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得体会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极心得体会(精选8篇)

太极心得体会 篇1

这学期体育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这期间,也体会到了学习太极的很多好处:

(1)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备受人们青睐。太极拳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以,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更好。即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爱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2)坚持练太极拳,能健康长寿打太极拳虽然不跑不跳不用猛力,但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打拳时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都得到自然柔和的伸缩训练,不断的改善身体各素质和各个系统功能,故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有利于健康长寿。

(3)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六大生理作用,简述如下: 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器官功能 2.有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3.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 4.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5.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6.畅通经络。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不是僵。松就是放松,是放得开。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健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通。<<黄帝内经》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病是因为不流通,流通了就没病。要周身放松,犹如沟渠管道,有一处阻塞,就有一处难通。第二,放松事技击的需要。松练才能由松人柔,对抗时能柔化对方。一个人能一下子抬起一根百斤重的铁棍子,却难以一下子抬起一根百斤重的铁链子。继而由柔至刚。只有松的充分,才能紧的凶猛,对抗时才能猛击对手。一味张紧之力犹如拿手的插钉,松而后紧之力犹如纶锤击钉。何为有力,不言自明。第三,放松能休养生息。松就是休息。老虎和狗熊打仗,中间停歇时,虎好好休息,熊却继续卖力打扫战场,结果后来虎打败了熊。世间的事情都是一理,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不管是练拳还是打仗,常态都是放松,应态才有紧。太极拳是讲阴阳对立统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休息战斗,战斗休息,轮回旋转。

太极心得体会 篇2

一、太极拳发劲的特点

不同流派的太极拳都有其独特的发劲方法,与其他门派相比,陈式太极拳的发劲特点更为突出。柔化刚发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发劲方法,刚柔之间“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运用柔化要有刚劲在后面支援,如绵里藏针,运用刚劲又要有柔劲在后面储备,发劲后不至于被对手牵动,练至“化中即打,打中即化”方为上乘。因此对发劲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不但在套路的练习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要把在套路中发劲的拳式及个别动作提出来进行单独练习。化中寓发、发中寓化、随机应变、见招打招、见势打势,使对手难测,正如拳论所讲:“因敌变化示神奇”。在与对手的攻防当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来控制对手。

二、发劲要掌握时机

在推手或散手较技中,发人以将对手双脚离地一次性腾空跌出为最佳,如果对手双足不能离地,仅连跳带退为次之。运用太极劲发人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点:第一、机势。即把自己调整势顺,使对手势背,对手重心已失,上身部分发呆。第二、方向。运用角度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与对手周旋时转动身躯,主要是找对方的横面与其背向发之,进击时精气神要专注一方,向前发力。第三、时间与对手较技时必须掌握运用好时机,要恰当其时,即在对手旧劲已完、新劲未生或后退时,切不可过早或过迟,早则对手势未完,容易产生顶抗之病,迟则对手已经发觉产生了变化,见隙莫停留,此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知机知势却不知方向,易被落空或与对手产生顶抗之病;如果知机知势与方向,却不知道时机,也容易犯顶抗或落空之病;如果三者俱全,则发人容易,才能产生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的良好效果。

三、发劲要练好“意气”

“意气”是太极拳发劲的灵魂,练习发劲强调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是指不要有“用力”的主观意念,要尽量放松,要符合太极拳论中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发劲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要在身心上去僵求柔,达到意念和内气的统一,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结合吐气发声、气沉丹田产生弹抖劲,犹如金狮抖毛和猛虎下山之势,达到“如风摧倒,跌翻绝妙”之境。

四、发劲要做到“五弓合一”

“五弓合一”是太极拳推手和散手运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达到“五弓合一”,才能形成全身的整劲,弓圆满蓄足劲力,还原时劲力发出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五弓要以身弓为主,手足弓为辅,上下相拔相随,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腿相连,身弓要以腰脊命门穴后撑,尾闾骨往前送,臀部不可有突起之势,相反有向前向上泛起之意,两手在与身弓相结合时,才能发放产生最大的爆发劲力,发劲时要松肩、沉肘、沉腕、以肩催力、两足和膝微微向前延送,沉胯,足往下使劲,借反作用力,这样就做到了五弓相合,形成八面蓄势。劲力整体源动腰脊,弧形走化,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直线发人得机得势。向前骤然发劲时,切忌整个身体往上起立或前俯,要做到上下相随,腰的上部往上徐徐拔起,腰的下部有入地三分之感。正如拳论曰:“发劲时,其根在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机关在腰即是发劲的要义。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五弓的同时,在骤然发劲时,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力学的角度来讲,力量和速度是关系到劲力大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力量是基础,速度是关键。动贵短,意在远,要发就发,不犯猜疑之病,一触即发,彼来不及走化就已经跌出。由此可见速度比力量更重要,越快所发出的劲力越大,其实际运用价值越高。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 篇3

有位年轻的拳友,先学了传统杨式拳,后来又在高手指点下学了传统吴式拳,几年时间就练出了异乎寻常的太极功夫,他曾与练空手道的日本人和两位美国陆战队队员过招,均战胜了对手,让对手无不惊叹于太极的神奇。他把自己悟到的太极拳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拳友,使大家受益匪浅。他说保守没有出路,只有相互交流才能共同提高。我写的这篇文章,也首先得到他的支持和肯定。我曾师从于一位专教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师傅,他既能演示出杨式拳的真形实象,也能讲清拳中要领。另有一位具有听劲水平的师傅,时不时带我推手,教我怎样更好地放松,要求我在頭向上领起的同时,节节放松,直松到脚底,并要我把推手中的感觉带到拳架中去。还有其他一些拳友,只要看到我的毛病,就主动指点我。拳友们对我的帮助都很大,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正由于有明白师傅的热心指点和拳友们的相互帮助,才使我逐步练出了“太极味”,这种“太极味”在同行们看来,就是动作松柔自然,似行云流水,劲力连绵不断,自我感觉轻松自然、连贯圆活、气血充盈,松、稳、慢、匀,样样都有,此时津液满口,体内舒适。

国家一级武术教练曾乃梁说过,太极拳具有健身、修身、医身、乐身和防身五种功效,涉及哲学、力学、中医学、兵学和美学五大领域。太极拳涉及这么多领域,加上几十个复杂的动作、众多的要领和无过不及的“度”,如果不通过缓慢均匀的练习,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其精髓的。我起初不明白太极拳的内涵,也不知道怎样掌握其要领,学拳学剑,只模仿外形动作,学了一套又一套,只求数量和多花样多,没有在练拳质量和内功上下功夫。近十年来,我舍掉了原学的十几个拳剑套路,专门练传统杨式85式这一套,反而觉得有学不完练不完的东西,不断有新的收获,也逐渐体会到缓慢均匀地慢练比快练和跟随音乐行拳的效果更好,归纳起来,有以下好处。

一、慢练有利于领悟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全身放松、节节贯穿、上下贯通等精髓。克服快练时容易出现的上体不正、前俯后仰、左右晃动、肢体僵硬等问题。有位太极高手说,中定放松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要求。按我的理解,“中”就是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定”就是身躯不能随便晃动,要定得住;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从心意到肢体,里里外外都要放松。然而在明白了这些之后,要做到身知体悟,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习练过程。我年轻时就有点驼背,生理上的缺陷一直妨碍我掌握立身中正的要领,为此,我不论习拳练功,还是日常坐立、行走或看书写字,都注意头正身直、尾闾中正,慢慢地腰身比过去直了很多,现在是老头了,反倒几乎不怎么驼背了。过去窝胸驼背,习惯性低头,“神”提不起来,现在头往上领,精神有了,身直了,也就中正安舒了。

二、慢练有利于腹式深呼吸。即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明确指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在《新编太极拳全书》137页中对呼吸的论述,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拳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练法,有的主张有意识气沉丹田,有的主张意守丹田,有的主张自然呼吸不用守,还有的主张似守非守。我本人的体会是,初练时以自然呼吸为好,动作熟练后,待能缓慢均匀全身放松地练拳时,意念中只要稍有松口气之意,就能由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深呼吸,此时丹田似守非守,身上手上都会有内气充盈之感。凡脚底、身上、手上出现的发热、发麻、发胀、蚁爬等,都是应该伴有的正常感觉。

三、慢练有利于分清虚实。稳定下盘。杨澄甫强调“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我的体会是,如果把中定放松当作入门的第一步,那么,下盘功夫就是第二步了。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下盘功夫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基础不牢,就如空中楼阁,见风即倒。那么怎样才能练好下盘呢?我自编了一首口诀:“两眼平视静心身,提顶吊裆腰胯沉,实腿支撑稳如柱,虚腿迈步才轻灵。”所有跟我学拳的拳友,我都是用这口诀帮他们加强记忆的。练拳时两腿轮换移动重心,全身像是坐在一条腿上打拳,重心的移动要缓慢均匀。虚实分得清,实腿就会越来越沉稳,虚腿就会越来越轻灵。如果能感到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八面支撑的桩功,就达到了既练了拳,又练了功的理想效果。太极拳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在缓慢均匀移动重心和分清虚实中体现出来的。

四、慢练有利于做到腰带四肢,劲力完整。杨式太极名家杨振基强调,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还说“太极拳不从腰上去练,永远也练不成”。行拳走架时,全身都应放松,前进、后退、左右侧行,脚不能用力,手更不能主动和妄动,需要用腰(有的动作还要用胯)来带动作圆弧形运动,即大圈套小圈,一圈连一圈,相连不断。如果动作快了,就容易忽视腰带四肢、劲力完整。十五六年前我虽然认识到了练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指点,我打起拳来仍然是身、脚、手各行其是,形不成整体。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手上的劲是从脚下传上来的。如果习拳时手妄动,主动劲就散了。要形成整劲就必须用腰带。我的老师曾说过,腰管左右(指手的左右运行),手管上下(上下用手领),腿管前后(身手前去和回收靠腿的前弓和后坐)。简短朴实的几句话,把太极腰、太极脚、太极手如何协调一致,讲得清清楚楚。这种练整劲的感受,也只能在缓慢均匀的练拳中体会到,练快了,是无法感受到的。

五、慢练有利于细心领会“用意不用力”这一重要拳理拳法。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讲得十分明白:“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不用力,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逐渐减去身上的拙力。曾有师傅和拳友提示我,打拳不要灌意(意太浓),我想,无过不及不光指外形动作,意和劲同样要无过不及。用意还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用意必须适度:意太浓,无意中用了拙力;意太淡了,又丢了搠劲(指太极拳的总劲)。打拳强调缓慢均匀,既指速度要均匀,还包括力度也要均匀适度。如果练快了,行拳走架中就难以意识到力的正确使用了。

六、慢练更有利于把拳架练规范打准确。也便于拳友看出不足。也就是说如果练快了,不但自己难以感受到对与错,同行也不易看出拳架是否准确。太极拳的外形动作是否规范极为重要,比如手的位置摆对了就出勁,摆错了就丢劲。

在我三十年的太极生涯中,前十几年跟随音乐定速行拳,后来才开始习练传统套路。跟随音乐定速行拳,以活动肢体、愉悦身心为目的,即使是参加比赛和表演,评分标准也是看腿能否踢得高、仆得下,外形动作是否美观,组队参赛时动作是否整齐划一,而忽视是否有内在的东西(即是否有内劲)。简化套路和竞赛套路易学易练易普及,对全民健身起到了很大作用,自己看书看碟或经短期培训就可以学会。传统套路难学难练难提高,想学好它,除需自己酷爱外,还需要师傅指点,不仅要练外形,还必须练内劲,无师难以自通!古典拳论说“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首先必须把拳架练规范打准确,然后逐步提升劲道,在这一长期习练过程中,自己(或拳友)不断发现问题并纠正,是必不可少的。

七、慢练有利于修身养性。过去我爱人与我性子都比较急,长期相处中难免会有些摩擦。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不高兴时开口就刺人,以往我听到刺耳的话也沉不住气,容易和她争吵。经过长期慢练太极拳,每天习惯性地专心致志、心静体松地练,并将这心态有意识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遇到烦心事,也不会太在意,与人产生矛盾时也能冷静思考,妥善处理。让人三分,事情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我老两口感情更加亲密,真正是少来夫妻老来伴,三世同堂的家庭更加和睦美满。这是快练难以达到的境界。

慢练究竟要慢到怎样才合适呢?这要根据习拳者年龄、体质、习练阶段和层次、功力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一套杨式85式拳,可打20~30分钟,也可打40多分钟或更长时间。慢练不光是行拳速度放慢,更要注重均匀连贯,避免断续和起伏。但如果习拳者平衡能力和腿力不够,暂不必求慢,可经常练练桩功,走走太极步,力求由快到慢自然过渡。

慢练太极拳,对健身养身防病治病也是非常有益的。中医认为,人体气血不畅就易生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可以促进体内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利于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慢练太极拳,腰身不停地左右旋转,能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特别是要求全身肌肉放松,思想安静,能使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调养。我年轻时易感冒,年过七十后,感冒反而少了。即使是偶感风寒,也容易康复,有时上午在医院吊瓶,下午我就打拳去了。十几年前我患有轻度脑梗,曾出现过多次短暂性意识障碍,后来又患上了前列腺增生。医生认为前列腺增生不开刀就难以治愈,我考虑到自己年纪偏大,决定采取服药保守治疗,辅以慢练太极拳。以上病症两、三月后均明显好转,现在基本治愈。我今年77岁,每天坚持练拳3至4个小时,还要做几个小时的家务活,竟然没觉得疲劳,吃饭香、睡觉甜、两便正常,全身舒适。练太极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已形成越练越想练的良性循环。可以预计,习练太极终将伴我余生。

此文只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太极拳心得体会 篇4

这学期体育课学习已经悄无声息之中接近尾声了,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然而在刘帅兵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打太极拳期间,也颇有领悟。

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感悟是:练太极拳不要被影视里的武打动作迷惑,那不是太极拳的真谛,老祖宗在古代没那么厉害,太极拳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不可用于武力,太极拳多为修气,在练习中把你学到的慢慢做,不要计较动作的好坏,甚至可以不计较动作的顺序,当你看完一套太极拳套路后,在清晨或者闲暇时间可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修炼,家里也可以,主要是无人打扰,这是太极拳修身的最好方式和环境。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不是僵。松就是放松,是放得开。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健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通。<<黄帝内经》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病是因为不流通,流通了就没病。要周身放松,犹如沟渠管道,有一处阻塞,就有一处难通。第二,放松事技击的需要。松练才能由松人柔,对抗时能柔化对方。一个人能一下子抬起一根百斤重的铁棍子,却难以一下子抬起一根百斤重的铁链子。继而由柔至刚。只有松的充分,才能紧的凶猛,对抗时才能猛击对手。一味张紧之力犹如拿手的插钉,松而后紧之力犹如纶锤击钉。何为有力,不言自明。第三,放松能休养生息。松就是休息。老虎和狗熊打仗,中间停歇时,虎好好休息,熊却继续卖力打扫战场,结果后来虎打败了熊。世间的事情都是一理,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不管是练拳还是打仗,常态都是放松,应态才有紧。太极拳是讲阴阳对立统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休息战斗,战斗休息,轮回旋转。

在太极拳的学习里,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不应该事事着急,要学会放松内心,用冷静的姿态来解决任何烦恼的问题。越是面对挫折或是麻烦,紧张和惆怅又能有什么用,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放松自我,用冷静的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太极拳讲究调和矛盾,这能使我们养成一种生活的态度。从这一点来说,练习太极拳,也是对于我的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很庆幸,能够选上太极拳这门课,能够有这样一份机会接触到这份宝贵的财富。或许说,在以后,每当我们的学习,生活或是工作遇到了困难和烦心事,我们可以在“太极拳”里思考,解决这一个个难题。学习太极拳,是一份精神的蓄养和沉积,用以净化人的心灵。“模仿、锻炼、感悟、自成一体”是一种太极拳的学习境界。每学期仅有短短的的十来节体育课,我或许只学到了太极拳的一点皮毛,也许我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但是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至少可以让我收获一种和谐的性格,收获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了太极拳运动与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选择本门课程除了学分要求,还有我对太极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兴趣。想去感受一下自远古以来道家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大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体、悟建立起了天人整体观。以自已的独特方式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发现了世界万物普遍联系演变发展的深刻规律,并把其中核心的部分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和谐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成功地将这一哲学思想浓缩于太极图中。

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太极图是画在平面上的,就我们所赖以立身的地球被展开在图上一样,拳以太极命名就决定了这个拳从立意上是浑圆的矛盾集合体,无处不矛盾又处处协调、无处不对立又处处统一。与我们平时学到的各种学问一样,太极拳也有其自身深刻而朴素的哲学底蕴,这也是其独到的一面。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各种问题,从哲学中吸取精髓,这几乎是所有能够像太极拳一样流传于世的武术等的共同点。

当我在课堂上逐渐熟悉太极拳之后,虽然只是懵懵懂懂但还是能感觉到一种流畅的感觉。这或许是经过许多代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出来的,它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了很多特点:(1)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备受人们青睐。太极拳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以,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更好。即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爱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2)坚持练太极拳,能健康长寿。打太极拳虽然不跑不跳不用猛力,但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打拳时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都得到自然柔和的伸缩训练,不断的改善身体各素质和各个系统功能,故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有利于健康长寿。(3)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六大生理作用: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器官功能;2.有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3.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4.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5.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6.畅通经络。

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上的收获,首先在太极中体味到一种平静,这种平静让我意识到学习太极拳学会的不只是一套拳法,也懂了很多道理。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付出努力才能有收获。相信是在其他的活动中难以得到的,希望这份收获可以常常在生活中警醒我。

题 目:课程名称:学 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 号:任课教师:时 间:.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

练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篇6

健康是一种责任,练太极拳就来易太极养生馆吧!

我是太极拳初学者,一点太极拳基础都没有,但通过在拳馆练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一些收获,感觉非常好。

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太极拳初学时打太快了不好,因为打太快了都是肢体动作,很难找到那种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等练了几个月太极拳架以后,身体慢慢有了感觉,往往就会越打越慢,但也不是越慢就越好,我觉得打太极应该有最适合的速度,而且这个速度每次打太极时都不尽相同。

虽然认真练太极拳快一年了,但每次打太极时的感觉仍然不甚相同。也许比刚刚学太极时完全没有感觉会好一些,但还是不能保证每次打太极感觉都很好。之前也请教过教练关于太极感觉的问题,但教练说练拳时不需要太注重身体的感觉,或者说太把身体的感觉当回事,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平心静气地练习。有感觉也好,没感觉也罢,都应该把心静下来,专注地去练习。

今天早上练习太极拳,感觉还是不错的。从起式开始,我就感觉到身上非常舒服,于是打拳的速度也不由自主放得很慢,这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并不一定每次打太极都有,今天的感觉算是比较好的。当然也不是每次太极都打得很慢,有时打得相对快一些,身体感觉也还不错。我觉得顺其自然最为重要,如果打得很慢感觉很好就不需要加快,如果打得比较快感觉很好也不需要去放慢,只要认真地去打就行了,不要得意忘形,打得不好时也不需要垂头丧气,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有阴晴嘛!身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去强求每天都是“晴天”呢?

从打太极时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自己的内心,可以体会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无论如何都是随着自然的规律而变化,随着自己身体的阴晴而顺其自然。人身不就是一个小太极吗?从人身小太极来体会身体自阴晴变化,体会大自然之变化,其乐无穷!太极拳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让我的思维更开阔,心情更愉快,很受益,太极真是早练习,早受益!

太极心得体会 篇7

O栏目设置:拳理,功架,读经,哲理,推手,入门,拳史,信息,活动,人物,社团等。

○办刊规格:正16开,48页,双月刊,一年六期,内部发行。

○征订办法:每期6元,全年计36元(含邮寄费)。通过邮局汇款至:河北省永年县政府太极杂志社,张英杰收。邮编:057150

○联系方式:电话:0310-6861901,6812901。电子信箱:tjzz901@163.com

太极游艺:太极思维协调身心 篇8

只有在运动的状态中,对太极拳的这些规律有了感性的、逻辑的、体察的认识,才能说对太极拳有了了解。此外,太极拳并不是刻苦学练就能掌握的,老前辈们往往把练太极拳称之为“玩太极”,这样,就让太极拳的修养行为成为一个很放松、很自然、很个性化的生命的内在“游艺”。

本人所传承的太极游艺是以游戏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途径,通过神意(大脑)支配形体(肢体)的方式,按照方圆、松紧、螺旋、反向等肢体动作,来帮助理解太极拳哲理的一种锻炼方法。

刚开始做太极游艺,很多人不习惯,因为,所选编的招式招法,多为人们平时很少运动的部位——这些看起来一学就会,循法操持,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位的游戏,是一种太极思维的建立过程。太极思维讲究有前必有后,有方必有圆,有心必有身,有内必有外。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太极文化、太极拳;才能更好的协调身心,使之更健康、更舒适、更快乐。

太极游艺,亦称之为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

第一式: 两手互搏

其一,主动去握的一只手要用力气(静静的用力,武学中的术语是静力),尽量不让另一只手抽出来;

其二,另一只手想办法,尽量通过扭动、蛹动、旋转等形式,从紧握的手中抽出来。

其三,抽出来之后,换另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往外抽。如次反复多次。

老辈人称练太极拳要练出“美人手”——手上的气血流通得好,皮肤很细腻。这是其中的一个锻炼方法。

第二式: 拳掌互换

拳掌变化的灵动与否,决定着招式招法的协调性和互孕性。这里介绍的拳掌互换,主要锻炼的是大脑支配拳掌的能力。

右手四指卷曲,拇指盖在食指、中指上,成握拳状,拳心朝下,拳眼对准左侧;左手五指伸直,掌心朝下,指尖对着右手握拳的拳眼。拳和掌均暗暗的使力气。随之,非常快的,左手变拳,右手变掌。右掌对着左拳。两手反复变换之。

一开始很多人做不协调,没有关系,反复锻炼,逐渐就熟练了——不用脑子的支配亦能很快捷的进行拳掌互换,使之成为下意识的活动。

第三式: 两臂返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向前就是向前,向后就是向后。但是,在传统太极拳的思维方式中,向前时,有要向后的意识,向后运动,要有向前的寓意。下面这个游戏,可以帮助理解太极拳的这个理念。

两手松弛地握拳。随之,右臂按照上、前、下、内的方向,划立体的圆;左臂则按照上、内、下、前的方向,反向划立体的圆。

刚开始同时划这两个立体的圆,一般人会左臂干扰右臂,很不习惯、很不协调,甚至会左臂和右臂顺方向划圆了。没有关系,反复训练,练着练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会做了。

第四式: 圆伸循环

本式子主要是帮助大家体会太极拳圆伸一体理念的。

基本动作要求是两手均成伸手式,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微含。

动作运行的轨迹——左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划圆弧的同时,右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伸出;然后,右臂按伸出的线路往收回,左臂稍稍往外划一点弧线,等一下返回的右臂。随之,右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划圆弧的同时,左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抻出。两臂如是循环往复的同时做圆伸。

本动作,开始不习惯,可反复揣摩。

第五式: 立轴转肩

松肩的方法多种多样,身心协调健身法的松肩,要求两肩部能反向同时做立体的转肩运动。动作要领如下:

两臂向上举,在头顶上方,两掌指尖微微相接,掌心相对。随之,右臂以肩为轴承,按照前、后、下、上的轨迹划立圆;同时,左臂亦以肩为轴承,按照后、下、前、上的轨迹划立圆。两臂交错划立圆,不要相互影响,各自按各自的轨迹运行。转数圈后,两臂反向再做。反复多次。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开始两臂会相互干扰,做不到按各自的轨迹划立圆,需在反复揣摩的基础上逐渐习惯。

第六式: 肩臂通透

背部的肩胛骨一般人很少运动,日久天长,则气滞瘀堵,不利于养生。下面介绍如何锻炼之——肩胛骨和两臂交错做挤动转圆。

其一,两臂向两侧伸直,手心朝下,手指指向身体的两侧,成“一”字。

其二,两臂的肩胛骨处分别按照上、左、下、右的轨迹划立圆;或按照上、右、下、左的轨迹划立圆。此时,肩胛骨处好像在相互催促着、挤压着各自交互地划立圆。随着两肩胛骨交互地划立圆,两臂的肩、肘、腕、手也相互引促地做波浪式起伏运动——此谓行家所言的“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

反复做这样的运动,可帮助松透两肩胛骨、两臂、两手,从而为深入地习练太极拳奠定基础。

第七式: 肘胯旋转

太极拳对肘部的运动特别看重。“浑身是手手非手”、“空四梢”、“腕为秃肢”,这些论述都要求精神和注意力不能放在手上,而是“走肘”,以肘的运动来实现手的放松、手的空松。此外,腰胯部也需要松开,使之灵动,从而让气血上下畅通没有阻碍。松腰、松胯均有专门的训练内容,这里介绍的是走肘和松胯合练的方法。

首先把精神注意在肘部,使之左右各自(分别、同时、交错、反向)划立体的或扁平的“8”字。手随肘而动。划“8”字没有一定的规律,总之随心意而划。此方法可称之为“乱环肘”。

其次,随着肘划“8”字的逐渐熟练,胯部也需要配合着划平“8”字。划这个平“8”字,要以尾闾尖为笔,好像虚虚地指向地,在地上划平“8”。同时两胯部相互放松地递送,以使尾闾方便地划平“8”。熟练后,划“8”字可多种多样,如立体“8”、混合“8”等。

肘和胯划“8”字,可有效锻炼肘部和腰胯的灵活性。

第八式: 手脚划圆

现代社会罹患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所安排的手脚同时划圆,可强化大脑的运动神经支配肢体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此类疾病发生的几率。此外,太极拳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上下相随”,这个方法是提高这种能力的一种辅助锻炼法。

两脚先自然站立,随之,重心右移提左脚,大脑支配左脚由前、右、内、外的方向划平圆;同时,大脑支配左手由前、左、外、内的方向划平圆。

划了几圈之后,重心左移提右脚,大脑支配右脚由前、右、外、内的方向划平圆;同时,大脑支配右手由前、左、内、外的方向划平圆。

初期练这个动作,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划出一个平圆(或腿或手),手和脚不协调。没有关系,多做、多想就逐渐地能做出来了。这个方法也是脑血栓后遗症的康复训练法。

第九式: 周身抖颤

松透周身、让身体的各个关节都灵动无碍——这是太极拳锻炼的必由之路。将来练水性太极拳时,“翻滚、扶摇、羊角” 等动作,才能如水之波浪般一动无不动。

步骤一:松抖膝部——两膝先前后动颤,随之左右动颤。

步骤二:松抖手部——两手仿佛面条般丝毫不用力,随便抖动之。

步骤三:松抖肩部——两肩部自由地上下、左右、前后抖动。

步骤四:松抖胯部——两胯前后交错地放松而动,幅度小而速度快捷,不用拙力。

步骤五:同时抖颤——同时抖颤腰胯、肩、手、膝部。抖的时候要自然,不用力。这是难度最大的抖颤,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做好(注意:有心脏病的人不宜练此步骤)。

以上抖颤的目的是松透周身,但是注意,不要勉强而为,要逐渐摸索着放松地实行之。

第十式: 提踵放松

经过以上由简单到复杂的锻炼之后,学练者会逐渐地由不习惯到习惯,由做得不协调逐渐过渡到很协调,这样,我们心灵(大脑)控制形体(相关动作)的能力会得到强化。此时,可通过提踵落身的锻炼,进一步放松身心。古人云:“圣人呼吸以踵”。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呼吸以踵,却可以做一做提踵放松的练习。动作要领如下:

两脚并拢,两手好像拉着丝线把各自对应的脚后跟给提起来,脚掌着地,两臂在体前伸平,与肩等宽,手心半握拳,仿佛真的握着丝线般。随之,手轻轻的把想象的丝线放下,两脚后跟也随之落地,如是轻轻地、自然而然地震动了一下周身。然后,再用手拉着丝线,把脚后跟给轻轻提起来,放松身心地落下脚后跟。反复做多次。

以上动作,两脚分开自然站立或并拢站立均可,总之以舒适自然为要。

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可做为热身操抽出来单独锻炼,亦可在平时集体活动前,抽出几个式子做为一种游戏来活跃气氛。

上一篇:好句好段摘抄150字下一篇:幼儿教师工作内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