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课程纲要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电影》课程纲要(共8篇)

《微电影》课程纲要 篇1

《校园微电影制作》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记者技巧与实务》 教材名称:无

课程类型:社会实践类课程

授课课时:每周1课时,共18课时 主讲教师:於露亮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二:课程说明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电影》是我余高教师整合学校资源以及网络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水平自主研发的一门社会实践类校本学修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开创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文学、艺术、技术、实践等多方面学科课程资源,旨在构建有关微电影鉴赏、评价、制作列内容的完整课程体系。

(二)、课程性质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快节奏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符号。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微电影整合了文学、音乐、舞美、传媒等艺术,融合了摄像、录音、剪辑等多项现代技术,融入了身边最动人的社会生活元素,迅速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最爱。让学校的课程与高中生的心灵共振,与时代共舞,无疑是开发校本选修课的首选因素。

(三)、课程的实施理念

本课程的选修时间最适合安排在高一年级,课程实现学习发声技巧极其文案的准备、设备的使用;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和巩固。

本课程实施过程以宣传内容和选考内容为切入口,以原有一定性知识拓展到实践,使学生对原有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把原有的知识升华为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总目标

在微电影制作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巧,通过自我探究、团队合作等方式,制作出原创的微电影作品,并通过自我策划发布成果,得到一定范围内观众的认可。

(二)、课程的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微电影理论,学生能够全方位、系统了解微电影,并对微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整个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到一定的巩固和发扬,审美鉴赏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18课时。理论知识类6节,实践课4节,播音节目制作8节实践课,实践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章 微电影概说 第一节 微电影的定义 第二节 微电影的特征 第三节 微电影的分类 第四节 微电影发展趋势

活动设计一 调查:你眼中的微电影 第二章 微电影鉴赏 第一节 影视鉴赏基础 第二节 微电影鉴赏指导 第三节 微电影佳作欣赏 第四节 微电影作品推荐

活动设计二 交流:微电影爱好者沙龙 第三章 微电影制作 第一节 拍摄准备 第二节 拍摄过程

第三节 后期制作 第四节 拍摄实践 第五节 成果推广

活动设计三 策划:我的微电影发布会

五:实施建议

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开始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讲解为主后期学生实践为主,在实践中拓展知识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综合化、整体化日渐突出,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学生。

由于本课程是社会实践类课程,教学时应以学生鉴赏、写作和微电影制作活动为,理论学习只是必要的铺垫。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独地进行知识讲解,而是要将理论学习、活动体验和创新实践融合起来。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突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入门,在活动体验中发展自我,在创新实践中升华自我。

学生活动:学习→实践→总结。

场地: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班级规模:不超过20人。

六:课程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成功,让每个参与者都幸福”是本课程的实施目的,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参与的兴趣,体会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由衷的幸福。本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方法。

《微电影》课程纲要 篇2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而言, 传播学专业下设两个方向, 广播电视方向和新媒体方向, 涵盖了传播学技术、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效应, 广播电视方向的人才, 主要培养电视方面的制作编播人员;新媒体方向主要培养新媒介环境下的不同媒介表现形式制作和设计, 在共同课中, 则涉及到了媒介经营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培养, 因此传播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目前微电影产业运作的雏形, 虽然比起专业的市场运作会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 能够独立完成影片的编写、制作、发布、运营等全方位的锻炼, 不得不说是一件可以继续执行的一种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 有学生自行独立分组, 分工明确, 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主观意愿愿意承担的工作, 比如导演、编剧、摄像、灯光、宣传、制片、声音、化妆道具等等, 均是影片的主创人员, 责任落实到个人, 各司其职。导演承担的责任比较重,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 就已经开始了创作工作, 在剧本题材的选择上, 一般会选择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相关熟悉的题材, 这样对于创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导演而言, 比较容易把控。例如, 《再见, 你好》的摄制组, 题材是大学生对于青春期爱情的读解,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戏内戏外跳出的手法表现, 影片的剧本改编自一段网络小说, 原作本身在故事结构上并不完善, 加之导演自身经验不足, 给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剧本沟通阶段, 反复推敲, 经历了一个月之久, 才完成了仅仅9分钟的爱情故事的叙述。再创作初期, 由制片人在资金方面寻找出口, 求助社会资源, 通过自身的才能, 换取酬劳, 虽然过程比较辛苦, 但也让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孩子了解到了社会就业压力和经济市场的法则, 再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看问题的角度, 能够从大局把握事件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微电影的创作是需要团队精神才能够完成的事情, 非个人利益的取舍, 再创作的过程中, 有任何一个人由于私人情感、个人得失而放弃影片, 都无法完成创作, 尤其的是主创人员, 导演不仅仅是要从影片制作的角度去创作, 同时还要协调剧组工作人员, 合理分配工作进度, 掌控创作节奏, 把握演员情绪, 因此有时, 对于导演的情商要求较高, 为期一个月的影片创作, 从前的剧本筹备、到中期的影片拍摄、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 环环相扣, 中间还要安排剧组的宣传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 可为高压工作, 很多学生学会了担当, 能够牺牲小我, 成全剧组。如《再见, 你好》剧组在创作过程中, 由于导演是女孩, 自身性格比较温婉细腻, 与队员的沟通过程中, 会有拘谨的做事风格, 创作初期团队协作并不顺利, 工作人员不能按时到位, 摄像无法完成导演需要的拍摄画面, 而教师在此时发挥了引导作用, 调整全组工作人员的态度, 恩威并施,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加上导演自认坚韧执着的态度, 顺路完成了影片的创作, 再影片公映之时, 大家相拥而泣, 为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收获喜悦, 这种心理历程, 不仅仅是影片自身所带来的结果, 而是团队创作的魅力。

三、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微电影的联合创作, 不仅仅是停留在影片创作本身, 其中还包括影片的宣传和发布, 在创作结束之后, 专业会提供给学生展映的平台, 再影院小范围上映, 并举行展映礼, 而展映礼部分, 则是由下一届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为其举办, 在举办的过程中, 所有的操作都是由学生完成, 模拟院线影片的运作模式, 从资金引入、冠名赞助、出品宣传、展映节目、主持、演出形式、展映现场的采编播全线流程, 都有学生独立承担并完成, 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辅助作用, 一年年传承下来, 带给没毕业学生的是一种希望, 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是一种“成人礼”, 再这个过程中, 学生完成了与教师的沟通、与学校的沟通、与社会的沟通, 而且这种沟通是可以触摸到并见到成效的, 因此实现了学生的价值感、存在感,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是一种模范和标杆。

四、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桥梁

联合创作由于是集中实践, 教师和学生吃住在一起, 几乎为24小时, 为期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影片的前期拍摄, 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 极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亲力亲为指导学生的创作,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 尽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师投入心血, 学生为之动容, 往往影片创作完之后, 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朋友, 在今后学生的人生道路上, 影响深远, 多年回忆之后, 其师生情谊、朋友情义历历在目。

联合创作实践课程, 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 旨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学科、多艺术门类、多媒体融合创作的课程实践体系。这对于传播学人才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创新意义, 符合时代对于教育的宗旨, 大学教育, 究其根本, 是育人, 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专业所能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走向社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 因此, 对于联合创作这种学习模式, 不仅仅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实践总结, 更是对于学生的走向社会前的一种精神洗礼, 学生意识到,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 而是全方位、多样化的人格储备, 这样的人才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晶晶.现代电视传媒高级人才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李伟.借鉴、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综合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比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2 (03)

微电影营销?先营销微电影 篇3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尝试微电影营销。不少企业定制的微电影因为引人入胜的情节、满满的正能量或者唯美的画面,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品牌和新品推广效果。比如,红星美凯龙的《时间门》、大自然家居的《我的山》、MINI的《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等,尤其是慕思寝具2012年推出的贺岁微电影《床上关系》,创下近2亿的播放量,加上刚推出的《床上关系2》在网上的海量点播,很好地起到了品牌传播的效果。

对于注重网络传播的企业来说,微电影营销已经从新型营销手段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营销工具。无数企业希望自己的品牌或产品以微电影为载体,通过微电影的网络自传播将品牌理念和产品信息植入潜在消费者心智。而微电影营销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先把微电影营销出去,这就需要做好两方面功课:一是保证微电影制作的高水准和趣味性,二是通过各种线上、线下传播手段按照电影营销的标准来传播微电影。

内容制作:做足传播点

微电影自2011年开始,从年产量30部爆发式增长到了2013年的1万多部。但是,“人尽可微”的参与热潮在炒火了微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在急速拉低整个产业的水准。随意打开一些视频网站,不乏粗制滥造、仅凭噱头却毫无内容的微电影。粗糙的作品在慢慢吞噬网民对待微电影作品的兴趣。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度下发通知,要求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明确“先审后播”制度,并要求制作方“持证上岗”,个人上传“实名制”,多部微电影被勒令下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床上关系2》免费上线首周即冲破5000万点击大关,三周实现点击量过亿。《床上关系2》凭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

2012年,由导演张元执导的定制剧《床上关系》以近2亿的点击量打破了当时的微电影播放纪录,成为2012年最热门的微电影之一。先前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网友观看《床上关系2》。除此之外,《床上关系2》在制作上的大投入、精心策划和高标准要求,最终靠内容征服了观众。

首先,《床上关系2》由著名导演刘奋斗执导,由柏林影帝廖凡主演、中国最美面孔朱珠和实力偶像陈亦飞联袂出演。由知名导演和演员组成的豪华制作团队一方面保证了影片的制作水准,导演、演员自身的影响力和光环效应也为微电影的传播留下了传播点。

其次,《床上关系2》的剧本在榕树下征集,三易其稿。影片在极其性感的气氛中突然反转剧情,一场火辣的床戏牵出一段美好的回忆,床下的不速之客却成为最终留在床上的那个人,深入展现出现代人内心世界欲望与真爱的矛盾。以“真爱与欲望的纠结”为核心的完整故事,恰到好处地切中了当代人心中最柔软的痛处,故事主题本身很容易引发受众关注。

再次,《床上关系2》向真爱致敬的主题灵感,源自影片出品方慕思寝具所倡导的“真爱”——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影片中出现慕思产品的镜头并不多,且大多一晃而过,显然,慕思更强调从品牌的情感诉求出发影响受众的价值观,而非单纯的产品植入。从好的故事入手,实现巧妙的“轻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在这一点上投资方和制作方应该达成共识:在不影响观众整体观影体验和情感诉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品牌植入,创造商业植入“免打扰模式”。这个免打扰,核心是观众观影过程的愉悦,企业植入的顺其自然,也更激发观众对植入企业的尊重。

今天的微电影市场已经不像当年《老男孩》推出时那样,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引发关注热潮,必须利用微电影自身的传播点不断制造话题,通过各种传统、新兴媒体和各位意见领袖引发受众的关注、期待和讨论。

以电影营销的标准营销微电影

据艺恩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217.69亿元,而电影宣传营销总费用达28亿元,已超过电影产业整体规模的10%。明星主创阵容、好的故事题材、俯仰皆是的硬广投放、花样翻新的创意海报、吸引眼球的预告片、大规模的首映礼、主创爆点新闻、全民娱乐的新媒体营销,共同成就了近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辉煌。

《床上关系2》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院线电影的模式进行营销推广。《床上关系2》的主演是柏林电影节影帝廖凡,其主演的文艺片《白日焰火》斩获201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白日焰火》的受追捧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观众观看《床上关系2》。

除了品牌口碑、明星阵容、有共鸣的故事情节,《床上关系2》的系列传播也是可圈可点。从预热期间多个版本海报发布到主创采访,再到各个版本的精彩花絮剪辑;从百度百科、搜搜问答到豆瓣、时光电影小站,再到各大网站的贴吧;从与爱奇艺、腾讯、优酷的付费合作,到全网免费上线,再到与搜狐、乐视、PPTV、迅雷的观影活动合作;从影评人、媒体人影院看片会到多角度网友、影评人观影影评,再到各大影视专业类媒体推荐;从各大专业公众号的微信推荐到熟人转发的朋友圈,再到分享观影体验;从微博自媒体全面的内容营销到微博大号推荐、热点话题跟进,再到主创和网友的及时互动。《床上关系2》的系列传播可谓做足全套,吸引眼球。

在《床上关系2》的全方位立体传播中,共整合了《北京青年报》、新浪、搜狐等15家传统媒体,乐视、优酷视频、搜狐视频等16家视频网站,阿木、娱乐码头、丑鱼尼莫等15个影评人,爱奇艺官微、腾讯官微、唯像网等30多个微信公众号,以及 happy张江、我的前任是极品、作家崔成浩等40多个微博大号。4月底到5月初,《床上关系2》还登陆央视CCTV第一剧场、陕西卫视《华夏微电影》栏目,并在北京地铁6条线路循环播放。

“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传播”的“四好”模式,是《床上关系》的承制方UMG联播传媒始终坚持的精品微电影运作法则。从《床上关系》到《床上关系2》,两部微电影的成功有类似影帝光环的偶然,但更多的是遵循电影规律、坚持精品思路的必然。

微电影的未来

《床上关系2》此次登陆爱奇艺、优酷网、腾讯视频三大视频门户,点击率达到500万,创造了微电影付费点播的新纪录。这是一次试探市场反应的积极尝试,不仅为投资方慕思寝具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曝光效益,而且带来了《床上关系》系列的品牌效应。真正意义的网络电影或将是微电影的未来。随着微电影市场的发展,好的作品从线上走入院线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另一条成长途径。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产生于网络时代,借助于网络迅猛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口碑,进而形成品牌效应走进影院与传统院线电影分庭抗礼,是完全有可能的。

试想一下,哪部制作精良的定制微电影如果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电影或走进院线,定制微电影对投资方的意义就不只是传播品牌或产品这么简单,而有可能变成一个能赢利的微电影产品。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篇4

主讲教师: 李佳忆 课程名称: 版上秀 教学材料: 校本教材 课程类型: 吹塑纸版画 授课对象: 三年级——四年级 授课时间: 每周三下午 课程开发背景:

版画是一门绘画与手工结合的艺术。它不仅包含其它绘画对学生的培养因素,而且更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儿童版画教育活动已在我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儿童的喜爱。相信这朵稚嫩的花朵定能散发出清馨的芳香。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纸版画和吹塑版画,在技法上又分为单色版画和套色版画。它不但能充实儿童的生活,并且对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启迪思维,提高动手动脑能力都有好处,是其它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儿童版画教学,同时又是一种很好的美育活动。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对其分辨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高深与庸俗大有裨益,从而凝聚成一种精神涵养。另外,用吹塑纸刻出一幅版画,能印刷多幅作品,用它可以参加展览、装饰教室、做墙报插图,还可以作为节日礼物赠送亲友、师长、同学。

我在多年的儿童版画教学活动辅导中,深深体会到此项活动的益处非浅。一名版画小社团的同学在和我校校长交流时说:“我很喜爱版画创作,又动手、又动脑,很有乐趣,每当印出作品时,意外的画面效果都使我感到惊喜。它还可以丰富我的想象,对我写作文很有帮助,一点也不影响我的学习,并且感到课外生活很充实。”

近年来,学校以“七彩1+X”为办学特色,开展了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开展各项校本课程的研究。学校为加强特色教学,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切入点,成立了一系列的小社团。

同时,版画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版画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课程目标:

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儿童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感知自然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能力。

二、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坚持性,养成耐心细致有序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学习合作与交往,促进人格完善。

三、通过儿童版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建立系统的儿童版画教学整体框架。对版画教学目标,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指导方法等进行研究总结,形成较为全面的版画教学理论和教科研理论。

四、收集并巧妙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索出合理的、新颖的创作技巧,来丰富画面的肌理效果。创作出富有特色的、有个性的作品。

五、激发学生对吹塑纸版画创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生活的情感。实施建议:

一、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儿童版画教学

制作版画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比如木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对印版画等,我校主要采用吹塑纸版画教学,这种形式版画简单易操作,学生能快速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版画教学应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先导。根据学生在版画制作中的自然表现,我在选择版画教学时,瞄准学生兴趣的焦点,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激发和诱导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校本课程纲要 篇5

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源于英文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开发课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实用性为目的

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自创的佳谣,在整个课题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有实效的,并探索出一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径。在琅琅上口的童谣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当学生创作的童谣再回到学生的手中,他们诵读,传阅,再创作,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

(二)体现以生为本

课题的开发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都是些学生喜欢乐见的东西,丰富有趣,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实际,不仅不会当成一种负担,相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活泼校园的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对生活的再认识,新童谣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不失为一条创新思路。

(三)贯彻学生主体性

课题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组织、指导和调控,解决一些学生不能解决难题,保证了课题有序、有效性。除了确保学生主体性,更重要是使用中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享受者。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以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新的创意。

(四)突出课程的持续发展

课题坚持生成发展观,做到无形无本是前提,有形有本不定型。童谣内容上涉及安全、卫生、礼仪等各方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随着征集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主题,不断补充丰富已有主题的内容,开发挖潜促使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促使课题动态发展,滚动前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创编童谣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身边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传唱童谣,儿歌获得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2、亲近、欣赏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良好行为规范。

(二)提高目标:

1、了解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哪些行为规范,发现身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习惯;感受各行行为习惯或规范对人们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加以总结。

2、在认真观察、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编童谣,掌握创编童谣的技巧,并通过传唱童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体验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激发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开展创编和传唱童谣的活动。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一)童谣教学活动的研究

设计和开展童谣诵读和童谣创作指导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童谣,初步掌握童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在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童谣操的创编

创编童谣操,使学在日常的做操过程中,内化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本童谣选编创作

通过不断的尝试、实践,逐步积累童谣素材,形成富有特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童谣集。

(五)加速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学素养,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整合能力的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教学建议

1、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和不良现象。

3、根据搜集的资料,尝试用童谣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总结。

4、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

5、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发现环境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

6、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汇集童谣创编成果。

7、围绕发现的重点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结果、设想解决办法并通过童谣形式进行叙述。

8、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在校园、社区展示童谣创编成果

9、教师每学期按要求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计划。

10、任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12、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五、课程的实施

(一)第一轮: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第一轮实验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童谣收集活动;

继续充实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建立了童谣书籍专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共同收集童谣,在收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和认识童谣,对童谣产生兴趣。

2.童谣朗读活动

教师对收集到的童谣进行分类整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童谣的诵读活动。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童谣,感知童谣的语言、韵律、特点、内容、形式,为创作童谣打下基础。(1)保证时间,每天的早读为童谣的诵读时间,加强检查,给予保证。(2)保证数量,每周背诵两首童谣。(3)建立童谣诵读记录本,首先建立班级童谣记录本,每个教学班有专用记录本由专人负责。此外,中高年级学生每人一个专用记录本,抄录童谣,积累童谣。

3、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展童谣创作

(1)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立体创作队伍

(2)全面展开童谣创作指导课的教研,编写出高质量的童谣创作指导课教案。(3)上好童谣指导课,为学生每周开设一节童谣课,采取游戏、节目等多种方式,将新式童谣传教给学生。

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月一个大主题一周一个小主题,一周一小结,每班一周出一版童谣专刊手抄报,一月整理一本班级童谣。引导学生进行新童谣的创作。

(4)使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结合,开辟“童谣快报”栏目,激发学生的投稿热情;童谣创作和班级评比挂钩机制,每周评出童谣创作优胜班,和每周童谣新星;举行各种形式的童谣发布会,班级发布会,个人发布会;评选童谣创作新星和童谣创作优秀家庭;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5)做好童谣的收集整理,每周编写的童谣,由教师负责收集整理,择优汇集成册。

4、推广传唱童谣

课内传唱童谣,如学习习惯、文明礼仪方面的童谣;课间游戏传唱童谣:同学们将童谣编排成皮筋舞、跳绳操等课间游戏,在课间进行活动。

5、督促落实行为习惯的养成。

(1)配合学校大队部设立的红领巾监督岗,班级中也配有相应的检查人员,随时检查,建立值日班长制,设有班日志,《学生园地》上开辟“表扬栏”等。

(2)、审核评定。在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后,即开始考核评定,考评工作做得细而实,针对争章的细则,哪几条小队长评,哪几条由老师评,哪几条由家长评,事先均安排好,要求大家评得公平合理,最后由中队委审核通过。

(3)、表彰。

表彰是对学生鼓励的一种手段,表彰形式多样,我们采用的是颁发小红旗的形式,每争一面旗,将它展示在教室墙上的活动阵地上。达标争旗活动使全体队员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合力。同时,大队部每月还进行一次优秀中队的评比,只要达标都能评上。

6、成果收集

(1)挑选一批学生创编的优秀童谣汇编成《福田小学行为习惯新童谣》(2)创作丰富的学生自编个人童谣集

这一轮的研究中学生创作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教师研究初步整理出相应资料。把学生创作的童谣优秀成果装订成册,编成使用教材,分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边使用,边创作,边共悟,并由学生带入家庭和社会。

(二)、课程开发持续滚动的开发研究(1)、第一轮童谣集的使用研究

对于第一轮已编写成册的童谣使用教材,怎样使用好,发挥其最大效应,力求跳出学科教材的使用形式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和研究。形式可以诵读比赛,小报展览,节目表演,开主题班队会等。

(2)、已有主题的在创作再研究

对原有的主题进行第二次的创作,提炼出更优秀的童谣作品。(3)新的童谣主题的再确定,再创作

根据季节变化的不同,重大节日文化传统,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学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等,确定新的创作主题,进行新内容童谣的创作。

(4)、形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循环体系

原有主题的再创作,新的主题的确定又促进了原有主题的深化,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创作体系,使整个内容纵横深化发展。

(三)、第二轮开发研究成果的总结(1)、将首轮开发成果整理归类

对首轮开发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对使用中的新童谣,新主题创作的童谣整理成册。

(2)、对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交流小结

由各子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资料,归类小结,将结果整理成册。

(3)、举办成果论证和展示活动(4)、研究成果编撰印刷修订成册出版

六、课程的评价:

1、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的阶段检查。

2、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舞蹈课程纲要新 篇6

抚宁县石门寨小学

课程名称:《舞蹈小精灵》

课程类型:艺术类

课程资源:自编

开发主持:杨乐李静

主讲教师:杨乐

学习对象:2-5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双周五下午2课时

一、课程背景:作为一种艺术,舞蹈追求艺术美,并具有教育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舞蹈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全面的发展,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人的动作协调、反应灵敏、有力地促进人脑迅速地发育成长;使人筋骨柔韧、肢体强健、精神振奋、心灵净化,增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凝聚力,对人们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都相当重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一般都设置了舞蹈课程。1988年,我国国家教委也曾下达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则(1988—2000)》,把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小学校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开设艺术舞蹈课,通过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为使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我们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

加强素质教育的精神,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开展有计划的、科学的、系

统规范的艺术教育培训工作,促使孩子们健康成长。特编订如下校本教材。

(二)分目标

1、培养孩子的优美体态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2、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如:腰、腿、胯的软度及开度。

3、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舞蹈韵律,听音乐时能找到节拍,动作节拍准确,跳舞有自娱感。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

4、通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使学生形体得到一定改变,掌握一定的舞蹈基本功。

5、通过舞蹈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工合作的社团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协调配合,相互适应,使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6、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享受音乐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提高艺术素质。

7、培养孩子载歌载舞的习惯和舞蹈时愉快的心态。

8、培养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基本的舞台感觉。

9、一学期准备一个展示的舞蹈。

10、规范学校思想意识,让学生有为校争光的意识,养成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品质。

三、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课 ——————基功训练:把上训练(压腿)、把下训练(下叉、)(2课时)第二课 ——————基功训练:把上训练(压腿)、把下训练(踢腿)(2课时)

第三课 ——————基功训练、技巧练习(2课时)第四课 ——————基功训练、技巧练习、活动组合(2课时)第五课 ——————基功训练、技巧练习、活动组合(2课时)第六课 —————基功训练、技巧练习、活动组合、舞蹈组合(2课时)

第七课 —————基功训练、技巧练习、活动组合、舞蹈组合(2课时)

第八课 —————基功训练、技巧练习、活动组合、舞蹈组合(2课时)

四、课程实施建议

1、课时安排:每双周五下午2课时,共16课时

2、教学方法: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以老师演示为辅。

3、组织形式:面向全体,个别指导

4、场地:学校舞蹈教室(大礼堂)

5、教学用具: 地毯、舞蹈鞋、舞蹈服等

6、班级模式:40人

1、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2、在学习舞蹈技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作品赋有童趣。

3、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避免教师死板传授。

4、将舞蹈学习从技法学习的层面提高到文化学习层面,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涵的精神之美、格调之美、意境之美。

五、课程评价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表现、自我分析的能力,树立学生的信心。

2、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的表现作为评价重点,对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予以综合性评价。

3、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

《微电影》课程纲要 篇7

(一) 专业制作趋势。以前专业的摄像器材只有在大型电影制作厂中才会出现, 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 摄像艺术从单一的摄像师手中解放出来, 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表达内心思想的现代电子工具。由于数字化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普及, 导致摄像器具表现形体的摄像机、照相机、手机 (带录影和照相功能) 、 平板电脑等设备, 以降价方式获取销量, 这就为摄像爱好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专业工具。而且, 当代的摄像器具越来越简单化, 低学历的人也可以操作自如。当代年轻人成为从事摄像艺术的中坚力量, 年轻人思想前卫, 有着极强的文艺范儿, 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 对于摄像艺术的热衷及追求体现在诸多的微电影作品中。

当代大学生成为爱拍一族的领军者, 在宣传片《梦, 在哪儿》中, 一群大学生为实现人生的理想, 以走出大学校门、 进入社会大家庭为题材背景, 讲述两个大学生各自追逐梦想, 经历了失败、挫折, 遭遇冷漠和孤独以及失去心爱的人, 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 不放弃任何机会。短短的九分钟时间, 将走出大学校园后的社会生活浓缩成一部反映当代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励志影片。

正是数字化摄像装备的物美价廉, 让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人成为摄像艺术的尝试者和执行者。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择以摄像为职业取向, 当然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所至。从众多精短的宣传片来看, 反映年轻人创业和友谊的题材居多, 从事摄像人员年轻化、拍摄技术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 品牌化趋势。微电影从出身上来说虽经历草根阶层, 但从发展的路径来看, 微电影贴近时代, 其品牌化正经历由草根文化向精英文化的发展。随着微电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些品牌网站和企业敏锐地察觉到潜在的巨大利益, 于是纷纷斥巨资, 邀请大腕明星助阵拍摄微电影, 有的甚至是全明星阵容。让微电影这个原本属于草根阶层的产物一下子变得高大上, 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打产品。并融入了强烈的品牌化印记, 微电影的品牌化不仅有利于打开高端市场, 更有利于微电影本身发展价值的提升。

品牌化路径在微电影中的主要体现如下:首先是对于微电影系列片的尝试。微电影拍摄的导演阵容已发展至明星导演, 如姜文、王学兵等, 他们的加盟让微电影的精英路线更加稳固。并且互联网的各大视频网站, 如优酷视频、新浪视频、爱奇艺视频等都已加入了微电影的原创拍摄与发行的轨道。“搜狐视频”“PPTV”等都将拍摄的微电影贴上标签, 由此来增大品牌效益。

不论微电影的品牌化尝试以何种途径进行, 其都值得被肯定和赞誉, 这一平民化的消费产品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为此, 树立微电影的品牌化趋势, 对于投资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则更加重要。

(三) 商业定制趋势。随着微电影品牌化路线的成熟运作, 其商业价值也日益显现, 以至于很多有投资眼光的商家纷纷将大额资金投向微电影的拍摄与宣传。微电影商业化定制路径已不可避免, 在拍摄广告宣传片时完全采用了微电影的形式, 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 把商业广告和微电影形式进行了巧妙融合, 点击率与日俱增, 一夜之间凯迪拉克的广告模式成为各大商家竞相模仿的典范, 为此, 微电影也被媒体和业内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或者是 “加长版本的广告”。这与传统电影中公开播放或隐性插入的广告使人产生的不适感形成了强烈对比, 微电影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广告形式, 但因其内容的原创性、艺术性的融合, 让人们不仅没有反感, 反而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微电影。为此, 微电影在商业定制方面以及如何吸引受众的目光方面, 动了很多脑筋。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 微电影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如《星辰变·昨天》以其主题曲《昨天》来吸引热爱歌曲的观众, 由此大卖。由此可见, 微电影的商业营销手段已经更为成熟。

二、微电影《梦, 在哪儿》作品赏析

在《梦, 在哪儿》这部微电影中, 人物没有一句台词, 完全依赖影像、字幕的冲击力和音乐节奏的张力在支撑整个剧情的发展。微电影的主题是“年轻的梦”, 人物和情节不算复杂, 讲述两个年轻人工作后经历种种不顺、感情的挫折, 不同的经历, 同样的坚持, 以年轻人的角度讲述创业故事以及追逐梦想的心迹。

在情节处理方面, 也体现出了主创人员的别出心裁, COCO和Anson在经历了同样的情感与事业双重打击后, 并没有不堪一击。“梦不会停滞, 不会落地生根, 梦一眼望不到头, 望不到平川, 它狭窄、宽广、荆棘。”微电影中, 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也卯足了劲, 并给予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在人物的对比叙述方面, COCO和Anson有着同样的经历, 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你知道它已长在你脚下, 你不会停步, 你没有退缩, 你得赶超它, 不管多远, 你的梦想就能撑你多远, 就算逆天, 就算跌倒, 你也不会服输, 不会认命。”Anson从拘谨到侃侃而谈, 几年后, 仿佛突然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 一副成功人士的装扮;COCO对待工作也充满了自信, 在困难的历练中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三、结语

落实纲要精神 深化课程改革 篇8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印发,宣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了本次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本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其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更加重视德育”“更加关注能力”“更加体现时代特色”“更加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四个方面。而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其实,在关注改变了些什么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哪些是没有改变的,也就是,哪些是坚持的,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因为,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宣传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理念,让新的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本刊从本期起开设“课程标准研究”栏目。本栏目力图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反映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为广大读者了解和使用课程标准(2011年版)服务。欢迎踊跃来稿,稿件请发至E-mail:mathemu@163.com。

新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我国掀起了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在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经过十多年实践,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在课程改革实践进程中,教育部在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完善,并经过严格审议,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决定在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件大事。2011年版新标准的正式出台,无疑会给中国基础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带来深刻影响。为了深入宣传新标准,并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了解新标准的精神实质,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教学论专家李铁安博士。李铁安博士长期关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及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学术观点,新近又主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对新标准的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记者: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实验稿所主张的新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基础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又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请您谈谈:新标准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李铁安: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在十年改革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听到一些对课程标准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实验稿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恰恰反映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是一场伟大、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实践。这十多年,也是中国教育经历的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区间。

实践是检验改革价值追求与方向的客观标准。实验稿与课程改革实践相互推进、相互校验,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实验情况调研和修订工作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并正式启动了对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为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和2007年两次组织面向全国的大规模调查。此外,各学科修订小组还组织和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调研工作。这表明:新标准是在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精心修订及严格审议下形成的。

记者:听了您的论述,我对新标准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那么,新标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

李铁安:新标准有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与实验稿相比,应该说,理论基础更为坚实,架构更为系统,课程目标更为厚重,内容选择更为科学,实施建议更为适切。

更重要的是,新标准蕴含着对教育的更深刻的价值追求。新标准以实验稿为文本基础,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根本要求,以深化课程改革为目标指向,以充分发扬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切实解决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为实践依据,以理性借鉴国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进展为重要参照。

新标准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彰显了课程的文化观。课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生,这是文化观下课程的基本立场。课程是学生怀着对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上的需求去热情体验的一个动态旅程。只有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知识才称得上是课程,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没有给予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生命润泽的课程,就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深刻的课程。

文化观下的课程至少从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反映以下基本特征:价值性、主体性、社会性、过程性、生成性和发展性。应该说文化观下的课程是基于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活动,都能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交流,逐步经历、认识和体验课程知识的结果与形成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想、经验和精神品质的不断发展。

记者:与实验稿相比,作为新标准的亮点,有些学科的新标准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如数学新标准中提出了“四基”目标。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您有什么看法?

李铁安:每一个学科的新标准无论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数学新标准由实验稿中的“双基”变为“四基”,实际是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新的重要调整,对目标体系中的内容作了重要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重构,明确提出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内涵的“四基”目标。课程目标体系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就数学思想来说,它是指人类(主要是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包括数学家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性认识和反映,以及数学家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的思想创造因素。数学思想是数学真善美的统一,是活生生的数学灵魂。通过数学思想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和真理“冰冷的美丽”,体会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的学习还可以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结构(智力和情意)的形成与良性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欣赏、享受数学的文化韵味和文化品格。数学思想在学生心灵中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求真、向善、创美的过程。

就数学活动经验来说,它是指人们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积累起来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显然,学生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能够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最重要的是积累“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经验,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总之,是“从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也是学生主体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新标准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内容,这既是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课程内容也包括数学形成的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保证新增加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等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而从根本上说,又是实现数学教育核心价值、体现数学课程性质的必然需要。总之,新增加的这些内容绝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增加,而是有其鲜明的内涵导向——突出了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与生成性的目标要求。新标准的课程目标强化了数学内容的丰富性、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综合性,使得新标准的课程目标更为充实和厚重。

记者: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加入了新的成分,如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等。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其他学科课程标准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吗?

李铁安:语文新标准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这个变化主要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的考虑。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还有比较明显的欠缺,事实上,不少高学历的成人也普遍地存在严重的书写问题。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包括中小学生与成人);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中小学的各个学段识字和写字的数量与内容究竟如何规定和选择,这是汉字教育中一个非常有讲究的问题。以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来都是对字的数量进行规定,但对具体选择哪些字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在选字的问题上也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外,长期以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用力。比如,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甚至二十遍以上。事实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

新标准推出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借鉴我国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集中了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识字、写字教学先在这些字上下功夫,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这一学习要求具体化。引导学生先学习表一呈现的2500个字,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

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也是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写字学习,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而掌握字形与书写技能的过程。在汉字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辨识正误、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摒弃浮躁情绪,静心求实,认真练习,努力提高书写质量。

其他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也都有一些标志性的变化。如生物学新标准以突显重要概念为标志,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增加(或修改)了47个生物学重要概念,重要概念以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并增加了关于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建议。化学新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案例重新论证和修改,科学探究具体要求由三个方面扩展到四个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活动”内容,要求至少完成8个化学实验。这个变化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新标准附录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物理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

记者:课程标准的修订必然会带来教材的修订,并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式的改变。广大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

李铁安:毫不过分地说,过去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创生过程。课程改革之前,中国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以及问题弊端与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在新的实践中交汇激荡。这其中,广大一线教师以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孜孜以求,大胆探索,积累出许多鲜活宝贵的经验,也离析出许多更加生动切实的问题。如果说,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浪潮,那么,广大一线教师才是真正的弄潮儿,他们才是创生教育文化的主力军。

新的课程标准确实在理论基础上更为坚实,在理念架构上更为系统,在课程目标上更为厚重,在内容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实施建议上更为适切。因此,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首先需要认真学习新标准。

审视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历程,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作为课程标准的实践者,广大一线教师能否准确而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是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而能否透过课程标准的文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则几乎决定性地影响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在新标准精神实质的导引下,不断理清和明晰新标准的实践价值取向,积极探索新标准的实践路径,从而扎实有效地践行新标准。

遥想十多年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船启航时,实验稿已然成为课程改革前行的航行图。而实验稿提出的新理念或许给一些一线教师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茫茫然”和“敢问路在何方”的“戚戚然”,个中缘由千丝万缕,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如今,新标准已经颁布,尽管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这很可能是又一轮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假使能以新标准的精神实质导引课程实践,或许会渐渐体验到新标准确有一番“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清新与温馨。因为热情而理性的实践总会激动人心!

上一篇:大学生校内抽烟反省检讨书下一篇:诗歌鉴赏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