工资按照县财政拨付数额,由中医医院财务科每月按时转拨至个人工资账户。托管前产生的债权、债务由分院自行承担,托管后产生的债权、债务由中医医院和分院共同承担

2、上级部门拨付给各分院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县中医医院和分院不得挪用。

3、各分院执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收费政策及新农合住院政策,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分院不能开展又必须到县中医医院做的辅助检查,其收费按县中医医院的标准执行,统一纳入个人住院费用报销,由县中医医院与各分院之间内部结算,不得开具门诊检查由病人个人结算。

(五)药品管理

1、县中医医院加强对各分院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的管理,抓好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用药培训和指导,确保合理、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2、被托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按照基本药物制度政策规定,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级补充品种,实行省级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

3、各分院和村卫生室在云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能采购到的药品由卫生院统一采购,按原“点对点”采购流程操作。分院使用而采购不到的基本药物以及根据业务开展情况按政策规定适当使用的非基本药物,由县中医医院按同质低价原则指导采购,同时由县中医医院汇总后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审核备案,必须实行省级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

4、各分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耗材由县中医医院统一指导采购,并进行价格公示,村卫生室不得私自购进药品和卫生材料。

(六)设备管理

县中医医院和被托管分院的设备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中医医院可以根据诊疗业务开展需要合理调配使用。设备采购严格执行有关采购政策。中医医院统筹规划好被托管卫生院的设备配置。由中医医院统一负责设备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质控达标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进一步降低病人转诊后的检查费用。

(七)绩效管理

1、建立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柔性流动机制、绩效考核和内部分配机制。由县中医医院制定被托管分院的绩效分配和考核方案。被托管分院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绩效二次分配方案,(考核中应将中医医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检查、指导及考核结果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报中医医院审核后组织实施,2、坚持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效率、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等挂钩。

3、统一人员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医德医风、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为主要评价指标,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重点向临床一线倾斜。

4、调配人员工资由原单位发放,下派到被托管分院工作的人员,绩效由实际执业单位(县中医医院)根据中医医院当绩效分配方案相关标准考核发放;被托管分院上派到中医医院工作的人员,绩效由实际执业单位(被托管分院)按相关标准考核发放。乡镇工作补贴由县中医医院发放。

5、各分院其它职工的绩效工资按规定由分院考核发放,原则上不得低于实施一体化前的福利待遇。

6、村卫生室的人员统一由分院管理。村卫生室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报酬兑现等事宜由卫生院按照原乡村一体化相关规定执行。

(八)信息管理

1、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具备独立的核算功能、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

六、实施步骤

(一)部署准备实施阶段:(2017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

1、完善县中医医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 机构;

2、制定《XX县中医医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

3、把被托管卫生院纳入分院管理体系,按规定完成院长提名和相关人员任免。

4、与被托管卫生院签订《县中医医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项目协议书》、《县中医医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任期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7年4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中医医院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托管卫生院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各种考核方案;帮助被托管卫生院建立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柔性流动机制、绩效考核和内部分配机制;县中医医院要统筹利用好“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资金”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被托管卫生院中央补助资金”项目资金,加强对被托管卫生院人才和设施设备的投入;县中医医院下派业务技术骨干进驻乡镇被托管卫生院带教、指导其开展业务工作;乡镇被托管卫生院依据帮扶项目选派人员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区域内双向转诊制度;完成相关培训工作。

(三)常态化考核阶段:

整个对口支援期间常态化完成卫计局及县中医医院对该项目的考核方案,督促一体化方案顺利实施。

(四)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中医医院和被托管卫生院对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作全面 评估,总结工作经验。

XX县中医医院 2017年1月18日

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篇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奠基理论之一,是1954年由刘易斯提出,也称之为刘易斯模式[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结果,就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客观需要。城乡一体化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是中国式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本土化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推动了卫生领域中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发展。其实践经验有利于优化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2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杨百团等提出山东省海阳市实行“行政、业务、财务和药品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2]。于文艺等提出黑龙江省林甸县实行“村卫生室房屋公有化、推进人事制度化、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统一化、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收入分配绩效化”等6项管理措施[3]。朱兆芳等认为,乡村一体化主要包括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业务内容、人员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管理和财务统一管理”等5个方面内容,按照各地开展一体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高度一体化、中度一体化和低度一体化”3个层次[4]。王晓敏等认为江西省九江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在实践中可以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完全型”三种类型[5]。李彬等归纳总结了湖北省罗田县有“松散式”、“紧密型”和“合约式”三种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6]。

作者认为,上述文献资料中,对乡村卫生一体化内容、分类的研究基本上属于“行政管理一体化”的范畴,几乎没有涉及到“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内容。正如《健康报》的文章指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由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其人、财、物等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的体制[7]。

3关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的诠释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应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研究。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决定中提出“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提出的概念。

2010年3月31日,国家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卫办农卫发[2010]48号),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内涵做了全面、完整的界定,文件中的定义提出“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以乡镇为范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

国家卫生部在明确上述概念内涵中,是从行政管理和卫生服务两个方面提出的定义,因此,作者认为可将乡村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外延划分为“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卫生服务一体化”两个类型,才能全面、深刻地明确“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

在深入研究上述定义内容和分类关系后,可以引伸出以下6方面的理解:

3.1行政管理一体化

是一个以行政权为纽带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县域行政区划内依靠行政力量,形成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一体化管理系统,解决了在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准入、新农合基金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兼容问题,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政管理一体化”运行模式。

3.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区域内卫生行政管理的主导者和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细则的顶层设计者。因此,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质,在行政管理上是广义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在卫生服务上,由于在新农合支付制度规范下形成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也是广义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

3.3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乡镇卫生院之间在事权和财权的界定和划分,决定了一体化在行政管理上是采取直接管理模式,还是间接管理模式

人、财、物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分级统管,是“行政管理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事权和财权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的直接管理,可称为行政管理上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管理,如机构设置、人员准入、新农合管理和信息管理等4项管理。事权和财权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直接管理,对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村卫生所(室)来说则是间接管理,可称为行政管理上的乡、村二级一体化管理,如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药械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等5项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3.4“行政管理一体化”的实质是卫生政策一体化

即人们常说的“七统一”、“八统一”或“九统一”等规范化管理体系,是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基础性成果,各县经过努力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达到县、乡和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卫生一体化只能从“行政管理一体化”起步,并向“卫生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如果脱离“行政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监管手段和利益保障机制,“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也无法建设和发展。

3.5“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实质是经济一体化或完全型一体化

是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发展趋势是要进一步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体化;人员管理一体化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和决定因素,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成功发展的决定性成果。现阶段主要是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等2个方面的管理机制,用试点的方式逐步规范管理体系建设。

3.6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在“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县级公立医院的硬件建设标准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是最终衡量“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行政管理一体化”的体系建设中,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之间,在行政上并没有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但在服务上具有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工作关系。黑龙江省4个项目县(市)第一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中,新农合患者所占比例分别是甘南县为77.00%、林甸县为71.52%、富锦市为41.98%和林口县为68.70%,数据表明,如果没有县级公立医院的参与,“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无法成功建设,也建不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

4关于“行政管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卫Ⅺ项目”)实施5年中,黑龙江省4个项目县(市)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其基本经验总结如下:

4.1黑龙江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已经十分明确,能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决于各县(市)级人民政府的认识水平和必要的财政支持

从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政策规定层面看,在黑龙江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已经十分明确;从贯彻落实层面看,全省能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决于各县(市)级人民政府的认识水平和必要的财政支持。

4.2体系逐步完善,素质逐步提高,公卫服务保障逐步加强

在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过程中,各项目县(市)的县、乡和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乡村两级医生队伍业务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的制度保障正在加强,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4.3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是硬件建设的重点,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

在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村卫生所(室)房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硬件建设的重点,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

在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村卫生所(室)房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硬件建设的重点,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这3项建设的成效,对促进各项目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4.4合理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是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村卫生所(室)的机构性质决定了村医的农民身份,现阶段仍然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社保政策界限,其养老保险(包括医疗保险)享受的是新农保(新农合)待遇标准。合理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是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但解决村卫生所(室)机构性质和村医身份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5建立稳定的村医补偿机制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和决定因素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在努力实现这一机制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村医补偿机制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4.6新农合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资金来源

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中全面实施新农合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资金来源,标志着一体化管理的运行质量。

4.7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两方面既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运行质量的最终判断标准,又是促进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4.8村卫生所(室)建设水平和村医业务素质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村卫生所(室)建设水平和村医业务素质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网底”作用;只有乡村二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医务人员编制岗位待遇实现一体化以后,才能最终实现“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目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在实现“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发2012(11号)]目标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4.9信息资源已成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要素

信息资源已成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要素,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衡量一体化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

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实现《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2个文件的规范要求。各地在软件建设标准上不统一、数量上不规范和经费来源上多种多样,以省为单位建设信息化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目标无法完成。各地自主建设的软件信息系统,如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机制时,仍有相当大的技术障碍;如继续投资解决这些技术障碍,势必使各地基本上放弃原有的软件系统,造成各地较大的经济损失。

5关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实行“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格局中,村医执业身份、村医基本医疗保险、村医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等4个方面均呈现出双轨制运行机制,将严重阻碍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全面建设。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大格局中,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快速破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服务等管理要素在一体化内部成员之间的自由流动问题,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才能最终实现。

在建设“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过程中,虽然目前还不能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但仍然可以从政策上寻找到突破口,通过试点方式推进。主要是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等两方面管理机制,将试点做法上升为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5.1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

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一是依靠县级卫生行政机构的行政力量,制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标准,在试点单位用行政手段监管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执行。二是依靠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的改革,调整和界定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用经济手段规范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行为。

5.1.1新农合支付制度与分级诊疗机制。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目的是要使患者建立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念,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的规范,逐步建立起“小病不出村,多发病、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到县外”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分级诊疗效果和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费用补偿关系,是在新农合支付制度规范约束下形成的。(1)新农合支付制度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分级诊疗关系。各项目县(市)2013年村卫生所(室)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人次所占比例,甘南县为94.00%,林甸县为85.40%,富锦市为44.84%,林口县为84.66%。各项目县(市)2013年新农合住院患者在县域内医院就医补偿人次所占比例,甘南县为91.00%,林甸县为5.70%,富锦市为87.74%,林口县为1.31%。(2)新农合支付制度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费用补偿关系。各项目县013年新农合门诊患者费用补偿额占筹资总额的百分比,甘南县为18.74%,林甸县为7.08%,富锦市为8.06%,林口县为8.50%。各项目县2013年县域内医院新农合住院患者费用补偿额占总住院费用补偿额的百分比,甘南县为8.38%,林甸县为46.44%,富锦市为0.81%,林口县为64.18%。

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是形成分级诊疗合理机制的突破口,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施提高县外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标准、降低报销比例等费用机制办法,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县外医院转诊疾病审批中的把关作用,逐步提高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补偿人次的比重,逐步降低在县外医院住院患者补偿人次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农合县域内医院住院患者费用补偿额所占比重,逐步降低在县外医院住院患者费用补偿比重;逐步提高新农合门诊量占的比重和门诊患者费用补偿占的比重;最终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0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服务目标。

5.1.2试点开展县、乡和村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工作。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目标,最根本的措施是调动县级公立医院的积极性,打破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通过县、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纵向技术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进程。

试点目的是规范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行为,从而使“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试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5.1.2.1疾病分级诊疗,患者支付同一次治疗费用,收入在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合理分配。试点可选择下腹部手术(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疝气)等少数病种,患者一次性住院,在县医院完成术前和手术治疗、在乡镇卫生院完成术后治疗,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诊疗分工,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用经济手段调整县、乡医疗机构在病人分级诊疗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一体化成员之间具有利益驱动关系。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制度设计,目前,在现实中由于突破不了新农合结算政策界限而很难实现。主要是因为新农合支付制度不允许同一次治疗费用在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分配,解决不了收入在县、乡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划分的问题。待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突破这个规定限制后,方可进行有关工作的试点

试点的条件是:县级医院补偿机制完善;县、乡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清晰,收费障碍消除,分配机制完善;县级医院内部激励机制有利于实施医生绩效与收入直接挂钩,面对外部环境对医院和医生形成的诱惑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承担分级诊疗分工任务。

5.1.2.2疾病分级诊疗,患者支付不同次治疗费用,收入由县、乡、村医疗机构分别收取。试点可选择常见慢性病(如原发性高血压、1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和原发性癌症)等少数病种,患者在县级医院完成住院治疗,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完成康复治疗及出院后门诊药物治疗,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诊疗分工。

这种制度设计在现实中通过试点方式可以实现。首先是利用新农合支付制度(费用机制)引导患者自主建立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念,让小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自愿回归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其次是有利于控制试点县(市)常见慢性病病情,扎实推进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把健康档案建设、随访次数和病情控制程度等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分级诊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通过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服务能力的方式,推动“卫生服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

试点选择的条件:县级公立医院可选择县(市)医院或县(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可选择1~2所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有服务能力强的执业(助理)医师;选择的慢性疾病要具有疗效稳定的基本药物;试点县(市)农合办要有“重大疾病补偿基金,主要用于重大疾病和个人支付医疗费用过高的参合患者,以及特殊性慢性疾病门诊补偿”等支付制度规定;信息管理上新农合门诊和住院患者要使用“一卡通”进行费用结算,并与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与衔接。

5.1.3实施分级诊疗试点中的主要困难。

5.1.3.1政府补偿明显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仍然存在。2013年黑龙江省各项目县财政为4所县(市)第一医院拨付的经费占总收入比例,甘南县为7.50%,林甸县为14.38%,富锦市为13.00%,林口县为12.85%,不足部分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性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公益性很弱。另外,各项目县(市)第一医院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甘南县为61.50%,林甸县为54.37%,富锦市为50.00%,林口县为48.15%,国家规定“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的工作目标没有实现。

在实施分级诊疗过程中,由于县(市)医院处在自身生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自动放弃创收机制,很容易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产生争夺患者就诊的竞争关系,难以舍弃治疗中的患者将其进行向下转诊治疗,也难以自愿实施在分级诊疗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分级诊疗机制难以规范。

5.1.3.2基本药物数量明显缺少,降低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各项目县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县、乡和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进程不同步,县级医院基本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再加上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品种不全、配送不及时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本县域内患者分级诊疗、向下转诊机制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西药有317种、中成药有203种,《黑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8]中西药有1308个、中成药有1 097个,2个目录的两种药物在数量上比较分别相差4.13倍和5.40倍。

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农村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但在治疗药物数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1类13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1类6个;黑龙江省《药品目录》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6类83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1类24个,两者之间对比分别相差6.38倍和4倍。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2个文件中,虽然要求县级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却没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的具体比例指标。

由于各项目县县级公立医院基本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使得新农合住院患者在县级公立医院就诊时,难以降低药品支出成本,对规范分级诊疗将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县级公立医院医生为向下转诊患者开据治疗药物处方时,常以自己单位经常使用的非基本药物为主,很少考虑患者回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这也是造成向下转诊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1.3.3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的重点是要解决好从上向下的转诊问题。目前,从上向下转诊出现单方面弱化,成为制约“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1)从下向上转诊。从项目县督导中了解到,从下向上的转诊机制基本是在新农合支付制度约束下形成的一种农民自主的就医行为,实施中的效果也显著,农村居民愿意接受。(2)从上向下转诊。从项目县督导中了解到,由于乡村医疗机构条件差、乡镇卫生院普遍缺少理疗及康复设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低以及基本药物数量明显缺乏等诸多原因,从上向下转诊时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难以满足患者返回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后的所有医疗需求,农村居民意见很大。

5.2在县域内实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人员、服务等管理要素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完全自由流动,是实现“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高标准。推进医务人员双向流动,主要是依靠试点工作实现。

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中人员的身份不同和服务能力差异,无法真正达到县、乡、村三级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整体效能。双向流动因涉及到医务人员单位的人事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且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相差悬殊,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时期无法从体制上得到解决。所以,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的试点难度最大,但通过试点工作仍然可以产生阶段性成果。

5.2.1试点主要有6种形式。

5.2.1.1试点实施“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的运行新机制,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岗位双向流动困难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58号)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档案管理向绩效管理过渡的新机制。

可选择1~2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制度规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5.2.1.2试点建立全科医生双向流动机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发[2012]43号)文件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但每名全科医生执业注册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组建由全科医生和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通过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通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工作。

要选择服务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作为全科医生多点注册执业试点单位;试点组建的全科医生团队,其团队中选择的乡村医生应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应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为试点医院和多点执业全科医生解除后顾之忧,也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5.2.1.3试点实施稳定和优化的乡村医生队伍机制。(黑政办发[2013]58号)文件中提出,“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可以参加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统一招录”。要积极组织、开通优秀乡村医生进入乡镇卫生院的渠道,通过政策机制引导乡村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果乡村医生被乡镇卫生院正式录用,转变为事业单位身份,可以实现同工同酬;如果乡村医生被乡镇卫生院正式聘用,虽然身份没有转变,在收入上实行同工不同酬,但其待遇可以被纳入财政预算中得到保障。要积极实施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机制,可为下一步实现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一体化”奠定基础。

5.2.1.4试点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黑政办发[2013]58号)文件中提出,“深化对口协作,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建立定期巡诊和轮训机制。”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和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

5.2.1.5试点建立乡镇卫生院向管理能力薄弱的村卫生所(室)轮换派驻所长制度。对村卫生所(室)执业村医日常执业活动进行管理,加强村卫生所(室)服务行为和操作规范管理,严格规范村医的诊疗行为。

5.2.1.6试点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和定期培训工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卫农发[2011]289号)规定,“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县级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挥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作用。

试点主要是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骨干医师对口驻点支援等多种方式实现,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

5.2.2实施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试点中的主要困难。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乡(镇)卫生院中全科医生数量较少和村卫生所(室)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较少,已经成为实施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试点中的较大障碍。

5.2.2.1各项目县全科医生数量占乡镇卫生院人员的比例较低,其中甘南县占3.91%,林甸县占3.66%,富锦市占7.04%,林口县占9.16%,难以在全县区域内承担全部“首诊服务”责任。所以,各项目县的全科医生契约服务工作只能在局部开展试点。

5.2.2.2各项目县村卫生所(室)人员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所占比例较低,其中甘南县占16.98%,林甸县占10.92%,富锦市占9.02%,林口县占24.50%,乡村医生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在契约服务工作试点中承担签约责任的乡村医生本人应该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执业资格,使其提供的服务基本能让签约居民满意,逐渐接近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5.

[2]杨百团,尹爱田,韩东,等.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以山东省海阳市主例[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13-16.

[3]于文艺,丛颜宝,王守玉,等.林句县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42-44.

[4]朱兆芳,姜巍,王禄生.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内容及可行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2):45-47.

[5]王晓敏,李葆华.乡村卫生一体化与乡村医生生存环境的变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l,22(5):400-402.

[6]李彬,赵黎明,向璨,等.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0):768-770

[7]浙江加快推进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N].健康报,2011-04-19(3).

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篇3

【关键词】新形势 农电体制改革 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

目前正面临着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怎样将农电体制改革后的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做好,成为我们电力企业中每个财务工作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与本市农电财务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农电体制改革以后农电企业如何展开财务管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相信本文的论述一定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农电体制改革后市县的财务模式

财务模式主要是指市县的资金筹集、使用以及分配等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形式。农电体制改革之后,市县的财务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

(一)由市县供电企业进行统一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备会计与出纳人员,所有支出与收入的核算均在农村供电营业所完成,由农村供电营业所将统一规定的资产损益表、负债表等会计报表报送到市县的供电企业,最终由市县的供电企业展开汇总与核算。

(二)由市县供电企业对农村供电营业所实施报账制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将市县供电企业作为核算单位,对农村供电营业所业务进行核算,将成本费用等支出取消,在农村供电营业所中严格将营业外收入、电费收入等存入电费专用账户上,按照相关规定凭票据到供电企业报销;其次,由供电企业针对农村供电营业所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分别的计算与管理,并与广大职工的报酬相挂钩,最终由供电企业对利润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配;第三,农村供电所只负责对总账科目余额进行核算,不负责对《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进行编制。

二、市县供电企业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农电财务管理的现状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电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首先,没有对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核算办法进行制定,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单位的执行情况不一致;第二,将农电财务会计定性成为事业性的会计,但是从农电本身来看其从事的活动属于企业的性质;第三,目前我国农电财务始终没有被纳入到财务管理日常工作中,也没有对统一的管理进行实行。

目前农电财务管理工作中始终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财务会计人员的水平比较低,多数会计人员没有会计证,也没有参加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根本不具备上岗的条件;乡镇的会计人员调动非常频繁,不能按照《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执行;一些乡镇电管站的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大量违反纪律的现象。

(二)农村供电营业所实施报账制是“两改一同价”的客观要求

第一,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在改革中将会改为市县供电企業所属的供电所,其人、财物均由市县供电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由市县供电企业乡镇供电所对收支两条线管理进行实施,将供电所的所有电费收入上交,最终由市县供电企业进行统一的调拨。

(三)农村供电营业所实施报账制的优点

首先,报账制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农电财务的管理,使成本费用支出得到减少,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促进财务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保证;第三,由各供电营业所对资金进行相互调节,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出来;第四,财务会计核算的工作主要在市县供电企业来完成,在改革之后取消了农村供电营业所的财务工作,农村供电营业所只负责核算,会计人员得到了相应地减少,同时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农电体制改革后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应用

首先,《农电财务管理办法》以及《农电会计核算办法》等办法得到统一制定以后,将会作为会计核算在接轨过程中的主要操作依据出现;其次,在财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市县供电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接轨工作做好,在实际工作中将财务会计核算接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并对相应的办事机构进行成立,用电、劳动认识以及财务等方面的人员都应加入到机构管理工作中来,同时还要保证分工明确,将具体实物落实到人头上,并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步骤的、有计划地进行,一旦在财务会计接轨过程中有问题出现,应该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给予妥善的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资产流失现象的出现;第三,定期举办会计人员学习班,并对相关文件进行制定;第四,对各项财务物资进行及时的清理,市县供电企业应组织工作人员针对各项财产进行盘点,如果在清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盘亏、毁损等问题,应按照相关国家规定对账务进行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在农电机制改革后已经对现在农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与新形势的要求展开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县级供电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并对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电机制,促进农电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业豪,叶柏林,徐捷.“市直管镇”体制下的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12,(12):17-19.

[2]瑚成健.对浙江同网同价后农电与维管费管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陕西电力,2007,(11):76-79.

[3]薛武.深化农电专业化管理 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J].云南电业,2013,(5):4-5.

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办法 篇4

为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宗旨,以提高群众健康素质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立足实际,注重特色;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原则。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落实卫生发展纲要,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严格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办法》,切实做好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要把乡村医生管理纳入卫生院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村卫生室规章制度,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做好预防保健及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措施。做好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有利于巩固 和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高药品质量;有利于加强财务制度管理;有利于提高乡村卫生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有利于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预防、保健工作的全面落实。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总体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三、管理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的有效途径,是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卫生改革的要求。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按照“三制”、“六统一”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三制

1、聘任制:新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人员,严格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执行。聘任采取考试、考核、村委会推荐,卫生院审核,县卫生局核准。乡村医生原有的药品、器械、办公用品可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实际折价处理。同时,乡村医生上岗前可酌情收取风险金5000-10000元,作为流动资金(此部分可用折价款冲抵)。

2、浮动工资制:乡村医生实行定岗位、定任务、定奖惩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其完成工作任务目标的考核情况,统一核算和发放乡村医生补助,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拉开分配 档次。

3、养老保险制:原则上乡村医生年满60周岁的不再在村卫生室执业,情况特殊可延长工作年限,村卫生室可以返聘乡村医生继续执业。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照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要积极引导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原则上由村卫生室承担60%和个人承担40%。乡村医生按政策规定办理了退出手续并参加了养老保险的,按照规定领取养老保险金。中途退出乡村医生队伍的,养老保险金按有关规定全部由本人自行缴纳。

(二)六统一

1、政务统一管理:村卫生室实行综合目标责任制,卫生室的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等业务活动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安排和监督管理。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进行定期培训,建立健全村卫生室档案。统一村卫生室处方笺、门诊日志和各类统计报表,统一各项业务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并对村卫生室进行业务考核,做到不乱行医,确保医疗安全。行政事务、人员聘任、人员调配、建设发展规划、工作制度、考核奖惩、职称评定等统一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

2、财务统一收支: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各类账、册、卡、薄,要定期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账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每所村卫生室分别立账,做到核算准确,手续齐全,账物相符。要建立固定资产专账,收支明细账薄、药品调拨明细账。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主动接受上级检查和审计。

3、药械统一管理:切实做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心药房,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不允许乡村医生私自外出购进药品,确保用药安全。

4、人员统一调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村卫生室工作实际,对辖区内聘用的乡村医生可以在本辖区内统一调配使用。

5、规章制度统一。按照工作要求,制定健全的《学习制度》、《一体化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切实行行的规章制度。

6、统一收费标准:村卫生室所有医疗收费项目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实行统一处方(条件具备的统一出具电子处方)、统一收据及统一价格等。

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1 篇5

观音寺镇卫生院 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略阳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县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要求,自2012年4月1日结合我院实际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推行了对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实践证明,我镇的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促进全镇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管理,有利于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普及。今年我镇17个村卫生室都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二、严格标准,科学规划,规范卫生室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及有关文件规定,落实好“五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统一药械购进、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管理。本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规范卫生室建设面积60平方米,至少设有诊断室、药房、观察室,三室分开,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合理。标准化卫生室全部配备3000元的基本医疗设备,全都设有独立的消毒室、紫外线灯、消毒液、治疗方盘,抢救药品要配备齐全。

三、履行职责,认真服务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网底,在卫生院的指导下,认真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负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协助做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参与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随访;协助做好儿童免疫规划疫防接种,老年人保健,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村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协助做好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补偿情况的定期公示工作;使用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急重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和家庭康复指导;基本上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院布置的其他工作。

四、加强村卫生室药品管理

村卫生室的药品由“药品三统一”统一配送,严格规定村卫生室不得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以确保药品的质量,一体办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从2012年1月起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对辖区村卫生室药品质量检查两次,乡村医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定,自主从 “药品三统一”办公室购入药品,保证群众的用药安全,在检查中未发现变质、过期失效药品和非国家基本药物。严格药品类型的管理。对国家禁止乡村医生销售的精神类药品,在全年的两次药品检查中未发现精神类药品。

五、规范执业行为,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村卫生室规范了执业行为,切实加强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做到看病有登记(门诊日记)、用药有处方、输液有许可、收费有标准并上墙、公共卫生服务有台账、进药有凭证、转诊有记录、管理有系统。每月能及时向卫生院报送一个月财务报表和药品统一配送采购计划表。

六、强化卫生院的管理,加强督促检查

卫生院作为一体化管理的管理单位,建立了一体化管理工作制度制度和台账,每月认真召开一次乡村医生例会,每月对卫生室督查不少于1次,年底我院对一体化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考核,并将村卫生室工作职责落实情况作为兑现公共卫生协管员补助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证换证的重要依据。

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为促进我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必将为农民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提供价廉、便捷的卫生服务。

观音寺镇卫生院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汇报 篇6

为了合理配置和利用我镇卫生资源,有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根据盐山县人民政府和卫生健康局关于《盐山县推进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为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顺利推行,现已成立xx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

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按现有行政村,进一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我镇要求卫生院对各村卫生室实行“八统一”,即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准入退出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统一信息化管理、统一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村卫生室法律责任和财务核算独立。

(一)统一人员管理。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行负责人负责制、人员聘用制,卫生院与乡村医生签订聘任书及目标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有资质的乡村医生。

(二)统一财务管理。要求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财务监督。卫生室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实行统一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票据,并对医疗服务做到收费有单据、日志有记录、支出有凭证。同时要求卫生院对卫生室的收入、支出进行有效监管,对卫生室的财产、物资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业务收支、固定资产等

(三)统一药械管理。要求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的药品,由药材公司配送中心配送到乡卫生院、各村卫生室,实行全镇医疗机构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要求对于不认真执行规定药品销售私自加价,私自进购药品的,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报县卫生局药监等部门按相关法规严肃查处外,同时取消其一体化乡村医生聘用资格。

(四)统一业务管理。要求卫生院对管辖的一体化卫生机构,由卫生院进行行政、业务领导,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下达各项工作任务,并切实加强对日常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五)统一准入退出管理。要求对新进的乡村医生,按规定进行注册,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对于到龄退出的乡村医生允许开个体卫生室。

(六)统一绩效考核。要求卫生院实行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为重点。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医生全面履行职责。

(七)统一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求2020年实现卫生院、村卫生室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合理规范纸质档案,定期对健康风险人群进行查询、指导等。

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篇7

1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辨析

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 先后出现了“乡 (镇) 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三种提法[4,5], 而这些都可被简称为“乡村一体化管理”或“乡村一体化”。根据一体化的性质和实施程度的差异性, 本研究将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辨析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

狭义上,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存在显著差异性,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偏重于行政隶属关系, 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强调卫生服务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合作, 强调系统功能的发挥。具体而言,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是指通过转变村卫生室举办形式, 使其产权归乡镇卫生院所有, 在行政关系中, 村卫生室成为乡镇卫生院的隶属机构, 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行驶直接管理权, 通过行政管理实现人员、财务、药品等内容的管理[6,7]。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指通过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在乡村卫生机构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 实施服务内容的统一管理, 从而实现服务规范统一、药械管理统一、人员培训统一、绩效评价统一等, 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从乡村一体化政策发展过程看, 广义上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是包含狭义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全部内容的一体化, 即从行政管理及卫生服务分工合作共同作用下的一体化。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各地实践, 目前对于乡村一体化的应用, 多趋于广义上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8,9]。

2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根据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其体现出经济性、系统性以及公益性的价值取向。

从经济学角度, “一体化”的根本是卫生资源整合和优化组合, 将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 实现对医疗资源的最优利用, 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卫生服务产出。

从系统论角度, “一体化”的核心是强调系统功能, 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 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 通过特定的渠道, 采取共同的措施, 在特定领域内实现统一全面的合作;可表现为管理手段或方式的变化, 从而实现卫生服务体系整体运营状况的优化。

从社会学角度, 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网底, 应当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价廉、方便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明确分工和职责, 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促进居民健康。

综上所述,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就是要形成和建立一个适宜于当地社会经济以及卫生服务网络的紧密性服务体, 促使乡、村之间卫生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旨在提高区域性的服务内容;提高区域性机构的服务速度和质量;提高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互补性;提高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从而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进而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3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根本目标

依据“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强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理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职能关系,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 规范卫生服务行为, 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 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可概括为: (1) 明确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责权利, 建立起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 (2) 卫生资源重新配置、优化运行; (3) 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 (4) 加强有效管理, 规范行医行为, 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根本出发点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4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体系

4.1 理论功能

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 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政务、业务、财务、药械和人事等开展统一管理, 也就意味着乡镇卫生院统一了整个乡镇的卫生资源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10]。从理论上看, 乡村一体化政策具有以下的功能:

(1) 通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明确村卫生室的职能和功能, 使其直接或间接成为受乡镇卫生院管辖的隶属机构, 对村医采取聘用制统一管理, 这种隶属关系促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转变围绕经济利益的恶性竞争为协同合作。

(2) 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 促使乡镇卫生院同村卫生室的经济利益捆绑, 产生利益趋同效应, 一定程度上成为利益共同体。在共同利益驱动下, 乡镇卫生院将重视对村卫生室的有效管理, 村卫生室也会加强同乡镇卫生院的联系与协作。

(3) 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得到明确定位前提下, 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 将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 保证其公共卫生服务, 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功能的发挥, 促使重医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问题的扭转,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

(4) 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 将促进区域卫生资源的有效分配, 人财物资源按机构功能配置, 促进卫生资源整体功能的发挥。

(5) 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施促使管理结构的扁平化, 管理层次减少, 管理难度降低。

(6) 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 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可在业务合作、服务提供上形成协调互补机制, 发挥各自功能, 形成卫生服务共同体。乡镇卫生院也通过对村卫生室的管理, 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区域整体卫生服务能力将有所提升。

以上问题的解决是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整合卫生资源的基本条件。因此,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政策思路应当能有效解决农村卫生服务市场不规范的问题。

4.2 实践导向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推进, 目前乡村一体化管理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012年底近95%的乡镇和70%的村卫生室实施了不同程度的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等地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 其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目标导向于规范对村卫生室及卫生人员的管理;整合卫生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强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内在联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监管, 促进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统筹协调发展。

4.3 专家论证

本研究将政策总目标从政策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两个角度进行初步分解, 见图1。其中,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直接目标, 即政策内容作用于直接客体所预期产生的影响。政策间接目标, 即政策长期作用于间接客体所对其产生的预期影响。

在政策的理论功能与实践导向分析基础上, 汇总形成候选目标, 再根据米切尔评分法, 选择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卫生政策研究人员共计11人开展咨询, 对目标的重要性和紧密性进行5分制赋值, 其中5分表示重要性和联系紧密性等级最强, 1分表示等级最弱。经过两次评分, 以60%的支持度为选取标准, 最终结果见表1。确定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体系, 包括:政策直接目标, 即针对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期产出, 包括六大项, 十四小项;政策间接目标, 即针对农村居民的预期产出, 包括三大项, 六小项。

5 结论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旨在建立基层紧密性卫生服务体, 实现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统一管理, 具有促进乡村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优质、及时卫生服务的外在压力, 以及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地位的政府驱动力。乡村一体化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关键在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规范化分工协作、卫生服务连续性提供以及卫生服务质量改善。通过政策直接目标的达成, 进而实现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改善服务利用的间接目标。因此, 应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和目标出发, 建立适宜、重点明确的政策实施方案将有助于政策效果的实现, 同时, 政策目标的确定也为政策效果的评估确定了标准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基本经验总结[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7) :43-48.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 (卫办农卫发[2010]48号) [Z].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落实2010年医改任务做好农村卫生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 (卫办农卫发[2010]120号) [Z].

[4]张朝阳.关于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8, (18) 6:3-7.

[5]朱兆芳, 姜巍, 王禄生.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内容及可行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8 (12) :45-47.

[6]徐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社会背景与发展历程[J].中国卫生经济, 2002, 21 (9) :15-17.

[7]曲江斌.现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制度的效果、不足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2 (2) :115-127.

[8]陈湘安.宁阳县县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6) :5-7.

[9]穆迪, 冯泽永, 贺春香.重庆黔江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09, 30 (7) :57-59.

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篇8

农业部近日召开的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工作座谈会提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覆盖所有农业县的基础上,今年将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整建制”推进,今年力争在实施三年以上的项目县实现30%的村整建制推进,100个示范县实现30%的乡镇整建制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整县推进,促进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使农民用上配方肥或按方施肥,切实提高科学施肥技术覆盖率、入户率和到位率。

会议指出,全国各地以推动农民“按方施肥”和“施用配方肥”为路径,探索了整建制推进的六大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合力推进模式。通过政府主导、部门主推、多方参与、分类指导、示范带动,特别是结合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项目实施,有效提高技术覆盖率和配方肥到位率,这是当前整建制推进的主流模式。二是合作社带动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取技物、技企结合方式,通过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和供肥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这类模式随着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呈快速发展态势。三是配方肥直供模式。通过农技部门发布配方,引导企业按方生产,建立配方肥现代物流体系,发展企业连锁配送服务,这是大型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方式。四是定点供销服务模式。对现有基层肥料经销网点进行筛选,提供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并挂牌认定为测土配方施肥定点供应服务网点,帮助农民选肥、购肥,这是整建制推进的途径之一。五是统测统配统供模式。即统一测土、统一配方、统一供肥,在有条件的地方统一施用,这是在垦区、农场等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地区整建制推进的一种有效方式。六是现场混配供肥模式。以基层配肥站点为阵地,以智能配肥供肥设备为手段,为农民提供不同田块、不同作物配肥供肥服务,这是配方肥生产供应的有益补充,也是满足个性化按方配肥供肥施肥的有效模式。

会议要求,各地要以技术推广为重点,以整建制推进为抓手,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要把成熟的服务模式、工作机制和组织方式,结合实际,由点到面,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实到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作物、地块、乡村和绝大多数农户。一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适合本地的整建制推进模式。二要突出重点。以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创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地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发布主推配方信息,引导企业按方生产供应配方肥;以基层测土配方施肥供应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方便农民选肥购肥;以包片指导、面对面服务为重点,促进技术服务进村入户到田。三要强化支撑。在不断完善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同时,逐步探索建立经济、园艺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着力推进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整建制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四要扎实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搞好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落实责任,不断深化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爱唱歌的小杜鹃 教案 评课汇总下一篇:党委书记廉政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