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共8篇)
【内容摘要】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青年是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即是经济体制转轨后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受益者,也是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受外来思潮、观念影响最深的人群,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新的价值趋向和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就当代青年婚恋问题做出分析,以便把握清青年婚恋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并对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加以引导。
【关键字】青年;婚恋观;婚恋问题;哲学思考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及分析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 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性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2、对婚姻的期望高,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93%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99%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3、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
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硬件,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被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4、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对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之一,性和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变化之二,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也开始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
5、从早恋、晚婚到“急婚”。早恋、晚婚、“急婚”等词语,为我国近几年来的婚恋状况及发展趋势画出了一道弧线。
早恋与晚婚的出现,是多重原因的结果:教育年限的增多造成个人就业时间推后;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日趋激烈;结婚的社会压力逐渐减少,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正在弱化;婚前性行为使青年能够在婚姻前也能满足性需要。
“急婚”则主要出现在“80后”群体中。随着“80后”步入结婚年龄,不少人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纷纷步入结婚礼堂。对更多“80后”女性来说,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作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更好,人们也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地区,这样“80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二、青年婚恋状况变化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变化,作为社会观念、文化之一的婚恋观及婚恋文化也会随之变化,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婚恋观念的变化
(1)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婚恋观及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2)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女性拓展了角色空间,带来了女性角色冲突现象。(3)丰富的物质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
2.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婚恋观的变革。
(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婚恋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是“传宗接代”“养儿育女”的概念,现代人的意识已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家庭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满足自己“心理——文化”需求的单位,而不是传宗接代的组合;其次,夫妻关系取代了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轴心地位,夫妻更注重双方在婚姻中的感受,决定着婚姻的存亡;再次,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依附、生育的工具,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对婚姻其重要作用;最后,人们对新生的婚恋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更多的是公众利益,为青年婚恋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
(2)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青年的性观念。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一大进步。自我意识主要在于“关心自己”,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把自我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时,自我意识才真正形成。而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摧残、践踏最无情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就只能自轻自贱,无所谓人格、自信、自强与尊严,人与人之间亦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主流文化、权力话语占据了青年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潜能只有“螺丝钉”的作用,人
不是完全的人而是被扭曲的物。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惟在生命的开发与自觉中,否则只有万马齐喑。惟其自觉的开发了的生命才具有生命本质的精髓与精彩。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中国青年在婚恋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她们挣脱禁锢,坚持言说女性语话,抗拒男子世界的神圣,从过去懦弱、压抑而变为坚强、大胆,同时极具反抗精神;家庭的双方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自我”、“人性”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主体性不言而喻地值得倡导,高扬自我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经得起一切的命运,这可能是当前我们不将家庭置于死地而努力为之的,灾难将以进步作补偿。
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产生低龄化、对性爱质量的追求、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三、关于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但是,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的继发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接受系统的婚恋教育。
(1)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点,许多人谈性色变,认为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志堂,由此引发的性教育放任自流,致使许多青少年对婚恋认识模糊,加强婚恋和性教育,必须社会、学校、家庭一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必须强调婚恋观反映的是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青年认为婚姻恋爱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特别是婚外恋及婚前性行为都是个人隐私,别人无权干涉。人类的文明史早有训示,婚恋和性是一个道德问题,受到社会的约束,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加强婚恋及性爱教育主要教育青少年提高自控能力,强化道德意识。
(3)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和从西方捡来的所谓“安全性行为”教育,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也重视不够。我们必须致力于对青少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在婚恋观的教育中应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婚恋观的关系,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婚恋行为。
(4)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摒弃腐朽的、功利的择友意识,在集体活动中教育青少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促使青少年增进纯洁的友谊,提高明辨是非、社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2]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3]重庆青年报.2002-12-22(7)。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 他们的道德素质是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青年身上时, 却遗憾地发现, 当代青年的道德状况堪忧。自杀和杀害他人的事件虽然只是当代青年中少数极端的例子, 但是却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不落实、不扎实, 人格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的重视的, 但是在一些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心目中, 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不高。学生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效益、利润, 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生的许多精神问题, 也不再关心自己的灵魂, 至于道德修养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 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这种善恶不分、正邪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青年心灵的困惑和迷茫。据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大型调查看, 当代青年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 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 知与行是分离的。这表明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 即把道德当作知识的倾向严重存在,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这样, 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 使一些不知羞耻、不讲信用、不讲良心、忘恩负义的行为得以存在, 青年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一旦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和引导, 就会产生扭曲的道德人格。社会变迁中, 青年道德失范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进入互联网的青年人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一方面, 青年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 另一方面, 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北京五所高校对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了调查:对于“在网络交往中, 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点, 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 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2.5%的学生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 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 8.6%的学生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 还有5.4%的人曾经“发布了不健康的信息”。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青年人在网络道德问题上的模糊与失范。模糊认识必然造成错误舆论, 错误舆论也必然成为失范行为的先导。青年上网的人多, 如果对青年网上的失范行为不进行遏制, 网络失范行为就会日益严重。目前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说明我们现在的人格教育还不到位, 没能教会青年学会正确选择与判断, 致使他们成为了现代科技的奴隶, 失落了自我。
二、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
青年作为发展中的个体, 他们的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而且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道德人格的培育, 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 即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
(一) 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社会变革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 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此外, 当代青年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主观上也要求认识自我, 把握自我。
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 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 向内心世界下功夫, 实际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 这就特别需要培养自律意识, 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 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这样道德教育就会失效。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旧体制的转换, 新旧观念的碰撞, 中西文化的冲突, 使得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青年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当代青年如果缺乏自律精神, 就会感到混乱、迷茫, 无所适从, 因此, 只有具备自律意识, 才能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独立思考, 科学决策, 正确选择, 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 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道德人格的培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总的来说, 社会环境对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
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 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因此, 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青年的心灵上, 都会影响青年个体未来的生活, 塑造着个体的人格。一般来说, 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领域, 一是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一是接受社会的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 和约束。在成人阶段之前, 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 内容更丰富, 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 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 走向社会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青年的成长。家庭教育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许多人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行接受社会规则, 完成社会化的, 因此家庭教育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 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 既不应娇宠和溺爱孩子, 也不应过分苛求孩子——过与不及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 青年的道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
2. 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对青年道德人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 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年种种道德失范的现象, 人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 向生活世界回归, 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 回归生活, 关注、指导和引导青年的现实生活, 帮助青年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具体来说, 就是要关注和引导青年的日常生活。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丰富, 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 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 就成为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突出的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 而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 指导他们以自尊自爱的方式生活, 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应关注和指导青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 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如何做人。
培养青年良好的道德人格, 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努力, 更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共同为培养青年良好的道德人格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撑起一片洁净的蓝天。
摘要:今天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当今青年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 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 这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关键词:婚恋观 恋爱观 择偶观 婚姻观 性观念
语言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不同时期产生的词语,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景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语言学家陈原说过,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特定社会的一切,都会确切地反映到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中。如“剩女、经济适用男、隐婚、闪婚、毕婚族、非婚生子女”等新词汇层出不穷,反映出嬗变中的青年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影响着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本文拟从新词汇反映出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生育观以及性观念等方面分析当代青年的婚恋观。
一、恋爱观
网络、交友网站、征婚广告、交友类节目取代了以往的恋爱途径,成为当下的“红娘、月老”,使恋爱更加直接、便捷,也催生了婚恋的“快餐现象”。以前的“包办婚姻”不复存在了,说明青年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具有独立的人格,较少有依赖思想。
从理论上来说,爱情应与婚姻结合起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则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和目的。随着只谈恋爱不结婚、只同居不结婚的“不婚族”和“终身不婚率”的增加,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变得自由而松散,人们更倾向于自主的双向选择。
二、择偶观
我国自古以来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关于择偶标准,人品、性格、共同语言占到了前三位,经济收入排在第四位。不少女性的择偶目标也纷纷从“金龟婿”变成了高性价比的“经济适用男”(简称“经适男”,或称“实用男”)。“简单方便女”也越来越成为男人择偶的新宠。“经济适用男”和“简单方便女”的流行,折射了现代人婚恋态度的日益成熟,婚恋观开始回归理性。“草食男”“干物女”指对婚姻毫无兴趣的男女;“肉食女”则代表主动追求男性的女性;“优质男”是综合素质很高的男人,需要自信的女人去驾驭;聪明的“杠杆女”能够利用一个支点,将平凡的男友或老公橇起来,助他成功。
年龄也不再是择偶的障碍。近年来“老少恋、姐弟恋”已不是新鲜事。有调查显示近八成人不反对姐弟恋。但是在已婚人群中,多数依然是“男大女小”的传统家庭形式。男性不但可以选择相同年龄组的伴侣,而且还可以选择比自己年轻的伴侣,“婚姻挤压”造成“剩女”大量出现。与“剩女”相反的是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题逐渐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大学生“急嫁族”呈日益壮大之势。同时,不少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纷纷走进婚姻殿堂。这些群体有个特别的称谓“毕婚族”,即“一毕业就结婚”。
现代年轻人敢于去爱,去追求更高质量、更加满意的婚姻,敢于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离婚、再婚造就“单亲家庭、单亲妈妈、再构家庭、第二春”等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使“协议离婚”变成友好的事情。伴随着“闪婚”潮一同到来的却是“80后”的“闪离”潮。就婚姻本身而言,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具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功能,而且还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手续的简化、思想的开放,导致婚姻的严肃性受到挑战。
三、婚姻观
中国人信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民俗规约。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的被称为“脱单(摆脱单身)”,但是有很多“剩男、剩女”并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主动剩下”的。他们并不以“单身贵族”自居,对待感情和婚姻比较慎重,显示出自我尊重、自我认同。
为了慎重对待婚姻,有些男女双方在进入婚姻之前进行一场实验,即“试婚”。试婚与同居不同,它带有明确的婚姻指向性。有些人把婚姻看作围城而“恐婚、逃婚”。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不对外宣称自己的已婚身份,被称为“隐婚族”。时下的年轻人特别讲究婚姻的自由和独立,出现了“裸婚”。
对待“婚外情”,现代人显得更加宽容了。“通奸、姘头、奸夫”这些词汇被“婚外恋、感情出轨、偷情、第三者、情人、小三、二奶”等词汇替代,也反映了人们求雅的心理。
四、生育观
婚姻不再是生育的基础和前提。一些独立的女性,敢于挑战传统的伦理,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支撑抚育子女,于是出现了“未婚妈妈(未婚母亲)”。“私生子”也是婚姻之外的产物,更文雅的说法是“非婚生子女”。婚前性行为造成了“奉子成婚”的现实。“丁克家庭”成为中国四种家庭模式的一种,说明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弱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当然,这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模式,主要的婚姻家庭模式还是传统的,也是我们大多认同的主流婚姻价值观。
五、性观念
汉民族的传统倾向是保守而含蓄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道德观念日益影响着我国青年,并逐渐为部分人所接受,一些人对性的态度从禁锢转向开放。“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增加。一些男女为追求刺激甚至出现“一夜情”,“婚前性行为、一夜情”等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婚恋观的变化,实质上是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的改变。从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可以看出,人们的婚恋观在整体上逐渐趋于成熟、理性。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比上一代人多了一些理性和冷静。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这是由于它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相契合,并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婚姻的攀比心理,婚恋的“速食”现象,以及铺天盖地的婚恋选秀等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2]纪春艳.当代大学生“毕婚族”现象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
[3]肖建华.从新语汇看中国婚恋观念及性观念的变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4]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男性人口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1.27%,女性人口占比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0。现阶段我国的人口比例不协调,突出表现在男性多于女性,有统计显示我国到2020年将会出现3000万个光棍!当前男性择偶困难的问题在城市和农村普遍存在,但农村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和严重。
一、我县农村青年婚姻现状
近年来,“找媳妇难”已成为我县农村男青年的普遍问题。多数村街村民反应,这两年村里都有10多个找不着对象的小伙子,家庭条件还都不差,临近各村以至临近各县都是如此。有的村“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相亲的女孩儿!有时一个姑娘被媒人安排四五个小伙子依次相亲。有2000多人的大城县小广安村,22~26岁的未婚男青年有近30人,而同龄的未婚女青年却寥寥无几。小广安村这两三年每年仅有一两家办喜事。去年一年,20多个适龄未婚男青年仅有两人成功“脱光”。由于“找媳妇难”,农村的彩礼也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女方彩礼要得越多、提的条件也越苛刻。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借钱娶媳妇已是常事,甚至有的贷款结婚。
娶妻成家作为个人问题本不应小题大做,但是当一大群人娶妻成家成为难题时,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青年婚姻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男女出生比例不协调。当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男孩的出生比例高于女孩的现象,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传统道德文化因素。我国数千年来陈旧的人口和婚姻观念,陈旧的子孙延续传统和“无后为大”的思想在农村仍有较大影响。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全面建立。大多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还未建立,特别是养老保障。家庭养老等生活问题还必须依靠男性青年来解决,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2、农村女青年的流出量大。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和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城市的开放与农村的闭塞形成强烈的反差,适应了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女青年不能适应或不愿再返回农村,她们更愿意在经济较发达、生活条件较好、社会服务制度比较健全的城市建立家庭并定居下来。相对城市,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农村男青年偏低的文化素质不能吸引现代女青年。
3、农村的结婚费用高。农村的结婚费用一般包括彩礼聘金、请客、建立新家等费用。近年来彩礼聘金不断飞涨,不少地区已超过10万元。结婚费用的飞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生活水平及承受能力严重脱节,造成家庭及家族的经济紧张或贫困。缺乏经济基础,是当前农村男青年择偶困难的首要限制条件。
三、农村青年婚姻问题产生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中大量男青年未婚现象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本身就是一种威胁。未婚男青年群体往往对社会和他人有一种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暂时的压抑或潜伏,遇到特定情况下,这种情绪就会释放出来,导致社会局部不稳定。
2、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男青年的家庭难以建立,给一些不良文化产品提供了市场。这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和泛滥破坏了农村质朴的乡村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恶劣影响。
3、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农村中每个男性青年的婚姻问题都是家庭关心的头等大事,大龄未婚的农村青年会给父母带来身心上的双重压力,有些父母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为家中子女解决婚姻问题。
四、解决农村青年婚姻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现象。它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家庭的美满和幸福。
1、尽快改善男女出生比例失调的状况。一是深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实现治理常态化;加强重点人群管理,以第一胎是女孩的农村育龄夫妇作为重点,落实“三级两全”包保服务责任制;加强重点环节管理,进一步完善B超管理、终止妊娠审批、定点施术、重奖举报等制度,努力构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长效工作机制。二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使妇女在家庭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三是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女孩就业、教育、医疗、继承权,特别是妇女的同工同酬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并加大力度执行。利用新闻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女孩也是赡养人、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一是建立村级公益养老院。在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基础上,建设村级公益养老院,符合条件的老人入住,解决由子女养老的问题。二是深入推进“随女迁居”工程。进一步完善随女迁居家庭优先优惠政策,做好农村独女、双女随女迁居家庭房屋租赁资金的管理发放工作。协调卫生、民政、农业等部门在土地流转、新农合、农村低保、社会救济等方面对迁居家庭给予重点扶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随女迁居家庭打造为高标准示范户,扩大政策的影响和感召力。
年龄:30岁是降低择偶要求的节点
三十而恋、三十而婚……30岁确实是一个转折点。你会在几岁降低择偶标准?
调查显示,30岁是单身人士降低择偶要求的年龄节点。到了30岁,会出现单身人士降低自己择偶标准的小高峰。
分析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单身人士中,9成单身人士觉得找到合适伴侣难,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觉得找对象更难。有27.6%的人已经错过理想婚龄,且收入越高错过理想婚龄的人越多。其中,收入3万以上错过理想婚龄的占44.2%,收入2000元只占16.5%,相差2.7倍。但是即使错过自己理想的婚龄,仍有近四成的女性坚持不降低择偶标准。
职业:“稳定压倒一切”,娱乐圈人最不受待见
调查发现,男性期望伴侣工作稳定,女性期望伴侣收入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成为婚姻生活中最大的诉求。因此,技术人员、财务、律师、医生、科研人员、公务员、教师,这些职业在异性择偶中最不受欢迎的比例均在10%以内。其中,技术人员、财务、律师位于最不受欢迎的职业最后三位。而记者、护士、警察等处于中等位置,分别有11.2%、13.3%、16.2%的人选择为不受欢迎的职业。
收入:近8成女性要求男性收入比自己至少多1倍
除了职业外,男性收入稳定比有房更易获得女性青睐。不知从何时起,房子压上了男人的肩,刺痛了女人的心。不过,这份调查报告给单身青年一些喜悦――81.8%的人认为男人有稳定收入就可以结婚,其中女性更高居89.0%。相比之下,近六成的人希望另一半有房,近半数的人希望另一半有一定积蓄。
对于收入的要求,男女要求各不相同。18.1%的女性要求男性收入比自己多3倍及以上,31.8%的女性要求男性收入比自己多2倍,27.4%的女性要求男性收入比自己多1倍。但是,38.1%的男性接受男女收入不相上下。
家庭CFO(首席财务官)暗战从结婚后开始。调查发现,“男性上不上交工资卡”是新婚夫妻婚后需要面临的重大分歧之一。53.2%的女性认为男人婚后应该上交工资卡,但仅有17.9%的男性持此看法。与此相比,近三成男性不想上交财政。
压力:8成“80后”家人最着急张罗婚事
是不是年龄越大,单身男女面临的择偶压力越大?
调查发现,择偶压力在年龄上是一条抛物线,呈现倒“U”形分布。数据显示,81.8%的“80后”感到择偶压力,80.2%的“85后”感到择偶压力,“80后”-“85后”明显处于压力峰值上。而相比之下,“70后”、“75后”的择偶压力反而不如“80后”-“85后”。
对于单身人群的个人问题,家人表现出着急甚至帮忙到处寻找的年龄段多在处于适婚年龄的“80后”-“85后”,64.6%的“80后”-“85后”个人问题受到家人的关注和协助。
社交:近五成单身男女有异性知己
比朋友近一点,比恋人远一点――单身男女有没有异性知己?
调查显示,近五成单身男女有知己。其中有异性知己的女性占47.4%,男性占45.7%。年龄越大,有异性知己的就越少。有异性知己的“90后”(55.7%)比“70前”(33.8%)多21.9%。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学生的迷茫——成年话题
先来看下面的两则资料吧:
相关资料一:“大学的性接触”状况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爱抚:男生25.6%女生28.9%性交:男生10.9%女生8.4%———摘自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调查
相关资料二:我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结果令人担心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等单位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少年远比他们的父母“前卫”。在他们当中,同意“爱情是专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真爱对象”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28.8%,认为现代婚姻应该“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只有20%,赞成与已经有恋人者谈恋爱的超过了30%.在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开放。45%以上的人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其中34%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爱情”。来自北京的另一项调查则更能印证年轻人的“大胆”:3034名婚检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使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预防专家们担心不已。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他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就对性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过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却使他们对性产生了迷茫。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为学校方面还是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不敢过于强调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产生迷茫,而且会出现两种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贞操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性欲过早的启动,形成性欲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这是一些青少年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性癖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一、当代青年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 又遭遇重大挑战。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当代青年人才的成长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 文化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对当代青年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很大挑战。
1. 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年人才了解国内外情况提供了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的时代。伴随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 互联网和手机得以迅速普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非常便利。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和普及, 丰富了青年人才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 使得关于国际国内发生事情的信息能够快速便捷地为他们所获取, 对其拓宽视野开放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了解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 青年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来了解地震的相关情况和国内外对中国抗震救灾活动的评论, 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抗震救灾, 增强自尊心和自豪感。但同时, 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 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互联网, 大量带有西方价值取向的负面信息, 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产生严重危害。
2. 文化多元化对青年人才信仰和价值判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下, 文化多元化成为当代一个重要趋势。文化多元化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 而且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更重要的是, 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 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 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文化多元化一方面展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对青年人才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多元的价值取向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冲击, 给社会的思想带来混乱, 给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年人才的信仰和价值判断带来冲击, 导致不少青年人才出现信仰缺失、价值虚无主义的情况, 严重影响青年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3. 当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动摇了部分青年人才的理想信念。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 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着深刻快速的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同时, 社会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尤其是在今年, 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爆发, 给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也给民众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众多严重社会问题, 如瓮安事件、上海袭警事件、山西崩坝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 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的社会治安问题、生产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等漠不关心甚至麻木不仁, 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便利的通讯和互联网, 使得在校青年人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量关于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 而其中有不少信息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虚假的或夸张的信息。但是部分青年人才由于无法理性看待这些事件, 就产生了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 动摇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当代青年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青年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党和国家通过优化环境、改革制度、提高待遇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培养青年人才, 为当代青年人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于当代青年人才自己,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全面学习和了解历史,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唐太宗有言,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列宁指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毛主席也高度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当代青年人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全面学习和了解历史。首先, 当代青年人才要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 特别是近百年来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历史和建国后进行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革命先辈创业之艰, 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今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其次, 当代青年人才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增强自身文化内涵和底蕴, 树立文化自信心,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再次, 当代青年人才要以理性的态度和精神看待历史, 而绝不能凭一时意气或个人好恶。我们需要认识到, 评价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段历史, 都要采取历史的眼光, 从人物或历史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出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而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
2. 把握现实,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报告中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实力有了很大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看到取得的成绩, 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与此同时, 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 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如前段时间所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重庆众多厅官纷纷落马事件、有的地方出现的教师停课和出租车停运事件等, 都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把握当前时代的发展特征, 深入研究存在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 当代青年人才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积极实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成长成才。
首先, 要有勇于艰苦创业的精神。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 主要在于前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创业。可以说, 如果没有过去几代人的艰苦创业, 就没有今天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因此, 艰苦创业也应该成为当前时代的最强音。当代青年人才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以极大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其次, 要有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青年人才要立足本职、扎实苦干, 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一流, 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青年人才还应该有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气魄, 敢于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大胆探索、锐意进取, 自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站在自主创新的前列, 充分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再次, 要善于在工作中加强自身的学习。由于缺乏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经验, 青年人才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只有在工作中加强学习, 自觉克服缺点和毛病, 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熟和提高起来。青年人才应当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与工人、农民的接触, 与他们共同工作, 并以虚心的态度向他们学习, 努力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把周围的群众团结好, 从而更好地做好自身的工作。
总之, 当代青年人才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积极投身和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才能真正发展成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
------------------发布时间:2011-01-05 15:34:30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部队官兵的婚恋问题既是个人问题,也在影响部队和谐稳定的重点。能否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官兵妥善处理好婚恋家庭问题,直接影响到部队的内部安全与发展建设。近期通过问卷调查、座淡讨论、个别谈话等方法,对所属官兵的婚恋家庭状况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官兵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处理个人婚恋问题,妥善把握工作与婚姻的关系,但受多元化观念、多类型环境制约以及官兵自身特点等因素影响,个别官兵在婚恋家庭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特别给予关注,认真研究解决。
一、部队官兵婚恋现状
(一)官兵婚恋观念日趋多样化。当前,在社会变革、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新形势下,部队与地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官兵婚恋观念呈现多样化。一是婚恋观念日趋开放。调查问卷显示,未婚青年官兵对“婚前同居”选择“能够接受”和“无所谓”的占80%;认为“网恋是一种新型恋爱方式,可以与网络中认识的异性谈恋爱”的占75%;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分手不代表不负责任”的占80%。这一组组数据反映了官兵婚恋观念的日趋开放,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官兵与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接触,一些非主流婚姻观念对青年官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是婚恋观念日趋功利。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显示,未婚青年官兵在择偶方面认为“配偶的工作、收入和家庭背景是首要考虑因素”的占45%;认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作保障,即使自己很喜欢也不会与之结婚”的占70%;认为“相貌是自己选择配偶的一项最重要标准”的占37%;认为“找一个能有助于自身事业发展的配偶很重要”的占65%;在个别谈话中还了解到,有35%的已婚官兵表示“如果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自己会把配偶的个人收入和家庭条件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官兵对配偶的相貌、经济、家庭背景等更加注重,婚恋观念更加趋于功利。三是婚恋观念更加实际。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显示,80%的官兵选择“渴望‘山楂树之恋’式的纯洁爱情,但自己不可能获得,还是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比较实际”;65%的官兵选择“在驻地或家乡找对象,不会接受两地分居的婚姻”;15%的官兵表示“自己与对象长期分居两地,有分手的打算”;7%的官兵表示“接受两地分居的现状,会与其结婚”;30%的官兵表示“谈恋爱时可以随意一些,但真要谈婚论嫁就要对对方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说明官兵的婚恋观念比较容易受社会、地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决定官兵婚姻的不再仅仅是感觉,官兵的婚姻观念更加实际。
(二)官兵婚恋中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在调研中发现,受个人婚恋观念、工作性质、经济条件、两地分居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官兵面临的婚恋问题和家庭矛盾日益增多,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一是盲目交友、婚恋草率的问题。青年官兵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在生理、心理上与异性交往的要求较为强烈。但由于部队的特殊性,青年官兵的空余时间和生活区域受到严格限制,几乎没有机会与异性进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官兵交友的盲目。问卷调查显示,90%的青年未婚官兵渴望与异性进行交流,对出现在视线内的异性有较强的关注度;35%的青年官兵认为“跟异性交往感觉最重要,不在乎对方是什么人”;45%的官兵表示“曾经或正在利用互联网与自己不熟悉的异性交流感情”;10%的官兵与异性交往不到一个月就开始谈婚论嫁。二是未婚官兵择偶困难的问题。目前,本单位青年未婚官兵的比例占官兵总数的55%,通过对这部分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10%的大龄官兵“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20%的官兵表示“驻地符合自己择偶标准的异性太少,在驻地找到合适意中人的几率很渺茫”;30%的官兵表示“自己几乎没有机会与地方适龄女青年进行接触”。三是已婚官兵两地分居影响家庭稳定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本单位警官两地分居人数为6人,占总数的21.7%,这些两地分居的警官平时对家庭、老人、子女照顾较少,易引起配偶的埋怨和家人不满,夫妻间容易出现相互误解、猜疑等问题,引发家庭危机。已婚士官因部队政策规定,目前均处于两地分居状态,这些士官的配偶部分与双方父母不在一地,有的还没有固定工作,一个人照顾孩子,家庭实际困难和生活压力很大。四是少数已婚官兵婚姻家庭矛盾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单位35%的官兵(包括警官和士官)配偶没有固定工作;55%的官兵表示“偶尔会与配偶因琐事吵架”;5%的官兵表示“经常会与配偶吵架,已经影响到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二、造成部队官兵婚恋现状的原因分析
部队官兵婚恋观念的变化和婚姻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外部原因,是社会环境、个人观念、职业特点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思潮的相互交融,生活质量、竞争压力、“房奴车奴”、社会地位等名词经常出现在官兵嘴边;“娶个好老婆,少奋斗十年”、“娶妻,先看老丈人”等思想在部分官兵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社会环境已经影响了部分官兵的婚恋观。一是日益加剧的经济社会压力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房价、高结婚成本已成为官兵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少官兵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少官兵不得不放弃或改变自己颇为理想化的婚恋观,更多地去考虑配偶的职业、收入、家庭背景等现实因素。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的蔓延,不少社会青年不是比贡献、比学识、比修养,而是比家境、比潇洒、比消费。部分青年官兵在与地方青年进行交流时,心态失衡,对迅速富裕起来的渴望,使得少数青年官兵坚持以对方家境富裕为择偶标准,只是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而草率成婚。三是家庭和亲友的影响。每一位官兵的父母和亲友都希望官兵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由于工作忙、机会少等客观原因,部分官兵迟迟未能“修成正果”,回家探亲时父母和亲友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对亲友美满家庭的羡慕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官兵的婚恋观,导致少数青年官兵盲目交友,婚恋草率。
(二)个人观念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年轻官兵在婚恋问题上的自主意识日益突出,择偶方式由自由恋爱、亲朋介绍逐步向网络交友等扩展。首先,官兵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婚恋美德受到一些新观念、新潮流的冲击,少数官兵家庭责任感、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渐淡薄,导致个别自控能力差,思想道德素质不强的官兵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滥交异性朋友,严重影响了部队内部的稳定。其次,官兵在认识自我方面存在偏差。部分官兵在择偶中没有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存在“高估”和“低估”自己的现象。高估,即对择偶标准要求太高。随着军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工资待遇的大幅度提升,不少青年官兵择偶标准过高,导致成了大龄青年。低估,即对自身信心不足。个别官兵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片面的认为自己难以获得异性青睐,无心择偶,逃避婚恋。
(三)职业特点因素。部队工作具有任务繁重、生活紧张、纪律严明等特殊性,官兵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地域上也有限制,这都给未婚和已婚官兵带来了不便,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对于部分未婚官兵,由于部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婚姻面临诸多困难。未婚官兵往往工作繁忙、远离家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渠道寻找心仪的对象。对于个别已婚官兵,由于工作压力和缺乏沟通,已婚官兵婚姻仍然面临挑战。加之无暇顾及家庭,在儿女抚养、照顾老人、家务劳动等方面长期依靠妻子一方,缺乏情感交流也容易引发感情危机。对于个别部队领导,存在认为“婚姻是个人的事,自己不好过分干涉”的片面思想,平时不注意对所属官兵的婚恋行为进行教育监督,出现问题后才幡然醒悟。
三、部队官兵婚恋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丰富教育形式,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注重用正确的婚恋观念引导官兵,提升婚恋质量,促进家庭和谐。一是加强正面教育。通过课堂教育、谈心交流、组织谈话等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官兵学习《婚姻法》、条令条例等部队婚姻管理有关规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婚姻文化、婚姻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适时组织开展军人婚恋观专题教育和军人荣誉感教育,教育官兵始终不忘军人身份,树立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婚恋指导。在部队内部适时开展婚恋心理咨询教育、婚恋问题专题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官兵纠正错误偏见,端正择偶动机,明确择偶标准,逐步使青年官兵养成良好的婚姻道德行为,提高自身化解婚恋矛盾和自我承受能力,避免因婚恋挫折而导致心理矛盾加剧,预防过激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警示教育。针对官兵思想认识上的个体差异,在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以部队官兵因婚恋问题引发的案(事)件为反面教材,引导官兵分析每一次案件的起因,警示官兵遵守道德规范,结合自身实际深刻检查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官兵解决实际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官兵。一是生活上多关心。努力为官兵解决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就医看病、转业安置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难题,为官兵婚恋家庭稳定提供外围保障。切实落实好大龄官兵、两地分居官兵的休假探亲制度,真正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自己的婚恋问题。二是感情上多交流。对于未婚官兵特别是大龄未婚官兵,各级领导要主动与其交流思想,消除他们的急躁情绪。要引导官兵分清主次,明白自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这个主要方面,从而使婚恋与事业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合理调配干部任职。已婚官兵任职调配时,充分考虑居住地等地理因素,确保已婚官兵能够安心工作,不因家庭问题牵扯过多精力。对于适龄未婚官兵,适时将他们从偏远工作岗位调整到城区岗位,扩大他们的择偶选择范围。
(三)健全婚恋服务机制,保证官兵婚恋质量。不断完善各项服务机制,满足官兵正当的婚恋需求、提升婚恋质量。一是建立婚姻情况登记制度。对未婚官兵,各单位领导应详细了解其基本情况、择偶标准、家庭状况等方面情况,逐一做好登记。充分发挥自身与地方单位接触较多的优势,为所属官兵牵线搭桥,把好婚恋关口。二是建立婚恋联络制度。建立“社会、单位、家庭、个人”一体化的婚恋联络机制,积极与未婚官兵父母联系、沟通,发挥他们在官兵婚恋中的重要干预作用,及时纠正偏差,减少婚恋问题发生;加强与驻地妇联、民政、教委、医院等单位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帮助官兵解决婚恋问题。三是完善政审排查制度。各级组织要注意观察、掌握官兵的婚恋情况。在官兵确定恋爱关系时,必须及时介入,通过发函、座谈等形式,审查对方的自然和社会情况,政审时还要加强双向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对方在婚前了解部队、了解官兵。对双方条件明显不符、差异较大的要进行适度必要谈话,帮助处于迷茫状态的青年官兵端正观念、认清事实。
(四)加强纪律约束,规范官兵婚前行为。对于部分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官兵,很容易受社会风气和不良思潮的影响而误入歧途,这就需要组织在源头上抓好管控。一是要强化经常性思想分析制度。要严格落实对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的经常性思想分析、思想汇报制度,充分发挥“三互”小组、思想骨干队伍的作用,搞好不间断的思想考察,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工作、生活、社交等情况,把苗头和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使官兵时时处在组织监管之下。二是要加强法纪条例的落实力度。要认真抓好官兵的法纪教育,教育年轻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婚姻自由与部队纪律的辨证关系,把追求婚恋自由的权利限定在部队条令条例允许的范围内,防止个别官兵打着“婚姻自由”的旗号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坚持从严治警方针,对违反纪律的官兵给予必要的思想教育和纪律处分。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加强对所属官兵的关心、管理,严格明确责任,落实奖惩制度,对不尽心、不尽职造成婚恋问题的单位,及时追究相关责任,真正发挥各级领导的管理教育作用。(部队领导存在认为“婚姻是个人的事,自己不好过分干涉” 的片面思想,平时不注意对所属官兵的婚恋行为进行教育监 督,出现问题后才幡然醒悟。
三、解决基层官兵婚恋矛盾问题的对策
基层青年官兵是部队建设中生力军、主力军,婚姻恋爱 也是其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如果处理不好工作、感情和家 庭的关系,很容易牵扯官兵精力,极有可能对部队全面建设 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各级要高度重视解决好基层官兵的 婚恋生活问题。
(一)加强教育引导,端正官兵婚恋观念。要高度重视
关心官兵的婚恋问题。一是坚持正面教育。通过组织官兵学习学习《婚姻法》、《纪律条令》、《军队贯彻实施〈婚姻 法〉的若干规定》和《军人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深入开 展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官兵认清军人不仅要执行 《婚姻法》的一般规定,还要遵守部队关于军人婚恋的特殊 规定,增强官兵处理婚恋问题的法规意识、纪律意识和道德 观念,从而引导官兵正确对待交友、恋爱与结婚,正确处理 做好工作与组建家庭的关系。二是注重谈心教育。充分发挥
“三互”活动的补充作用,结合官兵个人经历,区分不同原 因、不同层次,分别开展提醒式、警戒式婚恋教育。加强与 官兵的谈心交流,以召开婚恋观座谈会、集中讨论会和个别 谈话等方式,对官兵的婚恋情况进行了分析,倾听官兵在工 作、生活方面的情况和婚恋方面的实际困难,组织已婚干部 谈经验、感受,未婚官兵谈困惑、迷茫,及时化解各类思想
等方面难题,减轻其家庭负担;对于妻子无工作、生活困难 的家庭,要按照政策规定积极为其办理随军家属未就业期间 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对夫妻关系 紧张但仍有感情基础的,要积极做好调解疏导工作;同时尽 最大努力帮助官兵解决居住条件、子女入学、入托和家属就 业等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官兵家庭矛盾。
(三)严肃婚恋纪律,规范官兵婚恋行为。要加大对官
兵婚恋问题跟踪管理的力度。一是严把审查关口。要本着对
官兵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军人结婚年龄、对象地域要求、审批程序等特殊规定,切实落实官兵恋爱报告和函调核查等 相关制度,确保及时发现思想道德等存在问题的婚恋对象,同时教育引导官兵把追求婚恋自由的权利限定在部队纪律 允许的范围内,防止官兵以婚姻自由为名做违法乱纪的事 情,把好官兵婚恋观和军属入口关。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坚
持把加强官兵婚恋管理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建立官兵家庭档案,修订完善干部婚恋管理规定,进一 步规范教育、谈心、家访、慰问等活动,逐步形成婚恋管理 的长效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利用不同时机,对官兵花钱大 手大脚、网恋现象、与驻地女青年交往等方面进行深入排查 整顿,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 状态,确保牢牢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和婚恋状况。三是严格 责任追究。
要坚持从优待警与从严治警并举的方针,当官兵 的荣誉和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积极鼓励官兵勇于、善 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个别打着恋爱的幌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推荐阅读:
当代青年消费报告07-21
当代青年个性化09-11
中国梦和当代青年05-28
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10-29
浅析当代早期教育的教学质量现状10-12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
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研究05-31
浅析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12-06
当代台湾问题研究论文06-26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