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规章制度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馆规章制度(共9篇)

茶馆规章制度 篇1

1、员工应按部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提前10分钟到岗,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上、下班必须打卡(签到),禁止替代他人打卡,如有发现,则以旷工论处。

2、上班时要体态端庄,仪容整洁,要着制服上班,并将工号牌佩戴于左胸前;女服务员要着淡妆上班,不准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男员工发不过耳,女员工发不过肩。

3上班不准擅自离岗、窜岗,在服务中要礼貌、热情、周到、快捷,尽量满足客人需要;下班后不准无故在营业场所逗留。

4、上班时不准接打私人电话(特殊情况除外),不准看书,聚众闲聊、打闹等。

5、员工在上班期间,除结婚或定婚戒指外,不准配戴过多的装饰物;上班时间一律不准佩带手机。

6、尊重上级,要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如有异议,需下班后再提出解决,团结同事,不拉帮结派。

7、不得向客人索要小费,不得对客人评头论足,不得辱骂和威胁客人。

8、当客人有疑难问题时,应耐心回答,不得无故拒绝客人的合理要求,更不得讽刺客人。

9、要有敬业精神,要以酒店的整体利益为重,不做有损酒店利益和形象的事。

10、上班前要做好交接班和卫生工作,下班要经领班同意后方可离开,上下班要走员工通道,离开营业场所携带包裹的员工要主动接受保安的检查,不得无故穿越酒店大堂和使用客用设施。

11、上班不得接待朋友,如有特殊情况,应先征得管理人员的同意。

12、员工用餐或吃宵夜时要轮流,并做好包厢的交接工作,不得全部离岗,吃饭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13、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如果所看包厢客人跑单,并且损失无法挽回时,由所属服务员承担一切责任。

14、员工不得随意饮用、携带、偷拿茶馆的酒水和物品,如有发现处以十倍罚款,严重旷工三天按自动离职处理。

15、未预先请假而缺勤者,一律按旷工处理,旷工一天扣三天工资,连续旷工三天按自动离职处理。

16、员工请假一天以下需提前24小时递交请假条,并由领班或主管同意,报经理备案后方可生效,三天以内需由部门经理签字同意,三天以上需报总经理批准。

17、员工休息原则上不得连休两天,如确有急事需要部门经理同意即可,未经领班或主管同意不得擅自调休。

茶馆开业致辞 篇2

大家上午好!

值此夏秋更替,丹桂飘香的时节,伍壮大腕茶茶馆通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正式开业了。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伍壮大碗茶茶馆开业典礼,我谨代表茶馆总经理向关心和支持伍壮大碗茶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今天参加茶馆开业庆典的各位朋友和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朋友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和心的享受,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环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伍壮大腕茶茶馆,无论从装修上,还是从品位上,都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带给人深厚的历史韵味,使茶馆和茶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与统一。

伍壮大腕茶,集茶文化和太极文化有机相结合,在茶馆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众所周知,茶与太极都发源于中国,而且其养身之道一直以来被老百姓津津乐道。太极养生源于“阴阳”原理,而茶的养生也离不开“阴阳”互补。首先,太极可治百病,茶也是“万病之药”。其次,太极健身非一日之寒,以茶治病亦非三秋之功。再次,太极养身讲究静、柔、动相结合,品茶养身同样追求静、雅、品相结合。伍壮大腕茶在广邀四海来宾以茶会友的同时,积极发扬传承太极文化,倡导现代人在忙碌的社会中陶冶性情,修炼身心,以达到养身和养心之功效。

现在,请允许我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以及一直支持和关心伍壮大碗茶茶馆的社会各界人士,并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光临伍壮大腕茶,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期待着您的带来。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伍壮大腕茶开业大吉,生意兴隆。

扬州茶馆 教案 篇3

重固小学 于小扬

教学目标:

认知: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生字沏、滗、撮、嚼等。能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扬州茶馆的特点。

复述烫干丝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扬州茶馆,来感悟扬州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茶馆。请学生说说对茶馆的理解。

师小结。茶馆就是喝茶的地方,茶馆南方北方都有,而且各具特色。今天课文中所学的——扬州茶馆。

板书:扬州。

简介扬州:历史上“富甲天下” 的扬州城,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这里云集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游客。

那么扬州的茶馆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师:课题旁的①,是什么意思,谁能读一读。

引入朱自清,出示媒体。朱自清6岁到18岁生活在扬州。1934年创作散文《说扬州》。文章很长,编写教材的老师选择了当中最有意思的几段文字。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细腻、情景交融见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散文的文学特色。

二、整体感悟。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1、2、3小节。

2.点评每位学生的朗读时,着重强调容易读错的字。

沏上茶

担子

搁一撮

热腾腾

白生生

嚼 小结:读课文,就要像三位同学那样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字。

3、“——”划出课文中直接概括描写扬州茶馆的句子。

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

4、指导朗读,突出最著名、满满的。满满的说明人多,茶馆中都有哪些人? 花样,还可以换个词儿来说?谁会? 种类、样式、类型、品种„„

5、合并成一句话来说。

因为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所以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是因为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

6、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怎样一个多法?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文章中提到的扬州茶馆中吃的花样名称一个个圈出来。

交流:瓜子 花生 炒盐豆 炒白果 五香牛肉 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说这些是什么茶点? 零碎茶点。

7、刚才某些同学说到特色茶点,特色茶点在哪儿?板书:特色茶点

8、还有小笼点心,有哪些小笼点心?板书:小笼点心

9、合起来说。扬州茶馆吃得花样很多,有„„有„„还有„„

三、研读课文。

(一)1、同学们最关心的就是茶点了,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在舔嘴唇了。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茶点,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读出茶点的特点来。选你最喜欢的读。

2、按照朱自清先生写的顺序,我们一个一个读下来。师生配合读。(先要坐定了„„接着„„手臂上„„筐子里„„分放着„„)瓜子、花生、炒盐豆吃过吗?有什么特点?

香的眼睛都放光了,文章里有这个香字吗?能不能读出这个香字来。女同学来读。手臂上„„筐子里„„分放着„„ 女同学特别喜欢吃。

3、又有炒白果的„„得先告诉他,才给你炒。怎么会是热的呢?得现炒现卖,才会又热又香。

4、接下去,还有卖„„叫茶房„„也可向„„ 五香牛肉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香? 麻酱油的香,白酒香,最重要的香是?

5、小结:这个时候,有叫卖的,有叫买的,还有叫茶房的,看上去十分热闹,实际上反而过的很悠闲。

(二)1、品味过零碎茶点过后,我们要来看看特色茶点——烫干丝。自己读读,看看扬州茶馆的烫干丝特别在哪里?

做法、工艺、味道、形状。

2、不想知道烫干丝是怎么做的?把动词找出来,就知道是怎么做的了。板书:切 切 放(后面什么标点符号);浇;滗(谁来读读注释2)拨 倒 搁(成了用什么符号?句号)

这些标点符号,告诉你烫干丝有几个步骤。最重要是哪一步? 前一步是准备,后一步是加调料。你现在能讲一讲烫干丝怎么做的吗,要不要练一下。最好一边讲,一边配上动作。(刚才我看同学做的很认真。做成了,你高兴吗?高兴了,要笑嘻嘻,谁能做好了之后笑嘻嘻的。)

3、小结:这个过程,做法很快,但是快而不乱,有条不紊。

先生描写的烫干丝的过程,不仅描写具体,而且情景交融。字里行间表现了先生对扬州这一特色茶点的喜爱。

(三)1、吃好了烫干丝,接着该要?

接着该要„„最可口的„„(怎么做呢)„„(干菜包子呢)„„

2、同学们,如果这时候,你是一个茶客,是不是一定要按照朱自清先生的顺序来点小吃。你会怎么点?

白酒要点吗?特色茶点烫干丝要不要来一份?不要了,为什么?哦。吃不下。

所以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总后像你这样捧着肚子走出。

3、还有一种人,可不这样。这么着„„要是„„但是„„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所以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说明人多。板书:人多。为什么人这么多呢?

说明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馆。

茶馆 读后感 篇4

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下茶馆,当天就将茶馆的规矩做了一些改革,他坚信,他会比父亲经营得更好。

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王利发出面,组织一条街的铺面联保常四爷和松二爷。茶馆的房主,商人秦仲义不在联保的折子上签名,他说他救的是国家,不是一两个人。

年根底下,秦仲义来了,来要房租,提出明年房租长两倍。秦要办工厂,要实业救国。

八国联军进北京,庞太监随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茶馆后院烧成一片焦黑。

庞太监到茶馆来,西行护驾有功,老佛爷赏蓝顶子。他让刘麻子、唐铁嘴为他在北京城寻找上好宅基地,他要在紫禁城外建宅安家。

在茶馆,买卖穷人家姑娘康顺子的交易成交,她被一乘小轿抬走了。

康顺子被抬进庞家,成了奶奶。洞房之夜,变态的庞太监将康顺子整得苦不堪言。

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在茶馆拍出钱票,要把宣武门里一条街买断,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

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

秦仲义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秦利民的身上。但是秦利民年纪不大,却在观念上与父亲格格不入。

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

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

松二爷经常领着自己的儿子松梅岑到茶馆来。松梅岑跟他爹如同一个模子磕出来的,小小年纪提笼架鸟,摇头晃脑,对于靠典当过日子的生活从不操心。

庞太监被溥仪遣散出宫以后在家总是气不顺,他的几个侄子背地偷着刮他的钱,刘麻子抱了个三岁的小男孩到庞府,大洋300块,给庞太监当儿子,起名庞继祖。

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

有军官找到秦仲义,要他将火柴厂改军火厂,说可以得大利,秦仲义一口回绝。

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

秦仲义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工人一起罢了工,织布厂领导罢工的是秦仲义的儿子秦利民。

没钱又没权的庞太监被他的侄子们活活饿死,康顺子和庞继祖被赶出庞府。庞继祖改名换姓,叫康大力。他们被王利发收留。

为追赶新潮,王利发买了个留声机,为茶客们放唱片。刘麻子应约到茶馆来做生意,被当做逃兵在街上砍了脑袋。秦仲义和儿子到茶馆来,秦仲义当着王利发的面让儿子签下契约,断绝父子关系。

松二爷日子艰难,一院房也卖得差不多了,儿子松梅岑索性下海唱了戏,演青衣,竟然唱得很红。

北平沦陷。松梅岑醉生梦死,松二爷暴尸街头。

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凄凉寂寞的茶馆里只有三两个老茶客蔫头蔫脑地坐着。

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

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北京又改叫了北平。

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他又闹了场伤寒,围巾破了窟窿,吡叽长袍也磨毛了边。

王利发深感自己老了,他对茶馆的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很多事都得交给儿子大栓料理,茶馆已经凋零破败。

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

小唐铁嘴、小二德子、小宋恩子、小刘麻子们集中在茶馆里大谈各自的经验,都有如鱼得水之感。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放康大力去了西山,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自己路已走到尽头,让儿媳妇带着孙女去追康大力,让她们不要回来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有送殡车走过,撒下纸钱,落在常四爷身上,他下意识地一张张拾起,有一双干枯的手将他搀起,是秦仲义。

两个人跌跌撞撞互相搀扶着向茶馆走去。

茶馆里,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老哥仨发了一通感慨,互撒纸钱,以慰灵魂……

常四爷和秦仲义走后,王利发独自在茶馆里,回想着往事,最后,把一地的纸钱扫在一起,一把火点在了纸钱上,火愈烧愈猛,王利发就这样地把自己活活烧死在了茶馆里......外城,叫花子把王利发的的故事编成顺口溜,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天空,一片蔚蓝。

酝酿多年,为广大影剧界人士所关注的影片《茶馆》,已经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成就。

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茶馆》在反映了三代反动统治的继承性的同时,也暗示了以康大力为代表的青年一代革命者必将取得胜利,人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这些迎接黎明的人,这是《茶馆》原作者的苦心所在。而影片《茶馆》在体现原著精神的时候,以生动的银幕形象,显示了一个人生真理: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逆来顺受)有出路;“改良”是一条死胡同,革命则意味着通向阳关大道。《茶馆》主人公、“裕泰”的掌柜王利发(于是之饰)的生活道路,就为这条真理作了注释。

老舍先生笔下的裕泰茶馆是浓缩了的旧社会,通过这个不大的横断面,人们可以看到那早已逝去的三个时代里的芸芸众生的种种活动:他们或浑浑噩噩,蝇营狗苟,为名为利,为非作歹;他们或忧国忧民,心怀大志,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理想,但又找错了出路与方向;也有人明哲保身,但求苟活,却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碰得鼻青脸肿。而更加引起人们同情的则是子继父业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他为求举家温饱,在时代的变迁后面亦步亦趋,紧跟不舍。他怀着心中的郁悒,时刻对顾客和大大小小的权势者唯唯诺诺,笑脸相迎。到头来,这位处处妥协的聪明人和“骨子里的老实人”,却弄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在他潦倒的暮年悬梁自尽……。无须多加引申,王掌柜的一生所给人的启示,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个人命运的范围。

谢添在当年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先生精心构思的那场“三老自奠撒纸钱”的基础上,巧妙地安排了王利发、常四爷和“实业救国”论者秦二爷三位老者的忆旧与“总结性”的对话。除去舞台剧原有的警句外,当纸钱在阴暗的空间飞舞,当“抬杠”的号子声和低沉悲凉的丧乐交织在一起时,人们随着摄影机俯瞰,三位垂垂老迈的不同人物踉跄行走在茶馆厅堂,心中不禁升起一种悲凄之感。就这一场景而言,影片《茶馆》带给观众的遐思,应大于舞台剧。

影片中“北京人艺”灿烂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发(于是之饰)、常四爷(郑榕饰)、秦二爷(蓝天野饰)、松二爷(黄宗洛饰)和两代刘麻子(英若诚饰)和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是没有白费的。人们通过他们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又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氛,特有的风习以及角色灵魂深处的颤音。“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的王利发掌柜,经过于是之的再现,其性格、气质、语言习惯,使人拍案叫绝。他那生动、精确、真实可信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纸后的潜台词,使其韵味无穷,耐人咀嚼。自然,限于演员的年龄和形体的变化,王利发的青年时代不及中年,而中年又略逊于晚年。但作为一位年过半百,在话剧舞台驰骋达三分之一世纪的老演员,于是之在影片《茶馆》中取得的成就,无疑高于他过去奉献于广大观众之前的程疯子(《龙须沟》)和余永泽(《青春之歌》)。

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民不聊生;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30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貌和冲突的,我看过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

一个社会可以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场的三个主角——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场串起一个个故事之外,松二爷和常四爷的生活变迁反而被放在了幕后。但是仔细咀嚼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恰恰是最能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这三个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虽然笔墨不多,却最深切的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奈。

把茶馆的日趋破败在细节之中展现出来,而结尾处由三个老头抛纸钱作升华更是给全剧以点睛之笔。说到结尾,常四爷在结尾处说了一句话——“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来爱我呢?”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含冤自尽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怀着对新生活无比的热爱创作下这么多传世之作,可是这样热爱生活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被逼投湖了却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剧中常四爷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相似!想到这些,我的泪水不禁湿润了眼眶。乱世之中,谁能幸免?

《茶馆》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在于老舍非常了解旧社会,还在于即使在今天看这个戏,每个观众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联想,所以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样,只希望观众能产生不同的思想活动。

剧情梗概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 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人物形象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

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他戏剧结构的巧妙,严密。语言: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剧也就成功了。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生动传神、赋予个性,同时有简洁凝练,意味深长。戏剧结构:全剧人物多,时间跨越大,没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种手法结构该剧:其一是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主要人物有了连贯与交代,故事虽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个人物都扮演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其四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第一次看这么有内涵的电视剧。也是为了重温几年前的记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就放给我们看过。只不过那时候他放的是话剧。好像还是黑白的。然后我对最后一幕撒纸钱的镜头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忘记了他们喊的是什么话。

王利发、秦二爷(秦仲义)、松二爷、常四爷、大傻杨、庞太监、刘麻子、小刘麻子、唐铁嘴、小唐铁嘴、二德子、小二德子……这一个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又被勾起。

又记起当时看完话剧后印象第二深刻的一句话(一幕)。王利发:“太监没了,把太监家眷都放我这儿了。”(大概就这意思)就见被卖的康顺子带着儿子进茶馆。

这种反映社会的片子,对于我这种心肠软的人我都不忍心看。好不容易熬到最后一集。小刘麻子咄咄逼人,仨老头(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在茶馆里撒纸钱的一幕得以重现。而我终于记清了他们所喊的话——不朽的经典——“四角的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后 秦二爷王利发跟)一百二十吊——一百二十吊……(声音一个比一个低...)”

四角的根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 这是北京办丧事的时候,喊的话。

老裕泰茶馆儿。最后上吊的王掌柜的。(话说我怎么没看到那一幕啊。只看到一把火烧了啊)不可磨灭的记忆。

读老舍《茶馆》有感 篇5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故事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

也许有的人会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没有革命意识,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认为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来?我记得剧中有一位曾经搞过实业、进过国会的知识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经文,不问世事。面对政治家的邀请,固执的坚持自己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因为他已经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他已经对那时的政治失望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场景。面对这样的黑暗,该到哪里寻找光明?我相信从始至终老舍先生斗不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北京,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下层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担忧。而统治者则夜夜歌舞,时时丝竹,不关心社稷,更不担心人民的死活。试问这样的时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来?

茶馆经营何种模式 篇6

当您决定要开一个茶楼时,您是否首先会考虑这个茶楼究竟用何种经营模式?如何管理?

一. 茶楼经营模式简介:

(1)茶艺馆

特点:此类茶楼以传统饮茶习俗为经营主导,突出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消费对象瞄准经济收入、文化层次都较高的群体,消费也较高,对员工素质要求高,尤其要精通茶艺、茶道。优点:不需要太大的经营场所,茶楼以小而精致为上策,管理也较轻松,利润率较高,总投资量也较小。具有文化气息,能使经营者自身显得高雅。

缺点:客户群单一而且客户总量较少,利润率虽高,但客流量却很难把握,要靠经营者的社会公关能力来拓展客户群,对经营者自身素质要求也高,所处城市消费群体的文化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对此类茶楼影响较大。

此类茶楼流行于北京、福建、中原等地区。

(2)社会综合茶楼

特点:此类茶楼最大的特点是“随意”;“一碗茶”、“一壶茶”、“一杯茶”不限;客户年龄老少、文化高低、收入好差无妨,消费三元五元、十元百元皆可。茶楼经营手段也多样化,客人可以在茶楼内听听戏,吃碗面,擦擦鞋,甚至可以理理发,打打牌,可以说是个休闲小社会。优点:民俗休闲味浓,适合大部分中国人。客户群落广,装修投入不必过高,从而节约成本,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如果地处大城市闹市区,生意不会太差,经营风险小。

缺点:场地面积要求大,经营环境嘈杂,客户层次参差不齐,容易引起矛盾,需要有较好的协调能力,与公共管理部门的关系也需要较好,尽管营业额不会过低,但利润率却不高,经营者往往因为项目不够高雅而缺乏成就感。

此类以重庆、成都一些茶楼为代表

(3)自助式茶楼

特点:自主式茶楼借鉴了唐朝传统茶道的形式,以饮茶为媒介,席间辅以各种干果、水果及地方小吃,摆放在茶楼厅中,自由选取,按位论价,有的茶楼还供应一些素洁的主食,使客户即吃饱肚子,又喝到好茶。

优点:客户群庞大,雅俗共赏,即使不爱喝茶的客户也有可能因为喜欢吃小吃或水果并同时能休闲而来消费(尤其是女客),对客人来说即能喝茶休闲又能饱饱口福,消费也明确而实惠,何乐而不为,即使请客花费心里也有底,消费诱惑力较大,由于采用自助消费,也可节约用工成本,规模可大可小,成本便于控制,茶楼较易培养人气,易树立茶楼品牌,发展空间大。

缺点:经营者必需学会如何管理,或有内行的管理人员,要学会如何控制成本,制度必须健全,要规范经营,否则有风险。

此类茶楼适应性强,全国都有成功案例

(4)复合式茶餐厅

特点:此类茶楼往往是中式茶楼与中式餐饮结合,或是饮茶与西餐结合,餐饮的气氛较浓。优点:概括成一句话,即能吃又能喝,服务较为人性化,尤其在一些小县城,客户交往不习惯单饮茶,往往是吃饭已后再饮茶,在饮茶习俗还未普及的城市较有适应性,利润空间大,相对容易收回投资成本。

缺点:由于此类茶楼处在饮茶习俗的培养初期,经营生命力不长,是短期效应,随着茶客对饮茶环境要求的提高,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此类茶楼在安徽、淮南、淮北地区以及全国中部小县城普遍流行

(5)现代茶饮厅

特点:此类茶楼结合了港台咖啡厅的经营方式,以茶为主,同时供应各类花式饮料、果汁类饮料、洋酒类,并辅以商务套餐,西式餐饮(如牛排)服务时尚,装修现代而高雅。

优点:因为客户群主要瞄准白领,而此类群体收入稳定且追求时尚,消费力持久,客户群较易巩固,管理氛围轻松和谐,此模式代表当代茶楼时尚,深受年轻人喜欢,发展空间大。缺点:由于白领客户群在小型城市较少,因此只适合开在大中型城市,且要城市人口年轻化程度高。

此类茶楼主要流行于上海、杭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

(6)主题茶楼

特点:此类茶楼以茶为媒介,经营主题却在茶外,如有的以茶楼经营场所兼做古玩收藏展卖;有的茶楼卖茶具、茶叶;有的以茶聚会特定人群形成俱乐部式茶楼(如婚介茶楼、交友茶楼、驴友茶楼、钓鱼爱好者茶楼)此类茶楼面积不宜过大。

优点:能利用有限的空间做无限的生意,能把经营者个人的爱好于茶楼经营结合,充分利用茶楼空间作为展示其他项目的平台,主题充实而明确。

缺点:可能不容易吸纳普通客户的消费。

以上是粗略介绍的一些茶楼经营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形式,有因地制宜的,有几种形式复合而成的,最关键还是以适合市场为原则。

茶楼经营中如何兼营其他服务?

在很多人心中,茶楼是高档消费。可高档就等于高利润吗?茶楼在沈阳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多数人都认为开茶楼一定赚钱,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沈阳多数茶楼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1990年,从沈阳第一家茶楼支起招牌开张至今,虽然沈阳大大小小的茶楼雨后春笋般开张,但关门 停业的速度同样迅速。沈阳市工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到2007年1月初,沈阳市全市登记注册,并且正在 营业的茶楼一共有50家。

“注销、停业的茶楼远大于这个数字”,经营茶楼8年多的冯经理说,“我经营茶楼这么长时间,在 沈阳看到的能真正做到干茶楼不黄摊、不赔钱的,连四成都达不到。从外面看去,每一个茶楼装修得都挺高档,消费价格也不低,所以人们都认为茶楼是一个高消费的地方,一定非常赚钱。可是实际并非如 此。除去投资成本、日常开销,几乎就不剩什么了。”笔者在走访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普遍认为茶楼的消费较高,这是人们在茶 楼和饭店的选择中选择饭店的主要原因。然而,消费者叫贵,茶楼老板却叫苦。“茶楼的投资很高。拿 装修来说,上下两层300多平方米的茶楼,装修至少要60万元。这比一般的饭店要高出一个档次,茶楼讲 究古朴,我这都是实木装修,这个费用就会高出很大一块”,仙品茶艺馆的经理算了一笔账:店面的租 用一年最少要20万元;装修60万元;茶叶进购一年7万元到10万元;再加上人员开支。这些都是为了“一 杯茶”的质量在服务,这样算来,几十元上百元的茶水,价钱并不算贵”。

《茶馆》读书笔记 篇7

《茶馆》这部三幕剧,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老舍先生这部剧,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展现出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三幕剧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小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所遭遇的事情,表现出政局混乱,民不聊生,黑暗势力强大,整个社会不断衰败的局面。

故事从小茶馆开始,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不断“改良”,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各路人物的命运,也被这个黑暗社会所吞噬:民族资本家秦仲义雄心勃勃的开工厂搞实业救国,最后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还有做不正当买卖的刘麻子、算命先生唐铁嘴以及暗探吴祥子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了这三个不同时期,百姓的遭遇和恶势力的猖獗。

老舍先生从茶馆这一小视角说起,却折射出那个年代大的、复杂的变化。一个社会可以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再贯穿上时间这一主线,三幕剧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点,却又前后相扣,展现出一幅立体的时间变迁图。

“小场景”

这部剧,单单用一个小茶馆来作为舞台。茶馆是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人物聚集之地,可以容纳各种人物。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和奇怪的意见,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得了什么奇珍宝贝。在这里有商议事情的,有说没拉纤的,有喝喝茶,唱唱曲儿的,也有遛鸟的,打架的。裕泰茶馆,布局简单,最显眼的便是各处贴的“莫谈国事“的纸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贴越多,字儿越写越大。在这个茶馆了发生的这一件件小事,却能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性格。洋货充斥着市场、带着洋表抽着洋烟的人的无耻炫耀;农村遭遇破产逼得农民卖儿卖女,太监买老婆让做买卖的小人从中得利;爱国者遭逮捕,办工厂搞事业的人却受压迫最终破产。通过这些人在茶馆中的聚集,通过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遭遇和不幸,边从侧面写出了社会的变迁。不涉足政治却又从侧面相联系,巧妙的批判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国民的性格弱点。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

“小人物”

《茶馆》中的人物众多,甚至有的只有几句台词。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小人物,发生的都是社会中的小故事。有的人物从中年到老年,有的便是子承父业,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行业,自己遭遇的事情。有名的厨师在监狱里包办伙食,因为监狱人多;康顺子被父亲卖给太监做老婆而痛苦一生,她的儿子参加了革命;刘麻子再帮别人买卖女儿的过程中摊着便宜,他的儿子小刘麻子又继承着他的行业打着裕泰茶馆的主意。零散的人物却紧密相连,并且与这个时代发生着关系。老舍先生根据人物的职业行当,依据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为他们安排着台词。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人,福气不小吧?”无耻的人说出无耻的话,表现出那一副小市民的可耻堕落与虚荣。最后一幕出场的沈处长,全部的台词就只一个“好”字,充分显示了他们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自命高贵的情态。老舍先生的作品的基本主题,便是解释国民性格的弱点,以及抨击批判造成这种性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根源。在《茶馆》这一戏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笔法”

老舍先生善于展现北京的平民社会,善于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写那些小场景。《茶馆》这篇文章也不例外。通过市民的谈天、戏谑,从他们的语言中表现出主题。剧中常四爷这个“又倔又硬”的人物,从大清国的监牢里出来之后就“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并且说:“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从而明确的表明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立场。中华民族在觉醒,仿佛又有了希望。这种希望不断延续,康大力参加革命,小丁宝给王利发报信。种种细节,都表现了老舍心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抨击和自己强烈的爱国思想。另外,在他清新质朴的语言中,把对没落小人物的同情和对旧时代的鞭挞相结合,把被压迫的弱者和可耻的小人相对比,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批判和同情。同时,那些带有京味儿的语言,或者王掌柜追求改良嘴里冒出的英文“all right”“yes”等,贴近生活,在幽默诙谐中又透出嘲讽的意味,十分巧妙。

听《扬州茶馆》有感 篇8

------听《扬州茶馆》有感

12月14号上午,有幸聆听了周老师的一堂课——《扬州茶馆》,感触颇深。因为我和周老师在同一年级,因此觉得听周老师的课对自己来说是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周老师的这节课总的来说我感觉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脉络比较清晰,能突出重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板书设计得也很恰当,看得出周老师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

一个亮点:

我觉得这节课周老师最大的亮点是能够使用多种手段,抓住关键词语,层层深入,落实复述这个知识点。烫干丝这个过程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其中又有复述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去复习巩固。虽然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了复述,但是真正操作起来的话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周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烫干丝这一节,从分号着手,先把烫干丝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交流。然后扣住其中的关键所在——动作词,让学生再一次阅读后圈出动作词,让学生交流做烫干丝的过程中具体的每个动作时怎么样的。接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做烫干丝的师傅厨艺高超,又让学生划出有关的词语,如“飞快地、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如,边读边做动作、看谁读得最熟练、加快速度读一读等,使学生对“烫干丝”的过程更加清晰。等学生对于动作和做烫干丝的师傅技艺高超的关键词有所了解后,周老师趁势放了一段有关做烫干丝的录像视频,并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将动作和师傅娴熟技艺的词语也融合在一起介绍给学生听,这样做,其实是帮学生后面的复述做好了铺垫工作。看完视频,周老师就要求学生用上这些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说出来,在说的时候,周老师也给了学生一定的拐杖,可以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如“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等。正因为,周老师在复述过程以前通过以上一步步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烫干丝的复述自然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文本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一点不足: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复述烫干丝的过程感觉交流的人数还不够,加入时间充分的话,可以多指名几个分为好中差层次的学生来进行交流,使复述这个环节表现得更加地扎实有效。也为后面布置的作业回家观察妈妈做个菜,说说妈妈做菜的过程作好铺垫,使学生在观察妈妈做菜时能够有意识地知道要特别注意妈妈的动作和做菜的先后的环节,真正实现了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到学生自己的实践中去。

一点建议:

如果说要给周老师这节课提点建议的话,我觉得在学习第1节体会这些零碎小食都有什么特色时,周老师能否在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哪种零碎小食交流朗读完之后,给学生一个小结:这些零碎小食如此香、脆,而且又是那么具有扬州江南的特色啊,瞧,花生是放在小蒲包的,白果是现炒的,而五香牛肉又是放在荷叶上的,真是别具一格。这样不仅突出了扬州茶馆里这些零碎小食的特点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导了第二节烫干丝的学习。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茶馆教案 参赛教案 篇9

馆》教案(第二课时)

——老舍

弥渡一中

王志强

学习目标

1、理清戏剧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语言特点。教学步骤

一、本幕前面的一段“舞台说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时期军阀割据,连年内战,的社会现实。

“硕果仅存的一家” ——大词小用。军阀割据,社会动荡,街市冷落萧条;王利发精明能干。

时装美人广告画

——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

“莫谈国事”大字 —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社会动荡不安、掌柜谨慎小心;

茶馆装修改良,预备开张——王利发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新的发展”——反语。尚未开张,连遭敲诈;全新改良,难逃厄运。

二、情节梳理

以人物上场或下场为依据,第二幕写了哪些情节?这些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时局动荡、下层人民生活困苦)

2、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战乱导致生意难做,战乱威胁人们生活)

3、巡警、大兵的敲诈与掠夺(黑暗势力横行,小商人委曲求全)

4、唐铁嘴租房(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滋生病态和丑恶)

5、常四爷、松二爷贺喜开张(旗人失去铁杆庄稼,一自食其力 一懒散穷酸)

6、吴祥子、宋子恩来抓 人、敲诈(反动势力的猖獗、欺诈)

第 1 页

7、康顺子求工(下层人民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9、王利发与崔久峰交谈(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中国难以救治)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三、结合剧本的人物对话,分析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态度: 对李三:

责备

解释

对难民:

缺乏同情心

对巡警、大兵:

先硬后软

拿极少的钱

感激 对唐铁嘴 :

瞧不起

恭维

不租房子 对常四爷:

尊敬

感激 对松二爷:

一同请安

宽慰

对宋恩子、吴祥子:

请安

甘心受敲诈

讨好

感激

对康顺子:

关心的是钱

没有同情心 对刘麻子:

打发

委婉

憎恨

从中可以看出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圆滑世故的特点。

四、常四爷形象分析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乐于助人,善良)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直率)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自食其力)“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痛恨帝国主义,富有

第 2 页

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五、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六、《茶馆》人物众生相

崔久峰:旧民主主义者的悲观绝望。

吴祥子、宋恩子:老牌特务,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刘麻子、唐铁嘴: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巡警、大兵: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七、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时代哪些方面的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半殖民地时代)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八、《茶馆》的语言有些什么特点?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的不满。

唐铁嘴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夸耀自己抽白面的话,看似可笑,实却无耻至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悲至极;暗示帝国主义侵略、渗透的社会现实,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

第 3 页

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松二爷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松二爷的怀旧情绪,讽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九、课堂小结

《茶馆》第二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李

三、康顺子等下层百姓的不幸遭遇、困苦生活;是清末民初松二爷的懒散怀旧和腐朽;是常四爷正直而愤世嫉俗的无奈;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如刘麻子、唐铁嘴之流病态、丑恶的滋生;是巡警、大兵、特务等恶势力的横行霸道;是王利发精心改良依然难逃厄运的悲剧;是旧明主主义革命者的绝望。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作者呈现给我们这样的社会,目的是什么呢?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这样的社会注定要灭亡。否定一个旧世界,展望一个新世界。

上一篇:香水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国际贸易公司企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