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作的总体设想(精选5篇)
①、根据日照市岚山区巨峰河治理工程监理招标文件要求,对本工程监理
工作的总体设想是,项目监理部在我的领导下本着“守法,诚实,公正,科学的行为准则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施工与验收规范以
及工程合同的相关内容和要求,通过组织协调,对工程建设进度、质量、投资和
安全实施有效的控制。
②、项目部监理人员在我的领导下,全面管理工程建设合同,检查工程施工
单位的开工准备工作,检查与审核施工单位的各项准备工作,合格后及时签发工
程开工令。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总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
措施,作业规程,工艺,产品及材料的试验成果。对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及有关
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听取并做好记录和及时恢复。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
划,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保质、保量、保安全以保证实现合同工
期目标和要求。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
件,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进行检查,重要部位和工序进行
跟踪监督检查,及时审核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量和合同单价,签发计量和支付凭
证,检查施工安全和保护措施,及时发现并排除存在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工
程完工后,监督承包人按施工合同约定拆除施工临时设施,清理场地,做好环境
恢复工作。
③在施工中,监理项目部依据监理规范和施工技术规范以及所编制的《监理
规划》、《监理实施细则》、技术设计图纸等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理。
1、抓好事前控制,严把工程开工质量安全关
项目监理部在工程开工前,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制订并报审施工组织设计和技
术方案,要求施工单位质量保证资料和安全保证资料齐全。对工程施工管理、技
术、安全等管理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资质资格审查。对进场施工的特种作业的人员
(包括电工、电焊工、钢筋工、挖掘机操作人员、运输车辆的操作人员等)也都
进行了资格的审查,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坚决不允许进场作业和施工。对进场的机
械设备、挖土机和运输车辆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和检验。
2、严把原材料、半成品进场关
监理项目部将对本合同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包括钢筋、水泥、黄砂、石子、土工布等)见证取样,送往检测站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
3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严格按照监理、施工技术以及设计技术等规范要求,采取巡
视检查与旁站监理、平行检测与实地测量相结合的监理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及工程
质量控制。同时监理部要求施工单位经常进行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自检,当发现
有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时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使工程消除安全隐患,以
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根据日照市岚山区巨峰河治理工程监理招标文件要求,对本工程的建议:
1、工程施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部实施、逐步实现。
2、在施工期间以图纸为主,兼顾两岸开发绿化使用。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3、优选施工队伍,充分吸取施工单位的治河经验,是本次治河工程更加完善。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各种用途、型号、品种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同时由于有些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进货材料和出厂产品质量把关不严, 也给国家和消费者带来损失, 使近年来的消费争议、消费争端不断发生。
目前, 我省乃至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比较关注食品、药品等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的安全整治, 加强了对企业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发证要求、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及是否存在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相比较而言对电子信息企业的监督力度有所不足,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弥补这一不足, 加强行业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和指导。针对如何加强管理和监督的方式方法, 我们作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分类指导和质量监督:
1.对于大型企业 (如海尔、海信、浪潮等知名品牌企业) 及有影响的中大型企业, 均建有相当规模的实验室, 具有固定的检验场地、检测人员和较完善的检验仪器设备, 能按标准要求进行必要的试验。对这类企业, 主要从行业监督角度来加强质量管理, 如采用每半年或每年度由行业的监督抽样计划进行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样检测。
2.对于中小型企业, 一般未设专门的试验室, 或者设试验室但所检项目较少。由于实验室投资高, 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往往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特别目前有的企业实验室疏于管理, 执行标准陈旧, 仪器设备严重老化, 已不适应检验、试验工作的要求。对这类企业, 重点是要抓好实验室建设, 把实验室作为入厂材料的验收、部品认定和出厂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关口。为此建议省工业管理部门省经信委组织对全省电子信息企业进行实验室大检查, 从行业质量监督管理的角度, 重点检查企业的实验室建设状况、产品周期检验或例行试验开展情况, 以及必须经第三方出具的产品周期检验/例行试验报告情况。
3.对于有些企业, 特别小型企业, 没有实验室, 对出厂产品仅做常温的某些电性能参数的测试, 不按标准要求进行环境试验或周期检验/例行试验、MTBF试验, 必要时, 如购买方需要报告才不得不委托第三方做一次, 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不掌握每批次产品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靠性。试验收费问题是影响这些企业不能按时做周期检验的主要原因。
电子信息产品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 除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外, 大部分利润很低, 特别电子元器件产品, 只能以规模来获取利润, 一次周期检验的费用会是不小的成本, 不收费或仅收成本费会提高企业按标准要求做周期检验的积极性, 但质检机构怎样生存发展?能力建设又如何投入?建议主管部门应进行资金补贴支持监督检验工作的开展。
电子信息产品的监督检验机构, 目前普遍存在着能力建设问题, 检验仪器设备价格高, 更新换代快是一大特点, 特别是差额补贴事业单位, 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以及日常工作的经费只能通过事业性检验收费来解决, 但如何既使企业有开展周期检验/例行试验的积极性, 又使质检机构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情况看, 为了加强行业的管理力度, 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监督检验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 设专项资金用于监督检查机构的发展, 同时要求监督检验机构用低收费或不收费来调动电子信息企业按标准要求做试验的积极性。
行业监督检验机构具有对本行业企业熟悉, 专业人才集中和对产品功能性能了解深入的特点, 在开展监督检验工作的同时, 能够帮助企业针对产品的缺陷提出产品改进建议, 前段时间我院在行业质检工作中较为突出的两个实例:
一, 在“彩电下乡”活动中, 为配合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保障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 承接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监督抽查”任务, 对企业准备投标的产品进行认真的质量检查试验, 发现了有的机型有电源设计缺陷和工艺安装质量问题, 指导企业马上进行了整改, 并在彩电下乡投标中顺利中标。对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精神, 企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 对某企业LED大屏幕模组的检测中, 在亮度不均匀性和防尘防水性能上, 我们都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使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和资金的投入上都采取了理性的思考, 提高了产品质量, 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为此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
纵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面对世界范围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 我们更要增强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品质量是社会财富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 通过质量振兴来激励、支撑并给产业持续增长注入活力, 既是调整产业结构, 形成高效创新机制的需要, 也是电子信息企业把握发展机遇, 创造有效市场需求的需要, 要重视加强行业科技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促进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问题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全部抓起和掌控的, 应该分部门、分行业、分层次有条理的去抓产品的质量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是产品质量的综合质量监管部门, 但行业质检有着对产品质量状况把握不能轻视缺少的重要功能和程序。前段时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也证明了只搞产品的最终国家监督抽查, 而缺少行业质检和监督管理, 不能从根本上抓好产品质量, 所以我们建议:
1.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应注重从行业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和指导入手, 出台如何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和监督检验机构服务质量和意识, 这对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对监督检验机构的发展和能力建设均是大有益处的。
一、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领导层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科学。2004年下半年,我公司开始启动文化兴企战略。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总经理为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确立了“尊重历史、基于现实、在传承融合中创新未来”的总思路、“自主开发、贵在适用”的总方针、“打造优秀团队、构建和谐兴泰”的总目标和“高层带动、中层推动、全员发动”的总策略,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基本构建完成。2004年11月12日,发布《企业文化手册》;2005年4月19日,发布《视觉识别系统管理手册》;2005年9月,印发《企业文化宣贯手册》;2005年10月31日,发布《员工行为规范手册》;2006—2007年,全面梳理原有的370项制度、整合发布了66项《管理标准》;2004年7月至2007年底,公司完成1800多项综合治理项目。至此,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四层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3、文化传播广泛深入、效果良好。企业文化宣贯采取“主题推动、多点联动,试点带动、全面推进”的传播模式,辅之以媒体阵地宣传、主题活动教育、座谈竞赛征文、群众文体活动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员工的认同度和归属感。2005年是文化理念内化年,宣贯主题为“打造优秀团队、构建和谐兴泰”;2006年是员工行为规范年,宣贯主题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2007年是诚信文化建设年,宣贯主题为“和谐家园,共享共建”;2008年是安全文化建设年,宣贯主题为“和谐共进、共建共享”。通过扎实有效的宣贯活动,提高了员工对理念认同度和践行率,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企业外部形象良好、美誉度高。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4年多来,内部党政团结、风正心齐,外部口碑良好、公认度较高,历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5、企业文化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建投的发展和公司的多元扩张,“大兴泰”这一文化概念和情感纽带应运而生。无论是国泰、沙河这些隶属建投又委托兴泰经营管理的国有企业,还是翔泰、天唯、天怡、隆尧热电这些人力资源关系隶属兴泰但由兴泰管理的民营企业,抑或定电项目部、沧电项目部、上安项目部这些代表兴泰与甲方履行检修合同的兴泰“外部军团”,它们皆深深植根于兴泰文化,同时又为兴泰文化注入着新鲜血液,因此也必将为企业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二)劣势分析
1、陈旧观念的长期影响。作为老国有企业,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其消极影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这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情境节点上与企业文化的要求背离,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阻力之一。
2、造就的企业文化楷模较少。公司注重先进人物的评选与宣传,树立了一定数量的劳动模范、先进党员典型。但在发掘、培养、宣传基层员工企业文化楷模方面,特别是在积累和传播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小故事方面做得不够,使得企业文化楷模亲切感不够,影响性不深,带动性不强。
3、建设队伍力量相对偏弱,企业文化培训力度不够。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宣贯队伍均为兼职人员,因为没有专业背景,所以缺乏专注的、系统的、理性的思考。另外,由于宣贯人手过少,一旦岗位变动,就出现企业文化建设断线的现象,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进程。培训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的专业培训不够;另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企业文化知识培训不到位,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速度和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4、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融合不够。一是体现在还不是所有的理念系统都有制度支撑;二是体现在还不是所有制度都渗透彰显了理念文化;三是体现在理念对管理行为的指导作用、制度对个人行为的调控作用还不是十分到位。
5、企业经营形势欠佳、经济实力不足。严峻的电价瓶颈压力、市场竞争压力、经营成本压力和人员分流压力,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而会影响对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视觉识别系统的充足投入,影响企业文化特别是视觉识别系统的传播效果。
二、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方略、目标和任务
总体方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和谐导航,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与时俱进、持续完善”为基本方针,以“自主创新与合理继承相结合、群众基础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紧密结合企业日常管理执行系统,构建充满活力、彰显个性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总体目标:以和谐文化为灵魂,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服务发展战略为宗旨,着力培育高忠诚度、高凝聚力、高创新力的“三高”员工队伍;以优化四层文化,改善员工心智模式、推进人本文治,优化工作环境、激发内在活力为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特有的培育忠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创新的作用。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有效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奋斗目标的实现。
五项任务:
1、精神文化建设——使“和谐”内化于心
理念体系建设:通过积极、系统的审视,进一步完善理念体系框架,明确内部架构的层次与逻辑关系。
心智模式塑造:通过积极、有效的宣贯,形成主流意识与个性思维的有机统一,使员工自觉把个人幸福、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企业发展、企业愿景的实现中来,实现“和谐共进、共建共享”。
建立价值观管理机制:通过对核心价值观不断的培育、宣贯、内化、丰富,进一步发挥、巩固并优化精神文化的根基作用。
2、制度文化建设——使“和谐”固化于制
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法规,结合公司实际,以精神文化为指导,建立并不断完善“浸润承载理念、体现公平正义、保障管理执行、运行协调高效”制度体系。
制度运行管理:立足于操作和执行,明确制度的研讨制定、宣贯解读、落实执行和修订完善各个流程,增强制度的适宜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培育长效机制:将企业文化理念熔铸于制度体系中,促进文化“柔”性与制度“刚”性的相互融合与和谐统一,提升文治水平。
3、行为文化建设——使“和谐”外化于行
行为体系建设:以文化理念为指导,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管理人员、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和服务人员行为准则。
行为规范督查:根据不同时期的宣贯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行为规范督查活动,并及时发布通报,促进行为规范。
行为自觉培育:通过企业文化理念宣贯,企业文化楷模的表率作用及多种文化载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员工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觉醒能力,形成文化自觉。
4、物质文化建设——使“和谐”体化于物
全公司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基本到位,形成特色鲜明、整体和谐的外在形象,使大兴泰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美观自然、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家园。
5、企业业绩提升——使“和谐”实化于效
企业效益稳中有进,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社会美誉度日趋良好。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框架体系
(一)我公司采用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架构
1、四层文化构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2、企业文化发展格局:以和谐为灵魂,以理念文化为核心,横向发展主题文化,纵向发展部门文化、班组文化。
(二)理念体系描述
1、企业视野
企业哲学:义利并重,和谐共赢
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效益至上
企业愿景:做电力精良头雁,创行业知名品牌
企业使命:提供优质电能,开创光明前景
发展战略:以电为主,热电联产,多元扩张,持续发展
2、企业人格
企业精神:忠诚敬业激情超越
企业作风:严谨务实快捷创新
企业道德: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企业形象:绿色家园,科学规范,勤俭诚信,自强伟岸
企业承诺:
对员工:关心爱护,实现价值。
对股东:资产增值,持续回报
对顾客:优良产品,优质服务
对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对社会:不辱使命,真诚奉献。
企业风气:
工作风气: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把企业当作家来经营。
管理风气:把员工当作主人来尊重,把同事当作朋友来对待。
3、经营理念
安全观:安全为天,幸福相伴
创新观:创新为魂,点石成金
发展观:发展就是希望,发展就在今天
质量观:质量是企业的形象,质量是企业的信誉
人才观: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
市场观:变化中抢机遇,竞争中求发展
行为观:行为无小节,自律顾大体
传播语:厚德载物,兴盛和泰
企业箴言:(略)
四、企业文化规划实施与控制
采用公司宏观指导与部门负责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项目突破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办公室总体协调与责任部门自主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总体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核心,横向以安全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和礼仪文化为主题,纵向以机关文化、部门文化和班组文化为重点,以提高理念认知率、文化认同率、行为规范率、制度完善率、标识规范率为标志,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纵深发展。
(一)精神文化建设(政治工作部负责)
以和谐文化为灵魂,重新审视、梳理原有文化理念体系,在补充、完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整体框架结构及其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企业特色、符合公司发展需要和员工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体系。同时,增强文化理念宣贯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使之深入人心进而指导行动,并通过有序渗入组织传播体系、制度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和物质文化体系,实现理念文化的落地扎根。
1、对理念体系进行充分解读与持续宣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便于推广传播的宣贯解读脚本,通过层层宣贯讲解、各种座谈讨论和媒体宣传,使理念体系及其含义全体员工人人皆知、管理人员人人皆懂。(2008年完成)
2、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与升华提炼。以和谐、感恩、创新、奉献为红线,收集企业精神的代表——传奇人物、文化楷模和小故事并形成宣传手册,丰富企业文化载体。同时,建立并完善发现、培养、锻炼、宣传文化楷模的日常机制,促使精神文化影响直接化。(2009年完成)
3、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并组织宣贯执行。(2010年完成)
4、对理念体系进行过程验证与阶段审视。经常性地征求来自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积累日常的经验得失,促进理念体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每年组织调研,2012年全面回顾审视、修订完善
(二)制度文化建设(总经理工作部负责)
以“承载并浸润精神文化理念、人文精神与重视执行相结合”为总原则,以“统筹兼顾、整体协调,简明实用、运行高效”为总要求,建立“责、权、利”相统一、“包、保、核”相结合的制度文化体系,并通过持续的改进完善,促使制度体系在“在传承中创新,在适宜中成长”,不断增强制度的生命力和适宜性。
1、管理标准的宣贯解读与修订完善。管理人员人人皆知相关标准,中层管理人员人人皆懂相关标准。(2008年完成)
2、营建创新文化。制定并完善鼓励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2009年完成)
3、强化员工行为规范督查,增强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深化管理督查,促进管理自觉,增强管理诚信。(2008-2011年)
4、全面审视制度体系,增强与理念体系的符合性。(2012年)
(三)行为文化建设及培训(人力资源部负责,政治工作部、总经理工作部配合)
按照代表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代表岗位的工作行为两个层次形成行为文化体系,以明确准则、积极宣贯、促进自觉执行为主线,通过入厂教育、岗位培训、日常管理、绩效考评、评先选优与聘任合同的全流程管理,促使企业文化理念进入日常管理执行系统,促进员工文化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2008-2012年)
1、企业行为(经营管理)准则
企业行事准则:全局思维、整体设计,超前策划、择机实施
高层决策准则:民主集中,科学有效
中层管理准则:诚信履职,执行有力
问题与缺陷管理准则:
第一时间报告----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能被发现的,发现不了的问题和缺陷是由于人的责任心或能力不够影响的;
第一时间分析----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问题和缺陷是不存在的;
第一时间消除----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可以消除的,无法消除的问题和缺陷是几乎没有的;
第一时间改进----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能够预防和改进的,无法预防和改进的问题和缺陷是不会有的。
2、员工行为准则(各部门负责)
所有员工行为准则:遵章守纪,文明自律。
机关人员行为准则:借口到此为止,执行从此开始。
运行人员行为准则:监控精心,操作认真。
检修人员行为准则:检修优质文明,维护及时到位。(精心维护设备、安全优质检修)
服务人员行为准则:视顾客为亲人,视满意为收益。
3、行为规范内容:中层管理人员履职承诺;员工自律承诺书;员工行为规范手册。
(四)物质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办公室负责)
1、视觉识别系统
完成企业道路名称、主要景观和建筑的命名发布与标识制作。(2008年完成,政治工作部与基建部负责)
完成车体系统规范工作。(2008年完成,车队负责)
规范企业办公用品系统。(2009年完成,总经理工作部负责)
完成宣传系统有关传播媒介的规范工作。主要包括宣传册、报纸刊头设计、电视片头设计、局域网宣传图站设计、建立图片音像资料信息库等相关工作。(2010年4月完成,政治工作部负责)
(1)建议将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形成“亚铃式”新型城市,全市人口将达到615万人,总面积达到10126平方公里。(2)调整宿迁市区区划,使市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136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3)调整沭阳、泗洪、泗阳三县城区区划,沭阳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90.1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32平方公里;泗洪城区规划控制由目前的104.2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192平方公里;泗阳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90.2平方公 里调整扩大到262平方公里。(4)申报将沭阳、泗洪两县撤县设市。(5)申报撤乡设镇。通过近期调整,全市有86个镇,16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有 1441 个村(居)委员会。
中期(2010-2020):(1)调整沭阳、泗洪、泗阳三县(市)城区区划。城区规划控制面积:沭阳调整扩大到 390平方公里;泗洪调整扩大到347平方公里;泗阳调整扩大到305平方公里。(2)申报将泗阳县撤县设市。(3)调整部分农场区划,实行属地管 理。(4)对全市范围内的乡镇进行适度规模的撤并,将其并入中心镇、重点镇。通过中期调整,全市有81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1441个村(居)委员 会。
远期(2020年以后):
(1)进一步调整宿迁市区区划,市区规划控制面积调整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不含新沂市)。(2)进一步调整沭阳、泗洪、泗阳三市城区区划,规划控制面积分别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3)撤销规模相对偏小、经济相对薄弱的镇,因地制宜将其并入中心镇。
第六部分 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方案
一、近期规划(2004-2010年)
(一)建议将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
2003年4月和8月间,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先后两 次到新沂市考察,明确指出该市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地处苏鲁边界和“三纵三横”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成为“江苏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 市”。省委领导作出的这一战略决策,为拓宽江苏发展空间、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指明了路子,同时也为新沂依托宿迁加快发展,宿迁向北傍上东陇海产业带提供 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此情况下,建议将新沂市调整划入宿迁市管辖,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是有利于实现宿迁和新沂两地之间最 大化的优势互补。应该看到,宿迁的最大优势是:宿迁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等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幅射和影响作用,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宿迁最大的劣 势是:地处苏北腹地,区位、交通不占优势。新沂的最大优势是:地处东陇海线上,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新沂最大的劣势是:距离中心城市徐州市较远(新沂 市区距徐州市区120公里),难以接受到中心城市徐州市的辐射和影响,且缺少可依托的发展空间、腹地。如果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就能实现最大化的优势互 补。届时,宿迁占据苏鲁
交界处、东陇海线上的交通枢纽,可从根本上改善宿迁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必然使宿迁的发展如虎添翼;新沂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影响(新沂市区距宿迁市区不到50公里),且依托宿迁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必然使新沂的发展“釜底加薪”。
二是有利于骆马湖自然资源最大化的开发 利用。水域面积达350平方公里的骆马湖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骆马湖分属两市,不利于统一规划开发利用。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则可将骆马湖以及紧靠湖畔的马陵山,连同宿迁、新沂城区实行统一管理,整体规划开发,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是环绕骆马湖,依托马陵山,宿迁和新沂两市对接开发建设,形成有山有水、独具特色的“亚铃式”新型城市,将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
总之,省委、省政府如将新沂市划入宿迁市管辖,是加大对宿迁扶持力度的战略之举。把规划变成现实,则是对宿迁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最长久的扶持(详见附件《合力共创东陇海线第三大城市——新沂划归宿迁的几点思考》)。
(二)宿迁市县(区)域调整
1、宿城区区域调整:将原属宿豫县的耿车镇、埠子镇、洋北镇、龙河镇、罗圩乡、南蔡乡、三棵树乡;将原属泗洪县的陈集镇;将原属泗阳县的洋河镇、郑楼镇、中扬镇、仓集镇、屠园乡共13个乡镇(9镇4乡)整建制划归宿城区管辖,并将双庄镇改设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宿城区由原来的1镇1乡、4个街道办事处增加为9个镇、4个乡、5个街道办。总面积由原来的136平方公里扩大到893.7平方公里。
2、宿豫县区域调整:为解决市县同城,不利于统一规划、管理的问题,规划在扩大宿城区面积的同时,将宿豫县撤县设区。将原属宿城区的井头乡整建制划归宿豫区管 辖。然后,将顺河镇、井头乡改设为顺河、井头两个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宿豫区由原来的23个乡镇减少为13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由原来的 1586平方公里缩减为1227平方公里。宿豫区政府仍驻原驻地。经过上述调整,宿迁市市区规划控制区面积将达到近1000平方公里,必将为宿迁在加快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与辐射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县城区域调整
随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沭阳、泗阳和泗洪三县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有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沭阳、泗阳和泗洪三县的城区人口、用地布 局以及行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绿化、给水、排水、电力、邮电、环保、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变化。根据新时期经 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和县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规划扩大沭阳、泗阳和泗洪三县城区范围。具体为:
1、沭阳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90.1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32.4平方公里。将沭城、十字、扎下三镇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2、泗阳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90.2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62.18平方公里。将城厢镇、来安乡撤销,并入众兴镇。
3、泗洪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目前的104.2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191.9平方公里。将青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将大楼乡与五里江农场合并后,改设为城北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四)沭阳、泗洪两县撤县设市
根据沭阳、泗洪两县经济发展规划、发展预测和目前两县经济发展的运行情况,至201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均可达到撤县设市标准,因而可适时申报撤销沭阳县,设立沭阳市;撤销泗洪县,设立泗州市。
(五)关于撤乡设镇。
沭阳县:撤销茆圩乡,设立茆圩镇;撤销西圩乡,设立西圩镇;撤销周集乡,设立周集镇。
泗洪县:撤销天岗湖乡,设立天岗湖镇;撤销峰山乡,设立峰山镇;撤销车门乡,设立车门镇;撤销石集乡,设立石集镇;撤销城头乡,设立城头镇;撤销曹庙乡,设立曹庙镇。
泗阳县:撤销三庄乡,设立三庄镇;撤销南刘集乡,设立南刘集镇;撤销庄圩乡,设立庄圩镇。
宿城区:撤销屠园乡,设立屠园镇;撤销罗圩乡,设立罗圩镇;撤销南蔡乡,设立南蔡镇。
宿豫县:撤销曹集乡,设立曹集镇。
二、中期规划(2010——2020年)
(一)县城区域调整
1、沭阳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232.4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390平方公里。将七雄、章集、龙庙三镇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2、泗洪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191.9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347平方公里。将重岗乡并入城北办事处,瑶沟乡改设为洪桥办事处,并入城区。
3、泗阳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262.18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 305平方公里。将众兴镇、八集乡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并入城区。
(二)乡镇撤并
受 行政区界的限制,因部分乡镇规模太小,在进行基础设施和居民点建设等项目时,无法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形不成适度规模的小城镇,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撤销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乡镇,将其并入中心镇或重点镇,则有利于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按集 约化要求,必须对规模偏小的乡镇进行撤并。
1、城镇撤并原则
(1)城镇撤并应满足中心镇或重点镇发展空间的要求;
(2)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带动欠发达的,规模较大的城镇吸纳规模较小的,发展潜力大的兼并发展后劲不足的。
(3)合并的乡镇地域相邻,且交通便利,尽可能成建制合并,尽量不打破原来乡镇和其它周围各区的界线;
(4)老城市规划区内的城镇应纳入城市远景规划,以适应市区发展要求;
(5)历史文化名镇应予以保留;
(6)体现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城镇发展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镇撤并方案。
2、乡镇撤并标准。
原则上,撤并后中心镇或重点镇规划镇区人口3-5万人,镇区建设用地按120平方米/人控制;一般镇规划镇区人口2-3万人,镇区建设用地按110平方米/人控制。
3、乡镇撤并方案。
沭阳县:撤销万匹乡,并入华冲镇;撤销官墩乡,并入韩山镇;撤销东小店乡,并入塘沟镇;撤销北丁集乡,并入陇集镇;撤销张圩乡,并入钱集镇。泗洪县:撤销陈圩乡,并入半城镇;撤销四河乡,并入双沟镇。
泗阳县:撤销高渡镇,并入裴圩镇;撤销穿城镇,并入张家圩镇;撤销里仁乡,并入爱园镇。
宿城区:撤销三棵树乡,并入埠子镇。
宿豫县:撤销保安乡,并入来龙镇;撤销新庄镇,并入曹集镇。
(三)农场圃区划调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宿迁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纯农业的农场圃的行政区划有必要进行调整。
1、将沭阳境内的青伊湖农场撤销。原青伊湖农场中的蔷薇、垤庄、汪荡三个分场和赵集村并入青伊湖镇实行属地管理;原青伊湖农场中的李场分场并入湖东镇实行属地管理。
2、将泗洪县境内的五里江农场整建制并入青阳镇。
(四)将泗阳县撤县设市。
根据泗阳县经济发展的规划、发展的预测和经济发展动行情况,至202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均可达到撤县设市标准,因而可适时申报撤销泗阳县,设立泗阳市。将众兴镇、八集乡撤销,均改为街道办事处。
三、远期规划(2020年以后)
(一)进一步调整扩大宿迁市区。主要是向北拓展,将宿迁市区规划控制面积由近期规划的1000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
(二)进一步调整扩大沭阳、泗州、泗阳三市城区,使三个市的城区规划控制面积分别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
(三)调整扩大中心镇。根据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调整扩大全市境内的中心镇。中心镇规划达到标准为:辖区人口10万人左右,镇区人口5万人左右;辖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镇区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
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概况
一、规划期限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2010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近期2003-2007,远期2008-2020年,远景至2050年。
二、城市化水平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至2010年,市域城市化率为35%。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至2007年,市域城市化率为35%,至2010年为39%,至2020年为50%。
三、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一级中心城市1个:宿迁市区,人口规模50万人。
二级城镇3个:沭阳县城45万人、泗洪县城25万人、泗阳县城25万人。
三级城镇9个:为中心镇,分别是洋河、大兴、皂河、双沟、半城、华冲、马厂、王集、新袁。规划人口分别为3-10万人。
四级城镇28个:为一般乡镇,每个乡镇人口1-3万人。
四、市域城镇功能分工
1、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南部重要节点,东陇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优良的园林化城市。宿迁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中心。以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沭阳——市域交通枢纽型城市。充分利用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市域的“双中心”。
3、泗阳——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和资源优越,建设富有特色的工业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建设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园林城市。
4、泗洪——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以丰富的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为特色、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
5、中心镇——具有服务周边区域的综合职能,具有一项或多项县域影响的特色产业或功能。
6、一般镇——注重提高并强化居住功能,能满足部分生产性职能的需求,包括农业生产、简单制造业、农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五、市域交通运输体系
1、高等级公路网络——“三纵三横”。“三纵”指京沪高速、宁宿和宿新高速。“四横”指宿邳一级公路、宿沭一级公路、徐宿淮盐高速以及沭阳—泗阳—泗洪一级公路。
2、航道网主骨架——“三纵”。京杭大运河(二级)、徐洪河(五级)、淮沭新河(六级)。
3、铁路——完善新长铁路站场建设,规划建设一条从安徽宿州到淮安的东西走向的国家干线铁路。
4、航空——利用徐州观音机场和连云港的白塔埠机场。
六、中心城市规划范围
1、规划区面积为2108平方公里,包括宿城区和宿豫区的全部。
2、规划用地面积为276平方公里,东至规划中的宿新高速,西至九支渠,南至船行干渠,北至六塘河。
3、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60平方公里,东至环城东路,西至通湖大道,南至开发区大道,北至大运河。
七、中心城市性质
东陇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代休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化滨湖城市。
八、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集湖光秀色,运河景观、黄河新姿、人文景色、城建品位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
九、城区总体布局
通过大运河、古黄河、环城路将城区分割成六大片区,形成开敞型,片区式空间结构形态:
1、老城区——全市传统商贸中心,教育、科研中心。
2、市府新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现代生产服务中心。
3、宿豫新区——居住、工业兼容的综合性片区。
4、宿城新区——综合性生活片区。
5、市经济开发区——全市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6、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教育科研和现代农业研发基地。
十、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十三条对外公路联系通道。
2、航道码头规划——京杭大运河按二级航道标准建设;疏浚整治六塘河和二干渠,建设六级航道;在运河东岸顺河渠西侧新建宿迁市港站,年吞吐能力50万吨。
十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指标——规划绿地1160.12公顷,人均23.20m2,其中公共绿地709.33公顷,人均14.19 m2。
2、绿地系统结构——一环、两带、四纵四横、六轴、十园、百苑。
一环: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环路外围的生态防护环。
两带:京杭大运河与古黄河风光带。
四纵四横:城市综合景观大道:南海路、人民大道、黄河路、江山大道、洪泽湖路、威海路—泰山路、厦门路、延安路。
六轴:城市森林景观路:环城西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引湖大道、无锡路。
十园:规划形成十座综合、专类公园。
百苑: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在中心城区内分布若干街头绿地和广场。
十二、城市景观规划
1、城市景观特色——湖光水色、楚风汉韵、酒都花乡、生态名城
2、景观特色分区
老城区——通过更新、改建,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同时,注意合理保存传统风貌特色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中心区——市府新区,重视文化和品味,体现崭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形象。宿城区与宿豫新区——体现21世纪居住文明、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生态型综合居住社区形象。
环城南路以南地区——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的绿色、高效、科技与人文特征。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强化人和自然的融合,建设低密度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
3、城市景观体系
(1)意向区域——以项里公园为代表的楚汉文化传统旅游区,以东大街为代表的老城传统商贸区,以市级机关为代表的行政办公区。
(2)景观轴线——洪泽湖路、青海湖路、环城南路、南海路、发展大道、幸福路、江山大道。
(3)地标(5个)——分别位于市民广场、项里公园、马陵公园、宿城与宿豫行政中心区内。
(4)出入口(6个)——洪泽湖路西入口、环城西路南入口、发展大道北入口、幸福路南入口、环城北路东入口、环城东路北入口。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都是解决城市现实问题和落实城市发展空间愿景的工具, 两者的工作边界或是重叠、或是分离、或是并置、或是蕴含, 一直争论不休。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比较强调城市规划的主体地位, 将城市设计视为城市规划的深化、补充与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城乡规划体系法制化的初期,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就存在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设计贯彻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即: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法定内容纳入城市规划, 并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深化阶段, 可以在相应城市规划阶段之后独立编制城市设计, 换而言之, 就是城市设计按照城市规划工作过程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阶段, 比如总体规划阶段是总体城市设计, 详细规划阶段是地段城市设计等。这两种观点都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指导意见中反映出来, 也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现实关系的反映。城市设计是法定规划中的内容, 还是法定规划之后的一个独立成果, 其分歧在于城市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城市设计成果没有被作为法定形式的状态下, 这个争论仍将持续。抛开城市设计成果形式的地位不谈, 这两种观点的共同性都是将城市设计依附在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上, 只是城市设计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或将城市设计内容在相应城市规划类型中法定化, 或将城市设计成果形式在规划编制体系中法定化, 二者之间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可见, 这种争论没有涉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本质差异, 是规划的形式与权利争论, 不是学术的分歧和讨论, 这就是国内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普遍状态。
城市规划思想与城市设计思想孰先孰后的历史研究还存在分歧, 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管制工具的“制度形态”, 城市规划的制度形态要早于城市设计的制度形态, 至少在我国是如此。在我国, 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法定的管制工具, 有法定规划体系、法定的编制内容和工作程序, 已形成完整的组织形态;而城市设计还不是法定规划, 城市设计的要求还没有纳入国家法定的规划类型, 城市设计工作仍然停留在行业指导层面, 然而, 现实的需求又推动城市设计的地方实践, 城市设计的实施严重依赖城市规划。历史起源不能证明哪种工具更具有合理性,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法律关系也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城市设计借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自身的目标是工作的习惯和管理路径依赖, 这并不证明规划自身的合理性, 而恰恰说明规划工具的不适应性。
在经历30年快速城市化之后, 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转向内部更新, 由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 居民需求由收入增长转向生活质量的提高, 表现在空间管制工具方面就是由经济发展导向的城市规划向城市空间品质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向, 这是经济转入“新常态”之后, 规划工具转型的内在需求,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规划转型的历史背景及其相似。
目前, 寄生在城市规划体系身上的城市设计能否独立, 并替代城市规划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城市发展管制工具?或者说,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规划工具向城市设计工具的城市发展空间管制工具的转型, 这需要系统回顾城市设计的思想与实践, 基于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特征建构城市设计管制工具, 也就是建构以城市设计为核心的空间发展管制规划体系, 这就需要明确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框架, 本文基于汕尾品清湖的总体城市设计内容提出一套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工作框架供学术研究和讨论。
1 国内总体城市研究综述与编制实践概况
1.1 理论研究概述
中国的城市设计知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自西方引入的, 其意图在在于理论上完善我国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在实践上弥补城市规划工具的不足和提高城市空间质量。针对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弥补总体规划编制内容的不足和提高城市规划的编制水平, 陈天等学者对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分析, 参见表1。
图、表来源 表1:改编自:陈天, 张赫.中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技术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12 (3) :241-246.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在现有的研究中, 诸如空间形态、景观视线、开敞空间及重点地段等作为设计的重点被广泛采纳;街道空间、标志性建筑、天际线、城市色彩、建筑风貌、绿地系统等内容也时常涉及;城市夜景、广告及街道设施、道路交通等内容也偶有涉及。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牵涉广泛。
第二是如何具体的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扈万泰、郭恩章对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成果表达提出了初步看法, 认为需要对城市的整体结构、视线通廊、开敞空间和竖向轮廓等要素进行宏观的把握[1], 也要对各功能区, 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区进行专项塑造, 同时要对建筑色彩、风格、材质及景观小品等提出整体控制对策[2]。姜洪友认为总体城市设计应采用两级控制, 整体层面上解决城市特色和格局, 系统层面解决内部要素的组织[3]。范嗣斌和孙彤等认为应该实施分层控制, 逐级细化、落实。可以总结为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指导。宏观内容包括城市形态和结构、城市特色和形象;中观内容包括城市空间、视觉景观、分区特征;微观内容包括重点地段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4、5]。
很多研究者也相继提出并且认可了总体城市设计分层的理念。牟宏宇基于20个案例的分析和对比, 对编制阶段、设计目标、设计内容、成果形式和实施策略进行总结, 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分层次分阶段的理念[6]。李浩东对城市特色资源对物质空间的影响,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总体城市设计中如何塑造特色建立城市特色塑造的框架[7]。
略有不同的是段德罡认为总体城市设计应该从整体空间设计、重要节点设计、专项设计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 包括以下内容:景观分区、轴线、界面、开敞空间、视线通廊、门户空间、标志体系、色彩、高度、密度、夜景、文脉及心理评价等[8]。
总体而言, 城市设计工作按空间尺度划分是比较一致的认识, 但是具体分层标准的差异较大, 实践中采取了与规划相似的“总体—地段”划分方法;编制的内容和要求不同, 成果形式不统一。
1.2 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的编制实践
在城市设计实践层面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重庆、嘉兴和盐城比较独立和系统的编制了总体城市设计。
《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分为宏观 (都市区) 、中观 (主城区) 、微观 (重点地段) 三个层面。宏观内容包括城市风貌、山水格局;中观内容包括开放空间、景观系统、街道空间、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微观内容包括重点地段的特色塑造和建设控制。
《嘉兴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分为区域、市区、市郊、建成区、新开发地区和重要节点。区域的内容包括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市区的内容包括整体格局、开放空间、视线走廊、文化遗产、重点控制区;市郊的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城郊发展的导引和控制;建成区的内容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历史保护区的导引[9]。
《盐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用十个策略体现城市风格主题:强化特色分区、激活色彩廊道、构筑城市意象系统、构建特色水网、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立城市公共活动领域圈、组织蓝绿两大城市游览观光系统、建立城市高度分区序列、划分开发强度分区、重点建设项目与时序。中观层面包括色彩、水网、天际线、建筑、绿化、街道设施、夜景的导引。微观层面对道路、河道、具体地段、近期重点建设区进行城市设计导引[10]。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的归纳可以发现, 目前国内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主要特征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组织, 不同层面所研究的范围不一、内容深度不同。涉及内容广泛, 主要是城市风貌和景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控制, 对市域、市区和重要节点提出较为具体的设计。
2 西雅图的总体城市设计的经验
城市设计关注城市的实体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同, 每个城市的实体环境状态不同, 所面临的问题不同, 城市设计实践的个案差异很大。但是, 城市设计以物质环境为研究和改造对象, 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框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波特兰、旧金山、欧文和圣迭戈等5个城市比较全面的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工作, 现仅以西雅图的总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概述和分析。城市设计是地方规划体系中的一个工具, 城市设计具体以什么形态出现与地方政治结构和法定规划体系有关, 美国既没有全国统一的规划体系, 也少有独立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 所谓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多出现在城市总体层面的不同名称的综合规划之中, 我们仅抽取与城市总体空间和形态布局有关的内容来分析城市整体层面的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问题。
2.1 西雅图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与框架1)
(1) 背景
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的金融、工业和服务中心, 人口超过500万,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由于1889年的一场大火, 使得随后重建起来的城市建筑风格非常协调统一, 备受赞赏, 并成为城市的风貌特征之一。
(2) 城市实体环境面临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使得规划议题转移到邻里特征和密集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图、表来源 图1~6: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图、表来源 图1~6: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图、表来源 图1~6: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规划设计的目标
突出市区特色, 增加居住人口, 美化街道以使行人感到舒适, 以及提高设计质量;对于总体城市形态提出7项具体的设计目标。
公共和私人开发项目必须通过以下手段以改善市区的实体环境:
·加强市区与壮观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包括水域、丘陵和山脉;
·保留重要的公共景观;
·保障街道和公园有充足的照明和新鲜空气;
·创造高品质的、主要为步行交通服务的街道环境;
·增强城市活力, 突出城市特色;
·在关键地点创建新的市区公园和开放空间;
·为了与历史保持联系, 保留位于市区的重要历史建筑。
(4) 主要内容与要求
规划集中讨论了城市总体形态, 尤其聚焦于公共领域;主要控制内容是:
·划定了城市特色分区 (图1) ;
图、表来源 图1~6: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规定了市区建筑高度 (图2) ;
·明确了公共中心、广场、绿色开场空间和适宜步行的街道 (图3) 。
(5) 实施的措施:
总体城市设计确立了规划实施制度和实施途径, 即:区划奖励措施和设计评审制度。美国的私人产权都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未经法律授权任何人不能干预私人财产, 而区划法是能够影响私人财产的法律之一。但是, 规划干预的权限被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平的原则严格限定, 区划奖励是协调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有效手段, 设计评审制度是超越区划法律的一项干预私人财产的规划与管制行为, 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建立了设计评审制度。
首先, 私人土地的权利是由区划决定的, 而基于城市形态的土地开发条件与区划所确定的土地开发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种情况是城市设计的土地开发条件比区划土地条件宽松, 给土地带来增值的效益空间, 那么, 通过区划奖励措施实现城市规划要求的公共设施和城市设计要求的公共空间, 比如额外提供城市广场、增加退缩和提供绿色开场空间等;另一种情况是城市设计的土地开发条件比区划土地条件更加严格, 限制了私人利益的实现, 那么, 规划提供了开发权转移制度, 从而实现历史建筑和城市空间特征的保护 (图4) 。
图、表来源 图1~6: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图、表来源 图1~6:约翰·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其次, 为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城市设计制定的详细的公共空间建设标准和私人地块开发的设计评审程序。比如, 为保障步行环境制订详细的步行空间建设标准 (图5) 。对于私人土地开发, 设计指南对“场地规划, 建筑高度、体量和规模, 建筑要素, 步行环境和景观”提出详细的设计准则和评审程序 (图6) 。
3 城市设计实践的比较与借鉴
设计实践比较的目的是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方法, 城市空间问题作为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作为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 它们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设计工作的分类和组织方式如何?通过国内外城市设计实践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城市设计的目的、城市设计所关注的内容方面存在很多相似性;但是, 在城市的工作框架和成果形式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工作制度的差异可能是具体城市设计的实践背景, 包括政治制度、空间环境问题、历史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 如果剔出这些具体的影响因素, 还原到城市设计目的与实施上内在逻辑关系, 美国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分类方式和组织方式更接近理论的要求, 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3.1 城市设计概念与编制内容的相似
我国总体设计实践的目标也是挖掘城市特征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规划的对象包括宏观层面的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形象与特色, 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城市生活、视觉景观、区域特征, 以及实施层面的重点地段设计及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西雅图等总体城市目标都是保护城市特征, 提升城市实体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品质, 规划的对象是城市公共中心与广场、绿色开场空间、宜人的步行环境等。
概括而言,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 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现代城市设计的宗旨与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3.2 城市设计工作框架与成果形式的差异
尽管中美城市设计实践中对城市设计的概念、总体城市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又呈现明显的差异。
(1) 落实城市目标的工作框架不同
尽管在理论认识上对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编制内容和要求没有实质的差异, 但是实践层面的分歧很大。首先, 中国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是将城市设计的目标分解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同时也将城市公共空间也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 按照总体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开展城市设计工作。而西雅图等总体城市设计目标非常广泛, 包括从城市宏观到微观的多重尺度, 但是, 其设计工作并没有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重尺度, 而是整体的对待, 体现设计目标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没有划分空间尺度, 而是按照公共空间的不同类型制定设计标准与建设要求。
比较而言, 我国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践框架是“总体”和“地段”二层次, “总体”与“地段”的城市设计工作是同构的、深化的;而西雅图的城市设计实践工作框架是整体性的, 按照公共空间的类型系统深化的。如果将城市设计视为一个多要素构成的混合体, 那么, 我国的分类方式按照空间尺度划分, 而美国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空间组成要素划分, 前者细分之后仍然是混合体, 只是尺度小了、数量规模小了, 更容易把握了, 但是与总体的关系被割裂了;后者在细分之后变成了不同要素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是整体的, 是综合系统的一个层面 (图7) 。显然, 后者划分的整体性更强, 不会丢失整体的特征。其次, 按空间尺度划分城市设计的层次缺乏客观的划分标准。比如宏观尺度是城市总体尺度还是区域尺度, 中观尺度是地段还是片区, 微观是地块还是建筑场所, 这些都缺乏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由于城市本身的尺度差异导致所谓宏观、中观、微观的尺度差异也很大, 试图通过划分空间尺度的方式来减少问题的复杂性, 以及深化设计的作法是极其困难的。相反, 按照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清晰的、客观的、有明确的学术标准支持。第三, 经过设计优化后的单一要素系统, 比如城市广场、绿色开场空间等, 可以根据要素之间固有的联系整合起来, 形成新的、符合目标要求的综合系统。而细分尺度之后的设计深化未必可以重新整合为新的综合系统, 因为, 原有要素的系统性被破坏, 新系统整合也没有客观标准, 主管随意性比较大, 恢复原有系统整体的可能性较低, 因此, 空间细分之后的设计成果未必能够整合为新的整体并实现总体目标, 我国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的问题说明这种分类体系的问题。
(2) 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深度和成果格式不同
我国总体城市成果主要是城市未来空间形态的描述, 成果形式是城市设计总平面、效果图、动画和模型, 说明书是解释设计图纸和设计思想的, 总体城市设计没有规范建设和用于管理的文本和导则, 这种成果形式类似一个宣传册, 是一种远景描述或价值观的表达, 主要作用是通过城市规划 (控规) 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施加影响。而西雅图等总体城市成果形式是开发政策和设计指南, 开发政策是针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政府管治工具, 比如容积率奖励政策和开发权转移制度等, 换而言之, 城市设计本身就是公共政策, 既是政府行政的依据, 也是开发的准则。毫无疑问, 总体城市设计无法详细描绘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 但是, 总体城市设计可以将城市空间目标转化为公共空间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 可以落实为设计的准则和建构建设方案的评审制度, 比如, 基于步行友好和人性的要求, 详细制定城市街道设计的标准, 对于开发项目建立城市设计的评审程序。在这个意义上, 总体城市设计成果又是规划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开发商的工作依据。
(3) 城市设计的实施途径不同
我国的城市设计未纳入法定规划体系, 实践中,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非常复杂, 一般而言, 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成果没有法定效力, 主要作用是指导相应阶段的城市规划编制;作为城市规划专项内容的城市设计, 可以在城市规划成果中体现城市设计的要求, 比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等。西雅图等总体城市设计可能是综合规划的一部分, 但是他们都有独立的城市设计成果, 并且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是开发政策和设计的指南, 这两者都是法定文件, 可直接用于管理和实施。这就意味着总体城市设计不是指导性的, 而具有实施的特征和管理的依据。就地方政府权利而言, 美国地方政府的权力在法律限定下十分有限, 而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要大得多, 尤其是规划权利基本垄断在政府手上, 然而, 城市设计的效力却小很多, 这属于规划体系的制度设计问题, 也是对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质特征辨析不清, 对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与实施途径的认识不足的反映;基于现行规划体系, 通过完善城市设计的工作制度是能够实施城市设计的目标与要求的。
4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的建构
4.1 城市设计编制体系转型
总体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由基于空间尺度的分类和建构转向基于空间要素特征的分类与建构。总体城市设计涉及一系列整体而又复杂的问题, 所谓规划理论或规划方法论实质就是工作程序理论, 规划类型的本质是一组特定的工作程序, 因此, 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框架本身就是总体城市设计目标的分解过程与整合途径。城市设计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 城市规划则更深入的研究导致物质环境问题背后的广泛存在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因素, 在城市物质环境层面寻找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原因, 以及通过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反映社会的愿望和集体的诉求是城市规划的工作特征, 将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分解和转化为具体城市空间现象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基础, 通过物质空间环境设计的改进和建设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来缓解社会矛盾和环境问题是城市设计的目标与任务。分解和转化城市问题是设计的基础, 分解之后的优化与整合是设计的核心。
比较中美两国城市设计实践的工作框架, 基于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特征分类的工作框架和设计程序更有合理性, 实践的效果也说明这一点, 因此, 总体城市设计的分类体系和工作程序应当从基于空间尺度划分的规划体系转向基于空间要素特征划分的规划体系。
4.2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的建构
基于城市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城市设计目标与空间尺度的关联性, 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不可分割性, 将“总体+地段”的两层次城市设计体系调整为“总体+专项”的两类型城市设计体系。总体城市设计是专项城市设计的框架与指导, 成果形式是开发政策和设计指南。
(1) 总体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保护和挖掘城市的实体环境的特征。城市空间环境特征或特色可能是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特色, 可能是历史形成的城市与自然山水的格局, 可能是体现历史城区本身, 可能是新的规划目标与规划布局等。城市特色既是一种客观存在, 也是一种通过城市设计成果表达出来的集体愿景。城市特色表现为特定空间关系, 是各类空间要素的整体性表征, 城市特征无法分解, 也不能分割。首先, 城市设计应当尊重这个客观要求, 并建立符合客观要求的工作框架;落实城市整体特征的工作方式是确立城市的总体格调和分区特征, 这项内容在我国部分城市设计实践中又被称之为城市风貌规划。一般而言, 城市总体形态是反映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 城市的特征分区是建筑肌理的表现, 城市总体格调是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以及城市特征分区关系的整体呈现。城市总体规划的自然环境表现是规划范围内的绿地系统, 而城市设计的自然环境就体现在城市包括视线可及的大海、高山等, 城市自然环境远远超出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
(2) 反映城市空间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绿色开敞空间, 包括自然山体、水系和人工建构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乡村公园等, 同时,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也是生态城市的空间载体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包括城市绿地系统, 所不同是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设计维度向外延伸是将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与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和城市景观密切联系的自然要素纳入设计范围,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设计纬度延伸是将建设用地内的附属绿地也纳入城市设计的管理范畴, 更强调绿色开敞空间的整体性, 以及绿色开敞空间与自然要素的关联。
(3) 城市设计关注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 并且重点关注具有公共性的建筑外部开敞空间。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主要类型是街道和广场,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生活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其中广场是城市活动的中心和节点, 广场与行政建筑结合形成政治中心, 广场与商业设施结合形成商业中心, 广场与文化设施结合形成文化中心, 广场与上述混合功能结合形成综合中心等。与城市规划关注土地功能和开发强度不同, 城市设计在规划确定的土地功能和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更关注建筑之间的空间形式, 及其建筑外部形态, 关注实体环境的空间品质。街道和道路是城市联系性的空间, 街道是联系公共建筑的空间形式, 尤其以商业街道居多, 林荫大道等景观性街道也是一种重要的街道空间类型。街道为行人服务的, 人性化、安全性和宜人性是街道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道路是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空间, 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机动车, 这是体验城市的另一种方式。街道和道路是城市的线性网络空间, 其功能效率和感知效果尤其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 这是不能通过分区设计来实现规划目标。
(4) 城市文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建筑和纪念性的场所, 是一个城市的特色之所在。城市规划只能关注到城市文化设施发展的用地和空间布局, 而无法深入到文化特色本身, 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形式, 或一种历史事件的场所, 保护城市的纪念性场所, 挖掘和发扬城市所特有的物质文化形式是城市设计的任务。
(5) 城市空间像一个迷宫, 定位和判断方向的手段之一就是寻找城市的制高点。城市制高点有多种类型, 有自然山体、有纪念性的构筑物和高层建筑, 其中建筑制高点是城市标志之一。城市制高点提供总览城市全貌的场所, 方便建构城市整体意向框架;城市制高点之间的视线通廊能够建立稳定的视觉框架, 增加城市的意象性。按照凯文·林奇的观点可以意象的城市是好的城市。
(6) 在我国的城市设计实践中街道家具和小品是不纳入总体城市设计的范畴, 而西雅图等城市指南中街道家具和小品又是重要的设计要求, 理解其中的分歧是建构工作框架的基础。我国城市设计体系依据空间尺度的划分与建构设计体系, 那么, 街道家具和小品属于微观空间和环境细节, 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显然不能纳入总体规划的内容。如果回到城市设计的对象——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空间品质, 那么, 街道家具与小品是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 是城市空间环境宜人性体现和文化特色的载体, 是城市总体特征的一个反映, 应当纳入总体城市设计范畴。显然, 后者的理论依据更充分一些。我国设计实践采用“总体—细节”设计策略, 总体城市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公共空间的生产问题, 即有无问题;地段城市设计的任务是公共空间的品质问题, 将街道家具的小品归入地段城市设计的环节, 缺点是街道家具设置与总体目标的关联性不足;西雅图等总体城市设计将街道家具作为公共空间的设计标准纳入总体设计指南, 这就较好的协调设计尺度之间的矛盾, 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方法。可见, 街道家具和小品应该、并且可以纳入总体城市设计。
因此, 依据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借鉴美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经验提出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如下:
·总体格调与分区
·水系与绿色开敞空间
·公共中心与广场
·历史性与纪念性
·道路与街道
·制高点与视线通廊
·街道家具与小品
5 汕尾品清湖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概述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工作框架的构建, 以汕尾品清湖为对象展开总体城市设计实践, 取得一些工作经验, 也验证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的实效性。
5.1 城市概况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 濒临红海湾, 毗邻港澳。汕尾市拥有中国第一大滨海泻湖——品清湖, 自然资源优越。然而汕尾市的实体空间环境存在老城趋于饱和、地域特色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汕深特别合作区建立、厦深高铁开通的背景下, 汕尾市迎来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城市建设的转折点。
5.2 城市空间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和山水特色, 塑造与城市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相适应的总体城市形态, 以及现代的、人性尺度的、高品质的和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5.3 设计目标
提炼和概括亚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空间特征, 建构总体城市空间形态和协调自然的城市空间布局, 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与建设标准, 为城市空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4 主要内容与成果
(1) 总体格调与分区
基于滨海和环湖两种布局特征确定汕尾的总体城市特征是“环湖水城+滨海城市”, 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历史城区和发展目标等再细分为7个分区, 并分别确定七个分区的景观特征 (图8) 。
(2) 水系与绿色开敞空间
将城市设计用地以外的山林、水塘和大海纳入总体城市设计的考虑范畴, 通过城市建设用地的公园和绿色廊道规划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 形成山海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 (图9) 。
(3) 公共中心与广场
基于城市滨水环境, 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设施布置策略, 将城市公共中心向滨水区转移, 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形态特征打造多类型的公共中心, 结合公共中心设计不同形态特征的城市广场 (图10) 。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4) 历史性与纪念性
汕尾的历史很短, 历史城区的规模较小, 物质文化特征也不突出;但是妈祖祈福和祖先崇拜的物质空间比较明显, 值得保留与提升。城市建设范围内的村庄是本地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也值得适当保存 (图11) 。
(5) 道路与街道
街道和道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联系空间, 同时具有街道和道路特征的联系空间是林荫大道;与城市规划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等概念分类不同, 本次城市设计采用道路、街道和林荫大道的城市空间分类方法,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上, 城市设计严格区分了道路、街道和林荫大道;并针对汕尾市滨海环湖的自然特征, 重点规划建设一条滨海环湖的景观林荫大道, 沿线聚集城市公共中心, 安排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绿道, 同时环强化了通向滨海的道路和街道空间 (图12) 。
(6) 制高点与视线通廊
环品清湖设立了三个城市制高点, 自然制高点位于东岸规划郊野公园的山顶, 这里提供全览汕尾的最佳自然观赏点;将现状的妈祖雕像作为旧城区域的人文制高点;在高铁站轴线尽端设置标志性超高层建筑, 作为建筑制高点和观景平台, 品清湖作为自然的视线通廊将城市制高点联系起来, 从而建立稳定心理图像 (图13) 。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图、表来源 图7~13:作者绘制;
(7) 街道家具与小品
为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总体城市设计将街道家具和小品作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纳入城市广场、街道和绿色开敞空间的规划建设要求之中, 城市设计方案通过之后, 可以据此建立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
5.5 实施途径
作为总体规划阶段的总体城市设计应当与已批复的总体规划相协调, 首先是通过总体规划的途径落实和实施, 具体工作是通过总体城市设计调整的土地功能及开发要求反馈到总体规划之中, 成为总体规划的一个部分;其次, 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 由地方政府转化为行政规章和地方建设标准后实施;第三是参照美国的经验, 依据城市设计方案编制《设计指南》, 为建筑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提供深入的技术指引。
6 结语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竞争性的土地利用, 也就是协调土地用途的矛盾和冲突, 其核心成果形式是土地利用规划图。城市设计的核心对象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关注的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品质。城市开敞空间品质涉及到人的感受和美学评价, 涉及城市多元主体和多重价值观, 城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价值观的冲突, 这就比城市规划能够反映到土地利用图纸上的利益冲突显得更加复杂, 也就是说, 基于协调利益冲突的土地利用规划无法协调关于空间品质评价的价值观冲突, 进而言之, 基于城市规划基础上的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实现城市设计的协调价值观的矛盾, 依附城市规划工作框架的城市设计途径是不可行的, 城市设计需要建构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框架。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开敞空间, 所谓城市开敞空间就是建筑外部连续的空间, 由建筑定义外部空间的性质和品质, 还是由外部空间定义建筑的功能和形态是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与城市设计思想的本质区别, 通过规定建筑的外部空间来管制建筑开发并促成建筑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活力是城市设计的基本思想。城市外部空间的组织构成及其评价研究有不同流派和相互冲突的学术观点, 汕尾品清湖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是基于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分类的基本共识, 在确定城市总体风貌和格调的基础上, 将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区分成7个部分进行规划研究, 并分别提出空间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其中分项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分解与深化。
品清湖总体城市设计的空间目标不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之上, 不是土地功能空间的描述, 而是基于城市自然与历史文化格局的总体空间特征的概括与提炼, 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空间是协调关系, 而不是依附关系;总体空间目标的分解与落实是基于城市外部开敞空间的自身组织与构成模式, 而不是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是完整的、体系化的, 不是流行的总体城市设计与地段城市设计两阶段割裂的组织模式。
汕尾品清湖总体城市设计摆脱了现行规划体系的桎梏, 探索一条与现行城市规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规划途径, 回归到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 建构城市设计自身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框架, 为城乡规划管理工具转型提供一个实践案例。
摘要:城市化后期出现的空间品质诉求促使空间发展管制工具出现转型趋势, 总体城市设计将是回应这种诉求的空间管制工具。在研究国内总体城市设计理论与编制实践的基础上, 以西雅图总体城市设计经验为参照, 比较和概括了国内外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的概念与内容的相似性, 以及工作框架及成果形式的差异性。在与现行规划体系相协调的原则下, 提出由空间尺度划分的城市设计体系向公共空间要素划分的城市设计体系转变的编制思想, 并进而构建出新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总体格调与分区、绿色开敞空间、公共中心与广场、道路与街道、制高点与视线通廊、历史性与纪念性、街道家具和小品。并将这个工具框架运用于汕尾品清湖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之中。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正.论城市设计的阶段内容与编制[J].城市规划汇刊, 1995 (2) :26-31.
[2]扈万泰, 郭恩章.论总体城市设计[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8 (6) :99-104.
[3]姜洪友.总体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初探——以天目湖新镇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 2007.
[4]范嗣斌, 邓东, 孙彤等.总体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绵阳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2004.
[5]孙彤.我国现阶段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4.
[6]牟宏宇.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 2008.
[7]李浩东.总体城市设计中城市特色的塑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8]段德罡.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9]陈治军, 黄皓婷, 高怡俊.对当前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与研究的探讨[J].理想空间, 2010 (37) :9-11.
[10]陈超.湿地之都, 晶彩盐城——盐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简介[J].理想空间, 2010 (37) :14-20.
【监理工作的总体设想】推荐阅读:
涵洞总体监理检查要点有哪些?07-09
监理公司的工作计划07-26
开工前监理的准备工作11-29
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07-05
监理工作措施10-30
监理工作基础11-29
建设单位对监理项目部的工作要求06-25
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10-24
监理项目工作汇报07-01
监理工作技术交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