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再审申请书(样式)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事再审申请书(样式)(精选10篇)

民事再审申请书(样式) 篇1

申请再审人:(再审申请人基本情况。自然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及有效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写明名称、住所地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

被申请人:(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自然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及有效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写明名称、住所地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方式)

申请再审人对中级人民法院()XXXX字第号不服,申请再审。

申请再审法定情形:(要求针对民事诉讼法第179条,具体写明到哪一项)

诉讼请求:

申请再审法定情形、诉讼请求依据的具体事实、理由及证据:

一、(例如: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

二、(例如:原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

三、(例如: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

★叙述要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首尾呼应★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手写签名或者盖章)

民事再审申请书(样式) 篇2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概念辨析

(一) 程序启动权

再审之诉, 就是将宪法所规定的申诉权利, 将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利, 提升为一种诉讼权利。[1] 《民事诉讼法》第178条, 明确了当事人是再审程序启动的主体, 由此可知, 当事人享有再审程序的启动权。当事人作为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 要想享有进入审判的诉讼权利, 前提是必须取得合格的“诉者”身份;诉权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法上“实然”的权利, 也就是基于诉权, 当事人取得“有权”向法院申请再审的权利。而该项诉权通过当事人的行使转化为程序的启动权, “诉权”给予当事人参与再审程序的场景, 而启动权则给予当事人打开场景的钥匙;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打开场景的行为, 而钥匙就是其手中打开场景的权利。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作为当事人手中的一项权利, 由其行使来启动再审程序, 是一项程序启动权。

(二) 裁判请求权

从民事诉讼的“私权”角度而言, 请求裁判权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请求, 要求法院做出正义判决的一项私权利。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作为一项请求权, 其最基本内涵应该是一项程序性的权利, 明显区别于审判权、检察权等。同时, 该项权利是一种可选择性的权利;当事人可自由行使的一项程序性权利, 当事人基于其自身的意思表示, 其可选择请求法院审理裁判, 也可选择放弃请求法院审理裁判, 法院、检察院都无权干涉。作为一项受益性的权利, 实质上是请求法院积极地予以公正裁判, 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再审程序一旦启动, 审判权有效实行, 不管结果偏向何方当事人, 对双方当事人都是公正的, 也维护了判决的既判力和审判的公信力。所以, 笔者认为, 从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上看,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是一项受益性的裁判请求权。

(三) 期待公正审判权

从当事人的程序启动的期待夙愿来看,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除了期待能启动再审程序外, 更为期待的是程序被启动背后能被公正审判的心愿;从权利的价值取向来看, 审判权的存在是以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等权利为价值取向的, 裁判请求权是审判权存在的前提。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从权利的价值取向以及诉权的角度,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是作为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当事人享有的向法院请求裁判, 并期待获得公正审判的一项程序性请求权。

二、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法理内涵

(一) 程序主体性原则

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是从诉讼制度“为谁而存在”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程序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 不仅不应沦为法院审理活动的客体, 相反, 应赋予对程序的进行有利害关系的人以相当的程序保障。”[2] 我国学者江伟的观点表达的是程序为谁而存在的问题, 他的观点明确地表示程序为当事人而“活着”, 当事人是推动程序向前发展的主体。从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角度, 法院和法官应当赋予和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有自主、自治的权利, 能够自主决定是否起诉或撤诉、起诉和权利主张的范围以及提供何类证据, 并且能够自主选择判决或调解的结案方式, 其表现为是否需要接受再次审判的选择权;一旦行使了, 该项权利就得到了实现, 也随之归于消灭, 新的当事人的权利也会在再审程序被启动之后生发出来。当事人就应当预见由此可能带来的结果并为此负责。程序主体性原则它所强调的是诉讼当事人的主体性, 仅是程序上的主体, 为的是实现程序性的正义。由此看出,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向法院行使了, 不论法院是否决定启动再审程序, 只要当事人行使了该请求权, 它就符合法律对程序运行的要求, 也就体现了程序的正义。当事人应成为诉讼活动的实质参与者和主要支配者, 整个程序都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和尊严, 保障其行为自由。站在法哲学的角度, 对再审程序启动主体之一的当事人, 在程序启动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从哲学意义上的主体, 到由法所统摄的现实世界的法权主体, 再到诉讼程序之主体, 当事人之主体姿态经历了一个由精神领域到物质领域、由“应然”世界到“实然”世界不断展现的过程[3] 。

由此可见,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所要求的当事人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基础和应有之意;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内在的精神之一是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自主决定”的权利, 并应免受审判权的干扰, 它从以“权力”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转变为以“当事人权利保障”为中心。这正是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价值所在。

(二) 处分原则

1.从“私权自治”角度

当事人申请再审权是公民私权领域的一项程序性权利, 它的存在是基于处分原则的内在要求的。当事人的处分权原则的确立最主要是基于对当事人“私权”的尊重和保护考虑, 也体现了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最大区别。从宏观的角度而言, 处分原则所包含的当事人的处分权包括对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处分两个方面, 而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属程序权利的处分权, 一方面是再审程序的申请启动权, 这主要体现的是对古罗马法中的“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的诉讼规则的延续。另一方面是攻防手段的选择权, 民事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采取何种诉讼策略、手段, 均由其自己决定。这正如日本著名法学家兼之一所言:“当事者以什么样的事实作为请求的根据, 又以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或者不存在, 或是否希望启动再审, 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领域”。[4] 解决民事案件的一个重要司法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对诉讼程序的起始、终结以及具体诉讼权利的支配和处分, 均应以当事人本人的意思而定。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承认与否, 程序主体在诉讼程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为一定的诉讼行为。而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为当事人提供了选择行使或放弃的空间, 是由当事人的意志来管理该项权利的。

2.从“程序利益”角度

当事人的合意反映了民事诉讼内在的、客观的要求。也就是说, 当事人只有在不压抑自己意愿的前提下与对方共同形成了使双方都满意的关系, 才是解决纠纷的最为理想的途径, 也实现了程序存在的意义。而民事诉讼法承认当事人处分权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对系争实体权利的支配权, 也是为了使当事人藉此追求程序利益, 以同时维护其受宪法保障的财产权、自由权等。[5] 笔者认为,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所要实现的是对再审程序启动之后期待得到公正审判的程序利益, 它的存在以已存在的实体利益为前提, 在当事人的自由支配下得以行使。它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当前法律环境之中当事人“私权自治”理念与当事人追求程序利益的契合。

三、对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建议

(一) 明确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适用案件类型

笔者建议将其适用的案件类型明确为三类:1) 涉及人事的案件 (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 ;2) 损害案外第三人利益的案件;3) 原审存在根本有违审判的正当性等案件。同时, 建议立法机关将此纳入再审申请制度的司法解释范畴, 以保障实现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民事诉讼法》应当明确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具体行使范围, 尽量避免模糊规定。当事人的某些诉讼权利具有一定的行使范围, 这个范围规定不明确, 或者确定的范围过小, 不仅均将意味着该项诉讼权利的内容不充分, 而且在行使时缺乏可靠的保障。[6] 因为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是否有效, 将由法院来审定。也正是基于此, 法律对当事人诉讼权利行使上的任何模糊规定, 事实上都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强化, 同时是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能量的削弱。

(二) 确定再审程序启动主体行使权限的次序

首先, 对于“涉及人事的案件”及“涉及案外第三人利益的案件”, 先由当事人选择是否行使申请再审权, 如果当事人主动行使申请再审权的, 检察机关则无需行使抗诉权;如果当事人放弃行使申请再审权的, 检察机关不得依职权提起抗诉, 除检察机关基于检察监督职能对严重违反程序正义的私权益案件提起抗诉外。

其次, 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于《民事诉讼法》第179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对比检察院抗诉事由的规定, 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事由是相同的。当事人的申请再审的事由尽管与检察院的抗诉事由完全一致, 但从案件的性质和检察权、审判权等公权力的分工方面看, 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适用案件的类型与检察抗诉权适用案件的类型是不可能相一致的。对于因“原审存在根本有违审判的正当性等案件”, 当事人如果与检察机关同时行使再审程序启动权时, 建议法院应优先受理当事人的请求;如果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行使申请再审权的, 检察院认为程序问题严重, 影响裁判的公信力的, 检察院可以依其检察监督权提起抗诉;若此时检察院不行使抗诉权的, 法院认为有必要的, 可以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基于对法院裁判的既判力考虑, 既没有侵犯当事人的诉讼处分权, 又保障了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

最后, 当法院的启动权、检察院的抗诉权与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行使存在次序时, 笔者认为, 法院的启动权应当置后, 属于保障公私权力 (利) 的最后道防线, 而不应该完全取消法院启动再审的权力。因为再审程序的司法价值取向更为注重的是程序的救济功能。[7] 在再审程序启动权限的设计问题时, 应对所需救济的利益进行一定的衡量, 对确实有必要救济的才能给予救济。

(三) 适当规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权

一方面, 尽管《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方面增加了一个例外规定, 即:“二年后据以做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 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行为的,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但是, 此次的立法修改却未将当事人对生效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期限做出明确地规定,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应当对当事人对生效调解书的申请再审期限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制, 以确保当事人申请再审权行使的秩序价值。

另一方面, 《民事诉讼法》对于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行使次数没有具体规定, 容易产生当事人滥用申请再审权的现象, 产生不必要的诉累。所以, 基于当前我国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受理程度, 笔者建议立法明确规定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行使次数及相关的救济措施, 适当规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合理、合法地行使。

四、结束语

站在诉讼法理的角度,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所要求的当事人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基础和应有之意;而当事人的处分权原则的确立最主要是基于对当事人“私权”的尊重和保护考虑, 申请再审权的享有和自主行使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主体性地位的要求和体现。面对当前《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保障尚存在不足, 笔者认为从前上述三点建议尤为重要, 并深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民事程序法的发展, 人们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认识将不断加深, 当事人申请再审权也将得到不断完善。

摘要:当前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实现没有加以系统确定, 忽略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处分机能和程序利益。本文从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和处分原则入手, 以“私权自治”理念和“程序利益”角度为支点, 分析该项权利存在的必要性, 对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程序主体性原则,处分原则,建议

参考文献

[1]江必新.论创新和完善审判监督纠错机制[J].人民司法, 2011, (15) .

[2]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2-3.

[3]黄娟.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研究——兼谈中国民事诉讼现代化之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5.

[4][日]兼之一, 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白绿炫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5]邱联恭.程序选择权之法理——着重于阐述其理论基础, 并准以展望新世纪之民事程序法学[A].民事诉讼法之研讨 (四) [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3:580.

[6]张晋红, 余明永.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J].法学评论 (双月刊) , 2000, (06) .

民事再审申请书(样式) 篇3

关键字: 拍卖裁定 救济 再审

引言:从一个案例说起

X市压缩机公司因与C县英轩实业有限公司纠纷一案,经当地县人民法院判决压缩机公司败诉,并对压缩机厂的土地与房产进行了查封与拍卖。C县人民法院于2010年10月15日签发了查封压缩机厂房屋与土地的裁定书,并于2012年11月27日对查封的土地和房产进行了拍卖。事实上,在C县人民法院查封压缩机厂的土地与房屋之前的2010年9月25日,J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查封了压缩机厂名下的所有土地与房产,并与2012年5月和2013年3月进行了续查封。因此压缩机厂的土地与房产始终处于S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查封状态。压缩机厂因此向英轩实业所在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再审申请,S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申请再审须知》和《民事诉讼法》第154条和225条的规定,对裁定再审、发回重审、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中止或者终结诉讼等诉讼程序性裁定及财产保全、先予执行裁定、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裁定该案再审申请不予受理。此裁定作出后,压缩机厂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8条"人民法院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除作出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自行解除和其上级人民法院决定解除外,在财产保全期限内,任何单位都不得解除保全措施"规定可知,只有查封裁定的J市中级人民法院才有权对压缩机厂的土地与房产进行拍卖,而C县人民法院无权拍卖压缩机厂的土地与房产。因而申请再审。对于此案,笔者认为,S市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压缩机厂的再审的理由只单列法条不讲法理无法令申请人信服。基于此,笔者针对本案中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再审的理由作出法理分析,从而为司法实践的运行提供建议。

一、民诉裁定再审救济问题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审判和执行程序中的程序问题以及特殊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具有结论性、权威性的判定,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①。当执行裁定出现错误时必然需要有相应的救济措施予以救济。《民事诉讼法》第154条对裁定的适用做了规定,而针对各裁定错误的救济方式却规定的较为分散。比如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54条第二款不予受理裁定 、驳回起诉裁定、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可以通过上诉予以救济。很少允许当事人申请再审;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208 条做出规定:对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裁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那么其他的裁定,比如本案中压缩机厂针对C县人民法院错误裁定拍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能不能通过再审的方式救济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申请再审须知》中关于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是否具有法理基础呢?

综合《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检的一些批复可以看出我国的立法中明确规定的可以申请再审的只有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按撤回上诉处理的裁定。因此就出现本案中压缩机公司因为C县人民法院的错误裁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第6项规定而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而不予受理。我们都知道: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起再审的主体包括当事人、人民法院、检察院;而大多数的上述司法解释主要规范的都是由检察院向法院提请抗诉再审。那么针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是否符合法理和法律依据呢?

二、本案中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法理分析

事实上,不仅仅是S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错误不允许申请再审,在司法实践中,当前人民法院针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错误申请再审一般都不予受理,据笔者查阅资料所知某法院裁定执行白美才申请执行白德才财产案中,后白德才针对此执行裁定向法院提出再审,法院最后经审判监督部门审查后以受理了白德才的再审申请。那么人民法院普遍对执行裁定的再审申请不予受理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呢?理论界普遍认为非讼程序当中应适用非讼法理。而非讼法理要求在非讼程序中由职权主义快速推进程序进行,采职权探知主义而不适用辩论主义。由此,对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一般而言保障较弱。法院以职权推进程序、调取证据而不必听取当事人意见。更特殊的是,非讼程序并非为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设立,并不确定实体权利义务,因此,一般其裁判不具有羁束力和既判力,法院可以依职权变更或者撤销。基于以上非讼法理,在非讼程序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和结果性裁定,当事人都不可声明不服。②正是基于此诉讼法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申请再审须知》规定:对裁定再审、发回重审、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中止或者终结诉讼等诉讼程序性裁定及财产保全、先予执行裁定、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

另一方面讲:法院作出的裁判一经生效就具有既判力效力,不容更改。我国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特地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设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纠错审判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以作为纠正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定的一种补救程序。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针对的对象是"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有人据此主张生效执行裁定发现错误的当然适用于审判监督程序。实践中有的法院也依此操作。仅从第一百七十七条的字面文义解释,似乎生效错误执行裁定的纠错也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

(一)执行权与审判权本质差别决定了执行裁定不能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判与执行都是民事诉讼中保护当事人民事权利的程序。二者构成民事诉讼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在本质上二者存在根本区别。

(二)从立法体例上讲,《民事诉讼法》中审判监督程序是审判程序一编中的一章,而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是各为一编,分别为总则指导下相互独立的不同部分。审判监督程序的效力不应及于执行程序。

(三)从实际运作过程看,根据民诉法第一百八十四条之规定,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实际上就是重新适用一审程序、二审程序进行审理。一审、二审的审理程序在诉讼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执行裁定究竟是按照什么程序作出法律并无规定。

注释:

①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②王林清,刘鹏飞:《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王林清,刘鹏飞:《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4期;

[2]黄良友:《论民事再审之诉的客体》,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4

再审申请人(原审原告,二审上诉人):王亚娟,女,1959年2月12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堡子村六组。

再审被申请人:郑州铁路局,法定代表人:张军邦,系该铁路局局长。住所地:河南省郑州市陇海路106号。

再审请求

请求对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2010)郑铁中民终字第6号民事调解书依法决定再审,撤销该调解书,并依法判决再审被申请人郑州铁路局赔偿申请人各项损失共计46万元。

事实和理由

事实

二00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十时左右,王亚娟之女王娜娜(1980年5月5日出生)在郑州铁路局管辖的焦枝铁路线王庄火车站东两公里处被L101次火车撞死。王娜娜被撞死后,申请人多次找被申请人郑州铁路局要求赔偿未果。此后,申请人王亚娟及该案另两个原告郭德义、岳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洛阳铁路运输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原告郭德义、王亚娟、岳霄的诉讼请求。申请人不服,依法向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提起上诉。

本案上诉后,申请人王亚娟就没有再委托一审的诉讼代理人骆健康代理二审的诉讼。申请人王亚娟一审中的委托代理人骆健康在没取得王亚娟委托授权的情况下,仍以王亚娟委托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在没有征得王亚娟同意的情况下,与对方签订了调解协议,签收了调解书。现在该调解书(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2010】郑铁中民终字第6号民事调解书)似乎已生效。

申请人认为,在申请人没有授权委托的情况下,骆健康是无权代理申请人诉讼的,更无权代替申请人与对方签订和解协议。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9条第1款、第2款(委托代为诉讼,应当有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进行和解必须有当事人的特别授权。)及第182条(调解违反自愿原则),该诉讼行为及调解书对申请人无效,且申请人至今也不承认该诉讼行为,故此认为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对该案的审理程序上有重大错误,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再审予以纠正,故此申请。

此致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5

申请再审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刘××,男,**××年×月×日出生,汉族,个体工商户,住××省××市××路××号。邮寄地址:××市××路××号。联系电话:139××××16。

委托代理人××,男,法律工作者,住××省××市××路××号。邮寄地址:××市××路××号。联系电话:139××××。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公司。住所地××省××市××路××号。邮寄地址:××省××市××路××号。

法定代表人××,经理。

委托代理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公司。住所地××省××市××路××号。邮寄地址:××省××市××路××号。

法定代表人××,经理。

申请再审人××与被申请人××公司及一审被告××公司××纠纷一案,不服××省××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年××月××日(××)××终字第××号民事判决(裁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之规定,向××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一、再审请求

1、请求撤销××省××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字第××号民事判决第×项;

2、﹍﹍﹍;

3、﹍﹍﹍;

二、申请事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第×款第×项:(具体法律条文内容);第×款:(具体法律条文内容);﹍﹍﹍特申请再审。

三、具体事实和理由

1、申请事由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第××项第×项,具体理由如下:

﹍﹍﹍

2、申请事由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第××项第×项,具体理由如下:

﹍﹍﹍

综上所诉,﹍﹍﹍

此致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自然人签字并加摁手印)

(法人或其他组织加盖公章人)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6

法定代表人:孙xx 职务:董事长

单位地址:xx省xx市工农西街xx号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林xx,女xx年4月27日生,汉族,住xx省xx县xxx镇xx村xx号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杨xx,男xxx年5月14日生,汉族,住xx省xx县xxx镇xx村xx号。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姚xx,男,xxx年2月8日生,汉族,住xx省xx县xxx镇xx村xx号

申请再审人xx省xx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对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xxx)旌民初字第928号及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xxx)德民终字第147号民事判决不服,现申请再审。

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1、《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2、《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六款的规定“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再审请求

1、请求撤销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xxx)旌民初字第928号及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xxx)德民终字第147号民事判决。

2、依法改判再审申请人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申请再审的事实与理由

一、原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

原判决认定再审申请人对肇事车辆享有控制管理权,并认定再审申请人收取的服务费是管理费,原审法院对该事实的认定缺乏证据证明。

再审申请人是以分期付款方式将车辆出售给被申请人姚xx的,双方是买卖合同关系。因被申请人姚xx未付清购车款,再审申请人依据《合同法》第134条的规定在车款未付清前保留该车辆的所有权,故该车辆登记在再审申请人名下,实际上再审申请人就是保留了车辆的一种处分权,也就是说购买方在未付清车款前不得处分该车辆。依据双方签订的《分期付款购车合同》的约定,再审申请人仅对车辆代缴各种规(税)费,再审申请人收取一定的代办服务费,再审申请人实际提供的是一种劳务服务,原审法院认定收取的服务费为管理费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原判决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判决再审申请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明显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了三种行为承担责任,一是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义务;二是由于过错侵权的;三是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该承担责任的。再审申请人的行为没有违反《民法通则》第106条的规定。再审申请人依据《合同法》第134条的规定,在被申请人购车款未付清前保留该车辆的所有权符合法律规定,合同中附条件的约定其缴纳服务费也不违反法律规定,因为由于分期付款的存在,再审申请人要对该车税费、规费等上进行代收、代缴,再审申请人提供的是一种劳务服务,并不是一种对车辆运营的管理行为,收取的是服务费而不是管理费。对车辆的占有、管理掌控权和收益权都由被申请人姚xx享有,再审申请人发放营运手续并不是对车辆的占有、管理和掌控;收取服务费也不是对车辆的运营获取利益,运营利益也归被申请人姚xx。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释(xxx)第38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所确定的原则,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的原则,一是运行支配权,即谁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二是运行利益的归属,即谁从车辆的运营中获取利益。被申请人姚xx已实际占有并控制了车辆的运行,车辆的运行利益也归其所有,因而被申请人姚xx是实际车主。所以本案赔偿责任应由实际车主姚xx承担,而且双方在《分期付款购车合同》第六条中也约定了在其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民事责任均有被申请人姚xx承担。。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属于侵权之诉,再审申请人不是本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人,其收取服务费(即便按原审法院认为的收取的是管理费)的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对事故的发生也没有主观过错,再审申请人的行为不符合侵权案件的构成要件,判令再审申请人承担赔偿责任也没有法律依据。

任何一部法律都没有规定对车辆收取服务费(或按一、二审所认定的收取的是“管理费”)就要承担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判令再审申请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更是没有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的故意、共同的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的侵权,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三十条: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再审申请人不是侵权人,当然不构成共同侵权。民法通则规定连带责任仅有四种情况:(1)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2)连带责任保证的连带责任;(3)合伙之间的连带责任;(4)代理关系当事人的连带责任。除此之外民法通则就没有其他连带责任的规定,因此,连带责任的适用是严格的,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时才能适用。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判决再审申请人承担连带责任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也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综上所述,一、二审法院认定基本事实缺乏证据 ,适用法律错误,因而导致错误判决,为了维护申请再审人的合法权益,依据《民诉法》第179条第2、6款的规定,特向贵院申请再审,希望贵院辨法析理,公正审查,公正审理,支持申请人的再审请求。

此致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申请再审人:xx省xx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民事再审案件审理范围探究 篇7

我国现行再审制度是建立在审判监督权和检察监督权基础之上的, 建构在这种权力基础上的审判监督程序没有能够与民事诉讼的特性、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整合, 从而导致了再审制度与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原理的紧张和冲突, 现行再审制度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大多源于这种紧张和冲突。虽然民诉法的修改对审监程序进行了修正, 但是构建更为科学的再审之诉制度仍然是民诉法追求的目标。因此有学者认为, 应当将再审制度的基础置换为再审诉权, 将再审制度建立在再审诉权的基础上, 按照诉的原理建构再审之诉。这种置换与重构不仅符合民事诉讼特性, 也符合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要求。对于这个论断不是本文的探讨重点因此不便展开论述。不远的将来我国有可能建立再审之诉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再审之诉制度的理念来指导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工作, 以使我们的再审程序更具有科学性。

再审之诉具有二元性, 但是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具有唯一性。再审之诉与普通诉讼不同, 普通诉讼法院只需对当事人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审理, 法院直接面对的就是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 而在再审之诉中, 法院必须首先对当事人有无再审理由进行审理后, 方可能转入对当事人原先争议民事法律关系的审理, 再审之诉的这种构造决定了再审程序的阶段性, 即第一阶段为再审理由有无进而是否废弃原判决之裁判。第二阶段为对原诉讼之诉讼标的之裁判。这种阶段性不同于普通程序中的程序递进关系, 它体现并服务于再审之诉的双重目的性。[1]依二元论设计再审程序, 能突显再审之诉的双重目的性, 符合再审之诉之制度功能, 另一方面, 再审程序阶段性的特点, 使当事人在不存在再审理由时, 不必进入对原诉讼的审理, 从而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有鉴于此, 有学者主张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的二分肢说。也有学者认为:再审事由是再审之诉的诉讼要件之一, 法院虽然要对是否存在再审事由进行审查, 但并非法院要审查的事项都是诉讼标的。考察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一个基本点是要看再审之诉中, 当事人所要诉求的究竟是什么, 当事人的基本诉求才能构成法院在整个诉讼审理的核心, 否则就丧失了“标的”的基本含义。当事人的根本诉求并不是寻求撤销原判决, 而是通过撤销原判决, 最终实现自己权利的救济。因此要求法院对原诉讼中的权利义务进行审理裁判才是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将法院所有要审查的事项都作为诉讼标的, 必然导致诉讼没有标的, 没有核心和重心。诉讼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又有不同的阶段, 显然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法院审查的事项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有机连结的诉讼程序总是有一个诉讼标的贯穿于其中, 成为法院所要裁判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赞同单一诉讼标的论的观点。

在再审之诉的制度下, 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对于审理范围的确定具有决定作用。

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再审之诉制度是不能排除在外的。我们在对待处分原则时, 一般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认可处分原则的作用: (1) 民事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诉权而开始, 因当事人自主的撤诉行为而结束。没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开始民事诉讼程序。“不告不理”原则就是处分原则的体现。上诉程序的启动也是由当事人决定。当事人在一审判决后, 没有向第二审法院提出上诉的, 第二审法院不能依职权开始第二审诉讼程序。执行程序一般情况下, 是在当事人即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下才能开始。 (2) 诉讼程序开始后, 原告可以放弃诉讼请求或者变更诉讼请求, 被告可以承认、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双方可以自行和解, 也可以提请调解, 并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 (3) 提出什么样的诉讼请求以及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诉讼请求的事项法院不能作出裁判。即审判对象由当事人决定。[2]

在再审之诉制度下, 当事人提出何种诉讼请求以及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但是,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 当事人有权获得法院公正的裁判, 这既包括实体上, 又包括程序上的, 所获得的裁判没有体现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公正时, 该裁判就没有正当性, 应当予以否定。为实现终局判决既判力的正当性, 从而保护当事人获得公正的裁判, 就必须以完善、合理的程序制度作为其程序基础。民事诉讼中设置审级制度, 其目的就在于当一审法院对争议案件经过审理并作出裁判后, 如果该裁判因存在瑕疵而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时, 当事人可以借助于行使上诉权, 通过上诉审程序以便从程序上保障将来终局判决的既判力具有正当性。但是, 即便这样, 也可能因法官的认识能力、当事人的诉讼能力以及诉讼事件的时间、空间等原因而导致终局判决不具有正当性, 为使受不正当终局判决损害的当事人的私权利益得到应有的程序救济, 再审程序制度的设置非常必要, 其目的就在于直接否定欠缺正当性的终局判决的既判力。由此可见, 现代法治理论所确定的当事人有权获得法院公正裁判的理念, 必然决定了对判决既判力正当性的追求成为构筑民事再审制度的程序目的。[3]由于再审之诉制度同时具有审查原审判决的既判力是否具有正当性的要求。因此, 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应当限于当事人原审中的诉讼主张范围, 对于超出原审诉讼主战的诉求不应在再审案件中进行审理, 否则就无法判断原审案件的正当性。因此, 当事人的处分权相对普通程序而言, 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 限制并不意味着处分原则的排除。

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 用再审之诉的理念来确定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 使再审案件的审理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的理念

下面根据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的不同, 分别对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进行探讨。

(一) 按一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

按一审程序审理的民事再审案件从再审程序的启动原因上有以下三种情况:法院依职权、检察院抗诉和当事人申请。

1、首先来看依当事人申请而启动的民事再审程序。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而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法院首先启动的是再审申请审查制度, 经过合议庭的审查和通过法院审判委员会的讨论, 如认为当事人的申请理由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提起再审条件, 法院作出提起再审的民事裁定书, 案件便进入了再审程序。审判实践中, 大多数再审案件的提起都是依当事人的申请。那么, 进入再审程序后, 对此种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如何确定呢?前文已经讲过, 在民事再审程序中, 当事人的处分权依然是发挥效力的, 基于“不告不理”原则, 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 不是法院进行审理的范围。因此, 对这类案件的审理应当针对再审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审查, 对于原审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双方没有争议的部分, 属于无争议的事实, 再审中可以直接确认。

当事人在诉讼中要求变更原审诉讼请求的情况的处理:当事人提出变更诉讼请求, 本来是属于当事人的处分权内的权利。但是, 在再审程序中, 当事人的此项权利应当受到限制。因为, 再审程序不仅要审理当事人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且要对原裁判的正当性进行审查, 如果完全依照当事人的请求而变更了诉讼请求, 也就无法对原生效裁判的正当性进行恰当的判断。因此, 在再审中, 如果当事人提出了变更诉讼请求, 应当审查原审期间当事人是否提出过变更诉求的请求, 如原审中已经提出, 而且原审法院依法应准许而未予准许, 那属于法院的审理工作的不当之处, 因而对其请求应当允许。如果当事人在原审中没有提出或者虽然提出但是依法不应变更的, 在再审中, 法院就不应当允许其变更, 当然, 从诉讼经济的角度讲, 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 则不予准许变更。

2、再审程序的设置具有纠错与救济的功能, 在上级法院指令再审或者本院院长依职权启动再审及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审理中, 如果有明确审查意见的, 对于审查意见也应当进行审理。法院依职权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当事人的申请, 因此其再审审理范围基本上与依当事人申请引起再审的案件一致。当然, 如果原裁判具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利益的, 法院的审理范围此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事人的争议范围。

3、检察院抗诉案件审理范围的确定。现行的审判监督制度将检察院的抗诉作为当然启动再审程序的一种情形。但是, 实践中, 由检察院主动依职权去对法院的裁判进行审查监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检察院抗诉案件的来源也是由当事人向检察院提出申诉, 由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诉理由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再审。但是, 因为检察院的抗诉行为具有法律监督的效力, 而民事再审制度的存在目的就在于对判决既判力正当性的追求, 法院在审理再审案件时, 就应当审查检察院的抗诉理由是否能够否定法院裁判的正当性。所以, 检察院抗诉而引起的再审案件应当对检察院的抗诉理由进行审理。但是, 检察院的抗诉理由仅仅是针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有可能引起不当裁判的因素, 而不得含有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内容, 更不能代替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 否则有违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应当由当事人自己处分, 法院据当事人主张的范围进行审理。

(二) 按二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

1、原生效裁判为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此类案件的审理范围确定方式同按一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对于当事人没有争议的内容, 法院不予审查。当事人诉求的范围不得超过原一、二审的诉求。

2、再审上诉案件。根据立法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的上诉审采取的是续审制的审理模式, 是以第一审为基础、加之第二审中提出的新的事实证据作出二审裁判的一种模式。在确定上诉审审理范围时, 则应当以一审的审理范围为基础, 结合当事人上诉后提出的事实、证据和理由对案件进行审理。因此, 二审的审理范围一般不应超出一审的审理范围。上诉人超出一审审理的范围之外, 又提出新的独立的诉讼请求的, 上诉审可以不予审理。按照处分原则, 一般情况下应当按上诉请求范围审理。但是也有例外情形, 如果上诉请求的范围与再审一审的范围不同, 应当将其上诉请求限制在再审一审的范围内。

审判实践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方法: (1) 一审处理中有明显的错误, 当事人对此未提起上诉, 能否作为二审审查的范围《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6条规定: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 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请求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根据这一规定, 实践中应当掌握的是:第一, 原审判决确有错误的, 即使当事人在上诉请求中没有提出, 二审也应当依职权对一审处理中的错误进行纠正;第二, 对于一审判决中的错误应严格把握, 主要是违背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侵害了第三人的或社会公共的利益。 (2) 被上诉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能否纳入上诉审的审理范围《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6条规定:被上诉人在答辩中要求变更或者补充一审判决内容的, 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审查。对此应把握的是, 被上诉人没有提起上诉, 在答辩状中或在开庭审理阶段提出不服一审判决的某些内容, 要求变更或撤销的, 一般不予审查。但是,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属于法院依职权应予审查的问题, 如一些程序性的错误, 或者是一审的处理违背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等, 此时, 被上诉人的诉请也应列入上诉审的审理范围。

一定时期的诉讼政策, 往往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其一, 司法者对于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其二, 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程度。前已述及, 对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 一般有保护权利与解决纠纷说之对立。主张保护私权说者, 强调按照实体法律规范所定的权利作为当事人主张和法院裁判的根据。在诉讼标的的范围上, 以法院裁判所确认的实体权利为其范围,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与诉讼标的范围一致。主张解决纠纷说者, 注重纠纷的一次性解决和诉讼经济原则。在诉讼标的范围上, 均以诉的声明为准;但在既判力客观范围上, 则或认为裁判标的与诉讼标的的范围一致, 或认为与诉讼标的的范围不一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程度有关。[4]就我国司法实践和社会国情的背景下,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应当以“合理维护和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和程序利益”为目的。这一定性符合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 也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党和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人民审判工作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追求。同时, 从我国民事诉讼中律师作用发挥程度、法官素质的高低以及大众法律意识和诉讼观念等情况来看, 目前, 我国的民事诉讼政策更应侧重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因此, 在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问题上, 应当坚持处分原则的适用, 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不受到非法和不当的限制, 在此基础上, 结合再审程序的特殊性质, 对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作一定的合理限制, 以充分体现民事再审制度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海生著.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17卷第2期 (总第73期)

[2]张卫平著.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

[3]杨秀清著.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河北法学.第22卷第5期

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问题初探 篇8

摘 要 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重要程序,关涉到民事诉讼的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法院、当事人均可成为启动主体。但是这样的规定显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一规定的瑕疵进行研究,以期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民事再审 启动主体 问题初探

一、引言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的启动主题的规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无论是1991年民事诉讼法还是2007年10月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民事再审的启动主体,但是无论是那种规定,都存在着很大争议。

二、当下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一)法院作为再审启动主体之一及问题

无论是1991年民事诉讼法还是2007年10月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法院行使公权力依然是启动再审程序的主要方式,这一点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构成了我国再审程序的主要特点,这在世界各国都是比较罕见的。可见我国的再审程序的启动具有明显的职权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点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认为有违法院的中立原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权力滥用和滋生腐败,如有学者认为“只要法院有这种权力,又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那么它就很容易被滥用,最终将是以法院而非当事人为主发动再审①”。另一方面法院的角色不能有效的定位,违背了民事诉讼理念,因此主张废除法院作为启动再审程序主体的资格。依据法律规定,法院自己可以提起再审,即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认为需要再审的;各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上述规定同样在学术界波澜不断,笔者认为该规定主要有以下问题存在:问题之一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这条规定初看没有什么问题,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对“确有错误”具体的再审情形未作明确规定,换而言之,人民法院对再审对象“确有错误”享有解释权,以“确有错误”作为法院启动再审的理由,太模糊、太随意、太主观、无法把握,這容易导致法院在再审程序中权力的恣意扩张和法院滥用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引发司法腐败,换句话说法院认为没有“确有错误”的,可以不启动再审程序,哪怕事实上存在错误,这就导致了,判断一个案件是否确有错误的恣意,完全是法院的一种“暗箱操作”的过程,于程序的公正是无益的,也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有学者认为,在未进行再审时就确定“确有错误”,反映出司法的暗箱操作,即使后来再审时进行了公开审理,此前“先定后审”的行为,也会使这种公开审理在案件质量上甚至公信度上大打折扣②。这种行为会降低司法的威信,使人们逐渐丧失对司法的信任,最终可能导致信任危机,甚至走向私立报复的道路,可见这样做的代价之昂贵。问题二是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再审没有时间限制,没有考虑当事人的意愿,不论案件是何时审结的,不论生效民事裁判、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有多长,也不论当事人的意思如何,人民法院只要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都可以决定再审,予以纠正。“在司法实践中,开启审判监督程序时,则似乎是法官的意志而不是当事人的意志起主导作用③”这就使法院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太随意,使法院在再审程序中具有绝对的权利,它可以无期限的启动再审程序,这与民事诉讼的经济原则明显是背道而驰的,也有违诉讼时效制度,同时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的,它会使已经平静下来的社会关系再起动荡。再次就是无视当事人的意愿,违背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原则,容易导致侵犯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现象发生。如托克维尔所言:“从性质上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人民法院作为裁判者只能处于中立的地位,在程序运行中只能针对请求方当事人提出的请求和主张的事实做出裁判,既然是中立裁判,必然要求裁判者在程序的启动上是消极被动的④”。由此可见司法权是一种“被动性”的权利,而且从实践上来看,如果法院自行启动再审,当事人基于自己的意愿不愿意再审,法院又当如何处理呢?另一方面也会使法官在诉讼中的中立裁决角色的形象受损。

(二)检察机关作为再审启动主体之二及问题

新的民事诉讼法对抗诉的事由和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该项制度在程序上得以完善,增强了该项制度的可操作性。但是对人民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的规定仍不完善,如对检察院抗诉的实现、次数和抗诉的案件范围没有任何的限制性规定,而由此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众多学者对检察院的抗诉再审制度提出质疑批评,认为其会产生种种弊端:(1)违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2)抗诉容易打破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的格局;(3)违背了诉权理论的基本要求;(4)影响诉讼效率,因为抗诉没有时间和次数限制。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再审启动主体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之一是造成了对当事人权利的不正当干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民事实体权利属于私权,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私权,可以自由的选择起诉、撤诉以及用何种途径来解决自己的纠纷,有权不受国家机关的不正当的干预,属于私法自治的领域。检查机关无视当事人的意愿,启动再审程序,实质上是对私权领域的侵犯,是公权力的肆意延伸,是有违宪法的精神的,与当下法制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问题之二是影响正义的及时实现和诉讼效率。英国古老法谚那样:“迟到的正义,即是非正义。”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往往不受再审时间和再审次数的限制,导致许多案件久拖不决。这样会造成司法权威的下降,使人们在内心降低对司法权的依赖,视其为一种空洞的摆设。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当事人的诉累,增加当事人的解决负担。虽然实质公正和正义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追求正义的成本过于昂贵,人们就会放弃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公平正义,诉讼效率的降低,则会加速这种行为的选择。问题之三是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也只有在两造对立且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检查机关提起抗诉,必然是代表一方当事人去和另一方当事人去诉讼,检查机关师国家机关,其在搜集证据等方面有着个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样做势必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关系,造成两方力量上的过分悬殊,这样就使案件处理的公正在当事人心中打上折扣。从另一方面看,检察机关不具有诉的利益,不是适格的当事人,容易造成角色上混乱,这些问题都迫待解决。

(三)当事人作为再审程序启动主体之三及问题

能启动再审程序的在形式上还有当事人,之所以说是形式上的,是因为现行法律的规定束缚了当事人的手脚,使这个最佳的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丧失了实质上的优越地位,沦为被动的再审程序的附庸。当事人的这种启动程序实质上是一种申请权而非发动权,真正的决定权也不是当事人而是法院,即当事人提出的实质上只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期盼利益,是否构成再审的事由是法院说了算。这种个人意见之是否被采纳,关键看法院的判断,而法院此时的判断则有了更多的考虑;在这种判断中,法院会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但是更多的考虑的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以及再审会带来的社会影响。可见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力量之微,该规定之空乏。怎么改进才能使这个真正的、最佳的当事人发挥他应有的作用,都是在再审程序重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而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真正的保障当事人的诉权,这就造成了两难境界,从实质上来说,再审程序的设置时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案件的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实际行使再审程序启动请求权时,又难上加难,保障当事人的提起再审程序的权利,是迫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在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对案外第三人是否能够拥有直接的再审权没有规定,这可能会造成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受损而告状无门,显然这也是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个明显疏漏。

三、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规定,在设计理念和立法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改革或者说找到某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深知完善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建构并非朝夕可为,必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发现问题有利于促进解决问题,笔者深信对于该问题的探索必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对该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

②周晖国.民事再审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75.

③江伟.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④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江伟.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高洪宾.审判监督与司法权威.人民司法.2001(1).

[2]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法律科学.2002(1).

[3]杨立新.新中国民事行政检察发展前瞻.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法学研究.2000(5).

民事再审申请书 篇9

被申请人:格式同上

申请再审人与被申请人因纠纷一案,不服法院于年月日作出的号民事判决,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一、再审请求:

二、申请事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款第项:(具体法律条文资料);第款第项:(具体法律条文资料)。。。。。。特申请再审。

三、具体事实和理由:

1、申请事由:一: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款第项,具体理由依据如下:

2、申请事由:二: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款第项,具体理由依据如下:

...... 综上所述......

此致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申请书当事人数量+5,并且提交U盘,把原先的判决书做成电子版。

民事再审申请书参考 篇10

再审申请人:XX,住青岛市城阳区,邮寄地址:青岛市城阳区。联系电话:XXXXXXXXX .

再审申请人:赵某,男,汉族,住青岛市城阳庄村X号,邮寄地址:青岛市城阳区。联系电话:

再审申请人:刘某,女,汉族,住青岛市城阳区。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原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青岛XX公司,住所地: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邮寄地址: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刘某,总经理。

再审申请人XX、赵某、刘某与被申请人青岛XX公司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不服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3)青民四终字第XXX号民事判决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之规定,向山东省高院提出再审申请。

再审请求:

1、请求贵院依法撤销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3)青民四终字第XXX号民事判决书。

2、请求贵院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依法支持申请人不予支付被申请人借款本金296000元及利息2040元(已计算至2012年10月8日,此后至本判决确定的给付之日的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计算)的请求。

3、请求贵院判决一审、二审、再审的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

再审事实与理由: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第四项: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第五项: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特申请再审。

具体事实与理由:

申请事由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具体理由如下:

二审法院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保证合同已过保证期,再审申请人不应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第一、根据借款人与被申请人的借款合同约定,申请人的保证期间自2012年4月16日起至2012年10月15日止,在保证期间内被申请人没有向申请人主张权利,保证期间已过,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被申请人在二审中提交的2012年10月9日向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起诉书,立案受理通知书及(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三份证据,用于证明被申请人向申请人主张了权利。从立案时间来看,被申请人于2012年10月9日提起诉讼,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但该起诉在未向申请人送达时,被申请人以起诉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申请法院裁定驳回其起诉,城阳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三十九条之规定以被申请人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于2012年10月15日作出(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被申请人的诉请。首先,被申请人诉讼请求不明确,那么被申请人向申请人主张的是何种权利?又如何认定其向申请人主张了权利?其次,被申请人一纸诉状起诉至法院,并未向申请人(即保证人)送达,告知申请人履行保证责任,申请人对此也毫不知情。反而是被申请人在可以联系到申请人、也确知申请人地址的情况下,既不向申请人主张权利也不向申请人送达诉讼文书,督促申请人履行保证责任,被申请人的行为极其不符合借贷关系中日常行为习惯的。退一步讲,即便被申请人已联系不到申请人或者,其还可以通过法院的邮寄、留置甚至公告等方式告知申请人履行保证责任,而不是在保证期间届满之际申请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再次,二审法院依据(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认定被申请人在保证期间内向申请人主张了权利是错误的,对申请人而言是极不公正的。

其实,从保证期间的立法精神来看,《担保法》设立保证期间制度,其制度价值在于:“通过立法来平衡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利益。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保证关系为单务无偿的法律关系,债权人对保证人拥有保证债权,而保证人除在主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承担保证责任外无利可图。对此,如果债权人在权利行使上没有任何限制,保证人在保证债务承担上得不到任何保护,则保证人在保证关系中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故立法必须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设立相应的救济手段,公平估量保证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双方的利益作出合理的平衡,保证人在保证期间承担保证责任,而一旦保证期间届满,保证人可籍此卸载其肩负的保证责任。”《担保法》对保证期间作出的规定其目的就在于督促债权人积极主张债权。作为贷款人的被申请人对自己的债权承担积极的主张义务,在主债务履行期满后,债权人未及时向债务人、保证人主张权利,在两次的法庭审理中,被申请人均未能提交证据予以证明。被申请人于2012年10月9日向法院提起诉讼,此日期距离申请人的保证期间届满仅有6日!即便该案法院受理后,被申请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行联系申请人主张权利实现债权,而却舍近求远,在起诉后不仅没有向申请人送达,而且又自行以诉讼请求不具体为由申请法院裁驳,被申请人不可能不知道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被申请人的行为大有为防止保证期间过期而利用法律漏洞规避风险、恶意诉讼的嫌疑。

第二、被申请人在二审中提交的`2012年10月9日向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起诉书,立案受理通知书及(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是否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已向申请人主张了权利尚且不论,单从其形成时间、证明事项等方面来看也不符合二审“新证据”的要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第二款:“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之规定,新证据应当仅限于该两种情形。因此对被申请人在二审中提交的民事起诉书,立案受理通知书及(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三份证据,不能认定为“新证据”, 二审法院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

1. 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试行)第十二条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和请求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举证不能或者举证不充分应当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第二十六条之规定:当事人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证据都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交。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二审中的新证据是指在一审诉讼中,当事人不能持有和无法取得的证据。从证据取得时间来推算,被申请人自2012年10月9日至2012年10月15日陆续取得了该三份证据,该证据也是本案保证期间是否已过,保证人是否应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的重要证据,为何却在2013年7月19日的庭审质证过程中不予提供?又为何在继续的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甚至庭审结束后都丝毫没有提及此事?即便不能认定为被申请人故意不予提供影响案件的重要证据,其在主观上也存在重大过失。因此,从证据的形成时间上,该组证据不能认定为“新证据”。

2.被申请人在庭审中一再强调,其对外出借资金系有权经营,并安排专人不定期催收款项。实际上,被申请人也长期经营民间借贷业务,并以此盈利赚取借贷利息,对于借款人、保证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相当明确清楚。在这种集团专业经营的模式下,被申请人不可能不知道2012年10月9日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受理通知书及(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是本案能否认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重要证据,为何明明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在一审中却不予提供?而是在一审败诉后才想起以此来主张保证人应当承担保证责任,对此,被申请人在二审中并未予以说明。也足以证明被申请人是对自我权利的放弃,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对于庭审前出现的证据,当事人又亲自掌握证据且明知证据的重要性,却故意不予提供,被申请人已对证据的权利内容进行了放弃,该证据自然不能在二审中作为“新证据”予以使用。

因此,不论被申请人是故意还是重大过失,其举证不能的的不利后果应当由被申请人自己承担,而不应由申请人来承担。该证据不属于二审中的“新证据”,二审法院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恳请贵院依法撤销二审判决。

申请事由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四项,具体理由如下:

对被申请人在二审中提交的2012年10月9日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受理通知书、民事起诉书及(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裁定书三份证据,申请人认为该三份证据不属于新证据,不予质证。而二审法院却在对本案有重大影响的三份证据未予质证的情况下,就予以采纳,是不合法的。

申请事由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五项,具体理由如下:

为查清本案的事实和案件的顺利审结,申请人XX于2013年12月13日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调卷申请书,请求依法调取城阳区人民法院(2012)城商初字第XXXX号民事案件的卷宗材料,该案卷所涉及的被申请人向申请人提起的民事诉讼,主张被申请人与黄XX之间借款合同的保证人XX等承担保证责任,返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申请人XX对此毫不知情,并且该案起诉书在未向申请人送达之时被申请人已申请裁驳,此后被申请人也未向申请人主张权利,申请人认为保证期间已过,不应再承担保证责任。该案卷与本案有直接的关联,而申请人不能自行调取,因此申请法院予以调阅。二审法院对申请人的申请未予调查,就自行判决,没有充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利。

综上,二审法院判决申请人承担还款责任是严重显失公正的,申请人作为借款合同的保证人,本着利于借贷双方顺利合作的意愿,提供担保,贷款人应该在债权到期后积极主张债权,而不是通过恶意诉讼加重保证人的责任,因此,再审申请人不应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恳请贵院依法再审,维护法律公正,纠正错误,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2013年12月20日

民事再审申请书【范文二】

再审申请人:滨州市xxxx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滨州市xxxxxxxxxx,法定代表人:xxx,经理。

再审被申请人:滨州xxx担保有限公司,住所地滨州市xxxxx大厦。法定代表人:xxx,董事长。

原审被告:滨州市xxxx制造有限公司,住所地:滨州市xxxxxxx号。法定代表人:xxx,经理。

原审被告:谢xx,男,19xx年x月1x日生,汉族,住滨州市xxxxxxx

原审被告:韩xx,女,19xx年x月x日生,汉族,住滨州市滨xxxxxx

原审被告:山东滨州市xx有限公司,住所地滨州市渤海五路xxx。法定代表人:xxx,董事长。

原审被告:滨州市xxx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住所地滨州市渤海五路xxx号。法定代表人:xxx,总经理。

原审被告:xxx,男,1965年12月14日生,汉族,住滨州市滨城区黄河五路xxx

原审被告:xxx,男,1970年4月29日生,汉族,住滨州市滨城区北镇办事处xxx

原审被告:xxx,男,1970年9月11日生,汉族,住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八路xxxx

原审被告:刘xxx,男,1975年5月9日生,汉族,住滨州市滨城区黄河五路507-1号3号楼1单元302室。

再审申请人与再审被申请人因追偿权纠纷一案,不服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鲁商终字第xxxx号民事判决。现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一款第(二)、(六)项之规定,特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再 审 请 求

1、请求撤销(2014)鲁商终字第xxx号民事判决,依法改判再审申请人不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再审诉讼费由再审被申请人承担。

再审事实和理由

一、再审被申请人滨州xxx担保有限公司(下称xxx公司)是本案《借款合同》的实际出借人,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违法放贷,《借款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1、关于“代xx”的身份。

“代xx”是再审被申请人xxx公司的法人股东(滨州xx投资有限公司)中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借款人谢xx与再审被申请人的商谈借款的过程中,代xx的身份是受再审被申请人的安排的职员。况且,代xx本人没有巨额资金,假如代xx有巨额闲散资金,完全可以与谢xx自行联系借款事宜,没有必要经过再审被申请人这一中介环节。

其实,涉案争议焦点之一就是要查明代xx的资金来源,即可确定实际借款人是再审被申请人,代xx只不过是再审被申请人的关联企业的一个职工。无能力进行民间借贷。

2、关于“代xx”资金账户。

一审中,谢xx、再审申请人均提交了需法院调取代xx资金来源的申请,并提供了详细账户信息,遗憾的是一审法院拒绝调取。

二审中,再审申请人再次提交需法院调取代xx资金来源的申请,同样提供了详细账户信息,阐明了该证据为查明出借借款事实的关键证据。再次遗憾的是,二审法院拒绝调取。

关键证据“代xx”资金账户问题,一、二审均未查清。

3、关于新证据。

因案情复杂,再审申请人再次调查后,获取以下新信息证据:再审被申请人x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xx。xx又是滨州xx投资有限公司股东之一。滨州xx投资有限公司是再审被申请人xxx公司的法人股东。并迅速递交二审法院,二审法院没有开庭质证,武断作出不予采信的决定,致事实不清。

二、借款人谢xx与再审被申请人故意隐瞒解除房产抵押的事实,恶意串通、欺诈再审申请人,再审申请人依法不承担反担保责任。

1、借款人谢xx在一、二审庭审中,明确认可与再审被申请人一起,欺诈再审申请人作反担保人的事实,并提交了书面证据材料。一、二审法院无视该重要的证据存在,避而不提。

2、“代xx”与借款人谢xx、韩xx以公证方式,在2012年10月31日签订了《房屋抵押借款合同》,借款期限为一年(2012年10月31日至2013年10与月30日止),借款人谢xx、韩xx以其自有四套房产作抵押。但,以上当事人又与2012年11月13日签订了第二份借款合同(未公证),借款期限变更为1个月的时间即:2012年11月13日至2012年12月12日止。

以未公证的后借款合同变更公证的原借款合同的借款期限,法律效力值得商榷,一、二审判决也未作法律效力的认定。

3、2013年3月19日,借款人谢xx、韩xx借款逾期。再审被申请人突然与谢xx、韩xx签订《承诺书》和《委托保证合同》,从实际借款人的身份变更又为保证人。明知谢xx、韩xx的借款逾期、四套房产被解除抵押以及山东滨州市xx汽贸有限公司、滨州市xx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仍为其提供保证,这一行为的本身就存在主观上的欺诈。

4、再审被申请人在提供格式反担保合同时,要求再审申请人等人进行提供反担保。但是在,签订反担保合同时后当日下午,借款人谢xx、韩xx按照与再审被申请人已商定的意见,将四套房产进行解除抵押,再次印证了再审被申请人、代xx、谢xx、韩xx恶意串通的事实。

原因是,在提供反担保时,借款人谢xx、韩xx告知再审申请人已有房产抵押,房产价值远远大于借款数额,反担保无风险。基于信任,再审申请人才决定提供反担保。谢xx、韩xx借款数额巨大,如果知道房产随即将被解除抵押,再审申请人根本不会为其提供反担保。

再审被申请人与谢xx、韩xx损害了再审申请人的权益。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反担保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依法不承担担保责任。

三、反担保合同第3.2、3.3条款,因违反担保法的规定,属于无效条款。

1、担保法及物权法对于债务人以自有财产设定抵押和有保证人保证并存时,明确规定了实现权益的法定顺位。法律依据为:《物权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抵押权人可以放弃抵押权或者抵押权的顺位。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可以协议变更抵押权顺位以及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等内容,但抵押权的变更,未经其他抵押权人书面同意,不得对其他抵押权人产生不利影响。债务人以自己的财产设定抵押,抵押权人放弃该抵押权、抵押权顺位或者变更抵押权的,其他担保人在抵押权人丧失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但其他担保人承诺仍然提供担保的除外。

2、本案中,代xx、再审被申请人均放弃了对借款人谢xx房产抵押,依据上述法律的规定,作为反担保人在再审被申请人丧失抵押优先受偿权益的范围内免除担保责任”。

3、再审申请人及其他反担保人均没有书面承诺继续提供担保。

四、二审对上诉费的处理不妥,再审申请人上诉时,二审法院是按照两个案件立案的,收取诉讼费也是按照两个案件收取诉讼费的,而二审判决却只判决了一份诉讼费。

综上所述,请最高人民法院查清事实,依法改判再审申请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此 致

最高人民法院

再审申请人:滨州市xxxx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脚手架搭设规范有哪些下一篇:关于毕业的伤感说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