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总结(精选9篇)
狭隘(ài)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纯粹(cuì)漠不关心(mò)旁骛(wù)
亵渎(xièdú)骈进(pián)强聒不舍(qiǎngguō)胸襟jīn摒bìng弃
迥jiǒng异芥jiè蒂dì嫉jí妒dù缅mi?n怀揣chu?i摩萎wěi缩
咽yàn气鄙bǐ薄旁骛wù亵xiè渎dú骈pián进显赫hè和睦mù
迥jiǒng异鸿儒rú惊诧(chà)宽宥(yòu)殉职(xùn)啁啾(zhōujiū)翌日(yì)
优柔寡断微不足道麻木不仁冷冷清清精益求精见异思迁不二法门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㈠纪念白求恩
1.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的胸外科医生。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作者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2.背诵语段: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㈡《敬业与乐业》
1.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其著作编为《饮冰室》。
2.背诵语段:
①安其居,乐其业。《老子》②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
③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⑤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㈢《陋室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1】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
be going to + 动词原形——表示将来的打算、计划或安排。常与表示将来的tomorrow, next year等时间状语或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连用。各种句式变换都借助be动词完成,be随主语有am, is, are的变换,going to后接动词原形。
1) 如果表示计划去某地,可直接用be going to+ 地点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for a holiday.
2) 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如go,come,leave,fly等常用进行时表示将来。
The bus is coming.
My aunt is leaving for Beijing next week.
3) be going to与will的区别:
1对未来事情的预测用“will+ 动词原形”表达,will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变否定句要在will后面加not, 缩略式won’t, 变一般疑问句将will提至句首。
Will planes be large in the future?
Yes, they will. / No, they won’t.
2 will常表示说话人相信或希望要发生的事情,而be going to指某事肯定发生,常表示事情很快就要发生。
I believe Lucy will be a great doctor.
3表示意愿用will.
I’ll tell you the truth.
4表示计划、打算要做的事情用be going to, 而不用will, 从不严格的语法角度而言,be going to与will二者可以互换, 但注意:
*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结构为:
There is going to / will be + n... 将会有 ......
*come, go, leave, arrive等常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He is leaving tomorrow.
* 在条件、时间状语从句中,一般是主将从现:
If it is fine tomorrow, I’m going/will go on a trip.
一、能力训练及解析:
( )1.There ____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match this afternoon.
A. are B. is C. have D. will
解析: 在there be句型中be与后面的 真正主语 保持一致,a basketball match是单数形式,谓语动词应该使用单数形式,答案:B。
( )2. —Are there going to be any young trees soon?
—Yes, ____.
A. there be B. there is C. there are D. there are going to
解析:问句为Are there…? 其肯定回答为Yes, there are. 答案:C。
( )3.There will be fewer factories,____ ?
A. won’t there B. will there C. isn’t there D. are there
解析:there will be的反意疑问句为won’t there, 但fewer含有否定意义,在反意疑问句中,前面否定,后面疑问部分用肯定形式,答案:B。
二、实战演练
( ) 1.There __________ a meeting tomorrow afternoon.
A. will be going to B. will going to be
C. is going to be D. will go to be
( )2.Charlie ________ here next month.
A. isn’t working B. doesn’t working
C. isn’t going to working D. won’t work
( )3. He ______ very busy this week, he ________ free next week.
A. will be; is B. is; is
C. will be; will be D. is; will be
( )4.There ________ a dolphin show in the zoo tomorrow evening.
A. was B. is going to have
C. will have D. is going to be
( )5. –________ you ________ free tomorrow?
– No. I ________ fre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Are; going to; will B. Are; going to be; will
C. Are; going to; will be D. Are; going to be; will be
( )6. Mother ________ me a nice present on my next birthday.
A. will gives B. will give
C. gives D. give
( )7. – Shall I buy a cup of tea for you?
–________. (不,不要。)
A. No, you won’t. B. No, you aren’t.
C. No, please don’t. D. No, please.
( )8. – Where is the morning paper?
– I ______ for you at once.
A. get B. am getting
C. to get D. will get
( )9. 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y ________ a volleyball match.
A. will watching B. watches
C. is watching D. are going to watch
( )10. There ________ a birthday party this Sunday.
A. shall be B. will be
C. shall going to be D. will going to be
【2】复合形容词的使用
1. 构成:数词 + 单数名词、数词 + 单数名词 + 形容词(每两词间用连字符 -)
2. 用法:常作定语,用于名词前 , 一般不单独使用。
如:an eight- year-old boy / a ten-metre-tall tree
3. 复合形容词后加复数,表示一类人或物,可独立作主语:Sixteen-year-olds 16 岁的人。
【能力训练】:
( )1.We will have a______ holiday after the exam.
A. two month B. two-month C. two-months
( )2.I think______ can choose their own life style.
A .nineteen-year-old B. nineteen-year-olds C. nineteen years old
( )3.There is a ____tree in the park.
A. four hundred years B. four-hundred-year-old
C. four-hundred-year old
( )4.Nie Haisheng had a ______flight in space.
A. five-days B. five-day C. five day’s
( )5.I’d like to spend ________holiday in the country.
A. a two-day B. two-day C. two day’s
【3】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
1.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1)“If从句 + 祈使句”的句子。
例如:If you want to go, please let me know.
If the green light isn’t on, wait for a minute.
(2)“祈使句 +and(or)+ 陈述句”在意思上相当于一个带有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
注意:A.“祈使句 +and+ 陈述句”可以转化为if引导的肯定条件状语从句,且主语是第二人称。
B. “祈使句+or+陈述句”可以转化为if引导的否定条件状语从句,且主语是第二人称。
例如:Study hard and you will pass the exam. = 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pass the exam.
Hurry up, or you’ll be late. = If you don’t hurry up, you’ll be late.
(考题 (2010重庆中考 )Work hard,________ you may catch up withyour classmates soon.
A.orB. butC. andD. yet
思路解析:本句是“祈使句 +and”的句型,句意为“努力学习,你会很快赶上其他同学的”,and在句中表示承接关系,所以选C项。
2.if从句与主句具有以下特点:
1)当if表示未来的条件时,主句中用一般将来时,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即“主将从现”。
e.g. If you can’t come tomorrow, we can hold the party a little later.
明天你如果不能来,我们可迟一点举行宴会。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we’ll go to the Great Wall.
明天如果不下雨,我们就去长城。
2)表示如果某种条件存在,就有可能 / 不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e.g. If you don’t get up early, you will be late for school.
你如果不早点起床,上学就会迟到。
If I play games on it, it will go wrong.
如果我用它玩游戏,它就会坏掉。
3)if从句可放在主句前或主句后,从句置于主句前时,须用逗号与主句隔开,反之则不用逗号。
e.g. If it’s fine tomorrow, we can go out.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能出去。
She will be happy if she joins the party. 如果她参加聚会她会很开心的。
I’ll ask the teacher for help if I don’t understand. 如果我不懂我会求助老师的。
【典题分析】:
1.(2010上海)We will have no water to drink ____we don’t protectthe earth.
A. until B. before C. though D. if
[ 答案 ]D.[ 解析 ]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意思是如果我们不保护地球,我们将会没有水喝。
2.(2011重庆)We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 and I don’t know ___Tomwill come and join us.
A. if B. which C. what D. where
[ 答案 ]A.[ 解析 ]if引导宾语从句,表示“是否,是不是”。意思是我们明天将会去植树,但是我不知道Tom会不会去。
—Do you know if _____finished the work?
—Not yet. If he , he____ will give me a call.
A. he’s, will finish B. he’ll, finishes
C. he’s , finishes D. he’ll , will finish
[ 答案 ]C.[ 解析 ] 问句的if引导宾语从句,表示“是否”,从句要用陈述语序,从答句Not yet. 中可以看出从句应该用现在完成时态,答句的if引导状语从句,要遵循主将从现的规律。
【(1-6单元)知识点能力提升】
Ⅰ . 单项选择:
( )1. You are sure to pass the exam ______ you study hard.
A. if B. though C. that D. since
( )2. I'll go to see the film with you ______I have time this evening.
A. whether B. so C. if D. when
( )3. ______ you study harder, you'll never pass the final exam.
A. If B. Until C. Unless D. Except
( )4.We’ll stay at home if it ______ this afternoon.
A.rain B.rains C.to rain D.raining
( )5.We will go to the Great Wall if it ______tomorrow.
A.won’t rain B.isn’t raining C.rained D.doesn’t rain
( )6.—I don’t know if he ______.
—He will come if it ______.
A.comes; won’t rain B.will come; doesn’t rain
C.comes; doesn't rain D.will come; won’t rain
( )7.Do you know what time ______.
A.the train leave B.does the train leave
C.will the train leave D.the train leaves
( )8.Do you think if______ an English film tomorrow night.
A.is there B.there is going to have
C.there is going to be D.will there be
( )9.Will you please tell me ______.
A.where Pudong Airport is
B.how far Pudong Airport was
C.how can we get to Pudong Airport
D.when was Pudong Airport built
( )10.—Do you know if he _______ to play basket ball with us?
—I think he will come if he ______ free tomorrow.
A. come; is B. comes; will be
C. will come; is D. will come; will be
Ⅱ . 请用正确的形式填空:
1. If I come, I ________ (see) you.
2. If it is fine, we ________ (go) for a walk.
3. If it rained, they _________ (stay) at home.
4. You will spoil it if you ________ (not be) careful.
5. We would be very much pleased if you ________ (come).
6. Will you help me if I________ (need) you.
7. They will get wet if it ________ (rain).
8. What a pity I haven’t got my car. If I had, I _________ ( take ) you to the airport.
9. We would answer if we ________ (can).
10. If you eat too much, you ________ (get) ill.
【参考答案】:
【1】be going to
一、能力训练及解析答案: 1.B 2.C 3.B
二、实战演练答案:
1. C 2. D 3. D 4.D 5. D 6. B 7. C 8. D 9. D 10. B
【2】复合形容词的使用答案:
【实战演练】:1. B 2. B 3. B 4.B 5. A
【(6-10单元)知识点能力提升参考答案】:
Ⅰ . 单项选择: 1-5 ACCBD 6-10 BDCAC
Ⅱ . 请用正确的形式填空:
1.will see, 2. will go 3. would stay 4. are not
5.came 6. need 7. rains 8. would take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11.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1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二、重点句子翻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为国捐躯(生存无几),将军和壮士(木兰)戎马十年
胜利归来。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F、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双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三、问题探究
1.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智谨慎、淳厚质朴、热爱祖国、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2.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卖油翁》
一、重点字词
1、公: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自矜:自夸
2、尝:曾经
释担:
放下担子。释,放下。
3、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5、无他:没有别的奥秘。
6、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7、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看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让他走。遣,打发。
二、问题探究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同时说明了艺无止境,告诫人们几时有了长处也不能过分骄傲。
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吗?
答:不能。以常识来看,从钱孔中注油入葫芦,不沾钱孔,确实是手熟之技;但与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对等的。练成此箭法不仅仅靠“手熟”二字,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赋等因素。
3、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阅读时的质疑当然有意思。如读完故事我们会问到: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呢?——把自己的长处看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优势而不是宣扬的资本,学习卖油翁的谦虚和自信;对别人的长处,要取长补短,力戒陈尧咨的恃才傲物。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参考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阅读赏析】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
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阅读赏析】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参考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
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阅读赏析】
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一)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二)1.(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2)游子思乡之苦。
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1.“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四)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部编版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
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
》,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
坻(chí)
坻(dǐ)
屿(yǔ)
嵁(kān)
佁(yí)然
翕(xī)忽
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
披拂(fú)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见:出现
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6.隶而从者
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8.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
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
(闻声见形)
→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溪源流(溪身→岸势)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古诗文默写汇总
古诗文默写
(说明:画线句为中考易考名句)
一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图片。(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图片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图片《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陈与图片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图片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23.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2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从军征》)
2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26.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27.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3.何图片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5.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怀古》)
4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
怀古》)
4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2.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44.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4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6.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47.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8.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张养浩《山坡羊·图片骊山怀古》)
49.图片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0.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二文言文名句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图片,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
欲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7.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9.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图片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2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26.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三按要求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图片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7.《定**》(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图片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8.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
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9.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0.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首词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点明主旨。
11.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12.《十五从军征》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3.《十五从军征》中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图片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7.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
18.在生死大义面前,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慷慨陈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这些豪壮之语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1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0.《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1.文天祥的《南安军》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2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2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4.《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5.《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图片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7.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图片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 同一物体 上的两个力,如果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在 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平衡力——运动状态不改变
如,一个物体只受拉力和重力作用时。静止:F=G 匀速向上:F=G
匀速向下:F=G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 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 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四、课文主题
情愫驾驭惆怅憬悟 贻误颟顸渊薮滞涩 分歧屹立铸就香醇
黝黑积攒要谛钦佩 抑郁谦恭强悍堕落 敬慕同僚雄辩反诘
博爱承诺盈余赤字 衷心永恒授予届时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痛失良机:错过了对自身有利的机会。
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良机。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不阿谀别人。
片言只语:简短零碎的话语、文字。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下车伊始:官吏初到任所。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法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离经叛道: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多。
血气方刚:形容青壮年精力旺盛。
有朝一日:将来有一天。
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攻击。
趁热打铁: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打抱不平:帮助受欺压的人说话或者采取某种行动。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
三、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四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绮绣(“被”同“披”,穿着)
(3)与之论,言和而色夷(“辨”同“辩”,辩论)
2.词类活用
(1)主人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2)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
3.古今异义
(1)每借于藏书之家
(古:借;今:多指不真实)
(2)趋百里外
(古:曾经;今:品尝,尝试)
(3)持沃灌
(古:热水;今:多指烹饪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4)主人日食
(古:两次;今:又一次)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者”表判断)
(2)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代词作宾语省略)
(3)倒装句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弗之怠(即“弗怠之”)
第一课
以礼相待 第一课时
知仪识礼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十分注重礼仪,礼节伴随人的一生。
2、礼仪是规范人际交往和家庭伦理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3、每种仪式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并有其独特的象征和意义。(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
4、礼贵心诚——对人表示重视、尊重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不骄不媚。
5、对待无礼的态度——多容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更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智慧去感染他人。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更不能以无礼的方式对待。
6、知仪识礼的意义
①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公民的道德规范。
②以礼待人,能展示一个人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让自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和认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进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③礼仪文明,关系着自己的形象,关系着集体的形象,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第二课时 时移礼易
1、礼仪规范与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
①有的礼仪简化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高效、环保、节俭等理念已成为普遍、现实的选择。
②有的礼仪逐渐消失了——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被摒弃。③有的则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种礼仪相互接纳、吸收和使用。
2、要求:礼仪必须符合公序良俗。
①要与时俱进,理解和接纳礼仪的变化 ②对传统礼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要学会分辨鉴别 第三课时 入乡随俗
1、为什么要入乡随俗?
①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礼仪风俗
②不同的礼仪风俗渗透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包含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情感。
③入乡随俗表达了我们对当地的文化传统的尊重,是我们跟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人们友好交往的前提。也体现了个人的良好素养。
2、入乡随俗的要求:①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
②既要做到“客随主便”,也要做到“主随客便” ③要量力而行,不能影响身心健康
④主动学习了解、掌握对方礼仪习俗,避免无心之错
第二课
个人礼仪 第一课时
大方得体
1、注重仪表的重要性
①一个人的仪表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形象” ②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往往是个人的内在涵养和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
2、注重仪表的内容
①清洁卫生—仪表美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也是爱护自己、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要求。)②着装打扮—大方得体的着装打扮,不仅给人美感,而且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朴素、大方、得体)
3、要求: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着装打扮要大方得体(着装打扮要与年龄、身材、身份及特定的情境场合相适应)③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展示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
彬彬有礼
1、语言文明——言之有理、谈吐文雅,会给然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会令人反感讨厌。
人们说话时,也在向别人传递着思想和感情。
表情要自然,吐字要清晰,音量要适度,语调要平和,语言要文雅。(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态度亲和——增添交往的魅力。
态度真诚、待人和气,会给对方一种亲切感、受尊重感,使人感到温暖、愉快。亲切的微笑,友善的眼神,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
3、举止端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 第三课
交往礼仪 第一课时
家庭礼仪
1、家庭礼仪的熏陶、养成、积淀、传承,逐渐形成家规家风。
①对家人主动、热情、真诚的问候,是基本的家庭礼节,会增加家庭情感。不能因为关系亲密而忽视家庭礼仪。②外出要征得父母同意,并说明去向和时间。
③吃相文雅、谦恭礼让体现着一个人的形象和教养。
④无论拜访、探望他人,还是接待客人,都要注意一定的礼节。第二课时 校园礼仪
1、校园礼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①教室是课堂学习的场所。——注重教室的礼仪规范,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②走廊、楼梯是校园文明的一角。③操场、会场是校园集体活动的场所。(升旗时,全体师生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第三课时 社交礼仪
1、得体的介绍、亲切的交谈、温馨的馈赠,既能展示自身礼仪素养,获得他人尊重,又能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①自我介绍是建立关系、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得体、恰当的自我介绍,关系到别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人们顺利交往的前提。——要把握好介绍的内容和时机等。(介绍别人互相认识时,遵循“尊者居后”的原则,即受尊敬的一方有优先了解对方的权利)
②交谈时态度谦逊、语气友好、内容适宜、语言文明。——既能提升个人魅力,又能营造信任、友善的交谈气氛。(一般不在他人进餐或休息时间拨打电话;由主动拨打电话的一方先终止电话,是电话礼仪的惯例之一)
③礼物的馈赠——表达祝福和心意,是无声的使者,友谊的纽带,能给人际交往锦上添花。要精心的选择、得体的馈赠、慎重的接受。第四课
学会交往 第一课时
交往之道
1、人际交往——人类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显露我们的水平、能力、修养和品质
2、青春期闭锁心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
表现:自尊心强、内心脆弱、怕别人瞧不起,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空间里,同时又常常无法抑制对友情等人际温暖的渴求,总是幻想别人能主动接近、关心他们。
后果:如任其发展,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
解决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主动交往,热心助人,多参加体育运动。
3、人际交往的要求
(1)要主动交往:①友谊在于培养,不能等待,不能单方面的索取,也不能吝啬奉献。②微笑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最好方法
③主动打招呼能架设人与人交往的桥梁
④主动赞美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尽量讲一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会让人际交往更加和谐温馨。(2)要有“同理心”: ①注意真诚、耐心地倾听,适时回应,讲出自己对他人的真实感受和看法
②设身处地的体谅他人,从细微处关心体察他人的需求。
(3)要不卑不亢: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②要热情谦虚,不要过于谦卑
③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要人云亦云
④不因某一方面不如自己轻视甚至歧视别人,也不因对方身份背景或过人之处就怀疑自己,趋从他人。
第二课时
用心交友
1、用心交友的原因——①朋友能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使我们更加快乐、进步和成长。
②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烦恼、分担忧愁,可以相互激励、分享快乐。
2、要求——①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佑。
②慎重择友——要同正直、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不能同虚伪、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③在平凡中让人感动——善于观察、体会朋友的感受和需求。
④要有分寸和空间——再好的朋友也需要适当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
一,字词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pì)(nì)
咆哮(páo)(xiào) 波澜(lán) 鞺鞺鞳鞳(tāngtāngtàtà)
污秽(huì) 犀利(xī) 眩目(xuàn) 稽首(qǐ)
迸射(bèng)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
雷霆(tíng) 鞭挞(tà) 祈祷(qí) 罪孽(niè)
二、课文中心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历史剧是郭沫若同志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部历史剧,它借古讽今,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传达了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真实意愿。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分段1(1-8)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木偶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拟人、夸张、反复、比喻、排比、呼告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
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
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结
www.5y
kj.co
m
一、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字音字形
便要还家();豁();髫();诣();骥();郡();阡陌()();俨然()
三、文学常识
a)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谥号_______,因此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还有我们学过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句流传较广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如
、、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四、四、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词:
_____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味道)新鲜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交通运输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管(连词)
_____
古义:
今义:这样
_____
古义:
今义:形容很像
______
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
___
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
_____
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_____
古义:
今义:口液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局外人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似乎,好像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乐观,畅快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志气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_______
寻:寻向所志_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
寻病终
___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_
向:寻向所志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
眈眈相向对着
为:捕鱼为业_______
中:中无杂树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______
晋太元中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
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
渔人甚异之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_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
(3)词类或用: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做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做志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__________。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问讯-----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询问
(6)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7)一义多词:作“全,都”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邀请”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告诉”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问()所从来
(9)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的地方;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或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造句:
____________: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造句:
除此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理解性背默: 桃
花
源
得
名的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初进桃源的感受:__________ 写
桃
林
美
景的句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
源
人
热
情
好
客
句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五、课文分析、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三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若用五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作客桃花源_____________
2、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二节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4、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5、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
时间:
人物:
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
生活情景:“
”
1、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5、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6、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8、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9、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六、课下练习题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2)用课文内容,巧对对联: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上联:忧民生痛苦下联: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满足的样子。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分)
①潜亦无所辞焉()
②未尝有喜愠之色()
8.文中哪些事例说明了陶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用原句回答。(2分)
9.在《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与“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的意思相近?(2分)
www.5y
kj.co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总结】推荐阅读:
八年级有关语文知识要点梳理03-26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苏教版06-29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09-15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05-27
新课程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12-18
五年级语文学习知识点梳理02-23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01-0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11-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01-16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