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精选8篇)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 篇1

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要做到:

一、首先让学生先喜欢你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才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出于对老师的敬慕,学生也就对所授的课程抱有学习热情,并努力学习来增进和老师的感情以回报老师的爱。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学生喜欢程度较低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让学生反感的老师即使把课设计得再漂亮,学生也会不屑一顾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好的开端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活波开朗的个性,风趣幽默的语言,夸张的举动,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必须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二、必须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抓住课堂点滴而又平凡的细节,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用学科魅力征服学生。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会用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等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因获取知识的快感、智力探索活动的快乐而自觉自愿地学习。教师要对所教的英语学科的课标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用开阔的专业视野,丰厚的专业知识,做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必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观念,把握课改精神改革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快乐兴趣从而热爱学习。教师可以把教材看作一个剧本在此指导下,给每个“演员”以发展的空间,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在教学初一下学期的Unit6 It’s raining 一文中的3a部分,原本是篇很简单的报导,只有几个知识点而已,如果教师用填鸭式的讲解来处理这篇文章仅几分钟而已,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用李阳疯狂英语的方式来挑战学生,奖励那些吐字清晰且朗读用时比老师短的同学,把同学们的热情激发出来,接下来我安排了“最佳金话筒主持人选拔”活动,要求学生来表演文章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意犹未尽的同学们还让我承诺下节课还得给他们机会„„

三、必须要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严为表、爱为里、严慈互济、宽严有度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疾言呵斥的做法很多时候只会让目的适得其反,反而更容易造成对自身威信的挑战。于永正曾说过:“我总是先让孩子们喜欢我,爱屋及乌,他们就喜欢我教的学科了”。我也会用一颗温暖的心灵善待学生、呵护孩子,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满足、欢乐、幸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需充满对学生的爱,爱其实也很简单,公平公正,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因其成绩优异而优待他.也不因其成绩不好而鄙视他。教师的工作就是唤醒一个个沉睡的灵魂,让学生在自己的精心培育中绽放灿烂。在初二学期期末,我班的同学在英语学科普遍做题不准确,做题不妥善思考,于是我想出一则妙计:教师的讲台桌上放着一堆糖,选定10道题,全对的奖励一块糖,有错题的就要象征性地打手板,再讲解错题的原因,于是在孩子们取走糖果的欣喜笑容中英语题做得越来越准了,成绩提高了,期末我班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平等的教育环境能帮助学生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课堂气氛综合体现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等。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形成有人情味的教学个性,教师也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计和促进一种民主、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需要的融洽氛围。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深深地喜爱教师,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情感迁移,从爱教师到爱他所上的课,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想法,教学做法

小学生天生好动、贪玩, 即便是窗外飞过一只小鸟, 也可能把他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 再加上有些知识是枯燥乏味的, 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使得他们对课堂提不起精神, 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 怎么让学生爱上课堂, 专心听课,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下面我谈谈想法和做法。

一、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 就会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就能提高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 作为教师, 要想被学生喜爱, 我们不仅要注重外在的仪表形象, 更要具备美好的内在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违纪学生没有批评, 没有斥责, 反其道而行, 找出其闪光点, 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 更易使人悔过。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个体的差异。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以“宽容”之心, 对待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错误的学生。 实践证明,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 喜欢你的课堂, 必须首先做有美好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是老师的, 更是学生的。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思想。老师的作用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空间,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引导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

例如, 我在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时, 先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探究2和5的倍数特征, 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前讲一讲是怎样研究出2和5的倍数特征的, 特征是什么? 又是怎样验证的?其他同学可以向他提出质疑。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角。 在这里, 他们有老师的指导, 有同学的合作与帮助, 可以张扬个性, 展现风采。

当然, 老师在课堂上既不能随意开放, 让学生任意发挥, 又不能管得太死, 剥夺了学生发挥的权利。 只有正确、合理地引导,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 把精力投入到课堂中, 全神贯注地听课。

三、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将运用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形象化的, 数学课堂也应该是形象化的。 例如这样一道题:x、y成正比例, y、z成反比例, x和z成什么比例? 我在讲解时, 形象地打了个比方, x、y成正比例, 二者之间好比朋友关系, y、z成反比例, 二者之间好比敌对关系, x、y为友, y、z为敌, 那x与z不就是敌对关系, 也就是反比例关系吗? 如此形象地讲解, 学生听了顿时豁然开朗。

只要老师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有趣的形象化的情境中, 就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 变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趣味。 学生被这种形象化的数学吸引之后, 自然而然地会爱上数学, 爱上老师的课。

四、欲擒故纵, 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美国一家动物园, 有个饲养员喂猴子时, 不是把食物好好地摆在猴子面前, 让猴子轻易地就能吃到食物, 而是费尽心思地故意为难猴子, 把食物放在树洞里, 这样猴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吃到。 在得到食物的过程中, 越是让猴子够不着, 猴子就会越努力地够, 这些食物是它花费了很多心思才得到的, 而且很难得到, 所以得到了以后, 猴子才会珍惜。

任何事物都有共通之处, 如果把上面的理论放到课堂教学中, 也是行得通的。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设置一点“障碍”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3的倍数特征》时, 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障碍”———“我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根据前面学的2和5的倍数特征, 大多数学生没有异议, 这时我就引导他们从反面证明自己观点的谬误性。 “请大家能否举几个例子验证验证一下? ”这时终于有学生表示反对了, “13、26、49个位上是3、6、9, 但不是3的倍数。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样给学生设置“障碍”,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探究3的倍数特征上, 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

有“障碍”, 就有挑战;有挑战, 就有胜负, 就会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障碍”中, 并且在解决“障碍”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有些老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的课堂, 才算是成功的课堂”, 这种想法是不太科学的。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有“问题”, 甚至在课堂上解答完旧问题的同时, 还有新问题涌现, 以至于不得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激励学生不断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未知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篇3

一、爱自己的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教师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育这样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东西是越分越少,但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而是奉献,是自我的牺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像一棵棵细小的幼苗,需要我们精心浇灌、修剪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并且这些孩子一个个都像一块块未经打磨过的玉石,只有在教师精心的雕刻下,才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玉。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以爱育爱。给予学生爱,让学生体验爱,教会学生学会爱,学会给予。我现在教学的二年级一班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用爱去教育我的这一届学生。平时,只要我有空就带他们去操场上玩游戏,下课时的几分钟我不忙着回家,而是呆在教室里和学生谈心、聊天,问问他们晨吃什么?回家都干些什么?爸爸妈妈对他们怎么样?谁要是不高兴了,谁的脸上挂满沮丧,去就主动去找谁谈话,了解情况。问明白之后我就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开导或者跟家长沟通。给予学及时的心理和知识上的辅导。经过一个学年的教育,学生跟我的感情特别好,每天早上或中午上学的时候总有一群孩子在学校大门前等我,只要看见我就一下子涌到我的身边,争着牵我的手,给我背背包,那亲热劲让人看了眼馋,所以学校里的老师都戏称我是一大群孩子的妈妈,听到这我的心里跟吃了蜜糖似的,高兴极了,所以班上的学生特别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有博爱的胸怀,做到“有教无类”,做到因材施“爱”,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关爱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创造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二、赏识自己的学生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出色,每一个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得到领导和上级的重用,在社会中大有作为。然而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赏识、赞扬。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太多的要求和责备。作为一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什么不去多理解和体量我们了学生,他们也是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只是自己管不住贪玩的心。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程度、智力因素和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长处与不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有的学生成绩上虽然不好,但在其它方面却非常出色;有的学生上课时多动,可是投入到某种发明创造的小活动中去时,却是聚精会神,非常认真;有的学生语文成绩一般,逻辑思维能力却很强。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只要我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赏识教育的作用,就能激发出学生各自的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那怕是学生的一个极小的亮点,我们都要及时抓住,适时点拔。多找找学生的优点,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潜在契机,给学生注入学习的兴奋济和自信心,让他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学会上进。这样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我儿子今年读一年级,前不久的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时,我在楼上都听到了他兴奋的笑声,到家后我问他今天干嘛那么高兴,他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他说今天他的表现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杨老师还用手摸了摸他的头,说话的语气和高兴劲比得到爸爸妈妈的奖赏都高兴,并且还不止一次学杨老师怎样抚摸他的小脑袋瓜。这件事情让我的孩子兴奋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里,他的表现相当好,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师安排的作业全部完成,并且还大声地读语文课本。一次表扬和老师一个小小的爱抚动作,都能产生这样大的作用,可想而知,赏识学生在教育中作用中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亲爱的同行们,作为教师,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瞧不起你的学生,我们也要去欣赏他、赞扬他。有位名人曾说过:“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只要我们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了解和体量我们的学生,多看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在赏识中成长,在愉快在学习,他们会很乐意接受你的、爱你,并且喜欢上你的任何课的。

三、平等对待学生

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都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关心和热爱学生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起码的平等就谈不上真正的关心和热爱。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那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来,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既能欣赏学生的成功,又能宽容学生的过失,既要会与学生谈学习、谈理想,又要会与学生拉家常,既要是良师,又要是益友。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放下你的架子,弯下你的腰,学生就会向你微笑。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个学生。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分层施教,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取发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歧视学生的现象,也才能让优生“吃饱”,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尖子生,让“优、中、差”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你、爱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四、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 篇4

--让学生爱上你的学科

王志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能够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能够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用心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个性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推荐:“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最后有一天发现自我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情绪。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推荐。

0

1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也曾对其中的资料有过涉猎,然而在自我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情绪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下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潜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应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潜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我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5

八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从一个稚嫩的年轻教师逐渐走向成熟,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是从我站上三尺讲台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眸时就一直奋斗的目标。一晃几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来到学校咿呀学语,一届又一届的小学生在这里告别小学生涯,这期间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学生,聪明的、懒惰的、勤奋的、好学的……虽然在教育战线上我还谈不上是资深经验教师,但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孩子们的作文。今天,我想谈谈孩子们的写作,我觉得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作文教学要创新,不能过于古板,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热情地关爱每个学生

谈到作文教学,我的许多同事也有同感,刚接触到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感到十分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现在我想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点感悟。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想让学生愿意去学,首先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就要从这方面入手了。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心理学研究曾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要联系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的话,也就不致于拿着笔而无处下手了。因此,我们要在学生作文前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不要等学生在写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强调这个、强调那里了。其次是在给学生规定作文命题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束缚儿童的个性。他们的童年生活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乐趣、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促成儿童写作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童话世界。

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我们常说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我在教学生写习作《水果》时,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先做到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随后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可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让学生摸一摸: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带来的苹果,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所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细心地去观察了,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才能有所写。

三、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

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不管是在课文里还是在课外读刊上遇到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你都要注意收集,最好的办法就是专门准备一本摘抄好词佳句的笔记本。这样久而久之,在你的脑海里就会收集到很多的好词好句,当你在写作文言词句穷的时候就会有所想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求学

生每天都坚持写一篇日记,要求记下每天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去写流水账。大多数学生可以说在每天写一篇日记的严格要求下,写作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

四、写完作文后不要忽视修改的重要性

水平再高的人在做完某件事后都不能保证完全无误,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在写完作文后常常忽略的就是去修改习作,导致很多学生的作文在先不谈质量的前提下就出现了很多的错别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上面讲的几点就是我一些理解和感悟。对于教育,对于作文教学,我们做教师的可以说任重而道远,要想让学生能够完全爱上学习、爱上谈之色变的作文,那么我们只有切合实际,结合孩子们的生长环境,对其耐心认真地指导,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不要束缚孩子的创作思路,写出心声,写出属于他们的多姿多彩的童年,让每个人都爱上作文、爱上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话,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就再也不会为作文教学而犯愁了。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确是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写作文时言之无物;其次是不知道怎么来写,有时候小学生想表达一些什么,但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另外就是写作时兴趣不高,调动不起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痛了。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解决小学生怕写作文这一现状,就应该从源头上着手,对症下药,解决以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实际,联系专家们的讲座,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习作目的。惧由心生,学生害怕习作,首先要过心理关。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习作的目的,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到作文并不可怕,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专家们的讲话非常中肯,那就是“作文即用笔来说心里话;作文是一种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因此,每次习作前,教师应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再要求他们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心里话

用笔记录下来。另外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拔高各学段的习作要求,不同的年龄段,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应该区别对待。

二、充实习作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如此,如果在学生的头脑中不能唤醒一些要写东西的表象,没有一定的积累,这是无论如何写不成好习作的。这样,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及生活当中,一定要教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我认为,一是要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生活即作文,在我们的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习作的素材,只不过看你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把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加以区别,认真思考,变为自己内心的东西。一次游戏、一次活动、一次学习等等,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定有所收获的。其次是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日记是最值得提倡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记内容可以形式多样,摘抄、记事、抒情、议论,都可以。另外,加强课外阅读无疑是增进习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手段。看得多,见得多,自然就会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了。

三、指导习作方法。就像教小孩子说话一样,对学生习作进行必要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文章如何开头,如何叙事,如何过渡,如何结尾,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时把习作与阅读相结合,遇到在习作上有典型特点的时候,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习作知识的传授。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教学生如何搞好前后呼应,首尾联贯了。再者,就是对习作方法的指导应该注意序列化。那就是在不同的年级,教学生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

四、科学习作评价。评价既是指挥棒的问题,评价也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发挥评价的功能,让他们体验到习作取得的成功,让学生爱上写作。教师应不吝啬自己手中的分数,只要学生在每次习作中有他的亮点或者说有其进步点,教师都应善于挖掘,加以表扬。另外,我们应为学生的习作展示搭建舞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在同学们的欣赏当中,他会自我要求更加严格,他会觉得习作是一件有滋有味的事情。习作交流,习作大赛、作文展览、编辑习作专刊、学生习作赏析等等,这些都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然,我们在习作讲评时,还可以根据每次习作的侧重点,对学生的习作加以点评与指导,指出其中的不足,促使其进步。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6

通化街小学

艾玲华

【内容提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习作的“乐知者”呢?写作教学就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爱上作文。

【关键词】 作文

教学 兴趣

策略

我 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欷歔连声,甚至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对作文失去信心,不爱写作文。那么如何让小学生爱上写作呢?

一、家校联合,积累素材。

要想让学生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我的做法是跟家长沟通,家校联合,让家长利用孩子的空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走出去,欣赏大自然,逛超市,买菜,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听讲座,甚至跟着大人出席一些聚会,让孩子用双眼去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带孩子去图书馆或新华书店,多读书,让孩子从书本上了解生活,认识世界。这个办法现在很多家长都已经注意到,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在家营造阅读的氛围。爸爸妈妈都爱读书当然最好,如果不爱读书,至少也应该在家里适当的地方摆放一些书,吸引孩子自己去读书。

走入生活,走进书本,究其根本还是为了让孩子头脑里面有东西,有了东西,他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所谓“情郁于中,自然发之于外”就是这个道理。到了孩子自己想写,不写就觉得手痒痒的时候,家长第一步的引导就算成功了。

二、阅读积累,乐学写文。

兴趣是一切快乐学习的源泉。要学生“写点什么”,首先要让他们爱上“写”,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

开学初,我总是先跟学生一起办起一个图书角,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带来一本书,我也为他们增添一些新书。选出班里两位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负责借书还书工作。每天的晨读和晚修前的时间为阅读课外书时间。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因此,平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建立好词好句本,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甚至好段。就这样,“图书角”的作用慢慢显现。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中会用上好词好句,甚至是某个好段,我给他们打了一个“优”。也许得到了鼓励,他们看课外书的积极性更高了。没过多久,班中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了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互相借阅,增加了阅读量,也发挥了每本书更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报刊或作文选上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在班上和同学一起交流。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了。别的同学行,我们也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另外,作文教学往往和语文课堂教学即阅读教学密不可分,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注意时刻渗透着作文教学。不失时机地布置仿写、续写、改写等写话练习,让学生乐学乐写。

三、坚持练笔,自信写文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面对作文本,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也不过是几句干瘪瘪的空话。学生老是说没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大作家旁征博引,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那么,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让他们也能轻松下笔行文呢?我在这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找到了一条好路子,这条路就是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通过日记,学生再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会自觉的追求真、善、美,会激起许多美好的情感,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也受到良好的锤炼,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爱。迪淇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六的早晨,我和奶奶上市场买菜,看到有几个人在卖小鸟,周围围着许多人,奶奶也挤了进去,一会儿也提着两只鸟出来。我想鸟儿专门吃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人们不该去捕捉他。回家后,我劝奶奶把他们放回大自然,奶奶不同意。我看这鸟儿怪可怜的,偷偷把他们放了,奶奶知道了,狠狠的骂了我一顿,我很难过,但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面对纯真的心灵,我及时给他肯定,在班上表扬了他。对于非常出色的日记,我除了让学生念给同学听,还把它贴在“习作欣赏专栏”中。另外,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批阅和讲评。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检查和批阅,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师生间信息反馈的效能,有利于学生理解老师批改的意图有效地改进日记中的不足。每两周搞一次“好日记”讲评,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可参照学习的机会,拉近学生写好日记的愿望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看到好日记人人都能写,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我们耐心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并且持之以恒,获得学习和思想上的双丰收。

四、玩玩写写,以玩促写

平淡枯燥的习作指导,学生易于疲劳,常有厌烦之感。明代教育家王阳明对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公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写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游戏为儿童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趣,同时也是发展儿童语言的重要方式。玩玩写写把动脑筋写变成动脑筋玩,化艰苦为乐趣,迁玩兴于写作,使其产生浓厚的表达欲,这样促使孩子写作文,写作效果自然会好。

在指导作文《吹泡泡》时,我就从玩入手,先让学生吹泡泡,在地上吹,看谁吹的大,吹的多;又一起到楼上吹,看着泡泡在阳光下闪着绚丽的色彩,荡荡悠悠地往下飘,刹时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再说说泡泡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葡萄,有的说像糖葫芦,有的说像气球……我又让学生把泡泡当人,想象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泡泡飞到天上,跟白云姐姐捉迷藏。有的说,泡泡飞到大地妈妈的怀里,跟大地妈妈做游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又抓住时机,激发他们写的欲望,要他们自拟作文题,把所玩、所见、所感写下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有了真切愉悦的体验,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观察、思维、表达就在愉悦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学生有了这些独特的体验,下笔成文将不是难事。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情感,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收上来的文章充满了个性,充满了童稚。不少文章令我忍俊不禁。我知道,我的学生很快就会爱上写作文的。

五、评价适度,乐于写文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向上的动力。因此,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点滴的进步,这对引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作文评语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桥梁。教师要懂得欣赏,要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去评价每一篇习作,要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手中的笔不再沉重,让他们试试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觉老师始终在关注他。因此,我们要注意评语角度的多元化。既要有指导性评语,又要有激励性评语。在评语中还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语中获得激励,得到帮助。

1、感激评语多一些温馨。如:“你的开头真巧妙,花了不少心思吧?”“我读懂了你的爱心,谁交上你这样的朋友是他的永远的福气!”“我没有想到你的生活这么艰难,我愿意帮助你,和你一起战胜生活中的坎坷,坚强一点好吗?”“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构思这么有创意的文章,谢谢你!”“小小的蜘蛛竟成了你观察的对象,看来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你的发现一定比被人多”„„评语应该是师生心与心的交融的桥梁与纽带,应该是对孩子们写作劳动之后的一句感谢,不是形式上的批改,更不是挑剔和挖苦。

2、评价多一些童趣。百分制固然可以,但不免有些单调,可以用“星星指数”作出评价,“星星”越多表示语言越精彩;可以画一朵红花送给他,奖励他整齐的书写;可以给他一颗爱心标志,奖赏他助人为乐等等,孩子毕竟是孩子,保护他们的童心永远是第一位的。

3、态度多一份真诚。被人鼓励的感觉相信胜过一万次打骂。有人说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我说优美的作文也是夸出来的,老师只需要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我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会种下愉悦的种子,在他们精美的日记薄里会留下甜蜜的回忆,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会扬起自信的风帆„„

六、作文周刊 展示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为了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敢于写,乐于写,我们班的“班级作文周刊”应运而生了。“同学们,我们将大家优秀的习作编辑出版,好不好?”当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欢呼起来了。这个学期我们班每两周就出版了一期作文周刊。班级作文周刊是学生练胆和展示优秀习作的阵地:一本完整地作文周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封面设计;2.序;3.目录;4.学生习作;5.拍砖栏。其中的“封面设计”、“序”、“目录”三项都可以由班级中学生们推选出来的有相关方面特长的学生担任专项编辑,并且要在每一册的作文封面中注明各项小编辑的名字,这样这些小编辑个个干劲十足,而且颇有成就感。

出版的文章经编辑成作文周刊之后,就会成为班级图书角中的一本“书”,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借阅。“拍砖栏”是孩子们受网络评论形式的影响,自己想出来的一个习作评论空间。每一篇习作的后面都会留一页纸的空白来供阅读者提意见。这个“拍砖栏”让孩子们过足了拍砖瘾,个性化的评论语言层出不穷。作者自己也可以经常借来看看,看借阅者向自己提了什么意见。班级作文周刊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孩子们乐此不疲。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打造和谐的写作课,以便学生不仅写好作文,而且喜欢写,写得开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

2000年3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2006年10月

漓江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课 篇7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有这样一节课, 就是趣味语文, 题目为《有趣的标点》。在该节课中, 引用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清明》, 这首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绝句。原文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意境是这样的: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 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三五成群顶着纷纷细雨, 寂寥萦怀, 来来往往的扫墓人, 他们对逝者无限哀思。想要祭奠先人, 碑前洒上一杯酒, 环顾四周, 唯见一片烟雨茫茫, 不见人家与炊烟, 何处沽得一壶酒呢?茫然间, 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 吹着一支短笛, 悠然而来。上前打听, 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酒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凝固成了一幅静止的图面, 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老师将这首诗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诵一遍, 并要求学生一同朗诵这首诗。然后, 像讲故事一样, 娓娓地把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学生。此时, 老师要把自己置身于诗中的情景当中, 然后通过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表达方式向学生传递诗词大意, 慢慢地将学生也带入这样一个情景中来。画面是这样的, 清明的时候, 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 心里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 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 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 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诗的前两句, 读者可以看做是一幅清明烟雨图。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 人们多出来祭祖踏青。诗篇中第一句就讲述一位孤独旅行在外的人, 遇到了“雨纷纷”的天气。小雨下的不急也不大, 这自然是春雨特色。清明节原本是全家人扫墓的日子, 是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 但他独身赶路, 又被雨淋湿, 无处可藏, 心情自然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欲断魂”三字, 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得淋漓尽致。能不能找个酒馆, 喝点酒, 避避雨, 暖暖身子?于是读者可以想象, 他急匆匆向一个牧童询问, 牧童招手一指, 用比答话还要明确的手势, 指向远方的“酒家”。在春雨中或开放的飘落的杏花林的后面, 隐隐约约是个小村庄, 就从那里, 似乎已经飘出了酒香……

让学生也充分地感到身临其境, 这样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喜爱, 对诗中情景的向往。

等到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并理解诗中要表达的意境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脱离书本, 记住并背熟诗句。

另外, 老师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 就是给这首诗随意添加或更改标点符号, 看看诗中的大意是不是也随着标点符号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经过改动, 一首诗被改成了一首小令。

为了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力, 老师还可以将其改变成情景剧, 如: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酒家店小二】

【情绪:行人欲断魂】

【情景: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

【远方布景:杏花村口的酒家】

一开始, 可以尝试着在教室上演一出情景剧, 老师找到柔和且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乐, 把学生分成4组或5组, 每个组自己选择教室的一角作为情景剧的排练场所, 选出组长, 组长负责组织安排角色, 有人饰演杜牧 (诗人) ;有人饰演扫墓人;路人甲、路人乙……还有人饰演牧童;另外的人饰演酒家, 这样参演人员齐备大家就可以在音乐声中模仿诗中的情节和意境进行表演了。

表演者, 通过自身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 自己编写台词,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类似这种情景剧的教学方式, 老师不妨多尝试一下。小学生天性好动, 注意力不够集中, 想要让他们长时间认真地坐在教室里集中精力学习很难, 即便达到了这一要求, 也会对学生的情志发育和创新思维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在课堂上利用15~20分钟时间, 带领学生开展利用情景剧学习古文或诗词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们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 能够记住文中作者要传达的意境;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 感受诗人的心情并加上自己对当时状况的理解;能够从理解中学习并记牢原文。

一个课时, 反复演上两三回, 学生在背诵、背熟诗词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很多学生都是在表演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背全文了。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尝试通过这样一堂静动结合的趣味教学, 开拓思想, 启发心智, 使学生能够熟读、背熟文章, 学会生僻字和一些标点符号用法和语法知识, 轻松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在玩中学, 在学中找乐趣是对小学生学习采取的最好方法。

摘要:古典诗词, 如今已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一门启蒙课。在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本中, 就设计了运用古典诗词的学习来促使让学生喜爱上语文的趣味教学方案。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篇8

其次,兴趣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是入门的向导。凡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以一首陈显荣的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入题: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这样一首小诗,“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其实还有一个人与这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他的名字叫别里科夫,契诃夫把他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开课,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易于理解套中人。

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学生们身上激发起来。”优秀的电教媒体可使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一般性形象,上升为源于感知而高于感知的概括性表象,这种概括性表象如果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进一步促进感知。在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课文内涵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播放《红楼梦》、《水浒传》的部分影视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上神庙》;可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吸引学生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可借讲解《琵琶行》播放一段琵琶曲,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样不仅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同时还可以授意学生独立演示和操作,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看来,作为现代新型的语文教师,更应努力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以问激趣,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能为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研究问什么,怎样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切中要害。如讲解《归去来兮辞》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陶渊明写的,同样是写归隐,本文与《归园田居》相比,在写法上、思想内容方面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教学中,除了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学生能提出很成熟的问题,是因为他对文章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总之,兴趣是世上最优秀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需要这位老师,学生只有愿意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所以我认为,语文成绩不应该只靠教,更重要的是靠学生投入的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上一篇:时间像小马车案例下一篇:学代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