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离子方程式
1.主观臆断,不符合客观事实
如: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写成:Na+Cu2+=Cu+2Na+
应先考虑:2Na+2H2O=2NaOH+H2↑
钠与水反应生成的OH-再与Cu2+反应生成Cu(OH)2沉淀,所以应写成:
2Na + 2H2O + Cu2+=2Na+ + Cu(OH)2↓+ H2↑
2.不符合“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的论述
对不该写离子方程式的错写出离子方程式。
如:实验室用固体NaCl与浓H2SO4共热制氯化氢化体
错写成:H+ + Cl-HCl↑
错在反应不是在溶液中进行,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反应应该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NaCl + H2SO4(浓)Na2SO4 + 2HCl↑
与之相类似的,如实验室用固体NH4Cl和用固体Ca(OH)2制NH3等,都是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就是有离子参加反应,也不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反应。
3.对三种状态(难溶解、易挥发、难电离)的物质错判或遗漏
将不该拆的弱电解质或难溶物写成了离子符号,而该拆的可溶性强电解质未拆写成离子符号。
如:石灰石加入醋酸溶液
正确的写法:CaCO3 + 2CH3COOH===Ca2+ + 2CH3COO-+ H2O + CO2↑
如:将氯气通入水中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错误:Cl2 + H2O===2H+ + Cl-+ ClO-
错把HClO当作易电离的强酸。
正确:Cl2 + H2O===H+ + Cl-+ HClO
4.方程式等号两边物质的质量或电荷不守恒
如: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错误:Cu+Ag+===Cu2+ + Ag
错在等号两边电荷不守恒
正确:Cu+2Ag+=Cu2+ + 2Ag
5.对微溶物的处理不当
如:向石灰乳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Ca2+==CaCO3↓
错在没有考虑反应物石灰乳是以悬浊液存在,Ca(OH)2应写成分子式。
如:向澄清石灰水中加稀硫酸
错误:Ca(OH)2+2H+===Ca2+ + 2H2O
错在澄清石灰水处于全溶状态,应写离子符号,而生成物的CaSO4是微溶物,应写分子式。
6.离子配比不合理
如:氢氧化钡和硫酸溶液反应
错在不符合反应物离子组成比,每个分子Ba(OH)2电离,生成1个Ba2+同时,生成2个OH-为避免上述这种种错误的发生、正确快速地写出离子方程式,应做好如下工作:
1.分清用分子式表示的物质范围:单质、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气体。
2.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酸:除H2SiO3外,一般常见酸均溶于水。
碱:除NaOH、KOH、Ba(OH)2溶,Ca(OH)2微溶外,其余碱一般不溶于水。
盐:钾、钠、铵盐、硝酸盐全溶于水。
氯化物(盐酸盐)中AgCl不溶。
硫酸盐中BaSO4、PbSO4不溶。
此外还应记住某些微溶性的盐:CaSO4、Ag2SO4、MgCO3等。
3.记住常见的弱酸弱碱。
弱酸:H3PO4、H2SO3、HF、H2CO3、H2S、CH3COOH、HClO等。
弱碱:NH3·H2O
4.把握好微溶物的处理原则。
5.掌握书写步骤,对于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最好先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再按照“改、删、查”三步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6.认真做好检查。
检查或判断一个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要进行七看:
(1)看:反应条件是否是自由离子间的反应。
非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看:反应能否发生。
如AgCl+HNO3≠,因AgCl不溶于酸。
(3)看:是否符合反应规律。
如2Fe+6H+=2Fe3++3H2↑(错)
只有遇到强氧化剂才能将Fe氧化为Fe3+。
(4)看:是否符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可溶性强电解质写成离子符号,难溶物、气体、弱电解质写成分子式。
(5)看:反应物、生成物中有无微溶物。
(6)看:是否达到离子方程式的两守恒即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7)看:离子配比数是否正确。
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1.凡是离子反应是否都可以写出离子方程式?
不一定。只有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进行的离子反应,才写出离子方程式。例如: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铵和消石灰反应
这个反应本质属于离子反应,但不是以自由移动离子形式参加的反应,故只能用分子式表示,而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是否都能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是否全部如此,毫无例外呢?
事实证明,这只是个一般规律。如:H++OH-=H2O是表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但不是所有的强酸与强碱反应均能用此离子方程式表示。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是:
即这个离子方程式不代表一类反应。造成这种特殊的原因是在这些反应中,反应物中所有离子都参与反应,不可能有第二种物质来代替。从而决定了这些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1对1对应关系。
3.离子方程式是否一定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离子方程式都必须这样表示,例如,反应中的难电离物质、难溶解物质、浓硫酸参加反应时,则需遵照规定,用分子式或化学式来表示,而不能拆写成离子符号。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规律及其应用
A.总原则——“实事求是”。
B.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如溶液中不存在Al2S3,方程式2Al3+3S2=Al2S3↓错;Mg(OH)2+-
溶解度比MgCO3小,故方程式Mg2++2HCO3+2OH=MgCO3↓+CO32+2H2O错。---
C.看反应能否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NH4Cl(固)+Ca(OH)
2、Cu+H2SO4(浓)等都没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参与或生成,都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D.看难溶物、弱电解质、单质和氧化物是否写成化学式。如醋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离子方程式写成H++OH=H2O错。-
E.看符号(离子符号、状态符号、等号或可逆符号)是否正确。如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写成CO32+2H+=CO2↑+H2O错;硫酸铜溶液与氢硫酸反应写成Cu2++S2=CuS↓错;硝酸银--
水解写成Ag++H2O=AgOH+H+错。
F.看原子个数、电荷和电子得失是否守恒。如钠与水的反应写成Na+2H2O=Na++2OH+H2↑-错;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写成Fe+Fe3+=2Fe2+错。
G.看离子个数关系是否符合反应的实际,不足量物质离子个数是否符合物质的组成。如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写成2Fe2++2Br+2Cl2=2Fe3++Br2+4Cl错。--
以下为典型例题及对应知识回顾总结:
例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C)
A.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
Ba2++2OH-+2H++SO42-=BaSO4↓+2H2O
B.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
NH4++OH-=NH3↑+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C6H5O-+CO2+H2O → C6H5OH+HCO3-
D.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2Fe2++2Br-+2Cl2=2Fe3++Br2+4Cl-
解析:B项漏写HCO3-的反应的,D项中的Br-只是部分被氧化。
例
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A.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SO2+H2O=2HCO3-+SO32-
B.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2H+=Al3++H2↑
C.硫化钠溶于水中:S2-+2H2O=H2S↑+2OH-
D.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2H+=H2O+CO2↑
解析:B项电荷不守恒,C项离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且单个离子水解要用,D项碳酸镁不能拆成CO32-。
解题回顾: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查反应是否真实;2.查化学式是否该拆;3.查电荷是否守恒;4.查,使用各种符号;5.查漏写离子反应;6.查离子配比(用量)。
例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C)
A.向明矾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Ba(OH)2溶液
Al3++2SO42-+2Ba2++4OH-=AlO2-+2BaSO4↓+2H2O
B.向Fe2(SO4)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H2S
Fe3++H2S=Fe2++S↓+2H+
C.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Ag++2NH3·H2O=[Ag(NH3)2]++2H2O
D.含等物质的量的硫酸氢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溶液混合:
NH4++HSO4-+2OH-=SO42-+NH3↑+2H2O
解析:注意量对反应的影响。A项中明矾和氢氧化钡是按1:2反应的;B项中电荷不守恒;D项中等物质的量反应,OH-只和HSO4-反应。
解题回顾:以下两物质间的反应与其用量有关,解题中应注意:①Na2CO3+HCl②AlCl3+NaOH③NaAlO2+HCl④Fe+HNO3⑤NaOH+CO2⑥Ca(ClO)2+CO2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C)
A.在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Al3++3OH-=Al(OH)3↓
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过量的Ba(OH)2溶液: Ba2++SO42-= BaSO4↓
C.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材 OH-+CO2=HCO3-
D.在Ca(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Ca2++HCO3-+OH-=CaCO3↓+H2O
解析:防止忽视过量的CO2使CaCO3→Ca(HCO3)2。当年考生误选D的多,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过量问题处理的原则是“以少定多”,即量少者应由其化学式组成微粒之比[这里是指Ca(HCO3)2中Ca2+与HCO3-微粒之比为1∶2]来决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因此,D的正确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3-=CaCO3↓+2H2O+CO32-;至于A显然错误,生成的Al(OH)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NaAlO2,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4OH-=AlO2-+2H2O。解题回顾:对酸式盐与碱的反应,可根据“量少全反应”,把量少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定为1,再结合参加反应的离子判断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练习: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氨气通入醋酸溶液:CH3COOH+NH3=CH3COONH4
B 澄清石灰水与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C 碳酸钡溶于醋酸:BaCO3+2H+=Ba2++H2O+CO2
D 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2NO3-+4H+= Cu2++2NO↑+2H2O
解析:本题考点为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A 氨气通入醋酸溶液:CH3COOH+NH3=CH3COONH4
错误.醋酸盐和铵盐均易溶于水.因此醋酸铵应该拆成醋酸根和铵根 应该写成.CH3COOH+NH3=CH3COO--+NH4+
B 澄清石灰水与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
错误.澄清石灰水为强电解质.应该拆车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应该写成 OH--+H+= H2O
C 碳酸钡溶于醋酸:BaCO3+2H+=Ba2++H2O+CO2
错误.醋酸为弱酸.保留分子,不拆开.应该为BaCO3+2 CH3COOH =Ba2++2 CH3COO--+H2O+CO2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试题 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回答下列问题:
(2)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 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见表1。
①写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怎样书写,参考答案为
4NO+3ClO2-+4OH- 4NO-3+3Cl-+2H2O
如果只考虑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这样书写:
4NO+3ClO-2+2H2O4NO-3+3Cl-+4H+
是否正确。根据本试题分析,对反应介质的酸碱性没有限制性的约定,本溶液如果考虑NaClO2的水溶液显碱性,在反应物中写OH- 的思路,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值得深究的。例如在讲述氯气的知识时,有这样一个化学反应:
Na2SO3+Cl2+H2ONa2SO4+2HCl
Na2SO3溶液也是一种碱性溶液,但此反应仍然是生成了酸,这是一种常规的写法,而不会写成OH-参加反应生成H2O。原因是参加反应的Cl2与OH-不会大量共存,不会同时出现在反应物中。上述高考题中给的反应物“4NO+3ClO-2”在已知的知识中,另外的一种反应物是 OH-还是H2O不会出现不共存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理论上应该怎么来分析问题呢。
本试题的离子方程式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如果写成OH-,那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书写呢,OH-的提供者是哪种物质。也就是说试题中无溶液酸碱性要求时,无离子不能大量共存这个矛盾时,反应物应该写成H2O而不是OH-。
2.如果考虑除硫反应,此反应应该是:
2SO2+ClO-2+2H2O2SO2-4+Cl-+4H+
此反应由于SO2与OH-不会大量共存,所以不会写成消耗OH-生成H2O。那么问题来了,考虑此因素溶液应该呈酸性,所以脱硝反应不该写成答案中给定的反应。
由此问题的深入研究,让笔者认识到,在授课过程中语言描述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如向FeCl2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H2O2+2H+ 2Fe3++2H2O
在此叙述的过程中忽略溶液酸碱性的叙述,但由于本题中OH-在产物中与Fe3+不能大量共存,很容易排除此种写法。但对于教育者而言,不能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忽略细节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有许多,再如“向FeCl2溶液中通入O2”“向KI溶液中通入O3”等,都应该严格叙述溶液的酸碱性。
在高考试题中,也经常会渗透此思想。例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的26(4)中涉及到这样一个反应:“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本小题中就涉及到Fe3+与OH-不共存的情况,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注意离子方程式的写法,因此该离子方程式应为:
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再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题26中提到了酸性锌锰电池,此试题是对人教版《选修4》中介绍的碱性锌锰电池中知识点的改进,明显的差别就是电解质的酸碱性不同。由于这点导致了正极的电极方程式的写法不同。教材中描述成碱性环境,正极的电极方程式为:2MnO2+2H2O+2e-2MnOOH+2OH-。而该高考试题中将环境改成了酸性,因而正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MnO2+e-+H+MnOOH。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 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仪器 :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 : 步骤
现象
1.溶解:称取4克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2.过滤: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2. 蒸馏和萃取(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⑤溶液不可蒸干。(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Ba(NO3)2稀HNO3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 101KPa , Vm = 22.4 L/mol
(2)25℃ 101KPa , Vm = 24.8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 , mol/m3(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得氧失氧的观点(狭义)化合价升降观点(广义)电子转移观点(本质)氧化反应
得氧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
失氧的反应 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有氧得失的反应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钠、镁、铝)
二、金属与水反应(钠与水、铁与水)
三、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氧化物(MgO、CuO、Fe2O3、Al2O3)
二、氢氧化物(Fe(OH)
3、Fe(OH)
2、Al(OH)
3、)
三、盐(NaCO3与NaHCO3、Fe3+的氧化性)
四、焰色反应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铜合金、钢)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一、钠及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1、(1)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2Na+O2 Na2O2(淡黄色)(2)钠与水的反应 : 2Na+2H2O====2NaOH+H2↑
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3、(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Na2CO3 〉NaHCO3(2)受热分解(碳酸钠较稳定,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2NaHCO3 Na2CO3 + CO2 ↑ + H2O(3)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 H2O
二、铝及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1、Al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
铝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两性,铝单质既能和酸反应生成铝盐,又能和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1)Al与酸反应:2Al+6H+=2Al3++3H2↑
(2)Al与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反应过程: 2Al+6H2O=2Al(OH)3+3H2↑(用NaOH去膜后的Al发生此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二式加和得总反应式。
2、氧化铝的两性: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3、氢氧化铝(1)制取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 NH3•H2O=Al(OH)3↓+3NH4+
(2)Al(OH)3的两性:Al(OH)3+3HCl=AlC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3)Al(OH)3不稳定: 2Al(OH)3 Al2O3+3H2O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三、铁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 1.关于Fe的三种氧化物 比较: FeO Fe2O3 Fe3O4 俗名
铁红 磁性氧化铁 与HCl反应 FeO+2H+= Fe2++H2O Fe2O3+6H+= 2Fe3++3H2O Fe3O4+8H+= Fe2++2Fe3++4H2O
2.关于Fe元素的两种氢氧化物
Fe(OH)2 Fe(OH)3 颜色
白 →灰绿 → 红褐色
化学性质 ① 4Fe(OH)2+O2+6H2O= 4Fe(OH)3(不稳定)(较稳定)
②Fe(OH)2+2H+=Fe2++2H2O Fe(OH)3+3H+=Fe3++3H2O 思考:用可溶性碱分别与Fe2+、Fe3+反应可制得Fe(OH)2和Fe(OH)3。实际操作时有何不?通过哪些方法可避免生成Fe(OH)2中会有Fe(OH)3?
提示:关键在于无孔不入的O2及Fe3+存在。①驱氧法:如用同煮沸过的NaOH溶液
②隔氧法:如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后插入亚铁盐溶液面下加入;又如在液面上加某些合适的有机溶剂液封。③还原法:在FeSO4溶液中加入Fe钉,或者用Fe与稀H2SO4反应新制的FeSO4溶液,生成的H2又可驱赶O2.3、Fe2+和Fe3+鉴别
Fe2+ Fe3+ 水溶液颜色 浅绿 棕黄
加入NaOH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白 →灰绿 → 红褐色 Fe3++3OH—==Fe(OH)3↓
(红褐色)
加入KSCN Fe2++2SCN—=Fe(SCN)2 无色 Fe3++3SCN—=Fe(SCN)3 血红色 通入Cl2 2Fe2++Cl2=2Fe3++2Cl—
4、Fe2+和Fe3+相互转化:
[编织知识网络]写化学方程式: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四.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2NaCl 现象:大量白烟 2Fe+3Cl2 ===(点燃)2FeCl3 现象:棕黄色的烟 Cu+Cl2 ===(点燃)CuCl2 现象:棕黄色的烟
Cl2+H2 ===(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
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若有疑问,可以直接留言,我会与你一起讨论的,谢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小结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SO42- + Ba2+ == BaSO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CO32- + Ca2+== CaCO3↓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CO32- + 2H+== CO2↑+ H2O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2Cu + CO2↑
5、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4Na+O2=2Na2O 2Na+O2 Na2O2 Cl2 +2Na 2NaCl
6、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7、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2Na2O+O2 2Na2O2 Na2O+H2O=2NaOH Na2O+SO3=Na2SO4 Na2O+CO2=Na2CO3
Na2O+2HCl=2NaCl+H2O
8、过氧化钠的主要反应: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2SO4(冷、稀)=Na2SO4+H2O2
9、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Cl2 +H2=2HCl(或光照)3Cl2 +2P=2PCl3 Cl2 +PCl3=PCl5 3Cl2 +2Fe=2FeCl3 Cl2 +2Na=2NaCl Cl2+Cu=CuCl2 Cl2 +2FeCl2 =2FeCl3 Cl2 + 2Fe2+ == 2Fe3+ + 2Cl- Cl2 + 2NaBr = Br2 + 2NaCl Cl2 + 2Br- = Br2 + 2Cl- Cl2 + 2KI =2KCl + I2 Cl2 + 2I- == 2Cl- + I2 Cl2+H2O=HCl +HClO Cl2 + H2O == Cl- + H+ + HClO 2HClO=2HCl + O2↑ Cl2+SO2 +2H2O=H2SO4 +2HCl Cl2 + SO2 + 2H2O == 2Cl- + SO42- + 4H+ Cl2+2NaOH=NaCl+NaClO+H2O Cl2 + 2OH- == Cl- + ClO- + 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Ca(OH)2 +2Cl2 =2Ca2++2ClO-+2Cl -+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a2++2ClO- + CO2 + H2O =CaCO3↓+ 2HClO
10、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Fe + 3Cl2=2FeCl3 3Fe + 2O2=Fe3O4 Fe + S=FeS
3Fe+4H2O(g)=Fe3O4+4H2 Fe+2HCl=FeCl2+H2↑ Fe+2H+ = Fe2+ + H2↑ Fe + CuSO4 = FeSO4 + Cu Fe + Cu2+ = Fe2+ + Cu 4Fe(OH)2 + O2 + 2H2O == 4 Fe(OH)3 2Fe(OH)3=Fe2O3+3H2O 2FeCl2 + Cl2=2FeCl3 2FeCl3+Fe=3FeCl2 2FeCl3+Cu=2FeCl2+CuCl2 FeCl3 + 3KSCN == Fe(SCN)3 + 3KCl Fe3+ + 3SCN- == Fe(SCN)3(红色溶液)Fe + 2Fe3+ == 3Fe2+ 2Fe3+ + Cu == 2Fe2+ + Cu2+ Fe3+ + 3OH- == Fe(OH)3↓
11、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C+O2(少量)=2CO C+O2(足量)CO2 C+CO2 =2CO C+H2O=CO+H2(生成水煤气)
C+2H2SO4(浓)=CO2↑+2SO2↑+2H2O C +4HNO3(浓)=CO2↑+4NO2↑+2H2O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2Fe+3CO2 CO2+H2O=H2CO3
CO2+Ca(OH)2(过量)=CaCO3↓+H2O Ca2+ + 2OH- + CO2 == CaCO3↓ + H2O
CO2 + 2OH- == CO32- + 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2 CO2 + OH- == HCO3- CO2+NH3+NaCl+H2O=NaHCO3↓+NH4Cl(侯氏制碱法)
12、氮气、氨气及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N2+3H2 =2NH3 N2+O2 = 2NO N2+3Mg =Mg3N2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4NH3+5O2 4NO+6H2O NH3+HCl=NH4Cl(白烟)
NH3 + H2O= NH3•H2O = NH4+ + OH- NH4HCO3= NH3↑+H2O+CO2↑
NH4Cl= NH3+HCl2 NH4Cl + Ca(OH)2 =CaCl2 + NH3↑ + H2O NH4+ + OH- = NH3↑+ H2O 4HNO3 =4NO2↑+O2↑+2H2O 4HNO3(浓)+C = CO2↑+4NO2↑+2H2O
4HNO3+Cu=Cu(NO3)2+2NO2↑+2H2 2NO3- + Cu + 4H+ == Cu2+ + 2NO2↑+ 2H2O 8HNO3+3Cu=3Cu(NO3)2+2NO↑+4H2O 2NO3- + 3Cu + 8H+ == 3Cu2+ + 2NO↑+ 4H2O
13、硫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S+H2= H2S S+Fe= FeS S+2Cu =Cu2S S+O2= SO2 3S+6NaOH= 2Na2S+Na2SO3+3H2O 3S + 6OH- = 2S2- + SO32- + 3H2O SO2 + 2H2S=3S+2H2O SO2+H2O=H2SO3 2NaOH+SO2(少量)=Na2SO3+H2O SO2 + 2OH- == SO32- + H2O NaOH+SO2(足量)=NaHSO3 SO2 + OH- == HSO3-
2SO2+O2= 2SO3 2H2SO4(浓)+C= CO2 ↑ +2SO2↑+2H2O 2H2SO4(浓)+Cu= CuSO4+SO2↑+2H2O Na2SO3+H2SO4 = Na2SO4+ SO2↑+ H2O SO32- + 2H+ == SO2↑+ H2O
14、铝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
4Al+3O2 =2Al2O3(纯氧)2Al+Fe2O3= Al2O3+2Fe 2Al+3H2SO4=Al2(SO4)3+3H2↑
2Al + 6H+ = 2Al3+ + 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或2Al+2NaOH+6H2O=2Na[Al(OH)4]+3H2↑ 2Al+2OH—+6H2O=2[Al(OH)4]—+3H2↑
Al2O3+3H2SO4=Al2(SO4)3+3H2O Al2O3+6H+=2Al3++3H2O Al2O3+2NaOH+3H2O=2Na[Al(OH)4] Al2O3+2OH—+3H2O=2[Al(OH)4]— 2Al2O3(熔融)= 3O2↑ + 4Al 2Al(OH)3 =Al2O3+3H2O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Al(OH)3+NaOH=Na[Al(OH)4] Al(OH)3+OH—=[Al(OH)4]—
AlCl3+3NaOH=Al(OH)3↓+3NaCl Al3+ + 3OH- == Al(OH)3↓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Al3+ + 3NH3.H2O == Al(OH)3↓+ 3NH4+ AlCl3+3NaHCO3=Al(OH)3↓+3CO2↑ Al3+ + 3HCO3- == Al(OH)3↓ + 3CO2↑
15、硅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
Si(粗)+2Cl2= SiCl4 SiCl4+2H2 =Si(纯)+4HCl Si(粉)+O2= SiO2 Si+2NaOH+H2O=Na2SiO3+2H2 Si + 2OH- + H2O == SiO32- + 2H2↑ 2C+SiO2 =Si+2CO(制得粗硅)4HF+SiO2=SiF4+2H2O SiO2+CaO =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SiO2+Na2CO3= Na2SiO3+CO2 SiO2+CaCO3= CaSiO3+CO2 2NaOH+SiO2=Na2SiO3+H2O SiO2 + 2OH- == SiO32- + H2O Na2SiO3 + CO2 + H2O == H2SiO3↓+ Na2CO3 SiO32- + CO2 + H2O == H2SiO3↓+ CO32-
16、镁、铜等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
2Mg+O2= 2MgO Mg + 2H2O = 2Mg(OH)2↓ + H2↑ Mg + Cl2= MgCl2 2Mg +CO2= 2MgO+C Mg + H2SO4 = MgSO4 + H2↑ Mg + 2H+ == Mg2+ + H2↑ MgO + 2HCl = MgCl2 +H2O MgO + 2H+ == Mg2+ + 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Mg(OH)2 + 2H+ = Mg2+ + 2H2O MgCl2+2NaOH=Mg(OH)2↓+2NaCl Mg2+ + 2OH- = Mg(OH)2↓
2Cu +O2= 2CuO 2Cu +S = Cu2S Cu+ Cl2 = CuCl2 CuO+H2SO4=CuSO4+H2O
CuO + 2H+ == Cu2+ + H2O
工业上制取硝酸、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2+H2O=2HNO3+NO
氨溶解于水:NH3+H2ONH3·H2O(一水合氨、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一水合氨的电离:NH3·H2ONH4++OH-
氨与盐酸的反应:NH3+HCl=NH4Cl
工业上制备硝酸需要的一氧化氮的方程式:4NH3+5O2=4NO+6H2O 高温 催化剂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 Δ (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施肥时埋在土下)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Δ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如草木灰)混合施用:NH4++OH-=NH3↑+H2O Δ
作业:把“项王留饮”与“樊哙闯帐”改写成剧本,用原文,不添字。
高一(5)班
高嘉祺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范增起,出召项庄)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庄(则入为寿。寿毕)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 今日之事何如?
张良 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客何为者? 张良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坐。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教授《荆轲刺秦王》时,我有感于场面描写乃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于是提前让一学生李卓遥在我讲课最关键时刻故意打翻水杯,然后让学生用文言文描写当时的场面。择两段文字如下:
一
高一(5)班
刘力
先生姓金,授《荆轲刺秦王》,一手持书,一手指板,神态自若,烨然若神人焉。及妙时,吾等坐于堂下,或倚桌而睡,或左右顾之,或细听其言,形态万千也。李卓遥者,关中人也,其字不详,乃吾班之电教司也。当是时,卓遥亦倚桌而睡,俄顷,惊觉欠伸。然其杯于桌,且有水焉。卓遥不甚撞之,倏尔杯倒,中间杯倒流水之声,水溅四流。遥引身而起,见桌湿。遥不知所措于乱中,前取帚而欲净之。方持帚而反,众人不知遥何故往反也,皆参差而怪之。先生亦异焉,怒发上指,叱之曰:“尔何为?”遥见众人皆引颈而观,且诚振怖先生之威,顿觉愕然失措。众人见遥之狼狈,皆大笑矣。未几,先生展颜,曰:“上课矣!”四座寂然,复凝神静听。
二、李卓遥洒水记 高一(5)班
雷丹
当是时,吾等皆闻于师,卓遥不慎以水洒地,其笑而不语。师一手执书,一手指板,立于台,甚异之。只见卓遥自引而起,倏尔跑至后门。观众人,或笑之,或奇之,满坐无不伸颈侧目而视之。遥笤而归,挥手于师曰:“水洒也,吾欲以之除水。”师曰:“可。”乃除尽。遂复小跑至后,置之,反于坐。未几,众人窃窃私语也,师怒,吼曰:“静。”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俄顷,师又复讲
焉。我心伤悲
——《离骚》翻译改编
高新一中2015届(2)班 金柳
掩面长叹,不觉泪已滑下。百姓生活竟是如此艰难。我虽然按美德约束自己,早上进谏晚间便被罢黜,那夜,月还未升。只因为我赔带了兰草,收集了兰芝。那花儿的芳香,我已拥有。我喜爱的东西,即便多次死也不后悔。那荒唐的怀王,不察民心,听信谗言。嫉妒我高尚的人们,诽谤我,给我造谣。世俗原来可以投机取巧啊,违规任意改变,任意歪曲,竞相苟合取悦于人。我烦闷,我失意。只有我走投无路呀。怨天保佑,让我死去,也不随波流逝。若这样,我如何忍受?前世已定下规矩,鸿鹄与燕雀不合群。哪有方枘和圆凿相和?哪有不同追求却相安无事?只有委屈自己,忍受责骂与侮辱。相向前朝圣贤推崇的一样,保持清白,为正直而死。
悔呀!选择路时不仔细观察,久久伫立在小路上,我想要返回。回转我的马车,毕竟才刚迷路,长满兰花的水边高地,只有我的马在那儿慢慢行走,就要疾驰到长满椒树的山冈,但在哪儿休息呢?出仕不受待见,归隐吧,我要整理我以前的衣服。荷叶是上衣,花瓣是下装。不了解我就罢了,只要我的情感高洁。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衣带。我的芳香和光泽混合,只有光明纯洁没有损失。辽阔的大地,放眼望去,一片混沌。佩戴更多的装饰物,芬芳更加明显。每个人都有爱好,我独爱美。我的心不容易改变,即使是被肢解。
秦伯心理活动 2014届(5)班
高嘉褀
秦伯正盘坐在军营中与将领商议如何攻郑,面前是一张小桌,桌上铺着围攻郑国的地图。
守卫:禀告大王,郑国烛之武请见。秦伯:(稍作疑惑、面露好奇)宣。
秦伯心中起疑,正值攻城之际,郑应自我调整,整理军队,为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派人来求见?
烛:(烛之武缓入)参见秦伯。秦:为何此时来营?
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秦:言之有理,但为何信尔?
原来是郑伯来游说我的,我肯定不会上他的当。这老头再能说,也不能破坏我们的秦晋之好。就任由他说吧!
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有些动心,但不露声色)
若使这样倒可以获利,可谓之唇亡齿寒。晋的实力如惊鸿之箭,激增儿不可不防啊!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秦:(点头示意)寡人知也。
果真是这样的呀。晋一直贪得无厌,微吾之力不及此。为何要薄己而厚邻?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烛: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露出笑容)
秦与郑人结盟,当夜撤军。
把下面的故事翻译成文言文。
有个孩子在座位上纳闷,因为他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他的同桌想考第—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为什么呢?
回家后他问道:“我难道比别人笨吗?我和他是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啊!”妈妈望着儿子,没有说话。她没有回答的原因,是她想为儿子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
现在这位儿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因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录取。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他讲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西洋的还是海鸥,因为它们不停地飞!”
优秀作业 一子惑于坐,不得解:其同桌欲得第一则得第一,其欲得第一而仅得二十一,何也?
既归,言于其母:“吾岂笨于同桌乎?吾与之同听先生之言,同一于课业也!”其母望之,未语。其所以不应者,欲为其子寻妙解也。
小学既毕,虽刻苦于前,然亦未能逾越同桌也。然相较于前,乃得以提升矣。以奖励故,其母遂领其观海。
今其子早已不惧名次矣,因其以举校一级甲等之佳绩为清华所取。寒假归,校要其讲学于学子及家长,乃讲幼时之事:“吾与母坐于沙滩,吾母指前言于吾曰,尔观夫争食之鸟于海边,及浪扑过,速起飞者,小灰雀也,振翅二三即升空矣;而海鸥拙矣,其必用时极长乃翔于空。然诚能飞越大西洋者,海鸥也。因其飞之不息也。”
2014届(5)班
本单元的话题是“Women of Achievement” (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 , 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理想与追求、不同经历的杰出女性, 探讨女性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贡献, 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单元结构包括: 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 e a r n i n g a b o u t L a n g u a g e , U s i n g L a n g u a g e ,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
词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意思的展示或用法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使用。只有通过运用, 学生才能掌握所学到的词汇。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就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 不断地认识新词汇, 运用新词汇。笔者特别设计了几个小环节, 包括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单词, 系统地、反复地学习单词, 最后的小作文写作设计等等。所有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所学的词汇, 真正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人抽取的是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离开了词汇, 学生就无法正确地表达思想。黑体词汇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 是教学重点。黑体词汇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不理解和掌握这部分词汇, 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本单元的两篇阅读话题, 所以黑体词汇的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精确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词汇, 是提高本单元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
学生情况分析: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普通高中, 虽然是年级的重点班, 但是班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学生词汇量不丰富, 不能准确地记住单词并灵活运用, 许多学生对学英语的热情很高, 但是不愿意下功夫花时间去记单词。本节课是词汇课,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单词, 但在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预期在学完本节课后, 学生不仅能正确的读准单词, 记住单词, 还能将单词正确地应用到具体的场景里。
三、教学目标分析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大部分学生能记住所有单词, 会在具体情景下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汇写小短文。教学指导:将知识直观呈现, 从易入手, 使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通过看图片说词汇、头脑风暴等游戏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通过设计梯度练习,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和理解词语的能力。这里可以用学过的单词替换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也可以为了引出新单词的讲解, 用本单元所学新单词去替换旧单词。同时注意该词在句中的用法, 让学生反复用所学词汇造句、模仿, 记住单词;让学生小组合作, 编句子写短文。这样一来, 学生既掌握了单词又学会了应用, 词汇的运用能力比过去有所提高, 一举两得。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认读, 拼读, 逐渐掌握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并能在特定的句型下, 准确地选择这些黑体词汇。
look down upon, come across, refer to, deliver, behave, observe, intend, argue…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而灵活地运用这些黑体词汇, 并用这些词汇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1: Leading-in. (2mins)
T: Show a famous beautiful woman’s picture andask who she is?
Ss: Answer the question; “She is a famousactress: Audrey Hepburn.”
T: Introduce Audrey Hepburn’ famous works, andlead in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know other greatwomen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his unit. At first, let uslearn about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导入课文, 激起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Step 2: First impression on the new words. (10mins)
首先让学生给所学的词汇分类, 然后再进行以下活动 :
Classify the words into groups.
n: human being
n&v: campaign, shade, respect, crowd, support
v: 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deliver
phrases: move off, lead a ..life, refer to, lookdown upon/on, by chance, come across
Activity 1: Guess the meaning of each picture.
T : S h o w s t u d e n t s s o m e p i c t u r e s a n d a s kstudents what it is or what they are doing to lead tothe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直观形象地引出新单词:human being, crowd, shade, campaign, respect, argue, observe,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Activity 2: Brainstorming. (系统记忆法)
Dialogue 1:
T: Can you express “respect” using another wordor phrase?
Ss: Look up to.
T: Good, and what is its opposite meaning?
S: Look down upon/on.
T: Well done, can you think of other phrases withthe verb “look”?
Ss: Look at, look for, look into, look through, lookout…
Dialogue 2:
T: I came across Zhang Xue in the street yesterday.That means that I met her unplanned. Do you knowthe meaning of “come across” in this sentence?
Ss: It means“偶然遇见”.
T: Great! You are very clever! Can you think ofmore phrases about “come”?
Ss: come out, come in, come up with, come into, come by…
设计意图:通过已知词汇“respect”, 引出其近义词“look up to”, 又引出新单词“look down upon”。这个动词, 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所有关于这个动词的搭配, 既学了新短语, 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短语, 扩充了词汇量。
Activity 3: Give the word correct meaning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情境记忆法)
根据语境猜词义:
1. A. 投递, 运送B. 发表 ( 演讲等 ) C. 宣布, 助产, 接生
(1) The mailman delivers the mail twice a day inthis area. ( )
(2) She delivered a healthy baby. ( )
(3) She will deliver a speech about how to studyEnglish tomorrow. ( )
2. A. 参考, 参阅B. 把……称作C. 指…而言
(1) Complete the exercise without referring toyour notes. ( )
(2) When I said someone is stupid I wasn'treferring to you. ( )
(3) Don't refer to your sister as a silly cow.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词汇, 注意一词多义。
Activity 4: Filling in the blanks. (6mins) (重复记忆法)
(1) 过着幸福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2) 过着简朴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3) 过着艰苦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4) 过着凄惨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5) 过着舒适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设计意图:不同的句子, 相同的短语。通过更改短语前的修辞, 不断地重复, 让学生掌握“lead a…life”这一短语的用法。
Activity 5: Replace the words or phrasesusing new words. (以旧带新法)
(1) The guard waved the f lag and the train got away.
(move off)
(2) It happened quite by accident.
(by chance)
(3) She is in favor of the president’s opinion.
(support)
设计意图:以旧带新, 通过近义词帮助学生学会新单词。既复习旧单词, 又掌握新单词及短语。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5mins)
T: Play the tape and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to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words.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 to read in awhisper.
Ss: Read for each other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in pronunciation.
设计意图:学生对单词已经有了初步印象, 再放单词录音, 学生更印象深刻。让学生跟着录音读, 同伴互读, 从根本上纠正发音。掌握标准的发音是学习词汇的关键。
Step 4: Some usages of the key words: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8mins)
Group work: Make students look up the usage ofthe following words by referring to their dictionaries.Then ask a speaker of each group to explain a wordto other students. (Each group chose one word toexplain) , students have right to ask questions.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讲解单词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小组合作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意力更加集中。有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再加以完善和补充。
Step 5: Have a competition. (5mins)
Activity 1: Filling in the blanks.
(1) They were observed _____ (enter) the bank, so someone dialed 110.
(2) We are always arguing _____ each other_____ money.
(3) The book is intende ____ advanced learners.
(4) No matter what you have achieved, you haveno reasons to look down ____ others in your fi led.
(6) The lecturer move ____ before the audiencecould raise any questions to him.
Activity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 English.
(1) 我知道在学校如何 ( 守规矩 ) 。
I knows how to ______________ in school.
(2) 你可以 ( 在字典里查 ) 这个单词的意思。
You c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find themeaning of this word.
(3) We sh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常尊敬 ) our English teacher.
(4) You’re to ___________________ ( 把这些花送到 ) before 10.
(5) 我昨天偶然碰到了一个老朋友。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terday.
(6) 我出生的时候, 我的祖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When I was born, my grandpa ______________.
(7) In the old days, his father was not able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______ ( 支撑 ) his family.
设计意图:竞赛的练习题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帮助学生重复记忆所学词汇, 印象更深刻。
Step6: Try to make a short story using thewords we learnt today. (at least 8 words shouldbe included) (10mins)
T: First make students in groups to write one ortwo even more sentences including the words welearnt in the class. Then try to connect the sentencesusing conjunctions.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的翻译、写句子、写短文, 逐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单词的印象, 逐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词汇的能力, 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胜利的自豪感。
范文展示: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小组词汇竞赛
2. 小组合作写出的小作文
评价方法:
1. 《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2.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 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 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
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
3. 《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4. 右图的工具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
A. 夏朝 B. 北魏
C. 南朝
D. 唐朝
5.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6.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 《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
①国家统一 ②商业兴盛 ③城市发展 ④文化繁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9.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 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
A.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10. 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
A. 白银 B. 棉布 C. 丝绸 D. 鸦片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何突出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上述两段文字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1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荼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必修一离子方程式】推荐阅读:
化学必修一离子方程式12-20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3-17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总结讲解03-04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10-26
离子反应辅导教案07-06
离子反应2教案12-23
离子共存归纳总结01-14
18离子教学案01-15
教授锂离子电池07-11
离子教学设计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