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共12篇)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诵读赏析课 课时:一课时 时间:-1-5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雁门太守行》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背景链接:“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感情朗诵诗歌。
二、合作交流:
1、此诗以 为序,前四句写 。首句既是 ,也是 ,成功的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 。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具有“ ”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 ,表现官兵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3、此诗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 、 、
等色调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了 、
、 等动词努力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4、诗中的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诗中写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的诗句
5、诗人借军中将士的口吻,表达自己忠君爱国心愿的诗句是
6、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的句子有:
7、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8、列举一个表现爱国热情或理想抱负的诗句
三、拓展延伸: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字数在150字左右。
四、小结: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着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别云间》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背景链接: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3、感情朗诵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诗作首联 。其中“ ”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 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 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 与无限 。
2、颔联抒写诗人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的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 ”的质问与诘责。
3、颈联 。“ ”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表达诗人内心自然涌起的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4、尾联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 的豪情。“ ”的诗人坦然作出“ ”的打算,表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 的战斗精神、 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三、小结: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学(教)后思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韩云生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型:精读 课时:1课时 时间:10月 日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分析对比手法极其表达作用。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黄飞,原名黄晓红,笔名黄飞、黄熹等,台湾现代作家。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曾任职记者及编辑。游历甚丰,足迹遍布五大洲。习作题材包括人物专访、游记、音乐、文学、艺术、时装、美食等。已出版的作品包括人物专访《富豪精英录》《办公室AQ》《办公室EQ》《追梦者言》《与精彩人有约》等。另著有旅游书《巴黎随意游》及《伦敦自由行》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呆滞( ) 愠色( ) 蓦地( )
愣怔( ) 惶然( ) 蹭 (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ning 视( ) yun xuan ( ) an 淡( )
4、解释词语:
(1)零落:
(2)愠色:
(3) 呆滞:
(4) 气势汹汹:
二、整体感知,合作学习
5、阅读课文,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索( ),再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注意要把小小说的内容全部包括进去。
送奶糖---( )-----( )-------( )。
6、以“从……看,这是一个……的故事”的句式,选择《甜甜的泥土》一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角度对故事进行概括。
示例:从王小亮的那双“张了嘴的破鞋”来看,这是一个发生在离异家庭贫困的孩子身上的故事。
7、文章第1自然段描写“北风”“残雪”有什么作用?
8、小说中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人物方法写出了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9、“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课文中有些故意省略的内容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明白。请说出“她”所“知道”的内容。
10、王小亮知道那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11、小亮为什么不敢把喜爱吃的奶糖带回家,而要埋在地下?
12、结合全文,说说泥土“甜甜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3、小说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那些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14、小说结尾惊奇、富有诗意,请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5、王小亮的不幸让我们深深地同情。他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后来的妈妈”的自私、刻薄造成的。你能劝说她几句吗?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究方式,措词得体。
五、教后反思或学后收获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比较级
1.as和than后面的代词用主格还是用宾格要取决于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主句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 主语相比用主格, 宾语相比用宾格, 以避免歧义。如:
I know you better than he (knows you) . 我比他更了解你。
I know you better than (I know) him. 你和他相比, 我更了解你。
如果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或虽是及物动词, 但不致引起歧义, 主格、宾格都可以使用。例如:
He has more books than I/me.他的书比我的多。
2.比较级可被much, rather, a lot, a great deal, even, still, a little, a bit等修饰。如:
Tom studies even harder than you. 汤姆学习比你更努力。
It is a bit colder today than yesterday. 今天比昨天还要冷。
3.“less+原级+than”意为“不比……”, 相当于“not so… as…”。例如:
This book is less useful than that one.=This book is not so useful as that one. 这本书没有那本有用。
4. 通常that用来替代前面出现的由单数或不可数名词表示的比较对象, those用来替代前面出现的复数名词表示的比较对象。the one相当于that, the ones相当于those, 并表示特指。例如:
The food in the box is much worse than that on the table. 盒子里的食物比桌子上的差得多。
This book is thinner than the one/that on the desk. 这本书比桌子上的那本薄。
最高级
1. 形容词最高级前一般要用定冠词the, 若形容词最高级前面有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修饰时, 则不用定冠词the。例如:
The Changjiang River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
Monday is my father’s busiest day. 星期一是我父亲最忙的一天。
2.in后面接比较范围, 不一定是同类;of后面接比较对象, 属同类。e.g.
Julia is the quietest of these girls.朱丽娅是这些女孩中最文静的一个。
This movie theater is the best in our town.这家影院是我们镇上最好的。
3.表示“ (在众多当中) 最……之一”, 常用“one of the+形容词最高级+复数名词”结构。例如:
Beijing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China. 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4.最高级前既用the, 也用序数词, 其结构为:“the+序数词+最高级”, 表示“第几个最……”。例如: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China.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
可数名词PK不可数名词
1. 可数名词前可以加不定冠词a/an或数词等限定词直接修饰, 不可数名词不能用a/an或数词等修饰。
2. 不可数名词前可用much (很多) , a little (一点) , some (一些) , any (一些) , a lot of/lots of或“数词+表示数量的可数名词+of”结构修饰。
3. 对可数名词提问时用how many, 对不可数名词提问用how much, 但对不可数名词前表示数量名词中的修饰语提问时则用“how many+ 复数量词+of”。
4. 有些词既是可数的, 又是不可数的, 如:当chicken意为“鸡”时是可数的, 意为“鸡肉”则是不可数的。
一般过去时
1. 表示在过去时间段发生过某事要用一般过去时, 而不能用一般现在时。例如:
2. 在含有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句子变为否定句或疑问句时, 要借助助动词did。例如:
When were you call me for the DVD machine? (×)
When did you call me for the DVD machine? (√)
3. 英语中有些表示过去的词 (组) , 如yesterday, last week, a moment ago等, 其前不能加任何介词。例如:
He came to China on yesterday afternoon. (×)
He came to China yesterday afternoon. (√)
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用法
1. 表示感情色彩。现在进行时可与always等副词连用, 表示经常、反复或习惯性的动作,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赞扬、责怪、不满的语气。如:
Lu Shan is always helping others. 陆杉总是帮助别人。
2. 表示将来。go, come, leave, start等少数动词, 常用现在进行时表示按计划、安排将要进行的动作。例如:
Mr Green is coming! 格林先生要来了!
3. 表示渐变的过程。get, become, grow, turn等连系动词的现在进行时表示一个变化过程, 比一般现在时更形象逼真。例如:
It’s getting warm. 天渐渐暖起来了。
4. 表示刚刚发生过的动作。在口语中, 可用tell, say, talk等动词的现在进行时表示刚刚发生过的动作。例如:
I don’t know what you’re saying.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复合不定代词和复合不定副词
1. 复合不定代词及复合不定副词。
2. 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 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例:Everyone knows me here.
3. 形容词修饰复合不定代词时形容词放后。
例如:There is something new in today’s newspaper.
4.any以及any构成的词多用于否定句、疑问句、if条件句和含否定词的句子中。
例如:If you don’t want anything, please let me know.
He is too busy to see anyone come in.
The boy is too heavy for anyone to carry.
Anyone doesn’t know me here. 应改为No one knows me here.
注意:
① any以及any构成的词在否定句中不可作主语而应换成相应的代 (副) 词
②any以及any构成的词在否定句中为完全否定
not…any=no
not…any one/anybody=none/nobody
not…anything=nothing
not…anywhere=nowhere
例如:I can’t see anything in the room.=I can see nothing in the room.
③any以及any构成的词也可用于肯定句
any任何一个
any one=anybody任何人
anything任何事物
例如:He is taller than anyone else in my class.
5.every以及every构成的词在否定句中为不完全否定
例如:He knows everything.否定句:He knows nothing.他什么都不懂。
而不能改成He doesn’t know everything.他不是事事都懂 (否一半) 。
6.表示人的复合不定代词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替换时一般用复数形式, 有时又可用单数, 这要根据上下文来决定。
① If anyone invites you, you have to meet them on time. (前面用单数, 后面是宾格复数them)
拓展思维: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之分, 主格有I, he, she, it, you, we, they, 宾格有me, him, her, it, you, us, them。主格的要放在主语位置, 宾格的要放在宾格位置。主语位置一般放在句首, 如:I am a teacher. 在英语中, 宾格有两个位置, 一个在动词后跟宾格, 注意不是所有的动词都需要跟宾语。另一个在介词后跟宾语。
例如:I give him a book. 这里的give是动词, him是give的宾语 (宾语的作用是使谓语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和清楚) , 因为him的位置是宾语, 所以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的是人称代词, 就得用宾格, 而不能用主格的he。
②No one knows me here, do they? (前面用单数, 后面是复数they)
③Everyone is doing their homework now.
④ If anyone calls me, tell him / her to call back after 8:00.
7.none做主语时, 谓语可单可复。
例如:None of us go / goes to school by bus.
None of us is a cook.
训练基地
Ⅰ . 选词填空
1.—How______do you go to the Internet bar? (long/often)
—Hardly ever.
2.—Doctor, I have a bad stomachache.
—Well, you______try to eat less food. (should/could)
3.—Is your friend Tina like you?
—No, she is ______ than me though we are of the same age. (older/taller)
4.—When ______ you ______ coughing? (did…start/are…going to start)
—Two days ago.
5.—Why do you often live in this hotel, Mr.Brown?
—Because it has______service. (the best/the worst)
Ⅱ . 从方框中选词, 并用其正确形式填空
plan, laugh, cut, win, become, move, hate, invite
1.I ______ to learn English last year, but now I don’t.
2.The Smiths ______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Now they are getting ready for it.
3.My sister ______ to a small but clean town when she grows up.
4.Tony worked hard and ______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nglish speech contest.
5.Jim is much funnier than we think. And he often makes us ______ a lot.
6.Tomorrow is Kate’s birthday. She ______ ten friends to her party.
7.Could you please ______ the bananas up, Jill? I’d like to make fruit salad.
8.My uncle ______ a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 at the age of 20.
Ⅲ . 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Helen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She _____ ( 感冒了) .
2.The twins ______ ( 打算度假) in Qingdao when they are free.
3.Could you please ______ ( 打开收音机) ? I’d like to listen to the weather report.
4.The little boy ______ ( 准备闲逛) with his best friend Tom on Saturday evening.
5.Jane ______ ( 洗餐具) an hour ago. Now she is working on her project.
IV. 不定代词和不定副词专项练习
一、单项选择
1.All of us were invited, but______of us came.
A.neither B.none C.both D.either
2.She listened carefully, but heard ______.
A.anyone B. someone C. everyone D. nothing
3.—Do you have ______ to say for yourself?
—No, I have ______ to say.
A.something; everything B. nothing; something C. everything;anything D. anything; nothing
4.Why not ask ______ to help you.
A.everyone B. someone C. anyone D. none
5.—There isn’t______water here.Could you get______for me?
—All right.
A.some; some B. any; any C. some; any D. any; some
6.Today, ______trees are still being cut down somewhere in the world.
A.much too B.too much C.many too D.too many
7.There’s ______ with his eyes. He’s OK.
A.anything wrong B.wrong something C.nothing wrong D. wrong nothing
8.—Haven’t you forgotten______?
—______, oh, forgot my bag.
A.anything; Excuse me B. something; Excuse me C. something;Pardon D. everything; Pardon
9.Put it down, Richard. You mustn’t read ______ letter.
A.anyone’s else’s B. anyone’s else C. anyone else’s D. anyone else
10.Be quiet! I have ______ to tell you.
A.important anything B.anything important C.important something
D.something important
11.I’m going to move ______. It’s too noisy in our neighbourhood.
A.somewhere quiet B.quiet somewhere C.anywhere quiet D.quiet anywhere
12.—Is there ______ in today’s newspaper?
—Yes.Shenzhou VI has been sent up into space successfully.
A.nothing new B.anything new C.new nothing D.new anything
二、 请用不定代词及不定副词填空。 (some, any, something, someone, somebody, somewhere, anything, anyone, anybody, anywhere, no one, nobody, nothing)
1. Do you have ______ questions?
2.Maybe______put my dictionary______.I can’t find it______.
3.I’m so thirsty.Shall we get______to drink?
4. I don’t think ______ knows her new address.
5.There’s______in the new cupboard.It’s empty now.
6.______is too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7.I think you can find him______in the school.
8.______can run faster than he.He’s the winner.
9.Could you tell______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10.Please help yourself to______soup.
Keys:
Ⅰ . 1. often 2. should 3. taller 4. did…start 5. the best
Ⅱ . 1. hated 2. are planning 3. is going to move 4. won 5. laugh 6. is going to invite 7. cut 8. became
Ⅲ . 1. had a cold 2. are taking a vacation 3. turn on the radio 4. is going to hang out 5. did the dishes
IV
一、1~5 BDDBD 6~10 DCACD 11~12 AB
课题:新闻两则(第3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自学导航】
1、处理生字词
2、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强化训练】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归纳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板书设计】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创境激趣】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自学导航】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
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展示提升,强化训练】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归纳总结】
1、见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四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3、四个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教学反思】
宋发旺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1、人物介绍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2、文体知识:
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
2、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难点)
新课导入:7月13日晚上,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北京为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后,全国沸腾,那夜也成了中国人的不眠之夜。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篇新闻,来了解当时的欢乐情景吧。
【知识链接】
(一)新闻的定义
广义的新闻是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
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本篇文章属于这种。总的来说,新闻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二)新闻的特点(要求):用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
(三)新闻的结构:
1、标题(有时也有副标题)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一段话(不一定只是第一段),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之中)。
(前三个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5个部分)
(四)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xièpiānpiānnuò
矜持大阪噙着水()不通风度()承()
2.词语释义
矜持:信守:
风度翩翩:水泄不通:
【合作探究】
1、北京是在何时何地什么会议上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她有哪几个竞争对手?
2、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分别是什么?
正标题:
副标题:
导语:
主体:
3、本文是一则消息。这则消息的副标题、导语以及主体部分都用了数字,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各方对北京申奥成功有什么反应?
5、“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的作用是什么?
6、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拓展延伸】
同学看到课文后面的附文,结合巴黎等城市对北京申奥成功的反应,谈谈你对“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的理解。
【课堂小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把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一句话新闻】通常情况下新闻作品要具备如下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什么;结果怎么样。据此,我们可以从内容方面界定“一句话新闻”概括题一般情况下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当然,就每一则新闻材料的概括来说,不一定面面俱到,特别是一些新闻讯号并不强烈的要素,可视具体情况舍之。
【课后反思】
吴苗
一、背景导入新课:
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二、文体常识:1、简介铭、座右铭、墓志铭2、简介作者:刘禹锡
三、展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2、体会并读出作者的高尚品质。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4、掌握文中的常见的文言词语。
四、自学指导一:读通读顺课文,学生先听读再自读课文。
1、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懂大意。
2、检测字音:惟吾德馨鸿儒苔痕案牍
3、试找出文中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Ing
五、自学指导二:小组合作疏通大意。
1、重点词语:德馨:鸿儒:白丁:案牍:劳:乱
2、小组合作说说大意,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六、自学指导三: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形式:1、学生接龙2、学生抢背
七、自学指导四:探究本文的写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物→志陋室→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七、课堂检测:1、用原文语句填空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_________”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_____
_________________”写室外环境之雅,用“_________________”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______________”写室中的生活之雅。结尾再用“____________”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_________的节操和_________的情怀。
2、虚词“之”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2)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乐声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课堂小结:(略)
九、作业:1.完成练习册和高效课堂作业;2.试着来学习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诗》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04-1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01-26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01-25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25
《古诗》八年级语文课导学案12-24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7-24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6-0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