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共6篇)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篇1

为了做好我校“个人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使“个人课题”结题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现将有关结题工作安排如下:

一、结题时间与程序

“个人课题”结题时间:本学期6月25日。结题程序:各位教师在6月25日前将材料交到科研室,科研室于7月1日组织初评,将其中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实效性较好的课题报送市教科所,由市教科所组织兰州市教育学术委员会进行结题评审并评奖。

二、结题材

1、《“个人课题”立项申报表》

3、课题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1

1份

2、课题方案1份 份

4、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一篇

5、附件或佐证材料以上2—5项按顺序装订成1册。

三、对结题材料的要求

(一)课题方案的要求

每项课题须提交课题方案1份,字数一般不超过3000字。课题方案一般具有下列内容: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3.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报告的要求

每项课题必须提交一份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字数应在5000——8000字之间。研究报告应有以下内容:

1.题目

2.问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3.课题的界定:关键词、核心语句的界定准确、清晰,课题研究方向明确。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标即研究后预期要达到的结果,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实效性。

5.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要具体,要体现对研究目标的达成。研究的对象要明确,范围适度。研究方法选择适当。4.研究的基本内容5.研究的主要方法6.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7.研究的过程与程序(时间安排)8.研究成果的表现形6.研究的基本过程

“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报告的主体部分,要详写。此部分内容应占报告文字总数的60%左右。表述时要思路清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要充分体现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解决了哪些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表述过程中应注意与研究的目标、内容相一致,要用数据说话,要有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7.研究的成果及结论:研究成果可分为两部分:理论成果、实践成果。

理论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哪些规律性的结论,获得哪些启发,包括有了哪些新观点、新认识,或者验证了哪些理论设想等。实践成果:通过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新的行动策略、新的教学模式,在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奖励等。

8.讨论和建议:研究过程中的对相关问题的反思、思考和对下一步研究的设想及建议。

9.附录:规范的研究报告应有一个附录。附录有两部分:参考文献、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是把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曾参考过的书和文章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列出作者姓名、文献名称和出处。引文注释是把在报告行文过程中引用过的文献在附录中一一对应地列出原文作者、文献名称及出处。

(三)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要求

论文内容应与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但不能是研究报告本身或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是报告中某项内容的进一步阐述,也可以是相关的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等。论文一般3000——5000字。如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不止一篇,可选取质量最佳的一篇参评。

(四)相关附件的要求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篇2

1 从申请到科研论文投稿

本课题是在2009年4月甘肃酒泉卫生学校护理组、基础组等4个申报课题中申报成功的, 资助经费1万元, 科研及科研活动第一次走进了各学科组。课题刚接到手实际就像一条横在通往对岸的河, 先后集中讨论过3次关于科研方向、成果形式的讨论会, 经过大家的共识结合前期查阅大量的有关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国内外资料、校内外专家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质疑才初步确定第一阶段科研任务为完成2-3篇国家级科研论文。在具体任务分到各组后还能听到有人在议论科研方向偏题、跑题的问题, 第一阶段对于全体参与课题组的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到2010年课题中期检查时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目标。

2 围绕急救与康复专业的情景实训校本教材开发和酒泉中医药文化的酒泉中医药文史馆建设

2.1 围绕实际调查结果找思路

课题组在完成第一阶段发表2~3篇国家级论文的任务后, 根据第一阶段对甘肃河西走廊部分市县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师、护士、临床辅助人员进行人才专业需求的调查结果, 结合甘肃省在2008-2010三年时间向全省各乡镇卫生院配发车载急救设备等政策, 再经过2次邀请校外专家讨论, 确定围绕乡镇社区加强急诊急救、保健按摩等情景实训为主的子课题—情景实训校本教材。

2.2 围绕学校教学实际出成果

在“情景”这两个字上, 校内外专家、课题组成员内部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理解为课堂实录, 有人理解为情景剧。最后确定第二阶段工作在突出实训教学改革、学生实训技能提高、教师专业实训技能掌握、实验室仪器百分百使用等为目标, 形成急救情景—教学模型演示配合急救仪器的一步步操作, 达到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仪器或采取什么护理措施;急救检验的目标是把与急救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过程及仪器使用步骤以录像的形式录下来;保健按摩把基本手法, 头部、颈部等按摩流程等通过录像的形式在学生实训课上使用;酒泉中医药文史馆由酒泉中药标本、敦煌医学、酒泉少数民族臧蒙医药和酒泉历代医家和历史重大医学事件等构成。以上课题成果不间断的在实训楼一楼大厅的电视屏幕上播放, 既是一种宣传又是一种实训教学改革。其后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分别将农村社区急救护理及仪器使用等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编写成校本教材, 力求通过情景把医院、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 以期达到目前中专学生通过看、读、听、模仿掌握实用技能。在整理、制作情景实训教程过程中, 专业课教师反复模拟、揣摩、规范实训操作, 整个过程达到了“以学促研, 以研促教, 教研结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的效果。

3 科研成果

2011年8月, 本校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在河北承德进行了结题汇报, 经过课题申请人进行答辩, 专家提问、评审, 最后获得了好成绩, 结束了酒泉卫生学校无省部级课题的历史。

第一阶段 (2009.4-2010.4) 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5篇科研论文:

(1) 进行全国不同地区卫生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调整和设置的调查和对比研究。 (2) 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调整和设置的研究。 (3) 国内外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比研究。 (4) 我校为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开设保健按摩短期培训班的可行性报告。 (5) 酒泉市医疗机构口腔专业人才需求和我校开设口腔相关专业的可行性调查。

第二阶段 (2010.5-2011.2) 完成或出版校本实训教程6册、建成甘肃酒泉中医药文史馆1个:

(1) 《农村社区急救护理及仪器使用》。 (2) 《农村社区急救医学及仪器使用》。 (3) 《农村社区急救检验及操作流程》。 (4) 《保健按摩实训教程》。 (5) 《病理学实训教程》。 (6) 《护用解剖学实训教程》。 (7) 初步建成甘肃酒泉卫校中医药文史馆1个。 (8) 拟申请实训精品实训课程1个。

4 对如何提高学校科研管理与教师教学研水平提高的几点体会[1]

学校科研管理与教师教学研水平提高需要学校领导在科研整个过程中扮演角色, 在软硬件设施、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交流, 让参与科研的教师教学研水平进一步升华。

4.1 学校领导对科研的重视程度[2]

学校领导是否身在其中或搞好科研这一套决定了教师是否有科研可做或科研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特别在科研成果确定方向、成果讨论、结题评审、评奖等关键环节, 因为学校管理者注重管人理事, 担任用人成事的人际、信息、决策角色, 教师某种程度上只是服从管理者的要求, 按要求尽量把事干好, 因此学校领导是否起到科研模范带头作用, 做科研领路人是学校科研能否从无到有, 再到发展、提高的前提。

4.2 科研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

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决定成败, 学校科研的生存需要科研制度下的环境。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经费管理办法、成果进度管理办法、成果量化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奖惩办法、教材参编与使用管理办法等等。过去本校的科研活动绝大多数是个人的私事, 没有经费支持和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 更谈不上课题研究津贴、立项课题配套经费等。

4.3 科研带头人素质

科研是一个既需要热情、兴趣和毅力, 又需要沉下来、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从申请书、申请立项、开题、填写进展报告、评审答辩等科研全过程, 综合了科研带头人的管理、服务、服从意识, 科研、协调能力和多学科、科研经历等。

4.4 教职工劳动价值取向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任用引导着教师的劳动价值取向, 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由于学校实力指标、教师个人发展和教师晋升职称必备条件等没有科研硬性要求, 学校高职称教师几乎都没有科研经历, 因而学校科研积淀少, 学术与日常工作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4.5 培养教师教学研水平提高[3]

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与科研成果交流、讲座等从而提高认识、产生灵感, 有人说搞科研不是缺乏美好的东西, 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 当我们静下心来做一件事的时候, 如教材编写、子课题情景实训系列校本教程的开发等对每位参与教师都有启发, 反过来看我们自己的成果时才发现需要进一步模仿、学习、提高的东西太多了。教师的科研过程在专门部门督促和技术指导下进行, 包括申报到答辩整个过程, 并在不同阶段邀请学校、药监、医院、疾控等的专家集思广益, 提意见、找路子, 把握科研方向、形成成果。科研过程各学科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促进了教师教学研能力的提高, 体现了科研与教学、校本研究与校际研究、实际应用与开发创新、摸索教学方法与科研等相结合的科研效果。

摘要:卫生部科研课题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调整和设置的研究 (2009-YB07) , 从申请到结题全过程, 对学校的整个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科研成果累累, 促进了学校科研管理上台阶, 达到了教师以研促学, 以研促教, 教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效果。

关键词:卫生部课题,申报,结题,教研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季宁东, 张徐宁, 叶云峰.凝心聚力务实教研彰显卫生高职教育特色[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9) :5-7.

[2]徐元俊.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7) :9-10.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篇3

各有关学校(幼儿园):

根据省市教科工作的整体安排,2011浙江省、金华市教科规划课题结题暨2012年浙江省、金华市教科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即将展开,为了扎实做好申报、结题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结题工作的质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2010年及2011年省市教科规划立项、已完成研究周期尚未结题的课题均列入本次结题。相关学校(幼儿园)需抓紧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于9月底前完成结题报告初稿的撰写,10月份进行结题报告的修改和完善,11月上旬由市规划办统一送金华市教科所参加优秀科研成果评审。

二、凡2012年申报的省市课题,需于9月底前完成课题方案的撰写,10月10日前将课题申报方案(不含申报表)一式三份交市规划办,我办将组织进行初评,对符合选送条件的课题方案于10月下旬送金华教科所参加评审。本次申报的省市课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原则上申报金华市课题上已申报兰溪课题并获立项,申报浙江省课题上已申报金华课题并获立项。

课题申报及结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希有关学校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未尽事宜请与市规划办联系,联系电话:88927687或虚拟网9201199,联系人:方老师

兰溪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篇4

结题报告

◇ 策划 钱国华 ◇ 执笔 严邝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应和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了方向性描述:“在对大类专业相应行业进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规划,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以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差异,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更多体现校本化的特点。加强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产业部门的力量,走“产学结合”之路,开发和实施专业课程,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宽基础、活模块”,“理论学习——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等几个发展过程,2002年以后,“项目教学法”被引进中职学校课程及课堂,2005年以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开发项目课程逐步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流。在本课题规划、申报时,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还只占专业课程中很小一部分,远没有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规划》中规定的“以项目课程为 主体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主体”的要求。另外,开发出来的单科项目课程尽管符合了职业岗位需要,实用性、应用性较强,但存在知识技能零碎不系统的倾向,没有体现“模块化”的特征。

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很强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

1.贯彻与体现“产学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具有苏中地域特色的机电、模具、服装、电子、计算机、财经等专业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依据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渠道,开发并实施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项目课程,并由此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系统。

2.实施与“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面向现场,任务驱动,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模式。

3.建立和完善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制度,如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等制度,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

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其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开发涉及众多专业门类的具有苏中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为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积累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有利于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提高中等职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3.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促进了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模块化课程

指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在职业分析、生产分析的基础上,将若干项生产技能的学习确定为项目学习模块,然后遵循职业实践的逻辑顺 序以及学习者的智能水平、认知规律,将这些项目学习模块综合统筹、优化组合,组成的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主要特点为:①作为专业课程的主体,它和专业基础课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的课程体系,对应的是某个专业门类在职业实践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它是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密切合作,运用职业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发出来的;②它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项目模块组合而成,每个项目模块对应某项具体的岗位任务;③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模块化课程根据工艺技术的升级和创新,适时改进和调整项目,吐故纳新;④职校专业课程改革,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新技术新工艺翻新很快等原因,统一课程难以兼顾,因此,模块化课程更多显现出校本化特点。

2.产学结合 指职业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与产业部门、生产单位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生产一线职业岗位技能规格和状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方式尽量与对应生产岗位要求相契合,注重实践运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在本课题中,侧重指职业学校借助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力量,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使之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与管理

“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指将中等职校教学与实际生产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职业领域分析、教学分析为前导,综合统筹,科学筛选,确定若干学习项目,构建模块化课程框架,思考各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编制课程计划,然后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项目课程并付诸实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优化,以形成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符合学习者发展需求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管理用以规范课程计划编制、课程开发实施、课程更新等流程,包括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模块化课程适应生产发展的动态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等内容。

4.苏中地区“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与管理

苏中经济板块经济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区域,随着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深入发展,该经 济板块呈现越来越强的经济活力。学校针对苏中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部门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具体要求,贯彻“产学结合”的精神,开发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

加强和苏中地区兄弟学校在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交流,及时了解兄弟学校在项目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就,积极推广本校课程建设成果。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1.理论研究:拓宽视野,广采博取求突破。

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本课题时,国内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处于起步阶段,当时能够找到的国内理论参考主要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方案》,但它更偏向于目标何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类的杂志,搜寻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研究他们职业知识分类、职业知识排序、职教课程组织等理论,并结合国内的人力资源理论、普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理论、课程评价理论等进行探索。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吸取营养,确立课题操作的行动依据。2006年底,课题组设计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流程路线图”。该流程设计由教科室牵头,拿出初步方案,通过各次课题研究碰头会、学校课改工作会、课改推进会上的碰撞不断完善起来。这个流程不是个别人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而是众多参与者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回过头来看,此流程设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和江苏省后来大力推行的项目课程开发流程是吻合的。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十分注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的学习,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多种形式组织课程理论学习:外派教师参加各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培训,并完善了校本转培训制度;外请省内专家,内选校内课改骨干等,举办系列讲座;创立了课改现场会、课改论坛等活动形式,宣讲课程建设理念,进行课改实践;承办了省、市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本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及外校同行进行了思维碰撞;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兄弟学校课程建 设经验,并邀请兄弟学校领导、教师到我校为我们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把脉等。

多渠道的理论学习,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保障了实践探索的质量。2.现状研究:寻找同盟,突出重点求质量。

课题组贯彻“产学结合”策略,把能力本位作为目标、把职业实践作为项目课程模块化的线索,在行业企业中广泛寻找同盟,支撑项目课程的开发探索。2007年起,学校各专业部都成立了课改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顾问,各专业部还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等组成课改咨询委员会,对项目课程开发进行技术指导。

2007年初,课题主持人钱国华同志撰写了论文《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登载于校报《通职信息》,该文提供了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改调研的行动指南,指导开展项目课程开发调研。

要保证项目课程建设的质量,应突出“就业导向”,项目必须源于本地区行业企业生产实际。2006年9月份开始,学校各专业对苏中地区相应行业企业及职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教师到企业进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案分析等调研手段,获得关于苏中经济板块产业结构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相关数据,分别撰写了本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

各项目课程开发组(项目组)也遵照先赴企业调研,后开发实施课程的行动准则,派出骨干教师到同盟企业蹲点进修,了解该项目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具体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并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融入项目课程中。

3.行动研究:加快实践,着力开发求效率。

2006年底,课题组编制了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方案,之后每学期都出台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要点、进度安排等文件规范项目课程建设行动,及时将理论研究向课改行动转化。2006年4月,我们通过实行招标制度试点,成立项目组,吸纳骨干教师加入,开发了《简单凸模的线切割加工》、《三相异步电动定子绕组更换》、《俄罗斯方块游戏软件设计》、《现金会计实务操作》、《印花枕套设计(平涂风格)》5门单科项目课程,使教师获得初步感性认识;2007年2月,学校五大专业群分别选择了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服装设计与制造、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技术5个专门化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2007年4月,机电 技术应用专业选择数控专门化方向率先开展课改试点,并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实验点,08年4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也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试验点。截至2010年7月,已先后开发了6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30余门项目课程标准,积累20余门项目课程教材或教学活页,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在项目课程建设实践中,课题组设计组织了大量活动,如举办校本培训、组织课改论坛、组织课改现场会、组织外出取经、组织校企对话等活动,着力推进项目课程建设。

4.团队构建:组合培训,扩容队伍求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教师进行项目课程理论及开发实务、专业技能的等方面的培训。学校用足省教育厅给的各类培训指标,每年有近40位老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近三年有10位教师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接受培训。我校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任务,进行体验式培训。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课改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也适时对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讲座。学校通过课改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参加过出国培训、国家和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回校后都必须进行转培训,一部分在课改实践中率先成长起来的教师被我们请来进行业务辅导和经验共享。

对的具体课程开发,学校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着力打造几个整体业务能力强、具有高效率、团队凝聚力的项目组。对表现优异的项目组,将有产学合作发展前景的升格为以项目组组长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学校将帮助其完成注册,公开对外服务,学校已有洪琪工作室、张宇霞工作室、朱新民工作室等三个名师工作室。

通过各类培训、课改实践及政策激励,我们的研究队伍、课改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为“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5.文本创生:适时总结、系统积累求品位。

从每学期的课程建设要点、课程建设总结来看,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课题向前推动的运行轨迹,从单科项目课程开发试点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改试点,到6个专业的铺开,每个环节上都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和相应成果,我们都能注 重积累,不断总结。

课题研究中过程性的资料有:问卷调查表、座谈会记录、校本培训记录、课题组项目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课题研究的成果性材料有6大专业“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6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30余部项目课程标准及校本教材或教学活页、教师的教研论文等。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将实践成果理论化,即使提炼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其中发表于省级及以上教育类刊物的27篇,发表于南通市级教育类刊物的10篇。《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对职校校本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考》、《把握项目课程实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数控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等论文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职教通讯》、《职业技术教育》、《西北职教》、《交通职业教育》等颇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类杂志上;另有《增值式评价策略及其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中职学校课改背景下教师短板及解决策略》、《职校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刍议》、《关于职校生顶岗实习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参加省职业教育课改创意论坛(2007年到2009年),获得3个一等奖,10余个二等奖、三等奖,产生较好的影响。

(二)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或先后或同时运用了以下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发布和回收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联合苏中地区兄弟学校,了解并掌握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企业各岗位分布、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同类学校“产学结合”课程开发状况,为确立本校“产学结合”模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方向及内容重点,构建“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等提供直接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国内外职业教育“职业知识的分类理论”、“职业知识的排序理论”、“职业知识的组织理论”等课程建设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项目课程建设实践相结合,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贯彻边研究边改革的精神,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个案研究法 对若干个新开发“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进行深度剖析,以点带面,提供借鉴指导,促进课程开发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优质高效。

四、研究成果的概述

(一)探索了“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策略,对苏中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分布及任务、生产技术与工艺等情况进行了分专业调研,对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剖析。

1.明晰了赴行业企业调研的行动策略。

项目课程的开发,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学习项目的设计必须以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科学准确的行业企业调研,是项目课程成功开发的必要前提。课题组钱国华和严邝明同志分别撰写了《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提炼》和《中等职校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操作方略》,用以指导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①确立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目标。

调研必须遵循从行业分析到工作任务分析再到教学分析的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企业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项目课程建设的调研,以提炼在多数企业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调研,熟悉行业生产现状,拓展职业领域视野,对行业中各类企业的了解达到一定广度;通过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深入研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通过调研,比较各企业的生产任务的异同,提炼共同性,实现典型性的归纳;通过调研,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情改造典型工作任务,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项目,并实现学习单元的前后呼应。

②遵循对行业企业调研的要求。

A.调研贯穿课程建设整个过程。不能仅把调研看成是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期基础,调研应贯穿整个项目课程建设过程。调研既是项目课程设计的基础,但同时,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评价等阶段,也离不开调研。项目课程的实施阶段,应边实施,边调研,根据企业及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调 整实施方式及实施环境;项目课程的评价,也离不开调研,体现在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企业的适用效果为评价标准,广泛听取学生及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B.调研兼顾多种层次性特征。为实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突出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调研应兼顾多种层次性。

调研企业的层次性:既要熟悉国有企业又要了解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生产情况;既要掌握本地企业的相关情况,又要了解外地企业的情况;既要了解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也要了解小企业的实际,借此拓展职业领域视野,对行业中各类企业的了解达到一定广度。

调研内容的层次性:既要调研学习者,又要调研企业人员。对企业人员的调研,既要面向一线工人、技术骨干,还要面向技术主管、人力资源主管等,广泛获取关于工作任务内容、工作任务展开程序、工作任务的实施环境、产品的检验等方面的材料,以提炼“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所需经验。

调研顺序的层次性:调研应遵循从职业领域分析到工作任务分析再到教学分析的实践顺序,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螺旋型上升的思维过程。首先进行职业领域调研分析,开拓职业视野,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从各个企业中提炼共性,从而熟悉行业现状;再深入到典型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任务,设计学习项目;还需将开发实施的学习项目通过调研来检验和评价。

调研方法的层次性:为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应根据地域及校本特点,研究设计适合自身的调研方法。一般说来,将多种调研方法组合使用,更能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真实性。调研应广泛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一般调研和深入蹲点相结合;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

C.调研成果及时归纳和交流。课改调研是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调研成果应及时归纳提炼,用以项目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教师之间、专业之间、学校之间,应将课改调研成果进行经常性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③创立对行业企业调研的方法。

为保证所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在企业中既有广泛性、普适性,又有高效性、针对性,课题组在项目课程开发调研中探索创立了“三步调研法”:借助毕业 生、顶岗实行生进行广泛调研;借助教师赴企业进修进行典型调研;围绕专业能力体系表、实施性教学计划、项目课程标准及教学活页等进行专家调研。

A.广泛调研: 以获得企业工作岗位分布、各岗位常见工作任务、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特点、生产设备及生产工具等信息为目的,科学设计调研问卷,利用学校就业生及顶岗实习生的渠道,向他们所在企业发出调研问卷,获取较广泛的行业生产方面的信息,了解并提炼各行业常见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调研问卷分两类,一类面向学生,另一类面向企业人员。面向学生的问卷,主要获取产品、工艺、生产环境、所学知识技能适用性等方面的信息;面向企业人员的问卷,获取生产任务、企业对员工要求、行业发展展望等方面的信息。此类调研也可搭配使用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进行。

B.典型调研: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本专业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3到4家,借助教师赴企业进修的渠道,进行深入调研。选取典型企业时要综合考虑到企业规模、生产工艺先进程度、产品知名度等因素。教师在企业进修时应重点考察并学习企业岗位分布,各岗位常见任务,各个任务的操作流程,生产设备及生产工具使用,岗位操作要求等。赴不同企业进修的教师回校后开展交流,筛选并提炼岗位任务,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

C.专家调研: 各专业聘请对应行业有经验的企业专家和课程方面的专家组成课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前期广泛调研及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相继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实施性教学计划及项目课程标准等文字材料。采用“头脑风暴式”或“特而非式”等方法,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请专家们对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的相应文字材料提建议和意见。职业能力体系表、实施性教学计划、项目课程标准等,通过“特而非式”调研,经过专家的多轮论证,不断优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约请专家来观摩教学现场,项目课程教学活页形成后应约请专家审定。课程评价阶段,约请专家对课程进行验收及评价。

2.获得了项目课程开发的“蓝本”。

我校机电、电子、财经、服装家纺、模具、计算机等六大专业,对苏中地区对应的产业进行了调研,经历了广泛调研、典型调研、专家调研等阶段,分别形成各自专业的“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开发的调研报告,并以此为蓝本,编制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①机电专业 2007年暑期对富士康科技集团、振华港机、金驰机电、宏图机电等企业进行了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座谈会等形式,与已就业的本专业毕业生、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重点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分布,各岗位重点工作任务,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②电子专业 2007年10月份开始,电子组织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苏中地区 30余家电子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情况,企业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素质要求等问题展开,获取了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③模具专业 2007年10月份开始,组织6名模具专业教师组成项目课程建设社会调研组,对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生、模具企业、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不同的调查内容,灵活合理的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抽样调查、资料查询、案例分析、座谈反思等方法对社会人才需求整体状况、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用人单位对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进行调查,获取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④服装家纺专业 2007年暑期,开展了对服装家纺行业岗位分布及能力要求,本校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用人单位对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等的调研,获取了服装家纺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敢为分布及职业能力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⑤财经专业 2007年10月开始,我校8位会计电算化专业老师组成项目课程建设社会调研组,对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及其工作岗位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组调查了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等近四十家各类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被调查对象主要为: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会计主管及我校1993-2007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和2006级实习生。其中有公司经理、私营业主、财务科长、现金出纳、成本会计、车间统计员、仓库保管员等。本次调研形式主要为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和对毕业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获取了项目课程建设的基础数据,形 成调查报告。

⑥计算机专业 2009年7月至9月,调研组利用暑假休息及开学初不太忙的时段进行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建设的行业企业调查。调查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南通市范围内对多个行业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人员、网站建设与维护人员的社会需求量、薪资情况、知识技能要求等状况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并于10月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归类整理,筛选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3.剖析了苏中地区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

课题组通过走访、电话调查、网络调查、参加专题会议等渠道,既请专家会诊了我校项目课程建设的推进情况,又了解了兄弟学校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写出《苏中地区中等职校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管理情况综述》,对这些学校的项目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剖析。

①项目课程建设围绕“五大任务”逐步推进。

苏中地区的中等职校,“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建设大都围绕“开发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完善促进学习者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机制”等五大任务逐步推进,虽然起步有早晚,行动力度不尽相同,但在以上五个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

②项目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逐步明晰。

一是走“产学结合”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实验。大多数职业学校立足于当地产业格局,依托本地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项目课程建设。象仪征职教中心校依托上海大众汽车开发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和扬州餐饮行业密切合作,既开发项目课程,又开发新的菜品;如皋职教中心校依托熔盛重工,开发船舶专业的专业和课程等。

二是走“由点及面”之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扩大课程建设实验。以实际问题为抓手,立足于学校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许多学校探索了按照专业和实验班开展实验的多种方式。

三是走“课题引领”之路,借助于课题研究开展项目课程建设。如东第一职业高中、高港职教中心、靖江职教中心等学校发挥了应用性课题研究对学校课程建设实验工作的引领作用,从行业的职业标准、岗位工作任务 分析、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选取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并把研究中的成果运用于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培训上。

③项目课程建设的团队及职责趋于明确。

许多学校的校长作为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通过规划引导、方案制定、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组织构架等整体性布局,确立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工作方向。项目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由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主要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模式改革、相关产品研发等工作。

4.培育了一支胜任项目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在对教师进行项目课程建设的培训中,围绕凸显中职课程建设个性特征的“职业能力”、“职业视野”、“校本开发”等关键词,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重要推手,加强对先进课程观、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通过师资来源“四源并进”、是自培训“四位一体”、教师职业成长“四能并举”、教师团队“四组并存”等工作方法,培育了一支胜任项目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①师资来源“四源并进”。一方面,学校致力于加强在职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主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本校毕业生精英联系,主动聘请他们来校讲学,形成教师来源专兼综合,四头并进的局面,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②师资培训“四位一体”。学校统筹安排好教育系统内培训、赴企业进修、校本培训、自我培训,四类培训一盘棋,为每位专任教师提供系统培训的机会。尤其是赴企业进修,我校将之称为“体验式培训”,规定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的企业工作时间,以此加强“产学结合”的契合度。

③教师职业成长“四能并举”。四能是指专业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学校视“课程开发能力”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新增长点,通过建立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教师职业成长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建立骨干教师库、建立项目组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④教师团队“四组并存”。学校教师团队目前有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年级组等四类。其中,项目组是项目课程建设背景下诞生的新型教师团队,它一种是临时性教师组织,围绕某个工作任务,将来自校外行业专家、多个教研组的 教师组织起来,集体攻关,任务结束,项目组一般也解散。我校着力探索了项目运行机制,如人员组成与分工、经费保障、项目开展、项目监控、项目评价等。项目组如果出色完成任务,并有产学结合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我校将其升格为名师工作室,为之投入注册资金,使其对外服务。

(二)探索建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及技术路径,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1.探索确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①应用性原则 项目课程开发要从本地资源的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要求,以本地行业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为蓝本;课程开发要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能力本位要求,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为立足点。

②灵活性原则 项目课程开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为主体,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

③协调性原则 项目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保证与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协调统一。要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项目课程成为国家统一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④动态性原则 项目课程实行动态管理,课程内容应反映经济社会最新的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方法、经营理念,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及时作出调整。

2.探索确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

精选典型产品生产为课程内容、确立合适的学习方法及模拟企业化的教学环境,是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满足的三要素,围绕这三要素,课题组研究探索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行动路径:“五步行动法”。,第一步,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

采用多种调研方法,遵循从广泛调研到典型调研的思路,加大和行业企业合作力度,对大类专业对应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用人需求、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第二步,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及学情分析,开发实施性教学计划。在职业领域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项目,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创新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中应包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化的项目课程等,其中,项目课程应成为专业课程的主体。

第三步,提炼学习项目,开发项目课程标准及教材(教学活页),进行课程实施实验。

《课程标准》的开发以课程内容纲要为核心,以省教育厅下发的规范格式为蓝本。内容纲要应是模块化设计,以不同的任务来区分模块。开发实施项目课程时,应注重成果的多元化,开发和使用诸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

第四步,探索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设计,进行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

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合作学习等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将课堂建立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促使教、学、做合一。广泛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师徒结对教学法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环境设计应尽量向典型企业看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生产经验。

项目课程的教学评定应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五步,探索“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的评价与管理制度,促进课程进一步优化。

学校以“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和增值探索”为课程评价目标,制订评价准则,对项目课程的目标、开发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建立以学生、企业、教师、课程专家等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建立课程审议、开发实施、反思评价、二度开发的运行管理机制。课程评价应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作价值判断,并以二度开发为目标,通过增值探索,指导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课程评价,对已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提出完善建议。在课程的第二轮实施时根据评价建议进行二度开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教材建设,以多轮打磨,打造校本精品课程。

根据社会生产、科技进步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引进课程,将过时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理念调整出课程。

3.开发出六大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①机电专业 机电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使用,从事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等工作岗位,对应“劳动部车工中级工证书”、“劳动部数控车工中级工证书”等职业技能证书,编制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表,并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榔头的制作》、《机械制图教模的制作》、《国际象棋的制作》、《图章的制作》、《台灯的制作》、《艺术笔架的制作》、《徽章的制作》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②电子专业 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电子电信制造业产品装配、调试、检验、销售、和服务等一线岗位,对应劳动部门电子技术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梳理了用人单位对中职电子技术类人才的岗位要求,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产品调试与检验》、《电工电路制作与调试》、《模拟电路制作与调试》、《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应用技术》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③模具专业 通过调研,获取了用人单位模具人才的岗位分布及能力要求,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学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等数据。面向模具设计和制造,冲压与塑料成形机械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生产一线管理等工作岗位,对应“劳动部模具钳工中级工证书”、“AUTOCAD绘图员技能等级证书”、“数控机床操作技 能中级证书”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冷冲模具的测绘》、《塑料模具的测绘》、《模具模板制作》、《简易凸形模具制作》、《不锈钢电饭锅盖模制作》、《塑料杯盖模具的制作》、《垫片冲裁模具制作》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④服装家纺专业 以调研为基础,面向服装造型设计、样品制作,服装成衣生产、质量检验与管理,服装样板设计与推档,服装产品开发与服务,服装成衣制作与生产管理,外贸跟单与服务,工艺编排与生产管理,质量检验与控制等工作岗位,对应“服装样品制作中级工证书”、“服装CAD操作行业认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服装典型部件结构造型与工艺》、《裙装制图与工艺》、《裤装制图与工艺》、《衬衫制图与工艺》、《两用衫制图与工艺》、《西服制图与工艺》、《贸易单证与实务》、《技能鉴定模拟考核》、《印花枕套的设计》、《印花被套的设计》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⑤财经专业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面向中小企业现金会计、成本会计、辅助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的实务操作等工作岗位,对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等级证”、“会计电算化证”等职业技能证书,编制了职业能力体系表。开发出实施性教学计划,开发了《现金银行结算会计实务》、《往来会计实务》、《材料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总账会计实务》、《会计软件操作》模块化的项目课程。

⑥计算机专业 以前期调研为基础,面向汉字速录、软件应用、网络维护、影视和大众传播媒体行业的设计、策划等工作岗位,对应劳动部门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开发了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微机基本操作与录入技术》、《操作系统WINDOWSXP》、《办公自动化—WORD排版艺术》、《办公自动化—EXCEL图表制作》、《办公自动化—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Photoshop平面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基础(二维)》、《网页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站的构架设计Dreamweaver》、《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出多部项目课程。

(三)加强实训基地等教学环境建设,实践探索与模块化项目 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法,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1.破教室局限,设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的教学环境。

以往专业教学,理论课在教室进行,实训课到实训基地。项目课程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统一,其课堂一般放在实训车间或实训室。

①模拟真实的车间环境

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车间环境。

其次,突出地域特征,实训室的设备和设施在类型、功能、技术参数等方面尽量贴近当地企业;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根据未来岗位的工作特点妥善安排;按照当地行业对技术与工艺的具体要求设计训练项目;实训室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批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实训室的兼职教师或顾问。

再次,实训过程要注重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成本意识,及时进行6S的渗透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世界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强调技术的应用性与训练的实效性。

②实训场所科学分类、合理布局

实训室如何分类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首先要确定的问题。一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模式:

一是根据技术的应用领域或技术群按技术大类来划分实训室,一般可按机械、电子、生化、汽车、自控、管理、经济、艺术等划分。根据学校发展规模,每类还可以细化,也可以合并;二是根据专业的设置来划分实训室,此方法最适合项目教学工场建设,其最大好处是专业人员全方位参与实训室的规划与建设,可以确保实训室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三是是根据学科属性划分实训室,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也有一些基础类实训室应按学科划分。这些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既有技能训练,也包含学科理论学习必须要做的实验,比如物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等实训室。

以上三种划分方式可以互相融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具体情 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实训室内部设备布局一般有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按工艺流程布局。有些技术类职业岗位面对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工艺流程性,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都由严格的工艺控制,可以按工艺流程布局;第二种是按生产流程布局。某些技术类别对应的职业能力包括生产流程中相对独立的不同工位的多种技能,可以考虑按生产流程布局;第三种是按实务流程布局。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许多专业,其职业岗位面对的不是产品而是各种报表、帐单、票据等文件,其技术应用不是去操作机器生产制造产品,而是用脑和机器去处理各种事物,这些文件或事务按照一定的流程在不同的工位上得到处理;第四种是按技术模块布局。某些技术类别,其岗位能力由多种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组成,比如自动控制专业包括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其实训室按技术模块布局比较合适。

③接近生产实际,体现先进技术和工艺

实训教学在采用的设备、训练的内容等方面应尽量接近生产体现先进技术和工艺。

要接近生产指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技术要符合工厂实际,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接近生产中先进工艺是从科学、合理、规范的要求出发,在项目实践教学中注重标准化意识与质量意识。

2.破“三段论教学”模式,设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

职业教育传统“三段论”教学模式是指第一步教师传授新理论和技能,第二步学生练习,第三步教师集中评讲。传统“三段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充分激发。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以某个“项目”为学习任务,完成项目任务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该目标能激励学生自觉融入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引进“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在自我探索、合作探索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新的操作技能的形成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项目”往往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者设计一项具有社会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案或服务。前者主要应用于工 科类教学中,后者应用于经济管理类、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同时“项目教学”也可以成为专业理论课甚至某些文化基础课新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新授课之后进行的一种辅助性的练习手段。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学生主体、能力本位、任务驱动”三个关键,作出有效探索:

①推行理实一体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知识服务于技能,将课堂的主阵地建立在实验实习室或生产实习岗位中,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做中学、学中做”,形成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课堂明确规定每个项目应达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学习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我们对掌握相应能力的判断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能将之运用解决项目任务。理实一体课堂以完成一个实践项目为核心组织,根据项目的大小,我们一般安排两课连上或一个半天。

②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在课改教学过程中,强化任务意识,把完成某个项目的生产或某项服务的设计作为课堂的目标及进程把握,学习评价的依据。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负责地做好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使学生都能完成每个任务。所以在项目课程试点的理实一体课堂中,我们有时会安排了两位教师合作教学。

项目体现出“实用性”,能将一个或多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项目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进行过程能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项目学习体现出“探究性”,学习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同时项目内容必须包含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能勾起学生探究欲望及成功的预期;项目体现出“综合性”,项目的背景知识往往呈现比较复杂的构造,可以是多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甚至是多个课程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③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就是利用学生的交往——交流智力强项,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特点进行分组学习,利用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分工、互动、头脑风暴等策略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多元智力。合作学习要 求学生就某个学习主题进行合作,建构对该主题的认知并经历平等和互助,小组成员都要对小组的成就贡献知识和能力并努力完成相同的任务。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特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分组时要坚持异质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特长进行有效的分组,使各小组学生能优势互补,相互取长补短,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该主题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贡献并能建构对主题知识的理解。

④以开放学习为拓展延伸,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活动因“项目”的大小教学时间或长或短,但总的来看,一个完整的“项目”不可能总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某个知识单元或某门学科。

“项目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时间的开放上。一个较大规模的“项目”,很可能要花几周甚至半学期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开放性还体现在空间的开放上,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室或实习实验工厂进行,但为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会出入与图书馆或网络机房,在书本及互联网上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有时学生也可能走上社会,去企业寻求帮助,或是找相关老师或其他专家帮助解决问题。在开放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破传统教师岗位角色,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的传统教学中,专业教师的角色比较固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泾渭分明,一般由理论教师在教室内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再由实习指导老师在实训车间指导学生练习操作技能。这种将知识与技能人为割裂地教学模式无法胜任项目课程的教学。承担项目课程教学的教师,既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技能实训指导,其岗位角色体现出“双师”特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承担理论及实训教学的双重任务,是推进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必备前提。

课题组探索总结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几种模式:

A.“校本位”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纳入学校的工作范畴。学校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订培训计划,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参加培训。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培养体系连贯,培训目标、形式、内 容切合实际,形式灵活,考核方便等优点。但这种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受制于本校教育资源的数量、水平,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养的质量。B.“培研结合”模式。培,指培训;研,指教研、科研。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让教师带着教研、科研课题到有关师资培训机构培训学习,寓研于培,寓培于研。这一模式不仅可以克服“校本位”模式的局限性,还由于培训的目标指向更为明确,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借助培训机构的力量解决教学实际、生产实际中的某些难题,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但这一模式往往受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参与的面不可能很广。

C.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整合校企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管理,了解、掌握新设备的性能与使用、熟悉当前企业生产所采用的技术、工艺、流程;可以选派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可以让教师到企业的相关岗位上顶岗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这一种模式往往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深受学校、企业的欢迎。

(四)确立了新课程下学业评价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建立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探索实施了“增值式”评价模式。

1.确立了学业评价的原则。

①评价内容综合化原则。既关注显性学力的评价,更要关注隐性学力的评价,在职教课改背景下,学力的评价应该以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为载体,通过项目课程的实施综合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加以全面评价。

②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参与评价者应包括老师、同学、家长、其他管理服务人员及被评价者本人,课改背景下,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将更多地采用项目式课程,其特点之一就是与实际应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与客户打交道,所以在学力评价时,来自于学校外部的所有这些客户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

③评价实施过程化原则。应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情境式评价等评价手段的应用。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应广泛采用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结合,知识技能性考试和活动性考试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⑤增值式评价原则。要注重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尤其是针对职校院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材评价,引导纵向增值,淡化横行比较,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学力逐步增强。

2.梳理了职校生学业评价内容。

职校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从层次上讲包含了基础性学力评价、发展性学力评价以及创造性学力评价,从性质上讲包含了通用性学力评价和专业性学力评价,用冰山模型理论的观点看,又可以分为显性学力评价和隐性学力评价。

以机电专业为例,基础性学力中除包含了基本的读写算等通用基础能力外,还包括机电类专业从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如:基本读图和识图能力、基本的机械常识和电工知识以及基本的机械装配、电气安装等技能,所有这些基础学力的评价基本可以通过学校的笔试或实践操作考试来完成,属于显性的范畴,也就是冰山模型中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同样,发展性学力包括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学习的兴趣、态度、能力与知识基础,如:自我提高的意识、读书学习的习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而进行的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能力、驾驶技术学习能力等,就机电类专业学生而言还包括适应本岗位工作并且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及岗位群之间转换所需要的转岗能力,如由读图到制图、由手工制图到计算机绘图的能力,由车削加工到铣削加工的转换能力,由操作工到质检员、设计员的发展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未经过专门培训或其自身实践之前都属于隐性范畴,属于冰山模型中隐没于水面下的部分,是学校常规的考试手段所无法加以评价的,需要设计专门的方法加以测试和评价,这也正是教育界所关心而又难以操作的一个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和所谓的“第十名现象”恰恰说明了加强对这些隐性学力开发和评价的重要性,也反映了现有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尤其是学力评价机制的欠缺和片面性,冰山模型学说表明:隐没于水下的那部分冰山占到了冰山总体积的80%以上,现代生理学也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人的潜能的巨大性,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 对于隐性学力的培养和评价的重要性。此外,在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题的新课改背景下,以质疑、探究、批判、创造等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性学力应该越来越成为学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3.探索实施了“增值式”评价模式。

增值式评价策略是发展性评价思想的一种具体应用,其主要观点认为应该从起点看变化,并不断确定新的起点,不断评价新的变化,以不断肯定进步、促进不断发展、鼓励逐步提高。

项目课程融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于一体,其实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同时涉及与课堂外市场的联系,需要用到包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通用职业素质,所以项目课程实施涉及的评价主体及评价维度都呈现出更多的多元性。

①确定评价主体。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被评价者(学生)不仅要与课任老师、班主任打交道,而且要与学习小组内其他同学打交道,项目实施中还涉及材料的采购与项目产品或作品的宣传推广与销售,学生还将与市场客户打交道,这一过程还会与家长联系,所以项目课程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课任老师(相当于上司)、同组同学(相当于同事)、客户、班主任及家长等。

②确定评价维度。项目课程的每一项目或模块均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涵盖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学习或做事的态度与敬业精神、学习或做事的方法与技巧等),这些就是评价的维度。

③设计评价记录表。主要包括:A.评价表(供评价者使用),一个项目或模块(一般作为一个评价周期)一张,每张评价表上的被评价者包括项目组所有成员;B.评价汇总表(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表,供项目课程主任教老师使用),每张表上的被评价者只有一个人,每个项目课程有一个汇总表,是对该项目课程中所有项目、所有评价者评价意见的一个汇总,该表包含两种,一是按评价维度汇总,二是按评价者汇总;C.评价反馈表(供项目主任教老师向每一学生反馈最近一个项目或模块学习情况使用),一般一个项目或模块评价结束即向学生反馈一次,每一项目或模块可以单独一张反馈表,所有该项目课程所包含的各项目或模 块的反馈也可以在一张反馈表上;D.自评反思表(供被评价者本人进行自评、针对评价反馈表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办法及改进目标使用);E.学生个人成长K线图(供项目课程主任教老师使用),反映被评价者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增值变化(进步)情况。

④评价的实施。主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一、谁来实施,即明确评价者、汇总者、反馈者、反思者;

二、什么时间实施,一般一个项目或一个大型模块作为一个评价周期,在每个项目或大模块结束时进行评价,各评价主体评价完毕即交由主任教老师汇总,之后即向学生反馈,被评价者接到反馈表即进行自评反思并填写自评反思表,然后与老师进行交流;

三、如何实施,各评价主体要充分了解被评价者,平时要积累有关过程资料,做好记录,如记分册、学习日志、工作日记等;评价时要独立、客观,反映被评价者的真实的变化(增值)情况,项目课程主任教老师或项目主任教老师在汇总时要综合各评价主体的意见,综合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增值情况;主任教老师在反馈时要跟被评价者个别反馈交流,力求独立进行;在填写评价表和反馈表时,可以借鉴股市反映股价涨跌变化的办法,分别用向上的箭头↑和向下的箭头↓表示进步和退步,即增值的情况,用双箭头↑↑或三箭头↑↑↑表示进步或退步的幅度变化,即增幅的情况,在“评述与期望”栏目中也可以借鉴股市反映牛市与熊市的办法分别用红色块表示肯定的评述,用绿色块表示不足而需要努力的期望。

⑤要注意的问题。对于评价者而言,既要注重评价,更要注重反馈,对于被评价者而言,既要注意反思,更要加强改进。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要树立发展性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别人,评价和反馈的主要是增值变化的情况,评价者更多地要看到被评价者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多加鼓励,多提希望。作为主要评价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和素质,要善于做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更要做能把普通树根雕琢成艺术品的根雕师。

(五)探索建立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善了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制度。

1.探索建立“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①明确了项目课程评价的目标。项目课程评价的功能目标可定位为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和增值探索。A.客观描述 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系统收集和分析校本项目课程前期调研、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于实施、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信息资料,对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进行质和量两方面的描述,为其后工作奠定基础。

B.价值判断 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对照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对项目课程价值和作用进行判断,主要体现在:

需求判断:判断项目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企业的需求,是否符合课程计划的需求。主要着眼点在于学习项目的设计是否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其在各类企业的适用性;学习项目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适合学生在该阶段学习。

课程诊断: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的指导下,明确项目课程课程目标、开发与实施过程、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中的优点及缺点,并提供修改建议。

课程比较与选择:对相同专业领域内容相近的项目课程,通过比较其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明确其优劣,从而做出选择,对优秀课程写出书面推荐意见,向学生推荐。

C.增值探索 校本项目课程评价致力于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间的交流,使项目课程通过评价得到优化,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增值探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激励功能:通过评价反馈,对开发相对成功的项目课程的教师团队形成激励作用;对不太成功的项目课程,则通过指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等促使教师去完善项目课程。

导向功能:教师本人参加课程评价,也得到评价结果反馈,这些能促进教师更熟悉新课程理念、熟悉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对今后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交流功能:校本项目课程评价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反馈——调节系统”,是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和交流的过程,有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②确立项目课程评价的主体与指标。

职业学校校本项目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由开发团队自评、学生代表评、企业代表评、家长代表评、教师代表评、课程专家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评等组成。在评价开始前,学校应明确评价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方的评价范围及权重分配。所约请的各方代表一定要有代表性。

课题组研制了《课程建设项目评价细则》等课程评价的文件,项目课程的评价指标由以下五个一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内又有若干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有指导性描述。

一级指标1:课程开发组人员素质,由“开发组组长”、“项目成员整体素质”、“教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2:课程目标及组织框架,由“课程目标”、“课程框架与内容”、“教材开发”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3:教学模式改革,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成果展示”、“教学评价”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4:教学条件,由“教学环境设计”、“教具开发”、“教学资源外延拓展”等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5:教学效果,由“学生学习效果、“在企业的适用性”、“经验共享与推广”等二级指标构成。

③确立了项目课程评价的实施方法。

在众多课程评价模式中,选择CSE模式进行项目课程评价,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评定、选择方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A.需求评定 评价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生产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经验的统一。该评价过程以听取企业代表、学生代表的看法为主。

B.选择方案 评价课程开发团队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对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性和开发成功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包括对资金使用、实训设施、人员配置等情况进行研究。该评价过程以听取课程专家、教师代表、企业专家、学生代表等的看法为主。

C.形成性评价 本过程重点在于发现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与实施项目课程的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借鉴了项目管理中“检查点”、“基线”、“里程碑”的等概念,进行该过程评价。检查点,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项目进行检查,比较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调整。开发与实施一门项目课程的周期往往需要一年,我们可以选择每个月检查一次项目开发团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每个月的某一固定时间即是检查点。

里程碑,完成阶段性工作的标志。我们可将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阶段性工作定义为里程碑,如课程开发调研报告、职业能力体系表编制、项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环境的布置、各个教学单元的结束、学习成果展示等,在这些工作阶段性完成后,可组织相应人员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反馈,以及时修正偏离目标的地方,保证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

基线,指一个(或一组)配置项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基线其实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其相关环节要通过正式评审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准和出发点。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课改调研报告、项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活页)、产品展示、开发与实施反思等可作为基线,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在这些环节实施完毕后进行及时评价,并给出正式反馈。

D.总结性评价 在上述三个评价过程的基础上,对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相应的判断,并及时向开发团队反馈。该过程由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综合开发团队自身、学生、教师、企业、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及增值探索,使项目课程得到优化。

2.提供“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

①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事业经费预算中独立设置课程开发与实施经费,由课改领导小组统筹使用,做到专款专用。

②师资保障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落实教师赴企业进修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项目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通过专家引领、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建设项目课程的水平。

③实训保障 加强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校园创业基地、科技创新活动室等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项目课程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④课程资源保障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以企业的参与来保障项目课程的质量。可采用“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符合企 业需求的教材,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评审”的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合作;“订单培养”可采用“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据此实施教学,以企业为主组织教材编写,或直接使用企业已经编好的教材”的模式。

⑤经验共享保障 学校认真总结项目课程建设经验,充分发挥优秀项目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取得突出成果的专业、项目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选择有产学结合前景的项目组升格为名师工作室,学校帮助其进行工商税务注册,使其能对外进行技术服务。

3.探索建立“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的管理机制。

①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长,教学校长,教务实训科研部门人员、各专业负责人,企业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负责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审议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项目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配套的制度,检查评估开发与实施的执行情况等。

项目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由项目组负责各门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专业聘请相应行业及企业代表组成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在生产任务提炼、生产知识、工艺、技术、方法,经营理念等方面给项目组以指导。学校教科室承担课程理论的研究,为项目组提供课程理论方面的指导。

②制度管理 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教学管理、项目课程评价、教师校本培训、学校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

③经费管理 学校每年预算中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开发与实施,由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使用。各项目组根据课改项目所在专业特点及规模大小,学期初编制课程开发实施预算方案,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经研究配置经费及相关设备。课改经费由项目组专款专用。

根据申报项目组的多少等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可选择招标或指定的方式确定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各项课改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对优秀成果,进行物质奖励。④实施管理 学校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实施前的一个学期递交南通市教育局审定。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向市教育局报告有关实施情况,确保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适时组织对项目课程的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和建议向开发项目组反馈,指导项目组二度开发。实施性教学计划及项目课程实施动态管理,根据生产及科技的进步及时调整。

⑤资源管理 项目课程原则上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也可以联合其他兄弟学校、教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项目课程由专业部和教务处共同管理,专业部和教务处建立课程档案。⑥评价管理 依据学分管理制度,由教务处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每16课时计1学分,记入学籍档案。项目课程的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等多种形式,防止单一以笔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依据。

五、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探讨如何建立学校与企业关于课程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

在课题运行中,各专业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大都是集中进行的,是学校主动寻找企业帮助。而如何建立校企课程建设合作的长效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的兴趣,是政府、企业、学校都应思考的问题。

校企关于课程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体现在:将学校教育延伸至企业,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全面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并实现其常态化和规范化;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承担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技能;强化生产性实训,建立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全方位育人的顶岗实习——实习内容是校内学习的延续,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如何激发企业的兴趣,明确企业参与培育人才的责任,此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2.探讨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形式促进职教名师队伍建设。

职教名师工作室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启动稍晚于普通教育,目前将职教名师工作室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经验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处于自发状态,尚没有建立从工作室人员组成及选拔机制、工作室运行的机制,工作室的工作策略,工作室成果鉴定及推广机制等一整套理论;普通教育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主要是新课改背景下名师资源的培养,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除名师培养功能外,还要关注其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课程开与实施等方面的功能,如生产性实习指导、校企合作技术开发、对企业员工培训等,以促进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部门主导,区域内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名师工作室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加强区域内各校合作建设名师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集中发挥名师资源的团队优势,以名师工作室为单位开展项目课程建设的实验攻关,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推广,此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3.探讨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名义上的“双师”真正实现“双能”。

一般来讲,“双师型”教师是指持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的教师。但鉴于目前我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不规范,证书资格与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完全相符的事实,具有“双证”的教师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胜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工作。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篇5

结题申请书

辽源市市教科研领导小组:

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于2013年10月申请立项了《学校节能减排研究与探索》课题研究。此课题是“十二五”省市规划重点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多的艰难探索与实践,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教科研领导小组提出结题申请。

课题名称:《学校节能减排研究与探索》

实验研究学校: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

课题总负责人(课题组长):刘 云

课题组办公室主任:石丽芬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10月——2015年10月

一、课题研究过程:

该项目研究历时两年多,实施步骤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做好课题确立、申报、论证、资料的搜集;成立课题组明确任务分工,研究确立研究目标、预定成果,制定实施方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经验;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制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5年3月,以学期为单位做好课题的实施和阶段总结;做好过程资料的积累,及问题学生的跟踪记录;完成三次调查报告。每学期一次的试验员培训。以及课题研讨交流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期末研究成果交流。鼓励实验教师在实践检验中形成有研究价值学术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实验材料,形成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问卷调查,反馈实验结果。召开课题结题会,聘请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审鉴定。

二、课题研究成果:

(一)材料性成果

⒈ 报告集、论文集、体会随笔集

⒉ 案例分析集 学生作品集 ⒊ 照片集

(二)经验性成果

1.学校节能减排教育基本路径:抓五小,成一大。

抓五小:1)珍惜一滴水; 2)节省一张纸 ;

3)不浪费一粒粮;4)节约一度电 ;5)制作一个分类箱。

成一大:帮助学生养成勤俭拒奢,节能利废的好习惯。2.学生节能减排教育评价体系:三主多元评价法

学生:影响评价研究(周期比较分析法);教师:可持续评价研究(清单量化分析法);家长:社会性评价研究(阶段调查研究法)3.节能减排五建设:)以战略为导向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2)学科渗透体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3)多彩生动的教育实践课堂; 4)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 5)体现学校特色的实验员培训。4.节能减排教育师培工作体系

培训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培训知识: 外延放大,研培结合,研修一体;

培训技能:选准问题切入点,采用最佳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三)实效性成果

⒈ 提高了我校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⒉ 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机制。

⒊ 校风优良,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⒋ 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此致

敬礼!

学校课题结题通知 篇6

长期以来, 教师对评价语言的运用把握不定, 尤其是在农村的中老教师受陈腐教学思想的影响, 高举“师道尊严”的大旗, 在课堂上唯我独尊, 时有讽刺挖苦的言辞暴露于课堂,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新课程理念, 走进新时代, 实施新课程鲜为人知。但历经了这么长时间, 究竟在课堂上怎样用语言评价学生呢?还是说法不一, 有的说重学生, 有的说重结果, 有的说重过程, 有的说重表现, 还有的说用赞美式的语言评价学生, 大多数学生会对赞美产生依赖, 会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此, 许多教师无所适从, 穿新鞋走老路, 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些年来, 我们以教科研为先导, 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 学校把教育科研深入课堂教学领域, 作为教育科研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我们选择了以《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研究》为突破口, 以人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的语言评价能力为重点, 力求探寻一条正确运用课堂语言评价学生的方法路子。

二、课题的界说

1.课题中的“课堂”是指进行各学科教学的场所。

2.课题中的“语言评价”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学生行为过程给予的评论和评定的价值。

3.本课题研究旨在探寻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的方法策略和形式。

三、研究要点

1.探索“课堂语言评价运用”教学策略。

2.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评价的方法、途径。

3.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评价的最佳形式和语言表述。

四、研究过程

(一) 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首先由学校领导和课题主持人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然后在组织选读有关课堂上教师语言评价方面的文章。其次是让参加实验的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的有关培训。再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交流互动, 即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最后是支持鼓励实验教师到先进学校拜师学习, 遇到疑难请总校或教研人员研讨解答。

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思考, 实验教师不仅认识到自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足, 同时领会课堂语言评价的目的、任务和一般方法、策略等。

(二) 狠抓课堂教学, 不断磨练

1. 校内反复演练。

为了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评价的水平和应变能力, 我们狠抓各位教师的校内演练。一是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切磋;二是请骨干教师面向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三是请上级教研员来把脉会诊;四是开展教师赛课活动。逐步探究课堂语言评价的方法与策略。

2.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探寻新方法、新路子, 搜集语言评价范例。

3. 点面结合、探究规律。

(1) 抓住重“点”, 以点带面。抓某个实验教师摸索到的亮点, 进行交流研讨提升, 由一点出发, 向每一个亮点进发, 以点带面, 课堂上的某一环节, 某一个步骤逐步推广铺开。我校共有6个教学班, 参加实验的教师有李秀丽、孙爱英、陈丽梅、滕运胜、李君月五位教师, 他们分别担任低、中、高三各年级的语数英三个学科的课程。为了使“点”能早日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在方方面面突出重“点”。一是请教研员到我校重点指导实验教师并听课评课;二是派实验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的培训指导;三是派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等;四是给实验班教师压担子, 要求他们每学期至少上两节研究课, 上一节公开课或自己悟出“亮点”的示范课。写一篇研究论文或总结, 积极投稿, 参与各类期刊杂志的征文, 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素养, 每月写一至两篇课后反思、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文章。在“点”上有明显的实验进展的基础上, 以“点”带“面”。一是“点”上教师去非实验班听实验学科的课并与讲课教师沟通交流;二是“点”上教师与非实验班的教师共同探讨、共同设计教案;三是经常开展同伴互动活动, 进行集体备课, 分享研讨的快乐,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四是每位教师要把每周自己发现的亮点和收集到、学习到的评价语言信息进行交流总结, 开展沙龙活动, 编辑语言评价锦集。

(2) 分项研究, 探寻方略。“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目的, 主要是探寻农村学校课堂语言评价的方略。为此, 我们采取以下方法。根据总课题的研究要点分列出许多小课题。每一阶段 (一般一学期为一阶段) 抓住一个重点研究, 实验教师根据要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抓住某一个点开展研究, 这样既避免研究的无的放矢, 也避免了研究的重复浪费。原计划此课题的研究为两年时间。所以我们计划为四个阶段进行。从课题的研究至今, 我们着力于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课堂语言评价在低年级运用的研究;二是课堂语言评价在中年级运用的研究;三是课堂语言评价在高年级运用的研究。各年级段研究的重点都在课堂语言评价的方法及策略。随着实验教师的各班试验, 由低年级到高年级, 得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语言评价的方式方法并区分效果, 探寻出最佳方略。以后我们将依照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实施方案, 确立新的研究切入点, 进入深层的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的研究。

(3) 学习反思、总结提高。为了使我校教师尤其是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实验中不断提升教学素养, 我们着利于“三抓”, 一抓学习。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可谈语言评价方面的有关论文和经验介绍, 同时, 鼓励他们自学有关的文献资料, 并做好积累。二抓反思、总结。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交四篇反思, 三篇随笔, 两篇案例分析, 一篇论文。三抓相互交流, 我们努力为实验教师搭起相互交流的平台。每周要求实验教师及教师通过课后反思或教学随笔, 整理出自己最满意的课堂语言评价语段, 进行交流互动、赏识运用, 以利验证效果, 积累课堂语言评价资料。

五、初步成果

1.我校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队伍。

2.提高了学校的教育科研实力, 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带动了其他教师的科研工作, 起到了同伴互动, 骨干引领的科研作用。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4.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培养, 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逐步建构。教师从评价学生的过程中, 分享到学生成功的喜悦, 收获到实验的快乐, 增强了信心。扬起师生教与学自信的风帆, 成功带来的愉快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

5.我们验证了描述成就式的赞美, 很容易引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激发自己继续努力。这种语言评价方式更适合高年级学生;直截了当的赞美教育合适低年级。课堂语言评价要建立在师爱的基础上,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6.通过我校实验教师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教育科研成果, 滕运胜、陈丽梅、李秀丽、李君月、孙爱英撰写的论文分别被收录在《当代学术理论探索》、《新世纪、新四围、新教法》论文集中。他们再次迈向了人生所经历的第一次。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殊荣。我们的期待是:一支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上一篇:otc市场促销活动下一篇: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