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itjava课程实践报告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niitjava课程实践报告

niitjava课程实践报告 篇1

口译实践课程报告

本学期开设了口译课程,这让我感觉到兴奋,但更多的是紧张。因为自己的听力很差,特别害怕自己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口译对我来说是最薄弱的环节,每次上课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老师提问,在课堂的练习中,也很紧张生怕听不懂搭档读的材料。每一次都强迫自己要努力练习,但每一次还是只能记下只言片语,有时候甚至只是几个单词而已,与其他同学相比,明显的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这让我更加没有了信心但是我不能选择放弃。因为对于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困难如果都克服不了,那什么事都会干不成,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我现在不要求自己要多么的优秀,我只求通过每天的努力,自己可以慢慢的来进步。

niitjava课程实践报告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niitjava课程实践报告 篇3

【关键词】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

目的:通过与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对比,充分体现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及其推广前景。

方法: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2013级的7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对承担基础美术教学的9位老师和外校10位美术老师(广西梧州市4中1人、广西岑溪3人、广西桂林2人、广西容县4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结论: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在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收获或提升。不难看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有学习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知识维度理解的全面性的,同时,对知识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使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高实效和科学严谨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普及和推广。

1 教改项目实施对象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2013年11月,《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项目组分别对梧州学院参加过2013-2014年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那些同学继续进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共设计了4个单项选择题,共发放问卷72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

1.1 调查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一题,“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你觉得自己的素描学习效果和知识技能是否有了提高”——有三个选项:A、很明显,B、有提高,C、没有提高。

调查结果是:选A的48人,占66.6%;选B的56人,占77.7%;选C的6人,占8.3%。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同学参加了本教学模式学习后,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只有8.3%人认为没有收获,这大概是没有认真地来上课,或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来。

第二题,“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你觉得对你的学习态度有改进作用吗?”有三个选项:A、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使我变得更好学了,更有动力了,B、有促进作用,C、没有影响。

调查结果是:选A的52人,占72%;选B的69人,占95.8%;选C的7人,占9.7%。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获得快乐、收取好处,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些效果。没有受到影响的人应该是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的人。

第三题,“你认为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结合传统教学的效果如何?”——有三个选项:好、比较好、不好。

调查结果是:选“好”的51人,占70.8%;“比较好”的35人,占48.6%;“不好”的6人,占8.3%。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们对现有的新教学模式满意的,有部分同学更喜欢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基本上多数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第四题, “你觉得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和平时老师进行的多媒体教学有什么区别?”——有三个选项:A、比以往的教学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出不同角度的问题并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B、以往的教学大多是先讲优秀作品,再分析学生问题作品,或者是两者换个次序来讲,总之是两者割裂开来分别讲,较少进行两者同时对比来讲,没有直接对比,不容易看出问题;新教学模式把实物图、问题作业和优秀作业同时进行比较,容易在比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C、以往的教学示范多是与写生实物不一样的作品,缺乏共性对比,对理解能力较强的优秀生指导意义更大,对普通生或差生指导意义不大。

调查结果是:选A的67人,选B的68人,选72人。数据显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的新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全面的展示知识的多维性,视角的全面性。是一个更科学规范的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1.2 调查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習后,在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收获或提升。不难看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有学习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知识维度理解的全面性的,同时,对知识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使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高实效和科学严谨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普及和推广。

2 教改项目实施教师教师和校外同行执行情况问卷调查

2014年至2015年12月,《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项目组分别先后对梧州学院参加过2013-2014年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的9名美术基础课教师,以及广西梧州市4中(1人)、广西岑溪市三中(3人)、广西桂林市三中(2人)、广西容县高中(4人)共10名中学美术教师进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共设计了五个单项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共发放问卷19份,收回有效问卷19份。

2.1 调查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选择第一题,“你觉得此处的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相比与传统教学模式是真正意义的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新模式吗?”——有三个A.是,B.不是,C.其它。

调查结果是:选A的17人,占89.5%;选B的2人,占10.5%;选C的0人,占0%。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承担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认同本教学模式的优势。

选择题第二题,“你之前进行过类似于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这样的教学吗?”——有四个选项:A.进行过,B.部分进行过,C.偶尔进行过,D.没进行过。

调查结果是:选A的2人,占10.5%;选B的11人,占57.9%;选C的3人,占15.8%;选D的3人,占15.8%。这些数据表明,多数承担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少数美术老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选择题第三题,“你觉得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相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哪些优点?”——有三个选项:A.信息足,B.解决问题视角更全面,C.更直观易懂。

調查结果是:选A的19人,占100%;选B的17人,占89.5%;选C的19人,占100%。这些数据表明,多数承担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选择题第四题,“你认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有哪些不足?”有四个选项:A.前期准备工作量大,太麻烦,B.有作秀嫌疑,C.好是好,条件设备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么操作,D.吃力不讨好,实用意义不太大。

调查结果是:选A的15人,占78.9%;选B的5人,占89.5%;选C的12人,占63.2%;选D的4人,占20.1%。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媒体教学手段虽然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优势,但由于需要做的前期和课堂准备工作太多,上课时还要携带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有太多不足,但需要做的课前和课堂准备工作要少许多,所以有部分教师还是对数字媒体教学模式敬而远之。有一种观点则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这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好教学的精髓是把该讲清楚的内容讲到位,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含糊,就不应该拘泥于教学方法和模式。由于后面这种观点并没有和本项目主旨相冲突,因此不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问题。

选择题第五题:“你认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这种新模式可以推广吗?”——有三个选项:A.可以推广,B.有待完善,C.偶尔使用还可以,经常使用不现实,D.不可实现。

调查结果是:选A的7人,占36.8%;选B的8人,占42.1%;选C的6人,占31.6%,选D的2人,占10.5%。这些数据表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足所限(目前我校美术基础课教室没有配备投影仪和实物投影仪外校小部分美术老师的画室也没有配备有上述多媒体教学设备),要使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能成为常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简答题:“你对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经汇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1: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这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好教学的精髓是把该讲清楚的内容讲到位,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含糊,就不应该拘泥于教学方法和模式。

建议2: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能真正想方设法准备多维视角数字教学,完全靠教师的极强的责任心,如果老师缺少责任和担当,一切都将成为形式。

建议3: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每次课都能每个角度做一张教学示范,以显示多维视角的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师会疲于奔命,这对老师是一种虐待。

2.2 调查结论

总体上,和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普通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绝大多数老师都认同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也认识到其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我校教学条件还相对比较艰苦,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没能完全普及到各个教室(尤其是美术基础课专业教室),校外同行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本项目所倡导的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改成果推广并不顺利,还有赖于设备的完善和争取更多同行的认同之后才能更好的展开。不过,前景是乐观的,只要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坚持不懈,软件是关键,硬件是基础,两者到位后自然水到渠成。

3 小结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参加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学习后,在理论、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收获或提升。不难看出,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有学习视角的多样化和对知识维度理解的全面性的,同时,对知识中疑难问题解决的及时性使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的高实效和科学严谨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普及和推广。至于受教学设备限制而导致的项目成果推广遇到的阻力,课题组认为,只要作为关键因素的教师这个软件有足够的坚持与担当,相关教学设备不足一旦不再成为问题,多维视角数字媒体教学模式一定能为广大美术教师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广泛推崇,从而使其优势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2]朱晨燕.现代媒体艺在普通高中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1(04).

[3]任国栋,戴峰泽,王霄.开放式“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实践”体系与师生角色研究[D].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作者简介

李升安(1974-),男,硕士学位。现为广西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

作者单位

《创新实践》课程学习报告 篇4

学习报告

姓名:陈明健

学号:20120426

专业班级:

音乐学1201

报告提交时间:2014 年月 29 日

让我们的生活走向创新

我是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学生,我学习的是音乐学专业,第一次接触创新实践这门课程我觉得非常的有趣。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一个文科生来说其实也没什么的。因为兴趣很关键,而学校帮我们开设这个课程我觉得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学习艺术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

首先,我认为创新是指从产生新的构思、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决策、新的规律、新的方法、新的设计、新的解释,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到这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创新的成果当其体现在创新思维成果时,既认识成果;而当体现在将创新思维成果应用于实践所获得的创新实践成果时,既事实成果。这就是创新的概念,在我们的创新中,就必须有这样的思维,然后用于实践,才是完整的创新实践。而在创新当中,创新思维方法是很重要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并灵活应用为前提的。所谓创新思维方法并不是意味着创新思维有一套自成系统的、特有的、专用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是指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系列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而推出的新的综合思维方法。

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一个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一苦差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处理,把废铜皮铸成纪念币,废铅铝做纪念尺,水泥碎块整理成小石碑,把朽木泥巴装进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让大家作为有意义的纪念品选购。这样,不仅处理了废物,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这种变废为宝的想法,就是成功利用发散思维的典型。所以说创新也要有思维,并不是凭空的。就像我们人一样,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要经过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的,这才是人生。有些人对一些从未做过的事表示拒绝,这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更可以理解为是他们不敢尝试新鲜事。这种行为是不可提倡的,因为这样就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思维总是停留在过去,对未来总是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所以我们要绝对杜绝做这样的人哦。不管是什么行业,创新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要想得到生存空间,一要是勤快,另外就是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大脑,敢于创新。对于化学,这是更不可缺少的,化学主要就是搞研究,研究出新的物质,这是要做各种的尝试。

我觉得不管在那个行业都一样,必须要有创新,在我们音乐学也是一样,只要你能创新,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的。因为我们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演过的东西,别人用过的版本等等。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

而且我认为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而我认为创新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创立。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诱发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灵感,最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序法。2.综摄法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康顿教授发明了旨在开发人的潜在创造力的技法,叫做综摄法。综摄法通过已知的东西做媒介,将毫无关连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来打开“未知世界的门扉”,勾起人们的创造欲望,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

3、形态分析法

形态分析法是从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把事物看成是几个功能部分的组合,然后把系统拆成几个功能部分,分别找出能够实现每一个功能的所有方法,最后再将这些方法进行组合。

4.KJ法(日本人川田喜)5.希望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发明法是从发明者的意愿提出各种新的设想,它可以不受原有物品的束缚,因此,它是一种积极、主动型的创造发明方法。6.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是一种针对事物的缺点来确定创新目标的方法。7.系统设问法

(1)奥斯本设问法(奥斯本检核表法)(2)5W2H法

①Why ②What ③When ④Where ⑤Who ⑥How to do ⑦How much(3)特性列举法

列名词特征:产品的组成部分、材料等。

列形容词特征:产品的性质、形状、色彩等。

列动词特征:产品的功能、作用、意义等。8.信息交合法

许国泰(中国)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的实质,是大脑对信息及其联系的输入反映、运行过程和结果表达,一切创造活动都是创造者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重新认识、联系的组合过程。把信息元素有意识地组成信息标系统,使它们在“信息反应场”中交合,就会引出系列的新信息组合(信息组合的物化是产品、信息组合及推导即是构思),导出技术发明、技术革新等成果。

在大学里面演出演员都需要证件,有时候发现到了演播厅却忘了带证件,跑回宿舍拿证件又太慢了,那时想着如果能有一双溜冰鞋该多好,那样速度可以快好几倍,就不会耽误考试。但是一般人穿溜冰鞋滑行可以,走起路来却不稳定,往往会滑倒。我想着,可以借鉴飞机起落架的结构,设计一双能把轮子折叠起来藏在鞋底或者鞋子的两边的溜冰鞋。那样的话就可以把溜冰鞋就可以两用了,当然这种鞋子的轮子材料硬度要够而且还要轻,这样鞋子耐滑而且走起路来不至于那么笨重。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安装一个小小的灯泡,这样晚上也可以行走。在进行优化的,还可以使用自动发电装置,靠滑行的时候将机械能装换成电能并且储存起来。当然,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这个设想做出来的鞋子也许没人愿意穿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鞋子可能太重,不方便行走;

2、鞋子成本高,没有市场;

3、鞋子模型难以做的美观。

以上设想,是在特定的环境遇到特定的情况而产生的。根据需要而进行创造,与希望列举法的创造技法类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篇5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类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名称各不相同,如,法国叫“综合学习”,日本叫“综合学习时间”……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大致包括三类: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等。我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在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在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难在它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较长学习时间的周期性,以及活动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苛求性。

我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直注重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究实践新课程。承担了区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把综合实践这一新领域作为我校科研重点课题。探索如何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问题,突破制约基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以课题研究引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更贴近学生、更有实效,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带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在课题研究的框架下,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发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发研究、小学公益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

2、地方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突出社会适应教育,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襄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体艺活动,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环境教育,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综合阅读,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等等。

3、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其二,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其三,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其四,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其五,整合国家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研究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框架,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1)、课程开发层次主题:

A、1-2年级本着照顾学龄特征和实践基本能力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必备的能力需求、生活需求素材,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如:安全、交通、卫生常识、购物、选择、鉴别的基本知识;一般性自我服务的劳动技能等。

B、3-4年级在1-2年级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提升扩展,适当增设市场文化、乡土风情、地域特产等内容。

C、5-6年级以市场文化、乡土风情、生活实践、科学创造、信息采集处理、劳动技能等生成为主题,着力开发研究。

(2)、课程开发构架模式:

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实用”的开发原则,本教材基本构架为:

A、课题 B、活动准备 C、活动过程 D、活动小结 E、活动建议

(3)课程构架层级内容及形式:

A、课题:本教学课的主题内容的砺炼,要体现活动的内容,且文字简洁、通俗。

B、活动准备:其一,“引言”或“引子”,形式可多样,谈话、游戏、歌舞、观察、对白、导播等,主要任务是打开局面,揭示主题,引入活动;其二,材料、工具、器械、音像等教与学的必备器材;其三,课前预设,信息采集、调查走访、搜集整理等。

C、活动过程:教学内容实施的中心环节,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活动过程可根据活动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活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操作实践课:操作体验——总结交流——思考实践。科学实验课:观察发现——探索实践——回顾体验——演绎推理。

信息采集课:访问座谈——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网上查寻——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D、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不能停留在对问题的结论、定义上,更不能对结论的定性评价上,应放在对活动过程方法的指导与学生探索实验的发展前景的启发性评价与创新实践的延展性提示指导上。

E、活动建议: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落实教材的方法上;二是对落实教材的时间分配上;三是对落实教材的目标上;四是学生对活动的意见收集上。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并总结出“三级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

2、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3、“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4、围绕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原则,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体现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等13位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任课题实验老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研讨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实验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从3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其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每周3课时)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致相当。我校打破书本、课堂的禁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有爱心和自理能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从1年级就开始把科学、思品与生活(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课,每周开设4-6课时的地方与校本活动课;3-6年级选用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地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地方资源,形成校本课程。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这个大学校,让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合一”。

3、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为落实好“三级课程”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广泛的动员,专门召开了“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动员大会,从而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开展“三级课程”活动课的意义。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解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采取了文化熏陶、教研推动、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观念更新;并且把每次的教研成果、学习心得、教学随笔等以“科研动态”、刊板、博客等形式资源共享。

为让广大学生了解、关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演讲、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动起来;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周围的社区,感受大自然;动员孩子们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搜集有关家乡地理、农业、工业、旅游业、民俗、自然等知识。

(二)、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我校“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构建“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社区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本模式,形成“立足社区、自主参与、快乐实践”的特色实践活动系列,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编撰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

1、专家引领,课题带动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的指引、关怀、专家的启发、引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区教研室王志强主任,综合科孟春恩科长等领导,多次到学校亲临指导,进行调研考察、专题论证、统筹规划。通过专家的引领、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明确目标与规划。

2、依托资源,开发课程

我校所处地域资源丰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黄集镇是全省重点口子镇之一,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207国道、魏樊高速、焦枝铁路贯穿,襄北监狱、军事经济学院、航空救生实验基地等大型单位在我镇驻住,五干渠、六干渠流经全镇,黄集的集贸市场繁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

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以品德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系列校本课程,如《我是文明小天使》系列课程;其二,以语文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如《走进三国文化》系列课程,《我可爱的家乡》系列课程;其三,以音美老师为主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如《民族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其四,以数学老师为主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如《走进解放军叔叔》系列课程,《我是生活小能手》系列课程;其五,整合选用好国家与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选用国家综合实践教材,整合地方标本教材,如《襄阳好风日》、《千古雄风话襄阳》等,利用身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编撰了我校第一部高、中、低三个学段上下学期共6本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我校每学期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我校系列课程开发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在组织学生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如果有实地采访,教师要提前向家长发出活动通知,可根据情况组织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家长地带领下有目的地实地采访,要重在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每开发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将被选入校本教材,并记10课时的工作量。

课题组成员分成高中低三个小组,负责对本学段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选材、研究过程进行指导,并示范研究全过程,上好主题生成课、中期汇报课、展示汇报课等课型,供该学段教师进行参考学习。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将根据《课题实验人员课时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工作量。

四、活动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原则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而急切讲解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延伸,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实施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和学生逻辑思维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活动的结果。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始终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尝试”、“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实施的成果:

根据新课程《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特点以及内容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注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活动流程的研究,已初显成效。

(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研究

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施中,初步将活动所涉及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课题探究)。主题研究主要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活动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将主题分解为几个子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子课题进行分组实践探究,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

2、社会实践学习。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参与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社会服务活动。学校规定了高年级学生一系列的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活动,并纳入校本课程规划,在节假日中具体实施。(2)社会考察活动。它具有社会调查功能,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对社区或某地方历史演变、环境保护问题、等现状及政策的调查研究等。(3)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二是学生个体活动。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为四川地震灾民募捐活动、学生个人随时到养老院进行敬老活动等。

3、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学生主要体现在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体现在缝纫(钉纽扣等)、简单手工制作等活动;小学中高年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程的初步研究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活动的实施流程。

1、确定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这个总目标则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根据每次活动课型特点,结合参与活动主体的班级、小组分别制定目标。(1)设计班级活动目标。指导教师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先确定活动主题,继而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由全班学生自主提出大家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级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制定出本次班级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2)设计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活动是在班级活动的大主题和总目标的框架下,先确定子课题,再确定小组活动目标。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事先设计的课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逬发,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因此,必要时指导教师可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随机设计活动的阶段目标。

2、确定活动的实施步骤。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结合我校的研究尝试,初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为一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1)确定活动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关键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活动主体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主题的确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论证形成主题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是确定活动主题的第一步,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休闲以及周边环境等领域,如“白色污染”、“学校---我们美丽的家”等;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发现问题、提供问题选择范围供学生选择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即问题发现后,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问题,梳理归类问题,而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将问题归纳提升,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不是任何选择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题,由问题到主题须进行论证其开展的意义和可行性,生成活动子课题,这活动方案的设计作好准备。(2)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活动目标,有利于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活动方案的制定一般要经过准备和策划两个阶段。准备,即活动主题确定后,参与活动的成员要围绕主题开展前期的准备活动,主要是大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为制定活动方案提供依据。策划,即小组成员在收集大量的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后,要进行活动情况汇报交流和活动计划的策划,最后形成活动方案。(3)组织实施活动。活动实施应遵循学生自主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4)活动总结交流。首先,各活动小组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类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的或口头的汇报材料;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及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既是对活动前段工作的总结,也是学生才能自我展示,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好时机,还可以通过交流而思维碰撞、智慧火花逬发,孕育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成果展示的形式因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不同而多样化,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读书报告、活动日记、心得体会、模型、艺术作品、多媒体、网页等;也可以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某种能力、协作精神等活动所得。展示方式可以是展览、讨论会、墙报、黑板报、编辑小报、制作网页、表演等。其次,指导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适时评价、鉴赏。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二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十分丰硕的:

学生层面:

1、通过充分挖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摆脱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读到“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地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开发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年来,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明确指引下,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家长层面:

在课题实施以前,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不但不支持学生参加活动,还向老师们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们看到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对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那只能是只纸上谈兵,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杰老师执教的《信息与生活》一课在襄樊市第二届综合实践研讨会上荣获优质课二等奖,在第七届综合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有11位实验教师的综合实践论文或案例获奖。在第八届综全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提交的两节综合实践录像课获国家二等奖。

学校层面:

毛概课程实践调查报告 篇6

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的计划的实践报告

一、项目组成员基本信息:大学生

二、选题意义:了解大学生毕业后何去何从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三、实施方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采取抽样随机调查的方式采访他们毕业后何去何从并且进一步了解原因

四、实践过程记录:

因为现在大四的同学对自己毕业已后的路基本上已经定好了,所以我这次主要针对的调查群是大三的学生,因为经历了大一大二的洗礼后,大三的学生,已经日趋成熟了,而且现在也是他们该考虑去向问题了.首先我在我们寝室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有三个人有考研的打算,而且他们现在也进行着考研的步骤,有一个人是在考研和找工作之间徘徊的,她现在是有关考研的课都会认真听,而有关毕业找工作的事也很积极,而有一个人是毕业了可能家里已经安排好了工作让她选择,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毕业压力的,而我,是打算毕业直接找工作的,我现在也在另外上有关本专业的课,打算把专业知识学牢固了,到了大四找工作有点专业优势.在这之后,我把调查范围扩大到整个陶瓷学院了,首先我准备了若干份纸条,每张纸条上写着:

实践报告调查

同学你好,打扰你几分钟,请问你对大学毕后何去何从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这种想法的呢?请把你想到的写在这张纸上面,谢谢!

首先有大约一半的本专业学生毕业有考研的打算,而且似乎绝大多数学生考研都不想考自己所在的大学,比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等,也有极少部分人有跨专业的打算,在这些打算考研的同学中,我再进一步了解到他们考研的理由也有很多,首先近几年本专业将来的工作环境比较艰难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所以绝大部分女生都会选择考研,其次,近几年本专业找工作的困难让他们不敢面对毕业,还是觉得继续呆在学校好,不用面对就业压力,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还想读书.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选择毕业直接找工作的,当然,还有一些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当兵等等.再对其他专业进行同样的调查,得出的结果有些不同,他们考研和就业的比例可能是相反的,除去一些个别的特例,造成这种现象的的原因可能是专业不同,现在社会在各个专业的需求不一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毕业去向,加入市场大量需求某以专业的人员,那么这个专业的学生可能绝大多数毕业后就会去从业,但是如果某个专业在市场已经处于饱和或即将饱和的状态,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在毕业前想好自己的去向,考研,考公务员等等.调查在陶院的进行告一段落,在调查过程和后来的总结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调查还有有点片面的,只在一个学校里进行,于是,我又想到了在别的学校也进行调查,但是受地域的影响,不可能拿着纸条去各个大学随机的询问学生,于是我想到了高中的同学,通过打电话和QQ的形式联系到他们以后,对他们进行了这样的调查,一个在北京的同学说毕业了肯定找工作呀,现在的工作到处都有,而且我还是一本大学毕业的,在学校也挺女垒学习的,肯定可

以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没有必要考研,既浪费时间读完研究生后也不一定找到更好的工作了.又联系到了一个在贵阳的同学,他从高中开始就是好好学生,而且他毕业后打算考研,他是真的喜欢读书,觉得读书能陶冶情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他认为只要自己是真的有本事那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时期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他安安心心地考研.而有一个目前读三本的同学告诉我说他打算毕业了考研,因为他觉得他的学校在小地方,本来就没有什么工作岗位提供,再加上他所在的学校也不怎么有名,毕业了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机会很小,所以他决定考研,考到大城市去,那里人才需求也大,有竞争也有机会,当然,有些同学是不用愁毕业了干什么,他们家里都有安排,只需等到毕业就行了.五、调查报告正文

在为期几天的调查实践里,我通过面对面采访,发纸条采访,点火采访,QQ采访等,我了解到了大学生毕想业后的去向多种多样,理由也有很多,主要去向有考研和直接找工作,而考研的原因有自己想考,受就业压力的逼迫,或者家人的建议,值得思考的是,考研似乎也与地域有关,有些小城市的学生可能需要考研考到大城市里去,他们觉得大城市的机会多,工作好找,不会像小城市一样招聘还要挑挑拣拣,大城市只要是研究生就要你,而打算毕业了就参加工作的学生里,原因也各不同,有些是不想再读书了,有些学生则是毕业了就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了,觉得没有必要考研了,有些打算参加工作的学生里也有的是考虑到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再考研已经负担不起了,而参加工作不仅减少了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补贴家用,让父母少点负担,现在越来越热的还有当兵的,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有些选择在大学期间去当兵,有些选择在大学一毕业后就去当兵,因为当完兵再找工作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也占一定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现在也造成了一股当兵风.考研不仅与自身有关,还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与专业有关,像我们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可能大多数都会选择考研,因为这个专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大家都想以后在一个相对

比较好的环境下工作,毕竟这是一辈子的事,与其现在匆匆就业然后以后再想着换工作的事还不如现在多读几年书更方便,考研也与地域有关,大城市的学生可能大多数毕业后就会参加工作,因为他们在哪里毕业大部分都会留在哪里找工作,因为他们在大城市,了解哪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需求,他们相对于小城市的人而言找工作更有优势,而中小城市可能选择考研的多一些,因为中小型城市发展比较慢,市场需求也比较小,楚翔人多物少的情况,所以他们想找一切可能去大城市,考研时个很好的选择,首先考到大城市去在哪里读几年书,那里的环境也了解了,毕业了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了.总而言之,无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哪个方向发展,都是经过了自己深思熟虑的,并且有意识的朝自己的方向学习,比如考研的学生现在回开始看一些有关考研的书,选择就业的同学可能会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多花一些经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有方向的.六、心得体会

niitjava课程实践报告 篇7

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习主席在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文明新时代。一直以来, 我国的餐饮业处于良性发展的态势中, 已由规模小、档次低、贡献少, 逐渐演变成增长势头强劲、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贡献日益提高的重要产业。在餐饮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 注重环保、无污染、安全营养的“绿色餐饮”已经成为市场新宠。

钱艳 (2005) 提出, 所谓“绿色餐饮”, 可以理解为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 坚持绿色管理, 倡导绿色消费, 以维持生态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因此“绿色餐饮”不仅仅要求食物本身的天然营养, 还要求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环保。具体包括采购环节的绿色化, 生产环节的绿色化, 食品服务环节的绿色化等三方面内容。“绿色烹饪”作为实施“绿色餐饮”的突破口, 应特别重视从选料、初加工到成熟、装盘过程中的节约意识以减轻环保压力。正是在全球和全社会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 我校作为大连市培养和输送厨师专业人才的学校, 着手进行了大连市中餐烹饪教学中体现环保节约理念和行为的现状调查。

二、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10~11月。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大连市烹饪职业中专2012、2013级中餐、西餐、中式面点、西式面点专业18个班的652名学生。

四、调查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环保意识强度, 对环保知识的渴望程度以及实践中对环保做法的总结, 烹饪方法和操作习惯的改变对环保的影响程度等方面,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不记名) 进行调查研究。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已经认识到实践操作中环保节约的重要性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 60%的学生了解一些专业实践课中关于环保节约方面的内容;5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中涉及过关于环保和节约方面的知识;55%的学生在实践中已经开始考虑再利用剩余的原料并着手尝试, 只有1%的学生全部扔掉余料。这些调查结果都说明目前已经是一个极佳的时机开始研究实践操作中如何进行环保节约这个问题, 学生产生了解烹饪过程中环保节约这方面知识的需求, 也已经开始在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索环保节约的重要性。

(二) 学生对于环保节约知识的求知欲望日益迫切

通过调查发现, 51%的学生在专业书籍和杂志中看到过有关烹饪专业课程学习中环保节约的内容, 这说明他们不仅拥有这方面的意识, 同时已经开始主动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来弥补知识的欠缺。而且49%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具体做法并尝试将环保节约做法用到实践当中。这对于今后适应酒店的工作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三条已经明确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 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 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更多地介绍关于环保节约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拥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调查中, 69%的学生认为节约原料对于专业的学习和餐饮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中47%的学生经常考虑食材对环保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 36%的学生发现了一些比较环保的烹饪方式。他们也举例说明了在实践操作中有关环保节约的具体做法。如:节约水电、煤气;节约食材, 用剩余的面团反复练习等;及时关闭水龙头;不乱扔垃圾;少用一次性发泡餐具、一次性木质筷子, 减少一次性毛巾使用量和尽量缩短菜肴制作时间等。教师应适时的在理论和实践中向他们渗透环保节约的理念和在实践中每个步骤所包含的具体做法,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和体会的空间, 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多角度地发现和研究菜肴具体做法和操作要领中蕴含的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 改进烹饪方法和操作习惯, 提倡“绿色烹饪”

60%的学生认为烹饪方法和操作习惯会对环保节约产生影响。的确, 运用更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 才能烹制出健康、营养的绿色食品, 同时兼顾环保节约的理念, 为实现“绿色烹饪”提供保障。如在烹饪过程中按照要求对原料进行切割, 对主、配料进行合理搭配, 灵活选用烹调方法, 尽量少用烧、烤、煎、炸等方法, 减少对原料营养成分的破坏, 同时力求不用各种添加剂, 尽量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

适当改进烹饪过程中的操作习惯。如不要把油加热到冒烟。因为大部分烹调油加热到冒烟后, 不仅口感变差, 还会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化合物, 更不利于环保。因此加热时, 只要看到锅中的油开始发出微光后就可以放心烹饪了;锅中食材放得过满, 这样会延缓烹饪速度, 导致烹饪时间过长;清洗烹饪工具适量使用洗涤剂, 既节约水, 减少浪费, 又减轻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坚持精料粗做, 对高档的原料作简单烹制, 菜肴一经成熟立即出锅, 浇上调味汁即可食用。如白灼活虾等。

六、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环保节约型中餐烹饪课程的实践研究方面, 我们需要探究的内容是相当多的, 其中“绿色烹饪”是我们探究的重点, 是我国传统烹饪的一个指路牌, 是中国烹饪未来发展的新天地。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考虑如何开展“绿色烹饪”是十分必要的。

(一) 教师应加强和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环保节约意识

长期以来, 大多数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怎样按照教学计划教会学生基本功以及让学生如何掌握多种烹调方法、学会做多少道菜, 从而忽视了在理论和实践课中对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自己从未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一直是餐饮行业比较关注的, 也是学生在进入酒店工作后接受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从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方面考虑, 环保和节约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给企业的发展, 市场的开拓提供商机。因此, 对环保和节约意识的研究, 也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 以环保节约的意识加工原料

选料时要摒弃刁、精、尖的用料陋习, 充分发挥原料的作用。对原料进行清洗、摘捡是为了清洁卫生和有利于后期烹饪制作。但要注意合理加工, 减少浪费, 增加出净率。如果过度加工, 就会浪费多、损耗大, 产生更多的垃圾, 对环境污染较大。在菜品制作过程中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尽量达到降低污染, 节能降耗, 循环使用。废弃的垃圾应分类存放, 及时清运, 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 以保障卫生为目的进行烹调

将已经初加工的原料进行烹制时, 应该首先保障食品安全。能用简单方法达到目的, 就少用复杂工艺, 以节约能耗和减少受污染的可能。另外, 烹调产生的油烟等不仅直接危害厨师的健康, 也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烧烤、油炸方法烹制食物时, 既对营养不利, 又存在威胁人体健康和破坏环境的危害, 应该尽量避免。

(四) 以绿色管理指标控制烹饪过程

崇尚节约, 既是对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责任, 又是对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的理解与实践。烹饪过程中要求学生以绿色管理指标从节约用水、能源管理、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控制烹饪过程。

1. 节约用水。

中国是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 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 节约用水迫在眉睫。为此, 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 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2. 能源管理。

烹饪过程中采用节能设施, 尽量降低电煤气等的损耗节省能源;厨房的通风设备应强化日常维护及清洁管理。

3. 环境保护。

噪音、油烟等的降低和排放等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垃圾分类处理, 及时清运。

总之, 对学生进行中餐教学环保意识的调查, 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材料, 保障了课题研究的准确性, 把握了方向, 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环保节约的重视。一方面使他们在实习和工作中能尽快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菜品制作流程;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认识到:注重环保节约, 实现“绿色烹饪”, 是开展“绿色餐饮”的关键环节, 是酒店业创品牌、上档次、树形象,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连市烹饪职业中专6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 对环保知识的渴望, 实践中对环保做法的总结, 烹饪方法和操作习惯的改变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同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为课题的研究, 学生在环保节约方面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及开展“绿色烹饪”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中职学校,环保节约,中餐烹饪课程,绿色烹饪

参考文献

[1]黄刚平.对“绿色餐饮”和“绿色烹饪”的认识和探讨[J].中国餐饮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3.

[2]荆林波, 马彦华, 李蕊.倡导绿色消费探讨中国绿色餐饮的发展[J].市场营销导刊, 2007, (5) .

[3]钱艳.建设节约型社会再谈绿色餐饮[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11) .

上一篇:启智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援藏干部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