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精神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创新精神(精选8篇)

论创新精神 篇1

1、取材:平凡中有真谛

石涛生活在明末清初,一个**的年代。这种大环境下文人志士们害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多寄情于诗文书画中,来逃避现实。这种状况阻碍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发展,扼杀了中国文人的创新精神。明末清初,以董其昌和以“四王”为首的“师古派”崇尚摹古,他们强调基于前人技法上来为自己再利用,以此为“正宗”。在清政府的鼓励下,“重现古法”的风气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画法。一味的“师古法”,作品即便形象逼真,却少了鲜活的气息,显得客套死板,也因而无法摆脱前人的创作束缚,限制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石涛独树一帜,反对摹古仿古,倡导应该“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石涛作品取材大多是亲眼见到的景象,来源于生活所见,创作的手法和创新性的思想是和当时社会所对立的,从而体现了他超乎时代的艺术水平。

2、技法:挥洒中得心源

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石涛归纳为“三叠”(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与“两段”(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而石涛不同,多年居于深山老林,便于观察山景,章法上突破传统,远近景浑然一体,这种画是从生活中来,从心境中来,从灵感中来,若不是丰富的生活经历,很难画出这种画来。石涛把自己的章法总结为“蹊径六则”(1、对景不对山,2、对山不对景,3、倒景,4、借景,5、截断,6、险峻)。他不愿受约束于成法,随心挥洒、笔墨进行创作,抒发心中情怀,他们以一种超凡脱俗、清新自然的作画风格出现在清代的画坛上,有别于当时流行的仿古复古绘画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石涛向古人学习绘画技巧,不为古人的经验所束缚,活学活用,注重向大自然学习,在“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法,大胆的表达心境,为后世所学习。

3、心境:僧俗两界显高远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的文化及其价值观也已内化成为了传统中国人的一种人文思想。作为文人画家,石涛身上也同样具有深深地儒家传统文化烙印。作为一名佛门弟子,他秉承佛家淡泊名利的思想,长期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衣食起居,皆“以天为盖地为炉”。因此即便当他陷入逆境时,(和当时的画坛主流思想相抵触),他不曾消极沉沦,而是依然坚持自我,勇敢的承担起推进中国山水画向前发展的社会责任,突破陈旧的`传统束缚,大胆的革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二、石涛绘画创新精神的根源

明末董其昌以其“南北宗”文人画理论为旨,和清初画坛影响最大的“四王”一起,致力于摹古,崇尚元四家,注重笔墨,以能灵活的运用古人的笔墨技法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四王吴恽的山水画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正统派”。他们的绘画注重临摹,重笔墨,轻写生,轻创作,力求一草一木皆以古画为本,画风僵硬,作品呈现出程序化的感觉。

石涛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是明朝宗室,明朝灭亡时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选择了出家,顺治十八年,石涛在松江拜名僧旅庵为师。旅庵对石涛曾有指点:“谓余八极游放宽,局促一卷隘还陋。”指出石涛还年轻,需要瞻仰天下的名山名寺,丰富自己,不可孤陋寡闻,居于一隅。旅庵指点的不仅是佛法之路,也是艺术之路。康熙五年,石涛来到宣城,在宣城的这段时期,石涛结实了不少当地文化名流,与他们在绘画上相互交流,又曾数次与友人游黄山,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继而形成了其书画艺术的基本风格和面貌。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对于自然的真实感受和积极的探索并吸收前人技法长处,相互融会,使之更进一步强调“师法自然”。石涛提出的“一画”论,通俗地说就是他常说的“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是我师”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前提条件就是要深入生活,要有生活依据,这种观念在现在看来属于常识,可在当时就是有悖于“正统”的了。石涛的“黄山是我师”他针对的是当时的权威王时敏明确指出的只有古人才是我师,“黄山是我师”不等于消极的模拟自然,要有法。有变。“我是黄山友”,用石涛的话说,就是“黄山是我师”是“神迹”我对黄山的理解便是“迹化”。“神迹而遇迹化”便能诞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三、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的当代意义

1、石涛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石涛之于山水画,有自己的理论观点,有许多敢于向当时的权威挑战的见解,他的艺术理论着作《画语录》,其中谈到中国画的构成特点、画家的审美心态和画家艺术实践与素养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他提出“一画”论,即客观世界――主观感受――艺术作品三点一线的理论,“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这十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石涛能够在清代画坛有所成就,就是在尊崇古法,师承古法的前提下,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因此,中国山水画要想不断得到快速发展进步,必须要学会在结合时代背景对绘画进行创新。石涛的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一方面在于他敢于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在画坛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的时期,敢于打破画坛的寂寞,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特点,这是值得称赞的。而另一方面,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将绘画付诸于实践之中,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分析,用最真实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在“师古人”、“师造化”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使阅者耳目一新。

2、石涛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1)在生活中发现美

在石涛的绘画中,多以取材于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但在创作过程中突破画家传统的绘画思想,带有较强的石涛本人的主观色彩。追求创新,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美学规范。石涛注重向前人学习,注重传统,但是“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在古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个人主观思想,突破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绘画技法风格。

(2)在生活中创造美

石涛绘画以独特和个性的风格作品,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标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改变了当时画坛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现状。当今画坛,需要学习石涛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画家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法水平,更具现实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潮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3)在生活中弘扬美

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依托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启发当今艺术家们不为世俗生活所迫,坚持住自己的创作理念与画风,如实反映社会问题,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反省现实生活问题。坚持艺术与生活结合,保持作品在艺术原创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着自身的突破,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兼具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问题产生特定的艺术语境的作品,创造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俱进,更新艺术的时代性,促进艺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画坛最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着.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殷玉琴.石涛宣城时期绘画之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3]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晓枫.略论中国山水画的布置[D].西安美术学院20xx.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论创新精神 篇2

那么, 何为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约束, 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解答和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不是个人主观的头脑产物, 而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其本质而言, 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并在过程和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精神就是能摆脱传统约束, 排除各种干扰, 坚决把创新思维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使工作和事业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 其开端和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过程和结局。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而创新精神则是创新思维见诸实践和产生结果的有力保证。有创新思维而没有创新精神, 则创新思维也只是一种空想, 一纸毫无实际意义空谈理论而已。有创新精神而无创新思维, 那也只能是一头毫无目标的雄狮, 瞎闯瞎闹罢了。所以,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创新思维, 更要有创新精神, 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达到预期目的。其实创新思维大家都有, 只不过有的人会用、善用, 有的人不会用、不善用罢了。所以培养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 就成了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 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在培养全民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时, 必须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即把思维固定在一种模式上, 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所以在思维定势已经形成的条件下, 是不可以产生创新思维的。要打破思维定势, 就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众, 只唯实。所谓“不唯书, ”就是不能以书本为教条, 凡是书上没有的, 就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所谓“不唯上, ”就是不能以官位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把与上级领导不同意见和想法视为禁区, 唯上是从, 不敢坚持正确意见, 不敢越雷池一步。所谓“不唯众, ”就是不能盲目从众, 特别是大家的一些习惯性与常规性思维。凡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对的认为是对的, 错的也认为是对的, 一味盲从。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能打破“唯书、唯上、唯众”的束缚, 把自己的思维定势在书本、上级领导、部分群众上, 甚至在这些方面钻死牛角, 那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有句名言叫做:“思维一旦进入死角, 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所以领导干部要具备创新思维,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二是打破思维惯性。思维惯性, 是根据经验、惯例和常规想当然地顺着某一思路办事, 从而把自己特有的、不同与常规的思路封闭起来, 不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周围事物的变化, 不能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 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 靠思维的惯性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创新思维的产生, 影响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二千多年, 其生产力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就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 长期愚弄人们的思想, 用仁、义、礼、智、信等看似“文明”的东西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用什么君臣之道,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等这些封建礼教, 来奴化和愚弄人们。把封建统治者完全神化了, 把封建帝王说成是真龙天子, 是自然的统治阶级, 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天子脚下的臣民, 要严格遵循君臣之道。这样长期以往, 就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心甘情愿地诚服于封建统治, 完全听命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化与愚弄。

三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并不是闭门造车, 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胡编滥造, 而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经客观实践检验的理论, 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理论, 何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呢?革命战争年代, 一批受到共产国际革命新思潮影响的激进分子, 回国后不考虑中国革命的实际, 而是靠着一腔革命热情, 照搬国际社会革命成功的经验, 让当时还很簿弱的革命力量冒然攻打大城市, 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同样, 不切实际的创新理论就像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毫无生命力的。

四是继承与创新。在客观实际生活中, 要想获得成功, 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才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然而创新源于继承, 但我们所说的继承不是完全的照搬照抄, 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在继承中加以革新, 在革新修正中加以继承。我们既不能一股脑儿的继承, 也不能一股脑儿的否定, 要在继承中加以发展, 在发展中予以继承。17世纪英国科学巨匠牛顿,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创新可谓丰富, 成就可谓巨大。可当人们问起他为啥会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时, 他的回答却是“如果说我看到更远一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恭之词, 但细细想来, 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 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 那么牛顿总结的物体运动三大规律不知要晚多少年呢!再如,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他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 他的创新精神鼓舞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没有圣西门、傅利叶等一大批先辈们的空想理论, 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资本论》的诞生, 也许人类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呢!诚然, 没有邓小平理论, 没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活水源头来”, 没有了继承哪有“活水来”的源头, 没有了创新“源头来”的活水也会变成一潭死水。

五是创新源于质疑、破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疑问才有思考、分析和判断, 才有发现、创造和惊奇。常有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发端, 勇于破疑是惊奇发现的源泉。鲁迅先生曾赞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敢,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也是千万个螃蟹能否吃质疑者中的其中一个, 但却是千万个质疑者中第一个敢于破疑的人。所以,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而破疑才是创新思维质的飞跃。真正能使创新思维付诸于实际, 取得实质性成效, 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

论小学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3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都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列的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乐于创新。

二、在练习中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授结束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准备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只限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变换思维,更新解题方法。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后,可以进行延伸性的习题训练,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油桶,底面是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高7分米,做这个油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

老师出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教具,于是提问:“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答案:有5个面,这5个面分别是前、后、左、右、下面。

接着提问:“我们该如何来求这5个面的表面积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5×7×2+5×7×2+5×5

(2)(5×7+5×7+5×5)×2-5×5

(3)(5×7+5×7)×2+5×5

(4)5×7×4+5×5

教师要及时表扬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地去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在操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S=(a+b)h。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h+bh=(a+b)h。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创新精神 篇4

【摘要】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本质要求,本文从就音乐专业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行了有关论文。音乐活动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音乐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培养 课程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个“重点”是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构成,且二者相间并重,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既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对素质教育的实践实质进行了科学定位。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性决策,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新发展。为此,本文就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的工作重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经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日本把发展创造力视为国策,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三张“通行证”是20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次,这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新教育方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等教育在实施教育时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作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是先导

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师首先不要迷信传统,书本和权威。传统虽众皆行之,书本虽众皆学之,但要知道并没有穷尽真理,仍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也没有尽善尽美,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即使那些被证明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能将其绝对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必因是学生就人微言轻,要突破心理障碍,塑造出求实精神,自信心和好奇心。只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会有新的发现,也会取得独特的成就。作为教师,既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又要将最新学术观点,择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在对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中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自己的学术见解。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及刻苦钻研精神。

2,对学生进行学习理念的教育

我把人类的学习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学习阶段,即从人的出生到高中结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现象,社会想象的“认识,知道”,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所谓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等,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放牛式学习”。第二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即大学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针对所选择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要求对某一个学科领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为今后能在该学科进行更深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放羊式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树立创新精神。第三阶段是研究性学习阶段,即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明创造,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比作。寻矿式学习,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得到结果。那么,针对这样一个学习阶段的划分,所以我们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学习理念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由“放牛式学习“的学习转变成。放羊式学习”,即由教师引领着学习到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的学习,培养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在学科中某一方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查漏补缺缺,打好学科基础。

3,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法律性依据。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基础上,对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探讨,制定了以“多能一专”和“一专多能”的两个不同的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开设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突出了的基础性,《专业选修课》的宽泛性,(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的专业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在《专业拓展平台课程》上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规范了对学年论文的要求,增加了艺术实践和采风。既突出了专业特点,又体现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重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注重应用理论的教学,在《形体舞蹈》课程里加入舞蹈编导的内容,成为《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课程:在《声乐》课中加入声乐理论与发声原理的内容,成为《声乐基础》课和,在《钢琴》课中,增加钢琴伴奏的教学,成为《钢琴基础》课程、在《合唱与指挥》课中加大指挥的课时比例和增加合唱排练的内容,成为《合唱,指挥与训练》课程。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把豫南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增加到教材中,在《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课中加入豫南花鼓灯的内容;在《视唱练耳》课中加入豫南民间调式的练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中加入豫南民歌的内容。

在教学改革上,我们拟对《视唱练耳》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拟对《基本乐理》课程实行入学会考免修制;对《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实行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实行教师,学生双选制。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可自由发展的平台。

5,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还要有一定的培养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学术的文化环境,不仅是合格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更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为此,我们推出了专家讲坛,使学生在参加讲座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新的欲望;实行班级小舞台制度,要求每学期每班至少要组织一场专业音乐会,使学生在举办音乐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每学年还将举办大学生教师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声乐大赛,钢琴大赛,器乐大赛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

6,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落实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成效。其一,在学年论文上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学科知识,加上由于近些年艺术扩招的实际,学生对本学科知识了解有限,适时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品格的培养,努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逐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同时要注意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培养好奇心、磨炼意志和坚定信念等。其二,针对当前学生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每天一十分钟的跟琴视唱,每一周背会一首民歌,每一个月听懂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使学生在这些音乐实践中得到体验,增强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其三,鼓励学生举办个人毕业音乐会,我们把每年的四,五月定为艺术实践月,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举办的音乐会纳入必修学分,音乐学专业学生记入创新学分。其四,《实行大学生本科阶段导师制>,要求学生入校一年后,经过教师学生双选,确定学生的指导老师,之后的三年,包括学士论文都有该教师进行指导,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得到研究性学习的锻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思。

论创新精神 篇5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在他溘然长逝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的浪漫主义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超人”形象,去表现他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精神自由”。尼采早年受叔本华哲学思想和瓦格纳的音乐精神熏陶,这双重影响使他早期的思想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生命意志”和“酒神精神”两个核心概念。但作为一位转折时期的思想家,他主要以反叛传统西方文论的的姿态出现的。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前提概念下,对希腊的悲剧起源精神进行重新估价与定位。

《悲剧的诞生》和“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作为生命意志的最高表现形态,其本质意义在于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悲剧的诞生》这本书里明确了这是重估一切价值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里,尼采明确提出“这本书的副标题:‘希腊文化与悲观主义’是一个不可含混的标题——这表示首要的就是说明希腊人如何排除悲观主义,如何克服悲观主义。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悲剧就是个证明:这一点叔本华是错误的。”这充分表明尼采的悲剧观绝不同于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观,在这里尼采借用“酒神精神”来说明希腊人刚健有为、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追求的强力的悲剧观。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系统讨论美学和文艺问题的著作,也是他全部美学和文艺学的基点。尼采创造性的发挥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古希腊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并阐释了艺术的起源、功能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提出了“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悲剧的诞生与衰落。“酒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狄奥尼索斯,他是葡萄酒狂饮之神,是丰收享乐、尽情放纵的象征,是生命丰盈的化身。“酒神精神”是相对于“日神精神”所提出来的,与之“日神精神”所代表的预示生命和希望光明的灿烂梦幻世界相对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醉狂的世界,它使人们沉浸于酩酊大醉后的狂歌曼舞,并在这狂欢与放纵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如果说日神精神能够给与人们平和、明媚和和谐的话,那么酒神精神所代表的是疯狂的、歇斯底里似的的激荡。在放纵的过程中,暂时忘却人生的痛苦,在迷狂的状态中释放压抑的原始激情,解除生命与之俱来的束缚,达到以人与世界万物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感受神秘的自然赐予永恒的生命力,获得一种不可言状的快感。正如尼采所说“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目。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此刻他觉得自己就是神。”

“酒神精神”所体现的救赎悲剧观

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并非产生于希腊人精神上的和谐与静穆,而是根植于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生苦难和冲突,但这种人生苦难绝不是人生来就是悲剧的悲剧人生论,更没有因为生命的的悲剧性而消极厌世,而是艺术为媒介来对抗存在的荒诞,为苦难、悲剧性的人生寻找意义和存在的合理理由。“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所以无论是作为戏剧还是神话,古希腊都是文明的源头,艺术形式都在这里找到璀璨的原型。支配他们思想的是酒神精神,那就是借助太阳神、酒神,借以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肯定和不懈的追求。

(1)尼采认为在众多艺术形式领域内只有悲剧和音乐最能够体现古希腊人的生气蓬勃、丰富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悲剧创作上秉着不是悲天悯人的创作态度,而是要表现人的无坚不摧的积极力量。他高度赞赏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一悲剧,它所体现的是普罗米修斯在强大的宙斯的压力下不屈不挠的抗争,虽然最后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交加中消失,肉体虽被毁灭,但他的精神却永驻于人们的心中,流传千古生生不息。悲剧的英雄就因该体现人的美好品质,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历尽艰辛,更能以执著、卓绝的精神克服万难,从而开拓生命,这便是狄奥尼索斯所能传达的坚毅、不屈、勇往向前的精神体现。

(2)救赎的方式:当然这种人生观是刚健有为的,当时尼采绝不回避人生的现实的痛苦,那么既然人是生活在痛苦之中用什么方式去摆脱痛苦和忘却遗憾的呢?那就是通过艺术的“救赎”。救赎的意义绝不止于净化,他要在净化的基础上给与人类精神人格的提升,作用于现实生活,用艺术“将一切善与恶的,都点化而为美好的”。

(3)音乐的作用:悲剧吸收了最高的祭典音乐,又把悲剧神话、悲剧英雄吸收进来,通过悲剧英雄把我们从世俗的满足的贪欲中解放出来。并将提醒我们有一种存在和更高的戏剧。“音乐和悲剧神话都是同等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狄奥尼索斯才性,彼此不可分离。”

(4)尼采的悲剧观突破了古希腊剧只表示狄奥尼索斯的苦难的传统。在悲剧的表现内容上来讲可以再宽泛一些,诸如正义的化身、伟大的事业都是应表现的题材。这方面突出代表是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

“酒神精神”在文论和艺术论的影响

尼采在自传《看,这个人》里,自称为“第一个#39;悲剧哲学家#39;,与悲观哲学家正相敌对。”希腊式的刚毅的悲剧的精神开拓生命之路。人类尽管历经艰难,仍不放弃沦入悲观的境地,在饱尝人世苦痛之中积健为雄,且持雄奇悲壮的气度,陶融美感,而引人进入高超的境地。尼采的悲剧观使世人迸发力量,因此在艺术上具有恒远的魅力,光芒闪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心理机制分析:尼采曾对《悲剧的诞生》作如是的评语:“在这本书里,有个特殊的发现,在希腊的文化中,把握了狄奥尼索斯现象第一次对于这现象提供一个心理分析,以此视为一切希腊艺术的基础。”笔者认为意义恰在如此,从中世纪一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只认为希腊文化的唯一精神是阿波罗即日神精神,希腊文化只是日神精神的理性之光的发射。因此尼采提出近代人不了解希腊精神。这一思想开启了后世的思想家的继续探讨,并以精神分析的方法论谈艺术与哲学的大家如柏格森、弗洛伊德、荣格等等。

(2)以“人”为中心的本体研究:尼采强调人性尊严,重视为生命价值关心人类,而不是关注近代科学开创的对宇宙的探讨。同样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史秉承这个传统,同样是反对本质中心的哲学,反对形式信仰的团体,反对体系的哲学。这是因为它不仅远离人性而且贬抑生命。只有以人为中心给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哲学才能够在困难中前行,高扬生命的赞歌,更加激起狄奥尼索斯的振奋之情。

(3)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与挑战:传统的文化价值大体为分两类,一类是理性精神,另一类是走向极端依靠上帝的非理性精神。尼采对于这两种精神都加以批判的否定,在艺术即将失去根据甚至失去道德价值的时候,尼采的崛起将担负着“价值重估”的重责。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尼采对于整个时代及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沉痛呼声,对西洋传统文化的种种无理的危机提出深沉的抗议与挑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6

铸造班级活的灵魂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班级的活灵魂取决于它的学生们是否有创新精神。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才能铸造出班级的活的灵魂,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铸造班级灵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精神。未来的社会,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学校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突出的位臵。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只要班主任能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点拨他们创新的思维,教给他们创新的方法,就能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认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创新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诚信、守纪、自尊、自立的优良品质,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强化班级管理,激发创新意识

首先,要选出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班干部。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演讲,评选出的班干部,要具有竞争意识、组织能力、目标意识和极强的责任心,如果每个班干部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这样的班级活而不乱,富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思维,充分发挥每学生的智慧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管理,班主任要以接纳的胸怀欢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建设性意见。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如在我们班,现在是新课堂,班里都是以小组形式坐在一起,这样座位较集中,下课时学生来回走动容易碰到凳子,甚至被绊倒,有学生建议:下课时,全体学生在起立后都把凳子放到课桌下面。这样做既使得班级显得整齐宽敞,又能使同学们有个宽阔的通道。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这个学生给予表扬。

再次,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把它摆出来,让大家一齐讨论,共同商量对策,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各抒已见,如:有人经常抄袭作业怎么办?值日班长遇到不服管的怎么做?劳动很认真和不认真的人该如何区别对待等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的机会,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把创造思想渗透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管理对学生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从而造就具有富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改进评价方式,绝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机会和权利。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其次,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进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创新教育,班主任任重道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积极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商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心理学》1983年3月,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建庄等《班主任工作艺术》1981年3月,华夏出版社

论生物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篇7

一、努力提高生物学教学的地位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生物学被取消高考资格,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科学不重要了。事实上, 生物科学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与国计民生密切相连,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首先, 从领导到教师都必须把生物学教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位置。如对生物课仍按大纲要求安排课时, 任何其他科目不得占用;对生物学教师的聘用, 必须具有较高学历且专业对口;规定学生毕业会考生物、地理两科分数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同时为了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物学知识竞赛活动, 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为新形势下的生物学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二、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对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 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加强目的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动机是优化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途径。以往的生物学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升学。如今高考取消了生物科, 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改变学习动机的教育。如通过各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式, 介绍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介绍当代生物科学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生物科学尚未攻克的难关。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以及生物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从而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理想、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2. 进行趣味性教学, 激发学习兴

趣。抽象的概念、单调枯燥的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 学起来也不感兴趣,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 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寓教于趣, 寓教于乐。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如在讲“家兔外部形态”时, 运用“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掐去头假装个小板凳”两个歇后语。这样既形象又贴切地把兔子外部形态描述出来, 学生很感兴趣, 也易于理解。

3. 选择新颖、富有启发性的教法

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 若再搬弄旧的教学套路, 则会将生物学教学引入歧途。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既要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理想、高层次的追求和获得书本知识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记忆及综合分析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4. 开阔视野,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 采用新的教法, 将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观察和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实验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答。如到海边实习时, 学生看到海水有涨有落便问这是什么现象;对采集来的贝类“西施舍”又好奇地问起为什么叫它“西施舍”;学习“鸟类起源”一节时, 学到鸡的祖先是一种野生鸡叫原鸡, 学生便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由此而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从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却与书本知识有关联, 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讲述这类问题学生听起来有味道, 学起来感兴趣, 既学到了知识, 又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5. 引入竞争机制,

活跃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争胜心、好奇心强。在教学中, 对浅显易懂的章节, 无需按部就班一一讲述, 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阅读课本或小组讨论,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愿抽签方式口答或笔答问题。对于答案先由学生相互批阅判定, 然后师生一起统一答案指出正误。如在讲“变态根”中的“贮藏根”时, 结合实物萝卜提出哪是它的根一题。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因习惯叫法片面认为下端尖细部分是它的根, 而膨大部分是茎。在争论的基础上, 我从概念上对照实物作了启发诱导, 使学生澄清了对该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 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

试论学生主体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就创新教育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培养创新型学生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一点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创新型学生的形象却往往是被否定的。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学生评价观,只注意纠正学生的奇特、固执、怪诞以及不合规矩、不守纪律等品质,而忽视他们的巨大价值和对集体、社会的真正意义。的确,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创新型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都很优秀,并且在行为方式上常常悖于某些“常规”。例如,他们不循规蹈矩、不老实听话,常常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爱自作主张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唯书唯上、规格单一的“乖孩子”和“书呆子”。这种人才只求适应、不求创新,循规蹈矩、缺乏个性,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新教育要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智能型,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工作技能,从事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工作的劳动者;二是复合型,不仅掌握多种通用技能,单项技能,而且还体现在掌握一类职业共同的专业理论方面,并能在这些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把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到新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中去;三是社会型,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从事职业所必备的社会活动能力;四是创业型,具有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1.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体现在不墨守成规、创造性地学习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热爱教学,善于教学;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的群体上。我们应当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

2.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性、独立性的人格倾向。问题意识即质疑意识,是创新的根本要素。李政道曾说过:“对于青少年,最关键的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要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得高分更重要。”

质疑是刺激大脑积极思考的诱因,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贵有疑”,对书本、对事物,有疑问、有看法,往往能启发灵感,开阔思路,从而能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超越意识具有人格倾向的挑战性、进取性。超越是对传统的挑战,是对现实的突破。敢于超越前人,超越现实,超越自我,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只有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现成的知识和物质,不畏惧于先辈及权威,探索、怀疑、否定、超越,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科学才得以进步。

3.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创新型学生

(1)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

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进取创新的观念,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富有进取心、好奇心和独创精神。教师必须首先成为能够发现并开发自身创新性的人才,才能发现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发现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内出现的一切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应当感觉敏锐,联想丰富,不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具有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

(2)教师要樹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

教师权威是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一锤定音的权威姿态,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鼓励他们发表各种意见,并允许出现“创新性错误”,尽量延迟判断,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显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和宽容的态度,否则,即使有一些“新点子”也难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即使很有创造性的学生,也会因失败、错误丧失信心,因教师的偏见而不能健康地成长。

(3)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教学观

教师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工作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新尝试,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与观念做指导。因为只有教育观念上的正确引导,才有可能使他们勇敢地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迎接新的挑战。放眼21世纪,最大的资源是智力,最大的财富是智慧。从事人才、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教育,必将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产业。我们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战略产业,教育投资是重要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的观念,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总之,进行创新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了解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不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密切配合,以适应创新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田慧生,郁波,杨莉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建立学生晨检制度下一篇:高考语文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