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各地饮食习俗(共12篇)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秋季老鸭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磷、铁等,而且性寒凉,最适合体热上火的人,对女性尤其有滋阴养颜的功效。
2.泉州、福建——柿子
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福建人习惯在“霜降”前后买上几斤回家慢慢品尝。还有的地方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可见,很多地方在“霜降”节气都热衷于吃柿子。
柿子有什么功效呢?柿子不但具有涩肠、润肺、止血、和胃,还可以补虚、解酒、止咳、利肠、除热、止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最甜的金果子”。而且霜降节气之后,被霜打过的柿子更是绝佳的美味,既好吃又不贵,还能滋补身体。
不过,柿子中的鞣酸能与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使这些营养素不能被利用,故而多吃柿子容易导致这些矿物质缺乏。又因为柿子中含糖较多,所以人们吃柿子比吃同样数量的苹果、生梨更有饱腹感,从而会影响食欲,并减少正餐的摄入。一般认为,不在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不超过200克为宜。
3.山东——吃萝卜
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是种家常菜,也被认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生吃,凉拌着吃,做成热菜、汤饮、粥品、主食,甚至还能做成药膳。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萝卜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作用,可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积,可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能够防治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对于脾虚便溏、大便不成形肠蠕动亢进的病人应该慎用,或加入少量生姜之后食用。
白萝卜、青橄榄各适量,煎水代茶饮,预防治疗流行性感冒;生白萝卜250g米醋适量。将萝卜洗净切成小的薄片,放花椒、食盐少许,加米醋浸4小时即可。食用时淋香油,佐餐食用,每日2次,辛凉解表,消食解毒。用于治疗便秘、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动脉硬化等,也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4.广西玉林——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从唐宋时起,我国人民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老北京立秋要“贴秋膘”
根据老北京习俗,立秋这天要多吃肉“贴秋膘”,储存下丰厚的资本好过冬御寒,家家要炖肉,或者炖鸡、炖鸭等。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因为在夏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
北京人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特别是汉满两族。首先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用文火炖。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山东立秋包饺子
在山东,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老百姓都称之为‘咬秋’。立秋当天,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剁肉馅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鲁东地区就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莱西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同样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秋”“咬”的是西瓜,和江南地区的“啃秋”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台湾立秋习俗
《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
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和虾等的产期。
闽南台湾霜降习俗: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除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霜降习俗的鸭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东农谚更有意思: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看来还真是吃什么的都有啊。
霜降三候
霜降习俗
霜降诗词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 霜降之日“豺祭兽”,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说是“祭秋金”,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 | 后五日“草木黄落”,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蜇虫咸俯 | 再五日“蛰虫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柿红
霜重柿红季节,柿树叶落光后,柿实累累,悬霜照采,如灯笼满枝,是为展示,显摆。柿子被简文帝称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但它需被其他果实熏染,才能解涩,相染过程是交易,易为变化,更重要。汉代金币与柿饼形状一致,此种金就称“柿子金”,是交易工具。柿之于市的关系,大致如此。
红颗秋
柿红季节,特别喜欢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句,在他之前,白居易有“桑条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张籍有“园红柿叶稀”,郑谷有“柿繁和叶红”。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返回目录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吃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
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福建闽南地区,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柿子营养丰富,在霜降时节食用极是进补。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返回目录
霜降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商去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前后,气温骤降,虽未到隆冬,但已经是寒气逼人了,所以诗人才有了“颇寒”的感叹。此时,草木凋零,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一派萧索。但诗人却并不悲观,盛衰是自然规律,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诗人在秋风凄紧的霜降时节登高临远,满目山河零落,万物萧疏,不由得勾起思乡怀人的愁情。这种愁情却无人可与诉知,更令人伤感悲戚。全词意境舒阔高远,气魄沉雄清劲;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凝练,气韵精妙。
霜降前后苹果大量上市,这时吃苹果最养生。苹果中的有机酸和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能使大便松软,便于排泄,因此食用苹果能促进通便,治疗大便干燥。宜将苹果烤熟了吃。苹果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苹果酸,能促使积存于人体内的脂肪分解,经常食用苹果可以防止肥胖。脂肪过多者,需要吃一些酸苹果。
吃苹果别啃苹果核。苹果核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氢氰酸。氢氰酸大量沉积在身体,会导致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但也不必过分担心,苹果中的氢氰酸主要存在于果核,果肉里并没有。需要提醒的是:吃苹果时习惯啃到果核,虽不会马上导致中毒,但长期这样吃,的确对健康不利。
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融合了我国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礼习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分为北礼、南礼、旗礼、汉礼四种,到这个纪初,南礼逐渐融人北礼,形成北京婚礼特色。
传统的结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下一步就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有男方的财力决定,大多是四盒礼。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还需要有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四包礼物。
江浙一带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婚俗礼仪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
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及礼金等。女方的嫁妆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湖广地区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并经两方家长同意亲事后,由媒人代换龙凤帖,同时男方应下“小聘”礼,即一只金戒指、耳环,一对金石榴,以及聘金、槟榔、礼饼等。
女方在收到聘礼后,回以文房四宝、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还要下“大聘”,俗语称“行茶”。“行茶”时男方应准备好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如数接收后,回以衣物、鞋帽、饼、糖之类,并商定双方婚礼日期。
齐鲁大地
1.见媒人正规结婚不论是不是媒人说的,都要有一个媒人,叫做“大媒”,媒人两头说好,表示双方均同意。
2.定亲双方家长见面,说定亲事,然后男方给女方买一身新衣服,摆酒席。
3.要媳妇定亲后,结婚前,男方家派长辈人给女方家彩礼,首饰,双方合八字,说定结婚时间,诸般禁忌等。这个环节里,女方在家里可以给长辈人见茶,改口,男方给见面礼(彩礼除外)
4.婚礼拜天地,拜父母时,再给一个礼钱。有给新媳妇见面礼一说,但是要定亲过后,或者说要定亲,第一次来男方家,讲究的父母会给一个买衣服的钱。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婚礼习俗和京津地区有些类似,但也不全相同。东北三省的“小定”礼,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
北京:面
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特别在意三伏天的吃食——“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面条有多种做法,我们常吃的包括汤面,如番茄鸡蛋面、红烧牛肉面等,可以带汤一起吃,不过,面汤中普遍含盐较高,要少喝;捞面,是把面条沥干后加上调料菜码拌食的,像凉面、炸酱面等,有人爱把面条放到冷水中冲两次,那样会使部分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溶到水中,营养易流失;炒面,将煮好的面条加配料炒制,这种做法通常用油多,不建议常吃;焖面,将各种配料炒好,然后放入面条加水焖制而成,营养损失较小。
上海:茶
上海一直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风俗。旧时民间一直有以热茶解暑的传统,现代科学也证明喝热茶、温茶比凉茶更为解暑。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切年代无法查考。伏茶一般在六月初至八月末饮用,有清凉祛暑的作用,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伏茶的两大作用为清暑热,化暑湿。所以,伏茶的配方也应根据每年气候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推荐的伏茶配方为:银花10克,竹叶10克,夏枯草15克,荷叶10克,扁豆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甘草3克。以上配方为一帖药量,因为不是治疗用,仅作为代茶饮用,可分为2—3人一天的服用量。
湖南和江西:鸭
湖南和江西人偏爱“头伏吃鸡二伏鸭”,认为“头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在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需适当补充营养。在南昌民间,就有“头伏吃鸡,二伏吃鸭”的传统。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四季之中,鸭肉十分适合夏季食用。夏季吃鸭肉,喝鸭汤,可清热滋阴。
杭州:鸡、茄子
老杭州人都知道,旧时一到三伏,富贵人家要“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而手头紧张的穷人却是“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夏天气温高,人体易出汗,体力消耗也大,吃些鸡肉、蹄髈,能够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而《本草纲目》上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适当食用可防治脑溢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对慢性胃炎等也有一定医治效果。
大暑吃西瓜的禁忌有哪些?
夏季酷暑,多汁可口的西瓜成了很多人的最爱。但是专家指出:吃西瓜虽有益于解暑,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糖尿病人、脾胃虚寒的人、肾功能不全的人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宜多食西瓜。
夏天吃西瓜有益于清热解暑,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首先,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多吃西瓜,尤其是刚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吃多了会“伤脾助湿”;糖尿病人最好也少吃或不吃,因为西瓜的糖分高,多吃会导致血糖升高。
肾功能不全的人,最好少吃西瓜,多吃会造成肾脏负担,甚至会诱发心脏疾病;孕妇不要贪吃西瓜,因为妊娠期妇女体重增加,运动减少,体内分泌了具有多种作用的激素,从而导致糖代谢紊乱,如果吃太多的西瓜,西瓜中的高糖分很容易造成妊娠糖尿病。
产妇最好不要吃西瓜。产妇的体质比较虚弱,吃多了会损伤脾胃,产妇脾胃损伤后会导致吃得少或消化不好,进一步影响奶水的多少和质量,对婴儿也是一种间接的伤害。
西瓜在饭前及饭后不宜食用,因为西瓜中大量的水分会冲淡胃的消化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但对于节食减肥的人而言,在饭前吃点西瓜则不失为一种减少食物摄入的好方法。
切开时间过久的西瓜不宜食用。夏季细菌繁殖较快,吃切开时间过久已被病菌污染的西瓜,会导致胃肠道传染病;另外,西瓜最好别在晚上睡觉前吃,因为西瓜有利尿功能,吃多了不仅对肾脏造成负担,而且晚上频繁上厕所也影响休息。
大暑清热消暑蔬菜:大暑清热消暑的蔬菜有哪些?
冬瓜:减肥妙品
冬瓜自古被称为减肥妙品,《食疗本草》中说: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冬瓜外表虽然粗笨,但内里却细腻清淡,如遇海鲜,则汤味愈加清爽鲜美,兼有清热滋阴之效。冬瓜味本清淡,肉质细致绵软,清蒸肉类垫上几片冬瓜,口感清新怡人。而除了炒煮炖烧,冬瓜还能做成清清凉凉的消暑甜品。
丝瓜:天然美容剂
“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瓜葛相结连,蔓延自登缘。”丝瓜不用人扶持,可自由自在地登墙爬屋,上架攀缘,让它的黄花绿叶,累累棒果,垂棚满架,给人以田园般的诗情画意。
丝瓜滋味清新淡雅,轻轻削皮,看到的是白白的瓜肉,闻到的是青鲜的气息。人们通常吃丝瓜,多是轻微去皮后,切片清炒,荤素皆可,做出的丝瓜清香四溢,滑爽利口,可做中餐和晚餐。
黄瓜:清热解暑良品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很喜欢吃黄瓜,甚至将它入诗,称:“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时清闾里具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夏日酷暑时节,如若茶饭不思,确可摘得一根带刺儿的黄瓜,咔嚓咬下一口,清脆爽口,清热解暑。
黄瓜脆爽可口,清香怡人,可生吃可熟吃,最简单不过轻轻拍碎,仅油盐酱醋点缀即可。如若宴客,便可幻化出各种花样,譬如蓑衣黄瓜、腐竹拌黄瓜、剔骨肉拍黄瓜、黄瓜拌鸡丝、鸡蛋拌黄瓜、凉拌油辣黄瓜、椒油黄瓜拌腐竹等,精致又美味。
转眼的功夫,这天从冬天一骨碌就蹦到夏天了,越过了不冷不热美好的春天。春天真的只能在记忆里了。过了五一,这两天,天气一下子更加热了起来,原来马上就要到立夏了,这日子咋过的这么快呢,不是刚过完年不久么,怎么就夏天了呢?!
立夏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的立夏在5月5日10时20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天的远离,夏日的开始,所以这一天古时也称为“春尽日”,春天结束的日子。而习惯上,人们也常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一、立夏经典食物:立夏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最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立夏为什么要吃“立夏蛋”呢?“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二、立夏“称人”的习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这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朵、札上红头绳的。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三、各地立夏饮食习俗一览
立夏吃什么在我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各地立夏吃什么吧~~~
上海地区立夏吃什么?
立夏节,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成饼,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地区人民所喜食。还把糖梅子、酒酿、咸蛋等作为当令食品,称为时鲜,取以尝口,称尝“三新”。
其他地方“立夏吃什么”的相关习俗:
1.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有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其中以尝地三鲜最为普遍。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
2.跟无锡民间对立夏吃什么的习惯相似,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尝食。苏俗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馈节”。
3.镇江地方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这“八新”就是樱桃、新笋、新茶、新麦、嫩蚕豆、杨花萝卜、鲥鱼和石首鱼(黄鱼)。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廷的贡物,二潮鲥鱼被豪门富室弄去解馋,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了。
4.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九荤”指鲥鱼、鲚鱼、咸鱼、咸蛋、海蛳、麋鸭、腌鲜、卤虾、樱桃肉和鲳鳊鱼。“十三素”指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像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5.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浙江民间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谣写道:青梅夏饼与樱桃,腊肉江鱼乌米糕。苋菜海蛳咸鸭蛋,烧鹅蚕豆酒酿糟。乌米糕的做法:用乌饭树嫩叶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过滤,再和糯粉蒸熟,呈紫乌色,清香扑箅。
6.温州立夏日,家家吃淮百、春笋和青梅。民间认为,立夏吃淮豆固齿,吃春笋健脚骨,吃青梅养腰,可疰夏。此时正值鲥鱼上而,富者争购,或自尝或送入,视为海珍。普通人家为节省多吃鳓鱼。
7.长沙立夏吃什么呢?昔日长沙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否则夏秋主旱。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料塘水干涸)”。
立夏以前应插完早稻,农谚谓“春插日,夏插时”,立夏后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明显的生长劣势。头一天插秧时,昔日农户全家会到秧田边田埂上鸣放鞭炮,称“开秧田门”。长沙乡间插秧有互相帮工的习俗。帮工者进屋应向主人祝贺“恭喜栽米树”,午餐主人用盐蛋、大鱼、粉蒸肉款待。插田工于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点心,叫“打腰餐”。插田高潮爱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说。插田歌一般由中老年人领唱,青少年妇女应和。有时两户人家对唱,唱词多为提问式,俗称“盘歌子”。如果对方对提问不能回答,获胜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领唱者敬酒慰问,群起吆喝致谢。插田收工时,户主向帮工馈赠熟盐蛋、炒黄豆和大块粉蒸肉或腊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8.嵊州立夏有斗蛋的风俗
这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没有乌叶没关系,可以直接来一碗咸香软糯的糯米饭,来告别春天。
9.闽南家家户户常将红糟掺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后来,红糟即被海虾代替,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色同,以此对夏季之祝愿。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民间传统习俗
赏枫
枫遭霜侵后叶子火红,色彩鲜艳,灿如锦绣。古人曾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国内如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都以枫叶美景著称。夕阳西下,红叶参差交错,驰目远眺,仿佛珊瑚火海,十分壮观。
牧羊
羊奶、羊肉和羊毛,都可供食用或使用。品种好的奶羊,产乳量很大,堪称为贫民的乳牛。国内如山西长子等地,牧羊人一般在秋天杀羊赛神,预祝来年羊群扩大,并将祭品分发给族人。贫困无羊的,可蒸面糕,将其做成羊的形状代替。
斗鹌鹑
霜降后斗鹌鹑,在南北方都很盛行。《北京岁华记》中说北方的人在霜降后斗鹌鹑,人将鹌鹑笼在袖中,如同捧着珍宝。南方大多在晚上斗鹌鹑,决胜负。考究的人用彩绪做平底袋,以皮手套将鹌鹑把在袖中,以此作为消遣。清代的蔡铁翁有诗道:“辛苦霜天斗瘦鹤。”
斗牛
斗牛时,远近的男女无不盛装艳抹,集会观战。此日两寨的民众,吹铜号,鸣芦笛,放铁炮,张伞,列旗,簇拥着斗牛进人决斗场,仪式极为庄严。
霜降一般温度是多少度
平均气温为10℃~20℃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节气讲究事项
预防秋燥
秋季风干物燥,如果此时不注重养生保健的话,燥邪就会损伤人体津液,其症状为唇干、鼻干、口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肌肤干燥甚至会出现皲裂
预防湿邪
健康养生专家指出,进入霜降节气后,就应该预防湿气邪佞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了。
预防秋郁
霜降过后,小草开始枯黄,树叶开始飘落,凄风惨雨的。此时人们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得忧思起来,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会出现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不乐等不良情绪。
注意温差
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要适宜。室温过高,则会觉得烦闷、疲倦。室温过低,则肌肉紧张、畏缩、不愿活动。
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河北省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到了记得要吃饺子哦!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要说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吃网带你看看各地冬至都有什么习俗。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资料
”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 “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霜降各地饮食习俗】推荐阅读:
中国各地春节传统习俗07-07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06-24
全国各地过小年的习俗12-16
全国各地重阳节的习俗05-28
元宵节其他各地习俗介绍09-11
各地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10-25
中秋佳节,各地中秋节习俗云集!12-04
霜降谚语09-25
霜降诗意文案11-15
霜降的农事谚语05-24