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精选11篇)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1

利用GIS技术实现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的探讨

运用GIS技术,对日常各部门工作中形成的`历史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来完善本溪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运用该技术,它可以动态地反应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监测森林采伐作业设计质量,监测采伐迹地更新情况,监测资源管护情况,监测其它造林质量,监测森林防火等.?

作 者:刘士举 LIU Shi-ju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本溪,117100刊 名: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年,卷(期):32(5)分类号:P208关键词:GIS 森林资源 动态监测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2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通过组织森林资源清查, 建设资源档案, 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以提高森林资源信息的时效性, 保障林业决策的正确性。2012年, 义乌市旨在将近年内由于生产经营、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和自然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变化及时更新, 掌握资源变动情况, 组织进行了2012年度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

2012年度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调查工作一共抽取122个行政村, 涉及国土面积253139亩, 占义乌市国土总面积的15.27%;其中林地面积131975亩, 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5.36%。与2010年度相比, 评价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如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立木总蓄积等全面增长;林分质量有所提高, 林分结构更趋于优化稳定。

2 森林资源监测现状

2.1 森林资源现状

义乌市森林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地带, 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 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地带性森林植被是以苦槠、石栎、青冈、甜槠、木荷、香樟等为建群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境内的原生植被已被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所代替。全市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经济林等6种。

2.2 上期资源监测情况

全市森林覆盖率49.8%, 林木绿化率51.0%。林地面积858956亩, 占全市国土总面积51.8%。其中:有林地794116亩, 占林地总面积的92.5%;疏林地721亩, 占0.1%;灌木林地34056亩, 占4.0%;未成林地2860亩, 占0.3%;苗圃地892亩, 占0.1%;无立木林地13032亩, 占1.5%;宜林地13279亩, 占1.5%。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2471838m3。

生态公益林 (地) 面积520457亩, 占林地面积的60.62%。按事权等级划分: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29440亩, 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7%;省级重点公益林210839亩, 占40.5%;市级生态公益林280776亩, 占53.8%。

3 监测方法

3.1 工作开展进程

3.1.1 监测目标

(1) 建立义乌市森林资源信息平台, 完成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公报。

(2) 建立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义乌森林资源状态和变化动态。

(3) 实现小班卡片档案、森林资源统计报表和山林现状图更新。

3.1.2 技术方案

(1) 小班档案手工更新方案。

实时手工更新:对各种突发性变化小 (细) 班, 尽量在验收、技术鉴定调查时更新小 (细) 班卡片, 及时把变化反映到小班档案中, 做到实时小班更新。

事后批量手工更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做到及时更新, 则可以依据相关技术资料, 在室内实行事后批量手工更新。

补充调查手工更新:无准确的、详细的作业验收资料、实地调查资料, 或者存在乱砍滥伐等情况, 并且准确位置和数量不清楚, 应采用补充调查手工更新。

(2) 轮流小班复位调查更新方案。

平均每次抽取15%左右的林地 (村庄) (村庄抽取强度在5%~20%) , 对当年开展复位调查的村庄内的每一个小 (细) 班, 均应进行实地小班复位调查, 如果存在非林地变为林地, 应当增加小班。

(3) 小班林分因子推算更新方案。

林分的动态模型更新推算:根据相关资料, 确定模型结构、模型种类, 划分建模单元, 建立具有较高估算精度的、反映小班林分动态变化规律、反映当地森林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的模型系统, 包括林分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每亩蓄积量、林分平均年龄等动态模型, 估测小 (细) 班的林分因子。

其他推算方法:可以研究其他可行的、精确的推算方法, 如以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档案更新方法, 推算时考虑林分生长、零星采伐、枯损等情况。

3.1.3 调查样本方案

本次外业补充调查涉及13个镇 (街道) 、122个行政村, 国土总面积253139亩, 占义乌市国土总面积的15.27%;林地面积131975亩, 占林地总面积的15.36%。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分阶抽样方法。一般根据树种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进行分层, 树种按松、杉、阔、针阔混分层, 单位蓄积量在考虑一定的比例空间的情况下按高、中、低分层;以县级单位为总体, 分村、小班二阶。

3.2 数据更新方法

义乌市自2007年进行森林资源调查、2008年和2010年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以后, 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

3.2.1 录入因人为的经营活动引起变化的小班

小班直接修改到属性数据库中, 修改过程需要遵循系统所要求的下述约定:有变化的小班必须填写变化原因和变化年度, 没有变化的小班不填写;小班区划只能分割, 不能合并;小班分割以后, 总面积应保持与前小班面积的平衡;要注意小班矢量图与小班属性数据的匹配。

3.2.2 建立消长变化模型

自然变化的小班需要利用生长变化模型对小班的生长因子进行处理, 这部分因子包括树龄、龄级、龄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疏密度、单位株数、单位蓄积、生态指数、生态等级等, 不同因子需要采用不同的变化模型。

3.2.3 推算更新电脑程序

修改小班属性数据库;建立各类变化模型;将小班属性数据库和2010年档案数据库融合, 再结合变化模型, 产生2012年小班档案数据库;数据更新完成以后, 可以产生2012年的各类统计报表, 以及2010年至2012年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变化表。

4 监测结果与分析

4.1 监测结果

全市森林覆盖率49.96%, 林木绿化率51.63%。林地面积860220亩, 占全市国土总面积51.9%。其中:有林地796022亩, 占林地总面积的92.5%;疏林地721亩, 占0.1%;灌木林地34361亩, 占4.0%;未成林地1021亩, 占0.1%;苗圃地890亩, 占0.1%;无立木林地13724亩, 占1.6%;宜林地13481亩, 占1.6%。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2751434m3。乔木林面积750644亩, 蓄积2710503m3, 乔木树种林分平均蓄积量3.61m3/亩。其中:纯林蓄积量占71.8%;混交林蓄积量占28.2%。乔木林优势树种 (组) 结构中:松类面积441204亩, 蓄积1999274m3;杉类面积37615亩, 蓄积213252m3;阔叶类面积271825亩, 蓄积497977m3。林分龄组结构中幼龄林面积226135亩, 蓄积427588m3;中龄林面积230966亩, 蓄积875272m3;近熟林面积223368亩, 蓄积1228590m3;成熟林面积21143亩, 蓄积159153m3;过熟林面积1654亩, 蓄积10862m3。

全市森林起源结构为:天然林面积占85.4%;蓄积占89.7%。人工林面积占14.6%;蓄积占10.3%。全市乔木用材林面积199586亩, 蓄积量801671m3。竹林面积45378亩, 毛竹林分平均158株/亩。经济林面积73964亩。按地类分, 乔木经济林占56.1%, 灌木经济林占43.9%。

全市林地按土地所有权分:国有林地占2.2%;集体林地占97.8%。林种面积结构中:防护林496926亩, 占59.8%;特用林39649亩, 占4.8%;用材林217317亩, 占26.1%;经济林77212亩, 占9.3%。

生态公益林 (地) 面积546492亩, 占林地面积860220亩的63.5%。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4%;省级重点公益林占38.6%;市级生态公益林占56%。

4.2 结果分析

4.2.1 各主要地类面积的动态变化

林地面积与2010年调查数同比 (下同) , 2年间净增了1264亩, 年均增加632亩, 年均净增率0.07%。

全市林地面积增幅较大, 增量主要表现在平原区村庄绿化面积和道路两侧林带面积增加, 同时也使有林地面积和乔木林地面积相应增加;项目征占用林地使部分的有林地面积转移为无立木林地, 相应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面积增加;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主要是经济林地) 面积有所增加;部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间隔期内逐渐转化为有林地。

4.2.2 森林覆盖率的动态变化

2010年调查的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9.85%, 2012年监测的森林覆盖率为49.96%, 上升了0.11%, 上升的幅度较大。监测期内卓有成效的平原绿化工作和森林经营使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906亩,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也有相应的增加, 使森林面积总计增加了1999亩, 最终使森林覆盖率有较大提高。

4.2.3 有林地面积的动态变化

有林地中的乔木林地和竹林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主要是期间平原区域林带林网建设、其他灌木林地和未成造林地转化为乔木林地等原因。

4.2.4 乔木树种 (组) 面积的动态变化

松类和杉类面积不同幅度的减少, 阔叶类和经济树面积有所增加。

4.2.5 森林结构面积动态变化

按照划分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义乌市森林结构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下降, 近成过熟林面积增长, 中龄林加速向近熟林转化, 成、过熟林面积增加较快。

4.2.6 各类活立木蓄积的动态变化

监测期内活立木总蓄积增加了279596m3, 年净增率为5.65%, 主要是森林树种结构中阔叶树面积比例增加较快, 而阔叶树较之松类和杉类蓄积量增长较慢。

4.2.7 乔木林主要树种 (组) 蓄积的动态变化

从主要树种 (组) 蓄积的结构来看, 各树种 (组) 蓄积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因阔叶林面积增加较大, 其蓄积的增幅也相应较大。

4.2.8 森林质量的动态变化

除阔叶林外, 其他各类型的单位面积蓄积都有增加, 平均胸径、平均高和材质等级等都有明显的增大或提高, 总体林分的质量明显提高。

5 评价与建议

5.1 主要成效

两年来, 义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 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为重心,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 全力实施“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 积极开展林相改造提升森林质量, 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2 主要问题

5.2.1 森林经营方面

(1) 此次监测发现, 不少地方的经济林 (如柑桔) 由于品种老化、经济效益低下或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抛荒、植株衰退、自然枯损等现象, 既造成森林资源总量的下降, 又对森林覆盖率有一定的影响。

(2) 部分马尾松林分的郁闭度过高, 抑制了林下目的阔叶树种的生长, 使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自然演替的期限延长;而且加速了林木的高生长, 使整体林分质量降低。

5.2.2 森林监测方面

(1) 森林资源监测的内容、技术手段和成果要求基本按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要求来进行的, 监测的重点为面积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缺乏森林碳汇效益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湿地资源监测等专项监测内容。

(2)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不完善, 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5.3 建议

(1) 围绕义乌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目标和义乌市林业局的中心工作任务, 切实抓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和森林抚育工作, 使两者有机结合;同时, 加快现代林业园区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名、特、优、新品种, 加大低效林改造力度, 推进森林食品品牌建设, 使全市的森林经营迈上新台阶。

(2) 推行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 拓展监测内容。在每期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 分批、有重点的加入森林碳汇效益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湿地资源监测等专项监测内容, 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内容充实完善, 创造性地开展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工作。

摘要:分析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现状, 以义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为例, 探讨了工作开展进程及数据更新方法, 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义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1]张金有, 秦好来.桥山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浅析[J].陕西林业科技, 2011 (2) :31~34.

[2]潘建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35) .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3

关键词 3S技术;森林资源;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90-02

3S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森林资源的监测与管理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仅为监测单位解决了大量的监测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监测的情况能够最快的以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最重要的还是它的监测精度高,监测结果极为准确。下面就对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发展与应用进行论述。

1 3S技术简介

3S技术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一体化技术,是目前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3大关键技术。

RS和GPS是GIS重要的数据源,也是GIS数据的更新手段,GIS是数据分析评价的平台,这3个技术系统互为补充。

全球定位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专门用来存储、管理、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体系,它能够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是指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不与目标物体直接接触,通过传感器收集被测目标所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能量而加以记录并形成影像,以供有关专业进行信息识别、分类和分析的一门技术学科。

在森林资源的监测上应用3S技术是希望尽可能地采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建立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进而使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 3S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3S技术在国外的应用较早,在森林资源监测等多个领域基本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加拿大是一个地广人稀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上必须通过3S技术来实现,一方面帮助加拿大政府减少了监测经费,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监测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达开始加拿大政府就在林业资源的监测上推广使用了GIS技术,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对林业资源的监测上使用GIS技术的起步比较晚,甚至可以说是刚处于起步的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基于GIS技术在监测上的优势,我国在林业上应用这一技术已是势在必行。

GPS技术是美国军方于1964年投入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被世纪各国所广泛采纳,也包括美国本土的林业局使用这一技术对美国的森林资源进行监测,这一技术在应用时与遥感技术相结合,通过图片与色像等素材判断出某一具体地点的森林资源动态,为政府制定政策和采取应急措施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上通常会采集到基础地形要素矢量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栅格地图(DRG)等信息。

其中数字高层模拟可以建立全国25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除高程模型本身外,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可以用来制作坡度图、坡向图,可以同地形数据库中有关内容结合生成分层设色图、晕渲图等复合数字或模拟的专题森林资源分布地图产品。数字栅格地图(DRG)对能源林基地分布区的纸质地图进行扫描、纠正和坐标转换,使之能与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实现精确套合,既可以作为背景数据,也可以作为原始纸质数据的电子存档。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除直接提供数字正射影像外,还可以结合数字地形数据库中的部分信息或其它相关信息制作各种形式的数字或模拟正射影像图,可以作为有关数字或模拟测绘产品的影像背景。

3 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3.1 3S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动态监测

在据最新报道北京市水利部门利用3S技术,改变了过去手拿地图实地调查的做法,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精度,减少了系统误差。通过定位观测,可对流域内水土流失量进行动态监测,进而推算到整个监测区,使水土保持工作由定性转到定量管理研究。在密云水库上游建立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做出水土流失监测报告,全市监测网络将全面完善,并在年底首次做出全市水土流失公告和预测。

3.2 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工程管理本底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对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辅助作业设计、工程检查和核查系统,支持采用GPS技术进行地面调查,支持工程作业设计调查、工程检查和核查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包括图形数据矢量化),支持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为工程作业设计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提高作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对工程规划设计数据、历年建设数据、当年完成数据和检查、核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全面掌握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提高工程检查监督的能力。同时,通过计算机广域网、局域网及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系统,建立起畅通的工程管理信息渠道,快速、准确地传输工程管理信息,并对工程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为管理工程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3 云南省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云南省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及相应的工具,开发和集成“森林火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其集成与开发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林火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日常林火业务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是提高林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该信息系统的研发是借助卫星监测的优势对地面森林资源的动态、特别是森林火灾的现实情况进行监测,将手机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传达给地面指挥员,为指挥员制定灭火防火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使日常的林火档案管理、火灾损失与评估、日常防火规划与管理等手工业务,能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在数字林火管理技术支持下,提出创新性的林火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云南省林火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3.4 GIS在风景区规划中应用

利用GIS在风景区规划中来做一些分析工作,辅助风景区设计,能够更为直观、全局性、精确地完成风景区规划。利用计算机做一些其他园林方面的工作,如古树管理、保护资料数据库建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公园各种资料的管理工作,如设计图、施工图等图形资料数据库;进行一些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调查数据处理分析,如一些统计工作,评价的统计和计算。

另外对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离不开对树木的保护,据资料记录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型城市已经或正在开始使用GPS技术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树木进行保护,时刻监测着这些树木的动态,对其生长情况进行登记,并根据这些记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防范。再与GIS技术相结合,制定出森林景观风景区的规划,在规划中所包括的内容有景观的地理位置、空间分析、数据的存储、图形编辑与修饰等内容。最后通过一定的转换程序,将这些信息直观的表达出来,为风景区的规划做参考。

4 总结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扎能与完善,在森林资源的监测上讲更加与有科学性并且其监测的内容将会不断的拓展,甚至应用到新的领域,在这里期待我国3S技术能够为我国森里资源的监测以及其它方面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文英,王明文.3S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综述[J].新余高专学报,2003.

[2]张煜星,王祝雄.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周光辉,曾伟生,陈雪峰.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4

课题思路(讨论稿)

一、研究目的、意义

1、新一轮二类调查将于2013年-2014年开展,需要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智能化、网络化、流程化、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应用。

我省将于2013年-2014年开展全省第4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本底调查(二类调查),该调查成果将全面服务于全省及各县(市)、林场的各项林业规划设计、森林生态建设等工作,是林业部门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

目前来说,2、如何评价森林资源对广东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需要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做出更为精确地、直观地、程序化的评估。

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5

江西省在全省开展了“大水文”管理理念,积极进行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在实际的水资源监测过程中充分扩大了水资源的监测范围,并将水资源的监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在水资源监测工作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到2016年底,全省水文站网已发展到水文站223处,水位站523处,雨量站2899处,其中基本雨量站1072处,中小河流雨量站344处,山洪灾害雨量站1483处;蒸发站44处以及水质监测等站点。

2.2江西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一些问题

江西省实际水文监测工作的基础比较差,但是实际的监测要求又比较高,检测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水文监测范围有待完善

目前全省范围内的水文监测站,覆盖的区域还不全面,还没有实现针对省划水功能区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县市区域水域的水文监测覆盖,因此针对水资源监测以及信息采集就出现了不完整的现象,实际对行政区内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水量平衡以及分配很难实现有效控制,因此也满足不了实际的水文水资源评价需求。地下水的监测网设置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整体的地下水监测网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整体的地下水监督控制也不到位;而且实际的监测井设置的密度也没有达到实际的需求,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地下水污染程度以及污染范围的监测,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也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2.4水文监测技术有待提升

江西省对水文生态资源的监测方面起步比较晚,因此在监测站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监测覆盖范围不足,实际水文水资源的监测项目也比较少,而且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全省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实际的监测经验也比较少,对特体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比较弱。另外由于在水文水资源的监测过程中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支撑,实际使用的信息化处理手段比较落后,这就导致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信息处理、存储、分析等环节不能够保证时效性,因此就不能满足实际水文水资源监测以及发布的需求。

2.5水资源检测能力不足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高效、便捷等要求越来越突出。而水文处理工作的前沿单位--水文水资源监测站,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效便捷水资源的需求,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将以往的一些水资源要素监测预报方式转变为信息采集分析运用整体数字化的实施过程,从而促使新技术和雨水情测报工作两者有机结合,对于分析和预测水文情势变化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水文测报工作的现代化,从而全面提升了水文水资源监测以及水环境对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适应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效率[1].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7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 其蕴涵的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 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其次,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以现势性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和地形图为基础调查资料, 在与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 并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 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更新。

第三, 遥感技术在农村产权调查、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农村产权调查中利用航空和航天数据,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提高了成果精度, 在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产权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采用遥感数据辅助调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全球定位系统 (GPS)

我国GPS技术研究起步于80年代, GPS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3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 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 也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空间定位数据的采集。

随着GP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基于掌上电脑 (PDA) 和GPS的硬件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调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PDA可满足野外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存贮及连续工作的要求, 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调查软件可实现土地利用图件的实时更新;同时, 将GPS卡与数码摄像头 (DC) 集成到PDA上, 利用GPS实现变更图斑的测量, 解决变更区域大、形状不规则, 周边没有明显地物或控制点情况下需要布设导线控制点进行补测的问题;利用DC对野外实景进行拍摄, 可替代野外人工绘制草图的工作。

三、地理信息系统 (GIS)

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基于不同GIS平台的各种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对土地利用空间和属性数据描述、分析和表达输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倍加关注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在今后几年中将向着数据标准化, 程序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四、“3S”集成技术

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 构成为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 提高了GIS的应用效率。目前随着3S技术的日益成熟, 3S集成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数据野采集、处理和数据产品生成中, 呈现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土地变更调查现代3S技术集成运用示范项目经过2年努力, 实现了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实时、快速、高精度的采集和处理, 解决了传统调查方法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精度低的问题, 使得土地调查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大减少, 工作效率和调查精度大大提高。

五、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 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 在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 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 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 按照设定的判别规则, 从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 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其次, 通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 总结提出或发展了一系列可行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差异主成份法、多波段主成份变换法、主成份差异法、分类后比较法、异常光谱检测法等。

摘要:现代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 具有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高精度、快速度、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操作简便以及全球连续覆盖等特点, 已成为获取现势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 也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空间定位数据的采集。

关键词:遥感技术,GPS,GIS,“3S”,集成技术,数据处理与提取

参考文献

[1]张凤荣、安萍莉、孔祥斌:《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1[1]张凤荣、安萍莉、孔祥斌:《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1

[2]潘正风、杨正尧:《程效军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2]潘正风、杨正尧:《程效军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

[3]徐智勇:《测绘信息与工程》[J].测绘工程.2006.16 (3) :16-25[3]徐智勇:《测绘信息与工程》[J].测绘工程.2006.16 (3) :16-25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分析

1 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缺失是国内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基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形成的,但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着本质的差异。传统的人事管理过于强调规制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而且注重组织整体效能的发挥,是基于组织架构的总体目标而从事的战术性和技术性的管理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强调“人”的能动性,注重“人”潜能的开发,主张通过放宽规制、开发心智等新举措,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实现个体智能化促进组织架构整体性能的发挥。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战略与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现阶段,国内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暴露了诸多的问题:环境专业人才匮乏,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環境应急监测人才缺乏,面对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形势,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

1.2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环境监测部门要在现阶段的环境下获得跨越式发展,已经到了求变的时刻。

首先,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环境监测部门面临业务发展和突破的难题。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频率增多,污染源的种类增加、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处置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现行的环境监测方面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标准与方法、环境应急监测事故的处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的需要是我们直面的挑战。

第三,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带给环境更大的压力,同时环境监测部门也面对一些新型污染源,例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能够熟练操纵大型色谱类仪器进行分析化验的人才急缺,很多环境监测部分急需大量专业的人才去拓宽环境监测领域及项目,但事业单位低廉的工资导致招揽不到一些优异的人才。

1.3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足

我国环境监测部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未充分考虑组织成员的培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层次并未达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环境监测部门的职业培训仍沿用以往的理论灌输模式,实验室仍存在老师傅带小徒弟的“传、帮、带”现象,很大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实际技能操作水平不高,对于一些新型的仪器操作,主要依靠仪器厂商培训,没有真正的专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在环境监测领域没有什么发展、创新,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很低。

2 环境监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2.1 招聘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具备活力和生机,必须围绕“因事择人、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的中心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公开招聘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彻底杜绝非专业人员调换工作,提高准入门槛。

2.2 人员结构的调整

就山西省范围内的环境监测部门来说,现在的机构人员编制数远远低于《全国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国家要求,人员编制数不足,很多单位聘用了大量的临时工,造成了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给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和被动。

2.3 薪酬改革

首先现行的职称聘任制度中规定:高级职称控制15%,中级职称控制35%,初级职称控制50%,严重限制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降低了人员的薪酬,急需提高专业技术中、高级职称比例。其次现行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标准与飞涨的物价严重脱节,更是与科级含量高、技术要求严、超负荷、超高压的野外环境监测工作脱节,提高人员薪酬待遇迫在眉睫。

2.4 各级环保局应建立专业的科研和培训机构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主导未来,环境监测如何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近两年内全国统一安装了新型的PM2.5、O3、NO等专业仪器设备,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也更加细致,各级环保局应建立专业的科研和培训机构,应该大力开展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环境监测领域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促进人才建设专业化。注重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努力打造一只技术先进、数量充足且结构科学的专业化环境检测结构。积极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发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积极开展环境监测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薄纯荣.邹议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对改革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05).

[2]胡玲玲.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分析[J].价值工程,2008(11).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篇9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量生命体征前3 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 O分钟后取出。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 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 0秒。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

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体温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适宜的测温方法。2.操作要点:

(1)洗手,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将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 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测量5—10分钟后取出。(4)测口温时应当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闭口3分钟后取出。(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 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6)读取体温数,消毒体温计。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口温前15-30分钟勿进食过冷、过热食物,测口 温时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者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分钟测量。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4.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 进汞的排泄。

脉搏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向患者讲解测量脉搏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2.操作要点:(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2)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核 实后,报告医师。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测量脉搏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2.脉搏短绌的患者,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呼吸的测量(一)目的

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2.监测呼吸变化。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2.操作要点:

(1)观察患者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量30秒。(2)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观察时,用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计数1分钟。

(三)注意事项

1.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患者。2.如患者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需稳定后测量。3.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及婴儿应当测量1分钟。

血压的测量

(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

(2)告诉患者测量血压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2.操作要点:(1)检查血压计。

(2)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3)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4)听诊器置于肱动脉位置。

(5)按照要求测量血压,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6)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7)记录血压数值。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测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指导患者或者家属学会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三)注意事项

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按照要求选择合适袖带。

监测监控技术员试卷 篇10

每10天至少进行一次 试验,每天应进行一次正常工作的局部通风机与备用通风

一、填空题(A 瓦斯电闭锁

B 风电闭锁

C 故障闭锁

30、采区设计、采掘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对安全监控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控制区域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绘制()布置图。A 通风系统

B 防尘系统

C 监测监控系统

31、安装断电控制系统时,必须根据断电范围要求,提供()条件,并接通井下电源及控制线。A 断电

B 供电

C 馈电

32、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正,每月至少()次。A 2

B 1

C 3

33、配制甲烷校准气样的装置和方法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相对误差必须小于()。A 1%

B 3%

C 5%

34、《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天必须对甲烷超限断电功能进行测试。A 7

B 10

C 15

35、配制甲烷校准气样的原料气应选用浓度不低于()的高纯度甲烷气体。A 90%

B 98%

C 99.9%

36、使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或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与甲烷传感器进行对照,当两者读数误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先以读数较大者为依据,采取安全措施并必须在()内对2种设备调校完毕。A 8h

B 16h

C 24h

37、监控系统的模拟量“历史曲线”可显示()。

A

1分钟平均值曲线

B 3分钟平均值曲线

C 5分钟平均值曲线

38、甲烷传感器应垂直悬挂在巷道上方风流稳定的位置,距顶板不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不小于()处。并应安装维护方便,不影响行人和行车。A 100mm

B 200mm

C 300mm

39、回风流中的机电硐室,必须在入风口处3~5m的范围内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和断电浓度必须≥()CH4。

A 0.5%

B 0.75%

C 1% 40、采用抽出式通风的矿井,主要通风机的风硐应设置()传感器。

A 温度

B 负压

C 一氧化碳

41、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经大于()CH4的甲烷冲击后,应及时进行调校或更换。

A 3%

B 4%

C 10%

42、开采容易自燃、自燃煤层及地温高的矿井采煤工作面应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报警值为()。矿井机电硐室内应设置温度传感器,报警值为34℃。

A 26℃

B 30℃

C 34℃

43、监控系统井下使用的电缆必须选用经检验合格的并取得()的阻燃电缆。

A、生产许可证

B、产品合格证

C、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44、在水平巷道监控电缆悬挂点间距不得超过()m。

A、2

B、3

C、6

45、在巷道内,监控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挂在井巷的同侧时,应敷设在距电力电缆()m以外的地方。

A、0.1

B、0.2

C、0.3

46、只有在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附近10米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不超过()时,方可由指定人员开启局部通风机。

A、0.5%

B、1.0%

C、1.5%

三、判断题(59、《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5分)

60、简述使用便携式双气瓶标校仪对低浓度甲烷传感器井下现场标校的流程。(10分)

监测监控技术员试卷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篇11

关键词:江苏省;种质资源;种子活力;中期库;监测系统;数据库;模型

中图分类号: S126;S3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368-03

收稿日期:2013-12-11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2)5087]。

作者简介:杨欣(198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研究。E-mail:icekeleyx@163.com。

通信作者:颜伟,硕士,副研究员。E-mail:yanw9@hotmail.com。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2 800 m2,其中低温冷藏库824 m3[库温(-4±2) ℃],配置5台冷冻机组和1整套计算机监控成像系统,截至2013年已保存4万余份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在内的17类农业种质资源,极大地改善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的保存状况。

根据理论计算,种子在(-4±2) ℃、相对湿度(RH)≤50%的贮存条件下,其寿命长达15年。但是不同作物类型、不同遗传组分的种质因其种子的营养成分、遗传特性存在差异,加上入库时的初始活力不同,导致种子活力衰变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工作人员难以掌握种质库中贮存种子的活力变化情况[1]。因此,加强中期库种子的活力监测研究,建立一套有效的种子活力监测系统对于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显得很有必要[2]。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的需求,以投入使用的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为基础规划设计种子活力监测系统,旨在通过种子活力监测数据采集和种子活力模型预测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中期库内保存的种子进行监测,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检测、适时繁殖更新,保证中期库内各类种质的安全保存[3]。

1系统架构

种子活力监测系统采用以Web技术为基础的B/S架构进行设计,并基于业界流行的ASP.NET MVC框架和技术来实现,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主要分为界面展现层、业务逻辑层、资源库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层等5个部分,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界面展现层负责向用户呈现各种业务界面,如向用户直观地展示某种子的活力预测曲线图或其所有的监测数据。本系统基于ASP.NET MVC框架开发,界面展现层中主要包括各种视图、模型和控制器,在控制器和模型中也会调用业务逻

辑层的功能模块来实现具体的功能,而视图主要负责向用户呈现可视化界面。同时,系统还使用了一组可视化工具库,用来展示各种可视化图表,如散点图和曲线图等。

业务逻辑层是本系统的核心,它定义了领域模型和业务逻辑处理器,并负责处理本系统中所有复杂的业务逻辑。领域模型是合并了行为和数据的领域对象模型,包括种子、活力模型、活力参数、监测数据、智能预警等领域模型。业务逻辑处理器是一組业务逻辑模块,它们完成了系统中许多重要的功能,如种子活力模型的匹配计算、种子活力模型检索、统计分析、种子活力预测计算、种子活力智能预警等功能。

资源库层提供一组资源库数据访问接口,主要包括种子活力模型资源库接口和种子活力监测数据资源库接口。资源库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它用来屏蔽具体的底层实体数据模型和数据访问细节,提供封装好、方便的数据接口以支持和简化业务逻辑层中各项功能模块的开发。

数据访问层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本系统利用微软ADO.NET实体框架,开发快速建立底层的实体数据模型。

数据库层主要负责将数据持久化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本系统采用微软数据库作为底层数据库,主要包括种子活力模型库和种子活力监测数据库。种子活力模型库中存储了业界研究公布的各类种子活力模型以及常见的参数值设定,种子活力监测数据库中存储了种子活力监测的相关数据,它们共同为种子活力监测和智能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2系统功能设计

种子活力监测系统主要实现种子活力模型管理、种子活力监测数据管理、种子活力预警管理三大功能。

种子活力模型管理主要实现模型创建编辑、曲线生成、校验修正以及统计分析功能;种子活力监测数据管理主要实现监测数据的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种子活力预警管理主要实现种子活力预测、活力预测曲线生成、活力监测提醒以及种子繁种更新提醒功能。以已经建成的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与本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实现种质资源相关信息的共享,功能示意图如图2所示。

本系统的详细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下文将对系统中各子模块的功能依次进行详细描述。

2.1种子活力模型管理

种子活力模型管理主要包含模型数据库管理、模型统计分析和模型检索三大模块。

2.1.1模型数据库管理模型数据库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各类种子活力模型,包括业界专家研究总结的以及正在研究待验证完善的各种模型公式,支持各类种子活力模型的创建、编辑、参数设定、校验修正等,并能根据选择的模型直观显示出种子活力曲线图。

2.1.2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块主要用来对模型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各类种子活力模型的适用度排名、准确度排名,为用户选择种子活力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2.1.3模型检索模型检索模块支持采用字段检索种子活力模型,如按照种质类别、种质名称、模型名称、发明专家等字段在种子活力模型数据库中进行单项或组合检索。

nlc202309021927

2.2种子活力监测数据管理

种子活力监测数据管理支持对种子的各项活力监测数据进行信息管理和统计分析。

2.2.1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模块提供种子活力监测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监测数据包括种子初始活力、历次监测结果数据等。种子入库时,首先对种子的初始活力进行测定,将测定结果录入并保存在系统中;种子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活力检测,同时记录种子各项参数的变化值,录入并保存在系统中,为校验修正种子活力模型、预测种子活力提供数据支持。

2.2.2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可对种子活力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通过统计各种质种子活力监测的频度,发现系统中缺少监测数据的种质,从而对其加强监测;根据历次监测活力数据预测库存种质的种子活力变化情况,辅助工作人员在种子贮存工作中作出决策。

2.3种子活力预警管理

种子活力预警管理主要包括种子活力预测管理和智能预警两大部分。

2.3.1种子活力预测管理种子活力预测管理模块实现种子活力预测、活力预测曲线生成以及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的比对计算等功能。系统根据种子所设定的活力模型和设定参数能直观地显示出种子活力预测曲线,并能计算当前时间或者指定时间的种子活力预测值,为智能预警模块正常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活力预测管理模块能对活力预测曲线和实际测定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判断出当前选取种子活力模型的准确性。

2.3.2智能预警智能预警模块实现系统中的各种预警和提醒功能,包括活力监测时间提醒、繁种更新时间提醒等。智能预警根据种子活力预测曲线实时计算出进行种子活力监测和繁种更新的推荐时间,并及时提醒管理员,为种子安全贮存提供保障。

3种子活力监测流程

种质资源入库时,首先将种子的各项基本信息录入到已经建成的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中,同时进行种质初始活力参数测定和录入。

进行种子活力监测管理时,管理员在种子活力监测系统中选择该种子,并添加种子活力监测,系统读取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中种子的基本信息和初始活力参数。由管理员选择并确定适用于该种子的活力模型,可以根据准确度或使用度排名进行选择,也可以创建新的种子活力模型,并设定好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值。成功设定模型后,系统能计算并绘制出种子活力预测曲线图,同时支持计算当前时间或指定时间对應的种子活力预测值。

种子活力预警管理模块根据种子活力预测值和系统设置的告警阈值实时计算出种子繁种更新时间和活力监测时间。当种子活力预测值低于告警阈值或者满足其他设定条件时,系统自动发出种子繁种更新提醒通知,提醒管理员和相关人员尽快安排种子的繁殖更新。当种子活力剧烈变化值高于设定的阈值范围或满足其他设定条件时,系统自动发出种子检测提醒通知,提醒管理员测定种子各项参数和活力值,并将监测数据录入并保存在活力监测数据库中。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活力曲线的校验,判断种子活力模型是否需要修正,若需要修正则调整种子活力模型或参数,重新进行活力监测和预警计算。种子活力监测流程图如图4所示。

4结论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种子活力监测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种子活力的预测,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种子活力监测和繁殖更新的时间,库管人员能够较准确地掌握种质库中贮存的各类种子的活力,及时对活力低于告警阈值的种子进行繁殖更新;同时还能通过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的比较,对现有种子活力模型和参数进行校验和修正,为中期库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卢新雄,崔聪淑,陈晓玲,等. 国家种质库部分作物种子生活力监测结果与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2):1-5.

[2]卢新雄,崔聪淑,陈贞,等. 国家库种质监测信息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J]. 计算机与农业(增刊),1999:30-34.

[3]杨欣,颜伟,许大光,等. 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管系统设计与构建[J]. 农业网络信息,2010(11):44-47.干开峰,王俊,张大敏. 6LoWPAN无线传感网络温室监测系统的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371-374.

上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试题简答下一篇:酒店主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